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篇

解读“振兴规划”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在座谈会上表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振兴规划”是10+N的第一个N,首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非常深远。这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可以看作是“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华。高书生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解读归纳为九个关键词:

文化创意。规划纲要明确了文化创意是和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并列的一个概念。这从概念上首先把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明确了。

文化传播渠道。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具体来说,就是八项重点任务当中的第六项,即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文化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规划中的重点任务,无论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还是建设文化传播渠道,都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特别是提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

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经的阶段,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要发挥集聚效应;第二项就是发挥孵化功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凡是列入到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都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包括资金支持上给予重点支持。

骨干文化企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在重点任务当中也明确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50家左右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培育成骨干文化企业。

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发展的双动力,就是坚持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当中也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实际上就是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总的目标是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包括发展广播电视上的新业态,比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有一些在出版商的新兴业态,同时在音乐、电影、流动演出等等方面都要求加快关键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研发核心技术。

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特别强调的是以企业为中心,重点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同时明确提出要抓好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鼓励我们的文化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和开发适合当地文化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真正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建设主题公园。这方面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对扩大文化消费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公园。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已经明确提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现在要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情况,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新的形势,再提出一些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同时对产业又有比较大的拉动效应的一些重大项目。

这次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非常具体,不仅有规划的目标,还有规划的重点任务,同时还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的问题。这次振兴规划当中最主要的亮点就是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允许或者说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最终的目的就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也是非常明确的。现在中央财政和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都已经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明确提出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使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明确提出关于上市融资的问题。政策措施当中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同时明确要求现在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

第五,明确提出文化产业人才的问题,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极其匮乏,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少。下一步要通过引进、培训,甚至于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学院,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国外吸引一些专门人才投身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问题。内容生产就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现有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能一刀切

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制定了大的发展思路、原则、纲要、目标,但是这些措施落地需要可以操作的、针对性特别强的政策出台。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决定,在当时文化产业虽然步入春天,但实际热闹了半年以后,文化产业还是回到了原地。为什么?对于具体文化单位来说,他们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光有原则、目标、方向不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划当中提到的一系列政策。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看点很多,意义重大,但还是有几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首先要注意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前提还是在国家特别重视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提出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要误读为这是国家弱化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规划变成现实的难度。充分认识到规划中的一系列政策,变为可操作的、针对性强的政策路程还比较远,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别是相关部委、部门的共同努力。此外,一定要注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现象。有的地区应该说具备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条件。但有的地方还要进行市场的培育,市场环境都没有是不可能发展文化产业的。还有一些地方则不是产业发展的问题,也不是培育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的问题。比如广大农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些地方既谈不到文化产业发展,也谈不到市场,政府要做的还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保障这些地区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所以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地、准确地、符合实际的决策。

“振兴规划”政策落地至关重要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目前情况下研究出台,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在国际金融大的变故下,文化产业是一个基础事实,金融危机有“危”也有“机”,逆势上扬也有很多风险。

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没有这一点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把它放在战略地位来提出。所以,调结构、上水平使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契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必然趋势也是重要趋势。

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三点关系需要掌握。

第一,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发展一个产业过程当中起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制定政策、规划,营造舆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来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这两点是相互促进的,是并举的关系。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2篇

1 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相互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活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因此在文化产业中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园规划能最大限度地集聚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形成有机互补,促进相互发展,在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新昌全县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省内外的优势地位。2012年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50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0亿元,约占全县GDP比重的4.1%。

同时,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扶持文化产业,组建了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相当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不断成长,成为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逐步迈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办的发展道路。

2.2发展趋势

当前,新昌正处于人均GDP向10000美元跨越的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新昌有1100多年的建县史,拥有天姥山、江南第一大佛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调腔、越剧、丝绸、石雕、根雕、剪纸等传统文化资源,拥有天姥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大佛寺国家重点开放寺院等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新昌地处长三角南部,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综合性创意城市和义乌国际商贸文化产业展示平台,交通便捷,有利于创意项目和文化产业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文化产品的推介和销售,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氛围。

3 文化产业园规划目标和原则

3.1 规划目标

从新昌现存的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环境格局和人文资源出发,通过考察、梳理和整合,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新昌城市名片。落实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方案,促进实现综合的、完善的、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设施。诊断现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出可行的新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导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新昌的城市文化竞争力。

3.2 规划原则

3.2.1 挖掘城市文化特色

从新昌现存的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环境格局和人文资源出

发,通过考察、梳理和整合,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新

昌城 市名片。

3.2.2 完善城市文化设施

研究论证几大文化板块的可行性,落实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方案,促进实现综合的、完善的、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设施。

3.3.3 促进城市文化传承

通过保护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重塑历史氛围,实现自然景

观与 人文景观的共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建立系统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促进城市文化传承。

3.3.4 指导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诊断现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提出可行的新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导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新昌的城市文化竞争力。

4 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构想

4.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定位

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与推进新昌山水品质之城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谋划新昌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力求与我县中心崛起,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格局相协调。

以示范展示、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为主要功能,建设以文化产品生产展示为主导,集文化休闲旅游、动漫影视、工艺美术、文化会展、信息传媒、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产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传承文化,引领新兴时尚文化,使之成为提升新昌城市品质的新高地和新昌地标性建筑,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4.2 规划编制构想

新昌文化产业园规划需关注以下方面:

(1)突出外向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面向本地市场,大力开拓外向型市场,面向浙江省、长三角发展文化产业。

(2)与上位规划有机结合,符合新昌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用地开发指标。

(3)符合新昌县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落实和细化。

(4)依托县城和城镇发展,实现产城融合,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5 规划拟选址地块

根据近远期相结合,逐步推进的原则,规划近期在刺湾区块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打造一个文化创业园区,中远期可结合文化创业园区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北台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周边有利条件,推动新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一个主导行业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繁荣有序、带动作用明显、体制机制灵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县的支柱性产业。

