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前言 水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全世界食品总量的7.5%左右来自海洋、湖泊和河流,由于野生水产品资源的日渐萎缩,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业。在世界水产品的养殖业中,75%以上来自于亚洲,其中中国水产品的生产量占60%。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水产行业极具发展前景,加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利于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充分了解网络水产渔业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水产渔业的发展。 2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分析 2.1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语音和视频信息链接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它不同于实体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跨行业、跨时间、跨地域、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质量良莠不齐;无标准、规范、无统一管理机制等特点。就水产渔业信息资源而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2.1.1信息来源广泛 提供相关水产渔业信息的机构包括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渔业企业、农业和水产渔业政府机构、水产渔业专业学会等等。广泛的来源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水产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据不完全统计,Internet上现有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的国内外水产网站有700个左右,各种水产信息资源链接更是数不胜数。表1为在Google、中文雅虎、Yahoo、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检索词“水产”、“水产渔业”、“Fishery”、“aquaculture”的检索结果,由此表可见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2.1.2信息内容专业性强 Internet上提供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站包括综合性水产网站、水产机构网站、水产学术网站、水产商业网站等,它们提供的都是与水产渔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水产学术研究性网站,它们主要是由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机构或个人建立起来的,提供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源等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也是导航库收集整理的重点对象。 2.2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分布现状及特点 Internet上的水产网站及水产信息资源的分布,大致有两大类:一是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二是在农业及相关的网站中涉及到的水产信息资源栏目。在水产专业网站中,根据其服务对象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以提供水产综合信息、栏目齐全、资源量大、服务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水产网站;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以提供商贸信息等有偿服务(如会员制、电子刊物、商业行情信息、在线交易市场等),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水产商业网站。 2.2.1国外水产网站特点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Internet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水产专业网站虽然只是无数站点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但也已比较成熟。目前国外水产网站总体特点是:1)数量多。例如,仅在Google(,访问日期2007-2-19)搜索引擎里输入“Fishery”就可以找到1,630,000个相关网站。2)类型多,覆盖面广。依照建站者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类型,如有国家渔业、水产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协会、水产服务机构设立的网站;有水产学术研究机构、水产院校、各种水产报刊杂志办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公司机构设立的网站;还有各种专业水产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水产搜索引擎网站等等,而且内容涉及到水产行业的方方面面。3)特色鲜明,个性强。每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水产网站专注于水产行业的某一领域,如美国龙虾保护协会TheLobsterConservancy(/),主要从事龙虾的保护、科研及龙虾知识的社会普及等等,特色非常鲜明。四、功能多样。大多数优秀水产网站都提供较多的服务,有些网站是交互式的,允许用户自己的信息资料,如英国MAILBASE(www.mailbase.ac.uk/),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与鳟鱼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五、制作简洁实用。国外水产网站大都不追求过分华丽的页面,讲究简洁与实用。网站大都提供站点结构示意图,让用户能直观了解网站内容分布,易于用户查寻所需信息。 2.2.2国内水产网站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的国内水产网站也在快速增长,网站数量从1999年的20多个(不包括提供水产信息的相关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站等)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但与其他行业网站相比,国内水产网站还是存在数量少、类别单一、规模小、信息资源量小、更新速度慢、科研论文少、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等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家水产网站也在不断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以突出自身的特色。 3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应该说,利用价值较高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水产渔业专业网站中的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具体说可以采用制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水产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1网络水产渔业商务信息的利用 商务信息的有效性在于其时效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因特网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方法,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全新而高效的检索途径。网络信息的另一特点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直观性,咨询人员可以直接和商家在网上通讯联系,增强了提供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产渔业专业网站对于水产品的报价、厂商名录、商标图像以及机构设施等各方面的商务信息资源为水产业者提供精确、及时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p#分页标题#e# 3.2网络水产渔业免费资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网上信息资源和应用数据库已经达到4,400多个。其中包括国内数据公司、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的各种网上数据库,以及国外引进的高水平数据,但水产渔业类专业数据库较少,而且一些国外数据库需要较高的使用条件和收费。笔者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极有价值的免费的资源令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和青睐,原因在于大多的免费资源都是一些针对某种专业领域的,例如:书目数据库;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和部分全文;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商务信息。这些信息相对“快”、“专”,如书目数据库和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通过它们可以很快了解到一些最新动态,然后根据需要再获取其详细信息;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和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等免费资源就较“专”,可以为用户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 3.3建立网上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 开展课题服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参加网上的学术讨论组,这是获取网上有关信息的最佳选择。网上的专题讨论组、专业新闻组和论坛,是一种更灵活,更直接的动态网站。有关的专业讨论组会涉及专业的各个方面、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经常参加讨论组,可以开阔视野,掌握动向。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中有着丰富的水产信息资源,笔者经过多年的水产渔业资源整理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组地址。需要说明的是讨论组也如互联网站一样,变化迅速,只有经常浏览订阅,才能把握其发展脉搏。水产讨论组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按其讨论问题的专一程度,笔者将其分为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和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 (1)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单一水产品种讨论组又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以及其他几种类型的讨论组。其中有鱼类讨论,如热带鱼TropicalFish(联系地址,申请加入地址mailto:)等;甲壳类的讨论组,如澳洲蟹网AUSSI-CR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lists-dpi.qld.gav.au)等;贝类讨论组,如鲍鱼养殖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er@uct.at.za)等;藻类讨论组,如硅藻研究DIATOM-L(申请加入mailto:diatom-l@iubvm.ucs.indiana.edu)等;其他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如丰年虫BRINE-L(申请加入mailto:listerv@uga.cc.uga.edu)等等。 (2)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又可分为水产渔业理论研究型和相关信息讨论组。其中较有价值的理论型讨论组有海洋生物养殖的交互作用EIM(联系地址)、海洋研究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Marine-B(联系地址Marine-b@listserv.heanet.ie)等等;相关信息讨论组有:海产食品SEAFOOD-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cdavis.edu)、水产期刊的讨论组RECIRC-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pei.ca)等等。这些讨论组除个别标出讨论语言的外,均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多数标有申请加入地址的讨论组都是任何人可以加入的,但有些必须符合该讨论组规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加入。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校从莱阳迁至青岛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均立足于青岛。我校充分依托地域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老牌院校,大力加强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投入,并且确立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经过5年来的尝试与实践,构建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典范。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呈现多元化:一是人才的类别要多样化,二是人才的层次要多元化。我校办学定位于学术性偏技能型,也就是在保证学术性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既为研究型院校提供本方向的专业人才,又能为基层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我们结合我省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发生不断增高的现状,确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和水产药物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药物研究、食品安全与监测、水产医学教育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它们的载体是通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和完成。所以,只有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可行而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要以主干学科为主线,整合优化,体系合理。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和拓宽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有机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养殖实践环节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水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水产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医学实践环节的培训,具有扎实的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

理论课程由主干学科组成,由主干学科引出专业主要课程,而专业主要课程又分别属于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由主干学科派生的主要课程是核心。水产养殖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水产医学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水产养殖方向和水产医学方向的公共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是完全相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特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写作等公共课。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化学三大主干学科的课程,由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水产生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在突出特色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开出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水产养殖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同时开设了海洋环保技术(36学时)、底栖动物学(30学时)、海洋学导论(36学时)、海洋生物技术(36学时)、细胞生物学(40学时)、水生生物病毒学(36学时)、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40学时)、棘皮动物增养殖(40学时)、发育生物学(36学时)、水生生物疾病检验检疫技术(36学时)、水产品质量检测(36学时)、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36学时)、环境毒理学(3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0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水产养殖工程学(40学时)、渔业经济管理学(36学时)等多达30门次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第二课堂、名著名篇选读等途径,重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在调研其他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考察生产实习基地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制订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实验和实习的科学、合理及前瞻性。

我们建立了“三模块九环节”的实践体系。三个模块是实验技能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九个环节是公共基础课实验(1-2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3-4年级)、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假期专业社会实践(1-2年级)、生产实习(3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

