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篇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三,父母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在听女儿说她的宠物龟死了之后,对女儿说:“哦,是吗?我也感到好突然啊!”小莉补充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回应说:“是啊,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受的!”小莉接着自豪地说:“我以前每天都喂它,还和它玩游戏呢!”爸爸说:“你真的是很细心照顾它!”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纳和顺应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认同和理解,因而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让孩子愿意说,是成功的亲子沟通最基本的标志;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最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总之,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父母在通过沟通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表达的意愿。只有用心,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郑福明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主任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2篇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3篇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市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通过自编家长版和学生版亲子沟通问卷,对某城市小学4~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主要了解家长在沟通动力(沟通的动机和意愿)、沟通能力(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和沟通评价(对沟通的满意水平)三个方面的情况。本次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62份,四、五、六年级家长问卷分别为53份(30.2%)、61份(37.7%)、48份(29.6%)。同时对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开放式调查,结果发现: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城市高年级小学生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家庭在沟通动力、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不甚乐观,分别为9.9%、2.1%、5.6%。在是否需要亲子沟通指导问题上,60.0%的家长认为需要(非常需要的占26.8%,比较需要的占33.2%)指导,仅5.7%的家长认为根本不需要亲子沟通的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本次调查发现,孩子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相距甚远,显示出代际差异。在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中,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较高,然而对沟通评价较低,而且在沟通内容上,孩子希望父母关心自己的情绪和感受(67.7%),而家长却认为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孩子(73.2%)。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对三个年级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比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家长在沟通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29,P=0.04),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四年级的父母对亲子沟通的评价要低于六年级的父母(P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家长版亲子沟通问卷结果显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分别表现在沟通动力(F=3.20,P=0.04)和沟通评价上(F=2.93,P=0.04)。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在沟通动力方面更积极(P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在学校的协助下邀请曾经填写问卷和在亲子沟通方面感兴趣的家长参加座谈。在座谈中,社会工作者就调查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向家长做反馈,同时就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跟家长进行分享。由家长提出来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和需要获取的资源。座谈结束后,对座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总结家长目前在亲子沟通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1)家长、孩子在学习与娱乐、亲子沟通方面的认知差异;(2)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3)学龄期向青春期过渡孩子的身心与社会发展特点;(4)亲子沟通的技巧培训(各年级有差异);(5)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从对学生的开放式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孩子的需求:(1)独立与做主;(2)尊重与理解;(3)自我计划与安排;(4)亲子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将需求评估与调查结果相联系,结合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以增进亲子沟通动力、提升亲子沟通效果为目标,采取以下工作方法开展介入工作。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分享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分享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室”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3.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根据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需求和普遍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工作,主要参加对象为有共同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小组主题有“妈妈训练营”、“孩子属于他自己”、“人际交往训练小组”、“我不是胆小鬼”、“不要只是学习”等,由社会工作者信息,招募小组成员,并对报名者进行初步的评估,遴选小组成员,组成同质性小组。活动地点为学校舞蹈室或社会工作服务站。每个小组开展2~5次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动力解决大家共同的问题,工作者做好引导、回馈、分享、总结、跟进等活动,并对小组效果进行评估。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层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层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重心从静态审视转移到动态考察,人们越来越关注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则被认为就是亲子沟通。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Hartos和Power对14―15岁的青少年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沟通进行了研究,发现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显著负相关。Clark和Shields的研究则发现,青少年与父亲沟通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显著负相关,而与父亲的不良沟通有显著正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的心理学者对亲子沟通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亲子沟通领域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沟通的内容、沟通的频率、沟通的主动性、沟通的满意度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适应、问题行为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2]Jackson S,Ostra L,Bosma H.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8,21.

[3]Collins W E,Newman B M, McKenry E C.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stepmother and stepfather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5,9.

[4]Grotevant H D,Cooper C R.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Detroit,1983.

[5]Hartos J L,Power T G.Relations Among Single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 Stressors,Maternal Monitoring,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7,15(5).

[6]Clark R 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J].Adolescence,1997,32(125).

[7]Collins W A,Russell G.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developmental analysis[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

[8]Fuligni A J.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childre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New Orleans,LA,USA,1993.

[9]Gehring T M,Wentzel K P,Feldman S R,Wiersn M.Conflict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The impact of cohesion and power structur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0,3.

