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析 互联网金融下辽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机遇及模式 互联网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苏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中小企业互联网营销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 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融资模式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刍议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平台 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研究 如何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选择 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互联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晏妮娜,孙宝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74-78.

[3]潘永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4]朱雅琴.互联网金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模式[J].F代商贸工业,2015,36(6):107-108.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 “互联网+校园经济”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的大学生消费信贷研究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校园互联网贷款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互联网金融行为调查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付费电子书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互联网信贷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下面向大学生创业的众酬应用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之研究论述 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孙亚伟,孙英奠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大学生消费信贷分期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80-81

[7]孙晓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6(1):301.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 浅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互联网领域的行政监管主体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风险与监管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及体系构建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体系构建 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互联网营销现状及对策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行业机会分析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展望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徐鹏飞.互联网融资监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2015.

[4]郑舰.互联网金融态势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对比分析角度[D].山东财经大学.山东.2015.

[5]许莹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云南.2015.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策略;场景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53

商业银行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将更加具有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带动下,对公客户的数量和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行业形态和客户需求将更趋多有浴;チ网金融生态系统将以大数据为支持,为客户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场景,让客户的体验更好。在大数据支持下的生态系统,成本更低;大量生产、交易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将促使银行对企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大幅下降,更紧密地把金融服务与企业的生产交易捆绑在一起。资源整合下的生态系统,将更有效率;在客户和银行之外,选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质第三方,从而更有效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执行力。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我国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后,着重研究了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策略,并通过解剖部分商业银行已构建的金融生态圈,从而为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理论深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1 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银行业领域,“互联网+”也在推动着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并在银行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

1.1 转变商业银行发展理念

互联网对于经济社会的变革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理念上。互联网时代的无所不达、互联互通使得封闭发展、摒弃合作、不顾客户利益竭泽而渔等商业理念获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难,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在这一互联网“利他”时代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转变观念,通过打造开放合作的客户、合作伙伴及自身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才能推动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发展。

1.2 促进商业银行整合资源推动生态的竞争

“连接一切”,这是马化腾关于腾讯战略的表述,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腾讯近年来通过开放生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将超市、医院、政府机构、企业等各个领域的服务融入微信平台中,打造无所不在的生态,实现人们通过微信可以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办理各种各样的线上业务,进而将增强客户粘性。银行业也是如此,由于牌照、产品覆盖度等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不可能独立地为客户提供全量的金融服务,而客户的需求又是希望能在一个地方使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将是金融生态的竞争,需要其整合自身和第三方的金融产品和非金融服务,在生态中为客户提供全量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非金融服务,牢牢的黏住客户,进而推动业务的持续发展。

1.3 对银行客户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落实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创新的关键在于打造网络金融生态。要赢得互联网金融新的竞争优势,仅靠单个产品或渠道已远远不够,商业必须发挥出银行集团整体乃至第三方合力,发挥并继续固化在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和规模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分析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整合银行集团整体的产品资源、提升外部资源管理能力。在金融服务基础上丰富非金融服务,扩大与优质第三方合作,通过加强渠道协同,连接客户、银行和第三方。要用好大数据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

2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分析

随着支付宝、陆金所、余额宝、众安保险、微信红包、微众银行、个人征信、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企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发展,长尾效应、网络效应、赢家通吃、体验为王等互联网思维和现象的出现,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也存在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优势。商业银行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在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1 SWOT分析

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品牌信用、线下网点、客户经理队伍、风险管理、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全产品,网络银行等产品的先发优势,并且熟悉金融监管。劣势在于创新点分散,线上线下未统筹整合,布局不全面,缺乏配套机制,创新效率不高,缺乏互联网基因,用户体验不足,专业队伍缺乏,技术开发流程长,系统迭代速度慢。机会在于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新的金融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挑战在于监管的取向、同业内外的竞争、客户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冲击、客户体验变化。

2.2 策略分析

2.2.1 金融为本的主导策略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变革,仍要遵循金融规律,坚守金融本质功能。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最主要的“存(存款+理财)、贷(贷款+多渠道融资)、汇(支付结算+流动性管理)”三块业务,可将标准化的“存、汇”业务尽可能实现线上全流程操作。作为金融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对风险控制要求高、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的融资业务,可将额度相对较小、信息对称、风险便于把控、适合标准化的融资服务,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完善风险监控。对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以及复杂的综合金融服务,以专业经验和专业人才把控信贷风险。

2.2.2 动态优化的场景策略

建设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要在精准把握客户特征和行为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目前,对公客户主要由在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两类组成,其中公司类客户又可以分为大中型客户、全球客户等。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客户“生命周期、经营轨迹”两轴出发,在现有分类基础上不断捕捉客户特征,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客户生态场景。客户生态场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应细化客户特征,以突出客户需求特征和交易特征为标准,为客户打上生动鲜明的标签,动态、持续的搭建出更多的、具有相同行为特征的生态场景,配置相应产品组件。商业银行可以先选择与具备合作基础、应用场景特色鲜明的客户群体,针对其行业特点、行业需求、业务实施方案、拓展要求、典型案例等开展生态系统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未来根据市场发展进度和深度,再选择一些新的有代表性的客户场景,不断推出更多的应用方案。

2.2.3 体验更佳的客户策略

客户是生态链条的最前端,以客户为中心的分层分类,不仅要涵盖传统的“有贷户、无贷户”、“大中小”、“上下游”,更要以全新思维细分客户,既要捕捉客户当期特征,又要持续跟踪客户生命周期,逐步实现对细分客户生态场景的全面深刻洞察和专属服务方案的全周期覆盖。商业银行应让每一个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经营模式、支付特点、投资习惯、交易环境、战略布局等各种场景的生态系统。

