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

经济管理原理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再造内涵模式案例分析

序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再造的理论和实践都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企业再造运动。企业再造运动基于前人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是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产物。目前企业再造工程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很受重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相对比较成熟,并且他们的企业再造工程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

企业再造的浪潮对中国的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尝试进行企业再造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国内企业进行再造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的企业再造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欧美那一套,中国企业再造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扎实做好企业再造前的摸底调查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再造方案才行。随着欧美企业再造的影响以及国内的慢慢实践,国内对企业再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再造概述

(一)企业再造的含义

在1993年哈默和钱皮撰写的《企业再造》一书中,两位作者提到:企业再造的真正含义是要抛弃长时间来所运用的工作程序,重新探索为使公司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向顾客提供价值所必需的那种经营活动。再造一家公司意味着要把旧的制度扔到一边,推倒重来。它含有这样的意思:回到出发点,开辟一条做好企业经营工作的更佳途径。这两位研究者认为“再造”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的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这里有四个关键词:

1.基本的

两位研究者认为:一家公司要实现再造,首先要确定必须做的业务工作是“什么”,其次才确定“怎样”去做。再造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是理所当然。它并不注重事情“现在是”怎样,而是注重事情“应该是”怎样。因为,要着手进行再造就不应有前提,也不应以现有的事物作为再造的起点。实际上,要进行再造的公司,就必须对当前大多数业务流程所已经接受的假设加以警惕。

2.彻底的

彻底的重新设计意指要从事物的根本着手,不是对现有的事物作表面的变动,而是把旧的一套抛弃掉。在再造中,彻底地重新设计意味着要不顾现有的种种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而是要开辟完成工作的崭新的蹊径。再造不是指对企业现有业务工作进行改良、提高或者是修修补补,而是要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

3.显著的

再造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者逐渐的提高,而是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很多公司,只有当遭遇严重打击而又需要继续生存下去时,它才感到有必要进行再造。点点滴滴的改进只需要微调,而显著的改进则需要破旧立新。

4.流程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人员并不是“以流程为导向”。他们忙于任务,忙于本位工作,重视人事,重视结构,但不是流程。哈默把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系列业务活动,其中包括将某种或多种东西投入并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比如说,哈默提到:把顾客所订的货物送到顾客手中,也就是流程创造的价值。

(二)企业再造产生的背景

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突出表现在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企业严重挑战的同时,美国企业不得不针对自身竞争能力的不断下降反思自身存在的总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工业化/信息社会后,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需求的内容日益多样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在全球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迅速的过程中,一些早先业绩颇佳期的美国企业由于墨守成规、因步自封,没有及时采取快速变革的措施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从而丧失了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的优势地位。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开始积极向日本的同行学习,并简单地认为将日本的成功经验移植过来就可以取得成功,但实际情况表明,这种改良式的变革没有给美国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认识到,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观念、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做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才能帮助美国企业迅速获得再生,重新夺回世界领先的位置。

但是,分工理论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首先,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侵害成数个支离破碎的片段,既导致劳动者的技能愈加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器附属,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交易费用因此会大大增加。其次,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科层制成为企业组织的主要形态,这种体制将人分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权管理,也大大束缚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佬的工业经济时代逐步向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过程中,流行200多年的分式理论已经成为亟需变革的羁绊。因此,以恢复业务流程本来面目为根本内容的企业再造理论便应运而生。而最根本的就是以下三种方式。

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三)企业再造的理论基础

1.组织转型理论

组织转型包括在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彻底变革,并伴随着组织战略、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企业再造需要全面检查组织原有的工作方式,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重新合理地整合。通过重新整合,可以避免部门之间衔接上的困难,减少重复劳动和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建立一个扁平化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组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看出,组织转型理论为企业再造奠定了基础。

2.委托理论

密西尔•詹森和威廉姆•H•麦克林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了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说,在公司制企业中,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产生分工。因此,为了更好的协调这些关系,中间管理层必然增多,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为了保持整体组织活动的有效性,须严格监督人的行为,无疑也增加了约束成本。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中间若干管理层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必须实施再造,以减少成本及约束成本,由此看出这与企业再造中的组织再造的目的是相一致的,最终促使委托人和人各自的效用、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对企业再造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科斯在其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从此交易费用理论便成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再造理论认为,由于企业内部分工过细企业为保证业务流程正常运转的费用不断加大,导致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企业绩效指标。进行企业再造,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是因为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和整合,使企业的组织行为更加合理,能够为企业节约费用。由此可以看出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再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企业再造的核心

首先,企业再造理论首要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对流程的不同理解。哈默和钱皮将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并强调要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重新树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思想。企业再造直接针对的就是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目的就是要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因此,在再造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流程的思想,以流程为现行的出发点和终点,用崭新的流程替代传统的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流程。

其次,企业再造理论认为,企业再造活动绝不是一次改良运动,而是重大的突变式改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再造对固有的基本信念提出挑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遵循一些事先假定式的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往往会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展开,也影响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有长期历史的企业尤其如此。企业再造需要对这些原有的、固定的思维定势进行根本性的手术,产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基本信念的重大转变。

(二)企业再造需要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改造

与日本企业的原有变革思路不同,以美国企业为主要蓝本的企业再造决不是一次渐进式改良措施,也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组织的修修补补,而是努力开辟完成工作的崭新途径,就是要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产生脱胎换骨一样的巨大变化。

(三)改革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

企业再造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逐渐提高,而是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哈默和钱皮为“显著改进”制定了一个目标:“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其目标就是从企业竞争力这个指标上追赶日本对手。

再次,企业再造提出了三条基本的指导思想:

一是以顾客为中心。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满足顾客的需要。恢复了流程的整个面貌,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使每位负责流程的人员充分意识到,流程的出口就是向顾客提供较高的价值。

二是以员工为中心。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发行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

三是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重组流程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IBM信用公司通过重组流程减少了9成的作业时间,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增加了100倍的业务量。

三、企业再造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1994年的早期,由CSCIndex公司(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对北美和欧洲6000家大公司进行了621家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北美497家的69%、欧洲124家的75%已经进行了一个或多个再造项目,余下的公司一半也在考虑这样的项目。AmericanExpress(美国信用卡公司)通过再造,每年减少费用超过10亿美元。德州仪器公司的半导体部门,通过再造,对集成电路的订货处理程序的周期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多,改变了顾客的满意度,由最坏变为最好,并使企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收入。

企业再造取得成功同时,另一部分学者也在严肃地探讨其在企业实施中高失败率的原因。大家认为,企业再造理论在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在于:

(一)流程再造未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

(二)忽略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

(三)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

总体来说,企业再造理论顺应了通过变革创造企业新活力的需要,这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流程再造的研究中来。有些管理学者通过大量研究流程重建的实例,针对再造工程的理论缺陷,发展出一种被称为“MTP”(ManageThroughProcess)即流程管理的新方法。其内容是以流程为基本的控制单元,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运转及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考虑各种作业流程之间的相互配置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可以说,“MTP”是再造工程的扩展和深化,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流程实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因此,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仍在继续发展。

四、对失败的企业再造事例图表分析

(一)企业再造成功与失败比较

企业再造获得成功者不乏其例,如顾新建等人在《知识型制造企业——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赢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一书中所介绍的美国电报电话(AT&T)租赁服务公司的例子;季建中、顾培亮等人在《企业过程再造——管理模式的变革》一文中介绍福特公司美国总部的案例;海尔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再如,HallmarkCards.Inc的流程再造,使设计开发新品种的周期由原来的2年~3年变为1年;TacoBell通过再造使年获利率平均增长31%;IBM信用公司通过再造使原来需两周的公文旅行时间降低到4个小时;Kodak公司通过再造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近50%,制造工具的成本降低了25%;麦道公司则利用再造使每架军用运输机降低成本100多万美元……,以上均为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案例。

部分企业再造取得初步的成功,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形成一股再造浪潮。但是到了90年代末期,企业再造频频受挫。据统计,70%~80%的企业再造项目5年后均归于失败。在如此高的失败率面前,哈默本人亦对企业再造重新思考。

企业再造是高风险的,一点错误就会导致彻底失败。吉林省长春市某汽车配件厂曾经是中国一汽集团最大的零配件提供商之一,年产值超过12亿人民币,为了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快速增长,决定采用一套国外著名同行业福特公司使用的流程对企业进行再造。由于国外厂商基于信用制社会设计的数据库结构,其流程的高标准化,不适应国内多种交易方式,而该厂只对采购、物流、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进行了重大改组,1997年系统开始上线后,并没有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系统与原有工业控制、财务系统不匹配,导致业务环节增多,应收账核对不清,致使该企业不但没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丧失了原先固有的灵活机制。再如,1998年实达公司在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卡锡的帮助下提出了一个超前、大胆而且更符合国际潮流的再造方案,但由于再造方案的战略方向不清楚,领导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组织结构与再造方案不配套导致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盲目自大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这一符合国际性企业管理体制潮流的方案与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

