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篇

一、体验:引导品德自省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成功的。如果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偏重了道德知识的掌握而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如我校在举行“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师生动员大会”时,校领导只是三言两语地强调一下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然后播放一段录像:校路上,纸屑满地,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围着校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校园里,操场一角的几位男同学们你追我赶,把喝完的饮料瓶当足球踢,铃声一响,饮料瓶弃之不理;教室里,有几位“美容师”在给桌子“美容”呢!最后,校领导请同学们在班队会上就这段录像发表评论。班队会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分析原因,寻找症结所在并发出《告全校同学书》《倡议书》。一段平常的录像,一个深刻的触动,一次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市区的一位小公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义不容辞,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例如,我们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道德自省,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实践:促进了解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我校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小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成立了交替中队、居委会、军营、工厂企业等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展示平台,学校不仅与本省本市几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还与海外“新加坡光华学校”建立“联谊共建”活动。2005年5月,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参观、学习。在联谊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师生的充分赞赏,体现了我校开展主体道德人格培养活动的实效性。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泉州、南安五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回校后,学生们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三、活动:培养主体人格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2篇

一、体验:引导品德自省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成功的。如果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偏重了道德知识的掌握而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如我校在举行“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师生动员大会”时,校领导只是三言两语地强调一下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然后播放一段录像:校路上,纸屑满地,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围着校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校园里,操场一角的几位男同学们你追我赶,把喝完的饮料瓶当足球踢,铃声一响,饮料瓶弃之不理;教室里,有几位“美容师”在给桌子“美容”呢!最后,校领导请同学们在班队会上就这段录像发表评论。班队会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分析原因,寻找症结所在并发出《告全校同学书》《倡议书》。一段平常的录像,一个深刻的触动,一次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市区的一位小公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义不容辞,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例如,我们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道德自省,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实践:促进了解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我校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小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成立了交替中队、居委会、军营、工厂企业等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展示平台,学校不仅与本省本市几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还与海外“新加坡光华学校”建立“联谊共建”活动。2005年5月,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参观、学习。在联谊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师生的充分赞赏,体现了我校开展主体道德人格培养活动的实效性。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泉州、南安五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回校后,学生们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三、活动:培养主体人格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生活 培养方式

一、前言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中学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加强中学生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发展多种体能,使学习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锻炼对体能与机能的影响,了解营养的知识,学会合理选择营养食品,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不良嗜好的危害,其次是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最后是加强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真正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把握正确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尊重感、成功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发挥体育学习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运动是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健康体能是以健康为取向,多从事适当的有氧健身运动,并将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巩固身体健康。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和灵活性等健康体能的基本要素。通过体育运动能全面发展中学生的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也有积极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对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参加运动可以增强自信,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空情绪的能力,使中学生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使中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善个体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一)不良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生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其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既有心理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的损害是极为大的。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有2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在我国的死因中,约有4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1993年在美国人口死亡主要原因中,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和饮食不科学造成的死亡位居第二,仅次于吸烟引起的死亡。

(二)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养体育习惯,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 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三)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一步。

倡导与培养体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往往没有规律,很难持之以恒,所以制定一个严格的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步。计划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东西是一样的,即实现健康的最低运动标准。

四、结束语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学生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才能趋与主动,才能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健身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它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对社会,对自身都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涛.大学生“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4篇

一、生活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根据“动机和需求”理论,通常情况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动机是由学生自身的需求来驱动的。由于学生实际的需求产生了体育学习动机,最终采取了体育学习的行为。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竞走、跑步、跳远、投掷等都是起源于人们求生的本能,而基于生活元素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则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元素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将生活元素和学生的心理倾向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无法形成较好的体育意识,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缺乏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

二、生活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现状的制约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过于严肃,不够活泼,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完全以灌输和强迫为主,从而使学生的锻炼效果不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禁锢

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更加愉悦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协调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学生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习惯,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不同的爱好,另外学生在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应该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3.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组织困难

由于生活元素被引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从而使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难度增加。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多,加之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训练的设施匮乏,使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难度增大。另外,体育教师也不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因此无法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组织纪律不严时,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失败。

三、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体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并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了解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根据统计,学生更喜欢接受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希望能够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得到体验式的锻炼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体育竞技的特点,应该采用一些具有娱乐性,又能达到健身目的的体育项目,比如,民间体育运动、生存体育训练等。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为前提,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游戏性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体魄。

