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 融资模式 债务控制

从会计的角度来考察,债务是指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预期会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单位或个人的现时义务,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等。债务和债权是同时产生的。通常,一个公司发生了债务,其他公司就拥有了债权。本文界定的债务控制是指一个公司拥有的对其他公司的债权。债务控制的供应链融资方式是指供应链融资企业以其拥有的债权作为基础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一种方式。实际运用中,通常表现为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方式。

一、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现实性和意义

1、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现实性分析。由表1可知这些中小板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占该企业流动资产的20%以上,应收账款太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变得较差,其财务状况的前景不容乐观。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应收账款再多,毕竟也是企业的资产而不是负债,如果能有效地激活这些静态的应收账款,增强其流动性,无疑会大大改善供应链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地推动供应链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对供应链企业本身有利,还对整个供应链企业有利。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按照它们对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采取的一些财务标准,金融机构也有兴趣开办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2、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意义。第一,对供应链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实质是其他企业占用了本企业的流动资源。如果一个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庞大,回收时间很长,相当于本企业的珍贵的流动资源被其他企业无偿使用,对本企业来说,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另外,由于供应链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随时都可能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此时,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就有可能加大企业资金短缺困境。因此,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是有利于企业本身成长的。现实中,许多供应链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进行担保或把它出售出去,一方面使其有了比较可靠的融资担保,提升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另一方面,使其静态资产动态化,激活了企业的资源。第二,对于金融机构,相对于传统的信贷,因为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还款来源明确,金融机构容易进行跟踪管理,其安全性提高了;同时,受理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不仅可以得到利息收益,而且还可以获得手续费收益;广义上讲,应收账款融资使得金融机构有了新的收益增长机会,盘活了其闲置资金。

二、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形式

1、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供应链融资企业把销售商品给供应链下游厂商后,形成了对供应链下游厂商的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企业把应收账款的相关权益质押给金融机构从而获得融资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是不是需要专门确认,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应收账款融资,即对于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不进行专门的认定,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企业在一个融资时期内连续的应收账款额度,确定一个最高的授信数量,当旧的应收款项结清时,新发生的则继续质押,不必专门认定。在融资期内,供应链融资企业按每笔应收款分别提取融资资金,其可不断地提取和归还融资款。此方式适宜于单笔小额、经常发生的应收账款融资。另一种是特定应收账款融资,此时要对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进行专门的认定,即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企业的每笔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都要重新审查。此方式适宜于单笔大额、不经常发生的应收账款融资。

按质押的应收账款是否已形成可以分为现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将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现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金融机构把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设定为发放融资资金的基础。绝大多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属于现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将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金融机构把将要发生的应收账款作为发放融资资金的基础。此方式风险很大,风险控制的关键是金融机构能确保未来的应收账款一定能发生。此方式只适宜于那些和金融机构关系密切、与下游厂商有明确购销合约的供应链企业融资。

在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中,为有效地降低风险,金融机构也可以引入信托人制度。把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改造成为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信托融资方式。此方式是这样运作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托公司和金融机构三方订立信托合约。供应链融资企业将应收账款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监管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也订立融资合约,金融机构按合约向供应链融资企业放款。下文以一般的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为例,说明其运行机制。图1是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示意图。

融资方式的过程简要说明如下:①供应链融资企业售卖商品给供应链下游厂商;②供应链融资企业收到供应链下游厂商的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供应链下游厂商的债务被供应链融资企业控制;③供应链融资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商品销货的单据,并将应收账款单据质押于金融机构;④供应链下游厂商向金融机构提交商品收货的单据、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和支付供应链融资企业销货款的付款承诺书;⑤金融机构对相关的销货

的单据、收货的单据、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和供应链下游厂商付款承诺书等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放款;⑥供应链融资企业收到供应链下游厂商支付的销货款项后,归还金融机构的供应链融资资金。

总体上讲,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因融资企业承担较重的责任,金融机构担负的风险比较小。在该融资方式中,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应收账款的价值,因此,要有效防范风险,金融机构非常有必要选择一个水平较高的评估机构对应收账款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2、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习惯上,应收账款售卖融资被称为保理融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而言,应收账款售卖这种方式可以使应收账款直接转变为企业急需的现金流,改善供应链企业的相关报表,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供应链下游厂商(买方)的信用风险部分转嫁给金融机构,应收账款的账务和账款的追收都由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管理,供应链融资企业的负担因此就变得很轻,相关的管理成本得到了有效的节约。所以,应收账款售卖融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中,金融机构是否决定购买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是取决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信誉而是取决于供应链下游厂商(买方)信誉。只有那些在供应链中信誉优良的供应链欠账企业所欠生的应收账款,才有可能是金融机构积极购买的目标。如今,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不断加剧,金融机构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售卖融资这两者中,到底选哪种方式,要看金融机构具体的业务战略和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情形。

按照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涉及当事人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和国际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两大类。国内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中的供应链企业(融资企业和下游厂商)均在国内;国际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中的供应链各企业(融资企业和下游厂商)分属不同的国家。当然,按照其他不同的标准,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是可以分为不同类别的,表2即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分类简表。

下面以国内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售卖融资为例,简单说明其融资的过程,如图2所示。

融资方式的过程简要说明如下:①供应链融资企业售卖商品给供应链下游厂商;②供应链融资企业收到供应链下游厂商的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供应链下游厂商的债务被供应链融资企业控制;③供应链融资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商品销货的单据和应收账款单据,供应链下游厂商向金融机构提交商品收货的单据、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和支付供应链融资企业销货款的付款承诺书;④金融机构对相关的销货的单据、收货的单据、证明应收账款的单据和供应链下游厂商付款承诺书等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扣除一定的利息和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后,给供应链融资企业放款;⑤金融机构凭购买的应收账款,在融资期限结束时向供应链下游厂商收取应收账款的资金。

3、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越来越流行。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它能帮助供应链企业把应收账款快速变现。其运作的基本程式是先通过特设的机构把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包装”,然后向投资者发售。供应链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比较适合供应链中的主体企业,在国外比较流行,国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丁伟东、刘伊生: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J].中国国情国力,2007(9).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冷链技术的发展,冷冻类食品能存放较长的时间,这些都使得冷链物流引入供应链金融成为可能,本文初次将供应链金融引入到冷链物流中,并进一步探讨了供应链金融的几种业务模式。

关键词:冷链物流 供应链金融 角色定位 业务模式

冷链物流概述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冷链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物流过程。由于生鲜食品易腐变质,产品必须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持续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迅速周转,因此冷链物流必须使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并配以合适的设备、统一的管理,方能保生鲜产品的质量。目前最主要的控制成本的途径是由运输成本控制、配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等组成,其中运输成本所占的比例最大,库存成本则相对最少。

运输成本控制: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包括两次,首先是从冷库到配送中心,其次是从配送中心到销售商。因此为了适应每个阶段的需求及当前冷链物流的发展,急需小批量的小编组机冷车及备有制冷及保温箱的冷藏车,并采取铁路、公路、水平多式联运的组织方式。此外,配以EDI等信息技术进行全程温度测控,加大对装卸冷藏运输车辆的考核力度,缩短运输期限也是防止运输成本增加的有力措施。配送成本控制: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因此可以和许多企业共同配送,这样不仅能提高车辆装卸率,更重要的是降低配送成本。此外,针对大量的小订单、配送网点及复杂时间窗等问题,可以采取合并小订单,整合配送网点,合并时间窗等方式来减少运输成本。库存成本控制:制冷系统、冷库库房建设、冷库设备等的投资都很大,但是我国目前冷库空置率却非常高,因此冷链生产企业可以借助库存信息体统在平衡过期和缺货的条件下确定最佳订货点,充分的利用库存,降低冷库空置率。此外,保持库存的持续性、稳定性,并避免因食品分类储存的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管理成本控制: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的使用, 即可使冷链物流方向正确,又可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备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系统中的库存数据、顾客服务系统中的销售汇总数据能为企业的采购提供依据,仓储管理系统中提供的各种预警(过保质期产品的报警和在库存品的库龄分析等)能使仓库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

另外,为节约成本,企业往往在经营过程中把冷链环节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作为对基础设施、技术含量、操作要求都很高,企业如果选择自营冷链物流,就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是不可取的。物流外包是冷链食品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让供应链金融引入到冷链物流中成为可能。冷链总成本的降低,除了使用通过协调和整合达到运营优化的策略以外,在资金流与物流的集成过程中,嵌入金融创新产品,即引入供应链金融,可以达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简单的说,就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捆绑在一起,并为其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特定商品的供应包括原材料采购、制成中间品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其中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巨大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失衡。

如果按照传统的审贷标准(见图1),凭抵押担保或靠报表分析,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的视野,而如果把中小企业放到产业链上评判,由于供应链上下游有稳定的销售管道和资金往来,供应链金融就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商业银行运用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关系,利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以及未来货权作为质押或抵押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系列融资产品,乃至在此基础上为整个供应链或供应链上某一段所有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由此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冷链供应链金融(见图2)是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协作和财务的交叉学科,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手段,通过规划、指导、控制一个组之间的水平金融资源的流通,为一个供应链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及外部服务供货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手段。

(二)冷链供应链金融构成要素

金融机构。泛指能够提供贷款的机构,它们在供应链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银行通过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合作,配合企业供应链的各个阶段,针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企业存货专门设计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核心企业。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核心企业依靠自身的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上下游中小企业。指供应链中的处于核心企业上游或是下游的弱势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由于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信用较差,资产较少,一般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它们进行贷款。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冷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冷链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我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色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丰富,其运作的效率和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影响供应链的竞争力。陈祥锋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不足供应链中所提供的不同服务,尝试性的把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三类:传统角色、角色、控制角色,本文把这种分类同样使用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中。

(一)传统角色

传统角色是指为供应链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激励仅仅是物流提供商的激励,即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使得供应链的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如果供应链是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时,作为传统角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仅是提供物流服务,而资金不足的企业可能从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服务,也可能不会在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服务(见图3)。

(二)角色

角色是指在企业需要融资时,往往会求助于银行以获取贷款服务,然而银行由于担心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可能会不愿意提供贷款服务。但是这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与银行结成联盟,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对供应链各相关企业的运营状况了解较深,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监控借款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监控其它的为借款所提供的质押物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从而愿意为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见图4)。

(三)控制角色

这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在资金不足的供应链中起主导的作用。由于自身信息的优势,以及监控和跟踪物流运作优势,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愿意为资金不足企业提供替代采购的服务,并且愿意为资金不足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服务或是提供延迟支付信用合同(见图5)。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一)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于角色下的融资方式

1.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也被称为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是指借方企业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或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作为特定债权的担保。担保法明确规定可以质押的权利分为四类:汇票、支票、本票、债权、存款单、仓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质押的其它权利(见图6)。

2.存货质押模式。存货质押模式也被称为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金融机构制定的仓储中心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或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是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见图7)。

