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供给预测;企业战略

一、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

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按照英文直译过来就是人力资源计划,它是计划的一种,人力资源规划首先是一种计划的活动(Planning),而不是一种已经形成的计划方案(Plan)。因此在这种规划活动中规划主体具有能动性,计划的方案(Plan)是作为能动性表现的规划活动(Planning)所造就的结果。而作为文件或者方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是将合适的人员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种配置还只是一种配置的方案还不是现实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活动,而这个活动则是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者管理活动的手段,其目的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由此,才能更好的理解James W.walker做出的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深远的定义,把合适的人放置到合适的岗位上从事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长期性、获利最大的工作,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工作就是人力资源规划。James W.Walker这一定义影响了Martin W Anderson、Khoong C.M等,他们的体系中都使用了James W.Walker的这一定义。他们的文章中都沿这个定义。西方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并不是一下就达到了这一程度,而是在人力资规划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结果。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从较为孤立地研究人员管理、人员配置和人员提升等具体问题,发展到了与其他的人力资源活动相协调和企业总体战略相协调的综合计划。在方法上从单一的人员管理、配置和提升的着眼于某一个领域的方法到协调各个领域的方法的集合。

在《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的同时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是小时生成工人,由于科学管理思潮的兴起,进行初步的工作分析并选择适合且熟练的工人成为这一时期管理首要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工人(主要是小时工)成为人力资源规划活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所使用的方法也是较为单一,但是数学方法已经作为解决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被首先采用了。科学管理思潮之后是梅奥的行为关系学派,这一学派在如何提高企业效率的问题下发展了人际关系理论。在这一个时期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科学管理时期并没有太多改变,只是把关注点放到了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经过管理效率的原始积累和西方企业社会化的优胜劣汰,到了战略管理兴起的时代,西方企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并且企业内部重视人力资源的供求预测和平衡。面对多样化的工种和多样的人才种类,如何更好地实现人岗的匹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达到适人适岗才能够从较为混乱的企业管理状态中发展出有序。因此,在这一个时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主要包括依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计划、内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人力资源净需求的确定、供需平衡方案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在这一个阶段得到了确立。

在进入管理理论丛林确立以后的第一个十年,西方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从企业扩大到了政府,并且由于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涉及到了战略层次,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内容和难度比前一个时期更大,之后,管理人员接班计划、人员精简计划及运用企业文化变革支持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了新的研究内容。企业愿意接受临时工人,这对人力资源规划方法的要求更为精确,以便能够根据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来进行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研究者们通过运用理论思辨、实证及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西方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理论比之前更为完善更为成熟。

在20世纪末,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的重点在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效益情况及对本企业竞争优势等的潜在影响。由于市场环境的加速变化,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并支持企业战略的人力资规划得到了重视,并且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为灵活,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在不同时期、不同外部环境下,企业很少会采用完整、确定的规划过程。

二、国内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

我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大都是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在劳动人事管理阶段,我国开展了对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学习并根据国内的情况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人事管理管理阶段,随着外资的进入和海外学者的归来,人力资源规划的学习和研究数量大大增加。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国内和国外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文化差异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国内人力资源体系不够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还没有与企业的战略、市场变化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国内外人力资源规划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国外人力资源规划和国内人力资源规划研究历史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研究的范围上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较为广泛,我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大多数限于企业。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不仅仅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政府部门、军队、医院等也开展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而我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大多数限于企业,并且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也不完善。其次,研究的内容。国外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涉及到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内容并且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和市场的关系。而我国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则涉及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第三,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方法上,国外侧重于使用数学方法对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做出预测并根据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的结果进行供求平衡的决策。国内人力资源规划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不如西方,不太重视数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范围、内容和使用的方法上都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参 考 文 献

[1]James W.Walker.Evaluating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Application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86:13

[2]Khoong C.M..An integrated system framework and analysis methodology for manpower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6(17)

[3]Martin W Anderson.The Metrics of Workforce Planning[J].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Dyer Lee.Human Resource Planning Guide[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5]Manzini Andrew O..Integrating Human Resource and Strategic Business Planning[M].New York:Amacom,1986

[6]Craft james A.,Craig Fleisher,Gerald Schoenfeld.Human Resource Competitor Intelligence:Concept,Focus,and Issues[J].Human Resource Planning.1990,13(4):265~280

[7]马为民.基于战略的HL公司人力资源规划设计[D].长沙:中南大学.2008

[8]曲小康.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09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point out the character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plan and the present question that exists in supply power th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plan of our country.Then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the summary of human resource plan theory and the actual state of our country human resources plan,it gives the step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plan system’s construction.Finally it gives a scientifically and comprehensive human resources plan primary coverage,and this can help our country’s supplies power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 human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Power supply enterprise;Human resource;Plan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家民生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供电企业需要重新高度认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已成为管理者高度关注的焦点。供电企业需要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格局。

1.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质,加上计划经济的影响,供电企业的外部环境处于封闭状态,这使得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有其独特之处。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如下[1]:

1.1 通用性与独特性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在规划体系的构建上要遵循人力资源规划的一般规律和通用的体系结构,但在具体设计思路和方法的选择上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供需的预测。

1.2 可预测性

受传统电力系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供电企业内外部的流动性都比较差。员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力资源供应和需求的预测性很强,可以很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另外,我国供电企业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少,人力资源规划预测的驱动变量较少,因此具有很强的预测性。

1.3 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存

供电企业是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和体制还很不健全,技术和方法也很落后。供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理念和方法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在电力市场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受国有制的影响很深,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一定限制。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性,对发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供电企业人力资源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总量绝对过剩、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2]。

2.2 系统性不够

我国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较为狭隘。很多管理者把人力资源规划等同于简单的人员得招聘和供需预测,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此外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系统规划的重要性,缺乏对自身人力资源状况的系统分析也缺乏与同行业的比较和交流,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性不够。

2.3 专业化不强

目前,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缺乏战略性规划的制定,岗位配置不合理、薪酬设计不透明、权责设定不清晰。需要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加强与其他各部门的沟通,在关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制定适用于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3.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构建的步骤

依据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构建的步骤并结合供电企业的特殊情况,总结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构建的一般步骤[3]:

3.1 内外部环境分析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首先是利用SWOT工具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电力行业环境等。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基本状况、企业员工的人数、教育程度、结构等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等信息。根据以上的分析找出企业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企业可能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来利用内部优势,抓住机会,弥补自身不足,避免外部威胁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是指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数量、结构、素质等进行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流失预测等内容。供电企业应明确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发展、岗位设置、人员能力等来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和模型。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预测方法包括定量预测方法和定性预测方法[4]。定量预测方法包括:趋势外推法、指数平滑法、产需预测法、多元回归预测法、经济模型法、计算机模拟法、随机网络模式法等。定性预测方法包括:德尔菲法、现状预测法、驱动因素预测法、散点图法、描述法等。

3.3 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能进一步更深层次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外部供给预测和企业内部供给预测。供给预测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预测等内容。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包括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5]。内部预测方法包括:技能清单法、人员核查法、随机网络模式法、人员接替模型法、马尔可夫预测法等。外部预测方法包括:德尔菲法、目标规划法、直接调查法等。