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拓展体育教学的内涵,通过对新兴体育项目的体验、对自救游戏的演练、对民族文化的感受以及对学科间联系的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育教学的内涵,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各类体育项目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使体育锻炼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这正是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四、生活元素与体育教学结合应该遵循的原则

1.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这样就会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下降。而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2.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地控制体育教学进度,同时能够有效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扩大自己的体育知识容量,增强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追求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个性和谐的发展。加入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使学生潜在的体育素质获得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创造力、自主性以及情感方面都能够获得和谐的发展。

五、体育教学对生活元素应用的策略研究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一个全面的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才能实现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生活元素引入体育教学中:

1.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游戏形式的体育运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体育知识,体验各种生活经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拓展训练游戏,将复杂的体育理论分解到不同游戏环节上,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

通过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使体育教学内容得到补充,使体育教学功能获得延伸,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户外的游戏,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能够使自身的人格、潜能以及身体获得全方位的提高。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游戏可以使其回归生活,能够使学生通过游戏训练,获得保持健康的科学训练方式,并且能够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从而使含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拓展训练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协作项目、沟通项目、力量训练以及野外生存训练等。体育教师应该在拓展训练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神的安排,从而能够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反应不同的主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即具有游戏的特色,又和体育运动关系密切。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游戏训练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

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能够将生活元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只有具有丰富生活元素的教师才能具有感染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将生活元素通过声音、视频、讲解、启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获得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使学生成为各类体育项目的爱好者。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

涵盖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因此应该不断地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体育,明白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在没有参加以前,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自己不行,不能适应野外生存训练的各个环节,此时,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只要尽力就可以,不必勉强,不断体会其中技巧,逐渐地对这项运动感兴趣,不断从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参与训练,在不断的体验和探索中,使学生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在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生活元素能够充分地和体育教学相结合。

4.创造良好的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辅助教学材料引入到体育教学环境中来,从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场地、体育教学内容创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把不同体育器材的锻炼价值给予分类,并且补充到体育教学计划中,利用滑板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利用软式排球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利用高尔夫球挥杆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将新兴的体育器材带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更加热爱校园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体验运动的快乐。

将体育教学和生活元素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目的。通过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可以体现体育教学终身化的特点,能够使体育教学真正地走入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湖北体育科技,2006(3).

[2] 韩宏义,刘擎.大学生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假期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

1.引言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中学生每年都有两个假期,假期时间占全年时间的25%左右,而中学生假期的体育锻炼由于受思想、气候、环境、社会风俗等条件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中学生都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在假期里学生的锻炼比在校期间放松,有些甚至停止,许多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有所下降,每学期开学都要花几周的体育教学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才能恢复,影响其他新的教学内容的进行。本文主要从学生寒暑假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入手,旨在了解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潍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或改革措施,希望能为相关教育部门对中学生的假期体育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现状分析

2.1中学生对假期体育活动的认识与态度。

为了解学生对假期体育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对山师附中、济南一中、济南七中、济南外国语中学四所学校的300名学生对假期体育的看法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男生有将近70%对假期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8%的男生对假期体育兴趣一般;女生有60.5%对假期体育非常感兴趣,14%对假期体育兴趣一般。

2.2中学生家长对学生假期体育活动的态度。

作为假期学生最主要的监护人家长,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科学参加假期体育活动,学生的安全问题使家长很担忧。为了解学生家长对假期体育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对山师附中、济南一中、济南七中、济南外国语中学四所学校的300名学生对假期体育的看法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假期体育活动,9.5%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假期体育活动不做干涉,5.5%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假期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可见大部分学生家长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少数学生家长不同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极少数学生家长不关心学生是否参与体育活动。

2.3中学生假期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器材等条件设施。

中学生假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大量的场所、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条件。而中学生体育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学校、公园、娱乐场所等。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因素对他们假期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调查得知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设施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6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的公共体育设施不满意。因此,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加体育设施器材仍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努力。

2.4中学生假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体育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是体育活动的核心,采取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形式将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体育运动的形式受学生兴趣、锻炼环境等因素制约。跑步和球类运动在中学生体育活动中仍占重要的比例,随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被广大中学生所接受,例如:健身房的器械运动、户外拓展运动、运动旅游业等。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情操、性格、意志品质等都得到培养。运动成为一种习惯,体育运动方式成为一种生活工具。

