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

风险识别及评估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 水电项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31-01

近年来,随着风险分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风险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不仅如此,风险分析也开始应用在水电项目的方面。

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我国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的技术显著提高,很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进行跨国水电项目投资,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实现效益的增加,而且有利于企业积累丰富经验应对更严峻的挑战。可是,跨国水电项目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因此研究跨国水电项目建设中风险因素,提高企业应对跨国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对企业保质保量完成跨国水电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国水电项目风险识别的功能

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能够给企业、社会带了效益的项目,剔除那些难以实现、成本巨大的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识别,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安排资源、将精力集中在需要建设的水电项目中,重点分析有效项目的风险,减轻企业的犯错成本。

二、跨国水电项目关键风险点

(一)资金风险

水电项目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投资一项水电项目需要一次性注入大量资金,并且在项目的后续建设阶段,还需要有资金的不断投入。缺少资金的支撑,很可能造成工人的流失、原材料的短缺、技术的不可达到、项目的延期等。这些风险都会影响项目的质量,造成企业受益的减少。

(二)设计风险

跨国水电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只有对项目精心设计才能使项目决策者对项目在宏观上准确整体把握。水电项目前期的设计有很多,如厂房的设计、设备的采购、技术的选择、子项目的分配等等。有了准确的设计,之后的项目建设便有了依据。

(三)超时完工风险

水电项目施工前,一般都会与委托方签订合同,规定完工时间。同时也会规定,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将采取何种惩罚方式。水电项目施工期限长,在这段时期中,可能出现对风险的误判而延期,人员的流失而暂停施工、资金供应不足延缓施工进程等情况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完工时间的推迟。

(四)设备供应风险

大型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可以含量高、数量多、质量强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是工程进展程度的保障,也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但是有时可能设备的供应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设备,或者由于科技进步,原来的设备已经淘汰,新确定的设备在短期又无法提供等。

三、跨国水电项目前期风险识别流程

水电项目前期风险识别,就是通过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将这些风险与企业实力进行对比,分析哪些风险是企业可以解决的,哪些风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前期识别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成立风险分析机构,机构人员由企业的专业人才构成。必要时可以邀请其他成员加入。

2、识别主要风险。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描述项目的流程、项目设计、确定组织人员、确定资金的供给,分析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本身的实力。

3、分析识别出的风险,得出应对策略。识别风险后,需要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评估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投资企业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承担与实体匹配的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常3种方法。第一是单独决策法,这种方法是企业各个部门或风险分析小组成员每个人针对几个风险提出应对策略,交给风险分析机构总和;第二种是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通过召集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才来对风险进行分析;第三种就是集体讨论法,这种方法与小组讨论法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讨论的范围大,人员多。

4、编制风险应对办法。风险应对办法应该客观的评价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企业掌握这些风险的能力大小、防范风险需要的资金等。编制风险应对办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决策层能更清楚的认清项目的得与失,为决策者决定项目的开工、暂停、放弃提供参考。

四、跨国水电项目风险预防与应对策略

(一)购买投资保险,防范政治风险

购买跨国水电项目的投资保险,主要是为了应对因外汇变动、国家、战争等这类不可抗因素引致的风险。关注投资保险,合理利用这种保险政策,能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有更多的勇气向国际市场进军。

(二)提高企业法律意识,降低因合同、谈判而引致的风险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并且国家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法律就不同。投资国外水电项目的企业应该重视投资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避免因合同、谈判引致的法律风险。防范和应对这类风险,企业可以:第一,建立专门的国外法律研究组织,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法律参考。第二,购买法律服务,求助于当地法律专业人才给予精准的法律支援。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跨国水电项目生产的每个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入库保管,设备的采购和调试,企业人才职位变动等制定合理运行措施。其中,针对事关建设安全、环境保护、资金运转的风险管理,要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的办法。不仅如此,对跨国水电项目,也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法律、文化等情况变通,保证本土的管理制度在国外也能实施。

(四)提高管理公共安全的能力

公共安全事件不仅影响跨国水电项目的进程,并且影响企业的国际声誉,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收入。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第一就要提高国外项目工作人员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组建专门的检查公共安全隐患的机构;第二,与国外政府部门保持融洽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该国政治、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对或有发生的事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评估;无形资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对项目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即都有哪些形成风险的原因。其次,要采用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对项目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识别。

一、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

评估人员要通过密切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动态地分析无形资产的风险种类和风险影响力。通过对形成无形资产风险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确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范围的不确定性,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分配不确定性的风险。

(二)外界产业环境、行业行政性发展规划及政策对无形资产使用的影响,对应的无形资产有效期限的不确定风险。

(三)无形资产市场的供求变化及竞争程度,部分无形资产的市场影响度和占有率,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的标准,等等,对应的无形资产在未来所能获取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资产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资产的较低使用效率、操作不规范,管理上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对应的无形资产投入产出及利用效率不确定的风险。

(五)无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人员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毁损甚至产生负收益的风险。

二、无形资产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无形资产的风险识别可以借鉴有形资产的风险识别方法,同时考虑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剖析企业采用项目在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无形资产风险及其形成的根源。

(一)资产形成流程识别方法,即对项目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从其形成流程中分析,对每一个过程、环节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挖掘产生风险的根源。例如,对于项目中涉及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研究品牌资产从创立之初到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使品牌未来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因素,并预估如若风险发生可能给项目实施带来的影响和为预防风险企业需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的成本费用。

(二)类比借鉴分析法,即分析企业实施某个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涉及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寻找相似环境中的同类无形资产,借鉴该同类无形资产已经识别或暴露出的风险对比分析项目中的无形资产的风险。比如专利权,该类无形资产已经为企业和社会所熟识,比较容易找到符合条件的相似资产,通过类比借鉴分析,可以对其风险进行识别。

(三)职能结构分析法,即充分利用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别在不同的职能范围内进行无形资产风险分析,财务部门针对无形资产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就无形资产风险清单进行调查,企业管理层就无形资产事故组织专家调查等。比如商誉这种无形资产,在企业进行项目评估时,必须考虑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可能会给企业的整体商誉带来的影响,就可以采用职能结构分析法,识别其各种风险,进行相应地风险管理。

三、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

对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为了帮助识别鉴定无形资产的风险,而对无形资产风险的识别是对无形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无形资产特殊性以及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评估中可行性决策的风险。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无形资产风险的认识,践行无形资产风险管理。

(一)无形资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即对无形资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程度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准备,对无形资产风险认识、评估与管理可以使企业的项目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首先,采用定性的方法确定风险类别;其次,采用定量的方法计算预测风险的期望收益;然后选用适当的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一步分析。鉴于无形资产的高风险高收益高破坏力的特性,必须尽可能的对无形资产可能面对的各种情景加以分析,重点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大的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风险控制。对无形资产进行风险控制,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要评估与相应的无形资产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动态管理无形资产风险的能力。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发生之前能够进行事前控制,控制的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风险规避措施,还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变措施。二是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三是风险发生后,能够形成反馈管理机制。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这一战略性发展资源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的科学技术能力和知识文化能力,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利益来源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但是,无形资产所固有的风险及其特征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巨大损失。正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地位日益凸显,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项目评估中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相应增多,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风险识别及其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的风险评估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洪健,邱展法.无形资产评估探讨[J].南方论刊,2007 (02):42-43.