实验技能教学模块中,公共课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基础课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养殖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饵料生物培养、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中,在3年级给学生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到生产单位参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对象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体会本专业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以端正学习态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模块中,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适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科技竞赛,适合学习成绩突出、有很强创新精神的学生;科研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培养钻研精神,学习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四年来学习工作的体现和结晶。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践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46-03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鱼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良种繁育和品种推广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选育、品种改良等问题。针对传统的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以理论讲授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的教学的内容一直采用传统遗传实验项目作为基础性实验(占全部实验项目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知识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尽管这些实验也覆盖了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目的在于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但是水产专业特色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更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自1996年以来,以鱼类性别控制育种为代表的水产高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以来已有18年之久,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全国各科研院所在水产生物育种学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诞生了全雄黄颡鱼、全雄罗非鱼、全雌牙鲆、全雌半滑舌鳎、“异育银鲫中科3号”、“大连1号”杂交鲍鱼、“黄海1号”中国对虾、“北鲆1号”、“北鲆2号”、“蓬莱红”栉孔扇贝、“海大金贝”虾夷扇贝等鱼类新品种。这也极大地促使我们采取更多积极的措施将这些较为成熟的前沿成果和尖端技术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更多创新性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这些育种成果。

一、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与生产、企业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编制的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入门的实验知识和能力非常有效。但随着数以万计的水产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特点,且现在水产养殖品种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养殖理念和形势也有了深刻变化,已从单一、低产的养殖模式转变为多样、高产、低碳、安全和环保的养殖模式。以简单、陈旧的参考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在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课堂实践教学与养殖生产、水产养殖企业的需求脱节。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低下、片面,以致出现水产企业机构和水产工商企业对水产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造成水产人才资源流失的矛盾。

2.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系统知识的能力有限。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依附于单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的演示性、知识单一性,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即使开设综合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只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书本中实践知识和单一、少量的知识点,而将课程间一脉相承的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讲授或训练。以生产实践中的泥鳅多倍体育种知识为例,传统的课程主要讲解育种原理等,实践课程则是实验员去菜市场购买泥鳅,分组发放给每个实验小组(5~6个学生/组),学生进行温度休克诱导,一堂实践教学课程基本结束,然后学生撰写基本一致的实验报告。这类传统实践教学的问题在于:(1)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无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下就结束了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和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2)实验考核简单,主要就是一纸实验报告或者期末类似于理论考试的实践理论测试。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而在生产实践中,泥鳅多倍体育种需要先观察其胚胎发育时序与水温的关系,要通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多门专业课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特点就是连续性,种苗的繁育、选育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能开展,而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零散,好多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和完成教学计划等。

3.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鱼类育种及繁育企业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育种企业、养殖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均装备有诸多先进的、专业化的仪器设备等,他们需要有扎实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产育种专业人才。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大锅饭”,以分组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部分同学不珍惜参与实践操作机会,以“眼”操作。毕业论文方面往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只涉及很狭窄方向的部分内容和少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蒙混其中。学院和实践单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也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实践及实习等均未能使大部分同学接受足够、规范、专业和严格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限,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分析生产实践问题、不能独立地开展技术工作。就业后,缺乏自信、心虚,较难快速适应社会需求,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马上就派上用场,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学专业知识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水产专业院校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修订培养方案、精品和网络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借鉴兄弟院校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实用技能型”鱼类育种人才培养还做了改革。

二、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所做的改革

1.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中育种学部分内容的应用性极强。水产动物育种学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在现代水产动物生产中,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并重。育种学实验要求专门的场地,配备专业设施,并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且周期长。如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良好的话,能大有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实施。我院周围有几家大型的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鱼类繁殖养殖企业,而且我院与部分单位保持着合作;学校的实习基地里面具备方便从事鱼类繁殖的必需设备与设施;同时建立实验室。上述措施对满足实践性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不但为在校生的实习提供了较为稳固的实习场所,而且很好地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与试验场的科研、生产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己体验生产全过程,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性,由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间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组建新的实验系统。鱼类育种与遗传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必须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性课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这项技能。理论课时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实验体系,降低基本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占比,使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多倍体育种及雌核发育育种的全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鱼类遗传学和育种学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而能更加独立、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首先我们将淡水鱼类动物细胞遗传学部分添加到实验讲义中,如鱼类多倍体诱导和倍性检测、鱼类细胞核DNA相对含量测定等,通过增补实验项目的方式,将这些最新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接下来以鱼类遗传育种领域最新的成果和进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实验内容,特别是补充育种学实验部分。实验讲义由原来的15十五个实验项目,更新为综合性实验、试验设计、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等三大类近三十个实验项目,充分突出了水产专业的特色特点。

3.开放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应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开放课程,让学生与老师形成互动。由老师拟定题目,让学生自己先去去搜索资料材料,并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形成互动。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毕业学生的优势。每个月争取请到一到两位在知名企业就业的学生回到学校,与同学分享从业经验,为同学们解疑释惑。而且还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有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的内容,有必要将课堂搬到养殖场或者实验室。例如,某些鱼类雌性比雄性长得快、个体大,因此,进行全雌化养殖可以提高群体生长率,提高产品肉质规格和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养殖生产,设置鱼类雌核发育实验,通过运用物理射线(X、叮或UV)或化学药品使遗传失活,并用失活后的继续激活卵子发育,最后通过抑制极体的排出或抑制第一次卵裂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出具有存活能力的雌核发育二倍体。

4.构建网络平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作讲义时,我们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讲义制成各种多媒体课件,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讲义内容有所了解。对于讲义中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提前标记,并可以在老师授课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我们还开放计算机机房,让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料。

5.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验被单独设里课程后,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轻视实验课(之前实验成绩只是占总成绩的30%)。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教学认为,实验课与理论课应各占百分之五十最为合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成果评价、实验理论、平时成绩、实验(习)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实验操作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创新学习奖励分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允许学生对实验进行自我设计,老师通过对学生自我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方向性和严谨性等做出评价。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综合化和应用化模式,旨在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以课程为独立单元开展验证性、演示性的实践教学。以应用实践和生产案例为导向,形成实践教学的专业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李国喜,康相涛,张书松.《特种水产动物养殖》选课学生状况调查与教学内容设计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60-161.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吴清江,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工程[M].上海:上海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99:197-200.

[4]楼允东.鱼类育种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0-145.

[5]吴萍.我国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M].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1):72-78.

[6]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45-48.

[7]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高教论坛,2012,(4):74-76.

[8]向枭,陈建,段彪,等.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9]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2-16.

[10]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11]田雪,王磊,聂国兴.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水产,2014,(03).

[12]叶华,郑曙明,黄辉.《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

[13]朱华平,卢迈新,黄樟翰,高风英,杨丽萍.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J].中国水产科学,2010,(01).

[14]徐康,段巍,肖军,陶敏,张纯,刘筠,刘少军.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12).

[15]饶友生,柴学文,周敏,王樟凤,朱学农.普通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鱼类遗传育种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从2013年起,我们在该课程改革中开展了实践案例教学法和“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强化了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践案例教学法;课程+基地+企业;实训;应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15-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和学校转型改革的环境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强化水产养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四川省“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共建“中国白乌鱼”研究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省级质量工程“水产养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新思路,经过近5年的建设,努力把该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建设情况

自2012年水产养殖专业在我校开办以来,《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建设就随之开展了,到目前为止,已有5年的建设历史。其发展状况如下。

1.课程建设连续性强,一大批骨干教师得以成长。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加快,现有骨干教师6人,兼职教师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3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项目成员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从2013年起,内江师范学院为水产养殖专业开设了《鱼类遗传育种学》理论及实训课程,我们在《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训课程开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生产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其教学内容丰富,形象深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科学试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专业知识。

3.重视资源建设。2016年底即将出版2本专著(目前在出版社排版阶段),分别为笔者主编的《鱼类遗传育种学实验实训教程》和项目组成员合著的教材《四川名特水产养殖》,这两本专著已被作为鱼类育种学选修课程的教材;教材《鱼类遗传育种学实验实训教程》开发和建立校企联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案例5个。