3.在假期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1不良的教育观念及体育法规制度和监督不力,是假期体育活动最大的阻力。

受体育价值观的世俗偏见,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会不惜重金给自己的孩子请家庭教师或报特长班、兴趣班,体育排不上日程,文凭已经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为了考试不惜一切代价让学生学习,甚至牺牲学生的健康。

3.2体育经费缺乏,场地、器材不足,假期体育活动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

场地器材是开展假期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市的体育器材设施普遍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更是短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运动活动。假期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公园、学校、体育馆、健身房等。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运动场地供学生运动。

3.3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假期体育活动的进行。

假期体育活动更是家长、老师最为担心的环节,因为在假期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缺少相应的安全监护。没有父母陪同,没有老师指导,安全问题无处不在。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对危险的意识不够强烈,对某些刺激的体育运动兴趣很高,很容易发生危险。

4.建议

4.1在假期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高广大学生对暑期体育活动的兴趣,建议所有的学校体育场在假期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并且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教育。建立学生假期体育活动档案,由家长检查活动情况并记入档案,对假期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4.2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暑假体育活动和教育,改善中学生的假期生活。

4.3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一、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体育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而忽略了体育的娱乐休闲功能。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补充和增加一些实用的现代生活体育和娱乐体育,使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体育锻炼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育思想,是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长远目标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出发,更加使教学目标贴近生活化,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又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批判性的继承、改造、变化。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优化和组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进步。

(2)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有助于提练内容生活化的因素。延伸和拓展可以把单一的体育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学生综合运动能力方向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没有联想、想象,思想就僵化,就没有发展和创造。

(4)民间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开发利用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利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课桌凳、白行车废旧轮胎、旧报纸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来创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的选择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容易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产生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

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与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竞技体育运动要求。竞技体育的特点是规则的严格化,场地的标准化,技术技能精细化,竞争的激烈化。这些被学校体育延用了几十年的竞技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降低体育规则的技术难度。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体育规则和竞技体育教材重新改造,切不可盲目照搬,不然学生就会力不从心、知难而退,影响对体育的兴趣。

(3)注重教材的娱乐性。注意教材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在跑的教材的处理上,以各种跑的形式如直线跑、自由跑、螺旋跑、定向跑、变向跑等来体现教材内容。

(4)开发引进大众的休闲体育内容。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体育、休闲体育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新型娱乐休闲体育项目。例如:保龄球、台球、壁球、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射击、游泳、有氧操、街舞、跑酷等等。如何将这些运动项目引进为课堂体育教学内容,是当前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

(5)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尽量将学习放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习者更好地明确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在营造生活情境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活学生自动学习的意愿。

(6)注重体育锻炼的娱乐性。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追求体育活动中的休闲娱乐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趋向。因此要在教学中增加快乐体育的“元素”。例如:增加游戏成分,在游戏中比高、比快、比强;创编新颖独特的练习方法和形式;自制教具如沙瓶、玲珑球等;结合社会热点如健美训练、有氧操、体育舞蹈等。此外,体育教师之间还可以共同组织一次爬山活动,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几个班级一起去就近的风景山区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生活,使体育教学生活化、娱乐化。

(7)使教学内容充满生活韵味。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这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可以开阔师生视野,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体育教师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体育理论课方面,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育知识的内容主要是科学健身、体育保健、运动损伤等,尤其可以加强一下关于受伤后的处理工作教学,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突发事故时可以学以致用。

例如,可以在下雨天无法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在室内观看一些体育电视节目、体育新闻等,老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然后学习这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体育比赛等。这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徒手操,让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两节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编,体育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民间流行的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等等,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条化、单一化、模式化、机械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下,所收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意。由于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从而对体育课程“爱不起来”。为改变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健身、保健等功能。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8篇

一、体育课中的体育健身

(一)学校体育课主要形式

目前,学校体育课主要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课等形式,其中,普通体育课主要是进行全面健身锻炼,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专项体育课是为身体素质较好又有一定专项技术基础或爱好的学生开设,使他们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学习和提高专项技能和成绩;保健课则主要是为身体较弱或有某种疾病的学生开设的。

