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篇

一、十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

1、农民增收取得历史性突破。预计*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965元,年递增5.29%。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扶持。自*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省、市、县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扶持农业、反哺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民承担的费用及劳务由*年的1.95亿元(人平240元)减少到*年0.42亿元(人平56元)。累计发放三项补贴5101万元,其中种粮补贴4021万元、良种补贴700万元、农机补贴380万元。二是种植业增势明显。*年种植业产值8.42亿元(*年不变价),比*年增13%。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十五”期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中介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劳务输出48031人次,新增劳务收入约1.09亿元。至十五期末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0.17万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2.11亿元。四是林牧渔业量效双增。全县*年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来自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达1200元。

2、农业增效成果显著。首先,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总产近71万吨,比*年增18.3%,单产440公斤,比*年增3.8%;棉花栽植面积近8万亩,单产皮棉82公斤,比*年增15.5%;油料播种面积19万亩,总产近3.3万吨;疏菜特经复种面积发展到35万亩,是*年的1.5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结构调整上扩大了小麦、水稻的种植面积,缩小了小杂粮的面积,优质高产小麦、水稻的品种应用比例达86%,*年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逐步形。全县形成了河南片优质粮油生产,城郊及沿线棚室蔬菜生产,沿河、沿荡水面立体种养,阜益沿线加工蔬菜,渠北旱粮及优质果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作物品种利用不断更新。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95%上升到目前的99%。科教兴农步伐加快,新型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水稻、三麦、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年平均应用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水稻育秧实现了旱育化,棉花生产做到双膜育苗、覆盖栽培;保护地栽培在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45万亩次;秸草还田和平衡配套施肥年推广面积均达80万亩次;全县病虫草综合防治率达95%以上,为九五期末的1.32倍,三麦、水稻后期病虫及棉花棉铃虫统防统绐率达90%。农业示范工程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先后建立了县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方,累计建设面积超过12万亩。其次,林牧渔业有了长足发展。林业生产上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资源总量不断扩张;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全县现有成片林35.2万亩、四旁树木5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31.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16.6%、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10万亩、建成绿色通道252.6公里,“十五”期间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杨树产业基地县、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县和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县。*-*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绿化先进县,*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光荣称号。畜牧业上的优势生猪、家禽稳定发展。生猪年饲养量达240万头、年出栏商品猪150万头、苗猪饲养量达22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600万只。羊、兔、鹅为主的食草家禽养殖有了明显增加,畜禽生产规模化、区域特点明显,生猪规模养殖达30%,家禽达70%,全县形成了四大产业带即:沿渠苗猪产业带、河南商品猪产业带、沿射阳河家禽产业带、沿荡水禽产业带。良种畜禽全面普及。全县良种二元母猪、三元商品猪比例逐年增高,达55%。良种蛋鸡、肉鸡、草鸡比例达85%。渔业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十五”期末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25.4万亩,*年可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万吨以上,可实现渔业产值9.2亿元,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达62.5%;林牧渔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林牧渔业发展势头较好。“十五”期间全县有9个产品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三个获省名牌产品、7个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16个无公害基地。休闲林牧渔业初露头角,林牧渔业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羊寨的桃花园、公兴的垂钓中心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林牧渔业产品的年出口创汇达*多万美元。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全县形成了由众多龙头牵引的蔬菜产业化、稻米产业化、棉花产业化三条产业链。全县拥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加工企业70家、年经营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2家、年实现经(运)销额超10万元的农民经纪运销人1.52万人。12个农产品获省市名优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4个、获得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个。第四,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县先后实施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第五期、第六期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3个和世行二期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6.23万亩,完成投资1.12亿元,通过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项目区种植水平。第

五、水利工作得到强化。以防洪保安为主,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十五”期间,全县共做土方5600万方、疏浚大中沟渠4132条、加修圩堤840公里、新建改造闸站桥梁1137座,凿井24眼,增加供水人口25万人,发展防渗渠道132公里。第六,农业机械程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拖拉机由九五期末的397台猛增至865台、联合收割机由450台增至920台、农田排灌动力机械由9622台增至15179台,特别是插秧机在县内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在全县迅速推广251台。

