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系论文范文

护理系论文范文

护理系论文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每年接受省内外护理院校实习生约600名,2014年接受护理实习生602名,其中女579名、男23名;年龄18~24(21.3±1.16)岁;专科493名,本科109名。分别安排在全院54个护理单元实习,临床实习时间为8~10个月,均采用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1.2设计与应用

1.2.1设计思路

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临床护理实习管理的事务流程,设计思路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的原则,把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一步规范护理实习生的管理工作。

1.2.2系统环境

系统分为三层:数据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数据层通过各种数据管理系统,如MySQL、SQLServer等,负责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服务层主要包括系统的基础服务,如安全服务、数据源管理、资源分配管理等;应用层主要面向用户,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窗口,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应用层是基于服务层及数据层而实现的。

1.2.3权限设计

管理系统使用的对象:护理部管理员、护理实习生、科室带教老师、学校管理员。不同的用户根据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护理部可以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及进行人工调整,通知通告信息,全面查询实习生对科室带教质量的评价、科室对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情况等;科室带教老师可以了解本科室实习生的安排,并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及考核;护理实习生可以查看个人实习信息和通知通告信息,对临床带教质量进行评价;学校管理员可以及时掌握该校学生在医院的实习安排,带教的评价和反馈信息等。

1.2.4系统功能

该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以自动化生成轮转表代替传统人工编排轮转表,完善临床实习评价和带教效果反馈机制,实现临床实习效果的实时评价及带教效果实时反馈。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护理实习生基础数据管理、护理部管理、临床科室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7个版块。

1.2.4.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护理实习生、实习学校、轮转科室等基本信息的维护,基本信息的录入是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护理实习生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实习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轮转科室共54个,先将轮转科室设置分类,分为大内科、大外科、急诊、麻醉、监护、妇儿、五官及其他科室,每个护理实习生按照分类和实习轮转要求进行轮转安排。此模块是进行护理实习生轮转安排维护的基础。

1.2.4.2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角色、用户、功能、权限的管理。角色主要分为管理员(学校、护理部、科室)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和用户进入系统,呈现的功能和权限也不一样,比如护理实习生轮转表生成后,护理部作为顶层管理部门,可查询全院整体轮转安排表,亦可查询某个科室、某个学生的轮转安排表;科室只可以查询自己科室的轮转安排表;学生只可以查询自己的轮转安排表。

1.2.4.3护理部管理模块

此模块是该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包括轮转管理和日常管理2个子模块。轮转管理模块:护理部在基础数据维护完成后,选择相应的实习日期、批次,系统根据实习方案即可自动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如图1所示。针对系统自动生成的轮转安排结果,护理部管理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的护生轮转表除了在系统平台上可以查看,还可以用Excel表格导出打印或直接,方便不同的用户需要。日常管理模块:主要是向护理实习生通知通告等。

1.2.4.4科室管理模块

包括学生轮转查询和学生考核管理。科室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一是可以查询到科室实习的护生信息;二是实习结束后,对护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护生在科室的临床实习表现,通过在线考核系统登记提交给护理部。

1.2.4.5实习生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科室轮转查询、带教质量评价、个人信息维护。实习生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一是可以查询自己轮转实习的科室,查看通知通告信息;二是实习结束后,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对科室带教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可以维护个人一般信息,如更改联系地址、手机号码等,确保护理部掌握护理实习生的最新信息。

1.2.4.6学校管理模块

学校管理员通过用户名登录系统,上传实习生信息、查询该校学生实习轮转情况以及医院对该校学生的评价。

1.2.4.7查询统计模块

主要实现总体轮转查询、科室轮转查询、学校轮转查询功能,以及科室对学生考核评价统计、学生对科室带教质量的评价统计功能。

2结果

采用自制的护理实习生综合管理系统评价调查表,对602名护理实习生和54名总带教老师进行满意度测评,护理实习生对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达99.34%,其中有4名(0.66%)护理实习生反映系统打开速度慢、界面不够美观等意见;带教老师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15%,其中有1名带教老师(1.85%)建议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可以提前设置内容,采用下拉菜单选择,减少每次输入文字占用时间。对于护理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已经由信息科完善。

3讨论

3.1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习生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临床实习管理过程还是以人工记录为主,如编排护理实习生轮转表、临床实习教学计划、通知通告等,占用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和带教老师大量时间,耗费了很多精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目前形势,本研究将信息化应用于护理实习管理工作,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造成的误差,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及反馈,如教学计划的修订、突发事件的处理、各类会议及讲座的通知等。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在基础数据维护过程中,同时完善了护理实习生的信息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有利于医院对护生实习情况的实时掌握,为选拔优秀实习护生或护士招聘提供了准备及可靠的依据。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应用于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明显提高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工作效率,以往采用人工方式制定护理实习生轮转表至少需要2~3d,且排制过程复杂,容易出现重复和错排情况,现在采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护理实习生轮转表,再根据临床情况和实纲稍微调整,仅需0.5d,并能根据不同角色生成不同的表格信息。

3.2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规范了临床实习轮转安排

在护理实习生教学管理中,编制护理实习生轮转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既要考虑让学生按照实纲要求轮转科室,又要使带教科室的实习生合理分配,护理部每次编制护理实习生轮转表时需要花很多时间核对、计算,反复推敲其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近几年郑漫艳等利用Word和Excel表格形式编排实习生轮转表,简单实用,编制过程省时省力,但在护理实习生人数多信息量大时,人工编排仍然存在多名实习护生同时集中于某个科室,以及实习人数多排班表过长不便查阅的局限。本次研究研发的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自动化生成轮转表代替传统人工编排轮转表,大大减轻了护理教学管理者工作强度,提升了实习轮转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也方便了护理实习生实习轮转查询及带教满意度评价,护理实习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医院内部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查询轮转科室,对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操作简单方便。

3.3护理实习生管理系统能够全面评价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2篇

PracticalSignificanceofApplyingNursingDocumentsDigitizingSystem

WuLandi,WangJiebin

(First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510515China)

AbstractNursingdocumentswritingisanimportantcontentofhospitalqualitativemanagement.But,hand-writingversioncomplicatedinformandwithlargeamountofrewrite,whichhadhigherrateofspellingmistakes.Applyingofcomputernetworkinhospitalshasmadedigitizedmanagementofdocumentsandformdatacometrue.Ithasadvantagesofsimple,fast,economicalandpractical.Itcanenhancewritingqualitiesofnursingdocumentseffectivelyanddecreasetheamountofrewritedocuments.Itcanliberatenursesfromtediousnon-nursingwork.Therefore,tostudyanddevelopsoftwareappliedonnursingdocumentsandform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

