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校协同式教育;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7-02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积极的社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一、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1.协同式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式”这门理论,它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用统一的思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研究自然界有关转化的基本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的状态视为一体,着重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与互补的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了协同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序状态,形成了一股“1+1>2”的强大合力。

2.协同式教育

协同式教育指的是新时期下整合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家校协同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家校合作重视的是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是一个辅助教育者角色。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家校协同式教育的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中各方面力量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基础,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则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自我成长、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无法顺利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干预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带有情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补充了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功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长处。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崭新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方面,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实际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教育的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家长的作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在这三方面的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做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渠道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4.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世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掘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然而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另外,高校一般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往往以宣讲学校教育理念、印发教育资料、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的交流,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交流沟通只是高校与家庭之间一种单向性的活动,其沟通的效果远远不如双向性的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3.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4.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包括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了解和参与。高校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体制,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家校协同式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对接,促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网状结构。

2.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4.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拓展家校联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开放日当天,学校开放所有场所让家长参观,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班会课特邀家长参与活动。家长们还可从录像报告会、表彰会、座谈会、艺术节活动、咨询活动和自由参观、听课中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家访能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座增进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为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三是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46.

[2]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59.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与以往所提到的“家校合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强调的是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只是一个配合者。家校协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协同效应”,

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因此,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两者力量的动态补充与及时有效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效果的基础,其中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关键。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需要破解更多的育人难题。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崭新而特殊的阶段,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渐趋成熟,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和家长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性”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每一种素质又可以从知识、能力层面去分解。在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中,“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教育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时期,高校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职能。通过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高校在协同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的社会职能。同时,高校通过和学生家庭之间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也能广泛地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更新高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服务社会、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由于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缺乏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和沟通。新时期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二)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家校协同式教育强调的是家长主动对高校教育管理等的了解,高校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家校协同式培养的目标。然而,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其他时间则无动于衷,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四)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机构组成缺乏科学性,工作效率低。家长参与层面比较浅,很少涉及高校事务的参与与评价,更是无缘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甚少。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两者互动的过程,既有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和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主动了解与参与。高校如果没有建立有关的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协同教育的积极性就不会得到真正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高校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价值,努力树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沟通交流的专用场地,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购置专用办公设备等,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家校 协同教育 家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1-01

一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1.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指学校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家庭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及QQ群、微博等手段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信息等。

2.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家庭协同学校教育指家庭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家长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和微博等手段告知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且希望教师能够加强某些方面的教育等。

二 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中,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许多文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忠虎先生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书中专辟一节用来罗列了家校交流的27种渠道,并对每一种交流渠道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是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较好的书籍。家校协同交流可概括性地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策略,如家访、家长会等;二是新媒体技术下的家校合作策略。

1.家访

家访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对个别家庭进行指导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然而在如今的高等学校中,传统的亲自上门的家访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学校和家庭。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就是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从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家长会

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之一,但由于部分家长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缺乏认识和体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不了解,只是简单地依靠孩子的反馈获取对大学的片面认识,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家长的信息闭塞,甚至造成家长对学校的全面误解。

如今很少有院校会召开家长会,原因是大学生多数来自外省,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工作繁忙,再加上家长来校的经费开支和时间不便等种种困难,大学生家长会在各大院校也就不了了之。因此,研究大学生家长会的实施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基于QQ与QQ群的家校协同策略

QQ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即时聊天工具,给高校家校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机。以往的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有家访、打电话、家长会等等。如今,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利用QQ与QQ群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的互动平台,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4.基于微博的家校协同策略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微博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

三 结论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媒体下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信息覆盖面广、涉及内容量大,又有教师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而且自身还拥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家校协同教育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只有整合最优化的力量,才能协作共进。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2]孔卫平.浅谈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3)

[3]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

[4]刘景伟、杨晓丽.大学生家长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5]武静静.家校协同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6]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作支持,社会为配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学生特点、学业重点,还是从学校管理、社会需求来说都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无论是作为主阵地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教学,还是作为主渠道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系统,“只有各要素在发挥学校的积极主动性,争取家庭的支持,社会的配合形成有效机制,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充分地发挥系统作用,”才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过程中,各职业院校应该秉持学校为主导,家庭支持,社会配合。任何一个协同都需要有一个主导性主体,学校作为一个主体无意将给这一协同教育找到突破口。从服务类型上来说,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无意是一个受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受服务的主体,而学校是就是一个服务主体,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家庭来作为这一协同的主体,它只能作为一种支持者,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动员和号召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积极主动的支持;从社会单元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最低单元,而作为社会的单元来看它主要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着,他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和发展者;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是一个综合性大家庭,承担着多方位、多方面的社会资源配置,它只能作为一个综合力量的配合者和社会资源的调配者;而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所以其主要的活动就应该是教育活动,理所当然在协同教育成为了主导。然而,其关键点在于学校的积极主动争的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再通过社会机制和校企互利机制来赢得社会的配合。

