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www.lunwenwang.com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www.lunwenwang.com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中青联发 [2005]3 号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 [2004]16 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马莉 马延龙 收 716000

1 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1996年10月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中青联发 [2005]3 号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 [2004]16 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马莉 马延龙 收 716000

    1 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1996年10月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 C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69-02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内的很多内容。公共政策教学则是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前景,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从而为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打下基础。但由于公共政策学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方面偏颇,造成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化人才存在缺口和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强化问题意识,关注政策现实方面欠缺,从而使这门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一、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各大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公共政策学这门专业课程,在不少的师范类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也设有相近的专业。这表明,公共政策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覆盖面较广,高校学科设置的变化也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变化的步伐。公共政策专业的灵魂就是把握国家政策的脉搏,更新和完善政策方案的设计,以便使社会更好地发展。但公共政策学在我国高校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公共政策学本身学科属性的特点,公共政策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改进和变化,收集、整理和更新公共政策专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在实施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获取的渠道过于狭窄、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较慢等,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的知识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教学信息化还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操作。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熟练地将公共政策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反映出来。但是部分教师仍保持手工操作方式,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与此同时,用于公共政策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跟不上教学的变化,配套内容比较落后,有重复使用历年课件的现象。教学课件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公共政策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存在偏差

公共政策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能力,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基础。我国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变化,对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一味地追求最终的分数而忽视人才培养的最初目标是与教学任务背道而驰的。由于高校的教学质量往往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体现,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为了应试教育而进行“教”与“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进行学习的学科,教师为了进行应试教育,在教学方法中缺乏一定的主观意识,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仅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灌输索然无味的纯理论知识,不但导致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下降,同时也违背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学生也更多地关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

(三)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近几年,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共政策作为指导,公共政策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就其当前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还存在在一些问题。从师资力量的内部角度来说,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公共政策学科的系统教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未达到要求。教师少学生多,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大大降低。从教学方法的采用角度来说,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在教学中频繁变化教学方法,这也会导致学生对上课内容不知所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他们学习效率的降低。

二、对公共政策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性质与定位决定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一)采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在硬件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国家要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确保高校的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其次,对于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教师来说,要对其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专项培训,这里不仅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方式,还包括如何使用多媒体将其服务教学等等。课件的制作不能照搬课本,要突出国家政策变化的事例,可以结合新闻等形式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使用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还应注意的是,将计算机能表现的信息元素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有机结合,要从提高课件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出发,这一点是对公共政策教学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培训,公共政策的教学人员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方面就无大碍了。同时,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人员还应积极交流与合作,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搜集有关政策变化的最新信息,以保证获取最前沿的政策信息。

(二)转变公共政策教学考核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往往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法,这不仅为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埋下了隐患,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我国高校在公共政策教学中,要把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公共政策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并作为公共政策教学效果评估的最高标准。在转变公共政策考核方式上,首先是要进行考试方法的改进。可以采用开卷考试代替闭卷考试,同时结合学生平时课堂的发言表现、作业情况和论文设计等,这样就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改进考核的内容。减少纯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的考核,注重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而进行探讨性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教学质量的检测不仅是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查,也应增加对教师考察的部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进行公共政策教学时不断改进方法和完善教学水平。

(三)灵活引入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长期受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作为教师,以“ 授人以渔”为天职,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授课,形式上要做到发挥性讲授与解释性讲授并举;知识面上,应当在剖析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涉及有关我国公共政策的最新动态。因此,引入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是帮助改进公共政策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法是指围绕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向学生提供模拟性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经过研究和讨论,将所学的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实践的政策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典型性的公共政策案例,因为高质量的案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是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案例要在上课前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自由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在讨论中,教师要仔细听取学生发言并评判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在案例教学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案例分析法引入公共政策教学,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用于课程教学中,对今后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也都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外质疑、撰写文献等形式,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专题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个公共政策中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旨在启发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将公共政策教学分为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结构、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分析几个专题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课之中。老师作为听讲人根据学生专题讨论的内容提出其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不足,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也能使得同学们能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了解公共政策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结语

教学是高校办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公共政策教学方法要秉承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原则,并且要能与实际相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突出案例分析法和专题讨论法在公共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是保证高校教学正常运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到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板书讲授转到多媒体教学。作为高校公共政策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完善与改变工作方式,用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思路和手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迈入一个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80-83.

