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篇

压疮,是指皮肤或/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这种损伤一般是由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一些相关的或不易区分的因素也与压疮有关,而这些因素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阐明【1】。中医又称“席疮”。“治未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2】,内涵多被解释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部分【3】。笔者将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压疮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1未病先防

压疮的发生多因久病、大病之后,气血耗伤,加之长期卧床不起,久病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复因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局部肌肤失养,皮肉坏死而成。若再因擦伤磨破,皮肤破损染毒,则会加重病情的发展【4】。《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化气生神,激发脏腑功能,充养形体,是健康的根本保障。同时要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根据《素问・刺法论(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发病学原理,预防压疮应内保真精,外避邪气,通过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况,从而防止压疮的发生。

1.1饮食调理:营养不良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的患者皮肤更容易受损,伤口愈合更加困难。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调摄饮食应遵循“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的原则。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可以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来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气血虚衰,湿邪困脾,故饮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

1.2情志调理:中医学历来重视养性调神在“治未病”中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使疾病无从发生。发生压疮的大多数是体质衰弱,长期卧床不起或瘫痪者,情志易烦躁忧郁多思,往往肝火旺盛,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受阻。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抑郁会引起血液瘀滞,从而加速压疮的发生和发展。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总是难免的,但是,过激的情绪变化,超过人体所能适应的精神刺激,就会扰乱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疾病,所以情志的护理对于预防压疮具有重要性,本着“护病求本”的原则,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真正“心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劝导、安慰患者,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预防压疮发生和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1.3劳逸适度: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可增强脏腑功能和体质;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因此,劳逸适度对压疮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吕氏春秋・尽数》曰:“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压疮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营养不良,需要足够的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在原发病允许和不影响疾病治疗情况下,应鼓励患者积极活动,协助患者经常更换卧位、做些合适的肢体按摩,采用劳逸结合的休息方式。这样既可预防压疮的发生,又能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其它各种并发症,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既病防变

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压疮的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对压疮进行辨证论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补益气血、和营托毒为原则。压疮早期,病邪较轻,正气尚足,病位较浅,此时建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防止压疮由浅入深,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若等到病邪亢盛,病情加重时再治,就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治疗压疮,仅对病变的局部进行治疗是不够的,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治疗原发病。

3瘥后防复

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压疮愈后的康复阶段,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应针对患者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4 结语

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地继承、发掘和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压疮的防治具有相当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欧洲压疮顾问委员会及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压疮的预防:快速参考指南. 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2009

[2] 张文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444.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食营养;干预措施;慢性代谢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提高,人们生活也明显升高,特别是膳食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脂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这几种疾病常伴随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疾患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已成为公众关注话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进行干预是目前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现将我市饮食营养干预措施对慢性代谢性疾病措施效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咸宁市温泉为范围,从门诊病例中,根据体检和血生化检查确定适宜慢性代谢性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入组时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观察中无一人退出。

1.2营养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干预组进行营养干预,半年后对照两组前后效果及两组最终效果,干预方法有:

1.2.1营养教育。通过健康讲座或者个体制定相结合,对膳食营养观念进行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有关营养及疾病的防治方式,包含“控制体重、体重与慢性代谢疾病关系”“高血压、高血脂防治基本措施”“食物的种类及营养价值”等进行宣传教育。

1.2.2膳食原则。参照国外资料[2],根据本地区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分别制定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膳食原则,通过能力检测仪器检测个人实际消耗的热量,按照饮食、运动能力的,用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原理开出个性化处方包含总摄入量、三餐食物的种类及数量,个性化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营养指导,让膳食结构符合健康要求。

1.2.3具体措施: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限制脂肪摄入、合理食用烹调油、限制钠盐、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度饮酒、限制甜食 ( 单双糖)、多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咖啡碱等植物化学物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体重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1.2.4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在开始及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后半年后制分别取手指血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到、时血糖,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酷酶法)和甘油三酷(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每两周测量一次血压和体重并记录症状。

1.2.5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录人数据并进行资料处理,组内比较检验,P

2结果

通过半年观察,干预组有明显效果。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三酰甘油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升高0.18mmol/L,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医生和营养师们已经越来越注意用膳食来防治各种疾病和维持人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124名咸宁区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者营养干预后发现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降低。

在对糖尿病人的营养干预中,强调适当地减少主食,鼓励增加粗粮比例,多吃蔬菜及豆制品;对高脂血症者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保持理想体重,少吃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饮茶;对血压异常者重点是控制能量,限制食盐、少钠多钾,减少胆固醇及脂肪的摄入,增加瘦肉、禽鱼肉及蔬菜的摄入,经过营养预后以下观察指标平均降低:空腹血糖0.81mmo1/L,餐后血糖1.80(lnm o 1/L,胆固醇1 13mm o 1/L,甘油三酷} 37mmo1/L;血压、体重明显降低,症状得到明显改变由此可见,合理饮食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者确有改善代谢、稳定病情、减少症状发生。

合理的饮食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中的许多成分,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合理膳食对防治这些疾病是合乎生理、安全有效的措施人。

参考文献

[1]刘斌.第352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06,18(006).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是由于创伤所致的脑部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可达40%-80%,许多作者均强调重在预防[1]如何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预防、周密治疗及合理营养等预见性护理,减少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外科护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2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护理,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2例,男45例,女47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61.6岁;患者均为受伤后24h内入院,经颅脑CT检查诊断证实,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单纯脑挫裂伤15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16例;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硬膜外血肿22;硬膜下血肿11例;以上患者均不合并其他损伤。

1.2方法采用格拉斯哥(GCS)昏迷分级和计分方法将以上病例划分为:重型:3-8分;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胃肠减压、预防应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早期肠内营养等护理措施。

1.3诊断标准[2]①若胃管中抽出咖啡色胃内容物,呕血及排柏油样便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②大失血等异常原因外,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应视为消化道出血。

1.4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目前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或脑干、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胃泌素分泌增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黏液分泌减少,粘液-HCO3-屏障受损,同时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增多大量释放,全身血管收缩,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胃黏膜血管强烈持续收缩,出现缺血缺氧,在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缺氧的情况下致出现黏膜损害进一步加重,出现消化道出血。是颅脑损伤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中枢性高热、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血症、低血压、去大脑强直;颅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神经细胞的钙超载,导致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均可以引起应激溃疡。为降低颅内压防脑水肿,应用糖皮质可促进了胃酸的分泌,损伤或减弱胃黏膜屏障,诱发消化道出血。