二、课程改革方面

1.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构建了鱼类遗传育种学“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从2013年起,我们开展了“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即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性较强和实践性较强的两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在校内进行课堂讲授,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移至繁育企业(鱼类养殖、繁殖场)讲授。指导教师除了校内专业老师外,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践实训的指导教师,根据育种企业的育种要求,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2.结合生产实践,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实验,开辟《鱼类遗传育种学》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术活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鱼类遗传育种学》校企联合教学中,教学团队结合课程内容和企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和创业实训,指导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申报部级大W生创新项目《三倍体白乌鳢的诱导及其生长、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与内江江龙水产合作社合作,开展白乌鱼的多倍体育种实践,目前培育出大批量三倍体不育白乌鳢,并在内江地区开始试验性推广养殖,以该项目成果参加内江市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荣获“萌芽培育项目”,同时该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在实审阶段。

3.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案例相结合,强化生产案例教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的瓶颈在于实践教学案例的匮乏(缺乏),突破鱼类遗传育种学教学瓶颈的关键在于大力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1]。加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就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2];加强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案例相结合。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

目前已建立了近20个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技能真正与行业需求接轨,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强化了育种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综合能力。本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以下几项具体成果:①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部,已送出版社排版阶段的专著2部;②带领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案例实训,学生通过实训大都掌握了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3―5项过硬技术,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一半以上的学生已承担技术骨干的重任。③建立校企联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案例5个,实践教学平台10余个;④构建了鱼类遗传育种学实践教学的校企联合“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⑤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加快,3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2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⑥课题组教师发表教改论文并指导学生公开20余篇。

四、结语

总之,实践是创新发明的基本,合理调整鱼类遗传与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创新精神是创新发明的必备条件,实践教学平台的拓展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发掘,为该门课程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异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3-01

随着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紧接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相继开设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建设,但截至目前,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那么,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所对应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专业有何区别和变化,值得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教师不断思考。笔者作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现将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1 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教学导向

2009年,农业部在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执行。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增设水生动物类。我国的执业兽医体制正在与国际接轨[2],培养与之适应的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的责任。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在日常授课中应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作为一定导向,并与之适应。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不适于本科生教学,更无法贴近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针对以上问题,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级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希望通过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是兽医免疫学还是水生动物免疫学,其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目前完善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然而,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相对于人类以及家畜,其差异十分明显。笼统地照搬人医以及兽医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内容应用于水生动物医学的免疫学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初学者打好理论基础,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提高。

为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在借鉴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水生动物医学的专业特色,详细讲述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特点,以及其免疫学研究成果,同时对相应物种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综述。当然,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最新研究的讲解更适合研究生教学。但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度总结,合理归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笼统照搬实验结果和学术概念,会取得较好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研究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要求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创新学习。

3 采取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水生动物免疫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厌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正式课程授课之前,需要提前让学生复习基础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3]。例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理论时,引入目前在鱼类疾病防控中利用灭活疫苗来防控草鱼出血病。对草鱼在注射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灭活疫苗后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应答进行拓展讲解,以及引入鱼类的主要抗体类型、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等。

通过引入实际相关案例,提出问题,通过现场教学探讨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W习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体会到免疫学的实用之处和独特魅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微课教学

伴随数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教育资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强、主题突出[4]。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远多于课堂时间,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顺应当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水生动物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目前,笔者通过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掌握的微课形式,利用碎

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例如:在讲授鱼类适用性免疫系统时,由于学生学习了鱼类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课视频,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鱼类免疫系统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水产动物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各种病害频发,免疫防治目前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的热点,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6]。可见,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水生动物免疫学方向的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专业的迫切需求下,构建更符合实际、更高效的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进行新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能力,是目前相关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7-10]。

6 参考文献

[1] 韩存志.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17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3):5-8.

[2] 但学明,刘丽,孙媛,等.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4(3):99-101.

[3] 温建新,任慧英,刘文华,等.应用型高校兽医免疫学教学方法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学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坚.微课开放大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产动物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双虎,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提高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71-73.

[8] 王蓓,鲁义善,蔡双虎,等.英国《动物免疫学》教学模式对我国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6):1-3.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11-02

一、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初中及高中阶段教学中,由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导致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上的表现参差不齐。在大学中设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其专业问题[1]。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各大高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扩充与提高,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计算机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2]。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使得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比如,课时设置过于自主,各大高校对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具有很大的自,不同的设置体现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课程总学时以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时分配都存在很大差别;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高校在理论课程部分仍然注重知识点的传递,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完整规范,师生互动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不受重视,实验课程部分与理论课不同步,学生操作困难;学生差异大,由于入学新生的地区差异和家庭条件差异等,使得他们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差别很大,此时,若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综合以上考虑,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了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方式和必要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必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设置。目前,我校为水产类专业设置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四、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校水产类相关专业及该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该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改革工作,切实加强水产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素养。

参考文献: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数字出版 课堂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05-0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业正在推陈出新,接纳新的出版技术,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主流和主要方向。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的出版产业有所不同,具备更多优质的特性,数字出版产业不仅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而且内容丰富多彩。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应有的文字编辑基础理论以及编辑出版知识储备,还需要通晓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新媒体知识体系等新兴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摇篮与通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给我国出版业一个全新的“改版”,高等院校出版类专业的教育体系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当前高等院校的出版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狭隘的教育思维,不仅不利于优秀出版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积极地探究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科归属模糊,人才培养专业性不高

1983年,武汉大学首先开办的图书发行专业成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教育的起点,3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设置中,编辑出版学并非一级学科,不一样的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实力水平。因此,不同的高等院校立足于自身教学能力,将编辑出版学设置在不同的专业下面,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此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学科归属相当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伴随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兴起,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在已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上设置数字出版学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成熟的教学体系以及明晰的学科归属,并没有在当前高校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缺乏学科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数字出版产业跟传统的出版业有所不同,数字出版业的行业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这也就要求从业人需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储备,专业性与复合性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需求标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将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甚至是主体,并没有根据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和需求与信息技术学科甚至经济管理学科等进行一个合理的穿插与融合。比如,一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开设网络建设学科、平面设计学科、营销管理、多媒体技术学科等,致使就读于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不能够掌握新媒体编辑技能,无法熟练地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操作,也不知悉市场的动态,课程设置得单一与不合理,也造成了教学模式多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还是填鸭式的教学体制,对于数字出版类教学来说是一大弊端以及阻碍。

(三)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数字出版产业因其自身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决定了高校数学出版教学需要更加科学与超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出版类专业教育的设备投入不足,很多教学内容缺乏教学设备的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数字出版类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出版类师资的教师通常是传统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资源的共享,尽管保障了传统出版教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资源,但是缺乏对于数字传媒以及数字出版等领域的资源储备,相关专业的复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一些高校甚至需要借调其他院校的教师课堂授课,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就去除了原本应该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此薄弱的教学硬件条件以及软件条件难以满足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教育理念落后

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树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学理念是这个学校开展教学的指向标以及根基,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势必就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进一步普及以及发展,数字出版类课程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改变,对于数字出版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但是当前高校并不先进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也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没有大量呈现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主管部T缺乏对数字出版类课程发展的重视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以来,编辑出版学一直列入二级学科,大部分高校都将此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下属学科里。对此,很多行业专家甚至一些学者多次呼吁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但是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最新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对于编辑出版学这个学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一个从属性的二级学科,而且学科从属模糊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就导致了高校数字出版类客场规范发展的过程更加缓慢和曲折,致使人才培养目标无法统一,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优化具体措施

(一)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盛行带给出版行业信息化发展一个良好的平台,甚至契机。对于一个高校来说,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理念的优化与完善。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形式。高校应该积极地借助这一系列的良好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甚至差异,科学规划,通过互联网的惠利,多样化教学。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水平离不开师资力量水平的优化,信息时代不断普及,新知识日益呈现,数字出版类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储备,终身学习,不断进修,广泛地进行相关学科的充电补充,丰富教学背景,拓展教学思维,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应该改变教师过去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翻转课堂,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是一个有利之处,高校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面对面教学,拓宽线上教学的教育平台,不断地将两种教学形式的结合转变成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常态。数字出版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在教学专业设置上高校更应该推陈出新,不断进行自主性创新。高校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网络,将不同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数字出版相关企业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体系以及习题集合等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给学生传递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将一些复合交叉型学科的课程,进行教学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化。

(三)借助行业力量,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时代的转型与反转,数字出版类课程不仅理论基础深厚,而且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互联网的发展在高校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了更便捷的联系纽带,对于数字出版类课程发展来说,理论基础的学习是最基本的前提储备,更是融会贯通的条件。高校应该积极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成熟发展,有效地通过出版企业以及科研场所等组织的协助,进一步实现数字出版类课程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积极地在校外设置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吸引企业与高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借助科研力量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走进学校的课堂进行讲座,让师生共同学习更前沿的数字出版教学知识,提升数字出版知识储备容量,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的完善。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高效与便捷惠及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出版业一方面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产业优化福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威胁。高校应该在行业革新的带动下积极完善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为数字出版产业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秀荣.新形势,新标准,新形象――浅析新时代的编辑人才[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11).