2.2.4 与时创新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向生态系统输送养分的源头,创新应与时俱进、永不停转。“互联网+”时代引发出海量长尾客户的新需求,也撬动了产品快速定制潮流。一是要升级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客户生态场景,主动配置、新和推送产品。二是调整“先写制度、再做业务”的产品创新流程,根据市场和客户细分,以互联网+速度,缜密确定交易结构(创新)和合同条款(合规),快速推出产品。三是下迁产品制造车间,做更多“直通车式”的快速创新,打造核心、拳头产品,形成供应齐全、优势突出、组合多元的产品目录体系。实现随客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因时而变、因需而变。

2.2.5 合作共赢的伙伴策略

商业银行业务要向“资金组织者”转变,这与“互联网+”时代所倡导的开放性思维不谋而合。客户、银行、第三方构成的生态系统,核心是资源的有效整合。这里包括银行集团混业经营全牌照优势下的子公司资源,还包括合作第三方的资源。第三方不仅能作为补充,与银行共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作为客户拓展平台,带来更多的商机。各方角色边界清晰、交互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必会枝繁叶茂、焕发生机。

2.2.6 善用自身的平台策略

电商平台是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独特的系统构架、运用模式、交易信息和结算方式。与电商平台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平台大数据,利用金融云等大智慧技术,不仅是银行布局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融资三大产品线的重要通道,更是寻找更多合作客户商机,提高资金承接和体内循环的机会。以招商银行为例,招行已经搭建起“掌上生活”平台。加强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招行将与掌上生活等自身平台放在首位,充分运用现有产品和工具,依托交易数据挖掘,创建客户线上信用体系,不断优化产品适配度,使掌上生活的发展与业务转型互为促进,推动了业务发展。

3 针对商业银行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

3.1 积极学习与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理念

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互联网金融理念,学习掌握基础IT数据知识和统计理论;调整过往客户营销和服务方式,把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应用作为银企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3.2 运用大数据支撑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

应发挥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更加全面、真实、深入、快速地洞察客户,并基于客户的经营模式、行为特征、服务偏好等,搭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提高产品推送和客户交互的针对性和相关性,持续提升客户的长期忠诚度。

3.3 以综合金融服务实现银、企、第三方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分析客户需求,充分发挥银行集团整体优势,协调利用第三方资源作为有力补充,为客户个性化需求匹配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以互联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和应用下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推动产品研发、渠道布设、流程优化、风险防控、技术开发、数据支持等方面的改造和升级。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和详细研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策略,在充分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银行资产、负债、支付、托管等业务的转型发展,进而选择有利于自身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模式,以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思路,全面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成长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伟毅.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的金融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5).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供产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支付结算 金融服务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于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提高了民众对于金融业的认知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了解,分析,参与管理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优化了支付服务,人们不需要只局限于证券交易市场等固定场所,是金融服务业务的一项重要创新。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交易市场等,具有成本低,移动性高,服务时间长,客户数量多等特点,这些特点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弊端,互联网应用的大众化和金融服务普惠功能的提升,也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在改进传统支付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分担了支付压力,各个商业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业务,便是在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内分流支付压力,现在,人们不需要像往常一样经常排队去柜台办理各种业务,在分担支付压力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创造了更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新了金融投资的规模,方式和群体,可以利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充分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受众群体,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地让中小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服务中,进行理财,投资,和资源的再分配,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投资的总体规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投资选择余地和数据分析支持能力,再加上逐步形成的金融投资服务,将使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金融平台,而非一个简单的投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促进投资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同时,道德和法律对互联网有限的约束力,对传统支付以及金融体系的冲击,数据信息安全的隐患,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程度,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也对金融服务业务长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安全患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支付安全方面的隐患,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就会导致与其结合的金融服务出现不稳定性,在支付方面尤为明显,各种钓鱼网站的出现,正是在网络购物发展迅猛的时期出现的负面产物;第二方面体现在未来发展前景的隐患,作为一个金融服务的途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的不稳定性使投资者对未来该行业发展前景产生担忧,对于通过该互联网媒介进行投资的资本,互联网行业是否应该对其发展运行状况负责并没有明文规定,互联网媒介在出现百家争鸣的繁华局面的同时,是否能够保证所有媒介企业百花齐放并不可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讯在一定隐患;第三方面是个人信息的隐患,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资本置换与投资媒介,必然需要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加入自己的个人真实信息,对投资者参与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受到互联网行业不稳定性的影响,而信息化的今天,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会迅速传播,带来不仅可挽回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征服并没有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界定,这就是互联网金融中的部分金融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网络支付平台就有可能成为“帮凶”。如与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创新了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涉及到新的标准,新的流程和新的技术,这些金融创新无法收到既有标准管辖,因此存在一定的隐患。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多种安全隐患,同时,国家暂时并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服务对象,支付方式,责任内容等的明确标准,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作为政府,应该敦促央行尽快建立对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机制,制定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业向着健康,高效,利国利民的方向发向。

结论:互联网金融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其中技术实现所需的数据,几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结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因此,应该积极引导,鼓励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潮端.互联网金融对支付结算的影响及对策[J].新会计, 2014.

[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汝信,陆学艺.2011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Z]. 社会蓝皮书: 2011.

