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

风险处理流程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风险因素;防范措施;控制体系;预防机制

1.引言

伴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兴起,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物流已经成为促进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的全球化视野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分析,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促进物流产业的顺畅发展,保证智能化、现代化的物流网络覆盖全国。然后在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不论是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影响,还是物流环节的流程风险等,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将会对物流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必要对物流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根据物流产业发展所处的各类环境内容,对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识别、归类总结。在识别出物流企业环境中所存在各类风险因素后,本文提出了物流风险的规避方法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物流风险控制体系和预防机制。

2.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别

由于当前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灾害风险时有发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物流企业的发展就面临各种各样的可知和不可知的风险因素。有宏观的风险因素,有微观的风险影响;有自然环境的威胁,有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物流本身环境的流程风险,有物流企业管理的内部风险;一系列的风险因素都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对物流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威胁。

下表是各类风险因素的特点及其频率对比:

3.物流风险的规避防范措施

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别因具体的环境、自身的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物流风险的规避防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必须制定出综合性和灵活性紧密结合的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的发生,以及出现风险时如何有效的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努力营造物流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阶段之后,必然会通过文化管理来使得企业经营达到更高的层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面对各种风险首先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风险防范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从而保证企业制定的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2)全面树立物流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的主体最终是人的行为体现,对于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理等都最终要通过人的行动进行规避处理,当营造出了良好优秀的企业文化分为后,就需要对企业从上而下的所有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风险防范理念的培训教育,通过风险课程的专门培训、派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去外部专业的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内部进行海报文件宣传、组织模拟风险应对训练等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风险理念方式宣传教育,使得物流企业的所有员工时刻保持风险防范的意识,提高对于各种未知风险的规避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及处理制度

一套健全的风险应对及处理制度是物流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没有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再优秀的风险管理方案都会在实施效果上大大折扣的,所以必须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状况,结合物流企业所处的自然、政策环境中存在的可能风险,首先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根绝物流企业所处的自然与市场经济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可以建立包括以下几个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因素评价管理制度、风险规避预警管理制度、事中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事后风险处置管理制度、风险经验库管理制度、风险应对绩效激励制度、风险处理效果监督制度等。

(4)建立准确全面的物流风险评价体系

想要更好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以及出现风险后进行及时的处理控制,首先必须对于各种可知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归类、分析和评估,通过运用整体分析、综合评价等各类方法对于不同风险进行分析说明,物流企业就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而风险预警机制和控制体系的建立也就更具有针对性。

(5)形成高效及时的物流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物流企业防止风险的核心环节,在风险发生之前将各种风险尽可能的避免,直接防止经济损失的发生,这才是物流风险管理的最佳效果。针对不同的风险设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值,当出现可知或潜在风险达到既定的预警值时,相应预警警报就会及时提醒企业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做好全面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构建综合多重的物流风险控制体系

有些风险能够避免,但是大多数的风险由于随机性和不可知性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建立风险发生时的风险控制体系是物流企业处理风险的关键环节。针对风险发生的过程中,及风险发生后如何将各类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努力将风险威胁降低到最小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在。由于风险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按照发生的风险类型、特点、内容等方面控制体系形成针对性强的应对方案,并在处理的过程中提出风险控制过程结束后的后续处理措施。

(7)配置相应的风险控制过程反馈机制

因为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总是动态变化的,在已经发生的风险不断进行时,随时会出现新的风险威胁,所以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即时风险控制效果反馈机制,以便根据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方案的调整,同时对于风险控制体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进行及时的修正。

4.结论

风险因素是始终存在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企业内外部存在的各种可知的潜在的风险因素随时都会对物流企业的运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物流企业的频临破产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物流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识别归类,分析说明了各类风险的发生频率及特点,并就物流企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对于物流企业应对未来发展中各类不同的风险发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众,申金升,陈继军,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55-58.

[2]许国兵.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J].物流技术,2007,26(1):22-24.

[3]苏奇,赵一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控制物流风险[J].物流科技,2007,(9):115-117.

[4]刘萍萍,裴葆春.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0,(3):171-173.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业务集中处理模式 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借鉴国际经验,着手探索推进柜面业务集中处理的运营模式,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功能转型。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在推进业务集中处理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类操作风险的变化和转移,如何监测、控制与评估操作风险成为有效实施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分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与传统业务处理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商业银行推进实施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重要操作风险冲击,提出加强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描述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柜面业务处理由各营业网点前台人员分别受理并操作,对于需要复核、授权的业务再由网点相应人员进行后续操作,这种分散处理模式存在效率低、风险点分散、风险控制难度大的特点。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是指银行依托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将前台受理上传的凭证资料影像信息切割成碎片,由后台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核算方式实现业务集中处理的一种业务处理模式。与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相比,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业务处理区域分层管理、处理流程归一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主要形成“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分层管理,营业网点前台受理业务后,只负责对客户提交凭证的真实性和业务依据进行审核,具体账务处理则由后台(下称作业中心)操作,作业中心对业务的合规性、业务依据的完整性进行负责。因此,传统处理模式操作分散、交接环节较多,各网点把握的操作流程可能存在差异;而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实行分区管理,有利于形成规模化效应,统一操作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业务办理依据电子化,流程控制系统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客户提交的凭证需由前台即时传递到作业中心,因此需要依托影像传递、数据传输等系统来实现,即前台审核凭证后通过系统将相关影像和数据传递至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依托集中处理平台,由不同人员分别对随机反馈的业务碎片进行补录,系统自动碰对再配对合并成完整信息,这一过程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的“一手完成”、人工复核或授权限制,实现了事中系统控制,能有效降低人工干扰因素。

(三)业务处理标准和业务凭证的统一化

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账务处理由作业中心统一操作,由于需要将原本分散处理的业务传递到同一平台,同一笔业务也要被分割成不同碎片随机交由人工处理,最终再由系统进行配对整合,这一过程本身决定了需要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业务凭证。

(四)集中业务品种的限制性

商业银行日常柜面业务可粗略作如下分类:涉及现金的业务,仅提交相关票据、凭证等的业务,以及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发起但需要银行人工处理的业务。业务集中处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信息如何传递到作业中心,对于票据、凭证类和网上银行等信息,可通过系统进行有效处理,但对于涉及现金收付清点、核对的人工操作环节,则难以通过系统分割和传递,由此推想,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对于涉及现金类的业务集中存在较大限制性。

二、某商业银行业务集中处理实施情况

(一)推进业务集中处理现状

某商业银行自推行业务集中处理试点取得成效后,2010年开始实行全面推进。在网点集中方面,截至2011年初,实行业务集中处理的网点占全行网点总量的80%以上;在集中业务量方面,多项业务品种的集中处理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60%以上;在业务处理效率方面,截至2011年初,平均每笔业务处理时间达到2.5分钟,较传统模式有较大提升;在集中业务品种方面,基本是本外币票据汇款转账业务、个人客户信息登记、网上银行人工处理等;在人员配置方面,网点柜面复核人员有一定节省,而作业中心人员组建仍需结合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充实;全行操作风险监控人员配置暂时没有大变化。

(二)阶段性推行效果

根据该行业务集中处理推行情况可看出,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有利于业务量较多、营业网点分布广泛的综合性商业银行,随着业务集中程度提升,其规模化效应也逐步显现,业务处理效率可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推进业务集中处理牵涉到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力资源等因素,需要一个持续过程;该行集中的业务品种暂时未包括现金类业务;业务集中处理后操作风险重要环节突出,业务处理更多通过集中处理平台传递,银行的监控方式与风险控制措施也尚待改善。

三、推进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关键操作风险

(一)流程管理失败风险

在流程管理中,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设置为首要,而在推行业务集中处理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相应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修改更新,这一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制度制订不完善、不及时,业务流程设置不流畅造成风险隐患;二是在制度与流程更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还有一种是实施新制度、新流程后由于管理因素造成的风险。

(二)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

由于业务集中处理的各环节必须依托科技系统进行信息传递与业务操作,随着业务集中程度的提高,银行日常业务处理的正常运行更多地取决于系统的平稳运营,若相关系统中断或存在疏漏,而手工处理难以补救,则很可能造成业务停顿,对银行影响巨大。

(三)前台业务处理真实性风险

根据业务集中处理要求,前台柜员受理凭证后,通过影像系统或数据信息系统将相关原始数据传递到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主要凭借系统反馈信息进行后续账务处理。此时对业务依据的真实性要求变得非常重要,若缺乏有效措施确保原始单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则很可能为内外部欺诈提供可能,

(四)集中处理环节风险

实行业务集中处理后,主要账务处理由作业中心负责,换言之是将传统业务处理模式的主要操作风险集中到后台,作业中心各岗位操作环节也随之成为操作风险高发环节,作业中心人员是否按制度要求执行、是否按标准流程操作、是否存在工作疏忽或操作失误等,都是关键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区域。

(五)风险控制措施与集中处理模式不匹配形成的风险

如上述案例所述,实行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后,操作风险在前台与后台之间进行了重新分布,但同时部分业务的集中又存在一定现实困难,需要继续按传统模式处理,此时若不能合理分配风险监控资源、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则可能出现监控虚位的情况,存在极大操作风险。

四、加强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设置

为防范推进业务集中处理模式过程中,由于制度更新或流程重新设置不衔接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探讨,对各阶段潜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在此基础上预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通过试点行的反复实地验证进行修改,最后达到设定标准的方进行全面培训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试点行各项操作风险指标的监测和评估,积极收集一线操作人员反馈的建议;全面实施后,也要建立定期监测评估制度,根据业务发展适时更新相应制度和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形成良性循环。

(二)运用科技手段,牢固系统建设

业务集中处理模式涉及到网络传输和信息系统等科技系统,为防范系统失败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计算机安全防护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稳定性能和抗灾能力,建立系统备份,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制定重要数据查询、存储、销毁等环节的控制措施。

(三)针对关键风险环节,完善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1.确保原始凭证真实性

鉴于业务集中处理前后台信息传递的特点,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加强源头真实性审核,除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外,还可以在营业网点建立影像上传复核制度,对重要业务的上传凭证真实性进行相互复核,作业中心凭借已复核的影像信息进行业务操作,其次还可以在作业中心建立监控录像回放系统,对存有疑问的信息通过调阅录像进行核实。

2.加强业务集中处理环节操作风险监控

首先要深化作业中心业务人员培训,使其熟悉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同时对作业中心处理环节进行科学分割,设置专业岗位,实现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模式,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控制,降低操作失误,提高操作风险防范能力。

3.健全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合理配置风险控制资源,依托操作风险监管系统,通过建立监测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管理,如根据风险系数、风险控制难度、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指标对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由易至难分别由营业网点、管辖部门、省市级管理部门、甚至总行直接进行风险管理、评估和控制,形成各层次、全方位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四)建立应急预案体制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外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商业银行应做好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损失,预先制定一套相对完整、可行性强的业务集中处理应急预案制度,明确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工作原则、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应急程序、应急保障等方面内容,并加强日常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学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肖艺,李海文,李彦.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论坛,2009,(6).

