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

三农工作思路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20__年工作情况

(一)农村经济日益繁荣。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传统农业逐步退出我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我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快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可实现农业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3.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4419元,同比增长32.2%,占可支配收入的46%,农业农村经济日趋繁荣。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水利建设卓有成效。去冬今春,全区共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3亿元,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0个,区级重点工程4个,全区千亩以上堤垸基本达到了50—100年一遇的标准,基本实现旱涝无忧。今年我区再次夺得全市“芙蓉杯”水利竞赛一等奖。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大道、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已接近200公里,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三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加大了保护森林资源力度,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城区。全年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建设太阳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修建公园车行游道、步行游道和观景凉亭,在公园入口广场改造和种植桂花树。在辖区内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补植造林300亩;绿化村级公路4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大明示范村打造。一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南山乳业、地宝龙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大明村在原有43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长沙永利纸品等5家企业。沿大明大道形成中小型工业产业带。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力度,投资1000万元在大明大道南侧修建污水处理站;加强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电改造基本完成。三是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以“三改三整一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完成改水改厕280户,新建垃圾围子36个,建成农民公园1个,一个环境美、产业强、风尚好、农民富的现代化新村庄初具雏形。

(四)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三防”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水利防汛实现了不溃垸垮堤,不死一人的工作目标。今年8月,我区遭受了特大干旱的侵袭,导致4.2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部分农民出现饮水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区委政府以人为本,及时定点送水,发放防暑药品,科学调度用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抗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建设和设施建设,今年全区未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事故。健全专业防疫队伍和快速反应体系,狠抓源头治理,有效控制了各类疫情。二是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全免落实,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干部实行班子成员绩效考核机制和积分管理制,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

二、明年工作思路

明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优,人民生活更富”的奋斗目标,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重点,完善两大改革,培育三大产业,健全四大体系,强化五大措施,实现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突出一个重点。抓住农村城市化这一契机,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对接。

2、完善两大改革。一是完善农口系统内部改革,包括全区水管体制改革、兽医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等。二是农村拆迁安置政策的改革;由于农村城市化的加快,许多农民在逐步转化为市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失地农民要逐步依法纳入社会保障。

3、培育三大产业。一是培育休闲产业,要根据全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现有的休闲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包装对外宣传,做大做强做出品味;二是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继续支持和扶持南山乳业、金霞粮油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种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落户我区;三是培育民族湘绣业。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一)以“农业强”为着力点,着力培育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1.主要农产品保持高产,为粮食市场供给提供保障。

虽然6月底的强降雨、低温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全年天气情况总体情况良好,对稻麦生长有利,同时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据统计部门数据,2015年我区小麦单产达359.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根据全区理论测产,达671.07公斤/亩,比去年理论产量增7.39公斤/亩,预计实产可再创新高。预计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约14万头,家禽约230万羽,与去年基本持平。一是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已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060.08万元,其中: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85.46万元、粮食直补289.9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299.84万元,小麦“一喷三防”物化补贴40万元,6月底的强降雨专项救灾补助140万元,种禽补贴58.8万元,渔业补助25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1万元等等。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到位。扬辐麦4号(小麦)、__23号(水稻)等主推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小麦机条播、水稻机插秧、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等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建立市级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6个。三是高产创建效果明显。全区创建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6个(水稻4个、小麦2个),面积6.32万亩,占稻麦种植面积的35.1%。

2.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农业设施化、科技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等高效农业载体建设,抓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各类涉农项目申报,推进设施蔬菜、花卉苗木、优质稻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年开建各级高标准农田项目7个,其中部级3个、市级4个,组织乡镇、企业(合作社)申报高效设施农业、土地治理项目等45个,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431万元,预计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6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0.6万亩。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导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进和扶持“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和一正农业科技“灰树花”项目等,我区已累计开展培训8次,累计培训农民1060人次;全区已有9家农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交易金额824.9万元。三是农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组织合作社55家,共登记在册高速插秧机169台,收割机140台,中拖234台,秸秆还田机210台,大型条播机117台。2015年的新购农机购置补贴210台,享受省级补贴资金497.88万元,比2014年度净增长196%。秸秆还田、机插秧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8.0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上路运输拖拉机的检审、农机维修点建设等工作也在扎实有效开展。

3.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继续加强各项监管监测和整治力度,全区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目前我区拥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99人,协管员121人,企业内检员35人,全面构建起“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市、区、镇(园区)、行政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二是加强专项整治力度。全年开展各类专项检查6次,并对重点生产基地及农资经营店开展不定期突击抽查,累计出动检查人员626人次,检查生产经营户、企业209家次,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目前已完成省市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区级监督抽检及镇蔬菜农残速测等5大类采样任务1757批次,服务农户(企业)223户,合格率为99%。四是加强三品认证管理。今年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只,续展绿色食品2只,目前全区累计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37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5个,其中水产品产地5个,绿色食品28只,有机农产品1只。五是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开展三大防疫行动,完成禽流感监测3000多份、口蹄疫监测550份、“瘦肉精”监测上万份,生猪屠宰检疫、产地检疫、无害化处理、兽药监管等逐步规范,全区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水产品安全事件。

4.创森工作加速推进,农业生态效应逐步显现。

通过任务明确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氛围营造到位、督查跟进到位、线点调查到位、台账收集到位“六个到位”,今年已完成低产林改造1028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0个,包括森林生态示范村2个; 完成300亩水岸生态廊道建设;建成__区__市级湿地公园1处,面积1000亩;完成全区26240亩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以上。

(二)以“农村美”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今年组织__镇__村、__镇__村等村申报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四美一特”为目标,发展农游特色,坚持强村富民,全面推进规划编制提升、农游资源开发、农家乐机制创新、集体增收项目建设。

2.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持续推进。坚持对全区1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7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和768个“环境整洁村”共计1063个自然村进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实行月检查季

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共管机制。3.畜禽养殖标准化、生态化持续推进。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装备先进设施、规范生产规程、完善防疫制度、强化粪污综合治理五项重点,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完成创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

4.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持续推进。强化“多规合一”机遇意识,突出上图落地要求,开展基础调研工作,明确初步保留的中心村、居民点布局。同时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行政村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村级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智慧城区建设向行政村(社区)延伸。加快西部中心镇、特色村建设步伐,提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先后建成__镇__村、__村2个村社合一示范点。

