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

一、引言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做到城乡统筹,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这一体制内,“分”是“统”的基础,“统”是“分”的保障,单纯强调“分”的作用,而忽视“统”的功能,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和完善“统”的服务功能。如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统”的功能不强,就会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不可逆转,迫切要求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既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的迫切需要。

其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速度就快,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当前,一方面国家财政实力总体还不强,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村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比较短缺,农民还不够富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依附于财政的扶持和工业的反哺,也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一家一户的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能力的需要。村级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扶持功能和保障功能,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最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大力实施“五基本”建设,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办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要从根本上强化村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功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得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此外,要从根本上提高村级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最终也要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构成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矛盾,如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首先使农业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集约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全部纳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的高效益产业。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农业集约化的合理选择。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相当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把一个个传统分散的农产品组合为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形成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可以使传统农业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包括规模经营的效益、加工增值的效益、科技应用和创新的效益。农业产业化给广大农民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利益,也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中获取务工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三者紧密相关,彼此互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必将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联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效衔接起来,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互相分割的局面,形成城乡经济有机融合的经济格局。

第五,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培育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导产业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且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主导产业经过培育能够发展成为当地人民增收和地方财税来源的骨干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选择和培植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略。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激活效应、乘数效应和升级效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业产业化集聚力量

第一,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土地作为村级集体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因此,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做活土地文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迎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如在一些工业发达或是城郊型的村可以通过兴建与本村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小区、专业市场、标准厂房等等,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和各类管理费的征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在一些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地的承包价格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

第二,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严格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建立财务收支的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等,加强对集体经济的管理。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如逐步推行会计制等,对集体土地和资产进行企业化管理。二是在集体经济的具体经营上,要通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清理村级不良债务的工作;要采用与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素质较低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如物业租赁经营、土地出租等形式经营集体资产;要建立对集体资产经营者的奖励办法,加大激励力度,调动经营积极性。三是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对集体经济经营的监督。如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等。

第三,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要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激活集体经济活力。如在贫困地区要鼓励利用和开发当地资源,发展效益农业,观光农业等;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海岛旅游、人文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等,开辟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加集体收入。

第四,在减轻集体负担上下功夫,真正为集体经济减负。积极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的负担,也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题中之义。一是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开支,按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干部,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建立管理费、接待费定项限额制度。二是制定村债务的具体处理办法,减轻村集体的债务。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对能剥离的剥离,该清偿的清偿,可减免的减免,能核销的核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三是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投入,减少上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和执法行为所造成的增加村级负担的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投入,界定集体经济的负担范围,一些应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就不应由集体经济负担。同时,一些达标活动也要考虑集体经济的负担能力。

第五,在帮助扶持上下功夫,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扶持力度。市、区县财政每年应拨付一定的配套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省、市、县的扶贫资金及各部门筹措的帮扶资金都能应用于生产、开发性项目;要落实部门结对帮扶责任制,实行市、区县部门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办法。其次,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改变目前对农村低水平、重复的扶持方法,把有限的、宝贵的资金集中统筹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投向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再次,制订具体政策对集体经济的经营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1、潘啸.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2、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领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

3、张光宏,杨明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J].管理世界,2001(4).

4、卢永生.试述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与创新[J].苏州农村通讯,2001(2).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镇发展烟叶产业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镇共有17个村,2018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67.9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911.3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3.99万元。烤烟种植是**镇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18年**镇烟叶发展面积3000亩产量50万斤,实现产值近750万元,税收达到160万元,其中村级烟叶基金56.93万元,收入最高的三关村2018年烟叶发展基金达到13.5万元,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双赢。

**镇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主要采取“三统一”的模式,以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统一培训,坚持科学管理抓质量,为了加强培管,搞好烟叶烘烤,提高单产值和效益,村两委成员积极与烟站对接,组织烟叶专干和种植大户向技术员虚心学习,与他们一起不分昼夜,逐家逐户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统一育苗,以科技为先导,以投入做保障,由村集体统一建棚,统一时间播种后,烟站聘请有经验技术的烟叶指导员进行育苗管理和指导,从源头上解决了劳动力浪费,难以培育出均匀一致的壮苗问题,保证了烟株生长的均匀性,提高了育苗工作效率,降低了烟农的成本,使烟叶质量逐年攀升。三是统一管理,村组织技术人员将烟叶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进一步巩固现有烟农,动员徘徊观望者,认真做好入户摸底,在烟农自愿种烟的前提下,与烟农签合同,收取烟苗款,做好土地深耕平整和各项工作。统一起垄整地,统一平衡施肥,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植保、统一采摘,统一烘烤,大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力强度和成本。充分发挥烟叶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烟农获利和增收,让烟农真正受益得到实惠。

**镇通过烟叶生产统一规范化管理,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公平分配、共同受益”的原则,通过利用烟叶基金扶持产业发展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大户烟叶承包户给予优惠政策,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镇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村组干部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意识。调动全镇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典型带动的思路,明确提出打造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格局。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镇发展烟叶产业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镇共有17个村,2018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67.9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911.3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3.99万元。烤烟种植是**镇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18年**镇烟叶发展面积3000亩产量50万斤,实现产值近750万元,税收达到160万元,其中村级烟叶基金56.93万元,收入最高的三关村2018年烟叶发展基金达到13.5万元,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双赢。