2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坚持

以哲学、科学、实践来贯穿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把哲学、科学、实践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每一个环节,完成职教协同德育地构建与创新。做到校内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相协同,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队伍与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队伍相协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企业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相协同,校际之间相协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科学指导与科技支持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实践主体及实践检验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哲学、科学、实践相协同。

2.1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职教协同德育过程的始终

要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来贯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德育。职教协同德育工程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维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责任。“系统教育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化组合、协同共生而成的”,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来共同实现,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系统教育工程即将会出现失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贯彻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协同工程建设。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职教协同德育建设中出现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学校、家庭、社会、实践、科学等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

2.2将科学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职教协同德育过程的始终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贯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德育。坚持全面发展,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做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要素的共同发展和同步发展,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最大的调动每个家庭、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为教育提供辅助的各社会组织及团体的积极性,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2.3以实践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职教协同德育过程的始终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锦溪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申报了“利用协同教育平台,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德育研究课题。立项后,我们按计划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后期阶段,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协同,凝聚德育的正能量?以下,我想把自己的浅显认识整理成文,以供交流。

通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确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我们发现,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或很好地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全权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培养成材,孩子的成长,学校得负全责。

(2)“家长”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因而出现了很多“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有15%~20%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十分欠缺,“家长”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过于注重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每次测试后,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把打骂当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无形之中,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举办家长学校,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组织专题研讨,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聆听学生的心声。

(2)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家访,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期初一次,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征求意见;期中一次,总结半期工作,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所以,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畅谈家教体会,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群策群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卜 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一、教师协同教育观念的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协调与配合的观念、意识较强

2.教师在协调与配合的行为倾向上偏于保守、滞后和封闭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调与配合的现状不容乐观

(1)社区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调查中有88.2%的教师认为当前社区上没有主动参与家校教育,有98.4%的教师认为社区没有有建立稳定的途径和机制进行家校的教育,如下表所示。

(2)家庭问题。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仅有12.3%的教师认为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仅1%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水平能适合当前需要,能达到三者协调与配合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3)学校问题。

学校教师不善于利用校外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表现为:仅56.1%的教师认为喜欢在校内与校外人士合作,利用校外人士的教育力量来共同教育学生。如下表所示。

二、家长协同教育观念的基本情况分析

1.家长协同教育的观念、意识较强的百分比。

2.学生家长协同教育的行为倾向偏于保守、滞后和封闭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中有89.2%的家长认为当前社区上没有主动参与家校教育,有97.4%的家长认为社区没有有建立稳定的途径和机制进行家校的教育,如下表所示。

三、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家长有关的引导教育工作

在开展协同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2.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必须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学校需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协同教育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协同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校、家、社区的的有效协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3.建立协同教育的管理体系

(1)目标管理。

共同制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对每个参与者赋予较高的期望,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把目标具体化为责任,并且责任到人,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协同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其他的目标还包括:为家长提供支持、让家长与其他社区资源保持接触、聚集有相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家长、鼓励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2)过程管理。

对于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实施,应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可以建立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如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头负责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协同教育管理,包括政策的支持、指导人员的支持、课程教材的支持、经费的支持等等。就学校而言,校长应亲自挂帅组织实施,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咨询委员会,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周耀威,徐钟庚.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岌吴区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1,(3).

[2]傅文弟.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8).

[3]郑琰,罗品超. 广东省高中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1).

[4]邱莲. 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 教育导刊,2006,(9)上.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生教育 家校协同 信息技术 沟通 交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改革接踵而至,人们也越来越能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不能只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教师的独挡一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家长的积极参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虽然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家校互动的协同教育,但传统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家长会、家长通知书,还就是教师家访、家长陪读。这些传统的协同教育模式,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家长参与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移动通讯,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目前很多老师用得最多是和家长或学生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也是目前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现在基本每位家长都随身携带手机,家长和老师只要拨通电话就能很快得到对方的信息,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学习动态即可马上了解,对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校讯通平台,加强家校协同教育

近年来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矫正家教方法,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开通“校讯通”,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而且能得到关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心理变化等方面更细致更全面的信息,家长心里也更加踏实。“校讯通”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秘书式的个性化沟通工具。利用“校讯通”为家校建立了一个群体沟通的渠道。

学校通过“校讯通”,可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内部办公流程,提高校务工作效率,节约学校开支;能够强化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有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系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宣传教育的成就,提升教学形象。

班主任也能及时将一些情况比如有时因天气问题等停晚修、考场问题停课、开家长会等情况通过校讯通以手机信息的方式一次性发到每个开办校讯通的家长手机中,防止某些学生钻空子,利用学校停晚修夜归或不通知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等。

