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

中学生教育培训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特长生 培养与训练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体育特长生可以对整个学校的运动锻炼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带动整个学校的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学习,这就使广大体育特长生产生较大压力,容易引发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寻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保证体育特长生正常学习的同时,大幅度强化训练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念,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法律环境 法律教育

现有的创业培训中比较注重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强化,更多地关注企管、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对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关注较少。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创业成功率低,稍有不慎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误入歧途。

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为例,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大学生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企业和自身利益。

一、创业中法律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强音符,创业也已转化为大众的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诸多优势,也是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到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处事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品质。这些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创业者,从寻思创业伊始,必须充分认识分析创业环境,因为创业成败与创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创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往往更重要。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习俗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社会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创业者要全面考虑,能利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不能违反的要严格遵守,创业者对社会环境利用得越好,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条件下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无一不是在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护之下才能正常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企业创业活动同样是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的,创业者必须考虑法律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对其创业活动所面临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并在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成功创业的预期目标。因此,加强创业中的法律教育与培训非常必要。

二、创业初始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经过一番踌躇满志的构想,开始准备创业,这就进入了创业初始阶段了,创业者首先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会造成很多不可避免的纠纷,严重的话还会危及企业生存安全。创业者不必了解有关法律的所有内容,只要知道哪些法律和哪些关键内容与新办企业有关就够了,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主,要知道法律不仅对企业有约束的一面,也同样给予你的企业以法律保护。

(一)关于设立经营实体,进行行政审批的相关法律问题

设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如果从事特定行业的经营活动,还须先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比如开网吧,需要得到公安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的规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最为常见。设立特定行业的企业,还有必要了解有关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软件区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有关地方规定,这样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创业地点,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大学生创业需要依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消防、卫生等行政审批程序的一些具体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这部分相关法律的教育与培训应重点放在各种不同经济组织的具体特点,包括责任形式、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设立条件要求、公司章程、投资协议、经营管理等内容,让大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并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准备资料,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二)关于资金、设备场地等相关法律问题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筹集创业资金时可能涉及银行贷款、财产抵押等问题。如果不是以货币资金出资,而是以实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或其他权益等出资,以及在企业经营也会涉及租店面及办公场所,这些都会涉及诸多的法律问题,需要了解有关票据、合同、担保、出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教育与培训,本着“必需、够用”原则,精简优化法律教育培训内容,让创业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应用关键的法律知识,至于较为完整的法律条文学习、熟悉及应用,有待引导大学生遇到具体的经营问题能够做到寻找相对应的法律文件,边学边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法律水平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创业经营阶段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创业初期阶段以设立某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为主,完成行政审批企业登记手续,这仅仅是创业的开始,打好基础后,接下来要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同理,创业者不得不面对许多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而且是稍有不慎或忽视,极有可能使新设立的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令企业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认识把握好下面几个法律问题无疑有助于创业成功。

(一)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

创办的企业进入经营阶段后,创业者也就是经营者要遵纪守法,履行好企业的法律责任;现有的法律体系已日趋完备,不少法律法规都或多或少从各个不同方面规范了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现举二例说明履行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就展示了对创业经营阶段中法律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

其一,创业者必须依法纳税。任何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及时、足额纳税是创业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创业企业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创业者要了解熟悉《税收征收管理条例》,明了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基本义务和权利,这些责任概括起来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开设银行账户、依法报送财会制度、依法设置财簿、依法报送财会核算资料、依法办理纳税申报、依法缴纳或解缴税款、依法实施发票管理、依法使用税控装置、依法结算税款或提供担保、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等。

其二,创业企业务必尊重员工的权益。市场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在劳动力流动加快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优秀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争夺的重要资源,所以新开办企业一开始就要特别重视尊重员工的权益,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之道,自始至终培育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宿感,避免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损失。

至于法律层面而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有相当多的条文明确规定了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应尽的法律责任义务,比如必须依法与员工订立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依法为员工提供劳动保护和安全、依法支付劳动报酬、依法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依法处理劳动争议与纠纷等等。

(二)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

进入创业经营阶段,利用企业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几乎都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创业者要尽可能地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有可能做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和保障企业利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成为法盲,不懂法不守法,会使企业陷入歧途,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需要创业者了解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这里着重强调几部法律法规,非常有必要作为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等,下面择其中一二说明。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言,其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创业者重点了解熟悉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义务,以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教育培训中侧重在于熟悉掌握法律禁止的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竞争中触犯了法律底线;至于《产品质量法》的教育培训中则应强调创业者了解熟悉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与制度,要创业者熟悉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不得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禁止性规定,履行作为性义务和不作为性义务。限于篇幅,其他相关法律不再累述。

总的原则就是要精选核心的、与创业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概念与条文,有的放矢,让大学生易学易记,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转化为创业企业保驾护航的能力。

(三)依照法律解决纠纷

创业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内开展管理活动,对外发生经济联系,都会产生各种法律关系,难免会有各种摩擦矛盾、争议纠纷。因此创业者要了解熟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法律,依法处理争议纠纷,熟悉掌握法律中规定的具体诉讼程序,更要有积极收集相关证据的法律意识,还要有各种相关预防措施及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保障企业利益。以《民事诉讼法》为例,在具体的法律教育培训中,要让大学生理解并掌握诉讼制度、原则、管辖概念、诉讼程序,实训模仿撰写诉讼文书,能够独立进行诉讼,最终具备用诉讼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长培训;教学资源;生成性;培育;利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71-03

校长培训中,教学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要素之一。教学资源包含内容很多,除了有课程及教材、师资、设施、环境、信息等资源,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实现培训目标亦有支持作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是相对于训前预设教学资源而言的一类特殊的培训教学资源,是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可作用于培训项目,有益于培训目标实现,有利于校长专业成长的教学资源。

一、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分类

在中小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研究中,有研究者根据中小学课堂的特点,从若干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个体资源”与“集体资源”、“内显资源”与“外诱资源”、“已用资源”与“遗存资源”、“主动性资源”与“被动性资源”等。

因为校长培训是一种成人教育,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所以校长培训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在生成性教学资源方面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特点。首先,校长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比中小学生丰富得多,并且他们乐意将之与同伴分享。这一特点使得培训中诱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事件”相对较多。其次,校长培训的教学过程不仅限于课堂,还有大量实践考察等课堂以外的活动形式。这一特点导致了校长培训在课堂以外增加了许多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再次,校长培训中授课教师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培训项目里一位教师往往只被安排一次教学,这与中小学课堂内学科教师是固定的也不同,学员不断地认识“新”教师,与不同知识类型、学术风格、人格特征的教师接触的机会多,“触点”多,产生“火花”多。这一特点也导致课堂以外生成性教学资源出现的机会增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校长培训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与中小学课堂有差异,授课教师讲得多,师生互动的频率和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特点导致了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机会较中小学课堂为少。所以说,校长培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与中小学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背景和条件存在一定差别,它不仅是生成于培训课堂,更多的是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且,生成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其自身特点。

校长培训教学的主要要素是学员、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有鉴于此,本文将校长培训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做如下分类:

1.生源性资源,指由学员“携带”的教学资源。每一个校长学员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专业认识和态度,有一定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学员身上“携带”的这些东西加上他们在培训中的情感体验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生成为教学资源。正如北京教育学院从资源特征的角度将学员分为四类,每一类学员都存在其特有的资源价值。