3.4 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人力资源供需分析的情况确定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净需求,判断是否达到了供需平衡。如果未达到平衡,可以由针对性地进行招聘或培训等工作。人力资源部门依据企业的总体战略、人员的结构、人员的数量、未来人员需求等信息来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地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规划与环境和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不合理的地方,要不断地进行反馈和修正,使规划能不断地完善,存进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

4.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人员补充规划、人员流动规划、人员培训规划、人员薪酬规划等内容。

4.1 人员补充计划

人员补充是供电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形成,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有效的人员补充工作能节约成本、提高人员效率,为今后的培训、考评、薪酬、激励等管理活动打好基础。所以的供电企业都应同时通过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补充人员。内部招聘主要是通过岗位调动、晋升等来实现。供电企业外部招聘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系统内招聘职工子女。二是引进各类高校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的年龄、学历、素质结构。三是接收复转退伍军人[6]。

4.2 人员流动规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主要包括晋升、调动和降职。降职是一种惩罚性人力资源流动方式,降职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士气与活力。若不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则不采用降职方式。人员晋升就是企业根据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其层级结构,有计划地把有能力的人提升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企业晋升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线晋升机制,即循着单一的途径由底层到高层。另外一种就是多途径晋升机制,组织中的每一名人员均有较多的弹性晋升机会。

4.3 人员培训规划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专业型的电力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使员工更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供电企业人员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和系统性很强,培训的内容、标准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供电企业的培训基地建设要适应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加快提高技能人才比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各类人才选拔、技术技能津贴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各类技术技能比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完善和提高公司的技术技能等级结构[7]。

4.4 人员薪酬规划

在薪酬分配上,供电企业应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与工作的艰苦程度,分层次来进行薪酬分派,同时要以经济效益和贡献大小为标准,向关键技术岗位倾斜。拉开关键技能岗位与一般技能岗位的工资差距,以引导企业人力资源向关键岗位流动,形成关键岗位上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这些岗位上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岗位津贴;对高技能操作人员实行技能专家津贴,高级技师、技师津贴。对于因急需引进的人才实行协议工资等薪酬政策,稳定并激励关键人才。

5.结论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电力销售逐渐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对电力体制改革关注日益紧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服务成为电力行业的大势所趋。在新的形势下,供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的人才为依托,供电企业必须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博.发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10-25.

[2]王守嵩.县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6-20.

[3]李振杰.东营供电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6-28.

[4]苏培彬.NX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26-38.

[5]赵冬冬.河北超高压分公司人力资源规划项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36-44.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创建灵活多变、动态有序的适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36-04

[作者简介] 刘厚金,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生,华东政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上海 201102)

中小企业作为最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发展区域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满足消费需求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迅速变革,中小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主、管理层逐渐认识到绩效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明智选择。但是,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普遍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使得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着可有可无与执行不力的困境与危机。人力资源规划不当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岗位职责不清、人员配置不合理、员工素质结构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各种问题的困扰,从而束缚了企业发展速度,错失了发展良机。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现状出发,探讨产生危机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针对危机的治理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现实表象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开展各项后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依据,对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力资源规划就是预测企业未来的目标和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目标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的危机主要体现在规划缺失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等几个方面。

1.对人力资源规划存在质疑与困惑,规划缺失程度严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危机表现在管理理念上就是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质疑和困惑。部分中小企业习惯于把资金和技术看作企业发展的唯一动力,一切经营活动均围绕吸收资金和引进技术来展开,而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被忽略。大多数中小企业尽管也设立了“人事部”或“人力资源部”,但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仅仅局限在人员招聘和档案管理这些浅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这些企业基本上不存在,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和前提的人力资源规划更是如此。即使有少数中小企业在做人力资源规划,但在他们中间却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质疑和困惑:明明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为什么人力资源规划并没取得应有的回报?人力资源规划到底重要不重要?等等。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也不过十之二三”等。以上便是许多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理念的基本写照,正是这种主观意识的作祟,最终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缺失。

现实中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创立初期的中小企业,业务和人员规模比较小,企业内部的分工也不明确,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而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来讲没有太大意义。二是企业人力资源处于杂而无序管理阶段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是一直在进行,但不系统。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来制定,使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不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三是家族式或传统式中小企业,企业的竞争和对人才的争夺不是很激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相关利益群体内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严重。

2.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缺乏科学性指导,脱离企业发展实际。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现有的理论基本上是来自于对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企业的经验研究。对于这些理论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适用性,美国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很少能适合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组织不正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更是如此。在诸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主要是针对规模大、组织结构健全以及人力资源职能完善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成果以及方法技术很少。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借鉴,使得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应用容易出现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顾该企业实际情况照搬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技术,致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适用的环境,脱离实际,生命期短,甚至无法执行;二是盲目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楚企业发展战略,不了解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缺少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的指导,最终导致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照搬照抄大企业的规划,而应当立足解决问题,形成具有自身风格和特点的、灵活的规划模式。

3.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体系不完善,规划的实施障碍重重。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程序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确定、内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各部门岗位定编状况和需求分析、制定企业1-3年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计划及评估。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体系的不完善,致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无法实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战略模糊,使人力资源规划受到方向性的制约。企业战略规划应当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但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中小企业战略模糊,甚至战略缺失。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就会产生规划依据不够充分和明确的弊病。二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有力的支撑。一方面,战略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相对频繁的组织结构调整,使得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如职位分析、考核等)更为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重业务、轻管理”,再加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于业务管理,资源配置也不够充分,从而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形成系统、完整、成熟的支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障碍重重。

4.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不力,规划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据《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的战略与规划执行力普遍偏低,仅有40%的企业能够将已经有的规划执行下去,多数企业无法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作为战略规划之一的人力资源规划更是如此。人力资源规划执行不力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人力资源规划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无常,企业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可能造成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要求而无法执行;二是在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过程中,由于规划的制定本身存在缺陷,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使得规划的可执行性较差;三是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过程中需要决策者、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而实际工作中,多数中小企业的直线经理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分离。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容易造成规划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一头热,致使规划的输出大打折扣,可执行性较差,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内在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微观管理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危机产生的如下原因。

1.企业发展战略的多变性与模糊性,导致规划缺少应有的目标导向

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为指导原则和出发点,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首先要明晰企业发展战略,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员工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酬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的支撑体系。然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比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幻而定,缺乏应有的目标导向。

2.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的偏差,导致规划脱离企业实际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内容、制定方法、程序、原则等认识和理解的不全面。一般而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经过三个先后相继、相互影响的重要步骤:明确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然而,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科学地掌握制定规划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继而,在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认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地予以配合。二是对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内外部环境缺乏回应,对其复杂性、多变性认识不足。未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是:市场变化更加迅速,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偏好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企业因此而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在整个的角逐中,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能力、业务创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人力资源绝对是这场战争中制胜的关键。这就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处于基础性的、计划性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使人力资源规划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导致的人力需求,又能摆脱固定人力架构造成产品成本过高的缺陷,则是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限制了规划的制定、实施与持续发展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是造成规划危机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中等偏小,职能部门的划分较粗略,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了独立的人事部门,但往往分工粗、人数少;二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领导的个人意志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使得制度形同虚设;三是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使用的短视现象,即只强调人力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与激励。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员工是被动的,限制了他们的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较高。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的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不可避免地存在缺失、规划不全面、无法实施等状况。

