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第1篇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乃玛岱村位于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东6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自然社,总人口643户、1464人,常住人口300户、1232人,耕地面积38500亩(占总面积的10、3%)、人均26亩,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共有牲畜8310头只、人均牲畜6只。2017年全村农牧业产值3465.2万元,人均收入2.31万元。村党支部有活动阵地300平米,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监督委员会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共有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蒙古族党员4名,妇女党员7名,现重点培养积极分子1名。

二、乃玛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曾经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乃玛岱村过去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足5万元,很难实现逐年递增,而且发展质量较差,收入少开销大,收入与开支比例失衡。通过总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较少。过去,乃玛岱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看到别人做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做了才知道不符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而且存在“就在一棵树上吊死”问题,缺乏适合自己产业发展链的战略眼光,这种情况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还赔本,这种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就从无谈起。而且,过去村集体经济投入仅靠镇财政所拨付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专项较大数额的投入,很难有较好的发展项目落地。二是村集体建设用地匮乏,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乃玛岱村利用土地重新确权契机,实事求是地将一些多年来无法改造的100多亩集体盐碱地,预留为建设用地,并协调办理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彻底解决了因缺乏建设用地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三是村“两委”班子认识不足。过去,部分“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认识程度不高。对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大多数干部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劲头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特别是从“大集体”解散过来的“两委”干部,盲目地认为“大集体”就是教训,集体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没有认识到“大集体”解散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只要总结教训,解决了实际问题,集体经济还是能健康蓬勃的发展的。还有少数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传统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两委”班子人才匮乏,没有引进“新鲜血液”,老一辈班子成员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保守,不敢大胆去想,不敢放手大胆去干,存在“人穷不做、马瘦不吃”现象,发展集体经济只停留在应付上级问责上,很难实现发展壮大。

三、对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选好“两委”班子,找准符合自己村的发展项目,依托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坚持多元化、多项目发展。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舆论环境。从思想上大家要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村“两委”班子一定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特别是大力宣传像伊旗乌兰木伦村、杭锦旗隆茂营村那样走合作化和集体化道路的典型经验,对优秀的“两委”干部大力弘扬,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夯实队伍,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战斗力。通过“两委”换届工作,新老结合,建设一支年轻化、学历高、肯吃苦的优秀的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选好带头人。通过群众选举、公开竞聘、组织委派等方式,选派有口碑,有责任心、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各苏木镇选调生、应届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选配嘎查村干部。同时,强化村级干部的配备和培养。要求村干部熟悉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熟悉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两委”班子一定要成为指导全村级集体经济的谋划者、实践者和参与者,必须进一步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

第3篇

**镇发展烟叶产业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镇共有17个村,2018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67.9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911.3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3.99万元。烤烟种植是**镇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18年**镇烟叶发展面积3000亩产量50万斤,实现产值近750万元,税收达到160万元,其中村级烟叶基金56.93万元,收入最高的三关村2018年烟叶发展基金达到13.5万元,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双赢。

**镇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主要采取“三统一”的模式,以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统一培训,坚持科学管理抓质量,为了加强培管,搞好烟叶烘烤,提高单产值和效益,村两委成员积极与烟站对接,组织烟叶专干和种植大户向技术员虚心学习,与他们一起不分昼夜,逐家逐户进行技术指导。二是统一育苗,以科技为先导,以投入做保障,由村集体统一建棚,统一时间播种后,烟站聘请有经验技术的烟叶指导员进行育苗管理和指导,从源头上解决了劳动力浪费,难以培育出均匀一致的壮苗问题,保证了烟株生长的均匀性,提高了育苗工作效率,降低了烟农的成本,使烟叶质量逐年攀升。三是统一管理,村组织技术人员将烟叶政策宣传到户到人,进一步巩固现有烟农,动员徘徊观望者,认真做好入户摸底,在烟农自愿种烟的前提下,与烟农签合同,收取烟苗款,做好土地深耕平整和各项工作。统一起垄整地,统一平衡施肥,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植保、统一采摘,统一烘烤,大大降低了烟农劳动力强度和成本。充分发挥烟叶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烟农获利和增收,让烟农真正受益得到实惠。

**镇通过烟叶生产统一规范化管理,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公平分配、共同受益”的原则,通过利用烟叶基金扶持产业发展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整合财政和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补助或奖励的办法,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大户烟叶承包户给予优惠政策,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镇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村组干部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意识。调动全镇广大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典型带动的思路,明确提出打造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壮大的良好格局。

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eaor”为你整理了这篇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定点扶贫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积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指导河沿村脱贫攻坚工作,促进财政支持扶贫工作顺利推进,2020年2月至5月,河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了“一抓双促大走访”活动,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孔店乡河沿村位于大通区东南高塘湖沿岸,属于三市交界地带。全村耕地面积4437亩,水面180亩,共有9个自然庄,521户,1661人,其中党员32人(含驻村工作队成员)。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45人。该村地势低洼,道路交通薄弱,基础设施薄弱。汛期和涝年水面上涨,浸没耕地,造成村民搬迁,收成变化无常,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里经济社会日益空心化。村集体经济薄弱,2016年以来仅有集体水塘出租收入0.4万元/年。2017年以来着力拓展集体收入渠道,新建光伏发电站、标准化大棚等,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4年—2019年分别为0,0,0.4万,11.9万,18.1万,50.7万。2020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设阳光大棚用于出租农户新增20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2.7万。

