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39-01

全方位构建“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强音。但“另类学生”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跳动在眼前,让人深感心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冥顽不灵的“睡神”,醉心享乐的“玩神”,心灵空洞的“木神”,痴情迷乱的“爱神”……教师应该勇敢面对教育现实,合力解决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小题大做,非常规教育

小杜,典型的多动症,品质不坏,成绩中等偏下,整天不务正业,教师教育他,他从不反驳,也不回应,一脸无辜,下次再犯。在他面前,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有一次他没完成作业,我让他写一份说明书,当天晚上他炮制了一份“经典”的说明书,说明书中说他罪大恶极,还讽刺挖苦老师 ……很明显该学生没有严肃对待错误,没有真心悔过,只是变相表达不满和对我的讽刺,把我要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个遍,简直就是跟我叫板。一开始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冷静之后一想,与其揪住他的错误不放,不如借力打力以智取胜。思考再三,我决定就此说明书开个主题班会。课上我拿出了小杜的说明书,高调亮相,我读,学生们听,一时间班级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一边读一边时不时地进行“自我批评”,还从“病句的类型”,“修辞方法的使用”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全方位地加以讲解,肯定了他的文笔,赞美他的才华。小杜万万没料到我会从语文的角度分析他的说明书,更没有想到过我敢于出丑,把他刻画的那个“变态老板”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们。读罢,笑罢,我回归正题,跟学生们说希望他们评评理,我客观列举了小杜的种种劣迹,跟学生们说明本学期我要跟小杜的家长会面,提出了四次请求,他的家长电话不接,短信不复,面也不照,小杜的成绩直线下降,我特别着急。我问:“同学们,我错了吗,我让他写说明书过分吗?他的态度就真的没有问题吗?”学生们很快站到我这边,义愤填膺,“小杜,你真不像话。”“这些病句都是你故意的。”“你挺聪明的,其实不该这样混日子。”我继续问:“如果他想改,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学生们都表示没问题,当即选派小组拿出帮助方案。在学生们的哄笑和声讨声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小杜的惊慌、恐惧、不安。我心里暗喜:“这一次交手,我赢了!”这特殊的一课,小杜应该是终生难忘的。

二、激发精神动力,促进学生发展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首先不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针对“另类学生”的精神空虚和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学习和钻研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给予不同类别的学生专业的个性化辅导,让他们获得拯救自我的基本动力和方法,从而在师生的协同努力中丰富其精神、激发其动力。希腊科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另类学生”找到了精神的支撑力和推动力,有了精神的归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就有了可能。

三、尊重与肯定,润物无声

改变一个人很难,对于一个听惯了批评的人,尊重与肯定是珍贵的。和风细雨,以诚相待的处理态度将成为教育转变的契机,这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而且激起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斗志。 “尊重”的本质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诚相待,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这个教师与众不同,是伯乐,能肯定他的闪光点。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尊重”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精神上多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尊重”就是在行动上要多给予问题学生恰当的支持,适时地提问、关注、引导,联合其他教师、学生对他们给予正面影响,监督、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为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的高度统一。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地少,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必须日臻完善。同时对学生给予恰当严谨、活泼幽默、深远持久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另类”学生,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出健康和谐的灵魂。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2篇

2、优化课堂质量,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大胆创新。要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觉得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大舞台。

3、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习趣味,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的兴趣点。如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4、严正纪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不时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做到有事请事假,生病请病假。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目标与国家、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严抓考勤制度,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不仅需要班干部、任课教师日常的考勤登记,还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学生逃课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逃课多节应全校通报,对违背校规校纪的要坚决处理,绝不手软,做到有检查,有处理结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制度的威慑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3篇

从小A的心理上分析,他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3方面的原因造成小A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A父亲在外打工,不太关心他的生活,缺少父爱;而他妈妈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孩子的身上,当他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做了错事,妈妈就打骂。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的这种特殊的性格。

2)学校影响。小A上课不认真,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造成他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解决小A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一是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小A在校的表现,做到把家长请进来。二是定期做好家访工作。多到家庭中了解小A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三是用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多读一些好文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

2)班主任、任课教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一是加强养成教育。二是班主任定期与任课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鼓励、赞美,逐步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三是教师要关注个性,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3)加强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二是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四是重视心理疏导工作。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4篇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 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5篇

