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会长 李 繁

特色农业为沧县枣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的枣业发展进入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第四阶段。目前,以金丝小枣出名的沧县,共有枣树60万亩,成为河北省红枣生产第一大县。

多年来,沧县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枣业的发展。

产地批发市场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从1998年起到2008年,沧县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为沧州百万枣农搭建了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流通大平台。

积极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强化信息管理,沧县投资220万元建设了信息网络中心,建立了统领批发市场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数据交换、处理、中心,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交易的电子化、自动化。

在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2010年沧县又开通了两家红枣电子交易市场。这不仅在河北省电子交易市场方面是第一家,而且在全国红枣电子交易市场方面也是第一家。

红枣市场的建立,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加工、包装、运输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日前,以沧州红枣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崔尔庄红枣工业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沧县金丝小枣加工基地)。

市场的发展解决了近百万枣农的卖难问题,也加快了枣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红枣集中产区,人均枣收入超过4000元,高的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万亩枣树富一乡、千亩枣树富一庄、人均百株奔小康”的目标。

健康农业使山东三美绿源肉鸭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山东潍坊市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年肉鸭养殖达20多亿只,专业养鸭户3万多家,加工企业320多家。养殖与加工的紧密结合使农民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潍坊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养殖与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健康鸭养殖加工企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

以中国农科院强大的技术实力为依托,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年经过近二十次的反复实验,创造性地将中草药添加剂和花卉植物提取物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鸭饲料中,开发出了“三美绿源”健康鸭系列产品。它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健康养殖领域的先河,树起了我国健康食品行业新的里程碑。

一是绿源养殖――原生态丘陵沙地,绿树成荫,溪流蜿蜒,鸭舍每隔半年更换沙土深至60厘米,确保了自然养殖的良好环境。

二是绿源鸭食――鸭食研自中国农科院,经农业部鉴定的技术成果,荣获国家专利。选用药食同源的多种中草药、仙人掌、芦荟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完全替代了普通鸭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动物生长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大大提高了鸭体免疫力、抗病毒能力和生长性能,把住了源头关,避免了药物残留。

三是绿源肉质――自种鸭始即食用中草药、仙人掌干粉等植物提取物,代代优化,极致珍稀,无任何抗生素、动物生长素、重金属等药物残留,从根上改变了鸭的肉质,提高了其保健养生的功能性。

生态农业推河南唐河观光旅游呈现新局面

近年来,河南唐河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对外开放,摆脱了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唐河县经济的发展。今年,唐河县将在调结构上继续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灵魂,以农业科技示范和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业增收为宗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将重点建设集休闲、文化、娱乐、疗养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唐河国际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通过实施唐河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项目,形成集种植、养殖、垂钓、科技培训、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模式,为唐河发展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产业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本项目总投资估算31896万元。包括:万亩优质绿色五彩稻示范园、购物中心、接待中心、农家别墅度假区、野外拓展训练园、中医药养生园、水上娱乐垂钓园、名优奇特植物观赏园、观光采摘园、农艺体验园、以栀子为主的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园。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2013年。建设期可实现经济效益702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3750万元,经济效益8437.5万元,至2018年全部收回投资,同时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收入6.3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人,带动农民年增加收入1400万元;吸纳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可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订单农业让辽宁庄河大骨鸡富农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各地农业产业化企业飞速发展。全国“两会”的召开,又给各地农业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10年,辽宁庄河企业将投资7000多万元,争取“五・一”前冷冻储藏能力达2000吨的大骨鸡屠宰加工厂投入生产,今年年底前,集庄河大骨鸡科技研发、文化陈列、专家公寓、餐饮美食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将初具规模,以此推进庄河大骨鸡这一部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种与开发的绿色生态农业再步新台阶。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发展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改革不断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提高农业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解放农业生产力,这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来寻求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道路。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实现生物科技化,劳动机械化,经营社会化,朝着国际发展的目标前进,实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增强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主要以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技术都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脱离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可以说,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大国,以其作业的面积,作业的人员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农民的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质变,是实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益直接挂钩,国家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挥农机增产、增效的关键;同时其也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农村作业人员,使其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还有要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民再就业。

