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篇

浙江省医疗质量及其监管的的现状

传统医疗质量是指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而现代医疗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包括了基础(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及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这一变化使医疗服务质量由单纯的诊疗质量向疗效、安全、服务、时间、费用等方面的综合质量转变。同时这也带来了医疗质量管理内涵的变化,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质量监管由单一的个体质量控制向医院系统改进、整体质量管理转变;由孤立的阶段性质量向全程质量管理转变;由质量保证向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转变。(来自海峡医界网)

现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目的”的服务宗旨,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强调全员参与、全部门管理、全过程控制。

从总体上来说浙江省目前的医疗服务还存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医院设置的数目不足,病房以及病床的供给远远低于实际的需要,此外,医护人员的数目相比较病患,也出现不足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其次是前文所提到的医疗质量建设的软件方面和制度管理方面,目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表1。

表1描述的是浙江省从2008年至2010年的全省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和参与医疗服务或与医疗事务有关的人员的数据,从图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例如从硬件上来说,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浙江省全省的机构数分别为15291、15618以及16298;而床位数则分别为161203、170187和184097,从这些数据上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浙江省这三年来的医疗硬件的改善是有限的,这和全省的医患人员的数量增长是不成比例的。

另一方面从医疗人员上进行比较,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的浙江省总的参与医疗服务或与医疗事务有关的人员的数目分别为288344、309415、335552,虽然说这三年来全省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人员的数目在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与医患人数的增速相比是缓慢的。

表1是就全省而言的,从地区角度出发分析浙江省当前的医疗现状,以宁波市为例,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中宁波市的职业(助理)医师的人数分别为15127、16160以及17237,大约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增长,这与宁波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是不匹配的。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社会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与宁波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当地的医疗质量提高的速度的增长显然是滞后的。此外就以宁波市的注册护士数进行分析,宁波市2010年的注册护士为15079人,而除去宁波市的流动人口,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宁波市的常住人口就达到了700多万,显然这两者的差距是巨大的。另外就2009年宁波每千人中床位数为4.11,卫生人员为8.20,卫技人员为7.01,医生为2.83,护士为2.4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宁波市的人均医疗服务水平是较低的。(以上数据均来自浙江省卫生厅网站)见表2。

长期以来,医疗质量监管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块短板。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医疗属于服务性行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诸多,包括社会、经济、组织机构及医学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医疗质量是各种要素纵横交织产生的整体效应,是多元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医疗服务需要严格的监管,同时监管难度也比较大。

医疗质量及其监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战略偏移,医疗服务价值链畸形,医疗服务体系组织和结构失调,医疗技术进步与社会期望失衡,医疗过失较多发生,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执行不够坚决,医疗市场监管乏力等等。而当前社会对医疗质量的期望不断提升,在当前科技水平进步的条件下,医疗质量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硬件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一些软件上的建设,如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以及一些管理和制度方面的改进。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现代医疗质量涉及的最主要的是明确的服务宗旨,正确的导向;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行为;全员的素质水平;标准化、规范化的全程质量控制;坚实的、稳定的基础工作和科学的、严格的医院管理。从医疗质量含义的角度分析,医疗质量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服务性的特征增大了其监管的难度。

此外,医院评审是医疗质量监管的一个方面,是相对基础性的工作。我国自1989年开始进行医院等级评审,到1998年这项工作暂停为止,经过大量的评审工作,构筑了三级医疗网络的基本体系,促进了医院的标准化管理。但是,在评审工作存在评审标准、方法不够规范和科学等缺陷,使这项政府主导的医院评审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最终没有形成医院长效监管机制。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医疗质量监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下面着重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医疗监管体制与机制做出梳理。

回顾我国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从萌芽期、发展期到建成期,医疗质量监管的主体由单一的卫生行政部门逐渐向卫生行政部门、其它政府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互相配合、共同监管过渡,同时引进卫生专业组织以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

在我国医疗体系建设之初,卫生部就作为监管体系的主导,在发展期,针对医疗机构、人员、药品和设备等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在1991年,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获得突破性发展,这是处于政府机构序列之外的专业化机构开始参与医疗质量监管的初端,1999年至今,我国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关部门逐渐重视医疗安全监管和法制化建设。

由于医疗行业专业性较强,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但监管能力相对不足,并且卫生监督员多以公共卫生为教育背景,对医院临床知识和监管重点不甚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依托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相关医院,建立了专业的质控中心,包括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等监管内容,由来自各大医院(并不限于所挂靠的医院)、在本专业具有较高造诣的医务工作者兼任医疗质量监管工作的专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的质控网络。在这一模式下,质控中心只是挂靠在相关医院内,在法律上并不是独立的实体,接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上级质控中心的专业指导,负责制定本专业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医疗质量管理的决策依据,各质控中心还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承担具体监管工作,如检查、评比,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医疗质量检查、评比情况等。各被挂靠的医院则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和运行,并承担中心的日常工作经费。除了质控中心外,各种医疗行业组织也承担一定的医疗质量监管工作,其中医院评审工作即由医院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但质控中心在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中依然占据着较为突出的位置。

浙江卫生厅官方表示,目前,浙江省已经具备了实施医疗质量监管“政事分开”的良好基础:一是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经验,浙江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及评审制度,并分别于1990年、2002年、2010年开展了三轮等级医院评审,有着扎实的管理基础。二是具备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目前浙江共有质控中心19个、技术指导中心17个,三级质控管理网络的建立比较成熟。三是拥有强大的专家团队,“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挂靠在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下,该中心负责联系和管理省内26个重点医学卫生社团组织,掌握着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等。

基于以上条件,2011年3月初,在浙江省卫生厅成立的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正式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医疗质量第三方监管和评价机构――“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办公室”。这意味着浙江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迈出建立“政事分开”制度的重要一步,这对浙江省医疗监管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浙江省的医疗监管机制已经从行政化向专业化发展,构建了独立的第三方监管。

浙江模式主要解决了医疗质量监管方面的人手、经费和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初步达到了一定的监管效果。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质量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 、医疗新技术的采用等方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卫生行政管理资源缺乏、人员专业知识有限、制定评价标准存在一定困难等。这些都制约医院管理活动只能进行运动式?监管,而不能做到持续、长期的有效监管。就浙江省而言,医疗质量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政府主办医院的模式下,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监管难以达到实际效果

医疗机构接受多头监管,主管部门政事不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浙江,卫生行政部门既是监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和政策绩效的评估者,同时又是主管者。由此造成的职能交叉、目标和利益冲突使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对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 政府在关于医疗方面身兼数职,这就造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监管困境,监督难以到位并产生实际的效果。现在医疗质量监管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现在多数医疗机构还是政府主办,即使监管机构想有所作为,也难以实现其监管目标。但是,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很短时间里有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毕竟这是一个变革传统管理体制和涉及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同时,推进工作也较为复杂,要理清政府有哪些职能,哪些为“政”,哪些为“事”,以及政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等。

