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管理未来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

2.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2.3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

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2.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3.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3.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3.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四、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要求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4.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4.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4.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结构生态化;功能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根据吴良镛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论述的内容,总结出我们未来建筑的趋势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定会是非常漫长的。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西方国家学习历史经验,跟上世界的步伐,清楚国际现状,以便让我们的过程更清晰,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避开了别人已经出现过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对于推动城市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中国城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和环境危机也涌现了出来。多年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却没有同时顾及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多变的丘陵山区大肆挖掘、毁林开荒,按照古老的平原地带建造方式,建设人工平原,这些行为都非常严重的损害了自然环境。最终导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地貌的迅速消失,地质地貌的彻底摧毁和恶化。

二、生态规划的重难点

(一)生态城市规划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城市规划思想,这一理念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规划思想来的。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生态学原理,方法上运用了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先要规划复合生态系统进而平衡好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完善生态系统结构,保护生态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要历经几大阶段,包括产生、发展演变至高级阶段(生态城市规划),在这整个过程中都要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原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规划,而且对实现生态城市的环境资源尽力保护,并大力推进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

(二)城市结构生态化

生态城市的功能强弱完全依附于城市的结构,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性。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功能的先进性。城市功能生态化的基础是结构生态化,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也依附于结构生态化建设,因此,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一切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生态城市有一段独特的定义: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很多此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性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状态,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主旨就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还有另外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城市规划有多种手段,包括扩大自然生态容量、改变生态结构和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性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同时有其他学者指出: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现有的陈旧设施和不合理的结构使得城市现代化建设滞后,现代化功能无法实现。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城市结构层次多变,复杂多样,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该经历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到高层次的城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的生态化的逐渐过渡,不可急于求成。

(三)城市功能生态化

城市在传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的或者说普遍的功能,它包括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小到社会民生的细枝末节。在当代,城市的功能还延伸到了生态领域,将城市的传统意义与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中国现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我认为生态城市的功能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融入了新鲜血液,那就是包括生态在内的“城市功能群”,它涵盖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几方面。在这些功能里,有实体功能,也有服务功能。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是城市的实体功能,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属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范畴。要达到城市功能生态化,就必须将社会经济、人文居所、交通水利、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实现全面生态化。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相对于常规城市的规划编制与建设构想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涵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难度更大,程度更深,任务更艰巨。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不但涉及到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构想、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而且涉及到了城市本身的物理空间结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所在地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现有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现实所需,因此我们需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多门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各政府部门团结协作,人民群众踊跃参与进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随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城市的发展更是主导了这个世纪,生态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规划影响到每个国家自身的发展大计,也决定了全世界未来的命运。我们应该用哲学的观点,用辨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生态建设和规划,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不变的孤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观点。我们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建设层次丰富多变的能突出各地区地域特点的生态城市、生态城镇、生态社区和生态村落,这是建设新型生态化城市的正确方向。

四、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从理论和思想上根本改变公众的观念,树立创新的理论,这要求首先建设生态文化,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消费观等常识的普及和宣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针对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的观念需要大力推崇。

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还需要实际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生态城市建设有推动作用。最后,需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行之有效的运作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6-8.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影响;制约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ity space, coordination is on activities of the regional space and regional space relationship.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use of interior space, economic, aesthetic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xternal form, the premise has a certain era characteristic style and environmen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and city planning coordination results. City planning is a dynamic solution and coordinat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ties between the buildings, buildings, to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view the continuation of city history, prospect the future of the city. Here, I'm trying to parse the city space, the space is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the city planning, discussion and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fluence;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一、城市空间

1.1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1.2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

二、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点:(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四、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4.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结语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三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核电站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将超过8亿千瓦。水电是我国优先开发的清洁能源,但我国的水电资源全部开发利用也只有3亿多千瓦。大力发展火电将受到环境保护和煤炭运输条件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我国政府已经核准了关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协议书》,未来十年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压力将日益突出,火电厂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中,国家提出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新的能源政策。

核电站在选址时,应满足不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同时满足距万人以上的乡镇应大于5km;距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大于10km;距 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市区发展边界保持适当距离。

