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质量;监管;政府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产品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是维持市场经济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各个部委的职能,其中包括质量技术监管的作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重要的基础工作,它覆盖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医药卫生、核安全、服务行业等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各个行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质量技术监管工作的现状。

1 质量技术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质量技术监管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质量、计量、标准化等方面。质量工作包括质量认证、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安全监察等。标准化工作是指在科学、经济、技术及管理等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和概念和重复性事物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达到统一的目的,以此获得最佳市场秩序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计量工作内容为: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单位与单位制;量值传递与溯源;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计量管理,包括计量监督与计量保证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计量、标准化、质量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以质量为中心;三者既是独立存在,又相互紧密依存。质量的依据是标准,保证是计量。没有准确无误、一致的计量保证和高标准,也就没有所谓的高质量。所以得出结论,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质量技术监督:以标准作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作为准绳,以计量检测、技术检验为手段,对质量进行监督和规范管理的活动。

2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特点

2.1 以质量为中心。一直以来,质量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这个质量的内容包括工程质量、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过硬的质量就没有经济效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已有部分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可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与产品实际质量状况和日前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有许多质量差、产品档次低,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抽查合格率较低,重大产品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限制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质量技术监督必须始终以质量为中心,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务之急,为国家和人民提供质量过硬的商品和服务。

2.2 以技术为依托。质量的好与坏,不是超市里的商品,仅用肉眼看、用手摸就能辨别出来的,质量技术监督中凝聚了大量科研成果,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内容,是以技术为依据,用客观、科学的数据来说话。首先,技术作为衡量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它所制定的性能技术要求、产品型式尺寸、包装标志要求、试验检测方法等,都是在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分析、国内外专家讨论和无数次试验研究,多方面综合取得科学的数据,最后再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技术标准的内容是要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其次,从计量上来分析,要确保量值传递的统一性,就必须研究建立力学、长度、放射性、热工、化学、电学等各种精确度很高的标准和基准,要定期检查各种工作计量器,要对作用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计量器具实施定期强制检定,使其保持最佳状态。作为检定依据的基准、标准的规程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最后,要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不光是包括对质量的外在检验,更是对质量的内在检验。要选用、研究可靠准确的测试仪器设备,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才高。

2.3 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履行行政执法、安全监察和综合管理三大职能。因为质量技术监督涉及多个领域,而不同领域之间又需要互相协调;并且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并不是只主管某一个行业,不存在涉及本行业之间的利害关系,也没有经济的纠纷的产生。所以照此,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出台的“三定”方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履行行政执法、安全监察和综合管理三大职能。综合管理,就是对计量和质量、标准化进行统一管理。安全监察,就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压力容器、锅炉等特种设备进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

2.4 以服务与监督相结合。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在搞好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同时要做好服务工作。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是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帮助企业建立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随后获得质量认证,形成一批知名优秀的产品;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质量、计量、标准化的信息,引导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传授企业领导人和消费者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的法律法规知识、质量鉴别知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帮助消费者处理由产品因其的质量纠纷等。

3 目前市场经济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多头管理是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质量技术监管在工作过程中,把卫生、质检、农业、工商这四个部门实施分别管理,各部门抓自己管理的的范围,看似是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实际上是非常混乱的。因为几个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监管工作并不能真正做到无缝衔接,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监管工作留下的灰色地带和盲区,很不利于工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3.2 就目前来看,我国监管体系是相对薄弱的,层次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是政府内各部门又没有形成一条主线,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市场上不同种类、、不同大小、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有,监管部门要严格把好质量关,还需要社会监督作后盾的。但是相对民间的行业和质检机构还不够先进,不能够完全填补政府留下的这块空白。近段时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舆论监督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很多媒体缺乏专业性,未对事情经过深入调查,就捕风捉影的报道也是存在的,并且媒体在向政府传达信息的过程里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

3.3 值得思考的是,市场的动态总是领先于我过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像三鹿奶粉、双汇火腿肠事件等质量事故,就可以看出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像瘦肉精、三聚氰胺这些在行业内部都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质检部门却没有一点警觉。这都是没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造成的巨大后果。

4 加强我过质量技术监管的有效措施

4.1 政府应积极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尽快的建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向匹配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同时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也应有序化,将以前的“各司其职”整改为由质监部门负责全程监督,卫生、农业和工商等其他部门在尽到自己职内范围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配合协助,这样才有利于监管责任的落实。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以行业自律的奖励机制,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监管的交流合作。

4.2 质量监管的部门应密切关注市场走势和走向,把重点产品作为切入点,对产品源头加大管理力度。在目前质量技术监督力量有限的情形下,要突出重点,然后从食品和特种设备等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多种问题着手,加强源头上的管理。市场的门槛要提高,只有符合企业具备相应的质量技术检测资质才给与放行;把生产领域作为监管的重心,并且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检测要加强力度,随即不定时的进行抽查;对于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提高其违法经营的成本来规范市场行业的行为。

4.3 对产品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不断完善,最大程度上让产品质量技术监管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达到统一。健全政府内部、政府部门、民间质检机构和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共享机制和质量信息沟通,并不断加强产品质量风险防范和安全预警。把产品质量信息作为企业申请立项、融资和减免税费的重要参考凭据,通过网络与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向社会各界范围内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新行业和新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研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有关质量的信息,一有问题就及时出动,并不断进行调整,满足市场需求。

4.4 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和质检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使自己的权力,并不断加强质量技术监管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服务,让群众安全利益不受到损害,是质检部门的根本职责。怎样从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内在规律出发,抓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出各部门的职能优势,把握好生产源头,不断提升企业的内在品质,在经济建设中成为中坚力量的作用,是当今的质检部门不断探索的一个前进发展方向。质检部门只有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对地区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作出相应调整,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措施。

5 结束语:

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产品的质量也是让顾客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小的方面来说,产品是显示一个用户对一家公司的信赖度最直接的反应,大的方面来说,公司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教育、科技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质量技术监管部门要承担起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在市场经济下我国质量技术监管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梁继德.完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朱炯宸.完善我国质量技术监管体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3]顾春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探讨[J].中国市场,2011,(6):20,27.

[4]陈燕.企业诚信建设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作用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

[5]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由产品质量安全战略、专项整治、执法稽查、稽查战术关系的发展变化谈如何提高执法监管的有效性[J].上海标准化,2010,(1):101- 104.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能转变 社会化 检验检疫 海关

一、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的概念

(一)检验、检疫

现代汉语词典中,检验是指检查验证,检疫是指为防止传染病蔓延,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人员、交通工具、物资等采取的隔离观察、检查、消毒等措施。GB/T19000—2008(ISO9000:2005,IDT)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检验(Inspection)的定义为: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实验和估量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ISO/IEC指南2]。检疫一词源自拉丁文Quarantum,原意为“四十天”,最早是在14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国际港口为防范流行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疾病对旅客执行卫生检查的一种措施,对要求入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在进港前一律在锚地滞留、隔离40天的防范措施,从而“40天”也就逐渐成了“检疫”的代名词了。而把这两个词语连在一起,特别是作为国家行政序列,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1998年7月,为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趋势,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机构改革方案,实施卫检、动植检和商检“三检合一”,指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商品检验的总称。

(二)监管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监管是监视管理、监督管理的意思。监管一词在英文中是 Regulation,其基本意义是指某个主体为使某事物正常运转,基于一定规则对该事物进行的控制和调节。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发表了《经济监管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一文,标志着以政府微观监管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监管经济学正式创立;学界传播最广的便是由其给出的监管的定义:“作为一种法规(rule),管制是产业所需并主要为其利益所设计和操作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监管一般是特指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的活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从行政法的角度看,政府监管一般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采用特殊的行政手段或准立法、准司法手段,对企业、消费者等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实施的直接控制活动。这里主要指政府监管,政府监管起源于市场和政府关系处理方式的转变。检验检疫监管泛指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入境、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进出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装载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装载容器、包装物,以及来自动植物疫区的运输工具,等法律授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监督管理工作。

