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

农业虫害防治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篇

一、化学防治。

长时间以来,人类消除害虫的主要方式是化学农药,其优点是用量少、见效快、短期效应明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灾害容易反弹,而且危害程度更强,并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使杀虫剂失效。另外,施用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这些化学农药已经加入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了环境。此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会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危害了人类健康。因此,人类应尽可能地研制出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危害。

二、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 捕食性天敌有很多,如蚂蚁、瓢虫、蜘蛛、胡蜂等,它们的食量大,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害虫的作用。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将卵产在害虫的蛹或幼虫内,从而一直害虫的繁殖。

2.以菌治虫 对一些真菌、细菌、病毒等害虫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制成药剂喷洒于田间,使害虫得病而死,这种方法广泛应用,达到了防治害虫的目的。

3.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治虫 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个体数量明显下降。

4.培育抗虫性的植物 如,烟草植株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赶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又如,既美味又美容的丝瓜,本身也是一种抗病性很强的植物。

5.利用其他有益生物治虫 青蛙能捕食各种害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捕虫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再如,各种食虫类蝙蝠能消灭大量蚊子、夜蛾、金龟子、尼姑虫等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消灭1000只田鼠,相当于保护了一吨粮食;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掉蚊子、苍蝇和蚜虫50万至100万只;只啄木鸟一年能啄食50万条寄生在树皮中的害虫。

三、机械防治

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驱赶某些有害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另外,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使害虫集中在一个小毒瓶内,使其致死;还可以制作一些捕捉害虫的器械,如鼠笼、鼠夹,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四、其他方法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防治害虫的方法之外,再介绍另外几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1. 利用抗虫品种

农作物抗性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持久的,在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

2. 利用生物制剂

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比如,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菌制剂来成功防治蝗虫成功。我国对白僵菌制剂的生产也基本上具备工业化条件,近年来对1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研究,已经制成了病毒制剂用于田间的防治。

3. 利用植物杀虫剂

目前已知的植物代谢产物约有3万种,由于这类杀虫剂的杀虫率以及持续效果要比化学杀虫剂低,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植物杀虫剂一般不伤害天敌或者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也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4.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2篇

一、化学防治。

长时间以来,人类消除害虫的主要方式是化学农药,其优点是用量少、见效快、短期效应明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灾害容易反弹,而且危害程度更强,并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使杀虫剂失效。另外,施用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这些化学农药已经加入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了环境。此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会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危害了人类健康。因此,人类应尽可能地研制出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危害。

二、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 捕食性天敌有很多,如蚂蚁、瓢虫、蜘蛛、胡蜂等,它们的食量大,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害虫的作用。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将卵产在害虫的蛹或幼虫内,从而一直害虫的繁殖。

2.以菌治虫 对一些真菌、细菌、病毒等害虫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制成药剂喷洒于田间,使害虫得病而死,这种方法广泛应用,达到了防治害虫的目的。

3.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治虫 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从而使害虫的个体数量明显下降。

4.培育抗虫性的植物 如,烟草植株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赶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又如,既美味又美容的丝瓜,本身也是一种抗病性很强的植物。

5.利用其他有益生物治虫 青蛙能捕食各种害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捕虫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再如,各种食虫类蝙蝠能消灭大量蚊子、夜蛾、金龟子、尼姑虫等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消灭1000只田鼠,相当于保护了一吨粮食;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掉蚊子、苍蝇和蚜虫50万至100万只;只啄木鸟一年能啄食50万条寄生在树皮中的害虫。

三、机械防治

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驱赶某些有害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另外,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使害虫集中在一个小毒瓶内,使其致死;还可以制作一些捕捉害虫的器械,如鼠笼、鼠夹,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四、其他方法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防治害虫的方法之外,再介绍另外几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1. 利用抗虫品种

农作物抗性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持久的,在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

2. 利用生物制剂

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比如,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菌制剂来成功防治蝗虫成功。我国对白僵菌制剂的生产也基本上具备工业化条件,近年来对1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研究,已经制成了病毒制剂用于田间的防治。

3. 利用植物杀虫剂

目前已知的植物代谢产物约有3万种,由于这类杀虫剂的杀虫率以及持续效果要比化学杀虫剂低,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植物杀虫剂一般不伤害天敌或者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也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4.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3篇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时”指不同季节、时节有不同的气温、雨水等特点,农业生产必须对这些因素密切关注,并妥加利用。以阴阳二气的长消论述万物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充分认识到四时的气温、光、热等的差异对于万物(包括农作物)的不同影响。郭文韬认为,《月令》按照太阳在天体中的位置,以及晨昏南中所见的星宿等天象变化,再参照气象、物候等的整体变化,第一次明确地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三个月,统之以孟、仲、季,从而使“时”的划分更为客观和科学[3]。并进一步根据十二纪安排农事,如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时雨将降,下水上腾。”这是该月的“天时”特征。接着安排该月农事:“生者必出,萌者尽达。……修利堤防,导达沟渎。……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吕氏春秋》有同样的论述,它把一年按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分为十二纪,无一不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特色。如孟春纪:“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4]记述了孟春时天地万物的变化情形及相应农事活动。并总结了不合时宜的农事的弊端,“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钜(夏纬瑛注:钝)而芳(夏注:房)夺;纔(夏注:)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不衡;穗阅(夏注:锐)而青零;多?而不满。”[5]无论先时而耕,还是后时而作,都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关系到收成的好坏。

“地利”指各地的气候、土壤等特色。农业生产必须基于本地气候、土壤等要素的特色安排农事、选择品种,如一律采用同一种生产模式、种植同一种作物,很多地方难有收成。《周礼》分全国为九州及每州所宜作物。“扬州,其谷宜稻。荆州,其谷宜稻。豫州,其谷宜五种。青州,其谷宜稻麦。兖州,其谷宜四种。雍州,其谷宜黍稷。幽州,其谷宜三种。冀州,其谷宜黍稷。并州,其谷宜五种。”(《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职方氏》)郑玄注:兖州四种是:黍稷稻麦;豫州五种是:黍稷菽麦稻;幽州三种是:黍稷稻;并州五种是:黍稷菽麦稻[6]。对土壤的性能有较为精细的了解,并能把这方面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管子》也把北方平原地区的土壤分为五等,指出了各自适宜的作物,“息土,五种无不宜;赤垆,五种无不宜;黄唐,无宜也,惟宜黍秫也;斥埴,宜大菽与麦;黑埴,宜稻、麦。”[7]五种土壤中,“息土”和“斥垆”最适宜耕种,五种农作物均宜播种,而其他三种则相对较差,“黑埴”土由于可种大田作物的稻、麦,当好于另两种。而且,每种土壤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等级。