附:2014年——2019年村集体收入明细表

年份

收入组成

金 额(万元)

2014

2015

2016

资产出租

0.4

2017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

7.9

2018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18.1

2019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50.7

2020

资产出租、光伏项目收益、扶贫项目收益

82.7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孔店乡河沿村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种植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资本注入不足,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二是农业发展特色亮点不“多”,近年来,河沿村相继发展出草莓、稻虾共养等特色农产品,但是整体规划、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三是农业技术应用不“广”,在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背景下,河沿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应用覆盖面窄;四是农村人才配备不“强”,村居带头人缺少农业发展思维,新型农民培育力度不够,农业专技人才匮乏,严重阻碍农业工作发展步伐。另外,畜禽养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三、促进河沿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厘清底数。对各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造册登记、股权认定、确权颁证,可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分红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从而获取稳定的集体收入,各村居可确定一定比例的集体股,其余部分根据实际决定是否分红。二是开发资源。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对部分目标土地进行招拍挂,争取条件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增加集体收入,破解被征地农民生活无保障、村集体经济难持续的困难局面。三是创新形式。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大户开展合作,利用龙头带动作用,引领村集发展物料供应、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多种经营,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四是招商引资。针对地理位置优越、和谐稳定的村组,在符合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中小企业、现代集贸中心、连锁超市等新业态,以集体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参股经营,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加快多元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增收致富机制。坚持村集体经营为主导,实行村营市场化运作,适当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旅游发展层次;以村民自愿为前提,鼓励全民参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选举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村民学校”,积极开展集体产业经营培训,转变村民陈旧思想观念,提高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热情;创新集体产权收益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形式参股,同时为贫户家庭留取一定比例股份,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二是抓功能聚合,高标建设田园综合体。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打造集农业、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项目,不断开拓新型业态模式,做强做优。积极引进有意向企业来村投资。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河沿村沿湖生态园、稻虾共生、生态养殖品牌基础和优势,按照园区化设计、产业化布局思路,精细规划功能区,突出设计农耕文化体验区、综合果园区、农家乐等,不断完善硬件基础配套,打造三产融合支撑点。

三是抓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8年河沿村被大通区列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村,建成后,河沿村将通过清产核资,把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完成后将采用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生产、经营技术,多方筹集财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总结先进村项目经验,继续加大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兴建智慧温室大棚,引进数字控制技术,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控制病虫害、提高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达到节肥增收效果。

四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改进考核机制。精简考核指标,根据当前工作计划抓重点考核,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工资发放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二是加强针对性培训。组织开展村干部专题培训,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村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动力和信心。三是培树先进典型。全面带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榜样的力量,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同时,积极培养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对带头人进行荣誉和物质奖励,并向上级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打造农村转型发展的样板。

第5篇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和当前形势下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农牧业基础和农牧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扶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源头上减轻农牧民负担的现实需要,着力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和谐美丽新疆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来看,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村级组织缺乏优秀带头人,“两委”班子缺乏活力,不善于长远的规划;二是村集体收入渠道单一,不善使用现有资源,长期依靠“一块地、一群畜、一片林”的传统形式增收;三是部分村落先天资源匮乏,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传统资金注入”帮扶难有起色的现实问题。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壮大集体经济两委班子是“心脏”,保持动力输出要“强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带头人,能用高的眼界和毅力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村子。把那些眼界宽、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选到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岗位上来尤为重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领头雁”优势,对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党员、致富带头人的进行培育示范,从而全面帮助村民理清思路、争取资源,不断加快对集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改善,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二)、盘活集体经济因地施策是“命脉”,保障血液顺畅要“对路子”

我认为,盘活集体经济,在于要充分利用各村得天独厚的环境因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现有基础、判断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因地施策,引进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选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结合实际,我总结了四种模式。一是小微企业发展模式。由村独立创办的集体企业或采取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所建设的合作企业,按照企业效益和村集体入股份额分红,企业所得收入全面纳入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城郊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城郊村地缘优势,侧重在居民餐桌和城市美化亮化上做文章,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发展种养殖,向第三产业拓展,发展农家乐、牧家乐、观光农业,进一步扩大增收渠道。三是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对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山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农特产品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服务,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村落,开发采摘园、度假村、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四是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宜农则农、以牧则牧”的原则,以“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产业为依托,采取订单式经营规模,在村集体地、林中搞一些经济效益高、发展周期短、投入少的特色种养殖业,带动集体增收,探索“集体+电商”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将周边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个人的水果、蔬菜、草药、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汇集到电商平台,由集体组织专人经营管理,收取一定比例费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

第6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 本土化发展 势态分析 政策建议 发展前景

一、引言

在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新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 。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更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与消费方式。体验经济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了更新的思路,为其经营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给消费者参与经济行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对此,孙芳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行为分析”(2005)中提出:一是目前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加剧,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娱乐化,休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刘凤军在“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2002)中表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给传统的商品交换方式带来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吴晓达在“基于消费行为特征的体验营销策略探讨”(2009)一文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消费者更重视能体现消费者自我与价值取向的象征性消费。