[2] 刘霞,傅国林.无形资产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点及防范[J].会计师,2013(05):9-11.

[3] 彭冰.基于期权定价模糊二叉树模型的无形资产评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CPA;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提高CPA以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CPA执业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执业准则体系中的审计风险准则启用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引人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其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审计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CPA应注重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应对之策,以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目标。

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

1.经营风险因素。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在对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状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那些政策敏感性企业影响较大。二是行业状况。影响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行业因素有:(1)行业竞争程度。与充分竞争行业相比,在垄断特征较明显的行业中,被审计单位凭借其垄断地位容易取得定价权并自主调节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漏报特别是蓄意舞弊的可能性明显要比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低。(2)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处于创立阶段的公司具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因此其重大错报风险较大;而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的行业,其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不大;至于衰退行业,经营业绩较差,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比较强烈。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被审单位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行业惯例和会计处理方法的恰当性,重大和异常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重要项目及新领域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之处。这些地方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使报表有失公允、合法和真实,产生重大错报。

2.战略风险。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方向、发展步骤和发展策略,甚至决定被审计单位的前途和命运,若不顾被审计单位自身资金、管理者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盲目扩大规模、盲目多元化,必然将导致经营失败。

3.财务风险。同行业、同规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基本相似,因此在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比,如果相差悬殊而管理当局的声明又不足以解释这一差异,注册会计师就需要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扩大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与质量,以支持其审计结论。

(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

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及模型没有单独提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指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仍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

1.固定风险因素。它主要分为五个方面:(1)较难审查的账户或交易。非常规交易、关联方交易以及这些交易形成的账户存在的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在审查这些账户或交易时,对于注册会计师所需的经验判断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应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仔细审查。(2)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时,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较大。(3)遭受损失或被盗用的项目。如现金、有价证券、存货等资产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若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重大错报风险通常较大。(4)运用判断的程度。如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或有负债等的认定存在着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出错的概率较大,重大错报风险也相应较大。(5)易漏记的交易和事项。如销售退回及折让、利息的计提、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及其投资损益等,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被漏记的可能性较大,重大错报风险比较大。

2.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影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常导致管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为掩盖该舞弊行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将传递到认定层次。由于财务报表信息来源于认定层,财务报表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导致的重大错报也将传递到整体层。因而,以上两类影响因素共同影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仅是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把握风险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实质就是找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估计其产生的损失。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可靠不仅对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审计风险也有直接的影响,即不公允可靠的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2)将20%作为临界点的原因:根据审计经验和人们普遍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现金流量表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重大错报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可根据对上述两个报表的风险评估大致估计现金流量表的风险水平。

三、设计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CPA应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等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是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CPA应根据认定层次错报风险的大小,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风险越高,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的要求越高,从而影响审计程序类型。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确定何时实施,应关注下列事项控制环境错报风险的性质和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相关的期间。一般地,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CPA应当考虑在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重大错报风险并不高时,可考虑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期中实施会有助于CPA在审计工作初期,识别重大事项,及时加以解决。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在期中实施了进一步审计程序,CPA还应当针对剩余期间获取审计证据。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是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或规模。在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CPA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审计重要性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取得的保证程度。当保证程度提高,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时,CPA应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

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将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并得以应用,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如何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成勇.浅谈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J].会计之友,2009(09).

[2]汪初牧.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6(12).

[3]汪国平.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系统[J].财会通讯,2006(01).

作者简介: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评估探析

当前的施工桥梁工程越发的意识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并力求通过风险识别以及评估探析的作用,提升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升桥梁施工的效率,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切实的探究。

一、对于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浅析

施工风险管理手段是桥梁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为桥梁施工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我国的施工风险管理机制起步较晚,很多时候,对于实际的桥梁施工风险意识不足,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将施工风险的管理手段逐渐的落实实践施工当中,这样的情况,导致我国的施工手段受到了较大的制约,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多数的施工工程都隶属于国家的管制,产生的风险也直接由国家自行承担,导致项目履行者无法意识到自身的所具备的职责,进而为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受到诸多的阻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和更新,这一发展形势,为我国的施工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当前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已经越发的注重风险控制的作用,力求通过这一方式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而保障施工进度。虽说我国的施工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水平也不成熟,但是,在实践发展中,我国的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已经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1]。

二、对于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以及评估的内容以及关系分析

桥梁工程施工的风险识别以及评估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落实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中所面临的风险数据以及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而后再将其以信息的形式进行反馈,在实施施工的过程中,则应当充分的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施工负责人的多年施工经验完美的结合,再对现场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和管理,最后再将其中所涵盖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施工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因素,让风险意识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而保障施工的安全性。要想将风险评估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还可以通过构建特定部门的方式,对当前的施工现场进行风险评估,而后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定时检查。如果检查之后发现其中存在纰漏,那么应当及时的对此问题上报,进而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将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更新,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风险应对方案,保障工程施工的进度和效率。如果在检查之后未发现影响工程实施的风险因素,那么则可应用此风险评估措施,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范。风险识别是实现风险控制以及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识别得是否全面以及准确,可以直接的影响到最终的风险评估水平,最终还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2]。风险评估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全面的分析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所存在的风险,而后找寻处切合实际的解决方式。