[2]桂苑.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关于编辑人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报[J].2015(09).

[3]王洪臣.创新性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4.

[4]鲁家旗.职业资格制度是培养出版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07).

[5]苏爱华,熊楚才,王赛群.加强编辑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02).

[6]陈翔交,吴利民.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六大工作,全面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鱼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水产养殖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及水族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学习饲料学、疾病学、鱼类增养殖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1]。鱼类学学习的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协调性不够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鱼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水产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针对鱼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手段,希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1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在鱼类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基本都按照经久不变的教学大纲进行“填空式”的教学,缺少近些年新概念和知识的引入,使得鱼类学与其他实践性更强的相关课程缺乏连贯性[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能降低;而且,鱼类学教学课件华而不实,教师教学内容单一、延展性不强。

1.2理论与实践脱轨

鱼类学教学偏重于理论性教学,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2]。鱼类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实物”的课程,概念性和专业性极强,各种鱼类结构等差异加大,单凭教师的理论课程讲解,不与实际鱼类连接起来,学生很难消化,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实验教学效能较低

虽然开展了鱼类学实验内容,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死板,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这种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实验教学的效能也比较低。很多教师在实验课程上给学生讲解了试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之后,就不管学生的实验操作,只重视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导致学生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去做实验,从而缺失了对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的认识。

1.4与当今水产行业现状脱轨

现在很多高校都把鱼类学仅仅当成是一门课程来学习,单单学习了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却没有把行业中相关专业最新发展的概念延伸进来,导致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出现动手能力不足、实验方法与相关产业研究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效能

2.1.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信息量。关于鱼类学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调整,关键在于怎样调整才能够改善学生学习效能。鱼类学是水产专业学生学习课程专业知识的地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专业意识的形成和提高[4]。鱼类学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系统分类和生物学基础3个部分,其中鱼类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内容比较直观,实验性也比较强,而鱼类的生物学基础则比较侧重水产相关生产实践[5]。在课程教学当中,应该把部分内容,例如鱼类的摄食、繁殖、鱼类与生物环境等转移到养殖基地进行,采用边讲边实践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如此,教学效果优于仅在室内讲解。2.1.2多模式共同教学。有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在鱼类学授课过程的传统授课模式和现代授课模式中,板书教学模式(72.8%)略大于多媒体教学模式(68.6%)[1]。传统的板书形式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板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亲和力是多媒体教学模式所缺失的优点;然而,多媒体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图片视频信息量,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调查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最想要的教学模式(91.7%)。另外,荣昌校区水产系水生动物标本室具有多种鱼类浸制标本,应多开放标本室,让学生自主认识鱼类标本,经过思考后,再接受课堂讲解,加深记忆;并可借助标本室的鱼类骨骼标本和剥制标本,详细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6]。2.1.3充实教学课件,避免成为教材“复印件”。鱼类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经历过很多次修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是教师从农广天地、科技苑等水产相关网站下载的;也有与其他院校教师、社会相关专业人才之间交流而得来的资料。生产实习中的照片视频等与这些糅合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7]。另外,在苏锦祥主编的《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相关专业书籍,改变课程材料单一的问题,可以做到取百家之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在课程幻灯片中多增加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2.1.4引入新概念,充实教学内容。鱼类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新观点和成果,要及时补充到教材当中并介绍给学生,如生物技术育种、鱼类生长特殊性、现代农业新概念等。总而言之,要引进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加以修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突出鱼类学内容的前沿性、应用性和启发性。另外,也可以介绍与鱼类学相关的农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鱼类学的了解。2.1.5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根据近年来鱼类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高校已经在现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实施双语教程[7]。在当今社会发展下,国内水产已经和国际紧密接轨,不再是停留在劳动力养殖渔业自产自销的年代了。所以,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改变实验依附理论现状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部分。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方法、管理和条件是鱼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2.2.1改善实验教学方法。普通鱼类学实验教学依旧是板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讲授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着手做实验只是为了熟悉实验流程,验证已知的实验原理,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水产专业鱼类学的教学改革目的就是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输送复合型、创新性、实践性的“三合一”型人才。改革前的鱼类学实验教学不符合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8]。改革后的鱼类学实验应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学生依照个人兴趣开展专业实验,减少按模板走的流程,淡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占主导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给学生启发作用。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观点和做法,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2.2.2改善学生实验学习效能。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效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由于鱼类标本一般会有腥味,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会有臭味,所以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会投机取巧,不去做实验,反正最后实验结果都是知道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教导学生克服怕脏、怕臭等障碍,只有亲自操作,才能深刻认识专业知识[5]。2.2.3实验资源管理合理化。鱼类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全国各大高校水产专业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操作仪器却没有相应增加或更换,这样就会造成实验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师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更有很多实验,因为学校缺少实验仪器,而在上课时进行理论化的实验演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在实验仪器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大量实验仪器闲置不用,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学生跟风组团,一个人用这个仪器,一群人就跟着用这个仪器,没有合理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另外,实验标本室水生生物标本也没有定期得到补充和更新,资源比较匮乏。2.2.4规范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只是为了把实验原理、过程、步骤和结果抄一遍,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理清思路,对自己做过的实验进行总结,养成良好的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所以,在实验报告上,最重要的是要展现自己在实验之后的想法和收获。只有强调规范、严谨,参照规定的格式要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鱼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外补内提”,积极引进一些懂水产养殖技术理论和实际养殖技术的教师;同时,应该重视对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有机会也可组织其到有关单位进修,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意识,对教学方法勇于创新;鼓励支持教师走出校门,多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发展[9]。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先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动态,促进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替换,将最新的概念和成果融入教案当中。鼓励教师多参加生产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只有教师先了解了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4完善学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点在于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鱼类学最终成绩的最重要部分[10],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认真,仅在期末考核前对资料和笔记进行突击复习,短暂记忆,这样虽然能在期末考核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已经失去了鱼类学课程教学宗旨,使学生成为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才。因此,提出新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又包括实践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实践成绩占30%,其他占10%。还有10%作为学生自主创新成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鱼类学专业性问题,自主完成学习。

5结语

鱼类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包括鱼类形态、分类及生态学内容[11],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接触水产专业,让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产生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开展教学改革之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改晓,唐国盘,徐文彦,等.《鱼类学》课程建设的调差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3):209-210.

[2]黄月.《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成才之路,2012(13):73.

[3]姜志强,吴立新,王伟,等.鱼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44,347.

[4]夏玉国,李勇,李玉平,等.高职院校《鱼类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50-52.

[5]水柏年,俞存根,韩志强,等.鱼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9):96-98.

[6]李峥,伦峰,杨东辉.水产养殖类专业《鱼类学》课程实验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5(6):7-9.

[7]黄永春.基于“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12755-12758.

[8]刘东,唐文乔.鱼类学实验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01.

[9]韩英,范兆廷,王琨.鱼类学课程改革的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99-101.