摘要 根据体育品德、体质发育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把体育学困生区分为品行学困生、体质学困生、心理状态学困生等三种类型。并针对体育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竞赛法、冷却法、温暖法、鼓励表扬法、诱导法等教育“八法”和改变策略的“六个优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体育 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八法 六优先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以及中等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忽略对一些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能量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的落后,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差生面,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探索转化途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育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到症结,摸清成因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学困生。

(一)体育品德方面――品行学困生

是指体育学习成绩尚可,潜能较大,但品德习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试制度的限制,很多家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质量教育。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些小聪明,有些学生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坏主意不少;体育课上经常破坏器材,游戏中故意犯规,同学不喜欢他们,远离他们,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失落。

(二)体质健康方面――体质学困生

体质学困生的几种自然表现:①身体肥胖,瘦弱型;②体弱、多病型;③运动能力低下型;④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⑤懒散、综合型。

他们的基本特点: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卑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着或不主动进行结伴游戏。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还有的因为技能或运动协调性较差,不能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是有挑战性的游戏,在体育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听从他人的安排。

(三)心理状态方面――心理状态学困生

心理状态学困生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差,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更多。

②意志品质薄弱型:缺少毅力,怕苦,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400M跑、1分钟跳绳)难以坚持。

③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型: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经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原因之一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有时视而不见,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

④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心理特点,对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制力较差,受挫时表现为妒忌、诋毁别人,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骂人,有时还会哭。

以上这些学困生总体表现为:①运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运动怀有恐惧心理,自暴自弃;②个性懦弱,意志力薄弱;③自尊心过强;④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淡漠心理;⑤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⑥孤独嫉妒心理。

二、寻求方法,积极教育

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等,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八法”教育。

(一)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二)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原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三)互助法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竞赛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对学困生来说相对运动能力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冷却法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时,教师必须是控制住怒气,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六)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班级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七)鼓励表扬法

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回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八)诱导法

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

三、改变策略,促进发展

教师要想使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教学中针对其特点,除了采用“心育”八法外,还要对他们优先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先关心

对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准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优先表扬

教师的表扬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并逐步形成内驱力。

(三)优先考虑

在教学中,教师深入细致地对每个学困生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其后进的症结在哪里,是练习方法的陈旧呆板,还是本人基础的障碍;是技术性的缺陷,还是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然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程度的练习方法。如对他们中基础差的人,可采取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或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补救措施等。

(四)优先练习

许多学困生由于运动技能较差和害怕完成不好练习而当众“出丑”,往往练习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较少,达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对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优先安排他们进行练习,给他们优先提供练习器械和场地,督促他们认真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每堂课都能学有所得。

(五)优先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并有意识让这名学生给其它学生作示范,充分展示他的进步,让他感受教师信任和同学的鼓励,久而久之,其后进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六)优先辅导

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的辅导是促使他们转化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之所以体育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针对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惧心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学困生在每一个学校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并努力转化,教师多关注他们,因材施教,一定能让他们得到最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M].体育学刊.2005.9.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体育骨干,合作

一、课前合作

课前备课时教师钻研教法,很有必要与学生骨干进行沟通。要求体委和体育骨干一起参与备课,首先备所授教材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知道怎样帮助老师,再者是师生共同研究本次课的学练方法,组织管理方法等。老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不妥之处立刻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征求学生意见,可取的一定要采纳。

二、课上合作

如果将一堂课比做一场戏的话,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双方的有机配合是很重要的。体育课的特点是学中练,练中学,在这些基本活动中各班的体育骨干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应高度重视与他们合作,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带头练习的能力、保护帮助的能力、指导的能力等。课堂上他们以小组长的身份与老师合作,指导全体学生练习,解决学生练习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后进生的掌握技术的困难问题。他们会不断地给课堂创造出生动快乐的局面,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课下合作

当每堂课上完后,体育教师都要做课后总结,听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班体委和骨干学生,这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他们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老师进行详细的总结分析。这样,会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考核合作