三、网络QQ沟通,提高家校协同教育效果

校讯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话的不足,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适合一样的信息群发,假如要一对多同时进行聊天沟通交流却无法完成。这时建立网上Q群就体现出了绝对优势。以家长和班主任、各科老师为成员建立一个Q群,家长一有时间上网就可以通过Q群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好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协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创立“家校博客”,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博客日益成为人们信息、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博客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立“家校博客”, 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跟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教育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都可以上传发表。

五、制作课件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制作好详尽的课件在家长会上向每位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的一大途径。每学期至少两次以上的家长会,老师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家长一目了然,对要了解的情况清晰详细,也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在开完家长会后总有一部分留下想更详细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重新翻阅课件,同时可与老师面谈沟通,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监督教育工作……

家庭或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都必不可少,家长与教师都应建立更快捷、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模式,与学生建立更民主、平等的师生、父子、母子关系,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探索更适合、更优化的教育之道。实践证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家校协同教育,已经越来越普遍,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虽然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更新,变得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人性化。

教育学生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家长的事,是社会的事。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一致,只有学校与家庭、社会整体规划、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共育栋梁之才。

参考资料:

[1]《教育探索》2006年12期 夏春秋《家校协同教育摭谈》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校讯通” “QQ” “微信” “博客”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教育,只有多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促进学生既全面又个性化的发展。一般依据家长参与度从低到高将家校协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向联系,家长只是被动地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的信息;二是双向联系,家长获得校方信息,并提供一些支援性参与;三是双方深度协作联系,家长主动介入教育与管理,家长与教师(包括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下文同),家庭与学校形成一种协同教育关系[1]。显然,第三个层次的家校协同程度最高,效果也是最理想的。传统的“家长会”、“家访”,以及近年来的“校讯通”通常都属于前两个层次的协同方式,协同程度较低,取得很好协同教育效果难度较大。因此,探索新型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属于第三个层次)十分必要。笔者所在团队在原有“校讯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博客”、“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协同环境。

一、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移动上网日趋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2]。可见,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家校网络协同提供了条件保障,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镇。诸多社会性软件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如博客、QQ、微信、飞信、E-mail、BBS、MSN等等。它们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及时沟通、交流的工具,2.作为资源积累与共享的平台,3.作为协同教学的工具。此外,“校讯通”因其所具有的一定优势仍然被普遍使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其构成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家校协同网站为枢纽,以“博客”、“QQ”、“微信”、“校讯通”为手段,汇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家校协同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教育网站功能设计

在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中,协同网站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网站能符合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另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文献研习,最终划定出“家长助力”“教师之家”“班级博客”“德育空间”“心理健康”“协同论坛”“资源共享”等为网站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说明见表1。

须要说明的是,上表所述只是家校协同网站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实践中,我们还可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与学校合作定制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家校协同网站。

三、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也为了验证我们设计的家校网络协同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合作,从拟定协同教育方案到建立协同网站,从对协同活动的监控到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提高,我们尽可能全程参与到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典型的家校网络协同实例。

1.协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9)班。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家长、数学老师、班主任。

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1月。

活动主题:让我们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目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初期,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弱,十分需要家长与老师协同监督与帮助,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通过开展家校网络协同,让数学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找出学习薄弱点、易错点,给予针对性辅导,让每个孩子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准备:数学老师事先整理出各单元知识要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分别写成word文稿。家长事先均已加入班级“QQ”群和“校讯通”。

工具:班级“QQ”群、“校讯通”。

活动过程:(1)教师将上述两个word文稿上传至班级“QQ”群,对那些学习上明显存在卷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粗心、马虎、遗漏等问题的学生,老师通过“QQ”给他们家长以个别化的提醒。(2)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下载文稿,查看信息。(3)家长参与监督和辅导孩子复习,使之养成良好习惯。(4)教师与家长定期利用“QQ”流感想与心得。

活动效果:首先,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高。据我们观察和对数学老师访谈得知,本次活动不仅校方十分重视,所有家长也都很支持,参与度高。在协同教育活动中,有的家长除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外,还针对孩子学习薄弱点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家长直接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商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其次,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了一定改善。期末评卷工作结束后,老师仔细查看了部分(10名)平时学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试卷,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有了初步改变,学习薄弱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马同学平时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这次在家长、老师协同帮助下,掌握了乘法表中的所有运算,在乘法口算题的解答中拿到了满分。再次,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教心得,取长补短,分享成功喜悦。活动中,有的家长主动通过“QQ”向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讨教”经验;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困惑在群中出来,向大家求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是最开心的,“晒”出成绩与大家分享是家长最乐意做的事情。

2.协同德育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四(3)班、四(4)班、五(1)班(各班是分别开展的)。