三、对于桥梁工程实施风险评估以及识别建议

在对工程施工进行风险识别之前,就应成立专门的工程风险识别小组和风险评估小组,而后有关的领导还要针对其中的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将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工作环节以及内容落实到个人头上,这样可以为桥梁工程施工的风识别以及风险评估更为科学、合理,使人员的安排更为合理,避免出现职责意识不清,以及躲避工作责任的情况,一旦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那么就要将责任落实到负责这一部分工作内容的人员头上,这样的方式还会很大程度上提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落实桥梁施工风险识别以及评估的过程中,还应当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比如,环境、人、制度、物以及工艺等方面,全面的对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识别以及评估,保证施工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3]。像环境风险识别方面,涵盖着施工环境、办公施工生活、施工作业等等方面,在进行施工风险识别以及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施工环境风险这一重点因素,充分的考虑桥梁施工中的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进而在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的同时,提升施工风险评估水平,从环境风险角度,降低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所带来的危害。像人为风险评估方面,则更要对其全面的分析和探究,从总工、安全员、经理、班组长以及施工人工等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的分析[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井喷式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理念也逐渐的在实现着变革,人们越发提升了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而相关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时,也越发的重视施工安全的作用,并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对各类的施工安全问题予以解决,以桥梁施工为例,诸多的施工单位在进行桥梁施工时,都会通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方式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高效的防范,为桥梁施工安全提供充足的保障,与此同时,也会保障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效率。但是很多施工单位在落实风险管理时,都会出现概念模糊的现象,即便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落实到实践中,仍旧会存在诸多的问题,究其根本,无外乎对桥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实施的不全面,致使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的管理漏洞,进而大大降低了风险管理效率,因此,在落实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为桥梁施工正常进行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项贻强,张婷婷,孙筠等.国外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及评估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10,30(2):153-158.

[2]卢春林.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桥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6):1156-1164.

[3]阮欣,朱少杰,叶晓牡等.复杂桥梁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估和管理[J].公路,2012,12(7):178-182.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5篇

1基于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方法

1.1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素本文所述的风险评估以信息资产为核心,评估信息资产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威胁,并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基于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信息资产、资产价值、资产脆弱性(即资产弱点)及威胁。风险评估关键要素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2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流程如图2所示。

1.2.1识别并评价信息资产(1)识别信息资产识别信息资产就是要对所有的信息资产进行梳理与识别,编制资产清单。资产清单主要包括以下要素:资产基本信息:资产编号、资产名称、资产功能和用途简述等;资产类别:资产归类是将信息资产在特定条件下归并为一组,以便于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及管理工作;资产所有者:确定信息资产所有人员或单位;资产保管者:确定信息资产管理权责人员;资产使用者:确定信息资产的使用人;资产保密性:确定信息资产在保密性方面的等级;资产完整性:确定信息资产在完整性方面的等级;资产可用性:确定信息资产在可用性方面的等级;资产价值:根据信息资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等级,取最大值作为资产价值。经过笔者实际评估后认为,识别信息资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分类,合理的资产分类将大大降低风险评估的工作量。资产大类可以分为信息系统类、人员类、物理环境类、外部服务类、数据类、无形资产类。以信息系统类为例,信息系统下可以继续分为主机型、终端型、软件型三个二级分类。在主机下还可以继续划分为12个三级分类。(2)评价信息资产对信息资产的评分需考虑信息资产三个要素: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依据特定资产评价标准对资产进行评分,并取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分数的最大值,作为该项信息资产的最终价值。为资产价值设定一个标准值,超过标准值的资产才能进行下一步风险评估。

1.2.2识别并评估威胁(1)威胁分类根据威胁的来源,将威胁分为人员威胁、技术威胁、环境威胁三大威胁,并据此罗列出细化分类的常见威胁。(2)威胁与弱点匹配根据列举的安全威胁,对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弱点进行划分,评估出每项威胁可能面临的弱点。(3)评价威胁与弱点针对识别的威胁、弱点依次评估其发生机率及事件影响程度,计算出风险值,并在评分的过程中考虑现有控制措施。a.威胁可能性评分标准根据威胁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频率,设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b.影响程度评分标准信息资产的弱点被威胁利用,影响程度的评分标准见表1。

1.2.3风险值计算及风险分级(1)风险值计算风险值的最终确定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包括资产价值、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通过识别和评估资产价值,并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综合计算出风险值,风险计算公式如下:风险值=信息资产价值×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评估后将形成如下的风险矩阵,见图3。(2)风险分级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撰写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可接受的风险等级建议,提交领导层审核并决定可接受的风险等级。

1.2.险评价在风险值确定后,依据风险值大小进行风险处置优先级排序。应制定风险接受水平,等于及高于风险接受水平的风险为高风险。制定风险接受水平时,企业应考虑当年风险处置资源投入成本。对于以下风险,应纳入高风险进行处理:可能导致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及其他合规标准;可能导致企业品牌、声誉和社会责任的损害;管理层评估为高风险的其他风险项。应以风险评分结果为基础,通过多个角度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重要信息资产的分布情况;高风险主要分布的信息资产类别;高风险主要面临的威胁和弱点。从多角度分析目前企业面临的风险现状,有利于企业把握风险管控的重点,为风险处置做出指引。

1.2.5风险处置风险评估完成后,需要制定风险处置计划,执行风险处置,最后要对处置后的情况进行风险再评估。(1)风险处置计划在企业管理层确定企业的风险接受水平后即可对等于、高于风险接受水平的高风险制定处置计划,确定处置方式。风险项的处置方式包括:依据企业管理层确定的风险接受水平,有意识地接受该接受水平之下的较低风险,暂不采取处置措施;采用适宜的控制措施减缓风险,尽可能合理减缓风险至企业的风险接受水平之下;废弃导致风险的信息资产而避免风险;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或供应商。计划的控制措施应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运营目标、行业监管要求以及风险控制的成本与效益。(2)风险处置执行企业应组织风险的相关责任单位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风险处置项。(3)风险处置再评估在风险控制措施完成后,企业应对风险项(不包括风险接受水平以下的较低风险)进行二次评估。经过二次评估仍评价为高风险的风险项,应作为残余风险。对于属于以下情况的残余风险应提交管理层批准接受:该风险目前不在企业控制范围内;该风险在目前技术手段下无法有效控制;该风险处置的资源投入高于风险所造成的影响损失。

2风险评估方法的工具实现

风险评估是一项涉及环节众多的复杂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专业人员开展具体工作。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笔者所在单位专门设计开发了一套风险评估的工具平台,并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应用。