[3]张红历,王成璋,陈思君. B2B 电子商务经济效率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

近几年,消费金融市场不但刺激了消费,而且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成本问题,难以服务广大的客户群体,其他消费金融主体由于业务以及规模较小,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消费金融正在产生各种创新以及变化,传统的消费金融相关机构在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方面也正在变化,其越来越与互联网紧密相连。

一、消费金融内涵

一般来讲,消费金融属于较为新型的经济学领域。首先,消费金融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广义上解释,消费金融可以理解为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从狭义上解释,其可以理解为为满足居民对商品消费或者服务消费而创设的相关金融。消费金融不但是为个人提供消费的金融服务,而且涉及到家庭其他人员,包括家庭收入、消费、资产配置等在内的相关服务。其次,消费金融界定存在不同种类和方式。实践活动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统计部门等,对于消费金融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美国的银行家协会认为,消费金融是指银行消费贷款;然而,美联储认为消费金融属于家庭消费[1]。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电商巨头介入消费金融市场

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介入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为第三方支付,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等。自2010年开始,第三方支付发展速度加快。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超过250家,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首先,第三方支付一般可以分为移动支付、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四大类别,互联网金融支付也已经向基金、保险、证券方向发展。其次,互联网理财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当中十分重要的业务,其主要包括P2P理财以及宝类理财等。P2P在2006年进入我国,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2014年该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12亿元;宝类产品主要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业务。最后,互联网的贷款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小额贷以及P2P网络贷款,其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较少服务个人。近段时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又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个人消费贷款形式。比如,京东的京东白条,消费者在京东商城购物不但可以使用京东白条,而且使用白条享受30天免收利息;天猫商城也推出了天猫分期购物业务,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商城的消费者小额零售消费[2]。

(二)传统消费金融开始接触网络

传统的消费金融相关机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消费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是发展自身线上的用户,并且包括投资理财以及小额消费等,相比银行的客户,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影响较小。然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的客户存在类似性以及重叠性,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将会面临较大压力以及挑战。其次,商业银行根据成本进行考虑,最终会将目标客户定位为高收入人群。然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从实践来看,部分商业银行正在积极作为,不断进行渠道扩展以及创新,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业务范围有限、同类竞争强烈以及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难题,导致其面临一定发展困境。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应当积极探索运营模式,从而增强自身业务优势[3]。

三、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市场格局改变

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改变消费金融市场的格局。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泛,几乎包括收入等级不同的所有网络用户,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城市、农村消费金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得到相应改善。其次,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传统的消费金融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为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市场格局,促使主体出现多元化。最后,创新产品不断增多。互联网为消费金融提供信息组合能力以及强大的渠道挖掘能力,从而促使产品不断创新。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在投资、理财、信贷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创新。

(二)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首先,需求方面,不同阶层的人群都有消费需求,支付账户的开户大小不受到任何限制,投资理财的门槛逐渐变低,1元甚至一分钱都可以进行相关投资理财。其次,供给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传统的机构都主要着力于金融市场,几大电商巨头也开始市场布局,快速占领消费金融市场,尤其在个性定制服务方面,传统模式的消费金融正在转变观念,进行定位和调整,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创新,从而打造新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根据目前的消费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传统的消费信贷应该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不但如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极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现象。因此,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消费金融市场目前主要包括电商巨头的介入以及传统消费向互联网的靠拢转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市场格局将会彻底改变。消费金融不但可以刺激我国的消费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因此,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有关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熙.基于SWOT分析方法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D].云南大学,2015.

[2] 孔晓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301.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2-0050-05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从国家决策层到具体的市场实践主体,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而又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加快进行重构整合,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

1.市场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拓展到哪里。同时,网上金融业务低廉的成本也刺激了市场的神经,一些互联网大鳄开始借助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布局农村金融,面向农村开展支付、微贷、理财等金融服务。②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将农村用户作为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之一,着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与格来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推动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主要在农民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面开展业务。2015年3月,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手机银行――“农金手机银行”,将涉农特色业务内置其中,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免费还贷,实现随贷随还。③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企业及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迅速进入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2.市场竞争白热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路商业金融资本厉兵秣马,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国有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信社开始依托网上银行提供涉农信贷业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机制再造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河南20个县的调查”(2012CJJ058)。

作者简介:唐晓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务。如农业银行面向农民推出“惠农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些信用社、农商行也借助电商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二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农村金融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巨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涉农信贷。这些民间借贷机构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客户群体分散化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于“长尾”群体,颠覆了银行“二八”法则,奠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客户面快速无限延伸,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④如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财工具――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元,但其总规模可能超过四大银行的总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商城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每笔大多几十元,但一天的总规模却能达到大型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量。此外,从客户的年龄层次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而不单是80后、90后群体,这也决定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向所有年龄层次客户分散。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分流的影响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业务办理智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信息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大量涌向农村市场,这些公司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支付服务。目前,很多互联网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存贷款服务。如浦发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程在线办理贷款业务,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业务办理的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贴近百姓的优势,也有资金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等先天的劣势。

1.主要的优势

第一,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遍布城乡,深入农村,贴近乡土,在信息同步和对称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农村积累的信任感和具体经验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民的需要,纷纷开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经营灵活,政策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微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有较大的自,在信贷审批和决策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轻装上阵、灵活经营,在互联网上赢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客户众多,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十分密切,积累了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庞大客户群。在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涌现出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注重社会信誉的高端客户群体,这一群体很容易转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群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宝贵资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耕耘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2.存在的不足

第一,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提供需要信息系统及金融机具的支撑。目前,受制于资金实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影响着客户体验和跨区域客户发展,也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实时整体分析。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硬件配置、结算手段等方面对科技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还未开发出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网上商城等系统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体验性较差,系统没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劣势。

第二,客户层次相对较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很多业务将通过互联网以线上的形式开展。目前,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广大农民对新兴电子产品认识度和掌握度偏低,无法理解和操作复杂的软件程序,制约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在很多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多是线下客户,居民对于存折的接受程度优于银行卡,也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金融业务,操作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往往只需简单的验证即可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形式、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金融产品时仍采用传统的风控防控手段,需要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信证明,影响了客户体验。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创新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对金融机构的贡献较少。

第四,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具备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工作压力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频繁,缺乏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从学识层次、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

转型的目标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突破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和市场定位,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组织再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线上银行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冲击下,金融媒介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柜台办理的一些业务如存款、贷款、转账、开户等转移到线上经营,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大大提高,客户的体验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常重视发展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这些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不经营现金业务,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分析和运行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线上银行。借鉴这些经验,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依托电商平台,更多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打造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提供商。