体育课考核是体育老师的一项繁重的劳动,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出勤统计、体育成绩考核。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验与登记等工作,如果只是体育老师去做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有体委和一些学生骨干来帮忙,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比如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成绩考核项目时,一位体育老师做课上要占用好长时间,如将体委和骨干学生都利用起来,进行分组测试,最多两节课就能测完,节省好多时间让学生锻炼。在体育课考试项目中,体操、球类、武术、田径等需要技术评定,请这些同学当评委,为每个同学打分,肯定会增加考核的公证度,使学生更加满意。

五、教改方法合作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出现,教材教法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老师必须更新观念,除了自我“充电”,补充新知识外,还要注意与学生合作的重大作用。应该明确地看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的体育技能很强,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参加了一些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如:武术、跆拳道、摔跤、游泳等。他们培训有素,水平较高,有的东西老师都不会。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将学生的特长项目引进到体育课上来,请同学轮流当老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全班同学,同时老师也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的方法,就完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死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迈开了教改的步子。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生命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43-02

生命科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即使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应懂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在同识教育背景下[1],大学里的生命科学教学面临新的情况:(1)目前有些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被压缩,课时很少甚至有部分学校取消了这门课。这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2)生命科学发展很快。本文以微生物学为例,探讨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方法。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其重要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微生物学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必须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总结出微生物教学的四步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内容上看上去比较零散,很多学生比较畏惧这门课,加之部分同学没有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上好第一次课

微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生命科学领域比较早的一门课程。第一次课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学生进入课程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与康熙帝继承帝位有什么关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难治疗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认识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将同学的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将不断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其次,以微生物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为主线,讲述微生物的诞生及科学家所起的重要[2,3]。比如强调巴斯德的开创性工作:否定自生学说、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学说的过程,巴斯德如何对待传统观念,建立细菌学说。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脍炙人口。狂犬病一旦发作,致死率几乎100%。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体内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即后来的减毒疫苗)给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里同样可以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巴斯德为什么犹豫以后,才给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样做了这个实验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同学们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师总结并点评。巴斯德主要担心的是他的所谓疫苗的安全性,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疫苗的研究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疗效和安全实验。首先在动物体内实验,然后在临床上实验,经过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实验才可能广泛应用于普通患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经特批可能缩短一些时间。

讲到科赫,主要强调科赫定律的产生以及科赫实验室的团队力量。科赫定律(Koch’s postulate)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的病原体确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而团队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另外,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贡献。比如汤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4],获得国际上的盛誉,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国家自豪。

最后,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2009年课程教学过程中,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2010年教学过程中,全球禽流感爆发等。对这些现象同学们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激发起同学究其所以然的学习动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首先适当介绍当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比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PLOS ONE等学术杂志关于细胞结构、碳素循环、进化的进展等有关本课程介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让同学们觉得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这样有同学就会去查阅,增加新的知识。又如学到了病毒这一章,EV71(肠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 disease),这是现实生活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同学们学习到正链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就觉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统筹安排,同学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学。比如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比较难懂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重点介绍,比如病毒的相关知识,补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又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多种途径强化学习

(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联系比较多,尤其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注重相关知识的回顾,让同学逐步清楚学科是联系的,各有侧重。这样也可以推动对其他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其次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联系,比如绪论中讲到科赫定律,在讲到病毒的时候,SARS病毒的确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再次讲解,同学们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学安排上也能够前后呼应。

(二)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板书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纲及提醒的作用。现在课堂教学要用好多媒体(PPT)及视频教学。

好的PPT可以节省课堂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信息量。尤其对于实行三学期教学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好的视频不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成功的是选取了豪斯医生(Dr. House)的一集内容,该集是讲述豪斯医生如何分析婴儿感染哪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并对症下药。在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片出现过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称?抗生素为什么会滥用?病原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有的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说,老师,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很形象直观,简直是豪斯医生和医院的所有人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教师的问题让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三)与科研工作相联系

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注意课本与实际科研的联系。比如我们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环境中菌的分离纯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当讲到这些方面,可以介绍科研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体会,让同学们认识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测,反而因此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冲动[5]。我们积极协助并指导有能力的同学开展科研活动。比如每年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都给同学在相关领域提出指导性意见。生命科学学院及我们自己的课题组也有相应的创新项目供同学申请。

