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县农业水利局

__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__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__区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__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__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__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__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__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__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__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__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__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__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县15个主产乡镇实施了“雪梨优质工程”项目,对现有退化老品种、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号、水晶梨等优质品种作为高接换优首选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目前高换已达25万多株。20__年全县优质梨已达800余吨。为促进销售,建立了“##县精品梨协会”,推动了雪梨销售。20__年金花梨品种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雪梨总株数40.9万株,折合面积1.6万亩,年产量1.7万吨;__4161亩,占总面积的26%,总产4163吨,占雪梨总产的24.5%。苹果39万余株,折合面积1.3万亩,年产量0.8万吨。__4928亩,占总面积的37.9%,总产3066吨,占苹果总产的38.3%。__水果总面积9089亩,年产量7229吨。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类主要以核桃、花椒为主,多集中于__,河坝地区不多。全县干果1.6万亩,年产量1100吨。##花椒产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与茂县花椒齐名。##核桃也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之优质农产品。该两种产品均接近原生态产品。##白瓜子属西葫芦类,其籽独具特色,外形光洁美观,且具花纹双边,子粒饱满,肉质厚,富含多种矿物养分,炒食香而脆,营养丰富,有清心润肺和补益肾肝之功效。是##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97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片区农产品产销会上大展风姿,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亲睐。20__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白瓜子分布于__区年产量20余吨。由于以间

作为主,所以面积难以统计。5、中药材:##盛产中药材,野生种类繁多.县境内约有500余种。如11种子草、贝母、天麻等产量大,价值高的达几十种之多。大集体时期人工栽培达到11种,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区种植为主。20__年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在__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了对铁棒槌、秦芄的野生驯化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繁种,目前全县铁棒槌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秦芄达500余亩。亩纯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为__农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础设施建设:全县__村71个,村民小组193个,已通机耕道125个,通车总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个,需建设里程公里。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在全县基本实施完毕,现有离村社偏远的零星户共计约8000人左右尚未实施。全县通电的村达到99%,只有2个牧场村未通电。

(六)畜牧业: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万混合头,__13.9万混合头,占全县总头数的63.2%;全县各类牲畜出栏混合头,__村50637混合头,占全县出栏数的68.2%。

(七)大骨节病区情况:##是大骨节病区县,病情重,分布广。分布以高寒区和山区为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骨节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观音地区及河西乃当村、独松嘎伍岭村、曾达坛罐窑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个乡镇80个村,共约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当、曾达坛罐窑村为重病区。病区群众因病而贫,因病返病现象十分突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__村,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0.38万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劳务输出及其它:

1、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总数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转移2100余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达2914万元。__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56.3%。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对重点乡村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帮助村社建立活动室,16个村建立了科普惠农宣传站,每年举办科普专栏6期,目前科技书屋只有一个村建立。全县__村建立科技书屋的占20%左右。全县每年实用技术培训30000余人次,对__村农民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建立了高酸苹果、酿酒葡萄及脱毒洋芋基地,对__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支农资金: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到位各乡镇的支农资金(农业)总数达到965万元。

二、__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很多,但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梨曾是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同时,品种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节差,导致销售困难。##特色产品花纹双边白瓜子,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六)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全县乃至全州尚无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致使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流通不畅。

(七)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社会化服务偏重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营销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产前信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体系。

(八)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不灵。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导致运输成本增高,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九)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从众观望思想严重。

三、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今后种植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质量、规模、品牌为主题,在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要按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腾出的耕地改种其他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高效短期经济作物,在当前的情况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药材作为调整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__农业新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杂豆等为主,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油菜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是调整区域生产结构。要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中下寨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带,所以以小杂粮、油菜、中药材为主,在原城关、安宁一带__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半山区以下以水果、蔬菜为主。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几村一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是探索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在发挥农业生产的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利用资源及地缘优势,发挥出农业的旅游功能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利用雪梨生产优势,

规划发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经营体制创新,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果(梨、酸苹、葡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三)坚持领先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是紧蜜联系的,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否则,怎么调整也调不出效果来,结果还是搞粗放经营,产品大路货。为此,要重视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优新种子种苗基础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水平;要重视农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种植业生产与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问题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如下几项措施:一是继续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并发挥好龙头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三是重视产品产后处理,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等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1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林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林业大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1 资源培育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发展林业和增加投资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工程项目及资金,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林业重点工程,将造林重点由山上延伸到山下,由林区拓展到平原,由乡村辐射到城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林地面积由16.4万hm2增加到16.87万hm2,新增0.4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61.3%提高到63.4%,净增2.1百分点;林木蓄积量由421万m3增加到558万m3,净增137万m3。

1.2 林政管理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资源保护,切实贯彻执行林业保护政策,实行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征占用林地许可证制度。加强林政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人员编制,理顺了林政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森林防火防控水平,组建了一支县级专业扑火队、23支半专业扑火队,初步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半专业扑火队和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辅的扑火力量体系,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了林权配套、林业信贷、森林保险等配套措施,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为加快林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 林产加工稳步发展

按照“取缔、规范、扶持、监管”方针,积极开展全县林产工业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死灰复燃的无证加工企业和锯板厂进行彻底取缔,把全县17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整合为70家左右。按照“谁引资、谁帮扶”的要求,积极落实对鼓励型企业的扶持政策,解决鼓励型企业融资难、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帮助企业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努力培植龙头林产化工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了林产化工、木本天然香料和草本天然药用香料三大系列,产品近200个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主要的蒎稀加工基地和药用香料油集聚地,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全县林产化工产业税收由2007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644万元,5年增长了22倍多,2012年全县林化香料产业实现主营收入11亿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吉水的林业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自身条件、时代要求和周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不高

林业生态体系档次较低,树种单一,中幼林比重较大,抚育管理薄弱,低产林较多,缺乏总体战略。

2.2 林业产业体系集约化程度不高

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林业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制约了林业执法的推进

全县林业综合经济效益极低,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不相适应;林业产值比重较低,2012年全县林业产值9.03亿元,只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5%。

2.4 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技术支撑,林产工业开发能力低,林业产业链条不长,森林资源可利用率仍然较低,全县林业资源优势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3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对策

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大”是基础,“强”是目标。要保持林业资源大县地位,就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分类经营,扩充立木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要建设林业经济强县,其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非木质产业;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利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手段,延伸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低消耗,高产出。

3.1 突出抓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1.1 坚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和采伐申请、设计、报批程序,认真做好人工商品林采伐伐前设计、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工作,切实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禁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3.1.2 坚持野保植物重点管理。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贵树木、绿化林木、树蔸、树桩等植物资源采挖、调运审批程序和手续。

3.1.3 坚持林地定额管理。进一步规范林地使用审核审批手续和办理程序,遏制滥征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采矿等行为,杜绝林地非法流失。

3.1.4 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木材凭证经营、凭证加工、凭证运输制度,依法加强对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整顿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和其它涉林企业,加强服务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和林业“三防”建设,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2 重点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2.1 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增加总量,提高质量。进一步抓好造林绿化和现有林经营管理,搞好低产、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森林质量。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生态公益林要切实保护好,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商品林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为目标,努力培育大径材,提高林分效益,增加立木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

3.2.2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产出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殖禽类、种植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等,可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 发挥生态优势,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吉水素有 “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源渊”之美誉,既有大东山、文峰山、石莲洞、桃花岛等自然景观,又有东吴墓、解缙和杨万里古墓、祖籍、刘少奇祖籍和古村落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优势,深度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2.4 建立林业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以楠木为主的珍贵用材林、以油茶为主的能源原料林、以湿地松和药用草本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加快种苗花卉基地建设,以国有林场和种苗生产专业户为依托,以造林用苗、珍稀树种、绿化苗木、名贵花卉为重点,大力发展种苗花卉产业。

3.2.5 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林业产业集聚。以建立林化香料产业园为载体,以发展精深林产品为重点,将现有存量资产及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扶持2家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和3家林化香料龙头企业。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资金和技术。按照招大引强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吉水,激活本地林业经济;利用赣林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难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强林化香料产业,逐步建成全省优势林化香料产业集群。

3.3 努力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政策

3.3.1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支持林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科学创办林业行业专合组织,鼓励具有一定技能和实力的组织或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流转等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积极支持经营管理人员带头创业,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扶持下岗职工主动创业,推动广大农民合作创业。

3.3.2 健全林业科技体系。根据吉水县林业产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重点,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健全林业科技创新和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努力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地产品保护,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泥行业 清洁生产 现状 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直接关乎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对水泥行业进行合理化的生产,而清洁生产作为现代化新型的生产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因此本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及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清洁生产的概念。一般而言,清洁生产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直接突破,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技术加以运用,同时更是借助于新型且具有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对管理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促进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主要在生产过程不仅仅将工业上的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环境污染着重减少,并将原料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就其实质性而言,清洁生产不仅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也有着实质性的改善效果,总之,清洁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将生产效率着重提高,并将人类以及环境的风险着重减少。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难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而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潮流,不仅仅对于工业健康安全生产有着实质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总之清洁生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仅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同时其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于水泥的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环境污染急性综合性的治理。

