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

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篇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推进新课程,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而无其实,表现在教师提问上,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我们对一位教师一节数学课的提问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随意性大。所调查的一节课中共有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而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绝大部分提问是随意增加的。

二是缺乏思考价值。一堂课有效问题共有24个,占 38.1%,但提问中以提醒型问题为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极少。低效问题32个,占50.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7个,占11.1%。

三是忽视整体。一堂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总不自觉地将眼光落在“值得期待的学生”身上。

四是偏重结论。大部分都是在问“对不对”、“是不是”、“应该选择哪一个答案呢”等类似问题,而对“为什么”、“怎么样”这种能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却问得很少。

五是缺乏互动性。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剥夺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权,出现了教师“一言堂”现象。

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师提问重表面轻实质。教师为了表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节课竟提问了几十次,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对于根据什么需要设置问题是模糊的,随意的。

2. 教师提问重主导轻主体。我们发现,在不少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回答问题的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几个学生,由于赶时间完成预设教学流程,教师往往围绕着教路,让思维活跃且积极举手的学生回答,忽视那些虽然心知肚明但因缺乏自信而不愿发言、一知半解或学力低下的学生,久而久之,数学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3. 教师提问重表象轻深度。为了使课堂气氛热闹,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和思维容量。简单的提问,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很热闹,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4. 教师提问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或许会有些注重思维过程的提问设计,但现状调查显示: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思维常常不能与教路对接,教师往往急于求成,于是只偏重于结论,如问“对不对”、“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掩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错误中突围,自然降低了提问的效益。其实,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追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如此,可以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还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

有效的提问不仅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提问设计应该努力满足以下要求:

1. 要有明确目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管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新课导入时,教师这样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贺卡,你们能用笔画出老师这张贺卡的形状吗?并在动手画的过程中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画的,比一比哪位同学画得好,说得更好!”这样的提问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感性认识,对后继教学作好了铺垫。

2. 具有思维容量。提问设计,要抓住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适度开放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分数百分数综合练习中求糖水含糖率一题:

甲老师提问:“甲杯有400克水,在甲杯里加入80克糖,含糖率是百分之几?乙杯有300克水,乙杯中加50克糖,含糖率是百分之几?甲乙两杯糖水,哪杯糖水含糖率高?”

乙老师则是这样问的:“甲杯有400克水,乙杯有300克水,在甲杯里加入80克糖,乙杯中加50克糖,哪杯糖水甜一些?”

粗看这两个提问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第二个提问是一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3. 具备反思效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6=48。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问:(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

这两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反思练习过程,检查学习结果。

问题(1),使得学生主动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加深了对解题格式的关注,以后就不容易犯同样的错误了。假如教师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那自然是被动学习了。

问题(2),教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学生不知道做得对不对,他们会主动验算,和同学交流答案,于是,在没有老师强迫的情况下,自主验算、小组合作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4. 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刺激他们参与数学思考的兴奋点,努力抛弃“一对一”的问答场面,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尽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正确回应课程性质的召唤。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维度

只有切实把握课堂提问的维度,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难度。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的处理上,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当,思维容量适中,不管容量太小,还是太大,都不利于促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问题。

2. 密度。密度是指课堂提问的频次和节奏。为了合理把握提问的密度,教师一要控制提问的数量,做到少而精,切忌赶时间、赶速度、走过场式的满堂问。二要控制等待的时间,一般地,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思维容量大或有争议的提问,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或4人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回答,为学生提供比较宽绰的思考时空。三要控制回答的对象,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选定回答提问的学生,思维容量大的提问,让优等生回答,思维容量小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如此,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然后充满自信地回答问题,还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跨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学习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新授课始的复习性提问,应有合理的知识跨度和思维跨度,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并且组织好语言准备答问。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大,使学生无从思考,无法表达;也不能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了提问的意义。笔者以为,不同课型的提问跨度应有所不同。如,新授课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一些,复习课则反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设计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坡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时,教师要设计过渡性问题,以减缓坡度。

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提出如下问题:

(1)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以一种图形面积公式为例,说说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圆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三个问题,承上启下、化难为易。教师巧妙地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不是目标,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4.

[3]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4]林民华.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8.