在文化园区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先导,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营造广阔包容、良好的空间环境。以文化要素集聚为原则和导向,合理安排各文化产业空间。同时以基地良好的生态基底环境为基础,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开发环境资源。规划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县的历史文化特质与自然环境优势,并运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建设一个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6 文化产业园规划用地布局

6.1 整体规划结构

根据文化产业分布现状与发展趋势,采用一园多区的模式,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6.2 城北台地文化园区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城北台地地形特点和规划实施可操作性,在城北台地西侧布局文化产业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776亩。并规划路网结构布局一个文化综合体和七大功能片区。

6.2.1文化综合体

文化综合于城北台地文化产业区中心地段,规划通过建设大型建筑综合体,以新昌文化广场为核心,布置文化商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会展中心等一系列展示传承新昌特色文化的场馆,是市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区域,用地面积约294亩。

6.2.2 文化延伸区

即核心区相对独立的功能区。采用低强度开发模式,规划形成教育培训、产品展示、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创意区、信息传媒、民俗文化和文化产业远期发展区等七大功能片区(详见附图)。

(1)教育培训区

利用技师学院建设契机,发展教育培训区,用地面积约200亩。新昌除了发展基础教育外,需要配合企业的升级,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并进行企业职工的定期培训,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培训区、职业教育区、科技研发区、企业论坛和讲堂等。

(2)产品展示区

融新昌多元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地面积约237亩,包括:佛教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丝绸文化展示区、动漫文化展示区、工艺美术文化展示区、教育文化展示区、设计作品展示区、工业产品展示区、农产品展示区、城市建设展示区等,是展示地方特色、城市招商引资的窗口。

(3)文化娱乐区

在产品创作展示之外设立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区块,用地

面积约780亩,为园区工作者和外来游客提供一个放松、休闲的

惬意之所。

(4)文化艺术创意区

本区块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艺术,主要之工艺美

术;二是创意,也就是设计,用地面积约214亩。

(5)信息传媒区

新昌的文化展示可借助于现代多元的信息传媒平台,大力发展网站建设和体验区、传媒制作区、信息平台共享区等,规划用地面积约151亩,打造数字新昌,使新昌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6)民俗文化区

新昌县成立1000多年以来,承传不少经典的民俗文化,为避 免这些经典文化的失传,同时进一步推广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

义,使之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设立了一处民俗文化区,用

地面积约357亩,主要包括:新昌文化馆、调腔剧团、越剧院等

传统文化。

(7)文化产业远期发展区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3篇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部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4篇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部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5篇

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结合近些年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认真审视前些年制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会发现其中需要改进的最明显、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宏观的、原则性的概念多,大而无当的套话多,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可量化、可核查、可验证的具体内容少;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定性表述语焉不详、量化数据定位失当,难以操作、难以落实。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编制人员的具体构成没有广泛的代表性,编制成果不是充分集思广益的结晶。这些就是近期和今后我们在制订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最有必要予以改进的。

能够引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到近期的产出和收益,更要考虑到长远的壮大和发展;既要有战略性,又要有操作性;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行性。制定一个规划容易,关键是受不受欢迎,能否顺畅地推行、实施。一个规划,参与制订的人越多,就可能越全面、科学、合理;同时,由于在制订阶段就凝聚了各方的智慧和意见,执行起来也会顺畅得多,执行效果也会好得多。要想把中国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做好,必须要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在里面。如果只是一部分人利用工作之便,相对封闭地制订了一个规划,使文化产业规划成了少数人之间的闺房密语,那么它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实施效果就会让人担忧。

真正顶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在制订规划草案阶段至少要集中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三方面的智慧。就官员群体来说,一般而言,要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财政、发改委、工商、税务、体育、规划、统计系统的官员;随着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展开,要有证券、银行、保险及其监管部门的官员;中国文化产业要跨国发展,还要有商务、外事方面的官员。就专家学者群体来说,除了专门致力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外,还要有经济学家、文化学家、金融专家、不同艺术门类的专家等。就企业家群体来说,不仅要有各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者,还要有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的经营管理者。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6篇

第一,这一次振兴规划有着重大意义。文化传媒产业被真正纳入到国家的经济管理综合规划中,传媒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从前,文化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服从意识形态,虽然已经提出了文化传媒产业的概念,但是离产业化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产业化步伐应加快,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构成,而这也是为了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文化传媒产业机遇期的出现。我们党和政府文件中第一次2000年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发展,文化开始实现产业化,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机遇。

从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媒体、新兴业态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有理由相信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将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即推动持续的高速增长。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具有发展趋势的产业要走向成熟,必须在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其能够抓住大发展的机遇,而实际上中国近10年的发展一直都保持着10%以上的GDP增长。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后,具体会形成哪些发展趋势?我认为有趋势。

第一,创新会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传媒产业主要还得看内容,内容和传播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核心点,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振兴规划中就特别强调内容,我们的产品目前存在结构性缺口,一方面需要量,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来提升产品质量。在文化传媒这个领域,量的扩张可能很快就会实现,比方说目前的报业发展,还包括现在供不应求的产品等等,因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量的扩张之后,市场客观要求要把创新作为提升产业化的一个动力。产品事业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要不断提高质量,给市场提供新的产品,让创新的点由市场来决定和检验。

第二,规划别提出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重点改造,文化传媒市场进一步开放,我个人认为这种开放是渐进式的,而且有步骤、有管理。如今,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加大,市场也在逐步开放,随着规划的实施,尤其像财经类、科技类、时尚类等非新闻类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市场。

