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

亲子教育论文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亲子共读目前已被广为接受。广大师生和家长都已经满怀激情地参与进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亲子共读的益处、原则和方式谈一下亲子共读的教育意义。

父母与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称之为亲子共读。“亲子共读”从狭义上来讲,指“亲”与“子”选择一定的阅读材料,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彼此共同阅读与对话。既然说是共读,表示念故事这个活动不是单方面的,不是因为你要在共读中,把你的一些想法或期望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一起参与,并从中满足孩子的某些期望或期待。成年人与孩子共读,或在孩子身边自己读书,都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阅读的榜样,使儿童在阅读中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一、亲子共读的益处

1.培养了儿童良好的阅读态度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李燕认为,亲子共读会使孩子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使孩子终生受益,会给孩子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与看电视被动地接受信息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经常接触这种符号的孩子,其信息加工水平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现在不少孩子从小就习惯于依赖具体的形象,形成视觉加工模式。在美国,有不少十几岁的孩子都不会阅读,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亲子共读时间里,孩子不仅会接触到语言文字、图像,同时还听到父母绘声绘色的讲述,听觉器官也被调动了,这将提升孩子对信息的整体加工水平。

2.亲子共读,让孩子体会阅读的价值,享受阅读的乐趣

从小听父母读书的孩子,远在识字之前,就在父母膝上领略了书中世界的奥妙,对那个美好世界的向往,使孩子更有动力、更主动、更配合地去掌握阅读所需的各种基础。长久地听书、谈书,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也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为孩子今后独立阅读时理解书中的内容打下了基础。听父母读书,也培养了孩子倾听的习惯,在电视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孩子能够不靠喧闹画面的吸引,专心地倾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对今后孩子上学读书听课都很有好处,如增进感情、增强语言能力、学习协调沟通能力、增加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经验传承交流、独立思考、休闲娱乐、培养亲子品格等。

3.创造了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亲子共读,使父母能和孩子共享童年美好时光,也为个性不同的父母提供了一条亲子沟通的良好渠道。有的个性拘谨的父母不知该和孩子玩什么,这时候,打开一本好书,与孩子静静分享,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进而以书本为出发点,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通过选书、读书、谈书,父母拉着孩子软软的小手,带他步入世界,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孩子。而坐在父母的膝上与爸爸妈妈分享一本好书,将给孩子留下温馨的童年回忆。

读书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小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同样对成人也很有启迪。让我们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爱的教育”,相互共勉。

二、亲子共读的原则

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时,要真心实意地去读,不要敷衍了事;要倾注全部感情去读,不要漫不经心。这样孩子会随着家长的朗读和描绘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亲子共读时要注意以下原则:如宁慢毋快、宁少毋多、宁游戏毋教训、宁轻松毋严肃。掌握这些原则,可使亲子共读的教育意义得到最好的体现。

三、亲子共读的方式——共读与互动

共读的方法最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照本宣科——照书念

照本宣科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认识作品的原貌,也由于在读的过程中,大人没有添加自己的解释或感想,孩子就可以自由地去感受所听到的故事,可以完完全全地成为故事的诠释者。别外,在照本宣科的做法里,孩子因为也可以照着念书,尤其是遇到重复的句子时,对他们更加容易,所以大人可以邀请孩子自己念出来,和大人轮着读,让孩子享受参与在共读的过程中的快乐。

有些材料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多次阅读,能够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家长翻开这些书时,读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孩子看图“读”出相关的内容,这能让孩子有一种自我实现感。

2.添油加醋——用自己的话说故事,边说边提问题,跟孩子讨论

添油加醋的做法,孩子可以“听”见大人的想法,并且可以经由跟大人的互动、讨论,更加增进阅读上的理解。孩子的疑问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回应。

还可通过提问阅读,让孩子带着疑问来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角色扮演,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书中的内容,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阅读故事书。这样的阅读不仅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还能培养孩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注意力。通过想象阅读,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将会如何发展。让儿童在亲子共读的氛围中得到良好教育。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由于单亲家庭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地探讨,并为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所以,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对此我在本班级作了调查,符合这个条件的学生居然占了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陈某某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多,就说他是坏孩子,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陈某某的妈妈参加了,她当时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金天和他结对子,得到了金天妈妈的全力配合。金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她邀请陈某某到家里参加金天的生日。当陈某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并准备了礼物,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陈某某的相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亲子交流在心灵上的缺失。

家长总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任意描绘,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给孩子,不征求孩子意见,不听孩子辩解,很多时候存在揠苗助长的行为,超越了孩子的心灵和年龄阶段。孩子嘟囔几句,就指责孩子:“讲你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听,气死我了!”,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对是错,则是不管不问了。有的家长极重面子,容不得孩子反对,更容不得孩子指出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有错误也死不向孩子低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心灵的交流。

(2)亲子交流在成长上的缺失。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做到:一是家长授“鱼”而不授“渔”,只定规矩,不提升思想,不提供方法,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家长不注重孩子自我的成长,怕孩子做错事、走弯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阻碍了孩子独立自主地自我发展;三是家长不善于吸收孩子的优点,也不善于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共同成长。

二、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的具体表现

(1)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回归。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相互碰撞,孩子接触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猎取的思想、观念、知识也越来越新颖,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的家长有了互通有无的可能。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长期的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导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深入心灵、触及灵魂的亲子交流。

(2)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地位上的回归。

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本质。孩子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对尊重、理解、信任和爱的要求的人,他们有实现自己、展示自己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陆芳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回归将自己置于和孩子同等的地位,平等地交流。

(3)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回归。

信任孩子,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允许他们做错事,让他们自行纠错、自行成长;理解孩子,不先行下结论,不预先“审判”,以一个孩子的视野,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听他们表述自己的目的、结果、教训、经验,重视和孩子眼神的交流、心灵的交汇、肢体的接触,做对了给孩子一个拥抱,做得不好有了教训也应该给孩子会心一笑;吸纳孩子的优点、闪光点,要鲜明地予以肯定,要表示向他们学习,并且落实在行动上,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升华。

(4)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平台上的回归。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2月9日,在论坛现场――贝因美未来的亲子典藏馆内,热闹非凡。观众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台湾著名作家刘墉、著名主持人刘仪伟、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原学军小学校长杨一青等。此外,来自美国的两位嘉宾给观众们带来了亲职教育的“异域风情”。众多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集聚在此,就全球化时代的亲职教育,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位专家通过对国内外亲子文化的比较,畅谈亲职教育的重要性,把脉成功生养教的必要性,竖起了亲职教育的新一轮风向标。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父母更希望自己的教育方式能与国际接轨。美国的两位专家向观众们传递了西方的“亲职教育“理念。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齐藤法子认为,只有在情感、智力和文化丰富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全能宝宝。因而美国的家庭对父母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齐藤法子也指出很多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即“成人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认知而不是孩子的感觉”。而事实上,孩子的感觉比认知更重要。

对于这一观点,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DanHart先生深有同感。他表示,美国的亲职教育偏向于“放任式”。美国的父母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贝因美首席育婴专家谢宏在论坛上发表了独到的亲职教育观点。谢宏把教育分成亲职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大体系,亲职教育恰恰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探讨。他指出,亲职教育的核心是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合格称职父母的专门化教育,这与通常我们所说的亲子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婴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为目标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是阶段性的,亲职教育却是“终身制”的。为人父母你准备好了吗?为人父母你称职吗?是每个父母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贝因美的“成功生养教”理论就是原创的亲职教育体系,它从生命本体和意识发生出发,在生育、养育、教育三个方面传授为人父母的学问,培养科学育儿理念。

“成功生养教”理论体系的抛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论坛各位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台湾作家刘墉在现场和大家分享起自己的“为父之道”。刘墉认为,现在的儿童将面对更多的变化和挑战,作为父母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说到底还是要做足“亲职教育”的功课。

此外,在论坛上,国际教育专家还与现场的观众展开互动。新手爸妈们就子女养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踊跃向专家咨询提问。专家们以幽默、生动的方式,给新手爸妈们支招,从亲职教育的角度给出建议和指导。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据悉,两岸四地亲子文化论坛由知名婴童企业贝因美发起,前三届已分别在北京、杭州、香港成功举办。两岸四地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奥运冠军田亮现身说法,内地澳门的亲子家庭交流互动,精彩演绎了一场两岸四地亲子文化融合、碰撞的“交响曲”!

