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量监控 课堂观察 诊断

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校教学决策者及时掌握各科课堂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中的偏差,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课堂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通过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如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然而,传统的听评课方式主观性判断占有很大比重,听课者对课堂的分析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和针对性,完全凭自己随机记录的听课笔记做出主观判断,难免缺乏目的性和说服力。即使教师知道了教学中的不足,对今后如何提高也常表现出茫然,甚至不能认同听课者的评价。

如果在听课基础上,能够引入课堂观察技术,尤其是根据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诊断性的深度观察,并通过观察到的数据对课堂进行评析,不仅能更有效地给课堂把脉,而且评析意见也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这是因为,观课者在提供自己的主观结论之前,首先提供了课堂中发生的事实,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可以根据一个个回放的镜头,共同诊断,共同评价,形成一致意见。只有当上课教师认同观课者诊断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管理者观课,能客观地分析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质量把脉;教研组内观课,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成功经验,拓展课堂教学经验,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主动的行为。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借助课堂观察给课堂教学质量把脉呢?

一、明确一个标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按照学科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最终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程度水平。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质量包含两个核心:教与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围绕这两个核心去考量,因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教师明白自己的课堂应该追求什么。我校根据课标要求先后制定了《质量管理行动指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0项措施》《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10项规定》等教学文件,我们提出了“重视三个一分钟:提前一分钟候课,确保课堂教学时间;开讲第一分钟,激起学习热情;结束前一分钟,做好结课陈述。”“做到四让: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实现三个百分百:课堂参与百分百,生生交流百分百,分层反馈百分百。”等规定,让教师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有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

二、掌握一种方法: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近年来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者带着任务进课堂,结合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观察,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应的评价。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为:(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3)课堂观察后,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通过录像回放等措施,教师能观察到平时没有留意的事情,观察到学生实时的学习状况,再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促使教师进行深刻反思。

课堂观察是一种技术,需要学习。如何确立观察点?如何制定《课堂观察表》?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练习加以掌握。我们采取行政牵头、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分学科推进的方式,向老师们介绍这一技术,组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开发研制各种《课堂观察表》。在校本研修中,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观课议课。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让老师们逐步接受和熟悉课堂观察技术,并同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观察的事实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掌握课堂观察技术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得到的不仅是课堂观察技术,还有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开发一套工具:课堂观察表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涵盖的面非常广,每一个课堂观察者只能观察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一节课上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是不切实际的,而仅观察某一个方面也是不够的。因此,在观课之前,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知晓本次观课要关注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一般情况下,观课者以合作观察的方式,围绕观察重点,开发设计一组课堂观察表,从不同的观察点切入,以不同的方式记录课堂,这样可以避免单纯的数据统计带来的片面解读,比较真实地还原课堂某个环节发生的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脉象,找出问题所在。

良好的观察工具是有效观察课堂的前提,其中课堂观察表的开发尤为重要。它可以是一个结构性的观察表,可以是一个评价等级量表,可以是一份观察纲要,也可以是一个辅的记录工具,如录音录像设备等。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LICC观察模型,课堂可以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进行观察。这四个维度包含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从每个维度中选择相应的观察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观察表。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多年的教学使教师形成了很多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判断、习惯性的思维等。就拿“课堂参与百分百”来说,始终落实不够到位,尤其在高年段的课堂上,单向的师生活动仍占很大比例,学生上课仍然以“听”为主,说的机会不多,做的机会不多,合作的机会不多,课堂参与方式非常单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希望能有所改善,老师们却不以为然,觉得课上得很顺利,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于是,我们以师生话语和学生活动为观察点,制定了《师生互动观察表》《师生话语观察表》《学生参与面观察表》,让老师记录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情况,学生活动的形式和频次,师生话语时间分配及教师话语内容。基于这样的观察进行分析,观课者可以有理有据地分析出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方式,以及教师话语对学生参与状态的影响,并对优化课堂参与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课堂观察表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学校可以设计一些通用的课堂观察表,而对于具有学科特点或针对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的问题,则需要在课前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观察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以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选择亟待改进的方面,设计出一套观察表,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四、培养一支队伍:课堂观察合作体

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合作的专业的听评课方式,不仅需要观察者具有熟练的观察技术和专业的观察视角,还需要有固定的合作群体,才能使课堂观察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因此,学校要着力培养观察者合作体,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和研究,提升课堂观察的能力。

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主要成员是市区级骨干教师,他们是一线教学人员,对课堂教学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是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对学科教学质量有深入的思考;他们是教科研能手,对教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课堂观察合作体的成员们从学习课堂观察理论开始,尝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尝试带着观察表走进课堂,尝试用观察的记录分析课堂,尝试解决课堂观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的课堂观察能力在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解能力也在提高。这支队伍的培养是课堂观察成败的关键,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更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效度的管理行为。课堂观察以其特有的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完全适合作为课堂质量监控的手段之一,起到为课堂把脉的作用。只要重视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培育和谐的观课文化,就能不断完善课堂观察行为,有效诊断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毛维静.强化教学检查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J].新课程学习,2010.10.