2结果

92例患者通过护理,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8.70%),经治疗后好转,疗效满意。本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相关报道。

3护理

3.1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好消化道出血危险评估,对于有长期酗酒吸烟史、慢性胃溃疡史、糖尿病史,或近期内无消化道疾病既往有无消化道出血史,是否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颅脑损伤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多数发生于伤后5-7d或更长时间,因此早期护理人员应在重点时段内重点观察患者是否恶心、呕吐呼吸异常、呃逆等现象则应重点监护。在护理时应采取头高位,抬高头部30-45°,防止食管反流。如果患者感觉腹痛更应严密地护理观察。

3.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床位、被单等干净,整洁、干燥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持续监测,对于术后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行颅内压监测,通过颅内压监测值,调整甘露醇的用量,避免盲目应用激素类药物。要建立良好静脉通道,如果患者并发大出血,能够做到及时补液、输血。

3.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和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高危患者伤后24h内早期留置胃管,胃管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硅胶管胃管,用石蜡油与利多卡因胶浆充分全管后轻柔插管,插管后妥善固定。每日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h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大便以及大便的颜色性状。区分鼻衄、呕血,如果胃液呈现咖啡色,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则发生应激性反应。患者呕血时应立即吸出鼻腔内呕出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4患者常规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采用静脉给予雷尼替丁、洛赛克、泮托拉唑等制酸剂,预防用药,因其特异性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氢钠ATP酶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同时口服氢氧化铝凝胶,加强胃黏膜保护。

3.5早期肠内营养对于预防消化道出血有重要作用,采取少量多次给予营养液,肠内营养物质可中和胃酸,增强胃轴膜屏障功能,对于留置胃管早期进行营养支持,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可降低肠黏膜耗氧量,增加肠黏膜下的血流量,减轻肠黏膜再灌注损伤。对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保持肠内正常菌群分布,为颅脑损伤的恢复建立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通过肠内营养可随时调配,以最大限度维持水、电解质和氮的平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热量摄入是危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接受合理营养治疗可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度。肠内营养越接近目标值,越有好的临床结局[3];早期肠内营养可刺激肠蠕动,防止胃潴留、促进排气、排便,保持大便的通畅,减小腹压,避免引起颅脑出血。

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针对此并发症以预防为主。因为颅脑损伤患者年龄跨度大,有因外伤致病的青壮年,也有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本组8例患者均为老年人,格拉斯哥(GCS)昏迷分级和计分方法为4分,属于重型颅脑损伤,由于老年特殊性,患者血管硬化、基础疾病多、临床症状复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弱,应激反应下降,代偿能力差,修复功能减退,当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对高危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胃肠减压、预防应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早期肠内营养等护理措施,本组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

[1]keit1ley JK.Histamine H2-receptor antagonists.Nars din Nort1 Am,1991,26(2):361.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塞;治疗;急性期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0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75岁,平均65例,有高血压病史15例,冠心病史10例,风心病房颤病史3例,糖尿病史8例,出现意识障碍17例,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8例,伴有肺部感染15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2例,脑疝2例。

2治疗及结果

治疗原则: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的功能恢复。结果:好转17例,死亡3例。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病灶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多发性脑梗塞,预后较差。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肠内营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2-02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进入老年化社会,原发性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呈现高比例发展,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是目前引起老年患者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及老年人生命和健康。关于脑出血的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提出,近年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病人处理中越来越重要,Hochwald指出:及时、合理、有效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老年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积极意思[1]。本组从2008年3月-2010年6月来对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场内营养支持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7岁-84岁,平均年龄74.3岁。出血部位脑室16例,小脑5例,脑干3例,皮质下10例,基底核22例。采集病史本组病前均无消化道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脱水、利尿、制酸及营养脑细胞等脑出血常规治疗及控制基础病治疗。入院后积极控制颅内出血情况必要时采取手术,入院后或术后24h内置入鼻胃管,试少量温盐水观察无胃潴留等症状后,给予小剂量(10ml/h)肠内营养剂(瑞素)经微量泵给入,逐日增量至每日给予约1500ml肠内营养剂(瑞素),计算能量供给约为1500大卡,再结合患者病情调整为肠内营养剂配合流质常规饮食、匀浆饮食,达到足量能量供给。

2 治疗结果

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血糖基本稳定,肝肾功能保持状况良好,未出现继发胃肠道并发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给积极处理脑出血的控制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患者治疗成功率。

3 讨论

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全身呈高能量代谢状态,随着疾病的发展,将出现一系列能量需求增加,机体营养成分大量分解为主的高代谢反应,3-6天达到高峰,持续在4-6周以上[2]。长期使用肠外营养会对能量代谢特别是糖代谢造成紊乱和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肝损害、通道感染等,有学者认为能量平衡与危重患者病死率直接相关:能量摄入不足会出现机体能量代谢紊乱,甚至可导致机体衰竭,能量过剩则导致严重糖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害[3]。故肠内营养可以减少发生此类情况,达到足量能量供给,减少并发症。

营养支持治疗理念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肠内营养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超过营养供给本身的范畴,起着补充、治疗及药物性作用。它不光光给机体提供所需的糖、蛋白质、脂肪,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而是朝着维护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病人康复达到治疗目的的方向发展。肠黏膜屏障的保护、肠粘膜修复、增长需有食糜与肠黏膜直接接触,对肠内营养的需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概括起来,营养支持除供给营养外,还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功能与结构、降低炎症反应和改善病人生存率等的作用[4]。

老年性脑出血病人还存在他的特殊性,因其自身健康状况差,营养储备差,对脑出血打击应激消耗大量能量和蛋白,处于过度消耗状态,导致了免疫功能等下降,极易引起肠粘膜屏障消失,细菌移位,增加感染并发症及病死率。所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建立是老年危重病人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5]。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建立,可以有效减轻营养底物不足,防止细胞代谢紊乱情况的出现,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并发症及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发生[6]。

在患者胃肠通道无禁忌的前提下,肠内营养愈早开始愈好,这是原则。但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已经减退,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患者尚处于应激状态,胃肠功能受抑制,此时使用肠内营养有一定困难,应进行比中青年更合理、规范的肠内营养。严密观察胃内潴留情况、严格消毒、使用纤维素型营养制剂改善老年患者肠道屏障[7],且要结合老年患者既往病史,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积极调整肠内营养成分及品种。早期肠内营养供给应循序渐进,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按肠内肠外配合、肠内与常规饮食配合,有少到多,有慢到快,有部分量到全量、注意观察、温度合适的原则,早这样治疗才是安全、有效、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Hochwald SN,Flarrison LE,Heslin MJ,el a1.Eady postoperativeenteral feeding improves whole body protein kinetics in uppergastrointestinal CAlrlcer patients[J].Am J Surg,2008,174:325-326.