2.1功能模块工具平台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截图见图5。风险计划控制:对风险评估的时间计划进行控制,以便在规定的计划内完成风险评估。信息资产管理: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和评价。威胁弱点管理:对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和弱点进行识别管理。风险评估:根据资产价值、威胁、弱点等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处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生成风险处置计划,并落实责任单位与责任人,跟踪风险处置情况。风险报告:根据历年来的风险评估的情况,形成统计报告,跟踪风险发生的趋势和控制措施的改进情况。权限管理:对访问该风险评估工具的用户权限进行配置。

2.2系统架构该工具实现基于B/S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该工具平台。在实现架构上,与传统WEB应用类似,分为三层:WEB服务层:采用ApacheHttpServer实现,用于展示静态页面,并将动态请求转发至后台应用处理;核心应用层:采用Tomcat应用服务器实现,用于处理增删改等动态请求;数据库层:采用Mysql数据库实现,用于存储信息资产清单、威胁库、弱点库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等。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高等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危机,为避免矛盾的激化,规避风险,把风险变成机会,是当前高校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高等教育能否引入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办学特性的风险管理模型,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常可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效果评估四个阶段。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者对项目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风险主要发生高校内部,主要有:专业设置风险、教学管理风险、就业需求风险等。根据高等教育管理内容,以WBS(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对风险进行定性识别。具体见图1。

图1 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结构分解及识别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个部分,是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工作任务是对风险发生概率及潜在影响进行估计和评价,并根据风险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为风险应对和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根据以上识别出的风险因素,采用专家打分得出了表1教育风险管理评估表,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归类。

表1 教育风险管理评估表

常见风险内容 发生可能性 影响程度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7 高

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过快 7 高

师资力量不足 5 中

学生整体素质较低 7 高

教学、实训场地受限,实训设备不足 2 低

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2 低

学生欠费严重 4 中

缺乏教学改革主动性,教学计划调整不及时 2 低

学籍管理混乱 1 低

教学点收费不规范,不及时上交管理费 3 低

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 4 中

(注:1为低――不太可能发生,9为高――非常可能发生,依此类推。高――对效果及成本有重大影响;中――对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对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低――对效果有一定影响,对成本没有什么影响。)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执行的过程,即风险管理者对风险事故潜在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的活动,通过风险应对以达到消除风险或者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目的。

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减少风险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工作。结合高校教育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风险,对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四、风险效果评估

风险效果评估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已经实施的环节进行不断的检查,主要包括:对每个环节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决策的合理性;风险发生时,是否提出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风险等等。风险效果评估要求对已经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为今后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高等教育风险管理过程不仅局限于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措施,“事后”评价即效果评估也要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通过效果评估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风险管理效果评估主要包括:

(1)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计划、目标、程序进行评估。

(2)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规范程序等进行评估。

(3)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在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中所用的工具、技术手段是否实用、先进、可靠等状况进行评估。

(4)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资金预算、运行成本、降低损失或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

因缺乏对风险事故处理解决效果评估,许多高校经常陷入同类风险多次发生的恶性循环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风险效果评估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是形势逼迫,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的全过程,使风险发生时有预案准备,能够及时、全面地应对风险,达到遏制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排除风险隐患,促进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的良性循环,为各高校构建可实际操作的风险管理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雅斌.项目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2] 谢运鹏.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2(09).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风险评估; 上市公司;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067-04

一、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对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当不断导致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如何识别、度量和应对风险就成为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企业要识别出其所面临的风险,就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2 500多家,其在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也不容忽视。股票市场是高风险市场,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2008年以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作为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框架。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风险评估为核心导向,其中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并且风险评估是整个内控体系的关键。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风险评估,这也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切入点和起点。

风险评估是上市公司对筛选出的主要风险组织公司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业务骨干进行风险识别、系统分析,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也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和基础。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时,既要识别、分析和关注阻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纯粹风险),更要善于发现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促进作用的风险(机会风险),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科学分析风险、制定切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风险应对策略,达到分散、弱化以至化解风险的目标,实现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评估过程复杂且不易操作,风险评估就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就成为一个难点。本文结合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实践,对风险评估操作过程中的难点进行探讨,以期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操作解析

在实施、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实践中,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通常应将销售、采购、生产和财务等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环节作为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和总纲,在重点和总纲的统领下,抓住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即实施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尤为重要的是,在初始风险评估时,对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的把握宜粗不宜细。若开始时对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要求的过细、过于完美,风险评估工作可能会陷于繁琐细微的事务性工作而难以进行下去,甚至导致上市公司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体失败。因此,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需要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的总体框架,确立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体思路;其次,充实和完善风险评估内容:一方面结合内部控制工作的深入不断补充、丰富,另一方面应随着上市公司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持续改进、完善,为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及经营环境的差异,加之风险不易识别、量化,所以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时应特别注意与本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切忌为了风险评估而进行评估的形式主义。具体进行风险评估时,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一)设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目标的难点

进行风险评估前,上市公司应先设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目标,这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必备条件,也是风险评估的标准。只有明确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目标,才能有针对性、有标准的搜集、整理和取舍相关的风险信息和数据,才能对已显现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筛选、整理和归纳。

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目标设定,主要根据证监会的监管要求来进行。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设定风险评估目标通常从公司经营战略、经营目标、报告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和经营合规目标等方面来考虑。首先,经营战略比较宏观,在风险评估中不宜定性操作和定量把握。由于大多数员工只是把经营战略作为公司发展的美好愿景和长远奋斗目标,只有公司的高层管理核心人员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在风险评估目标中所占比例通常不能太大。其次,经营目标和报告目标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最容易被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广大员工理解和感知,也比较具体且易于量化和识别,因此,风险评估目标和风险控制目标多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和提炼。最后,上市公司只要依法经营,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去运作和管理,即可保证经营合规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的实现,因而对上市公司风险评估和控制目标的设定,就转化为对公司规章制度和运作流程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评估目标的设定,实务中更易把握和操作。

(二)收集风险信息的难点和途径

风险信息收集的主要是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内外部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收集的质量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估的结果。

从收集影响公司经营环境信息的实践来看,上市公司通常对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困惑:一方面是公司经营外部环境信息的涵盖范围比较广,不易确定应由哪些部门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并且各部门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很难把握相关信息对公司经营管理有无影响及影响大小,结果导致收集信息时无所适从,最终难以确定应该收集哪些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日常经营活动多限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上市公司很难准确把握和获得与经营管理活动相匹配的外部环境信息。在收集风险信息时,上市公司应注重外部经营环境与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结合、与内部控制关键点和风险点的结合,并在这些交集中寻找切入点和信息点。