本文就山东乳山红石顶核电与当地城市规划的关系展开简略的论述。

山东红石顶核电厂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及以上压水堆核电机组。建设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期工程先建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厂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辖乳山市海阳所镇南端的小石口村附近,东、南、西三面濒临黄海,北面与陆地相连,西南隔海850m处为南黄岛。厂址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21°38′12″,北纬36°44′23″。厂址西北距乳山市21km,北距海阳所镇7km,距银滩旅游度假区西南边缘为8.1km,西南距山东海阳核电厂址22km。厂址到胶东半岛三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距离为:东北距威海市93km,西北距烟台市89km,西南距青岛市130km。

山东红石顶核电厂厂址周围将设置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非居住区半径为500m。规划限制区半径为5km。

《乳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已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并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

本工程已纳入了乳山市总体规划。规划指出,由于核电站属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强,且距城市较近(距市中心22km,距银滩旅游度假区10km),必然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影响。加之核电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大量的人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聚集,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大大提升该区域的投资环境,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

2005年修编的规划首先回顾了的上一版《乳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1995年编制的规划中,乳山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城、两区、五个组团。一城——指乳山市的中心城市;两区——指夏村老城区与银滩(海滨)新城区;五个组团——夏村老城区、潮汐湖旅游区、新城中心区、新港区、白浪湾度假区。本次修编中,除了将新港区的规划调整为核电规划外,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方案。

规划还总结了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认为夏村老城区发展比较快,上版规划远期发展框架目前基本形成。部分用地位置超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银滩新区土地转让数量较大,大部分是商住用地。部分用地性质违背城市总体规划,部分用地位置超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住宅产业发展比较快,公共设施、 旅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乳山城市规划范围均位于本项目半径5km的规划限制区之外。距厂址较近的城市规划主要有以下内容:

城市规划边界距厂址最近的距离约为6.7km,该处为海阳所镇驻地。海阳所镇驻地为城市总体布局中五个组团之一的潮汐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汐湖旅游区由潮汐湖度假区和海阳所镇驻地两部分组成),为乳山市4个二级城镇之一,用地规模为4.8km2,用地类别均为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中对村镇建设用地的要求为:“结合用地、交通等确定居民点搬迁用地,完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居民人居环境。鼓励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实行‘迁村并点’,应限制在村庄内甚至在集镇内新办工厂,以避免出现新的分散局面,要鼓励现状散布在村落的企业逐渐向镇区的工业(园)区集中。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乳山市规定的标准。对按规划向城区或镇区搬迁或集中迁建的农民和工业企业,应制定鼓励政策。”海阳所镇2005年城镇人口为3522人,规划远期人口为4万人,迁入人口主要为海阳所镇的其他村庄居民。

银滩新城区作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两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9.7km2,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度假用地2020年规划人口20万人。银滩新城区居住用地距厂址最近距离约9.2km,城区中心距厂址最近距离约12km。银滩新城区是依托区内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滩旅游度假区而发展起来的。考虑到银滩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海滨资源(大海、沙滩、礁石),但北方海滨受到气候的限制,每年的旅游旺季只有3—4个月。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仅是银滩新城区的职能之一,银滩新城区的未来将是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综合性海滨新城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拥有20公里长的洁白海滩和海滨松林带,处于三面环海的平缓地带,依山傍海、林秀海碧、礁奇滩曲,集山、海、岛、湖、泉、河、林和历史传说于一体,极具观赏与旅游开发价值,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滩旅游度假区为本项目的最重要环境敏感目标。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将主要采取如下工程措施尽量缓解对该区的影响:

厂区主要占用的大部分陆地位于驴山南面山前坡地,规划容量的六台核电机组主厂房建筑群纵轴方向为东西向,一期工程位于西侧,向东依次扩建。受北面的驴山主峰遮挡,在银滩旅游度假区最多有可能看见本项目三期工程的两台机组。

1、2期工程的循环冷却水往西排放,三期工程的低放循环冷却水往东排放。一~三期工程的全部低放废水均参混入1、2期工程的循环冷却水后向西排放。由于南黄岛南北方向狭长,因此可以有效缓解低放浓度场的影响。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79-02