(三)以“农民富”为出发点,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1.深化农村改革与创新。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今年6月份完成镇村试点工作后,全区50个村、9个涉农社区,计1483个组已全面开展确权工作,现已完成业务培训、组织发动、入户调查等工作,整体进入测量制图阶段,预计今年将完成1112个组,占75%。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到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6.24万亩,流转面积占承包面积19.83万亩的80%。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4家,入股面积5.12万亩。全区认定和备案家庭农场302家,面积5.48万亩,其中发展区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三是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通过开展合作社成员培训、发展生产服务型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等途径,重点培育三好三强示范性合作社和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等权能,培育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工作。

2.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据区统计部门调查,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10 %,达年度计划目标。一是提升低收入户帮扶增收工作质量。深化扶贫帮困工作,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行动,有效组织实施富民工程,锁定帮扶对象,做到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监测脱贫进展,对全区近2000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脱贫进程和帮扶情况等进行调查登记工作,为开展低收入户脱贫帮困工作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全区已有18万人被纳入到保障范围,其中5万人次办理补缴, 2.2万人享受平均1040元/月的退休金, 2.8万人享受550元/月的第四年龄段基本生活保养金,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保养金自然增长机制。三是提高劳动力转移水平。建立区镇村三级劳动力转移培训登记平台,拓宽劳动力转移培训途径,形成培训、就业、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突出劳动力就业前、后的跟踪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全区每户农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并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充分就业。四是稳定农户农业经营收入。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等政策。全区落实高效设施农业保险919.07万元,占农业保险保费的60%以上。落实农户家庭财产保险保费341.016万元,对全区11.3672万农户开展农户家财险保险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五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继续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扶持34个经济薄弱村开展物业增收工作,确保各类物业增收项目发挥效益,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规范村组三资管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行村组财务双、村级收入预决算等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建成区镇村“三资”信息化三级联网监管系统,并建立图文结合的资产明细台账,实现集体资产动态管理。开展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工作,2015年组织3个镇积极创建市级“四有一责”示范镇工作,提升村级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四)以水利基础建设为抓手,全区水利工作成效显著。

全力推进水利基础工程建设,落实水利管理改革,今年总投入资金约1.26亿元,全区水利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1.全面完成各项水利基础工程建设。

一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顺利建设。2011、2012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2013年度项目已完成所有工程量,部分标段已完成区级竣工验收。2014年度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体任务的60%。2015年度项目10月15日召开动员会,中标单位已进场开展施工的前期准备。二是__大江侧应急抛石护岸工程顺利完工。__抛石护岸工程于4月份完工,长355米,抛石量18753.6m,确保__大堤岸基稳定,保证了__港的安全。三是沿江四大圩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完成。新建1m3/s灌排站一座,改建泵站5座,配套新建650米箱涵以及节制闸3座、疏__水系3500米等,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经历了今年汛期多次强降雨的考验。四是省庄河(东海路-友谊河)河道工程完成。新开河道867米及河岸两侧的重力宾格挡墙,开挖土方8.5m3,向南延伸至友谊河,沟通了__河、__河、__河的水系框架,提高了化工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环境质量。五是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对__镇和城区等19座引排站实施智能化改造,并建立__镇防汛指挥中心、__区防汛指挥中心,配备了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防汛防旱视频会商系统、防汛物资仓库管理系统、防汛灾情实时上报系统、防汛值班系统等等,工程总投资约560万元,目前,硬件建设已完成,所有水雨工情实时数据已能采集并上传到服务器。六是__(__段)治理工程基本完工。__北段河道3.39km已全面清淤整治,生态格宾网护坡、叠块挡墙等工程量已完成,解决了水土流失、易淤积等老大难问题。七是十里__闸站,老__南、北段延伸工程基本完工。__镇十里__闸站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并通过了水下方验收;老__南、北延伸工程均已完工。十里__、老__、__湖构成了__镇新镇区新的水系框架,并成为该镇水环境的新亮点。八是水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区将河道沟塘轮浚工程、区清水工程与水美乡村建设、农村水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列入2015年清淤计划的13条乡级河道、342座沟塘,土方量137.

6万方,目前已全部完成;另外计划疏浚河道6条,沟塘161座,护岸1075米,目前正加快工程建设。2.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启动有关水利规划编制。继__镇完成镇级水利规划编制后,__、__、__三镇均编制了镇级水利规划,并于2015年5月6日完成了专家评审,已得到所在乡镇批准定稿。全区水利“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初稿,“十三五”河道沟塘轮浚规划编制文本也已完成。二是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区政府下发了《__市__区(__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区小型水利工程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城乡河道工程、防洪保安工程三大类。结合区政府资产清查登记工作,对全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了分类分级界定。三是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继续保持全市第一。通过实施“河长”制管理模式、“流动红旗+流动奖金”制度、自查与巡查相结合的督查制度,我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在今年__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月度考核中连续每个月均保持第一。四是新__延伸__(__区)及综合配套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展开。为配合国家推进新__延伸__工程,我区全力抓好综合配套整治工程的前期调研、可研编制、融资融券等工作,现已成立__新美水务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承接服务主体,全力推进新__主线和配套工程的实施。五是节水工作有序推进。全区节水型器具改造项目已于2015年6月11日通过市级验收。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工作有序推进,7家企业市级节水技改项目、2家市级节水型学校已通过验收。

3.扎实开展防汛抢险,确保安全度汛。

一是发动早、责任明。5月16日我区召开全区防汛防旱工作会议,签订责任状,明确各防指单位职责,修订下发应急预案,部署防汛防旱工作。二是检查严、整改实。针对去年多次暴雨暴露的问题和重点区域,认真组织各防汛责任单位集中力量进行汛前检查,并采取有力措施在汛前解决险工隐患,区防指进行跟踪督办。三是物资足,队伍强。全区共储备各类水泵及配套机具27台套,膨胀麻袋2000只、100KW发电机1套、移动照明车1台、草包3.76万只、编织袋14.6万只、毛竹3200枝、铁丝元钉1270公斤、土工布(彩条布)6000平米、柴油19吨。组建防汛抢险队伍67个共935人,为我区的防汛抢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四是反应快,力度大。6月份以来,我区连续遭受三次雨的袭击,尤其是6.27特大暴雨,面降雨量288.7mm,各大主要__河道均远超警戒水位,使我区的部分中心城区及农村受涝成灾。我区迅速行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区防指各成员单位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恢复生产,把全区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与国开行联系落实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区304处区级水毁、应急抢险和区域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和水利现代化,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农业和水利现代化工作上取得新成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全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增收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继续提供有力支撑。