[3]陈冲,王晓琳,卢峰.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9,(2).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营集中 操作风险 防范对策

传统分散的运营模式制约着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创新,90年代末,国内部分商业银行业率先引进国外运营工业化的思路,建立后台集中处理中心,将部分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向后台转移,逐步推广前台接单、后台集中运营模式,实现“前后台”分离。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化、模块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和作业的优势,在效率提升、成本节约、风险控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成为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转型的强大支持后盾,但是,新的模式必会改变原有的风险点,因此,需要对潜在风险进行重新识别,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商业银行运营的安全、稳定,有效发挥后台集中运营的优势。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实施后台集中运营后,国内许多学者和金融从业者均意识到运营模式、风险特征的改变以及重构风险管控对策的重要性,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

陶裴(2015)将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分为操作系统设计不足和业务操作不规范两类,建议运营集中后,由同一的规章制度监管,由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避免制度独立和监管不到位。

王玉辉(2014)通过分析集中处理模式的特征,提出风险趋于集中、系统运营风险提升、参数管控难度加大、实物真伪识别风险增加等集中处理风险特征。

范晓磊(2013)以FD银行账户开立和销户业务的后台集中处理为例,从技术和制度方面提出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陈洋、毛佳和高洪志(2012)结合国内外银行营运集中化处理的实际情况,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因素等方面对营运集中化处理的操作风险类型进行了划分。

二、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概念和优势

(一)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概念

所谓后台集中运营,是将银行柜台或其他渠道受理的客户提交的指令或凭证,运用电子影像和网络传输等技术,把数据传送到后台,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影像切割、二维码等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流水线、集约化处理,并由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校验、账务核算、资金清算等步骤,最后将结果信息反馈给客户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分散的运营格局,颠覆了传统“经办-复核-授权”的业务流程,使运营能够“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高效率、低成本”,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必选之路,同时,后台集中运营也是运营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二)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优势

1.减轻前台柜面压力。将前台繁琐、复杂的业务集中到后台处理,柜员业务操作时间缩短,在后台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柜员可利用等待时间与客户进行交流和营销。后台集中运营减轻了一线柜台的压力,使前台柜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开展营销和服务,使得一线柜员以及基层网点业务部门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用来维护销售和管理客户关系,真正成为银行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平台。

2.集中管控操作风险。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业务处理方式由原来的“柜员一手清”变成了“背对背”多人协同合作,前台只需进行基本数据录入,记账、检查、清算、统计分析等复杂环节均有由后台集中处理。同时,系统能够将风险广泛覆盖,使操作风险点趋于集中,风险衡量标准能够得到统一,有利于专业人员进行统一风险把控,大大降低了操作风险的发生率。

3.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由于大量繁琐和复杂的业务环节集中到后台处理,前台柜员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培训难度和周期也大幅下降,人力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同时,流程再造减少了中间多余环节,节约了业务处理时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员工工作饱和度增加,整体运营成本稳步下降。

4.有效提升服务客户质量。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大量数据由后台集中录入,定期进行深入加工和分析,提供给各对口人员使用,使用者能够挖掘有效数据和关注重点客户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等工作,拉近了与现有客户的距离,发展潜在客户,树立银行的良好口碑,大幅提高营销成功几率。同时,后台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业务处理、流程跟踪和后台监控,使得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减少了客户的等候时间,有效提升服务客户质量。

三、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特点和成因

随着运营模式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原有风险点和产生风险的动因也相应发生变化,出现了在集中运营模式下独有的风险特点。由于后台集中了系统、人员、流程、制度、第三方机构等多个管理模块,使得风险的影响因素更为多样和复杂,因此,需要对原有和新增的风险进行重新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掌握风险的特点和成因,以便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特点

1.风险向后台集中。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复杂业务由后台集中处理,前台业务处理环节减少,风险点也随之减少,数据录入、凭证审核和印鉴核验等交易由系统自动处理或后台专业人员处理,部分异常交易也随着处理层级的上移而向后台转移,风险向后台集中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后台业务处理笔数大、金额大、涉及面广,而且还承担进程监控、系统运维、参数管理、岗位配置、业务调度、外包管理等管理工作,成为多种风险的聚集区域和并发中心,也使得后台风险管控压力日益增大。

2.系统运行风险提升。后台集中运营的业务流水化、影像电子化传输对网络的安全和稳定以及光学字符识别(OCR)、影像切割、二维码等技术对系统的兼容都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功能完备、应急切换、运行稳定、网络连通、系统间交换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和稳定的运行,如果出现通讯异常、系统故障等无法及时修复的情况,对全行的业务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引起业务连续性断裂,进而产生资金风险或客户投诉。集中层级越高,风险影响范围越大,特别是地区集中和总行集中的商业银行,一旦出现系统运行故障,其影响范围将会相当大。

3.人员管理风险加大。在后台集中运营模式下,后台聚集大量作业人员,这些人员来自银行本身或外包公司,年龄跨度大、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也多种多样。他们每天面对大金额、实物票据等交易,如不能做好正确的道德引导、日常监控和培训管理,极易产生内部欺诈、内外勾结共同作案以及不熟悉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声誉、客户资金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

4.新的风险逐步显现。后台集中运营模式对于业务风险防范是把“双刃剑”,不但风险向后台区域集中,而且在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风险。例如,后台集中处理的交易含有大量客户账号、印章、支票号码等信息和票据影像,如果未能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必要的保管、访问控制和销毁,极易造成客户重要信息泄露;部分商业银行在后台集中运营过程中引入外包商,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如果对外包商管理不善,未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考核,极易出现外包商作业质效无法达到银行服务标准、交付时间无法满足银行要求等情况。

(二)后台集中运营的操作风险成因

1.系统因素引起的风险。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水平跟不上业务处理的速度和业务产品的更新速度;二是系统崩溃、存在漏洞、受到外部入侵对系统功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由于系统建设过程中的调研欠重复、设计欠全面、安全控制缺乏或者其他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导致系统之间关联性间断、主要环节缺失,或是系统漏洞所产生的风险,均属于系统因素引起的风险。例如,凭证影像通过扫描传输到后台进行切片录入,如果切片模板出现异常,会产生切片不准确或者无法切片,导致操作人员无法正确录入数据;由于设计和安全控制缺失,使头寸匡算出现误差,导致银行在人行的余额不足对外支付,造成罚息或客户资金延误等。

2.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员工因个人品德、风险意识、业务素质等因素,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主观作案和人员流失的情况。操作失误是由于员工业务知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或是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操作人员主观作案是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因员工自身道德丧失、主观违反银行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或利用制度的漏洞以及系统自身的漏洞违规操作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操作人员利用库房管理的漏洞,违法银行的规章制度,盗取实物票据交由外部中介,从中收取“好处费”,使银行资金受到损失。人员流失的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流失率过大,只能通过缩短培训周期加快人员上岗速度,造成人员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不稳定,产生操作风险,影响业务处理质效。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流失,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风险不可估量。

3.流程银行引起的风险。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导致流程上各环节间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从而形成风险隐患。例如,在“经办-复核-授权”模式下,经办、复核和授权人员不应为同一人,转变为后台集中处理后,数据的录入应该采用“背对背”方式,由于业务流程设计不完善,没有增加操作员互斥的功能,导致同一个操作员可重复录入相同的数据,可能会影响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引起内部作案的潜在风险。

4.制度因素引起的风险。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业务操作手册、实施细则和指引等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未能全面考虑各种业务或各相关业务风险诱因,导致环节或步骤风险控制的缺失,使操作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无制度、手册、细则或指引支持,产生一系列操作风险。例如,一项业务没有具体的操作手册和细则,业务人员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培训或指导,当其中一个人理解有误,后续的其他操作员也会“将错就错”,使操作要求和标准“偏离正轨”;二是系统上线或优化后,相关制度、作业标准的更新速度落后,导致操作人员在新系统和旧制度“无所适从”,业务处理“无据可循”,易出现监管重复、管理漏洞、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产生风险隐患。

5.管理因素引起的风险。该类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管理过程中未能按照正常的管理制度、流程进行,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失效。例如,部分需要逐级审批的业务,业务人员未按照制度执行,出现越级审批的情况;外包公司作业质量持续下降,银行没有按正常管理流程约谈外包公司管理层,未落实对外包商项目运营的管理,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运营错误等。

四、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实施后台集中运营,业务中的风险随着处理层级上移而在后台聚集,使后台成为风险的“聚集区”和“反应堆”,一旦某个环节缺少控制,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链式”反应,使商业银行出现大范围业务中断、服务停止等情况,对银行声誉、客户资金造成影响。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针对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特点制定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好风险管控工作,是充分发挥集中运营提升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优势的必要条件。

(一)从制度方面控制风险

树立“制度先行、有效落实”的观念,一是在业务集中或系统改造前,结合监管机构相关法律和法规,对各流程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制定行内使用的管理办法、业务操作手册和实施细则,使员工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在管理、操作上均有据可循,有据可依,减少出现监管重复、管理空白的情况;二是在系统优化功能上线前,及时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订,使之与新系统、新流程相匹配,避免出现“旧制度”对应“新流程”的情况;三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调研、考核、监督等形式了解制度落实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调整,避免制度执行者和制定者脱节,使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更贴合实际、更可行。

(二)从流程方面控制风险

流程再造是后台集中运营的重要部分,通过流程再造打破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实现高效、高质、低成本、低风险运营。因此,在设计流程时,要以效率和风险平衡为原则,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评估风险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将风险控制措施融入到流程中,充分发挥系统、流程控制的优势,使“机防”胜于“人防”。例如,通过参数控制超金额业务需要双人复核或授权;在流程中设置录入和审核权限、相同操作员互斥控制;一些环节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操作风险发生几率等。