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新世纪之初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由文化的失落到文化的弘扬、由困扰的环境到宜人的环境、由交通的发达到发达的交通,由设施的健全到健全的设施、由突出的共性到突出的个性的成长过程,与此相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也经历着一个由资料的积累到资料的雄厚、由经验的手段到法律的手段、由被动的综合到能动的综合、由程序的法定到法定的程序、由科学的决策到决策的科学、由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简单的提高过程,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着一个量变到质变与跨上新台阶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而且为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小城镇转向大中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分散走向了集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方便,画地为牢,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没有出路,一体化乃是大势所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于相互间联系的广泛而更加重要,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经济命脉,以城市带和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我国城市的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或许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城市发展向具有良好地区结构的方向演进。

由于城市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到全球生产、区域贸易和服务的网络中,城市的利益不再仅仅表现为本国、本地资源的传统的“民族企业”和“本地经济”,而是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有境外资本、人才、技术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就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竞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通过价值创造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将由城市的总体布局、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工业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和开放程度等各方面共同决定,而上述因素的水平与发展速度则与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紧密相关。

2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规划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超前的问题在前几年就已充分暴露,专项规划、详规、控规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总规的深化细化显得不足,对形态控制不力的现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长期以来重平面设计轻立面规划,重微观管理轻宏观控制,对城市空间、地下规划重视不够,致使地下管线管理比较混乱。

2.2建设施工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还不够高,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景观建设力度还不够大,旧城改造回建速度不够快,“城中村”改造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城市管理方面

当前城市管理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乱挖城市道路和城市牛皮癣。建筑工地尤其是市政工程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问题,群众呼声也很高。

3解决办法

3.1管理原则

(1)抓好规划设计环节管理是建设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的需要。首先要塑造城市形象,铸造城市灵魂,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注重其整体风貌特色和前瞻性。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谋求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前景的延续和融和,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挖掘城市内在魅力。注重环境、功能与理念相统一,把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统盘考虑和运作。

(2)抓好城市建设环节管理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环节,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每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整体风貌,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高低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在工程实施中注重文明管理,科学实施。

(3)正视问题,加强综合管理,是改变城市现状的需要。

3.2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扩大。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要统筹考虑城市供水、节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等问题,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其次,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时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再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服从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传栋.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2,(5).

[4] 李其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2000,(20).

[5] 李梦白.城市建设经济学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城市配网 规划 建设 问题

1 城市配网存在的问题

(1)电源不合理分布,供电半径过长,线损过高。由于缺乏早期整体规划,我国一些城市配网的电源点要么布点不足、要么分布不合理,使供电半径过长,线损过高。此外,由于电源布点不合理,有些地方基于出现主变负载不均衡,降低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2)网络结构不合理,使运行方式安排不够灵活。由于网络结构不合理,使故障复电、计划检修以及迎峰度夏等工作受到限制。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变电站移址、变电站全站需要停电时,即使在低负荷水平的情况下负荷都不能转出,需要新出线或者新增加联络线。(3)线路故障率高,供电可靠性降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城市配网供电还采用的是架空线输电线路,可是近几年,环境恶化严重,常出现天气突变,自然就增加了高架线的毁损率,因此,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配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加了线路的维护难度。(4)负荷增长飞速、电网建设用地紧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房屋也变得越来越密集,城市的空闲地变得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城市用地的减少,从而增加了城市电网规划的难度,电力负荷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凸显了电力供求的矛盾。

2 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中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负荷的发展及分布状况很难准确预测,同时涉及的部门和专业领域多,它除了要满足安全性与可靠性、投资成本等经济技术方面的要求外,还要与市政规划等部门协调,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1 配电网络结构的规划