2.师源性资源,指由授课教师“携带”的非预设教学资源。授课教师除了事先准备提供给学员的教学资源,他们身上还“携带”有许多自己的思想、知识、技能、情感等资源财富。在培训教学过程中,他们头脑里的教学智慧、“随身携带”的教学资源会被临时“征用”,这些都可能生成教学资源。在课外,他们主持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实践经验或研究成果、他们与学员建立起的专业方面的交往等,都可以是生成性教学资源。

3.共生性资源,指由于生生、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教学资源。培训是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授课教师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会有多种形式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生生、师生共同的活动、相互的作用,往往生长出新的如情境、事件、认识等可为培训服务的“材料”。例如,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有时出现不同观点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学员提供了认识、判断及评价事物的“靶子”,如经培训者恰当利用,则学员对此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这是由学员及教师等若干个体共同作用而生成的教育资源,所以是“共生”的。

4.衍生性资源,指因培训的内容或方法、模式的实施而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培训的内容、方法与模式等都属于预设的教学资源。在这些预设资源发挥作用过程中,有时会生长出新的可用于培训目标实现的“材料”,它可以是“关系”、“机会”、“条件”、“动机”等。这种新“材料”便是衍生性的资源。例如,南京晓庄学院和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两京校长班”,两地的校长于异地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后来历时一年的在职研修过程中,有的学员还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团队到对方学校互访交流,共同开展管理和教学研究,既促进了学员本人提升,也帮助了学校工作的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校长培训中的作用

1.有助于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增强培训效果。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围绕培训需求安排的,有时也可能因资源条件所限、培训者视角所囿等原因造成课程的编排、教学的实施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让学员在享用预设资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可用资源,为学员增加学习机会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学习形式。生成性资源来自于培训过程,与学员的生命活动有紧密联系,因而容易增强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情感对学员的穿透力、感染力,提高培训效果。

2.有利于培训资源建设。生成性资源是预设教学资源在培训中的延伸与拓展,常常是应情而生、应时而生、应需而生。它们有的生成于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特定环节,有的则“寄生”在预设教学资源上;有的仅存在于培训活动持续期间,有的在培训结束后仍能存续,长期发挥作用。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可以使可用培训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有的还能在校长专业发展中起到预设资源起不到的积极作用,有的甚至可以积存下来成为培训者手中今后的培训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员积极的学习情感。许多生成性资源生成于学员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活动中,它顺应学员的情绪、态度和认知倾向,在使用得当时,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促进学员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员愉悦的情感体验,乘势而上地促进学习,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

有的培训者会抱怨培训教学的资源不足。其实,如果把培训中的生成性资源培育好、使用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弱缺。

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培育与利用

不能因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培训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就放弃对它的主动把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的,我们应当积极地了解其生成规律,把握调控权,着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把它纳入到培训资源的建设中去。生成性教学资源相对于预设资源来说是新生资源。新生资源的产生路径无非是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培训者应当充分认识生成性资源于校长培训的补益,重视发现自然生长的资源、主动地开展资源的人工培育并发挥好它们的效用。

1.调查摸底,搜集“矿藏”信息。生成性资源之所以谓之“生成性”,是因为它不是预设而是在培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因学员或教师的原有认识、态度、情感等在现场情境的发酵、烘焙、激发中嬗变生成,有的是本来就蕴藏于学员与教师个体身上的“成品”资源,在培训过程中被“暴露”出来。培训管理者要了解学员和授课教师携有多少与本培训项目相关的资源“矿藏”,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探矿”。例如,让学员在开班报到时交上一份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本单位调查报告,或工作计划、工作案例、研究论文等,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学员在本专题方面的认知水平、理论功底、经验程度、成果价值,另一方面可将培训有价值者列为备用资源。又如对所聘的外单位教师,了解其除了所讲专题,还有哪些关注专题及研究成果。

2.组织互动,“摩擦生电”,开发共生性资源。在化学上,催化剂可能使两种物质生成新的化合物。校长培训中生成性资源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催化剂”,而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所发挥的组织、引导作用就可以是这种“催化剂”。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组织开展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生命体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影响之下,原有的资源因素易被激发,生出新的教育资源。这就像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都带上了电荷,两块木头快速相擦能生热。互动的方式可以有围绕专题分组讨论、召开专题沙龙、进行角色模拟、开展项目竞赛等。例如,让学员分别扮演校长和“教学质量上不去”的教师,模拟校长找教师谈话,一同查找原因谋求改善。谈话过程生成的教学资源既可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水平和沟通技巧,也可帮助校长增加对教师心理的了解。又如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我们组织全班到学员所在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在过程中学员们发现该校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特色,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我们抓住这个机会,邀请该校校长专门做了一场报告,介绍他们的体卫工作经验。之后有的学员还带了本校中层干部前去访问学习。

3.主动培育,发展衍生性资源。野生菌菇好吃有营养,但数量有限。人工培植的菌菇可补野生之缺,同样为人们带来美味。在对生成性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关注资源的人工培育。人工培育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借助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组织管理方法及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培育出多种衍生性资源,使培训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长久、学员受益面更宽阔。例如,在培训管理中注意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功能,为培训衍生新资源。在2011年举办的一期任职资格校长班,我们在开学初就选好班委会,配好班干部,加强优良班风的创建。在班委的组织带领下,这个班的凝聚力很强,学员关系融洽、热情高涨,各项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班委还自发组织了多起校际交流互动,推进了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携手发展。又如着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衍生新资源。我们在培训班开展文体活动以及学员聚餐时,邀请授课教师参加,其间学员与教师亲切互动,加深了感情,为学员在今后长期获得专家的指导打好基础。

4.任务驱动,促进资源生成。在学习任务驱动之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更易被激发。而在被激发的情形下,学员及教师个体身上和群体内部“携带”的各类资源因素相应活跃起来,容易被调动来形成资源,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我们在骨干校长研修班的实践研修阶段,安排学员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有的学员被导师吸收到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组里,在课题组内得到导师悉心指导并完成科研任务。这种情况下的导师的课题及课题组对学员来说就是生成的衍生性教学资源。又如,在农村校长提高培训中,我们安排学员分组用两天时间考察学校,并为被考察学校写出该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诊断报告。有的学员把考察小组接到自己的学校,让小组为自己学校做现场诊断。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在理论指导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校工作起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当中,接待学员去做诊断的学校是生源性的教学资源。因是在自己“同学”的学校做诊断,小组学员受到了周到的接待安排,可以看到校内实际工作的真实面貌,完整获得各种资源信息,学员据此做出客观分析、科学判断,活动成效很好。

在骨干校长培训中,我们让每位学员填写“教师培训授课专题登记表”,要求学员写出自己研究比较成熟的可以为教师培训开设讲座的专题名称。我们将之纳入教师(校长)培训专家资源库。在这个任务“逼迫”下,每个学员即使是被动的也得去将某些教育专题研究透彻,钻研清楚,整理成篇,为我们在本班或其他班级的培训扩充了资源。

四、提高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的要则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即时生成”特征,使得它往往原本不在培训者视野里,其产生时机、存在形态难以事先把握,并且在自然生成的情况下常是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如果说培训课堂内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授课教师的话,那么,培训课堂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就主要在于培训管理者了。培训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以提高其生成率和利用率。

1.勤于学习,扩展专业境界,提升专业情操,拓宽培训资源建设的视野。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确立对校长培训事业的积极情感,多学习校长培训理论,了解学校管理理论和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经验,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关注校长培训的资源建设,努力探索并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规律。