[6]杨向红.一种简洁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2篇

1.课堂观察的魅力就在于聚焦课堂,指向具体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一种基于课堂的校本教研。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课堂”、“通过课堂”、“在课堂中”。“为了课堂”是指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校本化模式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每一个教师对模式内涵的理解,熟练运用模式的操作要领,实现模式的教学价值;“通过课堂”,就是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是指研究自己学校教室里,甚至是自己课堂里产生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经历对校本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通过诊断性观察,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提炼性观察,引导本校教师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学校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学校和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实践的结晶,体现模式构建的校本化特色。

建构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在总结、提炼模式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支撑,模式本身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内部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模式的概括程度愈高,涵盖面就愈大,适用范围就愈广,可操作性却愈低;模式的概括程度愈低,涵盖面就愈小,适用范围就愈窄,可操作性却愈强。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普适性之间是二元对立的。”要尽可能地消弥这种二元对立,必须在学校总体模式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分化出多种变式,形成学科教学模式群,从而发挥总模式整体功能。学科教学模式群的构建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才能形成一系列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反映不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实际且可用、有用、实用的模式变式。

2.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学科模式群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合作是保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阐述教师的专业合作时说,目前学校教师之间能成为“话友”的比较多,也很容易,但能成为“作为合作者的同事”很难也很少。崔允都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亟需提升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等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他在分析“典型”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时指出,教师之间缺乏专业合作是提升质量的重要障碍。而课堂观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师之间合作的专业活动。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靠课堂观察合作体。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创新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建立合作体,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在合作中,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项专业活动,必须提高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成员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搞运动式,靠突击,必须持之以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方案。课堂观察因为有一个固定合作群体,更因为在专业化活动中所享受的成功体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使研究更加有动力,更有持续性。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3.课堂改革要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的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的时间、内容、方式进程加以深入研究,从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研究模式的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应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采用课堂观察技术研究课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教学理念,选择和设计课堂观察工具,这对已经长期习惯了传统听评课方式的教师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就要试图深度推开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以下两个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观察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1-01

课堂观察与评价作为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为人所重视、所强调。本文中笔者就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课堂观察和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升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所谓的课堂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严格意义上来说,“评价”本身是一则中性词汇,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客观上对学生造成鼓励的效果,而另一种则是对学生造成否定和心理打击。那么就正常的发展路径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提升信心才是其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操作:

(一)教师的评价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更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课堂互动的引领者。而课堂评价这样一种习惯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既定学习阶段的一次重要总结,亦是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的全新启迪。换言之,对学生而言,教师评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其心理上是较为绝对的。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其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得以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优点和缺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一种“老师说我是怎么样,那我就是怎么样的”非理性判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或审判者的形象,而是需要以更多的鼓励者和支持者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学习。

(二)教师的评价态度

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进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行为。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下错误,就要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恶劣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责,因为这样极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便学生犯下错误,也不能将目的局限在让学生认错这一种“短途”行为,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需要以诚恳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学生认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过分的贬低为主要形式来重度戳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度辅助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保障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其内心改变自己、进取向上的斗志。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语言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蛮横、粗暴甚至带有一定不屑和鄙夷态度的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评价能力,让评价在言之有物的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激励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的融入度较低,教师对其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多做指向性的评价,少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形式。比如学生在画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你的图形图画得非常工整”,而不是使用“你觉得自己画得还可以吗?”――这种让学生分不清教师究竟是夸赞还是批评的语言。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航,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向路标与明灯,简单、直接,以激励学生更好成长为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每个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状态都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是要观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促使其观察问题的角度较之成年人会呈现出较为“迥异”的特质。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会新颖而独特,甚至是建立在一种质疑教师、质疑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否定,因为这从某种侧面也印证了其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时呈现出的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分析,对于合理的地方进行深度赞许,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指出,用语要平和,不能因为一次探索中不合理的地方就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全面打击。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当代教育,不提倡被动的课堂,而是主张学生不断和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二来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学习,作用于日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上,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而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笔者也会积极采用类似小组讨论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之处,比比看那个小组的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更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时,彼此也是互相接收观点、互相评价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会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感。这不仅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对学生展开评价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笔者举出“1/15、3/17、2/19”的例子,很多学生发现如果单纯的以通分的方式比较大小,那么15、17和19这三个数的公倍数是非常大的,计算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有学生指出,既然通分母复杂,不如通分子,1、2 和3的公倍数显然要容易计算得多。 那么这个时候笔者就会给这个奇思妙想的同学一段评价,“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这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观察、积极引导、客观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笔者相信,能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必然还有很多,而这些笔者将在以后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LICC模式 化学课堂观察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技术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入我国后,经过发展已被广大的教师接纳、采用,但是专业化、本土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如何改革课堂观察技术,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已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LICC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课堂观察模式。

1 LICC课堂观察模式概述

LICC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课堂文化(Culture)4个要素英文开头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该模式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是一种专业化、规范化的听评课技术。它认为课堂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程序,正式观察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重视观察后的总结与分析。该模式通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研究、反思,认为对一节课的评价应该从教师、学生、内容、氛围4个维度展开。同时,每个维度下存在着不同的观察视角,从观察视角出发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观察点。LICC模式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对课堂进行解剖,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整理归纳,制定出观察体系,尝试搭建科学的观察框架模型,从更加专业的角度选取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进行观察、分析、研究。