一个城市中新开发的地方,配电网的全局规划是建设的前提,要依照电网建设、管理的原则,首先对配电网络结构进行规划,避免日后出现操作不灵活的问题。

(1)供电地区电力预测及平衡问题。在开始进行规划之前,首先应该对所规划地区的电力需求有整体的预测,进而实现整体的优化配置,对于电力需求的预测会直接影响到电网的整体部署,以及对于供电设备的选择,所以对供电区电力的预测是是配电网规划的关键问题。对电力的预测预测通常是按照地区来进行的,对于市、县通常是以110kV为标准,10kV或者以下的配电网是依照镇区或是那些有重点负荷的地区来分区的。而对电量的预测,通常是按年段实施的,一些时候要按照季节的变化来对电量进行预测。(2)与主网规划协调问题。当前我国110kV或是以上的电网规划建设已实现了优化,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优化过程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①主网同配电网的配合。主网与配电网的规划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对主网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配电网,配电网的一些基础数据会对主网的规划起到关键的作用。②供电半径问题。在供电半径过大的情况,配电网线路的损坏率会增加,所以合理的规划,就会合理分配配电网的供电范围,以保证电网更加稳定与安全。③无功补偿的配合。通常来说高压电网是依靠集中补偿,低压配电网是主要依靠分散补偿。对低压补偿来讲,高压补偿起到的是导向作用,低压补偿起到的是补充、调节作用。(3)电源点选址及线路走廊安排。从减少网损、增加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应该优先规划电源点,只有电源点规划的合理,才能减少线路建设的投入,降低网损首先,从客观上看,各个电力单位必须选好电源点的位置。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经济的要求,因为后期的线路走廊的范围是有限的,很难实现布局的合理性。而且到了后期,在城市重新铺设电缆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对市容也会造成较差的影响,多种因素都造成开发线路走廊的难度。当前,我国已有些城市出现电源点分布不足的问题,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性,对后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对于线路走廊的规划,过去常常采用架高空线,高空线的故障率要远远高于电缆的故障率,而且从美观角度讲,高架线也容易影响市容。(4)配网馈线的规划原则。为了增加配网供电可靠性、增强运行方式的灵活性,在规划电源点出线以及网络的联络方式时,应该统筹考虑。①出线方向原则。对于变电站出现问题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实现灵活性,应尽量保证在一个地区的馈线是从不同的主变出来的;如果只有一台主变的情况下,就应该做到从一台主变发出的线路要在所在区域内实现交叉。②环网及联络原则。对于中压架空线路网络:采用这种接线方式时,首先应该保证线路的负载率低于50%。另一种中压电缆网络结构分为单环网结构和双环网络结构,其中单环网结构,构成环网的电源应该从不同的变电站发出或者是从同一个变电站的不同段母线发出,同时接线的每一环网的节点数量不应该太多;对于双环网结构,当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时,可由四回电缆馈线组成双环网的接线方式。

2.2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阶段规划上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结构规划。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更能确保供电的正常运行,可操作性增强等。依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现一体化对信息的管理系统,依照设计原则,对供电局建立统一的配电、维护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并依照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渐的建立健全。(2)规划功能。规划功能可根据结构规划,按照主站、子站和远方终端的特点和要求分别设置。配电自动化的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相关数据的获取及后期处理,根据得到的数据,才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测与分析。配电自动化子站的功能是优化数据的传输,对所管辖的区块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配。远程工作站是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应用工作站在地域上的延伸,与系统应用工作站具有一致的网络配置、应用功能。(3)通信规划。通信是配网自动化的关键,也是配网自动化的核心。对于配电自动化通信的规划,要根据对配点网结构的规划,对各个设备端口的不同要求进行设置,确保各个级别的安全性,使得供电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3 结语

配网规划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配网规划既要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又要保证电网的经济运行。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通过对城市配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现行的技术,对电力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9篇

4月5日晚,应长沙市城市规划协会、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邀请,省社科联委员会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孔子学院特邀学者,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故事湖南》主讲人郑佳明教授来到金麓国际2306多功能厅作主题为规划与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喻定权主持,来自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第一工业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化工医药设计院、中航规划建设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多家设计单位的代表共计120余人参与聆听了这一讲座。

此次讲座亦是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第53次集中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知识与文化”为主题每月举办一次,是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进行教育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集中学习旨在提高单位内部的思想文化交流,同时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和文化人士,从多种角度为单位员工进行专题演讲和报告,提供最新的理论、观念和信息,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推动单位的业务水平。讲座开始,喻定权主任首先阐述了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并致辞欢迎郑佳明教授的到来。

郑佳明教授接触规划工作由来已久。九十年代曾任长沙市西区区长期间他心忧西区发展组织并参与了当时西区详规的制定,这也是长沙市最早的详细规划。后来,他又担任了长沙市规划推动委员会副主任,一直致力于推动长沙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郑佳明教授关注于深层次上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为使群众、干部、知识分子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长沙的历史、发展再认识,他曾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有关湖湘文化书籍编写、影视宣传等工作。