KeywordsNursingdocumentsInformationdigitizingsystemQualitymanagement

护理文件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反映住院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主诉、病史、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也是病人住院费用的原始凭证以及某些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同时也是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料。综合医院常用的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医嘱记录单、重症护理记录单和病室报告等。

1护理文件书写现状

护理文件书写是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护士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院护理工作水平[1]。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是考核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全国综合医院管理标准》对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各级医院护理部都非常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要求每个护士认真、正确地书写护理文件。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护理文书信息表达和存储形式仍然是文字与纸张,长期以来繁杂的手工抄写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统一[2]。但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护士既要按时执行医嘱,又要作详细记录,还要注意表格的书写要求,越是危重病例,其记录内容越复杂,书写量也越大,这难免出现个别字迹不整或内容欠规范而需要重抄,既耗费了护理人员大量的精力和工作时间,又使护理记录失去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处为病人着想,紧紧围绕满足病人的需求设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不少于1∶0.4,护理人员按职称上岗,确保床旁护理工作时间,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为此,必须简化传统的非护理工作程序,将护士从非直接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还给病人;改进护理文件书写方式,提高文字工作效率,以保证和推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

2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

近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和局域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一些医院的护士工作台上出现了电脑。世界级优秀的文字和数据库处理软件的问世,为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将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冲击和挑战。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是指一切护理文件信息通过计算机来表达,通过网络来转送。换句话说,即护理文件无纸化。通过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值、转抄和发送医嘱、记载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或向下一班护士交接班等[3]。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使护理文件的处理工作变得简单化,文本质量改善,差错发生率降低,书写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促进了护理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护理工作的结合引起的传统护理工作和护理工作制度的变革[4],将有助于改变护士的思维结构,促进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护士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宗旨。如由电子工业部、卫生部和国家“三金”工程领导小组立项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金卫工程”开发的“军卫1号工程”,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经过多年的开发研制,已于1997年8月开始在军队部分医院试运行,其中的病房护士工作站子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病人信息的基本来源,包括医嘱处理、病人基本信息、病房入出转处理等内容,基本实现了在病房中病人信息管理所需的多种要求,即病人信息、医嘱、床位、摆药、出院通知、查询、维护、帮助功能[5]。实践证明,推广和应用病房护士工作站子系统能引起医院病房护理工作内容的深刻变化,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效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3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护理文件的形式复杂,涉及到文字、图形和表格等多种类型,且需要彩色印制效果,硬件要求高。目前开发的软件仅限于医嘱的输入、输出、出入院病人的一般信息以及病人住院费用的管理,而真正能够解决护理问题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护理文件表格应用软件则较少。因此,研制和开发适合于护理文件表格书写应用软件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萍.加强综合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黑龙江护理杂志,1997,3(3):26~27

[2]马继红.谈护理文书的质量管理.护理学杂志,1996,11(3):176~177

[3]童雅培.实用护理管理.济南:泰山医学院出版社,1986.255~256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3篇

笔者设计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表,对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部分科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调查表汇总进行了统计处理;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由学生科主持,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并当场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笔者还邀请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及部分优秀护士长座谈,征求对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与现代护理理念,应通过岗位需求调查,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长期以来,在中职护理专业占主导地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传统的“三段式”,普通文化课程偏多。因为中职生入学分数偏低,基础知识较差,教师普遍反映难教,学生也反映难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结果是基础没有打牢,而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教育与岗位需要脱节。据调查,考入中职卫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分数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职,家长与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中等卫校过度强调普通文化课的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与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4篇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完全能够建立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这使得馈线终端能够快速地彼此通信,共同实现具有更高性能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三部分组成。发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元件保护,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厂发生电气故障时将设备的损失降为最小。输电网的保护集中在输电线路的保护,其首要目的是维护电网的稳定。配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馈线保护上,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一般认为馈线故障的切除并不严格要求是快速的。不同的配电网对负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不同。许多配电网仅是考虑线路故障对售电量的影响及配电设备寿命的影响,尚未将配电网故障对电力负荷(用户)的负面影响作为配电网保护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参见式(1)、(2)、(3)和(4)。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电流保护实现配电网保护的前提是将整条馈线视为一个单元。当馈线故障时,将整条线路切掉,并不考虑对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这些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依赖时间延时实现保护的选择性,导致某些故障的切除时间偏长,影响设备寿命。

2.2重合器方式的馈线保护

实现馈线分段、增加电源点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重合器保护是将馈线故障自动限制在一个区段内的有效方式「参考文献。参见图1,重合器R位于线路首端,该馈线由A、B、C三个分段器分为四段。当AB区段内发生故障F1,重合器R动作切除故障,此后,A、B、C分段器失压后自动断开,重合器R经延时后重合,分段器A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同样,分段器B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当B合闸于故障后,重合器R再次跳开,当重合器第二次重合后,分段器A将再次合闸,此后B将自动闭锁在分闸位置,从而实现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及对非故障段的恢复供电。

目前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中仍有大量重合器得到应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电流保护有较大的优势。该方案的缺点是故障隔离的时间较长,多次重合对相关的负荷有一定影响。

2.3基于馈线自动化的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图资管理,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参见图2所示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非单相接地),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将故障线路切除,装设在S1处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基于通信的馈线自动化方案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的多种方式,能够快速切除故障,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实现故障隔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实现恢复供电。该方案是目前配网自动化的主流方案,能够将馈线保护集成于一体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从故障切除、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在整个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加装电能质量监测和补偿装置,从而在全局上实现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

三。馈线保护的发展趋势

目前,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电流保护切除故障;

2)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

3)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如果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四。馈线系统保护基本原理

4.1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

1)快速通信;

2)控制对象是断路器;

3)终端是保护装置,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

参见图3所示典型系统,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如图A、B、C、D、E、F.对于变电站M,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此时系统保护将执行步骤:

Step1:保护起动,UR1、UR2、UR3分别起动;

Step2:保护计算故障区段信息;

Step3:相邻保护之间通信;

Step4:UR2、UR3动作切除故障;

Step5:UR2重合。如重合成功,转至Step9;