先秦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天、地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即气温、降水、土壤、植被(包括农作物)等;人是人的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在具有独特自然条件的不同地域,凸显的是人的作用。人要充分认识与把握各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主观地调节人与天地代表的客观自然的关系,使人的活动适应天地自然。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故而,荀子不仅重视天地等客观要素,也强调人的作用,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天的四时变化,地的财富蕴藏,都是客观的、死的东西,不能在农业生产中自行发挥作用。人则能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这样天地就可为人所用,农业生产就可获得成功。《吕氏春秋》强调了这一思想,“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认为天、地、人三个子系统间相互联系,如果各子系统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整个大系统就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吕氏春秋》又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8]这是从天、地、人三者所构成的大系统方面论证了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关系,天地为自然因素,人为社会因素,体现了自然与社会间和谐的关系。

每块田地中自然要素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对每块耕种田地温湿等条件的把握。《吕氏春秋•任地》对土壤耕作有独到的认识与判断,它根据不同的土壤提出了不同的耕作方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5]分析了农业生产实践中每块田地存在的这五对矛盾,主张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矛盾,使其向着有利于土地利用的方向发展,达到中和的目的,成就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这些全凭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把握和调节。并总结了高旱田与下湿田不同的耕种措施,即“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5]综上,基于农耕生产方式独特性,先秦的思想家、农学家等认识到天地等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强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把握与利用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的关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其它社会问题,把“三才”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领域。

从先秦相关文献中,我们认为先秦思想家及农学家对于虫灾的态度主要是主张防、治结合,而更重于防,轻于治。而这种重防轻治的观念,正是在先秦人们在充分认识到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尤其与农业生产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提倡利用生物多样性来维持天地人所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使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运行。农业生态系统是万物的综合体,重视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认识到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系统链条上的一环,某一环的缺失或不能正常运行,都会影响甚至危及整个系统健康地发展。这已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知识,事实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不仅“不相害”、“不相悖”,且可互益。《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果自然界不提供各种动物(包括人类)生存所需的动植物,它们就无以存在。而其中对“我”无用,或眼下“有害”之物,但对他物却必不可少,或其对“我”的益处只是今日还未被发觉。人们对“种谷必杂五种,以避灾害”观念的重视,则体现了利用不同作物对于灾害的受损程度的防灾意识。在承认昆虫(包括害虫)正常生存权利的情况下,我国传统又认为,昆虫正常的存在和繁衍并不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构成威胁[9]。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昆虫即已居住于地球。但在人类出现后的这段时间里,五十多万种昆虫中的一小部分以两种主要的方式与人类的幸福发生了冲突:一是与人类争夺食物,一是成为人类疾病的传播者[10]。儒家主张仁民爱物,不仅是爱人,昆虫万物也应在被爱的范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不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下》)虽然儒家爱有差等,但最终也体现了其对万物的关爱。现代科技证明,利用多样性预防虫灾具有重要意义:害虫问题的发生随着农业发展而来———大面积土地精耕细作一种谷物。这样种植方式为某些昆虫数量的猛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一种食麦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比在麦子和这种昆虫不适应的其他掺杂混种的农田里繁殖起来要快得多[10]。

其次,主张利用农业生态系统防止虫灾的发生。《诗经》说,“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秔,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11]此段文字出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强调依据时令安排农事,如此才会有“庭且硕”等的丰收景象及“去其螟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的现象。后者是前者的结果,此结果只有在农事的合理安排下才能达到,即是农业生产活动符合农业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结果。《礼记•月令》指出,违背农业生态要求将会产生虫灾等灾害。仲春行夏令,“则乃国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孟秋行冬令,则“蛰虫复出。”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可见,虫灾等各种灾害的发生完全是违反时令所致。《吕氏春秋》中也有同样论述,“得时之麻,……不蝗;……得时之菽……不虫;……得时之麦……不苝蛆。”[8]论证了先时、后时各自存在的弊端。

综上,先秦时期人们对害虫或虫灾发生的原因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而这种原因即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未能根据正常时令行事。反之,如果遵从自然、合乎时宜地安排各种农事活动,虫灾及其他各种灾害则难以发生。

先秦时期,在虫灾发生时人们主张捕杀害虫,这与儒家主张的“人本”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说,庸人没有终极理想和立场,对于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完全没有自觉,也无深刻的忧患;“士”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思想立场,所以能“审其所知”、“审其所过”、“审其所谓”;“君子”有正确判断与行动的德行;“贤人”可作天下的表率;“圣人”则能以自己的性情通达天下人类乃至物类的情性[12]。五种人中,修养最高的是“圣人”,也是儒者们一直标榜与追求的人生目标,达到“圣人”之境,就可“通乎大道”、“能测万物之情性也”、“配乎天地,参乎日月”,也就是可以通达天地自然。这与道家的崇尚自然并无二至,但儒家是以人为归属,其目的是为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圣人”通达天地万物之情,就可利用万物,这种利用并不是为其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这种把人类整体利益看成最终、最高目的的观点,与西方社会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中职;病虫害;防治;策略

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我们使用的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方式就是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成效,但是虫害也会逐步产生抗药性,还有就是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物超标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对整体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品的依赖性减轻,采用生态调控、物理和生物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目标和养分供给目标,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发展。