[2]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冯军.论大学教学学术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0,(7):36.

[4] 肖渭淳,朱欣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7):85-86.[责任编辑 柯 黎]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4篇

2.理论观察 生态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李巍,LiWei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苗华,MiaoHua

4.论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问题的解决——协商民主理论视角聂鑫,NieXin

5.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价值观冲突与整合朱冬梅,ZhuDongmei

6.基于执政思想资源视角的和谐社会理念价值研究李艳,LiYan

7.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华敏,HuaMin

8.封建残余思想文化制约廉政制度执行力探析郭红亮

9.试论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兼论政府能力建设殷献茹

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胜

11.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唐艳,TangYan

12.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徐鹏杰,XuPengjie

13.中国公务员政事分类研究述评袁洁

14.公务员职务晋升机制不合理的理论探究王冠鑫,石小兵

15.艺术品市场供给锁定型市场结构研究程学军,王永波,ChengXuejun,WangYongbo

16.扎龙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马丽伟

17.从博弈论研究道德本质及特征陆劲松,LuJinsong

18.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曹卓,吴春梅,CaoZhuo,WuChunmei

19.试探《论语》与《道德经》中"仁"异同刘律律

20.以马克思主义为工具分析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生产杨慧颖

21.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薛风雷

22.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思考白禹

23.试论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刘巍

24.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和外交战略选择姜鹏

2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王洪海

26.集体谈判制度的移植与再造——以我国出租车行业工会的建立为例李蕾

27.经略海洋与海军信息化建设陈勇

28.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述论运迪,Yundi

29.公共图书馆公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刘建江

30.朝鲜处理国际问题行为方式及中国的对策胡明远

31.巴西佩洛塔斯地区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文静,罗许慧

32.苏联体制终结的产权经济学解释理论观察 任全民

33.列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与启示高静

34.浅议承揽合同定作人之任意解除权陈柳青

35.合同法视角下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之探讨王红艳

36.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管见胡志中

37.论立体化调解及其构建刘斌

38.国有林权改革法律服务机制构建的思考——兼论地方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金丽婷

39.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孙朝霞

40.地方性和国家化博弈下的乡村公共权威的衍变卜谦祥,BuQian-xiang

41.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研究周黎鸿

42.结构-行动: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微观构成透析——以豫东S村一起农民上访事件为个案李春锋

43.传播的断裂:压力型体制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以江苏省J市农村为例陈楚洁,袁梦倩

44.试论大学生村官对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之借鉴余闯闯,张晓燕,韩双双,YUChuangchuang,ZHANGXiaoyan,HANShuangshuang

45.试论大众文化对晚报的影响——以《大庆晚报》"新闻报纸剧"为例迟慧,Chihui

46.什么是审美——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黄卫星

47.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以犀利哥为例侯浩,刘霞

48.从解读文本角色看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董芳

49.以"高尔基奖"浅论俄语文学界应如何面对自己的使命刘芳

50.论语言在审美主体建构中的作用徐晓军

51.文学语言的"对话性"问题探讨石佩芝

52.理论观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教育制度刘萍

53.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视野闫超栋

54.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黄伟中,盖元臣,苗雨君

55.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现状与对策研究朱慧

5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于莹,谢振荣

57.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索刘强

5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赵金龙

59.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武慧娟

60.论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任立华

61.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张正勇

62.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孙亚杰

63.我国高职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张锋学,ZhangFengxue

64.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讨舒立辉

6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顾文兵

66.金融支农的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李彬彬HtTp://

67.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现状及对策李立学

68.谈金融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关键点林宝科,徐广平

69.乡镇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为例刘孝华

70.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郑育杉,王丽萍

71.试论英语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几种知识佟晓庆

72.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张红侠

73.低碳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观刘涛

74.个人外汇交易监测方式探讨赵政伟

75.农村金融支持"转方式、调结构"问题解析钱学义

76.娱乐新闻:通俗但不可媚俗王庆春

77.关于做好报纸要闻版的理论研究高山

78.从世界杯报道看体育报道娱乐化倾向赵笑岩

79.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理论观察 苏岩

80.浅谈如何营造报纸版面的形式美王秋

81.写出好文章需要一只"会思考的笔"戴玉

83.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之我谈孔庆斌,李臣

84.浅谈提高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基本途径刘华曦

85.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睿

1.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杨朝辉,YangZhaohui

2.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分析张俊梅,刘仕清,ZhangJunmei,LiuShiqing

