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篇

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对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然而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事实叙述多、实证研究少,家庭内部原因分析多、社会支持研究少等特点。针对皖北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皖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等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入手,探讨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支持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弥补了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2资料来源

2.1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根据范德普尔和张文宏的问卷框架设置了包括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表、社会支持网调查表、多元社会支持调查表,以及深度访谈提纲[3]。为了使问卷更贴近皖北农村居民的语言习惯,确保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我们将问卷进行了语言和形式上的转换,在进行资料汇总时再将原始问卷转换成标准问卷以便统计。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对家庭提供帮助最多的人,调查员将问题集中于调查对象提到的前3个人,并且询问了这些人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与调查对象认识时间、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与调查对象讨论过重要问题的组织或个人,就是本项研究需要分析的社会支持网的基本单位。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所有可能的关系类型被分为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共计10类。这种分类借鉴了全美综合调查的分类方法[4]。在家庭教育调查中还包括多元社会支持,主要是由社会保障体系、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心理卫生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各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社区组织等。个人支持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人道关系等,支持种类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务支持等方面。

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皖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按以下方式抽取的:⑴分别从皖北各市农村选取小学6所,共36所,在凤阳县和寿县各选择小学2所。选取的学校共40所。⑵从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120个班。⑶问卷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县妇联发放到各农村学校,学校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家长填写后再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40份,回收4450份,有效问卷4204份。为了更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本项研究还深入访谈了各地区约50多位家长,了解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期望等,以补充问卷法的不足。

3数据分析

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是研究的基础。本项研究首先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所要探索的变量和要探索的变量关系,形成特定主题下的访谈提纲,将其结果与问卷资料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主要是乡镇的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还有一部分是乡镇干部,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3.6%(见表1)。在进行深度访谈时,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负责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此外,调查中发现,农村家长农闲时打麻将的情况较为突出。

3.2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

在“您对孩子上学的看法”调查中,72.1%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没有知识不行,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18%的家长选择顺其自然,只有2%的家长选择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见表2)。对2%的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家长的回答是“学习成绩不好,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吧”。由此可见,这不是家长的真正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想法。问卷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您认为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有哪些?请排序”的信息显示,16.7%的家长将“掌握科学知识”排在第一位;32.4%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独立自主”;28.3%的家长第一位选择了“吃苦耐劳”。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优异为唯一标准。但在问及“是否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帮助干农活”的调查中,“偶尔让孩子做做”的比例最大,占到45%。可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到位。

3.3家长教育方式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优生优育的政策。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一般只有1个或者2个孩子,孩子较少,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也有较大转变。在“您经常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什么?”问题上,73.1%的家长选择说服教育,13%的家长认为是以身作则,只有5%的家长认为要打骂压服。在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个别家长虽然在观念上意识到应该对孩子鼓励、说服,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以简单粗暴为主。在回答“家庭未来的教育投资方面”这一题目时,家庭较富裕的家长选择教育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些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条件好的学校、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愿意投资让孩子上辅导班等。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愿意把钱花在更实际的地方,如初中毕业后让孩子学技术、学手艺,对于购买学习用品和相关的课外书籍,大多数家长只会选择考试用书。家长的教育投资观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3.4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的调查

在社会支持网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列举了10种可能的社会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把这几种关系进行了大类概括。亲缘关系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姊妹、其他亲属;非亲缘关系个人包括上下级、同学、邻居、朋友、和其他非亲属;非亲缘关系团体包括各种组织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中亲缘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自己的父母及被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在社会支持网中的比例最高。在非亲缘关系的支持网中,邻居的支持作用比例较高,其次是朋友关系的比例,被访者都至少提到一位朋友。非亲缘关系团体中政府、社会团体等所占的比例较小(见表3)。由此可见,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我们制定了专门的调查提纲,对政府、机构、组织活动、人员、政府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各县区有专门的教育信息网,内容涉及“家长学校”、“政务信息”、“网络学园”等,家长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家庭对政府开展的网络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社会支持网的数据中,几乎没有人提到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4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改善皖北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多元化的支持体系[6]。

4.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基础

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对农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也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是改善家庭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固定的支持时间、相关的活动、相应的经费支持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实行县级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各个村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另外还应当规范实施手段,切实将政策和法规付诸行动,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顺利构建。其次,要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组织机构。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家庭教育的策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组建由省、市教育专家和县、村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负责指导工作;组建由县、村专任或兼任教研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教研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为广大村民系统讲授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7]。教研组工作人员应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教师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网上学习;去外地进修等手段。上岗前,教师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3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是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可以填补政府和学校对家庭教育资助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此外,还可以运用媒体的导向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家庭教育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等;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5结论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问题和不足;思考和建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嘉兴市仅18岁以下未成年在校生就有60多万人,显然,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党委、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为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妇联、市教育局于2012年5月组成课题组,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有学校教师。向五县市二区发放问卷3050份,其中,中、小学生问卷各850份,教师问卷600份,家长问卷750份。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县(市、区)妇联、教育局、关工委有关同志,约60人。除政策文件、专家论文及我市相关资料外,还查阅询问了周边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家庭教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同时,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009年,我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妇联、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明办等10个单位为成员,成员单位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目前已做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2004年,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正式挂牌成立,现多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成立家长学校。

2010年,我市成立了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学会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市级课题,为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同时,连续2年举办家庭教育工作论坛、评选优秀论文,编撰《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汇编》。2011年,市妇联关于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妇女网”发表。科研水平往往反映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初步形成

调查反映,我市除广大学校教师这支队伍外,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专家、讲师团、志愿者及社工等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行政管理队伍。由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制订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负责协调实施。

二是讲师团队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上百支,拥有成员上千人。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家庭教育先进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

三是专家队伍。如市教育局在2002年建立“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由教育系统家教专家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咨询服务工作。咨询中心以热线电话82686112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逐渐发展为家庭式面询、团体辅导、家教讲座、大型宣传相结合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经过10年磨练,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成为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四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队伍,20多年来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志愿者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工服务事业兴起,如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着手,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

多年来,家教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形成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

家教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从2007年起,市妇联每年9月邀请全国品牌“知心姐姐”为广大家长巡回报告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一个主题,每次巡回报告40场,每次受益家长近1万人。2009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整合“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等各种资源,上下联动,使更多的家庭受到了现代家庭理念和家教知识的指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家教格局取得突破。平湖市2009年开展了“教子有方好家长”、“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等40佳评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平湖市原黄姑镇和曹桥街道于2008年首创了“家庭教育节”,至2012年已有7个镇、街道举办,预计2013年剩下2个镇也将进行。平湖镇、街道“家庭教育节”,集家庭教育、孝敬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于一体,参与面广,受教育面宽,在整个镇、街道营造了重视、关心、抓好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对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嘉善电视台设置了“家园”专栏,通过实例拍摄和教育行家的参与,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孩子,如何做个好家长。10多年来,每月1期,至2012年11月已播出141期,让家长们在茶余饭后轻松地受到教育。再如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每月播出家教节目,平湖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定期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庭教育授课“菜单”以及桐乡家庭教育官方微博等等,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着多方的探索。如市第一、二、三幼儿园及卫生幼儿园,创建家长学校10多年来,坚持聘请幼教、心理、卫生等方面专家授课,保证教育的高水平。同时,坚持向家长合理收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以保证管理运行的高水平。这些做法为广大家长所认同,受到了广泛好评。如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创建的合作型“家长联盟”、南湖创业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嘉兴一中已坚持9年的“家长论坛”等等,都从自己学校的学生、家长特点出发,努力探索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四)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问卷反映,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占44.62%)及家庭教育工作普遍开展,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是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已为不少家长所接受。

表1反映,相当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做普通人,自食其力),有着正确的家教理念。

二是多数家庭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如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从表2、表3、表4看,无论是孩子看父母、教师看家长、还是家长自身评价,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相比而言,初中学生对父母评价低的有27.27%,(见表2)这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严格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家长素质提高及其教育子女能力的增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家长、家庭教育层面,调查反映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太爱孩子,又太不会爱孩子”。

表5反映,对孩子期望过高及偏高的占81.48%,家长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见诸于行动,则属于明显的抚养方式不当。

又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甚至最重要位置上,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表6反映还有相当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偏差。如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道德人格教育,但不少家庭扬短避长,教育错位,成了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补习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如一首儿歌所唱的“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问卷反映,在回答“遇到烦恼的事,你最喜欢跟谁说?”的问题时,中学生选择对爸爸妈妈说的仅占14.4%。

再如,行为习惯养成与独立精神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但表5、表6反映也不如人意。

在家庭教育工作层面,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评估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着“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员、经费方面,和周边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调查反映,我市目前尚未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市、县(市、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主要协调指导部门也都只有兼职人员在做这项工作。2009年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后,主要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组织,但每年只有4万元工作经费,与省内其它市比较排位靠后。

人员、经费的制约使得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事项该做的未做。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我市市一级及多数县(市)未能做到。又如我市家庭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迟缓。我市市一级及一些县(市)尚未建立家庭教育网站或网上家长学校。再如有县(市)关工委反映,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已经编写好家庭教育的乡土教材及案例汇集,但苦于经费没有着落,又不能向家长收费,至今未能付印。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工作热情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专家队伍薄弱。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育、管理、科研等任务,很少有机会拓宽视野,参加全国、省有关专业活动或家教培训。如全国妇联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跨省、市常举办家庭教育论坛,我市很少有人参加,这样,影响了他们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校教师缺乏家教能力,缺少家教专题培训。

学校教师,作为专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职责,表9显示的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表10则进一步反映教师缺乏家教方面能力,与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接受过专门培训相关。

三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组织松散,缺少专业支持。各级组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人数虽多,但很少有相应的活动或交流研讨的机会。县(市、区)关工委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较为健全,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一些流行的家教理念,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脑只用了10%”、“早教越早越好”等,已为国内外科学家教理论及上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所否定。这些,不仅绝大多数家长知之甚少,连我们的家教工作者也未必都知晓。

(三)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不平衡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国的一个创举,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学校来说,家长是自己学生的家长;对家长来说,学校是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其它途径比,有着运作成本较低、组织工作较易、实际效果较好的优点。为此,国家、省层面都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2004年、2011年两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先后颁发《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但调查反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好的如平湖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往往以家长会议代替家长学校授课,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上,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校领导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强烈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只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一位校长说得好,“父母教子有方,相当于学校多了学生数量双倍的校外辅导员。”但不少学校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忙于具体事务,认为“学校那么多学生还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家长”。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长学校的不同境遇。