[2] 赵旦,刘惠祥,宋小平,等.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颅脑损伤后消化道出血的作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3(1):33-34.

[3] 杨金升,于伟玲,罗晓红,等.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3:175-177.

[4] 黎介寿.重症病人营养治疗个体化的思考[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4):1.

[5] 尹明,黎檀实.急症重症应激状态下的营养支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2):127.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脾切除 门静脉 肝硬化 护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由于脾门血管护张迀曲,周围侧动工循环形式广泛,传统的脾切除方法往往较为困难,且会导致较 严重的并发症[1]。我科2003年9月-2005年7月采用原位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患者1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4.8±9.8)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伴脾亢8例,药物性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各1例,术前B超脾脏大小(肋下斜径)(17.2±4.0)cm。

1.2治疗方法 本给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原位脾切除,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脾脏在原位状态下断离胃短血管和脾门血管,然后分离周围组织,最后完整地切除脾脏。其中1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期行胆囊切除术,2例食管静脉曲张严重行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Hassb术,1例Sugiura术)。

1.3结果 本组10例,无术中和术后死亡,术中平均出血(581.2±683.4)ml,共2例输血,平均输血(100±213.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6±9.0)天,1例出现左侧胸腔积液,给予支持、输注白蛋白等内科治疗后痊愈。未有出血、静脉血栓、胰瘘、胃瘘等严重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病程反复,患者常有多次求诊的经历,其中1例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先后出现6次消化道出血,而且需手术治疗,致使患者情绪低落,怀疑自己的疾病难以治愈,失云生活信心,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情绪。给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原位脾切除的优势和护理经验,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营养支持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是围手术期预后不良的一项重要指标[2],有报道,低蛋白症患者的感染明显增加。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以维持机体蛋白质、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的需要。我们针对患者的条件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多种氨基酸、白蛋白等输注补充营养。

2.3出血和感染的防治 本组患者血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1.20~3.72)×109L]。血小板减少[(40-90)×109L],故患者极易出血和感染,护理上做好观察和健康教育,也是护理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定期测体温、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变化,嘱患者忌食带刺带骨的食物、防碰撞、外伤,刷牙要轻柔,注射部位用无菌棉球按压5min以上,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并予手术前30min静脉推注罗氏芬2.0g,这样可使抗生素在细菌未进入机体之前即可在血液循环和组织创口内达到足够的浓度,有效地抵御侵入细菌,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2.4术前准备 术前留置胃管、导尿管。插入胃管时先涂适量润滑剂,动作轻柔以免损破曲张静脉而引起大出血,术前备血600~800ml。

3 术后护理

3.1出血观察 多发生术后当日或48h内,最常见的原因为膈面或后腹膜区渗血,或脾蒂结扎红脱落。(1)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护2天,持续吸氧2天,以提高肝细胞的氧供。本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压偏低,收缩压在82~96mmHg,舒张压在45~60mmHg,心率在68-90次/min,但患者的面色及四肢末梢色泽均正常,腹腔引流管无活动性出血,考虑为硬膜外镇痛泵引起的低血压,48h拔除镇痛泵后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2)严密观察膈下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术后3h内出血>200ml/h,或>100ml/d,表示有活动性出血。同时应重视患者的主诉,观察腹部有无压痛。本组患者第一天引流量为100~300ml,术后第二天为50~100ml,术后第三天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高危人群为昏迷瘫痪者、老年人、肥胖者、身体瘦弱者、水肿患者、疼痛患者、石膏固定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发热患者、使用镇静剂患者、长期卧床的偏瘫、截瘫患者等。

一、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

1.1床褥的整理

病人的被褥要常晒,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具经常更换、清洗。尤其对估计易发生褥疮的患者床铺更要格外注意,每日整理2~3次,保持平整、干净、无皱褶,并使患者卧位舒适。

1.2皮肤的清洁

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对于易出汗的腋窝、腹股沟部位可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使汗腺排泄通畅,避免细菌、微生物的繁殖,也可涂少量油类或少许滑石粉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光滑度,避免皮肤因摩擦而造成损伤。

1.3加强营养

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抵抗性差,应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宜给予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多食含钾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桔子、绿叶蔬菜等。

1.4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

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1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1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并用软枕、气枕、水枕、气垫圈、海绵圈等垫在骨突出部位,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

二、压疮的护理

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护理措施

2.1淤血红润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危险因素,避免压疮继续发展;炎性浸润期护理原则为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浅度溃疡期护理原则为清洁创面,促进愈合;坏死溃疡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护理措施主要为定期翻身、减压,强调及翻身,经常更换,每2~3h翻身1次,局部可使用气垫、气圈等。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最好使用褥疮防治气垫床,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发展。而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如骶尾部、髋部、枕部、肩胛部、肘部、足跟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还可以局部换药配合红外线照射,照射距离应距患处约30cm,每天1~2次,每次30min,照射时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烫伤。

2.2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治疗,平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三、护理体会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当压疮的高危患者入院后,我们护理人员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如经常改变的重要性、发生压疮后带来的危害等,指导学会预防压疮的方法,如定时翻身,经常自行检查皮肤,保持身体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利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如软枕)减轻皮肤受压程度等,使患者及家属获得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骨突起部位放置棉垫,协助并指导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及时按摩受压处,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会阴,勤换内衣,严格交接班和记录,鼓励患者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压疮的发生。

总之,褥疮的发生常与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密切相关,临床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细心和爱心,使压疮的高危患者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8篇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常用术式,但术后再出血率为4.1%~17.3%[1]。1997年以来我院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进,即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基础上结扎并切断胃左动脉和胃冠状静脉主干,由于根部离断,故我们也称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断根术。1997年3月至2007年3月临床应用于42例患者,经临床应用及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23~57岁,平均43