**镇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主要采取“三统一”的模式,以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统一培训,坚持科学管理抓质量,为了加强培管,搞好烟叶烘烤,提高单产值和效益,村两委成员积极与烟站对接,组织烟叶专干和种植大户向技术员虚心学习,与他们一起不分昼夜,逐家逐户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统一育苗,以科技为先导,以投入做保障,由村集体统一建棚,统一时间播种后,烟站聘请有经验技术的烟叶指导员进行育苗管理和指导,从源头上解决了劳动力浪费,难以培育出均匀一致的壮苗问题,保证了烟株生长的均匀性,提高了育苗工作效率,降低了烟农的成本,使烟叶质量逐年攀升。三是统一管理,村组织技术人员将烟叶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进一步巩固现有烟农,动员徘徊观望者,认真做好入户摸底,在烟农自愿种烟的前提下,与烟农签合同,收取烟苗款,做好土地深耕平整和各项工作。统一起垄整地,统一平衡施肥,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植保、统一采摘,统一烘烤,大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力强度和成本。充分发挥烟叶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烟农获利和增收,让烟农真正受益得到实惠。

**镇通过烟叶生产统一规范化管理,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公平分配、共同受益”的原则,通过利用烟叶基金扶持产业发展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大户烟叶承包户给予优惠政策,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镇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村组干部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意识。调动全镇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典型带动的思路,明确提出打造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格局。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65-0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尤其在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更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产业集群与一体化密切相关,对于目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为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就可以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将成为解决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关键。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由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地方,释放集聚效应,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共同构成一个群体[1]。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产业集群将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任何经济体之间的交易都存在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动力。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与社会文化特征恰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首先,集群企业的空间接近性可以降低企业间每一次交换的交易成本,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总的交易成本。而且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合作,这样产品的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其次,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互识社会”与“人文网络”环境中,区内成员经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易积累起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为各经济主体间的市场交易奠定良好的信任与承诺基础。在此信任和承诺基础上,单个企业的失信与违约成本相当高,因为这意味着他得面对整个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发展。另外,有限区域范围内聚集了足够数量的同类企业,使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当地获得替代的、同质的交易合作伙伴,从而减少和克服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2]。

2.产业集群将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而产业集群就可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集群企业庞大的联合需求与联合供给形成了可观的市场规模,一方面为区内企业创造垄断优势,提高市场地位,在采购与销售方面增强了企业对集群外部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专门满足市场缝隙与边缘需求的新企业的诞生开辟市场空间,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并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随着集群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规模效应是逐渐形成和被放大的。但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用存在一个极值点,当集群规模超越极值点时集群效应将迅速递减,这个极值点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应的约束。因为产业集群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超过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及市场负荷,则集聚效应反而会减少[3]。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需要处理规模化与市场容量及资源的关系。

3.产业集群将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会引发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加大,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成和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可以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贸易量增加。首先,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积聚,进而产生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生产要素的积聚与扩散,进一步发挥了要素的规模效益,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集聚;其次,产业集群产生区域之间的竞争效应。如果区域之间的产品是替代性竞争产品,产业融合初期,可能是相似产品的大量流通。由于市场的竞争结果,很快优质廉价的商品将会取代劣质昂贵的产品,由此更进一步加强资源的重组和流动[4]。

二、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方面存在的问题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政府及研究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策层面上看,沈阳经济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在交通运输管理和区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推进,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但是目前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产业链条较短,还未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群政策法规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给改革深入带来障碍。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是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已形成的政策法规由于出台的应急性,且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动态地修正,从而出现政策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经济区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目前针对项目的政策法规多,针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法规仍属空白。非连续的、同构化的产业政策以及项目导向的政策割裂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阻碍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第二,产业集群结构优化与配套布局的保障机制不明确。虽然在1984年就已经有了一个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合作组织,但是区域协作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这是由于城市之间法制建设滞后,联合协作各方的合作权益法律保障很薄弱,从而影响了城市间的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各市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制定实施不均衡。目前各地区为了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依然制定一些旨在保护本地区发展的法规和政策,限制资源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有效配置,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仍旧很重。

2.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经济缺乏核心辐射源。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关系到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沈阳经济区的八个城市中,沈阳、营口属于以生产制造业产品为主的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铁岭属于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但是这些加工型工业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城市之间的连接度非常较小。而且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还远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各个城市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大多数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纵深的合理加工层次,前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联系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接网络体系,结果导致整个区域资源使用浪费和发展水平落后。从产业结构看,沈阳的产业链比较短,经济区内一些主要产业产品在沈阳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市场作为集散地,除少数产业产品与沈阳关联度较强外,周边地区许多产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与沈阳无关,比如沈阳工业主要生产机床、汽车等最终产品,相对周边城市也没有构成产业链,对周边城市产业没有形成拉动效应。周边地区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难以从中心城市中得到满足,中心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的功能更是远未形成。

3.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区域内恶性竞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各市政府成为日益活跃的经济利益主体。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封锁、利益冲突和结构趋同。各地区经济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生产相互独立,都以生产最终产品为主,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的分工程度很低,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产业集群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依旧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另外,各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在以地方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彼此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这既恶化了各城市的经济关系,使区内整体优势功能因内耗而降低,也扭曲了城市职能,加剧了本地区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过重的局面。

4.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端服务业滞后。截至2009年底,在沈阳经济区内的68个产业集群中,新兴产业集群只有18个,占集群个数的26.5%,销售收入1 327.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4.5%。可见沈阳经济区内的产业集群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竞争力不强。另外,据统计,沈阳经济区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企业技术装备设备占该地区企业设备总量的25%左右,总体上讲,技术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为例,其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设备只占10%左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则占到50%以上。由于设备、技术、工艺老化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与国内其他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省份相比,竞争力非常薄弱。而且,代表现代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现代生产型服务供给不足,支撑产业大规模集群的现代生产型服务在产业聚集区域内供给更加不足,造成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制约。如在中介服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部门准入限制,使产业集群内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间商缺乏,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又如目前还有许多产业集群没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共质量监督体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产业集群的质量信誉,使集群面临的风险加大。