[10]于建华.提高《鱼类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82-184.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动态外部性;专业化;多样化;创新

一、引言

有关外部经济的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发现“行业地区”现象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行业的地理集中。马歇尔阐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厂商更有效率是因为厂商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以及知识外溢。之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H-O理论都表明了专业化生产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关于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最早的理论研究。后来,基于动态外部性,又有了分类,将动态外部性分为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MAR外部性主要强调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Jacobs外部性主要强调产业结构多样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生产行为的地区性集中现象非常明显,探讨究竟是产业结构的专业化还是多样化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关论题的实证分析方面,更多的研究集中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从研究的区域来看,多集中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由于每个研究选取的指标、研究的地理范围不同,划分区域的方法不同,对于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在对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结论不相同。同时,由于选取的数据样本年代较为久远,也无法反映产业机构变化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实时变化。本文在国内学者已有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原论文分析的口径,采用我国制造业最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制造业全口径的实证分析,把我国制造业按照科技水平的高低进行了模糊分类,以求分析的结果更具有现实的应用性。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结构专业化与创新绩效――MAR外部性与创新绩效

Marshall(1890)强调专业化的产业环境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创新思想的形成。Arrow(1962)建立了一个“边学边干(learning-by-doing)”模型。“边学边干”所产生的知识溢出现象有利于企业单位成本的节约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Romer(1986)、Romer(1990)的罗默模型认为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Romer认为专业化聚集区也是专业化知识积累的高地。

(二)产业结构多样化与创新绩效――Jacobs外部性与创新绩效

以Jacobs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新思想的形成。认为知识溢出和扩散主要发生在不同产业之间。Jacobs外部性认为当很多不同产业聚集在一起,行业间知识的溢出有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

(三)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影响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发达国家实证分析比较集中。年份比较近的研究主要有:Feldman and Audretsch(1999)他们以美国1982年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专利数据为基础,根据技术上的接近性将专利和产业划分为6大类,研究结果认为经济活动的专业化更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Paci and Usai(1999)以劳动力市场为区域单位研究了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结果显示对于利的高技术产业来说,行业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Massard and Riou(2002)对法国的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是产业专业化对区域技术创新有负面影响,而产业多样化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Vanort(2002)研究了荷兰的情况,结果显示荷兰的创新倾向于集聚在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Gerben(2004)对荷兰的研究却显示,区域内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并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明倩、赵彦云(2008)分析了我国国家行业标准分类3位码下161个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对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验证了产业结构专业化对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梁琦(2006)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1998-2003年制造业的数据,实证的结果是专业化更有利创新。张昕、李廉水(2007)实证分析了我国医药、电子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区域创新存在正面影响。在电子以及通讯设备业多样化对创新绩效有负面的影响。郁培丽、杨金辉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核心创新区域,提高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绩效;区提高专业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创新。

三、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若抛开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别,则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因子就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以及市场结构所营造出的具有动态外部性的产业结构状况。本文所讨论的产业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提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竞争性市场是确保那些具有最优技术和组织制度的企业生存下来的选择环境。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眼中,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其微小。

然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不仅面临着不断改变的经营目标,而且也经常引进诸如创新和技术变化之类的新的多样化。因此,在这种结果无法确定和预测的环境中,最优化难以长期维持,即使存在最优,也是一种暂时存在的短暂现象。在此条件下,多样化有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多样性,如无效率的技术或者技能,无效率的企业等,不仅可以接受,而且也是企业和区域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多样化可以提高事先适应现有条件的可能性。因此,多样化可以提高区域的创新绩效。

此外,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使知识溢出和资源组合更为便利。根据MAR外部性理论,相似或相关产业的公司的地理集中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活动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使公司有更大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灵活性,有益于新企业的创生、个体间和公司间的信任关系的形成,还有利于公司更方便更迅速的融通资本。事实上,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和产业内的竞争。这种观点也许在一个资源是给定的,资源的配置效率被看作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静态经济环境中是合理的。在一个新事物不断地被创生、旧事物不断地被扬弃、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动态世界里,区域的专业化最终将自我击败。因此,区域专业化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论断,最终也必然落入“新思想只能在产业内是有用的”理念之中。勿庸置疑,无论是从个体技术创新的过程上看,还是从个体迅速发现创新技术的新用途的过程上看,这种理念都是不攻自破的。另外,产业结构专业化的作用在基于区域创新的静态效率的分析中是有效的,这样的结论正好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以及H-O理论。但是,要实现技术创新,还必须有其他条件。产业结构多样化并不是孤立的,多样化的形成往往依赖于一定的专业性。也就是说产业机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并非是独立的,但相比而言,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具有优势。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的要求,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吸引力,所以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性来看,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古典的生产函数是一个CD函数。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分析区域创新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模型工具。关于验证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对创新绩效影响,Jaffe和Feldman使用的是知识生产函数,所以这里首先使用知识生产函数,通过对原有论文模型的修改构建数学模型。

因变量P代表区域创新绩效,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专利申请数来表示。RDI代表区域内某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R&D支出总额来表示;RDE代表R&D人员投入,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R&D活动人员数来表示。A代表环境参数。本文所构建的基本模型设定如①式所示,Pijt代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创新绩效,RDI代表区域内某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RDE代表R&D人员的劳动投入,A代表环境参数。α、β表示各变量对专利数的影响程度,即各变量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εijt为随机扰动项。数学表达式为:

Pijt=A・RDIαijt・RDEβijt・εijt①

根据前面理论分析的内容,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同样影响着区域创新绩效。所以,要把专业化、多样化这两个因素引进模型中。假设,用AWijt代表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的环境变量,对表达式①进行扩展,得到:

Pijt=AW・RDIαijt・RDEβijt・εijt②

接下来构建如下模型:AWijt代表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用PSijt代表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PDijt代表区域内某一产业的多样化程度。

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AWijt=g(PSijt,PDijt)+μijt③

现在,假设S、GD之间是乘数关系。将式③带入式②,然后对式②两边去对数,化简、整理后,得到下式:

lnPijt=αlnRDIijt+βlnRDEijt+γlnPSijt+δlnPDijt+εijt④

其中,γ,δ,η分别代表专利申请数相对于上述各个变量的弹性系数,其值用来表示个变量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构可知,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Sijt,多样化程度GDijt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变量说明

1、区域创新绩效的度量

测量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专利数据、新产品使用记录、专利引用这3个指标。本文选取专利申请数作为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

2、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度量

区位商: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用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t表示总产值,区位商越高表明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化程若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产业多样化程度的度量

PDijt值越大,说明多样化程度越高。

(三)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采用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区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个各省市出版的统计年鉴。

(四)计量过程和结果

本文首先对全国各个省区的数据新型整体的回归分析,再根据各地科技水平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所用计量的计量软件是Stata8.0。

表1全国各个省区整体回归计量结果

从全国样本的实证结果来看(见表1),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均为正,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为负,可见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专业化对区域创新影响相对比较明显。而区域产业机构多样化对创新绩效的正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区域产业机构的专业化相对于多样化来讲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但是对全国样本的回归分析只可以看到一个整体的情况,具体到各个地区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便使得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史、程度不同,各地的创新实力也不同。

以往的论文献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核心创新区、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按照地区人口规模划分,按照空间临近划分等。本文根据我国各地科技水平高低(本文使用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比例)将全国的样本划分为两个区域,将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分为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低的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计量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制造业规模影响较小,本身创新动力不足,以及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过少的制造业被剔除。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该地区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比例,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科技水平较高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59.75%;第二类是科技水平中高等水平地区,包括辽宁、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23.56%;第三类是科技水平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河南,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12.54%;第四类是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其专利申请数0.1%(见图1)。

本文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省份,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第三类和第四类的省份。

下面分别对上述2个区域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

实证结果:

第一,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为负,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为正,可见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第二,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为正,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同样也为正,可见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都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五、结论

本文使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提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性,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全国样本,区域产业机构的专业化相对于多样化来讲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别回归分析,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都具有正效应,都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

六、政策建议

第一,就目前我国整体的情况而言,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可以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

第二,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将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发展上,提高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

第三,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具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忌盲目追求制造业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的划分。

参考文献:

1、Feldman M,Florida R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3、郁培丽,杨金辉.产业结构对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8.

4、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6、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7.