2.科技银行

随着电子银行等信息化产品的不断研发,第三方支付渠道开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但缺少科学的梳理分析,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系统建设,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和维护,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科技实现突围,打造科技金融的典范。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学习借鉴数据处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的金融行为、服务体验、支付偏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科技信息平台,判断异常交易,建立实时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客户信任度。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研究

1“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的基本定义

1.1汽车金融的定义

汽车金融是为汽车产业链中各个重要环节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举措,主要为汽车行业中汽车设计、制造、生产技术的研发;销售模式改进以及多方发掘销售渠道等环节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时代影响与国情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汽车金融行业起步比较滞后,相较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汽车金融市场才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通群众固有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相对传统。大部分人依然青睐全款消费方式,当人们购买力无法满足商品标价时,人们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意尝试贷款与分期等新兴消费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市场覆盖超过80%,远远高于我国40%的市场份额。即使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努力追赶过去漫长岁月中落后的市场发展步伐,汽车金融市场仍然有很长一段前行道路。因此,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迎来最合适的市场氛围与巨大的发展空间。

1.2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崛起的金融服务方式,为金融服务提供优质、全面、便捷的交易平台,丰富金融服务手段;特别是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兴起,一时之间将此种依托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金融服务的方式推向大众,掀起一番高潮。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资金融通、资产管理与线上交易支付等金融服务重新定义,使用一种令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服务方法取代过去繁琐、复杂的金融服务交易方式。目前,我国自2013年开始打开互联网金融行业局面,经过数年不断摸索与壮大,国家互联网金融行业业已成为新型主流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时代这股强劲东风,在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添加网络信贷与投资信贷等高级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颇为壮大。

1.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的定义

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尚有巨大的开拓空间,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势必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汽车金融市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互联网+”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互联网+”核心发展理念是汽车金融行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为汽车金融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同,“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服务能够实现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使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增多。汽车金融行业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改进自身管理系统各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汲取丰富的管理技巧与营销手段,为汽车金融行业取得长足进步打好坚实基础。

2“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发展机遇

2.1实现实时线上操作

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服务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服务周期长,完后一项服务需要的资料与手续繁杂,致使汽车金融市场流失大量潜在客户。过去汽车金融服务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人工搜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核实客户实际信用情况。在服务周期内,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资源。汽车金融项目服务效率不高,客户满意率低下。“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将繁琐且复杂的相关审批流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变得简单高效。互联网无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只要客户身边拥有能够上网的设备,就能够随意挑选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审批工作。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汽车金融行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短汽车金融市场的办事周期。

2.2主流消费群体转变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受限又一大因素在于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落后,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消费观念的滞后,无法带动汽车金融市场扩大服务规模、吸收大量客户的趋势。随着时展与进步,80、90后渐渐成长为社会新生的社会消费主力军。面对80、90后购买力不断扩大,“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进退得宜,是难得一遇的大好发展机遇。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80、90后作为最早一代接触信息技术并熟练使用的人群,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消费观念新颖,是最符合汽车金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超前消费本身对年轻一代有着深远影响,我们不能完全屏蔽超前消费为一大部分年轻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无法完全阻止超前消费在年轻人群中迅速蔓延的趋势。只有顺应局势,合理把握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风向,引导社会年轻大众正确的超前消费方式。既满足一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又避免因超前消费问题为80、90后带来众多困扰。

2.3风控能力增强

信息技术强悍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数据信息的超强分析能力,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超大计算量。市场风险评估是组成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汽车金融行业无法妥善完成市场风险评估预测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客户基数较市场规模相比过少,反馈的信息数据量不足以支撑风险预估分析。即使强行进行预测,也需消耗大量的人力,最终结果参考价值偏低。现代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市场,能够实时、准确记录大量客户数据,无需消耗大量额外资源记录,但远比传统记录方式储存信息量多。通过不同功能的数据分析模型,依靠信息技术中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汽车金融市场进行风险预估。保证评估结果准确无误,帮助汽车金融市场及时规避风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4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保证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笼统且单一的服务方式很难使客户满意。限制汽车金融市场服务多样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汽车行业金融市场尚未系统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满足大量客户需求,例如:汽车租赁与购买的市场不尽相同,导致汽车金融行业所提供的有关金融服务截然不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线上交易平台规模,可以完美弥补实体公司的不足,只需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合法的交易平台就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客户获得使自己满意的金融服务,有助于公司打造属于自己的良好口碑,在汽车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现市场之下隐藏的潜在客户,加大汽车金融市场开拓力度。

3“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3.1汽车金融行业残酷的竞争限制市场发展

残酷的金融行业竞争是限制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金融行业需要面对多方面竞争带来的冲击。首先,拥有专业线上汽车金融服务技术的公司数不胜数,没有影响力的企业几乎无法在行业领域内存活,导致公司在发展前期被扼杀在摇篮里;并且汽车金融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达到独占一块区域内汽车金融市场份额,使用不良手段排挤其他公司,没有完全将公司全部精力致力于改良自身服务水平,致使在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服务水平过低。上升到整体金融市场层面,汽车金融市场仍需面对来自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的冲击。银行资金来源丰富,自身资金储备雄厚。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系统化程度,是仅起步数年的、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汽车金融行业所无法比拟的;银行等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市场风险预估水平更高。

3.2新型汽车金融市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

当下,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受制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市场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投资股东原始资金投入、银行借贷、吸纳归并同行公司以及小量债券融资。资金匮乏使行业发展几乎寸步难行,经过其他金融机构挤压的市场份额所剩无几,缺乏资金的市场开拓无异于纸上谈兵。

3.3我国征信体系的不足影响汽车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

我国现有征信手段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绝对指标,互联网技术对个人信用分析手段为辅的方式,对相关客户进行金融征信。我国征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较为突出就是征信系统覆盖范围不够宽泛,存在无法受理一些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客户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时,易造成有关工作人员错误判定的情况;无法准确征集客户信用实际情况,基于此类信息的风险预估同样会产生偏差,使汽车金融服务能力低下,对汽车金融行业发展起负面影响。