4.专业管理者短缺与员工素质不高,制约了规划制定与执行的绩效

尽管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其职能的行使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较低;二是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三是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需要战略的眼光与沟通协调能力。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缺乏执行上的可行性。因此,高素质、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也是导致规划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当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据统计,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有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中小企业仅2.96人,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治理对策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然而,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为关键的是能否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当策略。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表象与原因,笔者认为改善规划危机的治理对策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强化对规划的科学认识,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融合

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与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认识,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融合。明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根据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实际经营情况,确定发展的分期战略。如果长期战略由于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确定,也应该确定短期或年度企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全面地认识人力资源规划是治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企业经营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去;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中小企业规划制定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切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最高境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最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避免企业内部各种人力资源损耗的滋生和蔓延。

2.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

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是革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然蕴含着对人力资源管理旧模式的扬弃,甚至是全新模式的构建。这一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剧烈变革的过程。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以及对原有习惯的固守,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阻力。但是,只有实施有效的变革才能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建构运转良好的支撑平台。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除了其职能部门固有的职位分析、职位设置、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等工作之外,有些甚至超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比如计划与预算管理体系、企业目标管理体系等。

3.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也是改善其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重要途径。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强烈竞争性,使得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为复杂,这样就要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者应具有高超的战略思维与良好的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加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其整体性的专业素质成为人力资源规划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改善当前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也能大大促进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观念认同与执行配合。

4.积极开拓新思路,创建灵活多变、动态有序的适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新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改善其人力资源规划的危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新思路,建立灵活多变、动态有序的创新模式。例如,建立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制度与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人力资源规划主线。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组合,以便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随时满足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临时性人力需求目标。所谓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人力资源规划主线主要是指随着视角的改变和关注问题的不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同时拥有多条主线,这些主线可以独立平行,也可以相互交叉。人才招募、人才培养、模块建设、员工关系、利益协调、“空降兵”生存,甚至人力资源变革管理都可以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主线条。多条主线的交织构建成一个有效的系统,通过对相互交织的主线进行分析,就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折射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细微结构,让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时对问题把握得更为精准。只要从上述规划主线的思路出发,即使企业缺乏战略或者战略不清晰,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转换视角从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企业管理系统,寻找并定位人力资源的相关问题,据此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总之,管理者必须正确识别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表象,透彻分析其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治理对策。如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能够摆脱战略割裂与脱离实际的困境,运转有效的规划活动必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进展。这些人力资源的良性运作都将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迎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新.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4]李前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3).

[5]牛凯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认识与机制[J].企业活力,2004,(8).

[6]郑海航,吴冬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维立体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2).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权限划分;制度分析

基金资助: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77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可耗竭资源最优开采及最优价格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审视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实践,发现规划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探究各类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制度诱因,既有助于深刻理解矿产资源规划的现实,也有利于通过规划制度的完善,提高规划体系的质量,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目标。

一、矿产资源规划的内涵

矿产资源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中长期规划、国家或地区矿产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对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作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之前的一种活动,矿产资源规划本质上是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各类矿产资源在勘探开采的空间和时间上所做的一种配置,包括品种规划、矿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矿业权规划等。作为人类计划活动的一种,一项完整有效的矿产资源规划包括所针对的目标以及如何做、谁做、何时做、在何地做、需投入多少资源等基本问题。除此之外,要明确在实施过程中什么情况下需修改规划,即该项计划有效的前提条件;为了增强规划的适应性,要注明当实际情况与规划前提条件不符时应采取的措施;为便于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规划实施条件不具备时,能够判断是应该放弃该项规划还是要竭尽全力、创造条件上,规划书还应说明进行这项工作或实现相应目标的意义或重要性。综上所述,一项完整的矿产资源规划应包括的要素如表1所示。(表1)

矿产资源规划的最终结果是对矿业未来发展的行动方针作出预测和安排,有效的规划通过清楚地明确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为整个矿产资源产业的未来行动提供路径图,减少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先的分析和规划有助于对有限的矿产资源禀赋做出合理的配置,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目标、任务、责任明确的各类规划,可以清楚地说明目标和任务的关系,制定出指导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日常决策的原则;同时,矿产资源规划通过事先的目标制定,为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确定了事中、事后各类活动控制的标准,从而提高各类活动的有效性。

二、矿产资源规划的体系构成

根据《矿产资源法》及《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批复》(国函〔2001〕3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通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9号)、《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南》(国土资发〔2001〕39号)、《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2〕152号)等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由全国性矿产资源规划、地区性矿产资源规划和行业性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构成,全国性矿产资源规划包括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地区性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省级、市(地)级、县级和跨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规划。行业性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指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产业行业管理部门编制的相关矿产资源开发规划。规划体系内各层次、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下级矿产资源规划服从上级矿产资源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行业性规划和地区性规划服从全国性规划。规划体系的构成及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从制度上看,同级的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之间关系模糊不清,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实践中表现为矿产资源规划与其他规划如工业规划、旅游区规划矛盾等问题十分突出。现实中同类各层次规划冲突、打架,无规划盲目开采,区域间难协调,规划执行力差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与同级的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矛盾、分歧一样,首先在于制度安排本身在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类规划功能定位上不准确、不清晰,相应的指标化的目标体系细化、整合不充分。

三、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审批的权限划分

造成规划体系不统一、区域难协调、规划冲突、执行力差、无规划盲目开采等问题的原因,除了制度中各规划功能定位不准确、关系不明确外,还有就是制度安排中各规划的编制、审批权限划分不当以及矿产资源规划的权限关系与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法定职权关系不匹配。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下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地方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编制本区域内相应层级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编制本区域内相应级别的行业规划。矿产资源规划自上而下编制,下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必须以上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并与上级相关规划相一致,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由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由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则由县政府报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权限划分和审批权限划分如表2、表3所示。(表2、表3)

矿产资源规划制度中按中央、省、市、县分层次划分规划编制权、审批权的安排,权限明确、权力主体间关系清晰,但这样的权限划分却不能保证规划体系(目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协调性、一致性,也不能保障矿产资源规划各项功能、目标、任务的实现,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现实是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盲目开采、采富弃贫、快速耗竭、环境污染等无序混乱状态。分析其原因:其一,在编制权限的划分中,各级规划都是上级职能部门指导、本级政府领导、本级职能部门编制的格局,突出的是本级政府的意志,而作为上级规划的代言者作用有限,无法承担落实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制约的职责,因而也就不能保证规划体系的一致性;同时各级政府则可以充分发挥各级规划领导者的作用,尽可能地将地方局部利益、地方意志通过规划条例合法化,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中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支起制度上的保护伞;其二,在审批权限的划分中,省级、县级的综合规划权、各级专项的规划权都在国家、省级政府的国土资源职能部门,而非政令的中枢系统――各级政府,削弱了各规划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行难的局面;其三,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权限、审批权限分属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两个自成体系的职能系统,无上下位关系,两个系列规划的协调和统一更难以实现。