客观上,保障条件没有落实。一是无经费,家长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费用未列入财政预算。《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指出,可“向参加学习的家长收取适量资料费、讲课费等”,但鉴于收费的敏感性,谁也不愿意做这件事。二是无教材,我市至今无各类家长学校的教材或授课参考资料。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内容未必合适而价格却很高。三是无教师,如前所述,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未必能担当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三无”面前,不少学校领导对办好家长学校也就望而却步。

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少,二是面对着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的困难也就更大。

(四)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课题组着重对新居民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与嘉兴本地居民相比,新居民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一,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75.9%。其二,子女多。据桐乡2011年调查,对8250名新居民学生调查摸底,家里兄弟姐妹为2人的2024名,3人的2511名,4人的888名,5人及以上的240名。其三,家庭经济条件差。据市妇联2011年调查,家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50%。其四,不少新居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少时间也少精力照管好孩子。近些年来,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热点,在查阅案宗及访谈有关人员后,课题组一致认为,造成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位原因是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嘉兴有25万不满16周岁的新居民子女,加强新居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既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既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来。

参与问卷的是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二年级的家长,表11表明,43.76%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活动或者不知道相关信息。表12则反映,社会各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的教育信息也是欠缺的,以至66.25%的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表13则反映,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继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又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果断决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做好嘉兴家庭教育工作,事关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嘉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家庭教育经费投入,破解制约工作品质提高的瓶颈

全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动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为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根据《五年规划》要求和家庭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参照周边市做法,加大经验投入,用于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经费、调研及理论研究经费、宣传普及专项经费以及表彰先进等。

二是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承担一定的费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也要舍得在自己的学习上花钱。对于家庭教育教材、学习资料以及聘请专家、老师授课等费用,可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由家长承担相应费用。向家长收费较为敏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应形成共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协调,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可参照市第一幼儿园等收费模式,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收费。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总校机制,允许评估合格的家长学校办理收费许可。

三是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家庭教育有“两个特殊”的教育,除了上述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还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显然,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的难度要比一般家庭大得多,且这些家庭中不少是困难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伸出援助之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困难。

(二)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全国《五年规划》指出,要“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各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且要求“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职业化水平。”确实,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家长,而高素质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为此建议,要从嘉兴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设好专职队伍、专家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市、区)选配有志于家庭教育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已为社会所认可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家教专家。如目前全国妇联和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则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尽管培训费用较贵,但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象(集体和个别)、教育过程(系统和随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专门培训,见表14。

由此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同时,对骨干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金华市、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是落实好社工、志愿者、“五老”队伍的培训。专业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生事物,还缺少学习提高的相应平台。“五老”队伍多年来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但也需要不断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学习培训方面,为这些“好人”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如上所述,不少家长学校鉴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名不符实甚至流于形式。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经费来源、师资培训及教材、参考资料的编写或选定外,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嘉善县今年明确社区家长学校着重负责0-3岁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各县(市、区)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落到实处。

2.出台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文件并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平湖市家长学校办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平湖市教育系统规范化家长学校工作常规》。拟根据浙江省关于家长学校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县(市、区)的实施意见。并且借助全国、省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设置合格家长学校及示范家长学校两类标准,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

3.学习借鉴周边市经验和做法。绍兴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工作已开展多年,并建立了进入与退出机制,2012年对先后命名的5批75所示范家长学校进行了复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2012年启动百万家庭共同成长计划,明确3年内将评选表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300所。这些市起步早,力度大,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家长多方需求

调查反映,家长对家教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表15数据表明,对关系孩子德智体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家长都希望了解和掌握。

调查也反映,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表16数据反映,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尽管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偏好也不同,但确实都希望有来自多条途径的指导和帮助。普及家教知识、服务社会公众是家庭教育工作根本宗旨。《五年规划》中也明确要求,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为此建议:

1.继续办好党政主导的家教宣传服务活动。“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家长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平湖市镇、街道的“家庭教育节”,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家教宣传的好载体,好做法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进提高。

2.更好发挥媒体在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家教知识中的作用。市、县(市、区)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应根据要求,参照海宁、嘉善等地做法,设立家庭教育专栏,积极探索家长增长家教知识,媒体增多受众支持的双赢局面。同时,市、县(市、区)都应顺应家长的需要,独立或合建家庭教育网站,以提升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

3.扶持培育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教育局“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市妇联“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以及正在筹建的社会组织“青鸟家庭成长中心”,这些组织面向社会,承担着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大型讲座、小型沙龙、个别指导等多重角色,要精心培育扶持,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品牌。

4.关注鼓励家长自助助人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实验小学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借助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及专业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市区“小咕咚童书会”QQ群,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相互推荐适宜孩子阅读的好书。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长素质提高后涌现出来的家教新模式,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应予以关注和鼓励。

(五)重视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如上所述,和普通家庭相比,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有着较多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由于特殊儿童的数量少,特殊家庭中离异和重组等家庭的数量相对也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就少。特殊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的数量虽然多,但这类家庭的增多是近些年的事,其研究和实践也显得薄弱。要努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困难多难度大反而研究实践少的状况。

1.从特殊中找共性,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建议市家庭教育学会增加此类课题的立项,鼓励专家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招收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着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要鼓励教师不仅关爱特殊儿童,也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等教育 公平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Weaving Society

――Family Background and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HAO Panp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rough critical pedagogy perspect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hoice, reveal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in order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re-education thinking,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paths for us to think and solve inequ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 higher education; fair; review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也逐年增长。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社会劳动力也必然越来越多地由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员来提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正逐渐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社会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技能,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个由高等教育型塑的社会正在形成。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有权利和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样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中的职业和地位却千差万别,导致差异的表层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两个重要影响要素:专业选择的好坏和学校水平的高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职业的差异,学校水平的高低则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因而,看似专业和学校共同塑造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职位和地位,但是,批判教育学者却透过表象看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布迪厄为代表的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所做调查的实证研究,颠覆了人们基于日常经验判断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的观念,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让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像感觉直观那样合理,相反,它是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合法有效的维护者,是造成社会阶层渐趋固化的根源。根据批判教育学流派的观点,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是在社会中占优势的群体把他们的文化通过高等教育进行复制和传递,以使他们的子女通过高等教育的合法途径,继续维持他们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下层人家的子弟和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很少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看似由学校水平高低和专业选择好坏导致的高等教育成就差异,实质是由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我国的学者参考批判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认知,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家庭背景是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学者所做研究的述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反思高等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作用,为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策略选择。

1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考公平的一个重要准则,也就是说,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因性别、年龄、地域、家庭背景的不同等而有所差异。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笔者对众多学者所做研究进行的分析都发现家庭背景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公平性。

文东茅(2005)使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机会有显著影响,父亲的学历越高子女的高考成绩越高,父亲的学历越高、职业越好的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和好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多。①

丁小浩(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均等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父亲职业状况、家庭经济背景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父亲职业是农民或普通工人,其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机会就非常小;而父亲职业是单位负责人或高级技术人员的,其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明显大于其他家庭出身的人员;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进入重点高校有显著性的影响。②

杨东平(2006)对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优势高校,而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院校和大专院校。③

侯龙龙等(2008) 利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父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对于子女高等教育的数量获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父母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跨越专科层次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母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在重点大学接受本科教育。④

杜桂英(2009)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月进行的第四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低、父母职业为非管理技术类的学生入读“211”学校的比例低于高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高、父母职业为管理技术类的学生。⑤

黄四林等(2014)基于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研究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低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在高校学生构成中占主要成分,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⑥

此外,孟东方(1996);钟宇平,陆根书(1999);郭丛斌,闵维方(2006);刀福东(2007);杨倩(2012);杨丹宇(2012)等学者的研究也都证实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不公平,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李春玲(2003)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等教育机会供给量的增加,有助于平抑精英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社会分层与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机会分配的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弱势家庭背景学生的发展和上升流动机会。同时,教育机会不平等也会促使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整合度。⑦

2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专业选择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在大学中就读的专业与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特别是与专业化很高的职业之间。社会上由于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等所形成的职业好坏之分,相应地投射到大学中来就形成了专业的好坏之分。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家庭,不仅帮助其子女进入更好的大学,也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专业。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家庭背景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选择好的专业,这体现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的不公平性。

孟东方等(1996)于1996年时重庆市八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旨在揭示不同专业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学生父母职业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学生考入热门专业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能就读热门专业的学生其父亲大多是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党政机关干部。⑧

钟宇平,陆根书(1999)对中国3个城市14所高校135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时,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父亲教育程度低、父亲的职业是工人或农民;家庭收入水平低以及家庭居住于农村的学生,更多地选择教育、农林和地矿工程等专业。而父亲教育程度高、父亲的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或大中小学教师;家庭收入水平高和家庭居住于大中城市的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新闻传播、艺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专业。⑨

余小波(2002)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用电技术、汉语言文学、热能动力工程,这些专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般专业。而城镇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这些专业恰好是当前社会上较热门,毕业后待遇较优厚的专业,大都是该院学生入读的首选专业。⑩

刀福东,丁小浩(2008) 利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5(CHUHEES-2005)》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偏爱文科和管理学科,而对工科、理科和经济学科的偏好相对稳定,父亲职业较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科、理科和文科,而不喜欢选择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父亲是党员身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经济学科。

此外,殷红霞(2006);樊明成(2012);曹雯瑜(2013)的研究也都表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多地就读于大学中的热门好专业。

根据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当某个特定的学校教育层次还没有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将利用其固有的优势帮助自己的子女获得该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旦该层次学校教育接近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会继续利用其优势确保自己的子女获得数量相同但质量更高的教育。毫无疑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背景好的家庭将继续帮助其子女维持甚至扩大在专业上的优势,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3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

尽管高等学校都在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而努力,但不同大学由于教育理念、师资水平、资源存量、名气大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导致它的毕业生在社会层级中就业的起点不同。进入好的大学不仅意味着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预示了将来工作的高起点。例如,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国家部委、省市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知名高等院校等工作,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乡镇机关、中小企业、中小学校等工作,学校的类型(重点/普通)、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社会层级中的起点,学校越好,起点越高。

但即使相同的社会层级中,由于职业声望、职业待遇、工作环境等的差异,也有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在国家部委工作,财经部门与政法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林部门和教育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即使在普通中小学里,语数外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要高于政史地老师。而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所学的专业,因为在职业专业化的时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大学中所学专业的冷热和好坏决定了人们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专业越好,职业地位越高。

根据高等教育中学校和专业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建构了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在学校与专业两个维度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如果学校和专业都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优势地位,如果学校和专业都不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劣势地位。学校和专业共同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和地位,也即学校和专业编织了人们所处的社会。

图1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

通过对学者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都存在很大关系,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和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获得进入社会高层级的资格,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进入职业地位高的领地。家庭背景作用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合理合法筛选后继续维持其家庭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阻抑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注释

①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58-63.

