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血压治疗策略范文

高血压治疗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压治疗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血压治疗策略

第1篇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预计到2025年,全球高血压人群的比例将增加至29%,达15.6亿。高血压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总体风险。而同年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没有达标。荟萃分析研究表明,收缩压降低10-12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降低5-6mmHg,3-5年内心力衰竭、卒中和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分别减少52%、38%和21%,而冠心病事件仅减少16%。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经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高血压患者,其冠心病风险仍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降压治疗未能大幅度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

降压与抗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危险关系被多项研究证实。单纯减压治疗不能带来理想的冠心病获益,原因何在?众所周知,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往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70%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而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从1961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最早认识到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关系,到1970年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与卒中的关系。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高血压防治指南已明确指出:“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一致的,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血压越高,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和肾病的风险越高。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治疗能减少卒中事件35%-45%;减少心肌梗死20%-25%;减少心力衰竭50%以上。”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年会新定义高血压,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到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那么降压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通过冠脉造影检查发现,二氢吡啶类减压药物可能减少新发粥样硬化斑块并抑制小的斑块进展。但随后的大型临床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影响有限。

2000年公布的PREVENT研究入选了825例经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或安慰剂,随访3年,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冠脉定量分析(QCA)测定冠脉平均最小管腔直径变化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发现前者在氨氯地平组有显著下降,而后者无明显变化。由于IMT和QCA测量冠脉直径方法在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之后进行的CAMELOT研究改用血管内超声方法评价冠脉情况,并在空白安慰剂之外设立依那普利组作对照,1991例患者在随访24个月后发现,与基线斑块相比,氨氯地平组(P=0.31)和依那普利组(P=0.08)进展不显著,而安慰剂组粥样斑块有明显进展(P=0.001),对所有随机化患者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但在血压高于均值的患者中氨氯地平组斑块进展较安慰剂组有明显减轻(P=0.0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减压来减少心脑血管病,显然不足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目的,高血压抗动脉硬化、降压二者兼并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不能只局限于降低血压本身。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是目前高血压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早期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与单一治疗相比,降压药物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能更显著地减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近年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之外,还能够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活化,因而显著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2005年公布的ASCOT研究是欧洲最大规模的高血压一级预防研究,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其降脂分支ASCOT-LLA入选至少合并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TC≤6.5mmol/L的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在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LDL-C从3.44mmol/L降至2.32mmol/L,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10%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另外卒中也进一步下降了27%。ASCOT研究结果突破了单纯降压治疗冠心病获益不足的瓶颈,推动了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迅速更新。2007年欧洲心血管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高血压指南建议,属于心血管病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不论其基线TC或LDL-C是否升高,均应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从ASCOT研究到ESH/ESC高血压指南更新,标志着高血压治疗策略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单纯降压治疗转向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为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总体风险带来了曙光。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探讨这一治疗策略对高血压患者的获益。

第2篇

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因此被称为慢性病中的“第一大疾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危害因素,它已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大多数人都知道,血压水平越高对人体脏器损害越严重,但是您关注“血压波动性”了吗?血压不稳定对健康有何危害?我们怎样去应对?

血压波动:高血压器官损害的元凶

苏教授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血压波动性”的概念,1982年他就开始了血压波动性的研究。到80年代末有人在临床观察到,在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高者器官损伤可能会更重一些。这项临床观察结果激发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的课题组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作了大量研究,首先是确认了血压波动性高确实与高血压的器官损伤有关;进而明确了高血压波动性可以作为原因引起或加重器官损伤。此外,还对血压波动性高导致器官损伤的重要性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研制了针对性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提出新的治疗策略等等。

血压波动性的研究难度较大。了解血压水平,通常是测量一次血压。但是,研究血压波动性,需要把24小时中每一次心跳产生的血压数据都记录下来。一个人每分钟心跳约70次,一天24小时就有超过10万个收缩压的数据。而大鼠每天心跳超过50万次。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病理解剖分析等方法,长时间连续观察,一次次总结、推理、论证……