1.1LICC模式的基本特征

1.1.1行为系统化

LICC模式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依次经过选择、了解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点,开发观察量表,记录观察结果,处理信息,呈现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这些行为都是在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内部有序地进行。

1.1.2工作流程化

LICC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3个阶段组成,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3个流程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观察失去意义。

1.1.3视角规范化

LICC模式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同时还关注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课堂的氛围,为观察者确定观察主题提供了多种标准。

1.2LICC模式的构成要素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这4个要素中,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其他3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见表1。同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又决定了课堂文化的特性。LICC课堂观察模式为理解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具体程序见图1:

2 基于LICC模式的化学课堂观察中观察点的选取

课堂观察中观察点的选取决定观察者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着课堂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点时,要求所选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做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嘲。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为基础,罗列出化学课堂观察中针对不同观察内容的观察点的选取(如表2~5所示)。

实际的课堂观察中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一般一位观察者从影响课堂的4个维度中确定某个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设计量表进行观察。这样,合作体中的观察者分工合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审视课堂教学,使观察工作更全面、细致。

3 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应用示例

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元素周期律”课堂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运用LICC模式的流程确定观察点,编制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

3.1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的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专业化合作体有许多的成员构成,现以观察成员甲参与观察的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内容的课堂观察,并将观察程序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图2所示。

3.2编制观察量表,实施观察与统计分析

明确“元素周期律”课堂教学观察的程序,确定好“师生问答情况”的观察点后,进行观察量表的编制,并对具体观察时运用量表所记录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表6~8所示)。

从表6~8中可以看出授课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将课堂集中在主干知识的教学上,适时地提问,但是在提问后追问的次数还不是很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课堂教学,其中有9个问题涉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问题的性质上看,主要集中在推理性、创造性问题上,反映授课教师希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有25%没有作答,这部分问题集中在有关化学史知识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推理性的问题、创造性的问题以及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的问题上,可见此班同学逻辑推理能力不强,未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对高一上学期的知识有所遗忘。可见授课老师未能很好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设计问题,使部分问题偏难,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在新授课之前教师对必修1中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将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提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5篇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5-166.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6篇

一、学习理论,加深对“课堂教学观察”的理解

“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较成熟的理论,有成型的操作程序。我带领教师们学习相关的理论,了解“课堂教学观察”的概念、内容和技术要求等。在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逐步确定了“课堂教学观察”应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了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价的实施步骤;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既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观察效果,又为教师实施高效教学提供了帮助。

二、深入实践,把握“课堂教学观察”的阶段要求

以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例,把她作为课堂教学观察的对象。根据这位教师的情况,观察目标分三步完成:第一次观察,解决教学设计的缺陷、教学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第二次观察,解决教学语言与教态、组织教学、教学机智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次观察,主要看前两次问题解决得如何,应在哪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被观察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操作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进行好观察教师的分工,明确各自观察的内容,要记录好教师教学中的优点与需要进一步探讨或注意的地方,为评价做好准备。

2.课中观察阶段。

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反映问题为主。包括教学环境描述、教师活动路线图、教师课堂提问、教学预设达成、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教学语言与教态、专业基本功、学生参与程度与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情况十个方面。

3.课后评价阶段。

先由被观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再由观察教师根据观察记录的数字、细节展开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此基础上,被观察教师修改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观察。观察开展后,这位教师教学能力大幅提高,进步最突出的是教学语言、提问设计和教学机智。同时,参与观察的教师反映:这种教研方式锻炼人。观察别人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从而找到了对自身教学进行修正的方向。

另一位年轻教师,专业知识程度高,但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具、课件准备得很充分,却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也是采取“课堂教学观察”的方式,根据她的教学特点,学科组从教师课堂提问及时间分布、教学预设达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组织及教师语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对该教师进行观察,然后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第二次试讲,观察改进效果。两年多的时间,这位教师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区级教研会、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活动中多次做观摩课,一次比一次精彩,教学成绩优秀。

两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各自的教学特点不同,“课堂教学观察”的目的不同,因此,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观察点也不尽相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探究,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观察”的运用

我校承接了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研修指导工作。对于这些经验型的教师,学校抓住契机成立了支持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观察”。确定了教学语言与课堂提问、肢体语言与教态、教学活动形式与师生互动、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辅助教学效果、知识表述与教学预设达成、课堂教学效果测试等观察内容。课后,团队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教学建议,领衔指导教师撰写“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报告”。评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观察”不仅适合新教师,也适合经验型教师。只是经验型教师反映的问题会比新教师少一些,相对集中一些。

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观察”引入了市级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实践研究中。观察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从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希望通过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起“让孩子们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也就是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四、运用“课堂教学观察”的成效

“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种教研模式,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特点,不断改变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无论被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深入其中,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意识。二是“课堂教学观察”是以研究的方式来解决课堂问题,因此,提升了校本研究的功能。三是促使教师关注教学细节。它为教师提供了多个角度审视教学问题,反映出平时容易忽略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更真实、全面地为我们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四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注重摒弃低效的环节设计,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五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各学科“激趣导悟”教学模式,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模式的形成是在大量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提炼总结得来的。