水泥行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步骤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粉,一般而言,水泥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常温中的有尘气体,同时其污染源同样也来自高温的烟尘。而现代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除尘设备进行的使用,并对二级除尘方法加以采用,实际的除尘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旋风收尘器将颗粒较大的灰尘进行收集,之后借助于静电除尘器再次进行收尘管理,并对相对微小的灰尘加以收集。

但是水泥行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生料制备过程中,为了对产生的污染加以合理的抑制,往往需要对干法窑方法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就要对风管的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总之,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其袋式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我国水泥行业对于环境污染自动测量和污染监控系统的技术上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其能源的消耗也是相当的大。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发展

(1)石灰石破碎和水泥粉末节电技术。一般而言,水泥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展的潮流,更应该基于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清洁生产。而粉磨电耗有着相对较高的耗电率,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应该对高效立式磨、挤压磨以及高细磨等有着较低耗能的小磨机加以采用,并对粉磨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效助磨剂,将预破碎增加。

(2)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余热,同时这些余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次回收,而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发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对于水泥实际的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煤炭资源有效节约,进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可燃废料的再回收利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废料,同时其中的废料又有着可燃性,通过对可燃废料进行熟料的煅烧,不仅仅将能耗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水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有效减少,并将煅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渣进行提取,并将资源消耗有效减少,进而将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污染进行减轻,一般而言,石灰石的污染相对来说比较的大,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将采矿产生的废石碎屑进行掺加,将熟料的用量降低,并将煤炭原料消耗着重减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5)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节水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水资源有着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水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一方面就要淘汰传统高消耗和较大用水量的冷却池,并将高效的旁滤器装置进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要在水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高效冷却节水技术积极引入,并合理的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仅将成本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4 结语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同时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广彬.山东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现状;对策;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01(2016)02-0153-04

宁德市位于闽东北沿海,海岸线长1046km,海域面积44500km2,潮间带面积447km2,均占全省的1/3左右。大小港湾29个,多为口小腹大、港道深、海面宽,包括全国著名的三都澳港,其中的官井洋和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对虾产卵繁殖和幼体育肥的理想场所,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越冬的场所。优越的水域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达数百种。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宁德市成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造就了应运而生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宁德市大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精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升水产加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水产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在调查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1-3],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宁德市的海洋渔业在新形势下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裨益。

1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2015年宁德市渔业总产量为88.6×104t,总产值188.0亿元,大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0%;水产品加工总量29.2×104t,加工总产值111.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6%和17.0%;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

1.1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初具现代企业特征的水产品加工厂快速成长。目前宁德市水产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初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链,水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规模日趋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近年来,宁德市为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冷链、统一排污、统一研发、统一展示”的原则进行建设,集中配套强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公共码头等设施,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水产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建设有三个加工产业园区:一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加工园区,位于三沙镇陇头村,规划面积700hm2,一期建设187hm2,已投资近5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其中霞浦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霞浦黄渔国水产有限公司等10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有大黄鱼、海参、紫菜等;二是霞浦县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松港街道小沙村,水产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00hm2,已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20家,现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霞浦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生产紫菜、海参、海带等水产品;三是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规划加工园区面积68hm2,总投资达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基本完成填海造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有33家加工企业登记入园,并规划建设。这些加工园区的高标准建设为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贸易日显多元格局

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已成为全市主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继2014年突破10亿美元后,2015年水产品出口增长仍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22.0×104t,出口创汇12.9亿美元。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稳固日、韩、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市场。

1.4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为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宁德市注重引导水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战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对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市省级海洋产业“十佳”龙头企业3家。全市水产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41件,其中“宁德大黄鱼”跻身全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打造的“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市的“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均榜上有名,占全省二十大渔业品牌的25%,逐渐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水产区域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渔业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5精深加工取得突破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加工经验,并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了鳗鲡、海参、鲍鱼等加工生产线,在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率的同时,逐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转化,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了独具闽东特色的蒲烧大黄鱼、蒲烧鳗鱼、各种特色鱼片、鱼类罐头、鱼松、海带寿司、盐干海参、缢蛏等加工产品,各种风味的即食食品如即食大黄鱼、即食海苔、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即食对虾等也不断研发创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鱼卵、鱼鳞等废弃物中提取卵磷脂、胶原肽及蛋白粉等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生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加工规模和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样亟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宁德市大小加工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但呈金字塔形分布,规模以上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但就全行业而言,“低、小、散、弱”的落后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企业,采用传统冻、干、腌等粗加工手工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和终端产品少,加工附属产品(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2.2产业园入驻率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虽然在霞浦、蕉城等地建设有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但产业园入驻率不高,规模小的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入驻产业园建设生产,依然散落各地,各自为战,导致资源、信息、风险不能共享共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大,集群效应和区域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产业难以壮大发展。

2.3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要素优势减弱

水产品加工业是集合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性质的工业。目前宁德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地处沿海,凭原有土地、厂房、技术、设备等资产无法申请到银行抵押贷款和政府扶持,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近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方融资困难,造成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土地资源贫乏,难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土地支撑,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都受到土地问题的严重困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行业用工遭遇困境,熟练工人短缺、季节性用工紧张、用工成本逐步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缺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宁德市尚未出台对水产品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扶持的优惠政策。加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总体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热情和投入不足,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扶持渠道

发展现代加工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一是宁德市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活用好省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配套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宁德市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高科技新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引导多方资金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引资,同时利用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企业自筹等社会资金参与加工业发展,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2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成立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吸纳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大户、水产营销企业入会,构建水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行“互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宁德市水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加工企业构建自己的水产品专业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使经营者、消费者实现共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中采购配送服务。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通过调研推出一批对宁德市水产加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合作开发等形式,重点解决水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是低值鱼、贝类、藻类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动技术转型升级,引导全行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要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水产加工品,其中重点研究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食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鱼类、藻类、贝类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加工企业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互联网+大黄鱼节”、“鲈鱼节”等节庆和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等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和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海峡渔业博览会”、“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水产品专业展会和招商活动,扩大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宁德市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深入人心,增强宁德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路世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14-16.

[2]吴湘生.论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新思路[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4,10(4):14-17.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花木产业;现状;对策;江西吉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83-02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近几年农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花卉苗木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1]。该文针对吉水县当前花木产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入了解省内外花木产销状况的基础之上,探索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以期壮大吉水县县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完善吉水县花木产业规划,推动吉水县花木产业的发展。

1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为策应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特别是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创建的需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吉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文峰、醪桥、双村、八都等乡镇的105国道两旁建立了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花卉苗木种植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有花木生产经营户100多家,花木种植面积623.07 hm2,其中绿化用苗木面积362.00 hm2,花卉类17.33 hm2,造林用苗木189.40 hm2,草皮54.33 hm2。花木基地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有8家,面积在20.00 hm2以上的有16家,面积在6.67~20.00 hm2的有32家,面积在6.67 hm2以下的有50多家。其绿化用移植大树类有香樟、大叶女贞、桂花、杜英、杨梅、竹柏等几十个品种;绿化用苗木有大叶樟、金含观、美洲复叶槭、盐肤木等近百个品种;造林用苗木有湿地松、杉木、杨树、木荷、桤木、枫香等十多个品种;花卉及灌木类有杜鹃、茶花、月季、红继木等几十个品种。全县有47家花木基地分布在105国道两旁,基本形成了以105国道为纽带,沿线的文峰、醪桥、双村、八都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木产业示范带。全县花木基地(或公司)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公司十农户”型经营模式,已累计投入资金6 29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1 608人,其中农民工1 320人,占从业人员的82%,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 000元,2010年实现总产值9 6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县80%以上的花木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已出现部分花木产品滞销现象,但香樟、桂花等移植的大树苗木销路较好。

2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花木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扶持不到位

从被调查的20家花木基地(或公司)的情况来看,有16家(80%)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没有做广告宣传,仅仅是在105国道边竖立基地(或公司)名称标志,简单地提示一下而已;有3家(15%)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能使用报纸、网络、宣传图片、散发传单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广告宣传不到位、力度有限,导致全县花卉苗木的影响力不够大,国内市场对吉水县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量不大,经营业主普遍反映已出现花卉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有90%的经营业主是通过自行联系的途径销售花木产品,订单销售和网上销售的数量相当少。他们对国内花木产销现状无清晰认识,信息收集手段相对落后,主要是靠自身外出营销观察或从固有的销售网络反馈获得,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目前吉水县花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为花木种植业主提供了一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但也出现一些政策兑现不及时、扶持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目前,全县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技术、信息、营销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花木种植业主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花木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建立和规范。据问卷调查反映,有30.1%(认同率)的经营业主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80.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销售渠道不畅,有42.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花木档次不够。

2.2 花木产业总量小,规模化程度低

截至2010年底,全县花木种植面积623.07 hm2,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没有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花木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约占总数的8%,种植面积在20.00~33.33 hm2的约占总数的16%,种植面积在6.67~20.00 hm2的约占总数的32%,其中6.67 hm2以下的约占总数的50%。2010年全县花木总产值9 600万元,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6%。据调查,全县花木基地(或公司)中既有一定规模,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屈指可数。由于吉水县花木规模总量偏小,难以形成大市场,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相当有限。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族;现状;发展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产业属于休闲渔业范畴,具有产业链条延伸广、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要素集约型强等优点。近几年,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销售,水族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水族产业已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1 安徽水族产业发展现状