(二)对失败的企业再造作出分析

1.生态位选择的错位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只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存。每一个物种在某个生态因子的轴上,都有一个能够生存的范围,范围的两端是该物种生,存的耐受极限,能够生存范围的跨度称为生态幅,又称生态位。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在生态空间中占有特定的生态位,形成生命系统多样性。在自然生命系统中,只有生态位重叠的生命系统才产生争夺生态位的竞争,竞争是争夺最适宜的生态区。同样,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个企业的内外生态环境使企业只能处于特定的生态位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争夺稀有的生态资源的竞争,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整个生态资源空间中所能获得利用的资源空间的部份。企业再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内环境的再造而谋求获得更优的生态位。然而企业内环境往往是具有强稳定性的,如果企业再造的生态位目标选择与原来的内环境发生严重的冲突,形成企业再造生态位选择的严重错位,必然导致企业再造的失败。

2.内环境的稳定性失控

企业的内环境包括人、财、物等因素,其中人是保持内环境稳定性最为关键的因素。任何的改革必然伴随着金钱、权利、荣誉等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会损害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根本的困难是来自内部,特别是原来有着密切感情、曾为企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现仍居企业重要位置的同盟者。

我国民营企业一般是以家族或以亲友的泛血缘家族起家的,在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有它特殊的优势。但是在取得发展后,这种只依靠起家时“掌权夫妻党,临阵子弟兵”的优势就远远不够,在市场经济下,要永远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继续发展就要依靠知识、科学、智慧,就要依靠新人才对企业进行创新、再造。企业的领导人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原来为企业发展拼过命,的亲兵亲将和新兵新将的关系以及原来亲兵亲将在观念、知识、技能上新化的困难问题。这不仅是新旧观念的斗争,而且是一场利益重新分配的争夺,涉及原亲兵、亲将在企业已获得的权力、荣誉、经济收益。

企业再造使内环境稳定性失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来自一般员工惯性的阻力。习惯惯性是由员工在以往工作中已经形成的一种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因素组成的,一般来说员工对打破原有的习惯模式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心理,他们会对新模式不习惯,会对前途担忧。对于克服职工中的习惯阻力,应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化解: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不断进行交流;向职工宣传再造带来的机会;对职工进行必须的培训;如实说明再造对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他们自身岗位的影响及企业所采取的相应解决措施,以尽量取得职工的理解与支持等。实施企业再造方案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

3.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企业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处理各种矛盾。但是,在企业再造所遇到的诸多矛盾中必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也就是存在着妨碍企业再造的最突出、最核心、首要的矛盾问题。企业再造的过程,必须对所存在的矛盾按其重要性和急需解决的程度及其关系进行排序解决。如果错误地理解企业再造中的“彻底性”,希望一蹴而就盲目全线出击,会使全部矛盾同时激化,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

沈阳飞龙可以说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开路先锋,姜伟亦算得上曾是一代企业家的骏杰。但飞龙辉煌不到四年就陷于困境,姜伟决心对企业进行再造,并下决心:“改造企业,不成功,毋宁死”,可见其决心之大。姜伟在报纸上公开登出公告:“飞龙集团进入体整期”;不耻下问登门向三株学习,进行全面大整风;特别公开抛出《我的错误》万言检讨,列出二十条失误。吴晓波在他的《大败局》中称之为“三招臭棋飞龙坠地”。姜伟确实是具有企业家不应有的浪漫气质,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竟然浪漫地在企业未到绝路时公开公布企业内部矛盾,全员整风非但未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全面激化。

4.企业再造的突变性与连续性

企业再造不仅是“创造”、“突破”及“彻底翻新”式突变过程,同时存在着突变过程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变革。一些企业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并未真正理解哈默“彻底”性的真正含意,认为“彻底”就是急风暴雨式的革命,一下子完全铲除。笔者曾遇到一个企业,原来还相当不错,领导层的领导能力与技术也相当强,并且是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只是在领导层中有个别领导与最高领导在一些决策问题上存在矛盾,并且在经营上确实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最高领导来一个“全面彻底的企业再造”,干部从上到下全部撤换,实行全部年青化,把原来干部全部铲除,结果非但没有扭转经营下滑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原来丰富的经验、知识与技术资源几乎全部流失,连正常运作也难以开展。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引进“空降兵”、“海归派”进行大动手术的“企业再造”,但真正成功者亦极少。太阳神重任空降兵王哲身,王哲身入主太阳神后,大批更换高中层人员,结果酿成人才大逃亡而最终使太阳神真正败落;科龙引进“空降兵”屈云波进行大手笔“再造”,非但没有改善经营状况,反而大幅度下滑。

哈默的“彻底性”是指最终实现的目标而言的。哈默本人也指出:“要使人们接受他们的职业将经历根本性改变的概念,不是一仗就能打赢的一种战争,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再造’改革的一项教育和宣传战役”。企业再造是一项艰巨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连续慢变—突变—连续慢变—突变”,由量变到质变不断交替的间断平衡。企业再造过程中每一次突变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如何进行下一次突变,需要巩固这一成果,要使内外环境稳定。当今在极为复杂而且迅速变化的企业生态环境中,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再造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企业再造是庞大的、消耗时间长的工程,往往赶不上企业内外环境快速的变化。对于企业如何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再造,笔者等人在《信息社会与企业管理的变革》中提出了动态企业再造的思想,认为未来的企业再造流程应该结合动态企业管理的特点对企业进行再造,使企业再造和动态企业管理理论紧密相联,实现与复杂的、快速变化的内外环境相同步。

五、案例分析(以海尔公司企业再造为例)

在企业再造前,海尔是传统的事业本部制结构,集团下设六个产品本部,每个本部下设若干个产品事业部,各事业部独立负责相关的采购、研发、人力资源、财务、销售等工作。1999年,海尔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以“市场链”为纽带对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一)同步业务流程结构:“三个大圈、六个小圈、两块基石”

海尔的再造方案,将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分离出来,实行全集团统一采购、营销和结算。将集团原来的职能管理部门整合为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定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

(二)流程运转的主动力:“市场链”

推动整体业务流程运转的主动力不再是过去的行政指令,而是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业务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将外部市场定单转变为一系列的内部市场定单。

(三)流程运作的平台:海尔文化和OEC管理模式

海尔再造的成效:1.交货时间降低了32%。2.到货及时率从95%提高到98%。3.出口创汇增长103%。利税增长25.9%。4.应付帐款周转天数降低54.79%。5.直接效益为3.45亿元。

海尔再造对我们的启示:1.再造的时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台阶。2.再造的核心,将纵向一体化结构转变为平行的网络流程结构。3.再造的目标,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4.再造的动力,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再造的保证,领导全力推进、企业文化渗透。

六、企业再造的结论

企业再造理论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尽管在实行再造的企业中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企业再造的思想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有仅仅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包括亚洲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都已经行动起来。反思企业再造理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是需要重新设计企业。

(一)以价值流为导向进行组织设计

流程的思想实际就是坚持了顾客导向,按照价值增值的过程将相关的操作五环节进行重新整合,组成高效率的、能够适应顾客需要的完整的流程,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二)按照“合工”的思想重新设计企业流程

随着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工理论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愈加突出,哈默和钱皮创造性地提出了“合工”的思想,将原本属于一个业务流程的若干个独立操作重新整合起来,将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的企业流程按照全新的思路加以改造,从而获得适应新的经济时代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三)用彻底的变革代替渐进式变革

与采用改良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续编思路不同,企业再造从一开始就要不进行完全彻底的变革,而且这个变革直接针对经历多年的分工思想,为管理理论的发展重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Hammer,M.)-《企业再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2](美)罗素.富者(RussellT.Fisher)[M]-《企业再造的经营之道》-当代世界出版社

[3]朱礼龙-基于价值创新的企业再造失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8期

[4]徐渊著-公司再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钱平凡-流程再造[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2篇

1、引言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本文以此*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入手,分析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此*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2.1“新经济”不但无*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

“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全球化导向和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2股市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过度消费骤然下挫到谷底

据美国税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处于牛市时期,实际资本收益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为居民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的空前高涨,带动经济每年多增长约1个百分点。然而1999年以后,股市暴跌使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财富效应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批公司纷纷裁员或降低雇员薪金,消费者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前几年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从1995年到1999年,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如今,为了偿还超前消费欠下的债务,众多消费者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消费降温造成了美国经济下滑。

2.3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减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美国石油进口比例高达54%,国际油价从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这使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严重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据美国制造协会估计,1999年—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使美国经济损失了1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对美国的经济衰退产生了负面影响。

2.4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率超值和个人储蓄负增长是当前困扰美国经济的三个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当内需大幅下滑,经济不景气时,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美元保持强势会影响出口,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个人储蓄负增长则会导致货币市场萎缩,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2.5“9.11事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与潜在的影响

“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及航空业等还在勉力支撑。而遭受“9.11”事件打击最重的恰恰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优势领域,如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另外“9.11”事件与自然灾害相比,它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3、现阶段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因素分析

3.1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3.1.1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有所恢复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车无息贷款促销和消费预期有所改变的影响,耐用品消费增长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较“9.11”事件发生时有所恢复,美国2002年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7.3,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2.7个百分点。同时,TheConferenceBoard的最新调查也显示,企业界的商业信心也出现跃升,公司的行政主管对行业和经济的信心普遍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强,纷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3.1.2制造业有走出持续衰退之势