亲子文化交响曲之“专业篇”――专家支招:多给孩子鼓励、多进行亲子阅读

两岸四地专家围绕“和谐亲子关系”主题并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各抒己见、激情碰撞。

浙江大学贝因美亲子文化研究中心理事蒋风冰博士,依托多年来对内地家庭的研究成果带来亲子文化的深度思考。回顾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融合西方强调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的亲子文化,蒋博士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贝因美提出的“爱道”,具体而言应该是良师益友式的、开放的、有权威的民主亲子关系。

来自香港大学的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李辉教授抛出“虎妈和羊妈;狼爸对熊猫爸”的热点话题,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听话与否要看时空、场合,孩子在创意和想象的空间是不需要听话的。”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陈虹认为,澳门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对亲子教育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影响,应构建更适合澳门的亲子文化。(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刘羡冰针对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国际接轨发表见解。台湾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李俊仁结合自己在“阅读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阐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他建议多进行亲子共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亲子文化交响曲之“明星篇”――奥运冠军田亮:经常扮演“熊猫爸”内心其实是“虎爸”

奥运冠军、已升级为人父的“跳水王子”田亮现身说法讲述冠军家庭的亲子教育,让大家看到他走下冠军领奖台、走出明星光环、充满真性情的另一面。

论坛上,田亮爆料自己的“熊猫爸育儿经”,分享养育女儿的幸福点滴。他坦承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虎爸”,但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却扮演着“熊猫爸”的角色,比如“当太太批评孩子时,我就在旁边数l、2、3……等侍合适机会出场”,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不愿做太严厉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孩子的父亲,田亮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自己与孩子能共同拥有更多美好时光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作为一个社会名人,田亮也呼吁更多的父母要重视亲子关系,关注亲子文化,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亲子文化交响曲之“家庭篇”――亲子家庭:从论坛中收获育儿之道从交流中感受文化融合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1.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多混杂在家长教育素质和母亲素质的研究中,而专门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数量较少。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涤荡心灵,发人深省!5月22日,美丽的西子湖畔,第二届两岸四地亲子文化论坛暨亲子教育研讨会在国际婴童之都杭州顺利举行。两岸四地文化名人齐亮相,“面对面”地就“公民素质与亲子文化”展开热烈谈论。大师们激扬现实、针砭时弊,人人观点独到,个个壮怀激烈,通过畅谈“小公民大素质”,把脉亲子文化的未来,为亲子文化再续前势,智领了亲子文化新一轮的风向标。用贝因美董事局主席谢宏的话来说,亲子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两岸四地共同的话题。公民素质、亲子文化事关社会和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所以必然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文明的标杆。 左起:谢宏、李文、曹景行、刘羡冰

忧虑来自现实――亲子文化缺失的现状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演讲开篇就谈及近期频发的校园凶案、杀亲案,谢宏对此深表忧虑。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作为贝因美首席育婴专家,作为一名父亲,谢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社会个体因缺乏社会和家庭的关爱而导致的极端行为,是因亲子文化缺失直接造成的社会悲剧。

谈到社会问题体现的公民素质,台湾著名学者李文有话说。她言辞犀利,一开腔就显示出了强大的气场。李文对国人的种种现状进行抨击,从热点新闻富士康“十连跳”,讲到她亲见的随地吐痰,再到飞机上的规劝当众喧哗,其热辣的评论给浮躁的社会现实以当头棒喝。“我们这一代可能没救了,我们都盼望下一代能更好一点!”李文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香港著名学者、资深传媒人曹景行举了两个例子阐明社会问题与亲子文化的关系:北京几百个老人通宵排队,为自己的孙辈们上优质幼儿园排队拿号;家长从小护养孩子到进大学,为已经成年的孩子上大学作选择。“这样的孩子很难有独立人格,更谈不上公民素质。”曹景行得出这样的结论。

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摆事实讲道理的著名教育学家、原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刘羡冰言辞恳切,“不要请一个菲佣,买个电子游戏机就代替了父母教育”,“55%的市民从不看书,1/3的学生从不看书,这个问题也比较严重”。

有救没救?――提升公民素质的着力点

“上梁不正下梁歪”,李文对家长道德教育、礼义廉耻的担心不无道理。难道真的像李文说的那样,如今的公民素质已陷入“绝境”,已无可救药了么?嘉宾们就这一问题拉开阵势各抒己见,无数发人深省的观点在这里碰撞。那么该如何提升公民的素质,特别是让小公民的大素质呢?我们共同聆听这个时代值得关注的主流声音。

央视著名主持人周洲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定了一个基调:“我们这一代也不是没救了,我们可以自救。”的确,要做好亲子教育,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家长首先应以自己的优秀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孩子的身先榜样。谢宏先生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家长更应首先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子教育应注入更多的爱,可以是无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爱。

刘羡冰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既然大家都把公民素质提出来讲,那就是尚有希望,倘若根本不值一提,那真是没救了。她认为要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把所有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让下一代健康成长。

另外,刘羡冰还主张家庭教育更开放一点,比如澳门人就能把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奇妙地结合。“人是会选择的,是可以不断完善的,会选择好的东西,摒弃不好的东西。”

曹景行则提倡让孩子快乐、自然地成长,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未来,不要以自己作为标准衡量孩子,不要剥夺孩子的快乐,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相信他们应该拥有更好的未来。曹景行还给出了一个最“应景”的建议:家长们可以把时下大热的世博当成课堂,“把孩子的眼界打开,再不要被升学和考试所束缚”。

谢宏先生以育婴专家的专业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对如何提升公民素质,发扬亲子文化进行了有力注解。他认为,亲子文化最需要保留的是忠信仁爱,亲子文化应提倡孝道向爱道转化,爱应该是双向的,开放的,父母应该用科学的生育、养育、教育方法培育好孩子的早期人格,那就是成功生养教的核心――“五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有益的尝试――亲子文化进行时

作为国内婴童行业的领跑者、中国亲子文化的倡导者,2009年贝因美联手浙江大学成立中国第一家亲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首部《亲子文化蓝皮书》以来,亲子文化也以其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明的旗帜。

从贝因美策动万户家庭参与亲子游计划的落实,到新浪网的亲子文化大讨论不断保持的热度,再到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以“亲子”为头牌的各种服务门店的兴盛,亲子文化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助力了和偕社会的不断推进。