7、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且不论二本、三本类高校的学报,就算是一本高校的学报,其国际化的程度还较低,进入三大检索系统的还不多,即使已经进入三大检索系统的学报,影响因子也很小。国内专业性期刊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基本都超过杂而全的高校学报。受马太效应的影响,这种投稿的选择性导致好的期刊越来越好,差的期刊陷入了非常困难的恶性循环状态,大部分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之所以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劣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栏目分散且常年不稳定大多数的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其栏目设置非常分散且常年不稳定。由于期刊处在等稿状态,期刊常常根据来稿的情况来设置栏目。而来稿的专业方向是不稳定的,因而造成了栏目的不稳定。栏目的不稳定,加上稿件质量不高,势必造成期刊影响力的下降。这是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主要劣势。

1.2专业数据库不关注专业数据库和检索机构并不排斥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但为了信息的收集,往往会收录属于其专业方向的、长期的、有一定数量报道的、水平较高的期刊,他们会根据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栏目设置和栏目运作的水平、几年来论文的可读性,以及同行的认可度来判断是否收录。当然,并不排除专业数据库和检索机构还会考虑其它因素。但,总的来讲,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栏目设置的不稳定,势必会失去专业数据库和检索机构的关注。

1.3作者和读者群分散读者是期刊的上帝,没有读者就没有期刊。但随着电子发行的流行和开放数据库的兴起,纸质期刊的读者群大幅度减少。尽管如此,由于科研的需要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仍会有一定数量的读者。与文学类的读者不同,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读者只对自己专业或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创新论文的期刊感兴趣,而且他们只关注影响力大的综合期刊。而大部分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由于影响力不高,得不到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更多的期刊是依靠职称类的论文和研究生类的论文来维持。这类作威作福者不但分散,而且很不稳定,作者也由于其属临时压力而撰写论文。

1.4影响因子普遍很低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高,缺乏专业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主要原因是其论文专业方向很分散,很难在某些领域获得固定的、长期的关注。失去了同行的关注,其论文被同行关注和引用的几率会很少,其影响率势力也会小。其次,缺乏相对固定的栏目,也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读者和作者,也将降低论文的影响力。

1.5期刊销售基本空白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销售也举步为艰。由于论文的专业方向分散,读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读者也不可能去订购这类期刊。其次,对于图书馆而言,他们的订购费用固定,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订阅所有的期刊,势必根据期刊的影响率、关注度,以及本单位读者的需求来订阅。这样,图书馆订阅的更多是专业性的期刊和极小部分影响率大的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经营困境影响着期刊栏目的运作和优秀稿件的组织。

2、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组稿的优势

与专门学科的学术期刊相比,综合类期刊可以为读者展现专业更广阔和前瞻的理论视野。专门学科的期刊,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范畴,在自己的“圈子”里循环,读者大部分是本学科的研究者,很难让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分享这些成果,这很不利于各个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全面发展。因为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交叉学科,或者说是“大学科”,涉及多种学科的前沿研究。此时,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体现了巨大的优势,比如《自然》和《科学》就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优势主要有:

2.1栏目专业方向跨度大且可自由设置与专业期刊不同,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栏目可以跨多个领域而且是可以自由更换,栏目的跨度不受限制,这是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一个很强的优势。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可以根据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设置栏目,通过设置固定的栏目,对此类论文进行持续的、长期的关注和追综,可以收获固定的作者和读者。不但如此,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或本单位学术带头人的变化或者本地区优势产业的科技需求,及时调整栏目形成特色栏目,获得高的关注度。

2.2稿件专业方向可包含多方向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相对容易获得多个方向的高水平论文。由于专业期刊的专业相对固定,一些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往往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期刊,这时,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往往是他们首选对象。正是由于这个优势,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也会获得同行的高度关注。比如,《美国科学院院刊》是目前世界上引用率较高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之一。它不但是综合性的,并且还是文、理、工大综合,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高质量。所以,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论文专业方向的多样性也是其一个优势所在,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应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2.3期刊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可包含各个产业期刊的协办单位增减不需要向上级新闻出版部分申报,期刊的理事单位的增减也不需要上级部分的申请。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邀请企业加入协办单位或理事单位,期刊为这些企业提供专栏,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有巨大技术需求的论文报道,适时根据技术需求来组稿。由于企业对技术有巨大的需求,也愿意通过期刊引入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并为技术专家提供发表园地,这势必会带来办刊经费、刊物销售、专业稿件组织等多重丰收。

3、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组稿的定位

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要在众多的期刊中立足,获得高的影响力,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必须避免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劣势,充分发挥其优势。只有利用其相对于专业期刊的优势,灵活地创办特色栏目,吸收多个专业方向的,或者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论文,适时引入企业加入协办单位或理事会,才能不断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栏目策划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办刊方略,才能从众多的期刊中脱颖而出。所以,在新的形势下,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必须立足学科和资源特色,以学术带头人为栏目主编,开设特色栏目,集中精力,连续几年大幅度地、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水平稿源,缩短发表时滞,完善期刊经营手段,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4、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组稿的思路

创立特色栏目,加强组稿的专题化和系统化是高校期刊的办刊思路之一。但此类说法太泛。本文认为,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必须围绕其正确的期刊定位,根据资源特色、学科带头人专业方向、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以及优势产业的科技需要设置新栏目,形成长期的、持续的报道,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读者和作者的高度关注。《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正是通过创办特色栏目,由专家主持栏目,形成期刊特色,不断提高期刊的地位。

4.1根据资源特色设置栏目特色资源指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讲的,它是少数几个地区或仅有本地区独有的资源,且这些资源是其它地区无法复制或学习的。资源的独特会带来产业的独特性,产业的独特性会带来科技需求的独特性。根据资源特色来设置栏目,可以使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获得高度关注,也会吸引专业数据库和检索机构的关注。比如,《绵阳学院学报》的熊猫类栏目,延边大学学报策划的东北亚问题栏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哲版)策划的壮族研究栏目,等等,尽管他们的主办单位不是著名大学或研究所,但由于栏目的特色,并有长期的来自国内外的报道,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4.2根据学科带头人设置栏目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所在地区的快速发展势必造就了一批获得区内外同行认可的、优秀的专家,他们还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担任了专业学会和学术委员会一定的职务,他们对担任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有热心和想法。邀请这些学术带头人加盟编委会,并根据这些学术带头人的专业方向设立特色栏目,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优势和积极性,可使新栏目得到持续的、创新的研究成果,也可吸引学术带头人熟知的同行及时关注该栏目。

4.3及时设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栏目当前,科学研究的许多重大成果都是在交叉学科研究背景下取得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有可能是未来的热门学科。但由于新兴科学和交叉学科分类的复杂性,它们在专业期刊中不可能获得大栏目的支持。因而,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要根据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及时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家提供特色专栏,充分发挥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的优势。当然,设立新兴科学和交叉学科还要与本地资源和学术带头人相结合,或者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担任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栏目主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特色栏目的持续报道。

4.4根据产业科技需要设置栏目“科技必须与产业结合”,这是下一步科技发展的方向。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也要根据产业科技需要来设置栏目,栏目与当地的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相呼应、同脉搏,为当地科技提供前瞻性的科技指道。此外,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还可利用企业的兴趣度来组建期刊协办单位或理事会。期刊要充分发挥协办单位或理事会的作用,将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需求引入期刊,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栏目、设立论坛。由于产业的需求是面向生产的,是众多企业生产过程中急需的,势必会获得同行的高度关注,也会收获一批忠实读者,实现期刊发展、读者扩大、企业关注的多赢局面。

5、结语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49-03

[作者简介]张华 1974― ,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10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政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 组 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 企 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政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 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 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 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 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参考文献:

[1] 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0 :218-219.

[2]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高振海,田文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2 :17-21.

[3] 任刚,余燕.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J].教育观察,2014 13 :13-16.