2.密切联系学员,深入培训课堂,提高发现、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培训管理者要和学员多接触、多交流,和他们一道活动,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把握学情、教情。要尽可能坚持和学员一道听课,并在课后对讲课内容做出点评。要能够从培训过程发生的事件中发现其教学资源价值,并适时、恰当地加以利用。例如,授课教师某次讲课中的观点引起学员不同意见,课后培训者及时引导学员对有争议的内容开展讨论,通过辨析,使学员的认识锤炼得更加科学,在辨析的过程中得到教益。

3.在设计培训时着意搭建生成教学资源的温床。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与模式、培训管理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生成教学资源。所以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者可以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在设计培训方法与模式时、在确定管理办法时巧妙创设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情境”,经过有意设计的“温床”可以生长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培训目标的教学资源。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意识影响越来越大,致使人们陷入自私、不为他人考虑的洪流中。这种大环境对医疗体系的冲击日益明显,现在医疗体系人文素质缺失,尤其在年轻一代的医学生中更为明显。2008年,周庆等人对某高等医学院校的5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人文关怀状况调查问,结果显示:(1)与患者碰面不打招呼的占52.6%;(2)问病史语气生硬的占52.6%;(3)能与患者愉快顺利沟通的仅占27.1%;(4)体格检查中动作欠轻柔的高达61.3%川5)用冷手及昕诊器胸件直接体检的占55.7%川的体检时未为患者保暖的56.3%;(7)体检不注意保护患者身体隐私的53.2%;(8)在办公室讨论结束后学生常常不将用过的纸张收起、不摆好座椅就走人,等等以上仅仅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小事,但现如今连上述小事都不能做到、甚至都没有上述意识的医学生、甚至医务人员也存在,连最基本的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都丧失了,又何来人文精神?

而当今的医疗环境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人文素质。高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舒适、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许多奇病、怪病由此产生,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1世纪的医学模式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也发生巨大的转变,从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社会一环境"模式,治疗模式也从"医一一病一药(手术)"转变为"群体一保健预防主动参与"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这就决定了医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而且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原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解决当今的,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技术、掌握新知识、创造新方法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已迫在眉睫。医学需要创新,而宽厚的人文精神可以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但应对问题的深入探索,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联想和并进一步综合,才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是擅长小提琴。他认为物理给他知识,音乐给他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元限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而培养想象力则离不开人文教育。因此,除了因通过各种培训,如多站式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诊治能力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也是必须的、具有深远意义的。

怎样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怎样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使之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共同提高,培养全面适应当今医疗环境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成为摆在当今医学教育工作者案头亟需解决的难题。我院结合已经广泛开展的医学生毕业实习多站式技能培训,通过在技能培训基础上加入人文教育、开展人文关怀的方式为解决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1 医学人文教学的内含及意义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最初的过渡阶

段,也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和社会的早期阶段,我们设立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主要通过介绍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及医学史上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启发医学生为医学奉献的精神,坚定医学生为患者服务、救死扶伤的信念,并引导医学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跟患者、患者家属及同事之间进行沟通,建立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使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培训提升至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 提高教师素质,潜移默化的对医学生进行连贯的人文医学教育

在我国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以松散、补充的方式存在,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在医生教育以及执业过程中是断链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将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贯穿始终,我们寄希望于优秀的带教老师,希望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同学们耳濡目染。因此我们对各科室专职带教老师的选拔提出明确要求,将具有良好的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和带教意识作为选拔带教老师必备条件,要求其除传授临床技能外,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着重培养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生学会怎样正确处理现代医患关系,帮助他们梳理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复杂的关系。将此作为临床带教质量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龟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带教老师的人文关怀素质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同学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法,克服只见病不见人的弊端。让医学生切实感受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魅力,并深刻地体会到固化的诊疗模式虽然看似元错可以挑剔,但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过程更能体现和达到医苦的本质。

3 强化医学生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的意识,并将其加入临床多站式考核,与临床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事迹教育、讨论、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实习同学完成从人的医学到医学人文的认知苏醒。让实习同学明白,无论技术如何飘升,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芒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版依与医学家的 职业操守。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的形式,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临床实践过程中,践行人文关怀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并就医患、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点评,让同学们既互相分享成功的快乐,又相互指点医患交流中应改进的问题。医学人文关怀除了应体现在医患之间,还应体现在医务人员之间、带教老师与实习生之间。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认真、准确的传授临床技能,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同学,让学生体验到被关怀的温暖。通过友爱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感受被爱的感动。从而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去关心病人。创造温暖、相互关心的优良环境,让实践大文关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除了在道德层面要求医学生自觉进行人文关怀活动外,也将其作为临床多站式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医学人文关怀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多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我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积累到的针对医学生实习人文关怀的培训探讨以及先进的人文关怀考核体系应用到实习生临床多站式考核之中,加强学生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并作为其评优的硬性标准之一。

通过教育与评分的双重措施积极、切实推动我院的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工作,使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执业技能,为以后面临的繁杂的医疗工作输出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医学人文执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坚持不懈将人文理念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去,为促进人类健康,营造和谐的医唐、关系尽到一份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lJ周庆,戴正庆,桑爱民.实习生医学人文执业素质培养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1):110.

[2J王莉,田素莹.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执业素质[J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41.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党校 大学生党员 培训教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其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党校是在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培训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先进分子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阵地,是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高校党校在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员是党的细胞,大学生党员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党性修养如何,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党校姓“党”,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同志指出,“党校事业的发展历来是同党的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是高校党校肩负的一项极为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培养教育功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校办学宗旨和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常抓不懈,求真务实,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在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系统宣讲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长征精神,继续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研究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运用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成为及时转化党建科研成果。在学校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等方面,带队伍、培养人、薪火相传的重要阵地。

二、以建立长期受教育长效机制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随着新生党员的增多,有的党员在高中阶段没有经过党的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有的党员入党动机不正确,有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角色转变不迅速,定位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党校可以牵头,安排院系学生党支部书记、高年级学生党员与这部分新生党员座谈或组织专门培训,对其进行继续培养教育,使其明确岗位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确立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

为进一步解决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问题,我们高校党校还要加大对预备党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各高校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预备党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不牢、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功利性、入党动机存在实用性倾向等。因此,高校党校在预备党员的培训教育中,要突出《中国共产程》、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的学习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宗旨、党性修养教育。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预备党员的政治觉悟与思想品质。增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强化党员意识,进一步突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入党。

为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组织观念、唤起他们对加强党性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继续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践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党校可以定期举办毕业生党员培训班。

与此同时,高校党校还可以把举办党总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务秘书以及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务干部等各种培训班列入党校经常性计划之中。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在各种培训班中,紧紧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以学习实践《中国共产程》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除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培训以外,还应注重从不同角度就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创新党员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机制、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研讨。为进一步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格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以创新教育形式为动力,不断夯实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基础

在大学生党员的各类培训中,要注意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克服理论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做法。根据高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密切联系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采用“三法”进行教学,突出了党性培养和锻炼的结合。

第一,互动教学法。在当前,我们高等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在党校教学中重要作用日显突出。教学双方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思想水平,安排适当提问,有助于了解听课效果,帮助学员理解、记忆知识要点,及时纠正学员听课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员思考问题,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引导和启发学员把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有助于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积极组织学习班的各个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讨论。