(三)从系统方面控制风险

后台集中运营的电子影像、数据处理都是以系统、网络为基础,网络安全和系统稳定是发挥集中运营优势的必要条件。系统风险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风险主要是系统受到外界不可抗力影响,出现通讯、网络、硬件故障等系统失常的情况。外部风险可通过建立数据备份、灾备恢复中心、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进行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外界因素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内部风险主要是内部员工未按行内制度要求,违规操作或误操作引起的风险,例如,系统超负荷、内存溢出等。内部风险可通过加强机房环境和出入限制安全、软件操作使用权限、硬件设备维护等安全管理措施控制,同时,可建立系统运行监控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关注系统运行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防范于未然。

(四)从人员方面控制风险

后台集中运营中心聚集了大量来自银行、外包公司、派遣公司的人员,这些人员年龄层次不同、素质参差不齐,极易因个人品德、风险意识、业务素质等因素,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主观作案和人员流程是等情况,给运营的稳定性带来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机制,采用强化意识、培训引导、考核激励、违规处罚等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培训引导,在员工中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从思想上遏制员工主观犯案的苗头,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一是落实准入制度,根据岗位职责和发展规划选用适合的人员,使“人尽其用、人岗相适”,充分发挥员工所长,培养潜力;二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物质或精神激励、违规处罚和定期检查等形式,使员工意识到违规成本,增强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规避风险,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陋习。

(五)从管理方面控制风险

在实施后台集中运营的过程中,除了风险的后移、聚集外,还产生了信息安全、外包管理等新的风险,因此,除了从系统、人员、流程、制度方面控制风险,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活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例如,对于服务外包风险,应建立外包准入、监控和考核机制,选择资优价廉的服务外包商承接项目,监控外包员工的作业质效,减少延迟交付、作业质效未达服务标准等情况发生的几率;对于信息安全风险,除了在设备、网络上进行控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作业区域管理办法,明确可携带和禁止携带物品等,避免敏感信息外泄;对于作业质效,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范围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涵括专项和日常监控内容,特别是风险易发生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重要时点进行重点检查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台集中运营在效率提升、成本节约、风险控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商业银行运营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转型的强大支持后盾。但是,在实施后台集中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风险,因此,通过分析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特点,探讨银行实施集中运营过程中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提出从流程、制度、人员、系统、管理方面控制风险,对商业银行后台集中运营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辉.《商业银行营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特点及风险分析》.《金融经济》,2014年第12期.

[2]陈洋,毛佳,高洪志.《商业银行营运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北京金融评论》,2012年第4期.

[3]束琼.《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后台集中运营模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4]杨宁忠.《石嘴山银行运营模式和运营平台建设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5]陶裴.《商业银行运营集中化处理后的操作风险控制》.《时代金融》,2015年第30期.

[6]牟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营运后台集中操作风险防范》.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矩阵;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50-03

作者简介:刘晓峰(1962-),男,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市场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管理学、电子商务;田子优(198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被淘汰和废弃的物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资源循环利用也更加重视,逆向物流活动迅速发展起来。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是指与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更加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核心业务,把不擅长的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不但能增强竞争力,提高逆向物流的效率,还可以节约资金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风险。企业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作,可是由于逆向物流的环节过程以及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极易发生错单、延迟、技术支持不足、交通意外和信息沟通不畅等风险。若是企业忽视对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相关的风险管理,就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当初外包的预期目标,还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先机,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加强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和评价对企业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对业务外包和物流外包的风险进行了相关分析,但是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逆向物流外包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风险矩阵方法对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为逆向物流外包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识别

在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以及双方合作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逆向物流外包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如何正确识别和分析逆向物流外包中存在的风险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企业进行逆向物流外包主要面临以下五种风险:

1.决策风险

企业在对逆向物流业务和外包商进行选择以及对决策人和决策信息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被称为决策风险。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往往导致企业对第三方供应商选择不当,进而降低企业利润甚至丧失市场先机,抑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管理风险

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后,由于合作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员工抵触等产生的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必然会产生闲置的岗位,对这些员工安置不当便会导致内部人员的抵制和不满,甚至会损害企业形象。

3.合作风险

企业与第三方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应以诚信为基础,但是由于第三方供应商服务质量不稳定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承诺所产生的风险被称为合作风险。

4.操作风险

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在接包过程中,无法及时和准确地将货物回流或处理退货时存在技术漏洞产生的风险称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还可能将完好的物品错当成残缺品处理,若配送不及时,甚至会耽误维修好的物品再销售。

5.财务风险

逆向物流外包的成本不仅包括商品回收、检验与处理、产品分拆、再加工或再处理、运输、储存等活动产生的经营成本,还包括企业管理成本以及谈判签约等隐性成本。在企业对这些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

二、风险矩阵方法介绍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险矩阵方法最先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提出,并且在美国军方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分析软件也已经应用于联合监视与雷达系统和国家空天系统升级项目中。我国目前主要在采矿、自动化仪表可靠性分析、设备维护与更新等领域使用风险矩阵方法。风险矩阵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两个方面的因素。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步骤如下:

1.列出要评价的项目所有潜在的风险。

2.依次估计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见表1)。

3.依次估计这些潜在风险发生后对整个业务的影响,可以将风险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这五个等级进行解释说明(见表2)。

4.确定风险等级。在表1和表2的基础上,建立风险矩阵图,得到各个风险的级别(见表3)。

表3中给出了五种风险等级,分别是较低、低、中、高、较高,但是同一等级中风险的重要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使得风险管理者无法判断出更为关键的风险因素。

5.在确定了风险等级的基础上,在风险矩阵中应用投票理论,引入Borda序值法来确定关键风险,可以得出将资源投入到哪些地方可以最有效地降低风险。Borda序值法的基本原理是投票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候选人排序,然后再计算每个候选人的总分数,获胜者就是总分数最高的候选人。在本文中候选人是指待排序的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获胜者也就是指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Borda序值法不仅在高风险区适用,在中低风险区也同样适用。其原理表示如下:

通过计算出Borda序值就可以得出各个风险等级。每个风险的Borda序值就是在特定的风险区域内比它更为重要的风险的个数。如果Borda序值为0,就表示在被评估的这个风险区域内这个风险因素是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

三、基于风险矩阵的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评价

逆向物流外包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所以采用风险矩阵方法来评价企业逆向物流外包风险是合理的。以某生产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决定将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及包装容器的周转使用等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或者与逆向物流外包业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此次逆向物流外包业务的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逆向物流外包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找到该业务中的关键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在逆向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在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时,不可能对其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因而导致决策信息不完全甚至不准确。

2.内部员工的抵制。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后,会与企业部分员工的利益相冲突,从而会遭到企业员工的抵制或不满。

3.管理模式的差异。由于外包的企业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管理模式存在差异,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衔接过程中产生矛盾,给外包业务的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4.履约的可信程度。签约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采取一些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侵害发包商的利益。

5.信息泄露。逆向物流业务的承包商可能会在接包过程中对外包企业的产品、研发信息等进行有意无意的泄露,若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得到,必将对该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6.业务完成的准确性。逆向物流业务过程中环节较多,对第三方供应商的技术要求较高,若第三方供应商不能及时准确地回流物品,很可能会影响物品的二次销售。

7.隐性成本。企业进行逆向物流外包的过程中,还包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

8.通货膨胀。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后,物价的上涨,利率的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确定了风险因素之后,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或相关业务人员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根据表3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从表4中可以看出风险5、风险6和风险8处于高风险区域,风险1、风险4和风险7处于中风险区域,风险3和风险2分别处于低和较低风险区域。在确定了风险区域后,企业可请风险管理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利用Borda序值法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对高风险区域中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各个风险的Borda序值,也就是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此次逆向物流外包业务中的关键风险。

可以从表4的Borda序值中看到各个风险的值,其中Borda序值为0的是业务完成准确性的风险,即比此

项风险更为重要的风险的个数为0,也就是说业务完成准确性风险是该业务中最为关键的风险因素,其次重要的风险因素是通货膨胀和信息泄露。对中低风险区域的评估原理和高区域一样,由此可得出表4中的Borda序值。从表4中可以看到会出现Borda序值一样的情况(风险1和风险4的Borda序值都为3),企业可根据经验或专家进行二次评判,确定哪个风险因素更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Borda序值法并不能完全排除风险隐患,但是可减少相同风险等级的个数。

四、结束语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相关法律的出台,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在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潜在着许多风险。企业应加强对逆向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重视风险管理。本文将风险矩阵方法应用于逆向物流外包风险评价中,以期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邓云霞.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决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

[2]胡继灵,方青.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04(1).

[3]徐贤浩,汤泽琳.基于风险矩阵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06(5):67-69.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物流服务运作期间的风险,构建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突变级数方法,建立预警模型。通过与阈值的比较,发出不同的警戒信号,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为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最后以浙江湖州市某物流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物流服务运作 风险预警 突变级数法

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使得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导致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特别是对于处于供应链链接环节的物流企业而言,以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包装等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其物流服务过程中的不测因素较多,容易发生车祸、货损、丢失、错单、延误等事故,风险无处不在。当爆发的风险可能威胁到物流企业的生存时,就需要对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企业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为了能从整体上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预警,本文系统地提出物流服务运作风险的内涵、成因机理,并从物流运作一体化的角度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突变级数风险预警模型,对物流服务运作风险进行监测,使物流服务管理者或经营者了解风险信息,进而采取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运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物流服务,是物流企业为实现物资有目的地流动而开展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物流服务运作风险是指影响物流服务运作期间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由于物流服务环境的多变性、物流服务失误和物流管理波动的客观性,物流服务运作风险的发生无处不在,为有效防范和应对物流服务运作风险的发生和扩大,建立物流服务运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物流服务运作风险预警的一种尺度,又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物流服务运作风险因素众多,预警指标也相应较多,而预警指标应反映物流服务运作风险的全过程性、动态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本文从指标可操作性、具有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客观真实性以及力求计算过程简单这几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物流服务运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从运作过程风险、运作管理风险、运作主体风险、运作客体风险四个方面对物流服务运作风险进行预警,如表1所示。

突变级数法预警模型

突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数学理论,由结构稳定的拓扑概念发展而来,它建立于拓扑动力学、奇点理论等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可用于状态评价和趋势分析。由突变理论中突变模型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广泛地应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它对目标的综合评价首先是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再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一)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

1.初等突变理论中势函数有7种突变形式,常用的为3种:

尖点突变:f(x)=x4+ax2+bx

燕尾突变:

蝴蝶突变:

设突变系统的势函数为f(x),根据突变理论,它的所有临界点结合成平衡曲面,其方程通过对f(x)求一阶导数而得,即f`(x)=0。它的奇点集通过对f(x)求二阶导数而得,即f``(x)=0消去x,则得到突变系统的分歧点集方程。分歧点集方程表明诸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这3种突变模型分解的分叉集方程为:

尖点突变:a=-6x2,b=8x2

燕尾突变:a=-6x2,b=8x3,c=-3x4

蝴蝶突变:a=-10x2,b=20x3,c=-15x4,d=4x5

上述各式中:x是状态变量;a,b,c,d是控制变量。突变级数法就是利用落在分叉集内的控制变量的取值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突变这一性质来构建评价模型的。当一个评价目标仅分解为两个指标时,可视为尖点突变,a取为重要指标,b取为次要指标。同理,当一个评价目标分解为3、4个指标时,对各个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分别用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计算。

2.直接利用分叉集方程不能进行评价,还需把模型中状态变量、控制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定义0-1的状态变量、控制变量的值为突变级数。通过分解形式的分歧点集方程导出归一公式,由归一公式将系统内诸控制变量不同的质态化为同一质态,即化为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归一公式表达如下:

尖点突变模型归一公式:xa=a1/2,xb=b1/3

燕尾突变模型归一公式:xa=a1/2,xb=b1/3,xc=c1/4

蝴蝶突变模型归一公式:xa=a1/2,xb=b1/3,xc=c1/4,xd=d1/5

式中:xa表示对应a的x值,xb表示对应b的x值,xc表示对应c的x值,xd表示对应d的值。归一公式实际就是一种多维模糊隶属函数。

3.利用归一公式对同一对象各个控制变量(即指标)计算出的对应的 值应采用“大中取小”原则,但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在对象的最后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即对评价对象按总评价指标的得分大小排序。

(二)突变级数法建模步骤

一是建立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对各层次指标体系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重要指标在前,次要指标在后。二是确定突变系统的类型。如果一个指标所对应的下一级指标有两个,则可视为以该指标为状态变量,两个下级指标为控制变量的尖点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有三、四个下级指标,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的下级指标多于四个,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个数不超过四个。三是利用归一公式进行计算。按“大中取小”或“互补”原则计算各层的状态变量值,最顶层的状态变量值即为综合指标值。

(三)警报准则

用上文的突变级数模型计算出物流服务运作风险总值,以相应的预警信号标识。本文借鉴企业财务预警、成本风险预警、金融风险预警的阈值,确定物流服务运作风险预警阈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得:0.2是无警与轻警间的阈值,0.3是轻警与中警间的阈值,0.4是中警与重警间的阈值。风险总值越接近0,物流运作就越接近安全状态;反之,风险总值越接近1,风险程度也就越高。其中四个警级的简单说明如表3所示。

物流服务运作风险对策

谨慎设计物流服务方案,减少风险发生诱因数量。物流服务运作不只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业务环节的简单组合,而是按一定流程管理的设计方案,解决客户企业的各种疑难问题。物流服务方案涉及的环节多,要求复杂,风险因素多,在设计时要注意方案的合理性、完善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合理配置风险管理人员。设计一个良好的风险预警方案后,还需要建立一个专责处理、分析风险的队伍,确定和培训具有扎实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进行风险处理的专职和兼职人员。

参加保险。物流服务过程的环节多,不测因素多,一旦发生事故,由于货物或服务项目价值大,物流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是难以承担巨大的经济赔偿责任的。因此,可以购买相关保险,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保险企业,从而保持企业的稳定经营。

建立先进的信息交换平台,保持信息交流的通畅。物流企业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服务和经营范围已经转向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实证分析

(一)各指标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以湖州某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为例,根据表1的考核内容,调查得该企业的相关数据,专家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得到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值,因本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都是越小越好型,所以,采用公式(xmax-xi)/(xmax-xmin)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数据数值在0-1之间,如表4所示。

(二)各指标的突变级数计算

根据突变级数建模原理,由表1可知:B1、B2、B3、B4;B5、B6、B7、B8和B9、B10、 B11、B12构成蝴蝶突变模型,B13、B14构成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大中取小”的原则,计算得:

A1、A2、A3、A4构成蝴蝶突变模型,且风险总值P为最高评价指标,根据“小中取大”的原则得:

综合以上结果,可得各风险值,如表5所示。

(三)结果分析

由表5可看出,该企业的物流服务运作处在重警区,应以红灯警示,这与调查的实际结果是相符的。该企业运作过程和运作管理都处在红灯警区,应建立风险应急机制,严格监督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环节,预控风险的蔓延,并建立健全风险预库案,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在此基础上配置合理的风险管理人员,还要购买相关的保险,转移一部分风险。

综上,本文利用突变级数的方法,结合湖州某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运作过程风险、运作管理风险、运作主体风险、运作客体风险四个方面,对物流服务运作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与阈值进行比较,做到对风险及时、准确的预警。通过预警使物流企业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减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洪怡恬,李晓清.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J].物流技术,2008(9)

2.陈志刚,陈祥锋.基于Fuzzy-AHP的物流企业经营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06(7)

3.刘永幸.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初探[J].中州煤炭,2005(6)

4.Wernerfelt.Theory of company’s resource[J].Strategy Management,1984(5)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016-02

1 中小企业及信贷风险相关概念

首先,在中小企业概念方面,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人员较小,资金规模以及市场份额较小的经济体,在具体的企业规模规定方面,不同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规定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欧盟规定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我国对于中小企业概念的规定,主要依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标准,并且在不同的行业中,也有着相应的具体标准,例如在工业领域,规定从业人员在1 000人以下,营收2 000万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人员20人以下,营收3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来说,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信贷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风险,这种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以及还款期限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表现。整体而言,企业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

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首先应当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在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渠道较窄,二是融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才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在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其次为民间借贷,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有着较高的融资成本,特别是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很高。而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近年来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紧缩政策,不断缩小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已经很难从银行贷款渠道获得充足的融资支持。

3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偏好问题

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融资偏好问题,融资偏好主要是指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在进行融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于融资规模或者融资渠道存在着一定的偏好,这会影响到其信贷风险。例如在融资规模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偏好于获得大规模的融资,而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融资规模,一味的追求大规模银行贷款,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同时,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一些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融资渠道偏好问题,由于对一些新兴的融资渠道,如对网络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过于依赖传统的融资渠道,这也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贷风险的增加。因而,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融资偏好问题,是其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够较好的克制融资偏好,还会产生其他的财务风险。

3.2 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就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和财务管理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例如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营决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信贷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风险管理制度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是完全没有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以应对信贷风险的冲击,极大的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对于信贷风险缺乏统一的掌控,没有从制度方面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的规定。同时,在其他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没有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对于信贷风险进行较好的控制。整体来说,由于制度、组织结构、人员方面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其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3.3 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

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也是中小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对于信贷风险管理还缺乏科学的决策以及管理措施,普遍对于信贷风险的应对为“拆东墙补西墙”式的信贷资金运转。这种信贷风险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企业的还贷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本质上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长此以往,还会增大企业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法,需要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应对措施。而在当期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处理中,并没有较好的使用各种处理方法,而且受限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实力,也很难在短期内采用多种处理方法,这是中小企业在处理信贷风险问题方面的一个先天不足。同时,其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较高的素质,不能够及时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法。

3.4 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是降低信贷风险的最佳途径,然而应当看到,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还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小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现金流紧张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由于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并不足以支撑其定期偿还信贷本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还款逾期问题,这也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一方面同其财务管理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形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那么其市场可能会进一步萎缩,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利润情况,最终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现金流。

4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4.1 科学的进行融资决策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方面,首先应当进行科学的融资决策,防止在融资过程中出现融资偏好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来说,应当正确认识到当前市场环境下信贷风险问题,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来走出困境,但是融资的背后也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市场情况、利润情况、库存情况、现金流情况等等,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防止出现过度追求融资规模的问题,应当保持较好的融资克制,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也应当克制相关的偏好问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选择一些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如一些新兴的网络融资渠道,而不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传统融资渠道。在决策过程中,通过详尽的调查和客观的分析,为做出科学正确的融资决策打下基础。

4.2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当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组织部门、人员等方面同时开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也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中又专人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中,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从融资决策开始,一直到债务偿还,对于相关的流程进行规范,在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评估企业的信贷风险和偿还能力,为及时进行决策调整提供依据。同时,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的主要部门,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一时期信贷风险将要增加,应当及时提醒企业管理层,提前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4.3 丰富信贷风险应对处理的方法

在处理信贷风险方面,应当丰富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外部情况,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对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也有着积极意义。相关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应当提前对信贷风险处理问题进行规划,例如一些债务的偿还时间较为集中,那么在这一时间段内,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就会增加。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企业经营部门应当提前进行规划,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市场销售方面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赊销比例,加强在应收账款方面的回收。或者同关联客户企业签订严格的还款协议,在信贷风险期前能够回收账款,从而更好的应对信贷风险。企业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也应当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同市场营销部门配合,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额,这是从本质上降低企业信贷风险的途径。

4.4 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现金流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因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当加强现金流管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现金流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加强其现金流管理,是提高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规范相关的现金流管理活动,降低企业管理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现金流管理工作的人为影响。良好的现金流管理需要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流程,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持较好的现金流,并且能够根据债务偿还时间,在未来时间内能够做好相关的偿还资金保障。因而中小企业在加强现金流管理中,也应当积极引进相应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财务管理政策。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需要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这是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情况来看,普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偏好问题、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以及缺乏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措施等。

参考文献:

[1] 刘海娟.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4,

(26).