规划编制中应该是上级国土矿产主管部门领导,本级政府组织、国土矿产主管部门编写,以确保上级规划在下级规划中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实现规划体系的协调统一。同时,省级规划审批权限应收归国务院、市县级规划审批权收归省政府,以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以及相关政令的统一性和执行力。

四、矿产资源规划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内各规划之间、各规划指标之间的关系决定于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制定权、审批权的划分,决定于相应各层次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不难理解,各类规划编制、审批权限归属的权力主体所拥有的行政资源包括行政权力等的多寡、大小,决定着各类规划的权威性的高低、执行力的大小;各权力主体在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权力配置中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我国的行政权力配置是以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为主线、各级政府所属职能部门为辅助的系统。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责任者拥有与之级别和责任相匹配的近乎绝对的行政资源和权力,上下级之间关系明确且不容挑战。发改委、国土资源主管机关等各级政府所属职能部门作为各归口业务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提出业务领域内的参谋建议,少有行政资源,其相关政令的颁布实施需要得到同级政府的授权,因而权力也受到同级政府的制约;上下级职能部门之间虽有上下位的关系,但属归口管理,专业指导性强、行政指令性弱,是弱化了的上下级关系。各职能部门之间是平行关系,但各职能部门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不同,出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法规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是简单的平行。

考虑各类、各级规划编制、审批权限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主体在权力配置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就演变为如图2所示的状态。弱化了的各级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弱化了的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弱化了的上级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对下级总体规划的约束,使得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中的主要领域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目标难以细化、落实,各行业总体规划被虚置,整个矿产资源规划沿各级政府的综合规划被条状分割,协调性、统一性不能实现,而大大小小的诸侯经济依靠各级政府对所属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约束成为现实。(图2)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的分析,借鉴其他规划制度的优点长处,我国矿产资源的规划制度应做以下方面的调整:一是简化体系构成,减少规划的部门、层次;二是调整规划编制权限、审批权限,加强上级规划部门在下级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的作用;三是规划审批权收归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四是注意权限划分与各权力主体在权力配置系统中相互关系的匹配;五是考虑采用更为严格的规划许可制度,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法律约束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宋顺等.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经济,2006.2.

[2]吴巧生,王华.区域矿产资源规划的定位与定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4.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管理层面的投入,希望通过转变管理措施和提高管理力度,促使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取得不断的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规划缺失、缺乏科学性指导等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整体效益严重下降。因此现阶段,运用有效措施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困境进行消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规划的制定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如规划缺失和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指导等,这些困境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无法有效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现阶段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对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加强实践,实践中发现,部分企业出现了规划缺失的现象。首先,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工作团队和业务范围,此时他们没有能够明确进行内部分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对眼前问题的解决,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这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其次,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摸索阶段,因此混乱现象严重。尽管始终坚持运行了人力资源规划内容,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例如,招聘和培训等都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部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而科学的程序,因此导致不同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集体发挥最大效力。这种现象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工作人员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下降,同时人员成本增加;最后,部分中小型企业属于传统或家族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严重。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人员聘用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相关利益因素,因此没有构建起严格的规划[1]。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以上三种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必将遭到淘汰。

(二)缺乏科学性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以科学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相关规划内容能够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的理论大多借鉴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忽视了这些理论同中小型企业实际的适应程度。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规模、不正规的组织,同大企业的运转具有极大的差别。同时现阶段,我国研究领域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多半是针对大企业进行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忽视,这是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的主要原因[2]。现阶段,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领导人员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能够积极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的制定相关规划内容,而是照搬照抄大型企业的规划模式和经验,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同时无法起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真实的经营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科学而详细的理论依据,更没有积极引进和学习相关制定手段和技巧,导致规划完全没有可靠性。

二、困境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规划缺失和缺乏科学性指导等困境,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新时期,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一)受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影响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数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种特点导致其随时能够进行战略调整,同时又不能够对战略进行明确,这样一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困难。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在进行任何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都应当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而中小型多变的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失去了根本目标,其规划的科学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率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对人力资源要求进行确立,接下来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并确立薪资待遇等一系列相关内容[3]。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正在不断扩张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从事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其提供服务、加工生产及销售等方面都无法借鉴相关经验,只能靠自身的实践和摸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定岗定编的过程中也无法及时构建有效措施等。种种现象导致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构成,而无法及时形成科学的规划内容。

(二)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的现状。一方面,没有全面掌握该规划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制定和实施的原则、方法等掌握不够到位。然而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它是企业实施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只一味的以相同的标准、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来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管理,导致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法随机应变的适应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4]。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消解策略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已经成立并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更加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同自身经营范围、领域以及自身规模无关,而同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型积极展开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

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应首先对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确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分期目标。如果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呈现出相对复杂、多变的状态,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同时应当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的认知,这是解决人力资源规划困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5]。首先,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宣传,促使企业领导积极将该规划同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其次,对从事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积极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理念、技术,并随时对人力资源规划内容进行更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人员应将企业的发展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融为一体。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促进二者的融合是企业长期发展应始终坚持的宗旨,只有促进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形成,才能够实施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小型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6]。

(二)构建完善管理体系

中小型企业在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该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实施氛围。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重新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特定时机甚至需要重新构建该模式。该过程是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阶段[7]。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对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的利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习惯等,这必将导致企业职工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然而,企业相关领导人应坚持实施,并做好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构建起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在这一支撑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和职位分析等工作内容,还应当对部分人力资源职业内容外的工作进行有效改善,例如制定有效的起因目标管理体系等[8]。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困境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积极面对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一来,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筛选及培训,促使其不断提高战力思维,并拥有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力。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其积极同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9]。同时,中小型企业还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促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更加可行。

结论: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6篇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管理层面的投入,希望通过转变管理措施和提高管理力度,促使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取得不断的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规划缺失、缺乏科学性指导等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整体效益严重下降。因此现阶段,运用有效措施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困境进行消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规划的制定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如规划缺失和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指导等,这些困境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无法有效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现阶段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对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加强实践,实践中发现,部分企业出现了规划缺失的现象。首先,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工作团队和业务范围,此时他们没有能够明确进行内部分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对眼前问题的解决,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这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其次,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摸索阶段,因此混乱现象严重。尽管始终坚持运行了人力资源规划内容,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例如,招聘和培训等都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部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而科学的程序,因此导致不同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集体发挥最大效力。这种现象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工作人员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下降,同时人员成本增加;最后,部分中小型企业属于传统或家族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严重。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人员聘用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相关利益因素,因此没有构建起严格的规划。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以上三种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必将遭到淘汰。

(二)缺乏科学性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以科学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相关规划内容能够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的理论大多借鉴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忽视了这些理论同中小型企业实际的适应程度。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规模、不正规的组织,同大企业的运转具有极大的差别。同时现阶段,我国研究领域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多半是针对大企业进行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忽视,这是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领导人员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能够积极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的制定相关规划内容,而是照搬照抄大型企业的规划模式和经验,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同时无法起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真实的经营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科学而详细的理论依据,更没有积极引进和学习相关制定手段和技巧,导致规划完全没有可靠性。