4“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4.1增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客户良好的信用是金融行业开展相关服务的基础,也是评定此次金融服务风险的重要依据。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国家征信系统健全。面对客户人群多样化,客户基数增多,高效、准确、详实的信用评定系统是保证高质量、低风险金融服务的关键。汽车金融行业尚不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进行评定,同时无法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可靠数据挖掘信用度高的潜在客户群体。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考虑合理开放自身征信系统,为其他金融企业提供方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短期内无法真正实现开放,是否可以启用第三方征信平台,将客户在该平台的信用度作为评判依据。诸如“芝麻信用”等评定客户信用的支付平台,国家能否进行大力推广,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汽车金融行业服务水平提升。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无法开放的尴尬,也为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真实数据。

4.2努力发掘汽车金融市场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犹如大型建筑的地基,倘若地基不稳,势必会造成整体“建筑”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汽车金融行业资金来源单一,极大限制行业发展,国家层面暂时无法落实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解决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汽车金融行业应努力探寻合适的资金渠道。例如:汽车金融行业可以适当发行金融债券,通过该种方式克服短期内资金短缺,保证公司资金周转正常。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经济

近年来互联网和消费金融的关系愈发紧密,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金融的不断创新。这不仅和我国政府大力推出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有关,同时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刺激,促进金融机构不断改变服务模式,以此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潮流发展策略。消费金融使人们消费体验得到改变,消费支出更加平均,提高了消费活力,加快了消费的升级。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感,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金融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的概念

(一)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的含义就是消费者相关的金融,对于相关金融问题主要从消费者的视角考虑,消费者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较多。例如,在金融环境怎么最大化地将既定财富满足各种消费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消费目标其实也就是消费者的经济目标,如怎样将资产合理分配到投资和储蓄、是否有必要申请消费信贷、消费过程中的风险程度以及对于消费的限制等,此类情况均是消费者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消费者信贷消费者信贷主要指金融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贷款服务,促进消费者积极消费,包括汽车贷款、住房按揭等,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此消费金融概念较为狭义,符合目前相关消费服务部门的解释。不同国家由于关注点不同,对消费信贷的定义有所区别,而差异就在于住房支出是否属于消费金融的内容。

二、消费金融模式

现阶段消费金融模式包括4种形式,依托各种平台消费金融得到不断发展。

(一)电商电商模式的开展平台即为互联网金融,在平台上通过主营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GDP发展离不开电商的贡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包含的精准营销、个性定制、用户大数据等均是未来的热点领域,影响了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京东金融”是首创者,并衍生出了京东白条,该模式的运行过程主要在自身商务平台完成,客户能享受到先购物、后还款等服务。随后的一年在深交所中京东金融的“资产专项计划”成功挂牌,也是目前金融行业中第一个互联网消费金融证券融资类产品,能够正式交易,对互联网金融大发展影响重大。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该产品的运行基础,将商品交易行为全部放在互联网上,为客户提供分期支付或小额贷款的金融服务。此种支付模式具有便捷、迅速、高效的特点,覆盖范围较广,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凭意愿随时消费。

(二)银行消费者首先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并进行抵押,银行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和抵押物品对消费者进行评估,最终做出放款的决定。申请通过后消费者即可获得贷款并用于消费。目前的银行贷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个人和企业,企业在面对资金难题时首选银行贷款,而个人较少到银行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比例较低。因此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对服务进行优化,增加网上商品的补给,丰富产品线,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模式主要在自己开发的软件平台上完成信贷服务,内部研发App,消费者在软件上申请贷款,通过审核后在线完成贷款。

(三)消费金融公司其模式和银行差不多,但贷款审批条件不如银行严格,通过的概率更大。消费金融公司的模式主要是通过高科技技术连接各个信息认证口,收集客户的人脸信息,征信信息,设置拒贷标准,根据用户的信用评分进行放款。相较于银行更容易获得贷款,贷款金额也更高。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实力高低不同,银行资金更为雄厚,民众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为个人所有,担心公司破产,因此更信任银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认可度较低。

(四)分期购物平台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此类群体由于尚未工作无法办理信用卡。现阶段大学生消费项目较多,面对大额消费时经济压力较大,分期购物平台将商品的总价格分为多期进行付清,有效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并且平台的审批条件不如银行严格,在约定期数内结清所有欠款即可。

三、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市场格局变化以往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为线下客户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将服务对象转为线上,而小额消费基本不会影响整体业务。而大型消费金融公司中互联网客户较多,由于客户存在重叠,导致争夺客户的情况出现,给部分大型公司的业务增加了难度。具有较高收入的白领群体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而较低收入的人群很难享受到相应的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打破这一格局,更多、更大范围的人群都被覆盖,使每个人享受到相应的服务,极大程度促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消费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所取得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在支付结算领域中,第三方支付占网络支付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信贷领域中,众筹融资、P2P等全新的融资模式正异军突起,在信贷领域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呈现出高度融合的趋势,国内利率市场化以及经济金融机制的改革进程不断发展。除此以外,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偏好的升级改变,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为代表的相关信息技术将会对商业银行在新时期的经营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银行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以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定义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支付、以及云计算等多种互联网工具基础之上,具备信息中介、资金融通、资金支付等相关功能的全新金融模式。新时期的互联网金融并非单纯意义上金融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是基于安全、移动等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支付方式便捷,业务覆盖范围广;其二是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成本低;其三是资源配置效率高;其四是风险管理水平偏低,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其相关概念包括“大数据”、“大尺度数据”、以及“大规模数据”三项。均具备数据体量庞大、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增长速度快、以及数据来源广泛多样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挖掘,能够全面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各种行为特征,依据分析结果得出科学决策。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个性化定制提供可行性,可促进营销业务的精准性。工业时代金融体系中的经营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基于供应商中心的B2C模式,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正逐步被取代为基于消费者中心的C2B模式。供应链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共享,将商业银行所吸纳客户在年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以及风险倾向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以大数据格式加以记录并储存,从而帮助商业银行更为精确的对客户群体进行定位,以面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商业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奠定有效基础,可促进规模效益的全面提升。在《长尾理论》中认为互联网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关注“长尾”并促进“长尾效益”发挥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针对银行尾部客户的服务成本过高,收益覆盖的目标无从实现。结合北京农商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小额类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需要逐一开展,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成本与大额信贷业务审核成本基本无明显差异,但小额类信贷业务的收益水平却远远低于大额类信贷业务,造成小额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相对“遇冷”。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客户分类以及批量化处理的方法,从而促进单个客户平均成本的合理控制,促进银行经营管理规模效益的实现。