在讲座中,郑佳明教授从文化的角度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以及湖湘历史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郑教授指出,当前我们对从文化史角度进行的中国古代城市、世界城市以及现代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财富,是鼓舞城市向前发展的精神基础。城市建设不会拔地而起,它需要这一基础。当谈到对“文化与规划”之间关系的看法时,郑教授认为虽然文化与城市规划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文化确实受到空间布局的影响并且文化也制约个人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由于湖南地处中国中南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其也是各朝各代名人贬谪之地,这些都对湖南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人口的迁移、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都共同影响并造就了湖南人民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珍贵品质。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重大的事件,都不乏湖南人民前进的身影。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电网;城市建设;环境;规划

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必须跟城市的发展在同一起跑线或略加超前。为避免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在城市电网的规划方面,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要借鉴和汲取其他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精心组织在岗工作人员培训,二要结合我国不同城市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开展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具有长远性和科学性。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电力专项规划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电网规划往往会同时,这是现在我国城市的常规做法,这些规划中涉及到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原则性的规划安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电网的规划专业性更强。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专项规划无法全部包含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由此造成的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这些都会给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产生障碍,导致今后电网的改造没有指导性。

2.用电需求增长,而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却逐渐变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城市电力负荷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20%。以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向着集约型经济的道路发展,我国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也决不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上种种可以得知,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用电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近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为了长远性的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先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前没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然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举步维艰,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不显着。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须先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3.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城市电网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频繁穿越于市区高空,尤其屡现居民楼前架空线,如此有碍居民生活,更具潜在的高压电力风险。其次,电网时刻在运行,而运行时必然带有电力电磁辐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频辐射危害小,但它毕竟时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再次,变电站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有些变电站建设在居民楼小区附近,不但产生辐射,噪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线、居民楼周围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存在,给居民带来生活中的畏惧感。因此,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

1.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才是根本

不论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都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这就需要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审核电力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而规划递交的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二者的同时审核和,从法律角度而言,是进一步保护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保证这一方案的切实可行和实施,进一步促进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步和和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协调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城市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创造更加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

2.在城市电网规划实施中,尽可能的争取地方

政府的支持

城市电网得到有效规划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因此就需要尽可能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保证城市电网建设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的城市电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召开会议讨论,签署双方都承诺的有效协议等形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良好的电力保障给一个城市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保障城市电力的安全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以对全体人民负责的态度,高瞻远瞩,针对城市电网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指导工作,与电力企业携手共进,共同解决具体规划建设中的矛盾纠纷。此外,城市供电企业也需要和城市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积极的政企战略合作,及时沟通,保证城市电力的有效畅通,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进一步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3.转变观念,统筹兼顾,使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电网规划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跟不上节奏,脱节或者滞后,都会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已经规划完成,而城市的电网规划却没同步,这就需要及时的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开展。此外,城市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共同协调好电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如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业之间就需要对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备案,确保不同的市政设施项目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尽可能减少相关的挖掘工作给环境带来的损伤,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资源。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电网规划。以前我国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由于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导致城市一些协调现象出现。一些高压线路随处可见,一些环城高速公路紧挨居民楼,火车轨道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越而过,这些不协调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而且高压线的电磁辐射也会对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问题,变电站的规划布局尽可能靠近公路或者铁路,还可以采用建设室内变电站,电网布局也尽可能考虑使用电缆线路。

三、结语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电网规划;城市规划;融合;发展

一、前言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电网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用电需求增长,而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却逐渐变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城市电力负荷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20%。以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向着集约型经济的道路发展,我国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也决不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上种种可以得知,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用电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近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为了长远性的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先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前没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然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举步维艰,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不显著。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须先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2.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电力专项规划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电网规划往往会同时,这是现在我国城市的常规做法,这些规划中涉及到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原则性的规划安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电网的规划专业性更强。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专项规划无法全部包含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由此造成的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这些都会给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产生障碍,导致今后电网的改造没有指导性。