[5]崔绪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引导[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新颖性 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促进其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思维的惰性”,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以从下面方面着手。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课堂问题要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要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欲一睹为快。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3篇

一、提问要以情境为动力

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疑去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留下伏笔。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教师先说:“1只青蛙,2只眼睛,4条腿”,教师问:“20只青蛙,40只眼睛,多少条腿?”学生马上答出80条腿,这时教师给予肯定,学生马上产生好奇的心理;接着教师再问:“n只青蛙,2n只眼睛,多少条腿呢?”这时,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探索学习了。

二、提问应有开放性

课堂所提的问题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加深印象,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具有多种不同解法的题型则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让学生用分解因式法、公式法、配方法进行解同一道题,解完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每种解法各有什么特点?(2)这道题最适合哪种解法?这样,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提问应具有科学性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因思维受阻而“死车”,出现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在学生充分思维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适当的问题,轻轻一“点”,往往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计算对角线长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的菱形面积时,首先让学生从三个方面列式计算:(1)整体列式计算:(6×8×0.5);(2)分两部分列式计算:(6×8×0.5×0.5×2);(3)分四部分列式计算:(6×0.5×8×0.5×0.5×4)。然后教师问:“这三种方法都计算出了菱形的面积为24平方厘米,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容易呢?你们知道了吗?”最后,学生经过议论,轻而易举地得出了计算菱形面积的简便方法:“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

四、提问的问题要具有方向性和新颖性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的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好新课的重点,难点。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因材施“问”。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五、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这是指问题的选择应有难易适度,既要使问题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激情,又能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就是针对这种“程度”艺术的形象描述,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学生吃起来总觉得乏味,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吃起来才觉得香甜可口,浅显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他们思维的深度;超前深奥的提问又令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时,可用下面四个命题中指出真命题的个数:

(1)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样,学生欲作回答,就需要动一番脑筋。

六、提问的问题要与学生水平相符

数学课堂提问要考虑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即提问的难度和信息量应与学生的数学水平相适应,提问的问题类型应与其心理特点相吻合,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提问的难度和信息量应较小,而清晰程度应较高;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多提问一些难度和信息量较大的问题,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可问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以免影响新课的导入。面向全体同学提问,应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积极思维。例如: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一节时,第一个问题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应问基础差的学生;第二个问题是:“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应该问中层生;第三个问题是:“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应该问基础较好的上层生。第四个问题是:“九边形和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应问全班的学生,让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思考,最后教师讲出答案。

七、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呈现诱导材料或创设诱导环境,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鼓励,启迪,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时,就是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激发思维来完成的。首先,复习提问:“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呢?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接着提问:“如果把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对边如何?对角如何?”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接着又问:“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邻角互补吗?”学生轻松地回答出:“360度,邻角互补。”最后教师问:“两组对边又如何?”学生答道:“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到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知识,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八、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4篇

要选择并运用好课堂提问,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提问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堂提问的根本。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作了总体要求,课堂教学是对这些要求的具体实施。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提问也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提问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设置课堂提问最基本的依据是教材,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主线,把握提问的时机,同时设置提问要灵活多样、切忌僵化。

三、提问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说,提问方式不同,所能达到的目的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置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每堂课的授课内容而制定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及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课堂提问就是为了实现这些要求而设置的。因此,老师要把提问纳入课时计划中,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合理运用不同的提问,以便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启发式提问,它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这种提问必须是学生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从中提出新问题,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四、提问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疑问,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使老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能力问题,另一方面,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实施课堂提问,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要有层次性。就是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要求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教师心中要有数。另外,问题的设置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基础上,要适当照顾尖子生的求知需求。

提问要有时间性。整个课堂的提问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学生疲劳而影响教学效果。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提问要有必要的提示。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地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正确答案。

提问要有准备、有目的。教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安排,要收到实效。随意的课堂提问、不顾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的提问,只能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数学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数学理论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正好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据研究,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教师采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并且可行的。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太过单一

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单一是目前高中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只是单一的对一类问题进行重复的考察与提问。这种看起来一对一的课堂提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课堂效果,更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的主题还不明确,但答案已相当确定,这种错误的问题设置方法使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越来越形式化。这种仅要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课堂时间,阻碍了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速度。

(二)学生的自主性不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课堂的互动。但是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本质与内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把课堂提问数量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准,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来让学生解答。但由于大多数问题都是直奔课堂主题的,学生无法在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也就没了自主性。课堂上,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讲的走,思维也缺乏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的功能放在课堂提问的首要位置。只注重课堂提问数量的满堂问教学方法看似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实质上和传统的满堂灌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只注重问题数量的提问办法违背了“学生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人,课堂上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的新课改要求。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多尊重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学重点,就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苦涩难懂的高中数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能更愉快,更轻松地学习各种复杂的数学知识。