在不懈努力下,学科组教研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区级“课改先进集体”、区级优秀备课组。而实施“课堂教学观察”中,由于观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分析诊断与教学改进建议良莠不齐;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观察与诊断还处于表层,造成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等方面的监控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但经过几年实践,也确实感到“课堂教学观察”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只要持久深入地探究实践,不断反思完善,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专家点评:

作者提出“课堂教学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作者把“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究。分为三个阶段操作,每个阶段观察者任务明确,着眼点清晰,呈现方式简洁,因而,对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问题可以清楚了解,便于及时地自我诊断、自我唤醒和矫正。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观察 有效性

一、引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贝尔思提出“课堂观察”的理论。他认为,“课堂观察”是建立在课堂互动基础上的课堂行为,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有效性。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新教育背景下,运用“课堂观察”教学理念引导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解“课堂观察”及其意义

(一)理解“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是建立在课堂互动基础上的课堂行为,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有效性。高中数学相对来说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思维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运用“课堂观察”方法既符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课堂观察是建立在课堂互动基础上的,互动对象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互动。因此,教师要运用“课堂观察”方法,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方法创新,善于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观察”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学科。数学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更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新教育背景下,人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课堂观察”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方法。首先,“课堂观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因为,“课堂观察”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其次,“课堂观察”方法还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运用“课堂观察”方法能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就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堂内容,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则一笔带过,而对学生一直难以理解的知识则重点讲解,这样就能高效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开放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要注意营造开放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放的教学环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人认为开放性课堂环境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秩序的课堂。其实不然,开放的课堂环境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的课堂。教师要营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需要运用科学引导方法。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面对数学问题不知所措,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更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难形成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引导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平行现象,然后进一步设置问题: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平行现象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学生简单讨论后会有很多答案,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把生活现象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比较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是否与数学中的平行线性质相同。通过具有生活情趣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实非常近,课堂氛围就活跃了,学生更愿意思考数学问题,主动寻找更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更多问题。良好的课堂引导能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学生思维状态,设置有层次的课堂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懂得更多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善于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设置一些课堂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方法让学生重温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确实能帮助学生重温课堂知识,让学生更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很多课堂提问不存在引导性,学生思考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学生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么太难根本不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要么太容易,缺乏挑战性。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设置有层次性问题。高中数学的问题要贴近生活,既要有基础性,又要有发展性。既要让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是完全不能解决的,又要让学生感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如证明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两个全等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然后设置问题:“你们觉得画的两个三角形是一样的吗?怎么证明呢?”学生通过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不同学生运用不同方法,都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有的学生没有证明出来。教师就可以让其他同学分析这些同学为什么没有证明出来,错误出在哪里。同学们纷纷寻找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学生之所以能够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老师提出的证明全等三角形的问题不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好奇心和争胜心理比较强,就会寻找更多方法,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就会思考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更容易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乎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理解“课堂观察”的含义,科学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常艳.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探究课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语文;教学;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3-01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同时,观察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观察的范围;培养观察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或事物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或者事物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准确引导学生发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以下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任何人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去生活、去行动,只能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起到启发、激疑、唤醒、发现的作用,促进,教师点燃其内在的创造的智慧。”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个人经验的积累、教学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对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观察,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反思和再实践。“观察、反思、实践”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好此次课堂观察的时间、研究的内容、观察的方式等等,做好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是课堂观察的记录资料阶段,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课堂观察者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课堂观察后,需要整理资料,得出结果。

3.课堂观察的类型。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上述几种类型是课堂观察几种主要表述方式。

二、课堂观察应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观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不仅应看到师生活动交往的过程,更应透过师生的教学行为关注到行为背后的目标设计,包括整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一个个教学环节的目标、重点词句和语言训练点的训练目标等等。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再围绕这些专题设立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展开学习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具有强大的人文价值,要难易适中,关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充满热情和动力。

四年级新教材《哥伦布竖立鸡蛋》中有一段话描写达官贵人们当众挑衅哥伦布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明明是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那些达官贵人们却因为忌妒而攻击他,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达官贵人挑衅哥伦布的话,但还是未读出攻击和挑衅的语气)

师:看看这段话,他们是用怎样的口气说的?

