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物业管理;发展趋势

前 言

房地产的物业管理,不仅是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与流通的自然延续,也是房地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子行业。一个机能是否健全及是否可以运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和挖掘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1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意义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也愈来愈高。同时,我国在房地产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全国房价普遍增高,而且增高的幅度大,出现房价上涨的区域越来越广泛。物业管理对房地产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良好的物业管理是我们买房的后勤保障。房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可靠的家,最温馨的地方,因此房价的上调和下降以及物业管理的完善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百姓的敏感神经。

1.1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房屋商品化进一步得到推进,房地产经济体制改革也在纵向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产权多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新格局。我国传统的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困惑。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经过长期发展与经验积累,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已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却相当模糊。为了促进该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趋势展开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清楚认识到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目标,以此把握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未来方向,同时及时的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健康活力的发展。

1.2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承担社会责任

房地产物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及责任就是通过对房地产的管理,以此为居民住户提供文明、整洁、安全的居住环境,使房地产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居民住房带来最大的使用价值。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就是物业管理,在房地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倘若房地产开发商拥有属于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就能通过优质的物业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业主的眼球,还能免除一些业主在买房后的忧虑。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获利的同时,有利于城市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1.3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为了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活环境必须得到改善。实现城市化不仅能提供给人们一个快捷、健康、优良的工作和生活坏境,还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城市房屋得到规划是城市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面貌可以通过城市房屋管理的好坏展现出来,而房地产物业管理主要就是对城市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只有将这些场地管理好了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

1.4 研究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也愈来愈高。人们在满足对住房大小的要求之后,逐渐对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住房周边的环境,物业管理水平的好坏,整个社区的服务质量等。我国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市场初步形成,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物业管理水平高的物业公司来管理自己的家园。就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能够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收费是否合理、企业信誉的好坏。

2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房地产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在很早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高销售利润,许多的买房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居住环境,城市管理者为了规范社区的管理和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对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报以很高的期望。

2.1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规模化趋势研究

未来我国的物业管理正在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业内人士早就开始关注我国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物业管理将充分的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将卖房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扩大自身的管理领域和管理面积,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明确经营的目标,使其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众多商家必争之地,只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比别人经营的更好。而我们所说的物业管理的规模化发展是在追求最大利益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扩大在生产。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对房地产物业管理投入的增加,房地产物业管理的规模就会扩大,其单位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的增量所产出的管理与服务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物业管理的规模经济效益。

2.2 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专业化趋势研究

专业化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房地产物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也在提高,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日常的维护保养也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倘若物业管理公司只是重视增加服务人员,购买专业设备,而忽略了业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房地产物业公司将增加自己的负担,降低公司利润,浪费专业设备的使用价值,最终导致公司盈利低、员工服务质量差和资源浪费。然而若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备专业的公司对业主服务,不仅能解决业主的问题,还能实现公司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未来的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必然会向着专业化发展,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小区的安全性和对业主的服务质量。

3 总 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们正在往城市里发展,城市人们的增多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房市的崛起,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相应地一定会有所扩大,再加上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正在以白热化的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与挖掘房地产物业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尹锋.加强管理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J].中国房地产,2005(11).

[2]陈浴新.物业管理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策略[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3]郝杰,袁明清.当前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在国内已有的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相似性系数、区位熵以及产业分工指数等方法。陈耀基于我国30个省区近40个工业行业的数据,计算出各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1],指出我国1998年以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并未出现严重趋同化,1984至1994间各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显著下降。蒋金荷通过产业分工指数以及区位熵分析,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从1995年至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同构性是减弱趋势,且专业化趋势明显[2]。No-cole则将α趋同和β趋同引入到产业结构趋同的检验当中,通过分析过去30年欧洲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据,分析了整体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结果显示趋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并不明显,反而在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成熟产业表现明显[3]。本文拟通过α趋同和β趋同两种检验方式,选取西北五省(区)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将其25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的面板数据,从具体的工业行业角度出发,测度2000年以来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效应,具体判断西北五省区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关系。α趋同和β趋同最早是被运用在检验收入趋同的分析研究当中,由Barron和Salai-Martin(1992,1995)提出,Barron和Salai-Martin将趋同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为α趋同和β趋同。众多学者在进行有关趋同的各类经验研究当中,普遍采用α趋同和β趋同来检验趋同性并且测度趋同速度。

(一)α趋同

α趋同是指各国或各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差距随时间推移而逐步缩小的趋势,通常衡量α趋同的一个指标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等于D槡t/μt。Dt为样本方差。如公式(1)所示,其中μt是yit的样本均值,i表示国家,t表示时间,N为样本数目,yit表示国家i在时期t的人均收入。

(二)β趋同

β趋同是指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更快的趋势。β趋同又被分为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绝对趋同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都将最终变成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检验绝对收敛一般采用方程式(2),其中,i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t代表样本的期初时间,T代表样本的期末时间,yit代表期初的人均产出,yiT代表期末的人均产出,A为常数项,μit为误差。条件收敛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人均产出,而且还要受到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4]。通常的检验模型如公式(3)所示。

二、西北五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σ检验

为了进行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在收入趋同研究中所采用的α趋同检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一个指数SHEN(IndexofStructuralHeterogeneity),用以测度不同省份之间产业结构发展的异质性。我们通过不同省某产业的工业产值份额以及总体平均某产业的工业产值份额两个参数来进行计算[5],公式如下:公式(4)是用来判断某国具体某行业的趋同效应,我们通过将各行业的趋同效应加以综合分析,也可以以此判断该省份的整体趋同效应。由此公式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一个指数用以测度N个省份所有S产业的整体趋同效应,公式如下:运用这个指数,我们可以通过测度每个省份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关系与总体平均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度变化,来分析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的趋同效应。

如果SHEN指标的数值呈增长趋势,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发散趋势;如果SHEN指标的数值是降低的,则说明是收敛状态。为了进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α趋同检验,我们采用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的25个工业行业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1。从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α趋同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行业为B07、C13、C14、C17、C25、C26、C27、C31、C32、C34、C35、C39、C40、C41、C44,即呈现收敛趋势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即这些行业在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的地区间结构差异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存在趋同的变化。

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增长趋势的行业为B09、C16、C21、C28、C33、C37,即呈现发散趋势的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说明了产业在五个省份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我们通过表1计算出的数据,分析各行业SHEN指标的数值均值,以此来判断所有省份总体平均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可知各行业SHEN指标的数值均值由高到低排序结果。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在地区间的结构差异度最大,其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与西北五省每个省份的资源禀赋有着极大的关系,石油和天然气主要要产地为新疆省和陕西省,而青海、甘肃则所占比例较少,宁夏的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陕西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的工业产值占西北五省总产值的份额由2000年的27.7%上升到2009年的44.7%,新疆省的份额在40%到50%之间变化,而甘肃省与青海省则保持在5%到10%之间小范围波动,宁夏省除了2000、2001年达到3%以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0.1%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各省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工业产值占西北五省区石油与天然气总产值的比例如表2所示。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行业的SHENs指标数值总体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各省份在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行业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先分散再收敛的变化状态,在最近的几年里是表现为趋同趋势的。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又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该检验与实际情况是非常符合的。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受原材料产地以及运输方式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因此同样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可以看到,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与甘肃。其中陕西的份额由不足20%增长到33.96%,而新疆与甘肃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从45.40%和33.95%下降到31.38%和27.80。而青海和宁夏的份额虽然极少,但是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尽管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差异度很大,但是五个省份之间仍然呈现出差异缩小的趋势,总体来看还是呈现出趋同的趋势。

三、西北五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β检验

那么我们尝试将收入趋同检验中的β趋同检验方法引入到对产业结构趋同的检验当中,可以以此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工业各行业的水平分布和结构份额在区域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趋同的趋势。绝对收敛虽然有着严格的假定条件,比如相同的生产函数、投资率、资本折旧率以及人口增长率等,不过由于技术和偏好等结构特征,一国内的区域要比不同的国家更为近似,因此该假定对于一国内部区域间是合理且可以采用的。并且,在中国内部来看,西北五省区由于其固有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共同特性,则更为相似,可以认为符合绝对收敛的假定条件,因此本文采用绝对收敛检验。绝对趋同的计量检验方程是通过增长率对常数项和初始收入水平进行回归,初始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就表明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存在绝对β趋同。

本文具体选取的衡量指标为西北五省区工业各行业产值oit和各行业工业产值在整个地区工业中的份额rit。待检验方程如下:其中,i为行业,t为时间,oit为行业i在第t年的产值,rit为t年份i行业工业产值在整个地区工业中的份额。检验结果见表5。

首先我们分析公式(6)的检验结果,西北五省区之间在各行业的水平分布角度来看是否存在产业结构的绝对趋同可以从β1的结果来判断。从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各行业的水平分布来看,趋同系数β1为正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C21、B09、C16、C28、C37、C33;趋同系数β1为负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为C15、C32、C41、C36、C13、C27、C44、C31、C35、C14、B08、B06、C25、C34、B07、C17、C26、C40、C39。从表4.4的西北五省工业区域产业结构β收敛性的检验结果来看,趋同系数β1显著为正的行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说明这些行业呈现出异化的趋势,即地区之间产业分布的差异度在逐渐扩大,发展速度不平衡。趋同系数β1显著为负的行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呈现趋同的趋势。