在论坛的多元探讨环节,来自浙江大学贝因美亲子文化研究中心的蒋风冰报告了第一批研究最终设立的7大课题组,涉及哲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交叉学科。这都是亲子文化落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一年内,课题组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并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将包活人类学影视片、中国亲子文化调研报告、当代亲子文化口述和个案集、理论研究报告等,为重建中国亲子文化占领理论高地。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准父母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为改善家长与孩子两代之间的关系、满足子女身心发展需要、协助子女健康成长、正确引导幼儿的心智发展的教育。本研究从教育学、社会学视角出发探究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一方面,通过研究把握我区高师院校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状况,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其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堂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思想不够明了课程思想对于课程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抉择与课程结构的设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领导及教师对亲职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简单。大多领导及教师表示这是第一次听说“亲职教育”这个词语,对此几乎不了解。思想不通会约束行动,课程思想不通就会约束课程设置,所以哪来完善的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亲职教育不仅包括教会父母调整和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设置准家长课程内容,主要是帮助未婚男女和准家长提前形成家长角色的意识,提前的做好成为合格父母的准备。访谈中有几位老师提到“学校对于亲职教育的课程发展不太明了,所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亲职教育方面的培养方案,我们也不知到要怎样进行培养关于亲职能力贴近社会需求的学生”、“一般教师也比较少有机会去了解到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没有讨论过关于亲职教育建设的问题。”等观点。这样就看来,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就是要转变亲职教育课程思想。

(二)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单薄课程内容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亲职教育开展的有效性。调查发现,广西虽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传统教材上,降低了对亲职教育内容的挖掘的可能性等问题。项目研究的这四所广西高等师范院校中,关于民族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开发也很少,很多课程只重点将理论,却考验其没有实践性,这样的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培养出来的才人不足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结构不均衡本研究团队通过对广西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其亲职教育课程在结构上的不均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亲职教育课程在师范学前专业中的课程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从目前亲职教育课程的衔接来看,每个课程间逻辑性不强,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亲职教育课程的目标来看,大多高等师范院校只注重正常儿童养育课程却忽视了特殊儿童的养育课程,所以要提高亲职教育的发展,更要优化亲职教育的课程结构。

(四)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实施不够灵活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便是使亲职教育课程最终能够走向实施。在我区,亲职教育课程高效的实施借助于高等师范院校、社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的至诚合作。但是,从各高校的亲职教育课程实施来看,大部分的课程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每个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大概每个学期只有一次时常为一周的“见习活动”,而且这样的见习活动中,只是跟各小学或幼儿园接轨,很少有机会与孩子的家长有接触,所以亲职教育的实践课程几乎无法得到开展。

(五)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保障不够完善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广西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在外部保障层面也同样存在缺陷,举个例子,因为在广西地区还没有很重视亲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它缺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多种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得知导致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上原因。

(一)微观原因第一,受功利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在广西,大部分家长或准父母对与亲职教育课程的了解较浅,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对广西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64.84%的家长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亲职教育的活动;与不同需求对比,他们更愿意做一些能看到实际收益的活动,这种情况,在社会上长期存在着,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里的亲职教育也没有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自然出现不足。第二,对课程内容的挖掘不够充分。现在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许多高校还是没有能好好的利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大多仅听从于高校专家的观点,应结合广西民族多元文化的需求,充分运用一切有利因素;第三,只以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导。亲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但凡哪个课程只注重其理论不权衡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的,都不会得到有效的结论。第四,教师团队亲职教育素质不够健壮。本研究团队通过多地访谈分析结果表明,身为学前专业教学主体的教师,在亲职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他们对亲职教育课程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单薄,所以就导致教师在实施亲职教育课程时进入到一种不可调和的误区。

(二)宏观原因第一,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保障机制尚在发展。广西亲职教育课程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使之达到常态阶段便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力度上的投入与管理上的措施是亲职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二,产学研合作与协调机制不够。“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社会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促进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质量和速率。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流畅程度,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亲职教育课程数量及其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通过九十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后,由于课程体系学科、专业上具有局限性,因此课程未完善高等师范院校难以与课程体系已完善的院校竞争,课程未完善高等师范院校产学研竞争处于劣势状态。

三、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教育人类学理论主要是指“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它强调“危机”和“遭遇”。首先,亲职教育要加强父母在子女转折期的指导能力。即当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困难时家长能提供子女处理方法以及心理上的疏导,在这当中不仅要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困难,还要教会他们处理事情的思维能力。亲职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态学、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等[1]研究的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教育事业。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多数学者对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侧重点在于亲职教育的涵义、实施以及改进策略这些方面的研究。本项目研究团队对广西高等师范院线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为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转变或形成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2]。亲职教育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能,能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本研究分析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因此,本项目研究对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优化自身的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等,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微观角度第一,要优化课程思想,牢固树立“职业”化导向的终身教育思想;第二,优先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解决家长的现实困惑为出发点,提高对课程的现实领导力;第三,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理论课程能按时结课的条件下,应让学生多参与与校外亲职教育机构、校--企工程进行理论实践;第四,师资队伍要优化,从高师院校教师的选拔入职时,选择有亲职教育基础的或有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到新教师入职后,要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亲职教育方面的培训。

(二)宏观角度第一,优化教育主管部门保障机制。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推进亲职教育立法,将通过法律途径明确亲职教育职责并规范亲职教育行为[3]。有了法律的保障,亲职教的发展自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教育家朱久思先生曾说:“只有通过两大课堂的同时配合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4]。”在报告(2017)中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一流”及学习型社会建设[5]。”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及其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生的,因此,有必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建立各级各类联合发展的合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亲职教育发展的引导应该是全方位、开拓性的。社会机构对亲职教育的支持是全力支持,社会的实践与高校理论相结合。

五、结语

亲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化亲职教育课程体系,对即将进入教师岗位或家长角色的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地帮助。亲职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的父母都需重视亲职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应合理促进亲职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也需要改变政策、提供更好的资源,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更系统地亲职教育课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颖.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C].喀什大学,201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荣志.立法对于推动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可行性探索—以“亲职教育”的发展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8).

[4]朱久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亲子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亲子产品设计

1 亲子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亲子”中“子”是指孩子,“亲”主要是指孩子的双亲。事实上,亲子话题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是现代父母对亲子教育的接纳与重视。

1.1 亲子教育的含义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以亲子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意在研究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其教育。亲子教育是依据“PATP”(Parents as Teacher and Partner)的教育理念,提出“父母是幼儿早教中最重要的老师和玩伴”的理念。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亲子教育不再是长辈对孩子的单向教育,而是把“亲”与“子”两者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提倡父母与孩子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中互动,达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1.2 亲子教育的目的

通过亲子教育达到的目的有双重性:

(1)对父母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父母来讲,孩子像一面镜子,会映射出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会折射出自己的缺点。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性格等方面有好的发展,很多父母选择亲子教育就是为了通过提升自己的言行等来更好地影响孩子。另一方面,通过亲子教育,让父母更懂得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实现家庭教育的目的。

(2)对孩子的教育。亲子教育注重对孩子右脑和早期智力的开发。其中可以分为智力和智能两方面:1)智力方面,主要包括对孩子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创造、注意力等能力的开发与培养。2)智能方面:主要包括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和言语能。动作能即大运动及手指能力;应物能即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应人能即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言语能即孩子的听、理解、语言表达能力。