3、农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着重做好农民负担的监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预决算制度。对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实行“公示制”,对经营收费和服务性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对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群众和举报做到及时接待、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对农民负担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实行微机化管理,定期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决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集中进行了土地承包法实施前的培训和宣传贯彻,全县共培训760多人次,印发宣传材料5600份,对土地二轮承包工作进行了后续完善,累计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9万份,累计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09652份。基本做到“三到户”即:“田块分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到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对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接待并处理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纠纷209人次。健全并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相应的工作班子特别是村级的二组一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初步建立并正常开展工作,村务财务按季进行理财公开,重大的村务、财务事项都通过村民代表及时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全县普遍实行村账镇,按季进行结账记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村级三项资金由县统一进行预算审批、集中统一审核拨付,村级债务化解取得初步成效,净化解村级债务6000万元。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民增收面临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二是错位的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业科研体制的不畅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科技发展的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四是扭曲的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政策环境。由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民收入再分配存在明显非农偏好。尽管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额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无论是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业基建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还是农业投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优质优价的政策因多种原因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存在限收拒收,压级压价和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五是萎缩的农外就业途径不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六是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县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闲置浪费,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公路发展滞后,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邮政通讯网络不健全,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下。

2、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市场化生产不足,农业增产与增效矛盾突出。大宗农产品市场总量饱和,积压卖难;同时优质农产品明显市场供给不足。农业增产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报酬率偏低。现有农机具结构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具技术档次低、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低、农机服务体系因设施、手段不健全面服务功能差。林牧渔业增效潜力不大。全县森林资源总量较少、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树种单

一、木材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径材加工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种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差,水产上的苗种质量不高、养殖基地不配套塘口老化、水产产业链不够完整,畜牧水产的检测、检疫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且组织化程度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偏少、偏小,龙头企业与农户及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销关系不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特色不明显,基地建设滞后;各类农民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不突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区不够集中连片,不能发挥规模效益;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项目投入不足,招引“三资”办法不多。

3、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农民负担方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规定出入较大,资金大部分被镇级占用,卡外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性收费不够规范且随意性较大,因收取税费组织小分队到农户家中扒粮抬物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农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村组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迟迟落实不到位,随意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违法截留土地流转收益、不尊重农民意愿违法强行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在少数村组仍有发生。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数村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组织的建立不够民主、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够及时、内容不够真实全面详细、重大村务财务事项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适用,现有的制度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部分村组的财务结报和核算不够及时规范,村级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个别村组干部存在着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物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的目标定位及主要推进措施

1、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全县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者之间,农民增收是中心,农业增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农村稳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的目标定位应考虑到我县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县份、农业大县的实际情况。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确定在4%至6%之间为宜。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强烈推进。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市场规律的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要依靠科技,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县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基础。三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主动适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趋向,把鼓励自主创业和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狠抓劳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进程。健全市场导向的流动就业机制,通过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四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当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扎扎实实按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20xx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 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继续号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才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因此,调查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意义重大。

20xx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 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4篇

一、我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投入加大。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分别占各项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21.6%和25.4%。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重点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市的94.2%;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在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__年以来,新增贷款1.2亿元,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支持重点突出。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信贷需求由单一小额生产贷款逐步向复杂多元化资金需求转变,金融机构积极适应这一需求,将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式。目前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余额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8.59%;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99万元。以阳谷县为例,支持重点一是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凤祥集团、仙农塑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向特色农业倾斜,重点支持以阿城、范海为代表的蔬菜大棚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基本形成了户连村、村连镇、镇连蔬菜市场的产销一体化特色农业产业。

(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一是深入开展信用村、户评定工作,改善支农环境。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户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期限短、时间急、金额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目前,__市共评定信用村187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9.4%;评定信用户48.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7.4%。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农村信用社给予了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二是简化贷款程序,实施贷款上柜台工程。农村信用社在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实行农户贷款证业务上柜台。借款户持贷款证可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有效地简化了贷款审批发放程序,切实提高了办贷效率。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供求不匹配。从贷款投向上分析,“三农”经济(农业、农村、农民)中,满足程度不一致。一是对农业和农民满足多、对农村建设满足少。据调查,农村水、电、路“三网”建设、大型水利建设、新住宅区开发等亟需金融部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但由于村委会不具备法人资格,导致该类贷款缺乏承贷主体而无法操作。以茌平县为例,现有农村信贷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未涉及,而交通、水利、桥涵、电力、通讯等资金需求达8亿元之多,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农村工商业贷款满足多、农户需求满足少。农户贷款也大多用于工商经营,用于纯农业的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

(二)农户信贷结构需求满足程度差别较大。以莘县十八里铺和徐庄两个乡镇为例,农户信贷需求的反映明显不同:十八里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农户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蔬菜大棚建设和物料投入,近年来农民已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农信社规定的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基本能够满足农民需求;徐庄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晚,自20__年下半年发展蘑菇大棚,每个大棚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棚建设和生产性投入资金在6万元以上,农信社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据了解,目前该乡蘑菇大棚在200个以上,60%的农户除在信用社贷款和自有资金外,不得不通过亲朋借贷等方式进行筹资。