(三)社会化

社会化也可理解为市场化,是相对于政府和市场而言。在2012年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社会化监管开始在我国一些法律的条款中出现,如最新修订的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其第十三条规定“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有关部门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实行社会化的释义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由专门从事机动车技术检验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相分离的一种管理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社会化将使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符合法定要求的、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向社会提供公证性数据的、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

(四)检验检疫监管社会化

检验检疫监管的社会化,就是立足检验检疫行业,按照WTO/TBT中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要求,研究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中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化监管问题。紧扣市场监管、企业监管和业务监管三个环节,学习借鉴和吸收转化西方国家在市场监管方面的风险评估、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作法,以强化政府制定技术法规并监督管理为核心,以产业界技术标准为方法和手段,以社会化合格评定为主体,对涉及检验检疫领域的各类问题的社会化监管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检验检疫监管社会化是从微观检验到宏观监管的必然

目前,公用事业市场化已被我国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工商、安监等一些部门都在进行监管社会化尝试,并列入其“十二五”规划。在检验检疫检验监管工作中,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化的公众制约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加以影响、控制、引导、调整,并为社会公众所接受,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用社会化的需求设定监管领域、内容和对象,用社会化的途径扩展监管路径,用社会化的方式丰富监管手段,用社会化的标准评价监管成果。

(一)现代公共管理客观规律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美国公共管理界推崇古希腊政府“凡是私人能做的事,决不让政府做;凡是低层政府能做的事,决不让高层政府做”的原则。在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新理论强调顾客取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并通过建立企业化政府来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会议上曾提出了“如何推动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命题,要求突出抓好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完善,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质检工作理论,形成中国质检的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和理论架构。出入境检验检疫体制、机制脱胎于原来的“三检”,目前或多或少地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一些国际通行做法也有诸多不相协调之处。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是解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政府、社会、市场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不对现行的检验监管机制进行创新突破,不提高我们的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检验检疫可能会影响到通关便利,甚至会成为对外贸易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对外开放的大势,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大胆进行检验监管机制改革创新,实现检验监管流程再造,满足大通关的需要。

三、检验检疫监管社会化亟需实施

(一)理论意义

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具有理论意义。商检法第八条规定,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质检检函〔2013〕79号提出以机电产品为试点,探索“大验证”模式改革。探索将部分机电产品的进口检测和出口型式试验向系统内和经考核指定的第三方实验室开放,检验检疫机构通过确认(核查)检测报告或型式试验报告来履行监管职能。对部分进口电子电器产品的节能、环保指标及3C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试行验证监管。在质检总局分类管理办法(113号令)总体框架下,坚持“合法合规、科学有效”的原则,积极探索进出口产品检验监管新模式,某种程度上也利于打破法检、非法检的二元结构,对建设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具有现实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目前检验检疫业务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百多倍,而检验检疫资源有限,仍沿用过去的检验监管模式,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微观检验上,满足不了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需要。随着认证认可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合格评定市场的发展,美国、欧盟等对消费品的监管都是以市场监管为中心,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从设计到生产、到成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政府不需要过多地提前参与。加之现代物流量大时紧,企业对大通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现行的检验监管方式,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仍无法摆脱微观监管的局面,将检验监管的重点放在批次管理上,造成很多人将检验监管工作简单与“批批检验”划上了等号,势必导致检验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了通关效率,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研究对于检验监管机制改革、实现检验监管流程再造、满足大通关的需要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三)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的内涵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的CCC产品认证监管模式、国家质检总局对CCIC等机构的装运前检验监管模式(包括进口旧机电、出口非洲等)、质检总局出口分类管理(113号令)、国务院认证认可条例(390号令)等领域,都无不包含了检验检疫社会化监管的思想。无论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还是进口旧机电装运前检验,都属于法定产品检验,其检验监管现实中也非检验检疫而是部分或全部由第三方机构实施。目前亟需将这一社会化监管的重要思想运用到检验检疫的业务改革和流程再造中来,探索基于社会化监管的“大验证”模式改革,在产品检验和企业监管方面,采信第三方机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有关合格评定结果。检验检疫按照检验、监管要求,对产品检验,引入第三方实验室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对企业监管,引入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结果进行验证。紧紧围绕三个大的环节,即WTO/TBT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三要素,学习借鉴和吸收转化西方国家在市场监管方面的风险评估、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作法,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方面关系。基于市场监管主体,对政府行政部门自身加强业务监管,对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等管理对象加强企业监管,从市场监管、业务监管和企业监管一体两翼总体格局出发,科学研究中国特色检验检疫的顶层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永煊,朱一军. 市场化运作是检测机构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J].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2)

[2]王先云,黄伟雄. 如何认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社会化[J]. 中国农机监理,2006(11)

[3]刘莉.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建设探讨[J]. 现代农业装备,2009(5)

[4]张惠良. 我国检验认证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0

[5]韩星忠. 论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制度之完善[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6]贺毅,陈明,成磊. 出口工业产品宏观监管思路和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

[7]郑琦.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3篇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之所以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因为当前的监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因为信息资源市场是新生事物,同时也因为信息商品、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整个信息资源产业有着特殊的复杂性。所以,对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研究势必要求探索与之相应的方法。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研究从研究类型上看应该属于“对策研究”。

在方法论层面上,对策研究应当是一个由解析“对象”出发,发现“问题”,找寻“原因”,进而得出“对策”的反复“迭代”过程,其关键在于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重现状、问题、原因的分析,而且,特别应当注重信息资源市场的特殊性研究、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目标的系统性研究、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主体的综合性研究,以及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对象分类的多维性研究。

一、 市场特殊性

信息资源市场具有区别于传统商品市场的特殊性,而信息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特殊性。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市场有别于传统商品市场的特殊性是建立有效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必要条件。在此意义上,对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的研究是对信息资源市场有效监管的前提。

在对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从纵横两个维度出发,把握两种逻辑关系。一种逻辑关系是纵向递进的因果逻辑关系,即: 信息资源市场的特殊性源于信息资源商品的特殊性,信息资源商品的特殊性源于信息资源的特殊性,而信息资源的特殊性又源于信息的特殊性。由“信息资源市场”追溯到“信息资源商品”再追溯到“信息资源”进而追溯到“信息”。这里的逻辑关系构成了“特殊性研究”的纵向主线。另一种逻辑关系是横向类比的逻辑关系,即: 在纵向研究各对象的特殊性时要把它们与对应的非信息对象做横向对比。十分明显,信息的特殊性是因为信息有别于物质、能量,信息资源的特殊性是因为信息资源有别于物质与能量资源,信息商品的特殊性是因为信息商品有别于其他商品。

二、 目标系统性

信息资源市场是连接信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重要纽带,也肩负着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任务。同时,不断发展的信息资源产业又是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目标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的目标体系。

研究有层次的目标体系需要遵循系统化的研究思路,应当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对待,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注重全局与局部的有机联系,注重系统内部和外部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把目标体系看做是局部目标的简单叠加,否则就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全面、有效解决问题。

对于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目标体系,应当采用系统化的研究思路。按照系统化思维,将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目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分解出不同的子目标: 宏观层面上,要保证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弘扬先进文化、改善行政效率; 中观层面上要壮大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提高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信息企业竞争力、增加产业效益; 微观层面上要保障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方合理的、正当的权益。

不同层次的目标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宏观、中观、微观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另一方面,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又是不完全重合的。因此,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构思必须着眼整个目标体系的实现,既兼顾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各层目标之间的关联与制约关系。

三、主体综合性

由于信息资源商品市场具有流通量大、面广、产品时效性强等特性,信息资源的市场监管单靠有关行政监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伴随着信息资源市场的飞速发展,政府不可能投入足够的人员与精力; 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商品的交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政府部门很难及时跟踪瞬息万变的市场行为。因此在进行有效监管途径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体现“综合监管”的思路,调动最广大的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为了体现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主体的综合性,从信息资源市场的特殊性与发展现状出发,本着监管覆盖面尽可能广、监管职责尽可能清晰的原则,努力建立多监管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既要充分看到各监管主体的优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各监管主体的不足与适用范围,努力实现各类监管主体的监管行为既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又互相联系、协同运转。