三、促进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要确立企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又要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规划和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样就有必要针对沈阳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需要在经济区域内共同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尽力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首先,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坚持法治优先、依法协调。通过沈阳经济区共同立法,引领、规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建立各市立法信息交流平台,避免各市地方性法规的相互抵触。清理现行经济政策及相关法规,取消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流动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其次,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放手让产业发展,更要加以引导、扶持和促进。切实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发展的关键。现在沈阳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级政府都要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规划,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使产业集群的发展集中于生态建设。因此政府要针对各地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的区内企业互不关联和缺乏联系的状况,切实作出战略规划,根据沈阳经济区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2.突出沈阳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龙头作用。城市群、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的作为。只有全力打造增长核心,才能够强化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沈阳经济区开发的着眼点在于核心城市――沈阳。沈阳作为一个具有区域认同感的中心城市应从两方面强化其在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一是从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角度把自身做强做大,提高自己在沈阳经济区中的能级差,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需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立足现有的产业优势,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积极推进全国装备制造中心建设,使沈阳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在城市布局方面,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在分析城市内部的潜力及发展需求的同时,应超越在市域范围内考虑问题的传统思路,树立“大沈阳”的观念,按照国际上大都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将其放在区域的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其于沈阳经济区、辽中南大都市带、环渤海经济圈、整个东北地区城市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城市、先进文化城市、模范生态城市、法制诚信城市等四位一体城市建设,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中心、东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唯有如此,沈阳才能以富有魅力的城市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在推进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沈阳应增强对整个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商品生产中心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商贸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强化交通枢纽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服务功能。另外,还要强化沈阳中心城市对沈阳经济区的基础。

3.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专业分工。国内外先进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的实质应该是经济一体化,关键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使生产要素按最优配置的方向流动。为了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需要建立统一的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逐步消除各城市的产业雷同、产品重复、规模过小和过度竞争等倾向,形成相互配套、联合协作、布局合理的经济新格局。首先,完善产业链。政府要从要素供给、需求条件和关联产业的互补等各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即政府可以从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着手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这些政策有时比直接投资更有效,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培育市场需求。政府还可借助政策优惠鼓励成立专门的采购机构,它们能够依靠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向各企业低价供货,利益机制将促使生产企业将采购外包。同时,专业的销售与包装公司同样可以依赖专业化与规模优势促使各生产企业将销售功能从企业剥离。政府对关键专业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间品市场的形成等对引导专业化分工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优化各城市产业布局。从产业合理布局的角度看,沈阳经济区作为具有主导产业特征和完整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的板块,应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塑沈阳经济区主导产业的新优势,并建立新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向新经济的转型。在城市圈内推动产业的集聚与整合,必须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要素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城市圈各地区的错位发展,形成合理的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在不同城市之间延伸产业价值链。

4.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有效升级。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演进。一般来说,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和园区建设,是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源泉。这就需要全面落实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增强税收等制度对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作用”。需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和网络,切实保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成果。还要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民间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入驻[5]。第二,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这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保证。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企业实施倾斜政策,加大对建立研发中心、创建国内名牌的大型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使其带动和促进产业链条做长做强。同时,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应该在适当时期进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将初级加工类产业向周边七城市扩散,使其向总部经济功能发展,真正成为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集结地。

参考文献:

[1]周靖.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8.

[2]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32-36.

[3]李煜华,胡运权,孙凯.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63-70.

[4]徐全勇.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经济前沿,2004,(10):39-41.

[5]王晓霞,张轶慧.产业集群升级:基于网络结构的视角[J].求实,2010,(12):46-49.

Strategy of Industry Cluster is Critical in the Unification of Shenyang Economic Zone

ZHANG Yan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1,China)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比较优势 “M”型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遵循经济系统的自增强机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竞争优势。广西在推进“M”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导入产业集群战略,是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和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企业间共有技术集中开发、产业市场共同培育和开发,形成稳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从而获得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市场效果。经济区域化则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也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对于区域来说也适用。区域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原则的指导下,产业将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随着集群的发展,分工专业化的演进,各地区最初选择发展的产业集群的外生比较优势,将演变成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体现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基于发展的需要,各地区之间必然加快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

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上的基础。产业集群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将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中间机构和企业问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也会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之间这种联动效应,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2)产业集群有助于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不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下,各区域利益主体独立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整个区域分工贸易格局的不合理性,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现象严重。

根据比较优势,有重点的选择发展不同的产业,将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扩大产业内相互投资,优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形成相互渗透、合理分工的产业集群格局。因此,产业集群形成后, 同构化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产业集群有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市群的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 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在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后, 由于这些集群分属于不同产业,彼此间互补性很强,就在横向上加快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整合,形成了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加速流动。而在纵向上, 由于集群的发展, 联系了上游产业元器件、机构、服务等专业化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特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其次延伸到下游产业如客户的分销渠道;最后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机构如研究机构一一大学、职业培训所、贸易委员会等等。集群之间的作用导致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

2.区域一体化的形成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改进产业集群的效率,对抗产业集群的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要求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之间加强分工与合作,这将促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 同时,要求地区根据区位优势,加入全球生产价值链,使集群企业吸收外商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知识,使产业集群的效率得以改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产业集群具有结构性风险和周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产业集群的风险不再由单个地区来承担,由于一体化形成的合理,单个地区也增强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对于产业集群来说,由于跨地区之间的集群合作,效率的改进,集群对抗风险的能力就进一步得以提高。

二、广西面临“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1.“M”型战略为广西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1)为广西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提出将会给广西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外部条件,为广西的发展拓展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广西沿海地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所背靠的西南地区正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加速发展,而广西所面向的东南亚在政治和边界上又将要和我们更加信任,关系更加稳定,这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大环境。此外,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这将是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2)有利于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对接,增强经济互补性。随着广西经济总量的逐步增长,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的态势,不利于维持和增强广西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强调依据地缘经济概念,超越单纯的地理界线,重点强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湄公河流域国家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合作架起了桥梁,使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延伸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广西的北部湾地区,使湄公河流域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对接,增强经济互补性的同时,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开放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空间。