(三)资金定价机制僵化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农户小额质押贷款上浮30%,中小企业、农户联保贷款上浮100%,直接加大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我市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市,多数农产品仍采用农户分散生产、粗放经营的方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往往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贷款的使用效益,即使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村经营企业利润率也超不过10%,与上浮后的利率相差无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申请使用贷款的积极性。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受到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农业银行因处于转轨过程中,其正常贷款的发放程序复杂,贷款投放速度不及时,增量和增速均不适应业务发展。农村信用社由于存贷比例明显超出银监局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控指标,不得不压缩贷款规模。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出于改革需要,进一步收缩了基层社的权限,比如对贷款存量1000万元以上和余额拟增至1000万元的客户进行授信管理,新增200万元、单户累计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新增贷款与承兑要报市办核准;对5万纱锭以下的棉纺织企业,信用社原则上不予投入。以临清市为例,70户棉纺织加工企业中,只有3户符合市场准入条件。

(二)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风险担保体系。目前,由于政策因素和改革不到位,涉农金融机构贷款质量较差,有的县农行向供销系统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和粮棉油加工企业专项贷款,目前均成为不良贷款,占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8%。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只有临清市试点了全国农业保险,而且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户参险率极低。总之,因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担保体系,极大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投入。

(三)长期垄断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近年来,长期的市场垄断导 致农村信用社对信贷需求的调查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现象。抽样调查显示,有60%的涉农企业选择金融机构对其进行了定期信贷需求调研,而选择定期进行信贷需求调研的农户只有一户,占调查样本的0.5%,61.9%的农户反映贷款难,28.5%的农户认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利率过高,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收入,75%的农户认为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难以让农民满意。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新农村建设金融环境。提高政策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尝试在乡镇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会,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难问题。

(二)积极发展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担保困难。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工作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茌平县菜屯镇张贾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保贷款模式,并积极探索其他联保形式和平台,尽快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题。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5篇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4]杨世勇.川渝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4]杨世勇.川渝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7篇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邢台市、秦皇岛市的农户作为分析样本,调查对象涉及种植户、个体经营户、教师、村干部等不同类型的农户。

在被调查的农民中,男性404人,占到67.3%,女性196人,占32.7%。这些农民年龄层次不同,平均年龄为38.6岁,其中21~30岁和41~50岁的年龄居多。年龄构成能很好的反应各年龄段的调查情况。从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历比例最高为46%,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占21%,小学和大专及以上分别为18%和14%,未上过学的仅占1%。

此次调查中,村干部接受问卷调查的有30位,其余570名全部为在村村民,他们对保证三资管理问题在本村是否落实,宣传是否到位,村干部是否切实得到了监督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性别、年龄和学历的比对,结合河北省农村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本问卷所涉及地区人口的差异较大,涉及面较广,因此反映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二、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表现为宣传力度不足

农村集体“三资”即: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前期宣传力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村民对“三资”含义缺乏,村民参与“三资”管理热情度低,了解“三资”清理工作的结果的积极性不够。

在调查中,了解“三资”具体含义的占9%,“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含义”的占38%,两项合计为47%。“不了解含义”的占大多数。

村民在“三资”清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的问题,在调查中参与过清理工作为95人,占16.1%。没有参与的为495人,占83.9%。村民参与其中的人数极低。

调查发现对是否了解本村“三资”清理结果的问题,填写问卷的有595人,但是“真正了解结果”仅占20.2%,“不了解”的占73.5%。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做好宣传,同时促进下一环工作的开展。否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三资”的管理工作。

三、后期管理阶段的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

参与调查的594人反映出本村会计是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2%,而大专学历的只有53人,仅占9%。初中学历的占26%,小学和其他分别为5%、8%。

根据调查发现参与过专门,正规的会计培训占总人数的44%,会计没有专门,正规的培训,对“三资”管理的标准执行会产生影响。

(二)实行联网监管未得到完全落实

在问题“‘三资’管理是否实行联网监管”的583人中,选择“否”的为500人,占到了85.8%。对于制定联网监管,是“三资”管理的高效方式,但是现实中落实的少。

(三)资产产权不清大量存在

在回答是否存在资产产权不清的现象中,回答“是”的313人,占53.3%,回答“否”的为274人,占46.7%。可见,资产产权不清还是大量存在的。

(四)资产招标存在不公开现象

在回答资源在发包时是否签订完善的书面合同问题的584人中,回答“签订,但合同不完善”334人,占57.2%,回答“口头协议”的为90人,占15.4%,选择其他的为118人,占20.2%。对合同意识薄弱,制度约束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书面合同。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问题集体收入是否有专户管理的580人中,回答“有”的为165人,占28.4%,回答“没有”的为127人,占21.9%,回答“不清楚”的为288人,占49.7%。集体收入专户管理是基本的“三资”管理制度。但是贯彻的力度仍不是很高。在问题集体收入、资产和资源的收入是否能够按时入账的587人中,回答“是”的为161人,占27.4%,回答“否”的为73人,占12.4%,回答“不清楚”的为353人,占60.1%。