分析公式(7)的检验结果,从西北五省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其产业结构的绝对趋同β2通过的结果加以体现。趋同系数β2为正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C21、B09、C37;趋同系数β2为负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为:C28、C33、C16、C27、C41、C36、B08、C44、C15、C35、C13、C14、B06、C32、C31、C25、C26、B07、C17、C40、C34、C39。从表4.4的西北五省工业区域产业结构β收敛性的检验结果来看,趋同系数β2显著为正的行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说明这些行业从西北五省区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异化的趋势,即地区之间产业分布的差异度在逐渐扩大,个别地区成为中心而其他地方发展较慢。趋同系数β2显著为负的行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这些行业从西北五省区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在地区间的分布呈现趋同的趋势。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1.1农业用水量变化通过对邢台市2001-2012年农业用水量资料和粮食产量对比分析,用水量呈递减趋势,而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2001年农业用水量为16.6103×108m3,到2012年减少到13.2860×108m3,平均每年减少用水量0.2662×104m3。粮食产量2001年为300×104t,2012年粮食总产为453.2×104t,平均每年增产13.93×104t。图2为邢台市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3]。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展农业节水等措施,使农业用水成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灌区灌溉节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灌、滴灌、渗灌、沟灌、畦灌等田间灌溉,输水新技术,提高灌区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2011年资料统计,邢台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272×104hm2,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68×104hm2,喷灌灌溉面积2×104hm2,微灌灌溉面积2×104hm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4]。结合邢台市地域特点,以市场调控为主,种植耗水量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大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1.2工业用水量变化工业用水包括火力发电、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等。火力发电用水占工业用水量的10.29%,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5.49%,规模以下企业占工业用水量的44.22%。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工业主导地位,采用2001-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用水量以及对应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由2001年的90.94亿元,到2012年增加到600.6亿元,平均年增长46.3亿元。图3为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过程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①减少废水外排,污染环境;②可以节省大量处理费用[5]。邢台市工业节水从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产品,加强重点行业定额管理,积极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依据《重点工业行业取水指导指标》,对现有企业达不到取水指标要求的落后产能,加大淘汰力度。组织研究工业节水器具、设备认证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案,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目录,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认证评价工作,适时推进市场准入制度[6]。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钢铁、染整、造纸、啤酒、酒精、合成氨、味精和医药等行业,加大已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监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加快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氧化铝、乙烯和棉纺织等其他高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强化高用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制定和实施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主要工序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1.3林牧渔业用水量变化林牧渔业用水量包括林果灌溉用水、草场灌溉用水、鱼塘补水和农村牲畜用水等。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统计资料,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减少幅度不大。而林牧渔业总产值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大。图4为邢台市林牧渔业用水量和总产值变化过程线。在林牧渔业用水中,林果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7.42%,农村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2.55%,鱼塘补水和草场灌溉两项总和仅占总用水量的0.03%。根据邢台市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花卉。农村养殖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成本低,适应性强,深受农民喜欢。

1.4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变化呈两个阶段,2001-2006年,用水量增长;2007-2012年相对稳定,略有增长趋势。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居住人口呈递减趋势,相应用水量减少。城镇生活用水量变化也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2008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大,变化因素较多,如人口变化、用水方式,节水措施普及程度等。2008-2012年呈稳定上升趋势:①城镇居住人口增加;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生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对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使城镇生活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对用水保证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7]。图5为邢台市生活用水量变化过程线。

1.5城市公共用水城市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城市公共用水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筑业用水,变化幅度较大,与房地产开发热度有直接关系。服务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根据邢台市2001-2012年城市公共用水量分析,2002-2004年用水量偏大,主要是建筑业用水量增加所致。其他年份相对比较稳定。图6为邢台市城市公共用水量过程线。

1.6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水量。根据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覆盖类型,把生态环境用水分为植被生态用水、湖泊水库及重要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目前,邢台市统计的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和农村生态用水量部分。城市生态用水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公园湖泊用水、风景观赏河道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和园林建设用水以及污水稀释用水。邢台市城镇环境用水从2002年开始由统计资料,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2012年城镇环境用水达0.4946×108m3。农村生态用水从2004年开始有统计资料,用水量逐步增长,变化幅度不大。图7为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过程线。

2结论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目前,中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

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曾撰文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前四年以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 制造业服务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76-02

近几年,“互联网+”、“云计算”、“新零售”等概念的到来,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活力。特别是“互联网+”趋势发展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互联网趋势的大潮中,力图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于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零售业”等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而事实也证明这些行业联姻互联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新定义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_放30多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却面临制造业规模大而竞争实力不强的客观现实,相比美国和德国而言,我国制造业水平差距还很大。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综合国力。为了强化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实力,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蓝图,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希望通过对标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强国,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从原有的单纯注重生产产品数量与成本,逐渐转向“产品―服务”的组合,从产品品质质量提升和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注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水平。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之下,做好制造业的服务化与互联网的交集越来越多。合理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成为一种可能,也称为一种必然要求。由此,以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中的影响为题,探讨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并提出更好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看似两个独立的命题,看似相关性不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等方面。互联网对这两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便利

“互利网+”趋势之下,万物互联,利用互联网将千家万户紧密链接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与人相关的各种资源联系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各种要素组合联系在一起。诸多的联系便于解决原有信息不同、资源不通、要素不通等诸多问题,将买者和卖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信息的掌握者和信息的短缺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便利化的磋商、可视化的交流,传统产业通过拥抱互联网,搭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渠道,强化一种新的连接,争取到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也是如此,互联网通过发挥自身的连接优势,将庞大的用户群体连接在一起,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的便利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发展平台和渠道

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是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其优势在于利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解决用户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是制造业要求的是批量化和标准化、规模化,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能够为产品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率,但是在服务化和用户体验上却相对不擅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仅要求产品质量好,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需求越来越重视。而做好用户体验,解决好多元化的需要,都需要制造企业具备相应的平台支撑。对制造企业而言,利用传统渠道,自身单独建立系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这一困难可借助于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得以有效化解。

(三)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原有的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之后多采用供应线下商城销售,这种渠道整体利润率低,而且易受销售渠道商的影响,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制造业企业逐渐开始采用自建销售门店的方式开始合作,但是这种渠道需要建立相应物流体系、建立庞大的人员队伍,成本较高。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一些经营方式转化为一种网络化的店铺,店铺直接与用户沟通,有效解决用户需求,并利用现代的快递物流系统和配套的售后服务有效整合资源,做好用户体验和服务工作。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一些制造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品牌专卖店,开辟互联网窗口,利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产品销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解决用户服务化趋势的便利。例如2017年1月,美的集团与京东集团签署一份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制造业企业美的利用互联网电商京东商城平台、京东物流体系、京东售后服务体系,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也能提品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做到双赢。

此外,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整体的水平和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的合理利用能够给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和依据,但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切入互联网服务化趋势,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一)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方向,拥抱互联网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方向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但是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毕竟属于相对新的形式,发展中切入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影响。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将制造业制造优秀产品与互联网的庞大客户群体和渠道有机结合,将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窗口和渠道,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延伸和扩展。相对的分工是利用制造业的功能,深度做好制造的产品,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工具,让消费者享受工业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整合资源,将产品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将售后服务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将物流、客户、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明确各自的优势和结合点,找准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好发展,推动制造业实力更强。

(二)利用互联网的品质方式严格把控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制造业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和制造更为便利的产品,让用户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更加严格做好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中,找准趋势,推动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要想更好地扩展,发展得更远,基础还在于产品,没有产品端质量的改善,没有产品端效率的提高,制造业服务化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仿效德国工业4.0等,深度钻研,研究制造好的产品、令人惊艳的产品,才有立足的基本底气。互网虽然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在互利网发展中严格把控商品质量问题,是核心所在。所以,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应该以商品品质为基准,任何时候不放松对于品质的追求和保证,这样才是正路。

(三)利用互联网提供制造业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渠道,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和企业进行沟通,在这种“多对一”的发展逻辑之下,利用互联网的趋势能够有效做好服务端的工作。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在于“产品―服务”,在保证产品端基础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赢得客户的必然要求,而提供这种优质服务正是互联网端口的优势所在。当前,消费者对于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需要日益迫切,制造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的产品综合服务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获得更好的满意度和好评。制造业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售前需求订制系统和售后产品评价系统,获取市场热点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完美改善产品品质,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小结

未来的时代,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必然将更加紧密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并且可以预见,两者的相互结合还可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出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柏林.现代制造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1)

[2] 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1)

[3] 范二平,于华.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5] 朱荪远.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模式和趋势[J].竞争情报,2015(3)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趋势 创新的专业导航

人人都梦想可以拥有一个水晶球,似乎预知未来从来都是一个迫切的愿望,之于那些和消费有直接联系的行业更是千方百计的想知道,下一季潮流到底会刮怎样的风?