(2)呼吸道管理:术后有效的咳嗽、咳痰对预防肺不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由于手术创伤及疼痛的影响,呼吸运动度减弱,应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鼓励并帮助患者咳嗽、排痰,作腹式呼吸运动。常规给予沐舒坦、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常规吸氧,必要时间断加压辅助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注意双肺呼吸音情况,观察呼吸动度及频率,注意有无肺炎发生。本组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痊愈。

(3)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吻合口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而胃黏膜病变多发生在术后一周左右,因此胃肠减压应保持通畅,注意胃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一旦发现有出血征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4)肝衰及肝性脑病的防治:由于肝脏的排泄、解毒和合成功能减退,加之手术的创伤,手术后易出现腹水、出血、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本组3例术后有腹水, 1例术后5天死于肝功能衰竭。采取护理方法有:①术前加强护肝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②测量并观察患者的体重、腹围并准确记录;③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有无黄疸、尿少,限制钠水的摄入;④检测肝肾功能各项指标;⑤胃肠外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输新鲜血、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支链氨基酸、精氨酸等,重者可输注肝细胞生长因子。

(5)门、脾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脾切除后,脾静脉内膜受损,血流变慢,血小板逐渐增加,易形成血栓并可延伸到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干内,导致大面积肠坏死[2]。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漏诊率较高[3],因此临床上护士观察到患者出现不规则性或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及腹水增加且消退较慢、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腹膜刺激征、脾区叩痛等症状和体征时,要警惕门静脉血栓的可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常规彩色超声检查是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有效方法。本组1例术后2个月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达504×109/L,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

(6)术后感染的防治:本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左膈下积液2例,临床表现为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全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39.8℃,大多数脾切除术后发热是有具体原因的,而所谓的脾热仅占少部分[4],所以对发热患者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针对性处理,如及时换药、充分的引流、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措施。当体温升高至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保持衣服被褥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更换内衣,床单等使皮肤清洁舒适,并注意适当补充液体。本组感染患者及时处理和护理后感染均得以控制。

(7)出院指导: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只能止血并不能解决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及肝昏迷的危险仍然存在,故需长期加强保肝治疗措施。嘱患者按时服用保肝、护胃、利尿药。遵循饮食治疗原则,合理安排营养食谱。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定期复查。护理体会

正常情况下脾静脉血流量只占门静脉血流量的1/4,肝硬化脾亢进患者其比例明显升高,脾胃区广泛的静脉交通形成和开放是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解剖基础,同时脾脏因长期静脉瘀血和脾动脉的高灌注充血而使脾窦扩张,脾脏体积增大。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能短期内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脾胃区高动力循环状态,既能急诊止血,又能延长再复发出血的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改善和纠正肝功能,术后继续护肝治疗,积极预防和护理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是断流手术成功的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金莲.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3):400-401.

[2]徐均耀,杨 镇,王雄彪,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3):133-135.

[3]王茂春,李 澍,朱继业,等.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9-271.

[4]刘亚光,牛力春,严琦敏,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时机与并发症的预防[J].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0):672-673.

.2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按分级A级25例,B级12例,C级5例。术前均有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史,B超检查显示:肝脏弥漫性损伤,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30例行X线钡餐造影,2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均提示有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行脾切除加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急诊手术9例,择期手术33例。

2.结果

41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术后第5 d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有并发症9例。其中,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腹水3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左膈下积液2例。无腹腔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短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9.6 d。术后随访3~48个月,获得随访资料36例,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食管X线钡餐检查:食管下端曲张血管明显减轻8例,完全消失28例,1例手术后2个月B超检查显示有门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均有手术及反复出血史,病程长、病情复杂,加之多次住院治疗,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均较重,对治疗疾病缺乏信心,因此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向其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加强饮食指导:术后再次出血与饮食不当、肝功能及营养状况差均有密切关系。因长期患病,肝功能及营养状况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内环境紊乱很必要。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向其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选用低脂、高热量、高蛋白(肝性脑病除外)、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易消化低盐饮食。切忌食用有刺激性和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引起食道静脉破裂出血。严禁饮酒,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3)改善肝功能:加强护肝、改善肝功能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及耐受性。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注意保肝治疗,改善凝血机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胃黏膜病变,防止出血。治疗时尽量选择对肝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术前避免使用鲁米那。

(4)呼吸功能训练:从入院开始即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的训练。良好的呼吸功能训练有利于拓宽气道,使呼吸运动度加深,增加肺活量和腹肌力量,增加咳嗽力度,有助于痰液的及时排出。术前教会患者积极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能够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

(5)口腔护理:嘱咐患者每天早、中、晚漱口刷牙,术前3 d用1.5%双氧水或口泰漱口液漱口,4次/d,特别注意齿垢及舌苔的清洁。

2.术后护理

(1)常规护理:术后24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疼痛、缺氧、血容量不足均可引起血压、心率变化,对使用止痛泵者要特别注意有无低血压和呼吸深度、频率的改变。密切观察肺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予处理。

(2)呼吸道管理:术后有效的咳嗽、咳痰对预防肺不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由于手术创伤及疼痛的影响,呼吸运动度减弱,应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鼓励并帮助患者咳嗽、排痰,作腹式呼吸运动。常规给予沐舒坦、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常规吸氧,必要时间断加压辅助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注意双肺呼吸音情况,观察呼吸动度及频率,注意有无肺炎发生。本组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痊愈。

(3)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吻合口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而胃黏膜病变多发生在术后一周左右,因此胃肠减压应保持通畅,注意胃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一旦发现有出血征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4)肝衰及肝性脑病的防治:由于肝脏的排泄、解毒和合成功能减退,加之手术的创伤,手术后易出现腹水、出血、肝功能衰竭及肝性脑病。本组3例术后有腹水, 1例术后5天死于肝功能衰竭。采取护理方法有:①术前加强护肝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②测量并观察患者的体重、腹围并准确记录;③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有无黄疸、尿少,限制钠水的摄入;④检测肝肾功能各项指标;⑤胃肠外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输新鲜血、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支链氨基酸、精氨酸等,重者可输注肝细胞生长因子。