Step6:UR2重合于故障,再跳开;

Step7:UR3在T内未测得电压恢复,通知UR4合闸;

Step8:UR4合闸,恢复CD段供电,转至Step10;

Step9:UR3在T时间内测得电压恢复,UR3重合;

Step10:故障隔离,恢复供电结束。

4.2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对于一个保护单元,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在进行逻辑1的判断时,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4.3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

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4.4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具有以下优点:

(1)快速处理故障,不需多次重合;

(2)快速切除故障,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

(3)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不影响非故障区段;

(4)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四。系统保护展望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如果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5篇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完全能够建立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这使得馈线终端能够快速地彼此通信,共同实现具有更高性能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三部分组成。发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元件保护,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厂发生电气故障时将设备的损失降为最小。输电网的保护集中在输电线路的保护,其首要目的是维护电网的稳定。配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馈线保护上,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一般认为馈线故障的切除并不严格要求是快速的。不同的配电网对负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不同。许多配电网仅是考虑线路故障对售电量的影响及配电设备寿命的影响,尚未将配电网故障对电力负荷(用户)的负面影响作为配电网保护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参见式(1)、(2)、(3)和(4)。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电流保护实现配电网保护的前提是将整条馈线视为一个单元。当馈线故障时,将整条线路切掉,并不考虑对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这些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依赖时间延时实现保护的选择性,导致某些故障的切除时间偏长,影响设备寿命。

2.2重合器方式的馈线保护

实现馈线分段、增加电源点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重合器保护是将馈线故障自动限制在一个区段内的有效方式「参考文献。参见图1,重合器R位于线路首端,该馈线由A、B、C三个分段器分为四段。当AB区段内发生故障F1,重合器R动作切除故障,此后,A、B、C分段器失压后自动断开,重合器R经延时后重合,分段器A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同样,分段器B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当B合闸于故障后,重合器R再次跳开,当重合器第二次重合后,分段器A将再次合闸,此后B将自动闭锁在分闸位置,从而实现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及对非故障段的恢复供电。

目前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中仍有大量重合器得到应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电流保护有较大的优势。该方案的缺点是故障隔离的时间较长,多次重合对相关的负荷有一定影响。

2.3基于馈线自动化的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图资管理,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参见图2所示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非单相接地),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将故障线路切除,装设在S1处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基于通信的馈线自动化方案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的多种方式,能够快速切除故障,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实现故障隔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实现恢复供电。该方案是目前配网自动化的主流方案,能够将馈线保护集成于一体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从故障切除、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在整个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加装电能质量监测和补偿装置,从而在全局上实现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

三。馈线保护的发展趋势

目前,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电流保护切除故障;

2)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

3)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如果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四。馈线系统保护基本原理

4.1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

1)快速通信;

2)控制对象是断路器;

3)终端是保护装置,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

参见图3所示典型系统,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如图A、B、C、D、E、F.对于变电站M,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此时系统保护将执行步骤:

Step1:保护起动,UR1、UR2、UR3分别起动;

Step2:保护计算故障区段信息;

Step3:相邻保护之间通信;

Step4:UR2、UR3动作切除故障;

Step5:UR2重合。如重合成功,转至Step9;

Step6:UR2重合于故障,再跳开;

Step7:UR3在T内未测得电压恢复,通知UR4合闸;

Step8:UR4合闸,恢复CD段供电,转至Step10;

Step9:UR3在T时间内测得电压恢复,UR3重合;

Step10:故障隔离,恢复供电结束。

4.2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对于一个保护单元,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在进行逻辑1的判断时,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4.3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

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4.4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具有以下优点:

(1)快速处理故障,不需多次重合;

(2)快速切除故障,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

(3)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不影响非故障区段;

(4)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四。系统保护展望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如果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6篇

2弱电系统的构成及管理维护分析

2.1弱电系统的构成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弱电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主要包含安全防范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两个方面。

2.1.1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以空间来分,可分为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室内部分。公共场所室内的安全防范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共同保障了公共场所内的安全防范,并将场馆内的所有信息连接到公共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具体而言,通常由安全防盗系统、室内场馆摄像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救助、门磁系统等构成。室外部分。室外部分主要负责整个场馆的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安全,主要由场馆摄像监控系统、周界红外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签到系统等构成。

2.1.2自动控制系统

在公共场所,除了需要安防系统外,还需要很多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各种主要设备系统的全面自动化控制,通常说来,公共场馆需要控制的范围包括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等。

2.2弱电系统管理维护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弱电工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对于一个集成度较高的弱电工程系统,实施的管理维护方案是沿袭传统的设备维护方案而进行的,将各个弱电系统相互割裂开来,彼此单独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对弱电系统的维护也基本遵循着没有问题不维护,小问题小维护,大问题大维修的思路进行管理维护,致使整个建筑物或者社区的弱电工程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目前,很多弱电工程或项目的管理维护,都依靠技术人员的手工进行管理维护,发现问题,查找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实现系统正常工作,这样的管理维护效率较低,缺乏高效的管理维护方案,同时在具体的管理维护检测设备方面,大多还依赖于万用表等传统的检测设备,无法真正实现对大型的弱电工程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人才。弱电控制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因而专业的弱电管理维护人员在我国的缺口较大,很难真正的实现对一些大型的复杂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而弱电工程管理维护需要的是在上述各方面均能够独立实施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

3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策略

3.1完善弱电工程的自动化检测,提高弱电系统管理维护效率

为了更好的实现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可以在各弱电系统的自动检测及控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完善弱电系统自身的自动检测、控制功能,来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及维护水平,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和水平,降低弱电系统的工作故障发生的概率。笔者曾经参与过某科技展览馆的弱电系统改造及维护项目,结合实际,针对公共场馆各弱电系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及维护:

空调系统。通过对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传感检测,可以实现对冷冻机组、热泵、新风机组、送排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等的自动监视和控制,发生故障时能显示故障的位置及性质,使控制人员及时掌握情况。

给排水系统。通过对给排水系统安装弱电控制系统,使其能自动监视和控制生活水箱、各种水泵、污水池和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自动计算水流量,自动与主机通信;当某处发生运行故障时,控制室会自动显示。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的弱电管理维护,可以从自动显示并记录供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入手,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因素等,并与管理系统联网;能在控制室实现对整个变配电系统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如变压器高温)时自动报警;当二路进线中一路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路。