3.保税仓模式。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应付账款模式,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买方在银行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保税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上游的核心企业(生产商)、下游的融资企业(经销商)和金融机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仓储监管方)的参与,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见图8)。

4.NRF-LC服务模式。NRF-LC服务模式即基于应收票据管理的物流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可看作是在仓单质押于保税仓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业务模式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融资需求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具体流程是,大型物流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及良好的信誉与融资需求物流企业的客户签订物流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制定量身定做的物流方案,然后将该业务外包给融资需求物流企业。这样大型物流企业为融资需求物流企业及时进行资金结算,盘活了物流渠道中的“停滞”资金。这种模式将中小型物流企业涉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符合我国物流行业现状(见图9)。

5.应收账款模式。应付账款模式(保税仓模式)和应收账款模式都是仓单质押模式的两种不同类型。应收账款就是融资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金融机构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式。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物流企业作为仓储监管方也要参与,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此外,“池融资”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属于应收账款的一种,也赢得了众多融资企业的信赖(见图10)。

6.物流保理模式。保理是国际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出口方为了避免收汇风险而采用的一种请求第三者(保理商)承担风险责任的做法。随着保理业务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业务的巨大潜力和自身从事保理业务的潜在优势。因此,UPS于2000年开始推出物流保理业务。物流保理的运作过程是,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是同时进行的。随着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其对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进行评估时不仅手续较金融机构更为简洁方便,而且其风险也能够有效降低(见图11)。

(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于角色和控制角色之间的融资方式

授信金融模式是指金融机构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的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而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见图12)。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于控制角色下的融资方式

高级运作模式是指对于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集信贷的提供者和物流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于一身,开创物流金融融资的自营模式。它是物流金融高层次的运作模式,其对物流金融提供者有较高的要求,如:物流金融提供者应有自己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见图13)。

由于传统角色定位下,物流企业并未参与金融业务,所以本文并未给予说明。而当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控制角色时,其收益将是多方面的,甚至高于传统角色和角色,而分期支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种与经销商一种共享市场风险的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销商的市场风险。本文试图将供应链金融引入到冷链物流中,进一步提出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增值途径,文中的仓储中心或物流企业可以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管道,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争取客户资源、拓展业务,最终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文章只是做了浅显的介绍,其具体操作还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晓兰,谢美娥.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思路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

2.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5)

3.刘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分析―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银企双赢模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

4.陈哲.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化探讨[J].物流技术,2008(4)

5.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SRTP课题组.物流金融中的质押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资信状况;Logistic模型;Tobit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81

1引言

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在近些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变化前所未有,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自然灾害等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较多的困扰,金融同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监管规则日趋完善、资本约束更加具有刚性,金融脱媒日趋严重,这些都悄然地改变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悄然而生。

供应链融资,实质上是“N+1+M”融资模式,以“1”为核心,即核心厂商,向上游N个供应商,向下游M个供销商,推广银行或者核心企业的一揽子金融方案。供应链金融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新的融资工具,这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具有强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满足了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金融服务,变现其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价值;而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正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刘国忱(201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资本,因此,构建产融联盟、提升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能带动产业升级;与此同时,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又可以通过企业基本状况和企业综合实力体现出来,朱文贵(2007)的研究就得出结论:规模越大的企业,资信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供应链融资的进行。而供应链关系契约强度可以体现出供应链金融发展体系建设的一方面,为此提出假设1:

H1: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契约强度越高。

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的研究指出,由于“信贷歧视”以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国有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源的可能性更高,民营公司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则要低得多。这种融资劣势的存在,使得非国有中小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在二级市场寻求供应链融资,因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会进一步增加,合作频率也会相应增加,这更要求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有所提高才能满足这些融资者的需求,因而提出假设2:

H2: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质量越高,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率越高。

3研究方法设计

31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行业类别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信息数据取自锐思(Resset)金融数据库,管理者素质等定性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稻菘猓小部分数据从中国证监会官网和供应链金融各个核心企业官网上手工搜集补充得到。

考虑到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久,因此本研究选择供应链金融体系在我国初具规模后开始,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这期间进行的供应链融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初始样本包括2782个核心企业年度观测值,然后使用STATA13软件进行缩尾处理,剔除一些极端数值,最后得到2341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32统计分析方法与变量设计

参照田美玉(2016)的研究,使用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来衡量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被解释变量为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当年的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与质量,首先设置虚拟变量Srs,表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其次用Srq表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由于被解释变量Srs的取值是离散的二元选择模型,因此对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统计方法选择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具体如下:(其中p为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的概率)

ln(p1-p)=β0+β1MQ+β2Debt+β3size+β4prof+β5grow+β6cr+β7cfr+ε(1)

考虑到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用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来衡量,而这两者之间在固定时期内的合作次数有可能是0,这样一来,Srq作为因变量时得到的观测值并不连续,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参照黄莲琴(2011)等的做法选择使用Tobit回归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但是Tobit模型有两类,笔者首先进行了混合Tobit回归,并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得到的结果拟合优度为负值,之后,笔者进行了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回归,回归列表底部的LR检验结果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因此使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比较恰当,具体如下:

Srq=α0+αiXit+control+ε(2)

解释变量由四类组成,参照陈玉罡(2011)的做法,以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8年时,MQ取1为管理者素质优良的样本,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公司规模的二级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具体变量设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

变量类型变量符号含义计算方法

被解释变量:供应链融资体系发展Srs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因变量,当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时,Srs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

Srq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固定时期内合作次数)

解释变量:核心企业资信状况MQ管理者素质优良因变量,当核心企业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8时,MQ取1,反之取值为0

Prof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Debt偿债能力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Size公司规模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表2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2可知,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Srs)的均值为074,可知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的公司占总样本的74%;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Srq)的均值为227%,说明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比较高,每隔固定周期内的合作次数均在2次以上;样本企业管理者素质优良(MQ)的均值为 0376,标准差为 0484,中位数为0,说明样本企业中有4成左右的核心企业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超过了8年,总体来说,核心企业的管理者素质比较高;样本企业盈利能力(prof)的均值0094,中位数为0088,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平均水平比较低;就控制变量而言,样本企业财务杠杆(lev)的均值为0434,标准差为0231,中位数为0431,中位数与均值较为接近,表明分布的偏度较小,同时也表明样本企业的负债情况基本处于正常的范围内;大股东控股比例(cr)的均值3463%与中位数329%较为接近,但其最大值8999%与最小值218%反映出样本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较为悬殊;公司成长性(grow)的均值4382高于中位数3286,从其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1943来看,各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42相关性分析

表3为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核心企业管理者素质(MQ)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Srs)和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Srq)都呈现正向相关性,并且结果显著;同时,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财务杠杆和公司成长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负相关,其余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获现率均和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力度正相关;从各个变量之间系数的大小来看,解释变量与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因此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不会对后续的Logistic和Tobit回归形成干扰。

43假设检验(Logistic与Tobit回归分析)

表4为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Logistic回归结果和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的Tobit回归结果,括号里面的数值为P值。样本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笔者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份变量,逻辑回归的样本观测值有2564个。表4汇报了六个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其中,模型(1)单独检验管理者素质优良对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者素质与企业偿债能力的交乘项;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者素质与企业盈利能力的交乘项。相应地,模型(4)单独检验管理者素质优良对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的影响,六个模型的准R平方都在026以上,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由模型(1)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管理者素质(MQ)的系数为153和003,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核心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越高,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越高,即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发展越好,这初步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加入了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交乘项之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进一步增高,并且都在5%的水平显著为正,而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最能够反应企业的资信状况,交乘项的结果系数说明核心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同时管理者的素质越高,越容易获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任,从而供应链融资关系的强度和质量也就越好,进一步说,也就越有利于供应链金融这一整个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这也有力地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

44稳健性检验

参考朱文贵(2015)的做法,笔者对一些变量进行了替换。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替换净资产收益率对盈利能力进行衡量;管理者素质优良的年限从8年降低到5年;使用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替代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作为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同时,增加一些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独立董事占比等。分别以全样本和子样本为研究对象,重复上述的回归过程,得出的回归结果显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均保持稳定。

5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2―2016年的A股发生供应链融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着重研究了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对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契约强度越高,供应链金融关系质量越高,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率越高。本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上述结果具有稳定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有关供应链金融体系发展决定因素的文献,也为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规范、核心企业资信状况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实践上的启示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牛似虎,方继华,苏明政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7(1):64-66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总结出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作模式,分析了供应链融资带来的机遇以及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 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传输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

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特点,通过监控订单、物流、资金建立可靠的风险防范平台,为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的服务过程。

供应链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融资必须基于供应链信息的共享。企业间的订单、库存、物流等信息传统上都被认为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供应链融资的基础就是对这些信息的共享,甚至是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立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平台,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的融资功能。

供应链融资往往基于核心企业展开,以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从典型的供应链来看,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其供应商和分销商广为分散,处于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要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以强化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中资金和物流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资金流反映出资本的货币功能及作用,它具有支付、信用等功能,在物流运动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货币还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尤其在借助信息载体后,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物流实体则由于受到时空、物理状态以及运输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周转速度相对要慢的多,同时,运作成本较大。这种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作模式

实现供应链融资,前提是选定行业背景下的欲融资产,并对欲融资产在行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据此锁定产能的上下游供求关系,明晰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梳理各种对应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因此,必须本着资本从源头注入,到终端产品收回的流程规则,进行对客户的选择、考察,建立经济合理和供求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首先是建立、理顺与销三方及物流企业相对称的信息流,然后再用其对称、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帐款信息及现金流引入金融机构的参与。

从供应链融资来看,其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完整供应链的融资和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鉴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本文只对这种方式进行分类讨论。

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发生的商务合作关系。为在特定而且相邻分别处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两个节点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案就是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常见的有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和基于库存商品的融资方案。

(一) 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

参与主体主要是围绕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下游企业,以及参与应收帐款融资的金融机构。下面本文通过图1来说明应收帐款融资服务模式。

1.供应商与制造商进行货物交易。

2.供应商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制造商。

3.供应商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

4.制造商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

5.银行贷款给供应商。

6.融资后购买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

7.制造商销售产品,收到货款。

8.制造商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供应商在银行指定的账号。

9.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

其中,3、4、5、7、8、9都有商业银行参与,这样通过供应链中应收帐款在商业银行中的质押融资活动,供应商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但有利于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不良的集中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收益率,加快中小型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

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商。一般而言,金融企业为了防范风险,选择的还款企业(制造商)应该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资金、产品、信息、技术的主要控制者。从目前我国的零售行业发展来看,除了具有行业垄断优势的企业以外,银行一般不会选择零售企业作为还款企业。

(二) 基于库存商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建立在“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基础之上,由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的业务合作,共同为融资企业提供库存商品融资服务。银行必须具备存货融资服务的专门服务平台和管理帐户,以及相应的信贷风险评估能力。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在融资服务中为企业提供物流和信息支持。