上市公司收集影响经营的内部环境信息时,应主要考虑经营战略、经营目标、报告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和经营合规目标,并结合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度和工作流程、业务流程,立足于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考虑可能影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内部信息和条件,来收集相关的内部风险信息。

(三)识别经营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识别风险更多的是凭借识别者的判断能力、经验积累和识别方法。风险识别是把收集到的风险信息通过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骨干和基层业务骨干的问卷调查、测试、访谈等方式,经过比较、归类、提炼、组合等方法,并充分考虑国家各部委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经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重点,主要包括核心风险、业务风险和工作风险。

核心风险的识别,主要应从公司的经营目标出发,围绕战略核心,从公司整体及其职能部门层面、经营管理现状层面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主要通过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整理出公司的核心风险,这是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最关注的风险。

业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应从销售、采购、生产、财务等主要业务环节的风险入手,通过对制度、流程的穿行测试及中层管理骨干和基层业务骨干的问卷调查、测试,识别出最主要的业务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然后再通过穿行测试来检验主要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的收集和查找是否全面,并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疏漏的风险点和控制点予以补充和完善。

工作风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适用性测试来进行,在适用性测试过程中,识别出主要的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予以补充和完善。

从上市公司识别经营风险的实践来看,主板上市公司至少应梳理出100种以上的风险,才可能比较全面的涵盖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

(四)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估量,其结果关系到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由于风险的错综复杂,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和衡量上市公司的整体风险,需将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综合使用。

具体来讲,风险评估主要通过多次循环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并且应经过至少两轮多次的循环验证,同时要求时间间隔在两周以上,最终使管理层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逐步趋于一致。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考虑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其风险评估体系。

1.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及参与主体

由于风险存在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因而,上市公司风险评估应涵盖其主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各主要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就成为参与主体,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人员是主要参与者。

2.确定风险评估的评分标准

风险评估的评分标准是风险评估过程中定性与定量方法衔接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风险评估的难点和重点。实务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具体来讲,主要应结合公司的发展阶段、业务特点、风险发生频率及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程度等来确定。

通常,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表1和表2分别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描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并把风险的定性标准定量化,从而实现了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的衔接和转换。从表中可以看出,风险的影响程度随着风险发生概率的逐级加大也越来越严重。

3.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调查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之一。科学、合理的问卷设计关系到风险评估的准确度,调查问卷设计一般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去考虑和设计,一般需要设计200―500个风险事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4.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

问卷调查结束后,需要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及处理。理论上,风险评估至少应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要求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基本不变,并且两次问卷调查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两周以上,然后再测算两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离散度。若离散度较低(通常以标准差小于1来认定),则取两次调查问卷的平均值作为问卷调查结果;若离散度较高(通常以标准差大于等于1来认定)时,则公司管理层应组织参与风险评估的人员进行探讨、沟通与交流,努力使大家对风险的认识趋于一致,然后再进行第三次问卷调查,并将这次问卷调查结果作为最终问卷调查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实务中,在统计问卷时,需将调查问卷分成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和基层骨干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统计汇总取各组的平均值。对于公司战略层面等较为宏观的风险,运用三组平均值时适当加大高层领导小组数据的权重;对于管理职能类、重要业务类风险,运用三组平均值时适当加大中层干部小组数据的权重;对于具体业务、操作类风险,运用三组平均值时适当加大基层骨干小组数据的权重。权重的调整幅度需要通过开会沟通、讨论,由参与风险评估的主要人员共同做出决定。

5.绘制风险地图

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风险分类,根据数据统计汇总调整结果,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两个维度绘制风险地图,如图1所示。处于黑色区域的为重大风险,处在白色区域的为重要风险,处在灰色区域的为一般风险。通过图1,可以直观地识别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的认定就高不就低,即处在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临界点上的风险,划为重大风险,处在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临界点上的风险,划为重要风险,充分体现风险评估中风险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和理念。

风险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上市公司不但要进行风险评估,还需要进行风险管理。通常,对重大风险应予以高度关注,还应制定出重大风险预案,确保风险被有效管理,当重大风险发生时,立即启动预案,应对风险,降低损失。对重要风险要加强监控,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重大风险。对一般风险要予以适度关注。

三、结语

风险评估是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起点和源头,只有扎实做好风险评估,才能为应对风险、防范和控制风险做好准备和铺垫,为顺利实施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基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由于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评估的不易操作等特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加之行业不同导致的风险差异,使得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过程具有差异性,需要进一步探索,才能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能昌欣.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金融经济,2010 (10):187.

[2]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18-33.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Research and Design of Power Information Network Risk Assessment Auxiliary System

Yang Dawei1,2,Liu Yu2

(1.School of Contro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 071003,China;2.Panjin Power Supply Company,Panjin 12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igned a multi-expert assessment system,which run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Guide"to assess the risk assessment process,making assessment result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Keywords:Information Security;Risk Assessment;Risk Analysis

一、前言

电力系统越来越依赖电力信息网络来保障其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该数据信息网络出现的任何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都可能波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刻不容缓[1,2]。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估方法从早期简单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BS7799、OCTAVE、ISO13335、NIST SP800-30等相关标准的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3]。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在我国,风险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调查研究阶段、标准草案编制阶段和全国试点工作阶段,国信办制定的标准草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4](简称《指南》)得到了较好地实践。本文设计的工具是基于《指南》的,涉及内容包括:

(一)风险要素关系。围绕着资产、威胁、脆弱性和安全措施这些基本要素展开,在对基本要素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与基本要素相关的各类属性。

(二)风险分析原理。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

(三)风险评估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准备、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已有安全措施确认、风险分析、风险消减[5]。

三、电力信息网风险评估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设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系统是基于《指南》的标准,设计阶段参考了Nipc-RiskAssessTool-V2.0,Microsoft Security Risk Self-Assessment Tool等风险评估工具。系统采用C/S结构,是一个多专家共同评估的风险评估工具。分为知识库管理端、信息库管理端、系统评估端、评估管理端。其中前两个工具用于更新知识库和信息库。后两个工具是风险评估的主体。下面对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一)评估管理端。评估管理端控制风险评估的进度,综合管理系统评估端的评估结果。具体表现在:开启评估任务;分配风险评估专家;对准备阶段、资产识别阶段、威胁识别阶段、脆弱性识别阶段、已有控制措施识别阶段、风险分析阶段、选择控制措施阶段这七个阶段多个专家的评估进行确认,对多个专家的评估数据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估结果。