(3)为广西发展通道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1992年以来,广西经过十多年建设,陆海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已初步或基本形成。现已形成三条出海大通道:一条由防城、钦州、北海3个出海口的出海大通道;一条是由经梧州方向下珠江三角洲,通往粤港澳东向的“黄金”内河大通道;一条是由凭祥通向东南亚的最大最便捷的西向出边陆路大通道。“M”型战略的提出,将提升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使这条出海大通道由西南地区出海便捷途径提升为西南、华南乃至全国走向东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进入我国的国际大通道,通过吸引产业、投资、物流、专业市场的聚集,增加经贸、技术往来,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发展通道经济。

2.面临机遇的同时,存在挑战

首先,对广西而言,有些机遇仍然存在一些约束瓶颈,使其应有的价值未能体现出来。如西南出海大通道,一方面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不足,导致物流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广西的港口条件,航线班轮条件、管理服务水平、集疏运体系等的不足,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限制了这一机遇的发挥。其次,有些机遇虽然很重要,也很现实,但广西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不积极主动创造一些条件,实现与珠三角的对接和融合,广西参与泛珠合作可能走向“空洞化”。最后,在将优势转化为机遇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可作。广西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也不意味着可以转化为现实机遇和现实推动。化优势为机遇,化优势为推动需要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开拓思路,谋划格局,制定措施。这些对广西将是现实的挑战。

三、广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新构想

1.发展地区经济,培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根据各地区发展现状,依据其比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产业基地,发展该地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地方特色,错位发展”的局面。在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发展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城镇,大力发展规模开发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例如,以产业集群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带动食品加工业、运输业、生产资料及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行旅游集群式发展战略,鼓励包括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内的有竞争实力的新企业的形成,鼓励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和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上加强合作;避免集群内部旅游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打造百色成为铸造业基地,把丰富的铝、锰、铜等有色金属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并通过右江、平果和靖西这个集聚了铝工业、锰工业、石化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交通等优势的三角地区与“4+2”城市对接。

2.构建与广东生产和贸易紧密相连的区域生产――贸易链

从实践上来看,相关省区中,广东经济发达,制造业技术先进,高端人才储备充足且具有很强和人才引力,在出口产品深加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广东地区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块国际性生产基地,具备了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汽车、造纸、制药等方面强大的生产能力与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区域内其他地方,广西、云南等地区在传统农产品、中药、制糖、有色金属、再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广西还具有物流区域优势和政策的叠加优势,也已经显现出在生产上快速非凡的发展势头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广东与区域内其他地方生产和贸易紧密相连的区域生产-贸易链,形将成区域内生产贸易互动、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

3.与云南联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强强联合

广西、云南作为传统的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大省,发展资源型经济具有竞争优势。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有色金属资源总量为7357万吨。在10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锡、铅、锌、铜、镍和钴的储量居全国前3位。广西亦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是全国10个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尤以铝土矿最为突出。广西、云南作为资源型功能区具有天然优势。广西、云南等地区在传统农产品、中药、制糖、有色金属、再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云南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矿产业、磷化工和旅游等产业,而广西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力、汽车、食品、医药、机械、制糖、建材、钢铁、化工、日用品工业等产业。云南和广西两省均属于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均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联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强强联合和整合共赢的目标。

4.构建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

以资本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加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合作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共同整合旅游产品,共同组合包装特色旅游线路,合作建设旅游接待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共同分享旅游市场,共同推进旅游便利化,构建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形成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全方位合作格局,形成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3]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5~11

[4]宋健坤吴金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彤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6]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18~21

[7]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4):76~78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强化;村级;资源管理;农村;集体经济

我国农村地区大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村级农副产业资源,但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传统资源管理方式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村级资源的总体底数不够清晰明了,资源发包时间长、价格低、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使得村级集体资源存在漏失现象,这给农村集体资产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村级资源管理,掌控农村集体资源管理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下本文就以某乡镇为例,来谈谈其如何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来巩固农村集体经济。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思路不清,整体氛围不浓。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营承包体制的长期稳定,村主要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却逐渐淡薄了。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发展个体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去发展集体经济,也不合时宜,不必去冒风险。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集体现有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造成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信心,挫伤了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不力产生漏洞,非生产性支出数额较大。相当一部分村的财会人员文化层次、专业水平、素质偏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个别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有漏洞。在执行财务制度不严的情况下,导致非生产性开支数目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管理不十分规范,资金支出不附原始票据,有白条纸入帐现象。二是民主理财意识不强。有的重大资金的支出,没有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是财务监督制度没有真正到位。

3.集体经济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目前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的空间较小,村干部没有经济发展的余地。有的村将一些资产(如茶厂、加工厂等)一次性发包给他人变相收取以后多年度的承包款,有的村陷入一种“挖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

4.历欠税费变成呆帐,债权债务难理清。原来村在征收三提五统及农业税费等过程中,少数村出现了一些“困难户”、“钉子户”拖欠不交,从而形成一些历欠款,征收难度加大,部分历欠资金变成了呆帐,债权债务没有集体经济难以理清。

二、强化村级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乡镇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了解到村级资源是农村特有的财富,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公开招投标,有利于村级资源的增值与保值。乡镇村级资源发包过程中,乡镇可以不断改进并优化工作流程,即:(1)村委会编制资源发包方案;(2)将方案交给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讨论与商议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待解决并通过之后交给乡镇“三资”管理中心;(3)由“三资”管理中心审核之后由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审批;(4)将已审批完成的资源发包方案公布于公示栏上,实行公开招投标;(5)招投标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6)结算承包款。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公开招投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避免人们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这样也能够使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稳定了社会的发展秩序。