2 亲子教育的理论基础

亲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从诸多经典教育理论演变而来,而亲子游戏、亲子产品等都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汲取设计依据。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2.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含义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简称蒙氏教育理论,是由意大利人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创立的,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发现很多儿童智能的不足多半原因并不是医学上的问题,而在于教育。她主张“利用双手操作发展智能”,并用此方法成功帮助智障儿童提升相关能力。如今蒙氏教育理论已推及到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并为亲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蒙氏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具有O(秩序)C(专心)C(手眼协调)I(独立)这四种能力。

2.2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华

蒙氏教育理论的精华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发性活动有助于儿童独立。蒙氏教育认为儿童自发性的活动能够培养他们逐渐走向独立。有些儿童表现出独立能力弱多数是因为成人的妨碍。而自发性活动法则提倡孩子的自主学习,以及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

(2)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理论。蒙特梭利博士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期间,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露出强烈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和教育的关键期。例如,儿童6个月至一岁期间是辨音敏感期。儿童敏感期具有暂时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如果能够抓住儿童的敏感期给孩子提供与其敏感期相适应的条件,便可以加强教育效果。

(3)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孩子自出生便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开始感知和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氏教育认为孩子的教育应从一出生就开始。通常0~3岁的儿童属于潜意识吸收性心智,有比喻说此时的孩子像照相机,对身边的事物就像拍照一样无意识、无选择地吸收;3~6岁的儿童属于有意识吸收性心智,在吸收的同时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兴趣,也就是敏感期的出现。父母要学会观察和判断。

(4)儿童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属于内部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与环境相互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探索环境,并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印象来建构其心智。因此,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环境非常重要。其次要开放和自由,自由的环境可以使孩子放松并显露本性,也就是释放天性。

3 基于亲子教育理念的亲子产品设计要点

亲子产品是指父母与子女一起参与并共同提高的一种育儿产品,也可理解为是适应十八岁以下儿童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并能满足父母与儿童在生活、娱乐、学习和交往之间交流活动的产品。[1]以蒙氏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原则,推出亲子产品设计中的几个要点:

3.1 产品的设计要同时满足孩子与父母的需求

亲子产品的使用者不仅是孩子,同时也包括父母。在父母与孩子共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通过互动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而大人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享受与娱乐,这样也将把枯燥的“哄孩子”转变为有趣的亲子体验。因此,务必要将亲子产品与儿童玩具区分开,在设计前期,做好产品定位,找到孩子和大人的共同频率是亲子产品设计的要点。

3.2 借助产品的使用过程营造气氛

产品的使用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下进行,所以必定会创造出某种情境,或温馨,或安静,或激烈,或热闹。不论怎样,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产品的使用将为父母和孩子营造怎样的气氛与环境,不能局限于产品本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孩子体验某种亲感,这是教育工作中最困难的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产品使用方式的设计先为父母与孩子营造出一种亲切的气氛。

3.3 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符合其敏感期特点

儿童的敏感期为亲子产品设计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设计依据,不同年龄的儿童敏感范围不同,因而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可以抓住儿童敏感期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帮助父母找到引导孩子的方向,同时也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从儿童敏感期图示可以看出,不同敏感范围会同时出现在某个年龄段。因此,产品设计可以兼具这些敏感范围,从而更加丰富有趣。

3.4 产品的使用给孩子提供发挥的空间

根据儿童行为自发性理论,我们了解到鼓励孩子自主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所以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的方式不应太局限或死板,在设计的时候能够预留一定的想象空间或自主发挥的余地,同时这种发挥的空间又不是漫无目的的,是在设计的掌控之中。因此,把握这样的尺度很重要。

4 结语

亲子产业的热潮体现出现代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视,而亲子产品作为亲子产业中的一个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父母提供亲子互动与亲子教育的便捷。好的亲子产品不仅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更能为父母与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文佳.亲子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与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9:19.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仁爱;医学生;德育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多玲,赵丽虹.论儒家“ 仁爱”思想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宁科技学院学报卷[J],2010年第10期:第1~2页.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传统中国社会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男子(主要指成年男子)主要管理家庭之外大大小小的社会事务如治国理政、保家卫国、商贾农耕,国治与否、天下太平与否责任就在他们身上,人君、人臣、人子、人夫、人父是他们既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男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舞台,他们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家学德业与仕宦立功上,即如何为学与为官。女子(主要指成年女子)主要管理家庭内部所有的事情,包括照顾年迈的父母亲、教养子女、孝养舅姑、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家齐与否就看她们,人妾、人女、人妇、人母是她们既定的社会角色,家庭是她们施展才德的人生主舞台,相夫教子,维护家庭礼法、秩序、安稳是她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当然,她们并非与社会事务隔绝,绝不介入,她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主要通过教子来完成,并不直接介入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之中(历史上也有直接参与、介入社会事务的女子如北魏胡太后,唐武则天,宋佘太君、穆桂英等,但这只是少数)。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输入,受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中国女性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她们视家庭专制为“牢笼”,要打破要挣脱,传统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治国、女人齐家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女性不再安于古之以来既定的人妻、人媳、人母的社会角色分工,她们要求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和男性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从共同的人性层面来理解男人和女人,认为只有人,而没有男人和女人之分,“只有人性,没有母性”成为她们对抗男性权威的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口号_。一些女性甚至拒绝与“男’相对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不愿成为人妇、人母,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性一起参与职场的竞争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出走,有人称好,有人不安。“五四”以来直至今天,关于“女性的出走与回家”、“女性是否该工作”的讨论、争论一直不休,人们或从男性立场出发,或从女性立场出发,见见智,但都无法给出一个令男人、女人双方信服的理由和结论。

二、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中国社会中,结了婚的女性只需于家教养子女、奉养公婆、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即可;当代社会中的女性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做好工作,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能够内外兼顾、家庭工作两不误的不多。较之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存在以下状况:

(一)生养分离

生养分离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母亲和留守儿童身上。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已达5800万人,其中52.86%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儿童中的25.56%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5.72%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11.58%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I。2013年5月IOH,全国妇联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研究者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增至6102.55万人,其中46.74%留儿童父母双双外出,32.67%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_起居住,还有3.3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高达205.刀人。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p。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得不到母亲的养护。如果说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农村父母生养分离造成,那么寄养儿童的出现则是因为城镇父母与孩子生养分离造成。许多城镇父母是因为工作、学习、事业等原因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有些则是教育观念使然,在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即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或者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或者周日送去周五接回,一天或一周只见孩子一面。这种情况在都市高级白领或富裕阶层家庭之中最为常见。这些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好,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完全托付给保姆照顾,孩子长大一点稍能自理就送去贵族学校,交给老师照顾。由于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少,孩子和母亲的感情非常生疏,不愿意跟母亲说话,甚至不愿意跟母亲单独相处,反倒和保姆的感情深。《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三岁之前非常幼小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需要父母亲(主要是母亲)时刻抱在怀里呵护着,因为这三年之抱,所以父母去世之后,孩子也要守三年的孝以报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吃饱穿暖供他(她)上最好的学校,那不过是孟子所说的“犬马之养”,而非‘人养”。‘人养”除让孩子吃饱穿暖外,还要有母亲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的。中国人常用“有无教养”来评价一个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教”和“养”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养”即是“教”,“教”在“养”中完成。孩子在与母亲的朝夕相处中,观察并模仿她待人(己)接物时的言行举止,这是一种不言之教,对孩子一生才情气性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养是需要一定相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分工的变化确实让众多的母亲没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养之教之。事实早已表明,母亲的抚养是任何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取代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孩子的世界里,母亲的存在远比父亲的存在重要。传统中国人看待母子关系非常感性,认为母子血肉相连,孩子在母体里经过10个月的孕育然后生出,孩子的出生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掉下来了,母亲对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必定会呵护备至,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对母亲的依恋情结。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然而,西方文化的输入与影响,让中国孩子与母亲从那个曾经共同居住的脑区中分离出来,造成了中国当下社会母亲与孩子生养分离的尴尬处境。