库存商品融资模式流程图2所示,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保证仓单所列货物与实际相符并及时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贷款到期后,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银行对仓单质押融资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对抵押货物变现能力的评估。一般而言,银行更加倾向于选取变现能力强的商品作为抵押物。比如在铝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防范都是基于金属铝本身的变现能力而设定的。比如建设银行2006年公布的可以作为库存抵押的商品目录,仅仅包括三个大类二十个品种的商品,分别是钢材类、有色金属类、化工原料类。

供应链融资带来的机遇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投资和大型企业的扩张,中小企业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融资难。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从地下钱庄和高利贷者的手中获得资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融资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里,依托大型核心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资金支持。

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难从大企业的利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中小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供应链融资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中收取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利率议价能力较差,商业银行还可以得到较高的利差回报。某种程度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它将给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和期货业的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仅仅因为方便快捷就去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仓储物流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的介入,将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地位。金融的介入也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作出优胜劣汰,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供应链融资发展和推广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作为化解风险的平台,期货市场和供应链融资将会互相促进,互为推动力,在今后的一个历史阶段快速发展。

供应链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供应链融资风险有信用风险、质物选择和行业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当事人各方发生信用危机, 资金链危机或中断, 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且采用不正当手段转移或占有质物。质物选择和行业变动风险是指质物发生变质、变化, 造成价格损失。行业陷入不景气状态, 质物变现困难等。合同风险是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有明显瑕疵, 给当事人造成某些损失或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管理风险是指业务量大了之后, 当事人尤其是质权人、监管人管理幅度增大, 管理链条延长、环节增多, 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 而出现的管理不到位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当事各方执行人故意违背操作流程和合同约定造成的风险。因此,在发展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借款方的资信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查

借款方资信是贷款方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那么, 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对方资信, 用什么方式去保证贷款的安全,这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的授信担保方式是使用固定资产和土地担保, 而供应链金融则需要借款方的动产、货币资产、应收账款来担保。对借款方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关注度在降低, 对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 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及企业周转情况、现金流的关注度在提高。供应链主办银行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因此,可首先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比较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运营范围。

(二)加强过程控制

传统的银行业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供应链融资则要高度重视借款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认真核查借款的用途和还款来源。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加深信任,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加深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整合。

(三)建立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要有金融业务的专家, 还要有产业和行业的专家,要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要实现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前提是加快进行流程再造,以流程银行的新姿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加强规范化管理工作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待统一, 核心企业资信评价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化、金融新商品的风险评估需要系统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资质也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等等。总之, 供应链金融服务突破了原有金融服务的来源, 是一种创新和革命。旧的秩序和标准被打破, 新的秩序和标准还在建立之中, 二者在动态中平衡, 希望尽早有规范可循。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5.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5篇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授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贷款低很多,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参与者众多,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

首先,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所引起的。从我国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具有较强周期性的行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上述行业的影响较大,在经济下滑严重的时期,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信用可靠度也会下降,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会造成企业生产中断、库存受损等重大损失。不论供应链中的哪个节点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导致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完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此蒙受损失。再次,市场的变化可能使企业无法按照预期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导致这类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市场的预测失误;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对原有产品的冲击,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最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资金的投资、筹资方向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会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法律法规的调整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二)内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5方面。

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等,各个主体的行为都受各自的利益驱动,加之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该市场的混乱,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2.操作风险

一方面,表现为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的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票据、凭证造假,上下游合谋骗贷等情况。以上风险都会为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用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自有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信用缺失。资信不足成为中小企业信贷的一大难题,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提供贷款将会面临信用风险。

4.变现风险

质押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质押物的运输、管理及质押物的贬值都可能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供应链金融中的质押品多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专用性使质押品的变现机会很低,只能通过赎回的途径变现,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加。

5.其他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还存在着其他风险,诸如工作人员因疏忽大意犯错而带来的损失,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传递的延迟带来的供需矛盾,管理层不能及时推出管理激励机制、不能及时更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其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将ERP系统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就能很好地控制上述内部风险。

二、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性活动。近年来我国企业ERP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ERP系统能够提供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基础

ERP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客观来讲,供应链管理需要应用ERP系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数据共同管理,加强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联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融资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很难创新,ERP系统为金融机构设计融资产品创造了新的突破口。另外,ERP系统满足了供应链金融的多方面需求。第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充分了解。ERP系统的引入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第二,ERP系统便于银行掌握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经营数据,有助于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有助于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1.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前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受众多供应链外的因素影响,很难通过供应链内的改变规避,内部风险则可以通过供应链内的调整进行规避。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由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为了说明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从供应链中截取出其中一个融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说明,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都已经使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并且在供应链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在本文所设计的操作模式中,企业有两种途径融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下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票据质押贷款,第二种是通过上游企业货物质押贷款。

(1)第一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供货商),与其下游企业(经销商)进行货物交易后,收到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融资企业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将应收账款票据交予金融机构做抵押以获得抵押贷款,同时下游企业为融资企业作担保,向金融机构作付款承诺。金融机构对票据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查,则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下游企业在销售货物并获得货款时,将承诺数额的资金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短期合同随即注销。

(2)第二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经销商),在其上游企业(供货商)发送货物后,将货物交予第三方物流机构评估与监管,将仓单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获得提货权,上游企业向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金融机构审查融资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资信状况与营运情况,在确保企业符合资质后,向融资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融资企业获得分批付款并且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步骤

假设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已经采用ERP系统。其中,用A表示融资企业;B表示融资企业A的上游企业;C表示融资企业A的下游企业;D表示第三方物流机构;F表示金融机构。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A向金融机构F提出贷款请求,提供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和访问ERP系统的接口;第二步,金融机构F通过融资企业A提供的ERP系统接口访问ERP系统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融资企业A在货物交易后从上游企业B取得应收账款票据,且办理相关手续或者融资企业A将物资存入第三方物流机构D并取得仓单;第四步,金融机构F审核应收账款票据或仓单,判断其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第五步,金融机构F分别与企业A、B、C、第三方物流机构D签订合约,下游企业C对金融机构作出付款承诺或者上游企业B对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第六步,金融机构F向融资企业A发放贷款;第七步,金融机构F收到下游企业C的付款后,归还票据,与融资企业A解除质押合同,或者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发放指令,允许放货。在金融机构F成功收回货款后,归还仓单,解除质押合同;第八步,如果企业出现违约情况,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下达指令处置所质押的货物,如回购、拍卖。由于ERP系统的存在,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企业的动态营运状况,增强了金融机构对其所贷资金的控制力和贷款的回收力度,降低了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6篇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把握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重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所指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所涉及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借助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得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的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以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综上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征,将产业链上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整体绑定,利用产业链上的农业企业信用与合作组织担保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贷款协议和其他金融服务,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以此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理财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

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并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户、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体系称为农业流通体系,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链和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对重塑农业流通体系的结构、流程、规模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流通体系的供应链重塑。

首先,对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起点,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连成一体,以农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农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易腐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风险管理、冷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新的内容。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发挥功能后,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简称农资供应链)是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物资采购供应流通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也给出一个类似的概念理解: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即最终消费者,各类生产资料的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基本运作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较为接近。同样,农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资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资需求的集中性、固定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供应链效率管理的影响。

另外,对农村消费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最为接近,农村消费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民生活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对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另一个是由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农村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性、低消费水平等,导致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所以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如何将集中农村的分散需求,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度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最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流通体系还具有其他功能: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先进,农业投入质优价低等;第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表现为运用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使农产品更为高产优质;第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供、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指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如农业科研和推广、食品质量监控等;第五,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加资金供给。不断改进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有助于农资生产商、农户、中间物流商、加工企业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增加资金供给,有助于化解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难和矛盾。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我国“三农”问题破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众多国内外组织都在提供专门针对供应链分析、供应链建构、供应链风险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培训。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等)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实践来看,由于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供应链各不相同,决定了融资形式多样化。有一些是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比如协会主导或者主动发起这个供应链融资,也有一些是加工商、销售商,或者是超市,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些基地,向这个基地的农民提供贸易性融资,保证产品、原料获得。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生产者为了保证市场可得性,因为现在很多边缘化的农民,其市场可得性比较差,特别是专用化的产品、标准化的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分散小农户很难和大市场竞争。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这些更多是缓解贫困农户,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弱势群体很难获取资金,银行融资把他们纳入到供应链、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融资来解决偏远农户的资金获取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存在以及“三农”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建立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三农”用低速发展的沉重代价,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村的资本积累能力大大降低,表现为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升反降,恶化了资本质量,在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资本技术构成不高,总资本中农业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资本的获取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失去了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还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根据金融功能理论,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是各种经济组织,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来安排其组织形态,既要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适应弱质性农业发展要求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失血严重的问题,即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聚集农村剩余资金,并配置到农业生产投资或农村经济发展上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动员储蓄,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或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调剂、组合,优化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确保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的顺利实施,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交易需求,同样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例如要将农村建设中的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中各金融组织之间缺乏横向合作关系,以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农业流通金融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情况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现代农业流通金融定位服务“三农”。动员农村储蓄,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排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给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条、流通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制度性安排,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既有商业性金融供给,也有政策性金融供给;既有国家引导农业发展的金融战略导向,也有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措施,使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条件下,寻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基点之上,最终达到满足“三农”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分配性效应研究”(07CJY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QN2013013)。)

【参考文献】

[1] 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2] 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 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扩散;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2-0063-05

一、引言

作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有效方式之一,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而风险问题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李毅学(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展示了其评估过程,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刘远亮、高书丽(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小企业信用进行识别;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人(2009)为了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主观评价因素的影响,将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纳入到信用风险评价中,有效地保障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而陈长彬、盛鑫(2013)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上述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涉及很少,而信用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不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不断生态化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加剧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供应链单一环节的金融服务到供应链网络的金融生态优化、再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从原本单一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向上游采购应收款业务和下游销售预付款业务延伸,产生了基于债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基于货权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也从融资服务向集合融资、支付、结算、保险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原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试点,并在2003年率先提出“1+N”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成员,实质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I的授信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问题。此时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供应链上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单一性。而随着企业竞合模式逐渐向供应链间竞争合作模式转变,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不断深化,供应链网络治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网络的信息获取、资源控制及风险分担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金融授信模式将实现从不动产授信到动产授信、静态授信到动态授信、单一授信到整体授信模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沿着供应链网络模式进行非线性延伸与扩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多元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网络的集成运动不断加剧,供应链网络中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加强,更多的商业生态元素被纳入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的集成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集成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商业形态(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与协同管理的同时,严格把控真实贸易的交易环境,改变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方式和存在形式,实现闭合式资金流通。实质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包含供应链网络的全部功能,并将投资、财务、会计和金融风控纳入其中,实现供应链网络交易的高效性。具体地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两大类。外部环境涵盖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制度环境包括管制因素、规范因素和认知因素,管制因素涵盖法律、政策、规定等相关内容,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规范因素与社会责任相关;认知因素属于群体对外部世界真实的理解。技术环境包括供应链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金融服务供应方、服务外包主体和监管机构。