1.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016年要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证书发放、入库归档、验收等工作,同时开展新桥镇7个村确权确股工作(4个社区为不确权社区)。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好质量关。按规定操作程序,做到每个环节规范、合法、有效,确保承包面积明、四至清、社员准、登记全,实现“确实权、颁铁证”目标,农户满意率达95%以上。二是把好进度关。在下阶段推进过程中重点把好工作例会关、情况统计关、督查指导关。三是把好验收关。结合市督查要求,组织回头看,对不符合技术规程的、不符既定路线图操作的进行全面整改,做到政策统一、群众满意、程序规范,不达标不验收,不留后遗症,确保确权登记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2.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一是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高产新品种、高产新技术的普及化,加大技术指导培训力度,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专用配方肥,通过源头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园规划建设,促进粮食、蔬菜、果品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两横一纵”三条旅游轴线。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强化特色产业与电商嫁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四是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强化品牌创建,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园艺作物标准园中积极推行“五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安全、健康、放心的农产品放在第一位,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以新__延伸__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新__延伸__工程位于我区__、__、__、__四个镇,为我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我区以新__工程为契机,同步编制了综合配套整治工程规划,主要包括整治河道99条315.08km(含护岸建设126.03km);配套建设桥梁71座;节制闸8座;泵站22座;河道生态防护678.74万m2;污水管网建设100km;灌排系统改造和其他措施项目等建设内容。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区的水利基本框架,为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6年我局将根据上级和区的要求,继续抓好新____的前期工作,积极利用国家政策进行融资融券,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4.加强“三资”管理和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增收。

一是建立全区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管理体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依托农经部门成立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实行农经部门和交易市场合署办公的体制,形成区一级市场带动、镇村二级市场为主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进一步强化镇农经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明确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与监管、家庭农场和农民合

作社管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监管等工作职能,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机制。将国办、省办规定的类交易品纳入市场公开交易,严格执行市场流转主体交易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出租等流转政策规定,防止暗箱操作、私自流转等现象,防止集体资产管理失控等农村产权交易活动不公开、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发生,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经营水平与规模,全区适度规模面积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家庭财产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提高农民财产性保障水平。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长效管护等工作,改善农村发展环境;通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拓展村级经济发展功能,提高集体资产收益水平,为农村发展提供硬件保障。5.继续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全区绿色生态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创森工作。全面扎实地做好创森扫尾工作,在全面深入巩固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城镇森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特别是森林公园建设等未完项目的推进及督查,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坚持把工作做精做亮,打造全市创森工作的__名片。同时做好宣传和迎检工作。二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镇、村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8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08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08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4.劳务经济受阻。劳务收入与2007年对比呈现出三点变化:劳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增速降低了2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23%,增收贡献率明显下降,与其在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不相称。其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难度增加,依靠劳务增收的难度加大。

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涨幅较大。按目前价格测算,2008年因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我县农民种粮亩均支出增加15%;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出栏生猪的利润空间由2008年4月份的400元/头左右降到2009年5月的150—200元/头,获利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通过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扩大销售等办法,促进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县山地多、无污染、气候好的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大规模和小型分散大规模相结合,做大做强林业干果、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形成科学、合理、详实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进的办法。林业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注重提品质上规模,建设标准化新基地,改良改造老基地,在基地规模和产品品质上要实现新突破;畜牧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按照“突破生猪发展、扩大牛羊规模、推进养鸡生产”的思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抓好烟、药、菜、茶、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和农民群众人人手中有技术、户户家里有项目,竞相发展产业的大好局面。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生产手段改造包装农业。积极争取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以午峪绿色食品工业园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体投入及争取国家扶持等措施,兴办一批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饲料与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与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大地集团招商力度,着力抓好缫丝厂改革攻坚,尽快盘活恢复生产;扩大恒达公司(板栗食品加工)、创盛肉食品加工厂、雪樱花魔芋精粉厂、五福酒厂生产线规模,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绿源玉米食品加工厂、神果酒业、蓖麻加工厂、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认真落实中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带基地,推动适销对路农产品实现规模种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抓好板栗、蔬菜、蚕桑、茶叶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运销组织和经销大户,以等农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增加收入。

3.发展劳务经济,壮大二三产业,以城镇化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扩大分子”,又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缩小分母”。要坚定不移地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力争农村每户有1-2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做大以“家政女”为代表的劳务品牌,促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努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减少农民的根本举措,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以边贸集镇和高速公路、木王森林公园沿线的小城镇建设,深化城镇土地、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务工、经商办企业,变农民为市民。支持农村能人兴办企业和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收入。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900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12590吨,生猪出栏4264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2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4.25万方,改造排灌站18座,完成清淤4万方,维修机电设备17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98。两镇一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300头以上养猪小区12家,新建50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区对此高度重视,在年初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就做了专门的安排,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根据人事更替变化,及时调整了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各镇的主要领导是防控动物疫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防控动物疫病工作的主要责任;加大了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我区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3000余份,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知识家喻户晓;下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统一安排部署全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健全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头上,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疫,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落实计划免疫制度,大力推广“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畜禽防疫工作列入乡镇年度考核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和业绩内容之一,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和疫情报告,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动物防疫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标准,有检查,有奖惩,做到“四到五不漏,一个100”,即通告到村、责任到人、台帐到户、标识到畜,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争取免疫密度达到100。从而确保“两瘟”的防疫密度,杜绝动物疫病流行。据统计,猪口蹄疫免疫数42640头,免疫密度100;猪瘟免疫数40267头,免疫密度99.92。禽类禽流感免疫率专业户达到了100,散养户达到了80以上,

在农业血防方面,今年上级有关部门下达我区的耕牛血吸虫查病任务是500头、治疗任务300头,对此我区结合区内实际制订了今年耕牛血防工作的查治计划,向乡镇下达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制度健全,措施有力。确保今年耕牛血吸虫治疗工作落到实处。区内把耕牛血吸虫病疫区分为两组。即尤口组、滁槎组,每组10人,共计20人,对我镇的钱岗、巷口、尤口、瑶湖、下尾、岭永、李家七个村,30个小组的耕牛进行了查病,今年以来共完成查牛562头,其中水牛398头,黄牛164头,治疗302头,其中扩大化疗284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上级下达我区耕牛血防查治病任务。