1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和目标,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依靠生物循环体系帮助农作物生长[1]。首先,有机农业不以化学药品和肥料作为生产保障,其次,有机农作物之间形成相互的生物作用,种群生态关系的建立是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有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作用。再次,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关系。最后,合理选择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2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2.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就是多样化种植,模拟生态系统以改善单一种植模式,转化不利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给病虫害的生长营造消极环境,实现对其传播的限制,从而达到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以多样化种植方式实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标,需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实现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针对前者来说就是要科学把握种植和作物收获时间,后者主要就是以品种类型扩张和地理空间扩大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种植目标。以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生态条件,实现对益虫繁殖与生长的有利影响,对害虫繁殖和生长的抑制。

2.2强化管理生产过程,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生产管理过程中,首先是选种环节,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可以起到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对选种进行充分晾晒,之后用温水浸泡,消毒后实施种植。依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对栽培制度进行科学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有害虫和有益虫的生长态势要均衡,相互之间的抗衡可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伤害。播种之后适当配合虫害药物进行科学防治,等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修剪枝杈,帮助定花定果,减掉有害虫的枝杈。做好农田卫生管理,农田清洁也利于减少害虫出没。

2.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精准计算出生态系统的最大调节限度数值,以此作为基础设置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病虫害对农作物损伤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时管理者获得反馈,则要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果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害虫的密度不足以威胁作物产量,则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解决,如果害虫已经出现规模化态势,则需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农药,而是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保证农作物绿色、健康[2]。

2.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基层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深入基层和农户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深入民众中调查农业技术掌握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展开调查,获知农户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普及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人员,要立足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查阅文献资料,编制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对农户形成针对性指导。部门对农业技术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基层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素养,为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2.5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分析

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应用的时间比较长,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同时,化学农药也降低了农作物的健康指标,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有机农业发展需求下,我们开始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如利用生物菌素防治病害和害虫,借助有益微生物和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防治病害。如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或者养殖家禽吃掉一些害虫等等[3]。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害虫 生物防治 天敌 寄生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42-01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外界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其巨大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损失棉花1429万担,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不形成抗性,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不破坏食物链,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农业害虫,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微生物繁殖快,无污染,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形成一定制剂后,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对人畜却无毒,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出芽管,穿透表皮进入虫体,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2000,3.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51003

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就是尽量减少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土壤肥料添加剂、调节剂等的农业生产的过程。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种植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环境、水、土壤、农作物、畜牧业等,是得到全球认可的一项农业发展事业,正在全世界进行推广和使用。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由于不使用或是少使用农药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所以,为了保证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的正常生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病虫害的防治成为了头等大事。

1 有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1.1 推广农作物间作、混作、轮作

在种植有机农作物时,将几种农作物混合穿插着种植,利用农作物间的相生相克的作用,干扰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减弱病虫害寄居农作物中的适应能力,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性。

1.2 建立有利天敌增殖、繁衍的生态条件

培养病虫害的天敌,给它们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根据大自然界生存法则,调节和保护大自然中的生物链的持续发展,控制病虫害。利用在有机农业田的缓冲带、隔离带、诱集带、种植农作物的生态园、田边地头的矮树丛、农田保护带、田地边的环境,给益虫和天敌创造生存的空间。

1.3 有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病害防治技术,包括抗性诱导技术、抵抗微生物和农用抗生素。有机农业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可分为2个方面讲,从用途上讲有保护天敌、帮助繁殖天敌、释放天敌、引进天敌;从方法上讲用益虫防治害虫,利用扑食性天敌捕食害虫,寄生性天敌寄生在害虫中,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用有益菌防治害虫,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杀死害虫。

1.4 有机农业天然药物防治技术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作用,所以利用这个特点对有机农业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代替人工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绿色有机农业的真正目的。例如:培养有机农业害虫的天敌,利用有机农业害虫的天敌捕杀害虫的方法,防治有机农业的虫害问题。

1.5 有机农业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物理防治是利用寄生技术消灭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防止害虫的幼虫寄生的一种方法;有机农业的防治主要是有效的利用耕作物,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以达到破坏越冬虫卵和病菌。

2 有机葡萄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有机葡萄的病虫害分为病害和虫害2种,病害主要包括:葡萄自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葡萄自粉病及葡萄穗轴褐枯病。虫害包括:葡萄绿盲蜷、葡萄短须蜗 ,斑衣蜡蝉、金龟子、葡萄一星叶蝉等。

有机葡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葡萄种植园中杂草的清除,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葡萄的培育等。有机葡萄虫害的防治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利用机械防治的方法。有效的利用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辅佐防治。例如:使用荧光灯或是太阳能发电,引诱害虫,杀死害虫;在有机葡萄的果实上套袋和防虫网等隔离和防止害虫的破坏。

3 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策略

有机葡萄的种植不同于普通的葡萄种植,是遵循自然的规律,维护生态的平衡,尽量保持植物的生存本性。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采用规范化防治的方法,不可以大量的使用农药,这样就会破坏了有机葡萄的质量,即使是使用农药,也只能是使用有机农业专用的农药,不可以使用化学合成的药剂。

3.1 检疫合格的植物才能带入新区

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步骤就是检疫方法,只有通过检疫合格的有机葡萄树苗才能带入新区。一经发现有病虫害的树苗,要马上进行处理,在进入新区前,在临时建立的苗圃中进行隔离观察,严格杜绝带有病虫害的树苗进入新区。设置检疫部门,可以制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2 选择耐害性强的品种

在对有机葡萄的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多选择一些耐害性比较强的树苗,进行培育。有机葡萄的品种很多,其中耐害性比较强的品种有:夏黑,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的特点;圣诞玫瑰,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和葡萄自腐病的特点。必须注意的是,有机红提非常的容易感染葡萄霜莓病和自腐病、自粉病;关人指也容易感染葡萄自腐病。

3.3 葡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

有机葡萄的施肥与普通葡萄的施肥方法不同,是利用人工制造的发酵有机肥料进行施肥的。具体的发酵方法就是在土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有机质和菌糠,再加入动物的粪便,通过长时间的有机发酵,将这些的混合物作为有机葡萄的底肥,促进有机葡萄的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给有机葡萄喷洒营养液,增强有机葡萄的抗病能力。

3.4 及时进行深翻和除草

在栽培有机葡萄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保证土壤的无菌性,减少病原体的发生。对种植园内的杂草进行有效的清除,降低病菌的存活率,达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效果。