2002年1月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2月份美国的“购买经理指数”在11月份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48.2,此后便持续上升,至2002年2月份该指数达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购买经理指数”是衡量美国制造业是否增长的核心数据,如果该指数在50以下,即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国的生产指数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计算机业与半导体业的工业生产值分别于2001年的10月份与8月份开始回升,其上升趋势持续至今。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美国工业增长0.7%,为200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美国制造业已逐步开始复苏。

3.1.3设备和软件投资降幅缩小,企业存货调减已接近尾声

2001年以来,信息产业投资锐减,全年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4.4%,按年率计算,各季分别下降4.1%、15.4%、8.8%和5.2%。从第二季度开始降幅逐季减小,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继续调整的空间在缩小。同时,由于企业加速消化库存,使库存水平持续降低。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美国企业的库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连续13个月下降。而且目前美国企业非农业部门库存与销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两年过度生产引发的泡沫已经大幅消化,PC库存天数已降至5年来的新低,部分产品(如零售业)甚至必须提高库存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3.1.4进口降幅缩小,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美国进口额约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0%,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美国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进口降幅开始大幅缩小,加上国内需求止跌转升,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美国出口,促使美国经济加速上升。

3.1.5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潜力增大

受减税、降息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3.2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3.2.1美国企业与宏观经济的表现不同步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非金融公司的税前利润继续下降,其中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利润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577亿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没有止跌反而加快了下降速度,达到612亿美元。再考虑到政府减税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347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额则达到54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司的利润无*在短期内真正实现止跌转升,那么企业投资就无*真正恢复,势必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

3.2.2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仍在继续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9.5%,此后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实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当个人消费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幅度却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筑投资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3.2.3美国就业形势并未明显好转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表明,2002年3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比前两个月还略有回升,由2月份的5.5%回升到5.7%,与步入衰退后5.8%(2001年12月份)的最高失业率相差无几。失业率回升表明美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存在不均衡性。

3.2.4美国金融体系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这些年,美国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创造了许多关于虚增利润的办*.例如:用股票期权代替工资,工资成本为零,利润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许多大公司受利益驱使,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大造假账。近期发生的安然公司事件可能仅仅是美国金融体系不良运作中的冰山一角。今后,投资者看待盈利报告的眼光会变得格外挑剔和仔细,一旦再发生类似安然事件的金融丑闻,那么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

4、对美国经济的中、长期预测

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不大可能经过短暂的调整就恢复正常增长。尽管美国的CEO们普遍认为“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近期公司财务报告中显示的盈利好转主要是由于去年大幅削减成本所致,需求增加的因素并不明显。从中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之和决定的。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从199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2.4%。美国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2%-2.5%之间。1996年美国经济界基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增长速度的实际情况,认为美国潜在GDP增长率为2.5%,近几年由于经济泡沫的存在调整为3%。因此,笔者预测即使美国经济短期内反弹,经济增长速度也仅可能保持在3%左右,乐观估计也不会超过3.5%。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否则美国经济不会恢复到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美国经济也不会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萧条10年之久的覆辙。因为美国股市泡沫和经济现状与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相比虽有一些类似之处,但总体形势要明显好于当时日本经济的状况。另外,美联储和美国领导人拥有更多的经验、手段和更大的回旋空间来调整经济,使之在经过一段低速回落和衰退之后尽快恢复增长。

相关文献:

[1]邱瑞俊。2002美国经济走出泥淖[N].中国证券报,2002—1—7.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管理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08

对于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来说,无论是医院的经济运转模式还是医院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形式,利用卫生经济学原理以及方式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都能够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的现象。因此在未来的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地提升医院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地位,就需要从相关卫生经济学原理的内容体系出发来进行管理。

1医院卫生经济学原理应用的意义

在医院进行日常运作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入发展,人们对于医院以及医疗人员所提供的有关服务的要求等也愈来愈高,因此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以及医院的发展形式往往不适应当前我国医院事业的发展。

首先,合理地利用医院卫生经济学原理不仅能够使得医院内部的管理系统趋向于一体化和系统化,保证医院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协调各个不同环节的内容和体系,实现医院的管理有效性。其次,在进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过程中,实行大病统筹、共付保险等制度往往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医院卫生付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限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供需不合理现象而造成的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现象。通过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的相关知识能够为医院的费用支付体系构建完善的模式,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到优势地位。最后,当前各个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影响之下,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以及政府所进行的帮扶政策正在逐步缩小,医院行业发展也不例外。因此随着政府帮扶政策的逐步降低,医院应当重视更新自身的管理观念,加强医院自身的管理模式,提升医院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总结来说,对于医院当前的发展现状,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利用卫生经济学原理来为医院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任务。

2如何利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强化医院经济管理

前述笔者主要阐述了当前医院在市场竞争体制的影响之下,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的形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竞争体系。因此对于医院来说,应当尽快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来为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规范化管理当中的作用。

21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型

当前社会发展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医院在管理模式上应当从传统的政府扶持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应当尽快地更新传统的管理和发展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调整以及优化。在市场竞争当中,医院自身往往需要面对医疗消费者、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以及政府等的多重压力,此时医院无法单纯地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医院只有自身不断地优化管理体系,进行内部资源的挖掘,增收节支、降低在不必要的因素上的开支,来提升医院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规范化以及科学性。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很多医院的传统观念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依然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来维持医院的发展,这种思想和理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被淘汰。

22医疗体制的改革

医院应当充分地利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的相关内容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的方面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组织结构的合理协调。一方面要保证医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够有充足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资源,保证医院内的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医疗保健服务,保证就诊的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治疗,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院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与价格,尽可能地采取科学的管理形式,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过快现象。

就目前的医院发展形式来看,主要的能源损耗为医疗服务中的卫生资源,因此医院针对这一方面也应当重视对过度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出台规范化、科学化的资源来保证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从医院发展的角度、患者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出发,合理地开展服务体系、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增强医院在市场竞争当中的适应性以及在市场当中的优势地位。

23重视医院组织结构的优化

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卫生经济学原理提出医院要想规范相关的管理模式还需要从内部的组织结构入手来进行管控。对于规模化系统化的医院来说,应当合理划分职能并将医院内部的每一个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医院内部的每一个岗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同时对于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除了需要了解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了解医院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具备全面的管理、组织和领导能力之外,还需要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国家以及政府所出台的有关政策,了解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具备完善的大局观,进而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医院的参谋人员来说,应当合理地进行分工,明确医院的经济责任中心,同时根据医院的经济责任中心来进行计划的拟订、协调以及具体的实施。卫生经济学原理指出,在进行医院预算、决算、财务审核、成本核算、经济信息的分析以及社会发展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医院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现状、医院的发展情况来进行数据的分析。而且经济数据分析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由医院的初级、中级财务人员构成,初级人员和中级人员一方面负责平日的财务运算;另一方面负责数据的审核和分析等。

总之,要想真正的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就需要重视对医院内部的人员进行组织和协调,保证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保证医院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高效的作用与水平。

24优化管理方式

当前医院事业逐渐趋向于市场管理方式,因此对于医院来说应当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成本的核算,在进行基础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应当构建一套与物资使用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同时采取封闭式的管理经济理念,从全院的角度出发保证医院的科学发展。[1]

另外,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上也应当进行一定的优化与调整,在记账方式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利用借贷记账法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2]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医院管理的方向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发展,医院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其次重视人员素质上的培养以及提升,最后将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以及会计记账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利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实现医院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更好更快发展。[3]

参考文献:

[1]李家伟中医服务及医院补偿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面临问题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3月6日

一、中原经济区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我国大部分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带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经济一体化与行政一体化不匹配,中原经济区也不例外,其区域行政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整体中局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传统行政分割思想,城市协同度低。由于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相似性,导致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城市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规划,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其次,地方政府“经济人”属性。区域经济与区域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区域行政的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区域经济利益。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中,大部分企业倾向于投资核心城市,其他城市投资相对微弱,投资不平衡反映和加剧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的不平衡。

再次,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难度偏大。中原经济区的行政管理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为了扶持经济区的开发相继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地方政府很大的自;第二层是中原经济区各省级政府关系。主要职责是对重大产业项目、合作、资源整合和岸线开发利用等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三层是各省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由于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都较大,很多机构重叠,这给经济区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合作组织体系不完善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间缺乏协调和对接。中原经济区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各类规划衔接不够,各级关系职责不清等。地方利益诱使当地政府过多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教文卫等建设,社会自治和公众治理弱化,政府“缺位”、“越位”、“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寻租”现象严重。

二是政府间的交流缺乏广度和深度。中原经济区各政府间已经达成合作共识,如建立合作论坛为经济区的合作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增强政府和民众的合作意识等。但仅是合作共识,经济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性,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间的交流缺乏广度和深度还体现在区域公共服务环境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由于不同层级政府间缺乏交流造成了提供主体缺位和职能缺位。同时,在城市规划、旅游、公共产品的信息共享方面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是利益协调、分享、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在政府合作中,经济差异会成为政府去衡量各自经济利益得失、采取何种经济行为、承担多少合作成本的重要参考。在实际合作中,有些政府需要付出多而回报少,自然缺乏合作动力,目前国家对于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督还是空白,还没有一套利益协调和分享的机制来保障和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制度化的行政体制不健全