(二)不容乐观的母教

当下母亲并非都不施教,但母亲施教的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城镇的母亲存在重养失教、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对于孩子的养,城镇母亲可说是费尽了心思,从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开始讲究吃什么、补什么。出生之后,关于孩子的口腹之养,母亲们想尽各种办法提供给孩子她们认为的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至于教的方面,孩子刚会说话,母亲即送他(她)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幼儿园开始,给他(她)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和老师。母亲只管于其中接送或陪读,其余则完全交由老师来完成,而不必像古代的母亲,既要亲自课读,教孩子识字、通经,还要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品格的陶冶和砥砺。但是,当代母亲的劳心劳力似乎并不是都能换来孩子的感恩之情,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不难看到、听到不少大中小城镇好孩子、好学生残杀母亲的事件。在讨论这些弑母事件发生的根源时,很多讨论者都归咎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品格之教,老师督导不严或太严,以致于学生走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林林种种的教育培训机构,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也不过是知识的授受、生存技能的培训(即“智教”),孩子良好品性的养成(即“德教”)只能由家庭尤其是家庭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最了解孩子个性的母亲来承担。其次,农村母亲存在养教两失的施教状况。养教两失是农村母教中存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近年来,大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既得不到母亲的养,也得不到母亲的教。现实已表明,如果孩子在其成长的岁月中没有母亲的朝夕相伴,其后果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情感缺陷、人格扭曲等问题,对城里孩子来说是因为母爱太过造成,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因为母爱严重缺失而导致。近年来,尽管农村留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现状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改善,各级各地的相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诸如建立留剖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寻找妈妈、指导培训留儿童的监护人,等等。但笔者认为,国家政策法规再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做得再仔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再大再多,都不如建立农村母亲的生活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母亲的生存环境,帮助她们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让她们重新回归家庭,还留守儿童一位能够朝夕陪伴他们看着他们长大的母亲。以上所述是农村母教其中的一面。农村母教的另一面是母亲不能教。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是因为贫困,二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失学现象严重。有很多落后贫困地区的女孩在小学毕业后就被迫辍学,到城市打工养家糊口,无法接受系统、完整的教育,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可能成为人母,但她们或者是文盲或者教育程度不高,且绝大部分处于生活贫困、身体孱弱的状态之中,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应当承当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她们没有能力去完成。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中国农村当中,母亲(包括父亲)没有能力教孩子是农村母教的突出现象。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母亲(包括父亲)先是骂,骂了还是不听不改即拳脚、棍棒加身,除了骂和打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单纯惩罚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带来孩子更大的逆反,这样的教最终等于无教。

三、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的历史表明,母教不可或缺,事关家国命运和民族兴衰的问题。中国当代母教要走出当前的困局,寻求新的发展,其路有三。

(一)回归优秀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

当下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何在?是接纳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是回归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众多崇尚西学的人士以为,中国当下母教的许多失误是中国传统观念所致,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拷问,解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与人的禁锢,以求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还以为,造成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困局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故我们解决当下母教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向西方学习。笔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母教观念具有合理性,正是其合理性,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豪杰在母教之中走出来,承继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命脉,使得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辉煌,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将某些人认为的先进的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母教理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在一两百年前提出的所谓的家庭教育理念、母教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提出并形成体系。比如“胎教”问题,西人称“早教”。“早教”的观念十几年前从西方引进,引进之后形成了异常火爆的早教市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的早教理论就已形成并且成熟完善,从《列女传•母仪》《韩诗外传•孟母教子》《大戴礼记•保傅》《论衡•命义》《新书•胎教》等典籍的记载及历代名母教子的案例看,中国人的早教观念远比西方早教理念先进、系统、完善且具极强的可操作性。如中国人为人讲“慎始”,不仅其生之后要讲,其未生之时也要讲,故母亲对子女的教化自胎儿形成之日已经开始,此为胎教。如母亲怀孕之时,要做到“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这么做是为了保证腹中胎儿的营养与安全。为让孩子出生以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怀孕期间,母亲要注意调控、理顺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受其所见、所闻影响,所以母亲的情绪调控要从眼睛、耳朵做起,多看悦目的、正色的事物,多听和柔愉悦、平和中正的音声: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母亲对于外界的一切“音声滋味”,都要“以礼节之”,不可“邪视”,“妄听”,“妄吃”I6l。孩子出生之后,十岁之前,若是儿子,母亲品格上教之“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勤苦、节俭、宽厚”;经业方面教之书史、礼经、艺术等,包括择友、政事、军事等内容;若是女儿,除教之基本生存技能和家庭常务及如何为人妇、母外,也要教其经史诗书画及其他于日后为人妇、母所需的德性、才艺。可见,中国传统的早教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人生奠基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母教中可供后人借鉴的智慧因子与值得传承的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篇幅有限,择列以上,余不一一。中国传统母教观念非常先进,是我们漠视甚至抛弃了我们的传统。因为漠视和抛弃,我们失去了成长的根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此,笔者提议回归传统母教,从传统母教文化中吸收有利于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养分,以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有所裨益。回归母教传统,并非如某些众论所言:让女性回家,做全职妈妈,而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女性在观念上应有所转变,认识到“闺门万化之原””,“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母德在教”不是男权社会压抑女性的文化缰绳。观念转变了,才能在行为上作出改变。

(二)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估价,给予家庭教育

尤其是母教以应有的权重传统中国非常看重家庭教育,母亲自觉承担起“胎养子孙,以渐教化,以成其德,致其功业”的责任,奠立“家齐”之基,开启“治国”、“平天下”之门。汉代以来,尽管中央朝廷及各地方官府设立的官学(相当今日的学校教育)在中国人的受教史上作用不小,但家庭教育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孩子基本的教育格局及人格养成均在家庭之内,由母亲来承担主要的责任。随着西学的传人,现代学校陆续开办,家庭母教的功能逐渐减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全面兴办学校教育,教育的功能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及母教更加被边缘化,其功能几近被人淡忘。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日显綦重,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力度也在加大。但绝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投入还是在学校教育上做文章,如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好的补习老师,让他(她)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等。父母把孩子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对学校~些不合理的做法也全力支持与配合甚至迎合。由于父母赋予了学校与老师太大的权重,以致忽略了家庭及自身的责任。随着这种重学校、轻家庭的教育弊端日显,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是子女教育更为重要的场所,但这还未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必须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的估价,给家庭教育尤其给母教以应有的权重。这需要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一是学术界通过对家庭教育及母教问题不断的多方面的讨论,引起全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与思考,使得家庭教育与母教观念深入人心,扩大其影响力;二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就业及社会生活参与等方面要给母亲及育龄女性以政策上与行动上的支持;三是为人父母尤其是为人之母要认识到家庭远比学校更重要,再好的学校也比不过一个普通的家庭,再厉害的老师也不如一位平凡的母亲,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一辈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更是孩子灵魂造就者。作为母亲,当紧握教育之大权,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权完全交付给他人是一件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事情。上述三方,若缺了任何一方的努力,则此路不通;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此路才通畅。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