(四)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

目前可以通过很多交流途径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通了博客,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信箱,利用课程网站介绍最新的知识,等等,使大多数同学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课前精心准备

前面是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其实上课前还需要细心的准备。这里不仅要求教师要积累丰富教学材料,比如与内容相关的影响资料、认真的备课,对课程整体的安排做到非常清楚。另外,对于教学安排的其他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每个学期选课的人数的多少,上课安排在什么时间。比如有一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就曾经将不到30个人的小班,安排在近200人的大教室。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差,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融洽。另外要知道选课学生上了哪些生命科学的课程,正在上的相关课程,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处理,将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好的效果的取得打下很好的基础,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努力搞好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让同学能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也是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Prescott,Harley,Klein.Microbi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中良,李平,牛莉莉,等.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

[4]沈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当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后,学生的思想就会发生变化,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地学习,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灵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当他们走向工作方位后就会倍受青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初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过班会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决定高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细致、耐心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当学生掌握了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就会把他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尝试并且指导实践。理论是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基础,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主题班会,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变成内涵,从而展现出机智勇敢、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德育教育时,学生的思想也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中的其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学生感恩先烈们为我们的付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在运动会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合作、竞争和拼搏;在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艰苦朴素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别致,改变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快乐地了解这些德育教育,并且继续传承下去。还有“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学生有了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在行为表现上就会脱胎换骨,发生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素质。

二、教师模拟示范,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校园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要个要求自己,争做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重视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教师就是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最佳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铭记,并且耳濡目染地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抓好师资队伍,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迷人魅力、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有了榜样的带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征程上就会越走越远,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教师展示:我也可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在校园中创设环境,让学生去实践

德育教师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校园中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而导致丢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拾金不昧: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当某个学生拿了很多东西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主动地提供帮助,关心他人;当学生遇到老人或小孩的时候,也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当学生牢记了这些美德后,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展现一名学生的优良品质。

另外,校园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理想阵地,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努力地建设好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园的布置,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的布置、廊道文化的建设、名人名言的张贴、校训、办学理念的展示,这里面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这里可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的飞扬。

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景交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并且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展示。在实践中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努力奋斗、相互帮助的局面,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德育教育。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一份责任,所以,教师应该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这里不断地提高。

五、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就说明了教师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所授课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因为“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提高了自己的涵养。

总之,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所有成功或者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现,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浅谈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J].克山师专学报,2010.09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教育部的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进行创业的不到2%。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未进入创业天地,主要是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有的人有畏难心理,认为创业高不可攀,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有的人有无助心理,想创业但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不知道如何创业;有的人盲目乐观,好像人人都适合创业和有能力创业,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还有的人因找不到工作,才被迫选择创业,把创业当作规避就业的手段之一。

2.缺乏耐心和顽强意志

首先,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他们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抱负,但抗挫折能力不强,所以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其次,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不仅是创业的成功,而且是做人的成功。

3.缺乏经验和魄力

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现实,迫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全过程中必须求新、求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增加了创业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但大学生们虽有创新精神但缺少经验,对行业的运作规律、要求、技术、管理都不太熟悉。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开拓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外,还必须有魄力,敢于抓住商机。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缺少果断尝试的胆识,严重阻滞了创业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首先,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栏、广播站等多种载体,宣传创业理念;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知名企业家来校讲座,支持学生创业社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崇尚创业氛围。

其次,开设创业必修课,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敢于冒风险、敢于挑战,以创业的高要求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倡教师在课堂内外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行动的精神,并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能以同学们的创业实践作为课程的考核;营造宽容创业的氛围,提供资源,允许失败。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首先,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重点选拔和专门培养,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培养创业素质,积累教学经验;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组建师资培训团队,负责创业师资的培训、业务指导、政策咨询及协调服务等相关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聘请既有管理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创业培训。

其次,鼓励在校学生成立创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在校园内创业,大学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一是学生成立创业协会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社团开展更多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项目,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店铺、假期打工等,同学们参与实践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其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就会越深入。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摆地摊,摆摊做小生意,对学生而言,易于开展风险又小,这过程中,就能学到和顾客打交道的方法,掌握财务市场等实战知识,锻炼了能力,积累了创业经验,学校应给予学生“练摊”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如划定区域、制定政策激励等。三是学校要开展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创业练兵机会,比赛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市场分析,进行创业设计,锻炼团队合作,展开竞争,无形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将优秀的作品公布,进行奖励宣传,更多的学生能够观摩学习,适合实施的项目,为学生提供启动资金、服务和保障。