其一,缺乏刚性的制度化行政体制。目前,中原经济区的合作形式主要是政府间的合作协议、倡议书、意向书、框架、宣言等,没有深层次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对于合作协议等方面需要制度化管理,对于合作的组织形式、议事章程、决策机制等深层次都应实现制度化。

其二,缺乏柔性的非制度化行政体制。制度的执行和实现需要两种模式:一种是刚性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另一种是柔性的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以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以激发经济区内合作者的内心信念,培育合作情怀,增强合作意识,将眼光着眼于大局。

(二)面临问题原因分析

1、经济区行政区划问题。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28个省辖市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12个地级市3个县区。呈现出层次较多、划分繁杂细致的特征,所以搞好行政区划尤为重要。首先,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政府间各自为阵,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盛行,破坏了整个经济区的和谐发展;其次,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职能不清。郑州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主要侧重于行政职能,行政区经济带动经济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区域间的协调整合,转变区域政府职能,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再者,由于经济区城市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方面具有相似性,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影响经济区的整体利益。

2、追求GDP政绩问题。受行政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及现有的行政区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各级政府的行为往往基于本行政区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整体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协调区域发展,应把减少区际间矛盾冲突,有利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等作为政绩考核内容,而不单以GDP为标准,同时注重社会、生态及服务对象满意度。

二、中原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如何杜绝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完善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这需要协调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行政一体化两方面之间的矛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区域行政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区划管理与区域公共治理的矛盾,为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所以,重视经济区发展,最重要的是探索经济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路子。

(一)创新改革理念。制度创新是由观念创新体现的,制订改革方案要借鉴国外和国内经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创新政府理念,平等、互利、合作、民主地参与经济区建设,要摈弃地方本位、自我保护的狭隘观念,淡化上下级行政观念,在意识形态上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合理安排改革方案。中原经济区涉及许多相关行政主体,所以在制度安排和改革设计上要兼顾各方利益。

1、准确定位改革方向

(1)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度建设,确定经济区的职能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经济区管理机构的行为规范和违规成本,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行为规范,这对于理顺经济区经济活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正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2)确定经济区的行政角色。行政定位决定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根本方向。由于经济区的规划、协调和管理职能界定不清晰,一些权力被地方的职能机构叠加和融合,限制了经济区作用的有效发挥。

(3)制定一套完备的行政协调运行机制。改革要兼顾各利益主体,建立一套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运行体制,避免职能分散、权利重叠和部门分割现象。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包括产业分工利益、市场整合利益和平台共享的利益分配以及财政协调机制。

2、合理制定实施方案

(1)经济区进行职能整合。经济区既有规划协调职能也要能保证有效执行,经济区统一规划执行合作事项、跨区域管理等,特别是重大投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协调执行功能。

(2)提高行政地位。在扩大职权范围的基础上,经济区直接对省负责,进行统一的规划领导,逐步增加规划、财税、交通、人事等方面的权力,形成完备的行政架构。

(3)经济区分设各专业职能部门,对合作项目和合作领域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和执行监督。

(4)优化组织结构。中原经济区可以采取省直管的做法,逐步将成员地市统一由经济区管理,这样可以缩短纵向组织链条,建立合理分权的政府管理体制。

3、重构评价指标体系。现行的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利益,主要是考察地方GDP增长情况,从而导致了利益行政化、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现象。因此,中原经济区应该科学规划建立新的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干部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从注重经济的数量转移到考核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质量,从注重投入到关注产出效益,从注重数字增减到关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

(三)进行行政机构职能整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整合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关键点,也是中原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难点,政府职能转变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要在中原经济区营造一个政府与市场、社会互相促进的和谐局面,就要做到协调整合资源达到发挥资源优势的最大化;赋予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构建社会参与网络,形成政府与企业、公民合作治理,最终实现善治局面。经济区要培育创新、诚信、合作、开放的区域文化,搭建政府间的合作平台,增加交流的机会,为经济区营造一个和谐创业环境。

(四)同步推进其他配套改革

1、相关配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与其他相关改革配套进行,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土地管理方面,对经济区内用地统一规划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合理使用土地。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补贴地方政府和农民耕地保护,缩减经济区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开启绿色通道。在经济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逐步改革集体用地的使用、流转和利益分配管理制度。在财税金融方面,深化财税创新,增加财政投融资渠道,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财政监管力度,提高财政执行效率和合理分配力度,对于经济区内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补助。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区内资金、信息、人才跨区域流动和高效率配置。健全区域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服务资产交易机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快金融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投入力度,为金融体制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2、建立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推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一要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在各级部门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度;二要吸纳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民主决策,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实行政务公开;三要加强多渠道监督,如电子政务、新闻媒体等。

3、创新和完善利益共享、分配和补偿机制。利益关系是地方政府间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关系,也是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协调和平衡利益关系,可以考虑在经济区建立区域共同发展资金制度,扶持落后成员市的发展,为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基础设施等建设提供资金。

(五)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公民社会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公民身份意识,培育社会信任和共识。这需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法治、理性、平等观念。

同时,政府职能由社会管理向社会自治转变,政府把那些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交由社会和公民自己去管理,实现公共管理效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永甫.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中区域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谢舜.公共管理视域下的北部湾开发开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张军涛,刘建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6.

[4]陈瑞莲,孔凯.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前瞻[J].学术研究,2009.5.

[5]单德伟.大部制:我国行政改革的科学呼唤[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4.

[6]李丹阳.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究,2010.11.

[7]张时幼,葛幼松.区域整合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0.

[8]张协奎,杨林慧.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2.4.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管理原则

一、研究背景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是在客观商品货币的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经济范畴。对于国内的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其是在企业和国家以及企业资金的运动规律影响下,对财务管理合理处理,财务活动正确组织的这样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个是财务经济活动,一个是生产技术活动,这主要决定于商品的二重性。在实质上,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造就了财务经济活动这样一个过程,随之出现了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这样一个活动,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作为价值管理的一种而存在的,而生产技术的经济活动则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生产交换产生的。因而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下,企业财务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为了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有计划的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明确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是在财务管理原则的遵循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性。

二、关于计划性原则

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变得协作化、专业化,这也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将生产发展的目标实现,将经营目标的效益提高,企业就必须全面、充分的进行市场预测,科学化的将对外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组织在一起。以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视角分析,企业使用资源的数量以及生产经营的需求量必须要在企业经营者对只能机构的掌控下进行。对于资源的分配企业内部不能够只在自由价格的遵循下进行,因为企业各部门之间对于自由价格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只会增加配制过程的繁琐,使统一指挥受到阻碍,最终浪费资源。因而,需要在计划调解的支持下调节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有计划的进行企业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和经营,相应的,科学化的对外投资应当在社会的需求下进行。

三、关于真实性原则

企业财务的状况必须如实的将财务评价资料、财务核算与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这样一个过程便称为真实性原则。企业财务活动需要通过财务状况进行反映。在考察财务状况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角度下进行,如:考察资金运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耗费状况、资金筹集状况、分配状况、运用状况以及收入状况等;考察财务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偿债能力状况、盈利能力状况、经营能力状况以及支付能力状况等。企业对外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需要通过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这也是经营者、国家相关部门、劳动者以及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讲,财务状况资料的真实性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分配和经营决策。在真实性财务管理原则的贯彻之下,无论是微观经济管控,还是宏观经济管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真实性原则的遵循下,企业必须在国家出台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下进行经营生产活动,财务核算工作也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将真实性的财务评价资料和财务报告编写出来,相关的财务说明书也必须阐述完整,这样才能够使各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

四、关于责任性原则

企业资金有着周期性和物质性两大特点,因而其决定着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都始终贯穿着财务活动。有较多的内容涉及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因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合理的财务活动组织,恰当的财务关系处理,能够全面的使企业经济发展得到促进,从而将经济效益提高;相反,若有混乱状况在财务管理中出现,那么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失败,甚至有破产的可能。因而,需要在企业资金运动的阶段和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财务管理,对于直接承担责任的个人或单位需要将指标落实,相关的财务活动应当在纵横向部门中交织的建立起来,从而确保责任性的原则是发挥到实处的。

五、关于权益性原则

企业的净资产就是企业全部资产在全部债务减去后的剩余,这是属于企业所有者应该享有的权益。根据企业会计的准则以及企业财务的通则等相关规定,所有者权益享有的内容较多,如:盈余公积金、投入资本金、未分配的利润、资本公积金以及投资者的分配利润等。根据受益权是由所有权所决定的这样一个原理,所有者应当占有上述的所有权益,其他个人或任何组织都无权占有,此内容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权益性原则是得到体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变得多样化起来,逐渐建立和完善了股份制、合资以及联营等形式,是投资者的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显然,将权益性原则落实在财务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

综上所述,存在于财务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有机体,它们分别从财务组织方式、财务管理手段、财务利益归属以及财务核算要求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作出了基本规范。可见,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建立必须是在财务管理原则的遵循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高洁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天佑.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02:49-51.