1.3 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指标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再次,农业机械化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操作与维修,这就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的文化素质,新时代的农业才能创造新时代的经济;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史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实现农业优良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必然的手段,改善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拥有传统农业作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其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共同作业,大大改善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推进现代农业化的进程;最后,推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不论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实现农业机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不断地加大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提高农业的措施,还必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是重要的途径,首先,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其次是加大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的规模,最后是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优越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农业机械的性价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大型机械的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作业,实现经济的腾飞。

4、结语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大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作用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三、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4篇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鼓励政策不够完善。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大问题始终关乎中国发展的命脉,只有保证“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国家才可能始终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鼓励政策都不够完善,政府部门虽然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政策和实际推广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这使得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困难。其次,农业机械化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能做的基本上就是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单从资金扶持这一方面来看,资金投入虽然很多,但是很少能用到刀刃上,在很多不必要的地方发生了浪费,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那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将会举步维艰。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策略

2.1做好农机推广项目的立项工作

农业机械推广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只有事先做好宣传、建立农民群众对于农业机械的认知基础,才可能在后续推广中取得可观的成效。而推广立项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推广内容,比如说我国各地区存在纬度、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不考虑实际情况就进行推广,是很难取得推广效果的。所以说,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推广。

2.2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有各种积极影响,也会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农民群体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民没能认识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更是一窍不通,这使得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变得分外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做好农民群体的培训和引导,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机械知识讲解工作,并且把最新的农业机械技术传达给农民,帮助他们了解和明确农业机械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另外仅仅凭借理论讲座是不够的,推广人员还应该做好田间示范,根据种植的作物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给农民展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业机械的用处和使用方法。

2.3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扶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有保证资金供应的畅通,农机推广工作才可能更上一层楼。现阶段来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资金基本上都由政府拨付,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效果,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和整合农业机械化推广需要的资金数额,并且制订科学的采购方案。另外,还需要对农民群体购买农业机械以一定的优惠,比如说设计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节约大量的资金。还有的地区可以根据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情况,制订几种优惠的套餐内容,这样一来农民就能根据自己生产的需求,购进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当然,有的农民在购进以后很难快速掌握机械应用方法,此时需要选派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农民群体答疑解惑,从根本上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发展。

2.4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之外,为了尽可能提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效果,我们还需要从组织管理方面入手。政府方面需要对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把关注点放在基层内部管理上。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提升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的入职门槛,从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2个方面入手,强化他们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也需要参与到推广中去,带动和鼓励研究所、高等院校等力量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研究和发展中,为强化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做出努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的成本。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和联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农业相关产业紧密链接,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使产业、要素集聚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从而再造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的思路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日本人均耕地仅有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作为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识,抢抓机遇。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近年来党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讲话精神,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智慧农业将改变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达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6篇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几十年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稳定农民收入及减轻农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总量和规模较小,覆盖面较窄,一直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农业保险的发展力度,使农业保险最大程度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大力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转移农民的生产风险,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农业保险险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保障和实惠。现阶段,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在业务中涉足农业保险,并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农业实现有效对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需要重视现代科技的引进,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较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通过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者引入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来有效降低农民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风险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相对滞后,造成农民Y信条件较差,制约了农业金融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保险,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通过事前保险保障使农业风险得到了有效转换,降低了政府在灾害救济方面的支出。同时在大力推广农业保险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可以有效增强农民风险保障能力,为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农业保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加快农业保险的转型升级。在当前农业保险工作中,可以通过构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的综合运营体系,使金融机构与农业信贷资金管理平台实现有效结合,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保障,为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在农业保险工作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将其与农业保险实现有效结合,如为在线农产品提供安全品质保险等,以此来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风险。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运作规范性。针对于当前农业保险严重滞后的问题,政府部门还需充分发挥基层协保员及驻点员的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民进行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农业保险运作管理进行规范,在服务标准、监管要求上加大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参保,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提供特色产品,加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农业保险如果想在广大农村全面推广和普及,还需进一步开发设计出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产品,从而使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由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各保险公司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应农民经济能力又具有较好应急功能的保险产品,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农村规模性养殖户、龙头企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提供特色保险产品,进一步对保险服务领域进行延伸。另外还需进一步简化农业保险条款和手续,使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更加简单和通俗,适应农民需求。要重视低收费、广覆盖的新险种的开发,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及疫病等全部纳入到农业保险责任范围中来,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创新农业保险业务和营销方式。农业保险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也要有弹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农村实际和农作物的规律制定险种。要优先推广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大牲畜和已形成规模的农业经营户保险。对于普通农户可以考虑推行强制保险政策,如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样,收取的资金由相关职能机构统一调拨。要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有效结合,更好的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要统一理赔标准,增加理赔的透明度,缩短理赔时间。要重视农业保险人才的培育,鼓励优秀的营销员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沟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要加强规范,避免承保公司发生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机、农艺、关系、矛盾、结合、必要性