在研究了近几年的针对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分析研究的调研文献资料后,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逐渐将注意力从原来的物质转向情感等精神层面享受,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安慰和追求,也给予企业、商家等供给者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体验经济概念的逐步引入和融合,本文基于对对体验经济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怎样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并对体验经济目前本土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体验经济本土化发展情况的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首先调查“体验经济”的概念名词在消费者中的认知程度和接触程度。在 “Q1:请问您听说过‘体验经济’这个词吗?”该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38%的人听说过,而62%的受调查者表示未听说过。调查结果如图1中样1所示。在向接受调查者解释了体验经济的概念后,提问“Q2:您是否光顾过体验经济经营模式的商店呢?”。调查结果如图1样2所示。

调查显示20-30岁人群对“体验经济”这一名词的了解程度最高,接受能力敏感度最高,而60岁以上老年群体对它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可见对于体验经济概念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其中选择没听说过“体验经济”一词的被调查者当中,选择有光顾经历的占87.4%.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体验经济的概念在中国并未深入人心,虽然人们已经不断参与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式消费,但并未感知到专有概念的存在。

体验经济的含义是广泛多方面的,通过消费者对“您认为‘体验经济’的含义是以下哪些内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体验经济”含义的理解。在调查中发现人群对于体验经济含义的认知大都选择贴近生活,且是比较实际的感知,认为“体验经济”就是消费,就是购物以及或者到参与产品设计而形成的印象。而与企业相关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对遥远,认为与体验经济没有太大的关联。如图2所示,人们对于体验经济的理解主要侧重于消费体验与购物体验。折射出了目前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最重视的仍停留在消费购物过程中的体验。其次“愿意将自己的消费感受告诉他人”、“对企业产品设计的参与”,以及“参与企业活动”则是消费者们对于体验经济这种经营模式含义的又一种诠释,这也是体验经济模式独特之处的主要表现。也有调查对象认为“对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感到满意”、“量身订购企业产品”,以及“到企业参观”也是体验经济需要包含的重要部分。

对消费人群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路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消费者对消费路径选择的排序和对路径的评价,从而寻求如何为体验经济选择更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路径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设定体验路径、调查路径采取情况、对相关消费路径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等方式对消费者关于体验路径的选择进行研究,以观察消费者进行体验行为的基本状况及与相关消费路径的选择,依此发现并确立消费者所愿意选择体验路径的行为导向。调查结果显示,按递减排列顺序,前三项分别为:一是从商场选择品牌二是网络或电话,从厂家购买三是提出要求,按要求加工。

三、不同人群对体验经济的选择

受访人群的消费经历表明,运用体验经济经营模式的产品并不像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因价格偏高而难以寻找到客户群。体验经济适合各消费水平的人群,其消费额度也可以有从50以下到500以上不等,主要还是取决于所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类型。

对于“这次消费是否能激发你的二次消费欲望?”在体验经济店进行消费的人群中,66.2%表示本次消费能够激发其二次消费的欲望。而对顾客再次消费的周期调查中,其中29.79%的人表示会在一周后再次消费,48.94%表示会在一个月后。如图3所示。表明体验式消费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心理需要,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对商家来说,这样可以实现消费者的再次消费,提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体验经济的优势分析

以消费者在星巴克中购买咖啡为例,其愿意为购买服务与环境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即体验所支付的价格表现出体验式消费相对于普通的产品与服务,其为消费者提供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或定制等特有的服务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63.38%的比例认为通过提供体验能为商家创造高于或与产品本身同样大的经济效益,而有84.51%的人认为体验式消费所能提供的特殊服务使得其所能获得的效益翻倍。

“如果能力支持,同行之间,您是否会更偏向于在体验经济的商店进行消费?”一问,73.24%的比例表示会优先选择体验经济模式的商店,这一数据显示了运用体验经济模式相较同行业中其他经营模式具有优势。其独特的运营理念更能吸引消费者并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调查显示消费者认可的体验经济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能带来的好处排第一的是提升生活品质、其次是能深入的了解该企业文化,第三是缓解压力,暂时离开现实忘却烦恼。为了更确切了解体验经济模式的优势发挥的途径,本项目对在运用体验经济模式的商店中进行消费的人群做了调查,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表示此类商店的购物环境令人愉悦,特色的企业产品文化,新颖的体验销售模式是最吸引人之处。而到位的服务和品牌的高知名度、以及周边方便的交通环境同样是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因素。如表1

五、 体验经济本土化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于目前体验经济本土化处在发展阶段,体验式营销相对零售、直销等方式相比还未稳定成熟,不排除急于求成的现象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体验经济模式的排斥原因主要集中在低性价比方面,其次就是受到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而国内的体验店也折射出类型单一的弊端,使得消费者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

通过调查显示的数据也发现确实存在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现象,如图6。没有控制好成本,最终也无法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此类体验价值不足的情况也并不是少数的个例。被调查者反应在国内去过一些华而不实的体验店。在刨去调查者中未经历过体验经济模式的比例,国内体验店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是毋庸置疑的。体验经济模式着重强调个性化的实现,吸引消费者互动参与,以此提升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价值,但质量和成本问题并不能被忽视。在发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寻找消费者接受的合适的体验形式,创新体验主题,让消费者更好地感受到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