(二)供应链金融本质: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为了解决银企间的信贷隔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方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业务点和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功能,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真实贸易作为核心指标,以防控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真实贸易存在于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之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控制真实贸易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将具有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与弱流动性的实物资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在供应链上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信用是解释银行、货币及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机制的核心概念。信用与供应链金融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存在的商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实现生态化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增量反应的前提,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不断融合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程才会加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信用创造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传统的信用创造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的,而现代信用创造的主体则突破了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各类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创造中来。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创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受到金融体系的制约,非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创造的辅助部分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扩张是在信用创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信用在供应链交易主体间的传递活动。信用扩张方向与供应链中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信用扩张起始于交易双方的合同签署(订单),终结于下游贸易的回款。因此,在贸易中产生的相关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成为信用扩张的载体。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问题显著

在传统融资活动中,银行信用度量的对象是单个借款企业的信用资质,而在供应链金融中则变成了整条供应链金融的运行状况。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关系紧密,连接性较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金融机构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象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资产组合由于市场波动、经济周期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可能损失;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有数据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90%以上来自于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欺诈,包括控股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其中,控股权的争议指供应链金融资产所有权在法律上出现争议,重复质押就是在存货融资业务中因存货所有权归属问题导致的典型控股权争议问题;资本的抽离指债务人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资本转移的行为;隐性负债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的债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指债务人获得资金后将资金用于其他途径,而非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贸易;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属于个人道德问题,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的传导性是信用风险扩散的前提,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网络则为信用风险扩散提供了媒介条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后果将对特定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风险难以企及的。影响至今的钢贸危机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典型案例。钢贸危机事件的核心在于质押物的重复质押,属于信用风险的控股权争议,之后发生的钢材质押物挤兑事件则是因为没能有效处理信用风险扩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机理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交易主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矛盾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仍是个不稳定的系统结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部分交易主体的行为将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影响。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扩散同样是通过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个交易主体的界限逐渐动态化和模糊化,交易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可以发现,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客观性、可控性、周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客观性是所有风险种类的共同特征,即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控性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表现为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活动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替出现;而信用风险的传染性表现为部分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信用传递链条的中断。

(一)信用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向层面、线性层面和连续性层面进行划分。在风险扩散的方向层面,可分为单方向扩散、双方向扩散、多方向扩散和混合扩散四种。单方向扩散是指沿着一个特定渠道进行扩散,其扩散具有区域特定性、直接性和单调递减性的特征;双方向扩散是指风险扩散沿着两个相反的渠道进行,其扩散具有方向相反性、α餍院透丛有裕欢喾较蚶┥⑹欠堑ヒ恍远喾较虻母丛永┥,其扩散沿着多维度展开,扩散路径和扩散强度呈现非均衡性;混合扩散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无法判别扩散的方向,扩散的可控性较差。在风险扩散的线性层面,可分为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线性扩散表示交易主体的风险扩散损失和风险概率与扩散的时间或其所在的位置是线性关系,非线性扩散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在风险扩散的连续性层面,可分为连续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又包括可去间断式扩散和纯跳跃式扩散两种形式。

(二)信用风险扩散速度

风险扩散速度表示风险扩散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受到风险扩散时间、交易主置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在风险扩散的时间进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风险扩散速度较慢;中期会迎来风险扩散的爆发阶段,风险扩散速度瞬间加快;后期风险扩散会处于动态稳定的时段,风险扩散速度平稳。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速度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吸纳劳动就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和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众多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金融支持不力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和企业界均提出了诸多对策,但对于如何使用适当的金融方法和技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进而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提供了成功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结构特点及真实交易,围绕供应链内部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供应链融资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国内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率先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本文对供应链金融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营运环节对常用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二、供应链金融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作用机理

(一)降低银企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金融被形象地解释为“1+N”模式,即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为主的“1”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企业的“N”的授信服务中,并与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开展了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贷款融资。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集散中心”,核心企业位于整个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点,对银行贷前和贷后的风险管理决策以及操作提供了集约化的支持,主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产生相关的借款者品质的信息,降低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供应链复杂的生态环境所汇集的信息,有效地降低了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而节点企业的交错信息,则提供了信息的印证和信息甄别机制。此外,随着外包企业的物流管理,物流企业掌握了占主要部分的企业的交易记录信息和物资,这为银行解决了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搜集和信息不对称性。

(二)降低贷款成本,整合企业资源

首先,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建立直接授信关系或者是紧密合作关系,主要以三方或四方协议、票据连带责任的约束机制和货物回购约束,为了达到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解决对有关的配套中小企业融资授信中的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难题,这样有利于化解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这两个变量,使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信息搜集成本得以降低,委托成本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置于供应链大背景下综合考虑,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

(三)利用信用捆绑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

在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制度条件下,中小企业不仅是“数量配给”挤压的对象之一,也是“规模配给”的主要牺牲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其关键在于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按照一般假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誉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主要围绕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是利用核心企业进行信用捆绑,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将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转变成为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与大企业贷款最接近的水平,成为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且收益更高的客户群体。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让中小企业也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优质客户,这样看来,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自身发展培养优质客户的一种方式。

(四)降低了抵押担保要求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依托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不片面的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简单的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作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结合了真实交易背景以及流程对风险控制的功用和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进行基于企业商品销售的生产或购销经营活动,它针对企业预付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资产给予结构性短期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符合中小企业主要是短期流动性的融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

三、供应链金融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运作模式

(一)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的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依据,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融资方式,这种运作模式主要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进行的融资服务。参与主体包括债权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和银行,其中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往往起着反担保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只是更加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该项业务可以及时获得银行提供的短期信贷,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短期营运资金需求,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二)基于动产质押的融通仓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是金融机构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提供支持的一种融资业务。融通仓融资模式主要是以动产质押的方式,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动产质押给银行而取得贷款。它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为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将其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银行发货后根据物品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如此大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之后,银行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物流公司接到指示后将货权移交提货人,一旦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之内向银行还贷,银行可以在公开场合拍卖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在融通仓动作模式中,银行考查的重点是企业是否具有稳定的存货、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以此作为授信依据。此外,融通仓业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进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负责对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并据此向银行出具证明文件,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位于供应链前段,处于采购阶段,为后期的生产做准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大企业为实现自身的财务经济性,往往会依靠强势对下游中小企业形成资金挤压,不仅给予的货款付款期很短,甚至还要求下游中小企业预付账款,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非常紧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流转困难,商业银行开发了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一些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下转第202页)(上接第200页)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的参与主体主要涉及处于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仓储监管方。其中,仓储监管方,一般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保兑仓业务需要核心企业承诺回购,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贷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目前,保兑仓主要应用于钢铁、汽车、家电、服装、化肥、制药、日用品等领域,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它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间接提升了核心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使得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它也为上下游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融资额度,大大改善了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得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提升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并对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常见的融资模式进行了探讨。作为加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金融业务产品创新,供应链金融能够从不同的营运环节为供应链内部的弱势企业提供新型的融资服务,实现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协同运作。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上不成熟,还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尽管供应链金融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但其对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很高。从国内市场的现有情况而言,由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导致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信誉链”难以建立。因此,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关注解决核心企业的激励问题。第二,虽然对现有的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基于多变的经济环境,供应链管理中的不同企业要求有差异,不同行业供应链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现有模式并不能符合所有的企业要求,因此,供应链金融仍然需要针对具体供应链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11-14.

[2]弯红地.银企联盟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2009(4):86-89.

[3]供应链金融题组.供应链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4]史丽媛,叶蜀君.仓单质押与保兑仓模式增值机理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69-71.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9篇

从环境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项目投资只有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因素才能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十报告提出“坚持把着力推进低碳发展,支持节能低碳产业作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对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进程发挥关键性作用。而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中小低碳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推进中小低碳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需尽快建立碳金融创新机制,丰富碳金融市场产品。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国情决定了银行信贷是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喻翔宇(2010)提出如果能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品,将这种未来收益现金流作为保证,则能降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担忧,提高信贷渠道畅通程度。碳权质押担保融资为开辟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融资思路。然而,由于我国低碳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项目失败率较高、没有长期的信用记录备案等原因,且缺乏相应的担保、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综合配套措施,导致商业性银行缺乏对其融资的积极性。为了防范中小低碳企业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会设置严厉的贷款条件以提高融资门槛,故单纯依赖碳权质押担保融资难以解决银行对中小低碳企业贷款的约束。

近年来,国内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成功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功能在于由银行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作为系统整体,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开展综合授信,为供应链上多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基于上述背景,笔者提出将碳权质押担保融资业务与供应链金融运作相结合的思想,从运作设计、运作前提、运作风险等方面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及其运作设计

(一)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 就质押模式而言,碳权质押担保融资有直接质押和间接质押两种选择。直接质押模式是指企业以碳权出质,直接与银行签订碳权质押贷款合同,银行收取质押物后依合同约定向企业放贷。间接质押模式则是指在融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企业以碳权作为反担保质押给担保机构,然后由银行给企业放贷。显然,采用直接质押模式时,银行将独立承担全部贷款风险,融资风险较大,故放贷意愿弱。对间接质押模式来说,由于有第三方担保机构做担保,银行贷款回收多了一份保障,由此可能会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担保公司数量虽多,但大多总体实力不强,担保功能薄弱,且缺乏碳技术专业知识和碳交易处理经验,难以获得银行认可,故仅仅依赖第三方担保的碳权质押融资仍然很难达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银行将申请授信的中小低碳企业置于供应链大背景下综合考虑,不会单纯关注资金约束的中小低碳企业的资信评估、可抵资产、企业规模等,而是侧重强调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真实的低碳项目贸易背景和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用于质押的碳排放权价值。某种程度上讲,碳权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实现了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与核心企业的债务信用款抵押捆绑担保,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如果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担保,则银行的贷款风险会进一步降低,由此中小低碳企业不仅更容易获取银行信贷,而且在贷款利率、质押期限和质押率方面均会得到相应的优惠。基于此,笔者对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概念界定如下:在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以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质押为依据,以第三方担保公司和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以供应链核心企业应付中小低碳企业的项目贸易款作为还款来源,对供应链内中小低碳企业放贷的一种融资新业务。

(二)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设计 根据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概念界定,同时考虑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低碳企业的业务控制职能,可以将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具体业务流程设计如图1 所示。

(1)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及运作契约框架。本质上讲,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多个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多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如图1所示,在由商业银行及受其委托的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公司、中小低碳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制造商)组成的组织系统中,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的运作主要依靠两套契约来实现参与各方的合作协调。其中,第一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二级供应链中的中小低碳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供应链项目合作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关于碳权质押融资和还款来源的协议。第二套契约的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担保企业和中小低碳企业。涉及的契约有:中小低碳企业与担保公司间的碳权质押担保契约;中小低碳企业、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间的碳权质押贷款协议。此外,两套契约中分别还应该包括商业银行与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关于低碳项目业务控制的委托合同,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在执行低碳相关业务审核的基础上给商业银行提供有关碳权价值及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是商业银行决策质押率、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契约中,各参与主体需要明确碳权价值、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担保企业追索责任以及中小低碳企业的还款来源――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等。