第二,实践教学法。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巩固和深化培训教育的成果。近年来。有的高校党校组织学生党员“三下乡”服务队赴革命老区,深入社区、街道、农村等开展党建调研。了解民情、服务群众,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深刻的党性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大学生党员听取优秀党员教师、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使他们在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大学生党员从实践层面上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感悟,同样收益匪浅。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学体育教师 教学评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国家赋予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育教师培训是指体育类教育教学为目标的院校教师进行的扩充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工作。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加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培训却是提高教育者自身专业化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1年暑期兵团中学继续教育培训和“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1)”的培训教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设计“国培计划——兵团初中体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1)”教育效果评价表,发放问卷73份,收回问卷73份,回收率100%,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合格问卷70份,合格率达96%。8名被调查的专家对问卷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查,从专家对问卷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问卷整体设计比较完善,具有较高的效度。为保证问卷发放的可信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从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3)深度访谈法。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现状

2.1 培训基地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6月接到兵团教育局师资培训处委托承担“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1)”培训工作。作为兵团体育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这次培训的基本情况。

2.1.1 培训师资

培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XXX,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研究会常委、外聘教授5名,副教授5名,兵团一线优秀教师8名,职称中教高级。培训团队既有高校的专家教授,也有在一线从事工作多年的优秀教师,有竞技体育的专家,也有体育教育学的教授,有理论有实践。

2.1.2 培训资源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是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公共体育教学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新疆兵团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中心、新疆兵团国民体质测试中心、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体育教学训练硬件设施齐全,体育场馆,其中体育场1座(塑胶跑道,12000人看台,内含人工草坪足球场1个);游泳竞技综合训练馆1座;综合体育馆1座等硬件设施西北一流。可以为学员开设出前瞻前沿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大学培训经验丰富,是拥有全兵团最好的教师团队,最好的硬件设施再加上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兵团教师培训的最佳选择。

2.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教学评价

2.2.1 课程内容设置

教师培训与教师所授课程是否一致这一(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5页)问题中:34%的培训教师认为是完全一致的,基本一致占39%,占到教师人数的73%,说明与培训教师所授课程一致。通过访谈得知教师选择原因是因为地处边远地区受教学环境的限制所上课程无法在学校开展,而通过和培训教师的交流反映出理论和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培训教师认为课程应满足教育改革需要的为37%,当前工作需要为34%,总和为为71%。只要求培训要能跟上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带给培训教师改革信息,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访谈,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信息接触机会较少,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域文化都对现实的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

2.2.2 培训组织形式和制约因素

在调查中培训教师选择脱产学习的愿望最强,但在参加过的培训中却是最低的为14%,体育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和实际参加的培训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认为最佳的培训方式为在职学习,而在“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形式”中,排名第一,有84%的人也认为是在职培训,说明教师有参加在职学习的机会;半脱产学习却以9%的数据在“你认为最佳的教师培训方式”排名最后,在“参加过哪些形式的培训”中半脱产以15%排名第二,比例也不高。这种形式的学习参加人数少,参加的欲望也不高。

通过对培训形式调查分析得出:班级授课教学比例最大;其次是研讨式教学。究其原因,集中教学方式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最好开展,组织起来容易简单,其他的教学形式相对组织难一些,对教学内容要求也比较复杂。

2.2.3 培训考核

在调查中培训教师还是希望在职培训的机构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教师希望通过考核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考核成绩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肯定。

调查表明: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和作业分别占56%、59%,开卷考试41%占相互对应。既希望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又希望考试内容的灵活多样,通过作业和开卷考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体验式培训模式概述

体验式培训,是指参与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文献查阅,体验式培训自引入我国后,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应用于高校的大多是体育类课程,形式也多为户外拓展训练。具体来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足

心理健康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基本上都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堂讲授会比较枯燥,且容易学过即忘,达不到教育目的。体验式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精神

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习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触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所以,体验式培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

3.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承受挫折的能力――“挫商”已经变成一个热门词汇。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家人呵护备至的关怀,或许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但常常会缺乏较高的“挫商”。体验式培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挫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体验式培训中的活动和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发挥潜力,与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

三、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为探讨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1.方法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教学1班为实验班,教学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2.教学实施阶段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确定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人格特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五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在实验班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拓展培训中的分组方法,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8组,各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由组员自行选出组长,作为之后各项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常用的体验式培训模式:

(1)头脑风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解“人格”概念时,先请各组同学组内讨论一分钟,讨论内容为“形容一个人格的词语”。每组学生贡献三个以上形容人格的词语,教师按照学生描述将其写到黑板上,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们描述的词语归类,并引入“人格”中“气质”和“性格”概念。这样就由老师的枯燥讲解变成了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将真实带进课堂。在讲授“心理危机应对”课程时,教师从日常心理咨询记录中整理出8个典型案例,隐去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派给8组同学。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个案,找出问题症结,并寻找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解决策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个案和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做出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真实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正向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开展“情绪管理”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法。首先提出一个情绪失控的咨询和治疗案例,案例中涉及的教师和学生角色都由各组学生扮演,教师视时间安排挑选3~4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做出点评。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入“情绪管理”方法和原理。通过对角色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4)课堂游戏――小游戏大道理。每次课堂活动中,教师会视时机穿插体验式培训中常用的小游戏,如训练发散思维的“填充圆”游戏,训练反应能力的“握手游戏”,认识潜力的“鼓掌30秒”游戏等。通过游戏后的体验分享和教师点评,每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引申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道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3.成绩评定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根据各组活动成果质量、参与积极性等给予小组平时成绩。在对照班上,教师也会按照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给予平时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期末常规考试中,实验班成绩90分以上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以上;实验班成绩80~90分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实验班没有不及格学生。可见,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引入可以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价值认识差异也很大。实验班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心理学课程是有价值的,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对照班的学生认同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的却不多。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大学生 潜能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公共课程,进行有关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诚然,这些音乐教育不能对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但它能给大学生授以“美”的知识,带来“美”的感受,引起“心灵”震撼。加之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多方面产生着无形的精神力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国古人也曾有过许多精辟名言,阐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其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这种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们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他们有较明确的政治追求和政治理想,有主见、能明辨是非。大学教师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这项工作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音乐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公共课程这一阵地,选择优美动听而又富于思想内涵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鉴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笔者在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就引入了经典革命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国、中国,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英雄的人民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消灭一切侵略者……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歌词,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旋律,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为振兴中华不懈努力。再如,气势磅礴,豪迈壮阔《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流淌着那种势不可抵挡的中华民族壮志豪情,镌刻着永不泯灭的爱国情怀,又怎能不使大学生心灵深受震撼!这些,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外,我还投其所好,有选择地让学生欣赏周杰伦专辑中的一些中国风歌曲,如《青花瓷》、《东风破》、《本草纲目》等,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学教育效果明显,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大脑细胞的催化剂。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许多科学实验研究表明,音乐能有效地开发右脑,开发智力。笔者所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化课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长时用脑,精神疲惫,学习效率不高。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音乐这种特有的直觉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相关音乐活动大有裨益,如发声练习、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合唱队排练、乐团训练等音乐实践活动。活动时间可安排于下午课后,晚间或是双休日,定期定时,长期坚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将是深远的。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习音乐是件愉快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能得到身心的愉悦。无论学习唱歌、演奏,还是排练、演出、比赛,都需要全身心投入,积极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这无疑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研究发现,经常练习唱歌的人,身体多个系统都可以得到训练,其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得于开发和提高。再如弹钢琴或练习其他乐器,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经常组织学生排练、演出、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大学生音乐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丰富多彩,我院各系部每年都会举行国庆晚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学院学生会每年的一大盛事更是隆重而热烈:在学生中通过层层选拔角逐,评选出“校园十佳歌手”。此项赛事引起学院所有学生的密切关注,报名参赛学生达几百名。整个活动过程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排练。显著效果,反响热烈。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收获极大。学生会工作人员也是乐在其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各项文体活动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审美素质是培养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也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凯洛夫曾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诸多要素,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时常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引导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也主动与积极健康的音乐为伴,勇于摒弃颓废音乐和不健康的艺术形式,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注重真善美,人人争做自尊自强,文明修身的当代大学生。