再次,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高校应该加大投入,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实践的场所,提供场地、办公设施等硬件与资金、创业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软件上的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

3.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根据各专业特点,着眼于学生思想及文化、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社会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部分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二是强化学生校外实习。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年可安排学生进对口企业实习,进行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并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落实到生产实际当中。在实习期间,采用“轮岗训练”和“项目引导”,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大大加强。

4.构建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

很多想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学生受困于学业冲突及课程考核,这要求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一是在学制和学籍管理方面建立弹性学分制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允许有能力适合创业的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延期毕业或是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以便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创业,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考核方式,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之中,加大实习和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实践能力取代传统的考试,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

参考文献:

[1]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2]黄志刚,张汉龙,孟鹰.大学生创业现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广场,2005,(9).

[3]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4]王保义.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方法;班主任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心协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1篇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可是一旦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时,有的学生反倒有一种负担感,觉得又多了一门要学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应把计算机视为一个工具,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

二、从学生产生的疑问入手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有时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有时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教师要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在关键处点拔,并有意识地扩展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通过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从“任务驱动”原则入手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很好地利用“任务驱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利用“任务驱动”原则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某一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运用学生的储备知识、网络或其它渠道,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

在信息技术上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犯下科学性错误。如一些老师常常教学生“按这个”或“点那个”,可是这些词汇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按”和“点”在计算机操作术语中是不存在的,正确应为“单击”,而“这个”或“那个”究竟指的又是什么。含含糊糊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这且不说,有些教师混淆了计算机的一些专用术语,造成知识性错误。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生本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生本教育”在各科的教学中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在英语教学中,它的效果尤为显著。首先,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它使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学生由此对学习英语有了信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英语,才更能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才更能感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通过对“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效果进行的对比分析和评价,我们发现“师本”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同时也更为突出的显示了“生本”教育的优势。“生本”教育是以建构主义、教育本体论建立理论基础,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提出“以学生发展为基本、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论实践和体系。其中心思想是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一切发展依赖老师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的互动中,更多的依靠学生,从而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高效、高质的学习。经过对“师本”教育的深入学习和积极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师本”教育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运用的重要性,并将努力探索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生本”的理论实际化、具体化。力求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生本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氛围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唯一的主体就是老师。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方式设计教学方案,试图使所有学生通过同一种方式接受知识,但学生在作为一个群体的时候也是分散的个体,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相同,这样不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有很大的困难,也就不用提从学习中发现乐趣,甚至很多时候是强迫性记忆而不是理解记忆,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在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则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新的知识,与此同时加强课上和课外与学生的互动,在积极沟通的同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从心底里尊敬老师、信任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去接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就是记单词,这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为头疼的事情,如果英语老师总是重复教,不仅学生没有兴趣更是耽误教学。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贴单词的方法。在讲台上可以贴teacher'sdesk学生进门就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墙上学生可以贴自己容易忘的,不好记的单词,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课本没有的单词互相学习,增加学习范围,增添学习乐趣。也可以在黑板报创建英语专栏。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英语,体会英语的魅力。

2.建立学习小组

“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坚持相信每个孩子对知识都有探索的渴望同时也具备探索的能力。相比较教师单一的传授知识,学生更喜欢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知识。教师在日常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学生之一特点,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所以,在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讨论的生本化是教师进行“生本”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英语掌握程度的不同交叉组合进行分组,让程度较深的带动掌握慢的,从而达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小组中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小组学习方法的运用中,教师也必须发挥其“指导者”的作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对讨论中的难点进行指导,让学生合理的建立学习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更高的积极性。

3.“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高三是学生中的特殊人群,高三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以复习为主,所以高三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复习。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使用“小组互学,个人自学”的方法对每个学习单元的具体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教师针对复习内容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复习方向,采取布置“前置作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引,起到复习向导的作用。在小组复习前,教师应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先独自对每个章节的词、句、语法等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再通过小组进行要点的归纳,最后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探讨和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各种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全面的学习高中英语。