中纺信息中心已连续多年在intertextile面料展上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近几年的intertextile面料展上,趋势展示的面积越来越大,就如同纺织行业的那个水晶球,业内人士来到这个业界最大展会的目的之一便是想从这里得到更多关于“未来”的讯息,期待自己提供的产品将真实地出现在未来的市场中,而且大受欢迎。

如今,将“趋势”这种抽象的前瞻概念进行的艺术加工越来越细致,具象化、明了化使这支水晶球拥有了更多个“面”,从视觉图片到灵感物到色卡到实物样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趋势形式帮助设计师、采购商全方位的理解趋势的主题、色彩的搭配、面料感觉甚至转换成衣款式效果的具体指导。这些都使关注者非常直观、系统地了解到下一季的主要流行元素,非常便捷实用,就像那个直指未来的“魔法工具”。

今年的趋势更有针对性地按男装、女装风格主题分类,方便专业买家直观判别所需品类产品的流行走向,在实物展示中还着重突出技术和产品优势,将供应商的最新创新成果分类展示,以“创新产品索引”为概念,如同立体的新品目录,便于采购商查询,以更加快捷的找到适合自身需求的供应商及产品。

在本届在intertextile面料展上,“水晶球”向观众了2010春夏纺织品流行趋势,转动它,将看到分为“绿野寻踪”、“理性都市”、“心灵驿站”、“逍遥乐土”的四大主题,下一季的总体概念是“繁华的泡沫正在逐渐消退,喧嚣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寻觅方向,摒弃过度的奢华,又回到审慎和反思的时节,收敛起发展到极至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重拾节俭的美德,选择低调、简朴、自然却又有禅意的生活,展现人们日益推崇的低限美学;科技更加智能,却只为创造更加简单朴实的生活;简化繁琐的工作,融入家庭,融入自然,享受生活的本身。在科技的魔力下世界变化得太快,新的伦理关系,新的亲情关系,以及新的生活态度正在重建女性世界的规则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于提倡右脑经济模式的现代社会更具意义。同时女性不再为取悦男性而生活,更加独立而自侮而在男性坚定的意志中,亦增添了些许柔美。

在色彩流行上,一方面,低调成为主要的感觉,黑色仍是设计师最常用的颜色,并且在2010春夏显得极为重要,不同层次的灰色贴近自然、合理,也是设计师着墨最多的色彩设计方向;另外,高调的亮丽荧光色不再大面积出现,而更多地作为点缀色出现驼灰、灰调的肌肤色、灰绿、气态灰构造出空灵氛围;润泽饱和的蓝色是重要的点缀配色并带来艺术气息,蓝色更多地趋向阴暗和苍白感带有宗教色彩的深棕色、深墨绿、和浓烈的香料色将在未来一季展现神秘的感觉。另一方面,极度饱和的红与橘红像旷野中的篝火给人带来希望;棕色趋向泥土、木材或者铁锈的色调和泥土色系带来置身荒野的轻松;精致的粉彩色则带来新一季的科技感与未来主义气息。

除大的方向之外,细分的四大主题也都在2009春季intertextile面料展上有所呈现,趋势在每年的面料展上都是非常吸引眼球的高关注度组成部分,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增强的趋势理解,可以帮助企业从按订单生产的被动局面转向以消费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新品”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总而言之,细化的趋势研究及推广工作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的产品创新意识,帮助企业产品开发人员增强创新能力、打开思路。而借助大型展会开展交流更容易直接指导企业产品开发,这些概念性的趋势将作为研究成果,和由此转化成的行业示范性样品一起在展会上面向全行业,以此达到指导下游服装企业和国际买家便捷采购的目的。

精彩论坛 汇集专业声音

如果说趋势是可以预知未来的水晶球,那么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魔法师”的“功力”会去让它清晰明了地显现,所以,还有各种论坛、讲座如同“魔法学校”,让业内人士学到更多可以灵活运用的“咒语”,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

今年的intertextile面料展上,举办了30多场论坛与讲座,本届面料展的系列论坛活动首次划分板块系列,提出“专场”的概念,例如:流行趋势板块――服装趋势专场;纺织产品开发板块――集成开发专场麻纺织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专场;纺织产品开发板块――技术专场;市场与法律板块等等,主讲嘉宾都很有“分量”,这样的细分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参展商“对号入座”,既有针对开发设计人员的,也有针对企业管理层的,非常清晰。系列论坛活动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际性和前瞻性突出。在趋势方面,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Bibi Ronehi女士解析了2010年之夏面料趋势;C&T Union总监延度泳女士侧重在2010春夏颜色焦点和面料全球趋势;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中心主任招霞女士带来的《从2010/2011年秋冬色彩流行趋势看金融风暴对时尚色彩的影响》则非常应景,她将在柏林召开的第92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会议的内容带到讲座中来,与观众分享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成员国的20多名代表商讨的2010/2011年秋冬的色彩流行趋势以及金融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方面的内容。着重分析面对金融危机,每个国家对色彩不同的解释,讲座以重点国家为例进行色彩流行趋势的分析,非常具有国际水准和前瞻性。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品事业部的资深流行趋势研究员也综合了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生活方式等因素,从上文谈到的4个主题人手阐述本季纺织品的流行概念、相应的色彩及织物风格,协助设计师利用趋势信息拓展创作思维,并深入分析棉、毛、丝、麻、化纤、针织6个品类纺织品2010春夏的色彩、整体趋势和开发要点,为企业制定未来以及开发计划提供时效性的指导。

二是具有专业深度。今年的专长论坛还深度联合了纺织工业协会下属专业协会,专业性更加突出,例如,在麻纺织产品开发方面,有题为《苎麻面料的发展前景》讲座,阐释苎麻面料近年来在消费领域的流行趋势,苎麻面料的性能优势,苎麻面料的开发现状,国内国际市场苎麻面料的风格特征介绍以及苎麻面料的开发前景。还有关于高档麻类色织面料的开发重点以及创新空间。在技术层面还有苎麻生物脱胶精干麻纤维物理性能分析等等,层次多,内容新。

三是强化了针对管理的内容。Bruno Schenk立达中国纺织系统技术中心总监带来《节能高效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讲座;斯托尔国际时装技术中心培训部培训师徐宗雄告诉毛衫生产商,想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使用便捷的生产管理软件,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所在,并讲述如何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掌握前沿的毛衫针织技术。针对如何控制纱线的质量成本,提升成品附加值这一问题,乌斯特技术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徐斌提供方法帮助企业建立纺织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

纺织企业在实施ERP中存在很多风险,能否获得符合企业管理需求并随着企业成长而发展的ERP系统是成功的关键。应需而变的纺织企业ERP实施方法是根据管理需求模型直接构造实施ERP系统的实施方法,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ERP项目总监姜宏博士解读了应需而变的纺织企业ERP实施方法。这部分内容可以满足企业管理者思维更新的要求。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效率;地区差异;DEA模型;趋同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F205;F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133-05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Test

WANG Xin, LU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ter in China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0, using inputoriented DEA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provinces maintained at more than 0.8, which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only a few areas (such as Fujian, Guangdong, Hainan, Ningxia), whose water use efficiencies are less than 0.6, calling for large watersaving potenti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is made by using α and β convergence test respectively. It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shrinking among provinces nationwide following the time trends by using α convergence test, however, β convergence test shows that steady state efficiency exists i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al water use efficiency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balanced as time pa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regional differences; DEA model; convergence test

水资源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1]。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干旱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69亿元。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千克,超过我国粮食当年产量的3%[2]。水资源稀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3]。因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由于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和用水方式的差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研究各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区域差异,长期来看能否实现地区间的效率趋同的问题,对判断地区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关系,充分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调整农业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结构,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利用制度手段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区域间协调发展[4],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比较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差异,用传统的α和β检验验证不同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否趋同,揭示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的长期趋势特征,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用水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1文献回顾及研究框架

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有不少学者关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钱文婧等[5]利用基于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水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投入,以GDP为产出,采用省级数据计算我国1998~200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发现在研究时段内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08年开始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下降;在空间上,我国东、中、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廖虎昌、董毅明[6]从分析西部12省入手,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年供水量、用水人口等作为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西部12省2007年和200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四川、陕西、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其他省份,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TFP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些学者则探索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评价。Francisco J Andre等用DEA方法对西班牙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7]。Kaneko S等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区域特征[8]。Speelman S等探讨农业灌溉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9,10]。王学渊等[11]运用SFA方法测度1997~2006年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认为西北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最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省份较之其他地区还应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许朗等[12]通过安徽省蒙县的实地调查,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层面对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农户的平均灌溉用水效率仅为0482,存在很大的节水潜力。李世祥等[13]通过对全国各省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中西部水资源效率收敛趋势明显。现有学者侧重研究我国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少有学者关注

各地区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特点,同时,对全国范围内效率趋同现象的检验较少涉及。