3.论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冯静,孔鑫,Fengjing,Kongxin

4.从诸子百家的公共空间反思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唐

5.新制度主义对改善政策研究的意义陈悠,Chenyou

6.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路月玲

7.论述福柯的修辞学概念-相似性高倩,Gaoqian

8.克尔凯郭尔的罪论崔硕,陈曼青

9.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张丹,ZhangDan

10.从人性论看组织理论的发展——兼论法、儒、道三家的管理哲学饶权

11.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姜波,闻铭

12.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参与的扩大何新

13.试论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吕福文

14.试谈苏共败亡原因钱应武

15.理论观察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及其表现谢俊春,吴春梅,XieJunchun,WuChunmei

16.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服务县域科学发展能力的思考杨志伟

17.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何贵英,HeGuiying

18.关于公安人力资源层级配置的思考李蒙

19.也谈经济结构调整韩立齐

20.物流业振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翟敦刚

21.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鄂忠群

22.空间权的法理与司法实践思考王美舒,WangMeishu

23.不动产理应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王谆,WangZhun

24.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和刑法保护途径王邦冲

25.对复婚中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滕祥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 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 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 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6篇

全民阅读与“智慧城市”建设

浅谈如何让农家书屋良性发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探析

谈谈省图管理实务与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我见

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实践探索

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发现职业美感

美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三点启示

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初探

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关于河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丰南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实践

公共图书馆构筑社会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对策

面向儿童的民间公益阅读推广组织研究

公共图书馆盲人读者服务模式的拓展与创新

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验研究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路径与发展探索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图书馆征文与基层馆员专业素质之初探

构建基于嵌入的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新形势下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功能探析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对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

关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建设

基于读者调查的座位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探析

儿童图书馆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正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图书馆工作创新

高职生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探究

读者俱乐部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应用探析

浅析从新型阅读模式谈提升馆员创新的必要性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起的作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以长阳县为例

试论文化共享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及实践途径

图书馆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困惑与解决途径

基于微信平台的读者阅读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读者决策采购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试析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服务

经典阅读推广在中职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外补内助;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55-04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时期内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深信以探究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十足的信念,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外补内助”的含义

何为“外补内助”?“外补”是指政府对教育的补偿。弱势地区、弱势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弱,没有外界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的,缩小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教育的差距,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内助”是指调动教育系统内部的潜力,实现教育内部的互助、互动。政府的外补是保障,教育系统的内助是关键。没有教育自身的努力,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也难以实现。“外补内助”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策略涵盖两个基本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外补内助”策略的前提。连公平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外补内助”策略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思维主导下的改革,在教育政策上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效率”偏好,在一定限度内,效率越高则获得的资源也越多,所以集中优势资源办优势教育便成了合理的措施。这样一来必然会使一些儿童受到资源分配的歧视,忽视了公平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最本质的追求。现在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必须根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义务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物品之一,是一种基础性教育,这种基础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具有极其鲜明的公益性。享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且这种基本权利在个体之间的分配应该而且必须是平等的。

从政府教育投资政策上予以保证,让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确保公共教育政策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

2.弱势教育优先发展问题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表现在义务教育方面不仅意味着要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符合义务教育标准的充分教育,即消除义务教育的绝对贫困,而且要努力缩小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义务教育的差距,即减少义务教育的相对贫困。因此,就要考虑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从而统筹规划实施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问题。“外补内助”策略就是基于弱势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来的。

二、外补:实施政府补偿性政策

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弱势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才能让弱势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呢?政府政策性倾斜和补偿是其保证。

1.教育弱势补偿的依据

(1)理论依据。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尔斯在其平等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于公共物品的分配,提出了一个优先秩序的公平原则,即基本权利平等对待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原则。他认为,政府对公共物品具有再分配的权利,应关注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差别原则,对于天生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不损害其他群体的条件下,应予以适当的补偿。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都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视为公共物品,适用于平等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公平原则,针对弱势群体利用差别原则,在政策上给予资源的补偿。如美国的“补偿教育”政策,英国的“教育优先改善地区方案”,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分成三片不同地区,中央财政拨款上给予不同的对待等,均属于差别原则的考虑。