2.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是实现村级资源管理的主体,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与知识能力,才能够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对于书记与会计而言,他们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具有加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公平与公正,敢于担当;其次,要求乡镇建立一个健全的“三资”监管服务机构,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任职。另外,乡镇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并建立落到工作实处,从而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的资源发包管理制度。通过当前我国乡镇农村“三资”监管服务中心管理的工作内容来看,近年来发现村级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乡镇应该从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农村“三资”管理文件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建立一系列制度,并将这些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有效地巩固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4.加强增收节支管理。农村地区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增收节支管理。例如精简干部队伍,进行人才资源的整合,提高队伍工作总效率和整体素质,同时将村级组织工资总额降低下来。还可以通过加强财务支出管理,降低集体的经济负担,减少各种招待费用或活动开展费用,采取清欠、减债、偿债等手段来做好债权债务管理,全面巩固农村的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国家推行的“共同富裕”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强乡镇书记与会计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建立健全的资源法宝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有力地巩固的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7篇

农村集体经济发产生是在解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同时也确定了集体所有制的发展模式,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较低,这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集体经济发展改革逐渐推行,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的主要发展模式,明确实现家庭联查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彻底取代了。1984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是集体经济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集体经济转入了全面改革时期,各地在家庭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双层经营方式,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发挥产业化的发展优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改革。1998年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地位,提出了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买入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改革,国家始终坚持成像协调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渐改变,一些乡镇企业成为了民营企业,这就挤占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资源,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农村从事集体经济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渐脱离农村,同时年轻人流失使得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再者是集体经济领导队伍的老化造成了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及时更新,具有决策发言权的年轻人比例较少,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处于粗放管理和经营的状态,缺乏全方位的农村经济产业支撑。此外,农村资金的缺乏以及发展传统的发展思维也限制了集体经济的转型,尤其是思维的局限性,造成了农民不能拿出多余资金用于农村产业的升级,集体经济逐渐陷入发展困境。

2.2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确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关键,土地所有制产权的明确是集体经济开展的关键,当前采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村土地使用权,但农民并没有行使土地产权的职能,产权关系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经济组织共有产权关系混乱,首先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再者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2.3发展差异性突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性差异性较大,因此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城镇经济的差异、城镇和城镇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在一些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民开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策

3.1立足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经济的升级

传统的农业发展是维持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农村生产水平提升,因此,农业经济的下一步的发展要立足于产业的转型,从单纯的粮食供应发展为多功能化的农业产业,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建立生态、高效、收益性高的产业的经营。再者,要利用农村资源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例如,可通过农家乐旅游品牌待带动区域性的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以经济作物作为依托,壮大主导农业产业,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建立农业经济产业。

3.2全方位引进人才,加大资金的投入

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新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对农业人才、经营人才、生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人才的引进,通过提升人才待遇来增加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扎根家乡建设。另外,要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要加强集体经济的财政补贴,最主要的是将农民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深入追加投资,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周转资金,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3.3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尤其是解决集体经济土地产权问题,保留农民的产权自由权,使土地在人们手上自由转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扫除集体经济开展的障碍,再者利用区域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优势,改善农村的人才资源配置,在满足区域人才需求的同时,加快劳动力的转移。

4结语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8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 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9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 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由于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几乎全被“分光”,从而导致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寥寥无几,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村基层组织不仅使其自身的威信、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长此下去甚至还将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障碍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传统集体经济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统一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既丧失了私人财产权,也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在这种政策下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承包、租赁、合资等经营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农村集体经济中集体土地所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鼓励个体经营和私营经营政策下,相当多的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漠不关心,更多的集体经济组织被拍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缺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最终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越来越少,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落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因而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使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有事无钱办”的尴尬境地,集体经济组织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二)现实原因

1、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够。各乡镇往往只强调村干部的带头致富作用而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匮乏。贫困地区农村几乎所有的村都把土地及生产资料分给了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缺少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农民也不愿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生产要素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3、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寻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不强。

4、缺乏对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探索。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

三、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探索出一条适合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经济成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对推动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能真正兑现为民办事的承诺,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农村基层政权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带动大部分农民致富,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担负起组织、引导、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以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同时,为适应新形势要对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确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如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用改革的手段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营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是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当地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二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制,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把乡镇领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三是制定扶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结对帮扶等方面,按照各自职责,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四)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优化经营机制,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寻求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贫困地区农村区位条件差异大,在选择发展路子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盘活集体土地,兴建加工厂或引进外资兴办企业,发展厂房、商铺、专业批发市场等租赁型物业经济,发展有偿服务业,将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租赁,或者以现有资产入股,参与民营企业发展,实行集体资产和资本运营的市场化管理;根据当地资源与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开发型发展,通过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村集体的服务意识,引导农民围绕本村优势发展经济,组建行业协会,引导农民闯市场。

(五)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选准、培养出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班人,尤其要选配好“班长”。实践证明,一个好的“班子”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要把那些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和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要让政治素质好、年轻有文化的,懂经营、会管理、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人进入村班子,要把那些既拥护党的领导又有经济头脑的经济能人培养成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采取有效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二是增加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税收、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建立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制度;四是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检查力度;五是坚决制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

(七)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

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农村集体资产管得好,集体经济就会积少成多;管得不好,再强的集体经济也会垮下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资产保值增值,就要明晰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坚决制止挪占、私分集体资产的现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机制、财务预决算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坚持和完善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帐目,接受群众监督,形成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1篇