时间:2014年5月~6月。

活动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沟通。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PPT、《北京小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视频、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视频。家长事先均已加入“校讯通”和班级“QQ”群,知晓班级博客网址。

工具:“校讯通”、“QQ”群、“微信”、班级博客。

活动过程:(1)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观看上述视频,结合PPT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将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2)我们协助班主任将学生写在纸上的心里话拍成图片(此前在其他班,也让学生直接写在班级博客中),通过“QQ”分别发给各自家长。并将一些共性的“心里话”匿名上传到“QQ”群相册中。(3)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查看信息。(4)家长、教师通过“QQ”群、微信交流感想与心得,商讨德育策略。此外,还约定一个时间在群上召开“在线家长会”。

效果分析:首先,感恩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爱父母”、“生活在我这样家庭中感到幸福”的情感。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特别是结合PPT讲解,用“你有心里话想跟爸爸妈妈说吗?”、“说过吗?”、“你有过哪些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言行?”、“你乐意与父母、老师交朋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今后一定好好报答您”等等。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少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妈妈能否多陪陪我”、“能否多给我点支配时间的自由”。其次,加深了沟通与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经过这次活动后,不再以“高压姿态”对待孩子,学会了尊重孩子,沟通自然逐渐容易起来。最后,对课外辅导班、零花钱、看电视、上网、做作业拖拉等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为家长找到适合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意义启示。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模式的应用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协同效果良好,为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首先,是主观因素问题。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少数学校对协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面对网络协同,初期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往往就会让那些缺乏挑战精神的学校望而却步。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教师参与协同的热情也有差异。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网络协同需要学校所在地有较高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上网条件、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开展网络协同有直接影响。最后,是费用问题。在网络协同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家校网络协同的成功探索,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推行这种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手机APP应用,寻求更新的技术支持。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于网络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教育。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形成相互参与、合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应用,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的有益尝试,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玉柱,刘孟海.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J]. 中小学管理,2008(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2014-8-26)[2014-12-12].http://.cn/hlwfzyj/hlwxzbg/ydhlwbg/ 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家庭;学校;互动;品德

中学生因同学打架刺死对方、因为不给零花钱把自己母亲勒死、父母批评了就离家出走等等新闻报道不断进入我们的眼球,这些现象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抓紧,社会、家庭教育薄弱之处要加强。笔者就家庭和学校协同互动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和学校协同互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或其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或者小辈施以一定影

响,让孩子或者小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有的家长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具有这种心态的家长比较普遍。而作为学校,只有向家庭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学校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施教。但出现的问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了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家里2天时间就让不良的家庭习惯取代了,最后就等于没有对学生进行教育,所

以家庭和学校要互动教育,没有互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成效就不大。

二、家庭和学校协同互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是爱心教育。具体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父母、爱同学等,这方面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二是文明教育。具体有礼貌用语、文明待人接物、文明自己行为等,生活中人人都讲文明礼貌,生活就会愉快、秩序就有保障,社会建设就能顺利进行。三是劳动教育。具体内容是生活自理,积极参加家务、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四是品德教育。诚实、正直、勇敢、有进取心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德,要对学生加强教育。

三、家庭和学校协同互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作用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家校协同教育非常重要。

1.通过家访指导家庭教育

家访是学校联系家庭、了解家庭,指导家庭教育的经常方式。学校结合实践开展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家访制度,鼓励教师以家访的形式走进家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家访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力求教育的时效性。家访时,教师要热情诚恳,心平气和,尊重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里表现要认真了解,同家长交换意见。教师家访时,家长要倾听教师的询问,细心介绍学生情况,尊重教师、信赖学校,家访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完成家校互动教育。

2.实行学校开放日,定期汇报学校学生情况

学校与家庭互动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况,实行学校开放日,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听课,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家长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并指导工作。同时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召开家长会,教师主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当然时间要便于家长出席。这些活动和会议组织得好、开得好,可以促使广大家长对学校、孩子的关心,并积极主动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

3.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家长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却是不正确的,如教育方法是娇生惯养,甚至溺爱、纵容,管理方法是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等,这些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创办家长学校,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观看家教录像,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等,帮助家长不断提高教育素

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好形式。举办家长学校时,注意时间要安排合适,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容应少而精,联系实际,同时还要考虑家长们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可以多层次、多形式地办,这样才能促使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由打、骂到说,直至谈心的转变。

4.建立家长委员会,扩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另一种途径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班主任和家长协商推举的对学校工作热心,有一定教育水平和活动能力的家长担任。建立家长委员会有利于发挥家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扩

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联系家庭协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校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修养,调整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而且,家庭、学校互动教育,形成大德育网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得到拓展。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38-01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对个人发展目标茫然;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和职业岗位频繁变化的情况,适应性普遍不足等。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因此,我们选择以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力图创造出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协同教育模式。通过利用网络环境实施协同教育,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协同教育