生:挑衅。

师:对,挑衅(教师板书并指导书写);挑衅的口气中就可能充满了――

生1:忌妒。

生2:讽刺。

师:达官贵人们就是要激怒哥伦布,以此来挑起是非,这就叫――挑衅。

(师再指名生读,生读出了达官贵人们的忌妒和挑衅)

师:我想你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些达官贵人的挑衅根本就是在――

生1:无理取闹。

生2:无事生非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讨论,汇总,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效率也高,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持久。

2.明确问题的指向。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十分重视提问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性十分重要。

四、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

听评课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听课者只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进入课堂,得到的是对教学的一种整体印象,很难以“手术刀”的形式精确解剖课堂,不能清晰给授课教师反馈教学行为支配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题设计与理论学习、量表设计与教研实践、总结提炼与推广应用三阶段,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观察框架、形成各级听评课活动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网络、研制高中生物课堂观察量表模板、形成高中生物听评课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模式,以期发现、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观察的研究和开发

1.观察框架的制定

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的支架,是课堂观察的核心问题。本课题以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和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为主要方法,课堂活动全息观察设置三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调整补充后,构建以下观察框架。

表1课堂活动观察框架表

观察方法 维度 视角

课堂活动全息观察 学生学习 课堂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之独立应答频率、学生参与之互动

教师教学 教学机智和风格、课堂谈话、时间分配

课程性质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复习教学、练习教学

依据价值标准评价观察 以课程性质视角的要求为标准

关键问题聚焦观察 聚焦课堂活动全息观察中的若干视角

2.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结合实际,把课堂观察活动细分为以下六大程序。

(1)以“微问题研究”确定观察主题,“问题意识”驱动参与者一路相随。课堂观察主题设置目的之一在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解决自己目前正在困惑的教学问题。确立这样的主题观察,既让教师有认同感,也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教学骨干牵头组建研发小组,“过程前移”保证量表质量。课堂观察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主题设计相应视角的观察量表,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最初阶段还是需要学习和引领。我们采取的是培养骨干教师牵头成立研发小组,组成量表开发团队的模式,让骨干教师成为某一观察量表的“专家”,确保观察指标具有客观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能有效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量表研发、课堂观察、梳理观察记录和形成观察报告,确保活动效果。

(3)以“骨干引领”召开课前会议,明确具体要求。在观摩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从“点”和“面”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然后各量表“专家”分组对观课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解读观察量表、解读理论、梳理量表记载的注意点和撰写观察报告的注意点等。

(4)以“分工合作”开展课堂观察,保证观察质量。听评课活动中的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和合作体的专业实践。教师根据量表选择合适的位置观察,同时专门安排教师进行摄像,便于今后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5)整理研讨,召开课后会议。课后会议分为整理记录、小组研讨、形成观察报告、观察汇报四个环节进行。课堂观察后,观课教师单独或合作整理好相应的观察记录,撰写个人观课报告。然后由组长牵头开展小组研讨,形成课堂观察报告。最后,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6)以校本二度研训开展后续研讨,拓展活动效果。每次活动后要求以校本为基础,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共享所有的观察量表和观察报告,开展后续研讨活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实践成效

1.学生方面

(1)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经过将近一年的试验,将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课堂认真听课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62.1%,课后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52.6%,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及化学学习的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2)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对三个实验班级生物平均成绩和非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后的生物平均分的差异度分析比较看出实验班成绩进步明显,且三个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在试验后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通过课堂观察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观念,改变了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开展,使的教师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了“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学生成为课堂魅力的真正领路人。

2.教师方面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0篇

课堂提问是在精心预设基础上,依据教学情境,教师主要以口头方式表述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与回应,并对学生的应答情况给予反馈评价的过程,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满堂问(整堂课连续提问)、随意问(无预设、无目标)、水平低(课堂充斥“是不是”“对不对”等思维水平低的问题)、参与面窄(仅优生参与)、评价简单化(对回答仅作“对”或“错”的回应)等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教学,还因提问缺乏思维深度而冲淡主题、浪费时间、影响兴趣等。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核心在于教师不明确课堂提问价值、不知道如何提问、未掌握评价技术等。因此,开展基于提问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以期发现并改进教师课堂提问不良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基于课堂提问的观察量表

要有效开展基于提问(问题)的课堂观察,梳理教师提问行为,提升教师提问技能,关键之一是开发基于提问的观察量表。实践过程中,可借鉴“QUILT框架”来指导开发。

1.“QUILT”框架介绍

由美国教育专家提出的“QUILT框架”(QUILT是“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and Thinking”的缩写,意思为“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如表1

所示。

表1 QUILT框架

“QUILT框架”将提问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虽然是针对教师提出的,但内隐着学生的应答(阶段三、四和五高度关注学生应答状况)。因此,对于提问的关注,实际上包含“提问什么”“如何提问”“怎样回答”三个层面。其中,“提问什么”涉及所提问题的内容与特质(包括问题的水平与功能),“如何提问”涉及教师提问的技能(包括呈现、组织、评价等行为),“怎样回答”衡量学生应答情况(包括参与程度、应答方式与结果等)。

2.课堂提问观察量表的创建

基于对“QUILT框架”的认识,对于课堂提问的观察,可创建如图所示的指标体系,从“问题内容与特质”“教师提问技能”和“学生应答状态”三个维度来深入提问的课堂观察。各维度指标细化如下:

维度一:问题内容与特质。

此维度衡量所提问问题的质量,包含“问题内容”“问题水平”“问题指向”和“功能指向”子项(如表2)。“问题内容”为所提问题的内容,“问题水平”衡量问题的思维层次,“问题指向”考量问题的清晰程度,“问题功能”则为提问的目的(其中,“知识”指提问将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因课观察记录时间有效,后三项分析,常放在课后。