(二)倾力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一是不折扣地落实中央农业补贴的政策。我区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做好农机购机补贴和粮食直补工作。要求各镇(处)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确保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并实事求是地核定水稻种植面积和国家农机补贴目录里购置机型台数。对于购置属于国家农机购置目录内机型的农户,我区将给予1:1的购机配套资金,让农民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到目前为止,现已核实我区水稻直补面积共8.76万亩,共发放直补款277.38万元,并将直补款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属于购置国家购机目录内农户共64户,市区两级购机补贴将于12月底前发到农户手中。

二是完善二轮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通过加强土地政策的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我区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制度要求,做好 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发放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1790本,保障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合法权利。

三是严格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我们围绕年初工作计划,狠抓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落实“四项制度”,强化专项审计,防止负担反弹。一方面,对涉农收费文件进行了清理,并发放了2.25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对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坚决予以取消,从源头遏制乱收费;另一方面,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农村兴办生产公益性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限额承担,严格审批。

(三)竭力加大农业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区、镇两级都安排了一定的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业水利、电力、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今年仅区本级财政就安排农业专项资金200万元,比去年增长33。

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们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借助外力兴农富民。同时,农村小型公益性设施建设,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千方百计用足国家的钱,用活民间的钱,用好外商的钱,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我区针对部分村组基础差、集体经济薄弱,部分农民饮水难、住房难,生活较为困难。实行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环境,增加收入,逐步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着力培植优势产业

一是调整结构抓特色。按照区工委、管委会“创特色、树典型、扩影响”的工作思路,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加强以大棚蔬菜基地、万亩优质稻基地、金凤萝卜基地、刘城莲藕基地和瘦肉型猪养殖、肉牛养殖、螃蟹养殖、家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种养基地,基本上形成优势农业产品特色带,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1598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17.7元,增收899元,增长比例达27.95。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 麻丘镇2500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1000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1000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四是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针对我区易涝易旱的自然现状,在连续狠抓前两年的基础上,抓紧今冬明春水利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确保项目建设到位。认真开展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规划,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质量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为夺取明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过去的一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万公斤,水产品总产量吨,生猪出栏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小增幅,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我区今年“三农”工作,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兴修水利夯基础。高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决定了旱涝自然灾害呈多发性。我区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今年我区先后投入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外洪土方任务万方,改造排灌站座,完成清淤万方,维修机电设备台,基本构建了防汛、排涝、抗旱三位一体的农业抗灾保障体系,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由于机电泵站经过维修改造,加之合理调度,连续集中强降雨未造成内涝灾害,确保了早稻丰产丰收。

二是科技服务建网络。我区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显身手。从实施“种子工程”入手,使全区两镇一处良种覆盖率达。两镇一处农业服务中心还开通了“农业服务直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农技、林果、畜牧、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龙头带动扩基地。全区通过大力培植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营销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使粮食逐步向大米、米粉、饲料等方面延伸,实现粮食生产就地加工增值;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组织农副产品大流通,带动全区蔬菜、水产规模扩大;以生猪屠宰、肉食加工、家禽饲养为龙头,带动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新增头以上养猪小区家,新建亩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基地个。

四是强化防疫促生产。动物防疫工作是奠定全年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区对此高度重视,在年初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就做了专门的安排,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根据人事更替变化,及时调整了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各镇的主要领导是防控动物疫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防控动物疫病工作的主要责任;加大了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我区共印发各类宣传资料余份,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知识家喻户晓;下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统一安排部署全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健全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头上,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疫,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落实计划免疫制度,大力推广“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畜禽防疫工作列入乡镇年度考核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和业绩内容之一,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和疫情报告,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动物防疫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标准,有检查,有奖惩,做到“四到五不漏,一个”,即通告到村、责任到人、台帐到户、标识到畜,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争取免疫密度达到。从而确保“两瘟”的防疫密度,杜绝动物疫病流行。据统计,猪口蹄疫免疫数头免疫密度;猪瘟免疫数头,免疫密度。禽类禽流感免疫率专业户达到了,散养户达到了以上,

在农业血防方面,今年上级有关部门下达我区的耕牛血吸虫查病任务是头、治疗任务头,对此我区结合区内实际制订了今年耕牛血防工作的查治计划,向乡镇下达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制度健全,措施有力。确保今年耕牛血吸虫治疗工作落到实处。区内把耕牛血吸虫病疫区分为两组。即尤口组、滁槎组,每组人,共计人,对我镇的钱岗、巷口、尤口、瑶湖、下尾、岭永、李家七个村,个小组的耕牛进行了查病,今年以来共完成查牛头,其中水牛头,黄牛头,治疗头,其中扩大化疗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上级下达我区耕牛血防查治病任务。

(二)倾力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一是不折扣地落实中央农业补贴的政策。我区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做好农机购机补贴和粮食直补工作。要求各镇(处)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确保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并实事求是地核定水稻种植面积和国家农机补贴目录里购置机型台数。对于购置属于国家农机购置目录内机型的农户,我区将给予:的购机配套资金,让农民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到目前为止,现已核实我区水稻直补面积共万亩,共发放直补款万元,并将直补款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属于购置国家购机目录内农户共户,市区两级购机补贴将于月底前发到农户手中。

二是完善二轮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通过加强土地政策的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我区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期年不变的制度要求,做好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发放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本,保障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合法权利。

三是严格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我们围绕年初工作计划,狠抓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落实“四项制度”,强化专项审计,防止负担反弹。一方面,对涉农收费文件进行了清理,并发放了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对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坚决予以取消,从源头遏制乱收费;另一方面,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农村兴办生产公益性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限额承担,严格审批。

(三)竭力加大农业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区、镇两级都安排了一定的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业水利、电力、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今年仅区本级财政就安排农业专项资金万元,比去年增长。

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们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借助外力兴农富民。同时,农村小型公益性设施建设,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千方百计用足国家的钱,用活民间的钱,用好外商的钱,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我区针对部分村组基础差、集体经济薄弱,部分农民饮水难、住房难,生活较为困难。实行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环境,增加收入,逐步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着力培植优势产业