四、监管活动多维性

监管部门对信息市场的监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资质信用、公众权益保护、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领域,如此复杂的市场监管活动,其有效运转,势必要建立在职责明确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进行清晰分类是建立职责明确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前提。

从目前来看,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活动的分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对从业主体进行的监管活动。它包括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管以及职业资格、资质的审查等。

二是对于从业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的监管活动。它主要包括技术、质量、知识产权、行业(比如出版发行部门)等部门的监管行为,如产品质量的监管、知识产权的监管等。

三是对于信息产品内容进行的监管活动。它包括审查内容是否健康、有益、合法,以及对暴力内容、内容、反动内容的遏制等。

四是对于从业主体其他社会行为进行的监管活动。它包括对儿童保护、消防安全、环境卫生进行的监管等。

五、监管手段创新性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必须突出监管手段的创新性,这是由信息资源市场的现状决定的。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4篇

计量监管是确保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技术交流等活动中,都要靠计量得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生产无法正常运转,没有精确的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科学实验甚至高新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将不能正常进行。我国在法律方面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通过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条例》以及县级以上计量测试研究所(院)等手段来强化计量监管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作用。

2目前的市场经济对计量监管提出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2.1计量监管力度不够,技术机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计量执法力度,执法人员在工作时,被检查对象拒检或者群众围攻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集市贸易、偏远乡镇地区,由于监管对象分散、覆盖范围有限,无疑加大执法的难度,说明我国在计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且处罚力度也不够。目前的许可证制度采取一次合格审查多次监督复查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企业和监督部门而言,监督手段有限,使日常监督抽查流于形式,归根究底源于我国的法制计量滞后和不够完善。如《计量法》是在85年制定实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该法多条款项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在接到消费者计量方面的投诉时,没有严格的处理流程和对外公开机制,加上违法成本低,投诉成本高,且处罚力度也不够,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投诉,使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查处。

2.2计量技术机构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短缺。部分县市的技术机构检测人才匮乏,计量检定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计量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积极性不够、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计量法律法规及如何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对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知之甚少,对电子技术、电脑、综合实验等新兴技术的使用不够灵活或不会使用,大多数计量检定人员的思想状态仍处于度量衡的传统时代,严重影响计量监管职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发挥。

2.3计量技术机构重复建设严重,服务意识薄弱。计量工作量广面宽,需要人力物力方面的配套完善,检查技术装备实时维护和不断更新,这些都离不开财政补贴,一旦经费得不到满足,在开始市场检查时会出现逃检、拒检、漏检等情况,据调查,美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共45种,且主要是度量衡器,工业计量不受政府部门的监管,由工业企业自行监管[2]。美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不多,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将检定和执法合并,而我国实行强制管理的器具多达116种,其他计量器具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还进行监督检查,投入的财力资源造成严重浪费,效果差强人意。对外服务窗口是联系百姓与政府的桥梁,是搭建计量监管的有力平台,而目前部分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外服务窗口的建立仍是空白。

3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计量监管的作用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畅通计量监管渠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质监部门应该积极完善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使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查询各种计量器具的准确使用方法,消费者还可利用计量器具的条码随时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或短信获取到该计量器具是否已检定的信息查询,其次,各个地区的质监网站应设立监督投诉模块,公示投诉流程图,如消费者遇到某些不法商家使用未经检定或经检定为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可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告知当地质检部门查处,既有效约束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又提高计量监督的效率,使百姓意识到“投诉有因,处理有果”的监管理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2学习外省先进计量监管理念,营造和谐计量环境。以广西为例,面对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广西在计量监管方面应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积极学习外省先进的计量监管理念。为推动计量监管工作,北京市质监局与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共同研究,决定依据国际标准,在公司内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对油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量数据有效管理,及时对加油站的计量检测工作进行系统控制[3];山东泰安市充分利用“5•20世界计量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6爱眼日”等有利时机,联合医疗卫生单位、眼镜店、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等,组织开展免费测试、开放实验室、计量器具新产品展示[4]。同时,强化“重视民生计量,营造和谐计量环境”理念,将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的诸多计量管理工作列入质监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各级行政机关和技术机构的监管下,大力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将计量监管延伸到市场经济的每一个主体上,使计量监管进社区、进企业、走进千家万户,形成计量监管无处不在、处处都有、消费者安心、企业满意的社会和谐局面。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技术;危害控制;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TS25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4-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aquatic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quatic product sales channels,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from 4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detection,the sources of aquatic products and the control of hazards,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aquatic product quality safety;supervision system;detection technology;hazard control;Chengdu Sichuan

水产品因营养价值较高且肉质鲜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水产品产量达9.1万t,同比增长0.3%。但近年来国内相关媒体频繁报道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了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市水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成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在各类农产品抽检中合格率居于前列。然而随着水产企业的全球化、水产贸易的全球化、互联网电商的兴起,使得成都市水产品安全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1-2]。此外,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成都市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现状,从检测技术与体系、产品来源、危害控制等方面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 监管体系建设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市就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农业部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成都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逐步完善,质检机构的检测条件也日趋成熟,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检测的范围能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保障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成都市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沿海一带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后续的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一是质检机构的建设。目前成都市的质检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其数量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县市更是缺乏C合性的水产品质检机构。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中应逐步优化阶梯队伍建设,对水产品市场进行全面监管。二是成都市还应组织建设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掌握目前最好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组建专业的水产品检测实验室,积极参与各项水产品质量安全能力测试,保证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动[5-6]。

2 检测技术方法

2.1 生鲜水产品鲜度检测技术

由于水产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其在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生鲜水产品交易中鲜度的检测尤为重要。现行使用的鲜度检测方法是基于酶反应的时间-温度指示器(TTIs)[7],根据酶反应结果可反映生鲜水产品在贮存过程中的温度及品质变化历程,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水产品的鲜度。虽然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检测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生鲜水产品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未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前该批产品已经流入市场或消费者,从而达不到监管的目的。因而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生鲜水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率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生鲜水产品初筛的要求[8]。目前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9],是被广泛认可且适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水产品种类繁多、成分不一、影响因素较多,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样品进行正确处理,规避检测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证,逐步完善生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

2.2 渔药残留检测技术

伴随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病灾害频发,滥用渔药和渔药残留问题常常被消费者所诟病,水产品出口也常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因此,加强水产品中药物使用的监管非常重要。目前,成都市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手段仍主要使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时效性不佳、检测样品数量有限、检测成本较高。2011年起,成都市就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启动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筛选验证工作,将验证结果面向社会公布。虽然成都市在渔药残留的快速现场检测技术上有一定进步,但还有待引进更为先进的快检技术[10]。根据国内外相关快检技术研究显示,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检测结果准确、应用比较成熟且已具有商品化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11]。快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药物残留的现场检测效率,但是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出现。因此,未来成都市在渔药残留检测中,应加强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确证相结合,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将快速检测用于市场监管中的初期判定,对于检测阳性的产品应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

3 水产品来源

水产品原料是水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源头,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可有效控制和改善水产品质量。水产品来源监管涉及养殖者、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等众多人员,监管范围较大,每一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水产质量的安全。近年来,成都市逐步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对于养殖者,督促其规范养殖期的药物和饲料使用,建立渔业档案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加强水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疫。对于生产者,其购买的加工原料来源必须清楚,加工过程符合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规定,禁止添加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对于运输者,凡是进入成都市的水产品都应在动物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登记,检验合格后才能流入成都市水产品市场。此外,成都市还为各类条件合格的运输水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其进入市场流通,保障水产品的鲜活入市,降低运输过程造成的损失。在未来的水产来源监管中,成都市还应加强对于养殖环境的监管,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渔药、环境改良药物的监测网络;加强对外来商品鱼的监管力度[12]。

4 危害控制

对于水产品危害控制,应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吴永宁[13]在针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在食品安全部署的工作中介绍,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从定向检测向非定向筛查转变。目前,成都市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今后的监管中应逐步形成非定向监测模式,不再针对性地检测某一水产品的某一指标,而是对水产品从养成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每个指标都要进行监测,形成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另外,水产品安全的控制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食品安全控制理念从HACCP向脆弱性评估为基础全程控制转变”[13],前者能够有效预防生产环节中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而后者则对水产品原料和辅料危害因子具有较好的控制,主要涉及到食物链脆弱性安全评估、产品真实性溯源、产地污染以及水产品安全控制等。最后,对于突发的应急事件,水产品监管部门应及时作出安全性评估,向社会公告受危害的水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可继续在市场流通。对于不能再继续流通的水产品应及时召回,确定其危险程度,及时制定出防控手段,预防二次危害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逐步增长,水产品已成为成都市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也日益发展完善,能够利用各种鱼、新的技术对水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实施监管,有效预防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监管部门还需继续努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引进最新监管技术,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为成都市居民提供更为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饮食。

6 参考文献

[1] 孙琛,沈媛.基于流通渠道视角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食品工I科技,2014,35(13):275-279.