母教綦重,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作为教育者的母亲若其教育素质低下,是没办法承担起教育的任务的,如部分城镇、村屯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母亲。母亲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得接受教育,但这个教育和一般的教育不同,必须是针对母亲的教育,即教其如何为母、如何教子的教育。提高母亲教育素养不仅是母亲(包括所有愿意为人母的女性)个人的责任,除了母亲自身的自觉受教,更需国家、社会的大力帮扶。总而言之,提高母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是社会、国家、家庭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我们国家和社会在提高母亲教育素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递交大会发言,呼吁把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并建议人大应该组织法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起草《母亲教育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几乎是同一时间,天津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母亲教育”工程。该工程以“弘扬母亲精神,提高妇女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宗旨,通过施教于母亲,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母亲素质的提高,影响家庭与社会,言传身教于未成年人,促其健康成长;通过母亲和未成年人的进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使更多的“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为未成年人营造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刚。此外,于2006年4月20日开始实施“百万母亲进学堂”活动计划,拟在5年内使天津市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母亲中的50%能够接受到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和学习[1”。天津市的“母亲教育”工程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提高母亲素质、呼吁社会关注母亲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之后,湖南长沙,浙江宁波、奉化、慈溪,湖北宜昌、襄樊,黑龙江五常,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山东烟台,天津,江苏常州,安徽铜陵等地先后启动“母亲素养工程”,通过成立母教协会、举办“母亲素质培训班”、开设母教课程和讲座、创办母亲教育网站等形式,对子女在18岁以下,处于婴幼儿期、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开展普及型教育培训活动。与此同时,其他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主办了系列的母亲教育活动,如中央音乐学院于2008年发起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包括创建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创建母亲音乐教育网等子工程,旨在通过提高母亲音乐素养,提升孩子的音乐修养,使孩子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释义:亲幼衔接:指幼儿0―3岁的亲子园(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多方面的相互连接。

中国从亲子教育概念的提出到亲子园、亲子中心的兴办也不过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幼儿园的蓬勃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但是,无论是幼儿园的教育还是亲子教育,我们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细细地思考。切不说近年来西方的众多教育模式蜂拥而致,也不说深圳到底有多少家亲子园?有多少家幼儿园?幼儿园中又有多少开办了亲子班?先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在深圳市南山区某家幼儿园做亲子老师,幼儿园并设有专门的亲子教室,生员也不错。但是亲子班几乎属于幼儿园中独立的机构,和其他班级没有任何联系,甚至亲子班的家长也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节庆和他们没有关系。只等孩子到上小班的年龄,父母一丢手就把孩子放到小班,认为孩子已经熟悉幼儿园了,可还是和其他的新生一样哭闹。如果是这样,家长为什么非要到幼儿园上亲子班呢?或者说家长带孩子上亲子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我有些想不通,家长天天陪着孩子上幼儿园,孩子怎么会不熟悉幼儿园的老师和其他孩子?怎么会不熟悉幼儿园的各个环境?怎么会不熟悉幼儿园的常规?于是我逐渐清晰的认识到亲幼衔接是存在的,而且是非常明显的。

在幼儿园以外的亲子园(亲子中心)大都没有开展专门的亲幼衔接教育。虽然也有一些打出了“亲幼衔接课程”的噱头,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亲子园和幼儿园整体环境的脱离。两家都不在一起,所谓亲幼衔接也只是空口说说。幼儿园和小学也是整体环境脱离的。亲幼衔接和幼小衔接之间有什么不同吗?首先,儿童到了入学年龄时,对外界环境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调节的能力,所以对环境的改变能够在教短的时间熟悉和适应。而3岁前的幼儿依赖性很强,对陌生环境会因缺少安全感而产生抵触,适应较慢。其次,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已经离开父母,独自进行一日的学习。而亲子园的亲子教育是一直都有家长陪同的,到了幼儿园后,幼儿则需要脱离父母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一日教育生活,落差是很大的。所以整体环境的脱离,幼儿的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所以幼儿园的亲子班在亲幼衔接教育上是有很大的资源优势的。

虽然亲幼衔接在幼儿园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但是亲幼衔接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拿深圳的亲子教育为例子,深圳比较出名的亲子教育结构有金宝贝、南方贝贝、都市宝贝、东方爱婴等,除了在深圳广泛的兴办加盟的亲子中心外,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的加盟亲子中心,都有自己的三斧头,有完善的亲子课程和独自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幼儿的优良性格、实现身体健康、潜能开发、善于协作、完善的亲子关系,以蒙特梭利教育思想、PAP理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主要以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能力是影响宝宝智力发育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帮助宝宝在这五大能力方面全面提高帮助宝宝在专注力、语言、情绪、社会交往、音乐、美术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蒙氏课、DIY、奥尔夫、感觉统合等等。深圳关外关内有1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幼儿园,也实施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用着不同的教材。有的是蒙氏幼儿园,有的是艺术幼儿园;有的用的瑞吉欧理论,有的用的是建构课程;有的开展分享阅读,有的开展做中学。到底哪些理论好,哪些课程完善?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这些都是许多专家多年的心血结晶,并且都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而得。于是,我有一种感觉,我相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前教育都是最热闹的。相比之下,基础教育内的中小学教育就安静了许多。这就不免让我有一些疑问,幼儿在不同的亲子园接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又在不同的幼儿园再次接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好比数字1、2、3、4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呢?于是我再次想到,能不能让幼儿在一种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完成亲子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呢?没有比幼儿园的亲子班更适合承担这样的工作了。也许亲幼衔接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于系统地梳理长期以来亲子园(中心)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走各路的情况,使幼儿在0―7岁前的教育统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幼衔接,而不单单是幼儿从亲子班过渡到幼儿班。

幼儿园的亲子班和幼小班之间存在的亲幼衔接,从宏观可以看做是“亲幼衔接”的概念下正需要逐渐统一的课程建构,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之下需要去逐渐完善的特色的亲子课程。从市场看幼儿园只所以办亲子班,最初考虑是亲子班的生员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幼小班,储备后续生源,而同时又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毕竟多了一项服务)。幼儿园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幼儿园的硬件环境设施、课程特色、师资团队、管理理念、宣传等。如果幼儿园的生员爆满,不存在招生的压力的话,无疑亲子班少了一种支撑点。在幼儿园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前提下,幼儿园的亲子班不免出现了视觉的盲点,容易被忽略,更多的人会把注意力放置在幼小班上。因为亲子班在原本的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是新的添加剂,而早教课程和幼教课程又有很多的不同,管理和实施起来自然会有厚此薄彼的情况。许多幼儿园的亲子班或多或少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亲子班也没有幼儿小中大班之间联系的那么密切,从上课的模式和幼儿园也有不同。亲幼衔接在幼儿园失去了真正价值,也失去了意义。这就很容易造成亲子班和幼儿园的脱节,其结果亲子班和幼儿园的课程也逐渐脱节,幼儿园的亲子班和幼儿园以外的亲子中心相比也逐渐失去了亲幼衔接的优势。实际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很多幼儿园还没有把亲幼衔接作为幼儿园建构课程中的一部分去考虑。而“亲幼衔接”作为课程去实施是有一定的难度。亲子早期教育不同于幼儿园教育,从课程模式、实施方式、能力评估等也幼儿园的课程也有很大的差别,需要有熟悉亲子和幼儿园课程设计能力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但是,亲子早期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可以运用相同的教育理论理念。所以,在幼儿园建构适合本园理念的特色的亲子课程是可以的。