消防系统。通过加强对消防系统的弱电控制及其自动检测功能,使其能自动控制消防系统的各种设备,当火警发生时,能自动切断电源,打开排/抽风机,消防泵自动启动,消防喷头自动喷水灭火。

其他诸如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等,也都可以通过完善、提升弱电自动检测的手段实现对公共场馆内的弱电系统的有效管理及维护。

3.2实施弱电工程过程化管理,降低弱电系统故障维护概率

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还可以从加强弱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角度来降低弱电系统的故障发生概率,从而提高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水平。按照弱电系统的施工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弱电工程施工的过程化管理。

前期准备阶段。每一个弱电系统项目的开始都必须组建一个项目管理机构,安排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部进驻工地,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编制初步的施工进度计划。

深化设计阶段。根据初步确认的系统功能,对整个弱电系统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化,并与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及招标单位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认深化设计方案及图纸。

工程安装阶段。同施工单位落实相关预埋管、箱、盒的现场协调,按照制定的按照进度计划和现场管理制度,对系统的供货、安装、接线等各阶段工作全面的监督、协调、管理,以确保弱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调试、测试及试运行阶段。编制系统调试方案,分步落实系统的单体调试和总体联调,编制系统试运行方案,合理地实施系统试运行,并对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结、整改,以完善和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降低维护工作量,确保弱电系统的可靠工作。

3.3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维护

公共场馆内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防雷接地的设计没有足够重视,那么最终整套弱电系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总的说来,防雷接地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防雷接地应采用专用接地干线。由外在的本体系统引入接地体,专用接地干线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弱电系统的接地线不能与强电交流的地线以及电网零线短接或混接,接地线不能形成封闭回路。

弱电系统中的监控系统及其专业设备的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软线。

弱电系统中三芯电源插座的接地端,应与系统的接地端相连(保护地线)

公共场馆弱电系统的传输线路(与环境、土壤有关)要求单端接地,在调度室室屏蔽层接地(接到机柜上),干扰信号通过屏蔽层隔开,两端都接地,有浮点;在特殊情况下,要两端都接地。有些地方控制线会受到干扰(杂波信号导致信号不良),应将位置移动。干扰无论大小都会表现出来,导致弱电系统控制不灵敏。另一方面,在布线时,由于现场要布很多线,且一般是由多人来布线,容易错接,因此建议在布线时要做好标识,以提高效率。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关系处理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保护好文物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也是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旅游事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中国这个文物大国和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文物是一种历史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求知心理。文物对文献的记载起到一个证实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实物资料,也有助于专家研究和恢复史前社会面貌。许多游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十分感兴趣,直观、形象、生动的文物古迹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游客的需要,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中观赏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文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像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总能勾起国际国内游客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同时,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文物反映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像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也促使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游览。

(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促使游客先睹为快。文物不可再生的特点,推动各个地方大量开发文物旅游,文物景点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的支柱,像我们的首都北京,号称十朝古都的西安等等。可以这样说,丰富的文物古迹,对促进这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一)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首先,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对文物的参观及旅游景点的宣传,游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觉保护文物。其次,吸引游客参观有利于文物保护。文物是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看点,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引爆点,少了这个点,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重挫。加上文物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文物一旦遭受损毁,就无法恢复。因此,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还是文物景点单位,都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永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给游客。再次,旅游发展有利于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文物古迹很多与国家地方财力有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经费支出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导致许多文物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而遭致损坏,甚至是毁灭。旅游发展可以为文物景区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提取部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市场化手段摆脱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文物保护可以促进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反过来讲,保护文物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否则,就进入一个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效用。文物利用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旅游开发。要牢固树立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管理、适度旅游开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文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增添困扰和压力

(一)过度开发利用损坏文物。一些文物景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文物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景区超负荷运转,致使文物老化、破坏甚至是毁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随意改造破坏文物。有的文物景区在文物维修和保护方面不遵循科学规律,相关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是按照维持原样、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要求对文物进行维护,而是对一厢情愿的对文物古迹进行随意改造,从而破坏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配套设施建设威胁文物。许多文物景区为增强承载力,加大道路、宾馆、饭店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大兴土木,恶化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以致直接威胁着文物保护。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损毁文物。一些游客在观赏文物的时候举止不文明,有的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有的随意踩踏、攀爬、抚摸文物,有的甚至打砸盗取文物部件,致使一些文物严重损坏,有的甚至流落他乡,损失无法挽回。

四、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契合点

(一)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理念。首先,树立以文物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树立文物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树立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注重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

(二)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按照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注重衔接的思路,统筹编制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摸清家底”,就是地方文物及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本地区文物全面普查、分级分类认定和登录工作,建立文物清单和数据库。科学规划,就是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处理这两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描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 “路线图”。 注重衔接,就是要抓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上下对应衔接,使文物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发展更加有序。

(三)增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合力。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文物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争取本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支持,在当地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文物维护基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文物;要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游客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旅游部门在文物开发利用上要加强同文物部门的协商,无论是文物修缮,还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安排,要主动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要在文物景区和旅游线路上中,对游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游客破坏文物并造成不良后果行为,应采取相应手段给予制裁。

(四)合理划分文物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文物景区划为控制性保护和非控制性保护区域,控制性保护区域一律不准搞经营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原状,让游客享受文物本身带来的知识和乐趣;非控制性保护区域可以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病房,护理管理,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patientsatisfaction,PS)是指人们因健康、疾病、生命质量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评价[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健康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是不够的,病房的护理管理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工作的价值不仅需要良好的护理态度和技能,更需要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了较客观地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提高护理水平,我院自行设计了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真正反映患者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5d以上的1000例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包括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脑外科、各抽取200例患者。将2009年6月50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64例,女236例;年龄18~73岁,平均(40.6±13.8)岁;2010年5月50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70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女230例;年龄19~72.5岁,平均(41.3±12.6)岁。调查对象需满足下列条件:①年龄18岁及以上,意识清楚;②自愿参加本调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后,由护理专人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入院介绍、健康教育、服务态度、责任心,基础护理、技术操作6方面,均为单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计算满意率。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视为不满意。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100%。不能书写的患者,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回收核心期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5月500例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2009年6月500例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说明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例,%)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对照组