1.1 观赏鱼产业分布区域化 2015年,安徽省观赏鱼养殖基地80多个,年产观赏鱼商品鱼1亿多尾。观赏鱼养殖基地区域化特色明显,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铜陵市等市也有少数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阳市已成为安徽观赏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产的观赏鱼主要是金鱼、锦鲤,金鱼的品种100多个,主要品种有草金、五花、虎头、凤尾、蝶尾、泰狮等,锦鲤品种有10多个,包括红白、大正、昭和、黄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红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标准化观赏鱼专业生产基地集种苗繁殖、养殖、研发为一体,年观赏鱼繁殖能力达到2亿尾,2015年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养殖观赏鱼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

1.2 观赏鱼养殖生产标准化 安徽省大力发展观赏鱼健康养殖,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观赏鱼产品品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阜阳市颍州区水产站等单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鱼繁殖、草金鱼养殖、紫蝶尾龙睛金鱼繁育、兰寿金鱼繁育等4项观赏鱼养殖省级地方标准。阜阳市全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3 水族市场发展专业化 安徽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从事观赏鱼、水族用品、专用饲料销售的专业水族市场或者集散地。观赏鱼销售主要品种包括金鱼、锦鲤、龙鱼、热带鱼和观赏龟类,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观赏鱼专用饲料等。销售产品中金鱼、锦鲤、观赏龟类主要来自本省养殖基地,龙鱼、热带鱼、水族缸、专用饲料等都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和观赏鱼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合肥市较大的水族专业市场有裕丰花市、海汇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丰花市有水族经营户50多户,年销售额近亿元。

1.4 水族产业形式组织化 在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协会,现有会员100多个。安徽省水族协会的成立,为推进观赏鱼健康养殖,为协调、规范发展以及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协会于2013、2014年连续2a在合肥市成功举办水族展暨观赏鱼大赛,宣传展示安徽水族产业发展成就,为全省各地从事水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间的联络,交流研讨新思路新经验,沟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水族消费者普及水族知识,扩大安徽水族产业社会影响,推动了安徽省水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安徽水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族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 安徽水族产业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目前还没有水族用品、专用饲料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

2.2 水族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观赏鱼生产单位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观赏鱼注册商标很少,也没有区域性特色品牌。

2.3 水族产品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安徽水族产品销售还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市场销售为主,网上销售量较小,拍卖销售基本没有。

3 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对策

全国“十二五”渔业规划提出要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发展水族产业条件优越。

3.1 推进生产发展 观赏鱼繁殖、养殖是水族产业发展的基础。渔业部门要把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资源条件,推进观赏鱼养殖向多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指导观赏鱼养殖基地根据实际确定健康养殖模式,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养殖基地要做到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现状良好,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确保观赏鱼品质优良。

3.2 加快品种研发 品种是观赏鱼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展观赏鱼产业,必须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现有观赏鱼生产单位多数是从养殖食用商品鱼转产而来,其研究开发新品种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观赏鱼产业发展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品种研发,在维护好传统观赏鱼品种特有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大众喜爱的新品种、好品种,促进观赏鱼消费的时尚化。引导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观赏鱼品种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3.3 强化品牌建设 水族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高档化和大众化,品牌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品牌赢得市场。要支持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注册商标,打响企业品牌。观赏鱼生产聚集地要打响区域品牌,根据安徽观赏鱼生产区域布局,阜阳市可以主打“阜阳金鱼”、“阜阳锦鲤”品牌;合肥市主打“合肥金鱼”品牌。要创新观赏鱼销售方式,大力推广网上销售、拍卖销售等方式,提高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举办展会和评比活动,宣传推介安徽观赏鱼和水族产品,向消费者普及观赏鱼养殖知识,推动观赏鱼进千家入万户。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56-03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kiwi base,Shuicheng County enterprises,cooperatives and farmers,departments,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and analyz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Shuicheng County,the development of red kiwi,planted nearly 6 thousand and 700 hectares of red kiwi,with government guidance,enterprise driven,farmers spontaneous cultivation mode. It's found som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such as single species,poor fruit quality,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uicheng Coun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ruit and to strengthen the breed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fine varieties,improv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technology,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Kiwifruit in Shuicheng County.

Key words:Shuicheng County;Kiwifruit;Industrial development;Current situation;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隶属于六盘水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水城县猕猴桃产业是水城县重要农产业之一,也是2009年以后凸显出的一个优势产业。生产的水城红心猕猴桃(红阳猕猴桃)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目前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近0.67万hm2,“十三五”期间要完成1万hm2的规划种植任务。如何使种植水平提高、果品品质提升、产业健康发展是当前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通过对水城县米箩乡、猴场乡、顺场乡、野种乡、米箩乡、鸡场镇、勺米乡、发耳乡等地的猕猴桃企业、合作社、农户进行走访调查,同时实地调查了果园生产情况,基本了解了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水城猕猴桃产业从大县走向强县奠定基础。

1 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面积逐年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水城县2000年从四川苍溪引种红阳猕猴桃,与原产地相比,成熟期比原产地提前30d左右[2-4]。后熟果实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试得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总糖16.1g/100g,总酸0.94%,果糖0.9g/100g,维生素C 168.8mg/100g,香味浓郁、抗逆性强。由水城县打造的“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曾获2007年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先后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1],“凉都红心”猕猴桃2016年获得十四届农交会金奖,果品单价一度达到40元/kg,在北京市场的销售价格高达116.00元/kg,其价格是同类果品海沃德、秦美等品种的5~8倍,是四川红阳猕猴桃的2~3倍[5]。水城独特的小气候,造就了水城猕猴桃独特的品质,其成熟期较四川等地提前30d左右,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水平逐年提升,产业效益凸现。

2 猕猴桃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2.1 品种单一 水城县地势切割深,海拔高差较大,最高海拔2 861m,最低海拔635m,年平均降雨量1 200mm,无霜期310d,年日照时数1 560h,年均温12℃,年总积温4 950℃,≥10℃有效积温4 500~5 600℃,生长季节白天气温可达30~35℃,夜间气温可降到10~15℃,昼夜温差大,有明显的小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6-7]。良好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水城猕猴桃的独特品质,现在种植红阳猕猴桃已成为水城县的支柱产业。但红阳猕猴桃并不能适应整个水城的气候环境,在海拔1 300m以下表现良好[8],海拔超过1300m的区域表现出长势弱,产量低,而且容易产生冻害。种植品种单一,病虫害发生和蔓延较快,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全面减产[9];最后,品种单一,其生产环节一致,当前生产规模下,气候、劳力、设备的因素都会影响猕猴桃采收和销售。

2.2 果实品质商品性不均 水城县猕猴桃种植标准未完全统一,造成果实商品性不均。部分果农果实未套袋,而且没有防风设施,造成果实表面风斑较严重,影响果实外观。猕猴桃过早采摘会导致食用口感欠佳营养成分欠缺,猕猴桃采摘过晚也容易导致贮藏时间变短。货架期变短,猕猴桃适宜的采摘时间常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来确定[7,10-11]。在猕猴桃成熟季节,很多果农急于见效益,抢占市场,可溶性固形物6.0%就开始采摘,风味和营养价值都受到影响,不仅扰乱了市场,还破坏了水城红心猕猴桃的声誉。所以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一定要达6.5%以上再进行采摘[11]。

2.3 科技投入不足 相P猕猴桃栽培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很多农户没有标准化建园。很多猕猴桃园在栽植猕猴桃时没有深翻土地,贵州的土壤PH值在7.0左右,猕猴桃喜偏酸性土壤[12],需要采用硫磺粉和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改良[13],由于土壤改良较费人力物力,很多果农忽略此步骤;部分果农在猕猴桃栽植前未全园深翻整地及施足底肥;没有统一的修剪技术指导,对猕猴桃修剪不当,造成结果母枝不壮,预备枝不足,空间浪费,树体早衰,产量不高;还有部分果农不重视授粉树的选择及搭配[7,14],造成成年树不结果或结果不均,区域之间果品差异较大;有些果园排水设施不当,加上雨季到来之前未疏通沟道,连续降雨5d就会使猕猴桃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15]。以上的种种问题表明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到位。

水城县猕猴桃主要以鲜果销售为主,红阳猕猴桃在常温下可贮藏15~20d[2,16],一旦过了这个期限,将会变软腐烂,经济效益降低。有研究表明每年猕猴桃因贮运不当造成腐烂达25%以上[17-18],使其货架供应期大大缩短。当前,统一采收标准,防止野蛮采摘、规范采果时间、贮藏之前果实完全愈伤和分选是水城县实现高效贮藏必须解决的问题。

2.4 政府扶持体系不完善 政府及相关部门特别关注产业的发展后劲和前景,在扶持农户建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学研基地、农旅一体化、品牌统一及统一销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客观分析,政府帮扶体系还不尽完善,生产关键环节的指导和监督还不到位,一些基础设施未充分利用和完善,缺乏高效的交易信息平台、营销中心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各职能部门的跟进服务和交流不够,在猕猴桃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缺乏完整超前的服务。