一是调整结构抓特色。按照区工委、管委会“创特色、树典型、扩影响”的工作思路,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加强以大棚蔬菜基地、万亩优质稻基地、金凤萝卜基地、刘城莲藕基地和瘦肉型猪养殖、肉牛养殖、螃蟹养殖、家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种养基地,基本上形成优势农业产品特色带,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强化龙头抓带动。今年重点扶持了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公司、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南昌恒宏养殖有限公司和南昌高新连谊粮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养农民经济人队伍,让他们帮助农民找市场,寻销路,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劳务输出抓转移。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根据高新区的特点,随着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矛盾,我们始终把“民工经济”当作农民增收、劳力就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利用高新区内企业众多的优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另一方面,创新劳务输出的手段与途径,有序组织农村劳力向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经商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外出务工总收入可望达到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增收元,增长比例达。

(五)强力推进非农化进程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方面,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加快城镇水、电、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的个性品位、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的非农经济。做到建好一座城镇,繁荣一地经济,转移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按照市委提出的“一年抓点、两年提高、三年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我区在两镇一处选择了领导班子过硬、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民风淳朴的杨家村、广阳村、闵吴村、艾湖村、鲁溪村、武溪村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文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及要求,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镇建设指导小组并在示范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目前止,麻丘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经武汉大学规划设计报经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审定,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形式培育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江西洪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今年喜获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建设了一批绿色食品基地。麻丘镇金凤村、昌东镇山湖村等地的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正式启动了。在麻丘镇金凤、刘城等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在巩固发展瑶湖螃蟹,钱岗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珠养殖、鳜鱼等特种养殖及特色蔬菜种植,推动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抓好“三农”工作。坚持以“三化”思路来破解“三农”问题。“三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产业化、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

二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抓好当前的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做到“秋粮损失冬种补”,做好“三冬”文章,杜绝“冬闲田”,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当前要重点抓好省厅选点的麻丘镇亩油菜示范基地和昌东镇杨家村亩特色农业园建设。抓好亩的“特菜园”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不断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土地是农业综合能力的载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建设用地的关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良工作。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其他农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单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今年以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得以保持,夏粮、早稻获得较好收成,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

在增粮增收的同时,农业自身基础建设也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防旱防涝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2亿亩,占耕地面积50%。大江大河经过治理,一般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从2004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包括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争取再用5年时间,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使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几年来,全国农村一直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从2003年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13种优势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合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种养模式,制定一整套扶持措施,争取到2007年培育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从2004年起又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争取到2007年末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现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乡镇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小城镇迅速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已拥有近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还有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已初步形成多学科配套的科研体系和覆盖全国的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对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超级稻等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同时,创新、集成、推广了一批良法。如测土配方施肥,既增产,又省肥,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从今年起,我们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50个主导品种、20项主推技术,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辐射带动200万农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系统和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从近期看,今年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从长远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如何既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第二,我国农业既面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第三,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形成了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在发展方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方略,是“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实施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是实行三个“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理解,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农业和农村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三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少取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现在,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就是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让两亿多小规模经营农户生产的小批量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绝不能走土地归大堆的老路,而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发展行业协会。

第二,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业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使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创先管理 一体化 管控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基于以上农电管理要求,河池供电局不等不靠,积极应对,落实举措,立足供电所、台区、变电站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2013年,河池供电局通过对网区各县级供电企业现状调研、分析,确定了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2014年,为更深入探索农电专业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快推动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与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接轨,加速一体化管理进程,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河池供电局结合当前农电全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开展了基于“3+9+9”模式下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

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确定了县级供电企业加强农电“3+9+9”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基础管理提升作为农电管理的首要任务。第二阶段(2014年),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第三阶段(2015年),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四、农电管控阶段性研究

1、加强农电管理“3+9+9”的工作思路

2013年,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县级供电企业根据现状,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理清加强农电管理工作思路,找出重点需要提升的三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九项核心的专业管理、九个关键的业绩指标(简称“3+9+9”),集中精力来重点规范和提升。

2013年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成效:一是抓住了农电管理的核心和短板。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确立以“三大基础+九项管理”为核心,聚焦九个关键指标(简称“399”),集中力量来重点规范和提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目标,夯实农电管理基础,弥补农电短板,推进农电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了农电管理工作的过程管控。确定年度关键指标目标值,并将指标目标值分解到月度,开展重点核心业务,即2014年工作措施及实施计划编制,按照PDCA原则将其分解到月度,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的过程管控,把管理责任真正传递到局各专业部门、各县公司。三是突出了农电管理的绩效与闭环。依托地市供电局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绩效管理系统,加强农电管理工作实施过程的管控、考核,特别要对地市供电局各部门、各县公司按时间节点、任务工作计划以及关键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月度过程监控,月度组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绩效闭环,促进工作成效。

2、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

2014年,按照县级供电企业强管控、转作风、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农电管理以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专业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动创先“管理提升三年规划”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加强“3+9+9”农电工作计划实施,重点推进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管控和PDCA绩效考核闭环,弥补农电工作短板,农电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以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具体目标,从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开展管控实践,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丰富了农电管控思路。二是“指标+任务”的农电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通过围绕农电目标,设定农电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月度分解,过程管控,做到县公司的工作与网局同步策划、同步开展、同步检查、同步指导、同步考核。三是“月度过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闭环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出台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明确了月度考核权重占全年绩效的50%,并依托统一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指标、任务进行PDCA闭环考核,促进一体化管理延伸工作开展。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以战略型管控为核心理念,主要围绕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展开,以达到平衡县级供电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矛盾、推行“无边界”管理文化为目的。

3、农电创先落地管控工作思路

2015年,以“看得清”、“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将进一步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战略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的农电工作定位。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五、研究的创新价值与亮点

1、管控模式的可落地性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的落地性主要体现在该管控模式以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为根基,承接了“3+9+9”工作思路。在2015年,会继续进一步更新优化,最终完成农电管控模式的优化设计,并且在具体操作上初步形成部分指导文件,使该模式的推广落地化、操作清晰简便。

2、管控模式的可推广性

本研究课题选择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作为样本研究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进一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不仅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农电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而且能横向拓宽到县级供电企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管理工作中。当然,在横向拓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业务线条的工作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课题是在网公司“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具有可以平移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晋生、许玉红:农电企业现代管理[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县供电企业线损规范管理辅导[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发展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农电管理汇编[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切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完整表达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牢牢抓住,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思路源于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切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完整表达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牢牢抓住,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思路源于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综述

1分别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相当的多,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可以收集到的仅1998年到2001年专门研究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文章就有50篇。