[10]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5篇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在这一成长时期,亲子冲突作为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状态,会对初中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学习三个方面。

1.对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非常重要。初中阶段的孩子,个体的自我意识更加地强烈。如果在这一时期经常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羞耻等比较负面的自我体验,从而对自己做出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初中生对自身的评价与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的距离过于悬殊,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初中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往往反映着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些亲子冲突比较严重的初中生,因为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会更加依恋同伴群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从而引发偏差行为。另一方面,亲子冲突使得初中生与其父母长期处于不良的交往状态中,不正确的沟通、交往方式势必会使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感、无助感以及错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打击等等

3.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亲子关系无法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处于亲子冲突家庭中的初中生,更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情绪的排解上,促使“问题青少年”的产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间接地影响到学习成绩。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用于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以下将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对亲子冲突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工作: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沟通是影响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的亲子冲突也大多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都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以培养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为目的。

1.开展家长教育小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及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正确沟通的方法,所以,针对家长的小组活动就是以这一内容为目标来开展的。在亲子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首先由家长讲述自己所遇到的亲子沟通的问题,然后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小组的互动和讨论以及专家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帮助家长获取更多专业有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2.开展亲子沟通小组

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亲子互动,亲子沟通小组就是要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指定的问题、场景、条件中模拟表演。这个活动可以让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通过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达到互相认识的目的。通过亲子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同时让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把游戏中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二)社区工作: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解决亲子冲突问题,除了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也需动员社区的群众,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1.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社区可以时常的对家长进行讲座培训,以“如何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如何面对亲子冲突”等为主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父母们共同遇到的亲子问题的苦恼和困惑,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学会多赞美、多肯定孩子。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亲子交往的方式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6篇

摘 要 亲子沟通做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进行的交流信息的过程。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国内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有关文献,从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国内亲子沟通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案。

关键词 亲子沟通 青少年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亲子沟通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尚未对亲子沟通概念做出权威、统一的界定。例如,王争艳、刘红云等提出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子女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池丽萍认为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的现状,以期促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2主要研究内容

从文献上看,国内心理学家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所做的探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2.1亲子沟通的特点

对亲子沟通的研究最早从探究亲子沟通的特点开始,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内容、频率;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亲子沟通的内容是指亲子双方交流的话题范围,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讨论包括家庭、学校、未来的打算以及与朋友的相处等话题,并且青少年与父亲、母亲交谈的话题存在差异,与母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学习、学校生活、朋友交往等方面,而与父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时事、未来的打算等。雷雳、王争艳等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家庭琐事。

在亲子沟通频率上,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青少年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雷雳等研究表明,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比与父亲的沟通频繁,有54.2%的学生“经常”与母亲沟通,而44.3%的学生“有时候”与父亲沟通。

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沟通话题、沟通语言、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沟通方式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沟通问题话题主要有:课外活动、异往、职业与教育、花钱、行为问题等。在沟通语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表现的还不够主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常常唠叨、指责孩子。在沟通态度方面,大多父母做不到多听少说,唠叨多,赞扬少。有关亲子沟通问题的专门研究比较少,缺乏对亲子沟通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2.2亲子沟通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亲子沟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从亲子沟通的主体(包括父母和孩子)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探讨父母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上,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从父母的性别角色差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探讨孩子对亲子沟通影响上,主要从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特征、性别、沟通能力、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晓义认为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有研究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较少出现问题,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困难。

2.3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适应和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体化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雷雳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郭海英等研究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亲子沟通对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

3亲子沟通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国内对亲子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亲子沟通的概念界定至今存在争议。第二,对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因素研究缺乏整合,分别从某一方面探讨其对沟通的影响,没有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模型。第三,研究工具不准确,国内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翻译国外调查工具,缺乏本土性的考量,并且在自编测量工具上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工具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数据编码与整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建构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考察三者之间是如何作用于亲子沟通质量。此外,应该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从实证的角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为实际生活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7篇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等问题,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如表1,经常与父亲沟通的学生仅占41.2%,经常与母亲交流的学生也只有58.8%,可见,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从学生亲子沟通中的倾向程度来看,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优于与父亲的沟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高中(中专)、大学学历的家长分别占23.2%、8.2%,亲子沟通水平较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家长分占6.5%、62.1%,亲子沟通质量随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增多,亲子沟通会更加顺畅。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高达92.5%,溺爱型的家庭为22.4%,放纵型的家庭为12.5%。可以看出,越是民主型家庭,亲子间的隔阂就相对较少,孩子乐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反之,他们就越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亲子沟通的频率下降,从而导致亲子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沟通质量;放纵与溺爱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长的骄纵,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学校每学期为每个年级举办两次亲子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有“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导”“预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个体,避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无论是在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学业等方面,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主任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部级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对话是传递爱的桥梁,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亲情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流动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形形的亲子课程和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和欢迎,这也说明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直接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看法和行为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亲自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1]。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赚钱,他们的子女也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上学,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从农村初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正处于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状况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雷雳等,2002)[2]。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04名。