(2)现实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已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社会结构现象。从大范围看,我国东部与中部、西部教育已形成了严峻的二元对立结构;从中小范围看,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又何尝不是如此。城乡差距大,教育投入差距大,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没有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弱势区域教育实施弱势补偿是当前国家及地方政策价值选择的必然。

2.弱势补偿的主体对象及项目

(1)补偿主体――优势者①

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对中、西部弱势群体的补偿;二是区域教育成本补偿,补偿主体是富裕地区,即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给予补偿,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给予补偿;三是优势学校,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的补偿。

(2)补偿对象――弱势者②

可分为四类:一是从全国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经费投入状况来看,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二是从城乡教育、经济二元分割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义务教育利益集团竞争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属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应是补偿的对象;三是从学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与优势学校的竞争中,城乡弱势学校应是补偿的对象;四是从家庭收入差距来看,城乡弱势家庭应是补偿的对象。

(3)补偿项目――三大类

根据性质和内容可分三大类:一是弱势学校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及公共服务性项目;二是贫困学生支助项目;三是弱势学校弱势学生的补偿性教育项目。

3.积极开展补偿性教育活动

何为补偿性教育活动?学校在正常教育活动之外利用补偿性教育经费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服务,从而缩小弱势儿童与优势儿童差距的一切教育活动。

美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早,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例如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的途径有:③

(1)校外项目,即在正规课堂之外的其他场景提供教学。

(2)附加项目,目的与目标宽泛,课程多元,设计理念以及策略与资源多样。学前教育、课外教育、假期学校通常采用附加项目途径实施补偿性教育。

(3)班内项目,可以克服校外项目的不足,减少交通时间,不会降低教育期望,使学习系统化,避免内容隔离等。

另外还有替代项目等。

我国的补偿性教育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体系,由于国情所致,我国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弱势学生素质均可算作补偿教育活动之列,因此,补偿教育内容可以分为:

(1)师资教育,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弱势学生尽可能享受优质教师教育。

(2)学生补偿教育,如弱势学生的补差教育,兴趣、特长的培养;德育补偿活动的开展等。

(3)课程建设,适合弱势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等。

(4)为弱势学生提供的教育研究、资料信息的开发等。

事实证明,开展补偿性教育是缩短城乡教育、弱势学校与优势学校、弱势学生与优势学生之间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

三、内助:实施主管部门引导下的校际间互动性策略

1.几类学校的划分

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有考核评估,大凡有考核就有类的划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不同类别的学校,如此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和公平。根据笔者调查,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别划分的标准大致相同,主要有下列标准:办学理念及思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等。笔者认为尊重这些考核的历史沿革,在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校际间互动性策略中学校类别的划分同样可以参考上面因素,并进行分类,详情如下。

划分标准分两个A级指标,十三个B级指标。具体如下。

A1-硬件:含校舍、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办学条件、设施,办学环境,现代化手段、技术,办学规模等六个B级指标。

A2-软件:含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七个B级指标。

按以上标准可分为五类学校:

一类学校(优势学校):软、硬件均优的学校;

二类学校:硬件条件好,软件一般的学校;

三类学校:软件条件好,硬件一般的学校;

四类学校:软、硬件都一般的学校;

五类学校:软、硬件均差的学校。

2.学校间互动性策略的三种模式

(1)指导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较好软件一般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优势学校对软件弱势学校的指导和培训,软件弱势学校向优势学校的请教和学习,迅速提高软件弱势学校的管理、师资、质量等软件水平,实现其教育的统筹发展。如何实践这种模式呢?除了常规的校级交流和引导外,可以探索开展“两培”、“两导”活动。“两培”指培训领导和教师,如把上面分类中的二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期分批地安排到一类学校去挂职学习,直接参与一类学校的管理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演练,让他们在感受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返校后像火种一样发挥作用。“两导”是指指导领导和教师,“两培”的一个弱点就是别人学校的经验有可能不适用于自己学校。“两导”就可以克服这一弊病,如将一类学校研究和指导能力强的领导和教师安排到二类学校去挂职导管或导教,让他们在二类学校直接参与管理和教学,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修正的参考方案,从而帮助二类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2)帮扶模式。用于优势学校与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现实生活中校际之间硬件差别太大,有的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还不及优势学校不用或扔掉的设备,通过扶持一下就可以大大改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使之大进一步。帮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另一种是资源的共享,开放优势学校的条件、设备与弱势学校共享(学校间在空间距离上要比较近),开放教学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与弱势学校共享。