四、常期监督阶段的现状及问题

(一)监督活动开展不定期

在问题“‘三资’监管活动是否定期开展”的581人中,回答“定期”110人,占18.9%,回答“不定期”为175人,占30.1%,回答“不清楚”的占296人,占50.9%。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三资”的制度明显存在贯彻不到位。

(二)监管成员培训不足

问题“‘三资’监管成员是否具备一定财务知识”的回答。“三资”监管人员对财务知识的了解,是保障他们监管是否科学、有效的基础,一定的财务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要求具有财务知识的仅占到29%。可以说这样的监管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的学历,参与过的专业,正规培训,以及监管者所具备的财务知识等,直接反映出河北省参与“三资”管理的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三)村民参与监管热情高,行动少

在问题“您认为村集体的‘三资’需要管理”回答的599人中,选择“需要”的为553人,占到92.3%,选择“不需要”的仅为46人,占7.67%。村干部如果遵纪守法,尽职尽责,他们的希望和信任也许就可以得到很好落实,但如果村干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三资”得到民主,高效的管理将不容乐观。

五、主要政策建议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定期培训相关人员

以乡镇为先导,以村为单位开展学习“三资”管理的活动,使“三资”有效管理的直接受益人――村民得到实惠。并不定期的对参与“三资”管理的村干部,村会计,乡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不定期考核相关业务知识,逐步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三资”网络管理体系

要投入与“三资”科学管理相应的资金,完备与“三资”管理相应的设备。全面建设区(县)、街道(镇)、村三级联网三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网络管理体系。进一步县――县联网,在市县联网构建完成的情况下,构建河北省统一的管理平台,形成完备的网络管理体系。

(三)完善制度,疏通监督渠道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8篇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供给主体单一,“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凸现。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从近几年实际信贷供给情况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投入不足,农发行仍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为主;农村信用社作为支“三农”的主力军发挥了很大的支农作用。但由于其资金总量有限,出现了存贷比偏高贷款投放难问题,削弱了支农资金供给,据不完全调查,大约六成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二)金融支农体系不完备,服务效率不高。

1、乡村金融网点布局不合理,覆盖面较低,存在金融服务盲区。目前只有在乡镇驻地才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营业所等一两家金融网点,在数量庞大的自然村中一般没有金融网点,金融服务严重缺失。

2、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网络建设滞后,结算业务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仍以支票、电子汇兑和个人账户转账结算为主,商业票据、网上银行结算等未开通使用;农村邮政储蓄网点未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无法对农村居民办理跨系统结算。自动存取款机、POS刷卡机等产品农村推广使用较难,银行卡业务发展较慢。

3、农民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咨询、市场经济信息提供等服务少。随着农民收入增长、金融意识的增强,农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取款业务,对委托理财、、咨询等服务多样化,基层农村金融部门人员素质不高及重视程度不够,此类业务开展明显滞后。

(三)农村信贷供给额度小、期限短、结构不平衡,难以满足“三农”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调查显示,农行开办的惠农卡小额贷款、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农贷,额度在5万元以下,期限以一年为主,基本能满足一般农户生产与生活需要,但不能满足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运输、加工业资金需求;贷款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周期不匹配。从三农贷款投向看:对农业与农户的投放多,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投入少;对农村工商业贷款多,农户需求满足少;生产经营性贷款多,消费性贷款少甚至根本没有消费贷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升级。

(四)贷款利率上浮较高,增加企业和农户融资成本。

据调查,目前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贷款利率上浮30%,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40-70%、农村企业贷款利率上浮60-80%,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上浮1.5倍,年利率达到13.275%,贷款利率水平明显偏高。而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初级农产品较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较少,经营利润率在10%左右,较高的利息负担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影响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二、支持小企业发展、服务三农的思路

(一)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

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二)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

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积极开办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土地流转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应收帐款、股权、仓单等质押贷款;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和联合增信方式,提高农户贷款的满足率;对资金需求10-50万元的农村成长型微小企业推行“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对农村出口创汇企业开办出口押汇、票据贴现、打包贷款等融资业务,满足各类企业的服务需求。三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

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通过打造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带动信用村镇建设,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综合信用档案,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四)加强管理,强化考核,推行中小企业信贷“三项考核”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9篇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0篇

主动适应新形势,实行工作重心下移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农村进入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阶段,农业农村形势、农民服务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部门工作和服务也提出新的要求。为使新时期“三农”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有效对接起来,更好地履行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能,长春市农委在委领导带领下,组成6个工作队100多名干部深入到全市各县(市、区),重点对1000个村、10000户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指导服务,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涉及全市农村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倾向性问题。