表2 “问题内容与特质”维度指标内容

维度二:教师提问技能。

该维度反映教师提问技能水平,包含“对象指向”“组织对话”“反馈评价”和“教学生成”四个子项(如表3)。其中,前三个子项关注教师基本素养,“教学生成”(教师对提问教学中师生活动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处理)考量教师教学智慧。

表3 “教师提问状态”维度指标内容

维度三:学生应答状态。

本维度体现学生基于提问的行为状态及结果(含“参与程度”“获答途径”“应答方式”“应答结果”及“典型案例”),具体内容要求见表4。其中,“获答途径”是指学生回答问题需要借助的手段或方式,如调用已有经验、阅读文本材料、开展交流讨论或其他(实验观察等);“典型案例”为深层次评价提问教学、学生思维等提供事实依据。

表4 “学生应答状态”维度指标内容

进入课堂观察时,按表5的形式尽可能全面、详尽的记录,并在课后进一步整理与分析。

表5 基于提问(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

三、基于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

观察活动以某教师执教的高中《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快慢与限度(第一课时)”录像课(视频见福建基础教育网“名师授课”栏目)为对象、以观察量表为工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

1.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记录

观课教师分三组,各自观看视频并根据量表记录,最后由组长统计整理。下面是一些记录片段(限于篇幅,未呈现“问题特质”,又因观察视频课,难于把握提问的“参与程度”而未统计):

【片段一】“导入及化学反应快慢”的教学

【片段二】“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教学

为便于再现课堂情境、深入分析提问教学,小组还对有特殊价值的提问教学进行写实性的记录:

【片段三】“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教学

(教学进行到15分13秒)

【T】(投影并读题)向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条件下。2S末测得容器内有0.8molSO2,求2s内分别用SO2、SO3、O2表示的反应速率。

(学生动手解题;教师巡视,了解答题情况)

【T】很多同学在套公式啊。我们先分析这两种物质有没有反应·如果有反应,方式要不要写出来啊·要啊!

(教师继续巡视;教学进行到16分57秒)

【T】看来同学们还不够熟悉啊。我们来解决一下啊。

(教师从速率公式出发,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按初始、终了、变化“三段式”分析各物质的量。再结合公式计算SO2反应速率。边讲解边提问、学生边正确回答。)

【T】同学们能不能算O2的反应速率呀。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量纲,带上单位。

(学生各自动手,教师在部分同学中巡视了26秒。)

【T】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上台讲解并板书。)O2的速率为0.03mol/Ls,SO3的速率为0.06/Ls。(教师板演时,学生回答了氧气的速率,但没回答SO3的速率。)

2.对观察结果的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1篇

对此我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四、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学生思路的疏通引导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2篇

一、数学课堂教学“杀手锏”之对比观察

事物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性,这些固有的差异性让事物之间色彩不一,这些色彩不一的事物又拥挤在世界中,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我们也通过相互对比观察事物的差异性,然后对事物有更加整体的认识。这有些类似我们买衣服,将选中的几件衣服相互比对,对它们的颜色、款式、大小、价格进行比照观察,然后得知它们的不同之处,最终选出适合我们的。对比观察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杀手锏被应用于数学课堂上来。数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知识群,在知识群中,它们又作为特殊的个体而存在,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交集,存在诸多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利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特殊性进行深刻总结,然后将两者或多者区别开来。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将同一知识群中的不同种知识联系起来,互为各自的参照物进行分析观察,找出属于同一知识群元素的关联点,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知识群中其他知识的特殊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教学杀手锏,这一杀手锏就是所谓可以使教与学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套路,而对比观察不失为一套令教师屡试不爽的好方法。就以图形这一知识群为例,这一知识群当中包含很多知识元素,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图形都是特殊的知识个体,具有不同于其他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可利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对它们进行特点分析、概括总结。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接触到一些基础性的图形,如正方形和长方形,所以我们就以这两个图形为例进行对比观察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两类图形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完成图形特点的分析概括。经过观察有学生发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四个角相同,都是直角,唯一不同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而长方形对应的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同。对于学生的对比观察结果,教师要予以总结,进行具体说明。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该知识形成具体系统的认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杀手锏”之模拟观察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所以数学的抽象性对于他们来说犹如雾里看花,而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又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让他们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呢?这就需要教师兼顾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找寻方法泉源,找寻有效可行的方法。基于学生对具体事物形象的认知较之对抽象事物的认知相对灵敏,教师可以将抽象性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感观到的涵盖这一知识的具体事物,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状态的观察认识,去了解其所涵盖的抽象知识。换句话说,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原理以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模拟观察,以对具象的了解作为途径去了解抽象的东西。

以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内容为例,当教师提出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在脑海中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是轴对称?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思考,学生只能对轴对称进行抽象的理解,而无法洞察它的深刻本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通过课堂模型模拟的方式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轴对称的特点,深刻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折纸、剪纸的方式来阐明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知识的模拟观察,学生更能清楚地理解轴对称的原理特点,并能对一些有轴对称特点的图形进行总结。