三、商业银行有效监管措施分析

识别与商业银行展开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部门,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架构以及法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以及相关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一系列改变与演进,应当对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同时形成控制风险的要求与规范,制定统一化的安全管理标准。例如,针对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的电子签名审核、电子签章审核等的环节,均应当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规标准,并落实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相关条款,确立网络身份、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在法律层面责任界定中的地位与角色,除此以外还需补充针对云计算技术的监督管理法规与行业标准。除此以外,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考虑到我行所推出的部分新型业务模式开始涉及到银行、电商、保险、以及证券等多个行业与领域,故需要在监督管理方面重视跨行业以及跨市场的协作,对监督管理相关的政策性举措加以协调,以尽可能的规避所谓的“监管套利”问题,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稳定、有序发展。

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走向与趋势,定制符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本领域内监督管理工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金融时代所带来的发展契机,认识到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给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从防范系统风险,营造创新文化,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这三点入手,制定宏观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并制定近期阶段性发展目标。除此以外,还应全面监控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所构建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将商业银行对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关卡整体前移,以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促进风险防范水平的不断提高。

重视并完善对商业银行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互联网不断完善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创新完善,需形成基于非现场监监督管理的工作手段,对金融业务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考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同时,还需要就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所配置信息科技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水平加以高度重视,最大限度的确保商业银行所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网络交易行为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灾备应急体系的建设,督促商业银行方面重视对客户隐私信息的防护工作,避免因客户隐私信息被恶意窃取或泄露所致不可预见的损失问题。除此以外,在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领域中,还应当重视对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关联性的梳理,找出其中可能产生风险以及导致风险传播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四、结束语

本文中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有效监管的相关措施展开分析,研究了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应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案。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但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创新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持。在未来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思考探讨各种措施与方法,通过全面监督管理的方式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下所产生的各种风险,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建设,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巍.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管理模式比较[J].新财经(理论版),2013

[2]王峰.基层国库如何做好对商业银行国库的监督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3]曹淑艳,张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风险监管研究[C].第二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2篇

1.1 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7 971.3万亿,同比增长53.1%。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至99 752.6万亿。

(2)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广受用户认识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分别占比94.4%和90.0%;其他形式如P2P小额信贷、金融电商等也得到一定用户的认知。

(3)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最多,占41.1%,而仅有2.9%的用户表示极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

(4)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从结果来看,有71.1%的用户认为方便快捷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安全性高(12.2%)、交易成本低(8.9%)、时尚流行(3.3%)、更有利可图(3.2%)等。

(5)影响用户不常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62.2%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而有16.7%的用户表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概念。

(6)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调查方面,九成多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持续使用,而仅有3.3%的用户认为不会持续使用。

(7)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态度方面,82.6%的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前途,而有13.6%的用户觉得这个不好说;另外,有一半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颠覆传统银行业,同时有23.5%和26.5%的用户分别表示不会和不明确。

(8)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0―30岁的用户有61.3%,占比最多;其次为31―45岁用户占24.6%,16―20岁用户占4.4%。

1.2 观点

(1)金融的互联网化打破了原来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相比于传统金融渠道更便捷和高效的用户体验,以及更低成本的实际利益。这导致在业务上备受影响的传统银行纷纷加快网络化发展,线下金融服务机构也积极拓展线上服务渠道。

(2)人们在线下进行金融活动的行为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面对至今仍属于新鲜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牢固的用户信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支付和理财方面,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大额度的资金交易,而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吸引用户的小额资金投入。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仍难以对传统金融渠道产生太大的撼动。

(3)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未成熟,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距离真正的产业繁荣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产生了关注热潮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更需要稳步前进。而监管体系的建立及互联网诚信环境的塑造,将决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途。

2 主要模式

(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

其价值在于:

促进互联网金融脱媒,减弱传统银行中介功能;

推动互联网诚信生态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效率和服务模式;

积累海量的用户资料和交易行为信息,为互联网公司在金融业务上提供大数据资源。

(2)P2P小额信贷

其特征包括:

脱离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降低信贷门槛和渠道成本;

借款者的信用等级既作为出借者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又能成为获得优先信贷和利息优惠的标准;

出借者的资金会分散给多个借款者,贷款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

(3)众筹融资平台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

众筹融资平台为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创业者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融资机会;

众筹文化在国内尚未成熟,国内的一些众筹融资平台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众筹融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诚信基础来鼓励出资人参与。

(4)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指互联网公司与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将金融理财产品引至线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金融理财互联网化。用户从而能够在网上进行投资理财,并获得相比线下繁杂的购买和操作过程更便捷的用户体验。产品代表:余额宝、百度理财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

互联网金额理财产品具有低门槛、易操作、高收益等特点,更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型投资者的青睐。

传统金融理财互联网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活动,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依然存在较高的风险,例如收益难以持续稳定、个人隐私泄露、非法吸收存款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管控仍需不断发展。

现今阶段互联网金融理财吸引更多的是用户小额资金,用户仍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大额的投资理财。互联网理财还有待不断发展成熟,在短期内其仍难以对传统理财渠道产生撼动。