3.5 采用药物防治

有机葡萄病虫害比较严重时,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与药物防治方法共同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埋土前,在葡萄的根部刷一遍石硫合剂,在葡萄树放叶的时候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预防。还可以利用药剂在葡萄的根部进行灌根处理,以预防葡萄根瘤蚜的作用。在每年的5月下旬时,1个星期喷洒1次除虫菊乳油,防治葡萄发生一星叶蝉。

4 讨论

在有机农业的生产中,不建议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给预防有机葡萄病虫害带来了难题。国外有机葡萄培育认为改善葡萄园的环境,给葡萄树增强免疫力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工作。

在我国主要将重点放在清耕法,以新疆有机葡萄种植园为例,清耕面积占葡萄园总面积的90%以上。在葡萄种植园内使用生草法,为培养大量的有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生存环境,使天敌益虫扑食害虫。生草法的实施,能提高葡萄种植园的土壤肥料,改善土壤的结构,种植园永久性使用生草法,还可以提升葡萄含糖量,降低酸度。同时,生草法还可以在葡萄种植园中起到保湿的作用,增强有机葡萄的品质,降低葡萄毛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天敌益虫的种类和数量,建立生态环境有机葡萄园。但是,生草法在降水量多的季节里,由于加大了种植园的水分,大众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对有机葡萄种植园起到了反作用。在有机葡萄园的管理中,使用生草法综合性防治有机葡萄的病虫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是有机葡萄培育和法则的重要工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注意有机农业在生存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定要遵循生态环境的法则,利用大自然中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对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药物只是起到辅佐的功效,并不是防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忠跃,李兴红,董雅凤,雷志强,战吉成.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

[2]舒 丹,胡红锋.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J].农家顾问,2014(3).

[3]刘 佳,刘 晓,陈 建.四川地区有机葡萄生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3(4).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7篇

一、西北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代表地区,西北地域辽阔,属于半干旱自然气候,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国家农业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发达,但同时病虫害危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该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黄萎病、白粉病、叶霉病等。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疆整体降雨量少,因此空气湿度很难控制,这也是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次要原因。 

二、病害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空气中传染 

新疆设施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为:在不同时间段的日光照射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为空气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病害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湿。所以,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2.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农业病害的发生,可以在病害频发的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作物,同时人为创造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条件,降低作物病害发生频率。如果没有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相对抗病性较强的作物作为代表种植,也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率。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也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3.土壤传染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如果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并且采用连坐的栽培方式,那么土壤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在病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生态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环境。除此之外农作物病害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因此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无菌杀毒,使土壤不具备病害发生与传播的条件。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三、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也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室内虫害的主要类型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1.菜蚜防治 

可采用天敌控制措施,菜蚜虫的天敌为草蛉与瓢虫,所以可以选择适当增减草蛉与瓢虫的数量,来控制菜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以瓢虫为例,一般情况下,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200只左右的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20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治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蔬菜叶螨防治 

对叶螨虫对豆瓜类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红蜘蛛应该在5月份以前进行消灭。 

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3.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四、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1.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1)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2)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2.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农业设备具有固定性和多栽培利用率的特征,所以农业种植人员通常会对自然生理性病害缺少防治措施,从而使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频率升高。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施地相对较稳定,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种类单一,对种植土地经常性的重复利用,使土壤中的养分缺失严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土壤内部稀有元素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日常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威胁。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 

3.生理性病害的表现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4.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农药是无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给土壤补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即实施“全营养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有些是温度影响的,在温室作物的各个生长时期,严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温度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的监测与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业种植业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行健康防治技术,既保证农民的成本收益,同时也可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王春景,韩大勇,王力. 浅谈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J].西北农业科学,2015(01)33-35. 

[2]徐芳.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82-183.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8篇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病害虫的防治环节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来抑制农业病虫害的频发,虽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灵活等优点,但是随着化学药剂的增加和盲目大量的施用,致使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提高,施药次数增多,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药的效能降低,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使自然控制虫害能力减弱;由此产生残毒,污染环境,使多种鸟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此外,还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等。

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必须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来治理农业病虫害。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这都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方法。

一、农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农业病虫害发生潜在危害性大,传播广泛,各种农作物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各种材料可能带来不同的病虫害,一旦这些病虫害在某地区发生为害后,就有可能传播到其他不同地区、不同的作物上,给这些病虫害传播到大范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虫害病害种类多样,一般虫害、病害发生多是多种害虫、多种病原物共同侵染为害所致,症状复杂,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内容

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病虫害预测、诊断以及调查危害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生流行的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将植物检疫、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措施加以优化组合和协调运用,探求一种综合防治方法,充分把握农作物生长的生理时期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经济、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昆虫学家马世骏这样定义:“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包含着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与资源保护学等多个学科视角的理论思想。从生态学视角看,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司的协调基础上,从而建立或保持最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促进和培养环境资源。从经济学视角看,要充分重视自然控制因素,有计划、灵活地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讲求实效,降低生产成本,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学视角看,根据环境保护原则,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以至整个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注意问题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或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创造抑制病害发生危害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存在繁殖的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协调各种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治理。

因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可通过人工繁殖、引进、移植天敌等技术进行生物防治。第二,要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做好田间及时排灌和清理工作,可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生物的侵染。第三,要把握最佳时期防治,同时强化预警和监测机制。第四,科学使用生物制剂,研发高效、低毒、低残毒生物农药。第五,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法律思考

(一)现行法律政策的缺失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涉及政策法律较多的就是植物检疫防治。植物检疫防治方法也称为法规防治方法。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首部以动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规定了检疫职权问题、检疫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具体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办法和名录,出台了与国内动植物检疫直接相关的众多规范性文件,其中最具约束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对疫情的预防、产品的检疫和紧急防治等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与很多国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的立法起步晚且不完备,国外的动植物检疫立法较早,在实践操作中又附之配套法规、检疫规程,这些都值得我国进行学习和借鉴。

此外,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只要求“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和“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没有对污染防治的具体监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作出详细规定,有待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存在着法律效力不强、条例内容滞后等问题,呼吁《农药法》的正式出台。