②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24-33.

③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④ 侯龙龙,李锋亮,郑勤华.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⑤ 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5.

⑥ 黄四林,辛自强,侯佳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4.3:46-52.

⑦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86-98+207.

⑧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苏玲.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 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下)[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5-79.

⑨ 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34-40+44-45.

⑩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44-47.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4篇

一是推进家庭教育法规政策完善,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

围绕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参与、努力推动家庭教育相关法规条例出台,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阵地,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基础

巩固发展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创办家长学校,市、县(区)及乡(镇)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壮大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力量

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骨干系统化培训,配合推进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高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专长毕业生,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

四是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发展

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依托家长学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妇女之家、文化活动站、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福利机构等公共服务阵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重视向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家庭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和关爱帮扶,有条件的地方在学校、社区、乡村设置专业社工岗位提供救助及指导服务。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借助幼儿园所的专业资源优势,发挥新婚夫妇学校、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妇女之家、儿童早教基地、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基层阵地作用,开展公益性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传普及。坚持定期组织各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讲和问题咨询,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每学期或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家庭教育指导或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比例。

五是创新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抓住重大节日、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契机,策划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调动家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扩大活动覆盖面,培养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和家长共同学习成长,形成和谐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引领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设,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网站,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

六是发展规范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化程度

健全发展各级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鼓励发展各类家庭教育社会组织,延伸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加大各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展家庭教育公益项目,开展家庭教育应用研究、骨干培训、指导服务,满足家庭教育工作发展需求。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为其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 家庭教育工作 调查报告

一、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工作基本现状

几年来,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全省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1.政策机制不断健全。近几年,全省妇联、教育、文明办、民政、卫计、关工委系统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省级部门联合制定家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并纳入儿童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村镇测评等工作中,13市(地)和116县(市、区)制定家庭教育本级规划,原省计生委制定《“十二五”时期推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近三年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经费,对骨干培训、宣传教育、网校建设等重点工作给予保障,大庆及所属4县、伊春及所属5县、哈尔滨4县和齐齐哈尔、双鸭山、黑河各1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阵地队伍发展壮大。全省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0917所,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404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59所,街道、城市社区家长学校1760所,乡(镇)、行政村家长学校3329所,新婚夫妇、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1237所,机关单位家长学校278所,广播电视家长学校95所,网络家长学校112所,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家长学校1400余所。各部门加强指导管理,促其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3.科学研究实践性强。依托家庭教育阵地、依靠骨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推出科普成果并引领家长实践。组织省儿童中心等三个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及各有关人员申报课题,确立“80后家长养育方式”“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等5个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17个省级课题进行研究,5个全国课题和14个省级课题已结题。组织骨干专家编撰15万字家庭教育问题指导用书,对道德习惯养成、能力责任培养、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题107个代表性疑问进行解析拓展。组织省及各地优秀专家录制课程视频20讲、撰写指导文章近百篇,统一编发科普光盘、资料。

4.指导服务渠道拓宽。一是以品牌载体常态指导。省妇联牵头省文明办、教育厅开展全省家庭教育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带动双鸭山“母亲讲堂”、甘南县“家庭教育进乡村大讲堂”及各地20余个民间组织公益讲堂发挥积极作用,年均讲座1100余场次,160余万家长受益。二是以新兴媒体扩大覆盖。省妇联、教育、卫生共同承接推动全国家庭教育“空中课堂”项目;省妇联、省家庭教育学会创办省网上家长学校,原省计生委创办了省人口早期教育协会网,示范带动全省网上阵地的实践探索。省及各地依托网校、微博、QQ群、微信平台等集中宣传展示本地重点和特色工作、提供本省专家和家长主创的指导交流资料。

5.示范典型作用明显。肇东市作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完善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本土化实践,成为我省又一县级工作典型。省级层面表彰3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命名15个示范家长学校、 36个示范社区(村)、10个示范县(市、区)、7个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这些来源于、活跃在基层的工作典型,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助推当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6.倾斜特殊困境儿童。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全省绿荫行动中专设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大讲堂子项目,省及各地组织专场讲座370余场。二是发起关爱帮扶行动。近几年,省妇联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拨款200万建设100个省级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牵头募集13万册爱心图书、募资20万建设“助未来爱心书屋”;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春蕾计划”公益行动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到资助重点人群范围,进行常态化关爱。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大环境有待突破。当前,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仍缺少法律规范和顶层统筹设计,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需要付诸长期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家庭教育责任部门作用有待加强。各相关部门虽各具优势但合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交叉重复,有些工作少人问津,有的部门则因机构改革或人员变化导致工作衔接不上、职责不清等问题出现。

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有待完善。一是阵地建设方面。实体阵地和网上阵地只求覆盖、功能不全、作用有限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7市行政村家长学校建校率、4市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未达到预期。二是队伍发展方面。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仍是短板,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投入力量不够。三是指导规范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层次不一,没有统一规范。日渐活跃的民间力量易伴有功利色彩,不易监管。四是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单亲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等特殊类型家庭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不充足。

三、思考和建议

1.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关注家庭教育立法,探索源头保障。二是争取党政高度重视,强化政策保障。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6篇

(一)指导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指导形式多样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立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35343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3255所,乡(镇)、村家长学校16317所,开办手机、网络家长学校6036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等服务机构9870个,阳光操场156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2463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125所、资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458282人,募集资金1431万元。全省家长学校和指导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工作触角不断延伸,运用学校、机构、民间团体的力量,合作推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占43.8%;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的占45%;主动开展专访协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问题、定期为弱势群体家庭开展探讨会、定期举办家长学习营的平均占20%。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广泛,40.1%的指导者采用个别指导,33.2%采用集体指导,运用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之和为20.9%。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调研显示,通过向亲友、邻居讨教,交流育儿经验的家庭占96.9%;通过读书刊、观看收听电视广播、上网等途径获得育儿知识的家庭分别占到96%、94.1%、93%;希望在双休日接受家庭教育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多数家庭也认识到1—3岁婴幼儿带养方式的重要性,62.2%选择了由母亲在家里带养,34.8%选择了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活动中心等集体性教养机构;在承担孩子主要教养人的职责方面,59.4%选择母亲,35.2%选择父亲,可见多数家庭认识到父母陪伴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孩子的身体、言语、行为、情绪等发展全面关注。3岁以上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有59.8%的家长不喜欢孩子循规蹈矩而是有独创行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缺失

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在省妇联儿童部,不是独立机构。全省没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基地,缺乏专业培训机构;46.3%的家教指导机构存在无章可依的现象,部分机构主要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未成年人教育法》及《义务教育法》等。总体上讲,全省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科学的政策依据,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能力和素养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都没有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仅20%-30%的机构拥有1-3个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专职人员中以专科、本科学历居多,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9%,硕士学历的占14.1%,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入职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以自学为主,73.1%都没有严格的专业考核。机构中专职、兼职和聘任人员中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的人数仅占20.5%、19.2%和11.5%。在“怎样教导家长”方面,77.1%的指导者所掌握的服务知识来源于自我积累。在指导者身份上,参与者成分较为单一,72.6%属于本单位教职员,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仅占6.8%,专家只占1%,表明社会团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三)组织指导服务缺乏深入合作

仅有12.5%的单位能够结合现有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团体,争取潜在社会资源,组成人力、物力的社会资源网络;只有21.3%能够依据地区现状、民众需求及社会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目标;能够成立资料部门或由专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占8.8%。这说明组织指导服务微观层面做的多,目标设计深度不足;机构之间的资源重组、潜力开发、网络建设广度不够,合作不力。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指导内容上,家长接受最多的是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占56.2%,但更需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占31.3%,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提升,而现有指导管理机构没有适时调整。在指导形式上,目前校长、教师在校接待和电话书信的交流沟通占54.4%,而家长期待的是专家教师的个别咨询、上门服务和家访占55.4%;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运用最多的是家长上网查询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占48.4%。但家长更加需要得到直接的、面对面的和专业的个别指导。在指导时间上,家长平时接受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间多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白天,而家长希望安排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白天占37.7%,希望在双休日接受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这就要求指导机构和家长能够沟通协调。家长希望每年安排的家庭教育活动的次数是4次左右,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但多数学校(社区和指导中心)都不能满足需要。

三、对策研究

(一)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领导

1、完善机构设置。

创设独立的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机构,增设省级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及其功能定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2、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完善联席会议、专题研讨、联合调研、定期通报、监测评估等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严格制定民间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严格制定家长学校的指导原则和指导内容;出台合格家长资格证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标。

3、纳入公共服务。

将家庭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尽快纳入城乡社区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为城乡各类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对留守、流动人口家庭科学调研,保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家庭和困难家庭倾斜。

4、重视宣传普及。

积极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讨论、报告会、网上家长学校、媒体参与、影视传播等多种形式,举办家庭教育宣传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

(二)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全社会家教水平

加大家庭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保证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实务工作有序进行。各相关单位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按照辖区内未成年人人口基数,按人均标准制定家庭教育预算。相关部门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发展。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三)重视专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提升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激励制度,促进富有经验的教师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指导服务活动;鼓励教子有方的父母现身说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推广。

(四)重视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依靠家长,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做好舆论宣传,组织讲座,在社区开展家教辅导,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常组织家教讲座,指导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技巧,分享成功家教经验。建立有效的家长培训机制,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办名副其实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提升家长的素质。近7成的管理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家长,不是孩子。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家长学校,即便有的社区挂了牌子,也没有发挥作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家长学校真正做到经费到位、场地充足、人才够用、内容创新、定期培训、重视科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承载功能,才能保证家长教育不是走过场。实践表明,全面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然后才是科学教育子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体,夫妇双方学习爱的智慧,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五)培育社区教育和志愿者服务

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讲,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妇联牵头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老干部宣讲团、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关工委组建老干部家教辅导团,不断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积极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社区家庭教育行列,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化。创建灵活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亲子俱乐部”、“家长沙龙”、“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为社区里的亲子互动、家长交流、儿童健身提供场所。

四、结语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家长学校建设;办学模式;调研;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可见,家庭是人最初接触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与基点,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就整个家庭教育工作来说,家长学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家长普遍接受系统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方法学习,提升科学教子水平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状况,总结已有的办学模式和工作经验,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学校工作格局,夯实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今年9月至10月,市妇联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赴各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6份,回收率为96.6%。参加座谈会的有各地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以及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领导等同志。调研组还查阅了市、县(市、区)有关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台帐资料和专家论文。现将调研情况反映如下:

一、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稳步发展、办学质量逐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综合素质和家教素养的提升。20XX年,全市共建有家长学校XXXX所,当年培训家长XX万人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均达到了100%,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的比例分别为98.52%和99.88%。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