五、音乐教育能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提高

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的专业课程技能操作性都很强,3年或4年学习的后期阶段,都会有实验实训这项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技能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会逐渐上升为一门技术,是这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谋求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提高是间接的,它借助一些歌曲、乐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劳动观念;另外在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训练课上,学生必须脑、眼、手、脚、身体密切配合,神情专注,方法得当,讲求效果,这些基本要求与专业技能业务实践有着极大的共同性和共通性。而且同样能培养吃苦耐劳作风及磨练意志。

此外,音乐教育活动也能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如今社会关系复杂多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培养大学生真诚守信、开朗乐观,果敢大方,能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的健全人格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音乐活动、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过程,为他们接触同学、老师、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投身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渗透领域是多方面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认真思索,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本刊讯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有超过10万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2006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37.3万人,预计实际录取人数为19.5万人左右,还有近18万考生不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这些考生中,除了一部分继续复读外,还有9万人左右将进入社会,成为新增劳动力,他们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如何关注和引导这批人培训、成才、就业,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当前教育系统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省教育厅提出了“注册入学”、“四不限”、“两自愿”的优惠政策,招收未升学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省教育厅还要求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要求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学校要把开展对未升学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和项目安排要与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相衔接、相挂钩,而且把输送到本辖区以外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纳入对市、县的考核内容。二是省市招生部门将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生源信息,提供给各市、县、有关职业学校有的放矢地落实招生生源。三是改革对普通高中的评估考核办法,普通高中不仅有责任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更有责任动员、引导推荐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有学可上,学到技能,能够就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用人才。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弘扬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鼓励所有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目前,各市、各职业学校正在抓紧落实省教育厅的部署,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面向所有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湘江)

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本刊讯近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防科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促进国防科技专业基础研究工作;努力推进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国防科技发展需要的国防科技学科专业新机制;加强国防科技学科专业的保密管理工作。

陕西是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切实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保卫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子洲)

高校毕业生西部工作3年可申请代偿助学贷款

本刊讯从今年开始,中央部属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凡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3年以上,中央财政就代他们偿还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

财政部和教育部近日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并对这一政策作出详细的解释。《办法》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参照办法规定的原则,制定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本辖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每所学校每年上报的代偿资助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当年高校毕业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人数的5%,农林、水利、地质、矿产、石油、师范、民族、航海等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较大的高校,可适当提高比例,但不得高于8%。每人代偿资助总额以该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实际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为限。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国家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的高校毕业生采取逐年代偿资助的办法。毕业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代偿助学贷款本息的30%,第三年代偿本息的40%,3年代偿资助完毕。

这位负责人介绍,所谓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是指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艰苦地区的艰苦行业。如果毕业生服务未满3年,提前离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他们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除正常调动、提拔、工作需要换岗而离开外,就业单位应要求其及时向办理代偿资助的原高校申请取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资格,并与银行重新签订还款计划书,改由毕业生本人负责偿还全部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

这位负责人强调,就业单位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给高校,并凭毕业生重新签订的还款计划书为其办理离职手续。高校应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并将毕业生返还的资金及时上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于不及时向高校提出取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资格申请、不与银行重新签订还款计划书、提前离岗的高校毕业生,一律视为严重违约,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要将其不良信用记录及时录入国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轩轩)

陕西省教育厅拟授予张昭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本刊讯今年7月12日,现任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小学校长的张昭同志为了保护学校集体财产,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歹徒,英勇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公共财产安全,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誉。

张昭同志与盗贼英勇搏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事迹被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7月18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出通知,对张昭同志予以通报表扬,并号召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张昭同志学习活动。7月20日,省教育厅发出通报,就张昭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省教育系统予以通报表彰。7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以《学校利益高于生命》为题介绍了张昭同志的事迹。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摘 要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现实工作中尚存在着 思想上不够重视、教育培训资源不充足、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 发展。要使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使学生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通过健全工作模式、加大 工作力度,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等途径,进一步创新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 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 教育培训 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31 Implementation Ways of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ork

LI Meng, DENG Xiuyun, GAO Pingping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work, but due to som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e real work still exist in terms of ideology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ources are not adequat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other issues than a single, certain ex- ten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so that students get into full play the role of party members, we must work through sound patterns, work harder, content and innovative form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other channels, to further carry out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y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arty building;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 party members

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 作已经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 径。将学生党员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学业成 绩优异、能力素质突出、作用发挥明显的学生骨干,是学生党 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切实提升学生党员能力素质,发挥好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是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创新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国共产党在 9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来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党建工作。近十 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2004 年中 央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中指出要“发挥党的政 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学校 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 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提 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3 年 7 月中组部、、教育 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 党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 号)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全局 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 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为核心,以加强 教育培养为重点,以完善管理服务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信念 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高 校学生党员队伍”。在第 22 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主持会议时强 调,“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高校思 想理论建设,筑牢高校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础。”