(2)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能。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中小低碳企业是融资活动的发动者,在供应链中往往处于核心企业的直接上下游(本文主要指上游供应商)。作为碳权出质主体和供应链参与者,中小低碳企业必须具备可质押的碳权,同时要与核心企业之间具备良好的长期合作历史。在供应链结构中,核心企业一般是指财务实力突出、在融资市场具有高信用等级、在供应链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存在为供应链整体利润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强激励,包括对成员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供支持。担保公司是中小低碳企业碳权质押融资的担保主体,当中小低碳企业未能按期清偿债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保证债权的实现。同时,担保公司可根据合约条款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对中小低碳企业碳权折价、拍卖等方式抵偿担保债务。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是融资系统中的中介,受商业银行委托负责对中小低碳企业的碳权价值及相关信息进行业务控制并出具相关证明,有利于增强银行与企业间碳权质押贷款活动的开展,是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的纽带。商业银行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业务贷款的提供者,它依据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实力与信用,评估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还款风险,进而做出放贷决策。

三、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前提条件

当前,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很不完善,相应的碳权质押担保法律法规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碳权质押担保融资运作尚不具备条件。然而,美国2010年开始对年碳排放额超出7.5万吨的小型企业进行管控,且近两年排放额还在不断延伸至5万吨/年,并将长期目标设定在2.5万吨/年。因此,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的管控和核证举措来看,我国加强中小企业碳排放权管控也为期不远。而一旦中小企业的碳排放权得到法定核证,则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即可得到实施。就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本身来讲,其有效运作不仅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而且对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属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碳排放权界定明确,且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 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核心质押物,其是否具备担保性是整个运作系统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碳排放权质押属于权利质押担保范畴,要求碳权主体与质押融资方一致,碳权具备可执行性,且无第三方争议等。严格来讲,在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系统中,商业银行利益的可靠性不仅依赖于设定为担保的碳排放权具有确定性,而且依赖于现行法律的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保护。此外,碳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也是其能够作为质押物的前提条件。根据担保物权的相关理论,担保物权是以获取担保物的交换价值为目的而设定的,其支配的是担保物的交换价值。因此,碳权质押担保的重要内容就是其换价权,即在质押融资方不履行偿债义务时,债权方有权将碳排放权进行变卖、拍卖,确保其债权的优先实现。由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中,中小低碳企业用于质押的碳权必须具有财产属性和可转让性。

(二)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强且信用水平高 商业银行不同于风险投资商,其收益来源为贷款利息,而贷款利息是固定的,不随融资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变化,因此银行不仅仅重视融资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更加关注其还款能力。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下游核心企业应该支付上游中小企业的贸易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还款来源,故核心企业的实力强弱和信用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是否同意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低碳企业以可转让的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借力于核心企业强大的实力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以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进行融资,这里低碳项目的未来收益是通过核心企业及时支付应付款实现的。显然,一旦核心企业违约不按期支付货款,商业银行势必行使其第二道保险,向担保公司行使追索权,担保公司则有权通过变现中小企业碳权实施债务担保义务,然而这将会给中小低碳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设计中,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是碳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的基本前提。

(三)低碳项目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的偿债资金来自于供应链项目运作所获取的收益,因此低碳项目的收益及其发展前景是商业银行重点考查的关键点。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固然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的重要条件,然而低碳项目本身的质量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更为关键的方面。在当前低碳产品国标缺失的形势下,面对形形、真真假假的众多低碳产品投资,企业应该拥有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在低碳产品研发方面要突破已有产品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进行实质上的结构功能创新甚至发明创新,选择投资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低碳品牌。反过来讲,只有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低碳项目,才能更加完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和巩固供应链竞争优势,从而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从外部银行获取发展资金实现其战略性发展。因此,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重要前提。

四、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风险及防范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运作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一)碳排放权价格波动风险及防范 自碳金融交易实施以来,碳排放权价格波动机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Julien Chevallier(2011)通过对碳价格中奇异值分析,得出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碳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Andrew Stocking(2012)认为减排的边际成本以及市场对高排放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变动是推动碳排放权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Emilie Alberola 等(2009) 从国家层面分析了燃料、钢铁两部门产出变动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冲击。理论上讲,碳排放权价格应该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就碳排放交易市场而言,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发育都很不完善,故完全由市场定价几乎不可能。目前,在碳金融交易市场,政府定价集中体现在设定碳金融交易的固定价格和为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而制定的管制规则两个层面。Andrew Stocking(2012)基于Cap-and-Trad的假定框架,认为碳排放权价格上下限设定会使得部分排放权刚性需求的大型公司选择以价格上限购买部分排放权,引致市场碳排放权供给增加,使得碳排放权的均衡价格下降。

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存在比有形资产更为复杂的风险属性,其交易价格容易受政策因素、减排成本、市场供求、减排项目相关行业产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博弈,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碳排放权是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关键质押物,其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贷款收回形成了威胁。目前,我国以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探阶段。商业银行要在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和管理对策的同时,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积极参与碳基金托管业务,加强碳排放权价格风险监控,避免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发生,全面提升碳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碳权质押担保融资创新实施过程中的碳权价格风险创造条件。

(二)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首先,低碳项目本身存在较为复杂的不确定风险,包括政策风险、项目失败风险以及核证减排额未获批准的风险等,故其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更为突出。M. Dutschkea 等(2004)研究了CDM项目存在的风险,将其划分为基准线估计风险、商业风险和机构风险。曾鸣等(2010)提出CDM项目存在成本风险和基准线估计风险。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低碳项目投资无论是在行业标准、技术环节方面还是在产品市场、宏观政策方面等均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在行业标准上新兴的低碳产业尚不成熟, 在技术环节上低碳项目的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低碳项目的市场前景不明确、投资收益回收期长、国家政策延续性不确定等问题均使得低碳项目的技术商业化推广存在着诸多隐性风险。其次,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的贷款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低碳项目的风险以及项目的收益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均少于供应链企业,容易导致供应链企业发生“道德风险”。

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下,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收益前景好坏、投资风险大小是影响银行对企业放贷的重要因素。由此,低碳项目投资的质量问题显得非常重要。针对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低碳经济成效的不可预见性,商业银行要帮助融资企业分析影响低碳项目的各类因素,把握低碳项目的风险,防范低碳金融服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稳健地开展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或者以低碳项目贷款资金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加强低碳项目贷款风险拨备的专项管理,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合作建立低碳项目保障基金,通过多种途径防范和降低供应链低碳项目引发的各类相关风险。

(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及防范 供应链融资的意义在于金融机构依据核心企业资金实力及信用等级等因素对核心企业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中往往以各种方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嵌入授信风险管理函数中。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借助核心企业的商业付款实力和信用,受让针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从而赋予供应链中其他中小低碳企业融资的可行性。但在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业务下,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因相关的或有债务事项超出核心企业的承受范围,则会给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回笼带来威胁。故核心企业的资信高低是关系银行是否运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瓶颈要素,也是影响中小低碳企业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与中小低碳企业合作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确定核心企业具备较高的资信水平,防范其信用违约风险,从还款来源角度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论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是包括中小低碳企业、核心企业、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等众多供应链参与主体基于各种契约的合作问题,其运作过程要求质押物碳排放权具有明确的属性、财产性和可转让性,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存在和核心企业信用水平的依托,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比单纯的碳权质押融资要低得多,然而商业银行在运作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仍然需要针对特定的风险控制关键点,重点防范碳排放权价格风险、供应链低碳项目风险、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

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是碳权担保和供应链融资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担保融资范畴中的一种崭新的融资模式,可以满足供应链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低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地,在我国当前低碳融资缺口较大、碳金融业务单一情形下,应用和推广基于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会为广大低碳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为供应链低碳项目的投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对于推动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低碳项目的碳权质押融资是商业银行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碳权质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在不影响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确保银行资金回收,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第三,尽管我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资本与碳金融发展落后,目前仅有少数金融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如果能够有效应用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的供应链融资新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担保的财产范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碳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总之,探索碳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仅会给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低碳企业带来希望,而且还会给竞争激烈的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约束供应链中融资优化与营运管理协调决策研究”(编号:2013SJD630024)、

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成本约束的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编号:CKJ2011008)和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效率机制研究”(编号:CKJA201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虹、周莹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白少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7期。

[3]张国兴、刘鹏:《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模型》,《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4]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求索》2010年第7期。

[5]蓝虹:《开发性金融助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

[6]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7]人民网-环保频道:《美碳排放政策拟给小企业松绑》,http:///news/show.phpid=421952010-03-08.2010-03-

08。

[8]王利民:《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鸣、何深、杨玲玲等:《我国CDM项目风险分析及低碳发展对策》,《华东电力》2010年第3期。

[11]Julien Chevallier. Detecting Instability in the Volatility of Carbon Prices. Energy Economics,2011(33).

[12]Andrew Stockin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Price Controls:An Application to Allowance Marke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63).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0篇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内市场和法律体制不断健全、商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从国际贸易业务衍化而来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逐渐得到青睐,业务量增长迅猛,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何为供应链融资业务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展开综合授信的贸易融资,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此模式中,银行从核心企业入手分析整个供应链情况,通过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票据贴现等融资形式,为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整个供应链顺畅运转。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注入者,更多地将风险评估放在整个供应链及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上,很好地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一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供应链融资业务特色

供应链融是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主体,联系其上下游企业形成可封闭运转的商品流通链条,银行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合作,银行为核心企业及其链属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各方面金融服务,可在巩固与核心企业关系的同时,获取结算资金沉淀、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培育优质中小客户资源,在供应链整体不断增值的同时,实现银企双赢。

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业务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降低银行信息调查成本。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相互交易,形成链条,容易产生信息聚集,银行可通过参与供应链融资获取相关信息,降低信息调查成本,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第二,可弥补单个企业资信较低的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可跳出对单个授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规模的审查,从分析整个供应链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向原本资信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三、供应链融资业务类型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业务模式有上游融资和下游融资两种:上游融资是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银行向上游供应商提供资金支持,供应商利用银行资金开展业务,向位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供货,核心企业销货后把相应款项支付至供货商在银行开立的指定账户,用于归还上游供应商的相应融资。下游融资是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融资,银行向下游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由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核心企业向下游经销商供货,经销商利用银行的资金采购货物进行销售,获得收入后向银行偿还本金和利息。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情况下,如果经销商不能还款时,将由核心企业通过回购向银行还款。

根据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供应链融资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具体来说:

(一)适用核心企业上游的中小企业供货商的供应链融资品种

1.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供应链中的上游中小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而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核心企业为供货商的融资提供增信作用,一旦融资企业还款出现问题,核心企业以其应付供货商款项作为补充还款来源。金融机构审核时,主要考虑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及整条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和稳定程度,而不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种融资模式要求核心企业需配合银行对上游供应商的相应应收账款进行确认,应收账款到期后核心企业需按照合同规定到期付款。金融机构审核对象的转移,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机会,解决其短期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也使核心企业可以在不过分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的情况下,适度延长付款期限。

2.保理业务。保理业务即应收账款转让,是指位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根据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买断型)保理。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相同,金融机构在审核时,考虑更多的是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和稳定程度。当然,金融机构也可通过由核心企业承诺付款或由融资企业投保履约信用险等方式,降低授信风险。

3.订单融资。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供货商取得的核心企业订单向其提供融资的业务。上游中小企业可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的订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有明确的付款期限且能按合同执行,未付货款成为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还款来源。

此外,还有基于国内信用证项下的相关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形式,均可作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二)适用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品种

1.保兑仓融资。保兑仓融资业务是供货商、采购商和银行三方互相合作,以银行信用为载体,银行承兑汇票、贷款等为工具,物流和资金流相结合的业务品种,适用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由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往往需要预付账款才能得到原材料,通过保兑仓融资,中小企业可分批得到所需货物。这样,不仅供应商可快速得到货款,而且分销商也可通过分批取得货物,即确保货源稳定供应,又减少预付账款等资金占压问题。

2.存货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将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交由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物流企业保管并设置质押,并由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物流仓储公司三方签署相关协议,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支持的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中,需要第三方仓储物流公司的代金融机构行使质押职责。存货是企业资金占压的重要因素,存货的大量闲置导致现金流的流动不畅,金融机构在授信审查时重点考察中小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通过对供应链现金流整体评估,了解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实际操作中,由于质押手续相对繁琐且操作风险较高,在汽车经销商供应链融资中经常采取由整车厂承担调剂销售责任,整车厂、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由物流公司代金融机构对车辆进行监管的方式操作。

3.仓单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合作物流公司出具的货物仓单为质押,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以及保函等融资。仓单质押融资重点是质押货物需易于保管、易于变现等,通过多方合作模式将金融机构不易接受的资产变为较易处置的质押物。

需注意的是,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实际既可用于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也适用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如果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承担的责任来看,供应链融资业务可分为核心企业风险配合型和核心企业风险承担型等多种方式,对于核心企业承担担保、付款承诺、差额退款或债权回购等实际担保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由于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控制力更强,承担的责任更明确,因此也是金融机构更易于接受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形式。

四、供应链融资业务特色案例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供应链融资由原来的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等四方参与,逐渐呈现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参与等多种合作形式。其中尤以淘宝网和阿里金融、建行自建“善融商务”及建行与“金银岛”合作等业务模式独具特色。

(一)阿里金融的“小贷+平台”模式

淘宝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C、B2B电子商务平台,已吸纳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其平台进行交易,随着这些商户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短期融资需求。由于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淘宝网交易平台数据可充分了解商户的信用记录、履约情况、回款周期、交易量等信息,对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有较为全面的分析判断,通过数据挖掘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因此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旗下的阿里巴巴金融给予这些商户一定额度的短期融资支持,既实现了利息收入,又扶持了商户业务发展,继而又增加了淘宝网和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实现了互相促进的多赢局面。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阿里金融从2010年开展自营小贷业务以来,累计投放280亿元,为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阿里金融日均利息收入近百万,在一段时间内曾创造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0000笔的业绩。

(二)建行与“金银岛”业务合作模式

传统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是下游厂家现场看货并议价、交易,外地厂家电话询价,付款后由贸易商发货。由于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缺乏信任,存在卖家需占压大量资金提前备货、买方现场看货并需付款后方可提货的问题。但通过网上B2B交易即可有效降低“看货”成本及信用风险。北京金银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一套集现货交易平台、仓单交易平台、专业内参资讯、供应链融资为一体的全方位现货贸易解决方案,通过网上“现货吞吐平台”,金银岛作为第三方,一方面通过仓库监管方式,保证卖家提供现货,另一方面设计交易资金银行监管系统,保证资金安全。这种交易机制能自动筛选企业质量,把具有合法资质的优质贸易商“选拔”到金银岛网交所挂牌交易,避免鱼龙混杂给买方带来的可能损害。在货物核验方面,金银岛与中远等大型物流合作,租用仓库存储大宗商品。通过这种模式,金银岛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封闭运行,实现安全交易。

针对买卖双方交易时形成的短期融资、结算等需求,建行与金银岛、物流公司建立了1+1+1>3的业务合作关系:在物流方面,金银岛与中远、中储等大型物流企业签约,确保货物安全交割;仓库监管方负责将货物变成提单或仓单,由银行进行资金监管,同时交换物流和资金流,保障货款双向安全;银行针对卖方备货需求给予短期融资支持,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结算服务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存款沉淀。“金银岛”模式通过供应链融资平台,联合银行和物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从事大宗产品贸易时形成的融资和结算等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五、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本质上是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可对局部单一客户风险起到防范、转移和规避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信息风险和操作风险,可通过以下方式管理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

(一)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一套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进行评估的有效信用评价体系。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主体,往往资金雄厚、信用等级高、经营规模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实力。针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考虑企业素质、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上下游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信用水平较低,对其信用评价并不完全基于其自身的资信状况,而更多地基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情况,侧重考虑其履行合同的能力、经营稳定性、内部管理水平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历史等因素。另外,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也是控制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处于供应链某个环节的企业会深受供应链整体的影响,如果供应链结构不稳定,出现风险的概率将增大,需密切关注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企业间合作的顺畅程度、供应链信息化程度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等指标。

(二)掌握供应链整体交易情况,关注企业经营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需高度重视供应链中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供应链出现系统性风险,资金偿还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充分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整体运营模式,严格监管供应链融资中的物流与现金流情况,并匹配货物流与现金流,保证融资金额和可控货物相对应。

(三)综合运用金融产品,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为规避市场变动对抵押品和质押物的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可引入价格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对抵押品和质押物的估值,同时可设定抵质押货物库存警戒线,较好地控制风险敞口。此外,还可综合利用远期交易、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达到保值目的,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另外,为避免人为因素或不可抗力对抵质押货物所造成的缺损与灭失,也可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加以规避。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少发生风险事件

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大量中小企业客户,其经营稳定性、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建立起及时的预警机制尤为重要。风险预警系统可设定若干需要监测的指标,当一定数量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需发出预警信号。对供应链融资业务,除监测和预警财务报表情况外,更要充分关注整个供应链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以达到有效的风险预警目的。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1篇

一、供应链融资的基本界定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收益为直接还款来源,将供应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产、供、销链条中资金的稳定和流转顺畅,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型融资方式。

其前提要件包括真实交易背景和核心企业信用[1]。真实交易背景是指在融资时,上下游企业需提供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合同、发票等票据,银行围绕单笔交易进行业务操作和还款保证。只有具有真实交易背景,银行资金的流向才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沿着供应链的“产―供―销”链条指向最后交易的完成,目的在于直接取得该项交易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如果没有真实交易背景,便失去了直接还款来源,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供应链融资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供应链融资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核心企业信用。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他的信用主要受企业规模、长期的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信用评估困难,如果没有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那么就会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银行不会为其提供融资。

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融资需求具有连续性和循环性。第二,资金运用具有对应性和封闭性。融资资金的运用与具有真实背景的单笔交易相对应,即只提供给该交易用于供应链中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银行通过票据的可视化平台控制资金流向,形成与其他无关交易的一道屏障,从而实现其封闭性。第三,还款来源具有自偿性和确定性。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中贸易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银行通过监控核心企业参与的贸易活动中的货权、物流和应收账款,以保证现金回笼[2]。第四,风险具有转移性和扩散性。转移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和对真实交易背景的依托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的降低,同时由于涉及参与方的增多和银行监管的需要所带来的操作风险的提高。扩散性是指供应链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供应链扩散。供应链是合作的连接桥梁,同时也可以成为风险扩散的传导器。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参与方一般涉及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和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其中,资金需求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资金供给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还有少数国内领先的供应链公司。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涉及物流仓储企业、担保、保险公司等。

二、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预付款类融资模式、存货类融资模式、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各模式往往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相联系。

在采购阶段往往采用预付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已经被普遍应用是保兑仓业务,后者属于担保提货的范畴。保兑仓(厂商银)业务是指上游供应商(卖方)、下游融资企业(买方)、仓储监管方和银行四方共同签署合同,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买方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储监管方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仓储监管方负责监管,银行控制提货权,以此实现买方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融资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基于保兑仓和仓单质押的基础上,物流公司除负责监管、存储质押品外,还向银行承诺若融资企业无法按时归还银行敞口资金,由物流公司负责变现质押货物并补足银行敞口。

在营运阶段往往采用存货类融资模式,后者主要的动力是质押。该模式具体涉及动产质押业务和仓单质押业务。动产质押业务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货权凭证进行质押。仓单一般是指仓储方接受货主的委托,将货物入库以后向存货人开具的说明存货情况的存单。至今,国内的融资模式主要以存货类融资为主。

在销售阶段往往采用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保理融资,属于提前支付融资的形式。保理融资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一般是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买断,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三、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

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并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价值的管理系统。狭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软件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融资和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3]。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核心的业务[4]。供应链金融不仅包含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个别的财务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而且包含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专业、增值)活动[5]。

本质来看,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融资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我国而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以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为目标的服务。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实际操作时,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也往往不做严格区分。

(二)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的关系

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虽然都涉及了资金流和物流协同控制,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受众,但却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融资方式。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而开展的金融服务,物流企业作为提供融资的主要运作方,为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具体又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具体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6]。

供应链融资是基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金融的交集,在跨组织的层面上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7]。供应链融资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的高级物流金融形式,是目前针对供应链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8]。

深入区分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需考虑两点:融资需求方是否为核心企业、为自身融资还是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

此外,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管理和金融物流等也有区别。物流金融管理和金融物流过分强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一致,而忽视了专门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可以提供整个供应链的效率[9]。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动产;应收账款;质押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38-03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存在多种解释,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操作模式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家核心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需求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货物仓储、配送、监管等服务的辅助部门―物流企业。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断裂。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而这些企业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Demica公司(2007)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其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的账期,导致许多供应链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资金失衡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银行信用融入了上下游企业间的购销行为,增强了其商业信用,巩固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长期协同关系,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主要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

1.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融资准入评价。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仅关注企业本身,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是整条供应链,是系统安排下的一(金融机构)对多(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评估从对中小企业静态财务数据评估转为对整条供应链效率的评估。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其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准入资格取决于其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以及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历史,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为中心,将融资服务向上下游中小企业拓展。

2.融资资格严格限定于企业间贸易背景。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是贸易融资的延伸与拓展。所谓贸易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贸易融资强调的是特定交易环节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买卖双方形成的基础贸易交易关系的局限,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为纽带,使融资活动沿着产品的贸易链条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消费者联结在一起,对整个链条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与贸易融资相比,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一个贸易链条上的多重贸易关系,尤其是上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贸易关系。