浙江卫生部门也意识到了政事不分给医疗监管造成了阻碍,因此在年初推行“政事分开”的医疗监管模式,力图建立第三方的独立监管机制,但究其根本,医疗机构仍由政府主办,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在“政事分开”的口号中,真正做到独立第三方监管,其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同时,民办医疗机构也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这为我们以下的解决对策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据调查,浙江省目前共有公立医院507家,民办医院仅73家,并且目前浙江省的医疗资源还存在数量不足、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而民办医院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上海已经率先走上私人办医院的常规化道路。上海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除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兴办医院卫生机构,特别是发展民办医疗机构。2003年,上海医改通过《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来促进上海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有意办医的社会资本排起长队,在充分竞争中,医院越来越有人情味,硬件设施日趋完备,在医疗质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上海医改成功典范为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昭示着政府仅是承担了监管的责任相信民办医院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依法行政没有完全落实

一方面,由于公立医院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激励机制扭曲,各个环节的市场竞争副作用被放大,医疗质量和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自身的监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缺乏统一性,执行难度大。综上,医疗质量监管的现状、存在困难和传统的影响以及法制进程较缓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没有完全落实。

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的完善

当前我省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并为完全成型,仍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为了取得更好的医疗监管效果,根据浙江省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现状和特点,我们在广泛调研和深度理解已有法规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医疗质量监管的完善措施。

在监管上,坚持政府的主导,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主体地位

医疗质量监管的主体由单一的卫生行政部门逐渐转向卫生行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监管,同时也引进专业卫生组织来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然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足以担负起医疗质量监管主体的这一重任,因此,我们不能削弱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质量监管方面的权威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必须要坚持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地位。

同时在整个监管的大环境中,都存在着人、权、法的问题,整个社会距离法制社会仍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借助政府强有力的保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提倡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重视医疗保险对其的作用

只要是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就能够对市场中的现有主体起到监管规制的作用,在实现充分竞争的可能性下,促使现有生产和服务提高质量,倡导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为了在医疗行业引入竞争因素,我们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增值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由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撑,以保证其真实有效性。除此之外,存在一些服务性的,增值性医疗机构服务,目的是满足个别人的特殊需求,这些医疗机构的主办权放向社会。不同的医疗机构主办方,在市场中充分竞争,利用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提高医疗质量。甚至,在今后两类医疗机构都发展良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将医疗机构主办权完全放向社会,政府就做好监督的职能就可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提升。

同时,可以引进医疗保险对医疗质量监管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利用较为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并把实时监督情况通报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在泰国、美国和德国,医疗保险基金将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与医疗质量评定与监测结果挂钩,从而激励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质量的内部管理。从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同主体的相互制约来完成医疗质量的监管。

借鉴成功监管经验,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HIS系统;医疗;质量监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7.324

HIS系统,即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且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中,HIS系统给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医疗质量的把关上都提供了便捷,大大的提高了医疗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医院的效益,可谓是医院以及医疗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就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从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对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作用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一番探究。

1 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HIS系统不但在医院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医疗质量监控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医疗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分为医疗系统、管理系统、质量评价以及质量控制。医疗系统,主要指辅助诊断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危重病人监护系统,药物咨询监测系统,以及一些特殊诊疗系统,在这些医疗系统中HIS系统主要通过用计算机联机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将各个系统中的数据连接到医疗数据库中,从而做到在各个医疗系统中都能够共享到这些记录的医疗数据,同时还能完成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工作,其结果可通过联机网络汇集成诊疗文件和医疗数据库,供医生查询和调用,为医院的医疗工作者更高效、准备的为病人患者进行诊断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在管理系统上,HIS系统为医院日常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后勤管理、药物进库、出库的统计工作以及医疗仪器的清点都提供了便捷,为医院的正常的工作、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保证;HIS系统在质量评价的应用上,主要是应用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借助于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建立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和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在这个领域中,利用HIS系统,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就医院的人员工作时间分配、患者床位的利用率以及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质量监控上,HIS系统主要是应用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对医疗质量进行科学管理,主要的实施措施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监测,对人体的各个系统进行监测,从心脑血管疾病预报系统到人体酸碱平衡监测系统可见其功能之强大,同时在医药质量控制和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HIS系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患者在临床经验中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2 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价值

信息化的大时代下,在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质量监控工作中,HIS系统都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体现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就HIS系统在医疗监控中的重要价值:第一,HIS系统为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在引入HIS系统平台之前,我们医院的医疗系统都不得不将所有的器材信息、病人信息以及药品的进出数量等信息都一一的归档记录,人工的操作以及管理给医院的工作效率可谓是大打折扣,无论是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取得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的好,HIS系统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联机操作,使得医院的所有数据都能共享,无论是门诊部还是治疗室都能在授权的情况下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第二,HIS系统给医疗质量的监控提供了便捷,信息化的操作帮助医疗工作者在对病人患者的疾病的诊断中更为准确的做出结论,同时计算机操作也让患者在住院治疗中更为的放心、安全,万一有什么突况出现,监控的护士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赶到病房;第三,HIS系统中还采用了人工智能对医疗质量的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让医疗工作者在做病情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更为的科学、准确,最大程度上的规避了以前那种带有较大主观判断的方式,同时在对相关检查数据的计算、检测以及分析上给主治医生更直观、具体的分析结果。总而言之,HIS系统的建立给医院行政工作的管理、医疗质量监控的提高带来了质的变化,在更为科学的进行医疗诊治、更为有效合理的工作、人员分配上提供了保障,HIS系统的建立让医院真正做到以“患者中心”、促进和提高了医院收费管理水平、严格控制医疗物资流通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让医院各项工作效率和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 对HIS系统在医疗质量监控作用的展望

要想让医院的管理工作以及医疗质量监控工作完全做到信息化管理,那么HIS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HIS系统应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技的日益进步而不断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发展中,HIS系统的发展只要遵循高效、安全、稳定这几个基本要求,那么就一定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从高效的角度来说,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完善,辐射到相关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上,一定能够开发出更为高端的HIS系统,让医疗质量监控工作更为的高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HIS系统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患者检查数据的分析、推理上,还是在医院药物的管理上都能应做到更为的精确;从稳定的角度来看,HIS系统的不断完善无疑能够给医院的日常工作、管理的质量带来质的飞跃,从而使得医院的管理更为的稳定。总之,未来的HIS系统一定能为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的业务基础平台,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信息服务。

4 结语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也已经到了。通过上文对HIS系统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HIS系统在医院的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监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HIS系统一定能够为我们医院的管理、质量监控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宏伟.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6):759-760.

[2]徐俊.现代医院信息系统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58.

[3]倪文秀,徐高健,孙建珍.计算机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69.

[4]李坚保,李鑫光,陆德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4):559-560.

[5]赵宁志,郭爱勇,陈飞,斯友良.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与医院管理[J].卫生政策,2005.

[6]张炳峰,王忠民,马建锋.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976-1977.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疗质量;监管;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c)-0164-03

A literatures review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 Yanfang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ubei Medicine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A long tim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has been a weak link in medic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is study,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topic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ory theory of medical quality reg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literature number,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in research areas, but the number of closely literature in china is fewer; as the research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 main research focuses on terms of quality, service, costs, standards, but domestic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necessity, importance and concept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he regulatory system, regulatory content are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helpful for scanning the topics of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depth study.