本文基于全要素视角,利用DEA分析方法评价2003~2010年不同省份的农业用水效率,比较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趋同性检验,探究各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演变特征,为农业用水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框架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在产出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各省最优使用量与实际用水量的比值,是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14]。参考Battese G和Coelli T[15]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定义,假设单个地区 i 的投入要素 X 和农业用水W产出Y , 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f(X, W),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的具体函数形式可以表示为:

WE=Min{μ:f(X,μW) ≥Y(W∧)}=W∧/W (1)

其中,μ 是农业用水无效率的规模参数, W是实际用水量, W∧为最优使用量, WE 是农业用水效率。 WE ∈[0, 1], WE=1表明农业用水效率达到最大;否则意味着用水无效率。

基于静态视角,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资源禀赋约束下,农业用水效率有所差异。纯粹的静态视角无法把握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趋势,因此,可以借鉴常用的检验趋同性的方法,从动态视角关注不同地区农业用水效率的演变趋势和发展特征,进一步考察区域间的农业用水效率是否协调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

3模型说明与指标选取

3.1模型说明

3.1.1DEA方法说明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写为DEA),是研究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分析工具。DEA模型以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原理为基础,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生产可能性集的最优生产点,这些最优生产点构成的包络面均为有效生产前沿面。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的决策单元(DMU),其投入产出组合是有效率的,将其效率设为1;不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的DMU被认为无效率,通过与有效生产前沿面比较,测度出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的具体数值。DEA方法得出的是一个相对效率,衡量的是无效率省(区、市)和其效率参照省(区、市)相比之下的投入效率状况,从而提出提高效率的最佳途径。选择DEA方法是因为该方法存在很多优势,如:由于DEA方法不需要设定特定的行为假设、估计参数、合理性检验、具体投入产出间的生产函数形式等,从而有效避免了由于错误的生产函数和非效率项分布形式带来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规避评价者的主观意识;DEA计算的是相对效率,无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不受样本规模的限制,更适合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分析;对于单个DMU,DEA模型不仅可以说明无效决策单元的效率,还可以计算每项投入或产出的目标[16,17]。

一般来说,用DEA来确定生产前沿和分析效率水平可用产出主导型(Output-oriented)测度方法和投入主导型(Input-oriented)测度方法,因本研究侧重考察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之一的水资源的技术效率,即在给定农业产出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条件下,最优水资源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间的比率,因此,采用投入主导型测度方法。

通常情况下,DEA模型分为规模报酬不变(CRS)条件下的DEA模型与规模报酬可变(VRS)条件下的DEA模型。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省区投入产出并非规模报酬恒定不变的,因此,为更接近现实生活,本文采用VRS条件下的DEA估计不同条件下水资源的技术效率。具体的线性规划公式如下:

min θ,λθit (2)

s.t.-qit+Qλ≥0

θitxwit+Xwλ≥0

xoit+Xoλ≥0

I1′λ=1

其中,θit为第i个省在t 时间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当θit=1时,表示该省落在了前沿面上,实现了效率最优;qit为第i个省在t时间的产出,X0it是第i个省除了农业水资源外在t时间的投入。

3.1.2趋同性检验方法说明

随着经济的长期发展,最终经济单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学者一般用α和β检验区域指标间的趋同性,以便反映全国范围内是否存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统一的趋势,考察动态均衡问题。本文参考王学渊[18]关于趋同性检验的方法,具体模型见式(3)所示。

(1)α趋同性检验

D=α1+α2t+ε (3)

其中,D代表的是省际间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变异系数,即样本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t为时间变化,α1、α2分别为待估参数,ε表示随机误差项。如果α2回归结果为负向,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则说明省际间的农业水资源效率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有缩小的趋势,存在α趋同。

(2)β趋同性检验

β趋同分为绝对β趋同和有条件的β趋同,绝对β趋同是α趋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检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区的农业水资源效率将最终统一。有条件的β趋同检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区自身的农业水资源效率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绝对β趋同和有条件的β趋同的具体模型分别见式(4)和式(5):

1T(InWTEit-InWTEi0)=β1+β2InWTEi0+εit (4)

InWTEit-InWTEi0=β1+β2InWTEit-1+εit (5)

其中,T表示时间跨度,在本文中为8,WTEit,WTEi0分别为第i个省份的报告期和基期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WTEit-1为第i个省在第t-1时间的农业用水利用效率,β1、β2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如果β2为负向,则说明存在绝对β趋同。绝对趋同条件下的β2=-(1-e-μT)/T,μ为趋同速度;有条件趋同的β2=-(1-e-μt),μ为趋同速度。

3.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和参考相关文献,借鉴全要素的估计框架,选取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为产出指标,选取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用水量(立方米/公顷)、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公顷)、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农机总动力(千瓦时/公顷)、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化肥投入量(吨/公顷)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指标。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0》,并根据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相关指标。

4实证结果分析

4.1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由表1可知,2003~2010年间,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08的水平徘徊,总体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除2007年和2008年降幅较大外,其他年份用水效率均较上一年有所提高。

由全国的平均水平看,福建、广东、海南、宁夏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在06以下,表明这些区域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和发展空间;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即06~08)的地区有北京、广西、浙江、江苏、辽宁、湖南、江西、云南,表明需要大量的投入完善当地的农业节水技术;多数省区的用水效率在08以上,但仍未实现完全的效率最优,如甘肃、、湖北、陕西、新疆、安徽、天津、上海、青海、山东、河北、四川、贵州,表明此类地区与前沿面的距离较小,有一定的节水潜力,易于实现效率的最优化;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6个省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1,表明这些地区处于农业用水可能性集的前沿包络面上,实现了农业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了农业水资源的充分配置。

从单个省区2003~2010年的效率变化看,上海、甘肃呈显著上升趋势,水资源最终在2010年实现最优利用。安徽、江西、海南农业用水效率呈下降趋势,浙江、湖南、陕西、新疆呈先上升达到最优后下降的趋势,效率波动较为显著。

42省际间趋同性检验

由表2可知,在α趋同性检验中,时间跨度的系数为负向,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不同省份间随着时间的变动,水资源利用率出现缩小的趋势不明显,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省份自身的条件、资源禀赋和农业投入不太相同导致的;在对绝对β趋同的检验中,系数为负向,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地区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会达到一种稳定的水平,趋向统一性,而且这种趋向的变化速度为1%;有条件的β趋同的检验结果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趋同速度为9%,表明不同省份自身都存在着稳态的效率水平,而且各省份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最终会以9%的趋同速度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由此可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会随着时间的变动在区域上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5结论

本文利用DEA模型对2003~2010年的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发现近8年来,我国农业水资源效率一直维持在08以上,除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效率均较上一年有所提高。多数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仅有少数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于06的水平,不同省份的变动趋势各异。在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趋同性检验中发现,全国范围内的省份没有出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动而缩小的趋势,但通过β趋同性检验表明,各省份自身存在稳态效率,伴随时间的推移,我国不同省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会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趋于一致。政府应当加大低效率地区的要素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当地的节水潜力,对于效率较高的省份采取相应的政策保证当地的用水维持在当前水平。关于各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方案是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郎一环,王礼茂.短缺资源类型与供需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09-414.

[2]陈锡文.抓住水利薄弱环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N].农民日报,2011-01-28。

[3]梅其君,曹志平. 水资源: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J]. 软科学,2001(5):56-59.

[4]张小民. 中国水权管理制度问题及政策建议[J]. 软科学,2008(8):77-80.

[5]钱文婧,贺灿飞.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54-60.

[6]廖虎昌,董毅明.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2):273-279.

[7]Francisco J Andre, Ines Herrero, LauraRiesgo. A Modified DEA Model to 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s[J]. Omega,2010(38):371-382.

[8]Kaneko S T,Anaka K,Toyota T. Water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Regional Comparison from 1999 to 2002[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Governance and Ecology,2004(3) : 231-251.

[9]Speelman S,Haese M D,Buysse J,et al.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and Its Determinants,Study at Small-scale Irrigation Schemes in North-West Province,South Afica[EB / OL].www. ageconsearch. umn. edu / bitstream /123456789 /28982 / sp07sp01. pdf. 2007.

[10]Varghese S K, Veettil P C, Speelman S, Buysse J, et al. Estimating the Causal Effect of Water Scarcity on the Ground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 Farming in South Indi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3(86):55-64.

[11]王学渊,赵连阁.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1997~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的SFA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18.

[12]许朗,黄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蒙城县的实地调查[J]. 资源科学,2012,34(1):105-113.

[13]李世祥,成金华,吴巧生.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15-220.

[14]王晓娟,李周.灌溉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5(7):11-18.

[15]Battese G,Coelli T.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J]. 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325-332.