随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虽然规定:“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种子、农业机械等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登记或者许可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产品。”以及“健全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杂草、鼠害防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行农

转贴于

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问题,立法尚有不足。

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但是农药残留的具体标准尚没有作出规定,需要严格掌控农药残留的具体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发展较快,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对此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段子渊处长出席北京生命科学论坛第四次会议时,呼吁尽快出台《转基因法》,将各个部门的十多个条例统一在一起,以便引导转基因产业迅速壮大,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除了上述立法的不完善,没有一部关于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强制保障力;也存在体系上的缺陷,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等在内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而且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分管部门行政监管不力,对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惠农益农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国家和政府缺乏对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法制宣传,市场监管缺失,使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认识缺位,维权意识淡薄,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我国的综合防治法制体系

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法制体系,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框架体系内的法律法规,出台惠农益农政策,确保资金技术扶持,加强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各种配套制度,严控市场流域,大力研发生物农药和转基因技术,使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地推行。

五、结语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34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最基础的项目生产方式之一,设施农业是基于机械化、工程化、工业化手段开展的农业运行模式,它有助于摆脱过去的手动农业存在的不足,为动植物生长提供可以控制的环境,突出土壤在生产中的作用,并降低劳动力投入数量,保证高品质生产。另外,设施农业也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化农业的革命,提高蔬菜产量。然而设施农业的发展却很容易带来病虫害的影响,增加病虫的存活期,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根据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对蔬菜病虫害加以防治,找到有效的策略提高蔬菜的质量,为百姓提供健康的饮食。

1 设施农业发展带来的病虫害问题

1.1 容易滋生病虫害危险

设施农业的推广,会影响蔬菜生长的气候,造成温度过高、湿度大、通气条件不好等问题,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为病虫提供滋生的土壤,加快他们的繁殖速度。例如引发灰霉病等,造成茄子、黄瓜、辣椒遭遇威胁,降低产量和质量。

1.2 为病虫度过冬季提供场所

冬季气温低、冰冻严重,天气条件差,有助于杀死病虫,为来年夏天蔬菜生长打基础。然而设施农业的利用缩短了蔬菜种植的周期,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为病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3 增加病虫害的种类

设施农业大面积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会改变气候环境、蔬菜的生长条件等,温度、湿度的不同,必然会为病虫出现滋生土壤,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以往没见过的病虫危害,加大治愈的难度。

2 设施农业下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2.1 选择优良品种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问题,既有生产方式方面的问题,也有作物品种选择方面的不足。如果品种选择不当,那么在后期的管理方面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设施农业生产首先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应该更加注重农作物的抗病性能,让农作物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

2.2 正确施药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又一问题就是滥用农药,过度注重农作物产量,加大肥料的施放力度,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而且会对土壤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须把握好肥料的施放度;在病虫害的治理方面,应该正确用药,针对用药不均的现象,可利用药物粉尘进行喷洒的形式能有效治理蔬菜的病虫害。对于容易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虫害,应该采取治理土壤的方式,两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2.3 把握好治理的时机

蔬菜生产与设施化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病虫害危险的出现,虫害种类不同,对空气湿度、温度的要求不同,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治理效果。蔬菜生长的初期,是最容易滋生病虫的时间段。因此,在治理病虫的时候,必须抓住机遇,做好预防工作,找准最佳的撒药时间,在蔬菜还是幼苗的时候就进行喷药,并注重喷洒方式,保证药物均匀,且控制好药物使用数量,在遇到大面积病虫害威胁的时候,更要做好及时治疗,确保实现最好的防治效果,提高蔬菜产量,及时解决病虫危害。

3 结束语

设施农业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实现集中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人员耗费,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农业设施的推广由于会改变蔬菜生长的温度、湿度,改变环境情况,很容易滋生病虫危害。对此,必须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法和手段,选择优良品种,正确进行施药,并掌握好最佳的喷洒时间,确保蔬菜产量的提高,降低病虫危害,为百姓提供健康的蔬菜作物。

参考文献

[1]张留江,李荣博,刘蕴贤.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天津农业科学,2010(2):149-151.

[2]朱增改,田平素,陈彦龙,白风歧.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6(3):17-18.

[3]陈向军,全红梅.设施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策略[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4):6-8.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农业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G633.9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4-02

农业害虫的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害虫防治有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知识也是生物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并能运用生物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一、物理防治法

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人工捕杀和清除病株、病部及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防除虽有费劳力、效率低、不易彻底等缺点,但在目前尚无更好防治办法的情况下,仍不失为较好的急救措施。也常用人为升高或降低温度、湿度,是指超出病虫害的适应范围,如晒种、热水浸种或高温处理竹木及其制品等。利用昆虫趋光性灭虫自古就有。超声干扰是利用害虫对一些特殊波段超声的惧避行为,在田间播放,惊扰害虫,使其不能正常的完成觅食、觅偶、和产卵。此种方法杀虫范围广。完全不伤害天敌,不会产生任何负面作用,长期应用有利于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原子能治虫主要是用放射能直接杀灭病虫,或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等。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物理学防治技术将很有发展前途。

二、化学防治方法

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具有使用简便,易掌握,效果好,收效快,方法简便等特点。同时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小,适应范围较广,使用方法灵活多样,容易被群众接受。但也会发售药害和提高害虫的抗药性,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容易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使用不当还会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往往会杀伤天敌、破坏生态系中不同种群间的平衡,常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常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治效大大降低乃至无效,同时还会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有时对某种杀菌剂产生产生抗药性的病原菌,对未曾接触过的其他菌剂也有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杀菌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

三、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生防由于没有环境污染,无残毒,无负作用。不会杀伤天敌,不会引起抗药性,不少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收到长期或较长期控制的效果,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植病防治方法。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天敌防治法。①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②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③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

2.激素防治法是使用蜕皮激素、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虫,缩短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缺点表现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而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不治本;性外激素(或类似物)只能干扰当代雌雄个体,降低出生率,减少下一代虫害的发生。