第三,会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兼并重组的高潮。规划特别提出大力发展传媒行业,在今后形成一个兼并重组的高峰,这在我们企业前几年改革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将会为我们投资者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四,移动多媒体,如网络、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会迎来大发展的契机。规划别讲到要推动文化新兴产业大发展,我们在传统媒体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在新兴业态上与发达国家很接近,这是未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市场空间巨大,而且民营资本进入相对较少,从而使得开拓余地很大,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空间。

第五,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上市融资会出现新的高潮。目前,已经相继有国有文化企业上市,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有关部门会进一步做出相应规划。所以,随着投资者门槛的降低,新的文化投融资高潮将会进一步掀起,而且必将会与资本市场融合。我们的某些文化传媒长期以来脱离了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而一个产业的进步是不可能脱离资本市场得到健康发展的,所以必须利用资本市场经营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平台来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目前,我们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内新的趋势将会形成,所以此方面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第六,文化娱乐将发掘出新的市场空间。大文化消费不仅仅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对外需的依赖性很大,像玩具等出口型产品影响都不容忽视。在内需领域,我们的市场开放得比较小,在这种程度下,文化产业、娱乐产业、内容产业市场基本上还非常小,所以关于此类市场的建设也会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研,结果发现类似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几乎都在进行电影院融资项目。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字: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前景

一、引言

2009年7月,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我国政府又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意味着文化产业终于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一种产业受到政府的巨大重视,自此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使我国文化产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它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以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和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为主旨而发展壮大的一门产业。文化创作狭义上包括电视剧创作、音乐创作、小品相声创作、舞蹈创作、电影创作、文学创作、机械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产业是在人们消费方式与手段大变革,国际分工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喻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

(一)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中国文化产业开始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政府制定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中强调:“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十报告指出,“着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这些政策的出台明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战略地位,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政策优惠,将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有34万个,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逾500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012年,第一次突破4万亿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如日本的GDP构成中,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到20%,美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GDP的22%,由此观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明显,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发展较慢。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为36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7元和25元,相差甚远。

另外,我国文化产业中在各行业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电影行业发展最为迅猛,2012年我国电影产量共893部,居全球前三。2010年,我国出版传媒、音乐、广告、电影等行业的增长约为16%,增长情况相对温和。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拥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情怀,有非常的丰富文化资源可用于开发。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文化产业。

(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带动国民消费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率和创业水平。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益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市场空间广阔,可以拉动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要发展一国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度挖掘该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努力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不仅要对各种文化作品与服务进行市场细分,还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运营方式进行操作,努力营造文化气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三)弘扬中国文化

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能促进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人们广泛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和文化差异,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要实现这些,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相关产品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国人民,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例如对文化产业投资过少、缺少影响力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局限性大、文化输出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一)文化产业投资过少

2012年,全国在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投资达到2400亿元,同比增长60%,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2%;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为11360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仅为155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接受和利用外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2012年,外商投资额为1117亿美元,只有6亿美元投资在文化和娱乐业领域,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2012年。与外商签订的直接投资合同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仅占全部总数的0.5%。我国文化产业在利用外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处境不容乐观。

(二)缺少影响力品牌

如今,商品品牌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有影响力品牌意味着巨额、丰厚利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屹立而不倒,就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作为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载体,成功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不言而喻。

每年,全球65%的动画片和动漫产自日本,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去巨额财富。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美国文化娱乐业以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成绩早已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据中国文化产业司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幅为1.5万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加速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规划》的出台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口号,落实具体政策才是关键。

(三)文化输出速度缓慢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12年,签订的文化协定从5项变为145项,从协定数量上可以看出,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增幅达5660%。由此观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备,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虽然,我国有比较完善的房地产、人才、农贸、证券交易、黄金期货等市场,唯一缺少的是文化交流市场,缺少全民交流就是失去了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前景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意见高度统一。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接近14000亿元,约占GDP的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加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为14569亿元,电子、图书出版物发行量居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总额和比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2年,国产故事片上映893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171亿元,比2011年增加30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投资最佳选择

根据调查,一国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就会快速扩张;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呈快速上升势头;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发生井喷现象。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步入文化产业消费增长的快车道,是进入文化产业的最佳时机。

(二)文化产业投资空间广阔,回报链条延伸长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消费,产品形式丰富,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电影、音乐、电视剧、画册等,之后可以把这些产品制作成CD或纪念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我国正在执行“拉内需、扩消费”的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境,扩大文化产业消费是拉动我国内需,拉大居民消费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尽管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强调要施行一系列举措,不断继承、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9年,我国政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说明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六、启示

中国拥有世界大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如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繁荣的远大目标,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从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诟病,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市场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价值,共迎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张晓明,胡慧林.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曹晶.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01).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8篇

一、关于巩义文化资源环境问题

巩义市的文化资源环境可概括为:源远流长,深厚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巩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国中部古今文明的大通道上。巩义南依嵩山,北望太行,中有黄河穿流而过。陆路、水路皆通,古丝绸之路也从此而过,近代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从此穿过。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财富流,自然包含了文明、文化的交流和遗存。

2. 古都文明对巩义文化有较大的辐射和传递。巩义周边古都较多,东有古都开封,西有古都洛阳,北有安阳,加之河南省会郑州的崛起,都为巩义带来了较强的文化传递和辐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目前,巩义市场上的工艺品,大都来自古都开封和洛阳;巩义在春节举行的大型灯会,也引进了开封和洛阳的工艺技术,巩义的文化艺术名家也到周边市地交流、创业,比如书画交流展览,巩义人李公涛在开封创造的翰园碑林等。

3. 巩义本身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很多,历史名人众多,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价值。巩义最有影响力的是河洛文化。境内拥有部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郑州市级文保单位59处,巩义市级文保单位100多处,库存文物3万多件,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历史名人如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人民艺术大师常香玉等不胜枚举。还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相舞狮,省市级非遗项目12个。同时,巩义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传说中的伏羲八卦台,还有河图洛书的历史传奇。