[Key word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Bibliometric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医疗保障、融资机制、付费方式、治理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都开展了重要改革和探索,推动和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但是对医疗服务的监管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医疗管理体制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中医疗体制不协调、改革措施不配套、医疗市场扭曲、医疗机构治理失灵、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等各种弊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服务缺少有效监管手段,医疗行业整体监管滞后,医疗政策决策规制化程度低、医疗服务监督制度缺位[1]。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治理机制、供给筹资机制、竞争机制、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改革[2]。考虑到目前我国医改工作的现实需要,在系统比较和深刻理解各国基本医疗服务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监管机构的设置,基本医疗服务监管的工具,以及重要监管内容(如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收费)如何监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医疗质量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医疗质量监管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主要概念等方面进行文献内容分析,对目前已经形成的监管理论进行归纳,为深入研究我国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1 文献数量分析

1.1 中文检索

选择《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1989~2009年的数据。文献检索具体情况及结果见表1。

表1 医疗质量监管文献检索结果

注:检索式中“+”表示逻辑或(.or.),“*”表示逻辑与(.and.)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医疗服务监管研究密切相关总体数量偏少,密切相关文献只有39篇;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近5年内。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22-02

一、医疗质量监管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条件分析[1~2]

假设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博弈中有两个参与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机构A和医疗服务机构B。A与B之间不存在合谋,即

监管机构是道德高尚的公共利益代表,从不接受被监管医疗机构的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监管机构又是具有较强监管能力与监管技术的监管者,只要医疗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就能查出。A的策略选择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或不监控;B的策略选择是不履行质量标准要求和履行质量标准要求。假设二者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策略选择,而只知道对方策略选择的概率。这里,我们假设A以概率а选择质量监控策略,则不进行质量监控的概率为1-а;假设B选择不履行质量要求策略的概率为β,则其选择履行质量要求策略的概率为1-β。监管机构监督的固定成本为C,若违约收益为Y,惩罚系数为R,政府转移即补偿额为T。

根据以上基本假设,在完全信息纯策略博弈且没有串谋的情况下,各自的得益用矩阵表示(见下表)。

由矩阵可知,如果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满足:RY-T-C-Y≥-Y-T(1)

即监督成本必须小于罚款收入RY。只有满足这个条件,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实施质量监督才有意义。但根据严格下策剔除法可见,该博弈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为此,我们只能按照混合策略博弈对模型进行求解。

根据以上的假设及给出的得益矩阵,博弈双方各自的期望得益是:

EπA=α[β(RY-T-C-Y)-(1-β)(T+C)]-(1-α)[β(T+Y)+(1-β)T] (2)

EπB=α[β(T+Y-RY)+(1-β)T]+(1-α)[β(T+Y)+(1-β)T] (3)

令аEπA /аα=0和аEπB /аβ=0分别得出:

β*=C/RY;α*=1/R(4)

则该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

[α*,β*]=[1/R,C/RY] (5)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由β*=C/RY可知:(1)医疗机构不履行质量标准要求的概率与政府转移支付T无关,即与服务补偿额度大小无关。这说明,单靠经济激励难以完全消除质量违规行为。因此,无论监管机构或费用支付者按照何种支付机制支付医疗服务费用,都还必须加强而不能放松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控。(2)医疗服务机构不履行质量标准要求的违约概率与监管机构的监控成本成正比关系。说明在监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存在侥幸心理,以为监管部门会降低监管概率,从而会强化违规意愿,提高违规概率。因此,监管机构必须降低监管实施的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透明度。(3)医疗机构的违约概率与惩罚系数成反比关系,说明惩罚力度对于服务机构具有威慑作用,医疗服务质量必须由强力的质量监管才能得以保证。

2.根据α*=1/R可知,监管机构的监控概率只与惩罚力度有关,并与惩罚力度成反比关系。监管机构加大惩罚力度,医疗机构所承担不履行质量标准要求的违规风险就越大,就会降低这种违规的概率。同样说明严厉的惩处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是具有威慑作用的。

3.根据博弈均衡点[α*,β*]=[1/R,C/RY]可知,不论监管机构采取何种惩罚措施,即使尽力降低监控成本,提高监控效率,但只要服务机构违约的概率不为零,也不能完全克服医疗机构的违约行为。

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管的内容

1.三级医疗服务质量[3]。三级医疗服务质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医疗基础质量,主要包括医院硬件设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硬件设施评估的内容包括医院人员素质、学科建设、设备配置、服务设施等项目;二是医疗流程质量,主要包括诊疗流程质量、医技流程质量、医院感染控制流程。诊疗流程质量是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以规范诊疗程序和评价诊疗效率为重点,主要评估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住院流程质量、门诊流程质量、急诊流程质量、护理流程质量等。三是医疗终末质量,主要包括总体终末质量、病例终末质量、预防保健工作质量和单病种管理质量。总体终末质量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效果,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质量、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等。病例终末质量评估是按每个病例的严重程度、疾病转归、诊疗水平等项目,分别对疾病的诊疗质量进行分级评价和对病例书写规范的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客观地反映终末医疗服务质量的实际情况。预防保健工作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的一部分,对医院预防保健工作的评估主要重视考核工作效果。评估内容有社区健康服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防保信息化管理等。单病种管理质量是国际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质量控制的项目为治愈好转率、初诊与确诊符合率、平均确诊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等。

2.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从患者、社会及医疗服务机构效益的角度,“顾客满意度”已经成为当代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核心。因此,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来构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建立现代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关键。

最著名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有三个:一是瑞典的国家顾客满意晴雨表SCSB( Swed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Beter)。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角度来监测各行业和主要企业的顾客满意水平的指标。二是美国的顾客满意指数ACSI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三是欧洲顾客满意指数ECSI (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其中ACSI是应用最好并被其他国家广泛借鉴的指数模型。

ACSI是由多个结构变量构成的因果关系模型,其数量关系通过多个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估计。在基本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中,共选择了6个结构变量(感知质量、预期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如图1所示),都为隐变量(latent variables),而且每个结构变量包含1个或多个观察变量。其中顾客满意度是最终要求的目标变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和顾客期望是原因变量,而顾客忠诚度和顾客抱怨则是顾客满意与否的结果变量[4]。

三、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管的组织体系与制度机制

在明确了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监管组织体系及其制度机制。

一是要有质量信息检查和收集的渠道,能够较为准确而完备地收集医院内部所有医疗服务质量信息。

二是要有医疗质量信息机制。如建立质控网站,以开设电子公告板(BBS) 形式的医疗质量论坛, 为医务人员提供在网上交流医疗质量信息的讨论平台, 并有利于质控机构实时收集来自医院内外各层面反馈的信息。

三是要有医疗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如定期召开传媒和社会监督员座谈会, 反馈社会对医疗质量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开展门诊及住院病员的问卷调查或组织召开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座谈会, 认真分析和评价病人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及时了解患者对医院的需求和查找质量隐患。

四是建立病人投诉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的不满意的原因及医疗质量瑕疵所在,并责成或敦促医疗机构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8-66.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7-92.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疗器械 质量控制 手术室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life cyc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safe use of medical devices in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Key word: Medical Devices Quality control The operating room

无数经验证明,医院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组成部门,在医院职能中承担了艰巨的任务。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紧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直接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手术室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体之上,对患者的医疗风险很高。手术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决定患者的康复甚至性命的存亡。手术医疗器械越来越高科技化、复杂化,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安全,是安全、成功、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我国医院手术室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的先进和完善。但我们同时也认看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只重医疗仪器设备数量不重质量,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为此,本文以探讨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为目的,提出建立一套手术室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监控体系,以实现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规范管理与安全使用。

一、管理体系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正式 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提到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安全。