500

500

465

445

30

45

5

10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病房,护理管理,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patientsatisfaction,PS)是指人们因健康、疾病、生命质量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评价[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健康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是不够的,病房的护理管理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工作的价值不仅需要良好的护理态度和技能,更需要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了较客观地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提高护理水平,我院自行设计了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真正反映患者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5d以上的1000例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包括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脑外科、各抽取200例患者。将2009年6月50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64例,女236例;年龄18~73岁,平均(40.6±13.8)岁;2010年5月50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70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女230例;年龄19~72.5岁,平均(41.3±12.6)岁。调查对象需满足下列条件:①年龄18岁及以上,意识清楚;②自愿参加本调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后,由护理专人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入院介绍、健康教育、服务态度、责任心,基础护理、技术操作6方面,均为单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计算满意率。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视为不满意。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100%。不能书写的患者,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回收核心期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5月500例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2009年6月500例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说明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例,%)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对照组

500

500

465

445

30

45

5

10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0篇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以下称SLE)是好发于育龄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SLE的妇女妊娠后,合并症增多,胎儿预后不良,尤其是产后会使疾病加重,所以许多孕妇只能采取人工流产而终止妊娠。近年来,我院产科和免疫科对妊娠合并SLE的病人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显著效果。分析1992年4月至1994年4月,54例妊娠合并SLE病例,将其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对象

本组54例初产妇45例,经产妇9例。年龄22岁~43岁,平均30.7岁。SLE病程2年~20年,平均4.5年。孕前明确诊断者49例,本次妊娠初次发病诊断为SLE者5例。

2临床分型

1.2.1根据病变类型分:肾型18例,皮损型22例,心律失常型5例,干燥综合症3例,免疫抗体阳性无症状者6例。

1.2.2根据SLE妊娠期临床分型:活动型21例,稳定型33例。

1.3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3例,产钳3例,剖宫产48例。

1.4孕周

分娩孕周最早32周+3,最迟40周,平均36周+1。

1.5

新生儿情况

最低体重1360克,最高体重3780克,平均2550克。Apgar评分:6~7分2例,≥8分53例,(其中双胎1例),无一例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无新生儿死亡和畸形。

妊娠合并SLE的特点

2.1低体重低孕周比较明显,尤其是在疾病活动期受孕,新生儿体重、分娩孕周最低54例SLE中,活动型21例,新生儿体重小于2500克的15例,占71.4%;孕周小于36周出生的14例,占66.7%。而稳定型33例中,新生儿体重小于2500克的5例,占15.2%;孕周小于36周出生的7例,占21.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说明SLE活动型的低体重儿、低孕周出生率明显高于稳定型[1]。

2.2出现妊娠合并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和胎儿宫内窘迫增多根据妊娠合并SLE的胎盘病理研究,SLE孕妇胎盘明显受到免疫复合物的损害,这种损害现象是引起胎盘发育不良、绒毛生长受损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SLE孕妇流产、胎死宫内、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的重要原因[2]。54例SLE中,胎盘功能不全16例,占29.6%,21例活动型中,胎盘功能不全10例,占47.6%,说明活动型SLE胎盘受损更为严重。

2.3妊娠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研究发现,有的孕妇在妊娠中期尚属稳定但到了妊娠晚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或肝、肾功能受损,甚至子痫[3]。尤其是SLE活动型的肾型,妊高征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1]。本文54例中,发生妊高征11例,占20.4%,且11例均为SLE活动型。

2.4血液呈高凝状态

通过对SLE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

及血凝状态的观察,发现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均呈高凝状态[4]。在为SLE病人抽血时,经常发生血液凝固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值得引起重视。

护理

3.1做好心理护理

大多数学者认为,SLE缓解半年以上或控制期,允许妊娠,并能安全渡过妊娠和分娩[1]。但因有些孕妇难以控制到疾病稳定期,有迫切要求生育,拒绝中止已有的妊娠,只能采用大剂量激素控制疾病活动。目前强的松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它能防止细胞免疫所引起的免疫反应,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SLE的发展和恶化。由于一些孕妇担心大剂量皮质激素会给胎儿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拒绝用药,所以要认真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解释用药的重要性和意义,说明由于强的松能被胎盘所产生的11-β去氢酶氧化,故对胎儿无不良影响,长期服用也不会发生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减退症状,所以不用担忧和恐惧。有效的心理护理还能消除病人长期紧张心情可减少妊高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3.2严格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给药,有效给药

由于皮质激素(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氢化考的松)在SLE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剂量选用,给药时间和药物用法对疗效和减轻副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护士应该严格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给药,按时给药。当强的松每日口服40毫克以内时,应按医嘱给病人清晨一次顿服这样向心性肥胖等副作用最小;而每日口服60毫克时,则应分为早上服40毫克和午后服20毫克,以免一次服药量过大而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效给药,送药到口,是正确执行治疗的保证。本文54例SLE中,孕期中有16例虽然病情恶化,但在及时治疗正确有效用药后,疾病得以控制,无一例孕妇死亡。

3.3重视对母婴的监测,预防并及时处理合并症

3.3.1预防措施:(1)间歇性吸氧,保证血氧浓度。(2)左侧卧位,可纠正右旋的子宫,解除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有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3)孕期中定期做血小板聚集试验,如高于60%,给予阿司匹林每天50毫克~75毫克口服,可预防绒毛微血管血栓形成,减少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3.3.2监测措施:

电子胎心监护、B超胎儿监测、脐动脉血流波型和胎盘功能测定等都是很有效的胎儿监护手段。护士必须详细耐心地给病人讲清自数胎动的重要意义和自数胎动的方法,并做好记录,以便妊娠晚期胎儿情况突然变化或在短期内(1天~3天)急剧变化时能及时发现,通知医生采取各种监测措施。

24小时尿雌三醇(E3)测定。正常足月妊娠时,在正确留取尿标本的前提下,24小时尿E3排出量连续二次小于10mg,或急骤减少30%~40%,提示胎盘功能减退;小于6mg

或急骤减少50%以上,提示胎盘功能显著减退。护士应向病人说明留取24小时尿标本的要求及意义,避免检验结果有误。

3.3.3对症处理:如发生妊高征时,可根据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的程度,给予适当的降压镇静,解痉利尿等处理,必要时给予补充白蛋白或血浆。发生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时,可给予丹参和氨基酸治疗,以助胎儿生长发育。