(二)系统评估端。系统评估端由多个专家操作,同时开展评估。系统评估端要经历如下阶段:a.准备阶段:评估系统中CIA的相对重要性;b.资产识别阶段;c.威胁识别阶段;d.脆弱性识别阶段;e.已有控制措施识别阶段;f.风险分析阶段;g.控制措施选择阶段。在完成了风险评估的所有阶段之后,和评估管理端一样,可以浏览、导出、打印评估的结果―风险评估报表系列。

(三)信息库管理端。信息库管理端由资产管理,威胁管理,脆弱点管理,控制措施管理四部分组成。具体功能是:对资产大类、小类进行管理;对威胁列表进行管理;对脆弱点大类、列表进行管理;对控制措施列表进行管理。

(四)知识库管理端。知识库的管理分为系统CIA问卷管理,脆弱点问卷管理,威胁问卷管理,资产属性问卷管理,控制措施问卷管理,控制措施损益问卷管理六部分。

四、总结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文在介绍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意义的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辅助工具的结构设计和系统主要部分的功能描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对已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分析出已有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为风险处理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uisheng Gao,Yiqun Sun,Research on Indices System of Security Risk Evaluation for Electric Power.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Network,IEEE,2007.

[2]Masami Hasegawa,Toshiki Ogawa,Security Measures for the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System,SICE Annual Conference 2007.

[3]左晓栋等.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计算机安全,2004,7:64-66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9篇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0篇

1.1风险评估大致过程

通常的风险评估过程为:分析并辨认风险因素,从而预测未来会出现的风险性因素与事件,通过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对所辨认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从而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及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分布状况等等。各类风险的危害等级。利用单个与整体风险评估准则来分别分析单个项目风险以及整体项目风险大小,分析其是否可以被接受,以此来制定出科学而有效的解决对策,或者对工程项目实施科学的调整。

1.2风险评估基本理论分析主要的风险评估理论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决策。

(1)风险识别

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来全面、客观地判断、认识风险因素,并实施量化识别。桥梁构造与施工都相对繁杂,在有限的资料信息条件下,可以通过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等模式进行估计分析,从中发现核心风险要素。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也是风险评估模式之一,具体体现为针对任意一风险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具体涵盖两大点:概率估计与损失估计。第一,概率估计通过不断做试验,利用科学的统计学理论来计算分析。也可以立足于概率原理,将事件分析成基本事件,通过分析的形式加以计算。采用这两类方法最终获得概率数值是客观的、实际的,不被任何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可以被叫做客观概率。现实的桥梁工程项目风险估计中,往往是资料信息不充足,手头掌握的有限信息量也无法付诸实验,这样就很难进行精准的预测、运算与分析,导致概率概数等也难以精准地得出,所采用的多数是主观概率,容易造成偏离客观现实,因此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估计的客观度。第二,损失估计损失估计多年来一直未被提上日程,然而,实际上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通常对损失进行科学划分,分成几个小的类别,包括:直、间接损失、人身损害、环境损失等等,再分别计算出不同损失的具体数值。这样就能更加精准地计算损失数量,但是,却难以操作实施,不妨依然前面提到的方法,那就是聘请专家,凭借其技术、知识和经验来科学预测分析,再采用科学的计算、运算方法,提高估计的客观性。

(3)风险评估

立足于风险识别与估计,桥梁工程项目开始进行风险评价,创建一个全面覆盖的风险评级模型,着重分析风险概率与所带来的后果,从整体上核算出系统的风险数值。再参照风险接受规定与评价指标,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系统的风险,从中分析出系统风险能否被承受,同时提出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与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能够在安全风险内开展。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价法主要包括:权衡法、彻底规避法、风险评价综合方法等等。然而,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采用综合方法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意义,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首先,依靠专家调查分析法,明确不同因素的风险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其次,参照不同因素的地位轻重、意义大小来定夺其加权系数。其次,在综合评价算法基础上,把隶属度同加权系数合并,最终算出风险大小。

(4)风险决策

一切风险识别、估计与计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科学决策做铺垫,能够通过有效的决策方式来控制风险,减少风险的危害,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来对决策方案作出科学的取舍,获得最合适、最优方案,并确保贯彻落实。

2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

全面彻底分析并掌握即将投建施工的工程项目,明确基本信息,广泛搜集其相关资料,例如:工程所处位置、设计信息、气象条件、地质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信息等等。

(1)对评价层次单元与研究专题进行分类规划。

(2)对于不同评价单元未来预测出的风险事故加以归类、划分。

(3)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探究不同事故风险发生原因、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4)选择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接结合的方法围绕风险事故展开评论与估计。

(5)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类型对应给予科学的控制性方法与策略。

(6)围绕不同评价单元风险展开评估与评价。

(7)把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集中整理,最终形成总体风险评价。

(8)获得最终的总结与经验。

(9)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书。。

3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判断与识别是一项复杂又繁琐的工作,其中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涉及到多项复杂的工作,已经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备前提,为了全面、彻底地预测出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就要明确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对于桥梁工程项目来说,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工作经验

要想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就需要工程项目人员具备全面、丰富的经验,在自身已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来积极吸收和听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取舍与选择。风险识别人员必须善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将曾经成功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列入其中,从而提升风险的确定性。

(2)规划性资料

风险评价、预测与管理离不开一些规划性资料以及纲领性文件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初科学、合理的预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风险辨认、工作人员的安排、组织与规划等等,桥梁工程项目规划中也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项目投资、建设速度等内容。这两大规划性文件能够为风险的辨认与评价提供根据,这样才能促进风险识别工作的科学、完善、顺利进行。

(3)对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类

桥梁工程项目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而且不同风险之间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应该对不同风险进行归类划分,弄清不同风险的类型、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对应采取有效的解决与应对策略,减少风险因素的出现或发生,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4总结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1篇

资产评估行业作为为特定时点资产提供公允价值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国的产权交易、企业并购、抵押贷款等资产业务提供了价值参考,为我国的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财务会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业务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对资产评估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被提上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需要法律环境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对于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尽量减少资产评估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风险管理理论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的结果包括收益,当然也包括损失。正是由于未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发生很难确定,所以就产生了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论即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学科,人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降低未来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