1、家校协同教育的必要性。“教育”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现代教育大体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相关问题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家庭教育指导和配合的任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可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利用QQ等网络通讯沟通,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微信逐渐成为人们信息、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微信有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创立“家校微信群”, 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跟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教育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都可以上传发表。同样家校之间也可建立网上Q群。以家长和班主任、各科老师为成员建立一个Q群,家长一有时间上网就可以通过Q群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好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协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3、制作课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制作好详尽的课件在家长会上向每位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的一大途径。每学期至少两次以上的家长会,老师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家长一目了然,对要了解的情况清晰详细,也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在开完家长会后总有一部分留下想更详细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重新翻阅课件,同时可与老师面谈沟通,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监督教育工作。

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教育

1、协同教育中协作学习的内涵

(1)协作学习概念。在协同教育中的协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2)协作学习的特征。①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协作学习鼓励各抒己见,而且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他人的意见做出客观的分析,容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辩证全面地认识世界。②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师生,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口头语言,书信,电子通讯手段等)进行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结成了多边多向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共建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隐性促进作用是协作学习特别关注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2、协作学习中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协作学习中,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见得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网络的隔离性也免除了面对面带来的诸多压力。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可以平等对话,而没必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这样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加有效。协作学习强调整体学习效果。网上教师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将学习者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所以协作小组中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

3、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四大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协作学习模式通常有四个基本要素:协作小组,网上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环境。

总之,协同教育的群体是由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和社会群体构成的,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迫切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61-02

一、“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提出的背景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他首次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为了落实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并在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这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1148”的具体内容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等。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三、实施“2011计划”的迫切性

1.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的迫切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制造大国,进入到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创新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严重障碍。这就迫切需要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发展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2.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性。“2011计划”是落实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推动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是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实施“2011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四、高等院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还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并实现“五个转型”中责任重大、地位重要且作用独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高校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这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国内外诸多协同创新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应当也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科中的“211”、“985”院校适宜建立第一种和第二种即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适宜建立第三种和第四种即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输送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快科学生产力的转化,也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适宜建立或参与第四种即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着力点应该是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五、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校“四大功能”的中,人才培养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是“211”、“985”院校的任务,各类各级学校都必须在自己的层面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高质量人才,不论培养硕士、博士生还是高职、中职生都应该保证是所在层面的高质量人才,这样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1.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这两个“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出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创新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重大问题。

2.应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

3.应当注意重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高校校内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系(院)、跨专业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系(院)、跨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专业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专业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系(院)、跨专业的选课制度,按专业群开设大量的跨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跨系(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校外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方面。可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境外)先进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在跨国企业实习、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04-19.

[2]协同融合?摇致力创新?摇利国兴校——关于协同创新的初步认识和探讨[N].工学周报,2012-03-02.

[3]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2-08-30日.

[4]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4.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协同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143

笔者之前通过对海南、山东、安徽三地的问卷调研,得出现有协同教育现状以及协同教育障碍,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通过对协同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协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之前的调研可以看出:农村对协同教育重要性认识度没有城市认识度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那么必然影响到实际中家长和教师对协同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此外,r村由于基础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的建设不够,农村的协同教育活动明显在这方便欠缺。而对于学校开设交流群中,农村的很少有选择“班级博客”的,反应了农村在平台建设方面确实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在。另外农村的家长也普遍认为“上网受限”是自己参与协同教育受限的主重要原因。此外,“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较之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出勤情况”很关注。而在开放题中,有教师留言“现在农村小学,很多家庭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只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家,他们使用不了先进的协同教育平台。”

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协同教育对城乡地区的渗透:设立专项资金,来对家长多培训些家庭教育尤其是优秀家庭教育的案例。此外,应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比如建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之类,来促使农村学生多一些协同教育活动方式。并加大农村的网络平台建设。

2 增加协同教育渠道

由于协同教育的交流方式有限:城镇和农村的 “校讯通” 使用率没有城市的高,家长更倾向于传统的协同教育方式,如家长留言簿。另外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缺少一个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而在开放题中,有被调查者写“在农村学校主要阻碍是平台建设和家长参与面”、“网络教育平台如果能有所创新,真正为教育服务,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协同教育的支持:继续加强使用校讯通、qq群等广受好评的媒体,并且与传统的协同教育方式相结合。其次,在充分了解家长、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协同教育平台,将论坛、留言板等相结合,来促进协同教育更好地发展。

3 开展教师协同教育培训

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的教龄在7年以下的会感觉自己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限,而教龄较长的教师这方面疑惑就少很多。而对于年纪长的老教师而言,计算机接触较晚,对于网络也很陌生。因此,学校应该组织教龄长的老师和教龄短的老师互相培训与交流。教龄长的老师多传授与家长交流中应注意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而相应的,年轻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辅导年纪长的老师,这样一起与家长更好的协同教育。