关于的“三农”思想,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进入笔者视野的著作有郑以灵的《农民观透视》、陈高同、赵素芬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丛书中的《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以论文出现的研究成果有郑有贵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的“三农”现代化思想与当代农村改革》,其余研究成果均散见于思想研究或者其他研究性文章里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和建国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论述,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学者们重点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掘和解读,同时不少学者还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精辟论述,一致认为它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科教兴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求实性、创造性、超前性、人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同时,学者们还指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邓小平“三农”思想在农业合作制、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从实践上看,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济实践中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从而使党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的“三农”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也不太多,还未见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的成果,但是可以在研究的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找到其“三农”思想的内容,如顾龙生等所著《经济思想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成果有王骏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论的“三农”思想》,他从基础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论:“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中心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的“三农”思想的内容,同时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关于的“三农”思想研究其成果还可以从于法友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上发表的《论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等文章中找到。

2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若干阶段详尽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陈承红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农”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为线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孙仲彝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9月号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是以历史为线索分两个大的阶段和若干个小阶段用详尽的资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历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从奠基、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方面指出了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的最终主要成果、秦兴洪主编的《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这本书全面阐述新中国50年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某一特定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历程,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上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历史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刘国武2005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3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巨大贡献

卢文在《中国财经报》2001年07月4日第003版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巨大贡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文,他分别从“三农”的涵盖的三个方面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贡献阐述为:在农业上的贡献: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农村问题上的贡献:一贯重视农村、使农村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使农村进入小康;在农民问题上的贡献:注重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素质、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玉珍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专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的突出贡献包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的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规律,并将“农业是基础”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我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探索中国农民如何增加收入,走上富裕的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探索完成了从集约经营——无工不富——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指出,、邓小平、作为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三农”思想为我党开辟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和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李明、郭宇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包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光明日报》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有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包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5关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三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将中共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结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李建宁在《攀登》2001年第4期发表《、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邹开明、周世慧在《党史文苑》2006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玲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差异分析》,闵帅、陈洪勋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路的比较》,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上发表《邓小平对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郭翔宇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上发表《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一致认为与邓小平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的途径、农业发展的规划及经营体制的制定、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农业战略目标的政策构思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农业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思想。有的学者还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其性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农业和农村具体工作思路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农业思想。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取得了一定甚至是可观的成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我国“三农”实践的推进,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来说,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研究,理论研究尚有薄弱和不足之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重复性研究比较多,综述研究太少,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需要大力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对中共第三代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前瞻性研究要更加深入,这就有待于后来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李建宁.、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攀登,2001,(4).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综述

1分别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相当的多,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可以收集到的仅1998年到2001年专门研究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文章就有50篇。

关于的“三农”思想,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进入笔者视野的著作有郑以灵的《农民观透视》、陈高同、赵素芬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丛书中的《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以论文出现的研究成果有郑有贵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的“三农”现代化思想与当代农村改革》,其余研究成果均散见于思想研究或者其他研究性文章里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和建国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论述,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学者们重点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掘和解读,同时不少学者还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精辟论述,一致认为它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科教兴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求实性、创造性、超前性、人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同时,学者们还指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邓小平“三农”思想在农业合作制、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从实践上看,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济实践中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从而使党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的“三农”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也不太多,还未见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的成果,但是可以在研究的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找到其“三农”思想的内容,如顾龙生等所著《经济思想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成果有王骏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论的“三农”思想》,他从基础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论:“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中心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的“三农”思想的内容,同时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关于的“三农”思想研究其成果还可以从于法友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上发表的《论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等文章中找到。

2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若干阶段详尽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陈承红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农”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为线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孙仲彝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9月号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是以历史为线索分两个大的阶段和若干个小阶段用详尽的资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历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从奠基、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方面指出了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的最终主要成果、秦兴洪主编的《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这本书全面阐述新中国50年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某一特定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历程,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上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历史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刘国武2005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

3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巨大贡献

卢文在《中国财经报》2001年07月4日第003版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巨大贡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文,他分别从“三农”的涵盖的三个方面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贡献阐述为:在农业上的贡献: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农村问题上的贡献:一贯重视农村、使农村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使农村进入小康;在农民问题上的贡献:注重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素质、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玉珍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专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的突出贡献包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的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规律,并将“农业是基础”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我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探索中国农民如何增加收入,走上富裕的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探索完成了从集约经营——无工不富——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指出,、邓小平、作为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三农”思想为我党开辟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和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李明、郭宇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包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光明日报》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有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包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5关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三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将中共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结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李建宁在《攀登》2001年第4期发表《、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邹开明、周世慧在《党史文苑》2006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玲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差异分析》,闵帅、陈洪勋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路的比较》,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上发表《邓小平对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郭翔宇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上发表《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一致认为与邓小平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的途径、农业发展的规划及经营体制的制定、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农业战略目标的政策构思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农业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思想。有的学者还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其性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农业和农村具体工作思路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农业思想。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取得了一定甚至是可观的成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我国“三农”实践的推进,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来说,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研究,理论研究尚有薄弱和不足之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重复性研究比较多,综述研究太少,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需要大力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对中共第三代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前瞻性研究要更加深入,这就有待于后来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李建宁.、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攀登,2001,(4).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群众路线 保持 长效机制 践行 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1-02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我们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就如何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做好规定动作、如何创新工作、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让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扎根等谈如下个人认识和体会,以求共勉。

一、新时期下群众路线的内涵和意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时期下,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党要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需,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维与理念的起点,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是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的出发点。曾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深刻领会的这一重要论断,必须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大局为突破口,重新认识和把握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特殊作用,增强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做好“规定动作”

1. 熟悉政策,掌握内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好党的十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2]为总要求,以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服务群众的重点。我们党的干部要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储备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食粮。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发展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区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约束越来越大,同时,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因此,必须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保障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为内容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2. 剖析思路,排查问题。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定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检举,接受群众监督。有少数干部宗旨意识不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气十足;把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与民争利。有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实,这些干部抓工作不务实不深入,把上级要求挂在嘴上,把群众呼声当成“耳边风”,不“做事”只“做秀”。有少数基层干部精神状态不振,慵懒满散、贪图享乐,斗志消退,观念停滞不前,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有少数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挥霍奢侈、铺张浪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理清思路,认真排查问题,彻底进行整改。未来20年将是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阶段。要在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研究,加快建立“农民变市化”的政策措施,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四是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3. 找解决之道,探可行办法。在践行群众路线工作中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实干、不做秀,降虚火、不浮躁,敢做为、勇担当,真正做到“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查找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之道,能力找到行之有效办法。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做到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解决好以上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农民教育问题,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智慧农民”工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其次,要深入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建立工农业产品间合理的“平价”比例来保护农民的利益。第三,要深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运行机制。