3 猕猴桃产业化发展建议

3.1 培育新品种与引进适应性品种并重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根本。新品种培育、选育一直是猕猴桃种植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新西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猕猴桃种植发达国家已把培育抗逆性强、雌雄同株、高品质、高产量的新品种作为今后的育种目标[19]。水城县猕猴桃资源十分丰富[20],前期在水城发现野生资源较多,有葛枣猕猴桃[A.polygama(Siebold and Zuccarini) Maximowicz]、京梨猕猴桃(A.callosa var.henryi Maximowicz)、硬齿猕猴桃(A.callosa Lindl.)、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美味猕猴桃(A.chinensis var.deliciosa A.Chevalier)、毛花猕猴桃(A.eriantha Bentham)等,在海拔高于2 000m的地区发现野生美味猕猴桃单果重达50g。所以要加大新品种研发的力度。从国际和国内猕猴桃市场绿肉、黄肉和红肉猕猴桃的发展现状看,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猕猴桃品种除了品质优良、高产外,还必须具有果大、果形美观、耐贮藏、抗逆性强、果肉颜色奇特等综合特点[21]。在水城及全省筛选优异猕猴桃资源,选育适应水城县不同气候的新品种,一是为选育水城的自主品牌做铺垫,二是使水城不同区域都有其相适应的品种。

选育新品种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填补前期猕猴桃品种不足的问题,根据水城的环境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每个成熟期都有1~2个主导品种,延长猕猴桃市场供应时间以满足市场需求。

3.2 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 随着猕猴桃消费群体的大众化,人们对猕猴桃产品的需求从量的需求,转化到质的需求,彩色猕猴桃,无毛的中华猕猴桃、甜味猕猴桃成为中国、特别是东南亚人群追求的猕猴桃品种。进入21世纪,新西兰和意大利等国先后启动绿色猕猴桃计划,实施从种植园到超市的全程质量监控[22]。绿色与健康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绿色猕猴桃”、“无公害猕猴桃”和“有机猕猴桃”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19]。水城县猕猴桃除了其独特品质得到国内认可外,还要注重绿色、有机猕猴桃的发展,以不断提升水城猕猴桃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一,调查各猕猴桃园的水源、土壤的有害物质含量,筛选出绿色、无公害基地;第二,在栽培上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比如喷施钙硼肥可增加果实的品质和耐储性[23]。不施化肥、勿施氯吡脲,不施农药;第三,产品质量检测,连续3a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得到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动力[24],更是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安全健康长远发展,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的根本出路。首先建立标准化示范园,进一步强化果农的标准化建园意识,探索研究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快规范建园、配方施肥、科学修剪、人工授粉、合理负载、果实套袋、果园生草、病虫防治、生态示范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应用,使生产水平、果品质量上档次。现阶段产学研基地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并多次作为水城县猕猴桃种植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猕猴桃产业优化升级。其次,加强果农培训,制定适应水城县的标准化建园手册,免费发放给果农,鼓励农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各个村的猕猴桃栽植中进行技术指导。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把最新和最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传授给果农,为果农的种植技术提供支撑。再次,进一步深化猕猴桃包装保鲜、储运及加工技术研究,鼓励相关企业对猕猴桃的深加工的研究,制作猕猴桃饮料、罐头、猕猴桃酒,研究适合超市仓储和货架的保鲜包装及配套技术。针对不同品种的果形、颜色、与商品档次相匹配的保鲜、包装及标识,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开展果实树上套袋,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以及与早熟、高产、优质栽培相衔接的采后气调保鲜、上货架前催熟技术研发。充分发挥猕猴桃的经济价值,为猕猴桃大规模生产的后续销售问题提供保障。

3.4 政府加强引导,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水城地区猕猴桃产业还处在上升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人力参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协会、营销协会等猕猴桃中介组织建立,充分利用农民中介组织连接农户和市场。改变政府支持重点,减少对农民和企业的直接补贴,尽可能多的提供建园材料,比如把扶贫1hm2补助3万元改为资助1hm2750根水泥桩或铁丝,把资助的项目量化,防止企业套取扶持资金。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阻碍了猕猴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才可以将分散的种植户、经营户联系和组织起来,进而将技术和服务传递下去,实现规模经营,去占领大市场和高端市场[2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向四川、陕西等猕猴桃主产区学习,把国内外边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进水城。现水城县已成立统一的猕猴桃管理组织,猕猴桃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均由猕猴桃管委会牵头引导,协调力度强,信息沟通及时,初步显现出政府支持引导的良好效果。

4 Y语

水城猕猴桃的前景十分广阔,只有加强科技投入、完善品牌效应、加大政府扶持,才能促进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万明长,乔荣.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184-186.

[2]万明长,罗克明,石乐娟,等.红阳猕猴桃引种试验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63-64.

[3]王明忠,李明章,吴伯乐,等.红肉称猴桃新品种的选育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2):51-63.

[4]王明忠.红肉猕猴桃可持续育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5):309-310.

[5]刘萍,张创峰,段眉会,等.2010年周至县猕猴桃销售情况调查及2011年形势展望[J].山西果树,2011,9(5):32-33.

[6]夏恒,王晓峰.水城红心猕猴桃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贵州气象,2013,1(37):34-36.

[7]黄宏文.猕猴桃属:分类 资源 驯化 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黄宏文.猕猴桃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9]袁媛,胡忠荣,易芍文,等.世界猕猴桃研究与生产概况[J].云南农业科技,2002:103-106.

[10]汤佳乐,黄春辉,冷建华,等.不同采收期对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11,41(3):110-113.

[11]祝美云,党建磊.壳聚糖复合膜涂膜保鲜猕猴桃的研究[J].果树学报,2010,27(6):1006-1009.

[12]潘俊峰,曾华,李志国,等.都江堰猕猴桃主产区果园土壤肥力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0):269-275.

[13]吴迪,彭熙,李安定,等.水城县主要猕猴桃果园土壤养分分析及酸碱度改良方法探讨[J].贵州科学,2014,32(4):94-96.

[14]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5]张琛,张慧琴,肖金平,等.三个品种猕猴桃实生苗的耐涝性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5):1007-1012.

[16]王玉萍,饶景萍,杨青珍,等.猕猴桃3个品种果实耐冷性差异研究[J].园艺学报,2013,40(2):341-349.

[17]陈金印,付永琦,刘 康.1-MCP处理对美味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940-947.

[18]王绍华,杨建东,段春芳,等.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0):102-107.

[19]周保君.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0]《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贵州植物志・第3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92-112.

[21]钟彩虹,李大卫,龚俊杰,等.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调查与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96-2501.

[22]FERGUSON A R.1904-the year that kiwifruit (Actinidia deliciosa)came to New Zealand[J].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2004,32(1):3-27.

[23]龚新明,关军锋,张继澍,等.钙、硼营养对黄冠梨品质和果面褐斑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4):942-947.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茭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32-04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下辖九县(市)区,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称之“浙江绿谷”。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蓝天、碧水”优异的生态环境、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小气候条件为种植不同茭白品种与发展不同茭白栽培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已成为该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1 产业发展现状

丽水市商品茭白种植历史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初,起初缙云县东渡镇吴岭村引入单季茭白,1991年前后引入缙云县大洋镇种植,1996年大洋镇规模发展高山茭白。随后,由于高山茭白品质优良、错时上市经济效益好等原因,缙云高山茭白开始走向全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庆元、景宁、龙泉、云和等县市高山单季茭白快速发展,缙云县新建镇、莲都区丽新乡等平原地区双季茭发展迅猛,茭白已成为丽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茭白面积5 000 hm2左右、产量120 000 t、产值3亿多元,2013年不完全统计,全市茭白种植面积达5 333 hm2以上。浙江丽水茭白已成为丽水市蔬菜产业的支柱,产品销往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广东等地,成为宣传丽水农业的一张金名片。2013年7月中旬,在丽水市蔬菜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汪炳良教授的带领下,对丽水市茭白产业作了为期1周的调研,笔者认为,近年来丽水市的茭白产业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品种多样化

丽水市茭白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缙云县大洋镇、壶镇、新建镇、前路乡,庆元县岭头乡、举水乡,景宁县大乡、景南乡,龙泉市宝溪乡等,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种植面积少则几千亩,多达上万亩,茭白种植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等特点。丽水地区茭白有单季茭类型和双季茭类型两种,其中单季茭栽培历史较久,主要分布在丽水5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主要品种有当地地方品种美人茭、丽茭1号、金茭1号等;双季茭从2008年开始在缙云县新建镇开始发展,目前栽培面积700 hm2左右,主要品种为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911、龙茭2号等。

栽培模式丰富多样,丽水市既有早春回暖早(相对浙北地区早10 d以上)的山区小盆地又有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小气候。根据丽水市的气候特点,近年来相关农业科研单位结合当地农民种植实践探索出了不同区域、品种、栽培方式相配的茭白种植模式,丽水的茭白可以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采收到11月中下旬。

1.2 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相继选育出了一批茭白新品种如丽水市农科院选育的丽茭1号,金华农科院选育的金茭1号、金茭2号 等早熟单季茭品种,浙江大学选育推广的浙茭3号、嘉兴市桐乡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龙茭2号等双季茭品种在丽水市推广应用,在产量、错时上市、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双季茭设施栽培、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等方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有的种植大户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肥水调控,在一定烦人合适时期内能控制孕茭上市,使茭白效益最大化。