二十多年的研究最终证实,血压波动性高造成血管内膜受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启动炎症反应,加强了细胞凋亡。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伤早期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而血压波动性高器官损伤的早期表现是主动脉肥厚;血压波动性高对心、脑、肾和大血管等敏感脏器损害更大;即使血压不高的人只要血压波动性大,也可以造成脏器损伤;血压波动性与血压水平比起来在某种情况下更重要,至少同样重要。一系列的创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得到国际高血压权威专家的肯定。

正常血压波动应是多少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专家研究主张,24小时收缩压波动性应小于10毫米汞柱。

测定血压波动性有两种方法:一是动脉插管直接测量法;二是用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的仪器测量(套在手指上)。仪器测量法目前国内主要用于基础研究,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则为时尚早。

目前可以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每20分钟或30分钟测压一次)计算出来的数据作为参考。

温馨提醒

一旦确诊高血压,如果血压水平较高,主张马上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尽快把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用相应的复方制剂维持。

如果血压水平不太高,可以选用一些复方制剂,待血压降到理想目标,再减量维持。

如何降低血压波动性

苏教授接着谈到,研究证实血压波动性高对脏器损伤有影响,如果降低血压的波动性能不能减轻脏器的损伤?大量的药理学研究证实,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具有脏器保护作用;如果仅降血压不降血压波动性的药物,没有脏器保护作用。这个研究结论,将对抗高血压治疗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有益于高血压治疗的情况下,苏教授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避免使用短效降压药

短效降压药一般一天服用3次,服药后3~4个小时血压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再次服药后血压又下降,这样反反复复,会造成药源性的血压波动。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一天服用1次,药效足以覆盖24小时,将对脏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用长效降压药必须注意――用量要足。

第二,提倡使用有双重作用的药物,既降血压又降血压波动性

目前,国内常用抗高血压药物有百余种,有的药降压作用强、降血压波动性弱,而有的药具有降压、降血压波动性双重效果。例如,酮色林,其降低血压波动性的效果非常好。

第3篇

双重挑战,不容乐观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很不满意。众所周知,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1998年,我国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数为260万,也就是说,每13秒夺去一个中国人的生命。

脑卒中患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来,我国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有了显著下降,但缺血性(血栓闭塞性)脑卒中仍在持续增加,总的脑卒中患病率在持续上升。

心肌梗死患病与死亡率急剧上升――我国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病与死亡率在急剧上升和快速年轻化。1984~1999年,北京市成人居民的平均血胆固醇水平增高了24%。大家知道,血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的患病与死亡率就增加2%。因此,这15年期间,北京市成人的冠心病患病死亡率几乎增加了50%。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北京市35~44岁男性“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了156%!这其中有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升高。

一手降压,一手调脂

以往人们一直不清楚,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调脂。人们认为,不管用最老的药物(如利尿剂),还是用最新的药物,只要把血压降下来就可以了。

近年来,众多大规模临床试验一致证明,只要认真控制高血压,就能大幅度减少脑卒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只要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就能大幅度降低心肌梗死的危险(与不用药或用安慰剂比,使初发或复发的心肌梗死都减少1/3左右),并且进一步减少脑卒中。

新近,欧洲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高血压临床试验(ASCOT),其结果有力证明了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显著地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即使是尚未患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基础血胆固醇水平没有明显升高的,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联合使用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纳克/日),治疗3年左右,与安慰剂比,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综上所述,目前高血压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一手降压,一手调脂。近来,已有企业把降血压药物氨氯地平和降胆固醇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合成一片复合制剂,每日1杯水、1片药便可同时降血压和降胆固醇。

科学预防,别踩生命“急刹车”

2005年,高秀敏与古月因心肌梗死猝然辞世。明星们当然不会没钱防病,为何不少明星都英年早逝呢?因为人们未必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不了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常识。也有些人很关注预防心血管疾病,舍得花钱防病,但没防到点上,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在毫无证据的“保健品”上。

预防心血管疾病要讲科学,重证据。2004年一项有我国参加的51个国家的研究显示,只要认真做好戒烟、降血压和降胆固醇,6个心肌梗死,5个可以预防。一手抓高血压,一手用他汀降胆固醇,中国人65岁前不患心肌梗死已不是梦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