4. 巩义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现代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巩义有不尽的生产力,雕刻、雕塑艺术,有涉村的石狮石碑雕刻、鲁庄的人相泥塑、木刻等;说唱艺术,有河洛大鼓;演唱艺术,有豫剧、曲剧、越剧等。全市农村剧团已从2002年的两家发展到2010年的50多家,参演人员数千人,全市性剧团调演已举办了8届,累计观众数十万人次,现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全市文化市场门类齐全,遍布城乡。截至2009年底,共有有证网吧58家,歌厅、舞厅、戏曲茶社51家,图书销售76家,印刷企业41家,复印打字61家,音像销售14家,基本上可以为社会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服务。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制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十分重要。

1. 制定新规划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作为动力,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

2. 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健全体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培养人才,推进创新,勇于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比重,以文化的大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具体到巩义来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优化环境,提高素质,推进发展。提高人均文化资源占有比例,提高人均文化消费和投入,提高文化增长的效益占GDP增长的比重。

3. 确定文化发展的重点: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投资,以文化设施带动文化环境的改善,以文化创作和人才培养带动文化精品产出,以文化活动带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文化互动和开放兼容。

三、关于文化产业的推进措施和方法

1. 在领导决策层牢固确立先进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确立文化先行思想。先进文化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大解放可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2. 编制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3. 加大投入。巩义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的投入,先后建起文化馆、博物馆,建成了全省少见的文化中心大楼,彻底改变了文化管理的条件,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大楼已经建成,目前进入装修阶段,不久将投入使用。自2007年以来,国家和河南省投资的镇文化站项目巩义有6个,已累计投资142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的街道办文化站5个,已累计投资106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5个,已累计投资778万元。

基层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也有许多先进典型,鲁庄镇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镇文化中心,举办了两届农民艺术节,已申报1个部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镇、艺术之乡;新中镇文化站总投资170多万元,常年活动不断。村级先进典型更多,石灰务村文化中心投资160多万元,涉村镇西沟村文化大院先后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还有涉村镇涌泉村、新中镇杨树沟村、回郭镇李邵村、米河镇小里河村的文化大院都设备齐全,文化活动不断,深受群众欢迎。

4. 抓文化活动,促文化交流。通过群众性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不断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5. 创新机制,培养文化干部和文艺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文艺团体,培植新的文化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在创新机制上,目前实行的文广新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 打造文化精品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品牌出形象,以形象出效益,以效益促发展。依托部级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打造精品景区和节目;以历年来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多年春节投资200多万元展出50盏左右的“光耀中原”大型灯会,吸引了上万名来自省内外的观光者;多年坚持的宋陵文化广场剧团调演,不仅有巩义境内的剧团参加,洛阳、登封等地市的剧团也参加,真正体现了广泛参与,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规划布局分析 旅游文化产业 社旗县

一、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的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强大的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传统居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受到强有力的影响乃至冲击。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外籍商人建有山陕、福建、江西、湖北会馆等。本文以社旗县为例,对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进行分析。

二、旅游布局原则分析

社旗县城所在地赊店镇作为清代的一个著名商业古镇,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古镇有著名的山陕会馆和火神庙等,其中山陕会馆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并有较多保留完好的清代商业、居民建筑、古码头、古城墙,尤其是清代72条街尚在,是中国清朝商业发展历史的典型缩影,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为此,社旗县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要本着以下几点原则:[1]全面展示独特商业文化的人文景观原则,全力打造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特点的旅游路线,表现在修复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规划布局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分析

社旗县旅游资源众多,其中最突出的为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所在位置,西边为桥头镇――隋唐时期冶炼重镇;东边有霸王山;中有清代古建筑群。主要著名景观有山陕会馆――慈禧太后第七行宫;古代庙宇;仿罗马教堂的建筑群;清代一条街;马蹄村;霸王寨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山陕会馆,其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方便陕西、山西客商“通商情、叙乡谊”。会馆中古商业文化丰富,造型奇特,无木不刻、无石不雕,国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感叹道“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堪称全国一绝。

2、政策环境分析

社旗县本着全面展示商业文化人文景观原则,对明清时期诸多人文景观进行集中整合,全力打造出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路线,修复了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此外,还有因项羽屯兵闻名的霸王山,有融中外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太和转楼和刘邓大军高级干部会议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县委、县政府将采取的宏观措施有四:一是高举三面旗帜,即团结务实精神,生态经济发展,亲商护商理念;二是坚持四个第一,即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突破是第一方略,项目推进是第一抓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三是打响四大品牌,即生态农业品牌,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品牌,赊店老酒品牌,民营工业品牌;四是实施四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战略,民营化战略,招商突破战略,劳务经济战略。

3、后发优势分析

社旗县县委为了发展古镇、制订政策并在发展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其一,国企改革上的突破。骨干企业改制面达100%,改制后的企业活力大增、运行健康。

其二,招商引资上的突破。2003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2.3亿元,是前10年引资额的总和。

其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柏油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60公里增加到230公里,形成四纵三横公路网,实现乡乡通油路;新建、扩建城市道路10余条,县城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而且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其四,经济运行效益上的突破。

四、结论

探索社旗县浓厚的商业文化,并使其与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要使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必须将商业文化交融于旅游之中。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追求享受独特民风民情的心理,实现游中有景、有物、有获。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0篇

一、现国有文化领域及文化部门的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的30年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发展包括文化事业在内的整个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行政性资源配置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文化单位也和其他部门一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改革从一些国有文化单位试行承包制和企业化经营开始,在国有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单位转换经营机制,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进入90年代,随着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以及“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国有文化部门作为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制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国有文化部门面临的形势分析

新世纪之初,国际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化,国际经济时起时落,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方针,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秩序逐步好转,为国有文化部门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以及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国有文化部门既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国有文化部门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既给文化市场的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国有文化部门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和改革动力。