4 网络环境下协同教育外界人士的需求分析

外界人士在三方协同教育平台中扮演着潜在用户和机会提供者这样的身份。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基数是各类应用的生命线,三方协同教育平台同样如此。被外界人士所广泛关注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对外界人士来说,很难有一个直观的渠道去了解学校,往往只能通过他人评价、新闻、受宣赋予一所学校最初印象。

外界人士很乐意能够通过一个平台去亲身感受一所学校,其对平台的需求是获取简单、操作简单、内容真实。

5 网络环境下协同教育的预期模型

结合以上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外界人士对三方协同教育平台的要求,该平台应具备推广简单、获取简单、使用简单、参与简单、资源丰富、交互强大、内容真实这六个属性。

再汇总开放题中家长和老师的意见:

(1)免费平台,任何形式的费用收取都将打击使用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家长和外界人士;

(2)情感教育,应教会学生感恩、如何更好的和他人相处、传递传统美德、树立正确三观等。

6 现有网络环境下协同教育的改善方案

目前少数学校已经出现了对三方协同教育平台的初步使用,大多数教师也产生了使用三方协同教育平台概念的萌芽,主要是基于学校内网和QQ、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问题仍是首要问题,调查显示,部分家长担心与教师沟通中的信息被泄露,导致学生某一方面弱电或缺陷被外人所知,可能阻碍学生正常成长,甚至造成打击。此外,个人身份信息泄露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协同教育平台首要做的就是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综上,一个令使用者满意的三方协同教育平台应该是一个可以在电脑、手机、平板上使用免费的、简单的、资源丰富的、交互强大且内容真实的、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协同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05).

[2]李运林.协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2006(1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 代玉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着眼,通过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整体性与协作性,推进整体育德,提高整体效应。

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内部的育人合力

(一)加强学校内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在高校整体协作育人基础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效应发挥。高校中的院士群体、师德模范人物、拔尖人才、青年才俊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对象。应切实发挥好这部分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成才故事,分享奋斗经历,用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大学生。

第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为了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比较年轻、社会阅历简单的状况,有些地方与高校从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老干部特点和优势,开展学校老干部、老教授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试点与推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类似做法应在更多高校开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一是发动学生组成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班级、深入大学生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

(二)加强家庭内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家长要当好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应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有些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等倾向;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年龄上已经超过18周岁,已经足够成熟,不需要家庭教育了;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住宿于学校,在家里住的时间非常少,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时间保证;有些家长认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够,没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

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通过家庭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的家长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践行方面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的家长们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并注意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导

社会是教育大学生的大课堂。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互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共同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媒体的理念、导向、内容等在或潜或显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应引导媒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2]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与社会相互间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以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互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定期而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协商机制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思路有,学校各部门尤其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日常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提醒和引导家长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要有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整治,使大学生所接触、所经历的社会情景与所学、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契合性。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目标、思想、内容等与整个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适量邀请党政干部、社会名人进学校,通过演讲、作形势报告、访谈等形式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党政干部、社会名人主要应结合自己工作经历、成长体会谈当前的形势政策与如何更好地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与自身的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成才观。近年来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做报告,起到了非凡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而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其选题的针对性、授课的权威性都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省部级领导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形成广阔视野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第四,面向社会招聘有突出成绩、热心学生工作的各行业才俊担任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发挥他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其中,家庭及社会的密切合作应成为推动该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构建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积极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克服家庭教育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使其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这个和谐互动机制包含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机制等。

三、发挥三者的整体合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的协调,即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动、教育同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避免三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贬低等现象,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教育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出现或发生时,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协调的有利时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都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因而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服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这些事件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氛围营造,形成总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王传习,于晓红.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一组学生调查反馈引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0.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协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一、引言

在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有开创性的人。通过推进创业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建构起符合国情,具有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模式和实践途径,是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一项根本保证。本文以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及实践为研究主题,对于深化地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涌现创业浪潮,并形成了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典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标志性事件包括: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创业大赛举办、1999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举行、2002年初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自主探索与政府引导并重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据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达15万条之多,其中篇名中含有“创业教育”的期刊文献自1989年至今有7000余条。围绕创业教育的研究视角包括: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育模式、对策与现状、内外部环境分析等,研究思路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国外先行国家的经验介绍分析,如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创业教育政策的分析借鉴;二是理论分析的深入与融合,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领域,与其它学科尤其是管理学理论融合趋势显著,如自我领导理论、胜任力视角、隐性知识学习、目标管理、创业绩效、企业成长、嵌入式、动态能力等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分析视野。