3.4加强抗凝措施

由于SLE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脆性高,采取血标本在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前提下,可用1:10的肝素稀释液冲洗注射器,防止血标本凝固。静脉注射应提高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对病人进行抗凝治疗时,应注意抗凝剂的用法和剂量。

3.5促胎儿肺成熟

SLE活动时或病情恶化、重度妊高征,胎盘功能不全时的医疗性早产,需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测胎儿成熟度,一旦L/S比值≥2时,则提示胎肺成熟,可及时终止妊娠。同时行羊膜腔穿刺可反复进行,本资料中,最多穿刺者5次。护士应认真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以及穿刺后的胎儿监测工作,勤听胎心,记录孕妇自数胎动次数等等,以保证穿刺术的顺利进行和胎儿的安全。

6产后护理

3.6.1为防止产后病情恶化,分娩当日起用氢化考的松100毫克静脉注射三天。强的松的用量为产前的加倍量,最大可至60毫克。维持1周~2周或更长时间后逐渐减量,所以用药的时间和剂量都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静脉滴注时,应按照规定时间和剂量用药,防止出错。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1篇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管理现状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有很多,但大部分继电保护装置是用于保护功能,在数据共享和分析处理方面应用比较少,导致当电网系统发生故障后,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动作情况、故障数据信息上报控制中心,需要变电运行的工作人员口头上报数据信息,然后进行故障分析处理。为改善这种现状,可以建立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成系统,实现在不影响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处理装置等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形成条理化的报文,将电网运行状况及故障数据信息传递给调度终端。继电保护装置和故障信息的实时联网,汇总出来的数据信息对电网的深入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能帮助电力运行管理部门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况和电力系统故障的演变情况,同时还能对故障的保护动作进行综合分析,这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分析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为快速恢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在电力调度终端,还能利用该系统对保护装置进行管理,对故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行管理,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为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点、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行为分析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2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主站和多个子站系统组成的,其中子站系统主要负责对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故障处理装置等进行监视、汇总,并将这些装置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动作保护等信息收集传输到主站系统中;主站系统主要负责将子站系统收集的数据信息分配到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处理,并将这些信息提交到相应的高级应用模块中。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对电网保护设备、录波设备等进行监测、控制;对运行异常的设备进行监测;自动分析电网系统的故障,并准确、快速地找出故障区域和故障点;对继电保护动作进行分析;实现继电保护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

3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根据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原则,在设计系统过程中要采用国际标准,从而与其他系统进行良好的接口,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分层分布式设计,系统的设计要以子站系统为中心,利用通信网络将本地监控、主站系统、子站系统连接起来,为有利于新功能的扩展,软件系统要采用模块化结构。

4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子站的建立

4.1子站系统的设计目标

子站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4.1.1故障数据缓冲处理:在子站系统内部配置具有集成数据库的应用的处理系统,使得子站系统具有故障数据缓冲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4.1.2故障信息预处理:子站系统能对相关故障信息进行过滤故障信息等预处理,这样不仅能降低主站系统处理数据信息的压力,还能提高系统处理信息的效率。

4.1.3汇总、转发数据信息:子站系统能将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处理装置等二次设备和主站系统连接起来,能在节省通信资源的条件下,将各种数据信息汇总并转发到主站系统。

4.1.4远程维护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站系统能进行远程维护,为无人看守的变电站子系统运行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4.1.5自检及就地功能:子站系统能利用自检功能产生自检报告,同时将自检报告转发到主站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子站后台、计算机、站内监控后台等方式和子站系统的维护接口连接,对子站系统进行实时维护。

4.2子站系统软件

系统设计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站系统软件主要由端口处理线程、主处理进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当子站系统启动后,主处理进程能根据系统的配置,自动启动端口处理线程,系统的通信端口会和端口处理线程对应起来,端口处理进程会根据自身的配置对相应的通信端口进行确认,并配置规约处理程序。主处理进程是子站软件系统复位启动时,最重要的入口程序之一,主要功能是根据系统配置自动启动,对端口处理进程进行管理,实现端口处理进程、事件处理器、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异步通信,完成信息中转。端口处理线程汇总的数据信息会转发到数据库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故障信息的处理和共享,保证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能高效、可靠地进行信息处理,子站数据库系统配置有大容量的故障信息处理功能和数据存档功能。

5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主站系统的建立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站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子系统、主站数据库、统计和故障分析子系统三部分组成,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进行分析:

5.1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对主站运行进行监视及对图像、网络等进行管理,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由图形处理系统和图形运行系统两个子模块组成,图形处理系统能通过界面的绘图工具生成电气主接线图、电力系统区位分布图;图形运行系统能查看各主站接线图显示的故障点,并结合故障信息数据控制图形系统的运行,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微机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对故障过程进行重演及统计历史故障信息。

5.2主站数据库

主站数据库主要是对继电保护的数据模型、版本应用模块等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提供维护、生成、修改功能。主站数据库由静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历史数据库等几个数据库构成,其中静态数据库储存的信息大多为固定的数据,动态数据库多储存动态变化的数据信息,历史数据库主要为了保护动态数据库的运作效率,为主站系统的维护提供方便。

5.3统计和故障分析

子系统统计和故障分析子系统主要包括故障录波报文、故障测距报文等两个模块,故障录波报文是以COMTRADE格式生成的,故障录波信息数据分析是在故障录波器生成的故障信息报文上进行,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在故障状态下,能实现故障信息实时分析、故障信息网页生成、数据统计等功能,同时还能对主站系统进行日常继电保护管理、定值校验、保护整定计算、故障数据分析、故障距离测定等应用。

6结语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2篇

一般强情况下,一个电力系统的变配电控制回路既可以采用强电方式也可以采用弱电方式,同时也可以采用强弱电结合方式,所谓弱电控制系统就是在控制信号和测量回路内以小电流、低电压作为操作电源控制回路。弱电化控制的作用可以降低二次回路设备的绝缘要求,同时弱电控制系统的采用可以使弱电选线技术得到应用进而减少回路控制设备的数量。除此之外,弱电控制系统相比强电控制系统其可靠性要求较低,对于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具有较大优势。相对于控制回路自身而言,控制回路断路器的跳闸、合闸、可靠性均要求较高,为此利用弱电控制系统控制强弱电的转换,相对简单易实现。基于以上特点,弱电控制系统因其自身优点得以广泛应用。