六、政策建议

随着大部分的消费者开始并逐渐重视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消费者的目的并不只是得到产品或服务,而是整个消费过程的体验。调查显示,67.4%的消费者把产品和体验所带来的价值看的同等重要,甚至有12.3%消费者认为体验价值大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这就说明企业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还有围绕着产品和服务设计独特而恰当的消费主题。也就是说,各行业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体验经济。

且调查中消费者对非正式性的体验,如有中间环节的体验(非品牌拥有者借助于知名品牌所从事的活动)被动性的强迫体验(被媒体所牵动的活动)对正常工作与生活有扰动性的体验(如电话扰动邮件扰动和上门扰动等)反感性强烈。其规律表现为:消费者不喜欢被动性体验活动,不喜欢强制性和无准备性体验。因此供给者在提供体验的同时,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情感。

此外对于如何选取合适的营销途径,企业可适当采取多种路径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式服务,可多注重从段一所述调查显示的三条最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途径出发,从而更能迎合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在体验经济的优势分析中,不难发现消费者普遍重视购物环境和服务的创新性,体验营销能真正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细心体察与呵护消费者的感情,在消费前做到产品价格,企业信息的透明化,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消费中为消费者提供愉快的购物环境,提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消费后提供周到的售后的服务,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总之,细致周到的服务可以有效加强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七、总结与发展前景探析

综上总结,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顾客更希望通过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享受生活或体验生活,以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而从前未有机会得到的消费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在体验式消费中得到了满足。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设计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购物环境或其他体验模式,引导消费者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体验,进行体验式营销,从而与客户群体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为产品找到新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体验经济为供给者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外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里说要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要否定其它的经济形式,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向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拿近年星巴克与雀巢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体验经济模式的运用和零售行业相比其在销售数量和毛利润上并不占优势。所以,现阶段可能是我们国家几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一段时期,当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较强,而目标市场又有足够支付能力时,朝着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刘香毅.房地产体验营销策略[J].商业经济文荟 2006(2): 19?-21

[3]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4]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孙芳.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行为分析[N].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5-7

[6]刘凤军,雷丙寅,王艳霞.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8)81-86

第7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辽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规模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投资少、影响大、见效快,蓬勃发展的体育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体育扎根于东北得天独厚的沃土,创造过无数辉煌,是辽宁的旗帜和名片。然而近年来,辽宁体育境况不佳、成绩下降、发展态势疲软。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相关产业发展都落后于兄弟省市,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体育大省、强省,不能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是众多体育从业者和体育爱好者的一块心病。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举办给辽宁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尽管全运会的热度不似曾经,也还是辽宁父老家门口的大事,实现了大家多年的期盼。但是,2018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20强赛沈阳赛区的一场比赛,接待、安保和赛后服务再次成为辽宁人的痛点,由此辽宁完全有可能与昔日中国足球的福地分道扬镳。

二、辽宁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管理体制僵化

体育产业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同时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将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和营销手段的选择,体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体育产业的繁荣映衬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多年来,东北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体育产业发展同样落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还有部分遗留,至今仍在束缚着辽宁体育界。政府干预多、市场化不够、企业和商家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各类体育项目训练比赛经费困难,成绩堪忧。

(二)体育赛事少,影响力差

举办体育赛事能够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繁荣,提升当地人气,也是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宣传的好时机,如人才交流频繁、商业机遇多、投资兴趣旺盛、活跃区域经济等。体育比赛主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因素之一。而辽宁的体育赛事寥寥无几、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差,屈指可数的职业联赛,多年来也是不温不火。这些都让辽宁的体育经济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三)体育装备制造业落后

体育产业不仅局限于运动员和体育比赛,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的生产制造也是体育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大市场。作为体育大省,辽宁体育人口和体育爱好者众多,体育装备需求量、消费量巨大。然而在众多知名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中,多是省外、境外品牌,见不到辽宁本地产品。特别作为气候寒冷、严寒持续时间长的东北地区,冬季服装供应商也大多来自其他省份。不够重视体育装备制造业,失去巨大的消费市场份额,同样也是辽宁经济振兴的短板。

(四)体育人才流失严重

热爱体育是辽宁人的传统。在各类体育项目中都有出类拔萃的辽宁人为国家争取很多荣誉,世界体坛也同样少不了辽宁人的身影。辽宁体育人才辈出,但辽宁体育各项目队伍不够稳定、财力薄弱,本地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大量流失,投奔发达地区体育团队。一些运动队为弥补经费不足的窘境,只好依靠有偿转让队员维持生存,年复一年,导致出成绩、夺奖牌成为泡影。体育人才的大量流失反映出辽宁体育领域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值得深思。

三、解决辽宁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体育管理机制

市场化市场经济时代,观念、机制、管理都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否则就会成为枷锁,进而阻碍发展。中国体育早已市场化、职业化,除非参加国际比赛,行政干预不复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率高、思维灵活,体育经济红红火火,商家愿意投资,百姓喜欢参与。辽宁体育需要彻底去除计划经济遗留,抛弃官僚作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让市场机制来调节优胜劣汰。凭借强大的体育基础、完全的市场化发展辽宁体育事业,让东北虎重振雄风、笑傲体坛。