3.转基因植物是指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水稻、烟草和抗除草剂的大豆等。转基因植物的推广应用,不仅可提高产量、品质、抗病虫性状,而且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此法正逐步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中培育出抗虫棉。其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所培育的抗虫性状短时间内就能稳定下来。但近年来围绕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是环境安全问题,如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是否会改变与之相关的物种;其次是抗虫食物安全性的问题,如是否会对食用者造成伤害,是否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失调等尚不清楚。

4.利用抗生素防治害虫是利用一些真菌可产生对害虫有毒的物质消灭害虫,应用最广泛的是阿维菌素,商品名称有齐螨素、杀虫丁、爱福丁、阿维虫清等,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等。应用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抗生素防治种子、果实、苗木、块茎和块根等,防止植物在生长期间或贮藏期间发病,一般可采用浸种、浸根、浸苗和喷洒等方法。另一种应用方式是在作物生长期中,通过测报,及时喷洒抗生素以防止病的发展和蔓延。农用抗生素的应用还不只局限在对植物病害的直接防治上,有的抗生素能杀死害虫,起间接的防治作用。抗生素对不同植物也表现有选择性,对有些杂草是毁灭性的,例如茴香霉素是一种选择性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如12.5mg/L)对稗草幼根的生长有选择抑制作用。与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较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涉及一些有关生活实践的知识,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古德祥.基因工程与农业害虫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21-4:179-185.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近几年,有机农业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但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一直都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及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有机农业种植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调整好人口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阻碍了一些生物的生长发育。比如DDT,上到老叟下到儿童都听过这一词语,因为它很难在空气中进行降解,且在动物的体内难以排解,致使大量生物出现中毒现象,如一些鸟类无法繁殖后代,造成部分鸟类濒临灭绝。

2病虫害在有机农业种植中防治的原则及方法

2.1采取多样化种植,保护生态平衡

采取多样化种植的方式,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种植,使得有机农作物种植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目的。传统的农业种植,通常是在某一区域内种植一种农作物,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一旦出现农业病虫害,将会迅速发展,对此类农作物带来巨大伤害。所以,需要选择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的区域里合理地规划农作物种植,使得这些农作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彼此之间能够起到抑制害虫侵害的目的。此外,在安排农作物种植时也要考虑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时间,合理规划种植,以达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1]。

2.2加强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在选择种子与树苗的时候,要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禁止选择转基因品种。确定种子及树苗以后,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温水浸泡去除那些带有病虫的种子,然后通过晾晒增加种子质量。在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规划种植制度,尽量避开病虫发生高峰期,选择害虫与益虫同步生长的时期进行种植,也可以是气候条件不符合害虫生长的时期。在完成播种之后,要及时喷洒治理病虫害的药物,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中。待植株生长到某一高度时,要对枝杈进行合理修剪,及时定花定果,去除带有虫害的枝杈,加强田园管理,确保作物生长场所干净卫生。

2.3合理选择防治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通过大量施加化学农药杀死害虫,尽管见效快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首先,化学农药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物质,人们一旦食用含有残留农药的食物,身体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安全;其次,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也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威胁,破坏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选择生物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以上问题。比如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内,养殖一些鸡、鸭等能够捕捉害虫的家禽,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业病虫害。其次也可以根据病虫的趋性,在种植农作物周围设置灯光,这样集体捕杀害虫,可有效控制病虫害[2]。

2.4提高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研究、深入群众、走入田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归纳总结出当前农业病虫害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些难题,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培训、讲座,或者是通过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要定期组织技术研究人员参与培训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指导,增强他们对先进农业知识的利用率,加强研究,以找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防治病虫害。

2.5综合治理病虫害

对于有机农作物中产生的病虫害,可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破坏环境生态平衡及土壤质量。采取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数量。其次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病虫害防治并不是根除一切病虫害,实际上也达不到这一点,所以只需要控制好病虫害,使其不会危及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即可。总之,从长远的角度看,有机农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面对我国的实际现状,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大量耕地被重金属污染。为此应积极改进种植策略,努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友见.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9):70.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北碚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展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持续开展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统防统治示范片,强化了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示范片的作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减少农药药害和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病虫为害损失和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农村植保新技术推广工作的热点和行之有效的方式。

1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

1.1发展历程

从2010年开始,利用市级补助资金,北碚区开始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扶持,从宣传到组建专业队开展防治工作,在重庆市植保植检站和北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碚区植保部门和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1.2组织类型

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从管理形式上有专业合作社型、大户主导型、企业基地型和应急防治型等,有代防代治、承包防治、项目配套防治等几种服务方式。应急防治组织的器械由区植保站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种突发性的应急防治,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组织申请,并在工商备案,由植保部门统一管理,每年根据防治面积补贴一定的物资和经费,工作相对灵活。

1.3组织规模

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迅速,队伍逐年增加。专业化防治从2011年的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2016年的7个。从分散小面积的蔬菜、果树逐步规范到大面积的水稻、玉米生产上实施专业化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全区共组建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10台,拥有机手1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200hm2,防治面积达333hm2次;2012年全区共组建2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20台,拥有机手2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000hm2,防治面积达1467hm2次;2013年全区共组建6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60台,拥有机手6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200hm2,防治面积达1630hm2次;2014年全区共组建7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70台,拥有机手7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333hm2,防治面积达1667hm2次。为了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专业化组织走上市场化运作的方向,2015年在7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中,选择了市场效益较好的4个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2016年选取了市场效益较好的2个组织进行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

2专业化防治成效

2.1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统一防治的效果较分散防治好。北碚区大春季粮食作物上的重大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纹枯病、玉米螟等,发生范围广,为害重,已经威胁到了北碚区农业生产安全,靠单家独户的分散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有限,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区域能够做到统一、快速、高效,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2.2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是在区植保植检站和街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服务的,根据植保信息,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和减少施药次数。据调查,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北碚区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与农户自防比较,防治效果提高3个百分点,节省防治成本1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每季作物用药次数减少1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2.3减轻污染,保证安全

目前北碚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农业基础知识,不懂得安全用药,习惯随意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对症用药,习惯随意用药,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农药飘移和农药流失严重,过量用药现象较为普遍。这加重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这不仅可实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而且能够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北碚区专业化防治存在问题