[2] 金荣国.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风险度量与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

2015,(20).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7篇

1 中小企业及信贷风险相关概念

首先,在中小企业概念方面,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人员较小,资金规模以及市场份额较小的经济体,在具体的企业规模规定方面,不同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规定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欧盟规定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我国对于中小企业概念的规定,主要依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标准,并且在不同的行业中,也有着相应的具体标准,例如在工业领域,规定从业人员在1 000人以下,营收2 000万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人员20人以下,营收300万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来说,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信贷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风险,这种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以及还款期限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表现。整体而言,企业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

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现状,首先应当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在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渠道较窄,二是融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才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在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其次为民间借贷,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有着较高的融资成本,特别是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很高。而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近年来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紧缩政策,不断缩小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已经很难从银行贷款渠道获得充足的融资支持。

3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偏好问题

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融资偏好问题,融资偏好主要是指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在进行融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于融资规模或者融资渠道存在着一定的偏好,这会影响到其信贷风险。例如在融资规模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偏好于获得大规模的融资,而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融资规模,一味的追求大规模银行贷款,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同时,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一些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融资渠道偏好问题,由于对一些新兴的融资渠道,如对网络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过于依赖传统的融资渠道,这也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贷风险的增加。因而,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融资偏好问题,是其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够较好的克制融资偏好,还会产生其他的财务风险。

3.2 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就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和财务管理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例如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营决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信贷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风险管理制度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是完全没有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以应对信贷风险的冲击,极大的降低了其抗风险能力,对于信贷风险缺乏统一的掌控,没有从制度方面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的规定。同时,在其他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制度,没有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对于信贷风险进行较好的控制。整体来说,由于制度、组织结构、人员方面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其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3.3 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

信贷风险处理方法单一也是中小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对于信贷风险管理还缺乏科学的决策以及管理措施,普遍对于信贷风险的应对为“拆东墙补西墙”式的信贷资金运转。这种信贷风险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企业的还贷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本质上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长此以往,还会增大企业的信贷风险。事实上,对于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需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法,需要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应对措施。而在当期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处理中,并没有较好的使用各种处理方法,而且受限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实力,也很难在短期内采用多种处理方法,这是中小企业在处理信贷风险问题方面的一个先天不足。同时,其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较高的素质,不能够及时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法。

3.4 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是降低信贷风险的最佳途径,然而应当看到,在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普遍还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小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现金流紧张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由于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并不足以支撑其定期偿还信贷本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还款逾期问题,这也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较好的现金流管理措施,一方面同其财务管理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形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那么其市场可能会进一步萎缩,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利润情况,最终会损害到中小企业的现金流。

4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4.1 科学的进行融资决策

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方面,首先应当进行科学的融资决策,防止在融资过程中出现融资偏好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来说,应当正确认识到当前市场环境下信贷风险问题,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来走出困境,但是融资的背后也会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市场情况、利润情况、库存情况、现金流情况等等,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防止出现过度追求融资规模的问题,应当保持较好的融资克制,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融资渠道选择中,也应当克制相关的偏好问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选择一些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如一些新兴的网络融资渠道,而不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传统融资渠道。在决策过程中,通过详尽的调查和客观的分析,为做出科学正确的融资决策打下基础。

4.2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当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组织部门、人员等方面同时开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也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中又专人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中,首先应当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从融资决策开始,一直到债务偿还,对于相关的流程进行规范,在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评估企业的信贷风险和偿还能力,为及时进行决策调整提供依据。同时,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的主要部门,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一时期信贷风险将要增加,应当及时提醒企业管理层,提前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4.3 丰富信贷风险应对处理的方法

在处理信贷风险方面,应当丰富信贷风险的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外部情况,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对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也有着积极意义。相关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管理团队,应当提前对信贷风险处理问题进行规划,例如一些债务的偿还时间较为集中,那么在这一时间段内,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就会增加。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企业经营部门应当提前进行规划,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市场销售方面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赊销比例,加强在应收账款方面的回收。或者同关联客户企业签订严格的还款协议,在信贷风险期前能够回收账款,从而更好的应对信贷风险。企业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也应当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同市场营销部门配合,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额,这是从本质上降低企业信贷风险的途径。

4.4 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信社;风险管理;路径

农信社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培育风险合规文化,逐步构建覆盖全面、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全面推进信用风险权重法

计划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面推进信用风险权重法计算。具体推进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计算各类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时,要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除相应减值准备,然后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二是计算各类表外风险加权资产时,应将表外项目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处理方式计量风险加权资产。三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资本办法》规定,对各类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并准确计提监管资本。对于借助通道投资形成的资产,要按照“穿透原则”采用基础资产的风险权重;对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非保本代客理财、远期资产购买等表外业务,要按照实际承担风险计提资本。四是要确定现金类资产、对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对公共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债权、对一般企业的债权、对符合标准的小微债权、对个人的债权、股权和非自用不动产等的划分标准和流程,做到分类准确,对应的加权风险资产计算精确。

二、建立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办法和建立信用风险内部报告体系

要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办法,分别确定重点客户限额和组合限额的设置方法和具体流程。建立限额监测报告制度,设置相应监测指标,重点监测接近限额的重点客户和组合客户的风险情况,并深入分析,提前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对于突破限额的,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要建立限额主动调整机制,限额变化必须经高级管理层审核通过。对于集中度风险,要建立集中度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缓释工具,对行业、地区、单一客户等集中度指标进行限额管理,并制定突破限额的风险处置流程。

要建立信用风险内部报告体系,明确各类信用风险报告标准格式、报告流程、报告频率、报告岗位和报告责任人。明确信用风险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总体情况、不同类资产的迁徙情况、监管资本变化及变化原因等,要确保董(理)事会、高级管理层、信用风险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资产组合信用风险变化情况,为防范信用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三、开展市场风险标准法建设

风险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配合,建立健全市场风险治理框架、确定账户划分管理办法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

1.健全市场风险治理架构。根据董(理)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最终责任,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董(理)事会审批市场风险的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落实董(理)事会确定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根据高级管理层负责对本机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高级管理层定期审批交易账户的交易策略和银行账户投资策略,确保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发生的业务与董(理)事会批准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及时掌握本机构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不利市场风险变动及时做出应对策略。明确计划财务部在推进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职责。计划财务部要准确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识别交易中交易对手风险,采用金融质押品和净额结算等手段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及时监测和定期评估市场风险,制定市场风险管理办法,修订管理流程。审计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进行内部审计,及时评估风险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情况。

2.确定账户划分管理办法。计划财务部负责制定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划分标准、管理政策和程序,根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性质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并按照监管要求计量市场风险资本。

3.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市场风险报告制度,包括交易性市场风险的日常报告、非交易性市场风险的定期报告、市场风险的监控报告、估值和损益的计量报告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办法,每日监测限额使用情况。根据发展战略、风险管理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确定市场风险偏好,风险偏好要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要以单笔交易为基础、组合交易为对象,开发适应本机构业务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平台,制定详细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评估和监测等操作流程。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保证金、期权、互换、信用衍生品等工具对冲市场风险敞口。要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处置流程,确定市场风险的风险限额,并在限额内设定预警值,制定突破限额预警值后应采取的措施。短期内,至少要采用头寸限额、集中度限额、敏感性限额和止损限额来进行风险管理。

四、积极推进操作风险基本指标法建设

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各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健全操作风险公司治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体系等。

1.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体系。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董(理)事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向董(理)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情况,监控和评价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负责落实高级管理层建立的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规程,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管理职责,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正常运转。

2.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按照董(理)事会、高级管理层要求制定本机构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权限和责任,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程序。建立操作风险报告程序,明确风险报告路径、频率,定期监测并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情况,针对潜在操作风险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要明确操作风险分类标准和类型,对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控制、缓释和报告等管理流程进行详细规定,建立操作风险双线报告制度。风险管理部门要明确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分配标准和考核流程。对现有和新推出的重要产品、业务活动、业务程序、信息科技系统、人员管理等,及时进行操作风险评估。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在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三道防线”机制,畅通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审计部负责定期检查和评估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理)事会报告。

3.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业务发展部牵头,风险合规和信息科技部门配合制定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从管理政策、组织架构、管理工具及预案建设(包括科技系统、基础设施)等提出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目标。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等建设,制定和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政策、业务连续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业务影响分析模版、业务风险分析模版、预案制定模版等,明确业务影响分析、风险评估、预案建设等业务连续性管理日常工作的要求和基本流程,明确突发事件响应及业务恢复基本流程。

4.制定外包风险管理办法。信息科技部牵头,办公室、风险合规及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制定统一的外包风险管理政策,明确外包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外包业务范围,规范外包业务管理流程及权限,制定外包业务风险评估及尽职调查相关内容。明确外包业务的分包及转包相关事项,明确外包业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机制,对外包业务风险进行持续监督管理。

五、强化流动性风险体系建设,严控声誉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牵头,计划财务、资金营运和办公室等部门配合推进流动性风险体系建设。对于流动性风险,应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监测管理办法、流动性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提高流动资产和核心负债的稳定性;严格执行流动性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加大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定分层次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救助应急通道和应急预案,提高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由综合管理部门牵头,风险合规及相关部门配合,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类别和等级,以及应对声誉风险的报告和处置流程,积极协调联动各方,妥善处理声誉风险,严防风险扩散蔓延。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石油企业 风险 风险源 控制 工作流程

随着中国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海外石油项目建设中。有些行业在比较舒适的地区,如金融业、计算机信息行业等,有些在自然社会环境恶劣的地区,如石油行业、工程建设行业等。但无论去哪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识别和控制风险,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如何规避海外工作的风险。

1 首先,确认风险点,识别主要风险源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到达一个新国家前,必须要了解其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交通风险等,确保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另外,工作开始前也要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设备工艺等可能产生的危险,将其列出一个明细。

然而面对列表中一大堆形形的风险源,不可能全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其主要风险源,以便重点进行分析。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LEC、MES、ESP,这三种方法都是以LEC为基础,通过简单计算来分析,另一类是RAC、定性风险矩阵和半定量风险矩阵,都是以矩阵原理为基础。

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首先确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然后通过各自的方式对风险的大小进行分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削减和控制措施。不同点主要在于对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风险大小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有所区别。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特性、评价人员的经验等合理选用评价方法。由于这些评价方法有很好的普遍适用性,评价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反复多次进行评价,在长期的评价积累中使结果更加符合运行经验,并逐步趋于一致。

2 其次,梳理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线

通过各种风险评价方法,明确了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的主要风险,下一步就是根据风险源分析产生的原因,明确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

例如去非洲国家工作,容易患上疟疾、马来热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蚊虫叮咬引发的。只要抓住了蚊虫防控这一个控制点,就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针对蚊虫防控,很容易制定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最好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1)出国前人员要进行这类疾病的传播预防知识培训

(2)接种相关疫苗,确保疫苗的时间有效性

(3)到达工作国家后要求穿长衣长裤,到专门管理处领取防蚊虫剂、蚊帐、蚊香等防蚊灭蚊物资。

(4)有专人负责检查管理,确保防蚊虫物资的正确使用、功能有效、库存充足。

当控制点比较多时,可以利用时间、地点、操作等方式梳理,明确每一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例如货品丢失的风险,可以从包装、发货、入关、运输途中、清关 、收货、仓储等控制点逐一分析。明确每个控制点经手的人和交接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

工程建设企业经常暴露在条件艰苦的野外,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中石油借鉴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管理办法,集合中国情况,推出了“两书一表”的一线管理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根据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的方式。“两书”指《HSE作业指导书》和《HSE作业计划书》。作业指导书针对常规专业风险控制,是一线员工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导,是常规不变的工作流程。作业计划书针对现场具体施工情况和所处环境,是动态的,要求每接受一个新项目就要根据其所处环境制定新的计划,是针对新控制点作出的工作流程。“一表”指《HSE现场检查表》,即为检查控制各种控制点的所有表格的总称。