三、资产评估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构建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资产评估风险估测模块、资产评估风险评价模块、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和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一)资产评估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确定哪些因素会给资产评估结果带来风险。资产评估风险类型大致分为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撰写评估报告风险。

1.资产评估机构承接资产评估业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承接资产评估业务时,有的评估机构不惜以降低服务费标准、满足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等来争取业务,对于客户的基本情况、相关的权证、涉及到的法律条款以及自身是否胜任该项评估业务等都没有作充分的考查。这些因素都为资产评估业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2.评估操作风险主要是资产评估人员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与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相关的风险。职业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业不规范,不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遵循合理的评估程序,在评估过程中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专业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评估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例如在评估过程中无法正确分辨委托方提交材料真伪,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能力等。评估操作风险将直接带来评估业务的风险。

3.撰写评估报告风险是指由于报告撰写不规范导致的使用者误用评估结果的风险。资产评估结果的使用者是通过资产评估报告来了解和使用评估结果的,因此,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质量是评估结果使用者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有些评估机构在撰写评估报告时缺乏必要的评估结果的假设、依据及相关事项的说明,评估报告不规范所带来的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最容易被查证的风险。

(二)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

资产评估风险估测和评价模块主要是在资产评估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量化,预测和评估风险大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资产评估业务涉及到的资产类型众多,市场条件复杂,以上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资产评估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需要明确资产评估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度量主要体现在承接评估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过程中。资产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涉及到众多因素:资质、规模、人员素质等,这些因素很难简单的量化处理。资产评估的价值是在特定时点、特定市场条件下的价值。特定的市场条件决定了评估人员在模拟市场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依赖客观的历史数据,还必须对未来的市场条件、资产状况等作出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价值类型的选择、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参数的确定方法都需要依据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经验和职业道德水平,而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要准确量化,难度非常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评估风险预测和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多且难以简单地进行定量处理。例如,对于评估机构胜任能力的各影响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判断。鉴于资产评估风险的以上特点,很难去假定其所服从的概率分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处理没有明显数量界限问题的有力工具,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处理。

(三)资产评估风险控制模块

资产评估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项目阶段。

1.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正式签约之前,评估机构要对客户及要评估的资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审查:关注资产业务性质;自身胜任能力的判断;了解委托方的基本情况,如委托方的信誉;重点审查有关资产的权证情况;明确双方责任等。力求在评估业务承接阶段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在评估操作阶段,要注意对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风险控制。首先,要确保信息的搜集和来源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度量和控制;其次。要慎重选择评估假设,科学把握资产交易的市场条件和资产的使用状况;再次,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考虑资产的状况、数据占有情况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

3.在报告撰写阶段,评估人员应当按照资产评估报告的标准格式将评估基准目、评估假设、价值类型、评估内容、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等重要内容都写入评估报告,评估人员一定要确保将评估假设、评估依据以及必要的说明阐述清楚,规避风险。

(四)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评价模块

由于资产评估业务面临的市场条件、评估目的、资产状况都有不同。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为了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新的资产业务状况。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56-03

风险评估是指机构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选择恰当控制活动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并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动态过程。风险评估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施内控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现状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下发后,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业务领域的风险识别活动,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基本得到排查确认。二是成立专门评估小组,普遍采用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本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三是按照上级行相关规定或业务操作规程,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但由于分支机构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框架为指导。使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不足。一是对业务活动中隐含的各类风险不能够充分识别。许多分支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评估人员,仅局限于对一些传统业务的常规风险进行识别,如货币发行、会计财务、国库核算等传统业务中的资产风险、操作风险,而对履行职责中的效率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认识不足。二是风险分析主观性较强。目前许多分支机构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的高低程度进行分级。定性分析方法受分析者经验和专业能力影响较大,缺乏一定权威性。三是风险应对措施存在局限性。由于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识别不够充分,使许多风险缺乏明确的应对措施,同时风险分析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一些风险的应对策略与风险程度不匹配。

二、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初步构想

(一)合理确定评估基本单元

风险评估单元的合理划分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适用性具有较大影响,考虑到人民银行分行、省会(首府)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县支行部门设置差异,可将分支机构涵盖的各项业务作为基本评估单元,根据各级行部门职责分工,对基本评估单元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对一项业务、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的评估内容。

(二)准确定义风险事项

1.确定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类别

对风险类别进行划分,有助于全面、合理地识别和管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能的实际情况,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

2.分析确定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风险的事物,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判断固有风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作用。分支机构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内外部因素,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制度因素;业务运行与管理等管理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他有关风险因素。分支机构风险类型及风险因素如下表:

(三)分析测定固有风险等级

固有风险是指分支机构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履行职责所面临的风险。测算固有风险,就是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的固有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划分具体等级,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

确定固有风险高低或大小级别,要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设定相应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其通常的测算公式为:固有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

1.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一般金融企业不同,其风险影响程度可以定义为风险的发生将对分支机构履行职责目标的影响程度。因此。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应重点围绕与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有关的因素进行考虑,鉴于这种履行职责目标无法量化,可采取定性方式,将其职责按重要性分为四类,分别将其主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可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分值为30分、20分、10分、5分,同时将各类职责的次级风险统一定为D级,赋予权重分值5分。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与辖区金融稳定运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A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二类:与国库资金、反洗钱工作、外汇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B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三类:与会计财务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C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四类:与其它工作如综合办公、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对内服务工作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各类风险影响程度均定性为D级。

2.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常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充分取得分支机构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影响后果等统计数据,统计时段越长,准确性越高。但考虑到分支机构实际,可分不同阶段对风险发生可能性采用不同分析方法。

第一阶段是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初期,可暂不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统一定级为基本确定,赋值为1,主要原因是对于许多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如影响辖区金融稳定运行的风险,尽管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且现阶段无法得到比较完整的、系统和准确的相关历史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难以量化,所以可考虑将其划分为基本确定级别。

第二阶段是在积累大量评估数据后,对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了解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确定风险发生可能性。

3.确定固有风险等级

在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上,设定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对各类业务固有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分值将固有风险划分为高(分值1≥40分)、较高(30分≤分值

40分)、中(20分≤分值

第一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30分fA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A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二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20分(B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B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三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10分(C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C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四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分(D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D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四)测算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分支机构风险应对策略要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分支机构风险承受度,考虑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采取规避、降低、转移和接受策略,使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应对策略体现在基本评估单元相关风险的控制指标中,便于评估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穿行测试等方法评估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