二、困境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规划缺失和缺乏科学性指导等困境,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新时期,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一)受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影响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数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种特点导致其随时能够进行战略调整,同时又不能够对战略进行明确,这样一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困难。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在进行任何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都应当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而中小型多变的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失去了根本目标,其规划的科学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率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对人力资源要求进行确立,接下来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并确立薪资待遇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正在不断扩张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从事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其提供服务、加工生产及销售等方面都无法借鉴相关经验,只能靠自身的实践和摸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定岗定编的过程中也无法及时构建有效措施等。种种现象导致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构成,而无法及时形成科学的规划内容。

(二)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的现状。一方面,没有全面掌握该规划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制定和实施的原则、方法等掌握不够到位。然而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它是企业实施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只一味的以相同的标准、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来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管理,导致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法随机应变的适应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消解策略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已经成立并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更加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同自身经营范围、领域以及自身规模无关,而同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型积极展开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

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应首先对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确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分期目标。如果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呈现出相对复杂、多变的状态,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同时应当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的认知,这是解决人力资源规划困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首先,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宣传,促使企业领导积极将该规划同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其次,对从事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积极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理念、技术,并随时对人力资源规划内容进行更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人员应将企业的发展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融为一体。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促进二者的融合是企业长期发展应始终坚持的宗旨,只有促进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形成,才能够实施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小型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构建完善管理体系

中小型企业在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该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实施氛围。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重新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特定时机甚至需要重新构建该模式。该过程是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阶段。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对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的利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习惯等,这必将导致企业职工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然而,企业相关领导人应坚持实施,并做好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构建起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在这一支撑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和职位分析等工作内容,还应当对部分人力资源职业内容外的工作进行有效改善,例如制定有效的起因目标管理体系等。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困境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积极面对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一来,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筛选及培训,促使其不断提高战力思维,并拥有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力。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其积极同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中小型企业还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促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更加可行。

四、结论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7篇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诊断,找出具体的制约性因素,进而通过相应的应对对策,减少或者避免人力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从而探索出与中小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可有效执行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法。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体系;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8302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只有与其内部发展管理和外部综合环境变化的实际相一致,并不断进行修正,才能避免中小企业在高速发展中受人才短缺、管理缺陷等人的因素制约。对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决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企业推行人力资源规划成败的前提和基础。

1 中小企业推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企业战略和企业管理理念上,突出表现为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1.1 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中小企业把资金、生产和销售看作企业发展的唯一动力,而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被忽略。中小企业设立的人事部门的工作局限在薪酬管理、人员招聘和档案管理等内容,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质疑和困惑,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中小企业还比较欠缺。

1.2 缺乏科学性指导,与企业实际脱离

现在的理论研究者很少涉及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研究,使其缺乏现成科学理论指导和企业成功经验的借鉴。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战略模糊、多变,对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不清楚的情况下,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照搬大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技术等,致使其人力资源规划脱离实际,生命期短,甚至无法执行。

1.3 支撑体系不完善,实施障碍重重

受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以及自身问题等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模糊、多变,使其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强有效的战略支撑,发展战略的不稳定性又造成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变化,这就更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复杂多变,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造成制约,使得执行起来障碍重重。

1.4 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执行性差

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后实施、执行的过程中,受企业发展战略的模糊或不断变化及规划本身缺陷的影响,规划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中层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受知识和技能局限制约不能真正发挥其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业务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等现象易造成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视、片面执行规划,这就必然使得其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起来不接地气,人力资源规划输出结果与规划预期目标南辕北辙。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原因。其根本的原因是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和条件等影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受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运营环境、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员工素质等因素制约。

2.1 发展战略的多变性与模糊性

中小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多没有稳定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其快速扩张阶段,其过度重视企业的研发与生产、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但在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理论和相应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与学习,这就使得其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出台滞后于企业规模的发展,只是简单、被动的根据企业某阶段的侧重板块和销售市场的变化进行人才招聘,就造成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目标性和预见性缺失,必然造成员工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酬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的支撑体系缺乏。

2.2 对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认识片面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程度、主要内容、制定原则和方法、执行条件等方面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制定技术与方法,使得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相互独立、缺乏协作;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等,最终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步伐不同步。

2.3 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缺陷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工粗、人数少,存在只强调人力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与激励不足。这就使得各级各类员工的特长和潜能不能充分有效的被激发运用起来,也限制了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在表象上就表现为中小企业的职工流动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正是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其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阶段就存在内容失真、不全面等缺陷,为其执行和实施埋下隐患。

2.4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欠缺,水平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精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人力资源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培训。一些中层管理者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性差,缺乏预见性。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是导致规划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5 组织内部管理沟通不顺畅

一个规范、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过程必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分工协作的综合过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都要为其贡献聪明才智,制定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企业战略计划,一系列的专门小组会议,行动计划。而在中小企业这些计划还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没有强有力的战略计划,专门小组会议缺乏相应的讨论,行动计划微乎其微;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功能小于其职能之和,从而使人力资源规划与生产经营计划出现了不一致性。

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应对对策

人力资源规划不是简单地招人、用人,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中长期规划以及近期计划等来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等内容,中小企业应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升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全面性和可执行性。

3.1 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升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中小企业要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制定明确、稳定的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实施作为提高效益、实现目标计划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各个部门都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部门的工作计划、目标统一起来,把部门的工作计划、目标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统一起来。规划协调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中主要规划内容、规划制定的主要技术与方法以及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特点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为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各阶段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执行提供管理基础。

3.2 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完备的支撑体系和平台

中小企业要想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体系和平台,除了在设立包含薪酬管理、人员招聘、定员定额等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增加职能部门间分工协助的综合考核联动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等管理内容外,还要建立整个企业的全面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体系,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生产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特殊激励福利体系、培训与拓展提升体系等,以全面改善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的状况。有重点、分步骤的与科研院所合作或者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专家请进来,以提升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综合管理水平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队伍,全面弥补了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缺陷。从而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成功,为其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提供有效运转的支撑平台。

3.3 科学、全面的分析、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

中小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是由其组织目标和战略决定的,基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估计,在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能力分析和未来需要作出全面的评估后,中小企业管理层要争取为达到其经营规模、经营目标而配备相应的需求数量和结构的人力资源。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阶段和规模明确指出需要进行精简的超员超编的领域和部门。并对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测制定出能满足企业未来实际情况下人力资源需要的规划方案。科学、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能检验现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符合实际,也能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提供预测。

3.4 打造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导致人力资源规划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包括一个追踪求职者的程序,一份技能清单,一个职业规划项目以及员工服务项目)是对组织中的信息流进行整体性的获取、储存、分析和控制,丰富、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强有力数据和技术支撑。人力资源规划的模式是实时动态的过程。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学历背景、能力特长、综合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和洞察整个行业走向,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及时准确获得相关的动态信息。