[16]王学渊.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4-149.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氯碱 化工 现状 趋势 前景

氯碱工业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生产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氯碱工业主要指生产氯气、烧碱的工业,并以氯为主要原料生产氯产品。烧碱是化工原料中最基本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轻工业、冶金、有机合成等行业中,而氯气则是烧碱生产的重要关联产品,同时也是有机合成工业中的重要化工原料,由此可见氯碱行业在我国整个工业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氯碱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整个氯碱行业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一、当今氯碱行业的技术与特点

1.氯碱行业的生产方法

氯碱行业以电解食盐水制氯、氢与烧碱,主要的工艺手法有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交换膜法。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氯碱生产工艺不断的到提高,在生产装置与设备方面也得到了不断更新与增加,但是与氯碱行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一些差距,较先进的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工艺在整个氯碱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有待提高。

2.氯碱行业的特点

氯碱行业中一直存在着许多生产上的矛盾难以解决,首先是消耗大,氯碱行业对电力与热能的消耗一直影响着氯碱行业的成本;其次是氯碱行业的腐蚀与污染,氯碱行业中存在氯气、氯化氢等有毒气体,对周边大气与水源可能造成污染,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对设备造成腐蚀。

二、我国氯碱行业面临的现状

我国氯碱工业以生产基础的工业原材料为主,其广泛的用途也决定了发展的步伐必须与我国整体的工业发展相一致,在氯碱行业的发展与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氯碱行业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产能过剩

在氯碱行业中,氯碱平衡一直是氯碱行业生产中存在的矛盾,因为氯碱产量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某种产品的短缺或过剩,对当今的氯碱行业而言,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氯碱行业受到一定的发展限制,虽然2009年至2011年氯碱行业不断呈现复苏势头,但是仍然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产能过剩认识氯碱行业中面对的难题之一。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氯碱行业的发展存在区域性的限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能源分布与消费区域对氯碱行业的发展仍然不利,对氯盐行业的生产形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同时,氯碱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一些小企业加入到氯碱生产中,但是这些企业没有考虑是否具有能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对氯碱行业的整体质量与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都形成了阻碍。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的革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氯碱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革新缓慢,使我国的氯碱行业虽然在产量上可以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成本上处于劣势。

三、我国氯碱行业的努力方向与发展趋势

2011年的氯碱行业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或是市场需求方面看,氯碱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氯碱行业可以在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后展望良好的发展趋势。

1.氯碱行业的努力方向

1.1技术与设备的革新

在生产工艺上向世界先进氯碱技术靠拢与学习,加快推广低汞触媒干法乙炔发生技术,加快研发离子膜工业化制造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和无汞触媒,提倡与鼓励创新,实现氯碱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设备上要求采用技术含量高、能效比高而且节能的的设备产品,从而实现成本上的减少以及效益的增加。

1.2推动行业的调整与整合

对企业从规模、技术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综合评审淘汰或整合,贯彻“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规定,防治氯碱行业的盲目扩张和低水准的重复性建设。

1.3国家政策给予支持

目前面对氯碱行业地区布局的现状,国家可以颁布适当的税收或其他优惠政策以鼓励氯碱企业在个地区的平衡发展,达到降低成本以及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2.氯碱行业的发展趋势

2.1工艺技术趋向先进

目前中国的氯碱工业普遍采用隔膜法和离子膜交换发,先进工艺应用的比例上升,势必会扩大氯碱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氯碱行业各界也应认识到,氯碱行业在呈现出规模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高技术含量发展的趋势,氯碱企业只有认识到这种趋势,才能够正确审视自我,我目标的前进,不至于被氯碱行业快速的进展步伐所淘汰。

2.2氯碱行情的上涨

基于近几年氯碱行业复苏的情况,目前必定会延续复苏的势头,在带动基本化工需求的基础上各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与盈利能力会将产品多元化,从而实现氯碱行业的繁荣。短期内,2011年日本地震使日本的氯乙烯装置受到影响,在供求紧张的情况下,国内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同时决定了国内氯碱行业开工率提高,产能也会得到释放。

2.3节能减排趋势

节能减排是社会发展对氯碱行业的要求,同时也是氯碱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仅能够对资源的利用更加的充分,同时呢呢个够减少氯碱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氯碱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更是氯碱行业的求生存根本之道,所以,树立氯碱行业员工基恩呢个减排的工作意识,在确保达到生产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在氯碱行业中贯彻节能减排,将是氯碱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当前的氯碱行业正在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并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氯碱行业只要在发现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下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祥磊;氯碱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框架的构建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0篇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配置效应

劳动配置效应是对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重新分配导致的总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①的测量[24]。只要三次产业的边际劳动产出存在差距,劳动力从低边际产出的产业转移到高边际产出的产业就能带来更多的产出,产生正的劳动配置效应。产业之间边际劳动产出的差距越大,劳动配置效应越大;反之,劳动配置效应越小。因此,劳动配置效应的变化趋势与边际劳动产出差距的变化趋势一致。虽然没有数据来计算产业之间的边际劳动产出差距,但我们发现边际劳动产出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假定产业生产函数为C-D形式:其中,Yi为第i次产业的产出,Ai为第i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Ki、Li分别为第i次产业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在(1)式两边对Li求导可得:公式(2)的经济含义为劳动边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乘以劳动产出弹性。根据赵慧卿和郝枫的图2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研究,我国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的差别并不大,第一产业大约为0.72~0.84、第二产业大约为0.52~0.72、第三产业大约为0.42~0.58,而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都大于3[25](见图2),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可以反映边际劳动产出的差距,也即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劳动配置效应的变化趋势。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经济体在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前,都以第一产业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二、三产业[26],我国也不例外(见图3)。进入工业化阶段后,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开始加速提高,但第二产业的提高速度最快,第一产业最慢,从而导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变大。第二产业的劳动者相比第一产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促使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二产业的壮大刺激了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加大,当其就业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后,边际劳动产出开始下降,而第一产业的边际劳动产出开始上升,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直至三次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出一致。此时,劳动配置效应消失,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的任何流动都导致负的劳动配置效应。因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和劳动配置效应经历一个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倒“U”型变化过程(见图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大致如此。图3是我国1978~2010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数①。1978~1986年,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差不多,第一产业的速度甚至略快,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刺激了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提高了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987~1995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差距也保持不变。1996~2004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渐变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来的配置效应也逐渐变大。2005~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加速,增速超过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开始缩小,劳动配置效应开始下降。因此,从图3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带来的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劳动生产率比值的变化趋势图也能反映劳动配置效应的倒“U”型变化规律。从图2可以看出,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并且在1996~2004年间,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显著递增,2004年之后,两个比值又开始递减。因此,从图2来看,我国劳动配置效应也呈倒“U”型变化规律。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国劳动配置效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倒“U”型变化趋势,本文在徐现祥和舒元的模型[27]基础上,建立如下三个回归模型,并用我国197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三个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检验。Effectit、gdpit、Struit、Urbanit分别表示第i个省区在t时期的劳动配置效应、人均实际GDP、二三产业就业份额、城市化水平;Labor21和Labor31分别表示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在模型中取滞后一期值是因为上一期的生产率差距越大,当期的劳动配置效应才可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①;αi为各省区的固定或随机效应;t为时间虚拟变量。模型一用于检验钱纳里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的论断;模型二用于检验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劳动配置效应是否呈倒“U”型变化趋势;模型三用于检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劳动配置效应是否呈倒“U”型变化趋势。

二、劳动配置效应的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1.劳动配置效应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赛尔奎因计算劳动配置效应的方法[28]。总产出等于三次产业的产出之和:(5)式右边第二项即为劳动配置效应,等于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与以各部门产出份额为权重计算的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的差值,即:其中,A(y)为劳动配置效应,Gy为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ρi为第i部门的产出份额,Gyi为第i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2.数据来源与说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并不显著,测算1978年之前的劳动配置效应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本文只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动配置效应。计算劳动配置效应需要各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以及生产指数,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有各省区这三个指标1978~2008年的数据,2009和2010年的数据用《中国统计年鉴》补齐,其中,重庆市1978~1985年的三次产业就业数据缺失。由于计算过程中涉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各省区1978年的劳动配置效应无法计算,所以最终的样本个数为985个。本文各地区人均实际GDP数据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当年价人均GDP和生产指数数据计算而得,并以1978年为基期;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各地区分产业的就业数据计算而得,同样利用《中国统计年鉴》补齐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城市化率用各地区城镇常住人口除以总常住人口得到。《中国统计年鉴》从2005年才开始公布各地区的分城乡常住人口数据,2005年之前,只有三次人口普查年度的数据。本文假定各地区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变,用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四个年度的数据平滑出缺失年份的城市化率。其中,海南省在1990年以及重庆市在2000年才单独普查,相应年份之前的数据缺失。