(5)门、脾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脾切除后,脾静脉内膜受损,血流变慢,血小板逐渐增加,易形成血栓并可延伸到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干内,导致大面积肠坏死[2]。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漏诊率较高[3],因此临床上护士观察到患者出现不规则性或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及腹水增加且消退较慢、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腹膜刺激征、脾区叩痛等症状和体征时,要警惕门静脉血栓的可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总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常规彩色超声检查是预防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有效方法。本组1例术后2个月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达504×109/L,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

(6)术后感染的防治:本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左膈下积液2例,临床表现为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全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39.8℃,大多数脾切除术后发热是有具体原因的,而所谓的脾热仅占少部分[4],所以对发热患者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针对性处理,如及时换药、充分的引流、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措施。当体温升高至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保持衣服被褥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更换内衣,床单等使皮肤清洁舒适,并注意适当补充液体。本组感染患者及时处理和护理后感染均得以控制。

(7)出院指导: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只能止血并不能解决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及肝昏迷的危险仍然存在,故需长期加强保肝治疗措施。嘱患者按时服用保肝、护胃、利尿药。遵循饮食治疗原则,合理安排营养食谱。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定期复查。护理体会

正常情况下脾静脉血流量只占门静脉血流量的1/4,肝硬化脾亢进患者其比例明显升高,脾胃区广泛的静脉交通形成和开放是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解剖基础,同时脾脏因长期静脉瘀血和脾动脉的高灌注充血而使脾窦扩张,脾脏体积增大。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能短期内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脾胃区高动力循环状态,既能急诊止血,又能延长再复发出血的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改善和纠正肝功能,术后继续护肝治疗,积极预防和护理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是断流手术成功的患者尽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金莲.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3):400-401.

[2]徐均耀,杨 镇,王雄彪,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3):133-135.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9篇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4.8±9.8)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伴脾亢8例,药物性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各1例,术前B超脾脏大小(肋下斜径)(17.2±4.0)cm。

1.2治疗方法本给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原位脾切除,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脾脏在原位状态下断离胃短血管和脾门血管,然后分离周围组织,最后完整地切除脾脏。其中1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期行胆囊切除术,2例食管静脉曲张严重行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Hassb术,1例Sugiura术)。

1.3结果本组10例,无术中和术后死亡,术中平均出血(581.2±683.4)ml,共2例输血,平均输血(100±213.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6±9.0)天,1例出现左侧胸腔积液,给予支持、输注白蛋白等内科治疗后痊愈。未有出血、静脉血栓、胰瘘、胃瘘等严重并发症。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病程反复,患者常有多次求诊的经历,其中1例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先后出现6次消化道出血,而且需手术治疗,致使患者情绪低落,怀疑自己的疾病难以治愈,失云生活信心,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情绪。给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原位脾切除的优势和护理经验,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营养支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是围手术期预后不良的一项重要指标[2],有报道,低蛋白症患者的感染明显增加。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以维持机体蛋白质、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的需要。我们针对患者的条件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多种氨基酸、白蛋白等输注补充营养。

2.3出血和感染的防治本组患者血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1.20~3.72)×109L]。血小板减少[(40-90)×109L],故患者极易出血和感染,护理上做好观察和健康教育,也是护理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定期测体温、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变化,嘱患者忌食带刺带骨的食物、防碰撞、外伤,刷牙要轻柔,注射部位用无菌棉球按压5min以上,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并予手术前30min静脉推注罗氏芬2.0g,这样可使抗生素在细菌未进入机体之前即可在血液循环和组织创口内达到足够的浓度,有效地抵御侵入细菌,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2.4术前准备术前留置胃管、导尿管。插入胃管时先涂适量剂,动作轻柔以免损破曲张静脉而引起大出血,术前备血600~800ml。

3术后护理

3.1出血观察多发生术后当日或48h内,最常见的原因为膈面或后腹膜区渗血,或脾蒂结扎红脱落。(1)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护2天,持续吸氧2天,以提高肝细胞的氧供。本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压偏低,收缩压在82~96mmHg,舒张压在45~60mmHg,心率在68-90次/min,但患者的面色及四肢末梢色泽均正常,腹腔引流管无活动性出血,考虑为硬膜外镇痛泵引起的低血压,48h拔除镇痛泵后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2)严密观察膈下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术后3h内出血>200ml/h,或>100ml/d,表示有活动性出血。同时应重视患者的主诉,观察腹部有无压痛。本组患者第一天引流量为100~300ml,术后第二天为50~100ml,术后第三天<40ml或无,颜色由鲜红逐渐转为淡红,无渗血时拔除引流管,本组无腹腔出血。(3)为了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应观察胃肠减压的颜色和性质,术后当天开始静脉滴注西咪替丁0.8gbid,或洛赛克4.mgbid,共5天。3.2预防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继发术后感染,所以必须预防感染的发生,主要措施:(1)尽量把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病室内空气保持畅通,温湿度适宜,严格控制陪护人员。(2)术后应用大剂量抗生素。(3)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一般认为术后发热与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有关,也可以由腹腔内残血吸收有关,本组患者1周内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其中7例排除胸腔各液、膈下感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高于正常,考虑为脾热经抗生素治疗7~10天体温正常无波动,1例B超检查为左侧胸腔积液,给予营养支持,输注白蛋白等内科治疗后治俞。(4)做好基础护理,如口控护理、会阴护理,预防并发症。

3.3预防静脉血栓静脉全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导致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手术当天、术手1、3、5、7天严密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尤其是术后3~5天,血小板升至高峰[3],故我们采取预见性护理原则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1)术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做下肢活动,鼓励患者术后3天下床活动。(2)观察患者体温、肢体有无促胀、疼痛、充血、局部压痛等症状。(3)当血小板计数超过60×109/L,应立即给予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潘生丁等治疗,血小板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107-01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多发生于昏迷、瘫痪、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病人。我科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收治1例老年多发大面积压疮病人,经过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及时补充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皮肤护理,局部换药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80岁。因脑梗死后遗症,合并压疮感染、低蛋白血症,低钠、低钾、低钙、贫血等,于2005年11月17日入院。入院时T37.6℃,P82次/min,血压160/90 mmHg,呼吸20次/min。病人意识模糊,肢体瘫痪,不能进食,大小便失禁,营养状态差。全身多发大面积压疮(头枕部4 cm×3.5 cm,双侧肩胛部左侧18cm×14.5cm,右侧17.5cm×14cm,肘部8cm×7cm,骶尾部17cm×14.5cm,髋部11.5cm×8cm,足跟部3.5cm×3cm),其中以双侧肩胛部和骶尾部面积较大,溃烂较重。入院后抗炎对症治疗,纠正低蛋白、电解质紊乱,加强饮食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加强皮肤护理、局部创面换药。住院112d,无新发压疮,原有压疮除左肩胛部一处小块结痂尚未脱落外,其余均已临床治愈。