(一)管理体系的构成

1.管理目标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在手术室中可以安全和有效地运行和维护,保证手术质量,以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2.管理结构

设立三级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质控技术中心――临床使用科室。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领导组成,成员由来自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等相关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总体指导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进行监督与审核。

质控技术中心主要由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员、本专业研究生组成。负责对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和对具体方法与方案的研究与改进。制定工作计划、作业流程、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

临床科室―手术室,由护士长负责,规范手术室医生、护士对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和简单的维护。

3.规章制度

建立涵盖医疗器械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等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安全,以实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全程控制。

4.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采购论证、安装验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检测评价等环节中的有关具体指标、参数、性能描述和程序要求,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二)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借助过程管理方法,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PDCA循环,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简称。PDCA循环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适用质量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通过风险分析手段,首先分析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危害,针对各种风险研究措施,制定PM\检查\培训等对策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认真执行;通过检查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要素,检查执行的效果,分析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改进措施,以达到新的安全管理目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三)管理体系的监控与审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通过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内部审核:检查、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过程是否按计划有效实现,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所做的系统地、独立地检查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

管理评审:是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管理体系目标的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适宜等所做的综合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要素,与检查监督构成了体系的三级监控。

二、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的对象是过程,即从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对象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为使监控对象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和方法(见P67  手术室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表)。

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环境体系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手术室整体硬件的安全状态(见图1、图2)。

三、数字化平台

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数字化平台来对手术室医疗器械、手术室环境体系、手术室安排进行全程监控。让手术室在手术准备、手术进行和手术完成之后都能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手术室环境参数和手术信息进行查看和监控,实时了解手术室医疗器械信息与配置状态、器械质量安全状态、维修维护历史和使用记录。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6篇

【摘要】

通过对医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探讨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加强综合性医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疗质量环节质量质量管理

【Abstract】The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hospital,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activities. 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By specifically practicing,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t ha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s to go by in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

【Key words】 Medical quality, Link quality, Quality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30 PRC?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6.049

同济医院作为一所具有110余年悠久历史,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培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尤其是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每年均确立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多年来先后提出了“医疗质量年”,“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细节管理” 等质量管理主题,在实践中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1健全环节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1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五层结构?

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是对医疗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管理,包括病人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全部医疗过程??[1]?,需要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参与,共同进行管理。我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分为五层结构,质量决策层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组成,主要负责医院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方案、计划、措施的制定、体系建设及重大问题决策;指挥协调层由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督促考核及结果使用;质量控制层由医疗质量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文明优质服务办公室等组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环节医疗质量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工作;科室层由科室医疗副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等组成科室质控组构成,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确保医疗质量,杜绝安全隐患;操作层包括各医疗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医生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医疗组及医务人员的自我控制,是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的基本点。?

1.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和我院组织编写的临床诊疗丛书;结合医院的实际现况,系统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流程、标准等,如医疗管理制度及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汇编、病历书写质量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汇编、医疗应急预案及管理制度汇编、病历书写质量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汇编。?

2规范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手段?

制定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方案,从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方面规范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方式方法,综合采用关键性环节、流程和重点对象的管理,全面检查、抽样检查、现场检查相结合,电子系统自动控制与人工实时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落实环节质量管理。

3环节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法?

3.1流程优化再造?

梳理医疗流程,查找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因素,进行流程优化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医院聘请专业公司对门诊流程进行全面诊断,并根据建议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全面升级门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公共区域导医导诊服务,增加大厅引导地标,开通门诊医师工作站,实施分诊叫号系统,努力做到小细节、小流程、大促进。?

3.2关键流程、环节监管?

医院重点针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关键流程及薄弱环节,如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特殊有创诊疗操作等和医疗安全的高危科室,如急诊科、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消化内镜中心、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制定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重点监管,有效保障医疗安全。此外,医院在全国创造性地实施手术总监制,成立专门的手术总监部,重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首台手术划刀时间和急诊手术医师到位时间,切实保障手术安全。同时,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一直将新生儿科、血液净化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手术室等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监测对象,每月进行监管。?

3.3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质控?

医院结合电子病历系统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对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实行电子化管理,将每日医嘱自动整合到电子医嘱系统,有效地减少了医务人员的记录工作量,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规范了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减少诊疗活动的随意性??[2-3]?,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医疗管理部门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的相关质量监测指标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进行监管,保障实效。 ?

3.4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前移医疗安全管理工作重心,重在预防。坚持重点科室、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的防范,提前发现、处置可能诱发医疗纠纷的风险要素,努力减少或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加强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处理,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非正常二次手术报备系统、重大手术审批系统,实现电子报备与书面报备双保险。?

3.5标准化管理?

引进JCI咨询,系统梳理医院管理及医疗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引入德国KTQ质量认证理念,开展认证评审,将其与“医疗质量荆楚行”、“优质医院评审”及“创建国际一流医院”等相结合,按照PDCA基本理念,从“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导向”、“安全”、“沟通与信息管理”、“医院领导”、“质量管理”等六个方面完善医院质量体系建设,经过德国专家前后两轮严格的评审,我院医疗质量、病人安全与员工个体发展得到德国同行的高度认可,顺利通过KTQ评审,成为亚洲第一家。同时在各个专科大力推行行业标准化认证和操作流程,检验科是全国第一家全面通过ISO15189认证的医院,积极参加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临床检验项目归口管理。?

3.6强化科内质控?

健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规范医疗组配置,实行医疗组长授权管理;编制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手册,明确科内质控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内容;加强对医疗副主任和科室质控员的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医疗主任每月绩效考核挂钩;统计指标细化到专科、医疗组及个人,每月公布科内质控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3.7定期现场实时督查?

医务处定期到临床医技科室检查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查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手册、医生交接班记录本、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临床危急值登记本等,每周组织人员检查医生值班情况,院感人员定期下病区抽查Ⅰ类切口手术的用药和感染情况等,各部门对于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沟通、表彰或惩处,重点强调整改落实。?

3.8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建立电子病历自动评分系统,每月对所有运行病历进行批量自动评分;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质量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结构化病历模板的建设,规范文书格式,自动提醒医生病历书写错误、流程逻辑控制、手术申请前必须有术前小结或讨论、知情同意等,杜绝矛盾错误;重点做好手术分级管理系统、手术风险评估系统、临床危急值自动预警系统、住院超过30天管理系统、院内会诊管理系统、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傅雅丽等??[4]? 通过信息化质控,实现了116个质控点的实时环节全程监控,达到了事前预警、检查缺陷、统计分析等目的,对医院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4成效与体会?

我院通过上述措施加强了对医疗环节、医疗行为过程的控制,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医疗秩序逐步改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上半年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明显改善,病床周转次同期增长0?72次,平均住院日同期缩短1?06天,住院CT检查时间同期缩短1?09天,住院MRI检查时间同期缩短1?19天,出院患者诊断符合率同期提高0?4%,甲级病历率同期提高1?03%,患者满意度同期增长0?53%,而且每百床医疗纠纷发生例数持续下降,医院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

同时,虽然上述举措是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持续改进。如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不断进行流程优化再造,建立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完善的医疗风险监测体系;如何做到日常现场检查和信息化实时监控相结合,努力做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弥补现有环节质量控制手段的局限,提高整体医疗质量水平??[5]?。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张和医疗需求市场的急速改变,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离不开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决心与指导,离不开医院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需要持续强化职工培训、规范医疗行为,需要各级员工共同参与,也即必须抓住关键制度、关键环节、关键时间、关键患者、关键科室和关键人员,才能提升医疗质量??[6]?,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完善考评细则和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患者安全的目标。只有不断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的内涵建设,丰富和改进相关制度及内容,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杜绝医疗差错,和谐医患关系??[7]?。?