(3)托管模式。适用于优势学校与软、硬件均差的弱势学校。这种学校独立办学很难脱贫脱困,不如让优势学校直接托管,将优势资源直接注入弱势学校,快速改变其薄弱面貌。这种模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永久性托管,优势学校将弱势学校合并办成分校;另一种是中期式托管,又称契约式托管,签订合同,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约定的目标,使弱势学校脱贫脱弱后恢复其独立性。

以上三种模式适用于各层次学校间的互动,而在互动中又排列为四种形式。即指导模式型互动,简称指导型;帮扶模式型互动简称帮扶型;指导、帮扶模式共同互动,简称“指导+助扶”型;托管模式型互动,简称托管型。互动学校及互动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互动性策略的实施

为确保互动性策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提高认识。互动性策略的组织者应该是主管部门,实施者是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互动性策略的实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教育改革性的探索,组织和实施的三方及学生、家长、社会均要提高认识,确保思想到位,以积极的姿态支持和投身这场改革实验,只要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要抛开个人的成见,要克服一切思想阻力和障碍。

(2)发挥好几个作用。互动性策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中每一个要素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这项工程的效度。因此发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至关重要。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作用,这项工程必须是在主管部门组织下进行的。因此,主管部门应就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互动性策略的实施等作全局性的规划;对于人、财、物的调度调整,学校的分类发展,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结果的考核等具体问题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发挥好学校的作用,互动中的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做好互动前的充分准备工作,作好互动中的协作配合工作,做好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工作,总结规律、收到实效。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作用,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改革中成熟,在改革中创造,在改革中成功。发挥好家长、学生的作用,学生是改革的参与者又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要让家长和学生不但成为改革的支持者,还要让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成为改革成功的功臣。

(3)加强督导、考核。互动性策略实施不能走过场、做形式,主管部门要做好全程的督导和结果的考核,成立专家组进行全程督导。一是督导工作态度;二是督导工作进度;三是督导工作质量;四是以研究的态度寻找和引导解决共性的问题,重视考核和总结。互动性工作结束或阶段性工作结束,应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工作或结束互动性工作,不合格者限定时间,规定任务继续进行。结束后要做到深刻反思和总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完善后续的互动性工作,并对成功者和功臣予以表彰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魏宏聚.教育投入中的弱势补偿.教育科学,2007(4).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现状 问题 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分述如下。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精神,不少高校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因此,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起到了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有些高校和部门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兼职教员,致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时效性非常强,难以把握好具体教什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是以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发展的事情为基本素材,传达和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防止产生错误思想,消除不良倾向的重要渠道。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时刻强调实效性、政治性、方向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则应将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划分,广泛收集相关内容,查阅参考资料。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成为一个组织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增加了授课难度。

比如,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在召开的同时,我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就应主动、自觉地搜集、收听相关资料,把其内容、主要议题、群众反映等等问题融入到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分析、判断、评论事情的发展变化。因此,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一大难题。

2.组织领导不力。有些高校领导仅仅是口头上重视,没有实际行动;有些领导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因为行政事务繁多而忽视了对各个部门的指导和协调;有些领导因为这项工作的收效低,缺少在这方面的精力、财力的投入。有少数高校的领导对上级部门的部署满足于照发照转,认同为简单的提高政治觉悟课、增强基本素质课,对教职员工的安排比较随意,缺乏针对自己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而制定的具体监督、检查、管理、落实措施。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往往流于形式,只有原则上授课的要求,而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组成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兼职教师承担。

部分高校根本没有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由于兼任教师自身所担任的课时较多,加之“形势与政策 ”课涉及的领域较宽、跨度较大、涵盖面较广,造成他们上课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保证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在时段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的认识。

4.教学手段落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手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纯粹的 “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厌倦,单一的理论教学也越发显得缺乏说服力,虽然有些学校也采用了其他一些辅助手段,如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但不是水平偏低,就是流于形式或过于简单化。