(二)筑巢引凤,创办重大

赛事搞体育需要有比赛,经常举办高水平赛事能够聚集人气并让城市充满活力。体育方面要舍得投资,因为其收获的不仅是眼前和局部利益,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在很多体育项目上,辽宁体育水平都是名列前茅。应当重视引进全国性、国际性的赛事,带动辽宁地区体育软硬件建设。一流的体育实力要有一流的比赛场地,体育场馆设计建造要有前瞻性、国际性。百年大计不仅仅是质量过关,还需要外观的别致,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区。

(三)大力发展体育装备产业

辽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基础好、技术人才多。经过市场化的多年历练,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大力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产业无疑是一个投资少、风险小,有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项目。合资合作进行体育比赛器材、训练设备、体育服装鞋帽的制造加工,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体育产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把握住辽宁体育的脉搏,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四)借力人才沃土,提高辽宁体育实力

第8篇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第一,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海市蜃楼”。第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随着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必然会推动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发展好坏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程度。若实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则说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实体经济要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无论实体经济采取哪种方式融资,都与虚拟经济产生联系。其次,虚拟经济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轨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若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若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则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因此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第三,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状况,而且还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就是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筹措及循环状况等,而这些都与虚拟经济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二、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与结构性矛盾

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黑龙江省退出计划体制最慢,融入市场竞争体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二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一重等,大多是苏联时期的援建项目,是在“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企业债务、办社会和冗员三大历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响了企业重组。黑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大庆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调减150万吨原油产量,国有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远未到位。虽然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盈利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地方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协调和服务。中直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税达1620亿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导致地方GDP虚高、收益较低。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黑龙江省主要工业产品有28种,其中高端产品仅有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和微型计算机4类,数量比较少;属于原字号的产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种有色金属和天然气4类,但对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度达到90%以上。三是产业链过短,如一条包括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和碳纤维设备等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还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阳能产业中,多晶硅生产、组件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产业链一体化还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路径依赖性强,技术创新水平低

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在发展观念上,一直以来在谋思路、摆项目时,只是在油田、森工、动力、煤城、军工等固有定格中形成思维定势,很少能够突破创新。在发展出路上就是依赖煤、木、粮、油四大自然资源。在发展动力上,过度依赖国有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实体经济发展慢,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黑龙江省只有1/3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个别企业里,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设备仍然在挑大梁。受体制、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实体经济遭遇虚拟经济的严重挤压

近年来,黑龙江省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在暴利的吸引下,在宽松的融资手段的支持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致使房价虚高,致虚拟经济过热,投机盛行,社会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这将挤压生产资金,导致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和研发的企业和资金减少,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抽出大量资金从事资本投机,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助长投机风气。这不仅会增大黑龙江省虚拟经济的泡沫,而且还会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断裂,将会对黑龙江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打造一个真正讲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也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近年来,针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要打造更加重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积极聚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培育开放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区域软实力。三是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二)为实体经济创造盈利空间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要让市场嗅到实体经济中的好处。通过破除垄断,保护实体经济的生产积极性;收入分配更多向劳动者倾斜;着力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此外民营(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对生产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施减税、减费、减负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

(三)继续深化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着力解决产权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指导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现集团层面产权多元化。支持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加快资源整合,实现战略转型。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与央企、民营大企业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改革。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环境设施建设,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有重点地向符合产业政策的相关企业倾斜。进一步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主体,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支持龙江银行、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地方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实力。

(四)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策略

现阶段农村高度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制约了我国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的问题,对于实现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区别在于专业协会的法人性质是社团法人,专业合作社是公益法人兼有企业法人;专业协会是个人、团体及各个要素的互助合作,专业合作社是既有人的结合,又有资本的结合,在分配机制上,专业协会按交易量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实行回顾返还,民主管理。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采用的股份合作社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混合而成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从合作经济的性质看,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他承认私人产权,合作经济的产权属于参加联合体的全体农民,而传统集体经济的本质是财产的联合,他否认私人产权,合作经济首先是一种劳动联合,也是资本联合,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一人一票制;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实行互惠互利,在市场中是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共担风险,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起步晚,缺少合作意识,成功范例少,所以导致认识不到位。不能有效的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那么普通群众对现代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就更不足,以至于在实践中合作制的民主管理、收益分配难以落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1、展缓慢,普及率低。现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加人数少,功能不全,大多是某种农产品定向生产收购,业务范围过窄,多是停留在生产流通领域,缺少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型、技术推广型、综合服务型的经济合作组织。

2、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由于相关法律有待于进一步的设立完善,造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设立、运行等方面不够规范,造成产权关系不明晰,甚至最终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农民没有真正的权力,也就失去了经济合作的实际意义。

3、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接受外界信息灵敏,合作意识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条件充裕,较容易建立数量多、水平高的经济组织,并且发展速度快,发展规模大,行业覆盖面广,产业技术应用程度高。济相对落后地区或发展相对受限的行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这种不平衡性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类型合作组织的联合程度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采取内外措施加快促进合作经济的发展。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同其他产业相比本身不占优势,合作经济相对于股份经济在集资、管理、组织运作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要改变这种境况,首先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服务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对内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对外服务代表其成员的共同利益,经营成员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对内服务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经营、赢利返还等行为,与商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利润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建立完备的经济合作组织法,经济合作组织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合作组织立法的经验,国家和地方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法、法规,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通过立法,有利于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有利于争取国际合作组织的援助和支持,有利于合作经济组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优势和作用。