参考文献?

葛建忠,王凯红.浅谈医疗质量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09,7(4):25-27.?

[2]魏威,何革,邵征洋,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环节中控制的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6):42-44.?

[3]李彬,樊光辉.数字化医院医疗质量管控流程及特征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2):183-185.?

[4]傅雅丽,陆敏,罗毅,等.基于信息化医疗质量控制的初步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14-115.?

[5]李玉明,张瑞军,韩晨光.军队医院环节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1059-1060.?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7篇

医疗质量管理

《意见》在“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中提出: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

医院质量管理在三个方面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支持。

一是医疗安全质量的管理,通过获取各类医疗行为的信息、根据规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警,保障医疗安全,尽量减少对病人的伤害; 通过可靠、稳定的自动核查、核对系统来逐步替代需要花费大量人工才能完成的核查、核对工作,将事后审核变为全流程的计算机监管监控。如建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保证用药安全; 建立“合理治疗监测系统”保证治疗安全;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警系统”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建立“手术安全核查系统”防范手术事故等。

二是实现“临床路径”的计算机管理,将临床路径的规则和相关知识存储在计算机中,及时提示医护人员需要实施哪些医疗措施,并跟踪下达的医嘱(包括收费医嘱和不收费的医嘱)是否已执行,是否在规定的时限内执行,执行后效果如何等。

三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医院执行《综合医院评价标准》的情况进行遵从度评估,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促使持续改进。

服务流程管理

《意见》在“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中要求: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要求: “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2009年9月,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 2010年2月,卫生部又下发了《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门诊和出院病人复诊实行中长期预约,有条件的地方试行门诊24小时挂号和预约服务; 妥善安排医疗资源,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峰谷时段及时调配。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加强门诊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新医改的这些要求将改变以往以医生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预约服务”特别是“中长期预约”一旦启动,医院将进入以病人流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医院要根据病人流来配置资源。这里不仅仅是门诊医师的合理排班,还包括检验、检查、治疗、药房等科室人员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调度与配置。此外,急诊与门诊共用资源也需要进行统一调度与配置,与门诊衔接的住院部床位、人员、手术室等资源也需要进行统一调度与配置。需要对医院各流程、环节进行整体监管监控,及时进行督促调整或预警报警。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指导病人调整就诊时间和就诊流程,指导医护人员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流程。在服务流程实现计算机管理后,还将产生管理门诊复诊病人、随访出院病人的“客户关系管理”需求,同时产生电话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的“呼叫中心”需求,产生网上挂号等“网络医院”需求。

药事管理

《意见》在“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提出: “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意见》在“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中提出: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医院不但要完善药品的进销存管理,还要落实国家基本药品管理,要开展安全用药管理和合理用药的信息管理,要追踪药品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要对《医院药事管理检查标准》的遵从度进行评估。还需要管理药品出厂、采购、运输、存储、销售及使用的信息,管理相关各单位的招标采购记录、验收记录、销售记录、运输存储记录的信息,管理过期霉变销毁记录,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的许可资质、质量认证资质、批准证明材料,以及有关供货单位的销售委托书和有关从业人员的资质等信息。不仅要对药物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还需要及时为公众提供药事信息服务。

绩效管理

《意见》在“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中提出: “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出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

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经济核算,而是围绕治疗效果、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等目标来采集相关信息,除获取工作数量的信息外,还要获取工作质量的信息。如病人的分级管理情况,病床周转情况,病人出院治疗效果及次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的情况,各基础护理项目的执行人及执行是否符合规范,以及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等。绩效管理需要将每项服务、每个步骤的工作定位到相关人员,并根据既往的数据建立绩效评估模型、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每个人的工作做出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

《意见》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中提出: “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意见》在“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中提出: “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新医改的这些要求,医院既要管理人员的当前使用,又要管培养提高; 既要考核个人的绩效,又要推进整体的水平; 既要保证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又能满足科研教育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医院整体素质提升,整体效益提升和竞争力的提升。这些工作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制定医院人力资源计划,根据现状和发展进行人力资源的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及与之配套的培训计划。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不仅评估当前的工作绩效,还包括其学识水平的评估、科研能力的评估、进修培训再教育的效果评估,管理职称评聘等工作。促进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持续提升。

三是健康管理,为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评估和慢病系统管理,以指导合理用人、科学用人、持续用人。在管理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管理心理健康。医务人员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四是科技项目的信息管理和培训项目的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

《意见》在“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中提出: “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

《意见》在“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中提出“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意见》在“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中提出“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

《实施方案》还要求“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要满足新医改的上述要求,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成本监审、价格监测、财务监管和对医疗保障费用的监控。成本监审方面,需要建立医疗服务项目的监审目录、建立各项目成本结构,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动态的监审管理,为成本控制和医疗服务的定价提供科学依据。价格监测方面,需要建立价格监测体系,监测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的增减幅度,监测次均费用、每床日医疗费用的增减幅度,监测业务收入的结构变化情况。

在财务监管方面,需要完善财务预算制度,以预算为基础开展财务监管,监管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是否合理,监管物资采购与库存和消耗是否正常,监管医疗收费是否规范,是否有擅自提价、多收和漏收行为,并通过动态监管进行预测分析、监控预警和内部审计控制。在医疗保障费用的监控方面,需要对各类付费方式、结算方式进行评估。要按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对医药费用进行动态的监控监管。

数据共享与交换

《意见》在“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中提出: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意见》在“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中提出: “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意见》在“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提出: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意见》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出: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实施方案》还要求“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8篇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1.1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

1.2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

1.3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1.4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

1.5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

2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1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2.2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2.3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认真履行质监部门、卫生部门、人口和计生部门的管理职能为抓手,突出重点,优化服务,加强监管,进一步夯实医疗计量管理基础,切实提高对医疗设备的计量控制能力,加强医疗检测数据管理,为确保医疗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

二、主要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医疗计量器具强检档案,对计量器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周期检定计划并有效实施,确保医疗单位在用计量器具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准确率达100%。

(二)积极引导医疗单位建立自律机制,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市级医疗单位要按照国际标准ISO10*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计量检测管理体系,20*年底前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其它医疗机构分期分批通过《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考核。

(三)监管范围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市级医疗单位、乡镇(街道)卫生院和计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四)医疗单位计量监管要充分体现民生计量的惠民特点,切实减轻医疗单位的负担。对在这次监管中主动申报并实施强制检定的医疗计量器具,属乡镇(街道)卫生院(含崧厦医院)和计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检定费用由市质监局负责解决;市级医疗单位的检定费用由市质监局核收。

(五)探索乡镇(街道)、社区医疗计量监管新模式,建立医疗计量长效监管新机制。

三、措施步骤

集中力量,用半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展开工作。

(一)宣传发动阶段(6月上旬—6月中旬)

在调研和协商基础上,制定《*市医疗计量监管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医疗计量工作会议,部署工作,明确要求。

(二)普查摸底阶段(6月中旬—6月底)