[2] 杨卓凡.网络经济时代中国水产品电子商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2.

[3] 刘欢,马兵,宋怿,等.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74-78.

[4] 柳淑芳,李晓川.生物技术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06(5):47-49.

[5] 张倩,王迎宾,肖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29.

[6] 潘煜辰,郑翌,施敬文,等.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7):2272-2279.

[7] 葛蕾,李振兴,林洪.基于酶促褐变原理的时间温度指示系统研究[C]//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2013.

[8] 杨军,黄建华,何志刚.浅议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及意义[C]//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2012.

[9] 吴刚,姜瞻梅,霍贵成,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7(12):216-218.

[10] 刘欢,李晋成,吴立冬,等.现场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8):2302-2307.

[11] 周焕英,高志贤,孙思明,等.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7):788-794.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量 检测技术 质量技术监督 应用

对我国来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确保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把引导消费、扶强扶优作为重点,将主要精力放在督促、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上,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围绕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开展净化市场、提高质量的工作,对服务企业、规范市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计量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计量

计量是以量值准确可靠、单位统一的实现作为目标。计量准确可靠描述了真值和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将描述测量的不确定度作为核心;单位是指把计量单位当作计量学研究的优先内容,是对自然界量值进行定量描述的前提。其主要包括计量管理、计量技术的研究、计量监督。

2、计量工作的内容

计量工作的内容大致包括制定、协调计量工作的发展规划;对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组织仲裁检定和对计量纠纷进行调节;测试技术手段、测量方法及计量学原理的研究;对计量标准、基准的研究和建立,对计量器具、商品量的监督管理,组织量值溯源(或传递)。计量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计量方面。工业计量作为计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主要是为获得可靠、准确的测量数据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

第二,法制计量方面。法制计量是为保护人民、国家免受不诚实(或不准确)的测量所产生的危害,经由政府计量机构、法律进行调整的所有的计量活动的总称。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测量方法、测量实验室、测量设备、测量单位的法定要求,其测量的结果要被特殊信任。

第三,科学计量方面。科学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技术基础,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计量学。计量学包含一切与测量有关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不考虑测量的不确定度是怎样的,也不考虑测量的科学领域。它是一门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准确的学科,涉及工程量、物理化学特性、物质成分量、物理量等方面,根据被测量的参量性质,主要有温度、光学、电磁学、力学、无线电、声学、化学、几何量、电离辐射、时间频率等领域,而且还在拓展新的领域。

二、计量及检测技术、测量的方法

1、计量检测技术

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现代检测技术拥有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计量检测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研究检测系统中信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提取的技术和相关理论的技术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研究测量方法、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数据处理、检测系统等。

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测量时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测量方法直接关系到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所以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不同的检测目的,进而归纳出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然后依据测量方法选择适宜的检测技术工具,形成完整的检测系统。测量的方法依据测量精度分为:非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依据测量方式分为:微差式测量、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依据敏感元件是否和被测介质接触分为:非接触测量、接触测量;依据测量手段分为:组合测量、间接测量、直接测量;依据被测量的变化情况分为:动态测量、静态测量。

三、检测技术和质量技术监督之间的关系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应以法律为准绳、尊重事实,而科学的检测数据可以帮助质量技术监督实现这一点。在研制科学产品中,对产品的性能的研究都是以大量的试验研究、调查分析、对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专家讨论为基础,来规定产品的尺寸,要求试验检测方法、产品性能技术、包装标志等。为使提供的检验结果拥有可信度,在检验产品质量时,要以科学的检测方法为基础,依托可靠的测试设备、仪器,以对产品的内在质量进行检验。

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和经济形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使得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得到强化。面对新形势下的复杂情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要加强对新技术、新科学的了解,将计量检测、质量检验、标准化等方面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其更好地对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服务;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掌握世界其他国家技术壁垒的动向,以确保我国的贸易业可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对各类技术、标准进行合理合法的应用,可以使我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得到保护。

五、计量及检测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作用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可以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产品的质量、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等。计量检测工作也可以围绕大局、中心任务做大量工作。当前全球贸易化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和科技各领域对计量技术水平、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量技术水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研究先进测试技术,以提高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我国也已将计量工作、标准化作为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科技研究内容。

结语:

严格地计量是质量的可靠保证,标准则是质量的依据,而且计量检测技术为制定和实现标准提供了支撑,所以计量及检测技术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核心保障。计量检测工作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合理配置资源,要想使企业产品的质量处于领先地位,保持强有力的竞争态势,就要加强计量技术的研究、应用,使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

参考文献:

[1]王志永.计量及检测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57)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计量检测技术 质量技术监督 科学计量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更为密切。为提高国内产品的世界竞争力,在市场管理体质、产品技术含量、商品质量方面都必须进行调整改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顺应形式发展需要,转变工作作风,贴近百姓生活,使计量服务与社会进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前进。

一、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标准化、计量和质量三个主要方面。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专业的计量检测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服务民生、引导消费、企业扶植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各类企业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计量”的概述

计量是一种测量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主要服务于人类经济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象征。随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计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技术水平和服务范围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度量衡的概念。

计量的目标就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计量必须有单位,它是对自然界中各种量值进行描述的前提条件;计量值必须准确可靠,它体现事物接近真实值的程度,计量活动可以分为计量的技术发展;计量工作管理;计量结果监督三部分。

(二)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

计量工作的职责在于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计量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统一计量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推行计量单位,建立计量工作的标准化,对社会上各种计量仪器进行监管,调节因计量问题产生的纠纷,完善计量学的理论研究和测试方法。大体上可以将计量工作划分成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业计量三大块,下面我们就这三大块分别进行讨论介绍:

1、科学计量

计量工作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对计量工作的系统研究就是计量学。计量学研究涉及计量的所有理论和技术,它是一门保障计量准确性和统一性的学科,研究的量也非常广泛包括物理量、化学特性、工程量等等。测量的方式手段多种多样,按照被测量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几何测量、温度、湿度、声音、电磁学光学等很多科学领域,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为计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法制计量

计量工作要想广泛的推行,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制作为根本保障。完善计量的法制化管理可以避免人民受到不准确计量造成的损害。通过法律规范和政府计量负责机构的调节管理全部的计量活动,这就是法制计量。法制计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计量单位、计量测算方法、计量检测设备以及计量技术研究室,通过法制计量为计量结果作出评判。

3、工业计量

工业计量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信息,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发展。工业计量在整个社会计量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计量检测工作的要求

1、标准化

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了标准化才推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国内市场受到国际企业的严重冲击,很多市场对此缺少防备。因为体质与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我国目前的标准化建设和相关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特别缺少高新技术的支持,各项计量标准的的制定不能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未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标准是目前国际竞争的中心点,我国应当抓紧机会,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把握现有的技术产业,增加研发投入,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建立同世界发展相接轨的计量标准化行业。