1、组织架构日趋完整、工作机制运行良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市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党政领导,妇联、教育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全市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去年,市教育局还更名建立了“嘉兴市禾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同时,各地相应成立家庭教育、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纷纷出台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了家长学校组织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市级各成员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分工,积极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特别是妇联、教育两家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发文、联合调研、联合督查、联合培训等形式,切实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

2、考核评估逐步规范,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为保证家长学校的健康发展,打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品牌,我市积极培育和评创各级示范家长学校。今年6月,我市制定下发了《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和新一轮示范家长学校评选通知,通过学校申报、组织推荐、考核验收、专家评估等环节,推动形成各地争创、命名表彰、逐级评创、上下衔接的机制。“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创建示范家长学校省级17所、市级10所,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亦形成有效的评创机制。秀洲区规范开展区级示范评创,命名数量以评审结果确定,不安排具体指标,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查,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保证有力。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师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职教师。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的班主任或者分管德育的 校长(园长)。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品牌化的师资队伍,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专门开办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班,对学校从事专兼职家庭教育辅导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第二种是各类讲师团。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XX多支,成员X万多人。其中由市、县两级妇联建立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每年推出授课菜单,常年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科学家教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第三种是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队伍,通过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等,积极为家庭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同时,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的社会工作者,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对象着手关注家庭教育,参与家长学校建设。

4、宣传氛围日益浓厚,活动品牌深入人心。为普及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市妇联依托各级家长学校主阵地,通过组织百场家教讲座、优秀家教案例征集评选、知名专家走进南湖大讲坛、嘉兴在线名家访谈、送家教知识下乡、家庭教育团辅巡讲等形式,深入开展贯穿全年的“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此项活动已连续多年被列为嘉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据统计,近两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766场,受益家长11万多人次。同时,每年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期间,各地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组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双合格”活动,通过评选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好家长、好儿女”等活动,举办“农村家庭教育节”、“社区家庭读书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知识知晓率。

5、理论研究初显成果,实践运用灵活创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家长学校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市家庭教育学会每年开展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市有21项课题被列为省级家庭教育课题。学会成立三年多来,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共征集到论文629 篇,已出刊优秀论文集3册。学会专家团还连续三年参与市妇联系列亲子穿越活动的策划,先后为“童心向党、红色穿越”、“传承文化、城市穿越”、“嘉兴记忆、亲子穿越”三场主题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板块的内容设计和现场辅导。

6、家长意识明显提高,教子方法有所改进。随着我市家长学校的发展与家长学校质量的提高,家长的科学家教意识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本次调研对家长的问卷反映,家长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的比率占77、9%;有54%的家长希望在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希望学习内容重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沟通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分别占22.55%、23.48%、25.07%。这些都说明了家长科学家教的学习意识在提高,家教的理念在更新,家校协作教育主动性也在增强。从这些数据也为家长学校的办学新方向和办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目前具备的几类家长学校建设与办学模式

1、从网络布局上看,有一体多翼模式。“一体”就是从纵向脉络来看,以家长学校总校为主体统筹一个区域的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制定计划、设计内容,分工落实,避免交叉与重叠。如嘉兴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作为全市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机构,对各地分校以及周边学校起到示范引领和指导辐射作用。“多翼”就是从横向内容来看,有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企业家长学校、农村家长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而这多翼中又以学校和社区两翼最为重要。

2、从资源整合上看,有辖区共建模式。各地从实际出发,注重挖掘辖区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探索灵活多样的共建办学模式。为推动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今年市妇联以南湖区为试点,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共成长”社区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社区家长学校建设的突破口,立足社区现有的场地、设施等,积极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周末社区亲子读书会、亲子沙龙、专家讲座等,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授课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又如平湖市曹桥街道行知小学、行知中学通过建立本区域家庭教育联动机制,立足陶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资源,与区域内镇街道、村(社区)联合开展活动,把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理念传播到基层,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3、从举办形式上看,有现代多元模式。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不同需求,我市已形成更为多元和现代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如:嘉善县针对新居民人口较多,新二代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开设企业家长学校,推出“家教30分钟微课堂”,利用午休时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各地还在社区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开展隔代教育;针对新婚夫妇开设婚育学校;利用社区宣传栏建立橱窗家长学校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时间管理的需要,各地又在发展上述传统实体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向虚拟空间延伸,借助广播、电视、网络、QQ、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探索更为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4、从微观教学上看,有立体互动模式。为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授课效率,我们探索将传统常规的单向教育方式与更加立体多样、双向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家长团体辅导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就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对家长进行案例式、连续性的科学教子辅导的有效方式。去年,市妇联与市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合作,首次尝试将团队辅导课引入家长学校教学,开展了“爱的阳光”走近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辅导活动。通过小组建设、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现场评析、互动分享等环节,为新居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中有关情绪管理、心理疏导、沟通引导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反响热烈。同时,我们还借助省内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与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合作开办多期“父母茶座”,引导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5、从学校层面上看,有家校合作模式。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提升教育实效。如各家长学校通过QQ群、远程教育、家长会、报告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家长热线、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如桐乡国艺幼儿园反哺式家校合作、嘉兴一中的家长论坛等为家长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创新建立了家长互助成长小组,通过整合家长资源,激发家长社会活动的潜能,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帮助家长在互助中成长,形成了家校合作互动的良好模式,受到家长的欢迎。

二、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和办学模式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各类家长学校普遍建立,并且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办学质量还不平衡,与国家的要求,同全国家教工作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全市家长学校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全市各级都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分校,并设立领导小组。组织网络是架构起来了,但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影响家长学校内涵的提升。部分办学单位还没有真正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和岗位考核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会议、研讨、学习制度,还存在着无经费、无教材、无教师等“三无”现象。不少学校往往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内容也大多局限在通报学生学习成绩,告知家长注意事项等方面。而调研显示,有88.27%的家长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及以上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从全市层面来说,今年6月份刚刚下发《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

(二)家长学校师资力量还较薄弱

目前,学校家长学校的老师一般由班主任或者德育校长担任。这些老师大多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或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与家长交流、传递科学家教理念的经验,未必能担当起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要面对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教学的困难更大,对师资的要求也就更高。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管理、科研任务,很难有宽裕的时间投入家长学校的教学。

(三)家长学习家教理念和方法缺乏足够耐心

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愿意学习科学家教理念与方法,但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高。调查显示,家长自己找书等资料学习的只占16.1%。家长普遍都把自己提高家教水平的希望寄托于家长学校学习,同时又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反映在调查中主要是对每次的学习时间不愿意长,近50%的家长只愿意每次学习两小时左右,每学期有一至两次参加家长学校。希望课程实用,见效快。

(四)家长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缺乏常态化

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和家长学校,在理念上都重视了家长学校建设,并体会到利用好各类宣传网络强化家教宣传与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这些宣传与教育还只是“点点星星”,未连接成片。如媒体宣传大多停留在对家教事件的信息报道上,缺少专题栏目和窗口。短信通讯平台互动大多是学习的提醒和成绩的通报,对家长的家教指导极少。互联网平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站,只是以开设专栏的形式进行,质量与流量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五)家庭教育经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成立的嘉兴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并由妇联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但是每年工作经费只有4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各地家长学校目前也尚未有专项经费,抑制了家长学校的发展。此外,妇联、教育等部门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市妇联妇儿权益部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妇女维权、儿少工作和妇儿工委等三大块工作任务;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工作归口基教处,该处虽有5人,但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教育工作已很难腾出精力专门抓家庭教育,致使对家长学校建设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

三、加快推进我市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学校,作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长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针对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目前家长学校建设过程中,办学管理不够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村)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因此,各地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各类家长学校的领导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严格按照《嘉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评估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家长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办学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培训、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的制订等方面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努力实现突破。第三,要加强家长学校的督查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家长学校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全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创评的契机,开展家长学校督查,督促办学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家长学校建设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办学主体的“独角戏”,只有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合唱”中,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各办学主体要共同联手、密切合作,建立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家长学校模式,达到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效果。要统筹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求除了主要依靠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构家长学校外,还应依靠社区(村)、社会机构、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扩大家长教育的范围,并建设各个系统相互沟通、协调、支持和互补的局面。例如,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行政部门与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协会、家庭教育中心等,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和协调本地区的家长学校建设和发展事宜。同时,各种办学模式也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例如,中小学、幼儿园主办的家长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和吸收借鉴大众媒体、新媒体主导的办学模式的优点,将传统的家长学校授课与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使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便利平台。

(三)提升质量,促进家长学校的内涵发展

家长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益,这就需要把握好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的培训,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提高家长学校专职教师科学家教的理念和教授家教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发 展壮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志愿者队伍,同时聘请优秀家长为兼职教师,重视发挥他们在指导和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内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的具体特点,制订家长学校的教材。教材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做到既讲理论、讲规律,又讲方法、讲操作,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第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家长学校除了要教授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外,还需要遵循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通过教学的体验、分享、互动等环节,就教育技能与方法多做介绍、说明和指导,不仅让家长多听、多看,更应注重让他们多做。

(四)强化保障,确保家长学校良性运作

2011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省、市、县财政中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获得必需的财力支持”,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这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以及家长资助与支持为辅的多元投资共建机制在理论上解决了家长学校经费紧张、办学困难的局面,但还有待在实践中落实。首先,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家长学校建设,尤其是保证具有组织、协调功能的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县(市、区)一级家长学校总校的正常运作。其次,结合家长需求强烈的现实,允许家长学校有限制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以探索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让家长学校以法人身份参与到成人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通过“政府拨一点款、家长交一点费、学校出一点力”,这样“三个一点”来解决经费问题,从而确保家长学校的良性发展。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向家长提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它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条是通过大众传媒对家长的影响;另一条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

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主要途径有三种:

1.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指导;

2.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范型可供操作参照。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是以一个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提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实践沿革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美丽的自然环境,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杭州人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市民心理;集群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转的市场经济形态,使杭州市的人才呈现梯形结构(管理层较大);较好的基础教育与尚不充裕的高校资源,又使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发生偏差。

从我们自1995年起的几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大样本调查中发现:重智轻德、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重要求轻指导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不轻,特别是广大家长对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儿童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因素认识不清楚,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不了解,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率性而为”。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杭州一所学校创办的“家长夜校”不仅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光明日报、杭州日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经过教育部门和妇联部门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由点到面,从城区到农村,从“夜校”到“学校”,扩展到百余所,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唯一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地方。但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经验性强、科学性差;随意性强、发展性差;灌输性强、诱导性差。对家庭教育指导在观念认识和实践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环境,在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不可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改变杭州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抓起。力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层面上的科学运作,实现家庭教育层面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试图“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发展,以增加科学含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性·主体性·时代性·建构性。