各医疗单位对本单位在用的、封存的、报废的医疗计量器具要认真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对所有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内容包括计量器具的名称、规格/型号、准确度等级、制造单位、送检单位、检定日期、购买时间和使用部门等,实行档案动态管理。

(三)全面实施阶段(7月—8月)

在普查摸底基础上,重点围绕两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开展医疗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生局将加大对强检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做到不留死角。具体安排为:

(1)强检范围覆盖市级医疗单位、乡镇(街道)卫生院和计生指导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2)强制检定工作由*市计量测试所牵头实施。市计量测试所要根据计量器具类别、准确度等级,提出法定检定机构,报市质监局核定。本市不能开展检定的计量器具,市质监局要协助各医疗单位向上级计量检测机构申请检定。

(3)信息汇总。检定工作结束后,市计量测试所要及时将检定结果报市质监局综合业务科,同时建立全市医疗单位计量器具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2、同步实施计量法制检查。计量法制检查由市质监局、卫生局、人口和计生局共同组织实施。检查主要内容为:

(1)各医疗单位是否按照计量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将使用的医疗强检计量器具登记造册是否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等情况;

(2)在用医疗计量器具是否为国家明令淘汰的计量器具、是否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等;

(3)零售药品、定量包装药品等计量情况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四)整改落实阶段(9月上中旬)

各医疗单位对在计量法制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强制检定中检测出的不合格计量器具,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给市质监局和行业主管部门。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和市人口和计生局将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进行复查。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医疗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强化计量法制意识。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和市人口和计生局联合成立*市制度计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医疗计量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和联系人员,把计量监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认真落实各阶段工作任务;各乡镇、街道要密切配合,确保工作层层推进、步步落实。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0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管理和相关质量控制的体系存在着不完善和缺失。由于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医疗事故频发。所以医疗监管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相关档案管理和备份。充分明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能,形成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器械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规范医疗器械的管理做出贡献。

【关键字】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控制 一、医疗器械的管理与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院治疗和检查病人病情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必须建立在一定先进科学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之上,只有借助这些先进的器械和设备才能更加直接准确的判断病人的病情,同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计划。而我国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方面一直没有法律的保证和依据,直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约束和监督医疗器械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医疗部门和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而导致在医疗器械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依然漏洞百出。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直接影响到病患的治疗。很多医院没有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和情况做出及时的报废和维护,同时在医疗部门还存在着转手再使用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器械和设备不断流失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和诊断数据同时也必定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加强和改善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规范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有效维护医疗部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 完善医疗器械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的措施

医疗器械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部门和方面的工作,从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医疗本身就是风险大和易发事故的高危行业,而医疗器械和设备的质量就决定了医疗部门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医疗器械管理与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及时落实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维护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和操作中,医疗人员要留意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年限以及报废时间等,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医疗器械出现的小问题要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如果遇到大问题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停止使用并且及时上报领导,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提高安全意识和水平,要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严格履行维护职责的部门和各人要进行严格的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健全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教育到位。同时要对医疗工作和人和器械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在正确使用医疗器械的基础上,做到对器械的熟练应用同时能够应对一切突发状况和事故。在医疗器械的使用中每个环节都要经过认真具体的计划,细化治疗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来实施医疗器械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保证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体制:有很多的医疗机构和部门,并没有重视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针对医疗器械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安全的存放地点。所以就不清楚器械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以及报废的期限和时间,导致医疗器械的质量没有可靠的保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要规范医疗器械的管理体制还要对管理和使用医疗器械的人员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

(四)提高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动意识:要规范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首先要对医疗器械树立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开展职工动员大会和组织业务培训,让医护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医疗器械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医护人员主动管理和维护的意识。最后在认识的基础上实行试点工作,让医疗机构和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用认真的态度维护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失误造成的事故。所以医疗机构和部门要积极探索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器械的管理能力。

三 结束语

安全是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永恒的追求,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应对安全生产所带来的挑战和要求。从治疗器械到治疗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治疗的绝对安全,同时积极探索医疗器械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和控制体系,努力提安全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完善途径落实和医疗器械在治疗中的各项要求和规范,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发展。虽然医疗机构和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改善,但是如果想真正达到医疗器械管理的完善却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在争取完成医疗器械规范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医疗器械管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敏.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9(11).

[2] 葛良.军医疗器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5).

[3] 裴玉林.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实践与研究[J].医疗设备,2009(13)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监管;专业素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22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1 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且目前社会对医疗器械监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作为医疗器械方面根本法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也仅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而已,不管是从法律效力还是社会地位上看,都显然比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地位高。在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法律有冲突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只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样的上位法让路,严重的制约了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的有效监管。

1.2 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医疗器械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医疗器械的检验需要具备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的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以下问题:①医疗器械的专业监管人员不足,在一些监管机构,其不仅要负责医疗器械监管的审批报告工作,还要负责审批文件,监管医疗设备;②不少监管人员缺乏持续的学习和系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不断的更新,监管人员的素质如果不能跟上医疗器械更新的速度,就会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现有市场上关于医疗器械检测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

由于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导致其对审查设备的工作内容和要点理解掌握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医疗设备,有的审批合格,有的审批不合格;有些医疗技术能获得批准,而有些则不能获得批准。由于监管机构的监管标准不统一,会引起一些不公平或越级审批的现象,使国家的医疗器械监管产生混乱。

1.3 技术支持力量不足

我国医疗器械技术支持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少市地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有些经济发展较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地级市仍没有专业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区域性的检测机构数量也很少。专业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缺乏,为医疗器械质量的有效性检测带来了很大麻烦,对于效果不确定的医疗器械无法抽验,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带来了潜在危险。第二,检验装备等基础设施与医疗器械的发展不相适应。综合而言,我国在医疗器械检测方面投的较少,许多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刚刚成立,人员配备不足,器械检测能力有限,许多医疗器械无法检测。同时又因医疗器械具有其自身独特性,各种类别的产品之间的共性比较少,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2 解决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监管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完善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检测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法规和制度,有助于医疗器械检测的顺利实施,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效的医疗设备,满足人民的需要。

完善法规和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法规。法律规定、界定的是框架,不可能将医疗器械检验中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都做详细的陈述,因此,相关部门就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以法规的形式对实际中遇到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制定法律法规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第二,健全规章。我国在医疗器械检测方面刚刚起步,很多地方都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器械检验规章制度,如修订《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成立专门的医疗器械分类委员会,对所有的医疗设备进行归类,不同类别的设备制定不同的检测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器械检测的有效性;制订规范的医疗器械命名规则;充实完善《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2.2 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技能,提升监管队伍工作素质

专业的医疗器械检测监管人员是医疗器械监管的关键。第一,建立健康的选人用人机制。要结合医疗器械产品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根据机构的实际需要,建立医疗器械设备检测的人力资源计划,把合格的、优秀的与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引入医疗器械检测行业中。通过内部晋升、调用或外部招聘吸引优秀的人才,提高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专业人才的选拔是建立优秀监管团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这就对医疗器械设备检验人员提出了挑战,需要其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规范的系统的培训更是由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决定的。第三,完善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规范性,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3 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满足医疗器械检验的发展就要满足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资金的需要,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支持是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资金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适当地建立起市地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的建立应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具有普通常用医疗器械检验的基础设施与常规项目检验操作规范的机构。在某些较大的区域内建立满足更多需要的检测机构,重点是要有某几大类医疗器械设备经检验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如省,国家的级别建立完善的检测中心。有层次的检验机构的设立,不仅可以节省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医疗器械检验的整体能力,不同层级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可以优势互补,满足实际需要。

第二,加大检验机构检验设施设备的投入。医疗器械检验设备是检验工作的保障,直接关系到监管工作的质量。医疗器械检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质高效的检验工作有利于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当地医疗器械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间接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而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应加大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满足医疗器械监管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寰.我国在用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法律主体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2).