3 用户调查

3.1 用户认知情况

图1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情况

注:同一用户可能对多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认知。

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广受用户认识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分别占比94.4%和90.0%;其他形式如P2P小额信贷、金融电商等也得到一定用户的认知。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均为较早呈现于公众面前的两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化,越来越多新名字也逐渐进入人们脑海。

3.2 用户使用模式

图2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模式

注:同一用户可能使用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模式。

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模式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普遍使用的模式,占比分别为95.6%和86.7%,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形式使用度上占绝对优势;而得到最低使用度的互联网金融形式是众筹融资,仅占1.1%。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电子商务行业的繁荣发展,带动起网上支付、网上转账等强烈需求,从而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两种形式率先得到用户的重视和依赖。

3.3 用户使用频率

图3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

如图3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最多,占41.2%,而仅有2.9%的用户表示极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的特性降低了人们使用金融产品/服务的成本、门槛和一系列繁琐工序。互联网金融在便利用户生活同时,又给予他们从中获益的机会。分析预测,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多样性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将越发渗透进更多用户日常生活中,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将不断上升。

3.4 鼓励因素

图4 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

如图4所示,数据显示,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从结果看来,有71.1%的用户认为方便快捷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安全性高(12.2%)、交易成本低(8.9%)、时尚流行(3.3%)、更有利可图(3.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大大弱化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通过互联网渠道,用户能够在更简易直观和双方信息更对称的情况下进行金融交易活动。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让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增强了随时性。

3.5 影响因素

如图5所示,数据显示,影响用户不常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62.2%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而有16.7%的用户表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概念。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金融交易活动向来引起参与者的高度谨慎,而随着互联网元素的加入,人们对其迅速发展的期待以及安全问题的忧虑始终并存。不少用户在进行较大金额交易时依旧倾向于选择传统线下金融服务渠道,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分析认为,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除了应该不断加强线上金融交易安全性之外,更有义务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人们对它的信心。

3.6 用户使用持续性

如图6所示,数据显示,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调查方面,九成多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持续使用,而仅有3.3%的用户认为不会持续使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交易行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对于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形式的选择。相对于传统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所呈现出的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让其获得绝大多数用户打算持续使用的意愿。

图6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

3.7 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

(a)互联网金融是否有前途

(b)是否会颠覆传统银行业

图7 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

如图7所示,数据显示,在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方面,82.6%的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前途,而有13.6%的用户觉得这个不好说;另外,有一半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颠覆传统银行业,同时有23.5%和26.5%的用户分别表示不会和不明确。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尽管存在一定的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表示忧虑以及对其概念认识不够,但依然抑制不了人们对于寻求比传统金融交易更加便捷和透明的新金融模式的渴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后寄托着大多数用户的期盼。另外,无可置疑的是,互联网金融会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冲击,尤其让银行的中介功能转向后台,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道路仍存在很大未知数。艾媒分析师预测,互联网金融将以与传统金融互补的形态继续存在,给人们在金融交易模式上提供更多的选择。

3.8 用户分布

(1)年龄分布

如图8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0-30岁的用户有61.3%,占比最多;其次为31-45岁用户占24.6%,16-20岁用户占4.4%。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仍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正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已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居多。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信用体制的成熟,现在年轻人更踊跃并善于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理财、借贷等一系列金融活动。

(2)学历分布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3篇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新闻媒体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移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学习方式 互联网下主流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 小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营销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 产业融合下的互联网媒体,该怎样突围 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终端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变革趋势探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本体新特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突围之道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互联汽车数据化媒体服务 浅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研究开发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博”发展分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党刊的创新机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孙健.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何者可以言新――从两款风格迥异的新闻客户端看媒体融合之道[J].传媒评论,2014(11):44

④中国新闻出版网.从澎湃新闻运营看媒体融合之道.2015-04-28:http:///newmedia/2015-04/28/c_134191048.htm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4篇

互联网金融在当前以P2P融资为主要表现形式,基于P2P这一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络交易发展迅猛,进而促使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猛。阿里巴巴CEO马云曾经说过,在当今时代,占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份额越大,那么也就夺得了发展的先机。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当前尚未得到有效完善,市场机制也尚未成熟,监管机制体系不健全等,都为其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参与到这一竞争中,不断的退出各种支付端,进而就为其发展埋下了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其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四点:第一,模式的多样化促使交易更加的方便。其模式的多样化促使客户群体激增,这种方面的交易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相较传统金融模式来讲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公开、透明的平台,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了有效的解决。第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到了竞争中,而门户网站的出现增加了网络信息量,进而实现了对潜在风险的控制,消费者可以放心在网上消费;商家通过交易平台实现交易,能够节约成本,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第四,在线服务模式的出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购物消费体验,进而在强化买卖双方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当前,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网络交易逐渐成为了消费的一大主流趋势,针对信用度等问题,网络金融存在第三方支付,从而确保买卖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但是,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并不完善,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比如网络购物关于质量保障的问题,很多商家只是打着幌子,实际上很难解决,而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二)网络交易物流问题凸显

网购虚拟交易的实现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实现,而实物的运输就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但是,从当前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其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系,物流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发展,但是物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同时物流配送水准也偏低,致使网购物品难以及时到达,甚至会出现物品破损、丢失的现象。而物流行业发展的不完善制约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致使网络诈骗现象频发,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很多非法组织以科技为手段,实现了网络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消费者经常上当受骗但是却找不到商,最终只能自己花钱买“教训”。因此,当前如何实现对网上交易的有效监管亟待解决。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之路

(一)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积极的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中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交易的不断普及促使网络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要想在电商的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就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认清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形势,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利用,进而在更为灵活的交易市场中,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这就会进一步带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市场形势,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合理应用

在更新理念,转变思想的基础上,企业要想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合理运用,就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实现对影响因素的掌控,进而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确保企业在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

(三)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效监管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购物与消费已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要想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健康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的行为,同时才能及时清除非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进而净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动力。