2护理

2.1充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情况 如病人年龄较大,全身脏器功能减退,应激、免疫、代谢机能明显降低,同时瘫痪,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应针对病人病情特点实施护理。

2.2纠正低蛋白、低钾、低钠、低钙 在补钾补钙时注意输液速度及局部静脉情况,防止液体外渗,输蛋白或血浆时,密切观察病人变化,注意过敏反应。

2.3改善全身营养状态 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给予病人充足合理的营养素,满足病人对营养的需求,即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如牛奶、鱼汤、肉汤、骨头汤、水果汁、菜汁、米糊等。增加鼻饲次数,由原来4~5次/d增加到6~7次/d,200~250ml/次。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促进了压疮创面的愈合。

2.4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是防止压疮发生的关键。①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②室内通风,空气新鲜。③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出的地方(病人后期使用电动冲气按摩垫效果也很好)。每次翻身时注意查看受压部位,可用气圈和软垫保护受压部位。

2.5局部换药 原则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根据创面情况,如创面较湿润,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15min/次。创面有感染时,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理创面,再用活血化淤、消炎、生肌的药膏,如玉红膏或雷夫奴尔纱布敷盖包扎,敷料不要太厚,2~3层即可,以保证透气。1~2d换1次,对于结痂的创面可在周边涂一些消炎药膏,并及时剪除周边翘起的结痂,以保护新生的皮肤。

3健康教育指导

3.1皮肤护理指导 向病人家属介绍压疮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预防措施,指导病人家属如何给病人翻身及检查压疮易发部位。

3.2饮食指导 向病人家属讲清合理的饮食是保证病人营养状态好、防止压疮发生的基本条件,病人鼻饲停止、吞咽正常,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以保证病人的营养需要。

3.3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瘫痪的肢体给予被动的功能锻炼和按摩,特别是骨突出的地方,以促进血液循环。

4小结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1篇

褥疮是由于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 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1]。褥疮一词对我们医护人员及老百姓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词汇,它是临床上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长期以来,褥疮的防治及护理是长期卧床患者护理的重点,在护理工作中也算是难题,褥疮主要好发在年老体弱,脑血管病,脊髓损伤, 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恶液质,尿毒症患者等人群;好发部分主要发生在身体受压及相邻组织,或者缺乏脂肪组织保护以及肌肉较薄的部位,如耳廓、枕部、肩胛部、髂部、骶尾部、内外踝、足跟部、髂骨嵴、脊椎体隆突处等。患者一旦发生褥疮,病情会变得更加严重,住院日也会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如果采取措施不及时,还可导致继发感染而引起败血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医护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褥疮这一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一旦发生则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褥疮愈合。

1 褥疮发生的原因

褥疮的发生原因很多,主要与垂直压力 剪力、摩擦力有关[2]。通常情况下离不开其中2~ 3种力的共同作用。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潮湿等也是造成褥疮发生的原因。

1.1 压力 压力是导致褥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患者由于局部组织受压长期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软组织出现溃烂甚至坏死,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又产生毒性作用使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有时可形成水泡,有时表皮脱落,皮肤变硬。当受压组织持续充血时,血管通透性会增高,血浆渗出量增加,组织细胞的含水量也随之增加,致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通常情况下,脑出血昏迷患者在20 h内最易发生褥疮;脊髓损伤后6 h患者可能发生褥疮[3]。患者的个体素质也很重要,如年老体弱、营养不良、长期发热和恶病质的患者发生褥疮的机率较高;无论患者是胖与瘦也都易患褥疮。

1.2 剪切力和摩擦力 剪切力是由于两层组织相邻近表面的滑行产生相对移位所引起,是由摩擦力与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与患者关系较为密切。除了垂直压力作用于皮肤外,还有摩擦力作用于皮肤造成褥疮。不正确的更换床单可给患者造成摩擦,患者在床上活动产生摩擦力,若床铺不平整或不干净,有渣屑,搬动患者时动作生硬和拖拉均会给患者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半卧位时产生的剪切力可使患者局部皮肤抵抗力下降,使局部组织受损。临床上,床头抬高时身体出现下滑时可产生与皮肤同向的摩擦力和重力,从而导致剪切力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血供障碍而引起褥疮。

1.3 营养状况 由于患者全身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受压组织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保护,引起血循环障碍,出现褥疮。这是由于能量摄人不够,出现蛋白质合成以及皮下脂防减少的原因。腹泻、呕吐、利尿剂的应用可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现象,皮肤弹性差,干燥,此时易发生褥疮;体重过重加大了相关联承受部位的压力,也易造成褥疮。

1.4 潮湿 如果患者皮肤经常受到汗液、粪便、尿液污染或者经常出汗造成潮湿均可损伤局部组织,使保护性角质层的功能下降,使褥疮的形成增加。如大小便失禁者,粪便的强酸物质损伤皮肤表面,从而使皮肤变得即干又易裂,使患者易发生褥疮。所以,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衣服干干净净、床平整整、被褥柔软舒适,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值得一提的是,做好皮肤护理很重要,注意用温水、肥皂水清洗髋部、臀部等褥疮的好发部位,清洗完再用柔软的纱布或者毛巾及时、轻轻地擦干,可外涂滑石粉。

2 褥疮的护理措施

2.1 评估方法和诊断 患者入院2 h内即进行评估,对发生褥疮的高危因素实施正确护理评估和诊断,然后根据护理诊断制定预防措施。

2.2 局部处理 褥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压力造成,故防止褥疮发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解除压力。预防褥疮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给患者按时翻身,这也是最简单而常用的预防措施。临床上常采用向两侧翻身,俯卧、仰卧交替的方法,每隔2 h换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注意勿拖、拉、推等生硬动作以免擦破皮肤。创面部位可用油纱布或湿敷料保护起来,但敷料要经常更换,否则容易发生细菌积蓄造成细菌感染。