(二)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关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与课堂问题,对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运用其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数学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大的教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就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必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一个有趣并且科学的数学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应该设置一些与学生真实情况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不仅能够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好奇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时候,学生都乐于也愿意去解决一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如果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巧妙地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问题的趣味性,学生就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学习接下来的数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时兼顾到所有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与发展自己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在了解所有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不断进步,理解的不断加深。如果教师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与讨论中,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授课,把实践学习与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有趣味性的问题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课堂实践。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的,这样才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平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其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在高中学习阶段,数学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从数学在高考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就能看出。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是一门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在文科生的眼里,数学是他们的死穴,所谓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在理科生眼里,数学相比起物理、化学是枯燥无味且大多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理的课堂提问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是一种启发的教学方式。优秀的、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充分、更加乐意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如果课堂提问设计不恰当、不合理,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浪费课堂时间等情况。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怎样才能合理的运用提问技能呢?接下来,我将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为例,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课堂提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越来越受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但是在现实的课堂实`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轻质量而重数量

在高中数学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许多教师就以课堂中所提问题的多少,作为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往往会导致教师设置的问题太多,且毫无质量可言,不仅导致学生疲于应对,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到课堂最终效果。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更要求课堂提问有更高的质量,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和层次性,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提问方式太过于生硬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方式太过于生硬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学老师大多是理工生,在辞藻修饰方面比较欠缺,所以以许多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参考的提问方式和语言大多来自教材,且在问题与讲课内容衔接方面比较生硬。在设计问题时也没有反复推敲提问的语言和用词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因而降低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结果而非过程

数学是一门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特别是高中数学,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其课堂提问时很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教师所注重的只是学生的答案是否是其所预期的答案。长此以往,就会使教师更加不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

二、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方法

巴西著名教育学家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对话式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课堂提问。那在如今每位教师都追求课堂效率的时代,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提问技能,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呢?

(一)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高中数学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仅略显枯燥无味,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更加重视提问的质量,而非数量。提高提问的质量不仅能使学生对于课堂的专注度更高,而且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要怎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呢?根据笔者在课堂上的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①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设置问题;②巧妙设置问题的坡度,如问题设置应该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等的认识规律;③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④创造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总之我们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时,不仅应该多提一些有较大思维容量、紧扣重点的问题,而且还应该多提一些有开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前后逻辑性,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从而使课堂提问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使课堂提问情景化,使学生更乐意的进入课堂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提问方式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提问方式的过度生硬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借鉴网络上优秀的教案和上课视频,反复推敲所设计问题的提问方式,做到不仅使问题与所讲内容完美衔接,使问题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使问题本身新颖、生动有趣。运用多种方式的提问方法,如故事的形式、比较方式等,从而使问题一出现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科学评价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要想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数学教材,是否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的提问方法是否正确。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指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不高等因素,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足,不但导致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而且也不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1.问题设计不全面。课堂提问不但要求与学生开展广泛交流,而且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导入问题当中,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问题合理也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效率。

2.问题设计不具有开放性。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当前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独自思考。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有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一味依据教材中的习题提问,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

3.不能做到平等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中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但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旦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全部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幼儿心灵。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融入自己的感情,经常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了不平等提问。不但使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且也会使学困生的成绩越来越差。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平等提问则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心里埋下阴影。

4.提问缺乏针对性。不同的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当中,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教师针对全体学生设计相同的问题,则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过于随意,任意指定学生回答,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对应的学生。如果针对学困生的问题过难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如果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又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心理。所以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应用丰富的方法,只要教师做到灵活运用就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做到吃透教材。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其在教师设计问题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全面吃透教材,设计的问题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课堂提问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第一,要做到全面研读教材;第二,教师还需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细节。数学教材细分为多个章节,不同的章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各个细节,明_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才能设计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利用提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每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并不充足,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开展提问,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当堂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提问时机。利用合理的时机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提高学习效率。

3.要做到合理应用反馈。认真研究学生反馈在课堂提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中的疑问,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到独立思考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需兼顾到反馈,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给予公平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回答。第二,教师应该多用激励的做法,不管学生是否回答正确,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步。由上面论述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合理应用反馈,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4.还需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考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迫切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而利用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尝试自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务必做到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深入钻研教材,选择最为合理的时机提问,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广勇.小班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J].华夏教师,2015(3):58-58.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8篇