“发展性”要素: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发展过程,其范围包括身体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而人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特别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个体发展的有序性。

“主体性”要素——家庭教育指导的发生包含四个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指导家长过程中,家长是主体。家长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指导,他们以自己的观念,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指导过程,根据自己的观念、需要对指导做出选择。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家长自身活动的参与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的影响转化为家长的意识,融入其主观世界之中。

“时代性”要素——家庭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问题而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会缺少同伴教育资源而使孩子失去“溶于日常生活体验、感悟而获得”生活经验习得的机会;两代人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会因为缺少“父母直觉的示范”而未能被感知;泛滥的信息,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增加成长的风险系数;“文化反哺”现象又预示着父母“天然的教育者”身份开始动摇。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时代问题。

“建构性”要素——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非

[1] [2] [3] [4] 

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纳入某种操作程序,也无法保证家庭教育会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让家长通过参与系统的指导活动,提高教育素养,优化教育功能。家长提高的过程,其实是富有个性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建构过程。家庭教育完善的过程,也是孩子良好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其实就是帮助“两代人”共同建构的过程。

作为专项研究,已历时十余年,第一个五年,主要研究“学校指导模式”。 由杭州市教育局承担研究的“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九·五”重大成果一等奖。第二个五年,主要是“学校指导模式”的推广使用和“社区指导模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学校指导模式”,还是研究“社区指导模式”,我们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开发,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所以,在这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在探索实践第三个模式:“家长单位指导模式”。

我们采用了“三个同步” 的策略——即“研究与实践同步”、“试点与推广同步”、“四系统研究同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研究工作与指导工作全面、协调、整体得到推进。目前,研究工作在各自不同层面顺利地进展着。我们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实践,旨在为顺利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特殊使命提供一种科学、适时、可行的操作范式。

第二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坚持同步运作,是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即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条渠道同步指导。

一、学校指导模式

以“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为运作载体的“学校指导模式”,由“网、团、线、队、课堂、活动”六板块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运作机制。

、网——三级指导网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能体现各区域、各学校的个性化,建立了“市——区、县(市)——学校”三级指导网络。各级之间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区、县(市)教育局分校]是杭州市教育局[区、县(市)教育局]非常设机构,负责杭州市[区、县(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活动组织和所属学校指导站工作的督查。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机构,负责设计与执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任务。

、团——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

由本系统教科研专职人员、学校热心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与实践且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优秀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负责对“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向社会、向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家长学校”教材与读物。

  、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

这是由杭州市教科所主持的继“学生心理热线”后的又一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咨询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点~:点工作,由“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担任咨询员。

、队——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研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取决于指导者对家长切实需要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影响孩子因素的预测。因此,定期组织调研是十分必要的。总校有一支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负责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如“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家庭沟通状况的调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家长资源状况的调查”等。

、课堂——“智慧家长课堂”、“青苹果家长课堂”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要知晓任务、掌握要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各校进行的家长学校常规性课程外,我们分别在全市设置“智慧家长课堂”和“青苹果家长课堂”各十个。由专门的课程系列和专职教师授课。“智慧家长课堂”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青苹果家长课堂” 主要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活动——建立常规活动制度,丰富系列活动内容

建立“常规活动制”,即总(分)校教务长定期沟通会议,咨询员定期学习会议,每年一次“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建立“系列活动创新制”,即总(分)校组织的大型指导活动,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家庭教育热点话题万人谈”、“教育话题四方谈”等,希望每年有所创新。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长互动”指导局面。

二、社区指导模式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涉及许多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和教育的经验我们以为,“子女的抚养任务是谁在承担”、“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投入如何”、“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当”、“家庭中家长间的在教育孩子上的合作”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的态度”等方面反映了儿童入园后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针对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需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获得实效的前提。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幼儿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在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性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发展,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前进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发现不同类别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满足它们的需要是提高针对性更高层次的体现。

本部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幼儿家庭的各类看护人承担各种带养任务的比率;(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家庭责任的认识与各种投入的现状与问题;(3)家长对各种教育现象提法的现状与问题;(4)家长对子女的各种教育行为的现状与问题;(5)家庭中家长间各种教育合作的现状与问题;(6)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教师态度的现状与问题;(7)不同类别家庭的家庭教育特点。

二、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地区抽选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提高对象的代表性,我们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家长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3960份。

(二)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情况: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教育的状况”和“对幼儿园的态度”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全部80个调查项目的题型包括:(1)填充题:“基本情况”部分中的“幼儿园所在地区”、“幼儿园名称”、“幼儿所在班级”、“幼儿出生年月”和“对象年龄”等5个项目;(2)一般选择题:“基本情况”部分中其余的25个项目;(3)李克特式的等第选择题。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选项为“完全是的”、“基本是的”、“说不清”、“基本不是”、“完全不是”。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将全部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对调查数据经过校验、转换和统计3个环节进行处理:通过幅度检验和逻辑校验控制非正常数据。通过转换,形成新的变量。包括:对基本情况中反映幼儿特点、家长特点和家庭特点的25个选择题项目,按选项对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分解,使每一项目形成与选项数相同的“01”计分的子项目。对反映家庭教育情况的50个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项目,通过给等第赋值进行数量化。赋值的标准是:完全是的-1;基本是的-2;说不清-3;基本不是-4;完全不是-5。将赋值后的项目变量值作为项目的指标值,指标值数值愈大,表示水平愈低、表现愈差;指标值愈小,表示水平愈高、表现愈好。

研究的结果

(一)家长对孩子抚养任务的承担情况

数据表明:

(1)无论是孩子的睡眠、饮食、玩耍和学习的照看,还是幼儿园接送,或是出席家长会,由孩子的母亲承担的比率都最高并超过50%,分别达到62.8%、65.4%、52.0%、65.0%、50.9%和70.3%。

(2)祖辈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孩子饮食和幼儿园接送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父亲,列第二;比率分别为20.0%、26.8%和28.6%。

(3)父亲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孩子学习和出席家长会等3项任务中比率仅次于母亲而高于祖辈,列第;比率分别为29.1%、26.6%和18.3%。

(4)保姆和其他人在各项任务的承担比率都很小,其中保姆的承担比率均低于1.0%,其他人的比率均低于4.0%。

(5)幼儿家庭主要带养人的比率分布与上述情况一致,其中母亲占66.3%,祖辈占20.7%,父亲占12.2%。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情况

表3-1-2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应该提高自身素养”、“选购玩具不追求多”、“经常浏览阅读育儿书籍”和“选购衣服不追求贵”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较好;第二层次由“应多花时间带孩子”、“孩子教育责任在家庭”、“应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和“事业成功影响孩子”等4个项目组成,表现一般;第三层次由“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组成,表现较差。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

表3-1-3数据表明:可以将10个项目划分为5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由“教育应多说理而不是惩罚”和“对犯错严格教育不能宽容”两项组成,表现最好;第二层次由“户外活动安全重于锻炼”和“养成习惯比培养智能重要”两项组成,表现较好;第三层次由“入园前就应进行早期教育”和“树大不自然直从小严格要求”两项组成,表现一般;第四层次由“首先尊重个性再年龄特点”和“发脾气时冷处理而不斥责”两项组成,表现较差;第五层次由“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两项组成,表现最差。

(四)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

表3-1-4数据表明:可将7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别人训斥孩子不生气”和“家庭应亲子教育为主”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好;第二层次为“家庭矛盾会避开孩子”、“别人体罚孩子会回避”和“别人劝阻不加重训斥”等3个项目,合作状况一般;第三层次为“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两个项目,合作状况较差。

(五)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

表3-1-5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外出活动鼓励孩子交

往”、“冲突出小伤宽容不计较”、“餐前不放任孩子吃零食”和“指出事不适合但不讽刺”等4个项目,家长教育行为较妥善;第二层次:“对孩子爱在心里不外露”、“掌握相当多教育理论”、“尽可能多与孩子相处”和“积累相当多教育经验”等4个项目,教育行为一般;第三层次为:“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教育行为较不妥。

(六)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态度

表3-1-6数据表明:可将9个项目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为:“幼儿园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和“孩子没学好不怪教师”等3个项目,对幼儿园态度比较积极肯定;第二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批评”、“教师理论不少水平不低”、“青年教师不缺经验可放心”和“能接受教师建议不质疑”等4个项目,态度一般;第三层次为:“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态度比较消极否定。

(七)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的家庭因素(K&3-1-7)

数据表明:

(1)影响“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家庭教育因素有10个。依影响力的大小它们依次是:①学历:大专及以上;②户籍:本地非农;③职业:农民;④出生年代:80后;⑤家庭结构:隔代家庭;⑥职业:工人;⑦职业:商服人员;⑧一起生活:祖辈;⑨一起生活:父亲;⑩一起生活:母亲。

(2)这10个家庭因素对“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的总体影响力(决定系数R2)为8.4%,其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和“户籍:本地非农”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已经达到6.1%。

(3)10个影响因素(预测变量)与“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因变量)之间呈正相关的有3项,呈负相关的有7项。

(4)实际含义。经归并后,影响因素的实际含义如表3-1―7-1。

四、研究的结论

1 从幼儿家长的角度看,母亲在幼儿教养中担负着主要责任;祖辈其次,主要在陪伴孩子睡眠、照料饮食和接送幼儿园方面协助母亲;父亲第三,主要在陪伴孩子玩耍、指导学习和出席家长会方面配合母亲。

2 涉及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与投入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不需要在外进特色班”和“培养完全是为孩子”两个项目。

3 家长教育观念的10个项目中,表现较差的是“更看重以身作则而非说理”和“纵向发展重于横向比较”。

4 就家庭成员间的教育合作状况看,7个项目中合作得较差的是“孩子教育父亲不推母”和“两代家长分歧听父母”。

5 就教育行为看,9个项目中家长表现较不妥善的是“外出不牵孩子手让自由”。

6 就家长对幼儿园态度看,9个项目中家长态度比较消极的是“能接受教师对孩子评价”和“经常向教师提意见建议”。

7 下列家庭的“问题项目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家长职业为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父母亲为80后出生的家庭,隔代家庭,不与父亲而与祖辈、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家庭。

五、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幼儿的家长。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不仅要针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更要针对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无论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编制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或者是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制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试行)》,虽然在确定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时已经开始重视针对性问题,但是离开“更要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基层指导单位在对幼儿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重视以下专题内容的指导:

1 过早定向培养不利全面发展――兼评进课外特色班的利弊;

2 生儿育女的目的为什么?――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3 身教重于言教、形成氛围比提出要求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 对孩子评价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兼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别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推给母亲――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6 妥善处理两代家长的教育代沟――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