深入研究重点问题,加强工作指导服务

各工作队深入千村万户后,在全面进行工作指导服务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着力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每个工作队通过调查60%的村,每个村调查10户农民,主要找准农村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重点问题,对上中下3种类型典型村和3个典型户,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重点解剖,从中找准问题的主要症结,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工作队围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行政策咨询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宣传和讲解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政策,重点解决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强农惠农作用。围绕农民生产经营服务需求,实行咨询服务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按照农民生产经营需求提供咨询服务,还组织技术力量开展上门服务。围绕农民增收服务需求,实行项目推介与创业指导相结合,积极为有条件的农民推介致富项目,帮助农民制定创业规划。

与此同时,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棚膜蔬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强指导服务,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走进千村万户服务活动中,6个工作队为基层解决了20多个问题。通过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对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都收到明显的实效。

推进机关作风转变,确保服务收到实效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解决“三农”发展的实际问题,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走进千村万户服务活动,使农村社情民意在一线得以掌握,强农惠农政策在一线得以落实,推动科学发展举措在一线得以实施,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转变。

一是增强了干部敬业为农意识。农业部门机关干部走进千村万户,通过了解“三农”的实际情况,知晓新形势下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增强机关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情系“三农”、敬业为农的意识。

二是形成了调查研究之风。这次走进千家万户服务活动,是从深入调查研究开始的,调查研究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调查研究得到干部的高度重视,在全委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今年,确定委领导调研课题7个,处室综合调研课题22个,事业单位综合调研课题12个,个人调研课题105个。

三是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这次走进千村万户,通过与农民面对面开展咨询服务,组织专家帮助农民上门解决实际问题,农民感到问题有地方诉说,遇到困难有人帮助解决,从而建立起政府部门连接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四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走进千村万户服务活动中,通过对农民直接讲解政策、传授技术、针对性解决发展问题,实际是对农民进行个性化培训的过程。一些农民经过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提高得很快,涌现出一批粮食生产大户、蔬菜种植大户、畜禽养殖大户,创业致富能人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1篇

一、农村基层干部眼中的“三农”问题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接受调查的农村基层干部涉及临安市下辖农村,因此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调研研究报告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工作的重点认知调研

总共设置如下选项,分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工作上台阶,农业专业经济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占80.6%的基层干部选择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才是解决农村现状的核心点,可以鼓励同村较为富裕的群体带领其它群众共同实现富裕,以点到面,慢慢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要积极思考如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例如农家乐、农家旅游、农产品众筹等一系列农村特色项目的实施。

(二)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知调研

总共设置如下选项,分别是: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等基层设施建设,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孩子读书问题。调研结果表明,其中选择“农村道路建设”占到40.8%,选择“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分也高达38.5%,针对这一结果,反映出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水平的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未及时跟进落实,导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严重滞后。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的关键问题认知调研

总共设置以下选项,分别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而适应本地的发展规划,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新农民队伍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通过调研数据可知,农村基层干部主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增加村民收入,丰富村民创收的经济渠道上,而且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也能起到引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献策献计。

二、关于本次调研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农村基层干部应继续致力于“三农”工作,村干部要真正起到??头作用,树立农村发展全局观念,以多角度,多层次来提高自身服务意识,积极出谋划策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如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主动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帮助解决,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坚持富民政策优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当前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可以着重于因地制宜,发展自身区域优势,调整现有的农村经济结构,例如丰富现有现代特色农业的数量,将农村的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以及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广告宣传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购买、旅游等,从而带动现有经济的发展。