(二)快乐体育课的形式与特点

1.快乐体育课的提出

快乐体育是日本最早创设的一种新型体育组织形式。据日本专家永田靖章教授介绍,快乐并非玩玩乐乐,它也有一定的效果,并不排斥运动增强体质,相反,它由于充分发挥了青少年的自主性而增强了青少年锻炼身体的效果。

2.快乐体育课的特点

快乐体育课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锻炼,是充分发挥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体育思想的体现,过去那种机械、呆板的体育教学应该让位于快乐体育教学。快乐体育强调学生体验运动学习与锻炼的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体育能力的目标。只有快乐地参加体育活动,才可能使人们终身接受体育,才能使人们终身受益。体育教师要设法引起青少年对运动锻炼的兴趣,才可能把运动变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要使运动为全人类所有,必须使人们欣赏运动的乐趣,培养人们对运动的兴趣。单纯强调增强体质,效果反而不好。

3.快乐体育课的结构

快乐体育课的结构程序是:了解青少年现有基础――循序渐进教育――青少年学习呈螺旋式提高。其中教师直接知道的时间越来越少。青少年如果能做到百分之百自主学习,则说明体育教师非常优秀。

在快乐体育课上,场地、器材布置得很集中。如单杠、双杠都是一排排的,青少年活动起来非常方便,效率也特别高。由于器材布置合理、充分,分组教学的形式基本上不用。

快乐体育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的结构和分类,打破了运动教学中心论。这种快乐体育课,很少看到体育教师用分解、完整、讲解示范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教授动作规范非常细致、严格的运动动作。教得越细,青少年学得越差;越是用严格的动作要领要求青少年,他们越是学不会。

二氧化碳、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健身

(一)早操

早操即清晨运动,是青少年合理的作息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天起床后坚持的室外体育活动。早操要坚持经常,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早操应根据青少年个体的兴趣与需要,根据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选择多种多样的内容,可以开展健身跑、广播体操、武术、散步、健美操,以及各种身体素质锻炼等基本内容。早操的组织可以集体与个人活动相结合,一般是分班(组)召集、个人活动为主,体育教师或体育骨干可定期组织与辅导。青少年坚持做早操,不仅是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的良好措施,而且也是每天从事脑力劳动的准备活动,它可以消除抑制,兴奋神经过程,活跃生理机能,促进有机体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一天的学习生活。此外,开展早操对于校风、学风建设,促进校园精神文明也有重要意义。

(二)课间活动

课间活动或是课间操,是文化课下课后,在教室周围进行几分钟的轻微活动,或第二节课下课后(大休息)集中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时间一般是3~10分钟为宜,运动负荷不宜过大,以散步、广播体操、太极拳等轻柔的内容为主。一般以个人活动为主,也可以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课间活动主要意义在于活动躯体,进行积极性休息,消除上课时静坐的体力疲劳,适时地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中枢,为下一堂课学习注入更充沛的精力。

(三)班级体育锻炼

班级体育锻炼或课后活动,是青少年结束一天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是在每天下午,每次时间约一小时左右。班级体育锻炼应当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和其他内容,如等级运动员制度的有关项目(健美操、武术、登山、游泳、滑冰等)以及组织体育观赏等活动结合起来,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班级体育锻炼的组织方法,一般可以以教学班为单位,分组、分项、顶点组织活动,也可以用小型多样的比赛形式进行活动,要方法多样,生动活泼。具体安排应在学校领导下,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由青少年体育骨干组成,体育教师协助,开展体育锻炼。也可由俱乐部组织进行。由于班级体育锻炼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因此,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在开展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组织作用;要重视体育锻炼安全,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计划,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和使用体育场地器材等。实践证明,搞好班级体育锻炼,可以使青少年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达到身心完善、精神饱满。因此,班级体育锻炼是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学校体育过程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占领课余思想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重要手段之一。

三、课余体育训练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体验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杨征(1977-),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基本理论。

一、我国道德教育低效的表现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德育工作的效果来看,它们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道德教育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实效,其主要表现是:

1.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各种人才,而且评判和选拔这些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惟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

2.德育目标过高我国现在的教育者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而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从而使道德教育脱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其突出表现是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崇高的政治目标代替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其他目标,似乎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道德圣人。这种德育目标只强调了德育目标的中高层次而忽视了基础层次。