3.5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小企业需要实施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计划,也是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计划。根据“需要层次论”的观点,只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同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干事创业、用心做事。因此,中小企业首先要运用人力资源调查和评估的方法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人才技能和职务岗位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制定工作标准、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绩效考核标准等,调动现有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并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想方设法留住企业核心人才,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和自我实现需要,不断丰富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如职位、荣誉、福利、待遇等。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要力争使企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这样也能为其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3.6 跟踪与控制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中小企业首先要重点对各部门和全员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各方面的培训,为各部门能够全面、合理的提出自己未来各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提供保证。然后根据这些人力资源需求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规划才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才能通过其有效实施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力保证。因此,就需要跟踪和控制人力资源规划前的数据信息收集、规划的制定、规划实施与执行等各个阶段。及时发现各阶段发展变化中的偏差并立即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这样才能始终保证人力资源规划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保持融合和一致,从而提高人力资源规划自身运作的有效性。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我省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我省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较为狭隘,把人力资源规划简单理解为“被动填补人员空缺”的手段,将其简单等同于招聘填补计划,制定、实施真正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很少,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总体来说,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薄弱,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

2、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意识较低

传统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习惯于按照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来操作,实行统一的行政式管理,人事管理缺乏灵活性和自。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固定在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上,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理念,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形成系统、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规划不完整。

2.2 人力资源规划重点不突出

很多供电企业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涵盖了企业各层次、各专业在内的全体员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电力企业必须事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供应状况确定关键人才和稀缺人才,把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效率。

2.3 薪酬分配机制缺乏激励性

我省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缺陷阻碍着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制约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供电企业一般实行的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绩效评价在薪酬体系中作用不大,不同职位类型、等级之间的薪酬标准、差距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差,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2.4 人力资源规划忽视个人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经常出现忽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现象。供电企业必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这样员工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同时,职业发展通道也是预测内部人员流动的重要依据。

2.5 人力资源规划缺乏专业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规划方法的专业化。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间环节,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较晚,方法、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模型,应立足企业实际,在确保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人力资源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3、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整体思路

3.1 更新人才观念

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全面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全面更新人才观念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发展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用人机制的转换是一切改革创新的基础。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因此,应及时更新人才观念,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构筑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2 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

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供电企业改革中,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现有模式加以提升,只有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2.1 改革新员工招聘办法

在招聘新员工时,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标准,为今后的岗位任用和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生产一线全日制毕业生短缺,尤其是县区供电企业人才缺失的棘手问题,改革毕业生招聘办法,采取定向招聘,根据县级以下单位和生产一线单位的实际需要,在招聘毕业生时签订到县区或一线工作的协议,逐步改善县区和生产一线单位人员结构,解决人员不好配置的问题。

3.2.2 完善岗位竞聘和转岗离岗制度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机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使用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聘上岗原则,打破身份、级别的限制,广泛拓宽选人渠道,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完善竞聘方案,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待岗培训机制。

3.3 积极帮助员工制定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培训体系,大力提倡一岗多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工作。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对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的跟踪制度,细化培养流程,加强监督考核,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目前供电企业正积极稳步推进薪酬体制改革,加大对关键性管理人才和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吸引、留住了人才,同时,员工岗位月薪随企业经济效益上下浮动,与其岗位职责和劳动贡献相关联,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适用于供电企业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的绩效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薪酬制度结合绩效考核的改革,是供电企业薪酬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支撑点。

3.5 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思路应符合企业特点

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科学、实际的设计思路,以切合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特点,体现供电企业技术密集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形成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和方法。供电企业不能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单独的管理模块,为“规划”而规划,应从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高度出发,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导向,加强企业其他管理模块,实现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高效联动和有效支撑,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既要遵循人力资源规划的一般规律和通用的体系结构,又要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规划突破口。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军 人力资源 规划 制度 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重头戏”之一,就是健全完善与军队使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源规划制度是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顺利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保证。美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建设和理论方法有许多可取之处和有效措施,对健全完善我军人力资源规划制度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军军事人力规划的体制机制框架

为适应全面推进军事转型的需要,美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度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

1.美军军事人力规划的组织领导结构

美军历来重视军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美国国防部专门设有人力、预备役与后勤的助理部长,负责起草人力资源规划相关文件,内容涉及附属机构、志愿活动、个人规划、人力需求和变动,并征求其他国防部长办公室对人力资源投入的需求意见,撰写国防人力资源程序解释专题报告、分析和附件,整合与提交已完成的报告。

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联合参谋部设有人力与人事部,负责全军人力与人事规划政策,结合作战任务主管总动员计划,执行全军人力需要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制定联合人力和人事计划,主要包括:管理人事资产;评估战斗支援机构所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并提交至参联会;评估联合预备役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军事人力资源需求提供说明解释等。

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等军种部各有一名人力与预备役助理部长,总管本军种人力资源和人事政策,职责是整合军队和民间的一切人力资源,以支援应急响应。

2.美军军事人力规划的主要政策文件

美国国防部、参联会和军兵种都有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文件。其中,国防部文件,如国防部命令、国防部指示、国防部出版物、国防部手册等,都有军事人力资源规划相关的专门文件。它们体例有所区别,但都包含目的、适用范围、相应职责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这些文件从分类、目的和使用范围进行整理和分析,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评估计划类文件,旨在指导人力资源规划评估计划,主要包括《国防部文职雇员人力成本年度报告》、《国防部军事人力资源评估计划》、《军事人力资源报告》、《军事人力质量分布》《现役军事人力计划和计算》、《国防人力资源需求报告》。这些文件分别对人力需求、人力成本、人力数量及人力质量等要素的评估计划过程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国防部长办公室、军种部门、国防机构等单位。

二是程序规范类文件,旨在对人力资源规划相关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主要包括《军事人力资源记录照片》、《联合人力和人事计划》、《医疗人力资源和人事》、《国防部人力情报训练》、《战时人力动员计划政策和程序》、《国防部人力情报行动集中管理》、《人力资源情报行动》、《国防部人力资源行动》、《人力资源和单位组织机构文件的自动归档》。文件通过对国防部文件进行补充说明,通过制定政策等方式,对具体的数据、要素、程序进行规范,主要适用于国防部长办公室、军种部门、参联会、作战司令部、国防部检察长、国防机构等。

三是指南手册类文件,旨在对人力资源规划相关工作的依据、办法、操作提供指导,主要包括《海岸警卫队人力调动和支援计划》、《人力情报收集》、《人力资源保障》、《战时人力资源动员计划指南》、《人力资源计划者动员手册》、《战时人力动员计划系统用户手册》、《人力资源整合指南》、《人力资源管理指南》。对人力资源规划相关量化、取样、运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具体方法,主要适用于国防部长办公室、军种部门、参联会、国防机构、海岸警卫队等。

3.美军军事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美军人力资源规划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人力资源全过程规划。各类人力规划文件的结构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包括需求、计划、管理三个方面,对人力规划的设计具有全过程性。例如,《国防人力资源需求报告》针对美国国防人力资源需求做了详细的阐述,特别阐述了国防人力需求和国防部的机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出了针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计划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指南》详细阐述了指导原则、确定需求、人力资源分配、人力计划和管理,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了全过程设计。

(2)人力资源全要素规划。美军人力规划从人力质量、人力数量、人力情报和其他人力相关要素进行了详细设计,包含了人力资源的全部要素。例如《军事人力质量分布》修正了政策以管理记录在册的预备役与现役军队人力资源,并对能力素质指标、教育凭证指标等要素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现役军事人力计划和计算》为国防部的军事人力资源计划和计算制定了统一的政策、程序和定义。《国防部人力情报训练》为实施情报训练更新政策和职责,建立统一性政策和标准为国防部情报训练分配责任。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 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 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中特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4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步骤