2、质量

产品的质量指商品实体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总体能力。根据《产品质量法》的具体要求,产品的质量应当具备默示和明示两项担保条件。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可以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必须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为此专门出台了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经营标准。产品应当具备包装上所写明的功能效用,产品说明书应当对产品质量进行详尽、真实的说明。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看,产品质量具有重要额意义,如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让消费者失去信心,购买力就会下降,产品积压,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产品质量保障需要生产者和经营者秉持诚信经营理念,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发展道路。计量检测部门必须对产品质量监管把好关,不断引进新技术,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检验标准,保障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

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工作责任非常重大,应对的情况也非常的复杂。在情况下,我们应当将发展点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引进高新技术对质量检测的标准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测试均有重大帮助,所以必须大力发展计量检测科学技术,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额冲击,要想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使我国的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保护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三、计量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控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市场中存在的不法行为。此外,从更高一层来讲,质量技术监督担负着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重任。这符合其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的工作内容。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发展对于计量的标准化、计量技术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监督的技术水平可以间接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只有具有较高的质量监督工作水平才会赢得国际市场的信任。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区均把标准、计量和质量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手段。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计量部门除了完成维护国家基准工作外,还必须组织力量完善国家的质量检测技术工作。我国应当紧跟世界的发展步伐,将计量工作纳入国家发展的重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研究工作,提高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水平。

总结:

计量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质量监管,从原料引进到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的质量检测都必须有完备的检测技术管理,层层把关、严格掌控。将产品质量视作企业发展的根本,在检测中严格标准化,用数据来说话,没有良好的质量保障企业就很难生存发展。计量检测部门要加强监管,搞好技术监督,在严格检验的同时,增加对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扶植,推进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延槐,李会会.浅谈质量技术监督与计量检测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质量;产品;技术监管

1 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在质量技术监管的工作过程中,农业、卫生、质检与工商这几个部门实施分段管理,各部门各抓一个环节。表面上看各部门分工明确,实质则是职责不清。因为很难把两个环节彻底割裂,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又很难实现无缝衔接,所以这种多头管理格局极易留下质量技术监管的灰色地带、盲区,这不利于质监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2)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质量技术监管的体系,我国质量技术监管体系的层次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但政府各部门还没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而且力量有限,需要给市场中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企业严把质量关,所以在客观上还需社会监管作为补充。但是民间质检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还不发达,无法完全填补政府监管所留下的空白。另外,尽管媒体监督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媒体声音在向政府质检部门传递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时滞。

(3)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动态。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就能看出质量技术监管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蛋白质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极易被人利用,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含氮量为66%),从而使蛋白质检测的结果得以提高。这一质检手段虽然在国际通行,但是媒体此前就已经报道过在宠物食品中放入三聚氰胺的事件,在原奶中增添蛋白精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由此可见,三聚氰胺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早已初见端倪,但是质检部门却没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更难以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

(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可以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同时还能使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扶优治劣与规范市场作为质量技术监管的一项基本功能,它能够使市场良性运行,是维护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常降低产品质量,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同时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生产者与消费者一直处于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特殊地位,所以必须加强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管,加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强制规范与甄别力度,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能够使市场质量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并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由于各大企业对政府指令性的计划负责,因此存在着严重的轻质量、重产量的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在一段时期内过分注重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一些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大量粗制滥造以及低水平生产的产品开始出现,精品与名品则是少之又少,产品质量意识有待培育与加强。所以,应加大质量、技术监管的力度,质量技术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采用科学的计量手段与技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从而为企业树立起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核心理念,使企业逐步走向内涵集约型的增长道路,从促进微观主体转变入手,以此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3)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此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竞争的核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工资水平与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产品价格优势已经受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所以走以产品质量决定胜负的道路已然成为我国产品出口转型的正确选择。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西方发达国家现已开始把质量标准提高,以此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3 加强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有效策略

(1)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尽快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并理顺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将分段管理改为质检部门的全程监管,由卫生、工商等其他部门在其自身职责范围内提供一定的协助配合,这样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建议政府与相关部门鼓励行业自律,并开展政府和行业协会间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合作。

(2)目前,根据市场形势与走向,我们应把重点产品作为切入点,加大源头管理的力度。在质量技术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突出重点,然后从特种设备与食品等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和直接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入手,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技术市场的准入门槛,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质量技术检测资质;把监管重心投放于生产领域,同时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常规检测,而且随机检测的频率也要适当地增加;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大惩罚力度,通过提高其违法违规的经营成本来规范行业行为。

(3)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提高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和市场需求契合度。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和民间质检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把产品质量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记录,并作为企业申请融资、立项与减免税费的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媒体与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对新产品、新行业质量技术标准研究,按照市场动态与质量信息及时发现产品质量技术检测手段与项目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

(4)质监部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直接。正确履行职责,全面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质监部门应有的工作职责。如何从工业生产、国民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把好生产源头关,提升企业内质,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成了当前质监部门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质监部门只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把质监部门的各项职能职责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中,才能针对当地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出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4 结 论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9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发表一些浅见,以供大家。

[关键词]市场经济;质量;产品;技术监管

1 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在质量技术监管的工作过程中,农业、卫生、质检与工商这几个部门实施分段管理,各部门各抓一个环节。表面上看各部门分工明确,实质则是职责不清。因为很难把两个环节彻底割裂,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又很难实现无缝衔接,所以这种多头管理格局极易留下质量技术监管的灰色地带、盲区,这不利于质监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2)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质量技术监管的体系,我国质量技术监管体系的层次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但政府各部门还没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而且力量有限,需要给市场中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企业严把质量关,所以在客观上还需社会监管作为补充。但是民间质检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还不发达,无法完全填补政府监管所留下的空白。另外,尽管媒体监督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媒体声音在向政府质检部门传递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时滞。

(3)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动态。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就能看出质量技术监管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蛋白质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极易被人利用,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含氮量为66%),从而使蛋白质检测的结果得以提高。这一质检手段虽然在国际通行,但是媒体此前就已经报道过在宠物食品中放入三聚氰胺的事件,在原奶中增添蛋白精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由此可见,三聚氰胺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早已初见端倪,但是质检部门却没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更难以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

(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可以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同时还能使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扶优治劣与规范市场作为质量技术监管的一项基本功能,它能够使市场良性运行,是维护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常降低产品质量,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同时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生产者与消费者一直处于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特殊地位,所以必须加强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管,加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强制规范与甄别力度,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能够使市场质量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并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由于各大企业对政府指令性的计划负责,因此存在着严重的轻质量、重产量的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在一段时期内过分注重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一些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大量粗制滥造以及低水平生产的产品开始出现,精品与名品则是少之又少,产品质量意识有待培育与加强。所以,应加大质量、技术监管的力度,质量技术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采用科学的计量手段与技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从而为企业树立起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核心理念,使企业逐步走向内涵集约型的增长道路,从促进微观主体转变入手,以此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3)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此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竞争的核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工资水平与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产品价格优势已经受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所以走以产品质量决定胜负的道路已然成为我国产品出口转型的正确选择。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西方发达国家现已开始把质量标准提高,以此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

3 加强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有效策略

(1)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尽快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体系,并理顺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将分段管理改为质检部门的全程监管,由卫生、工商等其他部门在其自身职责范围内提供一定的协助配合,这样有利于落实监管责任。建议政府与相关部门鼓励行业自律,并开展政府和行业协会间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合作。

(2)目前,根据市场形势与走向,我们应把重点产品作为切入点,加大源头管理的力度。在质量技术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突出重点,然后从特种设备与食品等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和直接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入手,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技术市场的准入门槛,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质量技术检测资质;把监管重心投放于生产领域,同时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常规检测,而且随机检测的频率也要适当地增加;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大惩罚力度,通过提高其违法违规的经营成本来规范行业行为。

(3)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提高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和市场需求契合度。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和民间质检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把产品质量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记录,并作为企业申请融资、立项与减免税费的主要依据,通过媒体与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对新产品、新行业质量技术标准研究,按照市场动态与质量信息及时发现产品质量技术检测手段与项目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

(4)质监部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直接。正确履行职责,全面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质监部门应有的工作职责。如何从工业生产、国民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把好生产源头关,提升企业内质,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成了当前质监部门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质监部门只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把质监部门的各项职能职责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中,才能针对当地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出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0篇

技术机构的科研工作不仅事关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还是其单位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大力加强其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履行好职责;只有把其科研活动整合到整个质量技术监督事业中去,整合到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去,融合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上去,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也只有努力将技术机构发展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量传检测、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现代科研院所,才能真正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面履行好职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那么如何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呢?