3.德育范围和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而这种德育过于注重德育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于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适应能力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又并非都属于政治、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

4.德育方法简单、呆板

传统的德育方法,如谈话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等都是德育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品德面貌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再加上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方法越来越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现在有些思想品德课成了知识课,传授良好品德的知识课,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德育方法,只是简单地靠讲解、说服、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而且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又往往无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无视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评价、实践等能力,一味强调学生服从,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5.德育评价注重文本考试

目前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班主任的定性评价;二是思想品德课的定量评价,这两者通常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一般更注重前者,忽视后者。由于我们注重文科考试,学生对这些考题的标准答案,早已烂熟于心,学生只要将老师给的“答案”和“结论”套上就可获得高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政治课考试得高分,可道德品质并不好,知行背离反差大的现象。

从以上德育工作低效的表现可以看出德育工作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道德本源上的含义。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把尺度。而现在德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间的本然联系、忽视了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现实性。教育不但没有能够发挥帮助个体成长、完善和促进人的生活的作用,反而站到了人的真实生活的对立面,形成了对人和人的生活的束缚和压抑。一些教师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

二、道德教育应走向生活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道德产生于、存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方式是人所不可缺少的生存、存在方式;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事实上不可能生存,或者不是一个真实的、真正的人。而道德本身正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因此,道德的首要本性就在于‘人的社会性’。”①我们也可以说道德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②由此,可以看出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生活。

从道德的存在方式上看,道德是在生活之中的。人不可能在生活之外去讲道德,道德不是处于现实的交往关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或者是真空中的。“道德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知和情、意和行的统一,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任何一种言说和表达都无法揭示道德的全部。即便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出某种道德,对同一道德规范意义的把握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同。”③道德在生活之中就说明了道德判断的标准只能通过生活来说明,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具有意义。另外,道德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实践不断的变化的,它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从道德的价值上看,人在生活中创造道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加美好的生活。道德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最为生动和贴切的表达,离开了现实生活来谈论道德,道德就成了抽象的、空洞的教条。

总之,无论是从道德的起源、存在方式还是道德的价值来看,道德都不能离开人的现实生活,道德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是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进行的,它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校相对系统的德育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发展而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应“回归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改善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自己的不断超越,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学生的实现生活中,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中,在学生内心的冲突中,才蕴藏着绝佳的教育机会。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才会让学生感到满足与快乐,使教育落到实处。” ④

三、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

体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并在他们内心确认这些道德规范,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道德规范,也才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从本质上讲,道德规范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教条,它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发生现实的关联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意蕴和内容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实质。如今,“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上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独特的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体现出来。而人又是以其经历而形成的自我经验来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他的生命感受,他的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⑤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

1.体验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

由于受西方理性哲学、中国正统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解读,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出现了对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的忽视,单向的灌输既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无视实际的道德体验情形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这种教育模式无法使受教育者对此发生切己的感悟和理解,只能达到背会的效果,而不能实践。与之相反,经过切身体验的东西,就会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才能成为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有效的提升道德境界,实现应有的德育效果。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道德情感的投入,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和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从而有效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课堂说明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体验者自觉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亲自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直接感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体验者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以便体验者对所学习的道德规范知识凝结于其中的情感与智慧,达到切已的理解和领悟。

2.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体验能增进人对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亲近感,激发并保持人对生命的热情。体验使整个人的状态发生并将持续发生着变化,进而使人的道德境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实际上,一旦体验者的道德体验发生的时候,对这一个体验者来说,道德教育已经实际地存在着了,并在这一个体验者身上及其所处的导引者与体验者的关系世界中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道德的感染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说,只有以体验者的道德体验为出发点和归宿,由导引者导引体验者与他一起进入体验状态,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切身体验,道德教育才算真正发生实际存在,对于道德教育的实践来说,也才有实际的意义。”⑥体验活动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个人化的经验,只有重视体验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至个体,产生影响,并逐渐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3.体验中可以生成新的道德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有什么样的实际体验,就有可能成为什么境界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而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对每一个体验者来讲,他实际上所体验到事件又往往以偶然的形式出现,而发生必然性的人生影响,改变其生存实践状态,进而改变其生命实现样态。换言之,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往往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或行为让他在其中发生了真正的体验和领悟,并有可能影响或改变他的人生。“但也应看到,体验者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和选择什么样的事情去做,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环境和偶发事件,在体验的过程中也有体验者的潜质在其中发挥选择作用,而在体验者与其所做的事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又生成了这种选择意义上的新的境界,而这境界本身又包含着体验者的潜质。”⑦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要走出低效的格局、要恢复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实现其当代转型,从既定的道德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从根本上加强道德教育的生活基础性和人生境遇引导功能。让学生感受世界,让他在体验中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选择和探索性活动,创造和美化新生活。

注释:

①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8.