3.融资担保模式多为动产抵押。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仅占企业资产的很小一部分,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占据大部分资产,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普遍采用的担保模式是动产担保。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研究指出,国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应收账款融资”,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关键词是“存货融资”,无论是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存货融资都属于动产融资范畴,这种担保方式符合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在贷款偿还方式方面,供应链金融强调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将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银行的特定账户,以此归还贷款或作为归还贷款的保证。

4.往往需要引入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一般需要银行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其中银行居主导地位,物流企业发挥辅助作用。在该模式下,银行向企业提供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由于在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承担“物控”和“货贷”职能,这样双方能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主导业务是融资类产品,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中间业务类产品,而融资类产品是典型的动产质押业务。

1.存货质押。存货质押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基础的产品,是指借方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在静态质押下,质押物不允许以货易货,借款人必须还款赎货;动态质押是设定质押物价值的最低限额,允许限额以上的质押物以货易货。仓单质押是存货质押的衍生业务,是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

2.预付款业务。预付款业务是存货融资的进一步延伸,指企业(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在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的前提下,由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即设定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保兑仓是一种新型预付款业务,它是在企业(买方)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全额货款供企业向卖方采购,卖方出具全额提单作为质押物,买方分次向银行提交提货保证金,银行再分次通知卖方向买方发货。

3.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取得短期贷款的一种担保融资方式,目的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使融资费用与其业务周期同步。应收账款融资期限一般不超过90天。所有应收账款均可作为担保物,但贷款额度要在所有应收账款中扣除不合格的应收账款,再按照一定的折扣率确定。在国外,应收账款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动产担保物,据调查,在美国动产担保的70%以上是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比较常用的应收账款质押方式主要有保理、票据池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几种类型。

除上述融资业务外,供应链金融还包含多种中间业务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结算、资信调查、汇兑,等等。

三、天津供应链金融发展基本情况及前景

(一)天津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围绕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营各方面的核心需求,利用新型信贷产品,沿企业价值链锁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企业,以其现金流和物流为突破口,切入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链条,从而纾缓中小企业业务困局。如,天津银行采取收取保证金、货物监管、仓单质押等方式开办信贷业务,推出了存货质押第三方监管授信、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天津农商银行开办了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及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民生银行建立了包含供应商融资、动产贷在内的特色产品体系;工商银行推出了出口双保理业务、进口代付业务、融资性买断型出口双保理业务、预付货款项下付汇理财通业务;渤海银行在进口汽车供应链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目前,金融机构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多为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据统计,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达到86%。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对中小企业的集群划分和整体评估,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面对中小企业市场,有助于金融机构在降低风险与成本的基础上,培育数量众多的客户群体,因此,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的新业务。

(二)天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前景

1.多条产业链条渐趋完备。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石化、新能源、信息、医药、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行业的产业链条渐趋完备。另外,天津已确定至2012年,将陆续建成20条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框架,主要包括4条化工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3条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条汽车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多条产业链。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完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打好了基础。

2.市场主体齐全。在天津各条产业链条中,都集聚着一批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企业。比如,乙烯产业链条上的大乙烯项目,钢铁产业链条上的天铁集团、荣程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天津一汽夏利和丰田汽车总装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上的摩托罗拉、三星等通讯集团公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的天津医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等龙头企业。这些核心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对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具有较大影响。在产业链条中,更多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中小企业已达16.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9.9%,其中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0%。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构成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

3.第三方机构规模庞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目前,天津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公司、日本冈谷物流公司、新加坡叶水福集团,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公司、中储股份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集聚优势。在现代物流业务中,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基础性的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转向各种增值服务,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可以全程控制供应链,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提升综合价值。天津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纷纷选择与银行合作,探索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参与金融服务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需求更为强烈。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资金约束;信用融资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31-0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main research respec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ing: operating decision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t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pital constrains; trade credit

1引言

供应链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ing) 是近年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供应链中资金成本、减少供应链风险等的一个有效手段。21世纪以来,供应链金融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各种融资模式、方法和产品大量涌现,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实践中。但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运营与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

从理论研究背景来看,以往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多注重于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的管理,而忽视了供应链中资金流的管理。供应链金融则强调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管理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供应链系统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获取能力与成本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甚至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9月,全国仅有23.9万户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中小型企业的银行信贷覆盖率不足1%。因此,在供应链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管理、引入金融机构或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融资方案,能够大大地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lbert关于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分析[1]。而直到21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大量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实践的出现,供应链金融中的运营决策与风险管理等理论研究才真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在供应链中考虑资金流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营利能力和绩效,而提供融资服务的企业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如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物流融资来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而获得更多的收益[2]。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通过总结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实践,分析了实践中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方法[3]。国内学者李毅学等概括了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基本结构,构建了物流金融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资金约束下企业的物流运营决策、物流金融中银行和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等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纳[4]。

结合最新的研究,本文将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运营决策研究、协调管理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三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2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运营决策研究

在运营决策过程中考虑企业的资金约束或加入融资决策因素是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2.1资金约束下的企业运营决策研究

一些学者对于单个企业同时考虑生产与融资决策问题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从国际学术文献来看,研究者从企业的库存策略、生产决策、支付策略、融资策略等方面研究了资金约束下企业的运营决策问题。Buzacott和Zhang将基于资产的融资方法引入生产决策中,分析了确定型和随机型的两个模型,论证了综合考虑生产和融资决策对成长型企业的重要意义[5];Chao等研究了一个有资金约束的动态库存控制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特征并提出一个求解模型的方法[6];Chen和Chen研究了多产品情况下有资金约束的报童决策模型,提出一个MCR算法来分析这个模型[7];Ding等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8]。

近年,国内一些学者使用报童模型或EOQ模型来研究资金约束企业的订货决策问题。陈祥锋和朱道立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9];陈祥锋等研究了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金融和运营的综合决策问题及影响[10];鲁其辉等采用报童模型分析了在多阶段运营的情况下,应收账款融资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情况[11];李梦等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企业违约后银行高效率、低成本清算质押存货的最优清算策略[12];徐鹏和王勇考虑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下的EOQ订货模型,并从质押物价格不变和变动两个角度,研究模型的最佳订货周期和订货量[13]。

2.2含资金约束博弈中的最优对策研究

在研究资金约束的供应链中,一些学者采用了博弈论的研究框架。Buzacott和Zhang用Strackelberg博弈研究了零售商的订购决策与银行贷款策略之间的关系[5];Kouvelis和Zhao研究了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有高额的破产成本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给出了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商的订货量的均衡解[14];Caldentey和Haugh考虑了在一个完美的金融市场中,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套期操作策略的供应链契约,分析了资金约束下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Stackelberg对策[15];晏妮娜和孙宝文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三方Nash博弈[16]。

2.3供应链融资与以往融资策略的比较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资金约束企业在融资时对于融资途径的选择问题。Caldentey和Chen比较了供应商融资 (Internal Financing) 和外部融资 (External Financing) 途径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出供应商和零售商都会偏好于供应商融资[17];Babich等在单周期模型中,分析了资金约束下贸易融资与银行融资对供应商选择、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8];钟远光等研究了零售商在面对初始资金不足时大多数情形下借助供应链核心制造商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优于金融机构等提供的外部融资[19]。

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资金约束情况下的运营和融资综合决策有了较多研究,但主要考虑存货或资产的质押融资,而缺乏对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新型的组合融资等模式的研究,融资渠道主要考虑上下游渠道和银行渠道,而较少考虑第三方平台的融资渠道。

3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协调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协调管理主要指:借助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或供应链外部环节,即第三方企业(如3PL、金融机构等),提供融资服务来协调供应链的业务协作,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以达到供应链环境中所有参与企业“共赢”的目标。在金融领域,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贸易信用对于企业运作价值的影响[20]。而在近年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文献中,基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信用(Trade Credit)的供应链协调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国外学者聚焦于贸易信用能否作为一个供应链协调策略来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研究。Chaharsooghi和Heydari分析了贸易信用融资情况下订货量和订货点联合决策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的存在条件[21];Lee和Byong-Duk指出如果零售商采用外部的直接融资则供应商的回购补贴不能完全协调供应链,而供应商同时使用回购补贴和贸易信用能够完全协调整个供应链,并且供应商能获得系统利润增长中的大部分[22];Chen和Wang的研究了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中贸易信用对供应链的价值,指出贸易信用能部分协调资金约束供应链[23];Kouvelis和Zhao研究一个有资金约束的两层供应链,指出最优的供应商贸易信用决策能够提高供应商的利润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零售商的收益也会比银行融资情况的收益更高[24];Gupt和Wang研究指出供应商会自愿选择信用条款来协调供应链以至于在回购惩罚中自己损失最小[25]。一些研究指出第三方企业(3PL、银行)的融资服务也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Chen和Cai指出由3PL给出贸易信用能协调资金约束的供应链[26];Chen和Wan分析了资金约束零售商的运营和融资联合决策问题,指出外部金融市场能为供应链所有成员带来利益增长[27]。

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研究贸易信用或第三方企业(3PL、银行)融资方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陈祥锋等研究了当零售商存在资金限制时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服务以实现自身的最优采购策略,并探讨了融资服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28];王勇和徐鹏在融通仓物流融资模式中考虑含“公平偏好”因素的委托模型,指出银行可以根据3PL“公平偏好”的强弱,合理设计报酬机制以协调物流融资供应链[29]。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者主要考虑基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信用或银行融资能否协调供应链,而对于其他融资模式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较少。

4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资产融资或担保融资的创新融资模式,融资企业或金融机构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等,风险控制直接影响业务开展的规模与水平。在物流金融业务的事先风险控制环节,一些研究者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问题[29],为金融机构提出了不同于现有信用评价体系的风险评价方法。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库存质押融资模式和供应链中贸易信用方式中,风险的防范机制以及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近年,国外学者主要是从风险共享的角度研究质押融资方法能否提高供应链的绩效。Lai等研究了资金约束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对供应链风险的共享作用,分别研究了预定模式、委托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供应链效率问题,指出资金约束下供应商更偏好预定模式,但混合模式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效率[30];Birge通过期权定价的方法将风险合并到生产能力计划中[31]。

在基于库存的质押融资中,融资中风险控制的指标有很多,如利率、质押率、收益分配率、贷款额度、平仓线和警戒线等,但最重要的是利率(Interest) 和质押率(Loan-to-value Ratios)。由于我国利率的确定受到许多管制,使得能够自由设定的质押率成为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指标。近年,国内学者研究了对不同的实践背景下以质押率为风险管控手段的融资决策问题。何娟等研究了收益率自相关特征的存货质押动态质押率设定问题,提出长期风险VaR计算解析式,得出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的质押率[32];李毅学等研究了统一授信模式下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问题,指出下侧风险规避的物流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借款企业的再订购决策反应设定相应质押率才能使决策最优[33]。

由于质押物本身价格波动会带来风险,存货的价格受市场需求和企业物流运营决策的共同影响,如果担保物价格随机波动,则融资风险将主要来源于市场因素的变动。李毅学等研究了价格随机波动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决策模型。此外,商品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带来风险[34],研究者还从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角度研究质押融资中的风险问题[35]。

5整体评述

总体来说,关于供应链融资的运营与风险管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深度和广度都显不够,以往的研究重视管理实践背景下的理论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仓单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和贸易信用方面,较少考虑基于核心企业信用或基于网络平台信用的供应链信用融资模式的研究。但从大量的供应链金融实践看,考虑各种交易对象、信用依托、交易模式、融资途径、风险特征和供应链结构等因素,进行深入的供应链金融的运营决策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实践。

(2)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理论很少关注包含供应链融资的供应链网络的研究,如关于网络中协作风险的研究、供应链网络形成和演化理论、风险传递与影响机理、关于供应链网络变化下的风险管理方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各种包含供应链融资的典型供应链网络结构,深入研究网络中的运营决策和风险管理问题,这样能为新型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研究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运营决策、协调与风险管理问题,希望能解决有关供应链金融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提出更多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运作与风险管理理论,旨在为供应链金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1]Albert R K.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 [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 13 (4): 566-578.