(2)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 工作的切实需要。在中央高度重视以及各高校扎实推进相关 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 在充分肯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成果的同时,我 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发展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 失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等。这些问题既涉及 到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密不可分。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育培训工作实效,将 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学生党员能 力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破解高校学生党建 工作的一系列难题。 2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发展工作轻教育培训的倾向较为突出。学生党员 的发展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工作,但不是唯一工作。 党员发展要做好,发展前和发展后的教育培训工作也要同步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数量与质量失衡的问题,学生 党员入党前与入党后表现不一的问题,学生党员作用发挥不 明显的问题等等,都与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有关。现实工作 中,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但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工作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组织管理也往往不到位。 (2)教育培训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资源 主要指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和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场所。 承担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老师一般由校院二级党务 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组成。承担学生党 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老师均为兼职老师,且日常管理工作、教学 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前面所述工作理念上的原因,导致教育培 训工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不到位,相关老师难以全身心 地、深入扎实地开展此项工作。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场所,一 般是借用学校各类会议室、学生活动室等,少有专门的供学生 党员学习、交流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尤 其是自主学习交流和社会实践受到场地的严重局限。 (3)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党员开展教 育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学习、革命传统文化学 习、形势政策学习、文件和会议精神的学习、优秀党员先进事 迹的学习等;教育形式以讲课和会议为主,辅以志愿服务、参 观考察、社会实践等,较少借助移动互联等新媒体手段。目前, 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为 90 后,其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强。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一 些陈旧的教育内容和呆板的教育形式难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 的热情,反而容易使其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学生党员对理 论学习和教育活动的态度整体来讲不够积极,虽然大部分学 生党员能接受并完成教育培训任务、参与教育管理活动,但主 动参与的少、被动参与的多,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成效。 3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途径 (1)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教育培训 力度。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的重要途 径。要破解当前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对相关工作予 以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相关工作列入学校党建工作的 重点内容。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力争形成学校党委 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和学 院党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党委在面上抓统筹、组 织和学工部门在线上抓延伸、各学院党委指导下的学生党支 部在点上进行示范的“面―线―点”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确保 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培训工作专人负责、落到实处。再次是要 加大教育教训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吸引和培训,使广 大思想政治理念课教师、党务工作者有能力做好学生党员教 育培训,同时也愿意为此项工作投入时间精力;另一方面要变 “应急”、“应景”培训为常规培训,将培训工作做成品牌,让学 生党员愿意参加培训,期待参加培训。 (2)将教育培训目标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创新教育培训 内容与形式。教育关系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现代教育主张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也是教育 活动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由此,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工作既要充分研究教育培训的目标和实现途径,也要充分了 解学生党员的需求,将教育培训的目标内容与学生党员内在 需求相结合,将传统有效的教育培训形式与 90 后大学生党员 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相结合,积极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 式。一方面,要对学生党员群体进行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拟 定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其一是分别针对预备党员、新生党员、 毕业年级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拟定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其二 是将教育培训工作分为常规培训与发展性培训两类。常规培 训内容应包括党的基本知识、党员权利义务、国内外形势政策 等,着重强调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发展性培训则在常规培训 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并强化演讲与口才能力、领导力、社会 实践能力等,着重强调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 用,做一名优秀党员。另一方面,认真研究 90 后学生党员学 习和发展特点,使教育培训不仅仅局限于讲课和讲座,更能通 过研读、研讨、观摩、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党员受教育、长才干。 认真建设好教育培训各项内容,在教育培训内容足够丰富的 前提下,给予学生党员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教育培训内容 与形式的空间,将集中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 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 (3)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全面增强教育培训 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不再是“父传子”、“师 传徒”,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学 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同样要考虑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充分发 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党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中 的参与度,使其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在参与中影响 更广大的学生。一方面,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教育培训工作进 行延伸,使教育培训始终贯穿于学生党员在校的学习成长各 阶段,引导学生党员自主进行学习。如将特殊时点开展的学 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党员在校内外开展的志愿服务、挂 职锻炼等工作纳入教育培训的实践环节,将学生党员自发开 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纳入自主学习环节内容等。另一方面要充 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生动性、时效性、吸 引力,发挥学生党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自我教育、同侪教育 作用。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将传统课堂教 学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等,还可以开通学生党员教育学习 平台微博、微信,将教育培训内容与展示教育培训成果相 结合,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西南交通大学 2013-2014 年度党建基金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尹鹤灵, 马化祥. 北京大学创新开展本科新生党员培训工作的思路与做法 [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2] 罗金艳. 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的基本思路 [J]. 前沿, 2012.19. [3] 宋海琼,高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沈阳 师范大学的调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1篇

第一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我省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促进我省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第二条加强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重培训轻考评现象,提高现有培训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三条推进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和规范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依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省卫生厅、省人事厅《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等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归口管理、统分结合。在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上做到“三统三分”,“三统”即统一归口、统一规划、统一考评。“三分”即分类指导、分别实施、分级负责。

(二)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根据卫生工作需要,结合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卫生人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考核评估、保证质量。不断完善教育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对每一培训项目执行情况都必须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效益。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发展远程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师资,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是以省卫生厅名义,由厅机关各业务处室承办的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及受卫生部或卫生厅委托,由厅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承办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项目管理。

第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对象为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在职在岗的卫生人员,包括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农村卫生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等。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省卫生厅成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由厅机关各相关业务处室组成,厅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厅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科技教育处,负责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各业务处室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联系工作。

第七条厅领导小组职责

(一)负责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二)制定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及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

(三)审批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及工作情况报告。

第八条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统一收集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二)整合、统筹和调配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三)编制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四)论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方案;

(五)监督检查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六)制定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标准;

(七)考核评估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八)统计汇总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决算等),编写《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信息》;

(九)向厅领导小组报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总结;

(十)负责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及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九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职责

(一)制定本处室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二)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处室年度计划,协助编制全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三)组织实施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

(四)教育培训项目结束后,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培训工作总结;

(五)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质量监控,并协助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六)完成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制度。厅领导小组每年底召开会议,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和部署下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安排。必要时,厅领导小组可临时召开会议,研究有关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各业务处室协调,厅科技教育处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负责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审批制度。每年12月30日前,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将下一年的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厅领导小组审批后,于次年初统一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临时性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省卫生厅委托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项目,由承办单位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制度。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将教育培训项目进展情况及相关信息报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完成后均必须请学员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调查表》(表2),统一汇总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报表》(表3),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三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证书管理制度。按照《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和省卫生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相关岗位培训管理,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颁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等。

第四章计划与实施

第十四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不同,分类别、分层次编制科学、合理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申报表》(表1),由厅领导小组审批后,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年度厅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交由成员处室实施。

第十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公共卫生人员培训计划、社区卫生人员培训计划、乡镇卫生院卫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计划、卫生监督人员培训计划和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等。

第十六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认真组织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由中央、省财政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按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编制印发的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按照项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卫生人员的全员性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培训和在职在岗人员的医学学历教育由厅科技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章内容与形式

第十七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内容应根据卫生工作重点,围绕岗位职责,满足岗位需求,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十八条全员性培训以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知识为主,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卫生行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医学综合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十九条专项性教育培训以专业性、专科性、专题性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卫生管理、面向专业卫生人员的医学学科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二十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形式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远程教育等多种灵活多样方式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及网络技术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使基层卫生人员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员性教育培训可利用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简称“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有条件的专项性教育培训也可利用“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

第六章基地、师资与教材

第二十二条建立省、市、县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教育培训项目。应根据各类教育培训内容和要求,确定一批相关培训基地,如省级进修基地、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基地要做好服务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三条从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四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要配备有与教育培训内容相一致的教材、讲义和教学辅导资料。

第二十五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须报厅领导小组备案,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组织开展的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师资情况和教材、讲义等须在培训结束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经费与使用

第二十六条由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经费要按照项目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款专用。

第二十七条其他教育培训项目的收费须根据物价部门有关教育培训的规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十八条要规范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要确定经费使用范围,以保证培训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远程教育、光盘制作、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考评

第二十九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监督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考核情况作为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条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卫生人员进行监督与考评。每个培训项目要根据培训要求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或技能操作考试,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第三十一条对组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与考评。每年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本年度教育培训情况报各相关业务处室,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各教育培训项目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汇总表》(表4)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监督与考评。

第三十二条对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要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自我考评,确保教育培训质量,每年底将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情况报相关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承办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

第三十三条对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质量进行监督与考评。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评估表》(表5),组织专家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每年通报评估结果。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2篇

(一)社会教育培训需求相当旺盛社会教育培训面向各年龄段群体,尤以青少年需求最为旺盛。调查显示,福建省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热度越高;越是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优质学校,学生对社会教育培训的需求越强烈。二是在校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时间段主要是周末或者寒暑假,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利用晚上参加学科晚自习辅导。三是在校生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年龄段,小学人数最多,初中次之。

(二)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培训类型上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课程设置多层次、多门类,主要有语言类、文体类、文化补习类、兴趣特长类、考证过级类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审批情况来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审批,教育咨询类公司主要在工商部门审批,还有一部分技能类的培训在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从实力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市场目前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形成了国际知名培训品牌、跨省连锁培训品牌、本土培训品牌“三足鼎立”态势。从规模上看,福建省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正规军”,即由教育部门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或培训学校;由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教育咨询公司;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技能培训学校。二是“游击队”,即散见在社区的小机构、“小作坊式”的补课教室,这些小机构满足了部分家长就近补习的需求,但没有在政府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很难监管。三是“个体户”,即部分教师在家中自办的补习班,或个体经营的托管机构,更难监管。