(1)技术机构的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系统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或热点问题,以及中心工作来开展。要投入科研骨干力量,下达科研任务指标,保障科研经费,制定奖励、激励措施,推广科研成果。从而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履行好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遏制假冒伪劣现象,提供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对策和举措。

(2)技术机构要针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主动研究质量技术监督的新情况,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有效管理经济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能力。

(3)技术机构的科研工作服务打假治劣,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科学的技术手段。我们是要靠先进的检测技术来保证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科学、公正和权威的。这只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假冒伪劣产品仅凭外观已很难鉴别了,只能靠准确的检测器具和科学的检测方法。一般来说,检测手段的科学含量越高则鉴别准确性越好。如果打假治劣的技术保障水平不行,将会直接影响到执法部门的办案质量。这不仅会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而且极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科学鉴别手段的水平,我们要引进相关技术的同时,必需加强相应的科研工作。

(4)为社会的科技颈部提供可靠地检测技术保证。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首先需要高准确的检测给予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验证,需要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高精度计量基准研究作为支撑。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测量仪器也越来越专业,技术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对一特殊的参数进行测量和溯源,因此,要打造创新型国家,科研必须先行。只有建立起适合国情又与国家接轨的检测能力体系,才能为社会的科技颈部提供可靠地检测技术保证。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1篇

一、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比而言,尽管历史上也曾发生贝毒素中毒、氯霉素等药物残留事件等,但总体而言,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趋稳向好,尤其是在养殖环节上,近几年并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这既要归功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素质整体提升,又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密不可分。然而,客观的讲,由于受渔业特殊的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基础条件限制,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药物、重金属的残留,而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一些深层次因素也并未消除。一是市场失灵。市场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的最引人瞩目的制度之一: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将导致该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或下降,由此引起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入或流出该部门,产品供给增加或减少。资源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流入或流出中实现了有效配置。然而,当存在外部性、垄断或信息不完全等情况时,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将出现失灵。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市场将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具体到渔业行业,生产者提供的高质量和低质量水产品同时在市场出售,而产品质量信息并未有效传导至消费者,消费者无法准确区分两者,在屡次花高价钱买到低质量产品后,消费者宁愿使用低价钱买低质量产品,导致高质量产品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最终被赶出市场。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公平、充分地博弈,即消费者要完全了解产品信息,从而做出选择。这就需要第三方(主要是政府)实施干预。二是生产方式落后。我国水产品生产至今仍然主要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支撑,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除了无法适应社会化分工要求及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外,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还在两方面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一是无法适应不断提高渔业生产要素水平的客观要求。在苗种的改良、饲料和渔药品质的改善、大型渔用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等方面,传统的小生产者都显得无能为力。二是不利于渔业科技进步。小生产者占有的资源和资本都是有限的,自身科技素质也较低,没有能力去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而由于推广困难,新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也受到限制,导致恶性循环。三是监管体系建设滞后。监管体系建设的滞后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主体不清,监管环节缺乏统筹与协调。在监管主体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分解在渔业、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等部门,即多部门监管。这种监管方式虽然调动了不同部门的监管力量,但由于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并未有具体区分产前、产中、产后因素,更未对具体的环境、投入品以及产品本身的职能管辖做详细区分,主体不清、职能不清经常导致“齐抓共管”变成“齐抓不管”。在监管环节上,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都可能产生质量问题,而这些阶段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缺乏统筹和协调,不可避免地出现执法漏洞。二是基层监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技术、方式、方法、手段、条件等不足,对监管工作本身的监督不够等方面。四是科技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落后。以渔药为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药物残留问题,包括使用禁用药物及滥用准用药物。禁用药物的使用反映了高效、低残留新型替代渔药的缺乏,滥用准用药物则反映了生产者病害防治技术水平的低下。二是水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技术落后。检测技术是否准确、便捷、经济直接影响监管工作的成效。五是环境日益恶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废弃物排放,以及生产者自身的非科学生产,造成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很难“出淤泥而不染”。许多重金属残留问题即是由于水体遭到污染,而许多药物残留问题也是水环境恶化导致病害易发多发后过度用药导致。此外,日益频发的环境突然事件也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压力,去年渤海康菲溢油事故即是一例。

二、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这句话毋庸置疑,然而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全寄托于生产者的诚信及行业自律未免异想天开。安全的农产品固然是生产出来的,但这个生产过程必须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下,不仅如此,其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乃至进入饭店端上餐桌前都必须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下。水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同样如此。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也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众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越来越高。近几年,食品安全一直和房价、贫富差距、反腐倡廉等问题并列为两会热点,而据《中国食品安全报》调查,目前逾九成民众对食品安全不满。此外,随着我国水产品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从“吃得起”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二是外部市场要求越来越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未能解决,今年欧债危机又再次降低了各国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就食品和农产品而言,质量安全问题成为设置技术壁垒的最有效手段。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逆差,虽然水产品依然保持贸易顺差且有所增长,但部分品种的水产品出口并不容乐观。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以微博为例,微博的产生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改变了以往纸媒单向传播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一方面有助于质量安全事件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质量安全监管员”去发现质量安全事件。而质量安全事件一经曝光且迅速传播后,往往对整个行业和产业构成威胁,甚至带来灾难性和毁灭性的打击。

三、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应当说,一些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深层次因素在短期内还难以一下子改变,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也可以说将伴随整个现代渔业发展的过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关键是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一个重要基础,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生产者也不会去主动改变。那么如何推动这一进程呢?一靠市场经济的完善,即优胜劣汰;二靠行政手段,即深入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当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提高、改进空间:一是健全基层监管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广量大,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作用。而目前由于机构不全、队伍不齐、经费不足、手段不够,很多工作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出现了“上热下冷、上紧下松”和监管责任不落实的现象。因此要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形成有条件的基层有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没条件的地方有“有职能、有人员”的工作体系。针对流通环节出现的“糖干参”问题,山东省烟台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联动机制,逐级设立水产品安全质量协管员,签订海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实行网络化管理。要明确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强化监管责任定期考核,同时不断提高基层监管机构的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湖北省大力开展目标责任状考核制,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监管责任,在年度目标考核、评先表彰和项目安排上,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以制度促监管。二是强化部门协作。现阶段我国分阶段、多部门监管的体制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在此情况下,必须强化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及时消除各环节领域的风险隐患。通过综合协调整合分散的监管力量和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尽可能实现全过程无缝监管。今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了《关于流通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明确将建立合作体制机制,在互通信息、联合执法、共同处理流通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现检测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水产品标识和市场准入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这种做法值得鼓励和推广。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建立水产品可追溯系统。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基本制度,是快速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准入形成倒逼机制,增强水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自觉做到安全生产、诚信经营。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2篇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方式始终以小农户为主,因而同当前监管体制存在明显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措施不合理。为此,本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阐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和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1全面建设检测监测机制

将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法律原则作为重要基础,同国内法律以及行政体制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吻合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高对于农户的质量安全管理程度,综合考虑小农户生产这一特点,进而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确定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相关实施细则中有效确定责任并健全标准,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法律法规[1]。基于此,还应当不断完善食品行业动态性监管体系,并且把监督管理重点放置于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有效整合执法力量,适当调整监管职能。除此之外,应构建统一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进一步推动食品生产销售环节机制的推广。最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信用机制,实时跟踪监测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注重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要想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效果理想,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体系的建设,将重点放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中。与此同时,应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检测技术接轨。另外,还应创建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全球化需要相吻合、且有效覆盖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机制,形成相对应的管理平台,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不断增强。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基层监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乡镇与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效构建,并设置村级的服务网点,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以及预警功能[2]。除此之外,还应当合理改进县级和基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网络,以保证农田产地的现场随机抽检制度得以全面推广使用。