[4] 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 1 :72-74.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视频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5-02

水产养殖是一门研究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专业学科,主要讲授水产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病害、繁殖、营养等与水产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产养殖学涵盖多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实践性强的学科其专业知识讲解,适当应用多种新型动态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模式)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对实践性专业技能理解与领悟。

一、当前水产养殖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水产养殖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口头讲授,课件展示,讲授内容大多偏重于书本知识,冗长生硬,对学生来说空洞乏味。虽然多借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可避免还有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激起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认真听讲,一般在睡眠或在手机玩耍中度过,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信心和动力,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巩固,已成为很多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全面展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学科,其课程设置不乏多门与室外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课程。课堂授课大多以理论为主,对于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知识点难以深入介绍,即使结合具体的图片,学生也只能略懂皮毛,对于具体的操作印象不深。由于受教学环境与实践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与实践相关的基础内容无法一一安排室外现场实习。缺乏形象的实物演绎与理解,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开发,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视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多媒体教学素材,高清图片、动画模拟、视频教程等多种教学元素已逐渐融入当代教学环境中。其中,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感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已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视频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堂积极性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板书和文字讲解为主,大学生每天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头脑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概念与符号,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疲劳与枯燥之感。视频材料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画面、文字、声音等直观的视听信息,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沉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深入了解水产养殖具体操作的过程和细节。此外,传统的讲授方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将视频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二)视频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普通教学手段难以清楚地讲解知识,如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普通教学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技术过程利用视频技术会让该部分知识难点变得直观形象,显著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思考。如在讲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最基本的人工催产操作技术,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借助教材的文字描述以及相关图片的剖析讲解,尽管教师讲得鲜明生动,大部分学生仍难以明白整个过程的原理操作,或是难以把各部分的技术操作相互衔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部分水产养殖学课程需要通过视频展示才能有效突出课程亮点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学专业设置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仅仅依靠教材的讲解,学生大多数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对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术内容无法全面了解。此外,文字是单调的,许多简单的原理现象以及技术流程若转化为文字性描述会占用较多的内容篇幅,需要花费较长的讲解时间才得以把问题阐述清楚,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会让教学陷入沉闷的境地。虽然室外实地观察可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每次上课专门进行室外教学也不现实。且多数实践内容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一一开展。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大多数实践内容跟繁殖有关,而鱼类的繁殖习性受季节和温度影响较大,繁殖时期一般在3~6月份,倘若授课时间未逢其时,或课程安排于下半年,这方面的实验以及实地观察就无法开展;又如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的爆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受养殖品种、温度、水体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也限制了室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频进行教学

视频教学在实践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但也并非万能。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依赖视频教学的模式,毕竟视频技术只是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辅助手段,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视频材料,与传统文字教学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视频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能过多依赖视频教学方式

视频教学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可以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说明今后的教学方式一律采用视频教学代替传统教学,而是应该重视视频技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过多依赖视频材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让学生习惯了上课观看视频,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主题。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做笔记,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水产养殖专业虽然许多课程内容与室外实践相关,但也有绝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例如专业性的概念,原理,发生机制等等,必须以文字讲授为主,以巩固学生头脑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实践型的技术操作流程和实验等需要通过视频材料才能直观形象讲解的内容,合理性的引入视频材料,结合文字讲解,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提前准备视频材料

在进行每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授课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制定教学大纲,整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确定授课方式,确定需要应用视频材料的章节和内容,提前准备与此相对应的视频材料。此外,对于每个视频,任课老师在课前必须认真观看一遍,理清讲解思路,保证课堂中能够有条理讲解视频的内容,进而引出该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在众多视频材料中应择优而取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种类越来越丰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琳琅满目的视频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获得。对于众多的视频材料,任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课程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筛选,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作为授课素材。如有关鱼类受精卵发育过程的视频网络上就有十多个,但是选用的鱼类材料,视频时间长短,拍摄手段等各有差异,而有关鱼类增养殖技术方面的视频更是多不胜数,任课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用视频。

(四)原创性实拍视频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互联网上的视频五花八门,许多视频学生只要上网也能轻易获得。可能教师上课中播放的视频部分学生之前甚至很久以前就在网上看过,视频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倘若条件允许,教师最好多收集第一手的原创实拍视频应用于教学上。譬如任课教师与校外的试验基地,实习企业,研究单位合作交流,获得相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操作实拍视频,或者自身参与相关室外实践和技术交流的同时,在现场进行拍摄获得第一手实拍视频。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辅助手段,在当代教学模式中已逐渐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应用型专业,许多课程涉及到具体的室外技术操作,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该部分内容环节难以深入诠释,影响教学效率,而视频教学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视频教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视频技术注意的问题及主要应用方式,以期为今后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毓.基于视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139-141.

[2]蒋三强.视频教学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10).21-23.

[3]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践,2013,5(9):133-134.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业用地、选址、用地规模、空间管制

Abstract: 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lanning.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siting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recent years, from space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contro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 sit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iting, land size of research, earthquake-proof standard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industrial land, site selection, land size, space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三十六条、三十七条规定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适用选址程序。三十八条、三十九条规定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正常情况下,无论选址或出让用地项目,只要位于规划的建设用地内进行则可按照各类法定规划执行。

而无论是划拨或出让的建设项目确需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以外选址的,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二十八条需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待批准后,再行报批。为了便于规范此类项目论证报告,自治区住建厅还编制了《自治区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试行)》。明确规定了编制的基本框架和编制内容。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贯彻,资源勘探工作的深入,特别是2010年5月援疆工作座谈会后,大量的能源、交通项目纷纷上马,例如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天然气开采和输送、煤矿及金属矿的工业场地、热电厂、供水水厂、污水回用设施、水泥厂、化工厂、民航机场、铁路专用线,这些工程大部分都是位于规划建设的用地之外,一般情况下不编制各类规划,所以选址时需专门研究解决。而以上各类工程用地中部分工业和仓储项目选址则可能在已批准的各类法定规划中得以落实,但有些工业类项目情况特殊,还需要逐项进行论证。现就工业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讨论。

选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关系

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选址的要求,在编制的选址论证报告时往往依

托已通过评审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关于该项目的专业要求,进行编写,此外还需要依靠环境评价、地质安全评价、水土保持评价及相关主管部门对评价的批复,以及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用地的认可。国土部门对用地是否压占矿产的批复,文物管理部门及军事管理部门对用地的认可。而规划选址论证中除了综合上述各方面意见及要求外,还应重点论述拟选点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和城、镇、村居民点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不产生负面影响并可用于职工生活区的安排);和市、县、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主要是交通、水电通讯对项目安排的支持作用);和市(县)域及中心区空间管制的关系(禁、限、适建设区)等。

这里应注意:总体规划中的禁建区、限建区主要是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即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而言。禁止建设的原因有: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范围、湿地的绝对控制区、绿线、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等。这些区域内只能允许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和利用(如水源)的项目实施建设。基本农田、山区泥石流高发区的禁建则出于安全原因。有开采价值的矿区出于对资源的保护也是禁建的。上述情况中的非核心区与二级保护区等则属于限建区。但允许开采的矿区对开采该种矿藏的工程属于采矿用地(H5),风电光电工程属于区域公共设施用地(H3)则仍应视为为适建。

除上述因素外,城市用地制约因素也对不同建设项目会有了不同的限制,在编写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时应加以评估。

工业项目用地选址时需考虑的因素

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第9册“区域”18页,“工业区”中有一张工业选址要素表,对有代表性的36类工业,将选址时要考虑的42中要素列成表格。

对此表进行归纳整理后可见:资料中42种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种。资源类1项:国内资源;市场类6项:国内产品市场,全国范围,国内所占地区数比例,通产局管辖地区,特定城市及周边地区,全国、全世界;产品去向类8项:一般消费者,工厂群,特定相关工厂,批发零售商,全国的分散需要,大城市的需要,海外市场(输出港),其他;产业链类2项:联合企业等特定的相关工厂,转包工厂等的聚集;运输设备类10项:原料、产品的运出运进,配备专用码头的大量用地,其他交通、技术、道路,方便的运输业,方便的高速公路,必须设置铁路专用线,必须的港湾设施,厂外专用码头外贸(内贸),厂内专用码头外贸(内贸);运距类1项:和产品主要需方的距离;运费类1项:运输费用占产品销售价格所允许的范围;地价类1项:建成后价格;地耐力类1项:对地耐力的特殊要求;水资源类3项:价格,良好的水质,海水利用的必要性;劳动力类8项:当地劳动力,家庭内职业者,兼职人员,高中毕业者,固定率高的高中毕业者,大学毕业生,其他(季节性零时工),对当地劳动力依赖程度。