2弱电控制系统有触点控制回路的特点

弱点控制系统分为弱电有触点控制和弱电无触点控制两种类型,其中有触点控制回路的主要器件是由继电器构成的,其有以下基本特点。

2.1基本要求

(1)弱电有触点控制回路其断路器控制回路必须满足强电控制回路的基本要求。(2)弱电有触点控制回路其断路器具备模拟量功能,可以表达电路器开、关位置信号,并且能够反映断路器自动断电和原位置不对应的现象及信号。(3)弱电有触点控制回路其选线控制必须保证一个时间控制一个对象,并有明显指示灯。

2.2选线控制方式

弱电有触点控制回路可以采取一对一控制也可以采用一对多控制两种选线控制方式。其共有特点是控制台采用小型化的弱电控制设备,可以使控制台布置多条控制回路。根据应用特点,一般小变电所采用一对一的选线控制方式,带有多组发电机组的发电厂一本采用一对多的选线控制方式。

3加强弱电控制系统管理及维护的意见和经验

3.1强化日常运行管理

加强弱电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首先,要从弱电控制系统的设计阶段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并解决好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的矛盾,以及整体系统的配套性和功能性。加强弱电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必须要做好弱电控制系统周边环境的清洁工作,可借鉴5S运行管理体系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等手段加强周围环境的整治保证周边无积尘、油渍、潮湿等现象。其次,要加强电工技术人员对弱电控制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点巡检制度,加强零缺陷整治力度,做好日常点巡检记录以及劣化趋势记录分析。按《弱电设备检查保养计划表》要求,按时对弱电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对系统维护要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实施,不能过频也不能过长。同时按照整体管理体系,做好弱电控制系统设备年检、年审工作。

3.2强化和完善制度管理

建立和完善弱电控制系统的管理及维护制度,从制度上要求值班人员负责对弱电控制系统设备进行24小时运行监管,并明确职责。强化岗位制度,对无关人员的出入做好严格限制并作好记录。建立和完善弱电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对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确保弱电控制系统的功能性恢复以及安全性。此外对弱电控制系统的设备基础资料、技术档案、运行记录等必须做好综合管理以及存档工作,以便人员变动不阻碍工作的连续性。要做好弱电控制系统的日检、周检、月检及其他定检的点检模型,以便与科学化管理。与其它设备维护一样,弱电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也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专研和不断改善,多学习,多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管理和技术手段是加强弱电控制系统管理及维护的有效途径。

3.3针对特殊问题加强对弱电控制系统的安全隐患和季节性排查

做好弱电控制系统的管理及维护工作必须还要按照现代化安全标准体系做好其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特别是安全问题必须强化责任,规范管理,对涉及安全隐患问题,发现一处就必须整改一处,全力保证安全隐患零缺陷这一目标。此外,受季节气候影响,弱电控制系统的管理及维护工作必须结合所处周边环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影响,并施以科学有效的手段,防止弱电控制系统的故障发生。

3.4强化弱电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强化弱电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对于做好弱电控制系统的管理及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弱电控制系统不是单独的一项整体性工程,其属于整体工程的辅助与控制环节,与其相关其他系统的好坏对弱电控制系统本身也会带来一定影响。统筹规划好各相关系统的管理及维护工作,是对强化其管理维护水平的必然要求。

4结束语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3篇

1.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维护设备管理中的核心,主要包括用户查询、用户密码修改两个模块。在系统管理中的用户查询模块可以实现对用户名以及密码的查询功能。用户密码修改模块是为了保障用户在使用设备过程中的安全性,用户可以随时修改用户密码。

1.2设备管理

基于Android平台的维护设备管理系统,其设备管理是整个系统中的主体,用户在使用设备的时候,设备管理接受用户的信息、将信息还原,数据信息分析,再将信息转入到接收端。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入库、数据查询、设备出库、设备状态查询,在设备管理中,其管理质量的好坏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维护设备管理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在整个管理系统中有着重大作用和地位。

1.3系统服务

系统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对于维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清楚的地方,为用户解疑答惑的一项服务,同样系统服务也是整个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做好系统服务管理设计,可以有效地赢得市场,提高设备的综合竞争实力。

2.基于Android平台的维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

2.1登陆模块的实现

登陆模块包括了用户的用户名和用户密码,而当今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用户在登陆的时候会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为了系统的使用安全,使用系统之前必须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同时维护设备管理系统后台对用户名以及密码进行确认,只有合法的用户才可以使用系统。登陆模块主要由.Java文件和.xml文件组成,.Java文件中主要是登陆的实现过程,而.xml文件实现了登陆模块的布局。当用户进入到系统程序后,系统窗口会弹出登陆界面,登陆界面显示用户名和登陆密码,当用户输入应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通过SQlite访问本地数据库,检查用户名以及密码的正确性,只有用户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正确的密码,用户才可以进入系统,享受更好的服务。

2.2主界面的实现

当用户登录成功后就会进入到主界面,在主界面当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模块归类,主界面主要包括系统管理、设备管理、系统服务以及退出四部分,主界面简单明了,在这里用户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点击,从而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2.3系统管理的实现

系统管理主要是针对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等用户进入到主界面后,当用户选择系统管理模块,基于Android平台的维护设备管理系统就会弹出一个窗口,在窗口中显示了用户查询、用户密码修改两大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服务。点击用户查询按钮,系统会通过SQlite访问本地数据库,将用户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点击用户密码修改按钮,系统会弹出一个修改密码的窗口,用户只要输入新的密码就可以完成密码的修改。

2.4设备管理的实现

设备管理功能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在此模块中,可以实现设备的存取以及查询等功能。基于Android平台的维护设备管理系统,当用户进入到设备管理模块后,该模块通过访问SQLite数据库,将设备的相关信息呈现出来,同时用户在此模块中可以输入设备的入库信息,将设备入库信息

2.5系统服务的实现

系统服务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系统的时候能够清楚系统的各项功能,在此模块中,设立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系统简介,让用户可以对系统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板块就是系统公告,在系统公告中,用户可以看到系统最新的公告信息,便于用户的正确使用。