2.2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我国学者岳冬梅在参考瑞典学者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和修订[3],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共58道题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共57道题。

2.2.2亲子沟通量表

由我国学者安伯新等人参照1980年外国学者Barnes和Olson编制的亲自沟通量表修订而成[4]。该量表有两个维度,20道题目,其中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性。

2.2.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5],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1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情感温暖(M1)、母亲过分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3.1.2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O)和问题性(P)2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性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20.8%的变异量,结果见表3。

4.讨论

4.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正面肯定和客观评价,有利于孩子客观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父母如果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宠溺或者严厉批评,则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能在社交环境中清晰地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是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是永远听从别人意见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奴仆,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的质量越高,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且对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积极关注,与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拥有平等、和谐、有效的亲子沟通环境的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4.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越多、沟通不畅,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良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反之,孩子会将很多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不满憋在心里,影响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自沟通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6.建议

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亲子沟通状况,对流动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次,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些必要帮助,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服务,对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正确教养方式的知识。

亲子沟通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应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成为朋友,及时发现和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参考文献:

[1]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J].教育研究.2001,6,49-53.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4]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 亲子沟通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Rural and Non-rural Adolescent

DONG Yang, PENG X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Abstract The scale of family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of 1254 adolescents with parent 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tendenc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rural youth, while in the control need of this factor,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youth.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dolescent

1 问题提出

亲子沟通是基于亲子关系基础上的亲子双方的互动过程,也是影响亲子双方的内在作用机制之一。研究发现,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如Clark&Shields(1997)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翟静等人(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及家庭内部的沟通状况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相关因素之一;雷雳等(2002)(2004)的研究发现亲子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青少年处于“断乳期”,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路、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上述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状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亲子沟通情况并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从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大多数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采用的被试样本来自城市,但关于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农村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比较研究,揭示农村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的现状,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梅州、揭阳及潮州地区的中学进行PACT量表发放,共发放问卷16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54份。其中农村学生617人,男生298人,女生319人,非农村学生637人,男生309人,女生328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并修订了西南师范大学张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该量表共37题,其中测谎题4题。该量表由八因素构成,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和开放的表达,8个cronbach’a因素的系数分别在0.650~0.872,该问卷总cronbach’a系数为0.93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越好。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农村、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的情况,对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表2。

据统计,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每题的平均分只有3.55(满分5分),说明青少年亲子沟通水平不高。

从表 1、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得分小于4分,处于“不确定”水平到“大部分符合”水平之间,但农村青少年得分略高于非农村青少年。

具体来讲,在参与倾向性、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农村青少年得分与非农村青少年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4.1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分只有3.55,处于“不确定”水平与“大部分符合”之间。这主要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亲,就越有可能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与子女沟通时,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经济收入较高的母亲更倾向于情感温暖养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而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沟通意识不强,他们较少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从而不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且因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一些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而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子女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内心被冷落的情感,孩子想要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反而被压抑,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亲子沟通水平低下。

4.2 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因素得分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在参与倾向性和理解这两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非农村青少年,且在理解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较高,每题均分为3.99分,接近“大部分符合”水平。表明农村青少年比非农村青少年更易理解父母且更具有积极参与亲子沟通的心理倾向性。由于艰苦的生活条件,农村青少年自小就更在父母身边帮着父母打理家务,与父母一起劳动,这使得他们较为早熟和懂事,因而更能理解父母,更愿意积极地与父母沟通。而非农村青少年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且大多是家里的“独子”或“独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易使得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如“公主病”“少爷病”等,难以做到换位思考。

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均较低,但两者的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农村青少年。表明在与父母沟通中,非农村青少年力图改变或控制父母思想、行为的动机比农村青少年强烈。相较于非农村父母,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升学压力也比较小,使得农村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反抗心理。另外,父母与青少年容易在青少年与异往这一问题上发生冲突,而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农村父母并没有严格限制他们与异往。这使得农村青少年在与异往这一问题上比非农村青少年更少发生亲子冲突,因而没有像非农村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想要改变父母思想的动机。

在情感需要、轻松感、积极倾听和开放的表达这四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在这四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较低。表明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易感到压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很强的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动机。这可能与亲子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很多父母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唠唠叨叨地说教,忽略子女的感受;有些父母甚至在与子女交谈中表现出的“攀比”心理,常拿子女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对比。这易使子女无法在与父母沟通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甚至感到压抑和不安,从而不敢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感受,不能专注地与父母沟通。