随着农业机械的深入发展,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都包含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两方面,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机与农艺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方试、发展方向和促进措施等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耕作制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既服务于农业耕作制又促进农艺的变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省引进大棚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就改变了传统育苗,人工插秧模式。对耕整地育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九十年代实行抛秧技术,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如今又重新提倡机械化育秧、插秧、收获技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调查,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蛟河市大部分土地是由原来的大、中型机械翻地变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灭茬耕整地的耕作方式。连年灭茬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cm左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一锹下去就会大块地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层也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惯通和天然降水的储存,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业,也导致了土壤养份输出能力的破坏,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因此,近几年我们蛟河市开展了“深松深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农机与农艺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的关系

(1)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四种农艺要求:一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二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三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四是深松技术。这四种农艺要求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

(2)农业机械是应用保护性耕作的基础。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在这项新技术的推广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几年,我们蛟河市旱田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机,水田大力推广机械化播种育苗、搅浆机整地,采用新型高速插秧机插秧,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一台免耕播种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全过程,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据我们检测,使用免耕播种机每公顷节约作业成本350-450元左右,从而提高了种植效益。

(3)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于这几年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机械从事水旱田作业,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台免耕播种机作业效率在O,5-1公顷/每小时,比人工作业效率提高二十倍以上。

(4)农机与农艺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机服从农艺;二是农艺服从农机;三是农机农艺共同协调发展。因此农机与农艺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农艺对机械深松的要求

(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是:农业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就是要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巨大增长,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各国农业现代化首要特征。

(2)农机与农艺的矛盾。现代化的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农机和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农机与适宜手工操作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等等。实际上,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其相互结合相互适应的过程又是矛盾相互促进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用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农业,将农业作为关联产业的第一车间,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发展,获得规模效益。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用工业化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9篇

新形势催生服务新方法

怎样引导、推动传统农业发挥更大的潜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以适应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成为摆在农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鹿河农业公司面对新的形势,从目前农业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实际出发,探索由单一的产中服务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形态延伸。1997年挂靠运送蔬菜到日本、东南亚销售的台资企业――苏州祯祥食品有限公司,根据规格要求,组织农民试种了近100亩的荷兰豆、甜玉米,质量符合要求,得到了挂靠企业的认可,参种户也获得了高于常规种植二倍的收益。在上(挂靠企业)下(参种农户)两头要求扩种增产的情势下,鹿河农业公司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实践经验,逐步发展参种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组织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鹿河农业公司以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和规模化的经营能力,取得挂靠企业的信任,赢得参种农户的支持,成为鹿河地区外销蔬菜生产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它们的服务创新主要反映在“六个统一”上:一是统一供应良种。二是统一发放农药。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四是统一保价收购。五是货款统一结算。六是统一免费项目。

新模式赢得经营新收益

鹿河农业公司在改革中创新的服务模式,使公司与农户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参加鹿河农业公司种植蔬菜的农户,在1998年前,几乎全部是秋种三麦、油菜,夏种棉花、水稻的常规种植,按播种面积计算,复种指数为1.93。目前,公司指导农民充分发挥土壤、气候、水利等资源优势,进行小松菜―甜玉米―大叶菠菜,大叶菠菜―西瓜―西兰花等一年三熟和荷兰豆―棉花等一年二熟的种植,复种指数提高到了2.59,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4%。