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典型经验的个案分析;二是理论分析的深入和深层次的探索。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拓展分析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一般性分析

国内外不同情境下形成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如典型的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教育、非课程教育、研究支持、国际交流等,其特点包括: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为大学的使命和目标、多层面创业教育的具体相关项目、多方开放互动式的网络式层次结构。

从系统论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指构成与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相关的系统的管理要素构成的整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实施主体看,以学校为基本主体,校内参与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务、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教师、学生,校外延伸至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从教育体系的一般构成看,包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课程、制度、保障等。从教育要素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载体等。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协同分析

协同学的创立者赫尔曼・哈肯多次强调协同学就是一门研究各个学科领域中关于合作、协作或协同的学说。创业教育体系具有系统整体性、相关性,协同论为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变革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分析角度包括协同需求、协同基础、协同机制和协同绩效,协同组织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协同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细节保障机制,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柔性化协同式管理模式。

协同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拓展的分析框架包括:以“多元、融合、动态、持续”为原则,建立知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机制,并纳入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中(2011计划)。分析内容包括: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协同、大学科与专业协同、教育方式与职能协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同、产学合作与校地协同、多元化的管理协同等。

(三)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拓展

1. 目标定位协同。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学校层面看,学校类型与定位、发展理念、学科类型与布局等是影响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的内部因素。截至2015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所,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其中由各级地方政府所属的高校是主体部分,包括省属 “211工程”院校、省部共建高校、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多种类型。从学科构成看,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院校。同时各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省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有别、服务面向各异,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体系构建也不同,因此要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2. 主体协同拓展。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功能的实现是由多个子系统协同的结果。在创业教育中,涉及的协同主体,从校内看,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个体,教务、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及各教学单位;从校外看,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等。

3. 协同层次提升。创业教育体系的拓展,要优化协同层次结构,实现由未协同、低水平协同到高水平协同的跃升。实现教育功能集成,要求地方和高校高度重视、先进教育理念引导,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实践环环相扣,促进组织职能的适应性转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整合教育资源,弥补实践平台短板,指导帮扶到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 保障协同拓展。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发系统,系统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外部保障包括:组织领导、培训体系、创业孵化示范园建设、资金投入、社会创业氛围等。需要具体分析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寻求协同的突破点,提出推进保障协同的着力点。

四、案例分析――以Y大学为例

Y大学是河北省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由河北省、工信部和教育部共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该校在构建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海燕计划”为引领,总体谋划

在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为着眼解决就业难问题,Y大学开始全面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海燕计划”。“海燕计划”是Y大学服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其核心理念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工作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围绕计划实施,不断丰富保障措施包括:推进小学期制的教学改革,推行“项目式教学”的 CDIO(“构想―设计―实现―运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推进服务工作。

(二)以学校层面主导,统筹协调

为进一步强化“海燕计划”,促进学校各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开展,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和自主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加强项目一条龙服务、指导,达到成果落地实效,2014年Y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任会长、相关部门主管校领导为副会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成员单位包括国家大学科技园、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各个学院。统筹协调,组织保障,大力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

(三)校内外多组织参与,协同推进

在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多组织参与,协同推进。校内教务部门在“项目式教学”改革、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大学科技园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校团委在“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重点组建、扶持一批有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品牌团队。学校各部门坚持内引外联,大力举办“企业家进校园”大型创业系列讲座,邀请不同行业、媒体组织,通过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四)以创业为导向,搭建多层次平台

Y大学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创新创业政策计划为导向,以特色科技活动为基础,以多维创新实践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学校各管理服务机构、教学单位密切合作,现已建成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8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22个学生实体创业公司。积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基础上,2015年6月,Y校成立了创客学院,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搭建全方位为创客服务的支撑平台。

(五)制度保障,调动主体积极性

Y校开辟了多个政策支持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和保障,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局面。①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认定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分奖励、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②在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将“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作品比照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核算教师工作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对本学院品牌特色活动给予经费保障,大学生科技园提供项目孵化基地,给予优秀项目“一元注册”的扶持,帮助大学生创建实体企业。④启动科研立项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重点资助在校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报告、、申请专利等课外科技活动,以项目形式支持本科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04).

[2]张帏,高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9).