在沟通灵活性这个因素上,农村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都较高,达到或接近“大部分符合”水平,且两者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有良好的沟通策略。由于通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能通过面对面或打电话的方式与人交流,而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不同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大大的增加了青少年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机会,无形中训练了青少年的沟通技能,使得他们能够灵活与父母进行沟通。

5 结论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在参与倾向性和理解这两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农村青少年,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农村青少年。

课题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以梅州市为例(314B0116)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1篇

一、引言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路,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路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路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第一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第一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路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路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最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1)亲子A剧中,儿子用了比较多的“你信息”表达方式,思考儿子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亲子B剧中,儿子是怎样表达了他的内心需求?(2)回想一下,平时发生冲突时你比较习惯用“你信息”还是“我信息”?(3)发生冲突时,如果对方用“你信息”的沟通表达方式,你有什么感受?(4)发生冲突时,如果你用“我信息”的沟通表达方式,你觉得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完成了以上4个问题的探究之后,接着进一步学习了“我信息”表达三步曲。第一步:说出引发你情绪的具体事情或言行。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第三步:说出具体事情或言行所造成的影响,或者是你希望对方的做法。当学生充分了解了“我信息”相关知识和掌握了“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后,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平和,少了愤怒的攻击,少了盲目的责备,少了“嗯啊哦”式的敷衍,少了委屈求全式的息事宁人,多了对彼此的尊重,多了真诚的表达,多了内心感受和需要的分享,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小组实战演练效果比较理想。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第一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可以说,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高质量的交流方式,然而,事实上越是亲密的人处于冲突情境时说起话来越“口不择言”,亲子沟通不畅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策略。笔者的第一次教学实践由师生合力总结出了主动道歉、换位思考、认真倾听等沟通策略,这些策略看起来不错,但是略显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不容易掌握,不易于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各种沟通情境中。第二次的教学实践,学生在易操作、易模仿的“我信息”语言范式指引下,各个小组的实战演练显得特别真实且有效,能直指冲突事件的核心,能表露内心真实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路,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四、后续研究方向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幼儿;亲子沟通;语言发展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家长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相互合作的过程,其重要性在于有效地亲子沟通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1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父母对子女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的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给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亲子沟通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实现的。幼儿语言发展有助于幼儿观察周围世界、学习知识技能、理解行为规则、表达内心感情等等。语言将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同时语言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掌握大量的词汇学好语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独白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幼儿小学以后写作时的文章条理性和培养幼儿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的思维。因此,幼儿语言发展有助于其促进其以后社会性的发展,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等等。

2 亲子沟通与幼儿语言发展的关系

2.1 父母是幼儿语言的启蒙者

在幼儿生命最初的几年里,父母就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它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离开了亲子沟通这一后天的语言训练,人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同时,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能力,他同多种能力有关,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是人的一种能力系统。因此,通过亲子沟通进行语言训练,也会使多种相关能力得到发展。幼儿优秀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适时的语言沟通的结果。幼儿说话的才能并不是预先决定的事,而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模仿,发音,最后学会了说话。

2.2 在与幼儿交往中,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幼儿完美的语言是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亲子沟通过程中,幼儿和父母形成了亲子依恋的关系,幼儿对父母越依恋就越想模仿父母说话。当幼儿重复父母说的话并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时,就肯定了父母和幼儿的亲子关系。

只有幼儿感受到有人爱他的情况下,幼儿的语言功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个孩子如果跟父母经常在一起,而他的父母有丰富的词汇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时句子结构又无懈可击,精于运用语言,那么他通常也跟着学。假设其他一切方面条件都相当的情况下,他也会比那些运用语言拙略的父母的孩子说话早,并且较早的把单词和成短语,然后把短语合成句子。他说的许多句子都比那些无此优越条件的儿童的句子长。他也会较早得学会问问题。不仅如此,他问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且更加具有探索性。

2.3 亲子沟通发掘了幼儿语言的潜在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潜遗传能力,如果在产生和发展的一定时期得不到教育和训练,就会逐渐丧失。乔姆斯基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先天语言能力学说”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孤儿状况。孤儿过着枯燥无味的童年生活,没有母爱也没有人进行感情沟通,先天的语言能力没有强化,以致那些孤儿不但语言发展极其缓慢,而且有些孤儿的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缺陷,对其以后人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的“狼孩”、“猴孩”之所以几乎丧失了人类语言能力,就是因为在出生前几年,没有进行亲子沟通和语言训练造成的。