[2]王海兵.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刘名旭.企业财务柔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事管理;经济方法;坚持原则

一、人事管理经济方法

正确人事管理方法,一定会从组织发展情况出发,站在内部需求的角度上,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优化调节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可极大程度上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效化管理。最为典型的经济方法为收益递减规律,针对边际效益来说,一定时间范围内,如果消费者强化了对于某商品的消费量,那么最后得到的边际效用则呈现为逐渐递减,这种现象被叫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该规律不仅仅可以用在消费行为的分析上,还可以应用在人事管理中。比如说一再给组织内成员增加相应的物质类奖励,最后这种奖励对于组织成员来说,激励意义不大。另外一个典型的经济方法是帕累托最优,具体是指资源分配中优化的状态,当然也可以应用在人事管理中,不会让其他人所处环境和情况变坏,去优化另外一部分人所处的环境与状态。具体就是说,不会让组织内其他成员利益或者工作环境变坏,而让另一部值得激励的组织成员的利益和环境优化。

二、经济方法的坚持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任何组织中人与人都能是平等的,因此平等原则是第一原则。员工积极性不单纯受到绝对报酬,更会受到相对报酬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每个员工都有的表现,在一个组织中,当员工拿到薪资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薪资同其他员工做比较,假设员工发现自己薪资与他人相比较时,出现了收支比值不对称的问题,常常感觉到不平等。员工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产生怨气,工作效率低下。美国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公平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人积极性与利益的分配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很明确地阐释了员工对于不平等感产生原因。从这点去看,人事管理人员开展管理过程中,应用经济性方法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其中平等原则就是其一,不能准许任何一个人,享受到特殊的地位,也不能拥有特殊权力。人事组织和管理,必须依照事先所规定的制度进行,有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工作考核标准、衡量标准、劳动绩效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拥有的权益是相对平等的。

(二)综合性原则

人事管理的经济方法并不是适合应用在所有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这种方法更不能直接对人思想与行为进行控制,而是通过调节组织人员的利益以及组织与人员的关系的方式,实现间接性管理。如果片面地专用经济方式管理,很容易造成组织只关心利益的局面,员工们也容易产生拜金思想,出现“有钱就是一切”的不良倾向。所以说,经济化人事管理方式存在一定局限,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管理方式,把行政管理方法和经济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事管理质量。其中还包括了法律方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等,发挥每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起来,实施综合化管理。

(三)效益性原则

人事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人事组织和管理一般要能通过最少代价,调动着组织中人员工作积极性,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人事管理行政效益,也就说经济化人事管理需要遵循着“效益性原则”。很多管理心理学,都对“超限效应”进行了分析,其核心思想为过密、过多、过强的刺激,也不一定会发挥到刺激作用,反而会造成组织内部成员逆反心理的形成。从这点去看,人事管理开展时,应用经济方法,尺度掌握良好是关键,不能单纯讲究经济,不看效益,千万不能出现饮鸩止渴的局面。扎实地将工作做好,并且提升管理效益,这是前提和保证。首先,要能考虑到个人、企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应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以最小消耗实现最大化管理效益的目的。其次,人事管理之前,应该就某个项目和活动,做相应调查组织,并对其中关键环节在组织中的岗位职责和主要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确定出工作任务量、标准、难度系数。最后,对于组织中每个成员应当肩负的工作任务负荷以及工作质量标准,做准确地核算,还要系统地划分,才能让任务目标和社会效益都得到满足。

(四)差异性原则

每个组织所开展的人事管理活动,应用经济方法过程中,一定要规避平均主义,适用差异化的原则,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员所肩负的任务以及所执行的标准都是统一的,从双因素激励理论中能够找到该观点的论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管理学研究者赫兹伯格,他的相关理论中曾经提到过,“管理者没能看到组织和个人在具体工作时所肩负任务的差异,并且忽视掉任务完成的进度,物质奖励中,采用了同种类型的平均分配方式,这种激励也就称不上激励因素,而是成为一种保健因素。就算有很多福利,物质性奖励也发挥不出激励的作用,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不满。”所以说,人事管理中经济方法的运用还应该遵循差异化原则,明确划分出责任和任务,按照具体数量规划薪酬以及其他奖励,以便能更有效地激励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 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有效缓和了当前社会高涨的高校教育需求,为整个国家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新生的民办高校,由于先天不足,教学经验和教育运作方面缺乏,学校声望不足,难以吸引高素质教学管理人才和优秀生源。因此,如何做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整个资源调配和学校兴衰。

一、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密切联系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即合理安排每一位家庭成员,使之相互配合,各施所长,达到最合理、优化的分工。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学科,通过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分配最优,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学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正是通过对高校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和分析,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并通过对高校发展规律的分析,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战略部署,确保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民办高校管理经验和理念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民办学校完成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质的转变,把人力资源作为高校管理和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民办高校教职队伍结构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主要由青年教职员工和一部分高校退休返聘教师组成,年龄结构两极分化明显,缺乏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且有较好学术特长的中间层。因此,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拷贝公办高校模式,走符合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实际的道路。

其次,在观念上,民办学校往往不是“铁饭碗”,相关的福利待遇,和公办高校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许多年轻的教职员工一定程度上会把现有岗位作为一个过度和跳板,心里总想着跳槽,无法真正留住他们的心使其安心工作。而返聘的老教师,一方面由于精力关系,另一方面,也出于“革命到头了”的思想,教学上并不尽全力。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民办高校资金薄弱,通常都是股东自筹资金办学,没有财政拨款。因此,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上,较为严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职员工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而由于福利待遇不高,许多教职员工更有可能身兼数职,从而制约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四,出于成本控制方面考虑,民办高校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的素质提升方面的投入不足。学校在培养一个人才和引进一个人才之间,往往倾向后者来减少成本,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职员队伍不稳定。

第五,战略规划不科学、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规划的目的是使各种资源彼此协调并实现其长期效益最大化。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资源紧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相对滞后,许多新建民办高校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第六,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薪酬激励上缺乏科学实用的评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些新建民办高校采取学生评教,导致一些教师违背正常教学思路片面迎合学生的形象。由于绩效考核评估与工资待遇相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经济学原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市场原则与效益最优

市场原则,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行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充分挖掘人的特长和潜能,在市场竞争理念下,建立一套“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民办高校作为民间资本投资产物,其运转管理行为即和学校社会效益挂钩,更与经济效益挂钩。这两个利益看似矛盾,但殊途同归,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认真规划好投入和产出、投入和发展的关系,如通过对个别优秀人才的重点进修、培养,以合理的投入、去推动人的建设,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效益的双赢。

2、资源合理配置与聘任员工

目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通常处于紧缺状态,缺乏人才储备,往往只有在出现岗位空缺的情况下,才会通过内部调配或外部招聘的方式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切实掌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包括现有人员的业务特长、性格和适合岗位工作情况,并对整个人员和岗位饱和状态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及时作出合理有效的调整。教师是高校产生效益的“商品”和“工具”,因此,特别是在教师招聘方面,严把招聘各个环节,做到宁缺勿滥。在用人上坚持合同管理,一方面有效约束,另一方面也保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使教职员工专心、安心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3、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的根本,而人才队伍建设是整个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为提高高校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高校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投入,比如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此类人力资本投入,间接实现投资效益的提升。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企业,管理,人才,

引言:本文从现状出发,根据市场上的动向引入管理,然后分析管理在企业上的作用,从人才,创新,诚信,基本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谈谈自己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强调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地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例如金融危机,国内来自经济、政治领域以及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接连发生,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国要从根本上对经济进行改革。那么管理便成了当今重要的话题。

在这里请允许我对企业管理做一些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一直都是社会上热门的话题,想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喜欢金融管理专业,据2008的调查,管理专业是当今第而热门的专业,它仅仅排在金融之下,不说专业,看现在的形势,很多大老板都是从就业中走出来的,因为从就业中,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经验。管理经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有人说过一个企业好不好关键看他里面的管理系统严不严密。其实也是。

既然管理那么重要,那么我们从哪做起呢: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规模。比如说,资金方面够不够?人才方面,信息方面等等

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1人才是企业的栋梁;

因为一个企业要在打进社会,不是靠普普通通的几个人就能搞定,如果是这样,谁不想开公司,是吧,从根本来说,人才是企业的栋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专门挖掘人才,看现在那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不是挖掘大学生的。关于保留人才,国内企业界最流行一句话: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越优秀的人才越渴求发展,越期望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满足个人成就。所以说,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挖掘人才。例如高薪,奖金等等的方式进行挽留,但对于一些企业规模不大的公司又如何呢?