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基础

1. 创新工作要“三”个从我做起1、从我做起提高认识。2、从我做起强化实践。 3、从我做起提高实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作秀,关键要促进工作。本着“两促进、两不误”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要努力找准不足。真正把不符合群众路线的问题和不足查清楚、摆明白。要抓好整改落实。找到问题后要建立查摆整改台账,认真分析原因和改进措施,一项一项逐步改进。要严格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并随时修正不足。时刻围绕为民原点谋划工作,始终参照群众满意考量成绩,将群众路线践行到底。

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大政策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使他们成为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进一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探索在农村产业协会、劳务输出人员中建立党组织的办法,改进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民自治进程,进一步扩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 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方式查找问题,特别要以人民群众为镜子、以为镜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揭短亮丑、触及灵魂。要有与人民群众融洽交流的沟通能力,并且勇于和善于打破自身小视角的局限,要有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去审视问题,深度思考社会矛盾的根源,洞悉各种事件的真相与本源,以廉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态度,全面客观了解问题、找准症结,并下大力气解决。

要着眼于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要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发展劳务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步伐。

3. 要开展多种形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群众、真心帮扶群众。1、大规模走访、多层次谈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特别是要到困难大、矛盾多、基础差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汇集群众智慧,把握民心、民情、民意和社会动态,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了解真民情体察真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多征求意见、常态化服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我们党员干部要广泛征求基层单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梳理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并研究落实改进对策和措施。3、公共服务为重点、惠民行动心贴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着眼于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组织多部门联动进行公共义务服务,真正让义务服务成为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在新的征途上,只要我们紧紧地和人民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三农”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6月18日。

[2]虞云耀;“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求是》;2013年07月01日。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党80多年来,分别以、邓小平、和同志为核心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其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先后倡导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从地方到全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认真总结、概括我党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开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为基本着力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威功经验和基本规律。这也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人们正确行动的实践哲学。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广大农民,并通过多种渠道、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农民对自然、自我和社会的辩证认识,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条重要绍验,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教育,来启发其阶级觉悟,强化其阶级意识,进而引导农民阶级形成了摧毁“旧世界”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反,“”的出现及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中一条教训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割裂了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肢解了思想的科学体系,混淆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从而,毒害了一大批有革命热情、但理论识别能力相对缺乏的农民群众,严重危害了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而全面地纠正了“”及其此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我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要求用共产主义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强调“逐步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人人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爱集体的社会主义农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奋发工作”,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农村开展了蓬蓬勃勃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得到加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探索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马列主义和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组织农民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十六大以来,我党针对部分农民群众存在诸如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化、精神支柱动摇、精神状态低迷等不良倾向。积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生动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党的发展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什么时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巨大成效,达到预期目的。而什么时候忽略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什么时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遇到巨大困难或挫折。

二、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基本准则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党在每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80多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斗争,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这一根本任务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积极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动员农民参加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实现革命转变、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上来,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地服从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教育上来,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部分地清除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和私有观念。“”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成了各项工作的总指导,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得不服从于“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这一总路线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被严重扭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它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作用,在这个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空头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适应,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重心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围绕着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帮助广大农民学习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培养辛勤劳动、共同致富的思想观念。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从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注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社会主义公共道德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着力培育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意识,引导农民和农业走向市场,实现农民和农业与市场的充分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六大以

来,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自觉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展开。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把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立足点,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起来,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事实证明,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时,就会取得重大成就,大有作为。而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时,就会无所作为,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坚持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基本出发点

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切身利益问题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得到解决,是否得到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根本所在,也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广大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土地。因此,党一成立,就在其《第一个纲领》和《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的主张;第一次革命国内战争时期,党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确定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了“无代价的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经过土地委员会,将此等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的主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1928年12月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并在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基本确立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确立了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9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规定“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建国初期,党在《法》中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工作来抓,并在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完善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进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广大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的实际出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体现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是,随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产权残缺、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等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阻碍甚至严重抑制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党开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制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表明:党在农村能够最大限度地赢得农民群众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扬我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出发,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走八农民的世界,倾听他们的疾苦、体会他们的困惑:要交民友、连民心,深入群众内部,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排民忧、解民难,要从农民群众的最盼、最需出发,想农民之所想,干农民之所盼,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坚持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基本方向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农民的文化素质越高,接受、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

大革命时期,党通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参加夜校、识字班,通过讲演、新剧和壁报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开设了夜校、半日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等各种各样的工农业余文化教育组织,这对于中央苏区扫除文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冬学”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的精神和指示,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边区输送了大批的干部。建国后,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程度,党组织宣传员向农民宣讲总路线课程,并采取讨论、演讲、广播、板报、墙报、山歌、快板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宣传,使群众既学文化知识又关注政治,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逐步理解了总路线的精神实质,保证了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党在农村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文明创建活动,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十四大以后,党通过发展农村教育,设置农业科技咨询点、畜牧咨询服务点、“庄稼医院”,举办培训班,建立科技示范户等方式宣传科学思想、传授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信任科学;同时通过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建立阅览室,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充分利用“文化、卫生、科技、法律、计生五下乡”、“万村书架”、“村民书柜”等有效载体,建立农村文化室、农村业余文化队等阵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技、法律知识,使农民的政策理解水

平、科学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历史经验表明,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强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先进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科技服务、文化知识和医疗卫生等基本常识的教育,引导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增强本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坚持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为基本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党的干部。农村党员干部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桥梁和骨干,他们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肩负着直接联系、宣传、组织、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的重要责任,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党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号召力,直接影响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说起同江农业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变化,当地百姓将赞许给了他们的市长――王金。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在农村的干部,王金对“三农”工作有着深厚情感,自2011年担任同江市长以来,他将这种骨子里的“三农”情结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把对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承诺”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用一个个卓越成效诠释着一名市长对老百姓的公仆情怀。