基本公式为:基本评估单元风险控制有效率=控制有效指标数÷总指标数x100%

评估标准:控制有效(分值≥80分):控制基本有效(60分≤分值

(五)剩余风险的评估与持续监控

通过对基本评估单元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测算剩余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对控制有效性测评结论为“基本有效”或“控制无效”的,表明某些风险在选择了控制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应考虑是否相应增加控制措施或改变原有控制流程。

三、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的建议

(一)设立相应风险评估机构

建议分支机构设置风险评估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委员会下设风险评估小组,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计划的制定、指标体系的设定,并对本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内部评估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保障。

(二)建议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分析适当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

选定评估方法时,不仅要考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利弊,更应关注到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责的实际情况,从人民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考虑,建议较多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可由总行组织专家对各类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使风险等级划分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结合总行内审司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逐步积累相关数据信息,对可量化的一些风险逐步尝试定量分析,实现风险评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适当结合。

(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要符合人民银行实际

在风险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应适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符合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注意预防性控制措施与检查性控制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在预防性控制不足以确保风险得到降低的情况下应追加检查性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取个体防护或应急预案等。同时要将风险控制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岗位、人员,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注重风险评估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一是风险评估过程要形成相关的文件及完整的评估记录,应经过审核,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二是要注重风险评估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风险评估资料的保管工作。建立风险评估档案,为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应当结合职责和业务变化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确保职责目标的实现。

(五)探索开发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离不开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应积极开发和使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建立广泛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使风险评估更具操作性、科学性,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3篇

1.1静态风险评估

静态风险评估是根据传统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对较短时间内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整个过程并不连续,评估的对象主要选择相对静止的系统。

1.2动态风险评估

动态风险评估是对网络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并研究系统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将安全风险与具体的环境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把握风险的动态变化,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电信网络而言,客观准确的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是整个电信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仍然采用传统静态评估的方式,最终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点。但是,静态风险评估不能有效的体现评估风险各种变化的趋势,评估结果相对比较滞后。动态风险评估加强了静态风险评估的效果,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安全风险具体的变化情况。在动态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展现了整个风险评估的变化过程,保证了网络的安全。对电信网络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评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2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具体的实施过程

对电信网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其对象可以针对电信网络的某一部门也可以是整个电信网络。风险评估的内容包含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技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管理安全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的评估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2.1风险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各个方面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支持,相互配合,确定需要评估的具体内容,组织负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做好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定评估使用的方法,只有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接下来的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2.2对资产的识别工作

在电信网络中的资产主要包括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电信网络的资产也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资产存在多种形式,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例如,一些网络的布局以及用户的数据等。做好资产识别的工作能够确定资产具体的安全情况。对资产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分析资产的价值以及安全状况,还可以考虑资产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资产一旦失去安全的保障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影响。

2.3威胁识别工作

威胁的识别是指对电信网络内部资产存在破坏的各种因素,这种潜在的破坏因素客观存在。对资产产生威胁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环境以及人为。技术因素是指网络自身存在的设备故障或者是网络的设计存在疏漏。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为造成的威胁,包括恶意和非恶意。通过对威胁的动机以及发生几率描述网络存在的各种威胁,威胁识别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判断出现威胁的可能性。

2.4脆弱性识别工作

网络资产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包括网络存在的各种缺陷。只有网络存在各种缺陷和弱点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威胁的因素,如果没有威胁的产生,网络具有的脆弱性并不会损害资产。但是只有系统较少自身的脆弱性才会较少资产被威胁的可能性,使系统的资产更加安全,从而有效的较少损失。对电信网络进行脆弱性识别工作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上展开,主要以资产的安全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资产的不同特征,进行脆弱性的识别工作。

2.5确认具体的安全措施

对电信网络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做好安全措施的确认工作,保持有明显效果的安全措施,对失去效果的安全措施予以改正,避免内部资产的浪费,杜绝重复使用安全措施。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安全措施需要及时检查安全措施能否被取消,并制定更合理的安全措施。确认安全措施的工作主要分为预防性和保护性两种。预防性措施主要负责减少威胁性因素产生的可能性,保护性措施是为了减少资产的损失。

2.6风险分析工作

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对电信网络的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以及存在风险对资产造成的损失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风险值,结合制定的安全措施。分析资产承受风险的最大范围。如果出现的安全风险在资产承受的范围之内,需要继续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安全风险超出了资产承受的范围,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更可靠的安全措施。

2.7整理风险评估记录

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准确记录,包括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的最终结果,制定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结束语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崔文轩 单位: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5]段超.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219.

风险识别及评估范文第15篇

一、总则

为及时识别、监控公司保密潜在风险及其发生概率,确定公司保密风险承受能力及限度,认定该等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根据《上海市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单位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细则》和《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标准》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职责分工

1、公司保密风险评估与管理主管部门为风险管理部。

2、各部门、各经营单元协助风险管理部实施本管理办法。

3、公司各涉密经营单元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经营单元和公司内纵向归口管理事项的保密风险管理工作。

4、公司保密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接受保密管理办公室的监督(以下简称保密办),负责指导和检查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5、公司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作为保密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监督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负责组织建立完善保密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

三、工作内容及流程。

1、领导小组授权风险管理部组织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保密工作的公司领导担任,成员由保密办、风险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应组织对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做分析和研究,查找出在保密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对制度和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2、工作小组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保密风险评估,使用“上海市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风险评估及自查自评系统”开展保密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业务流程对保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评估的范围包括项目、人员、资产、场所等主要管理活动在保密方面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

3、工作小组至少每年对《保密管理风险点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估一次,从人员风险、涉密载体风险、涉密计算机、涉密场所、投标、项目实施等,对每个风险点进行低、中、高等级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工作小组在评估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保密风险评估报告》形成后,应向领导小组报告评估情况。向相关涉密经营单元和人员通报评估情况,监督防控措施的落实。

5、工作小组不定期组织开展评估业务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掌握保密风险形式、评估方法、评估工具、防控措施等知识。保密风险管理纳入保密教育培训,以增强涉密人员防控保密风险的意识。

6、《公司保密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公司保密管理风险点识别及防控措施》由风险管理部保存,作为年度审查申请的附件材料报市国家保密局资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四、奖惩机制

将评估工作履职情况纳入部门和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由领导小组对工作小组成员的保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由工作小组负责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发现并上报重大保密风险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对瞒报或未发现明显保密风险而导致发生泄密事件及严重违规行为的部门、人员给予重罚。

五、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