再此,由我说下我的看法:首先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到公司后可以一个自己发展的舞台而不是跟这别人的脚步走,好多公司就是让学生根据公司的要求的,不能这不能那的鬼规定,所以一小的企业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舞台。另外,由于学生的自尊心比较高,一些大规模的企业是不是对他们设定严格的规定,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所以小企业可以太幅度的听取他们的意见,还有经常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评比,可以的话可以搞一些活动拉近老板与员工的距离,不要摆什么臭架子。

人才的作用不只这样,高质量的人才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营业额而且能更快的获取市场信息。毕竟经济师离不开市场的,所以要想搞好企业,要时不时注意市场的动静,例如,现在最欢迎的是什么,那个商品的利润高,那个地方需求大等等。有了人才就可以帮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

但根据近几年的情况,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为防止这些这些情况出现。要做到:

1.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不想有些企业那样把员工看成奴隶,叫他们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不做就得骂。那样哪有员工会全心全意的为你打工的。

2.给员工一些空间,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据调查,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服从式”的管理,好像员工失去了他们发言的权利,对于员工的提议,很多企业老板连看也不看,其实员工也想提高他们的见识,当他们提出建议时,应该给予一定的认同。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另外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3.新的思维是企业的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但适用于政治而且使用于经济,看现在市场上许许多多的企业像雨后春笋那样,面对企业间的竞争,市场的变化,除了要人才外,还要创新,作为一个企业,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现在有的东西,我们要的是创新,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了。伟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适者生存”

的确,商场如战场,如果我们创新,我们就会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我想只有创新。只有进行了思想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后才有可能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并且创新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个非常值得企业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更应该把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步骤。想现在的一些大企业,它们走的就是创新型的。特别对于一些刚打入市场的企业,如果没有加紧创新思维,我看很难再维持,加上现在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我们永远都做一个追随者,明日可能就是我们关门之际。像现在的宝钢虽然有一些保守型,但它已经走创新的道路,靠着自己市场上的优势,一步一步的走进了社会的最前列。

例如:在拓能进入这个市场前,浴霸高端市场已基本上被奥普这个大品牌垄断,而中低端市场则充斥着大量的杂牌产品,使浴霸市场鱼龙混杂。但在短短几年后,拓能突出了杂牌军的包围,彰显出品牌效应,又避开了领导者的锋芒,以差异化取胜,一跃跨入浴霸市场一线品牌的行列。刚进入时,拓能并没有资金优势做后盾,作为一个弱势的后来者,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取胜?

靠的就是创新。

4加强诚信,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道德上还是市场上,它依然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企业上,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浴霸这个行业主要生产厂家都集中在浙江,除了奥普等因抢占了市场先机并进行大投入的广告宣传而树立了品牌外,大部分都是抄袭模仿、低价格冲击市场的杂牌产品,还有对销售者说,那是他们的产品,对消费者大打包装。不久,当消费者知道后,消费者对大部分产自浙江的产品缺乏信任。还有一些洗发水公司,请了一些名人做广告,当时,很多人处于对名人的追棒,对该产品大量的购买,结果出了问题。从此,不但是公司关门,就连那代言人也受到影响。还有就说最近的牛奶,本一直有好称号的“伊利牛奶公司”,“蒙牛”公司,因为近来被检查出牛奶有质量问题,看看它们那么大的公司也面临关门的危机。所以说,作为一个个企业的管理人,除了要加强别的方面也要加强诚信方面的管理。

以上是企业的基本财产。

要想真正的打进市场,还要一下的基本法:

1.合理的制度。一家企业,要有一定的机构,比如说,经理负责干点什么,秘书干点什么,财政部门干点什么……这都需要有合理的规定。我认为,对于一些小的企业或刚打进市场的企业,,一般采取“营销直线型组织方案”。就是说,经理策划营销计划和一些活动,如果可以经理带头去搞好,安排各部门执行工作;主管就负责监督一些部门的工作情况,负责整理一些文档等等。这样从各方面入手,更能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便于管理。而对于比较大的企业则采取第二种策略“直线和职能型组织”,因为企业的工作较多,不能一一管理所以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出具对外报告,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在监控过程中,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工合作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去观测市场的动向和计划具体执行什么。最好就有新增加的职能部门和营销信息部门和广告部门等等分工合作。

2.加强企业内部竞争。为了要使员工更加勤奋的为公司服务,要时不时的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评比。再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就是把竞争引入企业内部。例如,一个部门把他们的完成品或半成品卖给另外的部门,或到市场上销售,不过要按照市场的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部门是不是把价格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哪个部门的效率。另外可以

做一个月末总评,每个员工通过全企业的屏评比出一个或几个优秀的,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其它员工也能认真负责,这样,我们就可以起到效应作用,共同把企业搞好。

3.通过比较,学习交流。因为现在有些员工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慢慢的产生骄傲感,另外,由于外国的管理和技术相对国内,具有创新,有先见,有内涵,有分量。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的教育,员工的交流,企业可以派一些人员到别的公司交流,或且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到好的企业上学习。或到外国学习交流,这样不但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还可以加进员工之间的交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财务管理发展的规律,借鉴美国先进的理财技术方法,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我的看法:社会在发展,企业要跟上轨道,面对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企业除了要加强其他方面外还要对企业加强管理,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出发,从人才,再从创新和诚信,基本法强调企业的法宝—管理。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

文献:

1.《管理经济学》主编:聂鸣,张克中,买忆媛;出版时间:2006-5-1

2.《企业管理基础》,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3.代企业管理学》,主编:伍爱、黄瑞荣,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管理全书》—主编:赵涛2008年2月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9篇

1、引言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本文以此*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入手,分析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美国此*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2.1“新经济”不但无*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

“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全球化导向和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2股市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过度消费骤然下挫到谷底

据美国税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处于牛市时期,实际资本收益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为居民增加了1.7万亿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的空前高涨,带动经济每年多增长约1个百分点。然而1999年以后,股市暴跌使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财富效应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大批公司纷纷裁员或降低雇员薪金,消费者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前几年过度消费使美国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这是美国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储蓄率。从1995年到1999年,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如今,为了偿还超前消费欠下的债务,众多消费者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于是消费降温造成了美国经济下滑。

2.3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减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美国石油进口比例高达54%,国际油价从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这使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严重地抑制了经济增长。据美国制造协会估计,1999年—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使美国经济损失了115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一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对美国的经济衰退产生了负面影响。

2.4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三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率超值和个人储蓄负增长是当前困扰美国经济的三个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当内需大幅下滑,经济不景气时,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美元保持强势会影响出口,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个人储蓄负增长则会导致货币市场萎缩,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2.5“9.11事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与潜在的影响

“9.11”事件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第三产业及航空业等还在勉力支撑。而遭受“9.11”事件打击最重的恰恰是当前美国经济的优势领域,如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另外“9.11”事件与自然灾害相比,它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的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3、现阶段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因素分析

3.1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3.1.1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有所恢复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车无息贷款促销和消费预期有所改变的影响,耐用品消费增长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较“9.11”事件发生时有所恢复,美国2002年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7.3,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2.7个百分点。同时,TheConferenceBoard的最新调查也显示,企业界的商业信心也出现跃升,公司的行政主管对行业和经济的信心普遍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强,纷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3.1.2制造业有走出持续衰退之势

2002年1月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2月份美国的“购买经理指数”在11月份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48.2,此后便持续上升,至2002年2月份该指数达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来首次超过50.由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购买经理指数”是衡量美国制造业是否增长的核心数据,如果该指数在50以下,即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国的生产指数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计算机业与半导体业的工业生产值分别于2001年的10月份与8月份开始回升,其上升趋势持续至今。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3月份美国工业增长0.7%,为200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美国制造业已逐步开始复苏。

3.1.3设备和软件投资降幅缩小,企业存货调减已接近尾声

2001年以来,信息产业投资锐减,全年设备和软件投资下降4.4%,按年率计算,各季分别下降4.1%、15.4%、8.8%和5.2%。从第二季度开始降幅逐季减小,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继续调整的空间在缩小。同时,由于企业加速消化库存,使库存水平持续降低。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美国企业的库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连续13个月下降。而且目前美国企业非农业部门库存与销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两年过度生产引发的泡沫已经大幅消化,PC库存天数已降至5年来的新低,部分产品(如零售业)甚至必须提高库存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3.1.4进口降幅缩小,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美国进口额约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0%,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少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美国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进口降幅开始大幅缩小,加上国内需求止跌转升,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美国出口,促使美国经济加速上升。

3.1.5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潜力增大

受减税、降息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有望继续回升。

3.2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3.2.1美国企业与宏观经济的表现不同步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非金融公司的税前利润继续下降,其中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利润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577亿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没有止跌反而加快了下降速度,达到612亿美元。再考虑到政府减税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347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企业税后利润下降额则达到540亿美元。如果美国公司的利润无*在短期内真正实现止跌转升,那么企业投资就无*真正恢复,势必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

3.2.2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仍在继续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住宅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9.5%,此后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实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当个人消费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幅度却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从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资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筑投资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3.2.3美国就业形势并未明显好转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表明,2002年3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比前两个月还略有回升,由2月份的5.5%回升到5.7%,与步入衰退后5.8%(2001年12月份)的最高失业率相差无几。失业率回升表明美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存在不均衡性。

3.2.4美国金融体系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这些年,美国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创造了许多关于虚增利润的办*.例如:用股票期权代替工资,工资成本为零,利润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许多大公司受利益驱使,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大造假账。近期发生的安然公司事件可能仅仅是美国金融体系不良运作中的冰山一角。今后,投资者看待盈利报告的眼光会变得格外挑剔和仔细,一旦再发生类似安然事件的金融丑闻,那么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