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村集体经济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有过如火如荼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衰落的低谷时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纵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绝不能重蹈覆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证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稳妥,找准自身的优势,依托自身的优势,把握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当前,要坚持做到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条件不足的地方循序发展,不同特点、不同基础的地方,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子。城镇和城郊结合的村子,基础很好、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兴办工业企业、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山区和纯农业的村,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发展农、林、牧、副特色产业来壮大集体经济,有条件的村还可以综合开发“四荒”资源,采取多种投资形式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总之,各村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二)统筹发展的原则。在这里统筹发展主要是指坚持强村与富民相协调的原则,要把“强村富民”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强村和富民是村级经济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如果离开了富民,强村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也就不能实现共奔小康的目标,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要坚决克服强村与富民两者偏离的倾向,既不能靠侵犯群众的利益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也不能随意加大村级集体经济非生产性支出,消耗积累资金,损害村级集体经济,两者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改革创新的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改变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作法,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子,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开放式经营,积极推进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决不能走过去那种短历时、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坚持走高能低耗,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探讨四种发展模式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子,结合我县的实际,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模式可以探讨。

(一)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即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则,立足资源求发展,充分利用村里的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优势,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积极发展水产养殖、矿产开发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把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我县主要有以下几种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一是开发矿产资源。对本村内有煤、硅、钙石等矿产资源的,可以依法组建法人公司,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增加村级经济收入。我县屈原镇长江村就是典型事例,该村从1984年开办村办煤矿,累计上交税金4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000多万元,2005年该村集体企业实现产值250万元。该村通过开采煤炭资源,村级积累日益丰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并在全县率先享受村民医疗保险,不仅村的实力强了,老百姓也富了。

二是水利资源。水利资源利用在我县主要是指开发小型水电站,小型水电站虽然近年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但对于有条件的村来讲,开发小水电无疑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茅坪镇陈家坝村按照“民营参股、集体控股”的原则,投资兴建宝塔河水电站,合理利用流域资源,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投资较大的发展项目,仅靠村级自身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可以采取合资合股等多种合作方式。有条件的村要利用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围绕景区发展第三产业,这也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可选路径。我县茅坪镇四溪村依托四溪风景区,投资兴建的旅游产品一条街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二)租赁经营型。即适应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实现滚动发展,将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租赁闲置的校舍、村委会场所。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以后,合村并组,撤点并校,有相当一部分校舍、村委会目前闲置,每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管理和修缮这些设施。有条件的村可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对这些闲置的场所进行租赁,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租赁矿产资源。我县许多村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由村级直接经营管理,也可以租赁经营,收取承包费用。郭家坝镇庙垭村把本村的铁矿资源租赁给个体户经营,每年按每吨矿3元的标准上交租金,该矿每年产量达2.7万吨,仅此一项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多元。

三是租赁“四荒”资源。我县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的村,“四荒”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荒山荒坡,可以按照政策,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租赁经营,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

(三)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与农村产业经营相结合,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拉长产业政策,实现农业的多次增值,村级可以在科技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一是开展营销服务。营销组织是农业产业化中联着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当前农村营销组织已经不断发育并壮大,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需要一支完善、规范、专业的营销队伍,可以发挥村级组织的优势,研究由村来组建营销队伍,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产业化搞得好的村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我县郭家坝镇庙垭村投资200多万元兴办了村级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

(四)区位优势开发型。即依托村自身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利用港口、工业园区等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园区经济。

一是发展港口经济。我县的部分村紧邻港口,区位优势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兴办航运码头、兴办第三产业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宜昌市?亭区红港村利用紧靠长江这一优势,采取入股、合资等形式办起了一个航运码头,为税费改革后增加村级经济实力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我县茅坪镇的银杏沱村也是紧靠长江,区位优势明显,同样可以探索这条路径。

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我县九里工业园区开发以后,相继有森达、维维、华强等多家知名工业企业到此落户,九里村作为工业园区的所在地,可以积极探索围绕经济园区,配套发展信息物流、饮食商贸等相关产业,以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抓好四个工作重点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有心成事,无钱办事”的矛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重点要从提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营造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一)提高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来抓紧抓实。要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党政领导政绩的考核内容,县对乡镇、乡镇对村,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并确定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结对帮扶,由县乡选派干部到薄弱村任职,指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服务,认真解决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离不开一个好的村级班子,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愿意为群众办事、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致富能人吸收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改善村级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把村级领导班子建成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集体。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2篇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任务

1.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兴起,专业合作经济方兴未艾,集体资产总额和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模糊,引导扶持不力;有的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途径,呈萎缩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管理不善,资产流失、债务沉重;有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费短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更新思路,创新举措,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3.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增加投入,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发展,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是:争取到20*年,使30%以上的村集体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积累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省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60%以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达到50%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消除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4.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子;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坚持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业务、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

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5.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提升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优势,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盘活存量,引进增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发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专业中介组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

6.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采取创办集体企业、建设商品基地、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城镇建设带动、招商引资带动、扶贫开发带动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镇和城郊结合部、边境口岸、靠近公路沿线地区,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引资建造厂房、市场、商贸房和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载体,发展配套服务业。坝区,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蔬菜、花卉、畜牧、水产等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山区、半山区,要通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生态农业和旅游园区、股份合作制林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采取野生资源采集地有偿利用等办法,合理开发利用林化、竹藤、野生蔬菜和野生菌类等特色产品。边远、民族和贫困地区,要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扶持,通过建立服务组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不断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三、增加投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

7.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20*年先安排2000万元,以后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重点扶持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专项发展资金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分配,划拨各州市,由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运行情况的监管与检查。各州市、县市区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当地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有关部门要整合资金资源,调整投入结构,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资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和项目投入适度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倾斜。

8.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和交通、水利、科技、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结合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投入力度,区别不同情况,逐年适度增加建设项目和经费,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要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按照“三个确保”和“由县建立专户,直接支付到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监督使用”的要求,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和村组工作正常运转。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兑现工作的督查力度。