3.配电网规划数据难以统计收集

配电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考证和收集,以保障能做出合理有效的电网规划,同时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因素。如前期考证、收集数据时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花费大量成本等,这都需要我们事先做好规划。但是这样的复杂大工程,其实施难度可想而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4.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城市电网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频繁穿越于市区高空,尤其屡现居民楼前架空线,如此有碍居民生活,更具潜在的高压电力风险。其次,电网时刻在运行,而运行时必然带有电力电磁辐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频辐射危害小,但它毕竟时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再次,变电站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有些变电站建设在居民楼小区附近,不但产生辐射,噪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线、居民楼周围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存在,给居民带来生活中的畏惧感。因此,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

1.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才是根本

将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一起实施 不管是城市建设规划,抑或是城市电网规划,都必须着眼全局, 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规划与 城市的电网规划实施的同步性。所以,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 行审核的同时,也要做好电力部门针对城市电网规划所作出的方案 的审核工作,以确保二者方案审核和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 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增进二者相融合的 程度,在有限的城市资源中,创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转变观念,统筹兼顾,使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电网规划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跟不上节奏,脱节或者滞后,都会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已经规划完成,而城市的电网规划却没同步,这就需要及时的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开展。此外,城市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共同协调好电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如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业之间就需要对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备案,确保不同的市政设施项目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尽可能减少相关的挖掘工作给环境带来的损伤,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资源。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电网规划。以前我国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由于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导致城市一些协调现象出现。一些高压线路随处可见,一些环城高速公路紧挨居民楼,火车轨道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越而过,这些不协调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而且高压线的电磁辐射也会对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问题,变电站的规划布局尽可能靠近公路或者铁路,还可以采用建设室内变电站,电网布局也尽可能考虑使用电缆线

4.建立数据平台,提升规划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

城市建设的频繁进行以及改造对于电网规划与升级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规划涉及到大量的基础建设知识和城建信息,如何准确、及时地归纳和分析这些信息将对电网规划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电网规划部门要建立一套数据平台,按照信息化流程将信息输入平台,做好前期论证准备,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电网规划建设的衔接问题,以提高电网规划的有效性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电网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基本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构架。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考虑每个影响因素,比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电网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而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要更多的考虑用人文关怀方针去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电网建设给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衔接机制

2006年5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2006]37号) (以下简称37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这就对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如何认识住房建设规划、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与住房建设规划进行衔接的要求。

一、住房建设规划的内涵与背景

1.住房建设规划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2.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

37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划内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

3.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住房建设规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住房建设规划是我国住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住房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1)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

(2)住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住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住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住房建设规划是体现住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

1.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住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

2.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 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3.规划实施与衔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各类型的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可能存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

三、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

作为37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建设部建住房[2006]165号文件指出“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

4.规划类型衔接方法编制内容中与居住和住房相关的内容

住房建设规划―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居住区规范:居住户(套)数、住宅建筑套密度等技术经济指标;

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

结束语

住房建设规划与相关城市规划不同步编制,规划年限也不完全相同。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影响,在住房建设规划每隔五年不断滚动编制的过程中,相关城市规划应在时间和内容上积极主动、及时协调,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出发点是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特别是政策性住房,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衔接,保证各类住房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 ]37 号) .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对策;健康有序发展

[ Abstract ]: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city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the following will analyze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earning to use.

[ Key words ]: city planning;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大中城市不断出现,但是我国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相对发展比较滞后,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要保证一个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应该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其直接关系着城市的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系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所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应引起技术人员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2、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概述