3 最后,考虑事发前后,形成风险控制面

前面说得再好,都是停留在预防控制上,要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不仅要做好事前控制,更要确保事发后能果断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准备阶段,一个是响应处置阶段。准备阶段要做好预防、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演练和培训,响应处置阶段为当风险转为现实后如何处理。这些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管理文件就是应急预案。

根据前面所说的控制点和工作流程,将每个风险源产生的事件根据损失的人员、财产进行分级,确认在哪个层级启动应急预案是关键点。而不同的范围面对的应急情况也不一样,将企业、部门、个人应急需要做的所有工作,包括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都补充进各种常规工作流程中,就形成了一个掌控事前事后的工作流程链。

根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标准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要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环状,企业做的最后一步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各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状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

总之,海外建设工作不仅面临着常规工作风险,结合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新型工作风险千差万别,区分主要风险源并进行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同时风险控制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进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将一批有经验又有责任心的员工长期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只有经常性开展风险源评估,做好控制点的隐患排查工作,有部署、有措施,稳步推进风险管理,不断修复工作流程,才能使风险控制面趋于完美,使各种风险强处于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吴苏江,邱少林,韩文成.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26-245,404-407

[2] 刘景凯. 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17,62-134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念;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应用效果

精神科护理工作特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隐患,根据风险管理标准重建工作流程,强化薄弱和隐患环节,制定新护理流程,对降低风险发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精神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各45例。风险管理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41岁,平均(28.18±2.67)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41岁,平均(28.13±2.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1)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由质控科科长以及质控员、各个病区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其中,各个病区护士长以及质控员对工作安全隐患、风险因素进行上报,设计护理流程;护理部主任对风险发生原因和护理流程合理性进行分析,并落到实处。(2)识别和评价风险。对精神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坠床、跌倒、约束不当出现骨折、喂食窒息等。(3)制定护理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情况筛选,制定风险管理制度,重建不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原有薄弱和隐患缓解,促使各种护理活动如患者意外事件处理、抢救配合、检查和化验准备、危重症患者护理等根据新流程进行,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根据新护理流程图进行操作。(4)落到实处。病区护士每天执行督导检查,风险管理小组每周进行1次督导检查,每个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护士长在每个月例会上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讲,并在医院质控检查中通报[1]。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每一项10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能力越强、护理质量越高。非常满意:满意调查问卷90~100分;满意:满意调查问卷80~90分;不满意:满意调查问卷低于80分[2]。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中风险因素较多,这和精神科患者心理、行为特殊相关,需不断完善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对各种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有效预防。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是护理质量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对精神科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可从尊重和关怀患者入手,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3-4]。本研究中,对照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常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风险管理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评分、风险防范能力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而石锦娟,肖凡[5]的研究也显示,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可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密切护患关系,确保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244.

[2]何兴琼.试析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11):170-171.

[3]孙晨,王奎.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202-203.

[4]陈霞.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41,143.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价值共创;物流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haring is going deep into industry under the current network economy. The research of value co-creating is to extend from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o the field of network economy. In the aspect of logistics risk control, traditional logistics risk control is based on four ways: avoiding, transferring, mitigating and accepting from the subject, which basic idea emphasizes individu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ocesses in a risk control of the state of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to introduce the logistics risk control through analyzing the risk control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roduce value creation in the logistics risk control, and proposes to control the risk from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logistics flow.

Key words: value co-creation; logistics risk; risk control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政策措施的强化,物流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以“双11”后的物流配送为例,2013年“双11”后物流配送平均时长为9天,2014年平均用时6天,2015年平均用时4天,而2016年平均用时只有3.5天,在大稻葜С畔碌奶崆安蓟酢⒅悄芊值ァ⒅悄芊⒒酢⒅悄芎系ズ褪凳奔嗖獾裙δ苁沟猛络购物更加方便快捷。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物流效率不满意事件也越来越多,能不能从物流的源头控制风险,使得诸如货物丢失、等待时间长等问题进一步压缩,使消费者的物流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呢,本文从物流风险控制理念入手对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1 相关文献回顾

风险管理方面。对于风险的研究,美国研究起步最早,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很广,拥有大量这方面人才。英国与美国相比其风险研究有其自己特色。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 Method and Cases》中,南安普敦大学C. B. Chapman教授表达了“风险工程”概念:风险工程就是对各种分析技术以及管理方法集成,以更有效地风险管理为目的,范围更加广,方式更灵活。该框架模型构建使单一过程风险分析技术得到了弥补,让在较高的层次上大规模的应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可能。英国除有自己成熟理论体系外,许多的学者还注意把风险分析研究成果用到大型工程项目之中。英国的工商界开展风险管理活动也相活跃,例如工商业风险经理以及保险协会(AIRMIC)和特许保险学会等,对推动本国风险管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美两国在风险管理和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且具有很强互补性,代表该学科领域两个主流。此外,世界上首先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经营体系的是法国,其研究有自己特色,它的模式是经营管理型风险的管理研究;德国则是从风险管理政策角度去研究。现在,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已成为管理学科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风险管理理论应用越来越普及。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间关系有两种解释理论:哈同(W.Haddon)能量释放论和亨利希(H.W.heinrich)骨牌理论。

在物流风险领域,Harland等(2003)把物流风险管理分为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规划实施等几个过程,Ritchie B和Brindley C(2007)结合结构分析和评估体系提出了一个物流风险管理框架。国内孙家庆(2009)[1]对风险进行了分类,主要有环境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风险等。从企业运营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分为物流外包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和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分析自身的风险。对于物流风险的研究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的方向有:(1)物流风险来源或风险成因;(2)物流风险评估的研究;(3)从定性角度来研究如何减少风险的问题。综合来看,对于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集中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这三个方面。本文从价值共创视角针对物流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2 风险控制的思路分析

传统的风险控制主要思路是从主体中回避、转移、减轻和接受等四种方式,其基本思路过多强调个体的风险防控,流程上下游之间处于一种风险管控的竞争状态。由此可看出,风险问题尤其是物流风险问题已不只是单一物流主体,而是存在于物流运作活动中多个主体之间,风险如不消除而只是在上下游主体间传导则最终会造成整个运作链条的风险事件发生造成损失。为进一步理清风险应对的思路,现对传统的四种应对方式进行分析。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主体采取技术和管理等措施消除特定风险事件的威胁,对于物流风险来讲,回避可以有效降低单个物流主体内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损失,但是风险回避却主要针对物流主体内部,而物流活动是一个上下游合作的链条式流程,如前文所讲,对于物流网络节点间的风险难以处理,也不适应物流风险传导中的控制。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风险通过某种形式传递给第三方,如外包、保险和承诺等措施。风险在发起地进行了转移但并没有削弱和减轻,更有可能在传递过程中有所放大或者与其他事件一起形成更严重的风险因素。因此,这种形式是一种利己的处理思路,不利于网络协作环境下的长期合作。

(3)风险减轻。风险减轻是减少不利的风险事件后果和可能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物流风险减轻主要可以通过经验提前预判将不利事件尽早解决,这种方式适用于物流个体风险,但如果应用于网络化群体的时候必须让大家统一认识,共同完成,而这正是本文所主要讨论的问题。

(4)风险接受。在传统思路里,这应该是最后的一种方式,也是前面几种思路下不能完全解决的,主要包括积极的开发应急计划或者消极接受风险结果。其本质是风险的后果由物流主体自身来承受。大多数物流主体是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的,因为意味着要承担大部分风险后果。

以上四种最常见的传统风险应对思路中可以看出,尽管已意识到物流风险是由多个主体间产生,并形成一定网络特性在网络的各节点主体间传导,但解决的思路还是自扫门前雪,物流运作的上下游在风险面前处于竞争推托的角色,缺少共享、共担的风险应对意识,技术进步、政策优惠的作用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物流主体,所以导致技术进步与物流效率仍然存在不一致,因此迫切需要将物流主体间关系从竞争态势转变为共享共担价值共创态势。

3 价值共创在物流风险控制中的引入

(1)价值共创的思想。价值共创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Storch(1823)曾经指出“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其中就有了服务结果和服务价值创造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决定的思想(Ramirez,1999)。价值共创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价值共创的研究都关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或者在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正如美国营销科学院(MSI)执行主席Ruth N. Bolton(2010)所言,思想领袖们都认识到了一个组织应该与它的伙伴们“共同创造”,从而为每一个参与者创造价值。而物流风险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即风险的传递者之间互为“伙伴”,风险的防控及控制成为伙伴们共同的工作,而物流风险方面的合作者们也形成了事实的上下游关系。在前期的研究中,简兆权、肖霄(2015)[2]将价值共创应用研究领域开拓到网络环境下,而这正是当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大环境。因此,可以将价值共创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策略应用于物流风险研究方面,因此,可以将价值共创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策略应用于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2)价值共创内涵与物流风险。价值共创自从提出以来,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从萌芽期的共同生产到成长期的顾客体验,从发展期的服务主导逻辑到当前的服务生态系统,虽然外延不断扩大,但其本质的内涵仍然在于价值、共同和造三个方面。当前的物流风险与价值共创结合点就在于在价值共创的生态中共享物流风险控制的好处,共分风险损失的后果,从长效合作方面来降低风险事件带来的社会无谓损耗。在双方的结合方面,价值共创的理念非常明确,共创共担,但物流风险控制的理念却没有引入共创的理念,传统的解决是避让、转嫁等“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情况,若物流流程的风险事件在某个节点发生了造成了损失则企业只能自认倒霉,长期各自为政的应对影响了物流主体间的合作,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从长期的视角引入价值共创的理念对物流风险进行控制是共享、网络经济时展的必然。