1)由于专业化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组织防治、机械维修管理、专业队员培训等环节主要依靠植保部门,而植保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所起到的示范效益仍然十分有限。2)北碚区地处山区,主要使用的植保器械还是以半机械化产品为主,要靠人背负辅助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规模小,收费低,利润空间较低。3)目前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较小,满足现代农业要求有困难。常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6.7hm2万次左右,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面积仅达1333hm2次,且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需要进一步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和农作物种类。4)专业化防治队管理相对松散,收入不稳定,机手稳定性差。“专业化防治”仅是机手的兼职工作。

4发展策略

4.1发展目标

专业化防治组织应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强化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情报,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工作。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4.2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处于起步阶段,农户认可度不高,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收入低,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还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方面的扶持,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专业化防治健康发展。

4.3强化队伍建设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3篇

1、发生为害时间早。今年稻飞虱迁入的时间较常年早10—15天,虫源越冬地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及我国的广西、广东等地的稻飞虱不但发生期提早,而且虫口基数是常年同期的10多倍。目前,我县早稻田块稻飞虱虫口密度之高,发生期之早,若虫比例之大等都是多年来所没有的。

2、重发生的病虫种类多。早稻一代二化螟全县普遍重发,且有的乡镇损失较大。特别是蚕桑主产区,由于养蚕正忙,有的无暇顾及防治一代二化螟,造成枯心率高达10—15%;叶瘟在中优974等品种上呈现急性型病斑,且已有发病中心,并开始座蔸矮缩,发病中心的病叶率高达95%以上;稻飞虱百丛虫量一般为500只,高的达5000只,且若虫占85%以上,不少田块的虫量已超过防治指标;纹枯病年年重发,季季重发;稻象甲在部分乡镇的中稻秧田中为害较重,断苗率高达8—15%。

二、早稻穗期重大病虫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我们农业部门的田间调查、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苗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我县早稻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为重发生态势,其中稻飞虱大发生已成定局,穗瘟暴发成灾极有可能。其主要依据有三点:

1、病虫基数高,大发生征兆明显。稻飞虱发生为害期早,虫口基数高,若虫比例大;叶瘟有急性型病斑,有发病中心。

2、气候有利,大发生条件具备。目前不但病虫基数已具备大发生的可能,而且气候条件也非常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12—15日,全县有4天明显降水过程,而此时正值早稻破口初期,所以穗瘟暴发流行极有可能,而暴雨又会使稻飞虱大批迫降我县,增加稻飞虱的虫源。

3、穗期植株茂密,苗情有利。穗期正是穗瘟、飞虱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的高危期,植株高大茂密,防治困难。农户习惯一亩一桶水,兑水量严重不足,药液喷施不均匀,不能到达飞虱栖息的稻丛基部和纹枯病发生的部位(稻丛中下部)。

三、下步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工作应切实注意以下四个技术方面的问题。

1、明确主攻病虫。这次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主攻病虫为穗瘟、稻飞虱、纹枯病,同时,兼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

2、把住关键时期。全县要在6月15—25日期间,把住早稻破口抽穗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做到先破口的田块先用药,后破口的后用药。对稻瘟发生严重的田块,还应在齐穗期再施药防治。

3、选择对路农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农民宣传、推广未经试验或经试验防效不佳的农药,以及内吸性不强的农药,如造成防效低下,大面积失收的,将依照《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为确保防效,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可统一使用以下高效对路防治药剂:

⑴防治穗瘟:瘟失顿(75%三环唑)、山野瘟清;

⑵防治稻飞虱:虱红、净杀星、艾美乐、山野飞、追命;

⑶防治纹枯病:20%井岗霉素粉剂;

⑷防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虫灭灵、赛打、螟路、螟跑、敌螟唑、螟清。

4、科学混合用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一定要全面施一次混合保穗药。每亩可用瘟失顿30克(或瘟清80毫升)+净杀星24克(或虱红、艾美乐2克)+20%井岗霉素粉剂50克+赛打(或虫灭灵、螟路)70—100毫升(或螟跑30毫升)混合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稻瘟发生重的田块,齐穗期应再亩用富士一号100毫升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一次。

(二)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的合力,确保“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全面胜利

1、加强乡村两级的行政推动。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历来是“七分行政,三分技术”,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就是再好的防治措施也是枉然。所以《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传递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防治信息,组织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防治。”为此,我们必须发扬2005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年”的成功做法,依托乡村干部网络支持,继续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实行干部送达农户,农民签收回执,以明确各自责任,督促防治工作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农技站和各村委会要办好病虫防治宣传栏、墙报,县植保站要将病虫情报送到报社、电视台进行报道,各镇闭路电视也可以进行播放。早稻面积大的乡镇要采取出动宣传车、鸣锣警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告知农民。再是,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剂”的四统一方法,运用行政手段,实行统防统治,力争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早稻丰产丰收。在7月底8月初和中旬左右,还要分别打好一晚和二晚的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

2、加强防控病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植保站要进一步搞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当好领导参谋,及时编发病虫情报,继续实施“行政+技术”双管齐下的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治;乡镇农技站植保员要深入田间调查,面对面地指导。每周四向县植保站报送田间病虫调查实况。农业局政子成员和技术干部划片包干,明确专业技术人员的包乡责任。会议结束后,农业局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下到所分的乡镇,进村组、入农户、到田间指导农民科学防治。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病虫害;种类;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1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1 非生物病原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各种不良理化因素,均为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几个方面:

1.1.1 营养失调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三要素,硼、镁、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如果土壤中一种或几种元素不足,能引起植物失绿、变色、畸形和组织坏死等缺素症。在某种元素过多的情况下,植物也可因为正常营养失去平衡而表现病态。如氮肥过多,引起植物叶色浓绿,造成徒长易感病减产。

1.1.2 水分不均

作物遇到干旱会发生萎蔫,土壤水分过多常引起根系窒息坏死;由缺水而突然多水引起块根和果实开裂。

1.1.3 温度不适

作物在盛夏遇高温和强烈光照可造成局部灼伤,晚春或早秋遭受寒潮突然袭击会发生霜害或冻害。

1.1.4 有毒物质

空气或土壤中存在对植物有毒物质,可使植物中毒引起病害。如工矿区所排出的废气、废水,能使周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以致叶片变色,枯焦早落。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常引起烧苗或叶斑,根部中毒,变黑腐烂。