再次,加入WTO为国有文化部门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三、利用契机、激活艺术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规范建设

(一)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按照“十五计划”关于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着手制定其行业或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依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面对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及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态,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二)调整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的布局

根据中央对国有资本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精神,结合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按照国有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保证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原则,以及垄断性文化行业和竞争性文化行业、盈利性文化行业和非营利性文化行业的不同特点,确定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框架和对国有资本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案。

(三)加快国有盈利性文化单位的改组、改制和改造步伐。

国有盈利性文化单位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其改组、改制要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盈利性的垄断性文化单位、盈利性的一般竞争性文化单位的不同特点,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确定各自的改革重点和不同方式。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振兴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6-0085-07

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启蒙的辩证法》中第一次提及“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起,到20世纪末,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形态,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和知识产权,生产有形或无形的艺术产品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文化再造和创意”为核心,通过现代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本国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

战后的日本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国民经济成功的实现了从工业制造经济到文化知识经济的转型,文化产业担纲起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任,并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与之总体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世界第二强国。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使我国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但从国际通行标准来看,我国只能算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核心竞争力;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被逐步边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强,进出口持续逆差,与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指出中国文化竞争力仅居世界第24位,经济实力和文化产业形成巨大反差,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短腿”。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战后的日本在经历了战后复兴期(20世纪40-50年代)、快速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前期)和稳定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日本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但是,其间的两次石油危机和本币升值的冲击,也对日本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经过深刻反思,构建生活品质大国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自此,以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和知识集约化程度高、对生活品质提升显著为特征的文化知识经济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天,日本是世界著名的“动漫王国”,是游戏软件第一大生产国,是世界上报纸发行量和个人订报最多的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一)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在“失去的十年”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文化产业仍保持持续增长。1995年,文化产业中仅娱乐业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兆日元,超过当年汽车产业的产值。2004年,仅通过媒体进行的商品销售及媒体商品的广告制作费就达12.8兆日元,经济效益超过农林水产业产值的总和。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约为80至90兆日元,约占GDP总量的15%。

(二)就业吸纳能力凸显

日本文化产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主要领域。从日本就业人员构成比例来看,文化产业从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65年升至3.3%,1975年达到4.2%。到21世纪初,日本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约400万,占就业总人数的6%以上。

(三)国际竞争力逐渐显现

2005年,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8兆日元,占世界文化产业份额的10%以上,是世界第二文化产业大国,并以动漫、电子游戏、流行音乐为“拳头产品”大量向海外出口,在海外的市场规模达到2599亿日元,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四)“品牌”产品优势突出

日本独特的文化土壤所孕育出来的漫画产业、卡通产业和游戏产业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中的标志性“品牌”。日本的动漫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爱好者,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4年公布的数据,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多达43.59亿美元,是当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这些新兴文化产业不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成为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的最佳载体。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

日本政府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层面上,文部科技省、文化厅、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和国土交通省等部门对“文化立国”战略予以大力支持,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上,47个都道府县以及其下的市町村等各级政府则通过大力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

(二)产品创作上坚持科技引领的原则

蓬勃发展的日本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日本在文化产品的创作中充分应用科技手段、融入科技元素,其动漫产品在创作上就经历了手绘的图画摄制、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及利用网络技术三个阶段,开发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表现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

(三)产品推广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才有生命力。日本文化产业项目全部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产品的推广中,实行产销分离的推广模式,受到欢迎的文化产品迅速进行系列开发和衍生开发,形成滚动开发的规模效应,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品牌塑造上坚持民族特色的原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日本擅长于将本国的文化格调融入到文化产品中,通过准确的文化定位,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以日本历史剧情为构架的游戏产品中常用日本传统的三弦和长笛作为背景音乐,著名的历史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往往作为主角出现,从对“团体英雄”的崇拜到对樱花凋零“凄凉之美”的欣赏,日本文化产品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使其广受欢迎。

三、现阶段我国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义

经济规律表明,世界经济的产业中心必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文化创造价值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当前形势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一)从国家安全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全球化平台从经济领域开始全方位向外扩张,千方百计把文化消费品倾销到世界各地,这些文化产品的涌入使西方价值观不断向我国渗透,对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道德伦理乃至执政基础都构成挑战,萎缩民族精神,瓦解奋斗意志,从而在根本上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尤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边缘化极大危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生产方式、发展方向、表现形态等),因此,文化产业的振兴不但有维护国家安全而且有着维护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从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文化产业振兴是必由之路

我国经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要素束缚严重,产业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层。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再次敲响了警钟,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需求萎缩的冲击下,迅速陷入停产、倒闭的困境,矿产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传统产业受到上、下游供应链的双重挤压。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文化产业因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少、生产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的独特优势被称为“朝阳产业”,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

(三)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角度来看,实施文化产业振兴是必然选择

由于文化产品本身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属性,一般而言,本民族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本民族认可和接受。2003年,我国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根据社会发展一般经验,文化消费需求的上升将带动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供需繁荣的良好局面。然而,我国文化产品的供需“鸿沟”持续扩大:一方面,在数量上,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居民文化消费实际增长速度及居民尚未实现的文化消费潜力形成巨大落差;另一方面,从质量上,文化产品创作和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样化、精致化和内涵化的需求。

(四)从塑造国家形象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角度来看,实施文化产业振兴是基本保证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产业国际垄断优势明显,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无声”的境地,西方文化霸权的喧嚣同样也掩盖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声音,阻碍了现代化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和展示。从2008年的“”事件到2009年的“7・5”事件,西方媒体对我国进行肆意歪曲报道,极大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凸显了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的弱势地位。振兴文化产业有助于我国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在全球化平台上塑造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文化形象,在复兴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四、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