3.农村普遍存在教育体制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应真正落实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优秀的教师积极投身于农村基层教育工作中,为农村群众提供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此外,针对农村贫困生,应给予救助方案,让他们同样能享受到教育,切实解决上学难的问题。针对农民工等一些知识薄弱的群体,应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进行文化培训,加强他们自身的素质技能提升,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2篇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的各项工作部署,推动机关作风转变,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市县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督查。希望参加调研督查的同志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深入实际、大胆探索,聚智集力、求真务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使这次调研督查成为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务实效的活动。 一、要深化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调研督查的成效。因此,参加调研督查的同志,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的农村、广大的农民和相对薄弱的农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市最大的实际,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对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重大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对强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四个始终重视”,要求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又专门就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制定了二十二条具体政策措施。这些对于全省粮食主产区的三明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坚决贯彻落实。特别是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上不去,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好农民增收的措施,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保持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活动是转变机关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客观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方面,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艰巨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迫切需要求真务实;另一方面,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迫切需要求真务实。因此,必须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而调研督查正是推动各级各部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推进落实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真”和“实”在实践之中、在群众之中,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研督查,求真于实践、问计于群众,研究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才能有符合市情和客观实际的思路和举措,才能不断地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解决新问题,才能把我们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重实际、求实效、抓落实上来,使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和做到求真务实。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活动是推动工作落实,促进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的各项发展目标,已经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工作措施,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又进行了深化、细化。现在,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盯紧抓实发展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抓一件成一件,抓具体促落实,攻难点求突破,抓后劲争发展,抓创新谋跨跃。这次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做到边调查研究、边指导工作、边督促检查、边解决问题,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真抓实干、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突出主题。这次调研督查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各调研督查组和每个参加调研督查活动的人员必须紧扣这个主题,认真查一查各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情况。每个参加调研督查的人员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调研督查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搞清楚农民最急什么?最盼什么?最怨什么;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搞清楚加快发展中的难点是什么?焦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搞清楚基层干部群众最想什么?最希望我们帮什么?最反对我们干什么?认真思考机关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把求真务实贯穿到调研督查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当前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思路,突出“三农”,围绕“四稳”,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好农民增收措施。特别是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问题,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总结各县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民营企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好思路好做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出新经验,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三、要明确重点。这次调研督查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县只有5天时间,要完成调研督查过程,还要形成调研报告,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工作中,要突出重点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对于重点乡镇,要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保护和服务、实现农民增收等问题,广开思路,深入调研,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一方面侧重调研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如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侧重调研如何对发展困难、后劲不足的乡镇和贫困、薄弱村进行扶贫帮困,并与基层的同志共同探讨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生财点,改善发展环境,拓展增收渠道的对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对于重点企业,要抓住如何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推动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主要是调研市、县级成长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增强后劲,调研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如何加快规划建设、投资开发、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特别要通过引进大业主、开发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延伸烟叶、肉牛等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拓展生物制药、绿色产业等新生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带动农户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重点项目,要认真贯彻全市项目工作会议的要求,抓住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开通机遇,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等要求,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到位,根据已确定的项目工作盘子,明确责任,准确定位,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盯紧抓实跟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对市、县级重点项目的投资目标、工作计划、形象进度要认真督查,帮助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责任、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迎难而上,全面营造找项目、抓项目、上项目的良好氛围。对于重点工作,要认真检查各县?市、区?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县情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情况,检查各县?市、区?党代会和“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特别是要通过这次调研督查活动,把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经济发展良好软环境等工作落实到各县?市、区?今年的工作中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深入重点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调研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边调研、边协调、边解决问题。对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与基层的同志一起研究、一起分析、一起找对策,当场协调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并提出建议、意见,带回市里统一研究。同时,要注意统筹兼顾,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了解掌握当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四、要改进方法。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研方法上要采取听、看、问,议、查、改交叉进行的办法,做到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分析问题上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现状的分析判断要一分为二,把握主流,对存在问题的剖析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要害,对工作的指导要做到共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掌握一般规律性,又要各个击破。要深入一线,参加调研的同志都要进村入户、深入群众,面对面坦诚交流,原则上要住乡镇,提倡白天调查研究,晚上夜访座谈,真正把基层和企业情况摸清,把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搞实,把对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抓准。要督查指导,做到在调研中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在推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各项部署。对存在问题的要及时指出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同时,要认真征求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后,向市委常委会汇报。要分析提炼,各调研组要注意对各地情况的分析研究,要善于从各地的汇报中熟悉情况、把握思路,从现场调研中发现典型、挖掘亮点,从群众座谈中听取意见、受到启发,从综合讨论中创新举措、提炼观点。整理调研情况时,组长、副组长要及时召集相关的同志进行分析研究,在调研结束时,向各县(市、区)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工作、推进发展的建议和要求。要创新思路,打破常规思维,立足全局谋发展,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经济手段,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研究扶持基层发展的新措施,力争在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推动园区建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环境上有新突破。 五、要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认真制定调研督查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紧密联系各自发展和工作实际,把开展调研督查与落实今年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推进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形成上下互动、协调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要把调研督查活动与转变机关作风,与解决实际问题,与狠抓工作落实,与了解群众意见,与推动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务求实效。要细化方案。各调研组都要根据调研方案,排出调研的时间表,把各项活动分解到天,安排到点,落实到人,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各调研组要把人员组织好,根据调研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组,分头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要把听取汇报、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集中讨论、反馈分析等各项工作安排好,保证各项工作相互衔接、有序推进;要把统一活动组织好,分头调研协调好,对同一个调研点不要重复安排、交叉进行,尽量不影响或少影响基层工作。要各负其责。调研组组长、副组长要搞好调研的指挥、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到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各联络员要做好调研组的日常工作,及时与市委办、市政府办沟通,报告调研工作进展情况;市委办、市政府办作为总的协调部门,要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汇报、反馈工作,及时掌握各组调研进展情况,推动调研工作顺利进行。要严明纪律。调研组各成员都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做好调研工作,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确有公务要请假的,须经组长同意,并由原单位换人补上。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要关心群众。各调研组都要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与企业共同研究深化改革、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和办法,帮助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开发,帮助困难群众想办法、找出路,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树好形象。要树立学习的形象,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实践中学习,深入一线向群众请教,真心实意向行家取经,问策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要树立务实形象,在求真、求实、求细、求效上下功夫,深入企业、乡村掌握一手材料,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督查工作、指导发展,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多做好事,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要树立服务的形象,积极主动为基层、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政务信息、技术指导、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对基层、企业和群众提出的疑问都要满腔热情、极端负责地进行答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督促检查是推进决策转化落实的有效途径。这次调研督查活动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的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搞好调研督查工作,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为市委书记###在开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督查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3篇