二是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以2004年比较正常的农业年景计算,农户稻麦二熟常规种植,亩均年纯收益为850.5元。在农业公司指导下一年三熟种植蔬菜,亩均年纯收益为3170元,增收2319.5元,增长272.7%。

三是公司经营得到了盈利。2004年鹿河农业公司除发给工作人员报酬和交纳社保基金30余万元外,还盈利48万元,为扩大服务积蓄了后劲。

四是绿色产品得到了论证。公司蔬菜基地的产品,坚持按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作业、管理,批批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都在规定指标以内,百分之百符合出口要求。目前已有4只品种被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丰鹿来”商标也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准注册,为进一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成就启示探讨新思路

启示之一:弱势的改变在于合作。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农民单挑独干的生产经营,难于应对变化莫测的大市场,许多农民不知所措。调查中不少农民反映:“过去我们也晓得只有调整种植结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卖到好价钱,增加经济收入,问题是一家一户搞,啥人有能力把产品运到上海、苏州、外国去?好东西也只能卖个低价钱,弄得不好血本无归,哪敢随便调啊!现在有农业公司带领我们种,良种包供、技术包传、产品包销、价格包底、收入包增,你不动员我我也要参加这个蔬菜行列”。一些镇村干部和参与调查的同志认为:从鹿河农业公司的实践看,弱势的改变在于合作。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合作社,但它在运作中让农民规避了市场风险,给农民带来了规模效应,帮农民改变了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启示之二:新型合作,农民的必由之路。鹿河农业公司没有农民合作的章程、组织机构等形式,但它同国外的“农协”,“联合会”等一样发挥了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民参加公司的蔬菜生产,既不影响家庭生产自,也不变更财产关系,更不搞土地集中和集体劳动,公司只是通过服务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关键性问题,从而达到统一生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公司实力的目的。这起到了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作用,解决了诸如社区集体经济统不起来、政府相关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成功的一系列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

启示之三:推动合作,要因地制宜。鹿河农业公司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生产外销蔬菜并取得成就是有其特定条件的,推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翻牌子弄虚作假。在目前农民兴办合作意向不足、干部领办合作情趣不高、合作知识和合作企业家短缺的情势下,应鼓励外部力量参与、领办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名称上可以是合作社,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协会;在性质上,可以社区集体经济领办,可以城乡“能人”领办,还可农民投资合办;在利益上,可以是“紧密型”的按股分红,可以是“松散型”的保价补贴,还可以是“互助型”的各自核算;在方式上,可以建章立制成立“两会”,可以口头协议诚信运作,还可以挂靠参与自主经营。要发挥基层政府及涉农部门的积极性,多主体、多形式领办或者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合作,在运作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生产的产业化模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村水利

一、目前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原有水利工程形式较单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多样性逐渐显现出来。现在的农产品更包含了果蔬甚至景观花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当下农业对灌溉和降渍等农业需求。

(二)水产品对水质要求。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的发展之迅猛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这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原有水利设施大多不能满足水质。

二、现代农村水利工程的要求

现代农村水利工程要达到水资源利用高效、多元化、增量化。使水利工程与防洪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而行。对防洪、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农业灌溉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尽力使农产品创收、安全性提高、环境美观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增大。把防洪排涝、河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灌溉、新技术开发利用作为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农业成本的减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节水灌溉。

(二)灌排标准的提高。对现代农业结构类型的探究,有利于现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改进,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更高效地发挥其作用。现代农业对灌溉、排涝的标准要高于以往。这同时也对水利工程的灌溉保证率及排涝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农业耕作水环境的治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水质恶化、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四)小型城镇水利工程建设。有史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大重要任务就是防洪和利用。洪水对于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原有排洪设施是根据原有居民区规划建设,多数已不能满足防洪。所以,农村小型城镇的水利工程的重新建设或修建十分必要。

(五)防洪工程的管理。防洪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后的使用,都应有相关部门管理。投资需合理合法,不能浪费国家资金建设无用设施。规划及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应有相关部门审查或验收,对不合理的规划和不合格的设计及施工,审查部门应当不予批准或通过。因为水利工程中的防洪工程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故应得到重视。