2.3 加强营养 加强营养是防治褥疮的重要措施之一。营养不良不仅可能导致褥疮而且也是直接影响褥疮创面愈合的因素。因此,褥疮患者需要进食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正氮平衡,以纠正褥疮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状态。维生素C的应用可促进胶原合成,维生素A也有助于胶原合成。可适当补充。如有不能经口摄入者,可采用胃肠道或静脉内高营养疗法,满足营养,促进创面愈合。

2.4 控制感染 由于褥疮造成的全身感染在褥疮患者中虽不多见,但确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一旦患者发生败血症,应及时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对创面作充分引流清创,联合应用高效抗生素。对患者出现小泡的情况下,应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泡内渗出液,并用红外线灯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5 注意局部皮肤卫生 每日用温水擦浴皮肤可促进血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灌流。要保持床铺干净和干爽、平整而无皱摺、柔软而又舒适。对创面分泌物较多、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床单要保持干燥,随时更换,避免潮湿对皮肤形成刺激,并要经常扫除床铺上渣屑。同时还要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干净,以减少摩擦。

2.6 物理疗法

2.6.1 用红外线照射,减少渗出,保持创面干燥,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2.6.2 为提高局部组织中氧的供应量,改善其氧代谢,可利用氧气直接吹入褥疮创面上,以保持创面干燥,促进局部组织血循环。

总之,褥疮是全身与局部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性过程。发生褥疮的因素较多,护士应做好患者入院评估,处理时多方面综合考虑,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及时处理。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褥疮,治疗上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及早采取措施。局部除药物治疗外,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加抵抗力,有利于加速创面愈合,当然,配合物理疗效果更好。

参 考 文 献

[1] 李翠平.褥疮的护理进展.健康天地.学术版,2010.4(11):107.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2篇

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 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

饮食营养治疗

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 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渡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3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8年6月-2009年6月,本组压疮高危患者96例,男64例,女32例。年龄9-81岁。其中截瘫15例,Braden表评分6-9分;不全瘫18例,Braden表评分7-9分;老年患者29例,Braden表评分10-12分;重度贫血4例,Braden表评分11-12分;全身多处骨折、石膏固定、限制翻身30例,Braden表评分10-12分,院外带来压疮4例,2-3期。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①全身情况:意识状态,大小便控制,合并症;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体质指数;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②患者有无原发病,原发病名称及病情。③肌力、肌张力情况,皮肤感觉、质量等。④心理、经济状况:对疾病、压疮的认识,配合信心,经济状况,可作为选用材料的参考。⑤压疮状况:了解部位、大小、深度,有无窦道、创面色、气味、渗出量及性质、有无肉芽组织及生长情况,创面有无感染等。

    1.2.2评估方法。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Braden表)评分,10-12分为高度危险,9分以下极度危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计划,对极高危和院前压疮的患者应立即报告,并填写压疮护理表格。

    2.措施

    2.1压疮高、中、危患者的预防措施。

    2.1.1建立翻身卡:根据病情1次/1-2h,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患者侧卧位,背部与床铺的高度以30度为宜[2]。半卧位床头抬高小于30度,时间30min/次,脊柱骨折应禁用半卧位,康复期在颈托与腰围的固定下使用此方法。

    2.1.2防止受压:应用气垫床、海绵垫、或冰晶凉爽垫减压,脊柱骨折不稳定不使用气垫床,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保护贴,不使用气圈、垫圈。制动患者使用减压贴,腰部、臀等部位垫软枕,有条件的使用悬浮床,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禁止在皮肤受压发红的部位按摩。

    2.1.3全身营养支持:给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高锌饮食。对能进食的病人,鼓励其进食,对不能进食的病人,给予鼻饲,必要时静脉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氨基酸,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2.1.4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皱折、无渣屑。

    2.2创面处理。①红色伤口(健康血流的肉芽组织伤口):处理的原则是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保持伤口局部湿润清洁,创面可外敷利福平粉末或康复新换药,并用红外线烤灯照射,2-3次/d,30min/次。②黄色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和消炎,清除脓性分泌物和控制局部感染。清创后,康复新换药红外线烤灯照射,2-3次/d,30min/次。③黑色伤口(缺乏血液供应而坏死并有干硬痂的伤口):清创后尽早清除坏死组织,康复新换药红外线烤灯照射。④混合性伤口(红色和黑色或黄色和黑色混合性伤口):清除黑色坏死组织去除黄色分沁物,控制局部感染,保护红色肉芽组织;清创后康复新换药红外线烤灯照射。⑤对大面积、深达骨质、保守治疗不佳的可应用外科手术修复缩短压疮的病程,减轻痛苦,提高治愈率。必要时给予暴露疗法。

    2.3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共同参与。①压疮相关知识的教育;②全身营养的重要性及营养计划的执行;③皮肤清洁干燥的重要性及皮肤护理的要点;④卧位放置及翻身技巧、减压垫的作用;⑤药物、烤灯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3.效果

    我科96例压疮高危患者,发生2例I度及浅II度压疮,给予相应的措施积极处理,1周后完全治愈;院外带来的压疮4例,经过上述治疗措施,得到治愈;同比我科以住的压疮发生率显着下降、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也明显提高。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高血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70-01

中医“治未病”思想属于祖国医学重要的特色以及优势,随着国际化涉及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化,该理念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1]。“治未病”是由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的对疾病的预防学术思想。其层次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强调的是早期要对疾病进行预防,对疾病及早发现确诊并及时给予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病后要预防其复发。高血压、糖尿病在社区居民中为高发疾病,中医养生保健的“治未病”的理念是防止与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1 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防治

1.1 未病先防

1.1.1 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肝气调畅

《素问》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这就说明精神、心理的损伤与致病之间的有着必然的联系,情志异常,正气内虚能够招致外邪而致病。随着社会的快发展以及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和负担接踵而来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平时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而这些因素均是引发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的原因。情绪亢奋以及精神紧张均会造成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等,而肝气郁久则会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则会造成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上火,上灼肺胃阴津而下灼肾阴,进而引发糖尿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无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意思是说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懂得知足常乐,保持精神的愉悦,以调和脏腑的阴阳气血,自然就会百病不侵。

1.1.2 生活起居

《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的养生法。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每日注意锻炼身体以强健体魄,规律生活,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人们的生活不规律,时日一长则会造成人体正气虚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时间、强度以及频率等,注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社区人群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