在幼儿园的亲子班建构具有“亲幼衔接”特色的亲子课程。就必须更正亲子班和亲子中心是有本质性的不同,亲子中心是独立的教育单位,而亲子班属于幼儿园的一个班级,和大中小班是一样,它遵循于幼儿园统一的教育理念,服从于幼儿园统一的管理,虽然在活动组织上和参与群体上有一些差别。但在课程的设计中要结合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这些是前提。之后要从几个方面思考,并进行实施尝试。首先,在亲子班各个年龄段的活动组织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常规培养都要和幼儿班的常规完全统一。比如,排队,喝水盥洗,取放玩具图书等。使亲子班孩子升如小班后会很快适应班级生活。其次,在课程组织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小小班和小班的课程,找寻彼此间的联系,使孩子在上小班后,即便没有父母陪同,也会很快的适应班级的教学。再次,加强亲子班和幼儿班之间的互动,让亲子班的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和幼儿。特别是引导亲子班的孩子熟悉幼儿园的教职人员,在训练孩子礼貌问好的同时,有利于消除孩子对环境和人的陌生感。再四,对于即将要上小班和小小班的亲子班幼儿可以尝试开展无家长陪同的教学活动,对上幼小班有一个过渡。等等。即便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算做好了亲幼衔接,更何况要建立一个以“亲幼衔接”为概念的亲子课程。笔者早先虽然也在幼儿园带过小中大班,后又在亲子教育结构做亲子老师,现在又在幼儿园做亲子老师,也有一些经验。但是从事目前的亲子教学工作也只是结合着自己以前的经验进行教学,还是延伸着亲子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请教过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很有经验的朋友。朋友给了我一些建议:首先建构一个以幼儿园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亲子班教学大纲。在大纲中逐渐细化亲子班活动开展的模式、活动方案的书写表格、积累教育笔记和观察记录、及时反思每次的活动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文案的积累和反思。通过每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加之反思和讨论,逐渐清晰积累出亲子班的课程。也许朋友说的很轻描淡写,但是我知道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教育部副部长在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提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接受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也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从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发展3―6岁的幼儿教育,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既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必然趋势。“十五”期间我们在提出目标任务时,特别提出了0―3岁的早期教育目标”。幼儿园发展亲子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如何使幼儿园的亲子班发挥其作用形成特色,我相信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亲幼衔接”作为笔者尚不成熟的思考,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发现更多的问题,寻求出更多的答案,为0―7岁的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2] 刘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3] 百度

[4] 育儿网()。

[5] 中国幼儿教师网()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准父母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为改善家长与孩子两代之间的关系、满足子女身心发展需要、协助子女健康成长、正确引导幼儿的心智发展的教育。本研究从教育学、社会学视角出发探究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一方面,通过研究把握我区高师院校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状况,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其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实际需求。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堂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思想不够明了课程思想对于课程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抉择与课程结构的设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领导及教师对亲职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简单。大多领导及教师表示这是第一次听说“亲职教育”这个词语,对此几乎不了解。思想不通会约束行动,课程思想不通就会约束课程设置,所以哪来完善的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亲职教育不仅包括教会父母调整和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设置准家长课程内容,主要是帮助未婚男女和准家长提前形成家长角色的意识,提前的做好成为合格父母的准备。访谈中有几位老师提到“学校对于亲职教育的课程发展不太明了,所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亲职教育方面的培养方案,我们也不知到要怎样进行培养关于亲职能力贴近社会需求的学生”、“一般教师也比较少有机会去了解到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没有讨论过关于亲职教育建设的问题。”等观点。这样就看来,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就是要转变亲职教育课程思想。

(二)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单薄课程内容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亲职教育开展的有效性。调查发现,广西虽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传统教材上,降低了对亲职教育内容的挖掘的可能性等问题。项目研究的这四所广西高等师范院校中,关于民族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开发也很少,很多课程只重点将理论,却考验其没有实践性,这样的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培养出来的才人不足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结构不均衡本研究团队通过对广西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其亲职教育课程在结构上的不均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亲职教育课程在师范学前专业中的课程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从目前亲职教育课程的衔接来看,每个课程间逻辑性不强,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亲职教育课程的目标来看,大多高等师范院校只注重正常儿童养育课程却忽视了特殊儿童的养育课程,所以要提高亲职教育的发展,更要优化亲职教育的课程结构。

(四)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实施不够灵活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便是使亲职教育课程最终能够走向实施。在我区,亲职教育课程高效的实施借助于高等师范院校、社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的至诚合作。但是,从各高校的亲职教育课程实施来看,大部分的课程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每个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大概每个学期只有一次时常为一周的“见习活动”,而且这样的见习活动中,只是跟各小学或幼儿园接轨,很少有机会与孩子的家长有接触,所以亲职教育的实践课程几乎无法得到开展。

(五)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保障不够完善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广西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在外部保障层面也同样存在缺陷,举个例子,因为在广西地区还没有很重视亲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它缺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多种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得知导致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上原因。

(一)微观原因第一,受功利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在广西,大部分家长或准父母对与亲职教育课程的了解较浅,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对广西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64.84%的家长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亲职教育的活动;与不同需求对比,他们更愿意做一些能看到实际收益的活动,这种情况,在社会上长期存在着,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里的亲职教育也没有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自然出现不足。第二,对课程内容的挖掘不够充分。现在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许多高校还是没有能好好的利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大多仅听从于高校专家的观点,应结合广西民族多元文化的需求,充分运用一切有利因素;第三,只以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导。亲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但凡哪个课程只注重其理论不权衡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的,都不会得到有效的结论。第四,教师团队亲职教育素质不够健壮。本研究团队通过多地访谈分析结果表明,身为学前专业教学主体的教师,在亲职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他们对亲职教育课程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单薄,所以就导致教师在实施亲职教育课程时进入到一种不可调和的误区。

(二)宏观原因第一,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保障机制尚在发展。广西亲职教育课程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使之达到常态阶段便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力度上的投入与管理上的措施是亲职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二,产学研合作与协调机制不够。“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社会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促进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质量和速率。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流畅程度,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亲职教育课程数量及其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通过九十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后,由于课程体系学科、专业上具有局限性,因此课程未完善高等师范院校难以与课程体系已完善的院校竞争,课程未完善高等师范院校产学研竞争处于劣势状态。

三、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教育人类学理论主要是指“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它强调“危机”和“遭遇”。首先,亲职教育要加强父母在子女转折期的指导能力。即当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困难时家长能提供子女处理方法以及心理上的疏导,在这当中不仅要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困难,还要教会他们处理事情的思维能力。亲职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态学、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等[1]研究的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教育事业。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多数学者对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侧重点在于亲职教育的涵义、实施以及改进策略这些方面的研究。本项目研究团队对广西高等师范院线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为亲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转变或形成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2]。亲职教育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能,能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本研究分析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亲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因此,本项目研究对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优化自身的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等,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微观角度第一,要优化课程思想,牢固树立“职业”化导向的终身教育思想;第二,优先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解决家长的现实困惑为出发点,提高对课程的现实领导力;第三,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理论课程能按时结课的条件下,应让学生多参与与校外亲职教育机构、校--企工程进行理论实践;第四,师资队伍要优化,从高师院校教师的选拔入职时,选择有亲职教育基础的或有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到新教师入职后,要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亲职教育方面的培训。