xx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方案

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我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措施和办法,积极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本着发现问题、深入剖析,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针,制定xx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研时间:11月1日—11月10日

二、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解决好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达到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服务决策、促进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三、调研形式:

到各乡镇农机站和联乡驻村入户联系点xx乡xx村,通过采取随机走访、座谈讨论、发放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包括离退休老干部、“三老”人员、农机大户、贫困户等社会各个层面。

四、调研课题:

1、推进农机装备质量、数量及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定位,存在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五、调研人员:由局领导干部带队,分为三个调研组:

第一组:xxx xxx

第二组:xxx xxx

调研地点为:xxx镇、xx乡、xx镇

第三组:xxx xxx

调研地点为:xx乡、xx乡、xx乡

六、实施过程:

1、结合调研主题,以制度修订及促进农机化发展两方面工作为主线,深入基层(重点为各乡镇农机站)了解情况,邀请相关单位领导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各乡镇农机站近年来推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个乡镇农机站至少要通知两名农机大户参加座谈会)

调研时间为:  11月4日 --- 11月5日

2、局领导班子分析、交流调研情况,初步总结新时期推动我县农机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11月6日 前完成。

3、综合调研材料,拟订调研报告, 11月7日 前完成。

4、讨论、修改调研报告, 11月10日 前完成。

七、几点要求: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4篇

xx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方案

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我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措施和办法,积极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本着发现问题、深入剖析,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针,制定xx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研时间:11月1日—11月10日

二、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解决好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达到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服务决策、促进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

三、调研形式:

到各乡镇农机站和联乡驻村入户联系点xx乡xx村,通过采取随机走访、座谈讨论、发放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包括离退休老干部、“三老”人员、农机大户、贫困户等社会各个层面。

四、调研课题:

1、推进农机装备质量、数量及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定位,存在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五、调研人员:由局领导干部带队,分为三个调研组:

第一组:xxx xxx

第二组:xxx xxx

调研地点为:xxx镇、xx乡、xx镇

第三组:xxx xxx

调研地点为:xx乡、xx乡、xx乡

六、实施过程:

1、结合调研主题,以制度修订及促进农机化发展两方面工作为主线,深入基层(重点为各乡镇农机站)了解情况,邀请相关单位领导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各乡镇农机站近年来推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个乡镇农机站至少要通知两名农机大户参加座谈会)

调研时间为:  11月4日 --- 11月5日

2、局领导班子分析、交流调研情况,初步总结新时期推动我县农机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11月6日 前完成。

3、综合调研材料,拟订调研报告, 11月7日 前完成。

4、讨论、修改调研报告, 11月10日 前完成。

七、几点要求:

三农问题调研范文第15篇

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明年经济科技委员会怎样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怎样搞好调研工作,怎样研究一些重点课题,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很好的考虑。

第一,要继续关注“三农”工作。自治区明年的工作重点,一是“三农”工作,研究农民增收问题;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三是召开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的会议。自治区党委准备在今冬明春就这三项工作专门召开会议,其他的业务会将要少开,可开可不开的不开,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解决问题的就开电视电话会议,领导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突出工作重点。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还有发展第三产业问题。在“三农”问题上,需要我们抓住不放,继续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新农村建设不是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差异很大,所以各地新农村建设做法不同。我们×××与全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利条件很多。因为他们基础较好,农民已经富起来了,所以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要少一些。我们×××不一样,一是×××的土地面积很大,村与村之间距离远,有些村在山沟里面,虽然有些县的经济较为发达,但是它的有些村却很落后。比如说×××,现在它的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700×××元,但是在它的山沟里也有些村很贫穷。我们建设新农村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既有农区,也有牧区,牧区非常分散,这个山沟里面一户,那个山沟里面几户,各地差异很大,南北疆差异很大,农业和牧业的差异性很大,所以难度也很大,需要的资金投入也很大。明年在“三农”问题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还是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调研题目。但我们的调研不要以宏观问题为主,因为自治区的整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已经拿出来了,各地州、各市县也搞好了一些规划。我们要直接去一个乡、一个村或几个村,用“解剖麻雀”的方法,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了解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把精力放在具体的微观调查研究方面,关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怎么改进,给党委、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我认为这是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个问题王乐泉书记很关心,已经专门组织一些人员研究这个问题,由我牵头,钱智同志、熊辉银同志还有吕培天同志、李德宏同志,过去在农口职能部门工作的一些老同志、老领导,用了×××个月时间调查研究,现在报告已经形成。主要的调研今年已经完成了,提出了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一个重要文件将要出台。这个文件出台后,明年要按照这个文件的精神,搞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在怎样增收的问题上,有很多环节要调研、很多问题要掌握,也有很多问题要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这个文件进行引导。我看这是一个重点。再一个“三农”问题上的重点,就是金融怎样支持“三农”的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金融怎样支持,扮演什么角色,现在县里的所有商业银行都撤走了,农业银行负债率又很高,农村信用社只能是为农户贷款,不可能为农村发展贷款,也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那么如何贯彻落实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农村金融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地调研,提出解决农村贷款难的对策建议。我看明年调研“三农”问题方面,这三个重点大家要考虑。