7 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实施积极的安全教育策略;

8 亲爱孩子、听取评价、调理对策――如何对待教师对孩子的评价;

9 积极反映意见、主动提出建议、促进家园合作――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权利。

(二)注意对不同类别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除了需要面对全体幼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家庭自身的特点、问题和需要开展分类指导。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加强对下列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根据这些家庭的自身特点、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开展分类指导。这些家庭是:

1 家长学历层次较低的家庭;

2 除本地非农业人口以外的其他户籍的家庭;

3 家长职业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家庭;

4 父母在80后出生的家庭;

5 由祖孙两代人组成的隔代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父亲不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

(三)采用多种指导形式提高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传统的“专家台上讲,家长台下记,回家后照专家讲的做”的指导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形势,不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变单一的讲座报告形式为多种指导形式”、“变单向的封闭式指导为多向的开放式指导”、“变家长被动接受教育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指导形式应适应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状况,应适合接受指导的家长的特点和需要,应符合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性质。可供选择的指导形式主要有:

1 家庭访问、来园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联系、书信便条交流、家校联系册沟通等面对面进行的个别指导。这类指导形式便于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比较适用于解决个别问题。

2 讲座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和文艺表演等集体性的指导活动。这类指导形式面对家长的较多、公开进行、有较大的声势,比较适用于解决同年龄段共有问题。

3 利用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文字音像资料和媒介进行的指导。这类指导形式在进行前指导者与家长不直接面对面,家长对指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自行选择和控制。

4 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网上直面交谈等网络互动。这类互动可不受时空限制,而且相互间可深入交流。这种指导形式需要家长具有使用网络设备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条件,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无限。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向家长提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它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条是通过大众传媒对家长的影响;另一条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

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主要途径有三种:

1.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指导;

2.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范型可供操作参照。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是以一个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提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实践沿革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美丽的自然环境,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杭州人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市民心理;集群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转的市场经济形态,使杭州市的人才呈现梯形结构(管理层较大);较好的基础教育与尚不充裕的高校资源,又使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发生偏差。

从我们自1995年起的几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大样本调查中发现:重智轻德、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重要求轻指导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不轻,特别是广大家长对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儿童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因素认识不清楚,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不了解,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率性而为”。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杭州一所学校创办的“家长夜校”不仅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光明日报、杭州日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经过教育部门和妇联部门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由点到面,从城区到农村,从“夜校”到“学校”,扩展到百余所,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唯一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地方。但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经验性强、科学性差;随意性强、发展性差;灌输性强、诱导性差。对家庭教育指导在观念认识和实践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环境,在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不可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改变杭州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抓起。力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层面上的科学运作,实现家庭教育层面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试图“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发展,以增加科学含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性·主体性·时代性·建构性。

“发展性”要素: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发展过程,其范围包括身体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而人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特别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个体发展的有序性。

“主体性”要素——家庭教育指导的发生包含四个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指导家长过程中,家长是主体。家长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指导,他们以自己的观念,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指导过程,根据自己的观念、需要对指导做出选择。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家长自身活动的参与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的影响转化为家长的意识,融入其主观世界之中。

“时代性”要素——家庭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问题而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会缺少同伴教育资源而使孩子失去“溶于日常生活体验、感悟而获得”生活经验习得的机会;两代人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会因为缺少“父母直觉的示范”而未能被感知;泛滥的信息,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增加成长的风险系数;“文化反哺”现象又预示着父母“天然的教育者”身份开始动摇。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时代问题。

“建构性”要素——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非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纳入某种操作程序,也无法保证家庭教育会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让家长通过参与系统的指导活动,提高教育素养,优化教育功能。家长提高的过程,其实是富有个性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建构过程。家庭教育完善的过程,也是孩子良好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其实就是帮助“两代人”共同建构的过程。

作为专项研究,已历时十余年,第一个五年,主要研究“学校指导模式”。 由杭州市教育局承担研究的“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九·五”重大成果一等奖。第二个五年,主要是“学校指导模式”的推广使用和“社区指导模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学校指导模式”,还是研究“社区指导模式”,我们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开发,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所以,在这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在探索实践第三个模式:“家长单位指导模式”。

我们采用了“三个同步” 的策略——即“研究与实践同步”、“试点与推广同步”、“四系统研究同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研究工作与指导工作全面、协调、整体得到推进。目前,研究工作在各自不同层面顺利地进展着。我们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实践,旨在为顺利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特殊使命提供一种科学、适时、可行的操作范式。

第二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坚持同步运作,是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即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条渠道同步指导。

一、学校指导模式

以“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为运作载体的“学校指导模式”,由“网、团、线、队、课堂、活动”六板块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运作机制。

1、网——三级指导网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能体现各区域、各学校的个性化,建立了“市——区、县(市)——学校”三级指导网络。各级之间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区、县(市)教育局分校]是杭州市教育局[区、县(市)教育局]非常设机构,负责杭州市[区、县(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活动组织和所属学校指导站工作的督查。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机构,负责设计与执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任务。

2、团——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

由本系统教科研专职人员、学校热心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与实践且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优秀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负责对“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向社会、向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家长学校”教材与读物。

    3、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8825885

这是由杭州市教科所主持的继“学生心理热线87025885”后的又一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咨询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6:00点~9:00点工作,由“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担任咨询员。

4、队——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研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取决于指导者对家长切实需要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影响孩子因素的预测。因此,定期组织调研是十分必要的。总校有一支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负责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如“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家庭沟通状况的调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家长资源状况的调查”等。

5、课堂——“智慧家长课堂”、“青苹果家长课堂”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要知晓任务、掌握要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各校进行的家长学校常规性课程外,我们分别在全市设置“智慧家长课堂”和“青苹果家长课堂”各十个。由专门的课程系列和专职教师授课。“智慧家长课堂”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青苹果家长课堂” 主要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6、活动——建立常规活动制度,丰富系列活动内容

建立“常规活动制”,即总(分)校教务长定期沟通会议,咨询员定期学习会议,每年一次“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建立“系列活动创新制”,即总(分)校组织的大型指导活动,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家庭教育热点话题万人谈”、“教育话题四方谈”等,希望每年有所创新。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长互动”指导局面。

二、社区指导模式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无论指导对象、指导途径和方法,还是具体指导者,所涉及的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就指导对象而言,包含在校儿童和非在校儿童的家长,尤其是0—3岁儿童的家长、祖辈家长、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等。由于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家庭生活特点,所以指导内容相当的广泛,亲职、就业、文化、健康等都属其中。就指导的形式来说,有动态的——课堂、活动;静态的——画廊、展板;有形的——家长学校、亲子游戏;无形的——网络、通讯;直接的——教子之道的传授;间接的——成人文化的建设等。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模式”是以“街道(乡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具体操作单位的二级网络,上依托市、区妇联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学校、幼儿园为指导基地。其运作结构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导模式

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

1、办在村里的家长学校———利用知名村办企业员工的家族性特点,与企业合作办“家长学校”,每周半天带薪听课,把教育好子女当作培养企业未来员工的任务来完成。

2、机关里的“家庭教育报告会”———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组织讲师团成员到市、区、县政府机关,给干部们讲“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家庭教育知识课,倡导“教好下一代从我做起”,2200余名机关干部听了课。

3、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中的“家庭教育咨询台”———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重大活动设“家庭教育咨询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专门为本单位的员工解答“家庭教育困惑”。“三·八”节,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专门组织咨询活动,邀请杭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与发展设想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工作模式分为四个系统:

1、以现状分析调查为前提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宏观规划、指导的管理系统;

2、以提高家长教养素质为指导实践的直接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指导的工作系统;

3、以各类“指导模式”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探索不同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系统;

4、以形成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机制为工作目标,探索操作规律的运行系统。

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化发展为目的;以体现家庭教育的主体价值,构建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家庭教育运转机制为目标;在民主的、和谐的、双向互动的指导过程中,帮助家长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养育知识,采用科学的教子方法,在亲子教育领域获得成就。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协调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各类关系。以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为合作平台,杭州市妇联、杭州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操作,力量互补;学校以优势的师资条件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社区内成员单位,也充分地享受了社区文明所带给的精神资源。

作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杭州市已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较为专业的指导者队伍:市、局、区三级讲师团,定期学习、备课;学校指导站站长每年4次的培训、交流;教育系统和妇联系统的沟通活动定期进行。我们对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能够与家长进行平等而朴实的、真诚而虚心的对话;

2、不会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任何内容感到棘手,能够用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应付自如;

3、有一定的教养经验,能够与家长产生共鸣,或能站在家长角度体谅人,但同时又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价值观;

4、非常清晰地把握住指导的目的及实施要点,不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轻易否定别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与认同感。

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变革的时代,“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技术发展的总和”。现在的成年人已很难预见下一代成人后将会承担何种角色;下一代所将接触的也不可能再是一个“稳定的目标、明确的社会期待和文化规范一致”的社会模式。成长已不再简单的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化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几乎变成了一个人毕生的、无限的自我定向过程。今天我们必须要慎重思考“拿什么去奉献给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层面,我们提出这样三个命题:

1、社会的积极发展使家庭功能在不断转化,如: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抚幼养老功能在不同程度的“部分外化”,在家庭结构诸要素中,建立在姻缘、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系,已是家庭支持系统得以存在并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而建立在用于规范与约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制度在家庭支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家庭中,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对维持家庭存在,保证家庭系统作用的发挥比家庭制度更为重要,因此,建立现代亲缘关系的指导已成当务之急。

2、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军的子女教育已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包括民工,他们是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一群具有特质的现代移民。不安于现状,敢于尝试、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注定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强势人群。目前,他们还处于从城市边缘向城市核心迈进的过程中。只是由于生计的原因,使他们还不具备为孩子创造较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所以,他们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很特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与上城区妇联、教育局合作,在区政府礼堂专门开设了“流动人口家长课堂”,为这类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系列知识,效果非常好,家长听课时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家长。因此,城市在接纳流动人口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及他们的孩子解决教育的切身问题,尽快适应与融入城市文化,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管理系统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团队的投资,这个团队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社团、商业、邻居等;这种投资包括“获得支持、建立角色、规则界限、期望、承诺契约、认同评估、社会能力、健康个性”等整体项目。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影响优势,来整合与优化这个“投资工程”,使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科学知识转化为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同一的意识和行为。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各种关系从“天然”走向“必然”。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向家长提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它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条是通过大众传媒对家长的影响;另一条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

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主要途径有三种:

1.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指导;