②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52.

③唐汉卫.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生活道德教育的合理性.教育探索〔J〕.2004,12.

④周朝飞.走进学生生活的德育〔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5期.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1

1前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学生在校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学校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体育活动伤害事件的防范意识与应变能力较差。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与风险性。据某项调查60%以上的伤害事故是发生在体育活动中,这些运动伤害事件中有部分因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造成的。因此,如何加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研究对象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和阅读国内外关于学生运动损伤及安全意识培养方面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之前发生的伤害事故原因、处理方式及希望掌握哪些损伤的相关知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提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最后通过学校辅导员、学生处老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进行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树立学生安全的意识,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方面知识

安全意识是指各种人的群体对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 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可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媒体宣传等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较强的安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才会在活动中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因此,教师的语言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活动的开始,教师要首先提出注意事项,并强调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可在活动进行中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语言提示在安全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反复地提示,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从而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减少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3.2 用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

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安全的案例来教育学生。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某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说:你们如果没有按老师要求的来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事故,这时就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在体育活动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出现,那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发生相关的意外事故的警示教育。同时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有关运动损伤突发事故的简易处理方法。如何适当地处理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并使意外事件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呢?在这方面,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必须掌握体育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熟练掌握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同时如何安抚受伤学生的情绪等,并让学生学会一些简易的处理方法。

3.3明确练习要求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讲明练习方法与要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只有明确了练习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不安全的隐患才会降低。在使用体育器械的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检查安全性能的方法,还要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讲解示范完之后,教师要在旁边观察学生是否有理解错误而错误使用,教师要耐心指导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检查活动场地、器材的性能安全,排除安全事故隐患,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意外。

3.4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会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很重要。对学生说明不同运动项目易发生的事故有哪些?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方法可以在平时各项活动中针对性地进行。如:在跳跃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落地时膝关节要弯曲,保持低重心,教会学生在不小心跌倒时保持团身姿势,尽量不用手撑地。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提出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应该如何采取的预防措施,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运动前检查着装、场地、器材的正确习惯,杜绝不合理的行为。

3.5安排适当的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进行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有资料报道,我国学生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相比较过去都有明显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学生的抵抗力,身体基本素质与机能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在学生的成长中,体育活动尤其像跑、跳、投、攀爬、等大运动量的活动,能够发展大肌肉的力量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体能活动的重点是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的经验,促进其姿势与动作的发展与成熟,并奠定未来生理成长与技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的强度。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学生体能的提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过程。不然发现,一些运动能力越差的学生越害怕运动,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害怕体育运动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提高体能的关键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能特点,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自信心。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最好带一点游戏的性质。例如,对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玩投篮、拍皮球、飞盘等。对懒惰、不爱运动、力量不足的学生可以安排跳跃、踢足球、踢毽子、简单越障等。其次,活动的时间、场地要恰当安排。选择安全、空气新鲜的活动场所,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量适中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单项活动。这样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能。

4小结

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经常强化,不断培养,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得,让学生学会自己避免伤害发生,冷静对待伤害出现,及时简单地处理伤害后果和取得更好帮助,来实现从源头上避免,从过程中减轻伤害程度而达到健康安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各位教师,学生家长从日常生活中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冷小刚.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 刘 馨主编.学前儿童体育[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邹大华,何仰英. 学生体育的特点[J].体育科研, 1981(07) .