以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为目标的管理策略,意味着要

减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考虑相应的生计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与当地社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管理规划的活动;同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减少对环境非可持续性利用的活动。

参与式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规划过程是整个项目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信息收集到技术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得非常细致。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示范点的选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标准,如当地资源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社区群众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文化、民族构成等。②开展大量的宣传和理念建设。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利用群众性集会等形式,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群众介绍项目理念、项目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村民同意接受项目新的理念和做法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③开展培训,根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需求,要及时对政府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从而协助项目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包括:绘制社区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图、季节历、历史趋势矩阵等),技巧(访谈、交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维系因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④制定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初步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及所要支持的活动内容,分年度逐步实施。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 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 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 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4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步骤

以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为目标的管理策略,意味着要

减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考虑相应的生计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与当地社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管理规划的活动;同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减少对环境非可持续性利用的活动。

参与式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规划过程是整个项目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信息收集到技术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得非常细致。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示范点的选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标准,如当地资源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社区群众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文化、民族构成等。②开展大量的宣传和理念建设。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利用群众性集会等形式,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群众介绍项目理念、项目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村民同意接受项目新的理念和做法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③开展培训,根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需求,要及时对政府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从而协助项目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包括:绘制社区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图、季节历、历史趋势矩阵等),技巧(访谈、交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维系因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④制定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初步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及所要支持的活动内容,分年度逐步实施。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影响因素;就业研究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几种表现形式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其实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做出长远或短期的战略实施计划。

(2)人力资源组织规划。人力资源组织规划是在对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细致而针对性地做出计划。其中包括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对框架组织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对组织框架的整体绘制蓝图,对组织框架的主要调查和评价手段,对组织框架进行宏观设计和微观调整,以及对整体组织框架的机构进行订正设置等问题。

(3)人力资源制度规划。人力资源制度规划是整体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要素也是重要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措施制定,以及主要内容的规划决策等内容,都属于制度规划。

(4)人力资源人员规划。人力资源人员规划是企业总体包含的员工数量,企业整体内部人员的结构构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企业对员工的预测量和企业人员两边人员供给是否平衡等问题。

二、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对就业影响的综述

(1)维持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企业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态势下,提倡使用这种维持企业人员的方法。因为维持企业内部平衡是每个企业应该具有的企业精神,若在企业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进行其裁减人员或者其他等对企业人员自身利益遭受损失的做法,不仅是增加了社会负担,导致其失业人员持续增长,社会形势更加严峻,而且导致了人才流失,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多种状况的发生。反之,如果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企业人员等多种福利上的照顾,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使员工提高自身方面对企业上的技能,而且还为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增添了贡献。这不仅是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而且是对社会对企业人员的认真负责。

(2)开拓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最主要的就是需要不断对企业技术的不断改革,企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所以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不断培养第三方的高科技人才,或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批有利于自己企业的骨干型人才,从而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有利方面,同时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另外,我国当今改革的主要形势,便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使国家更加强大,使未来形势更加可观。然而,改革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大都存在于人民,存在于劳动主体,存在于各个企业当中,所以,必须依靠企业等各方面的实践,创造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才能更好地建设出一批有利于企业的开拓性企业人员。

(3)驱除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驱除企业人员,即第三方与所在企业的合同终止,且不再续约,所在企业有权单方面与其第三方人员解除其劳动合约,也就是终止与其的劳动用工合同。这种做法导致的影响主要是,使社会失业人员增加,使个人失业失去其主要经济来源,使基本生活质量遭受损失,最终一切回归到了社会。这种驱除企业人员的做法,主要完全看企业本身有何主观或者是客观的经济看法,依事实而定,依此来得出结论。消极影响是这种方法带来的负面损失。

(4)培养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针对企业相应部门人员短缺的问题,有一个对企业人员进行培养的方法可以起到加以改善现状人才缺失的状况。可以采用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的方法而使得人员短少但精悍的方法,提升内部人员的技能档次。或者可以通过招聘专职对应专业人士的方法,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并使其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融入企业环境的做法,以其换取长期的收益。这两种做法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社会劳动岗位做出了贡献,为社会提供了工作岗位,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能够更好地发展,未来更加光明。

(5)调整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调整企业人员是在企业工作紧蹙的情况下,得出的又一方法。这是对企业人员的整体整合,主要是通过企业人事调动,企业人员的迁移,企业人员的资源调整等方法,进行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便是在一定情况下,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也增加了员工们的就业压力。总之,调整企业人员整合人力资源是把双刃剑。

(6)吸收企业人员带来的影响。吸收企业人员是对企业人员供不应求的时候一种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具有能够立竿见影的特点,同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挖掘新的人才,提拔对企业做出极大贡献的模范员工。这种方法能够快速使企业的内部人员系统焕然一新,传递了新思想开拓了新思维,给企业内部带来了新福音。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1)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战略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未来也以政府为依托,提供良好的现有条件,同时也有不缺或缺的硬性因素:企业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调整,定时整合资源;企业做好备用型的人才后备工作;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发掘对人才的重视性。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以企业整体要素为依托,企业人员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一个企业的道德修养,企业应在培养建设性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培养有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多多斟酌考虑。

(2)人力资源考核要素。企业内部针对人力资源的考核方面,具有一定的严格要求,这不仅关系以后工作的严谨性,更是与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企业一般遵循公平发展严谨考核作风的原则,这也是企业人员能否成功进入企业内部并任职的重要门槛。通常是绩效考核来对其划分主要依据。绩效考核从工作的质量数量成正比反比的情况下,对其划分主要性质有哪些,主要至少包括三方面来讨论:工作环境是否变动;工作内容的程序;工作人员的独立效果。绩效考核也有其主要方法:绩效排列法、绩效平行法、绩效处理应急事件法、绩效硬性分布法、绩效评价法、绩效等级制定法、绩效管理法。

(3)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有效性,所以如果将人力资源计划作为长期性的目标而言,应将目标做成细致化,明确其最终主要的目的性,并使其计划列为可执行的体系中,相应的评估策略必然是不可缺少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快以及具有太多不可确定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大多主张做一些短期性的目标计划,市场环节的数据分析和量化评估,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的主要做法和主要范围。

(4)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编制。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不仅体现在要有合理的原则性、指导性的政策,还体现在一些具体措施上。既要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计划,又要根据战略计划制定各项具体的战术计划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各个战术计划相互关联,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不能分散地作个别单一的计划。而且人力资源目标不是单一的,是可以用最终结果来阐述的,也是可以用工作行为标准来表达的。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3篇

1 引言

通过改http://wWw.LWlm.Com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領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http://wWw.LWlm.Com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領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領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領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領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 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http://wWw.LWlm.Com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領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

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http://wWw.LWlm.Com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规划 职能