三、劳动配置效应的倒“U”型趋势检验

1.描述性统计表1是各省区劳动配置效应,人均实际GDP对数,二、三产业就业份额,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所有变量都有足够大的变化区间,适合于回归分析。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61和0.148,基本上覆盖其理论取值区间,城市化水平的取值范围也是如此,所以这两个变量的样本数据适合于劳动配置效应的倒“U”型趋势检验。一、二产业和一、三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比值都大于1,能够反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二、三产业的事实,在检验模型中控制这两个比值变量具有合理性。表2是我国各省区1979~2010年的平均劳动配置效应。重庆市的年均劳动配置效应最大(0.0299),黑龙江省的年均劳动配置效应最小(-0.008)。年均劳动配置效应大于0.02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年均劳动配置效应在0.01~0.02之间的省份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年均劳动配置效应小于0.01的省份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北三省①,其中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年均劳动配置效应为负。可见,各省区的劳动配置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三个模型进行检验时,应该考虑地区效应。图5、图6、图7分别是劳动配置效应(Effect)对人均实际GDP对数、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城市化水平的散点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人均实际GDP对数较小时,劳动配置效应随着人均实际GDP对数的增加而变大;在人均实际GDP对数达到7.5左右时,劳动配置效应最大;随着人均实际GDP对数的继续增加,劳动配置效应开始下降。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55%时,劳动配置效应随着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增加而增加;在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55%后,劳动配置效应随着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增加而下降。从图7可知,在城市化水平低于40%时,劳动配置效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增加;在城市化水平超过40%后,劳动配置效应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下降。因此,从三个散点图可以得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动。

2.计量结果分析本文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依次对三个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首先进行混合最小二乘估计,然后对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对截面随机或时间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②。三个模型双固定效应似然比(LR)检验的卡方统计量的P值都为0.0000,表明三个模型都应该加入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三个模型随机效应Hausman检验的卡方统计量的P值也都为0.0000,拒绝模型中存在截面随机效应或时间随机效应的假设,因此,在三个模型中都加入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最优。表3给出了三个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一的混合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仅为0.0433,另外较低的D.W.值表明混合回归的残差序列可能存在自相关。相比混合回归结果,模型一在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情形下的估计结果更优。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到0.2723;D.W.值增加到1.87,表明残差序列已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从双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可知,滞后一期的一、二产业之间和一、三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比值的系数都为正,与“上一期生产率差距越大,当期劳动配置效应越大”的理论假设相符。人均实际GDP对数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并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反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验证了钱纳里等的结论。模型二的混合回归结果同样存在调整拟合优度偏低和残差自相关等问题。加入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后,问题得到了解决。滞后一期的一、二产业和一、三劳动生产率比值的系数符号都与理论假设相符。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升,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与徐现祥和舒元的结论一致。模型三的混合回归结果同样不够理想,并且城市化水平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都不显著。加入截面和时间固定效应后,调整拟合优度提高到0.2772,D.W.值接近于2。双固定效应模型中城市化水平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三个模型截面和时间双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劳动配置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依据这三个变量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的值可以计算出劳动配置效应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的拐点。当人均实际GDP为1595元(1978年价),二、三产业就业份额为58.18%,城市化水平为38.97%时,劳动配置效应达到最大。对我国历年人均GDP以1978年为基年进行平减可知,2010年的人均实际GDP约为1500元,而二、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在2007年约为59%,表明模型一和模型二对劳动配置效应变化趋势拐点的预测基本一致,即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的劳动配置效应达到了最高点。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约在39%左右,也就是说与模型一和模型二相比,模型三对劳动配置效应拐点的预测有所提前。但是,目前我国还有部分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居住于乡村,根据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对我国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有所低估,所以模型三对拐点的判断并不显著异于前两个模型。

四、结论与讨论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要素集聚;测度;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22-02

一、问题提出

城镇化起步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其基点是产业集聚,是由产业空间集聚带动人口空间集聚,进而带动资金、技术等一系列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1]。要素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4]。通常,要素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城镇化水平也越高。据统计,2014年北京和天津城镇化水平均超过80%,已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地区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城镇化水平较高且要素集聚丰富。那么,这两个地区城镇化发展与要素集聚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相互演进路径,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是否也会沿着相同或相似的路径演进?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全面探究要素集聚与城镇化相互关系中,国内学者大多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即使对要素集聚程度与城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也多只针对某种要素集进行测度。尽管前人的成果为我们研究要素集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借鉴。但是,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城镇化的发展是由多种要素共同配合、相互协调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要素集聚进行综合测度,以判断城镇化发展与要素集聚间存在某种确定的演进路径。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典型发展地区为我们研究这样的问题提供了天然的样本,在总体政策环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研究北京和天津这样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的经验,能够为我国其他城镇化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要素集聚测度

(一)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1.产业集聚。正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的测度已展开较深入的研究,已形成较多成熟的测算方法,而我国学者在对国内产业进行测度时多借鉴区位熵的测度方法。

2.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反映的是一地区人口相对于其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通常可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和人口丰裕度等指标进行度量,但由于这些指标的测算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地区间国土面积的差异。

3.资本集聚。资本集聚反映的是一地区资本丰裕程度,本文借鉴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区位熵概念,定义地区i在t年份的资本积聚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AGGit=/,其中AGGit为第i地区t年资本集聚水平;Δkit为i地区t年资本存量增量,kit-1为i地区t-1年资本存量总额;ΔKt为全国资本存量增量,Kt-1为t-1年国家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

4.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

三、城镇化与要素集聚度的关系

(一)北京市城镇化与要素集聚的关系

北京市城镇化率处于较高水平时,第三产业、人口和科技的集聚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可见,城镇化发展与要素集聚密切相关。单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北京市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工业则处于集聚弱势,表明北京市的经济结构更倾向于降低工业而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此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人口集聚度与城镇化水平的趋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人口集聚强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较高,进一步显示出人口集聚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科技集聚和资本集聚的趋势也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即科技集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后,资本集聚随之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且二者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表明两者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科技集聚度与资本集聚度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科技集聚度与资本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本和科技的集聚空间被压缩,集聚优势减弱。

(二)天津市城镇化与要素集聚的关系

天津市城镇化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其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和科技等要素的集聚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这个特点与北京市基本相似。从天津市的产业集聚度来看,工业集聚度一直处于集聚优势状态,并有逐步加强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虽也具有集聚优势,但其集聚优势逐渐下降并有可能转化成集聚弱势。由此可见,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要强化其工业地位,增强其工业发展能力和优势,打造成典型的工业型经济城市。人口集聚度与城镇化率的趋势具有高的吻合度,此特征与北京市一致。资本集聚度与科技集聚度呈现阶段性特征,在2002年以前二者呈反向变动关系,即资本集聚度上升时科技集聚度则下降,且资本集聚度达到峰值时科技集聚度的值达到低值;2002年后二者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均处下降状态。资本集聚度与科技集聚度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总体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一特征在北京市的情形中也较明显。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要素集聚,高水平的城镇化需要较高的要素集聚度来支撑,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支撑其发展的要素也会发展变化。具体来说,在产业集聚上,不同的城市定位(如北京市定位于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的目标是成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三个地区的城市定位不同导致其产业结构不同,北京和上海是明显的3∶2∶1的结构,而天津为典型的2∶3∶1的结构)会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不尽相同,其要素集聚优势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是建立在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以北京例子说明,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将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也符合世界一般规律。在人口集聚上,两个地区都很好地印证了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提高地区人口吸引能力,人口集聚能力越强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大多集聚的人口相应地转化成了城镇人口,且随着集聚人口质量越高,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一个地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可以通过人口和生产的集中度来体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两个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会趋于收敛,即两个地区都会进入后城镇化时代,这一时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上,城镇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宜居城镇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这也就进一步解释了两个地区人口集聚度不断提高的原因。对于科技集聚,高水平的城镇化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集聚度高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显著特征,由此说明科技集聚对城镇化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资本集聚,其集聚度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到一定阶段后集聚优势将消失且集聚弱势不断强化,这个特征在两个地区都得到了印证,由此表明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对资本的吸引能力将下降,资本将逐渐撤离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城镇化发展与要素集聚密切相关,高水平的城镇化需要高的要素集聚度来支撑。就具体要素集聚而言,不同的城市发展定位会导致短期内产业集聚度出现差异,但从长期来看,产业发展趋势会趋于一致或相似,即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提高人口集聚水平将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科技集聚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的显著特征;资本集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对资本的吸引能力将会下降。

(二)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特色和优势,加快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产业集聚是其他要素集聚的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要素的集聚,积极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城镇化处于较高水平且快速发展的地区,应注重寻找城镇化发展新动力,即加快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

第二,城镇化发展和人口集聚密不可分,加快地区人口集聚能力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人口集聚弱的地区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改善和创新落户措施,降低迁入人口落户门坎,为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还应注重城镇环境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基本交通、改善城镇医疗卫生条件、保障落户居民子女教育、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宜居生态城镇,提高地区人口集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华.二元城镇化:在集聚中兼顾平衡的高质量城镇化道路[J].宏观质量研究,2014,(3):39-46.