三、数学课堂教学“杀手锏”之自主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3篇

一、对课堂观察的认识

1.“为什么看?”――确立明确的主题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之一,对观察者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决定课堂观察成功的关键点。即观察者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看”,才能知道自己要到课堂里去“看什么”,走出课堂才能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怎么看”。我们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进行思考,从关照儿童的角度出发,确立系列观察主题,如:基于学情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新旧知识联结点有效突破难点……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课堂观察,是真正指向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这一目标的。

2.“看什么?”――设计科学的量表

在一阶段的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时候看似科学的分析居然是偏离主题的。如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基于学情研究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虽然前期的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计中也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观察量表还是沿用了“学生投入状态的观察”“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等主题的量表样式,没有凸显出对基于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只是穿了新鞋而没有走新路,观察是浮于表面化的。这学期,我们把教科研组长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研讨,力求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求各组结合主课题,从某一个或两个观察点分析维度,开发切合主题又包含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大要素的观察量表。

3.“怎么看?”――规范过程的管理

在正式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之前,让每一位参与者对其所要观察的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铭记于心,才能在课堂中捕捉到与主题相关的东西,才能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主题式的整理和分析,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组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管理。

(1)要求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序,活动后有汇总。各组要在活动前对包括主题设计、人员安排、进度设置等有清晰的表述,活动中注意记录(拍照、录音、录像均可),及时活动信息,活动结束整理资料,制作PPT进行汇报,并在各教科研组之间展开评优。

(2)要求各组重视课前会议。引导观察者学习理论,以理论指导研究,使研究更为科学有效;让观察者明晰自己的观察点、观察方法等,从而观察到最有用、最可靠的信息,如此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

(3)强调跟踪观察。我们一直认为,要改进教学行为,尤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跟踪观察的机制。跟踪观察是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有效手段。医生治疗慢性病的病人,较少“药到病除”,往往要采用多个疗程、多次医治才有可能康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问题,往往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病”,因此需要多次的“复诊”。所以,主题性跟踪观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

二、课堂观察常态化的策略

1.与课例研究相结合

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关系十分密切。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华师大的崔教授说,课例研究与课堂观察是有很多重合之处的。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要求以教科研组为单位,采用课堂观察对课例进行合作研究。各组在活动前有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的确定、研究的详细进程,都在计划表里清晰呈现,活动就据此有序开展。课堂观察部分要按照“观察―反思―改进”的活动链条进行至少两次。

2.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简单来说,我校的主课题研究目标是让教师通过研究儿童,思考如何促进儿童快乐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能力得以建构。课堂观察是研究儿童极为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是否基于学情,就必须进行课堂观察:我们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还观察教师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预设……

3.与日常研究相结合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初中英语;教学作用

课堂观察主要是指观察人员带着明确的目的,根据自身的感知与相关的辅助工具,直接或者是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课堂观察的过程就是一种技术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并且及时对课堂情况作出教学评价。课堂观察的过程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方式融入教育界的行列中。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概述

(一)对象

课堂观察的对象具有流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出现不同的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观察者与观察对象来确定不同的任务内容。教师自身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时刻关注自己的形态、教学方式及肢体语言等。并且也可以将学生视为对象,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对授课的情况反馈等。如果是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观察者,他们所关注的成果更加全面,既可以是教师的上课情况,又可以是学生的听讲情况,这种观察的方式更加客观也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二)方法

课堂观察主要分为定性观察及定量观察,定性研究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并且由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情况做出详细且大量的记录,并且还应该记录好自己本堂课的表现、感悟,及时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定量研究需要观察者通过一定的目的设计好相应的观察图表,然后根据实际内容参与到具体的观察行动中,由此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报告。

二、课堂观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课堂开课之前,观察人员需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观察,并且根据实际的观察任务确定不同的观察位置。如果所观察的对象是教师,那就应该选择较为靠前的座位,如果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进行观察,则需要选择距离学生较近的位置,这样既方便了观察过程,又容易得出观察结果。

保证学生的自然状态,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动的特征,对于很多新鲜事物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课堂观察工作的进行中,应该注意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观察,避免影响学生的正常情绪及学习心态。只有通过正规的观察途径才能保证观察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与精准度。观察者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己的工作姿态,真实地记录课堂情况,并且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做好记录,在课下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沟通,帮助其进步。

三、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一)及时发现问题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很多问题都会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显现出来。例如,教师时常面临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会忽视学生的语法能力,导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比较传统的语法翻译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忽视了语法技能与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如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通过课堂观察对这一问题及时查找根源,并且让教师可以发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增进师生感情,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的过程就是改善教学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中能够正确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与能力,同时也能针对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教师现实的教学状况,帮助他们更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对相关的教学活动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修改。通过观察的过程能够让教师积极改进平时上课的不足之处,有经验的教师也会通过整个观察的过程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相关的英语教学过程进行改善,学习更优质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课堂观察能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改善起到巨大作用,课堂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复杂的情境,因此,需要观察者按照相应的观察目的及观察提纲,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与补充,更加真实完整地反应教学情况。

参考文献:

[1]毛秋萍.优化教学环节 促进学习目标达成:基于一节初中英语公开课的课堂观察[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9-103.