三、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措施

(一)从观念上认识现代化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是农业增产,稳定及多元化的基本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也是现代化中国的一个分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它的发展要与农业需求和农业经济相匹配。未来的农业是以先进的设施设备来武装。通过科学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要加快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转型。农业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查缺补漏,找出原有农业设备设施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案并且运用到现代化农业水利建设中。

(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水平。水利工作人员涉及诸多方面: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水行政执法、水资源费收缴,圩区建设和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维修及安全保障,水利事业的宣传等。在各个岗位的水利工作人员,都应提高自己的业务及知识水平。设计者在设计方面应采用新且成熟的设计理念。符合现代化农业水利需求。管理部门也应改变和升级原有的管理模式,适应新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需求。新技术推广部门更应该多方面开阔思维,使新的水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宣传,更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实施。水利工程维修维护人员也要学习新的技术,应对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的查修,检修及应急事件。

结束语: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水利工程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提高。现代化水利工程要与现代化农业相匹配。水利专业人员及普通人民对现代化水利的认识也同样有利于现代化水利的发展。人提高并建设现代化水利工程,现代化水利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与人。这是人与自然通过人造设施建立起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42-02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先进与否。未来,农业机械化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显现其先进性的作用[1]。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农业将向着集约化、工厂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按照“高效、高产、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种养加、综合利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范围的重大突破,机械化作业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水平[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看,实施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加快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创造条件。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几乎为零,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严重束`了农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历了6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生了巨变,取得了瞩目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可达11亿kW,高性能的粮食生产机具比重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机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关键装备研发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诸如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效施药、精确播栽等,农机农艺融合获得全面认知,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持续深化,逐步由以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拓展,涌现出大量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国农机合作社已超过5.3万个,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纵览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据统计,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到2015年的236.45亿元,共计补贴达1435.07亿元。农业部深入探索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紧紧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调整完善。与此同时,国家还拿出一定比例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补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制度的实施,强有力地激活了农民对使用和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引导了易操作、高性能、先进农机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良好效益,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仅8.01万kW,农用拖拉机仅117台,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3]。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除填补了大型农机空白之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kW,增长了千倍之多,有些农机甚至增长了数万倍;2015年累计完成深松土地作业面积1 366.67万hm2,同时达到63%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标志着农业机械作业代替了人畜力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机械化“瓶颈”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4]。近些年来,深松深耕、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覆膜、秸秆还田及高效安全用药等专业化新型机械的全面推广,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步伐。四是农业机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依靠农机工业化发展。农机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我国从农机生产弱国向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同时,为鼓励进口大型农业机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办了“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中外农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项目示范区,成立了合资企业,加大了外资引进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五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范围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涌现出各类新型主体。农机合作社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等各种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涌现出4 200多万个农机户的基础上,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数量分别超过520.0万、5.3万个。

2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标志着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作为生产工具,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装备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是人力、畜力无法匹敌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要求极高的现代科学农艺,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得到提高,对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6]。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仅凭提高农艺水平(优良品种选育、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配套等)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先进的农艺手段在与之相应的机械技术配套实施之前,都不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只有与相应机械配套,实现农艺手段和农业机械的高度融合,才会形成巨大生产力。

2.2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载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载体,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实现与农艺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7-8]。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就必须结合农业机械化载体应用于生产实践。如玉米机械精量播种、小麦种肥分层播种、膜下滴灌、旋耕灭茬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将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后,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关键,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2.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已广泛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应用范围全面扩展。例如在农产品加工上,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技术支撑;在种植业上,品种选育、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环节均需农业机械的支撑。另外,农机服务的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 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而且最终还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扩大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农业机械装备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成为新农机手,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农机手缺乏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农机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是培养和稳定农机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9]。同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提高和更新。主要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锻炼人才,努力建设农机化管理人才和技术推广队伍[6]。

2.5 农业机械化为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鉴定、安全监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以便民利民。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鼓励公益性和经营相结合,发展多种规模经营方式,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作,成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诸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10],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流转土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效益,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先进的适用农业机械高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先进的装备及生产手段,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农业机械化在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推进土地流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总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孟庆祯,张立春,毕克利.农业机械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39.