三、解决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的对策

1.把握教学的针对性,坚持内容的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及国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自觉的认同感。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形势,坚持教学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引导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校领导需高度重视,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保证。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首先就是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时、学分数。其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课程建设和与本校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明确教学实施部门,切实重视此课程的建设和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另外,在管理上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才会使教师增强责任心,避免教学上的混乱。

3.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职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辅助,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体是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第三,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4.要创新教学模式。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开展新闻评述、形势分析等方式的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手段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及时、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务必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必须建立起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面对现实,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不断更正、不断完善,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公共服务 苏北农村教育管理 管理对策

从教育的主要功能角度看,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它可以培养学习者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培养具有现代化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公民,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并无城乡之分。

由于城乡差异,在中国,农村教育存在教育条件落后、教育理念陈旧、教育管理原始化、片面化等特殊性,总体发展状况堪忧。教育管理不恰当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内学者将农村教育归纳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经营体系。”[1]农村教育管理面临复杂驳杂的内容面、陈旧坚固的官本位思想、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双重缺失等巨大挑战。21世纪,我国农村教育迫切需要新颖有效的管理策略。

目前农村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方向不明确。是追求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普遍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审美能力的提高还是培养贴近农村生活的劳动技能?管理的重心在学生还是下属职员?(2)教学条件制约管理。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农村学校债务负担沉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方面。(3)官本位思想毒害。“当主任是为了当校长,当校长是为了当局长。”这样的思想要不得,这样的行径却实际存在且不在少数。在对新沂市和宿迁市农村中小学5位管理层人员的访谈中,有3位表示自己很追求升任,且认为只有当上更大的官才能管理好现在这个层面(范围)的教育活动。(4)读书无用论和教育风险投资走高,整体农村教育观趋向淡漠。调查发现,许多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已经没有“鲤鱼跃龙门”的喜悦,辍学人数实际攀升,如此致使教育管理难以得到甚至得不到家庭支持。

农村教育管理经验主要来自实践摸索,缺乏系统性。理论更新主要来自“学城市、学先进”,且不谈学的效果如何,适不适合有待商榷。

21世纪初,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共服务描述为“一种通过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公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包括:政府服务而非掌舵或划桨;公共利益至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重视并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责任不是单一的;尊重公民权﹑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2]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管理者应当清楚自己行为的动机、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采取何种行动,以便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的精髓——以为公民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的协调和互融,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所在。[3]根据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农村教育管理要重视以下问题。

1.明确行为动机,转变行政观念。

农村教育要培养的是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农村教育是兼顾农村实际的素质教育。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不仅要考虑提高升学率,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利益,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农村各阶层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加他们所从事职业的科学与技术含量。管理者要树立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

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树立“公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观和权益给予充分的关注。还要关怀弱势群体,统筹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重视学教育管理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制度,慎选校长,任人唯贤,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农村学校一线教师要继续参加培训,校本教研,以老带新。管理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权责相符,赏罚分明,加强考勤,严禁旷班,对错误重大的教师进行行政处分,任职选拔决策遵循民主原则,以人为本,管理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组织氛围。

3.建立与外界尤其是农村公民对话的沟通机制。

管理者要明确,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在农村也是一样。不要将公民仅仅看成是生产力,公民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纳税人有权力选择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4]农村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与透明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涉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管理者要对民众的教育需求做出敏感的反映,同时致力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机制,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要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

4.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首先,管理层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公布有关信息,接受人民监督,使民众真正享有选择权,并严防商业贿赂。其次,政府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教育部门的资格、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并对提供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最后,政府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对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部门进行奖励和补贴。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工资水平,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洪君,张小莉.“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教育及其政策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6(5):29.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7-02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实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是有较多期待的。所以,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和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是以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进而介绍国家政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实际上包括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形势教育是基础,政策教育是归宿。首先,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内外形势,并能客观公正地分析原因,从而准确把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要使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政策,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完成其政治社会化。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是两个不能分割的部分,要以分析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把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顺利推进,意义深远。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坚持用正面教育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教育、政治情感教育、政治态度教育,从“三观”等方面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唤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其次,《形势与政策》课为大学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增强他们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和多维度分析的思维能力,进而能够利用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困境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紧跟国内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完善,所以热点和难点多,客观上给高校原本一向遵循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带来较大挑战。具体体现在:

一是表面上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进行排课,但实质上并未按公共必修课进行建设,在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师资构成等方面管理失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质量。二是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统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快、难度系数大,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而实际情况是,这门课的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缺乏系统的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较欠缺,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很难全面把握。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多媒体形式上没有进行声、光、电、视频、动画、链接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效果上,往往生动性差,缺乏对学生自我思考的引导,无法带动课堂气氛。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了深入思考,建议高校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积极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注重教学的多样性与实践性,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样性体现在:(1)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教学中,可让师生互相提问。而对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可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2)让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活动相融合。我们鼓励将结合校情及学生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等内容纳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将课程与学生社团融合,就是让学生社团参与到形势政策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来。目前,高校的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必需跟学校的政策及要求保持一致,这一点完全能够与形势政策课程要求相匹配。在授课时,当涉及校情,比如解读学校如何领会中央精神具体实施“我的中国梦”活动方案时,可与相应的学生社团共建。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专任教师或社团学生骨干进行讲授,组织社团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课后,还可将教学成果应用到社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效地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辅以丰富的音像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要求课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拓展到社会上。比如,到改制发展较好的国有、民营企业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到农村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听听农民对三农政策的感想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他们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具体表现为:一是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团队建设目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树立系统观念,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功能,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遴选、配置好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其作用主要是设立团队目标、制订建设计划、配置教学资源、建立科学制度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的遴选一般要符合高学历、高职称的条件,要注重带头人的政治素养、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的特点,配置团队成员时要注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个人偏好等方面的搭配。三是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应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确立专题,在专题选择及讲授过程中,切忌只讲形势不讲政策,讲形势是入门,讲政策是落脚点,知识传授是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上。专题设计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关心的热点设置,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设立与校情、市情、省情发展有关的专题,让大一学生尽快从高考中走出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社会发展观。而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就要系统地锻炼其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确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题。针对毕业生就应增加就业形势与选择等专题,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专题设计要使固定专题与变动专题相结合。固定专题是指我们每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及专题;变动专题要求我们做到随机应变,对重大政策的出台以及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再次,要认识到体制建设是保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必须建立健全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工作机制,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1)建立有力的领导体制。高校要成立由党、政、工、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形势政策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2)建立协调的工作机制。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的整体工作,这就要求各部门共同行动、密切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党委是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负责对全校形势政策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团委要负责组织课外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工作部门应负责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教务部门则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的考核等。(3)加强完善管理体制。我们要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施教学的复杂性、艰巨性,树立大德育观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是把它切实看作一门教育学科,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建设、管理;二是不能把它当作纯专业性的教育学科,而要视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科学的统筹协调。只有从上到下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各个机构、部门各自为政又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形势政策教育从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到授课方法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11-17

[2]杜峰,袁文.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3]翟翠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宗教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及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各个民族的和谐发展。根据2008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宗教局等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宗教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大学生作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化,为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国家完善大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高校加大对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力度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了解程度有待深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6.95%的大学生对我国实行自由政策表示赞同,78.41%的学生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表示赞同,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许多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和煤体途径获知的,其中31.86%的学生认为“宣传教育不够到位”是导致对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不够了解的重要原因,这项数据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尚浅。因此,高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大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有更深人的了解,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更加理性。

(二)当代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内涵认识模糊

在《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认知》的调查问卷中涉及到“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和“教徒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问题时,不少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认为教徒也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问及“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是否有矛盾”时,不少学生认为不矛盾。这说明目前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自由”的政策,却不知道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党员,在人党与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仰彻底的无神论,而宗教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因而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党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二、对完善我国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的建议

(一)加强民族政策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容能够使大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对提高大学生认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历史、人文、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本来就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内容。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该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二)增强与各民族高校的交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民族类高校较之于其他高校而言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的学习,这类高校中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在各个民族美美与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可以将与各民族类高校师生交流作为“第二课堂”的创新形式之一,让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了解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加强党校培训,发挥党校的学习、研究、宣传的阵地作用。加强校园媒体的管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大环境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民风和经济文化调查,走访民族家庭、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采访少数民族艺术家或民间艺人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

完善当代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是民族政策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但对问题本质认识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是他们将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人翁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文伟,朱英,宋惠艳,赵政,李成龙.大学生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09:91-95.