1.3 质量意识增强,安全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茭白在田间长年连作,病虫害发生严重,茭白主要病虫害有锈病、纹枯病、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等。其中,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茭农对螟虫的传统防治方式成为茭白质量安全的隐患。近年来,全市各地实施省、市各类农业项目,通过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色板等一批物理灭杀害虫设备在各大茭白生产基地普及安装,加强基地生产环境改善。同时,当地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推广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如丽水市农科院编制了《丽水茭白主要生产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缙云县了《缙云山啦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山啦牌茭白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1.4 茭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丽水市茭白生产规模化、基地化特色鲜明,种植大户茭白种植面积小则几十亩,多的上千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实施标准化生产、分级包装、统一收购和品牌化销售,保障了茭农的利益,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缙云的“山啦”茭白、龙泉的“龙泉绿”茭白、景宁的“雪松”茭白等在浙江省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茭白鲜品产值3 000多万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茭白销售商。丽水茭白主产区应用冷库贮藏技术,不仅有效缓解茭白集中上市销售压力,而且延长了茭白的供应期,茭白保鲜期可达3个多月,使12月至翌年2月各地市场也有茭白供应,加上丽水市推广不同茭白品种与栽培模式,丽水的茭白实现了周年供应。

1.5 政府扶持,做大做强丽水茭白产业

2010年丽水市政府与台湾南投县签订《丽水市―南投县建立农业交流合作意向书》,丽水茭白产业与南投茭白产业互动频繁,丽水市政府借鉴南投县每年8月举办“茭白节”,向省内外客商推荐丽水茭白。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外,本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经费补助茭白产业,如莲都区茭白冷库建设给予200元/m3的补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茭白冷库建设用地审批难,采后冷处理设施滞后

茭白冷库在延长茭白供应期、缓解集中上市压力、保障茭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013年5月底至6月初缙云前路乡茭白受气候影响集中上市,产地收购价一度跌至1.0元/kg,而有冷库的销售商收购贮藏30 d后价格升至3.0 元/kg。据相关政策,冷库建设用地未能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审批程序严格,致使许多有意愿建设冷库的茭农因政策而无法落实。茭白产区冷库容量与茭白产量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当地茭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茭白不孕茭现象普遍,茭农损失不小

茭白采收的目标产品是茭白短缩茎在达到一定营养积累后在合适的温光条件下经黑粉菌侵染而基部膨大形成光滑白嫩的茭肉,国内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对茭白孕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总结出了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及促进孕茭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每年因不孕茭造成的产量损失却时有发生,其中既有每年气候异常变动如孕茭期高温因素影响,又有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原因,还有不可判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如2013年上半年丽水市双季茭及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的夏茭由于受突然持续高温等影响,据面上调查孕茭率仅70%左右,茭农受损严重。

2.3 茭白种性退化、种苗混杂严重

茭白为多年生水生蔬菜,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老墩分苗进行留种,单农独户茭农如不注重茭白品种的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同时,由于茭白基地品种相互引种试种频繁,多年后自留种相互混杂,造成某一区域茭白仅区分单季茭或双季茭类型,而具体品种相互混杂,上市时间、植株特征特性、茭肉性状均较为混乱。不同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存在差异性,混杂的茭白基地由于茭农管理相互借鉴而孕茭情况却完全不同,造成生产管理混乱,茭农对技术掌握感到迷茫。如缙云县前路乡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面积700 hm2以上,其种苗每年引自于金华地区磐安县,2013年上半年便造成相当比例农户种植的茭白出现夏茭不孕茭现象。

3 发展措施与对策

丽水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茭白是丽水市重要的特色蔬菜,要建成5 000 hm2以上以茭白为代表的水生蔬菜产业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品种。为此,丽水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培育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到茭白产业,采取以下发展对策。

3.1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做强茭白精品基地

2013年预计茭白种植面积已达5 333 hm2以上,在稳定控制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基地的产出效益。按照近几年来的茭白上市季节、价格来看,立足丽水市的山地资源优势,海拔800 m以上区域发展高山茭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较为稳定;中低海拔区域(200~500 m)控制发展规模,200 m低海拔区域发展设施双季茭白。

3.2 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冷链建设

在茭白集中产区,建设一定容量的冷库,在茭白大量上市、鲜销压力大、价格相对较低时进冷库贮藏,实行错时销售,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一些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销售商等对冷库建设意愿非常强,但在冷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严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地方政策,同时,对冷库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冷库在茭白产业高效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3 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茭白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繁种过程中如不注重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相关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在种苗繁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推广操作简单、茭农易学的种苗繁育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大户或合作社建设茭白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供苗,保障茭白的优良种性。

3.4 促进茭白安全生产,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项目支持,主要茭白基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色板等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提倡茭白统防统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因地制宜推广茭田养鱼、鸭、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水生蔬菜与旱生蔬菜的轮作,如丽水市农科院在莲都区碧湖豇豆主产区推广双季茭白与豇豆轮作,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缓解了豇豆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5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加强品牌体系建设

茭白上市集中,茭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活跃在流通市场的经纪人,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企业、经纪人的支持,在冷链设施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举办各种推介会、展会、茭白节、信息、广告宣传等为生产流通企业与市民之间搭建平台。制定丽水市茭白生产地标准,在一定辖区内生产的茭白按一定的标准分级包装,统一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维护、产品包装等费用由政府买单。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丽水茭白在市场的知名度,争创茭白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金昌林,王来亮,等.山地单季茭白一年两收生产模式效益好[J].中国蔬菜,2012(3):36-37.

[2] 胡美华,王来亮,金昌林,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2011(23):21-23.

[3] 刘庭付,李汉美,丁潮洪.双季茭―长豇豆高效水旱轮作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11(16):110-111.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4-02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甘肃省天水市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拥有一批专业的加工销售企业。随着“关天经济区”战略和天水“1135”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看好,但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情况

全市5个县2个区均有中药材种植,且品种多而杂。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0万t,总产值12.64亿元。种类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逾20个,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半夏、当归、柴胡、黄芪、黄芩、甘草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党参5 266.67 hm2,其次是半夏2 800.00 hm2,666.67 hm2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占种植总面积的74%。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农户自发种植2种,种植面积相近。采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有武山常乐医药有限公司、天水市茂丰中药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农户自发散在种植主要有清水县种植的半夏、麦积区种植的柴胡。目前天水市几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均未开展GAP认证(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2 中药材加工情况

中药材的加工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天水市的中药材加工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3家,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川5个县区。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有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等5家,均通过GMP认证(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5家企业拥有[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209个,其中使用中药饮片作原料的中药制剂就达152个。据不完全统计,152个中药制剂涉及356个中药材品种,年消耗中药材数量大约为1 000 t,但属天水地产的中药材不到100种,占30%左右,年消耗300~400 t。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生产品种1 780个,有2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1.3 中药材销售情况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较复杂。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数在农贸市场出售,以农产品长途贩运外地,少部分直接进入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全市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20家,个体药材经销商达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年药品销售额为3.5亿~4.0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年批发销售额在2 000万~2 8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5%~7%。而从品种上来说,天水市地产药材占中药材经营品种35%~40%,占销售额40%左右。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41家,其中专营企业有天水开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兼营企业有甘肃医药集团天水医药采购供应站秦州中药经营部等34家。有40家企业通过GSP认证(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1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2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问题

2.1.1 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产量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虽涉及到2个区5个县逾40个乡镇,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盲目性、趋同性和脆弱性,抵抗市场中药材价格波动、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弱。一些种植户更是一味追求产量,导致中药材药用价值下降。

2.1.2 中药材种植科研工作滞后。在品种选择、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跟不上需求。

2.1.3 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中药材的种植未全面实施GAP,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模式依然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目前,虽然国家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扶持政策,但是以项目为前提,没有普惠性。农户种植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种植难以全面实施,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由于对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天水市还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未形成品牌优势。

2.1.4 种植收入不稳定,遏制药农积极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启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加之中药材种植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农户直接承受着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2.2 中药材加工方面的问题

2.2.1 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产品。以岐黄药业为首的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很多,却只有“浓缩六味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几个有较好销路的产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层次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企业只维持基本的加工生产,没有财力投资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无法形成占领外省市场的主打产品。

2.2.2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天水市中药材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的局限性大。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苦、脏、累,加之企业的效益普遍不佳,难以留住人才和技术骨干。

2.3 中药材销售方面的问题

2.3.1 流通体系不完善,风险大。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用途狭窄。由于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加之游资的市场炒作,较之于粮食果蔬,价格波动大、产业风险大。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没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收益,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3.2 贮存难度大,成本高。中药材采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内存放。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尤其是天水市大面积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含淀粉和糖分高,容易发霉生虫变质。为了保证库存中药材的质量,就要推广安全科学的消毒杀菌方法,建立满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的空调库,无疑会增加中药材的贮存养护成本。

2.3.3 市场开拓少。天水市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外销,当地企业资金有限,收购数量少。在中药材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向外开拓市场少,多是当地企业间的生产销售竞争。

3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组建专家科技团队,指导扩大产业规模,创建产业品牌

实施GAP标准化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现有的GAP种植基地为依托,建立可追溯的中药材种植质量体系。按照天水市药检所对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基源鉴定,选种正确品种的药材。加强GAP基础知识的宣传及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村土专家、土人才,降低中药材种植户因专业技术不够而可能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风险。开展种植区域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GAP认证,力争几类重点品种能全部通过GAP认证。