(3)价值共创主体与物流风险。Vargo和Lusch(2004)提出服务主导逻辑将顾客纳入到价值产生的过程,随后又进行了三次服务主导逻辑基本命题的修订(Vargo,Lusch 2004,2006,2008),在生产消费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供应商也进入顾客实践实现互动(Gronroos,2008)[3],Fitz Patrick等(2015)[4]采用“我、他人和我们”三个范围的互动提出的“关系性”概念,在价值共创的生态研究中,Akaka等(2013)[5]从服务交换、资源整合、价值共创和情境价值方面研究营销问题,认为要将微观活动嵌入中观和宏观的结构中。价值共创从开始有明确的参与主体到后面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关方均可以视为价值共创的主体。这样使得价值共创的理念可以更广泛的进行应用。相比较物流风险,在当前网络经济形式下,物流活动流程的分工与协作日益紧密,更多的物流主体参与了物流运作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针对物流风险的控制理念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物流主体来处理,共同预测、共同防范和共同应用的网络化价值共创的思想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将价值共创主体与物流风险主体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价值共创的主体演进领先于物流风险主体,物流风险主体也可以沿着价值共创(FitzPatrick,2015)[4]概念前的路径演进,即在价值共创的生态系统架构下研究物流风险主体。

(4)价值共创过程与物流风险控制。价值共创的外在表现首先是服务创新,体现在服务创新背后才是各参与方在复杂、动态网中合作共创的逻辑(简兆权,肖霄2016)[6],价值共创要具备物质基础(服务基础),表现为以自身的主要功能进行增值辐射;价值共创要有动机及来源,表现为参与方在互动中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价值共创还要有保障机制,表现为参与方之间的整合形成新动能的过程。将以上三种要素应用于物流风险控制,其服务基础就是高效满意的物流送达服务,并以物流效率为主要功能进行辐射,如各主体间影响效率的风险因素共同识别等;动机及来源就是在网络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形成长效的物流服务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在这种合作过程中产生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保障机制就是在这种共创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收益的共享与风险事件损失的共担,形成一定的承担规则由参与方监督执行,逐渐形成价值共创的物流运作新动能。

4 价值共创在物流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1)物流风险控制环境生态建设。当前许多网络科技公司都在提倡生态建设,如小米、乐视等,周文辉、曹裕、周依芳(2015)[7]也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价值共创的共识、共生与共赢的过程模型。从价值共创视角对物流风险控制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模型。在物流风险各相关主体中首先要形成风险价值共创共担的共识,在这个共识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和协作手段实现风险控制的价值共生,最终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构建物流风险控制的价值共创生态。在生态中物流主体间可以通过互动协商解决相关风险识别、预警等问题,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生态中的良好客户服务体验。

(2)物流风险长效机制建设。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建立物流风险控制长效机制的主体就是物流风险主体,这些主体是因为物流流程通过平台或者信息技术而链在了一起,因此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在流程链条中选择能够输入价值共创理念的主要主体,其他物流主体团结在主要主体周围,从现在网络平台化发展来看,基本就由信息平台控制方担任主要主体。因此,长效机制的建立就形成了主要物流主体主导的主导机制、其他物流主体分担机制、各方合作动力机制、风险问题相互协商机制、面对风险集体行动机制、价值共创共享共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相互监督集体改进的机制架构。在这些机制过程中上下游合作间的物流主体在服务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微观的合作。

(3)物流风险控制流程。物流风险基本是伴随着风险的载体如物品、信息和人员等将风险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也有可能中途出现某种风险。价值共创理念倡导全员参与将有助于尽早发现风险并提供风险控制的预案。在控制流程建设时,首先要建立网络化沟通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贯穿于物流流程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信息的传递使物流主体间的信息尽可能对称透明;除此之外,物流风险控制还需要物流主体间的技术共享,通过培训和标准化等技术共享手段降低物流运作的风险,同时在物流主体中开展风险的预判并将预判结果通过平台对外以减少其他物流主体的压力。在流程控制中为了避免物流主体间责任不清,还需要在流程对接时设置风险评估环节。

S着消费者对物流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物流风险事件可能导致不好的消费者体验从而丢失客户,根据物流主体间风险发生及传递的特征,从价值共创的视角建设共识共生共赢的生态环境,物流主体间共同控制风险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建设基于价值共创的物流风险控制环境,为使物流主体间的合作更具可持续性还需要建立物流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在具体进行风险控制时要从物流流程的角度开展。当前以快递为代表的物流主体已经实现了信息共享、货品跟踪和订单查询等,物流风险控制正向着共同协商,共创价值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孙家庆. 物流风险管理[M]. 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9:24-27.

[2] 简兆权,肖霄. 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与价值共创:携程案例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5(1):20-29.

[3] Gronroos C. Service logic revisited: Who creates value? And who co-creates?[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8,20(4):298

-314.

[4] Fitz Patrick M, Varey R J, Gronroos C, et al. Relationality in the service logic of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15,29(6-7):463-471.

[5] Akaka M A, Vargo S L, Lusch R F. The complexity of context: A service ecosystems approach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3,21(4):1-20.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措施与对策

重视风险就是重视银行的未来。现实中商业银行的经营始终处在风险包围中,不同的风险偏好和对风险容忍度的大小,决定了一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路径和发展规模。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银行蚀利的原因。银行只有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收益,但风险承担不当又能让银行陷入困境。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一方面要防止潜在风险向下迁徙,转化为实际风险;另一方面要学会驾驭风险,在风险中寻找机会,避免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因此,能否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合理匹配,是衡量一家银行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针对目前风险现状,提出如下风险防范和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要实现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可控,必须要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运作体系上建立一套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严格建立健全法人管理体制和法人授权制度。在强化一级法人制度的同时,严格对下属分支机构推行授权和转授权制度,对信贷资产管理薄弱,违规违纪,经营效益低的高风险机构,分行应收回授权和转授权。要尽快完善其它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内控监督的现代化,从而提高内控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内控环节,改善内控机制的运作质量,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建立精细、清晰、顺畅、有效的贷款管理流程

   为了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保证业务健康快速发展,银行内部贷款流程再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风险控制为主线,通过客户、产品、渠道将银行各部门职责连接起来,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重要经验之一。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要精细、清晰、顺畅、有效。一是精细,流程管理设计要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建立人权和事权集中的个人住房贷款按揭中心,集中“营销、审批、发放、管理”四个环节,全过程处理个人住房贷款。二是清晰,就是指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定位清楚、职责明晰而不模糊,没有交叉和空白地带。每个环节,如客户经理、审批人员、贷后管理等职责界定清楚,报告路线和审批层级完全清晰。三是顺畅,市场条线必须参与流程,提倡通过流程管理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而不是通过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流程要顺利通畅,而不出现阻隔。四是有效,业务流程的目标是风险可控、效率提升。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全员参与,要加强IT系统建设,逐步将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借助流程和系统管控风险。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3篇

1.1风险管理论述

所谓的风险管理主要就是指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针对具体的生产经营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种处理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进而避免这些风险隐患危及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1.2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面临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也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改善,尤其是随着用电量以及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只有在保障自身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其服务的水平和效果,而对于这种安全生产经营工作来说,必要的风险控制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做好了风险的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其正常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受影响,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必要性在当前我国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比如早在2008年我国就颁布了《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进而对于电力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给予了相应的肯定和重视,督促相关的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提升,确保用电的安全和稳定。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来说,其风险控制的具体执行必须要首先明确其相应的管理流程,然后才能够按照这一流程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保障其最终的风险管理效果,具体来说,其主要的风险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管理教育培训

在具体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开始之前,应该首先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这是提升其风险管理效果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只有确保相应的管理人员具备较为充分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效果,基于这一点来说,其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其安全风险管理的关注力度;安全风险的分析和识别能力,提升其对于风险的敏感性,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具体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2.2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也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有效的识别出相应的风险,然后才能够保障其控制的有效性,其主要的风险识别对象就是潜在的一些安全风险问题,有效的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类型和关键环节所在,进而为具体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2.3风险的衡量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中,风险衡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所谓的风险衡量主要就是针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预测其可能会在后期造成的损失和威胁程度,进而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详尽的资料支持,对于这种分风险的衡量工作来说,因为其风险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应该尽可能的依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有关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提升其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险的控制

风险的控制是主要的工作环节,即针对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和管理,进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相关风险的控制效果,降低其危险性,其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应该制定好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集合前期风险识别和衡量的结果来恰当的选择合理的处理手段进行控制,把握好控制的要点和重点内容,进而提升其控制的实效性。

2.5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其实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其不仅仅要针对相应的风险内容和隐患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还应该针对上述提到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控制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进而针对其评估的结果了解其相应的控制现状,其最终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就能够給最终的风险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其最终风险处理的效果。

2.6风险的处理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中,相应的风险处理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直接决定着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水平,对于这种具体的风险处理工作来说,其主要就是针对前期所提供的各方面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因素的实际处理,尤其是对于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和反馈更是其风险处理的核心所在,基于全面可靠评估基础上的风险处理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3结束语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24-02

税收风险管理是最近各地都在研究的税收管理新理念,其目的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款流失并降低征税成本。作为税收风险的一部分,税收执法风险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潜在风险。通过实施积极主动管理,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

1 税收执法风险与风险管理简析

1.1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法,损害了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而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税收执法风险进行识别、适应和处置,其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OECD中已有超过2/3的国家实行了税收风险管理,我国税务执法机构也应有针对性地引入世界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2 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执法风险

2.1 实体不规范引发的征收管理风险

征收管理风险是指执法主体在执行或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为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事物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主要表现为: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税务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理解不到位,征管工作流程执行不严,税务登记内容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以及发票领用、审核程序不健全、不规范;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提前和延缓征收税款,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

2.2 程序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风险

行政诉讼风险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产生税务行政争议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销、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使税务执法主体处于不利地位,在诉讼中面临败诉等风险。主要表现为程序不合法或不规范、实体应用错误两个方面:

(1)不按程序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引发的风险。税务行政处罚按罚款额的多少,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本文是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简易程序之外的其他处罚适用一般程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第三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务、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而税务机关在执法中经常忽视了这一必要程序,为求方便而采取简易程序当场处罚。

(2)不按程序作出限缴税款通知书引发的执法风险。当税务局对企业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进行整改而作出《关于限期缴纳税款的税务事项通知书》时,需要提供证据证据证明两个事实:第一,税务机关在企业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之后,对该企业是否进行整改以及整改情况进行过验收;第二,税务机关经过验收之后,发现该公司整改结果不符合《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然后很多时候,税务机关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企业在《税务处理决定书》作出之前存在问题,而无法证明在其作出之后的情况。所以由于事实认识不清,税务机关经常在复议中遭受撤销原决定的结果。

2.3 司法渎职风险

司法渎职风险是指税务执法行为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造成侵犯国家税款及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或后果,从而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甚至面临被检查机关以涉嫌职务犯罪提出指控。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隐瞒情况、弄需作假,勾结唆使偷逃税行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的规定,造成国家税收严重流失并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2.4 由于机构分设引发的风险