2.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范型可供操作参照。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是以一个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提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实践沿革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美丽的自然环境,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杭州人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市民心理;集群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转的市场经济形态,使杭州市的人才呈现梯形结构(管理层较大);较好的基础教育与尚不充裕的高校资源,又使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发生偏差。

从我们自1995年起的几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大样本调查中发现:重智轻德、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重要求轻指导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不轻,特别是广大家长对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儿童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因素认识不清楚,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不了解,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率性而为”。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杭州一所学校创办的“家长夜校”不仅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光明日报、杭州日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经过教育部门和妇联部门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由点到面,从城区到农村,从“夜校”到“学校”,扩展到百余所,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唯一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地方。但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经验性强、科学性差;随意性强、发展性差;灌输性强、诱导性差。对家庭教育指导在观念认识和实践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环境,在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不可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改变杭州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抓起。力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层面上的科学运作,实现家庭教育层面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试图“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发展,以增加科学含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性·主体性·时代性·建构性。

“发展性”要素: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发展过程,其范围包括身体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而人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特别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个体发展的有序性。

“主体性”要素——家庭教育指导的发生包含四个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指导家长过程中,家长是主体。家长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指导,他们以自己的观念,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指导过程,根据自己的观念、需要对指导做出选择。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家长自身活动的参与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的影响转化为家长的意识,融入其主观世界之中。

“时代性”要素——家庭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问题而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会缺少同伴教育资源而使孩子失去“溶于日常生活体验、感悟而获得”生活经验习得的机会;两代人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会因为缺少“父母直觉的示范”而未能被感知;泛滥的信息,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增加成长的风险系数;“文化反哺”现象又预示着父母“天然的教育者”身份开始动摇。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时代问题。

“建构性”要素——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非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纳入某种操作程序,也无法保证家庭教育会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让家长通过参与系统的指导活动,提高教育素养,优化教育功能。家长提高的过程,其实是富有个性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建构过程。家庭教育完善的过程,也是孩子良好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其实就是帮助“两代人”共同建构的过程。

作为专项研究,已历时十余年,第一个五年,主要研究“学校指导模式”。 由杭州市教育局承担研究的“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九·五”重大成果一等奖。第二个五年,主要是“学校指导模式”的推广使用和“社区指导模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学校指导模式”,还是研究“社区指导模式”,我们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开发,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所以,在这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在探索实践第三个模式:“家长单位指导模式”。

我们采用了“三个同步” 的策略——即“研究与实践同步”、“试点与推广同步”、“四系统研究同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研究工作与指导工作全面、协调、整体得到推进。目前,研究工作在各自不同层面顺利地进展着。我们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实践,旨在为顺利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特殊使命提供一种科学、适时、可行的操作范式。

第二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坚持同步运作,是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即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条渠道同步指导。

一、学校指导模式

以“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为运作载体的“学校指导模式”,由“网、团、线、队、课堂、活动”六板块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运作机制。

1、网——三级指导网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能体现各区域、各学校的个性化,建立了“市——区、县(市)——学校”三级指导网络。各级之间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区、县(市)教育局分校]是杭州市教育局[区、县(市)教育局]非常设机构,负责杭州市[区、县(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活动组织和所属学校指导站工作的督查。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机构,负责设计与执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任务。

2、团——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

由本系统教科研专职人员、学校热心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与实践且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优秀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负责对“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向社会、向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家长学校”教材与读物。

3、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8825885

这是由杭州市教科所主持的继“学生心理热线87025885”后的又一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咨询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6:00点~9:00点工作,由“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担任咨询员。

4、队——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研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取决于指导者对家长切实需要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影响孩子因素的预测。因此,定期组织调研是十分必要的。总校有一支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负责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如“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家庭沟通状况的调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家长资源状况的调查”等。

5、课堂——“智慧家长课堂”、“青苹果家长课堂”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要知晓任务、掌握要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各校进行的家长学校常规性课程外,我们分别在全市设置“智慧家长课堂”和“青苹果家长课堂”各十个。由专门的课程系列和专职教师授课。“智慧家长课堂”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青苹果家长课堂” 主要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6、活动——建立常规活动制度,丰富系列活动内容

建立“常规活动制”,即总(分)校教务长定期沟通会议,咨询员定期学习会议,每年一次“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建立“系列活动创新制”,即总(分)校组织的大型指导活动,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家庭教育热点话题万人谈”、“教育话题四方谈”等,希望每年有所创新。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长互动”指导局面。

二、社区指导模式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无论指导对象、指导途径和方法,还是具体指导者,所涉及的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就指导对象而言,包含在校儿童和非在校儿童的家长,尤其是0—3岁儿童的家长、祖辈家长、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等。由于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家庭生活特点,所以指导内容相当的广泛,亲职、就业、文化、健康等都属其中。就指导的形式来说,有动态的——课堂、活动;静态的——画廊、展板;有形的——家长学校、亲子游戏;无形的——网络、通讯;直接的——教子之道的传授;间接的——化的建设等。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模式”是以“街道(乡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具体操作单位的二级网络,上依托市、区妇联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学校、幼儿园为指导基地。其运作结构图为: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导模式

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

1、办在村里的家长学校———利用知名村办企业员工的家族性特点,与企业合作办“家长学校”,每周半天带薪听课,把教育好子女当作培养企业未来员工的任务来完成。

2、机关里的“家庭教育报告会”———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组织讲师团成员到市、区、县政府机关,给干部们讲“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家庭教育知识课,倡导“教好下一代从我做起”,2200余名机关干部听了课。

3、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中的“家庭教育咨询台”———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重大活动设“家庭教育咨询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专门为本单位的员工解答“家庭教育困惑”。“三·八”节,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专门组织咨询活动,邀请杭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与发展设想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工作模式分为四个系统:

1、以现状分析调查为前提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宏观规划、指导的管理系统;

2、以提高家长教养素质为指导实践的直接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指导的工作系统;

3、以各类“指导模式”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探索不同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系统;

4、以形成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机制为工作目标,探索操作规律的运行系统。

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化发展为目的;以体现家庭教育的主体价值,构建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家庭教育运转机制为目标;在民主的、和谐的、双向互动的指导过程中,帮助家长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养育知识,采用科学的教子方法,在亲子教育领域获得成就。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协调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各类关系。以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为合作平台,杭州市妇联、杭州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操作,力量互补;学校以优势的师资条件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社区内成员单位,也充分地享受了社区文明所带给的精神资源。

作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杭州市已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较为专业的指导者队伍:市、局、区三级讲师团,定期学习、备课;学校指导站站长每年4次的培训、交流;教育系统和妇联系统的沟通活动定期进行。我们对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能够与家长进行平等而朴实的、真诚而虚心的对话;

2、不会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任何内容感到棘手,能够用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应付自如;

3、有一定的教养经验,能够与家长产生共鸣,或能站在家长角度体谅人,但同时又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价值观;

4、非常清晰地把握住指导的目的及实施要点,不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轻易否定别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与认同感。

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变革的时代,“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技术发展的总和”。现在的成年人已很难预见下一代成人后将会承担何种角色;下一代所将接触的也不可能再是一个“稳定的目标、明确的社会期待和文化规范一致”的社会模式。成长已不再简单的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化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几乎变成了一个人毕生的、无限的自我定向过程。今天我们必须要慎重思考“拿什么去奉献给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层面,我们提出这样三个命题:

1、社会的积极发展使家庭功能在不断转化,如: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抚幼养老功能在不同程度的“部分外化”,在家庭结构诸要素中,建立在姻缘、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系,已是家庭支持系统得以存在并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而建立在用于规范与约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制度在家庭支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家庭中,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对维持家庭存在,保证家庭系统作用的发挥比家庭制度更为重要,因此,建立现代亲缘关系的指导已成当务之急。

2、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军的子女教育已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包括民工,他们是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一群具有特质的现代移民。不安于现状,敢于尝试、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注定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强势人群。目前,他们还处于从城市边缘向城市核心迈进的过程中。只是由于生计的原因,使他们还不具备为孩子创造较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所以,他们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很特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与上城区妇联、教育局合作,在区政府礼堂专门开设了“流动人口家长课堂”,为这类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系列知识,效果非常好,家长听课时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家长。因此,城市在接纳流动人口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及他们的孩子解决教育的切身问题,尽快适应与融入城市文化,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管理系统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团队的投资,这个团队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社团、商业、邻居等;这种投资包括“获得支持、建立角色、规则界限、期望、承诺契约、认同评估、社会能力、健康个性”等整体项目。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影响优势,来整合与优化这个“投资工程”,使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科学知识转化为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同一的意识和行为。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各种关系从“天然”走向“必然”。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课题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向家长提供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它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条是通过大众传媒对家长的影响;另一条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

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主要途径有三种:

1.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指导;

2.社区对作为本社区居民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进行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范型可供操作参照。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是以一个区域为基本单位,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提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实践沿革

杭州市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美丽的自然环境,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杭州人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市民心理;集群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转的市场经济形态,使杭州市的人才呈现梯形结构(管理层较大);较好的基础教育与尚不充裕的高校资源,又使家庭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发生偏差。

从我们自1995年起的几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大样本调查中发现:重智轻德、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重说教轻示范、重要求轻指导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不轻,特别是广大家长对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儿童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因素认识不清楚,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不了解,家庭教育基本还是“率性而为”。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杭州一所学校创办的“家长夜校”不仅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时,光明日报、杭州日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经过教育部门和妇联部门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由点到面,从城区到农村,从“夜校”到“学校”,扩展到百余所,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唯一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地方。但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经验性强、科学性差;随意性强、发展性差;灌输性强、诱导性差。对家庭教育指导在观念认识和实践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错位现象。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教育环境,在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因而在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不可能有统一、明确的规范要求,家庭教育没有模式。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改变杭州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抓起。力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层面上的科学运作,实现家庭教育层面的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研究与实践,试图“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发展,以增加科学含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性·主体性·时代性·建构性。

“发展性”要素: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发展过程,其范围包括身体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而人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特别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敏感期,即关键期。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会很小或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尊重个体发展的有序性。

“主体性”要素——家庭教育指导的发生包含四个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主体形式。在指导家长过程中,家长是主体。家长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指导,他们以自己的观念,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指导过程,根据自己的观念、需要对指导做出选择。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家长自身活动的参与为中介,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的影响转化为家长的意识,融入其主观世界之中。

“时代性”要素——家庭问题始终伴随着社会问题而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会缺少同伴教育资源而使孩子失去“溶于日常生活体验、感悟而获得”生活经验习得的机会;两代人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会因为缺少“父母直觉的示范”而未能被感知;泛滥的信息,会影响孩子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增加成长的风险系数;“文化反哺”现象又预示着父母“天然的教育者”身份开始动摇。所以,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时代问题。