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前景

一、背景

2013年可以被称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其标志性产品就是支付宝平台于2013年6月推出的余额宝产品。从此以后,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产品愈加丰富,多种互联网金融形式发展很快。 阿里在涉足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等业务之后,不断将互联网金融场景化,推广到消费金融、网络保险等一系列领域中。作为高中生,身边也经常面对着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场景:微信支付,蚂蚁花呗,购买退货险等。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指的就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与中国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我国传统金融较为落后,传统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并且服务质量较为低下,这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同时,中国网民基数庞大,呈现年轻化的姿态,对电子商务较易接受,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获取网络服务金融服务的成本越来越小。最后,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消费变得越来越年轻化和超前化。综上,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赢得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产生了很多世界上领先的产品和互联网金融公司。

二、高中生身边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

1.互联网支付

得益于电子商务在中国的繁荣发展,以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使得互联网支付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源头,也是发展最快的模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货币与商业的结合最紧密。毫无疑问,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商业、贸易之间互相促进,当货币以电子的形式出现时,这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便利性。从身边的例子来看,支付宝及微信支付大大简化了商业中支付的成本,现在各种便利店、超市越来越多的支持扫码支付,连路边卖红薯的老大爷也在利用“互联网+”思维,直接使用二维码支付即可,这极大的促进了交易的进行。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支付是指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 付指令、转移货币资金的服务。而且,从应用场景和角度来看,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必然会和银行形成竞争关系,因此互联网支付也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目标:即始终坚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因此,我认为互联网支付会越来越多到的得到线下商铺、零售店的青睐。从互联网支付的分类来看,可依据是否线上使用和是否软件支付两个维度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应用场景为线上并且应用形式为软件的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二是使用场景为线下并且应用形式为硬件的如各种软件的扫码支付。三是最近出现的如Apple Pay一样的应用于线下且是硬件支付的方式。随着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向线下渗透,后两种方式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互联网消费金融

每到“双十一”,各大电商纷纷开始了用户与销量的争夺战,而随着近几年消费金融平台和工具的兴起,“双十一”大战由传统的打折优惠越来越多的变成了各种消费金融工具的优惠。所谓的消费金融工具,就是资金供给方通过互联网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工具。比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作为高中生,不免被其中各种分期付款送红包、免手续费等活动所诱惑。

这些消费金融工具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电商的繁荣而出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消费模式的反映。随着消费收入的提高和消费人群的年轻化,我们的消费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消费模式越来越超前,消费观念也从原来的保守消费转向超前消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发展,鼓励居民消费。而电商的发展也为此推波助澜,随着消费场景的丰富化,打车、外卖、旅游等场景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消费金融产品。而电商企业往往拥有很强的消费场景,这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比如支付宝就有购物、旅游、交通、订餐等等一系列的场景而且普遍支持蚂蚁花呗,从而使得其在消费金融领域有巨大的场景优势。

3.网络借贷

借贷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到需要专业机构的现代商业银行等都普遍存在。但无论是古老的典当行、钱庄还是现在专业的商业银行机构,这类借贷中介存在的基础是基于信息的不对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借贷基于网络完成。从2012年以来,以P2P(Peer To Peer)为主的网络借贷模式迅速发展,然而在本质上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依然是基于信息中介而产生的。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借贷机构仍然采用类似银行的信用中介方式,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借贷,网络借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首先,借贷双方来源广泛,P2P针对的主体大都来自网络,且投资门槛较低,因此用户规模较大。另外,这种交易方式灵活高效,借贷双方线上完成认证,避免了繁琐的审批。最后,网络借贷关系较为复杂,及其依赖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这种新型的借贷方式在带来便利性和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其审批模式不够成熟,而且其所依赖的征信技术尚在起步阶段,面临审批不够严谨的风险。同时,鱼龙混杂的网络借贷机构私自提供担保服务,通过高收益招揽客户,使用期限错配等方式提高了系统风险。与此同时,借贷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存在着平台漏洞,这就为黑客等组织提供了入侵的机会,造成用户数据泄露资金盗用等风险。因此,网络借贷作为新的技术和模式,需要加强监管和技术成熟防止各种跑路事件的上演。

4.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很早就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比如越来越多的退货险,飞机延误险等。互联网保险业务,就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定力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互联网对保险的改革是巨大的,这体现在互联网在其每个产业链上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从产品定价到销售再到最后的保单管理和理赔,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大流量和大平台充分的改善了保险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从市场潜力角度来看,中国的保险渗透率非常低,中国高线密度仅为世界平均的30%左右,互联网保险潜力巨大。互联网保险产品能够迅速的赢得市场主要是其产品有3个重要的特点,产品简单、金额小、交易频繁,正是这3个特点,使得用户接受程度很高,用户黏性很大,而且越来越多的产品充分的考虑了用户的需求,比如飞机延误险、出境游险、租车险等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险的渗透程度。

最后,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是互联网保险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众安保险就是基于阿里巴巴用户的各种数据,一方面能够通过大量的交易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做到针对具体用户具体定价;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特征的刻画,能够主动的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增加用户匹配度从而更精确的推广保险产品。总之,互联网的特性赋予了保险很多新的内涵,并极大的推动了保险产品的丰富和发展。

三、发展前景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在商业模式、服务水平上都有质的提升。不过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新兴借贷模式P2P,发生了接二连三的P2P平台倒闭、跑路等事件。这些风险一方面来自于P2P平台忽视风险控制,过于追求收益率及资金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商业模式上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另外,影响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因素是政策和监管。随着互联网金融一系列问题的暴露,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在不断强化,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无序,良莠不齐的现状,政府监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措施和政策,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序健康发展。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监管措施的日趋完善,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向着更加理智健康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亚欣.互联网金融:理论结构与中国实践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

[2] 王国刚, 张扬. 互联网金融之辨析 [J]. 财贸经济,2015.

[3]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信息化部等.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