(三)多种因素催生社会教育培训市场火爆场景

1.家长对子女殷切期盼,望子成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没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没变,导致众多学生投入社会教育培训中;

3.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补充;

4.禁止学校集体补课为社会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5.就业竞争逐步前移为学业竞争,社会对课外辅导的需求日益强烈。

(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双刃”作用近年来,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拉动下,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推出名师一对一、晚自习作业辅导、学科课程辅导、艺术特长培养等培训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高薪引进公立学校在职教师为领衔名师或兼职教师,招聘大学毕业生或公办学校退休教师为专职教师,解决了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业内人士估计,仅福州市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就超过5万人。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培训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第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举办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培训班,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补课活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二,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各类预科班、衔接班、学科辅导班、一对一名师辅导班等,大搞提前授课、超前教育,影响孩子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三,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以名师猜题、提高学生成绩、保证考上重点学校等为噱头开展招生宣传,助长了为应试而学习之风。第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收费不菲,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以福州市晚自习辅导为例,一般大班全学科辅导收费每科每小时为50元、小班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70元,一对一辅导每科每小时收费200-500元不等。厦门、泉州等地收费更高。第五,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名师为噱头进行招生宣传,以虚假广告迷惑学生家长。有的专家名师仅仅被聘为顾问,并不负责直接授课,有的只是举办过几次讲座或公开课而已,真正负责授课的教师往往只是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一些在校大学生。

(五)政府部门积极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先后出台了有关民办非学历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如福州市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了《福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对培训机构办学场所、资金要求、教师资质及审批程序等做了统一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海沧区、泉州市丰泽区、石狮市以及蕉城区、邵武市等也制订了有关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文件。各地还通过年检、专项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厦门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组织街道、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年检,同时将年检结果通过教育局网站向社会公布。泉州市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严格审查、依法审批,鲤城区、丰泽区联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安全专项检查和民办学校收费检查。福州市及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无证办学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不定期公布无证办学培训机构名单,向全市学生及家长发出《抵制“黑培训”,远离教育欺诈———致全市学生及家长的一封公开信》,避免黑机构损害整个培训行业声誉。

二、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政策定位模糊,管理部门职责不明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机构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审批获得办学许可证,并到民政部门登记为非企业法人单位的民办学校后,才有权依法从事教育培训。《民办教育促进法》还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国务院至今未就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制定“另行规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但目前国家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也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非营利性培训机构由教育或劳动部门审批,哪些培训机构应该按照营利性培训机构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管理部门职责模糊不清。

(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多头,责权不一致难以监管到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涉及教育、工商、民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出现多头都难以监管,导致社会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乱象。主要有:

(1)无证办学培训机构难以取缔。受利益驱使,各种无证办学机构仍层出不穷。

(2)超范围经营现象比较普遍。大量教育培训机构以教育咨询或教育科技公司为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实际从事的却是课程辅导,超出咨询公司的经营范围。

(3)擅自设立教学点。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申请办学许可证后,往往随意开设分支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办学资质没有经过审批,在办学质量、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4)师资水平不达标。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大量聘请大学毕业生或在校生充当“名师”,这些培训教师往往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5)乱收费。目前福建省物价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管理采取成本核算、物价报备、公示收费的收费制度。但受办学成本影响,一些培训机构随意调高收费标准,也没有按规定进行收费公示。

(6)虚假广告,退费纠纷多。一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并未经审批,往往打出名师授课、一对一教学等虚假广告,作出“保校、保线、保分,无效全额退款”的承诺,迷惑家长和学生,产生大量退费纠纷。

(7)转让频繁。一些中小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频繁转让,不仅转让办学资格、办学场所,还连带转让学生,无形中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三)政府部门工作衔接不够,影响了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近几年来,福建省教育、工商、民政、消防、税务、公安等部门在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清理整顿无证办学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各部门间配合不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媒体刊登教育培训广告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无证办学机构的招生广告误导消费者;培训机构教材审查把关不严,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审查,造成教材的实用性难以保证;对无证办学机构的非法所得查处执行主体不明确,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具体执行没收黑机构的非法所得;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协调不够,许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并没有按有关规定到同级民政、税务、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办理登记及相关手续,导致监管困难;收费投诉案件处理不尽如人意,工商部门对社会教育培训收费仅仅是登记备案,教育部门虽然负责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但对收费投诉案件无力查处,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有关合同提交司法机关审理。

三、对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一)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和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纷纷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引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从国内来看,浙江、安徽、济南、西安、宜昌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的措施。校外培训是学校主流教育的一面镜子,它的兴起应引起社会各界对学校主流教育的反思。政府不应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过于排斥,而应理性细致地思考如何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来抑制社会教育培训需求,规范社会教育培训办学行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既不应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而加以限制,也不应对席卷全球的校外培训风潮漠然视之,而应该采取积极的、理性的态度做好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非常重视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依法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利于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政策和做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北京市、江苏省、成都市等省市先后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福建省各市县也出台了一些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从总体上看,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省级层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针对福建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管理上存在的职责不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出台各级政府部门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教育、工商、民政、劳动、税务、消防等各部门职责,也可参照北京市、宁波市等地做法,对培训机构的资质由机关业务部门实施前置审批。

(三)加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由政府牵头,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卫生以及教育、劳动、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全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行动。对现存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无证培训机构,按照条件基本达标与不达标进行梳理,对经过扶持有望达标的机构,应引导其走上正轨办学渠道,对小规模的无证办学点,可采取与正规办学机构联合办学等形式,在引导中促使其规范发展。各前置审批部门每年要对经批准举办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年检评估和督导,督促其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质量,年检评估结果给予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年检不合格的,由前置审批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或由机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依法办学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补助。建立教育培训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行业信息交流、业务协作,引导制定高质量的行业标准,使教育培训行业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道路。加强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培训机构和培训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培训行业综合信息网站,及时公开行业有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相关动态等,供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

(四)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属地管理机制,由乡镇、社区负责开展本辖区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情况巡查,发现无证办学行为,由乡镇、社区予以取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教育、工商、消防、公安、民政、税务、城管、电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研究,互通信息,共同推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赋予有关部门执法权力,由政府明确交工商、消防、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办学、违规办学行为予以取缔,对非法所得明确由工商部门予以没收。严禁举办小升初、初高中衔接培训班,搞超前教育。严禁公办学校教师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扰乱公办学校教学秩序。严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广告或夸大宣传,凡在市(县、区)级以上媒体培训机构广告,必须向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严禁超范围经营,教育咨询公司不得从事课程辅导,教育培训学校(中心)不得擅自设立分教学点等。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3篇

摘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以高中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受到了职教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分析了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总结了此种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

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内涵发展;科学构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25-03

如同“百川归海,不背其源”,教师培训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的内涵同样由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几组概念构成:“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员”、“教书”与“育人”。只是在这里“教育”更多的是改变是强化是提升,“教学”更多的是培训是研修是更新,“教师”是指导者培训者,“学员”则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教书”与“育人”则是从专业成长和师德师风方面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加强和提高。因此,教师教育工作是一个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探究提升教师培训的内涵发展,我认为依然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前下,根据教师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来科学构建其长效机制。