农业部门带头帮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积极争取种植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广阔、适宜种植的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建立稳定可控的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可控的订单农业。针对农户的分散自由种植,也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以乡镇为区域,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果蔬等主要特色产业的补充,依靠质优量丰,形成天水地道药材品牌[1-2]。

3.2 加强加工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虽然目前天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效益差,但是企业均通过GMP认证,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大,前景乐观。在省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辖区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增加企业产能。在普通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挥地产药材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强化质量,批量生产,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用质优价廉的饮片赢得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开发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产品研发依靠企业自身条件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及科研部门的参与和外部力量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和吸引非药品生产企业,精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地道药材,开发日化、保健、旅游产品等,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天水市南连陇南、西接陇西两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大区,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居交通枢纽位置。借助天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陇西中药材市场增加中药材流通,借助岷县当归品牌,对外扩大品牌效应,促销地产中药材。依据天水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开辟区域中心市场,建设中药材产业现代物流园,增强规模贮存、托市收购能力,稳定地道药材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以中药材主导特色品种为依托,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竞争力强、能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1]。抓住中药材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中药材企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同业联合,形成合力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投资办企业,开发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4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中药材购销渠道,规范中药材市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并合理利用天水野生药材资源,人工种植黄芩、五味子、防风、连翘等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品种,防止有限资源的过度采挖。建立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产业生产基地,保证大宗中药材种源供应充足。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项目区种植户、加工户进行培训,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试验和推广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符合“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3.5 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是实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有形的市场推动无形的市场,健全市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法规[3]。建立中药材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组建、规范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风险。

3.6 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优势中药材产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大“三G”认证力度(“三G”即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知名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上市行为,为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和中药国际化、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4]。

3.7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材产业和中药企业有机结合

将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造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改目前的原料出售为成品出售,品牌化上市,延长生产链,激活经济链,推动药材种植、中药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实现中药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及中药产业现代化[4]。

4 参考文献

[1] 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05-306.

[2] 陈富超,杨曼,,等.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导报,2010(11):101-10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1 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晋城市果业生产忽高忽低,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态势,果业发展不尽人意。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和“贫困山区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同时在省厅果业“三品提升"32程的带动下,大力推进无公害果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和加大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果业结构有所优化,果树品种逐步改良,果品质量大幅提升,果业效益明显增加,使得果业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

1.1 水果产业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果园面积为21.01万亩,其中苹果面积为11.95万亩,梨3.81万亩,山楂2.16万亩,其它2.99万亩;全市果品总产量为9.14万吨,其中,苹果产量3.97万吨,梨2.82万吨,山楂0.61万吨,其它1.74万吨。全市果品总产值达2.2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约132.4元。

1.2 果业发展趋势

1.2.1 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涌现出一批先进示范典型 一是优质苹果、梨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得到推进。形成了高平市北诗镇、石末乡及陵川县礼义、崇文镇,沁水县郑庄镇,泽州县周村镇,柳口镇等5万亩四大富士苹果优势生产区域(图1);高平寺庄镇3000亩玉露香梨基地,高平陈区镇、沁水柿庄镇2000亩黄梨基地,泽州南岭乡、山河镇5000亩酥梨及晚秋黄梨基地。二是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建设态势良好。如泽州李寨、高都5000亩优质标准化山楂基地、高平永录乡千亩钙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新建了一批以水果为主的生态观光园区,传统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方向发展。如城区北石店司徒村、洞头村和钟家庄东武匠村的休闲观光采摘园区,北留镇石苑村有机桃生态观光园区等。

1.2.2 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进程加快 目前全市认C无公害果园面积达到3.61万亩,技术应用面积11.8万亩,无公害果品认证产量达到1.48万吨。注册果品商标7个,产品认证6个,分别是城区的“优尔特”、泽州的“丰青苑”和“甲村圣果”、“中华贡梨”,高平的“四明山”和“长平牌”以及沁水的“五颗红旦旦”等无公害水果商标。在市场销售中,认证的果品明显比没有认证的果品价格高。

1.2.3 新品种引进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全市共引进新品种约20余个,新技术5项,新品种主要有红酥梨、玉露香梨、红肉苹果、海株1号、2号苹果、摩尔多瓦葡萄、T337自根砧、盆栽果树、火龙果等,新技术方面主要有柱状苹果栽培管理(图2)、控根容器、无纺袋、葡萄绑蔓机、果树拉枝开角等工具。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不仅推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有力确保了水果基地安全生产,为果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1.2.4 果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果树专业合作社有78个,涉及农户3090户,家庭农场达270个,带动基地规模4.76万亩,大多实行“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产地产品认证”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使全市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如高平市侯庄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吸收农户115户,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入股引进苹果优良品种10个、梨3个(图3),建设标准化果园2000亩,成为全市唯一的果树专业村,水果基地面积最大,运作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1.2.5 产后贮藏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果品总贮藏能力达到1450万千克,其中恒温库贮藏能力达到920万千克,气调贮藏能力为330万千克、土窑洞贮藏能力为200万千克;总贮藏量为710万千克。全市水果加工企业有5个,其中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加工能力达10万吨,年转化黄梨和钙果量约3500万千克,可带动农户3.5万户,直接创收5600多万元。山西彤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能力达3000万千克,年生产山楂果酒、山楂果脯、山楂饮料等1500万千克;晋城市伊健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能力达1000万千克,转化山楂600万千克。近年来,水果产业产后处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包装、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2 水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晋城市果业生产发展态势虽说稳中求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周边的运城、临汾等果业生产先进地市相比差距很大,制约果业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水果基地规模小是制约水果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点。全市除苹果、梨种植规模还可以,其余桃、杏、葡萄等大部分是零星栽植,主要满足当地居民日常所需,很难形成产业优势,推进果品市场,创造经济价值;加之果品市场不足,流通渠道不畅,产后处理不当,从而导致果品产业化水平降低。

2.2 盲目发展果园,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目前晋城市树种结构、品种配置、种植区域不太合理,主要是苹果早、中熟品种稀少,中秋、国庆两节上市果品缺少,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综观我市30多年果业发展历史,从1985-1986年,果园总面积增加了25.95万亩,翻了一翻,仅山楂面积就增加了17.2万亩,苹果也增加了5.07万亩;从2005年我市开始引进黄金梨,一年内就发展了6000多亩,由于该品种贮藏期短,于是就逐年更换品种,到2009年该品种已经寥寥无几;还有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展的国光、青香蕉苹果很受欢迎,可是如今屈指可数。综观其上,我们不难看出,发展果树缺乏科学规划,要发展什么,都发展什么,要更新什么,都更新什么都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这就导致了一些树种、品种配置不合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果品相对过剩。

2.3 山地果园占主导地位,标准化果园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从全市果园土壤普查情况来看,晋城市的果园70%以上为山地果园(图4),由于果园地处贫困山区,土壤瘠薄、十年九旱,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但大部分果园没有肥水灌溉配套设施,也没有防雹网、防鸟网等,更没有入保险。如果管理跟不上,设施配不上,保险人不上,就很难实现果品效益最大化。

2.4 重栽轻管,广种薄收,推广服务体系弱化

在全市现有的21.01万亩果园中,挂果面积仅有10.68万亩,能形成商品果的7万亩左右,而且单产极不平衡,最高的亩产2000千克以上,最低的亩产不足600千克。同时,果农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投入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以及县级果业部门人员老化,推广服务体系弱化,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2.5 缺乏资金扶持和补助政策,影响了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各级各部门对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水果产业基本上没有较大的实质性扶持政策,再加上霜冻、旱灾和雹灾等(图5)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却得不到政府适当的补助,很少有人申请果树灾害保险,从而打击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使果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果业的持续发展。

3 未来发展建议

面对晋城果业生产当前的严峻形势,未来之路在何方?我们既要面对困难,也要树立信心,深查细研,克服困难,尽力使全市果业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3.1 深入外地考察研究,探讨果业发展规划

根据晋城市果业当前存在的水果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的实际问题,要深入周边果业先进地市进行考察研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果业现状,通过专家讨论,针对果业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提出一个可行性的总体规划和方案。

3.2 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综合配套设施

为了让晋城市果品尽快立足市场,处于优胜地位。我们要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让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搭配合理,以适应市场需求。针对晋城市山地果园“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肥水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引进果园肥水喷灌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为了推进果树产业化经营管理,在百亩以上的果园,我们要争取资金,积极引进智能型烟雾发生器、果树喷灌机、水果套袋器、智能割草机等(图6),并在全市进行示范推广。

3.3 加强果树技术服务,推广体系队伍建设

果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果农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用于实践,才能增产增收增效。因此要积极组织广大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和水果展评会(图7),对管理好、效益高的果@先进技术要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要不定期组织果树重点基地乡镇、合作社和果农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拓果农的视野,不断提高果农素质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3.4 加大园圃建设,保存地方名优品种

目前晋城市高平大黄梨大部分树龄老化、病虫害增加、管理粗放,不利于现代化管理,品质也跟不上;泽州山楂品种退化,种植稀少,因此急需加大高平大黄梨和泽州山楂地方品种保护,出台具体的保护与限伐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地资源圃建设,加大果业“三品”提升工程和品种选育改良工作力度。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水果产业出口建议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21-01