“建构性”要素——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并非是为了让家庭教育纳入某种操作程序,也无法保证家庭教育会出现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让家长通过参与系统的指导活动,提高教育素养,优化教育功能。家长提高的过程,其实是富有个性的、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建构过程。家庭教育完善的过程,也是孩子良好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其实就是帮助“两代人”共同建构的过程。

作为专项研究,已历时十余年,第一个五年,主要研究“学校指导模式”。 由杭州市教育局承担研究的“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九·五”重大成果一等奖。第二个五年,主要是“学校指导模式”的推广使用和“社区指导模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学校指导模式”,还是研究“社区指导模式”,我们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开发,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所以,在这十余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在探索实践第三个模式:“家长单位指导模式”。

我们采用了“三个同步” 的策略——即“研究与实践同步”、“试点与推广同步”、“四系统研究同步”。采用这种方法能使研究工作与指导工作全面、协调、整体得到推进。目前,研究工作在各自不同层面顺利地进展着。我们虚心向兄弟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各类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实践,旨在为顺利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特殊使命提供一种科学、适时、可行的操作范式。

第二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特点与运作方式

坚持同步运作,是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即学校、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三条渠道同步指导。

一、学校指导模式

以“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为运作载体的“学校指导模式”,由“网、团、线、队、课堂、活动”六板块构建了合理高效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运作机制。

1、网——三级指导网络

为了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能体现各区域、各学校的个性化,建立了“市——区、县(市)——学校”三级指导网络。各级之间既有统一的原则要求,又有各自的工作特色。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区、县(市)教育局分校]是杭州市教育局[区、县(市)教育局]非常设机构,负责杭州市[区、县(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研究、活动组织和所属学校指导站工作的督查。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机构,负责设计与执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任务。

2、团——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

由本系统教科研专职人员、学校热心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与实践且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优秀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负责对“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向社会、向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家长学校”教材与读物。

3、线——“奥迪”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8825885

这是由杭州市教科所主持的继“学生心理热线87025885”后的又一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咨询热线。每周一至周五晚上6:00点~9:00点工作,由“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成员担任咨询员。

4、队——家庭教育热点问题调研队

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取决于指导者对家长切实需要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影响孩子因素的预测。因此,定期组织调研是十分必要的。总校有一支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队,负责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如“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家庭沟通状况的调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家长资源状况的调查”等。

5、课堂——“智慧家长课堂”、“青苹果家长课堂”

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要知晓任务、掌握要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各校进行的家长学校常规性课程外,我们分别在全市设置“智慧家长课堂”和“青苹果家长课堂”各十个。由专门的课程系列和专职教师授课。“智慧家长课堂”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青苹果家长课堂” 主要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6、活动——建立常规活动制度,丰富系列活动内容

建立“常规活动制”,即总(分)校教务长定期沟通会议,咨询员定期学习会议,每年一次“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讨会”;建立“系列活动创新制”,即总(分)校组织的大型指导活动,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家庭教育热点话题万人谈”、“教育话题四方谈”等,希望每年有所创新。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长互动”指导局面。

二、社区指导模式

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无论指导对象、指导途径和方法,还是具体指导者,所涉及的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就指导对象而言,包含在校儿童和非在校儿童的家长,尤其是0—3岁儿童的家长、祖辈家长、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等。由于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家庭生活特点,所以指导内容相当的广泛,亲职、就业、文化、健康等都属其中。就指导的形式来说,有动态的——课堂、活动;静态的——画廊、展板;有形的——家长学校、亲子游戏;无形的——网络、通讯;直接的——教子之道的传授;间接的——化的建设等。

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模式”是以“街道(乡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具体操作单位的二级网络,上依托市、区妇联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学校、幼儿园为指导基地。其运作结构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导模式

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

1、办在村里的家长学校———利用知名村办企业员工的家族性特点,与企业合作办“家长学校”,每周半天带薪听课,把教育好子女当作培养企业未来员工的任务来完成。

2、机关里的“家庭教育报告会”———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组织讲师团成员到市、区、县政府机关,给干部们讲“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等家庭教育知识课,倡导“教好下一代从我做起”,2200余名机关干部听了课。

3、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中的“家庭教育咨询台”———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重大活动设“家庭教育咨询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专门为本单位的员工解答“家庭教育困惑”。“三·八”节,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专门组织咨询活动,邀请杭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部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与发展设想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工作模式分为四个系统:

1、以现状分析调查为前提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宏观规划、指导的管理系统;

2、以提高家长教养素质为指导实践的直接目标,进行分类分层指导的工作系统;

3、以各类“指导模式”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探索不同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系统;

4、以形成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机制为工作目标,探索操作规律的运行系统。

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化发展为目的;以体现家庭教育的主体价值,构建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家庭教育运转机制为目标;在民主的、和谐的、双向互动的指导过程中,帮助家长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养育知识,采用科学的教子方法,在亲子教育领域获得成就。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协调了杭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各类关系。以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为合作平台,杭州市妇联、杭州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操作,力量互补;学校以优势的师资条件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社区内成员单位,也充分地享受了社区文明所带给的精神资源。

作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杭州市已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较为专业的指导者队伍:市、局、区三级讲师团,定期学习、备课;学校指导站站长每年4次的培训、交流;教育系统和妇联系统的沟通活动定期进行。我们对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能够与家长进行平等而朴实的、真诚而虚心的对话;

2、不会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任何内容感到棘手,能够用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应付自如;

3、有一定的教养经验,能够与家长产生共鸣,或能站在家长角度体谅人,但同时又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价值观;

4、非常清晰地把握住指导的目的及实施要点,不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轻易否定别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与认同感。

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变革的时代,“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技术发展的总和”。现在的成年人已很难预见下一代成人后将会承担何种角色;下一代所将接触的也不可能再是一个“稳定的目标、明确的社会期待和文化规范一致”的社会模式。成长已不再简单的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社会化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几乎变成了一个人毕生的、无限的自我定向过程。今天我们必须要慎重思考“拿什么去奉献给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层面,我们提出这样三个命题:

1、社会的积极发展使家庭功能在不断转化,如: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抚幼养老功能在不同程度的“部分外化”,在家庭结构诸要素中,建立在姻缘、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系,已是家庭支持系统得以存在并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条件。而建立在用于规范与约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制度在家庭支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来家庭中,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对维持家庭存在,保证家庭系统作用的发挥比家庭制度更为重要,因此,建立现代亲缘关系的指导已成当务之急。

2、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军的子女教育已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包括民工,他们是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一群具有特质的现代移民。不安于现状,敢于尝试、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注定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强势人群。目前,他们还处于从城市边缘向城市核心迈进的过程中。只是由于生计的原因,使他们还不具备为孩子创造较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所以,他们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很特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与上城区妇联、教育局合作,在区政府礼堂专门开设了“流动人口家长课堂”,为这类家长讲授家庭教育的系列知识,效果非常好,家长听课时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家长。因此,城市在接纳流动人口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及他们的孩子解决教育的切身问题,尽快适应与融入城市文化,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管理系统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团队的投资,这个团队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社团、商业、邻居等;这种投资包括“获得支持、建立角色、规则界限、期望、承诺契约、认同评估、社会能力、健康个性”等整体项目。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影响优势,来整合与优化这个“投资工程”,使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科学知识转化为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同一的意识和行为。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各种关系从“天然”走向“必然”。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3篇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tried with 3-5 years old infant conduct and actions, among them boy, each half of girl. Pass to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etc. to develop the level and the home education methods to carry on the relativity research to social sex of infant. Study the result enunciation, the infant social sex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home education method exist the very high relativity. Suggest the home education of point put in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build up the democracy, equal and aggressive family spirit environment.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method The infant sociability

一、问题提出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 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 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 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 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 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 “梦想补偿型” “自然宽容型” “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 “圆梦补偿型” “顺其自然型” “绿色健康型” 。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转贴于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 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 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 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 effect of children on parents. The Haworth press (page67-78)

③D.BAUMRIND & STEINBERG.L. (1996)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 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4篇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第15篇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奠基,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由于我校处于兰州的东大门,属于城乡结合部,不少家长是附近的农民及来兰打工的流动人员,借宿在附近,家庭生活只是维持生计、解决温饱,对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家长经常是早出晚归甚至是不归,疏于对子女的管教。而且,这些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家庭教育能力都普遍不够高,对子女的心理需求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可以说,我校家长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学习方面存着许多问题。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存在,占用了教师的不少时间,阻碍了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也常常带有一些与学校教育相悖的行为问题,而且,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同时,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方面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是这类家庭家庭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

二、研究过程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我对我们五年级学习困难学生及家长进行了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家庭教育现状,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家长的教育能力。

三、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经过四个月的研究,我积累了一些文献资料,同时对学习困难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我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效益,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学习困难它表示听、说、读、写、推理或算术诸能力的习得与应用显著困难。这些不良因素的产生,基本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所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有可能发生,行为的自我调节问题、社会性认知问题、社交中的问题在学习中也会发生,其本身并非学习不良的本质。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恐慌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等;当然,他们还存在其他一些心理问题,我们通过对这些心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寻找出学习困难学生的一些心理需求的主要表现为:渴求关爱、渴望理解、渴望鼓励、希望得到重视、渴求信任、希望得到支持。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对症下药,通过家校联系,通过对家长的指导,为他们营造了较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引起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但其中以家庭因素为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出生于家庭,更在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日本心理学家内根谆指出:人所处的各个社会环节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三个环节,而家庭则是其中最根本的环节,为了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影响其学习的相关因素,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困难与其家庭教育状况的关系,我对我们五年级四个班的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家庭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主要有:

1.受家庭教育观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态,虽然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并不有利,但过低的期望值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调查表明,优秀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都有较好的期望(约占93.8%),而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则大多对孩子期望值很低,只求完成学业。

2.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调查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大多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教育方法,他们有的用打骂、训斥等方法管教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总是怒气冲冲地责骂,不允许孩子有申辩的机会。有的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只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对孩子的思想、学习不闻不问,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得不到重视,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

3.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基础,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实践证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甚至使他们沉沦不振,心理冷漠。

4.受家长素质的影响。

调查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初中毕业率仅占48.5%。且有的在家务农,大多在外打工或从事个体经营,这些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教育态度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或自身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经过近四个月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强烈的,对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非常必要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四个月来,我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当然,由于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涉及的面还不够广,因此,还存在一些有待于继续努力和探索的方面。

(二)思考

1.学习困难学生家长类型复杂多样,给指导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在学校调查统计中,我发现家长的类型复杂多样,有离异的,有个体户早出晚归,有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祖父母带领的),有不务正业的,有父母双双下岗的,有父母离异后,监护人外出不回家的,给整个指导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