[2]孙雁.加强大学生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17:146-147.

[3]赵良.当代大学生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王静芳.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6]贺守喜,张建.大学生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13-15.

[7]王文东.少数民族大学生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7,05:74-79.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长效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做好“两个结合”、发挥“一拓展”和“一改进”作用入手。

一、构筑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内容。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形势为客观依据,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调整。“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为此,我们积极构筑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平台,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建立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热点问题虽只是一时的凸现,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多种矛盾交织的必然反映。“形势与政策”离不开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是一种长效机制,在效果上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有更加特殊的素质要求,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更要有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在原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师资库的基础上,逐步强大兼职教师队伍,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脑”,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成专题,实行专题负责制,积极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当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时,聘请中央党校理论专家、客座教授来做理论辅导和答疑并由院党委书记、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带头向全院学生作专题报告,积极塑造一支教学过硬、科研过硬、育人过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备课方式,强化集体备课力度。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它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有调查表明,众多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备课模式,一味追求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以应对各种检查。写出来的教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正确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失去形势政策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一门课程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既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又要创新备课方式,加大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力度,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实行团队合作,汇聚集体智慧,充分发掘和整合网络等各类资源,深化专题备课,打破教学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班集体和社团,像大学生演讲协会、研究会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对学生活动组织的有效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改进考试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事实表明,“枯燥”、“单调”、“呆板”等单一的上传下达,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手段,其时空的局限性确实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开放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影音、音像资料,建立网络教学考核和评估系统等,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使教学形象直观,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就热点问题和学生直接进行对话,采用了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探索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方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按正常教学管理的要求,考试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但同时充分考虑本课特点,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的环节,考核方法灵活,又不失严肃性,成绩考核由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以学生的课堂笔记检查与考勤为主,采用开卷考试、论文写作、专题辩论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实践考核重在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表现等列入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制度,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对学生成绩评价能够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11-17.

[2]翟翠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4篇

>>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路径与保障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共享问题研究 广州: 学校体育设施将向社会开放 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优化研究 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管理 国内外体育设施服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 浅谈中学体育设施的管理与开发 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博物馆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困境与消解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与对策性研究 上海助残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思考 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特色、困境与出路 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运用的现状 试析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备 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现状与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 公共服务社会化: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作用与政策因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9-28.

[4] 刘昕,刘静,胡月英,等. 现行中小学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模式及其相关政策法规综述[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30-533.

[5] 周国雄. 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55.

[6] 黄群玲,张得保. 《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8-41.

[7] 刘颖. 经济学视角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理论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48-51.

[8] 国家体育总局. 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67.

[9] 段长波,钟小燕. 我国群众体育公共政策的执行阻碍及对策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11,32(3):73-75.

[10]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 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方案[Z]. 2006-12-25.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第15篇

对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思考

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阅读的变化及图书馆的责任

网络时代的“深阅读”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厦门市图书馆2010年新闻媒体报道分析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

浅谈图书馆办公室档案的管理

厦门市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对策初探

松溪县“农家书屋”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依托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农家书屋”的思考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未成年人服务

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参考馆员到学科馆员之浅见

关于图书馆员心态的探讨

木桶效应与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团队精神

文献编目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浅探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践与启示

浅谈民办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探讨——以福州市仓山区图书馆为例

浅谈福建省图书馆展览工作现状及对策

我国图书馆立法的障碍和对策

培育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思考

浅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高校绿色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

浅谈私立大学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以仰恩大学图书馆为例

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浅议

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

提升服务层次推动全民阅读

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征与原则

浅谈中学图书馆开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探析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展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试论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图书馆文献剔旧的若干障碍因素

浅论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意义与策略

更新思路,做好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访工作

Interlib系统中现刊外借子系统应用实践与思考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流通管理的探讨

图书馆读者服务之语言艺术

公共图书馆人文交流服务的理念与方式求索

略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财政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对高校科研的作用

加强高校图书馆防灾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浅谈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江苏农村私人藏书室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学图书馆与中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

少儿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探讨

少儿图书馆(室)与学前儿童的阅读教育

少儿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校图书馆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之路

和谐社会语境下图书馆员形象定位解析

浅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县级公共图书馆编目工作改革初探

电子目录在科技期刊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开拓图书馆服务新局面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