3重视产地环境监测治理的作用

应明确耕地质量现状,合理划分相关产业与产品,确保实现分类指导与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应深入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条件以及环境调控技术的相关手段,还应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的主导影响因子,积极创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机制。另外,应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运用清洁生产技术予以,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全面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快质量安全生产基地认证工作的开展,实时跟踪并监管认证,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合理地调查并处理产地环境,以免被污染地区的严重扩散。贯彻并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其中,县级以上的环保部门需针对所管辖区域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的具体状况展开现场检查,针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格地查处[3]。

4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

重新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转变技术推广导向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与高产优质技术作为重要指标构建导向体系,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有效改革实现创新目标,进而贯彻落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目标,全面整合资源,以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规程可以面向农户普及并应用。基于此,还应不断完善并建设基层推广机构,对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合理地采用奖惩与激励措施,以保证农户安全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

5注重信息披露网络的完善

应全面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市场监管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而形成多个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创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不断形成科学化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与预警指标机制[4]。与此同时,深入研究与分析食品安全的形势,尽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面向农户。文章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策略,希望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2谢亚洲,张晔.基于SNA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关系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9)

3刘爱军,杨春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对南京市5个农贸市场的实地调研[J].中国畜牧杂志,2015(18)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3篇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昆山 215337)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现状,分析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的对策,以建立健全符合昆山市实际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制。这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质量管理;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33-03

作者简介:顾盛(1987-),男,江苏昆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钢结构及建筑工程检测。

0 引言

建设工程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而工程质量检测便是确保这一载体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建筑质量检测工作为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民对工程建设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质量检测工作早已经成为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用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障安全及规范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1]。

1 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目前昆山市的各类建设工程正在飞速发展,在建工程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仅凭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不足以确保工程质量完全达标,需要辅以必要的质量检测手段。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工程建设市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质量检测数据可以作为建筑工程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1,2]。

从保障建设工程质量而言,规范、高效的工程质量检测能够有效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可以从技术层面为排查竣工但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提供改进策略;可以为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的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的质量评定提供技术依据;也可以为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鉴定意见或危险报告,还可以调查分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成因,为事故整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从现实的角度看,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浩大,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消耗非常大,所以工程质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情况直接挂钩,并且与居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达不到当相应建设指标的工程必须返修,这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很可能对当地建筑市场的有序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必须对建设工程进行规范、严谨的质量检测,以期全程把控工程建筑质量,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成长、保证工程平稳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2 检测机构在建设工程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目的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提供关于建筑质量的准确的检测结果,使社会享受质量放心的建筑产品。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测报告除了作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判定工程质量的凭证或依据来使用,还能为质监部门等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如果建筑工程在使用年限内出现质量事故,质检报告就要作为证据提供给仲裁机构。因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检测报告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一道重要关卡,对质量控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一般来讲,工程质量检测除了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和外观质量,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等原材料进行物理性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检测,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即为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的判断依据。因此,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对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质量评价的符合性产生重要影响。

3 昆山市建设质量检测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检测机构现状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直接涉及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建筑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该项活动的单位称之为检测机构,它从早期的企业内部实验室演化而来,目前作为技术服务机构存在。

截止目前,昆山市共有6家检测机构取得省厅颁发的工程材料等类检测资质,有9家地基基础类检测机构,各家检测机构具体情况见表1。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检测机构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市场的开放导致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筹码,低价竞争会导致检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虚假检测、偷工减料都是低价竞争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昆山市检测市场还比较繁荣,这个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一旦市场萎缩,低价的恶性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

3.2.2 资质管理松散,无等级划分

检测市场放开后,新成立的检测机构在获取检测资质后对承接业务没有任何限制,出现了刚刚成立的只有二三十人的小检测机构承接几十万方的大项目的情况。一方面人手不足难以满足项目检测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检测项目无检测能力,出现大量分包的情况。

3.2.3 缺少落到实处的诚信考核体系

江苏省质监总站在2013年之前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几经修改,从条款设置来说是比较完备的,但由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考核、不良行为记录等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考核体系对检测机构诚信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3.2.4 人员挂靠情况普遍

工程检测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要求的特殊行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关键。目前的检测资质管理上也对执业资格、人员上岗证有明确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目前的检测市场上注册岩土、结构工程师挂靠非个别现象。同时有些机构为获取特定的检测项目资质,互相调借持证检测人员的现象也有发生。由于人员变更和核发资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目前对与人员转出后机构的持证人员数量是否符合资质要求还没有核查。

3.2.5 基层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检测人员的准入门槛非常低,目前有大量非相关专业的人员从事一线检测工作,这一情况对于保证检测质量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缺少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仅仅靠检测机构本身自发去进行培训,数量和质量都很难得到保证。更有甚者,有的检测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认真对待本职工作,所用检测方法不正确,导致对工程质量进行了误判、质量控制存在缺陷、检测和验收操作不符合技术规范等不良现象。

3.2.6 检测的目的模糊

建筑行业检测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检测项目不断增多,检测能力不断增强,但对检测的目的却越来越模糊。建设单位委托检测是为了应对验收,检测机构检测是为了完成收费任务,政府监管是为了贯彻规范要求。检测称为形式上的质量控制手段,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检测而检测。

4 改进检测工作的对策及其效果

4.1 改进对策

为了提升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从而保障建设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而促进昆山市建筑市场健康平稳地发展,检测机构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市场的监管力度,分别从行业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技术三个方面制定了积极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4.1.1 加强行业管理

①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制,做到“准入严格,监管有力”。建立工程质量网络监管系统,定期披露违章、违建以及劣质工程,同时为相关部门查阅工程质量监测数据或相应资料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检索渠道,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效率。

②针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审核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诚信考核体系,将检测机构诚信管理真正落到实处[4]。

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该按照机构的规模、能力、业绩经验对机构承接检测项目进行限制,从而保证检测的质量。

④上级部门要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审查与考评,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日常监查,对于不具备资质条件的检测项目或是检测机构,要给与坚决的禁止和查封。

⑤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大检测机构的监管,针对部分检测机构受利益驱动,为了市场竞争,采取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行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地基基础检测采用了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见证取样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对力学检测数据采取了实时上传。

4.1.2 优化检测服务

①认真推行首问责任制,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②严格控制业务流程时限,保证在承诺期之内出具检测报告。

③在服务大厅向客户免费发放本检测机构的宣传册,进一步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程序,便于客户委托和监督。

④为重点工程、保障性住房和安居工程开辟绿色高效通道,保证检测进度按时服务于工程进度。

⑤开通检测试验的预约电话热线及网上预约服务,节约客户时间。

⑥建立不合格报告的实时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告知质监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⑦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指导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1.3 提升检测技术

①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考核标准,由与参与者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实施和评价,使人员考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②改善质检软硬件条件,检测机构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研发检测工具的起点,还能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手段,科学地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

③检测数据的采集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采集技术,以减少人为失误、经验不足等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降低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可控性,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和检测活动的准确度,尤其在加大检测数据的分析深度上效果明显,可以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服务。

④坚持通过对先进的检测技术研究来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通过邀请外地专家来昆山市进行检查指导及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形式,提升昆山市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水平。

4.2 改进效果

以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例,中心按照上述三个总体改进对策分别在软件及硬件方面进行改善。在软件方面,首先对检测站的人员架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关键管理岗位和检测操作岗位人员进行补充,招聘十多名专业对口的硕士毕业生;同时,中心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江苏科技大学联合组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合作申报省级科研开发项目及相关专利,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双方互利双赢;加强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实施,发挥内审组、监督组和效能监察小组的作用,及时将收集的意见反馈回来,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另外,各检测单位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总工室相关人员、检测组组长和检测相关人员组成,主要对检测站技术管理方面的各类问题进行探讨,如新检测项目的评审、检测方法的确认、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选型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评审,确保在检测技术方面不出现问题;在硬件方面,检测单位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车辆,淘汰原来的部分陈旧设备,使得整个站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服务水平。