[2] 辜胜阻,郑超.提升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功能的战略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3,(5):36-39.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2篇

>>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网络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现阶段下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讨论 防火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田爱奎,杨瑛霞,夏天,张际平.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及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

[5]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单产分布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ed the data of Hangzhou and develop a theor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insurance rat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e rate should be 7.35% in the guaranteed level of 80% and 7.84% in the level of 90%. But the present rate is 5% around,which is lowers than the reasonable rate bases on rice yield produce distribu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our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rate determination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e insurance,rate determination,yield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76-05

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多年试点探索,我国部分省市采取了“共保体”模式,即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来执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任务。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严重,“共保体”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形成了保险公司“小保小赔,大保大赔,不保不赔”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共保体”成员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尽管是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经营难点如难以评估灾后经济损失、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关,但保险费率的厘定不科学不合理所产生的保险补贴不足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合理厘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对于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实现“共保体”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调动“共保体”成员公司支持“三农”保险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定杭州地区为样本,来厘定水稻保险费率。在模型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来作为拟合作物的单产的备选参数模型,采用作物单产分布模型来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以此作为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参考。

一、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农作物的风险分区以及风险评估和作物单产分布的研究。如Ahsan,Ali和Kurian(1982),Nelson和Loehman(1987)以及Chambers(1989)的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在提供农业保险时容易出现失败。为了避免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应该尽可能精确划分风险单位、细分费率档次。对于作物单产分布的研究,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国外学者仅在美国农业经济杂志上就提出了六种单产分布的参数模型形式(Bailey Norwoodt等,2004)。目前,拟和作物单产分布的方法主要有参数和非参数两种,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参数方法上,认为单产服从正态分布(如Botts和Boles,1958)、Gamma分布(Gallagher,1987)、Weibull分布(Sherrick et al,1997)、the Burr分布(Chen和Miranda,2004)、对数正态分布(Goodwin,Roberts和Coble,2000)和双曲线反正旋分布(Ramirez,1997)。

近年来,由于非参数方法具有分布形式自由、对函数形式和分布假设要求宽松、受样本观测错误影响小、模型结果准确等优点而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一般而言,非参数估计方法适用于大样本情况(Barry K.Goodwin和Olivier Mahul,2004)。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行性及相关精算领域的定量研究。庹国柱、丁少群是国内较早开展农作物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农业保险在险种设计和费率厘定方法上不同于一般财产保险的观点,并于1994年以陕西省泾阳县棉花保险为例,采用指标图重叠法划分风险区域,利用正态函数法计算各风险区域的费率,在国内首次设计出计算农作物保险费率的应用公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农业保险研究力度的加大,涌现出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如邢鹂(2004)第一次较深入系统地对农业风险分区和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张峭、王克(2007)对指数保险展开研究,认为指数保险则可以克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成本高昂等问题,且数据获取比较容易,更适合我国国情。

上述主要基于我国的整体情况来进行的研究,对农业保险费率的精算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削弱了对各个省市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的结合,克服了参数模型可能产生的偏态,起到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厘定模型设定

保险费率主要包括纯保险费率与附加保险费率两项。纯保险费率指的是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其赔付支出相等时的保险费率。附加保险费率是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日常经营得以运转的一些费用。根据目前保险公司的普遍标准,附加保险费率一般在2%左右。

保险费率的厘订是以对农作物生产风险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的,合理的保险费率带来的效用应和其承受的风险等价。农作物生产风险是农作物实际单产偏离预期单产的程度,可以通过作物单产随机波动的大小得以体现。所以,对农作物风险可以通过农作物单产的预期值与实际值发生偏离的期望值大小和概率分布函数来计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去趋势化修正

1. 数据来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杭州地区(包括各区县)1996-2008年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其中,1996-1998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里的杭州统计年鉴数据,1999-2008年的数据则来自于杭州统计信息网站上所提供的杭州统计年鉴2001-2009年的数据(见图1)。

2. 数据的修正。本文所用的是农作物单产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存在农业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因素的作用,农作物单产序列可能会存在着随着时间增长的趋势。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农业生产面对的自然灾害风险,因此要将数据的时间趋势剔除掉以考察序列的随机性。因此在数据分析之前,本文要对单产数据进行趋势化处理。趋势化处理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判断是否存在时间趋势。首先要确定是否客观存在时间趋势,如果是平稳的序列,就不需要作趋势化处理。通过对图1水稻单产分布图的观察,发现作物单产序列分布都存在明显向上的抛物线趋势。再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来判断该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水稻的单产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水稻的单产序列分别在1%、5%、10%的水平上均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可以判断原始数据存在时间趋势。

(2)估计趋势。估计农作物单产趋势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取的是回归方程模拟法,该方法是通过建立关于时间 的回归方程,来分解时间对单产的影响。由于单产的时间趋势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先辨别时间的趋势方程。由于多项式的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在该部分采用时间 的多项式方程来估计单产的时间趋势。建立单产的趋势方程如下:

(4)检验趋势调整后的单产情况。经过上文的去趋势过程,接下来检验趋势是否被剔除。首先绘制剔除趋势后的单产序列与原始单产序列分布图,如图2所示。通过观察可以很明显观察到调整后的单产序列趋势平稳,且趋势调整前后单产序列的波动情况大体一致。

接着通过对去趋势后的单产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水稻单产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通过直接观察和统计上的检验后,可以认为原始数据的时间趋势已经被剔除。

(二)单产分布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择了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来作为拟合作物的单产备选参数模型。这三种参数模型分别是:

上述给出了三个单产分布的拟合模型,究竟选用哪个模型,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对此,比较常用的是Anderson-Darling(AD)检验。AD值越小,表明拟合程度越高。表3给出了三种分布的AD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Weibull分布对水稻单产分布进行拟合的优度最好。

(三)实证结果

确定了作物单产的最优分布模型后,将分别采用在前面分析的模型和三种单产分布模型来厘定费率,以期发现采用不同的费率厘定方法或采用不同的单产模型对费率厘定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Matlab 7.0数理软件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工作,估算出水稻相应的保险费率如表4所示:

若将附加保险费率定位2%,则相应的水稻的保险费率如下表所示:

根据我们前文的分析,可知Weibull分布对杭州地区的水稻单产的风险分布拟合度最高。因此,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的保险费率在80%的保障水平下应该定在7.35%,在90%的保障水平下应该定在7.84%。而当前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的保险费率主要是由政府来订立。在“共保体”试点的最初,该费率定在3%左右,这使得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于次年将该费率调为5%左右。但是,这与本文通过分析水稻的单产分布而确定的保险费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使得“共保体”能够持续地执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任务,政府在保险费率的厘定方面应该予以适当相关的修正。

四、模型的推广及相关建议

(一)本模型的不足之处

厘定农作物保险费率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保险公司历年赔付率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但是该部分的数据属于保险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可获得;或者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该方法的精度也较高,但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因此采用这两种方法不具现实可操性。此外,由于只获得了杭州地区1996-2008年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文所估计模型的精度。

(二)模型的推广及相关建议

在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方面,可以考虑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大样本,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挖掘历史数据来进行非参数估计。

在模型的推广方面,可以在“共保体”保险费的收费方式上加以运用。“共保体”保险费的收取方式可按每亩保险金额×基础保险费率×保险面积×承保区域系数计算。(1)可以考虑在本文模型的基础上以杭州地区的保险费率作为基础保险费率,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风险水平与杭州地区的差异来确定区域系数。对于区域系数的确定,可以通过建立多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区划,建立风险区域系数。(2)结合气象数据与环境数据,以杭州地区的数据为基准,建立多指标的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单灾种灾害风险以及综合灾害风险,并且结合地理特征、抗灾条件等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通过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得农业保险费率更能够反映真实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基于模型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纯保险费率为5%左右,考虑附加费率因素,政府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应为7%左右的水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此外,政府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还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补贴体系。首先,改进保费补贴结构。政府应针对不同保险对象和保险标的给予不同的保费补贴。其次,提供业务费用补贴,以提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对业务费用进行补贴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成本予以差别对待,以尽可能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平作用。再次,提供再保险支持和建立风险基金。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需要通过再保险机制和风险基金来分散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中央级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特别是巨灾风险基金的方式来规避农业生产所遭受的巨灾风险。

2. 政府介入方式的选择。由于纯费率和保险费率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保险业务中广泛存在的管理费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政府介入的方式,除了保费补贴之外,可以通过强迫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来开展农业保险,减少农业保险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政府可以利用村镇一级的政府机构帮助宣传、推广甚至是办理农业保险,以减少农业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政府可以利用气象部门、病虫害防治部门的紧密合作来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比率。

3. 鼓励农业保险创新。既然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在于纯费率之外的其他费用所占的比例过大、甚至超过纯费率本身,那么鼓励农业保险金融和技术创新,就将会大大改善现行的农业保险现状。

对于“共保体”的参与主体保险公司而言,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1.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保险险种,满足农业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在这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适当进行新险种的开发、进行指数保险的研究探索。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领域的创新产品,是根据地区产量或某些目标天气事件如气温和降雨量进行赔付的农业保险产品,从保险费率的拟定来看,由于指数保险采用的数据客观、公正,因而增加了保险的公平性、可信度。

2. 积极推进银保合作,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一是开展业务合作。利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银保双方可在销售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银行对投保了农业保险的农户优先提供贷款,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可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等。三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展开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前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使得银保产品更具针对性。