9.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10%要用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设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30%用于当地信贷投放。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集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各项支农贷款每年新增贷款余额的30%以上要投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根据生产周期和信贷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国债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用于发展。对有条件的农村集体企业,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支持其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四、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0.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要全面清理乡村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化解。对村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各级财政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偿还。改变忽视集体资产管理和部分资产闲置的现状,积极清收历史欠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把经营情况列入公开的范围,接受集体监督,确保管好、用好资产,防止流失并实现保值增值。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和企业要量力而行,村集体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不得举债建设新项目、新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

11.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被确定为部级、省级的重点龙头企业,对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农村集体企业和经济组织,在我省权限范围内,享受与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凡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农村集体企业和经济组织,要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企业所得税减免申请,主管税务机关要及时按审批程序在规定时限内为其办理减免税手续。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12.合理开发资源性资产。允许村组在明晰土地资源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开展村与组之间、集体企业与农户之间、村组与外来企业之间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合作。积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整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允许用新增有效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对折抵建设用地指标自用有余部分,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优先给予有偿调剂,其收入全额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四荒”资源有偿开发,以及依法经营集体水资源、山林资源、草山草场资源、矿藏资源,参与水利工程和林业工程建设。若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可以按批准征用地面积预留10%-15%,作为失地农民的安置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对无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为其安排部分项目建设用地。

13.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制保护。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农业、国土资源、乡镇企业、工商、税务、司法、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和各项服务,在立项、办证、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要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规范农村执法行为。政府兴办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项目,除依法批准的外,不得强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扶持村组兴办生产经营项目,不得要求村组提供配套资金或过多地举债建设。若行政执法部门对农村集体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经营权及财产实施强制措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监察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查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集体资产,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消除集体企业的事故隐患。

五、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14.加大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明确村委会出资所有权与村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实现集体资产收益与村组织收入分账管理。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构成上,既可以由劳动群众共有,也可以由劳动者按股份所有。在分配方式上,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强化资产管理和资本经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量资产,在留出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障资金后,可以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积极推进集体资产经营方式改革,打破产权封闭、区域封闭,实现开放式经营,积极推进高起点、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15.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和完善积累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山林、水面等的企业和个体,要及时按承包合同收缴其承包金。集体土地被征用所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等收入,除国家规定分配给农民的外,其他所得一律作为集体积累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公益福利事业,不得平分到户,分光吃净。要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制度。提倡村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保持农村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对其加强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为本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不得将集体资金出借给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总量。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减少村组享受补贴的干部人数,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

16.加强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村,要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有权审查集体的各项收支并否决不合理开支,有权检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有义务协助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对集体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以经常性审计、专项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为主,对乡村干部任职期间违反规定给集体造成损失,或群众反应强烈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应进行重点审计;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侵占、挪用、挥霍、浪费、截留集体资金等涉案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17.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要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衡量县乡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县市区对乡镇、乡镇对村,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尽快确定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结对帮扶,由县乡选派干部到薄弱村任职,指导发展集体经济。明确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搞好情况和政策调研,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服务,认真解决好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18.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发展条件,把扶持的重点放在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上,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把发展重点放在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从20*年起,各县市区每年至少要重点扶持10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周至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67-02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农收益,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林业多元化发展,是林区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步骤。长期以来,厚畛子林场一直重视集体林下经济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更加大了集体林下经济发展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投入力度,对集体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厚畛子林场集体经济组织概况

厚畛子林场位于周至县境内秦岭北坡深山区,东与西安市小王涧林场比邻,西与老县城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为界,南与周至部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北与周至县永红林场相连,总面积38 046 hm2。区内有3个乡镇,36个村民小组,922户4 385人;集体林地总面积7 243.9 hm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按照各村组集体林面积和各村组人数平均分给每个村民户的集体林面积为1.27~13.66 hm2,全林场平均每户集体林面积为7.86 hm2(表1)。

2 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地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资源从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到林农手中,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明确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确保了收益权,给了林农真正意义上的物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盘活了生产力,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大发展,有力推动了集体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也使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2.1 林下经济发展的种类及方式

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种类有次生林抚育、经济林栽培、苗木培育、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和蓄蜂养殖五大类。

发展的方式有5种:一是经济林,包括核桃、板栗、花椒、山茱萸、漆树栽培;二是育苗,包括油松、花椒、山茱萸苗木培育;三是林下间作,包括经济林与豆、菜、小麦、药材间作;四是林下耳菇,包括林下种植木耳、香菇;五是林下养殖,包括林下养殖鸡、牛、蜜蜂、细鳞鲑。

2.2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及效益

采取普遍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表2)。可以看出,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的发展,让林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年收入1 438.90万元,每户林农平均林下经济年收入1.56万元。

3 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规划,盲目发展

各村组发展林下经济,没有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科学合理规划,而是由林农自己发展。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的影响,绝大多数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是盲目随从,跟风发展。这样发展生产的林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甚或要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

3.2 驻足观望,信心不足

有些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无所适从,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意。有些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有想法,但对市场风险顾忌过重。比如栽植的核桃无法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要么产量少、质量差,要么“十年九受冻”,年年发新梢,就是不结果。有些养殖户由于不懂养殖方法和受自然因素等影响,养殖倒圈,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失去了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

3.3 管理无术,粗放经营

发展种植业的林农只栽不管,粗放经营。在管理上最多是松土、除草、少量施肥,缺乏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综合灌溉、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的林产品品质差,产量低。有的果园有大小年,头年结果,二年无收。发展养殖业的林农,缺乏养殖技术、防病治病技术,产生倒圈无畜无蜂可养的窘境。放养土蜂受螨虫侵害,出现蜂死无蜜而绝收的现象。