一、 人力资源规划(HRP)的含义和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人力资源保证。简而言之,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其内容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调配规划很工资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在适应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来说,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满足变化的组织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组织内现有人员的潜力,使组织及其员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能确保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需求,第二,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第三,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有利于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计划,第五,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具有指导意义,第六,使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吻合。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规划与其它职能的关系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地关系。

1.与薪酬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薪酬计划的依据,而企业的薪酬政策也是人力资源供给预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绩效考核是进行人员需求和供给预测的一个重要基础。

3.与员工招聘、解聘的关系。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的招聘和解聘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为依据,当供小于求时企业就要进行招聘,而当供大于求时企业就要进行人员解聘辞退以实现供需平衡。

4.与员工配置的关系。员工的配置也取决于人力资源规划,当预测出来后,企业就可根据预测结果和现有人员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员工配置计划,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5.与员工培训的关系。人力资源供需预测的结果是培训需求确定一个重要来源,通过比较现有和所需员工的质量,就可以确定出培训的需求,以便提高内部供给的质量。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步骤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制定和实施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即核查现有人力资源、人力需求预测、人力供给预测、起草计划匹配供需、执行计划和实施监控、评估人力资源规划等。步骤如下图所示: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预测与分析的过程,而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预测工作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所谓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的分析。人力资源预测则是指在对企业过往的人力资源情况及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状况的一种假设。其任务是估计未来某个时期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预测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二者的差额就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要。

1.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就是指对企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进行估计。因此,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应该以组织的目标为基础,既要考虑现行的组织结构,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预见到未来由于组织目标调整而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如组织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改变,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技术的采用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数量和技能两方面的变化。

2.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只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方面,通过需求预测组织可以了解到未来某个时期为实现其目标所需的人员数量和人员技能要求。除此之外,组织还需要了解能够获得多少所需的人员,从何渠道获得这些人员。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就是测定组织可能从其内部和外部获得人力资源的数量,它应以对组织现有人员状况分析为基础,同时要考虑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状况,了解有多少员工仍然留在现在岗位上,有多少员工因岗位轮换、晋升、降级离开现在岗位到新岗位工作,有多少员工因退休、调离、辞职或解雇等原因离开组织。

五、人力资源不平衡的调整

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就是企业通过增员、减员和人员结构调整等措施,使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基本趋于相等的状态。调整方法这些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的方法有:

1.供不应求的调整

(1)内、外部招聘。外部招聘可较快得到员工,以及时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外聘人员需要熟悉企业需要一段时间,见效比较慢。当企业缺乏生气和面临技术和市场的重大变化时,可以考虑从外部招聘。而内部招聘可节约企业的招聘成本,但内聘人员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培训。(2)聘用临时工。这是外聘的一种特殊形式,可减少企业的福利开支,用工形式较灵活,如产品季节性的企业比较适用。(3)延长工作时间。有效的节约了福利开支,减少招聘成本。但长期延长时间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质量,而且受到法律的限制。(4)内部晋升。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员工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比外聘能更快适应环境,工作效率较高,同时节省外聘成本。(5)技能培训。必要的培训不仅能使员工适应当前的工作,还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能够使员工适应转型后的资格要求,还能防止冗员现象。(6)调宽工作范围。该法可达到增加企业工作量的目的,在调宽工作范围时必须与待遇相对应,否则会造成员工不满情绪,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2.供过于求的调整

(1)提前退休。能容易减少企业员工的数量,但企业也会背上较重的包袱,而且也会受到法律的限制。(2)减少人员补充。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对空闲的岗位或职位不进行人员补充,可以使其达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但采取这种方式往往数量有限,而且很难得到企业所需的员工。(3)增加无薪假期。可暂时减轻财政上的负担,避免企业需要员工时再从外聘员工。(4)裁员。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种方法相当有效。一般裁减那些主动离职和绩效底下的员工。但裁员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信心,挫伤积极性,而且可能会使被裁人员做出过激的诋毁行为,所以在进行裁员时,要制定优厚的裁员政策,如发放优厚的失业金。

3.结构失衡的调整。通常是上述两种调整方法的综合运用,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供不应求的员工采用相应的调整方法,对供过于求的一类员工采用相应的方法,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业务规划,使各部门人力资源在数量和结构等方面达到调整平衡。

六、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企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也不完善。例如,有些企业面临着源源不断的员工跳槽问题,表面上看来这是由于企业无法给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或晋升渠道,实际上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技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成功的企业不仅仅只是自身情况良好,而且还营造出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同企业共同发展,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其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P152-161

[2]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P32-56

[3]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51-88

[4]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徐培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青岛出版社,2003

[6]谌新民唐东方:人力资源规划[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7]陈京民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8]郭洪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5篇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的和环境对人力资源的,来制定出一套几年计划,一般为两年以上。但同时还要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国家及地方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

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必须遵从企业的管理状况,组织状况,经营状况变化和经营目标的变化,由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依据以下原则,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安定原则

安定原则要求在企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积累经营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应该以企业的稳定为其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成长原则

经营成长原则是指企业在资本积累增加,销售额增加,企业规模和市场扩大的情况下,人员必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持续原则

人力资源应该以企业的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增长,并保持企业的永远发展潜力为目的。必须致力于劳资协调,人才培养与后继者培植工作,现实中,企业的一时顺境并不代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和培植接班人的工作。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人力资源的预测

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而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为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避免制定人力资源战术计划的盲目性,应该对企业的所需人才作适当预测,在估算人才时应该考虑一下因素:

因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紧缩而所需增减的人才;

因现有人才的离职和退休而所需补充的人才;

因管理体系的变更,技术的革新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所虚的人才。

企业文化的整合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培育一种创新向上,符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具有自己的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国外一些大公司都非常注重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松下的“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人”的企业文化观念,就是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体现。

总之,一个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充分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充分协调,并揉进企业文化特色。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战术计划:

战术计划则是根据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人力资源供求的预测,以及企业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的预测,而根据预测的结果制定的具体方案,包括招聘,辞退,晋升,培训,工资福利政策和组织变革等。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有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后,就要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术计划,人才的战术计划一般包括四部分:

招聘计划

针对人力资源所需要增加的人才,应制定出该项人才的招聘计划,一般为一个年度为一个段落,其包括:

各年度所需人才,并计算考察出可有内部晋升调配的人数;确定各年度必须向外招聘的人才数量;确定招聘方式;寻找招聘来源。

对所聘人才如何安排工作职位,并防止人才流失。

人才培训计划

人才培训计划是人力计划的重要内容,人才培训计划应按照公司的业务需要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的培训能力,分别确定下列培训计划:

新进人才培训计划;

专业人才培训计划;

部门主管培训计划;

一般人员培训计划;

人才选送进修计划;

考核计划;

一般而言,企业内部因为分工的不同,对于人才的考核也不同,在市场情况下,一般企业应该根据员工对于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作为考核的依据。这就是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计划要从员工的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制定。譬如市场营销人员和公司财务人员的考核体系就不一样,因此其在制定考核计划时,应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绩销考核计划。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环境的变动性大小;工作内容的程序性大小;员工工作的独立性大小。

绩效考核计划做出来以后,要相应制定有关考核办法,一般有以下主要方法:员工比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对照法;等级鉴定法;行为锚定法;目标管理法。

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