3. 广泛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同度。各保险机构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做好正面引导,让农业保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户知晓参加保险的程序、理赔方式等,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琪. Eviews 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邢鹂.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庹国柱,丁少群.论农作物保险区划及其理论根据[J].当代经济科学,1994,(3).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水泥行业;基本情况;趋势;价值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分析

从本质上来看,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机构,知识和信息是其重要的基础,科技产业是其重要的载体,创新是其进步的源泉。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储存的过程中,改善相应的生产和经营状态,加强知识、技术的转化,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已经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且逐渐呈现出全球性、可持续性的特征,无论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传承上,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水泥行业的基本情况

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地产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他基础建设也十分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水泥行业就在我国十大行业机构调整与振兴的规划之内,我国的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以及企业分散,而世界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集团主导协调行业整体发展,我国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水泥行业的区域划分不明显,压价竞争的状况比较普遍,这对于水泥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将产能过剩的解决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理念的深入,水泥行业的生产技术也面临着很大的改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兼顾社会价值,将两者协调统一,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国外的水泥行业发展来看,知识经济已经逐渐流进水泥行业,传统的水泥工业以及相关的生产技术正在进行积极的变革,大量高新技术应用于水泥工业中,同时伴随着管理理念的升级和调整。具体来说,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质量设计趋势。以往的水泥生产注重的是质量控制,而随着人们的生产需求的逐渐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水泥生产应该充分发挥水泥的各种特性、生命周期,使其达到用户所要求的质量指标。之所以会出现质量多元化趋势,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用户体验和质量要求的逐渐加深,水泥生产技术质量设计趋势将会逐渐加强。

2.实现利废功能。随着环保、节能、生态理念的逐渐深入,社会广泛关注水泥工业的废弃物排放现象,对于肥料废渣废水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的水泥行业发展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此外,低品位的原燃料的利用问题也是企业和相关学者关注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使其成为二次原料材料,减轻对社会的环境负荷是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技术问题。

3.提高装备性能。为了更好地实现水泥行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就需要水泥工业装备的可靠性以及运转率上下功夫,为了更好地减轻其对环境的负担,提高经济效益,应该保证窑系统能够保证90%以上的运转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符合生态环保要求。水泥厂排放的废弃物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态环保的要求,应该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才能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5.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信息化、知识化社会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不但能够有效地优化当前的生产过程,还能以先进的技术和网络系统实现无人操作和诊断,这样就解决了以往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也大大提升了水泥生产的效率。

6.降低生产能耗。我国的能源并不充裕,仍旧面临着较大的能源危机,而水泥生产本身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其中包括热能以及电能,为了更好地降低能耗;一方面要从设备、工艺着手,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在余热利用上加强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水泥工业生产的耗能。

四、知识经济在我国水泥行业的价值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不论是对我国的水泥行业各,还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改善水泥行业的生产布局,调整水泥行业的结构,提升现有的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加强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进程。具体来说,知识经济在我国水泥行业的价值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优化水泥行业结构。知识经济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这些先进技术的利用,可以通过一个网络系统将企业汇集到企业,对其进行集中管理,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水泥产业进行区域划分。此外,通过网络系统还能有效地集成相关的新资源,这其中不但包括最新的生产知识、经营管理理论还包括高新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等,企业根据这些最新的信息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内部控制的水平,使其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整体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减少恶性竞争对水泥产业造成的影响,以宏观的视角对水泥产业进行调整,这样对于水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改善水泥产业布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企业之间的沟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这样在主导集团的引导下就能有效地建立产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减少恶性竞争的发生,这不但有增强水泥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泥产业的质量,最为重要的是水泥产业布局的优化,能够实现水泥产业的整体发展,避免产生过剩状况的发生。

3.提升技术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水泥行业生产技术将得到不断的完善,而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也将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当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减少水泥产业对环境带来的负担,提升水泥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废弃物的利用,使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价值,这种基于技术创新和发展而带来的价值,我们称之为水泥产业的技术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本章.谈知识经济新时代及企业的生存之道[J].考试周刊,2011(34).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5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分析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交易成本、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在分工水平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熟能生巧以及“干中学”所导致的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则是不同地区分工水平演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分工水平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1952-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经济增长 分工 面板数据

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对分工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分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主要表现在: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受到地区分工水平发展的影响,它与地区分工水平的提高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区域专业化水平随时间的增加速度影响分工水平的提高速度,专业化水平随时间提高的速度越快,分工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将越快;在专业化程度一定的地区,交易条件以及专业化水平随时间的增加率是影响地区分工水平增长率的两个决定因素。

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既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在于分工水平的提高,其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表现出与分工水平的提高相似的增长趋势。在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否能够很好的证实上述结论,对此本文定义两组模型来检验这一结论。

由于很难找到描述地区分工水平的变量,但考虑到区域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导致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各主体交易活动的增加,也即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将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因此,区域第三产业的繁荣程度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地区分工水平,考虑到地区人口、面积的差异性,本文认为采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以衡量地区分工水平更加合理。

分工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将会导致地区人均GDP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增长趋势。因此,在对地区人均GDP与分工水平增长关系实证检验之前,需首先分析人均GDP增长是否具有突变性。在突变点前后,不仅仅人均GDP增长将具有不同趋势,同时其与分工水平、专业化程度、以及交易状况之间都将具有不同的趋势。其次,在对地区经济增长阶段进行简单划分之后,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一)经济阶段的划分

对地区经济阶段的划分必须依据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因此,本文使用1952-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608组年度数据,对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特点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的基本环境存在差别,但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各省差别则较小,为更好分析数据与拟合模型,考虑将全国的数据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虽然不同省份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较发达省份将会比那些不发达省份的增长速度要高一些,但由于共同处在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下,其发展趋势仍应具有相似性。由于各阶段增长趋势的较大差异性,可以将数据按时间分为三段:1952-1978为一组,1979-1992为一组;1993-2006为一组。对三大区域分别建立以下模型:

Ln(RGDPit)=βLn(t)+εit (1)

εit=αi+μit (2)

式中RGDPit为地区i,在时间t的人均GDP数据,αi为对应于i省的固定效应,β为系数,t为时间,μit是误差项。本文采用相同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尽管我国各省、市经济增长存在一定差别,但是,由于处于相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彼此增长趋势应该是近似的;二是Hausuman检验如表1所示,故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得以下结论: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在1952-1978年,全国各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率是不断减小的。在1979-2006年,全国各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率都是不断增加的,但是1979-1991年之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率较1992-2006年之间的增长率要低很多。1978年前后和1990年前后为全国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的转折期。

总体上来看,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特点基本上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在1952-1978年,三大区域的人均GDP缓慢增长,其增长率具有不断减小的趋势;第二阶段,1978-1991左右,三大区域人均GDP的增长率缓慢增长;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三大区域的人均GDP的增长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回归模型如下:

Ln(RGDPit)=C0+C1*Ln(nit)+C2*1/nit+εit

εit=ηi+μit(3)

式中:RGDPit表示i地区t时期人均GDP的数据;nit表示分工水平的值,用地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C0为常数截距。

数据集与前相同,回归软件采用Evies5.0,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Hausuman检验如表4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全国各地区人均GDP随分工水平的增长率是先负,后正,再减小的发展趋势,即先负,后正,再增加的发展趋势,从绝对值看,第一阶段最小,其次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最大。由于,结合表2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得上述结论。结论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区分工水平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的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其快速增长往往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配合。在此阶段内,分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工水平的增长率也较低,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工水平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分工水平开始增加,但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而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但总体上,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为正向促进作用。1993年以后,分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即1978年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分工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的转折点。结论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区分工水平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其对地区经济的增长基本无较好的促进关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的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的增长,而实际上往往可能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第一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其快速增长往往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配合。在此阶段内,分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工水平的增长率也较低,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工水平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分工水平开始增加,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为正向促进作用。此时,第二产业开始取代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服务于第二产业以及交换活动的第三产业也开始快速增长。1993年以后,分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各地区分工水平快速增长,专业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分工导致的专业化利益日益增大,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交易成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也变得相对微弱,反而经济的增长更大程度上导致地区交易成本的增加。此时,由分工导致的服务于第二产业以及交换活动的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地区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依赖于分工水平导致的第三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导致的经济利益更加明显,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更大。

结论

本文在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的基础上,使经济体的专业化程度按照动态的方式逐步演进,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将模型由比较静态分析发展到完全动态的分析,分析了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交易成本、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结论认为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交易成本的变化、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均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分工演进的重要因素。在分工水平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工水平、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熟能生巧以及“干中学”所导致的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则是地区分工水平不同演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分工水平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结论认为,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受分工水平提高的影响,即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与劳动力两种要素的投入,实际上,这两种要素的投入是否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关键还是要看这种投入是否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提高,导致经济结构的有效改变。分工水平的提高既包括地区间分工水平的提高又包括地区内分工水平的提高。因此,积极改善地区间与地区内的交易条件,加速专业化经验的扩散,促进地区间与地区内分工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Yang,X.The division of labour,investment,capital.Metroeconomica,1999

2.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4(12)

3.汪斌,董.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