备课是教师知识的整理过程,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高效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复杂性,因此备课也就成了建设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合理,导学案和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课堂目标,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等;最后教师再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备课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既做到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准备是促进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实现。因此,学生课前预习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步奏。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理解,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展开。针对上述要求,教师在新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在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完成预期目标的同学给予表扬,而对于那些不认真预习的学生则给予批评教育,进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认真预习。通过以上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建立高校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是通过学生体现,可见,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学习,教师的教学目标将会很难达到。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想要打造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现代教育认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并辅助各种教学媒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逐渐引导学生深入发掘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更容易满目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问题越辨越明,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外,课堂提问也是语文高效课堂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当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教师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必须是有的放矢,要问到知识的关键,问到学生的心里,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容易,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课堂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尽量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能够及时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且也是学生自我检测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要求课堂练习符合课堂的教学大纲,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合理的难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外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增长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还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模式下,课外作业的设定不是追求过多过杂,而是首先应该能够强化学生学过的知识,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做到知识的有效拓展,进而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综合能力,科学、合理的课外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感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最后教师要对课外作业认真的进行批阅,对一些典型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作出认真的讲解,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及时,决不能积压。因此,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靠老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要靠学生多练,通过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师 学生 有效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之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更能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新课程有效实施,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二、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性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强化互助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堂好课,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的结果。一个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模拟、反思等各种学习方法和途径,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敢于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5.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多样化,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6.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侧重于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讨论的习惯、观察能力、小结习惯等环节中进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概括归纳的的习惯。

三、体现课堂反思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 提高课堂效率 ; 做法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问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效率?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教师如何“教”,落实于三个指标:一是教师能够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三是教学中要适时通过跟进、监测、反馈、消化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学生如何“学”,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生对历史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不难看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最终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这两个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本文试就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1课前精心准备,奠定课堂效率的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一,加强课标研究,准确把握教材意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的低效是由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由此又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标准是“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准确把握目标,必须理清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把握课程目标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1)项为例,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低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的矛盾这个核心,这样我们就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3)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有直接的促进意义。

第二,加强“学情”研究,以学生发展为需要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历史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的学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充分了解“学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1、抓好课前预习,认真了解“学情”。预习是学习的起点,除了起到“先学”的作用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据此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无一例外的是,走在全国课程改革前列的一些名校在发展学生的方法上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预习媒介。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等,都是实现预习的好方法。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对抗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2、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则难以实现。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2过程认真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崔允t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把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课堂里发生的行为分为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事关效率提高与否。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课堂效率提高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九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本人为使学生明白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奴隶制应该是那种社会的产物?美国当时已是什么社会?问题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奴隶制这不符合社会的什么发展规律?这个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了生产关系一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废除已成为美国必须解决的大问题。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学生学的有效,才能证明我们教的有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习惯于阅读、背书、做练习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依托。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比较中体会感悟方法的巧妙。例如九上第五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单元,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如欧美主要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社会巨变指的是从什么社会转变为什么社会?这些国家是怎样完成巨变?主要领导者又是谁?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历史学科的课堂活动比较多,但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又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1、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学生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2、设计好课堂讨论(辩论)和交流。“思想”加“思想”可以产生“新思想”,课堂讨论是产生“新思想”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一定要加强管理。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引领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如复习七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败、八上辛亥革命的成败、九上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九下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都可以设计课堂讨论,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的组织要严密。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一定要组织紧凑有序,防止课堂讨论形式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实行“同伴互助”,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四、教师懂得“放手”,真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历史课下来,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对学生不放心,总是以教师自己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已”的认识和“树下等枣”的习惯,教师再辛苦也博不到学生的认可,别说配合了。

课堂效率提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自己的高效学习。我在复习八上《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而没有失败的一面?”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实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性性课堂管理

我们经常会遇到或看到一些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可学生看起来有些茫然,做起习题问题百出,课程进度慢等其它问题。这就反映出课堂的低效。

数学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能否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进步或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发展。可见,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那么,应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就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上浅谈一下:一、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1、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整体氛围我认为更加重要,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

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3、放得开,收得拢。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让全班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其关键就是学生能将自已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如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层次推进教学过程。

4、课堂规则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要管就要管得及时,管理有效,尽量少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5、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要一视同仁,使学生感到公平与受重视,也会增强教师的威信。指导学生懂得遵守课堂常规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初中是一个转型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从而使学生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2、在提出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3、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三、作业的有效性。

1、注重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在作业布置时,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练习——巩固知识,

2)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3)综合练习(探索性题)——提高能力

4)开放练习(问题性题)——发展思维

2、在注重层次的前提下,设计适量的、精炼的作业。

即做到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精炼,选择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典型性的题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避免繁、杂、难、多一锅端,做到难度大的适当练,机械重复的要精炼。做到作业适量,符合学生特点和知识特点。

3、与生活结合,设计趣味型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理念;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不断引导学生思维的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以此捕捉学生接受课堂知识、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而设置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实质性的提问,最典型的是课堂中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随意问题,学生也只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