1.1.3 合理膳食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等合理制定日常饮食方案,要严格限制钠盐、糖的摄入量,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钠盐和糖的每天摄入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一般钠盐每天要低于6g。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要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含钙、钾、镁等元素的食物,并要多食用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以改善患者血管运营以及胃肠道蠕动等功能,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尽量少使用含高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等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用餐原则,切忌暴饮暴食,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于肥胖。

1.2 既病防变

1.2.1 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血压、血糖检查,以及早进行诊断。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长期的有规律的血压监测,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给予积极治疗,并对患者病情实施密切监控,以降低患者病情的进展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病症、临床症状等,从患者五脏阴阳气血的平衡入手,巧妙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和人体气机,恢复人体自然生命节律,纠正患者不正确的生活习惯。

1.3 病后防复

1.3.1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变化情况

要提高患者依从率,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就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者自行停药。当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体征异常等情况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停药要遵循逐渐减少剂量的方法[4],防止出现血压反跳的情况。

1.3.2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根本上治疗疾病

疾病初愈时患者临床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此时机体内邪气未尽,正气未完全恢复,气血不定,阴阳尚未完全平衡[5],故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疾病在治疗后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后,要注意仍要继续对患者进行机体调理,以真正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调补肝肾以及化痰除湿的目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高血压、糖尿病的复发。另外,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经络运行的规律,适当进行保健治疗,如可以经常适当敲打按摩经穴,用温水泡脚、散步等,以使肢体远端以及皮肤经气舒畅运行。

2 结论

中医学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两种疾病主要涉及到心、肝、肾诸多脏器,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到致病因素侵袭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引发该疾病。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预防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斯宁.治未病理论在社区高血压病干预中的应用探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43(13):156-160.

[2]苏云其美克.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3(30):28-30.

[3]杜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运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45(11):1281-1285.

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范文第15篇

各种蜜蜂产品的来源不同,如蜂蜜、蜂花粉是蜜蜂的采集物;蜂王浆、蜂蜡和蜂毒是蜜蜂的腺体分泌物;而蜂胶则包括蜜蜂采集和分泌的两部分物质。由于各自的来源不同,因此成分和特性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保健功能也各不相同。

老年人宜以蜜代糖

蜂蜜不仅是人类传统使用的医疗保健品,也是天然的营养食品,蜂蜜中含有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主要成分是能为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时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酶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所以能“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人到老年后,胃肠消化功能下降,可以用蜂蜜代糖,蜂蜜是老年人保健防病的上好佳品,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如能坚持做到每日早晚各饮一杯淡蜂蜜水,对维持正常血压有利。常饮蜂蜜可起保护血管和降压通便作用。患有慢性肝病及肝功能不良的老人,常吃蜂蜜也是良好的天然营养品,常食能增强体质,促进康复,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常服蜂蜜也有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

蜂王浆与老年病

蜂王浆能促进物质代谢,组织再生,调节内分泌,因此能滋补强身,扶持正气,益肝健脾,并具有抑菌、消炎、防癌、抗癌、抗辐射等作用。实践证明,蜂王浆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和防病效果极好的蜜蜂产品。凡坚持食用蜂王浆的人,都会感到身体素质和体力明显提高、精力充沛、抗病力强。科学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证明,蜂王浆可提高体弱多病者对疾病的抵抗力,尤其是流行性疾病;可辅助治疗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很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蜂王浆能有效地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与老年多发病有密切关系,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国内外的临床实践证明,蜂王浆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蜂王浆的营养成分之多之全和许多有效成分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所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磷酸化合物、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激素等,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二、防治老年痴呆

老年人只要注意健脑,特别是坚持服用蜂王浆,便可远离痴呆,怡养天年。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乙酰胆碱的作用。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乙酰胆碱,在人体内可直接被吸收利用,有利于提高智力和记忆力,改善老年痴呆症状;二是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蜂王浆中含有多种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营养有效物质,可消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从而防治痴呆;三是类脂的作用。蜂王浆可补充老年人体内类脂含量,有利于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四是蜂王浆中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活性酶等营养素的作用。

三、防治糖尿病

因为蜂王浆中16种以上的维生素、20多种氨基酸、核酸、微量元素和蛋白类活性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血清总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含量增高,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

四、抗衰老作用

蜂王浆有促进组织再生的能力,可使衰老和受损组织细胞被新生细胞所代替,使功能正常化,从而达到抗衰老的功效。此外,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自由基清除剂。蜂王浆中的还原性维生素C、维生素E和黄酮类化合物本身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抵制自由基的形成;蜂王浆中还含有丰富的核酸,摄食蜂王浆可使人体内核酸得到补充,从而延缓衰老的进程,延长人的寿命。

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甲状腺机能低下、口腔溃疡及扁平苔藓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某些癌症的预防、治疗和术后恢复方面,蜂王浆都显现出独特的功效,日益受到医

学界的高度重视。

蜂胶与心血管病

科学家发现一种珍贵稀有的天然物质―蜂胶,能很好地调节治疗高血压病,对高血脂、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治疗作用,有明显的防止血管内胶原纤维增加和肝内胆固醇堆积的作用。蜂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约有70多种,其中两种为人类首次在自然界发现,可以改善血管的弹性和渗透性,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清除血管内壁积存物,清洁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状态等。因此,蜂胶被誉为“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蜂胶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极好的表现,在消炎、杀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效果更是有口皆碑,被誉为“紫色黄金”。现在,蜂胶已被开发成系列产品,如酊剂、片剂、膏剂、胶囊剂、喷雾剂等,广泛应用于免疫力低下、消化道及呼吸道的各种炎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疾患、烧伤、烫伤等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能获得良好效果。

蜂花粉抗衰老

现代科技发现,延缓衰老实际上是通过许多功能因子来实现的。这些抗衰老功能因子包括磷脂、维生素E、维生素C、各种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胆碱、硒等,而检验结果证明,花粉或含有丰富的这些功能因子,或能大大提高人体内这些功能因子的含量(活性)。

磷脂对抗衰老有重要意义,能有效防止脂肪在肝脏的堆积。磷脂中最重要的是卵磷脂和脑磷脂,在花粉中,磷脂含量不菲,最高超过6%。

维生素C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保护机体细胞及生命大分子免遭自由基的攻击,因此维生素C在抗衰老的作用方面同样举足轻重。维生素C含量方面与其他天然食品比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