三、结语

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出发,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信任学生为宗旨,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潜能,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我们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将课堂的主体转变为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调动;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62-1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体育课上,室外教学的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也极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常规“范”注意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体育课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常规里集中注意力,是学生能够学好的重要保障。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正如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在玩乐当中有所收敛,有所顾忌,在游戏和玩乐中遵循这当中的规定,从而能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证学习的效果。而体育课堂常规应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所具体要求,比如在课堂中的安全常规教育,动作中的保护和自我保护教育,器材使用教育,课堂纪律教育,游戏规则教育等等。这些都要从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抓起,从严抓起,从细抓起,并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抓好了体育课堂常规,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在其它众多外来的影响中不受到干扰,从而克服外界影响因素,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去。

二、教学组织“引”注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无意注意的特点,把握直观性原则,来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常常对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集中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形式、内容、方法很多。例如学生在练习时,采用交换练习方式: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有两个内容,可以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练习一个内容,过一段时间两组再交换,避免一直练习一个内容的枯燥性;也可采用竞赛、游戏或讨论的方式:在练习时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再把两大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可以先练习,然后再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练习的好,其余同学原地坐下观看,看别的组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什么地方,大家一起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相对的集中。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经常变换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充满新意,经常交替采用诸如竞赛法、游戏法、分组练习法和互相纠正法等手段,使组织体育课的传统方法得以奏效并成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三、教学方法“吸”注意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可使用游戏、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在练习队列队形时也可以用竞赛法,也可以用分组练习法;而在学习前滚翻时,要再用竞赛的方法看谁滚翻的圆滑等。

在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哨声法和提问法来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充分热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贴烧饼,把男、女生分开,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分别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分别1、2报数,喊2数的学生站到喊1的同学后面,这样游戏就开始了,一人跑一人追,告诉他们跑的同学是贴前面跑后面还是贴后面跑前面,或是贴左(右)跑右(左)等,若是注意力不集中被逮到了,不但要受到惩罚还要去抓别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就会集中并长期保持注意力了,总在想着自己别被抓到了。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达到热身的作用,就不用体育老师在那拼命的喊“同学们好好看啊,别走神,跟着我做”等等的效果要大多了。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哨音法、报数法、提问法和比赛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长期保持。

四、创设情境“拉”注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把学生带入一种思想境界中,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拉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课中,由于众多的外界因素干扰,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当时的情况,与本课内容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如天空突然飞过一只小鸟,许多学生抬头张望,甚至部分学生兴奋地谈论起了小鸟,课堂一片混乱。此时教师可以借此情景,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小鸟为什么只有一只呀?”“小鸟为什么离群了?”“落单的小鸟会怎么样?”“我们要做这只小鸟么?”或利用小鸟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如精卫填海,惊弓之鸟等。这样,不仅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把外在的突发事件和教学巧妙的联系起来,因势利导,教授了学生相应的知识,让学生在脑海里加深了印象。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外招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1-02

1 外招生的特点

客观地说,外招生的基础与内招生相比起来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外招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地区,以澳门地区为例,当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多样化,他们可以分别参加澳门大学招生考试、中国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台湾对澳门招生考试,另外还可申请欧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这些考试彼此不冲突,所以很可能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大学录取,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学生从其自身条件出发,在同等情况下,素质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欧美和香港等地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

不过所谓素质较高并非绝对,这只是体现在当前录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外招生处于落后地位。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普遍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学时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年级时这一情况有所好转。而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基础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与大陆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导致其和大陆学生有显著差距。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基础过差的学生采用预科教育的形式,系统补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过与外招生薄弱的理论知识基础相比,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这在导致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外招生经历相对丰富,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文化都有实际接触的经验,知识面也相对较广,这也为他们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在对金融、经济、社会学等方向课程的理解学习上有先天优势,掌握起来效率较高。

(2)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较大差异,虽然仍受到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内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经常表现出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显示其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经济学的课程上,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内地学生普遍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外招生则认为政府的本质是暴力组织,是通过强权来固定收取“保护费”的一种形式。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对政府职能和运作规律的理解。