[3]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变革――评黄兆信等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努力做好观念和机制创新,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紧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联系。我国农业高校的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关系紧密。目前,农业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如何通过推进农业高校的科教融合,探索科教协同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学研究真正融入高等农业教育,不断提高农科本科生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农业高校所面临的关键任务。

一、科教协同是农科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农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人才[1]。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钱学森之问”就指出要将创新型人才发展作为关乎国家强大与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创新型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是我国农业高校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科教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大学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科研型特征明显。但随着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不断强化,大学人才培养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象[2]。这一现象体现了教育发展的阶段特性,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均有不同。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创新是现代大学制度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回归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这一模式。因此,农业高校要积极探索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采取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职能定位,推进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国内外科教协同育人理论与经验启示19世纪初期,洪堡就在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采用“教学与科研统一性”的原则,开创科教协同大学模式的先河;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Cech指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最有震撼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上课,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3]。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创立了系统的教学与科研结合制度,在这一将教学孕育于科学研究思想的引导下,1874—1989年间卡文迪许实验室先后培养出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自1955年中科院成立学部以来,始终坚持科教融合,自20世纪50年代,先后培养了70多名院士。从国内外已有理论与经验来看,科教协同育人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业高校推进科教协同的利弊分析

为了解当前我国农业高校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现实基础,本文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为对象,从师生结构、专业组成、学科建设、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来源与相关农业高校门户网站与年报,截至时间为2014年11月。其中,涉农本科专业统计涵盖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与农业相关专业,主要包括:农学、植保、资环、园艺、动医、动科、生科、食品、农经、农机等相关专业;部级教学平台包括: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部级科研平台包括: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经费统计为纵向到账经费,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12月31日。

(一)农科高校推进科教协同专业优势明显我国农业高校专业特征明显,主要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科研方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以涉农领域为中心,相对统一,彼此连贯,联系紧密。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4所高校为例,涉农专业分别占到各高校专业总数的47.7%、52.5%、46%、54.5%(表1)。这表明农业高校在专业方面具有先天的特征与优势,专业资源相对集中,既有利于学校科教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可以说农业高校已经具备了构建科研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先决条件。

(二)农科高校推进科教协同具备基础资源优势科教协同模式的构建基础是要求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撑,彼此融合。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分别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数分别为12、7、7、8,具备了依托高层次学科指导高水平教学的基础条件。4所高校均建有一定数量的部级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这为整合科研、教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基础。同时,4所高校2013年度科研到账经费分别为9.7、5.36、3.5、4.78亿元,当年平均科技经费为5.83亿,这为我国农业高校推进科教协同体系模式的创建提供了资金保障,经济条件也已基本具备。

(三)农科高校推进科教协同受师生群体结构制约教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与科研的参与者,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影响高校推进科教协同的另一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4所农业高校的师生比分别为1∶7.4、1∶10.9、1∶12.9、1∶12.9,平均师生比为1∶11。从统计结果来看,以上高校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学生群体数量大,师生比值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与学生的比值更低。目前,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是落实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纽带与推动者,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群体的大小,高水平师资与学生接触机会的多少,都将制约着科教协同育人体系建设进程与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效。

(四)农科高校推进科教协同的其他制约因素现行大学排行榜以科研成就作为衡量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农业高校过分强调科研产出现象也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和科技获奖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份额不高。教师偏重项目获取与研究,存在“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的奇怪现象,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虚而不实。课堂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脱节,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不一致,教师“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草草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4]。

三、科教协同推进农科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发挥专业特色,科学设计科教协同模式我国农业高校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学科优势显著、专业相对集中、学缘结构合理是农业高校相对综合性大学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具备的先天优势与现实基础。要综合分析自身优势与特色,着力建设具有专业特色,依托科教协同的农科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校层面,依托农科特色这一背景,加强科教协同体系下的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设计;二是推进不同农科专业科研、教学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全校科教协同资源一体化;三是加强院系间联动,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在学校总框架下,制定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二)推进科教平台共建,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科教协同的推进需要打通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各种障碍,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金、平台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互动和共享。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已经建设完成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教学平台,拥有了推进科教平台共建的条件基础;获资数以亿计的科研经费,具备了资源共享的经济基础。因此,农业高校应该在科研与教学平台使用方面,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以及省部级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其科研实践与熟悉、学习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借此来扩充已有教学平台的条件资源。将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合作企业等资源应用于本科生的教学之中,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科研—教学”型教师团队,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构建有利于科教协同模式下的农科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解决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是关键。一是制定师资引进规划,有针对性的加强科研、教学亟需型和紧缺型的师资引进,既改变师生比低的现状,又加强了教学体系的全面性;二是加强制度牵引,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及科研能力等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上课,提高院士、长江学者、部级教学名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在本科生课程中的授课比例,确保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教学培训,通过授课培训、组织竞赛、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与专业科研人员的授课能力。因此,结合农业高校特点,努力将科研人才培养为教学名师,构建“科研—教学”一体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关键。

(四)科研引领教学,加强紧贴前沿的课程体系建设科教协同的农科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明确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引领地位与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提高教育能力与水平,因此,亟需紧贴科技前沿,更新教学课程内容,实现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零对接。在理论课程方面,农业高校应充分依托学科资源,紧贴科技前沿,按课程类别划分课程群,成立课程建设专家组,根据科技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重视农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连贯性,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健全和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进展应用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