3 幼儿阶段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生理需要,忽视感官交流

在幼儿刚出生时亲子沟通主要以与幼儿进行感官交流,包括:触觉交流、视觉交流、嗅觉交流、听觉交流等。通过这些交流,让幼儿在父母的怀中充分感受到安全感,并且和父母充分的建立安全依恋。从幼儿半岁开始,父母就应该为幼儿的认知做准备了。所以幼儿的语言也已经在那是开始有了部分积累。所以,当父母进行亲子沟通时,幼儿基本能够听懂你说的话,家长与幼儿说话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当下父母普遍忙于工作,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即可,忽视了与孩子的感官交流。

3.2 多运用灌输方式,忽视亲子互动

亲子沟通更多的放在亲子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来开展,当然亲子对话是前提,幼儿语言进步是目的。但是,当下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采用的仍是看图识字,背诵诗词等方式来发展幼儿的语言。

3.3 形式单一,限制了幼儿语言发展

三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所所做过的事,能够完整的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喜欢听童话故事偶尔会自己复述所听过的故事。而我发现,父母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习活动上,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活动的语言发展。因此,三岁以后与幼儿进行亲子沟通则以亲子阅读、谈话活动、讲话活动、文学活动为主。

4 针对亲子沟通存在问题的建议

4.1 应注重感官交流

婴儿从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都同时受到刺激。婴儿在一岁之前不会说话,只能凭借手摸、体触口尝、鼻闻、耳听眼看,去感知世界。

幼儿刚出生时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因此母亲慈祥的眼光、亲切的面容、温暖的怀抱就会给幼儿安全感,和信任感。宝宝的视觉在刚出生后两个月也开始发展,因此在这时期就应开始注意培养婴儿的视力。从两个月开始,幼儿的听觉开始发展,父母这时可以给宝宝播放一些轻快柔和的音乐,或用有声响的玩具逗引幼儿,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4.2 应结合具体情境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透过不断地模仿、练习获得的,语言的发展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刺激量的多少有关,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多的孩子。其语言发展就快于其他儿童,所以父母不妨让幼儿多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如超市购物、逛公园、探望朋友。通过扩展其生活圈,进而将各种事物、动作介绍给幼儿,教幼儿模仿,为语言表达提供素材。

4.3 应给予其提供更多语言表现的机会

幼儿三岁以后,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运用词汇也相当灵活。这时父母就应当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表现机会,促进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例如:让宝宝听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亲师关系 营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09-03

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对班主任素质要求高,而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重、工作辛苦,难以吸引足够多的优秀教师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在较多的中小学校,存在一定数量的“不适任”班主任。具体来说,“不适任”班主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权威性”太高的班主任,班级制定的规则苛刻而繁琐,不让学生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常以他的权威给学生贴标签,学生身心备受压抑,厌学乃至“恐学”;第二类是缺乏权威管理学生的班主任,班级纪律混乱,学生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班主任也无计可施。第三类是“拒绝型”班主任,经常用嘲讽、贬抑的态度对待学生,往往不在意学生的感受,甚至把“羞辱”当做是激励学生的方法。“不适任”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亲师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亲师双方的身心健康,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与生活。

现今各年龄段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家庭富裕,在独生子女、少子女社会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有着极高的期待。台湾教育界有“怪兽家长”一说,具体表现为:(1)把教师当保姆,主要在小学阶段。如家长担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师每天提醒孩子换衣服,教师偶尔忘记,家长就会埋怨甚至投诉。(2)喜欢指挥教师。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经常干涉班级事务,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常电话“指导”,有时到校口授“秘笈”。(3)喜欢投诉。认为教师是“圣人”,不能出半点错,一有不满就打电话给校长,写“告状书”给教育部门。面对“怪兽式”家长,大部分班主任缺乏有效地应对能力与策略,亲师关系受到严重威胁。

营建良好的亲师关系,才能使班主任、家长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实教育情境中,“不适任”班主任和“怪兽”家长虽然少见,但只要班主任、家长双方掌握良好亲师关系的营建策略,亲师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冲突就可能逐步地缓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亲师关系,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教师的策略

1.开展亲师座谈会,创造好的开始

管理一个新的班级,第一次亲师座谈会(即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多数家长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要使亲师座谈会成功,班主任要在事前准备、担当主持以及会后联系上。

会前充分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印发通知邀请家长出席。(2)准备材料,制作PPT课件,呈现班级建设理念,沟通学生教育观念。(3)拟定座谈会流程,与座谈会通知一起印发给家长。(4)组织学生准备感恩卡、感谢信,感恩父母的倾情付出。(5)布置座谈会温馨场地,准备学生学习成果展。(6)与班级学科教师沟通,做好座谈准备。