(3)课堂纪律散漫。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对大陆的各种管理规定存在一定的漠视甚至抵触情绪,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通常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旷课现象也不罕见,上课时也常见发短信、玩游戏机、看小说、聊天等多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仅仅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讲,而当他们觉得乏味时,课堂纪律对其学习行为的约束性是相当乏力的。

(4)动手能力强。与独立性强、理论知识薄弱等特点相对应,外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因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在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对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推导,外招生通常处于劣势,但是涉及到案例调查和总结、以及调查分析过程,外招生表现得更加自如熟练。

(5)协调组织能力强。在沟通、协调、组织方面,外招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外招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从而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在注重团队绩效的经管类专业中尤其重要,在相当多的课程中都需要分组讨论、协调分工,外招生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较好协调,令团队展现出高效率。

(6)学习目的性强。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问的话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对于知识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套标准通常侧重于实用、侧重于短期。对于他们感觉到有用的知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他们觉得无用的知识,则采取鲜明的消极态度,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由于成长环境自由松散、所受诱惑繁杂,外招生普遍表现出自制力与计划性较差的弱点,在对待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往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课程作业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补交,也相当大一部分是抄袭。总之,无法制订和执行相应的学习计划,对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外招生的主要特点如上所列,这些特点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例如自制力较差也影响到课堂纪律,它们一起构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内招生之间的综合差异。

2 针对外招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针对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主要经验可总结如下:

(1)分流教学法: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方法,针对外招生和内招生的较大差异,编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计划、难度、侧重点、风格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针对性。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内招生采用较抽象、量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斯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做到每个定律的推导和理解都要求较高,对相关例题熟练计算;而对外招生采取具体、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公式的要求较低,重在对具体现象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分流模式效果较好,两个班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期反馈都相当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分流教学的方式。

(2)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格外受到外招生欢迎的方式。虽然案例教学同样也受到内招生欢迎,不过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也远比内招生强烈,这就决定了案例式教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先介绍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讲解论证,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这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往往就因缺乏兴趣而怠学,这样不但影响案例效果,也导致对案例兴趣不足。这些具体现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学习计划性较差等特点相对应的,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开始即通过现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时,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当这些案例与现实情况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时,其效果更佳显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顺从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吸引――分析――提炼――验证”的步骤,而其中每个步骤,都必须与案例相结合,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案例,才能适应外招生的特点,达到理想效果。

(3)讨论法:外招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这种特性导致其纪律性较差,但是同时也可加以引导,提升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讨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内招生中开展讨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内招生受多年教学习惯影响,通常不踊跃发言,但外招生却无此缺点,上课时如果教师将发言权交到他们手中,他们往往是相当欢迎的,并且有热情和精力发表评论。利用外招生这种特点来引导其发言,就可以让其在讨论过程中主动、深入地思考,并且通过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讨论法应用得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改为主动,其效果产生本质提升。只是讨论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就定下大规模应用讨论的基调,同时确定分组名单,并由任课教师亲自加入讨论,引导和规范讨论行为,至少在课程中期令讨论方法成熟,才可起到显著效果。

(4)实践法:对应于外招生协调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法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对学生带来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以经管类课程为例,采用实践法教学时,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撰写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触到具体事实,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弥补书面知识的不足。所获得的是系统的、生动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实用性强,迎合了外招生学习目的。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外招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1 外招生的特点

客观地说,外招生的基础与内招生相比起来有一定差距,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外招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地区,以澳门地区为例,当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多样化,他们可以分别参加澳门大学招生考试、中国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台湾对澳门招生考试,另外还可申请欧美以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这些考试彼此不冲突,所以很可能出现一名学生被多所大学录取,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学生从其自身条件出发,在同等情况下,素质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欧美和香港等地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

不过所谓素质较高并非绝对,这只是体现在当前录取制度下,外招生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外招生处于落后地位。就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言,外招生普遍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好表现。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普遍在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外招生在入学时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年级时这一情况有所好转。而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基础方面,由于外招生所接受的中初等教育与大陆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导致其和大陆学生有显著差距。这都造成了外招生教育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基础过差的学生采用预科教育的形式,系统补习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再按照高等教育的标准要求开展教学。不过与外招生薄弱的理论知识基础相比,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这在导致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外招生经历相对丰富,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文化都有实际接触的经验,知识面也相对较广,这也为他们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知识,在对金融、经济、社会学等方向课程的理解学习上有先天优势,掌握起来效率较高。