2.6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Android平台的维护设备管理系统,为了方便数据库的管理,本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不仅可以存储和管理数据,而且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在数据库中,下载数据库管理软件,在维护设备管理系统中建立属于系统管理的数据库,定义自己的图、表、存储过程。维护设备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维护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设备信息管理中,数据量大,利用数据库存储设备的各项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3.结语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4篇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级护理专业4个班的171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4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人,其中男16人,女62人,年龄22~24岁;实验组93人,其中男15人,女78人,年龄22~24岁。两组护生前期均已系统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第5学期开始学习急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及急救技术操作。教材均采用周秀华主编的《急危重症护理学》,其中急救技术和重症监护的实验内容为8学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时数相同,24位护生一轮,两组由同一教师任教。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急救技术和重症监护的实验内容包括气管插管,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监护仪的使用和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等,按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操作—教师给予指导和纠错的步骤进行。实验组采用SimMan综合模拟系统模拟急救教学模式,具体方法是:24位护生分为4组,每6人一组,第一次实验课先由教师讲解相关操作,如气管插管,呼吸机、输液泵、监护仪等的使用要点和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然后护生实践练习。课后教师布置一个病例让护生准备(模拟抢救),如ICU病房有一位70岁体重为60kg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面罩吸氧1天后,神志逐渐模糊,SpO2(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在21点SpO2突然降至60%,患者呼吸急促,大汗淋漓,ECG(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要求各组护生分析讨论病例。第二次实验课时,利用SimMan综合模拟系统模拟患者的临床表现,设定抢救时间,选择一组护生要求其分工配合模拟抢救,若在规定的时间未完成抢救,患者就会死亡。护生可采用各种急救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输液泵、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除颤仪等,将整个急救过程演示出来。在一组护生完成抢救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其他护生讨论,如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病情变化?抢救中要用到哪些药物?要注意观察药物的哪些不良反应?对此类患者的观察重点是什么?各组护生发言并阐述抢救中的经验和不足,教师最后给予总结。

1.2.2评价方法(1)护生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护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实验组发放问卷93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对照组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2)理论和操作考核。从学校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成一套试卷,随机安排考场顺序,考试结束后按照考场顺序统一装订试卷,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流水阅卷。操作考试采用相同的项目进行考核。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

2讨论

2.1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临床SimMan综合模拟系统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出疾病的特征,通过SimMan综合模拟系统模拟患者的表现,使护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模拟抢救要求护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做出判断和决定,从而实施抢救,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护生的决策能力,强化了急救意识,让护生充分体会到了“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救中的意义,体会到救治患者成功的喜悦心情,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之情。

2.2提高了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是以护生练习急救操作为目的,强调对急救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忽略了真实临床情境。而用SimMan综合模拟系统进行急救教学时,是针对不同病例设置不同临床情境,要求护生具备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抢救患者时需设置呼吸机参数、应用抢救药物、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imMan综合模拟系统教学要求护生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因此,这种模式能够促使护生早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2.3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传统的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是以护生拥有熟练的急救操作技能为目标,而临床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往往需要几位医护人员分工配合、共同实施。在SimMan综合模拟系统的教学中,要求几位护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讨论、分析、实施抢救,增强了护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护生的团队精神。

护理系论文范文第15篇

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要包括对工作单的管理,定期实施标准检修项目,制定标准检修规程并针对可靠性、可用性的缺陷管理记录状态,监测和离线检测的结果。另外,还有计算机管理系统服务的设备台账、库存以及采购管理和人力日程等资源管理。

(1)设备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电力设备台账,管理与设备相关的图纸和文档,记录设备的历史信息以及相关费用,建立主设备与子设备之间、安装位置以及设备与位置之间的从属关系,对设备的维护成本进行汇总,分析采样数据,形成电力维护工作单,管理设备存在的缺陷,对设备进行故障分析,建立完备的设备维护知识库。

(2)工作单管理:作为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工作单管理主要用于对维护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包括工作单的申请和建立,工作单的审批与启动,查询工作单上午执行情况并完成工作单。可以根据电力设备及具体操作的位置产生对应的工作单,可以对设备维护费用的预算以及实际维护费用的差异进行详细比较,记录并建立设备维护历史档案。

(3)预防性维护:这是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前最常用的一种维护手段。为了防止电力设备由于发生故障而突然停机,要定期地安排大小型检修计划。可以依照时间或者某一项仪表读数产生相应的预维护工作单,并自动协调多种因素,最后集成多项电力设备检修规程。

(4)库存管理:管理库存以及非库存的物资材料,当库存量低于某一个下限值时,可以自动地从其他仓库调配或者直接从厂商处订购,这个下限值叫做重订购点。根据工作单所需要的备品备件的预定时间以及采购交货时间产生的采购定单,最佳采购数量则是根据经济订货数量来确定的。对购进的物资记录其采购成本,包括平均采购成本以及最新采购成本等。在过程中自动跟踪设备备件的库存量,并定期进行分类盘点。通常库存物资管理采用ABC分类法,将电力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所需的物资按照单价的高低、需求量、采购难易程度以及重要程度进行分类。通常A类物品占10%,资金占用70%,B类物品占20%,资金占用20%,而C类物品占70%,资金则占10%。这就需要对A类物品重点控制并尽可能减少库存,加大利用率,而对C类物品则可以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管理。

(5)采购管理:主要工作是针对仓库以及工作单中所需的物资材料,建立相应的采购申请与订单,并自动根据提交的采购申请建立相对应的采购定单,分析供应商及制造商的质量记录,选择对应的供应商与制造商,自动采购双向及三向匹配,并定义税率与多种货币的汇率。

(6)电力设备检修规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各设备的详细检修规程,并对每一项检修作业制定标准化的规范操作步骤以及所需要的备品备件数量、人工以及技术水平、工具器具质量等,当工作单中引用某一作业规范时,其资源的估计以及操作步骤全都会复制到工作单中,并自动检索各个标准作业步骤的最新使用频率以及所用成本等信息,给非标准作业提供作业数据与模板。

(7)员工管理:主要包括对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工种与水平等相关信息进行维护,记录好每人的出勤、休假以及加班工作情况和相对应的个人单位时间报酬,详细记录工作单中人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建立相应的日程,建立设备检修人员的工作日程,记录每位员工的出勤及工作情况,根据日程来安排突发事故的检修计划。

2电力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客户端对服务器方式进行多用户共同工作,系统软件在开放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特色,例如窗口上的字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自由,而数据库表中的各列长度和缺省值等也可以重新进行设定。系统还预留了和财务系统的接口,对于设备的维护费用,可以直接使用指定财务科目代码。并能通过继承的方式自定义数据库表与应用窗口,而在应用程序中还可以挂接非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各类文档。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