3、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对现有的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完善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完善风险利益保障机制。

4、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实行不同的具体组织方式。我国区域经济特征显著,各地区综合条件不同,生产力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先进地区的合作组织模式,而只能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经济合作组织,及时地把那些真正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推广出去,切忌垒大户、大轰大嗡、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揠苗助长和一刀切等的行政化做法。

5、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智力支持。对农民进行全面持续培训。农民是合作经济的主体,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思想文化水平对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一些科技知识掌握不好,合作组织通过定期文化培训和有针对行的知识讲座和技术传授,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奔小康目标的战略措施。充分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我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J].中国合作经济,2009,(1):51-52.

[2]杨善民.发展中的农村新合作组织[J].社会学研究,1992,(1):92-97.

[3]吕永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刍议[J].理论探索,2005,(5):11―12.

[4]樊万选,朱桂香.强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J].世界农业,2007,(5):33―34

[5]杜君楠,王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1(6):25―27.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0日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一)受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体育需求一直明显不足。体育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费人群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市场推广计划下为了满足自身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欢度余暇等需要而对体育劳务或服务商品的需求量,是指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体育劳务或服务商品的数量。

体育需求包含非经济性的体育需求和经济性的体育需求。非经济性的体育需求是指人们无需支付一定的货币就可以实现的需求;经济性的体育需求,是指人们必须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货币才能实现的需求。我国人口众多,是国内外投资者看好的消费市场,但人口与体育消费数量并非成正比,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制约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致使目前体育需求远远不足。

(二)体育市场不完善导致体育经济投资匮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体育经济也逐渐被推向国际市场,但因体育市场的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这将导致投资人对体育经济投资不热情、不关注。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差很大,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这一庞大的人口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十分有限。因此,作为第三产业中后兴起的体育经济,目前仅局限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体育需求促进体育经济增长,体育需求目前在我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消费需求;另一面是体育投资需求,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方面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代表的两种是体育实物型消费和体育劳务型消费。所谓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体育物品的消费支出,此类消费生产的潜力巨大。劳务型体育消费是指参加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培训班等,还表现为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定向运动或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等门票支出的费用。现阶段的居民在体育消费方面,是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劳务型体育消费在整个体育消费中只占了相对较小的比重。

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从微观角度看,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爱好、人均收入、体育产品及服务的价格,还有国家政策倾向等;从宏观角度看,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人口学因素、边际消费倾向等;从社会学角度看,政府行为和政策导向对居民体育消费有积极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包括体育市场结构体系、体育消费需求水平和居民收入分配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一直都是高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致使体育经济发展受限。收入水平不高导致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体育消费的积极性;人均收入较低,导致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购买力不足。

(二)体育投资不足

1、政府对体育投入总量不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体育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远远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要少。有些地区的体育事业经费还常常被挤占,还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支出。有些基层政府削减或停止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拨款,造成运动员训练经费无保证,体育人才大量流失,体育场地无法维持运作。其次是体育经济投入结构不合理。在群众体育投入与竞技体育投入之间,奥运与非奥运项目投入之间,高水平运动员与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

2、群众体育投资不足。从群众体育投资方面上看,影响在于能够改善现实和未来劳动力的体质,增强群众健康,从而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体育市场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使得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失衡,影响到体育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体育经济投资前景不看好。

3、对体育产业投资不足。体育作为产业,其投资的影响因素是看该产业能否盈利,体育市场机制是否健全,体育投资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善。

4、学校体育投资方面不足。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在于体育教学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意识,是否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科研水平,等等。

三、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强化全民体育消费意识。政府要加大体育消费的宣传与引导,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为人民提供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体育信息产品及其他体育相关产品。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加强健身意识,不断提高体育人口比例,扩展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

(二)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环境下不断完善。我国各级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多元化职能,加速体育经济产业化进程,将有些体育单位从事业单位性质过渡为自收自支企业。

(三)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我国体育经济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培养体育经营、服务和管理的人才,既要精通体育技术又要懂经济理论,能融会贯通的经营人才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深化建设体育经济市场体系。我国13亿人口对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许多世界品牌产品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深化建设体育经济市场体系,要以引导和刺激体育经济消费为中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劳务市场、体育人才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技术市场、体育文化市场等,逐步完善体育经济市场环境。

(五)做好对体育经济的政策扶持。我国应改革体育经济政策,提高对体育经济扶持的政策倾向,指引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制定体育投资相关法规,规范体育经济财务运作,对现有体育经济产业的税收制度给予优惠,鼓励和支持体育场所建设,做好利用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

[2]侴海峰.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策略刍议[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2.