小城市培植大农业

引领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同江,这座地处边境、基础薄弱、潜力无限的农业城市,如何在“三农”发展道路上加速崛起,如何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异军突起,一直是王金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市长,他上任之后,首先带领政府班子深入研究一条符合市情的农业发展思路。经过科学研判发展形势,深入基层了解市情,反复研究几届班子的工作经验,他大胆提出“要改变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势,统筹城乡规划发展,用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思想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生态化、洁净化理念建设农村。”先后组织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等10余项规划,实现了市、乡、村三级规划全覆盖。站在全国找坐标、围绕本省寻方向、立足同江求定位,确定了“打好生态资源牌,走出绿色崛起之路,做好现代农业大文章”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在2013年市政府全体会议上,又提出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个核心”,突出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产业化进程“两个重点”,抓住水利、农机、科技“三条主线”,探索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四个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思路一变天地宽”。几年来改革大潮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涌动,发展画卷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舒展,现代农业宛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犹如鲲鹏展翅,乘风翱翔。2014年,同江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较2011年增加了50%和31%;粮食总产较2011年增长43.8%;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1年增长了42.4%和37.5%。如今同江的老百姓常说,“现在咱们富了,一靠国家的好政策、二靠农业的好技术、三靠市里的好领导”。实践证明,王金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顺应发展大势、符合同江市情、赢得了干部群众拥护,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方向标和加速器作用。

小农水彰显大效益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根基。同江境内两江十三河贯穿全境,水系纵横,地下水和地表水总储量达3259.5亿吨。但是,境内东部乡镇地势低洼,常年遭受内涝灾害。“如何用好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是王金在推动同江农业发展上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作为水利专业出身的市长,他积极抢抓国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良机,多次跑省进京,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采取“统筹规划、项目牵动、集中建设、强力推进”的措施,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同江农业发展“固本强基”。他提出要“管好界江水”,推进了黑干、松干堤防复建达标工程,让52.3公里同江段堤防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界江界河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一道百里屏障。他强调要“用好地表水”,统筹推进引水灌溉工程,建设了临江和三村两大灌区,辐射全市5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49.16万亩,建成后可新增、改善水田面积分别达27.96万亩和21.2万亩,增加粮食产量9.81万吨。他要求要“治理内河水”,先后投入6220万元,实施了浓鸭河涝区和青龙莲花河涝区综合治理,改善提高除涝面积150万亩。2014年,王金在临江镇富国村调研时,得知该村有近百公顷水田遭受内涝灾害,立即组织部门现场办公,当年完成清淤排涝工程,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内涝难题,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誉。他大力实施水利兴农工程,完成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新增水田面积11.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建设示范基地6万亩,实现了 “旱灌涝排、减灾增收”的目标。同时,他大力倡导科技兴农,建设了三条全长120公里40万亩的高标准种植示范带和12个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带动全市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亩均增产56公斤。建设了500万元规模以上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9个,80马力以上农业机械总量达到920台。目前,全市标准化种植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5%、72%和98.4%以上,被列为国家“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小平台体现大服务

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一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既有称职之处,也有不尽称职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成绩是提出“两线”(s221线、南环路线)“三片”(北片特色林果业、中片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大棚、南片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超前谋划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生产与经营策略打造农场新形象,并基本实现了目标。不足之处便是由于财力不足没有较好地解决农业、农工、农场三者共有的土地不均问题。下面就任现职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述职:

一、“两线三片”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今年年初,根据地、市两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实际,我果断拍板提出了“两线三片”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目的是提高职工收入和壮大农场集体经济,打破单一的种植业模式。

“两线”分别是指塔额公路s221线和南环路线;这两条路都横穿农场,恰好分割为“三片”,即s221线北农四、六、七队为特色林果业片,160亩果树和2600亩酸梅已初具规模;s221线与南环路之间的农二、八、一、九、三队为设施农业片,重点是招商引资的100座蔬菜温室大棚和酱汁番茄、啤酒大麦、粮种繁育。南环路以南的三个牧业队,奶牛场为现代畜牧业片,重点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牧民定居为主,加大奶业基地建设和恢复草场植被,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为了使广大农牧职工吃个定心丸,我在前三季度用了一把劲,亲自到生产第一线调地、调水、调种子,严把质量关,做到责任落实,管理到位,使全场职工明确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经过全场干部职工的齐心努力,9月份,农场通过了自治区专家评审,获得了自治区级示范农场的荣誉。

二、靠超前谋划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我们是老子牌国营农场,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外,还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责任,加之近两年荣获塔城市“双文明”考核第一名的成绩,我深感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为此,我亲自对市场进行分析和13个村队进行逐个对比,然后与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决定,农场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除了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外,领导集体必须有超前思路、超前谋划。

1、超前的西水东调2.1公里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历经艰难困苦于11月3日通过地区“天山杯”验收并得到好评,渠道的建成使农场5个队的四万亩土地受益。

2、超前的南环路桥涵、电杆、机耕道勘测工作,我不厌其烦地协调,做到先规划后施工,农场的四个队在受益的同时没有影响到一天的农业生产。

3、超前的小城镇建设,呈显出树成行、路相连、水入户、气进家,市场繁荣,干部忙碌的新景象。年初,给职工承诺的客运站、卫生院、浴池、健身器、公园等全部实现并投入使用。

4、超前的膜下沟灌种植技术,引领塔城市节水灌溉潮流的,每台补助300元的机器使全场人均增收(仅打瓜一项)240元。

5、超前的招商引资项目,150亩的打瓜制种和2000亩的冬小麦良种繁育及400万的蔬菜大棚项目落地,不仅给农场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农场投资环境优良的最好写照。

6、超前的养老统筹工作,从提前6个月做农牧职工的思想工作,到想办法、出主意,截止6月30日,全场参保率达到98%,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呀!

三、党风廉政工作及其它工作

作为场党委书记,坚持一岗双责。我做到干净干事干成事,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同样要求班子成员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带头人。琴弦松弛,难奏华丽乐章;党纪严明,方筑钢铁城墙。

作为党委书记,在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促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青、妇等工作,要求软件从严,硬件从实。“平安农场,免检农场,和谐农场”是我追求的目标。

四、取得的成绩

农场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委、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职均收入5650元,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两个招商项目已落户农场。农场合理费也100%收完,农场形象再度升格,广大职工素质明显提高,我个人也获得地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被选为市七届人大代表。

五、存在不足和今后工作方向

现代企业之间、乡场之间的竞争要靠实力,而这里所说的“实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场长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实力;二是农场总体要有实力。作为书记、场长的我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实力,也是边干边学,有时还会显得力不从心。从企业的总体实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属于农业企业,在众多惠农政策享受不上的同时,要想发展壮大起来,必须走和招商引资的道路,以充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状况,有些问题可能讲得不深不透,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