[2]韩振宇.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中心,以健全医院管理机制、落实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为重点,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使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进一步优化,医患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直管民营医疗机构进行执法监督检查。

(二)分级管理原则。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管理。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对区级卫生监督机构做好督导检查工作。

(三)全面监督原则。根据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民营医疗机构诊疗科目、技术准入、人员资质、医院管理、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广告、医院污水处理等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四)量化评价原则。根据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考核评价的主要项目、内容、评价方法与标准、分值,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五)公开透明原则。卫生行政部门将适时公开考核评价标准、方法以及民营医疗机构量化考核评价结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使广大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同时接受医疗机构、群众和社会监督。

四、考核评价标准及内容

制定《市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医疗机构资质、人员资质、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医德规范学习、药品使用、知情同意制度的落实、医疗广告管理、母婴保健、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疫情报告、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污水处理、毒麻精药品管理、放射诊疗工作、医院二次供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详见附件1)。

制定《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管理、院感与药事质量管理、医技管理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详见附件2)。

五、考核评价实施

(一)考核评价时间

从年4月开始,市区两级检查每季度各不少于一次。

(二)考核评价方式

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由市卫生局法监处、医政处、中医处组织,市卫生监督所作为具体责任单位,并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每轮检查市卫生监督所五个监督科室各派出两名监督员参加,涉及医疗质量相关检查由医政处、中医处指导并各指派3—5名专家进行。

检查按管理、临床、医技和护理等专项进行。在考核评价检查的同时,对民营医疗机构“五项制度”(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依法执业承诺制度、信息变更实时报告制度、法定代表人约谈制度、监督检查信息通报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上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复查。

每次检查均应做好记录,年终对全年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评价结果采取计分制,年度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得分率在90%以上(含90%)者,评定为优;得分率在85%以上(含85%)者,评定为良;得分在70%以下者,评定为不合格。

(三)考核评价结果的使用

每半年通报一次考核评价结果,年终在网络或平面媒体上公示各民营医疗机构年度质量考核综合评价结果,并纳入医疗机构校验。每年对质量考核综合得分率在90%以上的单位,按综合得分率顺序前3—5名授予医疗质量优秀单位称号;对得分率低于70%以下者,按排分顺序后3—5名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质量差单位通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为确保考核评价工作取得实效,市卫生局成立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注重工作方法,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将全面梳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将自查整改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市民营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市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要求,全面进行自查,并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组织卫生监督员和相关专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公布检查结果,抓好整改落实,促进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将宣传教育与行政处罚相结合。每年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培训,不得少于2次,培训后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质量管理考核评价,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守法意识。对轻微或未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违法行为的医疗机构,进行宣传教育,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对限期内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医疗机构或者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医疗机构,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责任追究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本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对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不认真检查或未能及时发现问题,且由群众举报、上级部门督查发现或发现问题不及时查处上报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排序靠后且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机构,必要时由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四)做好宣传工作,促进医疗服务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要大力宣传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服务优质、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上报结果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围绕“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个基本面,积极创新质量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区卫生系统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推动“质量强区”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了在全区卫生系统积极推动“质量强区”工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卫生系统“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兼),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落实医疗卫生质量强区的日常工作。

三、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质量管理水平

建立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提高总体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行管理体系认证,在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导入和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运用质量目标管理办法,对卫生监督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文件化、系统化的程序控制和目标管理,确保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健全卫生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查对、首诊负责、交接班、知情告知、会诊、转诊等核心医疗制度及诊疗操作规程,强化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三是围绕“三基三严”、岗位业务技能以及诊疗操作规范,采取理论测试、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强化医务人员实践技能训练,以练促学,以比促学,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医疗废物安全管理,规范处置医疗机构污水、医疗垃圾;五是提升卫生行政审批窗口、各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提高执行效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各医疗卫生单位)

(二)严厉打击卫生领域质量违法行为

强化医疗卫生监管,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一是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等违法行为;二是制定区域整治方案,针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外来人口集中地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执法整治,确保有效覆盖,不留死角;三是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健全打击违法行为协作机制、风险排查长效机制、执法重大信息报告制度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医政科、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三)确保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二是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对食品加工场所卫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采购索证索票、清洗消毒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等高危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三是加大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5月)。

将在卫生领域推进“质量强区”工作纳入2013年工作思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组织,开展全系统宣传,营造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11月)

全面推进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质量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卫生领域质量违法行为,确保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医疗服务质量、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质量全面提升。区卫生系统“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2月)

根据“质量强区”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迎接区领导小组考核。

五、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

各医疗卫生单位、机关各科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质量强区”工作作为推动我区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结合

坚持围绕卫生工作中心来开展。在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医疗制度等方面,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投入,努力做到在工作部署时有声音,在落实贯彻时有行动,在检查监督时有作为,使“质量强区”活动与卫生业务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建章立制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组织,针对历年来等级医院评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等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对照评审标准,建立健全各类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4篇

一、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任何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相关事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目前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里面缺乏针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相应条款,《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至今仍未颁布。20__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尽管在第二十三条规定了使用单位应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但对不上报行为无相应的处罚条款。这些已成为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根本原因。

2、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比,具有相似作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则起步较晚。不仅如此,从管理者到生产企业再到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都未真正认识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方面不够重视;生产企业责任意识不强、淡化或者回避器械自身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缺乏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意识;医护人员害怕由此引起医疗纠纷、不了解不良事件的概念、上报范围和时限等是不争的事实。凡此种种,无不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

3、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缺乏。一是医疗器械涉及学科门类较多,产品、规格分类较细,医疗器械产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涉及门类广、学科多的特征。按照现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我国医疗器械共分43个大类,259个亚类,涉及物理(声、光、电、磁)、化学、机械、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更有各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技术领域之广、技术水平之高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以上特征决定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及分析评价工作的难度。而一些医疗机构缺乏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发挥质量管理职能。二是在整个监管过程,普通存在重药轻械思想,药品监管部门医疗器械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产品、专业及法规知识的缺乏也制约着医疗器械监管水平的提高。医疗机构涉械人员对与医疗器械尤其是高风险医疗器械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在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等各个环节忽视查验产品质量。

4、监测网络不健全。不少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未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目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经较为健全。但医疗器械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等相关人员缺乏正确认识,对其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此外,医疗器械的使用存在从医院和门诊向家庭转移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家庭拥有的医疗器械呈现从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数量单一向价格昂贵、结构复杂、品种多样发展的趋势,包括大型的保健产品(理疗床、制氧机等)、精密的诊断设备(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价格都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由于现有器械的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通常都是针对专业人员的“行话”,对于外行的使用者或者病人来讲很难理解和遵从;再加上销售商的目的仅仅为推销产品,很难对使用者进行全面、系统的使用培训,尤其是关于发生故障或者可能造成不良事件时的处理或者预防措施,因此很容易引发不良事件。而基于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实际,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使用者或患者根本不知道该不该报、怎样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数量。