4、对美国经济的中、长期预测

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不大可能经过短暂的调整就恢复正常增长。尽管美国的CEO们普遍认为“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近期公司财务报告中显示的盈利好转主要是由于去年大幅削减成本所致,需求增加的因素并不明显。从中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之和决定的。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从199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2.4%。美国官方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2%-2.5%之间。1996年美国经济界基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增长速度的实际情况,认为美国潜在GDP增长率为2.5%,近几年由于经济泡沫的存在调整为3%。因此,笔者预测即使美国经济短期内反弹,经济增长速度也仅可能保持在3%左右,乐观估计也不会超过3.5%。除非有新的技术突破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否则美国经济不会恢复到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美国经济也不会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持续萧条10年之久的覆辙。因为美国股市泡沫和经济现状与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相比虽有一些类似之处,但总体形势要明显好于当时日本经济的状况。另外,美联储和美国领导人拥有更多的经验、手段和更大的回旋空间来调整经济,使之在经过一段低速回落和衰退之后尽快恢复增长。

相关文献:

[1]邱瑞俊。2002美国经济走出泥淖[N].中国证券报,2002—1—7.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0篇

一、价值取向――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着眼社会公正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必须把社会公平和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会公正运用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上,就要使管理政策公平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平化的社会政策,使全体人民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公正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它包括:政治方面的政治权利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相关规则平等;经济方面的竞争机会平等、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平等、收入分配平等;道德方面的人格平等、人的生存权平等、人的发展权平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取向,就必须制定以社会公正为取向的公共政策,建立健全公正的法律体系,构建实现社会公正的运行机制。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点,它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平衡器。因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握“以人为本”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点及其体现和关键问题――社会公正。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从总体上,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的模式,应该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公正呼声的日益高涨而不断调整,把凸显社会公正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管理主体――完善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按“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意味着政府应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积极、自觉、主动地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在这一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主导,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政善治、高效有力的政府,以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以精简、高效、服务为目标,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并适应这一转变,加强河南省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意味着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向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向实行科学化公共治理转变。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这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性与效率优势,做好诸如慈善、环境保护、社会救助、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扩大公众参与,是树立和落实社会管理群众观的内在要求。让渡权力与空间给健康运行的社会组织可以让政府部门集中力量优化社会管理。

三、怎么管理――营造社会管理与创新的良性生成机制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在于优化不同社会成员社会权益和利益的实现渠道。社会管理“怎么管理”,关键在于营造社会管理与创新的良性生成机制并善于运用这些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公民的民主诉求表达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日益多样化――由主要表达物质利益诉求,向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权利诉求交织转变。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利益诉求,是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更加重视公民的参与,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一个民主参与渠道畅通、能够吸纳民众意愿的政治运行机制,让人民群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政治决策综合考虑民意,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与社会整合,这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形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内在机制

“新公共管理”曾提出了一些管理的新理念: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予以关注。笔者认为,这也是河南省政府适应管理方式转变而加强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此,要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河南省政府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驾驭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政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德才并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加强河南省公务员队伍建设,惩防并举――加强河南省政府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情上达――构建河南省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及决策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严谨――加强河南省依法行政工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建立诚信、廉政、善治、高效、法治的政府,使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形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内在机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是因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分化、重组,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正性,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益协调的核心,是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利益协调机制是经济协调、政治协调、法律协调、道德协调的综合运用。

(四)健全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公民的权益大体可分为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完善公民的权益保障机制,其重点在于维护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目前来说,就业权、受教育权、公共服务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是应优先解决的权益保障问题。

1.就业权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当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权保障机制。

2.受教育权保障机制。伯顿・R・克拉克(Burton R. Clark)在其名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出:“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建立受教育权保障机制要求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3.社会保障权保障机制。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面临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必须逐步建立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一张可靠的“安全网”。

4.基本公共服务权保障机制。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平的底线,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同等的机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尽可能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政治参与权保障机制。社会公正实质在于公民权利的平等维护和真正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说,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完善民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权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不确定性 经济管理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2)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关注和反映或有事项的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需要通过未来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会计制度》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所作的规定,确认或有负债而不披露可能的或有资产,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同时也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得出的财务信息、经营投资信息是十分稳健可靠的,为企业经营投资和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2篇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本文由收集整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3篇

摘要:本文对江苏省1990-2007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了促进江苏经济增长的十大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的作用最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江苏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PLS模型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一、引言

江苏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江苏经济在全国经济增长中连续保持领先地位。1979-2007年间,江苏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2.6%、16.9%、24.4%、16.9%、23.8%。2008年,江苏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同比增长12.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同比增长14.1%,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11978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7.9%。江苏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呢?通过对江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而为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对于江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问题,已有一些研究工作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相关探讨。如文献至文献所示,这些文献对于分析和掌握相关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很大帮助,但他们主要是分析了某一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并没有考虑各种因素间的综合作用,因此,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江苏经济增长中的主次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将采用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方法,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1.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把储蓄率和投资率对经济起飞的影响看得极为重要。在经典的“索罗模型”(Solow,1956,1988)中,只要保证资本的积累,所有国家或地区,无论其初始的人均收入存在多大的差异,都最终会趋于收敛,这一理论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把促进资本积累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但是后来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困境之中。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思想的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罗默(Bomer,1986)和卢卡斯(Lueas,1988)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后涌现出一大批新经济增长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分工演进、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引入增长模型,从而使增长理论在理论的严格性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2.PLS方法简介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Least-SquaresRegression,简称PLS)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它于1983年由伍德(S.Wold)和阿巴诺(C.Al-bano)等人首次提出,目前,它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化工、医学、市场分析、金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集中了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特点,特别当两组变量的个数很多,且变量间都存在多重相关性,而观测数据的数量偏少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比传统的经典回归分析方法(OLS)有更好的效果。

三、江苏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变量与数据来源

采用PLS回归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根据1990--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历年统计公报进行数据组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因变量Y,选取从业人员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2、出口总额X3、进口总额X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7、财政支出X8、R&D科技投入X9、居民储蓄存款X10等作为自变量。建立江苏省经济增长模型:

Y=F(X1,X2,X3,X4,X5,X6,X7,X8,X9,X10)

2.PLS结果

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分析和PLS回归分析,分别得到相关系数表、共线性诊断表和偏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系数表,(详见表1,限于篇幅这里略去了前两张表)。从相关系数表中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表明各变量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共线性诊断表可知,最大/最小特征值=1.132/3.06E-06,远大于100,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故宜采用PLS方法。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从表1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强到弱的依次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居民储蓄存款、R&D科技投入、出口总额、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占比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其中,进口总额的系数为负数,说明这一指标对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这与经济增长理论是相符的。

从表1可知,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要素中,消费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显著,其余依次为投资和出口。

近18年来,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该指标是反映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全球化的金融危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表示,中国将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因此,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江苏应积极鼓励和刺激居民消费,要采取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居民消费,从而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同时,政府消费即政府在文教、卫生、科学部门的财政支出同样可视为内需,从表1可知政府消费对拉动内需,对推动经济增长也有一定影响作用。

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排名第二位,特别是近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均超过40%。江苏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快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力度。2007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68.07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为扩大投资需求,江苏省进一步放开了投资领域,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国家产业政策允许以及外商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同时,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对建设资金不能平衡的工业项目和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向全社会招标,公开选择合作投资者。在不断增加投资额力度的前提下,江苏省还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据了解,全省资金重点将投向五个方面,即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建设、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明年江苏省将建设16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近万亿元。如将开工建设泰州长江大桥、南京四桥、崇启大桥;开工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宁杭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淮安机场;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及一批风电、生物发电和江苏第二核电站前期工作也将推进实施;推进苏州禾发科技、无锡海力士三期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

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出口业务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它比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要大。通过计算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该比值越高,贸易国际化程度越高。江苏的贸易依存度相当高,2000-2007年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44.17%、44.95%、54.86%、75.61%、94.25%、102.00%、104.59%和103.29%,我省的对外开放程度远远大远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本次全球化金融危机对我省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出口力度,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出退税率等方法,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从表1可知,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基本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三个要素中,劳动力投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显著,其余依次为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

劳动力的投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排名第三位。近18年来,江苏的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2%以上,较高的从业人员比重对江苏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007年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27212元,全省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同时表明,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投入和资本积累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改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则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为了实现江苏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大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引入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从表1可知,江苏省在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太显著。尽管江苏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第一产业投入较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高新技术行业占份额低,经济特色不突出。三个产业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二产业。根据经典的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的升级被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制度保证,因此,江苏应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市场集群等六大生产服务业。

综上所述,为了使江苏省经济能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鼓励和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政府消费,特别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涉及民生的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的出口政策和外资引进政策,进一步加大出口力度,要扶持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要有选择地加大外资的引入,特别要加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服务业的引进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

参考文献:

[1]王西星,基于PLS的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21).

[2]冯强,江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3]王荣、杨晓明,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27).