一、探索教师教育发展进程,正确评价现状,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

探索教师教育的历史进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得很久远。但现代意义上的培训教育,特别是成规模成体系的培训,则是近些年的事了。由于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有差异。以陕西宝鸡地区的教师教育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标志,其以前,主要是学历提升教育和以职业道德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以学历提升教育以主,多为教师自动自发的个体行为,统一的性很少。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主要采取校本培训的形式。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教育,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规定。

第二阶段: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始到2010年。在抓好学历提升教育的同时,开启了教师全员培训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培训管理上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政策规定,培训与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挂钩。在培训手段上有了新发展,教师培训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有机配合的立体培训教育模式。使教师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途径更灵活。更具有时代特色,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需求。

第三阶段:从2010年起,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教师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的建立和培训体系的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的召开,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已逐步建立起了“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校本研修等相互支持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且从培训机构、经费保障、培训目标、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从管理层面讲,教师教育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的教师培训逐步走向成熟,为内涵发展、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地位确立,教师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逐步树立,关注教师教育培训的氛围形成并日趋成熟。二是教师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开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三是教师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培训的内容、模式及措施不断创新,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教师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的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远远落后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二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行业的不均衡、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教师培训与计划制、命令制,过分的行政命令与行政推动,挫伤着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生命自觉性”难能得以实现。教师培训的思想理念、施训手段都远远落后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二、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生命自觉,是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

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层次多、责任重。同时,又面临着教育领域共性的许多困难。在提升教师培训内涵,科学构建发展长效机制中,立足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唤醒培训者的生命自觉尤为重要。“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外力的促进,即非“被发展”,“主动自觉发展”也因此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唤醒生命自觉,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常态性地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及教师的需求,适时开展符合实际的培训项目,尽力改善教学与服务,努力提高培训者的专业水平,使教师教育工作向着更加深入全面、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1.加强规划管理,探索科学化教师培训机制。积极调研,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实现师训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坚持依法治教。通过调研,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提前安排教育培训专业及计划人数,让教师对培训整体了解,根据个人需求参加培训,调动自觉性,促进积极性。

2.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培训教育目标。高层次的培训团队、高品质的培训课程、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高水平的实践基地优化配置,是实现培训教育目标的良好条件。同时,结合培训实际,设置科研题目,共同研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理论导引重创新,理念更新重前沿,实践操作重实效,人文关怀重过程”的指导思想,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体现培训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真正使参训者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得到陶冶,感受到现代培训带来的变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上转变教育理念。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不仅是―种理论的创新,更是一种实践的创新。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打破常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1)授课与交流相结合。培训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力求每次讲授能解决―个重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求每个学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能反映自己教学经验的论文,将全班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听取大家意见。(2)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由于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在职教师只能参加短期的离职培训学习或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为此,既要做到高度重视集中学习过程的实效,又要指导教师学会业余学习提高。(3)送教上门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组建以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的“师训”讲师团,针对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先由个人根据专题内容准备讲课稿,再观看课件进行教学研讨。(4)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加强培训指导。分别建立、充实学科指导小组,并根据其学历、年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果等,定期开展活动,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专题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进行讲授,指导教学改革,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紧扣教育改革和发展脉搏,体现教育本质和时代特色,科学构建提升教师培训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首要措施,而且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这对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师训制度,加强教育科研。

1.加强教师培训科研,建立基于“三个导向”的前期调研、设计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专业导向,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是提高教师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在设计培训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前,要下基层学校调研,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了解教师需求,征求教师对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设新的培训项目。二是开发基于新课程的高品质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交流研讨,开好备课会。主讲教师要认真调研和积极准备,同时与大家讨论交流讲课思路与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内容尽量接近教师的实际,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培训质量。

2.构建“五型”名师团队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开放型、系统型、专业型、研究型、学习型的名师团队,形成良好的管理、教学、服务机制是培训长效发展的潜力。选聘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组建培训讲师团队,并加强日常的培训和管理。一是加大外出学习力度,提高培训适应能力。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学习,以便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成校际培训交流协作网络。外出参加会议或培训教师围绕自己所取得的收获,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及自己今后怎么改进教学等问题写出书面汇报材料,让培训团队成员共享学习信息,强化校本培训效果。二是优化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全员发展。坚持日常的校本研修,开展教科研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能力建设。

3.构建基于网络社区的训后跟踪服务机制。高效率的培训后跟踪指导是拓展培训效果、延伸培训效能的重要途径。依托网络平台对学员提供更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更有效的指导,让参训学员在训后跟踪指导、互动交流中再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

4.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师训质量评估,采用师生和生师双向评价模式,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和问卷及终结性评价,及时调整培训安排,确保培训效果,形成教师教育科学、高效的管理评价系统。

中学生教育培训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新课改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意义、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提升我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却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这种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顺利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这一课题,以期为提高我国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整体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水平

我们随机对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共67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76.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有13.6%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仅有9.6%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上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探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无疑为增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知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2)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技能水平。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体育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要想达到体育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进行职后教育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有助于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一种有效的职后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能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体育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型团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所谓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是指以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为载体的一种职后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主要特点有: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相互交融。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培训过程中,既显示出动作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也彰显出智力技能的调节和完善作用,这两种教学训练技能始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行为习惯等,因此,即便他们在接受相同的教学训练技能培训时,每个体育教师将会感受到不同的体现,他们所获取的教学训练技能也将是有差异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⑧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在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技能培训中,一般会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效果;其二,是因为教学训练技能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分类情况,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对我国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基础上,认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六种:①教学训练目标设定的技能培训。教学训练目标设定技能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期望,体育教师所设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易于观察和测量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一类行为方式。它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亦是评价体育教学的依据。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目标设定培训就显得必要迫切;②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特定的沟通与交流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合理地准备和组织沟通与交流信息来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交流与沟通技能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素质,也是组织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③讲解技能培训。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技战术等进行描述、解释、分析,以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所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它几乎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④直观演示技能培训。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运动技术动作的表象、过程、要领等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直观演示技能是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能,因此,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这类技能非常必要;⑤反馈强化技能培训。反馈强化技能是体育教师以学生的练习行为为载体,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来对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情况进行诊断或强化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反馈强化技能是改进学生动作技术技能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因此,也需要进行培训来加以提高;⑥变化技能培训。变化技能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量与练习方式的转换、改变对学生身心的刺激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变化技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了变化技能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进行变化技能培训无疑是必要的;⑦控制技能培训。控制技能是体育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训练规律和教学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控制技能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法手段、练习负荷等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控制技能培训可以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地实现;⑧结束技能培训。结束技能是指在体育课结束部分时,体育教师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上述教学训练技能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的必备技能,因此,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这些教学与训练技能的培训,无疑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

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教学训练培训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传播学理论。

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行为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过程,第一步,要准备所要传授的信息;第二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把信息内容转换成可以传递的信号,如口头语言、动作示范等,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使其作用于学生;第三步,学生把所接受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内容,并通过加工处理理解内容,再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从上述体育教师教学训练行为的整个过程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学教学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相关模型对教学训练过程进行诠释,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训练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体育教学训练技能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譬如,哈罗德·拉斯韦尔(1984)认为,传播的过程就是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这种“5w”模式,说明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过程。

(2)行为学理论

行为学理论早已运用到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之中。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行为理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体育教学训练行为学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研究体育教学训练领域中引导人的行为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利用行为学理论,解析体育教学训练的复杂现象和有关规律,可以有效地学习、运用和控制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体育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训练行为准则和教学训练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应用适宜的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行为学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行为学研究成果也很快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