36类产业选址时需考虑的特别重要因素>2种有5类产业,>3种的有10类产业,>4种有8类产业,>5种有7类产业,>6种有2类产业为照相机、汽车内胎,>7种有2类产业为石英表、磁带,>10种有1类产业为石油深加工,>11种有1类产业为医疗器械。选址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及其他因素>20种的有12类产业,>10种的有24类产业,不存在需要考虑的因素少于10种的产业。

上述情况与国内选址要求相比:

1.选址考虑要素项目繁多,其中市场分析项目较多,把国内资源、

原料、产品的运出运进、配备专用码头的大量用地、国内产品市场、联合企业等特定的相关工厂、转包工厂等的聚集、当地劳动力等列为最重要的选址因素。而对用地、水价的要求不甚突出。

2.特别重视固定率高的高中毕业者(对大学生要求不多),要求当地的劳动力相对稳定。把稳定的高中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几乎成了所有产业选址时的特别重要因素,当地劳动力、海外市场、方便的运输也是相当多的产业选址时的特别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看出选址要素折射出当地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经济核算需进一步深入,要素中需特别重视劳动力素质要求、市场等,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网络信息;网站

中图法分类号:G250

农业信息资源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农业信息来源除了网络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系统、专业搜索引擎等资源外,农业学术信息资源还存在于以下五方面的网络环境中。

1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InformationGateway,简称SIG)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PINAKES,是链接各类门户网站的门户,通过它的门户列表可以找到国外一些比较常用的学科门户网站。

国内代表性的学科信息门户:a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 F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中的农学类;b 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有关农业类有生命科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环境学科信门户等。

2 图书馆的网络导航体系

国内外著名大学图书馆是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研究的前沿,是十分可靠的参考信息的发源与集散地。

清华大学图书馆。它有数据库导航和电子期刊导航,以及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各种导航系统可以进行单独检索。也可以进行整合跨库检索,即用同一检索式在多库中同时检索。目前最多允许同时选择20个库进行整合检索。

北京大学图书馆,它的学科导航有中文数据库和西文数据库,农业学科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大类,能检索到中西文农业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它的网络资源导航包括免费学术资源、免费获取期刊、中国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等,大都是农业类的相关资源。

3 农业类学术机构网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包括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蜜蜂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它由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承建、二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参与的共建共享项目,收录了参建单位的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是全国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4 农业学科专业论坛

中国农业论坛,分为网站事务、农业商务、我要秀秀、行业社区、休闲区和友情论坛几大版块。主要针对中国农业。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还有纺织用纤维等。

中国农资人论坛,分为农药论坛、植保论坛、化肥论坛、种子论坛,还有病虫草图、农药登记与管理、农资外贸、农资市场与信息、农资展会等内容。

此外,各重点农业大学的论坛。如中国农业大学论坛、华南农业大学论坛、华中农业大学论坛、东北农业大学论坛、四川农业大学论坛、南京农业大学论坛等。

5 农业专家个人主页或博客

中国农业专家――金农网,它的农业专家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

PAIDE系列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专家系统,它包括蔬菜生产、果树管理、花卉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27种不同类型的实用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有农作物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三个专家咨询系统。农作物栽培专家咨询系统又包括棉花、花生、大豆等;畜禽养殖专家咨询系统又包括猪、羊、牛、鸡等;水产养殖专家咨询系统又包括甲鱼、鲤鱼、鲫鱼等。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51-06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杨少彤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发生变化[1],从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也需要发生变化。邹良志认为,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问题,职业教育应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2]。贺文瑾认为,结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和结构等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并完善层次结构,从而使其兼顾就业与升学功能[3]。

在实证研究方面,高耀明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个案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专业结构调整和层次结构提升[4]。雍照章在对江苏省泰兴市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找准区域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吻合,才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5]。

总体来看,学者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还不成熟,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从而无法更为深入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定量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改革和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二、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样本选取

(一)研究内容

基于上文的讨论,本研究定位于主要从实证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假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H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指标选取

1.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指标

由于对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学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只有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1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另外,自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来,每年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目录都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选择高职高专招生专业总数和各专业类别招生专业数2个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四)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有关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教育部网站的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相互印证,最后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2004~2011年间历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4~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

1.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

(1)招生专业的类别及其变化

2004~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主要为13个大类,分别为农林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与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和师范类。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第二产业4个大类,第三产业8个大类。201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数增至17个大类,主要增加了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4个专业大类,调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各专业类别招生数及其变化

图1显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变化,2004~2010年,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招生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如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商贸与旅游类和师范类等;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变化比较平缓,如资源环境类和能源类;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则先增后减,如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

由表1可知,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14个专业类别中的农林类专业招生数出现了大幅增长,增长比例高达472.59%;资源环境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出现了翻倍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0.43%和189.67%;能源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则出现了减少,减少比例分别为9.79%和36.64%;其他专业的招生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1 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变化

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变化

2004年,教育部为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尽快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特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自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初步形成。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历年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在2004年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调整。通过分析2004~2011年间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的调整和变化,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共有19个大类531个专业,分别为:51农林牧渔、52交通运输、53生化与药品、54资源开发与测绘、55材料与能源、56土建、57水利、58制造、59电子信息、60环保气象与安全、61轻纺食品、62财经、63医药卫生、64旅游、65公共事业、66文化教育、67艺术设计与传媒、68公安、69法律。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共38个专业;第二产业6个大类,共173个专业;第三产业12个大类,共320个专业。

(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的变化

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4年的531个专业增至2011年的983个专业,增长比例为85.12%。各年增加的专业数如表2所示。

表2 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数变化

由图2所示可知,2004~2011年,除公安专业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设计艺术与传媒等7个专业类别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

由表3可知,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类别中除公安专业外,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以及法律等9个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出现了翻倍增长。

表3 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专业数变化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上文的分析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但这种发展现状和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什么关系,是否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本研究以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和2011年分别的两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表4列出了经整理的2005年和2011年我国鼓励类产业的主要领域,可以发现,2005~2011年,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大类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发展的倾向性有一定变化:首先,发展趋势加快的产业主要为农林、水利、能源、制造、轻工纺织、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类,其中,其他服务类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邮政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其次,发展趋势明显减缓的产业主要为金属、石化、建材、医药。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鼓励发展趋势不变。

对比图1、图2、表1、表2和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这表现在无论中等职业教育的13个专业类别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19个专业类别都涵盖在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内,并基本与鼓励发展的产业类别一致。第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图1和表1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2004~2010年重点发展了农林类、资源环境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商贸和旅游类等专业,这些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与表4显示的2005~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一致。图2和表2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04~2011年间重点发展了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以及法律等专业,这些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与表4显示的2005~2011年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也基本一致。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假设1得以验证。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逻辑上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实证研究能否支持这一逻辑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尚较为薄弱,本研究在数据可得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数3个指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专业数3个指标来反映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对上述6个指标与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①,结果如表5所示。实证研究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中的GDP、人均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中等职业教育一产招生数、中等职业教育三产招生数和高等职业教育各产业招生专业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二产招生数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重心落在了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做细、做专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显然,我国职业教育所显示出的这种专业调整与发展趋势与前文阐述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但第一产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第二产业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化和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离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正是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才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面向经济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做细、做专各个产业内的专业显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表5还显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我国职业教育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招生数和招生专业数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尽管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对各个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原来是一种粗放化和低素质经营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进行精细经营。

综合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假设2得以验证。

四、结论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一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并基本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方向一致。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设置基本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别一致;其次,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基本吻合,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基本一致。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各产业招生数和各产业招生专业数都显著增加,这表明:生产力水平越高,经济结构中的各产业越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从而需要职业教育做精和做专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实证研究的结果很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面向产业和面向需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少彤.产业结构变化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研究[J].科研管理,2002(3):129-132.

[2]邹良志.关于市场经济结构要求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1):1-6.

[3]贺文瑾.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8-11.

[4]高耀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对浙江省嘉兴市的个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89-93.

[5]雍照章.增强县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基于江苏省泰兴市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5-9.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ty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WANG Dong-lin, LIU Xin-hua, WANG Li-ming, JINAG Cong-g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