5、医疗机构管理不到位。一般来说,大医院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确保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的控制性文件,但对各个环节执行情况缺乏考核或者督查。如术后,病人对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质量与功能恢复程度往往凭感觉判断是否要复诊,医疗机构缺乏随访,不利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跟踪监测,使制度流于形式。而对于人员较少的乡镇卫生院则缺乏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忽视了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危险,至今未建立高风险医疗器械有效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方法。

二、监管对策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实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保障公众用械安全的重要手段,覆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涉及报告收集、评价、干预、控制各环节的不良事件监测和监督管理完整体系,是上市医疗器械再评价和退出机制的技术支持,是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的成功做法和我国近年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建立起包括法规、行政和技术相互依托的科学监测体系,促进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和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

1、建议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现今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中,没有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规定,使在用医疗器械处于法规监管的空白。要尽快制订相应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文件,补充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使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高风险医疗器械时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监 测机构,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明确一名兼职人员从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要保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办公用房,配备计算机、传真机、档案柜、专业书刊等必备的监测设施设备,为监测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报告、调查、信息管理等制度,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纳入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内容。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要成立本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建立由本单位有关部门参与的监测网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指定专(兼)职人员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工作,明确监测职责,制定监测程序,并建立考核制度,实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的高效能、广覆盖。建立高风险医疗器械投诉举报制度,鼓励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患者及其家属在使用后出现不良事件时,及时进行投诉举报。

3、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长效机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要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和程序,制定奖惩办法。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纳入企业安全信用分类管理体系管理,对无专(兼)职人员、未按要求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通报处理。将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明确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责任人,对于监测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技术监督体系。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力度,为医疗器械监督执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开展对上市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要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据库,开展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数据的分析、利用,定期对收集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取警戒信号,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范文第15篇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医疗质量,针对部队医院特点,结合我院工作实际,2009年度医院坚持姓“警”为“兵” 的服务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年度医疗工作指示,积极修改制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并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多位一体的管理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达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实现了外树品牌、内树形象的双丰收。现将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完善组织明确职责

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任务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本年度初医院经过多方调研,进一步完善了适合我院发展需要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了各级质控组织的作用。

1.1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首长、医务处和临床医技科室专家组成,在院首长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管理作用:(1)在院首长领导下,对全院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2)质量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结合医院实际,修订和完善医院质量监督检查标准,并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价,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3)检查和指导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效果评价及奖惩措施;(4)开展医务人员质量意识教育,对新职工和进修、实习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质量管理教育;(5)定期对医疗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及时向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反馈,提出提高医疗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提出修订和完善管理规定的意见;(6)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遇由特殊情况随时召开,研究问题、总结工作;(7)设立质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执行委员会议定事项,承办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

1.2明确机关职能部门职责根据业务分工,由机关职能部门医务处主抓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作用:(1)履行对科室质量管理督促、检查任务,负责本部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及日常检查工作计划;(2)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质量管理检查,并根据《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行考评;(3)负责制定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质量讲评,开展专项质量管理活动。

1.3成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并充分发挥作用医疗技术质控、服务质量管理、医疗安全防范和医疗成本控制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加强科室基础质量、医疗工作环节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使每个科室都建设成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基层质量体系。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和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抓职责落实:(1)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2)检查本科室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3)依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在奖金二次分配中落实,以示督促;(4)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5)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好会议记录;(6)按月进行医疗质量科室自查,并上报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分析报告。

2完善制度

根据卫生部及军队、武警部队医院相关制度及质量服务管理工作制度等相关规定,按照科室提议、医务处起草方案、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的程序进行医院医疗管理工作制度的修订完善,如:完善修订《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规范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规范化诊疗制度》以及医院医疗工作相关工作制度。

3组织学习

年初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共同讨论制订了院内学习计划,通过外聘专家等形式组织医疗制度专项学习,学习形式以全院大课教育与科室内部学习为主,内容包括制度学习、法律法规学习、质控标准学习,医疗规范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典型案例分析等。

4检查督促

检查督促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年度检查方式主要采取科级监控、院级监控、环节监控和终末监控四种形式,同时对各级监控制定了详细的监控计划,并加强组织实施。

4.1科级监督 科级监控主要根据任务特点分为每月监控及每周监控两种模式。

4.1.1每周监控即科内的常态检查,每周进行一次,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检查,并完成科室医疗质量自查记录,主要是对单位的质量目标及岗位责任人进行管理、控制,每周针对科室内部情况实施自我考评并如实记录考评结果,重点检查:关键环节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有创诊疗操作、医疗文书完成等;重要岗位如临床值班、三级医师查房等。

4.1.2每月监控即定点监控,每月进行1次,由各科室自我进行检查监控,结合上海市质量管理相关要求,进行科室医疗质量自查并按月上报《医疗质量科室自查表》。

4.2院级监控院级监控主要根据任务特点分为每月监控及每周监控两种模式。

4.2.1每月监控每月1次,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监控。监控目标主要为病案质量、各种统计指标、医疗保险管理、院内感染、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等;对科级监控情况进行汇总、评价;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等进行抽查;对单病种质量及医疗缺陷进行监控;不定期对重点问题进行督查;按月统计科室运行质量指标,如:床位周转率、床位使用率等。并结合临床、辅诊科室责任制考评办法具体落实。

4.2.2每季监控每季度进行1次,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考核与综合评价,提出处理意见,并对科级监控情况进行评价;同时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门诊病历及已归档病案进行检查评级。

4.3环节监控以医务处值班检查和科室日常检查为手段,完成医疗环节监控。

4.4终末监控以每个病人诊疗活动完毕的科室医疗质量总评以及归档病历的终末质量检查手段落实。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终末质量管理力度,在原来返聘的两位老专家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员力量,外聘医学院退休教授参与终末质量检查,确保终末质量。

5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提升医师的诊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近年来编制调整后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的现状,医院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强医师良好医疗习惯的培养。

5.1加强沟通技巧培养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有效沟通可使医患双方获益,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医患间良好和谐的合作氛围,减少医疗工作中的差错和纠纷。医院年度针对医院年轻医师较多等客观情况通过外请专家、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沟通技巧的培养。

5.2组织病历书写评比病历书写是诊疗活动的客观记录,为加强全体临床医师对规范书写病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组织了多次全院的病历书写评比活动,方式主要为采取住院医师书写大病历、主治医师书写首次病程录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病历质量水平。

5.3制定手写病历制度自应用“军字一号”系统以来,电子病历相比过去的手写病历,快捷方便等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在应用中仍然存在病历复制、粘贴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医师病历书写能力的提高以及临床思维的形成,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医院在加强电子病历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低年资医师的手写病历制度,作为低年资医师年度考核指标汇总记录,以督促年轻医师提升病历书写水平。

5.4强化科内讲评制度年度各科室均制定了科内讲评制度,每月对重点医院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操作常规、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等进行讲评,结合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医院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同时对科内讲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指导意见,督促整改,努力提升。

5.5落实规范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师查房是疾病诊疗活动中极其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诊治方案,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而三级医师查房又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年轻医师帮带、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有力措施。医院结合目前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中存在的不足,修订了医院三级医师查房规范并督促落实,以三级查房为重点,规范医疗习惯养成。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