座谈会的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班级,认识、信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在座谈会过程中,班主任要通过言语、行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一个有思想、肯用心的班主任,让家长相信班级有一个有效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优秀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师团队。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记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正确看待孩子;沟通时注意倾听,用“我们”代替“你、我”。在座谈会时,尽可能邀请学科教师出席,陈述该学科教学理念,让家长了解学科学习,明确怎样配合学科教师做好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可通过以下方式巩固成果:(1)组织家长写“父母寄语”激励孩子。(2)动员家长写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建议与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沟通。(3)关照无法参加座谈会的家长,请学生带回会议资料,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家长随时与自己联系。

2.多元沟通,缩短亲师距离

日常的多元渠道亲师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定期“情书”。班主任定期给家长写信,介绍班级近况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请家长阅读书信后,提供教育教学建议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疏导的地方。通过定期“情书”(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长都能有效了解班级近况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与工作安排并做好相应的亲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学问卷。以半学期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教学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带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写。学生上交调查卷后,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区别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信息,审视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需求,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校讯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学校现在已经开通家长校讯通服务,班主任可以通过校讯通与家长及时沟通各类信息:(1)交通、饮食、交友等安全提示;(2)节假日作息安排与注意事项;(3)日常作息时间变动;(4)学科测试成绩;(5)学校、年级、班级需要家长配合事项;(6)亲子教育建议;(7)其他温馨提示与建议。

第四,电话访问与上门访问。通过定期“情书”、教育教学问卷、校讯通,班级普遍性问题基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家长的个体诉求与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家长的单独交流来解决。对于家长简单的诉求与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班主任则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在适宜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亲师冲突,冷静科学应对

在一个友善的沟通环境,仍有可能出现亲师隔阂乃至冲突的。遇到这样的情形,班主任需要冷静科学地应对。

第一,暗示自己,家长不是来找碴的。家长找到班主任,肯定是真的有困难,尤其是一些情绪激动的家长,其实内心特别脆弱、着急,需要班主任耐心倾听、提供帮助。许多亲师冲突激烈,以学生转学收场的案例,往往一开始只是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听懂这些诉求,真正无理取闹的家长是极少数的。

第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情绪激动地找到学校来,即使觉得家长的说辞无理、无据,班主任也应冷静倾听,理解家长的心情,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班主任一定要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先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现敏感词语如:“可是”“但是”。班主任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回应,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三,用更多资源帮助自己。班主任不是超人,面对个别家长及一些棘手的问题,要借助各种资源帮助自己。比如:家长需要更多的倾听与谈话,可以请学科教师帮忙;家长不满学校、年级安排,可以请学校教务处、年级段务委员会出面协助说明;家长需要亲子教育专业指导,可以请学校资深教师帮助。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场进行思考。善于亲师沟通的班主任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长喜欢你,那是因为你喜欢他的孩子;如果家长肯定你,那是因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长接纳你,那是因为你接纳他的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亲师冲突时,班主任如果能够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场上思考,让家长知道亲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容易缓和、消除了。

二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家长的策略

1.以信任和关怀为基础

父母和班主任的角色不同,班主任肩负关照全班学生的责任,父母则只需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父母想创造对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方式未必对班级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长自身先有“够好就好”的观念,不是老想着为孩子找到最好的教师、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有一个合理期待的范围,亲师关系自然有宽松的空间。家长要相信,班主任的所有作为都是基于“为孩子好”的动机;班主任也是人,对于流动于彼此间的情绪都是感觉敏锐的,信任是亲师沟通最重要的基础。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信任班主任、表达正向、支持,多鼓励、肯定,少指责、批评。班主任需要家长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怀、鼓励,出了点状况家长就找上门来。班主任每次看到家长就感觉有麻烦需要处理,自然就不喜欢和这样的家长见面,亲师之间容易出现隔阂、矛盾。

2.理清问题的焦点,具体陈述问题

许多家长的烦心事是“孩子没困扰,父母有烦恼”,通常是教师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长学生时期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这是家长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在与班主任沟通前要先理清问题的焦点,如果孩子没困扰,那就大可放心。

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时,如果只给一个批判性的主观论断,然后要求解决,极可能得到班主任的否定。比如,“这么做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叙述抽象且主观性强,班主任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长在与班主任沟通时,应当具体陈述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这样,班主任就容易明白家长所说的问题并作具体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变。比如,某小学家长和班主任沟通作业太多的问题,班主任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写十遍,家长发现自由孩子生字生词很少出错,认为只要抄写五次就足够了。家长在具体陈述问题之后,建议教师,是否考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设定一个弹性的范围,例如生字练习五至十次,让家长和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如果孩子选择五次,而考试时错字却超过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业是每个字练习十次。这样的陈述问题并建议,就容易被班主任教师接受,提高孩子作业的有效性。