1994年税务组织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税务机关之间“三交叉”矛盾暴露,即管户交叉、征税交叉、检查交叉,进而导致两套机构不协调。当认定意见出现分歧时,更使纳税企业无所适从,大幅度提高了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成本与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两套机关各自为政、缺乏信息沟通,执法效率和征管能力下降,导致大量税款流失,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

3 从风险管理视角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3.1 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

3.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损失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税务机关应正确、全面地认识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和预防,选择最佳处理方法。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 现场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具体涉税业务活动,了解和掌握其在执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2) 询问法。对执法人员或执法对象提出一系列风险咨询问题,以加强其对执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的系统认识,促使其去收集和分析专门信息,并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对策和计划。

(3) 业务流程法。即以业务流程图的方式,将从税收政策解读、税款追缴、税款征收、到税款入库等过程划分为若干环节,每一环节再配以更为详尽的作业流程图。据此确定每一环节进行进行重点预防和处置。

(4) 内部交流法。即通过与各部门有关人员的广泛接触和信息交流,全面了解各部门的风险发生情况,以发现被遗漏或忽视的风险,提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协同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即在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基础上,从过去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寻找相似的案例和经验,吸取有关教训,并以此作为制定对策的主要依据。

3.1.2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指要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或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风险预警对于预防或识别重大风险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税务机关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是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判断的完整体系,包括税收收入、税收执法、纳税人违法、系统外风险的预警指标,以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3.2 制定预防体系和预防策略

3.2.1 预防体系

为避免造成财政收入的重大损失和对税务机关的不利影响,税务机构应花大力气进行风险预防,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进行全方位设防,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经济。所以,应选择那些发生概率大、后果严重的事件,进行重点预防。

构筑预防体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重点预防对象;二是构筑完善的预防体系。一个完善的预防体系需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经济和技术措施。如监督、检查、立法、环境监视等。

(2)与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如建立早期预警体系,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等。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首先是要保持与纳税人的良好沟通,以尽早获知纳税人的计划和动作;其次要在准确把握信息的基础上,对纳税人开展游说和说服工作。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应严格防止陷入行贿事件,否则,很可能给税务机构带来更大的风险。

(3)改进内部工作。如税收执法机构设置、岗责体系和业务流程设计中潜在的高风险区域,有针对性地调整职责设置和权力运行体系,避免税收执法权的过度集中以及监控盲点的出现。

(4)组织内部防范机制培育。如建立“学习型税务组织”,提升税务文化与税务管理水平。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管理模式需要引入“学习型组织”思维和管理模式,并将其转变为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创新精神。这样,有利于激发税务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现代税务组织的发展立志高远,瞄准21世纪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需求,心中牢记国家赋予税务组织的使命和责任,提升税务组织文化。

3.2.2 预防策略

俗语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处置程序和规范,并编制成小册子,以利在风险事件发生时争取时间,应对得当,弱化风险。

制定预防策略要求建立严密的税收法律体系和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与合作遵从理念:

(1)建立严密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执法操作,完善执法保障。一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形成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法律机制;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保证在税收立法、执法等方面的公正、公开、规范和准确;三是提高税法层次,加强法规建设,完善执法保障;四是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规范税收文件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风险。

(2) 坚持依法治税,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与合作遵从理念。税务机关在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的精神,即依法治税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倡导服务税收与“合作遵从”。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指导思想,才能体现服务税收的基本要求。只有搞好纳税服务,才能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而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建立可以提升“纳税遵从”度。从“纳税遵从”再到“合作遵从”理念的转换,意味着遵从始终是这一理念的本质与核心,只是“合作遵从”在以“纳税遵从”为本的基础上,强调了纳税人与征税人之间在征纳关系上的“合作”,“合作遵从”力争避免和减少税企、税民之间的对立,是“遵从”的最佳形式,也是“双赢”的形式,体现着以德治税与依法治税的统一。建立良好的税收环境是避免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

3.3 构建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中心机构,实行税收风险评估制,并通过实施金税工程、信息管税,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税务机关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找出降低风险的办法,是对执法机构和纳税人实行慎重、认真的评估以及对他们执法或履行法律义务的信誉、诚信的提升。风险管理组织要塑造“公正、进取、公开”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将风险管理权力延展到各个管理层面,从旧时的控制管理转向以参与式管理为标志的新型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和信息现代化资源,让组织成员广泛地参与组织管理,增强组织成员使命感、责任感,让组织的内部效率正真地转化为外部效率,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率和作用,从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参考文献

[1]赵迎春,王淑贞,罗秦.中国涉税风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风险处理流程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工作部署,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安全监管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腐败行为,廉洁高效地开展安全监管执法等工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预防,推进反腐倡廉关口前移,关心和爱护干部,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坚持依纪依法、公开透明,保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以点带面,不断深入。坚持创新务实,既要实现有效监控,又尽可能简化程序,实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三)实施范围和目标任务。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实施范围:局机关所有工作人员。

工作目标:在局机关建立起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有机统一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全面查找、分析不同权力和权力运行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科学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二是建立廉政风险监控机制。加强权力运行过程中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形成对各项行政权力尤其是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及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监控机制。三是建立廉政风险处置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效能和质量的考评工作。及时运用谈话函询、警示诫免、责令纠错等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纠正处理工作。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严重问题,该问责的要及时实施问责;该立案查处的,要坚决依纪依法立案查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二、工作重点及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中下旬)

1、制定方案,动员部署。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统一部署,制定《市安全监管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2、成立机构,明确责任。成立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重要事项、解决有关重要问题。局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局机关各处室和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宣传、日常督查指导和综合事项。

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本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明确一名同志为本部门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和联络事项。

3、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学习市纪委统一制发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学习张庆军市长在市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暨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雍成瀚动员讲话精神,学习本局《方案》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4、加强指导,培训骨干。根据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要求,组织各处室、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和联络员进行学习,推进全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重点推进阶段(7月上旬一12月底)

1、清权确权(7月上旬一8月上旬)。局各处室、二级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对原有权力进行梳理分析,摸清权力底数及行使权力的依据、程序和时限,该保留的保留,需要调整充实的调整充实,该废止的坚决废止。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单位的“岗位框架图”,明确本单位工作岗位设置情况;绘制“职权目录”,明确本单位职权名称、职权内容、办理主体和法律依据;在“职权目录”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职权,按照明确审批依据、办理主体、办理程序、申报资料以及监督渠道的要求,绘制“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职权在本处室本单位内部运行的各个环节、责任主体、办理时限等进行规范,绘制各项权力的“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对非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职权,需绘制“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权力运行(内部、外部)流程图”经处室、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局领导小组审核。

2、查找廉政风险点(8月上旬一9月中旬)。对照“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专家评和组织审等方式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要区别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三个层次,对权力运行所涉及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进行全面查找。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在岗位职责方面,要重点查找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可能造成在岗位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风险;在业务流程方面,要重点查找由于运行程序不当或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可能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风险;在制度机制方面,要重点查找由于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风险。具体排查方法如下:

(1)排查个人风险点。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查找每个岗位在有关权力运行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廉政风险点。每个岗位的廉政风险点,首先由该岗位的在岗人员对照本单位“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查找;同时通过互相提、单位集体研究,重点查找涉岗人员在岗位职责等方面存在廉政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由该岗位的在岗人员本人填写“岗位(个人)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表”。

(2)排查处室(单位)风险点。局机关各处室对照本部门的职权目录和各项权力的“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自查、互查等方式,重点查找在制度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及风险点分布图”、填写“单位(集体)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表”。

个人和处室填写的上述防控表、分布图,经处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局领导审查、审核后,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填写的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表,一并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

局领导班子集体风险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局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填写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表的基础上汇总填写。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各单位查找的廉政风险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建立局机关廉政风险目录,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3、评定风险等级。在找准查深廉政风险的基础上,依据岗位层次和权力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等实际情况,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评定单位和岗位(个人)在各个工作环节、工作岗位上的廉政风险点,并将风险点及其等级分别填写到“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表”内。

对廉政风险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高等级风险点由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和负责,上级党委予以监督,中等级风险点由单位分管领导管理和负责,低等级风险点由部门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

4、公示廉政风险(9月中旬一10月上旬)。各处室和二级机构的职权目录、“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查找的廉政风险点等要上网公示,同时并将“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通过机关(单位)机关公开栏、内部网络等方式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和内部群众监督。

5、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10月中旬一12底)。

(1)制定措施的主要方法

局领导、各处室和二级机构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有效化解廉政风险。具体方法:

针对岗位风险,由涉岗人员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

针对处室、二级机构风险,由各处室、二级机构根据机构职能和岗位风险,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职权运行等方面制定出风险防控措施(防控措施中需要修改、制定的制度办法应当列出具体名称和完成时间),制定和完善具体的管理制度。

各处室岗位风险和处室集体风险防控措施经处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局领导审核后,及时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综合防控和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求,在组织审核单位和个人制定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防范措施的意见。风险因素属于岗位职责方面的,通过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程序和权力制衡机制等方式,加强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对重点岗位人员和重要处室、二级机构负责人,应按规定实行轮岗交流。属于业务流程方面的,要规范业务流程图,确保廉洁、效能、便民。属于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方面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并抓好制度的落实。

(2)制定防控措施的要求:一是要针对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的风险点,制定“一对一”的防控措施。有一个风险点,就要有一个相对应的防控措施。二是防控措施要具体管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防控措施制定后,要建立岗位权力风险防控一览表,并予以公开,由群众监督实施。

6、处置纠正问题(10月下旬一12月底)。对已发现的廉政风险,及时向有关处室、二级机构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号,采取谈话函询、警示诫勉、责令纠错、调离岗位等处置措施;对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置,切实整改到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需要立案查处的要适时立案,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作推进中,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分别对各处室、二级机构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不定期指导督查。二是召开工作推进会,听取各处室、二级机构汇报前期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三是召开各处室、二级机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负责人或者联络员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督促指导;对各处室、二级机构和岗位(个人)查找的风险点及其等级评定不全面、不合理的,予以纠正。四是做好检查验收准备,适时起草检查验收文件、谋划检查验收相关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1月上旬一3月底)

1、认真做好总结(2013年1月上旬一2月底)。各处室、二级机构对一年来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回顾总结,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常态化的措施,并就全局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2、搞好检查验收(2013年3月上旬一3月底)。在各处室、二级机构总结自查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处室、二级机构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201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涉及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各处室和二级机构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与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及开展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科学谋划,统筹安排,以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

(二)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各处室、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带头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带头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带头落实自身的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带头抓好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带头作出廉政承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