根据作者多年实践,总结出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城市规划影响千家万户,关系各行各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战略性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重大设施建设、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城市规划是一个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趋于合理、科学、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城市规划重要性、权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建设近几年来日新月异,新景观、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违反规律的现象,如一些城市或是在风貌保护区新建了一些现代高层建筑,或是拆毁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区域。一个城市要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首先要规划好。这样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已经一定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由于个人意志或地区利益而变更。规划必须具备高起点,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城建设及管理的需要。规划要体现特色化、科学性、超前性、历史变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现象。第二,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前提条件,城市规划制定出来以后,如何使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人工与自然、科学与艺术完善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来具有实施各项城市建设项目,使规划逐步付诸实施。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根据规划的部署,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公共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管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其它物质设施建设的基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奠定城市发展的空间大格局,并为城市陆续开发创造了条件。对于城市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旅游博览区、产业开发区、城市出入口等等关系城市形象的重要地区,要精心筹建。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城市建设的高水准和整体协调,又能迅速强化集聚效应,形成开发气势,吸引更多投资。如果城市建设偏离规划的轨道,即使规划再好,也总有一些建设单位各行其是,对规划的要求不屑一顾,结果各种建设性破坏层出不穷:野蛮的摧残城市珍贵的历史文物,愚昧的糟蹋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粗暴地损害城市和谐的整体形象。另外城市建设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城市管理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城市管理是指环境卫生与城市市容的管理,从全国范围内看,城市建设只要有资金,有规划,建起来并不难,但对建设好的一些项目的后期管理难度较大。其效果的优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观原因主要是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管理资金、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制约。客观原因主要是人们的卫生习惯、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另外,城市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的政府在加强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对城市的管理倾注了更多的精力,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工作作风,比如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形成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市有城管局及城管监察总队,区有城管办及城管监察大队,街道有城管科及城管监察员;在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集贸市场实施“退路进厅”,实行新的垃圾收运方式,拆除违法建筑等,这样就为全面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城市规划,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整体上维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3、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发展快,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做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批准的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不得擅自改变,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工程和建设用地,必须服从规划管理,符合城市规划,任何人无权擅自改变,特别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行为。城市规划管理权必须集中起来,不能下放到下一级部门。城市规划是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的。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权,必然是强调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只有把城市规划管理权集中,才能避免个别部门和单位为了眼前利益、局部的利益、个别利益等,而滥批滥建。第二,必须引起对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的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城市管理搞好了,对维护建设和规划的效果将起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能重建轻管。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其次还要制定城市管理法规,严格按照法律管理好城市。再次,要做好宣传和教育,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城市管理意识,这对搞好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先行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要满足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的条件。第四,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不能削弱,必须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部分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其开发建设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停车场地、城市公园、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手段,确保城市社会公益设施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第五,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不能破坏,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重视,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光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第六,加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对于更好的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要以节约、高效和极限利用为目标,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空间和地下的纵向开发,增加单位土体的投资额,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4、结尾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杨荣金等,经济日报出版社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plann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easonable layou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of the city, continue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 city's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r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city, the city continued to achieve scientific, harmonious,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制定后,如何使其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可以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综上所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1、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园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2、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完好,而且不断修缮,展示昔日的辉煌。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文化品牌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的规划

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园林绿化是城市的“肺”,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公园、绿地的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

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建规模和提高城建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防止城市骨质酥松症,在实现城市“长高”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2、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

城市建设在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同时,应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项目上,更多地关注一些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城市公用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在搞好地上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地下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下需要不断铺设新的管网和线路,其密集地区已呈杂乱蜘蛛网状态,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经常需要“开肠破肚”进行修理和补充。因此,政府应有长远考虑,下决心搞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密集区段可修地下综合管沟。

4、硬件设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市民之魂。一个缺乏理性的城市,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筋肉和骨骼,那么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徒有强壮的骨骼和筋肉,没有灵活的大脑,也决不是一个健美之人。

5、完善规划制度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切实维护好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6、严格按控制性详规进行规划管理

出让国有土地,须有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严格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限定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及绿化率最小值,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退后红线的距离;提出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四、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

一、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1.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

2.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

3.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1.统一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4.完善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5.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现代化

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本求实际,有目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切实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根据城市现有的资源、地形、商业环境、经济水平制定出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蓝图。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是依据城市环境境遇地理位置进行的,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切忌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每一项城市规划举措都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城市的基本构建水平,规划重点应该从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进行长远考虑,着重建设改善民生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使城市功能向着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目标方面,需要制定短缺目标、中长期目标,使城市的规划有步骤进行,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只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城市进行规划,保持严谨的态度实施城市建设,运用人性化的措施对城市进行管理,就一定能够建成一座人类聚居较为适宜的和谐城市。在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须要通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受到政策、科技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逐渐加剧。所以,新时期新时代的城市规划要严格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改革,使社会调控的功能得以加强,使城市的发展、社会公平、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