3.表达同理心

中小学校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压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拼命抓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班主任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许多家长无法真切感受、难以想象的。家长缺乏同理心的问责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不是只有技巧,态度温暖,沟通才会有效。家长尤其要避免的是带着孩子直接跑到教室或办公室找班主任讨说法,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班主任。家长对班主任的责备与批评,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这个班主任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表现出对班主任的轻视、不满,而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索。

不论班上或者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家长找班主任沟通时,第一步应先表达同理心。比如,家长先以“老师您要关照整个班级,要符合每个家长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班级确实有几个孩子问题比较多,老师您辛苦了!”这样的话来表达对班主任的同理心,班主任就能从家长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亲师双赢的理想效果。

4.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亲师沟通要及时,但只有时间、地点、工具适当才能沟通有效。一些家长找班主任谈话,没有事先征询就直接跑去学校,也不管班主任是否正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或是班主任正有急事要办。在这种情况下,亲师沟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长要找班主任谈事情,最好是先约时间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班主任可以有准备地静心倾听、思考。另外,如果家长不是有急事,一般不应占用教师下班休息的时间。

在沟通地点上,学校班主任办公室或者教学楼附近安静空间都可。如果家长要跟班主任交流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在让双方可以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沟通工具上,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电话都是有效的沟通工具。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主任可以自主安排阅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反馈,适宜于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事务沟通;电话联系便捷及时,一般比较适合急事上的沟通处理,而不能解决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

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5.亲师冲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主任具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适任”的班主任,而家长已经具有相当的诚意和沟通技巧,可始终没有得到班主任的正面回应,那么家长就应关注孩子利益,给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

第一,家长自力救济,当好孩子的消毒剂和打气筒。消毒剂就是在班主任某些不当行为伤害到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造成孩子退缩时,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打气筒就是在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太多调整,而偏又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断遭遇挫败时,家长针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

第二,鼓励孩子面对合理范围内的班主任教师多元状态。一直帮孩子安排家长自以为最好的班主任教师,不见得就是好事。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碰到不一样的班主任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纳与包容的班主任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滋养,注重规范与要求的班主任也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练。无论是民主、宽松还是专制、严格的班主任,家长都应鼓励孩子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养分,走向成熟。

当然,如果孩子碰到难以承受的不合理对待,家长必须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实在不能处理的,就必须考虑转换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俐容.亲师正向沟通五招[J].亲子天下,2010(2)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4篇

与初中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1.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位置,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如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外出逛街、购物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也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就是规定某一天(这一天应当是家人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宽松,比如周六、周日)家里的电视不能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而孩子可能在寄宿学校读书休息时间比较集中,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集中休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事先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好,在孩子集中休息的时间空出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

与初中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2.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作“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会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希望自己能独立地做事,希望自己被尊重、被信任。要想有效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就需要尊重孩子,在非原则问题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试着决定自己的一些事,让孩子独立去经受一些事,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参与或替代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苦累,但我们不可能永远的参与或替代,更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赞同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我们不赞同的,如果孩子选择了而且不会给孩子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和我们交流的时候一定不要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而应当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认真地听孩子说完,或者让孩子先等一等,等自己把事情做完再听孩子说;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地回答不要应付了事、心不在焉。

与初中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3.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

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渠道的多元,有些时候孩子了解到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们可能也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出现观念冲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和我们“理论”,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占不了上风,这时我们切忌拿出“老子的威风”——“小子,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没长几天你就觉得翅膀硬了,我告诉你,你还嫩着呢!”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越是端出家长的架子跟孩子的沟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引领孩子而不是拿出一条道“咣叽”扔到孩子面前,说:“就这一条道,你走吧!”只有彻底放下家长的架子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才能听到发自孩子心底的声音,从而实现亲子间的顺畅、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初中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4.要善于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于孩子沟通中要想顺利、有效,能否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及自己在沟通中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沟通中家长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这样不仅在需要时能够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更加顺畅。当孩子跟您诉说时,在认真听得同时您也应当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她),很重视他说的问题,比如“是吗”、“后来呢”“嗯”、拍拍孩子的肩膀、看着孩子点点头等。