[2]Hofmann E. 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39 (9): 716-740.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 新经济下的新金融 [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4]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 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 1-13.

[5]Buzacott J A, Zhang R Q.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24): 1274-1292.

[6]Chao X L, Chen J, Wang S Y. Dynamic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Cash Flow Constraints [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8(55): 758-768.

[7]Chen L-H , Chen Y-C. A Multiple-item Budget-constraint Newsboy Problem with a Reservation Policy [J]. Omega, 2010,(38): 431-439.

[8]Ding Q, Dong L, Kouvelis P.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ial Hedging Decisions in Global Marke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5 (3): 470-489.

[9]陈祥锋, 朱道立. 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8, 23 (6): 666-673.

[10]陈祥锋, 朱道立,应雯珺. 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 (3): 70-105.

[11]鲁其辉, 曾利飞, 周伟华. 供应链应收帐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2(5): 10-18.

[12]李梦, 冯耕中, 李毅学, 汪寿阳.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最优清算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 30 (9): 1579-1585.

[13]徐鹏, 王勇.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下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 (11): 2077-2087.

[14]Kouvelis P, Zhao W H. The Newsvendor Problem and Price-Only Contract When Bankruptcy Costs Exist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 (6): 921-936.

[15]Caldentey R, Haugh M. Supply Contracts with Financial Hedging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9(57): 47-65.

[16]晏妮娜, 孙宝文. 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9): 1674-1679.

[17]Caldentey R, Chen X F. The Rol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Procurement Contracts[A]. Kouvelis P, Dong L, Boyabatli O, Li R. Handbook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Global Supply Chains[C]. U S 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289-326.

[18]Babich V,Aydin G, Brunet, P-Y Keppo, J Saigal. R Risk, Financing and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M].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2012. 195-240.

[19]钟远光, 周永务, 李柏勋, 等.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零售商的订货与定价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6): 57-67.

[20]Petersen M A, Rajan R G.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61-691.

[21]Chaharsooghi K S, Heydari J.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for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Order Quantity and rReorder Point Using Credit Op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204): 86-95.

[22]Lee C H, Byong-Duk R. Trade Credit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204): 136-146.

[23]Chen X F, Wang A Y. Trade Credit Contract with Limited Lia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 with Budget Constraints [J]. Ann Oper Res, 2012(196): 153–165.

[24]Kouvelis P, Zhao W H. Financing the Newsvendor: Supplier vs. Bank, and the Structure of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12, 60(3): 566-580.

[25]Gupt D, Wang L. A Stochastic Inventory Model with Trade-credit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s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11(1): 4-18.

[26]Chen X F, Cai G S. Joint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by a 3PL Fir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4 (3): 579-587.

[27]Chen X F, Wan G H. The Effect of Financing on a Budget-constrained Supply Chain under Wholesale Price Contract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8 (4): 457-485.

[28]王勇, 徐鹏. 考虑公平偏好的委托模式融通仓银行对3PL激励 [J]. 管理工程学报, 2010, 24 (1): 95-100.

[29]熊熊, 马佳, 赵文杰.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 [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 12(4): 92-98.

[30]Lai G M, Laurens G, Deboa K S. 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 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 [J]. Omega, 2009(37): 811-825.

[31]Birdge J R. Option Methods for Incorporating Risk into Linear Capacity Planning Models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2(1): 19-31.

[32]何娟, 蒋祥林, 朱道立.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钢材质押贷款动态质押率设定的VaR方法 [J]. 管理工程学报,2012, 26(3): 129-135.

[33]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 物流金融中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 (11): 19-32.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4篇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施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等,但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等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贾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6(32).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第15篇

杭州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特征在浙江经济中颇具代表性,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目前,杭州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创新,利用动产质押授信和应收账款票据融资等金融工具盘活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小企业缺少融资抵押物和融资担保问题。[1]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会放大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使其更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2]这些对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局限性,其供应链融资也面临诸多的风险。

1供应链融资在杭州的发展实践

根据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更显突出。全国工商联对浙江企业融资成本的调研显示,浙江小额贷款平均利率是20%,大型民企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而央企的融资成本只有 3%,比大型民企低了将近一半。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融资所需要的物权抵押,信用贷款风险大,加之银行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有很多附加条件,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也为供应链融资在杭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供应链融资在国内的发展,较早地可以追溯到深圳发展银行于2000年推出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产品,随后推出“1+N”供应链融资模式、“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体系以及“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等。供应链融资在杭州的发展,起始于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开展实践,如深发展、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在浙金融分支机构纷纷成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专门部门,针对中小企业预付账款、存款、应收账款等环节的现金缺口,加快服务方式创新,陆续开发出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核心企业(浙江物产集团、商业集团、国贸集团等省属企业)、物流企业(浙江川山甲物资供应链有限公司)、监管公司(浙江言信诚有限公司)等主体也在相关领域开展探索。2011年,浙江东方集团和浙江和仁公司合作,推出专门针对杭州中小钢材贸易商的供应链融资服务举措。目前,杭州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已覆盖汽车、钢铁、家电、有色金属、设备制造、电信设备、煤炭、石化等多个行业领域,并积极尝试向“供应链金融+互联网”的在线供应链融资模式发展。

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分析

供应链上除了核心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可以依托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占用大量资金的流动资产,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减少资金占用,进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应这三种形式,供应链融资的模式主要包括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账款融资、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融资和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产品融资三种类型。

1预付账款融资

预付账款融资,主要适用于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采购商品,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下游中小企业购货商对向支付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在未来时期内应交付的款项进行融资,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授信,由银行先行支付货款;核心企业供应商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发运货物,并以银行为收货人,提货权交由银行控制。在该模式中,下游融资购货商偿还方式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作为物权进行抵押。此种融资的功能在于,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没有其他抵质押物或保证的情况下,从银行获得授信支持,解决资金压力,扩大经营规模。但也极易被用于大宗物资(如钢材)的市场投机,为防止虚假交易的产生,通常还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对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货物交易进行监管。

2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适用于供应链上中游的中小企业,利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中小企业将与下游核心企业贸易中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账务管理、账款催收、承担坏账风险等一项或多项的综合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中小企业可在没有抵押或担保的情况下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加快现金回笼,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巩固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

3存货产品融资

存货产品融资,主要适用于占有大量资产存货的中小企业。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中小企业以存货作为抵质押,将合法享有处分权的货物存放在仓储企业中,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估和证明后,凭货物仓储及提货凭证――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银行向其进行授信,到期由借款企业偿还本息赎取仓单。此种融资的主要功能在于,以仓单质押申请融资,盘活中小企业所占压的流动资金;充分利用杠杆效应,有效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在这种模式中,抵质押货物的贬值风险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3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1中小企业的信用捆绑风险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向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为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升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也必然会随着交易链条扩散到系统中的中下游企业,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性。

2虚假交易与企业间资金拆借风险

在正常的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核心企业的信用信赖,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基于交易合同真实性和自偿性特征,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抵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但当前市场上打着“供应链金融”的幌子,存在虚假交易,变相进行资金拆借和放贷的公司很多,需要相关企业和银行仔细甄别真实情况。[3]

3中小企业抵质押资产贬值风险

质押物的贬值状况、变现能力和合法性直接决定了抵质押资产的风险程度。存货质押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某些存货贬值、过期较快,或二次出售的价值快速缩水。另外,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有不足之处。《物权法》已明确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机构对登记内容撰写没有规范性要求,没有标准化的登记内容将造成银行无法顺利确权,甚至存在重复登记的可能性,影响担保效力。

4供应链融资立法滞后的制度风险

供应链融资主要涉及动产及应收账款担保,《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相关法律虽对债权人的权利主张有一定保护,但具体法规仍有待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同一资产多次登记、多次担保的情形,对银行而言形成了一定的动产物权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业务创新,在信用捆绑、货物监管、资产处置、交易文本的确定等方面涉及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现有法律很难完全覆盖,这也会给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

4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对策措施

1坚持依法融资,规范外部约束机制

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承担着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担保作用,中小企业则具体承担着预付账款、应收账款、货权质押的担保作用。供应链融资涉及的货权、付款承诺、责任担保等与许多现存的法律有牵连,因此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好《担保法》《物权法》《破产法》及银行信贷准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修订工作即将完成,抵质押登记办法不断完善,强化登记的法律效力,保障供应链融资的安全。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对供应链的准入条件做出规定,并且明确供应链融资类信贷产品合约制订时应涵盖的内容及对一些担保条款、物权条款做细化的说明,依法融资,以制度约束来规范外部监管。

1强化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规避欺诈风险

供应链融资中涉及的企业和银行,要加强对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权属证书以及运输单据等凭证的审查,通过严格审查相关凭证,有效核实交易双方的真实情况,避免因虚假交易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例如,对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风险控制,首先,对于用作质押的应收账款,金融机构应尽可能掌握足够的书面证明材料如购销合同、发货凭证、销售发票等,以确保应收账款合法、真实、有效;其次,由于融资企业与债务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移,银行必须确认债权人通知了债务人,并获得债务人的付款承诺;此外,为了防止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联合起来套取银行资金,金融机构应在做出融资决策前,调查双方企业是否为关联企业。通过加强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保障供应链融资的合法、真实,有效规避潜在的欺诈风险。

3 加强多方协作,提升对抵质押资产的动态管理

供应链融资中涉及货物抵质押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会选择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进行监管。加强与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协作沟通,建立验货、查货、定期汇报等系列制度,以保证抵质押货物的真实价值。另外,在选择中小企业抵质押资产时,要选择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如有色金属、钢材、建材、石油、纸品、粮油、石材、棉化、橡胶、坯布等大宗商品,便于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在选择应收账款时,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并严格按照《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及时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