[2] 杨晓红.青岛市农机购置补贴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

[3] 宋宜清.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J].农业c技术,2007(6):25-28.

[4]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中国农机化波澜壮阔六十年[J].农机科技推广,2009(10):12-15.

[5] 杨勇.农机总动力六十年增长10000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13-14.

[6] 徐浩东,刘桂彬.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新农村,2015(11):54.

[7] 石杰.浅议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2(10):123-125.

[8] 乌云塔娜.浅析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5):35-36.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业 农业现代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3-01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民经济成长的基础,长期存在的小农生产结构必然要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国必须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保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在21世纪进入腾飞阶段之后,也已经具备了带动农业迅速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强大实力和基本条件。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0世纪90 年代以后,由于人们意识到生存环境恶化的威胁,更注重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二、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研究的问题。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扶持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而且更准确地说,农业现代化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中国最早研究农业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张培刚教授曾经指出: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农业和工业之间总保持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虽然在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其方式屡经变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近代历史看,可以说没有一个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建立在小农生产结构基础上的。保持小农生产结构与实现工业化尤其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是相互对立的,不是走在一条路上的。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讲,如果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基础还是停留在小农生产结构状态,其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科技进步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从根本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由此看来。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若是想要在当下如此严峻的资源约束情况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当前,人才的极度缺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属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的群体,他们以种地为生,但却对相关知识所知无几,可以说只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习惯性的用自己务农的经验来解决遇到的状况,但这始终不能成为长久之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素质可谓是互相促进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唯有专业的知识才能使农业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化。若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所以,针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进而全面提升其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

(三)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所采取的使用制度,在经历了从否认到逐步承认再到正式确立的发展过程之后,如今已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所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度。同时,这一制度的建立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根基,是我国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双层经营。但是在承包经营过程中,承包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包括种子、化肥、生产工具等等,国家除了土地之外,很少有其他投入。另外,在国家免掉了长久以来压在农民身上的农业税赋这一重担之后,使得很多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经费开展活动。因此,除去土地的使用权之外,国家还应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例如在春种时节向农村拨款,各家各户根据土地的多少分发资金,这笔资金主要是用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之类的必须品。在此基础上,为了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我国需要对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文件进行修改,打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限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总之,只要找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并把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当下的首要任务,加强对于现代农业的各方面支撑,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效益,相信我国很快就可以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3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国外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一)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集约经营

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加快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二轻局变,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实现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一直较为薄弱,这对粮食的产量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从整体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灌区的主体作用,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灌区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七、结束语

在当前新型农业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快绿色生态的建设,提高特色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及科技技术的投入力度,并以此为支撑,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农业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更好的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26-02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1.1 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一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经历了化运动和“”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实行“四化” ,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1.2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集体统一管理公共提留,统一经营集体企业,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1999年,我国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写入新修订的宪法。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出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下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5%,其中6亿在农村。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业只需1.5亿劳动力,剩余的4.5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据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2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316人,而城镇分别为8899人、21265人。2004年在占我国劳动力七成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1%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15%,小学文化程度占29.12%,初中文化程度占50.14% ),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0.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18%。在2004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3.1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达62.19%,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1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0.1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12.17%。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低下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2.2 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15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则超过了90%,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 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而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80%-85%,其他的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也在50%-60%。农业生产手段整体比较落后,特别是机械植保水平、机收水平、工厂化育苗水平相当低,部分镇(区)整地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农技机构和农技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2.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占较大比重,虽然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属于劣势产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4 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制约现代化发展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 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在“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过去粮食产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据悉,目前中国年使用化肥量四千一百多万吨,平均施用量每公顷四百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二百二十五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并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经济发展快、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二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要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使多数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三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为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为主的高等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相当比例的农民子女通过努力,都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长远之计。

3.2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当前应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立法和调整农业土地政策,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政府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同时,政府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土地规模,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系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单单要在物质设备上与国际接轨,同时在管理理念上也要更新。为此,要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农民经营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农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让企业、农民有更多的自主经营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落实政策,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各项服务、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及运用经济法律等调节手段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布权.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9).

[2]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