2.教师提问后立即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余地。

3.目标不明确,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二、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

有效的提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获取更多、更广有用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反馈收集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因而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三、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分析

1.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众多教师备课设计课堂动态过程的目的,也是现代教学观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要求。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设置课堂提问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所以,设置课堂提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比如,在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导语,或者提出一个很有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等等,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1)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2)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3)课堂提问时要控制好质量和数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习心态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同。在课堂上,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反映较快,较看重问题的结果,往往缺乏追究问题过程的耐心,其浮躁心态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另外,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表现出害怕回答问题的一面,对自己的观点,想表达但不敢表达。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再遇到问题就导致没自信,不想表述。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会下降。所以,对学生适当的表扬、鼓励,得到教师的认可,不但可以提高提问的互动性,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减轻教师相应的教学压力。期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浩.从数学理解角度谈课堂设问的层次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5(12).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6-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短暂的那点时间,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授予学生知识,学生才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想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欢快和谐的气氛里,记忆力和专注度都会提高。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生"厌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放下姿态,学生放下紧张的包袱,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2.提高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2.1 每个课堂都充斥着各种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我觉得我们首先要问要有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问点要准。

2.2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在次,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2.3 提问中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2.4 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中对于教师的语言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深刻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祖国培养健全人才,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语言准确。教学语言准确,对于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上课每说一句话,不但表达意思要准确,而且用词要准确,重音、停顿、节奏乃至每个字的读音等,都要准确。只有准确,才能准确地传授语文知识。同时我们要力求语言生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生动活泼,血肉丰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文字硬如铁,咬得牙齿缺",只能使学生闭目塞听,昏昏欲睡。教师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是收不到教学实效。同样要提的是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思品课堂 主问题 效率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过程”。思想品德作为文科的课程之一,课堂上师生间的相互探讨是必然的。这样的课堂,必然要求师生间、学生间呈现出动态信息交流的状况,而这样的交流又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实现。众所周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品课堂教学必经的三个环节。但是传统的思品课堂过多地注重教师单向的灌输,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大于内容。但是,问题才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古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就不能不做好提出问题这一关,即做好“课堂提问”。 如果思品课上提问随意,无针对性,缺乏公平性,不痛不痒,僵硬死板,就容易削弱学生的兴趣,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先就是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我们该如何提高提问效率,进而提高课堂实效,真正落实思品课的三维目标?是本文将重点从如何提高效率着手,探讨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一、更新观念,认识思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作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提问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的效率,关系到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激发程度。所提问题越是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的策略越高越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求提问要有目的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问策略的高效性。盲目的提问必然是低效提问,高效性是课堂提问的总原则。思想品德课是塑造人灵魂的课程,教学艺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它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思品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思品教师对提问过于敷衍了事或者是在提问的技巧等方面缺乏良好的设计,过于生硬死板,导致提问的效率很低,学生的思维无法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更是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只有切实提高政治课堂上提问的效率,才便于调控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活跃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二、明确目标,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新课改铺天盖地开展的时候,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力手段。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落实了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精心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备思品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既有针对性,又能设计在恰当的环节上,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才能出现师生间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的生成。对教师来讲,既能检查教学目标,又利于重新组织教学,增强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针对性强,学生思维中的新旧知识衔接就容易。这样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因此思品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缜密筛选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挑战性,也就是本节课的主问题,或者是与主问题息息相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境界,进而推动学生思维的扩展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

三、变通方式,提问形式要多样化

高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提问。提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提问的效率。提问的形式,就是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提问模式太单一,给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思品课的提问不过如此”,思想上的轻视,带来的不仅是提问效果的丧失,更是课堂效率的降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也会荡然无存。

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受课堂容量的限制和学生身心发展及数学学习特点的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包括提问在内的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帮助学生做到“日知其所无”。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亦不例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主要是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甚至是不良提问和失误的提问。如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1.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深刻的把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设计课堂提问必须明确提问的对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同一个问题也许适合张三,未必就适合李四,能引起一班的学生的兴趣,不一定就能在二班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课堂提问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深浅适度,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

2.激发兴趣是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标志

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

例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折扣”之后,我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际情景:在商店里,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瓶矿泉水(递上10元钱)。售货员:一瓶矿泉水一元钱,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和一瓶矿泉水还差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找你一元。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的价钱吗?通过设计这些情景,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灵活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出示了一条信息:“李颖今年12岁,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李颖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我们学会这些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提问是为了激发引导思考,思考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提问后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5、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