(一)在制度建设上坚持以法律的形式做保证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已经出台,但总的来说是指导性的原则、意见、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大,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振兴的认识不尽相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效果。当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关键时期,必须加强以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确保振兴规划执行到位、取得预期效果。

日本尤为重视通过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法律法规完备,每个领域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如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

(2001年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2000年的《形成高度情报通讯网络社会基本法》、2001年的《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2年的《失Ⅱ识产权基本法》等均在相关领域作出详细规范。二是配套措施及时跟进,可操作性强。一般在法律法规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具体的措施相配套。如:同《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相配套的就有《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同《知识产权基本法》相配套的是《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使得政府调控文化产业的手段更加完善。三是根据法律组建相应组织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效率。日本根据《信息技术基本法》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首相任部长,明确将音乐、电影等文化产业与技术、工艺、名牌产品等并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知识财富战略本部”在制定“知识产业促进计划”的同时,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和修订文化发展策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并最终促使日本国会于2004年5月批准通过了《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

(统称《文化产业促进法》)。日本通过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手段逐步建立起完备和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使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从产业规划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角度来看,比较成熟与稳定的产业规划,大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业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看,虽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9月27日我国文化部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阐述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出发展方向、重点、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但该意见仅仅是部委的框架性规章性文件,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层次上,该指导意见不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更不是最高层次上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则难以得到有力保障,虽然其意义积极,但难以满足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通过以国家战略动员整个国家体制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扶植。因此。作用恐怕有限。当前,我国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仅有《著作权法》、《语言文字法》和《文物保护法》等为数不多的几部,相关法律的缺失已经成为抑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已是迫在眉睫:一是把文化产业发展规范上升到国家大法的层次上去,加快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的起草和审议,尽快制定颁行《文化产业发展法》。二是加快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力度,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法”的审议和立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图书馆法》、《民间文化保护法》(“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已经进入立法程序)等的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加快立

法进程。《文化企业法》也要抓紧时间研究论证,尽快进入立法程序。三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力度,加快对不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四是在加快文化立法的同时,重视相关执行机构的构建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以便形成发展合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因此,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法制建设必须尽快进行,以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在时间上应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

日本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但其文化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期其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二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和焦土上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极大的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国内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公害不断、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国民不满情绪上升;在国际上,“经济动物”的负面评价使日本的国际形象受损。面对挑战,日本政府一方面以发展高科技产业进行应对,另一方面把战略重点由工业制造经济转向文化知识经济。日本大力挖掘自身民族文化,在每一个区、村公所都设置了“地域振兴课”,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由中央政府汇总并作为制定政策法令和区域文化发展方略的依据,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物尽其用。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参与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积极把文化内涵融入平常生活中,特色鲜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逐渐形成,随后,一系列密集措施陆续出台。1995年,日本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同年,日本内阁对中央省厅进行大规模改组,加强了政府对振兴文化的立案职能。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正式把“新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同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多年苦心经营的必然结果。

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产业大国,再到文化产业强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消费的形成和文化品牌的塑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氛围的养成、文化观念的培育更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出现、繁荣及其跃升并不单纯地依赖简单的物质投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短期内无疑会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不能仅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后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并着手后续规划的跟进,以适应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如果振兴规划后继乏力、前后不连贯、朝令夕改,将会使得企业无所适从,也影响到其有效性和权威性。因此,振兴规划的实施应充分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在措施上要充分利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贯彻产业规划,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日本通过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较好实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政府从财政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对民间艺术团体的艺术人员培养;文艺活动的举办;歌剧、芭蕾舞和电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援;优秀作品创作及发行资助;文化设施改建和扩建的财政支持等等。二是通过文化登记制度、税收减免制度等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企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赞助,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等,捐款赞助文化事业的企业或个人可以获得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抵免。三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设立振兴文化艺术基金,用于支援各种文化活动,如世界闻名的“NEC杯”中日围棋擂台赛和“丰田杯”足球赛等等。在金融政策方面,一是建立文化产品开发的投资联盟体系,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投资,一方面分散了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另一方面拓宽了资金的筹集渠道,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表作《千里千寻》就是在产品开发的投资联盟体系支持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有效地控制风险并分享收益。日本的风险投资深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层次,从创业初始投资到产品后期衍生开发的整个过程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日本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大力支持文化企业的证券和债券发行,在为企业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如国家对一些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北京银行对北京市文化企业贷款的授信、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等等,但是,我国文化产业亟需更大力度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1)创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和国外资本,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扩大文化企业免税项目范围,加大文化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减免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力度以吸引文化企业聚集发展。对文化企业研发投入、项目投资进行税前减免,对文化产品出口实行退税或免税优惠。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1)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引导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对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扶植。(2)组建政策性支援银行――中国文化发展银行,让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工作者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3)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范围,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债券、股票发行支持力度,优先照顾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的上市融资,加大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支援力度,扶植文化企业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有全球影响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激发国内外投资者的热情,树立我国文化产业形象。

(四)在组织体系上坚持“产、官、学、研”一体化发展

“产、官、学、研”协作,既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手段,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已被世界各国认可的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日本文化产业界形成了这种“产、官、学、研”的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与政府、研究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来谋求共同发展,政府负责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与研判、发展前景等信息支持;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才供应链的打造;企业则利用四位一体的资源优势充分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充分地运用。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和发展规划给予企业政策优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大学术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则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部门,进行前沿追踪和趋势研判。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制订发展战略提供建议。教育机构设定专门的方案和计划,培养专门的文化产品创造和制作的人才(如东京大学的“内容产业工程”等等);而文化企业则在政府、研究机构和培训教育机构的支持下,独立制定发展规划、整合市场营销体系以及完善自身发展模式,从而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2篇