1 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现状

(1)水果外贸比重低,产量虽大,但出口很少。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世界水果贸易强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水果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量仍只占生产量的很小一部分。

(2)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较低,多数水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较低。

(3)总体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水果产品进出口关税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环境,扩大我国水果的出口量,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

2 我国水果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支持不够,补贴政策缺乏力度。在中国,虽然政府部门很重视农产品生产,如粮食生产,但水果产品往往却很少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并时常发生水果产品丰收后滞销的现象。

(2)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贮藏、运输与保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果品贮运、保鲜以及商品化深加工处理水平与世界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市场风险较大。我国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其中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是我国最大的水果出口目标国。我国水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可见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洲际结构也是相对单一的。

(4)果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水果出口品种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和规避出口风险。目前我国的水果出口品种过于集中,苹果、柑橘和梨等传统三大品种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5)出口期间较为集中,不利于水果价格的稳定和出口贸易。苹果、柑橘和梨是我国水果出口最主要的三大品种,其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而这三大品种都属于秋季成熟的品种,因而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期间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

(6)当前我国水果行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许多优质水果产品在品质上本来完全能够与“洋水果”一较高下,但由于品牌意识的缺乏,国产果业并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培育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果业品牌,导致中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号召力,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

3 促进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水果产业出口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采取多种灵活的保护措施。要全面利用农业协议条款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水果产业出口贸易的调节和扶持力度,鼓励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其应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待遇,如反倾销诉讼等。

(2)实施出口果品品牌化战略,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水果品牌。一是要加大广告宣传等营销力度,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技术与理念将我国水果品牌推向世界市场;二是要鼓励各类果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型果品出口贸易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种和品牌创新,并且强化果品质量,在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做好维护品牌的工作。

(3)建立健全水果质量标准监管体系,重视和规范果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我国水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按照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来进行,制定各种水果产品的农艺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标准,争取早日与国际通行的水果产品标准体系接轨,同时建立全面而完善的果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在应对各种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吸纳和借鉴国际水果产业的经验和技术。

(4)加快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完善水果的贮运系统,提高保鲜技术的创新能力。应采用现代化的标准装备大力发展水果加工工业,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以实现更多的深加工附加值。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新型保鲜技术,从而摆脱传统、落后的果品贮运系统,提高果品保鲜技术水平。

(5)优化果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果品出口的多样性。当务之急是要在稳定我国三大传统出口品种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基础上,一方面提高我国传统三大水果品种出口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开拓在国际水果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其它品种,以优化我国果品出口结构,推动水果出口贸易格局的改善。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东海;水晶;产业升级

一、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现状

(一)东海水晶的发展与生产

江苏省东海县水晶市场已建立20多年,自1992年建立以来,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经历了多次扩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晶市场,同时也是世界水晶交易重要的集散中转地。

东海水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称。近年来的发展与生产已逐步进入正轨,走向平稳发展阶段。同时,东海水晶产业已经步入东海县商业和服务业的龙头展业的行列之中,为东海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东海水晶市场的优势

1.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

2009年11月15日,东海县再次获得“中国水晶之都”的美称,进一步巩固了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东海水晶市场是拥有文明市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商品市场50强、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50多个荣誉称号的水晶市场,它的天然水晶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90%,是中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交易场所。

2.劳动力充足

水晶市场的崛起,以及东海县在水晶产业方面优越的区位条件,带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东海水晶市场当中。据统计,东海县从事水晶开采、加工、贸易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多达20万人,水晶商户多达3000多户,水晶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劳动力充足也是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之一。

3.品种齐全

东海水晶储藏量丰富,东海水晶市场聚集了东海、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及越南、缅甸、巴西、南非等国的各类水晶。据统计,目前东海有6000人的海外采购大军长年奔波在马达加斯加、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水晶产地,东海聚集了各类水晶品种,成为了世界天然水晶产品的集散地。

4.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自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东海水晶节后,东海成功举办了11届水晶节,第12届水晶节将在2013年9月28日中国唯一的水晶博物馆开馆时正式开幕。东海国际水晶节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水晶爱好者和从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互通贸易,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东海水晶的知名度,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东海水晶,更能够促进东海水晶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国东海水晶城的网站,从资讯、文化、商机和机构四个方面介绍了东海水晶的发展,记录了东海水晶的成长,是东海水晶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东海县水晶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为东海水晶信息交易平台主要作用是建立网上水晶城,进行东海水晶的网上销售。将便捷的网络运用到销售之中,在网络的平台上铸造网上水晶城。其中还有东海水晶的网上官方旗舰店,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将网络作为销售的渠道和手段。

(三)目前东海水晶市场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东海水晶的品牌知名度低。东海水晶品牌众多,但是在众多品牌当中,能够进入全球或者全国水晶品牌排名的极少。大多数品牌都没有知名度,在水晶产业中竞争力低下。根据我们此次的调查,东海水晶品牌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很少,大多品牌的知名度都偏低。

其次,东海水晶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而且资本结构单一,大多数企业还是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加工。不仅如此,这些小企业的集中度也很低。我们此次调查的企业,基本都还在实行家庭作坊经营管理模式,规模比较小。

然后,东海水晶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东海水晶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者众多,但其中拥有精湛技术的从业者很少,在专业型人才方面缺口很大。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其中缺乏项目一栏中,勾选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的占到了80%的比例。

最后,东海水晶产业的产品工艺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水晶产品大多样式陈旧不新颖,镶嵌、加工、切磨技术也没有推陈出新,相对落后,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就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东海水晶样式、做工的满意度不是太高。

二、东海水晶市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品牌知名度低、竞争力低下

东海水晶市场上品牌众多,如“石来运好”、“大姐吴兆娥”、“至善坊”、“晶狐”等品牌在第十一届东海国际水晶节上被评选为东海水晶十大品牌。这些品牌在东海本地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晶品牌比较而言,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

东海水晶开始是以工业品生产为主,水晶工艺品的发展较晚。虽然东海水晶行业发展很快,品牌建立的速度迅速,在品牌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在也但还是难以弥补起步晚的先天缺陷。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壮大。

(二)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

东海县水晶产业企业众多,水晶及硅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超过了500家。虽然数量多,但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资本结构单一。能够称得上大规模的企业仅有“福东”、“太平洋”、“东海硅微粉”等少数几家。不仅如此,大多数的企业甚至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阶段,与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基本特征相差甚远。

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壮大,是制约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产品工艺技术落后

东海水晶城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全县有十几万人从事水晶产业相关行业。但在这十几万人之中,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却是凤毛麟角。而水晶工艺品的核心在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投入,才能在水晶工艺品的市场上站稳脚步。

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东海水晶出现产品大多数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东海水晶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很难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稀缺导致水晶工艺产品的技术落后,是阻碍东海水晶在技术质量上站稳脚步的最大难题。

三、进一步促进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品牌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

好的品牌的建立有利于吸引消费者,从而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产品的销售量就会大大提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不仅有利于产品品牌的市场扩大,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减少经营风险。

要提升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颇高率、充分利用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使东海水晶经常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当中。这样一来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品牌效应对消费者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兴趣以及信任感,与此同时销售量与销售额也会大大提升,更有利于东海水晶市场的发展。

世界最有名气的十大水晶品牌分别为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巴卡拉Baccarat、Kosta Boda、Orrefors、莱俪Lalique、宜雅水晶、海龙水晶、水晶坊、雅溢水晶、伊泰莲娜Italina。其中海龙水晶是由江海县的中国水晶大姐吴兆娥创办的,这是东海水晶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最好榜样。建立像这样的水晶知名品牌,对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东海水晶从业人员众多,但能够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却很少,缺乏专业型人才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使东海水晶产品单一,样式工艺停滞不前。东海水晶产业应加快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东海水晶在产品工艺上创新,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以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各大高校的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东海水晶相关的人员对其专业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高校将优秀人才推荐到东海水晶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各类急需人才,以满足市场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对已有的人才进行不断的充电学习,加大与其他国家地区和本国其他省份水晶市场的交流,鼓励专业型人才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三)加大科研力度

水晶工艺品在技术上要求很高,水晶的切磨、镶嵌水平直接影响到工艺品的质量。拥有好的工艺技术,才能在产品质量上博得头筹。东海水晶应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水晶工艺品的制造技术水平,解决产品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四)推动产业升级

想要加快东海水晶的发展,水晶产业的升级必不可少。首先,要将东海水晶从作坊型转变到公司型,将小而散的水晶企业由落后的家庭作坊型转变为现代化的公司型。其次。要将东海水晶从产品型转变到到产业型,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发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型。然后,要将东海水晶从粗放型转变到到集约型。最后,要将东海水晶从区域型转变到到国际型,将东海水晶品牌推出国门,建立国际性的大品牌,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满足当今世界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东海水晶产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整体发展还是积极向上的。东海水晶本身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所以东海水晶产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东海水晶只要弥补存在的不足,那么东海水晶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海水晶不仅能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站稳脚步,市场占有率也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梅文安,周厚梅.宝应县玻璃水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7).