第二个调研题目,还是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问题建言献策。这个问题今年已经调研讨论过了,但是明年调研的角度可以和今年不一样,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目前我国在“煤变油”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在“煤变油”问题上很谨慎。现在神华集团在内蒙古已经有成果了,我们可以派一些人到内蒙古调研,了解“煤变油”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党委、政府。如果“煤变油”有成熟的经验,×××的资源优势就非常突出。我们有×××万多亿吨的煤炭资源,现在把原煤运到内地不可能,只能搞“煤变油”、“煤变电”、煤化工。目前在煤化工方面我们究竟是什么情况,进疆来的大企业、大集团在煤化工上到底进展如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这些问题都可以调研。我们也可以对某一个企业进行调研,如自治区政协常委孙广信领导的广汇企业集团,现在已经开始搞煤化工了,经济科技委员可以组织委员调研这个企业,了解在煤化工上搞的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党委、政府重视什么问题。通过这些工作,引导内地大企业到×××落户,搞“煤变油”、“煤变电”、煤化工等。另外一个调研题目是工业园区建设问题。现在兴建工业园区是必要的,我们很多地方是沙漠、荒地,利用起来是完全可以的。现在的政策规定,荒山、荒地可以开发利用,但要求必须是×××的绿化,×××的商业运作。这个政策很好。但是,现在一些地州、县市争相搞工业园区,但不具备必要条件,人流、资金流方面都有许多困难。一哄而上都要搞工业园区,有这个必要吗?怎样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是需要调研的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在非公有制经济上我们要好好地进行一些研究。自治区党委安排我继续担任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我既是政协主席,又是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政协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搞一些调研。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是×××。如果抓得不好,我们有往下掉的可能。因为现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主要是国有大企业、大集团,虽然个体私营经济增加了,但是比重可能还是上不去。**年,自治区私营企业户数是400×××多户,

8年过去了,目前的数字是×××万多户,发展确实很快。但是比重还是很低,质量还是上不去,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政策问题、环境问题,特别是贷款问题,金融支持问题,等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实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方面的研究题目是向西开放问题。我有四年没去哈萨克斯坦了,这次陪王乐泉书记到哈萨克斯坦访问,看到这4年中哈萨克斯坦发展非常快。去年,我们进出口总额是79亿美元,将近80亿,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是53亿,占×××。我们和×××多个国家有贸易来往,仅哈萨克斯坦就占×××。所以,不但要重视中亚,还要重视与俄罗斯、东欧其他国家的经贸来往。现在有一个好的情况,要求给我国输送天然气的国家多了,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哈萨克斯坦提出每年要给中国输送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俄罗斯提出要通过×××每年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吐库曼也提出要每年输送×××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已经进来了,独山子已经开始加工。原油输送量最终要达到200×××万吨。但这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已经进来这×××万吨原油我们没有能力全部在本地加工,在往东调。为什么呢因为哈萨克斯坦的油和我们的油不一样,加工设备需要更新。独山子现在只能加工一部分,其他的都加工不了。这些问题是很具体的,需要我们深入调研,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哈布勒同志这次带队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考察的报告很好,我看了这个报告,需要合作的领域很多。除了哈萨克斯坦以外,吉尔吉斯、乌孜别克、塔吉克、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跟我们合作的问题很多。我看向西开放问题也需要研究。再如,建设霍尔果斯国际贸易中心,现在中哈两国都很重视,在全国是第一例。最近我到商务部汇报这件事,商务部的同志讲霍尔果斯国际贸易中心一定要闯出经验,争取中蒙、中吉等周边国家都要搞,这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调研、很好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