[2]擎面.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10.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第15篇

课堂观察作为教研方法虽然有着重要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指导作用,但尚未理论化和被教师广泛采用,更未被列入师范生技能培训项目。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中安排有教育见习,要求学生到小学听课,但由于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课堂观察指导,听课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为深入了解师范生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好教学改革准备,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从课堂观察的作用和不足等四个方面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一)问卷设置

问卷根据LICC课堂范式,从观察的内容与过程设计等方面分成四个部分,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其中“课堂观察准备”部分共9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对于被观察课堂的了解程度、观察目的以及准备工作等信息;“课堂观察过程”部分共9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授课记录、授课环境、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等;“课堂观察后续”部分共5题,主要了解见习生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工作,包括评课讨论或总结等;“课堂观察反思”部分共10题(其中2题为半开放多选题,分别有7个选项;1题为开放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对课堂观察的态度以及需求度。本调查共分发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2010级的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该院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核心,目前英语师范生约有3000人。该院英语教育专业2010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已学习“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并于2012年10月在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天以听课为主的教育见习活动。他们对小学英语课堂及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对英语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符合调查的要求。

(三)研究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百分比统计数据方式来分析结果,从课堂观察的四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课堂观察准备

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认为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学习教学方式,其次是为了学习课堂管理;而选择观察对象的原因主要是随机安排和组织听课,各占45%左右。师范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以观察授课教师为主;课堂选择方面也比较被动,随机性比较大。对于被观察对象和内容方面,师范生选择“基本了解”的均占85%以上,可见在课前师范生能有意识地了解被观察的学校、学生、教师、教材和授课内容等方面;但选择“非常了解”的不到10%。此外,半数以上师范生认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课堂观察指导或培训,这正好能说明他们无法透彻了解被观察对象的原因。

2.课堂观察过程

课堂观察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出了观察量表等工具,然而根据调查,师范生选择的观察工具只有记录本,量表或录音笔等工具的选项为0。没有更为科学的手段记录,这意味着师范生缺少可信度较高的课后研讨资料。观察的方式则显示出师范生缺少合作观察的意识,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都表示他们观察的过程都是个人进行,并没有分工合作,更没有事先安排观察的目标或内容。师范生观察的关注点大部分集中在授课教师上。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表示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是教师活动、教师教态、教师使用的教具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授课步骤的时间安排、教师的活动范围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视线。由此可见师范生基本了解课堂观察内容,具备观察能力,但由于观察工具的不足,因此观察还不够完整。

3.课堂观察后续

这一部分调查是了解师范生课堂观察后是否有进一步的研究,提升课堂观察的作用。半数以上师范生表示他们课后会做总结,但如果没有教师组织则不会进行讨论。而指导教师或任课教师在课后“总是”能组织评课的仅为5%。虽然分别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总是”能发现授课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有时”能发现的也有20%左右,但仍这说明师范生课堂观察的后续跟进不足。指导教师与任课老师应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师范生的课堂观察活动,组织评课讨论活动,总结得失,给予系统的指导。

4.课堂观察反思

在调查中师范生一致认同课堂观察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43%的同学希望每学期能组织听7-12节课,并能有教师进行观察方面的指导和组织评课。关于课堂观察的具体收获是多选题,我们根据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序如下:体验教学经历,发展实践性知识,增进专业反省意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其他”一栏有同学提及课堂观察能提供模仿教学方式的平台,能让自己更加坚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也可以增加师范生的教学经验。调查说明师范生在课堂观察中比较重视自身教学经验以及知识的提升,而对教育事业的其他内容则收获不大。总体而言,课堂观察对英语师范生提高专业素质是有效的。对于“观察效果不足可能的原因”同样是多选题,排序为:课前准备不充足,缺少总结经验,教师指导不足,所学知识无法有效应用,与同学合作不够,对观察的重视不足。这说明师范生对于课堂观察是重视的,但仍需要指导和掌握观察的方法。

二、师范生课堂观察的建议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师范生具备一定的课堂观察能力,课堂观察对师范生的专业提升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师范生的课堂观察活动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参与课堂观察活动不足,师范生没有足够的教学观摩和实践机会;(2)缺乏与被观察教师的交流、对话,观察前的准备工作不足;(3)不了解课堂观察的重要性或方法,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获取课堂教学资料;(4)课堂观察群体数量大,指导教师无法做到适时指导与讲解;(5)师范生之间缺乏合作和讨论,难免以偏概全;(6)观察的记录工具有限,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笔记之外,还需要设计更多适合的、精确的、科学的记录表格及量表;(7)观察后缺少及时反思、总结观察经验,导致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要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奠定师范生的教学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就必须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课堂观察应作为师范生技能列入课程,师范院校和教师应重视课堂观察的作用,在进入课堂前给予师范生足够的培训或指导,使其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了解观察的内容,掌握观察方法。其次,教师应提醒师范生注意课堂观察的方法,让量表和其他工具走入课堂,同时发挥团体合作精神,恰当分配观察的工作,使观察完整而有科学性,为评价和讨论留下依据。再次,“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应重视观察后的评价与反思,增加评课讨论活动。最后,有条件的师范院校不妨增加实践机会,让师范生更多地走入课堂,增加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