第11篇

一、基本情况

1、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政策环境放宽。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各个方面调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二是部门为企业办事的效率提高。通过落实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县直职能部门增强了服务意识,特别是县政协、县纪委、县中小企业局对县直部门调查评议后,21个职能部门制定了“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两个立县”的承诺及工作措施,从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承诺,从而大大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普遍反映以前跑多次办不了的事情(如工商手续等),现在只要跑一次,很快就能办下来。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善,服务措施更具体、更到位。县里为私营企业担保商会注入200万元周转金,使担保商会为12家私营企业担保贷款440万元,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资金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另外“三个一”挂包责任制的落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挂包,企业在项目立项,争取资金等热点、难点问题上,县大班子及挂包部门为企业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四是“三乱”现象减少,企业普遍认为自去年以来,各种收费明显减少,特别是摊派的定报纸费减少50%以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了。五是企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各镇经委都成立了招商办,充实了各镇经贸委人员,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和精力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2、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企业的大发展,调查发现自2003年至今,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调查的20家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30%以上。二是新上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大,发展快。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新开工项目138个,完成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过千万元的75个,过亿元项目的21个,均比历年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市场销售形式看好。从调查的20家企业看,产品产销量均在90%以上,6家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设备利用率95%以上的16家,80—95%的4家。可以看出,企业的产销形式不错。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不得不放弃;二是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贷款难、担保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职工素质低也是影响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毕业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四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势力小,有些该办的事情无力办到,如某化工设备厂需办生产许可证,但各种费用得上百万,企业无力支付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从人为方面讲,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河道工程管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税收代办费、企业年检费用、质检技术服务费及补农基金等。以上这些费用企业不知道哪些该收,哪些不该收,收费的标准是多少。很多收费项目有是只收费不服务,有的是收费多少由收费人员口头决定,可高可低没有标准,还有的收费如补农基金,财政部门拿着文件到企业收取,而地税局不予列支,使企业无法下帐。化工企业的年检,工商部门让企业必须拿出具有市安全评议中心的安全评议报告,可拿到安全评议报告首先要制订可行性报告;其次按可行性报告搞设计,然后才能拿到安全评议报告,这些都要企业出钱,安全部门制订和设计,一个利润100多万元的企业,仅此一项就要拿出10多万元,否则不予年检。二是个别部门执法素质低,到企业不是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而是找毛病罚款,罚款后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一罚了之。三是电价偏高,企业反映淄博高技术开发区企业用电0.42元/千瓦时,而我县企业用电为0.54元/千万时,使我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用电大户,成本大幅度提高,很难于其他地区企业进行竞争。

三、几点建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上项目,上规模难度非常大,而通过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发展壮大信用担保商会,建议县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注入信用担保基金,扩大贷款规模,逐步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 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 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 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4年,*县生产总值达到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县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实现这一增长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短缺的压力逐步加大,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平稳运营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已成为*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人均耕地接近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森林覆盖率24.3%,水土流失严重。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县十一次党代会制定了建设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再实现GDP翻两番,以*县现有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已经远远不行了,因为外部资源不仅受市场价格、运输能力、安全保障等问题的制约,而且受全社会资源有限性和先进地市对重要资源的垄断性的影响,不改变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上述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只有从自身做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环境、资源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到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本县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无论从国内资源储量、地球资源储量看,还是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看,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行不通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二、*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从县情出发,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产业链、物流网、健康城、生态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共生互动,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集中治理;优先建设对全县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资源*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抢救性和强制性保护;对两江两河、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生态良好地区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坚持依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的力度,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政府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

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实行治理与保护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监测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水平。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使绝大多数企业建立起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形成“资源利用一绿色产业一资源再生一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健康集镇,建成库区重要的清洁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育宣传,使生态文明意识广泛深入人心,建设渝东北区域性生态经济强县。

分阶段目标:

第一步:以资源合理*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7年,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供需矛盾初步缓解,形成一批资源*发和加工产业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为3吨标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80%和80%。循环型产业快速发展,建成1—2个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2—3个生产示范企业,搬迁白鹤工业园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框架,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第二步:以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成循环经济基本框架。到2010年,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耗降为2.5吨标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100%~95%。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10%的小城镇达到生态城镇标准,60%的镇乡街道推行无公害化农业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展清洁生产,生态旅游比较发达,基本建成绿色消费体系。生态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全民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

第三步: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重点,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健全循环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循环经济,建成3—5个生态工业园区,3-5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完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科技为先导、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大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5%。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物多样化得到恢复;65%以上的小城镇逐步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把*县建设成为“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渝东北一颗璀粲的明珠。

三、*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及主要任务

1.实施“三大工程”,建设生态乡村。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一加工一运销”配套的产业链。对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乡镇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广泛*展柑桔皮渣综合利用,如制造芳香油、果胶、橙皮苷和发酵饲料,降低皮渣污染。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发展生态林业。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发结合,继续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荒,保护天然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配套发展木材、果品加工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速生林竹资源,积极发展竹制家具、建材装饰产业链,减少木材消耗。