很明显,非生物病原是没有传染性的,因此,这类病原所致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生理病害。

1.2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又称寄生性病害。引起植物生病的病原为生活力、能繁殖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营养都是来自所依附的植物而不能自养,故又称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可以传染、蔓延,称为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高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我们常见的作物病害中,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如稻瘟病、纹枯病、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油菜霜霉病、白锈病等都是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发芽后能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伤口或自然孔口也是真菌侵入的途径。其传播主要方式是借助主动力或气流、雨水、昆虫等自然力的传播。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有白叶枯病、棉角斑病、薯瘟、白菜软腐病等。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青枯、腐败、斑点、溃疡等。这类病害主要靠播种材料、苗木、流水、风雨进行传播,侵入途径多为自然孔(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等。病毒引起的作物病害,常见的有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油菜花叶病等。病毒病主要的症状是枯斑、花叶、黄化、矮缩、丛枝或畸形等。病毒病多数依靠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如蚜虫、叶蝉、飞虱等,也有通过汁液或嫁接传染的。

2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1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有机协调地利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和有效的生态手段,经济有效地把病虫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病虫害或无病虫害的目的。同时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采取了一项重要的行政措施就是植物检疫。这项工作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法令执行的。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是为了防止地区之间通过植物种子、苗木、植物产品传播危险性病、虫、杂草。主要由省、市、自治区的检疫机关会同铁路、邮局等有关部门执行。对外检疫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传入国内或输出国外,由国家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的检疫机关实行检疫和处理。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有:开展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调查;确定检疫对象;采取检疫措施;进行检验与处理。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因此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获得高产。同时造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其中主要有选育抗病虫良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两个方面。

2.3 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

农业虫害防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原理;使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7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70-01

目前,各种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防治害虫,需使用大量农药,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偏多,污染严重,人畜中毒时常发生,且害虫抗药性逐年增强,防治成本高、效果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双辽市引进频振式杀虫灯,经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农业害虫是一项安全、高效、无害、经济的农业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粮食、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多种害虫,具有诱杀种类多、诱捕量大的特点。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使用方便,成本低[1]。

1 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原理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农业害虫技术,就是利用农业害虫的成虫对光、波、色、味的趋性,将光波设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色和味诱集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电压网触杀,使其落入灯下的接虫袋中,达到杀灭成虫的目的,同时降低田间落卵量,压缩虫口基数,减少虫口密度,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2]。另外,它对天敌相对安全。

2 频振式杀虫灯的使用技术

据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原理,结合双辽市农业害虫发生发展规律,总结适合该市的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农业害虫技术。

2.1 频振式杀虫灯的设置

2.1.1 大田布局。田间布局有2种方法:一是棋状分布,二是闭环状分布。一般棋状分布较为普遍。因其在野外采用顺杆跑线挂灯再拉支到大田,维护维修较为方便。闭环状分布主要针对某块危害严重的区域,以防止虫害外延或者是试验需要的情况。也有用户在安装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分布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以单灯辐射半径120 m以内为宜[3],另外,外界光源对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效果有抑制作用,安装时最好远离强光源。

2.1.2 架线。根据所选购杀虫灯的类型选择好电源,然后顺杆架空线路(线路位置最好能与灯的布局位置相符)。没有线杆的地方要有2.5 m以上的本桩作为临时线杆,挖坑埋紧,然后架线,绝不能随意到处拉线,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1.3 电源要求。每盏灯电压波动范围要求在±5%之内,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灯管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使用220 V电压,离变压器较远,且每条线路灯数又较多,为降低电压波动,宜使用三相四线星型联接,把杀虫灯平均接到各相线路上,使每盏灯都能正常启动工作。另外,按村、组安装总路闸刀、支路闸刀及电表,确保灯和维护维修安全,便于电费收缴。

2.1.4 挂灯。4月末至5月初开始挂灯,由于昆虫的活动习性不同,害虫每日在不同的时段扑灯量有较大差异,每日开灯时间为19:00至次日凌晨4:00,诱杀高峰是21:00—23:00。在架灯处竖2根木桩或角架,用铁丝把灯上的吊环固定在横杆上,高度以接虫口离地距离1.3~1.5 m为宜。为防止刮风时来回摆动,另用2根铁丝将灯壳拧紧于木桩上,然后接线。接线口用绝缘胶布严密包扎,避免漏电,特别是用铜线和铝线互接时要尤其注意,以防受潮氧化,导致接触不良影响正常工作。在安装时,最好安装漏电保护器。

2.2 频振式杀虫灯的管理措施

频振式杀虫灯在使用期间一定要做好灯的开、关和维修工作。若管理不好,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还会增加防治成本,杀虫灯安装完毕后,保存好包装箱,以备冬季收灯用。

杀虫灯使用期间,电网要2~3 d清扫1次,以保证诱杀效果。同时清理接虫袋,布袋(塑料袋)要经常检查,有损坏或脱落应立即更换,防止无袋开灯造成灯下区虫害加重。

2.3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注意事项

农田的害虫基本是平均分布的,安装杀虫灯后,会引诱大量成虫前来,在杀虫灯半径15 m的地方成虫会成倍增加,而诱杀数量远远低于引诱数量,没有被杀死的害虫会就地产卵繁殖后代,安装杀虫灯会造成局部害虫成倍增加。因此,安灯地点半径20 m范围内在成虫高峰期应注重防虫[4]。

在开灯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益虫活动时间,以免误杀益虫。在使用过程中,因农作物害虫种类较多,对光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主要害虫调整杀虫灯的光波长度,以达到最满意的杀虫效果。

在杀虫灯的管理、保洁、收取过程中,必须先关闭电源,然后才能操作,杜绝带电操作,注意安全。

3 参考文献

[1] 王明亮,张玥,王小平,等.频振式杀虫灯在农业害虫防治上的应用[J].湖北植保,2009(1):59-61.

[2] 陈桂华,陈晶,王崇生.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蔬菜害虫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