1 文化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的辨析

1. 1 文化产业内涵诠释

20 世纪以前,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相对贫乏,人们对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概念,甚至还没有文化产业的意识。到了20 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研究,例如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就出现了 CultureIndustry,即文化产业的概念。随即文化产业开始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对文化产业本质的把握由于所站的地位与角度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内涵。2011 年 10 月 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由于文化产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国家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例如,2003 年 9 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 “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我国就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它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的文化事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胡晓明、肖春晔等人的研究结论: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1]。

1. 2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把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没有产业经营的观念,因此文化产业经营的观念一直没有形成,至于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就更无从谈起。直至 2003 年和 2004年国家文化部和国家统计局先后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界定,才启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从而使我国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由此也伴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于是众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研究。鲍明晓教授认为: “体育与产业结合构成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形成催生出新的体育文化[2]。”那么体育文化同样可以与产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即“体育文化产业”。卢元镇等认为“体育文化已经与哲学、宗教、道德、美学、医学、伦理、法学以及现代建筑、机械、纺织、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多种文化领域实现联合,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成果达到充分展现和社会取得进步的显著标志[3]。”

2011 年 11 月 16 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认为发展体育产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国内体育产业大致分为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休闲健身业三个部分。“体育产业不是一般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它不光制造物质产品,还发挥着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作用”。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 “任何时候,在商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与其他精神文化一样,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以体育活动为依托的体育文化必然需要物质消耗、制度保障、精神支持及其交互作用,由此可以将体育活动的精神支持视为一种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借鉴范方的研究,可以认为体育文化产业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是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中介,是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来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产业[4]。

2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2. 1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的体育文化产业,既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也带有市场经济的特点。正是因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双重特点,对它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经济特点体现在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长期与政治相结合,并成为国家政治结构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特点体现在体育事业及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体育消费市场不断繁荣,并且呈现为娱乐、休闲、健康、旅游等多元化消费发展格局[5]。然而不管体育文化产业具有何种经济特点亦或双重经济特点,在文化产业与竞技体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它在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受到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挑战。这是因为: 一方面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民体育消费比例不平衡、体育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等; 另一方面,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发展,逐渐统治着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来说,无论在竞赛还是在训练或是在全民健身都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如何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加快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2. 2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注意的事项

2. 2. 1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走渐进式发展之路 由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诸多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渐进式发展而不易采取突发式发展方式。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突发式发展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长期效果来看,它也不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质的转变。原因在于突发式发展一般来讲是企业到了极限状态下的无奈之举,成功比例相当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人们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不断挑战未来的决心,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应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去激发产业每一天的发展,并对产业进行长期与有效的管理。

2. 2. 2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注重阶段性成果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既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一个中期的和短期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说,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具有长期的宏观的目标,还要有短期的更明确的具体目标,并且通过具体目标的实现去激励体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走得更远。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从人本原理,既要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又要理性分析员工的天然局限性,进而正确对待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另外,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但可以服务于人类精神消费,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需求[6]。因此,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分阶段分步骤实现,而且要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同时去创造。只有这样做才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全面、有序地发展。

3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产生需要驱动力的驱动,驱动力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体育文化产业需要去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它是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实施发展变化,这种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外部; 另一种是随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逐步发展,原有的不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已无法适应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这时体育文化产业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管理,这种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内部。一般来说,这两种驱动力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3. 1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是指体育文化产业组织自身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源于体育文化产业在适应社会发展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我保护功能。当体育文化产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时,由于内部驱动力本身具有的先天自我保护功能,它就驱使体育文化产业改革与创新。正如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雅各布斯( Robert Jacobs) 在《实时战略变革》一书中所说:“一个组织能否取得短期与长期成功,这取决于该组织的变革能力。只有那些能有效、迅速实施根本性的、持久的系统变革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成为真正的赢家。”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组织为了摆脱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它会自主地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组织自身进行优化组合。体育文化产业内部驱动力促使其更好地生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物竞天择的最佳选择。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体育文化产业也要不断调整自身,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3. 2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体育文化产业内部驱动力体现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体育文化产业外部驱动力则体现的是社会需求情况。在这种满足与被满足的过程中,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变化之中,相互依赖、相互驱动、相互制约,从而使体育文化产业由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化为有序的结构。体育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动态的外界环境中有序运转,是因为它有内部驱动力的作用。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内部驱动力会使它变为一个自适应系统。例如,2007 年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海啸,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至今这种影响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完全成熟的体育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在遇到外部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时,会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使体育文化产业处于长期的混乱状态。然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驱动下、在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下,体育文化产业只有不断进行发展变化,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竞争优势,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4. 1 适时设计柔性的体育文化产业组织结构

体育文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设计都是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迁、内部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组织结构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环境发展的问题,诸如组织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此时,体育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就应适时调整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不仅要对组织内的管理层级、管理手段进行改革,而且要对组织各部门的职能、岗位、职责、权利以及义务等都要进行重新规划,从而达到组织轻装上阵,不仅能够有效沟通,而且能够灵敏捕捉外部信息等。为此,作为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适时设计柔性的体育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2 不断更新体育文化产业组织员工的思想观念

企业员工既是组织管理对象又是组织发展的主体,员工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组织的成功与否。作为企业员工来说,他们能否随着组织环境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体育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的关键。作为组织来说,改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进而促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样一来,体育文化产业组织就拥有了自我更新能力。组织员工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使体育文化产业组织能够迅速响应顾客的需求变化,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4. 3 时时强化体育文化产业技术的市场需求

产品是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技术是产品得以立足于市场的基础。由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它的产品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它的技术要求不是十分强烈。然而,面临着国际国内同类或相似行业的激烈竞争,虽然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仍然要时时强化技术的更新发展,并且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革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时时关注市场变化,跟踪发现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更新换代新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 第二,在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应该开发低成本高回报的技术,拒绝开发和使用高成本低效益的技术,避免组织出现整体效益的损失; 第三,技术开发使用不仅要有社会效益,更要注重实用以及经济效益。作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技术开发革新的要求是注意它的使用效果,保证开发的技术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加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4. 4 及时再造体育文化产业的组织流程