三是实施富农工程,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林地、荒山荒坡、草场资源保护和适度*发利用,稳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基地。加快牲畜宰杀机械化,推进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打造畜禽养殖加工一粪便、污水一有机肥一优质无公害蔬菜循环链条,实现生态养殖。合理*发利用河流水域及大中小型水库水面,建设库区优质水产养殖基地。组建大型水产集团,实现水产养殖的育、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充分利用库区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面旅游,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2.突出“三大建设”,打造清洁生产基地。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水电产业和大型机械化煤厂,因地制宜*发沼气等新能源;利用火电厂粉煤灰和脱酸石膏,发展新型建材;淘汰落后的水泥普立窑、机立窑,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二是清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废渣一建筑材料循环圈。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破力度,从源头上节能降耗。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有条件的乡镇要逐步推进中水回用,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和工业冷却用水。做好环保产品认定工作,推进环保技术*发及成套装备的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三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环保型链接项目,推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系统。加快汉丰城区污染企业搬迂工作,到2010年完成主城区污染安全隐患企业搬迁治理。

第14篇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第15篇

关键词:唐山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唐”是在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中心,地区以更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加快京津唐的区域合作,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活跃,联系最为密切的“黄金三角区”,是形成京津唐一线的新技术工业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对于唐山市来讲,京津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

一、增强合作意识,促进京津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应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在宽领域、大范围、深层次上实现各种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只有不断加强京津唐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才能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要树立先进的“合作”理念,正确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区域壁垒特别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唐山市应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市场化配置等原则指导下,在可能的调控范围内,尽力减少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要彻底消除计划体制和行政区划壁垒,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合作,共同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要本着统筹规划、梯度对接、互惠互利、功能互补的原则,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充分利用唐山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港口等特色优势,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引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错位发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推动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从区域合作中加快区域整体发展,实现个体“共赢”;增强整体发展意识,加强沟通、联系与配合,实现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错位发展,消除壁垒,优化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居民对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享用,最大限度地促进京津唐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

二、唐山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大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行政区经济,作为行政区的政府自然成了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协调、服务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控制区域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培育市场,实行市场监管等职能作用。作为唐山市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本地区的利益,消除行政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由于地方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代表不同地区利益,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唐山市政府只有在政策上与京津步调一致,保证京津发展的基础上,为本地区市企业进入争取政策支持。如果政府不作为,就可能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外,市政府还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协调进步,打好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项目。其中,交通是重中之重,是区域一体化的硬件基础,是区域各类物资人员流通顺畅的保证。目前,唐山与北京的东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已经签订了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北京与唐山合作开发建设了京唐港,北京首钢也搬迁到了唐山曹妃甸。同时,三地将建立政府间对话与协商机制、三地招商合作机制,资源、人才共享机制。最终,新唐山将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城市和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与北京、天津一起共同构成环渤海经济区域中的三大核心城市。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其特定功能,是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加快曹妃甸工业区和休闲旅游业的基础建设。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唐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趋势,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加强区域经济统筹,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既为满足京津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又使自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参与全球竞争,利用曹妃甸的天然优势,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曹妃甸设计吞吐能力是5亿吨,2009年超过1亿吨,已进入全国亿吨大港的序列。曹妃甸正是唐山潜力之所在,也是领航区域经济的关键,其旨在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冀东经济区的龙头、新唐山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旺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京津唐快速通道。一是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在京津城际轨道快速通道的基础上,建设从天津经唐山到秦皇岛的快速客运通道、北京经唐山到东北的快速客运通道。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天津旅游资源品牌,建设京津唐旅游快速通道。在区域统一规划下,不断加强京津唐旅游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实施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唐山市可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部长城度假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区、城市中心的文化科普旅游区等,作为老牌重工业城市,唐山的工业旅游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震科普游更是唐山独一无二的资源。此外,市中心还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红楼文化园、陶瓷文化产业博览园等特旅游产品。山海休闲,人文唐山,一小时经济圈将带动唐山成为最具活力的一个城市,未来的唐山旅游将是一幅崭新的繁荣景象。

(三)促进京津唐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看,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市将依托自身优势,以京津两大市场为导向,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沿海城市为目标,积极参与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打造全国精品钢材基地、京津冀区域化工基地、基础能源基地、优质建材基地和机械加工基地。同时,着眼于京津冀餐桌经济,建设农副产品基地。

目前,京津冀在产业布局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融合。北京到唐山的投资已达到256亿元。唐山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现在天津-唐山-秦皇岛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工,京津冀呈现出一个好的合作势头。唐山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曹妃甸设计吞吐能力是5亿吨,2009年超过1亿吨,已进入全国亿吨大港的序列。此外,唐山机场已在2010年6月通航,它将成为北京、天津的备降机场、空港物流的集散地,与北京的空港物流形成“直通车”。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引京津的各大企业到唐山市实施产业扩散、技术扩散、资本扩散;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对口建立原材料、配件加工基地;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围绕唐山市现有传统支柱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遇到的关键性难题,组织京津两市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加大科技进步因素在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作用。

三、唐山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策略中的意义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唐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既为满足京津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又使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参与全球竞争,利用曹妃甸的天然优势,建设北方深水大港。

为贯彻国家“加快环渤海区域发展”、“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两地将围绕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两地将合力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双方将加强在冶金、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等产业上的互相协作,以及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建材等产业上的互补合作,实现产业链相互延伸和对接,形成上下游关联紧密的区域产业发展体系。两地之间将加强全方位、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共同构建关联紧密的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共同打造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门户,全面加快环渤海港口和临港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服务。唐山一个屹立在渤海之滨的现代化的重化工城市,在面向国际,依靠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的大背景下,将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这是唐山和河北经济发展的需要,京津冀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布局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