3.4 资金紧张,发展受限

林下经济发展需购置种源,再加上种植业周期长,养殖业设施建设等前期投入较大,林农缺乏资金,规模化发展受限制,只能当作副业来做,不能形成产业而规模化发展。

3.5 没有组织,缺乏服务

目前林下经济发展只是政府倡导、村组呐喊,并无具体的行动作为。由于缺乏组织领导,林下经济处在一个无序的自由发展当中。产后服务更是无从谈起,深加工一片空白,林下经济发展仅停留在卖山货土特产阶段。

4 厚畛子林场集体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立足实际,科学发展

各村组应当立足当地实际,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段实施,不断发展林下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4.2 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加大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和政府的宣传力度,打消林农的观望情绪,改变其跟风发展习惯和粗放经营观念。正确引导林农按照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家庭实际,充分利用家庭林地资源发展家庭林下经济,使若干个家庭经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产业基地[1-2]。

4.3 调整结构,合理发展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栓皮栎林(耳林)和漆树林的抚育面积;稳定核桃、板栗、山茱萸等经济林面积;巩固改造风险小、收入稳定的养蜂、养牛、生漆等传统产业;淘汰一些周期长、产量小和效益低的种植业,以及风险大、技术不过关的养殖业;培育农家乐、采摘园等新兴旅游产业;发展种植猪苓等稀缺紧俏中药材产业,促进林下产业结构重组,使林下经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3]。

4.4 加大投入,促进发展

通过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惠农项目投资。林权抵押贷款,利用公益林补贴和集体集资引资等办法,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大林下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繁荣。

4.5 招商引资,加工增收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好林产品深加工延伸林下经济发展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优特产品。

4.6 加强培训,集约经营

加强对林农林下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优良品种的引进意识和种植养殖技能。实行科学种养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下经济种养水平。

4.7 创新机制,争强活力

发展林下经济,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林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各方面共同参与林下经济经营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和农户互利共赢,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4-5]。

4.8 成立协会,加强管理

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协会,搞好林下经济发展宣传、项目发展、招商引资、业务技能培训、引进良种、商品推销等工作,让林下经济发展组织有序地进行。

4.9 开设网站,网上营销

开设互联网商务平台,加大林产品宣传力度,实施互联网营销,做好售后服务,扩大营销范围,增加林农经济收入。

5 参考文献

[1] 程光.蓝田县发展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林业,2011(增刊1):8.

[2] 李小盈.关于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陕西林业,2010(5):7.

[3] 张青云.集体林第三产业开发和利用[J].陕西林业,2014(4):8-9.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互动机制

近几年来,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因此,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经济活动流程来触发产业集群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群系统向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循环经济被推到了实践的前台。

一、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载体

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和集聚,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以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促进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成本节约

在产业集群内,具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企业地理上的集聚,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集群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企业之间合作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交易风险,通过整个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可以减少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实施等规制成本。

2、产业集群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径

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且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数量不够多且不够集中,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而整个产业群落中由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他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达到了节能减排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3、产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产业集群独特的社会环境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在集聚区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企业必然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微观主体,下游企业受此诱导同样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同时,集群的组织网络有利于上下游企业和同级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流,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和稳固的合作,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循环经济的开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1、循环经济可以优化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利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的聚集优势,加大了企业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在集群内通过“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资源稀缺对集群的影响。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

为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而实行的末端治理方法――关停整顿企业、统一排污处理、征收排污费等等,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环境管制成本和治污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形成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循环经济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从末端处理变成源头控制,它使污染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大大减小了治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了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总量和由于末端治理产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保持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帮助企业开源节流,通过减少物质能源投入来压缩生产成本。循环经济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污染处理负担,甚至变废为宝,通过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使垃圾真正成为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保持产业集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技术是关键,在废弃物利用上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相关性。一方面,在互相协作和交流中常常会由于共同利益结成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集群内上游个体的技术创新会影响下游个体的原料供给,这也会迫使下游个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个体间就能形成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创新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演进。

三、建立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互补互促、相辅相成。产业集群不但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条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而且也存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客观需求,循环经济则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群要靠循环经济整合,循环经济要建立在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1)弘扬正确的生态理念。政府应通过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教育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公众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培养广大群众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

(2)完善生态立法。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各种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改善和提高集群内部的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先发优势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市场、政策环境,为循环经济集群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环境和制度上的保障。

(3)制定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加大诸如在财税、投资、土地、信贷及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出资帮助等方法,形成有利于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4)发挥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将事后处理变成事前服务管理。政府要不断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环保设施等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拓宽产业集群加强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

(5)人才培养。要发展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从而促进环保推动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必须扩大对科技、教育及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投入,提高集群素质,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

2、对产业集群进行循环经济改造

无论对于哪种产业集群来说,循环经济都要从集群企业个体内部开始做起,尽量在企业内做到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研发和创新。

首先,在企业中通过员工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员工的循环经济思想意识和企业对所在集群长远发展目标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其次,加快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柱,针对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加快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再次,加强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集群内企业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设或吸收那些能将集群中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原料的企业,即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扩展产业集群,改良其结构,形成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最后,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3、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牵线搭桥

为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就需要其他形式的组织来作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补充,中介组织应运而生。中介组织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咨询决策、辅助规划、融资担保、协调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加强集群内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合作,降低企业搜寻谈判的成本。同时,建立监督机构,降低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的风险。

总之,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必须重视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2400410028。)

【参考文献】

[1] 危旭芳: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 陆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演进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9(9).

[3] 王海杰:构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途径及设计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7(23).

[4] 张小兰:对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关系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5] 吴松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6] 陆辉、陈晓峰: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

[7] 吴飞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探析[J].东南学术,2008(6).

[8] 刘轶: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启示与路径分析[J].特区经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