[4]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5.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心理;教学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 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快感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1.2 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1.3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4 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3 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学习活动 设计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体育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了解学生,精心备课

因材施教的因是指根据,材是指人的素质,施是指施加或施行,教是指教育教学。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志趣、爱好、性格、能力、知识结构和认知风格等个性差异,通过观察、个别谈心或与家长、班主任联系,掌握他们的体质、病情、病史;然后认真研究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各尽其能,开发人的潜能之目的。这样在教学目标上就有了弹性。此外,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分为基本层次、较高层次、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生不同情况出发,实行弹性教学、弹性作业、弹性测试的办法,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面向全体,从起点看进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甜头,获得成功。

三、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体育游戏成为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四、创建快乐课堂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小学生;体育活动;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多发生在幼儿身上,但从实际来看,小学一年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素质,却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许多小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有自卑感,自我评价低。例如在集体面前不敢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在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听人摆布;在困难面前常常害怕、退缩;害怕尝试新的或有难度的事物,经常选择一些难度很小的活动项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拒绝参加竞赛性体育游戏,害怕追逐、攀高、跨越障碍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正常发育以及机能、体能的协调发展,减弱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重视有退缩行为倾向的学生

每个人都有争取成功进而获得赞扬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渴望成功,期望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学习任务,并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获得成功。如果不消除这些行为障碍,那它会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这些学生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进取心,孤僻、多愁,也影响他们日后的交往。

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1)自身身体素质确实不行。(2)害怕完成不了引起同伴们发笑而产生退缩行为。(3)胆小内向,依赖性较强,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一旦在众目睽睽之下,胆怯心理便表现得更为明显。(4)教师的引导不够,没能做好示范。(5)不愿意在挑战的时候面对失败,喜欢没有挑战性的活动。

二、改变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退缩行为的方法

1、关注个体差异,多用鼓励的语言

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展现给学生展现完美的一面,用幽默、诙谐、夸张的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练习中针对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学生得到了同伴的赞扬,个人获得满足感后增强的自信又转化为自己主动参与活动的良性循环。

2、动作指导要准确,强化成功体验

教师具有专业的动作示范,在示范中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和夸张的动作常常引发小学生开怀大笑,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以轻松心态对待学习动作。正确的动作指导让学生在练习各种动作时能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时(腿稍屈,臂后摆,上体稍前倾;手臂前摆向前跳),教师根据动作进行分解,编成口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针对在游戏中有退缩行为的学生,尤其在集体面前躲避态度较为明显的,教师在活动中不应把注意力过分放在他们身上,不让他们感到不自在。当一些勇敢参加游戏的学生被老师点中后,就及时地表扬、鼓励他们,从而引起那些心存疑虑、怕出丑学生的羡慕。

3、形式多样的鼓励方式

我们应有意地表扬一些勇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以引起能力差的学生的羡慕,并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其产生想参加活动的愿望,逐步提高他们的动作水平。但往往单一的表扬方式,例如:“你真棒”“你真勇敢”等的语言表扬并不能对有退缩行为学生的真正帮助。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大声表扬,干练的语言表扬也激发了小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逐步减少退缩行为。

4、与班主任和家庭配合,帮助学生消除退缩行为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父母性情古板,生活单调,平时寡言少语,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那么他的孩子也许会缩手缩脚;有的父母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那么他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思想,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针对这些情况,班级定期开展家长会,讲授一些教育的知识,希望家长不要溺爱孩子,应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父母要做到兴趣广泛,以良好的风范去影响、塑造孩子。

5、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带领学生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

教师对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的饱满情绪对活动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活动中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出现,消除与学生间的身份差距,不会让学生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

三、小结

小学一年级学生存在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和焦虑心理,致使在体育活动中产生退缩行为。作为体育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从教学态度、教学用语和环境安排等作出优化调整,以促进小学生快乐地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翁晓霞.让我们的孩子更自信——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9

[2]张连云.小学生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05)

[3]徐巍.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孤独感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4篇

一、初中体育创新能力的意义

体育学科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要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遵循现代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体育创新能力是自主性的教学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2.体育创新能力是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

3.创新能力就是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多种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它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时,他才积极主动而有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如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活动等。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活动的活动中,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营造紧张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健康的创新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刻意安排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构建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体育运动可使学生,对在运动中被认可的自我价值的表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价值在运动中被认可。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进行健康的心理调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从而构建初中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心理。

3.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初中生的心理较稚嫩,容易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课堂上常常有笑声是体育课的特色,如果教师把课堂管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只有还快乐于体育教学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4.用激励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球类比赛、合作游戏、垫上器械等体育的活动中,学生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失败的气馁与沮丧、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成功与挫折。