[4]傅坤,进出口与江苏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07(10).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4篇

一、本审批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五条及国家和特区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

二、本审批原则所称之股票发行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民币面额股票的发行,包括首次发行和再次发行、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

三、特区内的企业发行股票由人民银行特区分行审批,宝安县内的企业发行股票由人民银行宝安支行参照本审批原则提出意见,转报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批准。

四、申请发行股票需具备如下条件:

(一)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

(三)申请公开发行的公司如果是已经营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和经改造成股份制企业的公司(以下称已营业的公司)则其已有之自有资本金不得少于200万元,已有资本金与包销发行的股份之和不得少于300万元。

(四)申请公司发行的公司如果是新设立的公司。由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与包销发行的股份之和不得少于300万元。

(五)新设立的公司应至少有三名发起人,且发起人认购的股份至少应占发行总额的30%。

五、申请发行股票的公司应报送如下文件、材料:

(一)申请发行股票的报告;

(二)公司章程和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证明文件;

(三)营业执照或筹建许可证;

(四)招股说明书;

(五)股东大会关于发行股票的决议,或发起人关于发行股票的协议;

(六)对已营业的公司如其营业已超过三年,则应报送三年的,如其营业不超过三年,则应报送全部营业期的经人民银行特区分行认可的机构签证的年度财务报表,并报送其资产评估报告;

(七)如果属于新设立的公司,则应提供发起人的出资证明文件;

(八)申请发行允许境外人购买的股票,需提供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九)股票的设计票样;

(十)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非公开发行,可免报本条(四)款所述的文件,申请再次发行,可免报本条(二)、(三)款所述的文件。

六、对于符合第四、五条的公司,人民银行特区分行受理其申请,并于受理后15天内给予答复。

七、人民银行特区分行对公司申请发行有股票的审查要点为:

(一)产权处理应符合国家现行政策规定,防止侵占国家财产和其他危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招股说明书应充分揭示公司的业务,组织状况和前景。

(三)所筹资金的用途应合乎政策规定。

(四)应建立与股份制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股份设置应符合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五)股票的票面格式印制应符合规定。

八、关于股票的承销和出售的管理要求为:

(一)股票可按面额发行,也可溢价发行,但不得以低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同一次发行的价格应一律。

(二)非公开发行股票可由发行公司自行办理,也可委托经人民银行批准有股票承销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承销机构)办理;

(三)公开发行股票需在出售股票之前向公众公布其招股说明书。

(四)公开发行股票需由承销机构承销,承销可采取包销或代销方式。

(五)对公开发行的股票发行公司不得事先指定出售对象。

(六)承销机构包销股票的金额不得超过其自有资本金的两倍;承销机构在承销期间不得认购所承销的股票。

(七)股票的承销期限不得超过四十五天,逾期不得出售剩余股票。

九、发行公司和承销机构在股票销售期结束后14天内报告如下内容:

(一)股票发行的做法与经过;

(二)股票实际发行的数量;

(三)股东与股份的构成情况(附股东名册);

经济管理原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树莓;根蘖繁殖;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85-01

树莓(Raspberries)又称木莓,是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多年生灌木树种,在国际上被称为第3代水果品种。经营树莓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互助县群众新起的发家致富之门。树莓用种子繁殖不易成苗,多采用根蘖分株繁殖,根蘖繁殖是树莓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应用也最广。树莓根部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不定芽,萌发成根蘖苗,与母株分离后即可成为独立植株[1]。树莓根蘖苗的繁殖不但繁殖速度快、简单易操作,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正确掌握树莓的栽培管理技术,既能培育出健壮的植株,又能优质、丰产,为树莓在互助县的深加工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

1 根蘖繁殖

1.1 品种选择

此次选用的树莓品种为欧美国家近年培育出的优良秋果型树莓品种艾菲尼娅(Aafieneye)和汉查尔德(Hecridee)[2-4]。

1.2 种植地选择

种植地设在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海拔2 380 m,年均气温4~6 ℃,年降水量300~400 mm,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2 560~2 800 h,年总辐射量6200 kJ/cm2,无霜期130 d。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地下水位1.8 m,土层厚1.5 m,质地疏松肥沃,土壤为粟钙土,pH值7.3。试验地地处宁-互公路旁,距县城10 km,西宁市22 km,交通十分便利。

1.3 土壤消毒与施肥

4月中旬至5月初在繁殖地块施硫酸亚铁300 kg/hm2、尿素187.5 kg/hm2、二铵225 kg/hm2、腐熟的羊粪30 t/hm2作底肥,并施呋喃丹37.5 kg/hm2进行地下害虫的防治。

1.4 GGR浸根

树莓根蘖繁殖材料选取三年生母株,在栽植前将树莓母株放入150 mg/kg GGR溶液中浸根2 h后再栽植,可促进根蘖苗的萌发。

1.5 树莓母株的栽植

栽植前进行全面深翻整地,并结合整地清除圃地杂草、石块等。将三年生母株按0.15 m×2.00 m的株行距栽植,栽植密度为3.45万株/hm2。

1.6 树莓的根蘖繁殖

栽植后在距母株50 cm左右的地方进行适当断根,可促进树莓生根发苗。当根蘖苗长至0.5~0.8 m时进行摘心打顶,抑制根蘖苗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和地径生长。对生长过密的根蘖苗,留强去弱,适当疏苗,使株距保持在10~15 cm。

实生苗以根径0.3 cm以上、根长15 cm以上、主根2条左右、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根蘖为最好,移栽时容易成活。挖根蘖苗时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挖随栽。

根蘖苗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后,应及时平整出圃苗留下的坑穴,并施适量的有机肥补充土壤肥力,最后进行冬灌或浇一次透水,有利于树莓根蘖苗的萌发。

2 栽培管理

2.1 GGR浸根

在树莓苗木栽植前,将GGR配成100 mg/kg溶液,倒入用塑料铺底的坑内,再加适量黏土,配成泥浆,栽植时将树莓根部浸入,使泥浆均匀粘附在根系上,做到速蘸速栽。

2.2 树莓栽植

栽植前全面深翻土地,结合整地清除圃地杂草、石块。栽植前先挖定植沟,定植沟宽60~70 cm、深50~60 cm,为南北走向。挖沟时地表层土壤与底层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先把表土回填到沟底10 cm厚,再把表土与农家肥混合均匀填入沟内,肥土层比沟口(地面)低15~20 cm,然后用熟化的表土填平定植沟,在定植沟两侧用底层土做梗,以便于灌水。栽植时挖穴定植。定植穴根据树莓苗木的根系大小确定,一般以30 cm×30 cm为宜,栽植时保持树莓根系舒展。栽植方式采用带状栽植,株行距为0.3 m×2.0 m,栽植1.65万株/hm2。

2.3 树莓的绑缚

树莓枝条柔软,结果后枝条易弯曲下垂到地面,弄脏果实,也不便采摘;下垂的枝条彼此遮荫,不利于通光,而且相互摩擦也容易产生物理损伤,减少产量。因此,当树莓大部分枝条开始萌芽、展叶时必须及时绑缚上架(未萌芽前)。架材选用木杆,木杆高度距地面1.3~1.4 m,在木杆上拉2道Φ10铁丝,上层铁丝固定在木杆顶端,下层铁丝距地面1 m。杆间距4~5 m。引绑枝条,使之均匀地分布在铁丝上,形成扇面。绑缚牢固,防止风吹移动。

2.4 田间管理

2.4.1 灌溉及除草。树莓圃地土壤经常要保持湿润,水分不足时及时灌水,每次灌水量不宜多,润透根系分布层即可,要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草丛生,要根据土壤和杂草生长情况进行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以免伤害根系和不定芽。雨水过多时应注意排涝。土塘封冻前灌封冻水1次,提高树莓植株的越冬性,有利于翌年生长。

2.4.2 施肥管理。每年封冻前圃地深翻1次,同时施入有机肥。在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地方,春、秋季结合挖土防寒或

撤除防寒土时施入基肥。生长季节分别于开花前、果实膨大前酌情追施化肥,方法是在距株丛30~40 cm处开10~15 cm深的沟,将化肥施入后覆土盖严。

2.4.3 树莓栽植后的整形修剪。树莓1年中进行3次修剪。第1次修剪于开花前进行,剪去枝条顶部干枯枝,以利于留下的芽发出强壮的结果枝,同时从基部疏除过密、抽干、破伤、断裂、病虫枝。然后将枝条及时绑缚到架杆上;第2次修剪在基生枝萌发到20~30 cm时进行,每株丛内保留12~15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基生枝,其余的均从基部剪去,以利于植株生长和结果;第3次修剪在果实采收后进行,在秋天结过果之后,将结果母枝齐地剪去,以利翌年生长。

2.4.4 越冬防寒。树莓在-35 ℃时需要进行防寒处理,故在互助县只需灌足冬水,自然越冬即可。

2.4.5 病虫害防治。树莓易发的病害为茎腐病,该病危害树莓基生枝,一般发生在新梢上,先从新梢向阳面距地面较近处出现一条暗灰色似烫伤状的病斑,长1.5~2.5 cm,宽0.6~1.2 cm,病斑向四周迅速扩展,病部逐渐呈褐色,病斑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黑点,木质部变褐坏死。随着病部的扩展,叶片、叶柄变黄枯萎,最后整株死亡。高温多雨的季节为发病盛期,在互助县以6—8月最为常见。防治方法:5—7月发病初期喷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树莓易发的虫害为金龟子,金龟子主要为害树莓的花、果,约持续1个月。在发生金龟子虫害时用2.5%甲虫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此类虫害。

3 参考文献

[1] 许洋.树莓和黑莓栽培技术研究—I 生长及开花结实习性[J].林业科技通讯,2000(11):11-13.

[2] 张志勤.ABT处理树莓扦插育苗成活率试验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0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