体育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组织在生产劳动和管理劳动的方式、手段方面还处于相对较新的时期,因此,现在谈体育文化产业组织流程的再造为时过早。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生产经营过程、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等多源于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组织流程。一方面体育文化产业兼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诸多特征,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产业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当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了适应时展要求进行组织流程再造时,体育文化产业也应针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再造自身的组织流程。只有这样体育文化产业才能摆脱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中已经被制度化和固定化的传统观念,建立适应当代要求的企业组织,从而使体育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自身的发展活力。不过再造体育文化产业的组织流程时,要注意业务流程的分析与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的再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规划; 国家审计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向来重视文化事业,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2000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对文化产业地位的认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应的对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地位日益提高,“十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几乎所有省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是200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随后,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但文化产业却加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蔡武(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大、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具体部署了各项任务。党的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规划已经就绪,为确保上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今后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规划落实。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制度视角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总体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公有制文化企业活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和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而是类似于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着力点的投入引导型。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模式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功能,以文化的产业化规律来经营文化产业,以市场化运作来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力度不足且相互不配套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体系比较薄弱,宏观管理措施有效性差;其次,部分地区从文化产业规划开始就存在问题,荆林波、李蕊(2011)指出,我国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规划存在现状调查和分析不充分,对本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优劣势等背景认识肤浅;在具体内容方面,基本原则等论述性内容较多,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可行性内容比较少;最后,目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制度不配套;岳彬、廉武辉(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部分制度,例如文化行业的准入制度、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且相互不配套。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规范

目前全国各地都热衷于开发各种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动漫基地等,显示出了较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经出现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并且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动漫产业为例,作为国家高度重视、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其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配合,我国目前批准设立的动漫基地中只有一家是完整运作,其他动漫基地有的做房地产,或者成为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即使仍有少数动漫企业,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与境外势力利用文化的“幌子”的渗透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创新管理手段,在开放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安全性。

(四)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定机制和执行机制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突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对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虽然国家多次部署文化体制改革,但是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改革推进速度慢,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落差。以融资问题为例,相关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小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单一,同时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投资主体单一,这些都限制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国家审计的应对之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与国家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制度变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例如文化、财税等部门统筹合作,发挥合力。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重要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特点,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以保障文化产业规划的有效落实。我国国家审计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但目前主要关注国有文化资产保全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关注不够。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该在以下方面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对政策配套环境的调研,为完善政策配套环境提供依据

张毅(2011)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良好的竞争性市场环境、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扶持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审计应该调研文化产业的政策配套环境,例如对文化产业科研和研发的支持、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政策环境,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从而为决策部门完善文化产业制度环境提供借鉴。当然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动力来自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量少干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经营事宜。

(二)开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专项审计调查

由于国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套取资金,另一方面打政策的球,实际是搞房地产,存在虚假建设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假,“圈地、圈钱、圈市场”才是其真正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大批仓促上马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审计应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发现当前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深入分析上述问题后面的体制机制因素,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政策建议。

(三)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行业外来文化产品占据压倒性优势,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国家审计应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服务。

(四)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

我国已出台众多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的信息,国家审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陈尘肇(2011)提出,应通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推动外部体制制度的完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有较多政策审计实践。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借鉴有关经验,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效果的审计,找准监督的着力点、构建国家审计信息平台、进行多维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及时地审计公告等形式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政策的落实。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一定可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岳彬,廉武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跨越理念之坎与制度之坎[J].学术论坛,2012(1).

[2] 张毅.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24).

[3] 荆林波,李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经济,2011(11).

[4] 陈尘肇.关于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5] 王凤飞.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国模式”语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63-65.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4篇

借鉴意义之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府之手扶持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直接倡导者,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必定有其全盘考量与鲜明导向,通过政策的推动,使社会形成共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从发展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其战略导向十分明确: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5年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其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同年底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颁布《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获得通过,同年底《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从这一连串的战略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市政府这支有形之手所起的作用。自2003年起,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增长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6%,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目前已培育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建立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下一步,深圳市政府将建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集全球创意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优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这些政府扶持措施,必将增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借鉴意义之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在谈到“创意”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时说,“创意强调的是体验,突出个人的感受,张扬个性;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艺设计带来的消费感受,在此情况下,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全新视听需要,就显得尤其迫切”。创意不能脱离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脱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即便一个创意很新颖,但如果不能够被高新技术所实现,不能被产业化,那么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许多优秀的创意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多是依托于新技术、新载体、新生产工具而产生的。比如美术设计与制图,除了传统的手绘,现在依托计算机技术有了新的方法,通过绘图制图软件、绘制输入端就能很轻松地取代传统的纸和笔。比如手机的智能化,最开始的手机只有简单的无线通话功能,然后出现TXT文本阅读与MP3播放功能,再之后出现彩屏与MP4功能,现在则具备了微型电脑的功能。这些事物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意与科技巧妙结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支撑的“创意”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好比人类的飞天梦,若没有空气动力技术与精密机械技术的支持是难以想像的。有梦想,就有创意,就有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深圳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每万人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这些高新技术的成果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与壮大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与丰富的科技“养分”。

借鉴意义之三: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做大做优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需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是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是做优的必要手段。按照《规划》的表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还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业、工艺美术、印刷复制等行业,也包括比较新兴的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等行业。从文化与创意的角度而言,这些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文化与创意的因素在里面,是与文化与创意最密切相关的行业。实际上,文化与创意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内容产业还是技术产业,都是先有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新颖的思想内容;对技术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设计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行业众多,发展不能“一窝蜂”地硬上。通过错位竞争,发挥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共赢发展,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在《规划》中,深圳下一步将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

借鉴意义之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化保障机制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第15篇

国务院总理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