(二)宏观角度第一,优化教育主管部门保障机制。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推进亲职教育立法,将通过法律途径明确亲职教育职责并规范亲职教育行为[3]。有了法律的保障,亲职教的发展自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教育家朱久思先生曾说:“只有通过两大课堂的同时配合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4]。”在报告(2017)中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一流”及学习型社会建设[5]。”广西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及其亲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生的,因此,有必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建立各级各类联合发展的合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亲职教育发展的引导应该是全方位、开拓性的。社会机构对亲职教育的支持是全力支持,社会的实践与高校理论相结合。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工作

1.研究背景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是感叹:他的行为怎么和父母如出一辙?他说话的方式怎么那么像妈妈?她不擅与人沟通,像爸爸……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像镜子一样会映射到家长身上,如说脏话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爱说脏话的家长;暴力的孩子身边会有一个擅于使用暴力的家长。而孩子不良行为模式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家庭关系的变动,如之所以社交恐怖,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孩子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关爱;之所以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父母重归于好……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言行习惯等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话题,从而完善教育方式?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展了“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期通过研究为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开展家校合作。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丰台一小3-6年级共3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年级小学生共15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1.3%,高年级小学生17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7.0%;男生16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7%,女生1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2.4%;调查对象中有205人目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20人未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家校联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4.研究工具

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以此为量表,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此进行修订,最后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母亲养育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共11个主因素,66个项目组成。

5.结果及讨论

5.1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丰台一小中高年级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得分高于原量表平均分的因子分别包括:父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 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母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低于原量表得分的因子有: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这表明,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养育中更容易偏爱孩子,这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惩罚、严厉依然是更主要的养育方式;相比较而言,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但并不是得分最高的因子,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父母用言语、行为等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时,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同时,调查中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在逐渐减少,干涉和控制的养育方式在增多。

5.2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由表3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男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呈现男女性别差异的因素是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此可见,相比较女生而言,父亲更容易对男生实施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定、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而母亲则更容易实施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因此,男生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被否定和拒绝,更容易被惩罚。而这种相对消极的养育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5.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除在母亲一栏拒绝与否认因子中中年级组低于高年级组之外,其他因子中年级组均高于高年级组。但中高年级组在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4 父亲的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将父亲文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以下、大学及以上两个组,并对两组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三个因子上,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父亲要低于文化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父亲对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给予,同时也会使父亲更容易呈现过度偏爱和过度干涉的养育方式。但知识水平并不是影响父亲养育方式的必要条件。

5.5母亲的文化程度对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由表6可知,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母亲除在惩罚严厉因子高于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外,其他因子均低于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两个因子呈现显著性差异。与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相比,似乎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养育方式的影响更加显著。

5.6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父亲养育方式的六个因子和母亲养育方式的五个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是否隔代抚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对于父亲而言,是否亲身陪伴孩子,是否与孩子在一起,是影响其给予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重要因素;是否隔代抚养直接影响到父亲对孩子的惩罚力度和严厉程度;而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则直接影响到父亲是否会过度保护。对于母亲而言,其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6.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6.1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课堂

6.1.1家长心理健康课堂

由研究结果可知,父母在养育方式中普遍存在干涉与控制、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其中干涉与控制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而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在与家长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90%的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养行为中却只有不到10%的家长可以将理念落实。面对“家长知道要这样做,却又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况,尝试开设《发现教育之美,形成教育合力》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向家长传递“教育要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通过具体的教养技术演练使得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否定和拒绝的现象,我们知道,孩子是通过家长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因此,作为家长,如何认识孩子,是孩子自我整合的关键。而对孩子的否定和拒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体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以成年人的完美标准要求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很容易迎来批评和惩罚。因此,设计《犯错误,没关系》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看到犯错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性,并引导家长看到批评和惩罚带来的短时积极效应和长期负面效果,并提供合理应对错误的技巧,以期营造接纳和尊重的教养氛围。

6.1.2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与父母过干涉,过控制,过偏爱和保护以及拒绝否定等具体的养育方式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关于这一点,学生们内心也深知:父母是爱他们的,但爱往往又有唠叨、责罚、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如何让学生面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看见爱,感受爱是心理健康课堂的关键。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设计《面对父母的唠叨》一课,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感受,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之后了解唠叨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此外,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引导孩子合理认识批评,并有效面对批评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设计《批评也是一种爱》一课,引导学生看到批评背后的关爱和担心,并教授一些面对批评的技巧与行为。

6.2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孩子,如测试中每个班都有单亲的孩子,大部分单亲孩子因没与爸爸或妈妈一起生活过,而不知如何感受父母的爱。经过某个孩子身边时,发现他的母亲一栏全部空着,他告诉老师,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一个六年级的大男孩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着“我请父母不要让我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一个学生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道:“关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议,提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些语言提示着亲子关系的恶化,心理老师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学生作为个别辅导的对象,同时也将家长列为个别辅导对象,同时在辅导中设置家庭辅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父母与孩子寻找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6.3根据研究结果为每个家庭配备心灵营养餐

根据研究结论和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为每个家庭配备了心灵营养餐根据每个学生的数据,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给予反馈,并针对养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家长个性化的建议。在营养餐制作中,对于无法感知到父母关爱的学生,要及时为其补充足够的

爱。而对于被过度偏爱和保护的学生,则需要引导父母适度放手,归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父母无法接受事实,经常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甚至训斥打骂孩子。这些在问卷调查和对孩子的辅导中均有体现。为其制定心灵营养餐时,邀请妈妈接纳孩子的现状,并认识到包容对孩子疾病康复的影响。因为,不论健康与否,接纳都是心灵成长中最重要的营养素。整理数据时发现,近80%的父母存在过干涉和控制行为,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面对干涉和控制,我们鼓励父母适度放手,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

参考文献:

[1]陈建红,林巧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策略[J].魅力中国,2010

[2]刘爱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讨[J].心理教育,2012,(1)

[3]周渝.重庆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现今各种亲子园、亲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越发重视学前教育从幼儿教育向亲子教育的延伸。这一切都说明亲子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学前教育领域已经占领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好的亲子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从教人员,中职学前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当代学前教育事业专业人员的责任,因此如何更好的培养专业的亲子教师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想让学生变得专业首先需要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创新是分离不开的,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专业亲子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创新进行粗浅叙述。

一、让学生了解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要让学生热爱这一学科,首先,应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中的“亲”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爷奶、延伸至主要代养人(保姆、家庭教师),“子”是指孩子,“亲子教育”即通过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试,在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的情况下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

可以看出“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婴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的教育观念,打破以往那种婴幼儿(0~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面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0~3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婴幼儿的养育不仅仅是以往传统观念里单纯强调吃好、玩好那么简单。而在0~3岁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往往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而社会又缺乏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亲子教育活动课程恰好填补了这一年龄段的空白且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愉快的的游戏活动和平凡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引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亲子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利用学生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亲子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掌握相对欠缺,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较强。因此在亲子教育课程教学的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亲自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形成的对每个操作流程的具体认知,再结合练习、具体操作环节的要点分析,让学生在准确掌握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完整流畅地展现出具体操作流程。从而使学生的信心增加,促进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给亲子课增加亮点

多媒体课件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精美的插图、声情并茂的音乐、清晰直观的视频,新颖的动画设计,都可以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耳目一新,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学习兴趣大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