教师应通过运用激励的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利身心健康的挫折心理。让学生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提高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经过失败到成功的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的稳定、积极向上的心境,增强创新的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倡导、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教育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健康的创新人格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品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达到现代教学中,树立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初中生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力,真正地实现素教育的和谐与统一。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心理活动 心态平衡 意志 注意力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受到环境[体育课一般为开放课堂,容易受到班级之间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身体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消极、过分保守、小心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无法高质、有序地进行。

为了使学生了解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的生理方面,和品格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掌握教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懂得他们学会动作技巧的心理过程及形成技巧的规律。便于掌握这种规律,运用这种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得快,学的高兴。

学习体育运动动作技术也和学习其它知识技能一样,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兴趣、思维、意志等几方面心理过程。

一、加深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感知,平衡学生的心态过程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我们必须不断地教育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并力求使这种态度能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正确地把握好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能够很好消除他们消极、过于小心的心理弊病或一些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产生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不稳定的阶段,心理尤其易受到不同的刺激而产生较大的波动。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根据课堂上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在练习前想些什么,想不想练。学生对锻炼抱什么态度,并力求使这种态度能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教跑的教学中,在教跑的技术指导时,有些学生想:“跑谁不会,最简单”。学生产生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对学习的态度来讲是不端正的。教师在这时要及时进行教育,向学生讲述技术的重要性,并说明掌握跑的技术,跑起来才能快,学习才轻松。在讲的时候越生动,越有吸引力,学生掌握技术的心理越强。还可以学习名人,把名将世界长跑冠军王军霞的例子讲给学生听,把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牙买加“闪电”博尔特的例子讲给学生听,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跑”这项运动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愿跑、乐跑的热情。激发他们对“如何跑”的求知欲望。以此来消除他们那种消极的心理。这样就会可以解决学生这一心理活动的难题,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什么世界长跑冠军跑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被吸引了。对教师讲的道理就会记得清。记得牢。

对不同的学生讲解技术,进行教育,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结合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力学原理,讲跳的技术和投掷的出手角度,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教师的示范要尽量做得准确,动作美观大方。这对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只做示范不讲解或讲不清楚体育课中所学的技术的意义和重要性,那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平衡心态。

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搞好体育教学技术

要使学生完成练习动作的感知过程,更好地听和看。“注意”这个心理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是学习技能技巧的重要条件。“注意”好比一扇门从生理角度来说,如果学习注意听了,那么,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最适宜的兴奋中心,抑制皮层其实区域的兴奋。也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被其它无关的现象所引。

一堂课开始,教师就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学生吸引住。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练习情绪。这可以从对学生的外部表情、眼睛以及姿势的观察,判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然后找出学生分心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分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已经散漫惯了,有的对学习内容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有时由于其它干扰太大,有更吸引学生注意的兴奋刺激。如一个操场上同时有几个班上课。有时班级之间会互相影响,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自己的注意力也要十分集中。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和影响。

仔细分析学生分心的原因,才能预先估计并防止学生分心。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灵活机动地把学生吸引过来。采用注意力游戏、报数比赛、教师的示范、言语等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课堂上也可以加入音乐的元素,如在进行队列活动时,放一些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可以使学生的情绪振奋,在做一些相对枯燥的队列活动时也不会觉得枯燥。还有在体育游戏时,放一些悠扬的或欢快的曲子,很好地调节了游戏过程中的气氛。临近结束时的放松活动时也可配以一些舒缓的曲子。但要注意的是,音乐只是体育课堂的陪衬,切不可喧宾夺主,把体育课上成音乐欣赏课。此外教师洪亮的嗓音有时突然减弱或者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的突然变化也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在组织教学时。经常变换条件和要求。如把接力赛跑改为换物接力,把运球练习变为运球过障碍等。这样既能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意志

在学生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动作有时好,有时差。这里的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健康情况。太疲劳或者情绪不好,太紧张也会使动作受到破坏,兴趣和自制力减退。有的学生一开始做某种练习就害怕。特别看到前面的同学练习时摔倒或失误就更紧张,因此,教师在组织学习次序时,要注意选择练习认真,技术较好的同学先做练习,对后面的同学是一个鼓舞,以便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动作的信心。如果前面几个学生练习不认真,后面的学生也可能跟着马马虎虎,影响班级学生,淡薄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

四、学习体育技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