中心在软、硬件方面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为企业完善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了平台,也在科研成果以及经济增长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中心自2012年1月起先后立项了“便携式外墙保温抗冲击试验设备”、“围护墙拉接筋检测仪”及“可拆卸式管桩抗弯试验装置”等十余个研发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目前,团队正在研发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索力监测装置(图1)对于观测索结构体系在运行周期内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中心2012年初至2014年底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加,合计35,566.52万元(表2),研究开发费用合计2017.65万元,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67%。

坚持从行业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技术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软、硬件的发展为主要改进对象不断创新升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科技创新体系下,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于2015年7月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5 结语

目前我国从事建筑行业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之检测监管机制尚未完善,使得建设工程的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较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质量把关的重要关卡,承担着建筑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责任。抓住地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从质量管理、检测服务及检测技术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障工程安全以及规范工程质量、技术标准,最终为企业更上一个平台,行业更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丛锐.A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单慧丽,王忠兵.浅析房地产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薪技术企业,2013(19):74-75.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4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省技术贸易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日常管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对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特别是化工类研究所的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培育出一批规范的技术贸易机构,从而实现繁荣技术市场,提高技术贸易质量,规范技术贸易行为,净化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规范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各技术贸易机构得到健康发展,“四技”活动活跃,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合法守法经营受到有力保障,成立由市科技局、经贸局、农林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公安局、质监局、药监局等部门组成的技术贸易机构规范管理领导小组,由市科技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局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内。

三、管理范围及重点

管理范围主要是全市范围内领取《技术贸易资格证书》,从事“四技”活动的各技术贸易机构(包括机械、电子、信息、农业等行业)。重点是全市领取《技术贸易资格证书》的化工类技术贸易机构(研究所)。

四、管理内容

1.各技术贸易机构设置条件管理。根据企业的发展,督促企业不断完善设置条件。

2.各种行业所需的证照管理。检查、督促技贸机构,特别是化工类技术贸易机构(研究所)具备安全、消防、环保、公安等部门要求必须具备的资格。

3.“四技”活动经营范围管理。检查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4.“四技”活动经营行为管理。定期检查指导技贸机构是否按要求从事“四技”活动,并将“四技”活动申报登记备案。

5.纠正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五、管理形式

采用日常业务指导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日常业务指导,包括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上门服务、具体指导工作等形式;定期检查主要是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每隔半年,对各有关单位的技贸机构的设置条件、经营范围、“四技”活动、各种证照是否齐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重点要对化工类技术贸易机构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产生。

六、主要措施

1.大力开展技术贸易机构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宣传《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省技术贸易机构管理办法》,并会同工商、国税、地税、公安、质监、药监、经贸、环保等部门,对各技术贸易机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其正确从事“四技”业务活动,引导其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建立“四技”活动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四技”活动申报登记制度,随时掌握各技贸机构研究开发方向和动态,掌握技术贸易的活跃程度,掌握研究所的经营发展状况,加强对研究所的规范化管理。各研究所必须将其开发的新品,从事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及时向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备案,对不从事“四技”活动的研究所,将按《省技术贸易机构管理办法》取消其技术贸易资格。

3.严把审批关、年检关。对于申请技术贸易资格证书的,将对照研究所的设置条件严把审批关,同时加强对现场、人员的考察,对技术人员不合规定,“四技”活动不明显,经营场所不规范,科研设备不具备的企业(或个人)申办研究所,将一律不予核准发证。年终加强对各研究所的审核检查,严把年检关,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所及时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坚决取消其技术贸易资格。

4.加大对研究所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对研究所负责人的培训,重点是要加强对《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省技术贸易机构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邀请上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研究所负责人、业务人员进行专题业务知识讲座,提高其业务知识水平,同时利用产学研对接活动,提高其从事“四技”活动的水平。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第15篇

五大方面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017年,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拓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强化质量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质量责任,特别是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实行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竣工后永久性标牌、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等制度。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督促质量责任落实。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

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抽查抽测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强化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工作经费,开展对监督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的督查。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监督力量不足问题。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管控机制。开展标准化示范活动,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夯实质量监管工作基础。加快修订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检测机构资质等级标准,规范质量检测行为。继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升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制度和责任体系。出台部门规章《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以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事故发生。加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通报和查处督办,强化约谈制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层级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监管工作。研究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开展部分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

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覆盖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起重机械、施工项目、施工安全事故、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及人员等信息“六位一体”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出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建筑安全生产“黑名单”等制度,强化安全信用惩戒,提高安全诚信水平。

促进全行业安全意识提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普及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知识,全面提升建筑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

提升勘察设计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组织宣贯新时期建筑方针,在相关媒体开设建筑设计专栏,引导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向。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开展部分地区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研究修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研究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和标准设计改革工作。

加大推动技术进步力度。出台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加快推动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继续推动BIM等信息技术应用,引导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制定绿色建筑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主体责任,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事故发生。

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制定质量安全现场施工标准化手册。组织标准化现场观摩,推动样板示范活动。

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工作,强化风险控制。

开展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针对新开工和事故多发城市开展监督检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工程抗震设防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制度建O。组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深入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和抗震设施建设管理研究,做好相关制度研究和协调工作。

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检测制度,强化减隔震工程质量管理。完善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机制,研究公共建筑防灾避难功能建设对策措施。开展减隔震工程和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检查。

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机制。规范各地应急响应报告流程和内容,完善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管理制度,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专家队、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完善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工作机制,提升抗震防灾专业咨询能力。

六项工作助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2017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根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强化责任担当,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重点抓好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务实推进智慧城建等工作。

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

制定发展规划。出台《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行动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制定省级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装配式建筑统计信息系统,加强监督考核,定期通报各省装配式建筑进展情况。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评估推广工作,研究梳理并重点推广成熟先进可靠的技术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部品部件标准及图集,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

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配套能力。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和全装修专项调研,推动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全产业链发展。制定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创建一批部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工程项目。编制《木结构建筑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木结构建筑试点示范和钢结构建筑推广工作取得进展。

加强装配式建筑队伍建设。指导各地结合建筑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装配式建筑能力的企业集团。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招投标等监管制度创新,合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

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印发《“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开展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环境全文强制标准研编及严寒、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推动重点区域城市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试点。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要求,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探索以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适老化改造、建筑功能提升及居住环境整治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推动一批城市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开展公共建筑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展试点。

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绿色信贷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推动有条件地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管理,研究建立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机构诚信体系。研究制(修)订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年度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工作,编制《绿色建材评价分类目录》和以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为重点的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制定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措施,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取暖需求,推行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配合做好“余热暖民”工程。加快中央财政支持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强化相关政策、标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示范成果总结。推动农村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

积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

实施住房城乡建设“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制订《规划》落实方案、工作分工和考核办法,推动部省联动和工作协同。跟踪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加大行业应用的前瞻I生研究。

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城镇水污染治理、城乡规划遥感监测与评估、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突破和集成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提炼部门和行业重点领域的科技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立项攻关。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制订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分类组建一批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完善行业专家智库,增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研究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三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编制与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公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30年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组织编制相关技术导则,指导各地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督促试点城市完善落实工作方案。推动实施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与亚行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技术与政策研究。

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好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中英繁荣战略基金“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政策与技术研究项目”、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六期“可持续城市综合方式项目”中国子项目。继续推进中美、中加、中德、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合作试点工作。

深化建筑能和绿色建筑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中美“净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继续组织实施好全球环境基金五期“中国城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深化中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合作和中加、中欧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合作。

务实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制定加强大数据应用推动智慧城建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智慧城建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应用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智慧城建工作。

开展智慧城建评价。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引导支持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参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特点和需求出发,编制智慧城建指标体系,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智慧化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应用示范,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公告,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合格党员,确保廉政建设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工作每个环节,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