(2)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较大差异,虽然仍受到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内地生相比有所差距,但经常表现出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显示其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例如在政府经济学的课程上,对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内地学生普遍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外招生则认为政府的本质是暴力组织,是通过强权来固定收取“保护费”的一种形式。这更接近于政府的起源,有利于加深对政府职能和运作规律的理解。

(3)课堂纪律散漫。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对大陆的各种管理规定存在一定的漠视甚至抵触情绪,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通常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旷课现象也不罕见,上课时也常见发短信、玩游戏机、看小说、聊天等多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仅仅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讲,而当他们觉得乏味时,课堂纪律对其学习行为的约束性是相当乏力的。

(4)动手能力强。与独立性强、理论知识薄弱等特点相对应,外招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是因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在金融、经济类课程中,对于理论模型的理解和推导,外招生通常处于劣势,但是涉及到案例调查和总结、以及调查分析过程,外招生表现得更加自如熟练。

(5)协调组织能力强。在沟通、协调、组织方面,外招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外招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从而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在注重团队绩效的经管类专业中尤其重要,在相当多的课程中都需要分组讨论、协调分工,外招生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突出,但通常能较好协调,令团队展现出高效率。

(6)学习目的性强。受到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影响,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问的话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并且对于知识的用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这套标准通常侧重于实用、侧重于短期。对于他们感觉到有用的知识,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他们觉得无用的知识,则采取鲜明的消极态度,几乎不投入任何精力。

(7)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由于成长环境自由松散、所受诱惑繁杂,外招生普遍表现出自制力与计划性较差的弱点,在对待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往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课程作业一拖再拖,即使最后补交,也相当大一部分是抄袭。总之,无法制订和执行相应的学习计划,对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

外招生的主要特点如上所列,这些特点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例如自制力较差也影响到课堂纪律,它们一起构成了外招生在各方面和内招生之间的综合差异。

2 针对外招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针对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外招生所表露出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些主要经验可总结如下:

(1)分流教学法: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方法,针对外招生和内招生的较大差异,编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计划、难度、侧重点、风格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的放矢,非常有针对性。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内招生采用较抽象、量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斯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做到每个定律的推导和理解都要求较高,对相关例题熟练计算;而对外招生采取具体、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课本采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公式的要求较低,重在对具体现象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分流模式效果较好,两个班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后期反馈都相当理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分流教学的方式。

(2)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格外受到外招生欢迎的方式。虽然案例教学同样也受到内招生欢迎,不过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也远比内招生强烈,这就决定了案例式教学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普通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先介绍理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讲解论证,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这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往往就因缺乏兴趣而怠学,这样不但影响案例效果,也导致对案例兴趣不足。这些具体现象是和外招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散漫、学习计划性较差等特点相对应的,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开始即通过现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时,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当这些案例与现实情况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时,其效果更佳显著,外招生能在其吸引下保持住注意力,顺从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而提炼出一般规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吸引——分析——提炼——验证”的步骤,而其中每个步骤,都必须与案例相结合,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案例,才能适应外招生的特点,达到理想效果。 转贴于

(3)讨论法:外招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这种特性导致其纪律性较差,但是同时也可加以引导,提升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讨论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在内招生中开展讨论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内招生受多年教学习惯影响,通常不踊跃发言,但外招生却无此缺点,上课时如果教师将发言权交到他们手中,他们往往是相当欢迎的,并且有热情和精力发表评论。利用外招生这种特点来引导其发言,就可以让其在讨论过程中主动、深入地思考,并且通过讨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讨论法应用得当,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改为主动,其效果产生本质提升。只是讨论法的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一门课程来说,需要在课程开始时就定下大规模应用讨论的基调,同时确定分组名单,并由任课教师亲自加入讨论,引导和规范讨论行为,至少在课程中期令讨论方法成熟,才可起到显著效果。

(4)实践法:对应于外招生协调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法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说是案例法的衍生,其对学生带来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因此更受到外招生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以经管类课程为例,采用实践法教学时,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撰写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接触到具体事实,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弥补书面知识的不足。所获得的是系统的、生动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实用性强,迎合了外招生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