亲子沟通是一个情感渗透其中的包括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最常用的一种直接沟通方式,但有些时候尤其亲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用这种方式可能就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书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你的想法、看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孩子。当然,如果你的确做得不对,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记住,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书信中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待着你的回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书信之外,电子邮件、博客等也同样能在亲子沟通中派上用武之地。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5篇

本研究旨在为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指导,补足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与子女沟通不畅、教育指导不到位的“短板”。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氛围和亲子互动平台,激发家长开发家庭教育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农村地区初级中学班主任促进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模式。为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七、八年级的学生与家长,每个年级选取150名学生及其家长,七年级学生与家长有效问卷分别为124份与144份,学生男生68人,女生56人;八年级学生与家长的有效问卷分别为134份与126份,学生男生85人,女生49人。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条目和论述,以及听取部分专家的指导意见,编制出《农村初中生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学生与家长两个角度分别调查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现状。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生亲子沟通现状

调查显示,在258名学生中,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11.2%,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58.9%,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29.8%。数据表明,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家长沟通大部分不存在亲密接触,即亲子沟通不畅。

调查还显示,153名男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

2.2484(越接近1表示越亲密),105名女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0952,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977*,p=0.049),即农村初中女生与父母的沟通明显要比男生强。

调查也显示,124名七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1210,134名八年级学生与父母有亲密接触的程度均值为2.2463,经T检验,亲子沟通亲密接触的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t=1.646,p=0.101),即农村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程度差不多。

2.沟通方式对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共同活动中,有27.6%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1.1%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0.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餐桌上,有20.7%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0.4%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46.8%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谈心方面,34.5%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7%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只有19.5%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在其他方面,只有17.2%的学生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34.9%的学生有时和父母有亲密接触,23.4%的学生从来没有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经卡方检验,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学生与父母是否有亲密接触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X2=23.710***,p=0.001)。在共同活动和谈心中,农村初中生比较容易和父母有亲密接触,即在沟通方式方面,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与父母共同活动和谈心。

3.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

学生心目中的家长角色(裁判、警察、严师、朋友、保姆)与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调查显示,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裁判的,只有14.3%得到孩子的认可,28.6%

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警察的,只有7.7%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严师的,有27.3%得到孩子的认可,42.9%都被孩子认为是保姆;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朋友的,有56.3%得到孩子的认可;父母认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保姆的,有0%得到孩子的认可。总的来看,有半数的学生与家长认为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把自己的父母当成保姆。

4.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

调查显示,经检验,父母的教育角色、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平时对学生交友的管理、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亲子沟通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回归模型的R方=0.628,F=7.419***,p=0.000);从回归模型系数来看,其中“父母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64(t=3.168**,p=0.002)和0.155(t=2.954**,p=0.003),说明了两者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学生的上网管理,二是学习上的管理与陪伴。

四、讨论与建议

1.农村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1)我们学校处于城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亲子沟通认识上有偏差,大多数家长需要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极少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与子女的沟通在时间上无法保证。

(2)初中学生逐步进入或正处于叛逆期,生理与心理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极少家长能认识到子女的青春期变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

(3)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复杂,孩子能从多方面接触各类信息,而家长的沟通方式却跟不上孩子的变化发展。

2.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

(1)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关于亲子教育和亲子沟通的系统培训,积累亲子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2)利用微信、校讯通、QQ等通讯工具,以教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互动,在实践上指导家长提高认识,为家长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帮助。

(3)通过主题家长会、主题亲子活动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与了解。

3.对家长的建议

(1)家长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文化程度无论高低,都应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勤学,子女也就会上行下效。如果父母在业余时间不爱学习,以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等消磨时间,自己不长进不说,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例如,多读一点科普读物、历史或文学知识刊物,以及报纸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也有助于指导子女扩大知识面。

(2)时间上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我们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据我们所调查,大部分的家长周末都要加班,孩子要么自己在家,要么是老人家看管,孩子的周末时间基本上是放羊状态,更谈不上陪伴了。亲子有效沟通需要具备以下互动的因素:共有的时间、同一的空间、互动的双方或三方或多方、连接点――事件,而共有的时间是首要的因素,因此建议家长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互动,比如说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共看一本等,加强与孩子的互动,才能有话题可聊,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3)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家里只有孩子、爸爸和妈妈,没有老师,没有领导。要认识到,孩子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希望与父母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但是事实却是这样的:父母讲,孩子听;父母说,孩子做。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自信心是健康成长的基石,是成功人士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个人基本素质。现实中,我们很多家长都只是看到孩子自身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优点,例如有些家长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的孩子或同班的孩子进行比较,或者是与乖巧的哥哥姐姐妹妹等去比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家长应更多地关注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