[2]陆荣.略论东海水晶文化产业及其版权保护[J].淮海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1 水果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水果栽培面积2667hm2,常年水果总产2.5万t。其中柑桔2067hm2;桃200hm2;梨160hm2;其它小杂果240hm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1 良种引进试栽力度大 近年来,先后引入名、特、优新品(系)20余个,如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日南一号、少核本地早、翠冠梨、极早518油桃、中油5号油桃、夏黑葡萄等,为水果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优质果率明显提高 通过推广高品质栽培技术,果实外观和内质得到明显改善,优质果率65%以上,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

1.3 创建了一批名优品牌 先后有“鄂广一号”早熟温州蜜柑、华农本地早、尾张等产品多次荣获省、部优质水果奖,其中“金早”牌早熟蜜柑和华农本地早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1.4 果农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果农已认识到果品质量对其效益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促使了果农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

1.5 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先后成立了武穴市果业协会、国金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等水果相关民间组织13家,提高了武穴果业的组织化程度。

2 存在问题

与其他行业相比,水果业是武穴市的“短腿”,主要表现种植规模小而零星分散,品种结构不合理,单产低、质量差、发展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集中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 全市虽有水果2667hm2,但没有一个千亩集中连片果园,集中连片百亩以上也不足10处,不能形成规模产业效应。

2.2 果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水果业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而且管理技术要求高,再加上自2008年后柑桔等水果市场行情低迷,因此农民发展水果业积极性不高。

2.3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全市水果以柑桔为主,占77.5%,柑桔又以中熟品系为主,约占65%,导致品种较单调、上市期过度集中,此外,柑桔中熟品系管理措施不到位,易出现大小年结果,引起生产波动。

2.4 低产园面积较大 由于管理不到位,水利设施不配套,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全市低产园达600余hm2,影响效益发挥。

2.5 产业投入不足 一方面水果业发展资金紧缺,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引进、繁育、贮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信息体系建设等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水果生产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抓好新引进名、特、优新品种(系)繁殖推广,加大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力度,新建良种示范基地。

3.2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新品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桃、梨、葡萄等落叶果面积比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枇杷、枣、柿等花色品种;二是调整品种成熟期。如柑桔大力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和华农本地早,改造中熟温州蜜柑园。选择适宜区适量发展优质脐橙、无核椪柑品种,以延长鲜果上市期。

3.3 发展集中种植、规模化种植 按品种在适宜区域建立相对规模化的各种水果基地,实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进行规模化种植,有利于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实现优质栽培,有利于创建名牌产品,有利于联合统一销售,有利于增强水果竞争力,开拓市场。

3.4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重点推广七项技术:一是果园土壤改良技术;二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三是适量负载、果实套袋等优质果生产技术;四是间伐、疏株、高接换种等果园改造技术;五是起垄栽培、简化修剪等省力化栽培技术;六是生草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七是覆膜增糖、完熟采收等高品质栽培技术。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水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镇平境内有三座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塘堰坝461座,水资源丰富;312国道、207国道、沪陕高速、焦枝铁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目前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8000余亩,且每年新增鱼池以200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00吨,年产值达到2个亿左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为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鱼、观赏鱼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平水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水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一 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及水产业务部门和广大渔农的一致努力,把水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及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水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认真制订、落实各项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养鱼户的积极性,采取县、乡、村投资,村民集资,引进外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高效养殖业及砖窑滩地,大搞宜渔资源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使养殖面积有了新突破。三是狠抓了中、低产鱼池开发改造及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发展规模渔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上狠下功夫,在科学精养上做文章。四是加大渔业结构调整,抓好“一圈一带”(一圈指的是围绕安子营、侯集、郭庄乡、张林乡、杨营镇发展的观赏鱼养殖圈;一带指的是312国道以北围绕赵湾水库、陡坡水库、方山水库、高西河水库、高丘水库发展的无公害食用鱼养殖带)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大力发展“上粮下渔”、“上菜下渔”、“上林果下渔”等生态渔业和名特新品种养殖。五是加强渔政管理,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要求,秉公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水产资源,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二 目前存在的差距

镇平县水产工作经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养殖面积、水产品产值、产量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金鱼之乡”的称号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发展水产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水产行政职能在政府所占比重较小,力量薄弱。三是科技水平与渔业的迅速发展不适应,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科技攻关,引进新品种等直接受到制约。四是水产品市场开拓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性、开放性市场。五是渔业资源保护不力,特别是河道电力捕捞猖狂,渔政管理人员少,手段落后;六是水域污染严重,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县渔业的发展。

三 水产发展与解决对策

1、在区域分布上,走“一圈一带”之路。要充分发挥南部乡镇的观赏鱼养殖区位优势和水丰资优的资源优势,巩固建设安子营、侯集、郭庄、张林观赏鱼养殖圈;在杨营镇围绕赵河重点建设高档观赏鱼孵化、养殖基地,在苗种改良上下功夫,成立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实现以“长江渔人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并沿南水北调工程两侧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巩固建设石佛寺玉雕湾休闲渔业经济圈;在东起陡坡水库西至方山水库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亩,其中:高档观赏鱼养殖面积0.5万亩,无公害渔业面积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0.5万亩,休闲渔业基地0.5万亩。

2、在结构调整上,走名优新特色之路。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品种调好”的要求,大幅度压缩效益底、质量差的金鱼的养殖面积,在原有龙睛、狮子头、水泡眼、长尾金鲫等名优新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日本锦鲤、熊猫金鱼、淡水蓝鲨等名优新品种观赏鱼,形成规模效益。

3、在养殖方式上,走标准模式化之路。通过逐步改低密度养殖为高密度养殖、改单一品种养殖为搭配品种养殖、改粗投饵为精投饵、改放养小规格为放养大规格、改重治轻防为防治结合,推广标准模式化生产,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大水面河蟹养殖及网箱养鱼,努力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水产品,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4、在质量安全上,走无公害推进之路。为尽快把放心鱼工程落到实处,要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管理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继续认定和认证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扩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确保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

5、在渔业增效上,走品牌创新之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全方位提升水产品品味、规格,组合品牌,打造精品,发挥品牌效应,培育品牌注册和龙头带动,以“长江渔人”为龙头,积极注册具有镇平特色的观赏鱼品牌,积极申报“赵湾鱼”无公害养殖基地,从而在全县形成大而精的拳头水产品,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6、在可持续发展上,走综合开发、生态环保之路。为使全区水产业发展长盛不衰,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水域的基础上,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机遇,要对全区未来水域做好远景目标的规划,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从治理排污、营造良好养殖水域环境、净化渔药、饲料市场入手,加大检查管理力度,规范市场,创造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和渔业生产良好环境,促进全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7、在生产组织上,走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推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合理规划渔业区域,要建设相对稳定、高产、高效的渔业基地,建立渔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渔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8、在产业提升上,走科技兴渔之路。要加强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充实科技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改变“机关缺、村居空”的局面,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渔业科技服务网络。要加大有效培训力度,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模式化养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项目推广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现代科技渔业品位。

9、在渔政管理上,走依法治渔之路。要按照《渔业法》及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要加大严厉打击渔业“三害”和渔业污染事件的处理力度,增加管理投入,为全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10、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之路。要加强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实行岗位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激励人。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去工作去奉献,真正形成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奉献镇平渔业的良好工作局面。

11、在观赏鱼销售上,建立健全观赏鱼销售网络,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较大的出口商联系,走“订单渔业”之路。

12、在水产流通管理上,切实做好全县水产品检疫工作,杜绝各类疫病进入我县,让全县百姓吃上放心水产品;让健康观赏鱼进入全国各大市场,以“长江渔人”为龙头,让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统一包装,统一经营,彻底改变目前的竞争无序状态。。

13、在政策保障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渔业专项资金,在良种繁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鱼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渔业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渔民兴办专业互助组织,提高渔民自保能力。

四 小结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伊通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4-1

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全县耕地总面积220万亩,粮食生产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部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水稻生产成本、劳动用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投入与玉米生产相比没有优势,水田生产面积出现逐年锐减的趋势。2002年全县水稻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到今年实际生产面积约7万亩,年平均递减11%。之所以出现“水改旱”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直接因素:

1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稻生产从3月25日左右浸种开始,育苗、整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过程持续7个月左右,需要专人进行不间断的田间管理,相对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种植玉米管理环节少,劳动空闲时间长,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能够从事养殖、劳务、运输等其他创收活动。因此,种植玉米农户要比种植水稻农户的创收渠道广,家庭收入差距很大。

2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资金投入较大

仅从今年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以及劳务情况来看,玉米生产每公顷总投入大致是9300元,水稻生产每公顷总投入1245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生产比玉米生产多投入约3150元(详见下表)。

3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利润偏低

近三年来,虽然玉米、水稻市场价格都处于大幅上扬趋势,但是,从2011年生产成本核算和销售收入来分析,水稻和玉米之间利润差距较大。每公顷玉米平均净收益1490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平均净收益10750元左右,利润差约在4150元左右(详见下表)。

4 对稳定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口粮,水稻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年度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比,合理调整玉米、大豆与水稻产品之间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市场拉动来保护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特殊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水稻生产者特别是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推动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3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水稻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防洪灌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库、塘坝、渠道、机井等灌溉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灌溉能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生产面积。

4.4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