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

经济和管理研究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社会在发展,经济水平在提升,而经济管理形式与理念如果不改进,将会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的发展时代应该要有适应该阶段的经济管理方式。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管理要以消费者为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公平与合理,更多的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对员工采取人本方式管理,这样可以很好的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从而促进经济管理理念的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一)艺术性特征

经济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些管理艺术性特质的存在。根据一些辩证理论,其实经济与艺术是相通的,经济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而言,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所采取的手段都具有艺术性。经济管理中,应重视艺术性的特征,做出规划和思考,运用相应的策略,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最佳方案,这样才能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

(二)能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是以人为关键的一门学科。管理中的所以因素都是围绕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开展的。管理活动都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经济管理也有,主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经济管理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发掘人力资源独特的优势,最大化提升人们的能动性,培养人们的创造性,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目的。

(三)民主化和专业化

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技术中采用的是全员表决方式,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民主化,我们也应该去发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管理的民主化。在经济管理时过程中,管理者要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了解经济运行机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

(四)自动化和科学化

由于管理中运算的复杂性,在管理中应用自动化设备可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比如计算机,通讯,自动化仪器等。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与设备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更快的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而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及管理的效果都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我们要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一)战略化管理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企业的长期计划和战略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投资,竞争,经营成长战进行讨论。在投资战略上,可以向人才培训、创新改革、产品研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发展;在竞争战略上,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在经营战略上,要发挥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成长战略上,要依靠无形资产和人才的智力完善经济体系,使企业经久不衰。就如中国联通,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形成自身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联通的3G的优势,将传统业务、移动业务等业务打包,多业务共同推进,实现竞争优势共赢。

(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各企业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从而使得企业内部有效运行,推动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正确的加工处理,将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中,贯彻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进而保证企业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人性化和民主化管理

在这个新的时代,经济发展管理重视的是技术,而忽略了主导因素-客户。所以要转向以客户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更要重视人才的聘请,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创新,所以人是管理活动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要遵从人文精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如果经济管理中实现了民族决策,可以发挥员工参与决策的经济性,也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要听取各个员工的意见以及建议,充分的发挥民主作用,尊重每一个人提出的意见,认真对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四)弹性化和协作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和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都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应该下放经营权和管理权,这有助于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掘,从而更好的决策解决问题。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坚持落实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员工的独特优势,加强员工之间的合作,更快更好地完成企业和组织的任务。

三、结束语

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只要有经济存在的地方,就一定需要经济管理,人们可以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总结,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经济管理的特点,了解发展新趋势,进而推动经济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菇建堂.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趋势――网络组织结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1-10.

[2]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4):11-20.

[3]现代化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管理新思想解读与应用[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6):5-7.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前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使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加以辅助引导。因此,有关的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加强重视,时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经济管理模式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为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1先进的管理理念

当今时代的经济管理理念较以往而言有着巨大的区别,它已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是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相关的项目,它强调的是创新和更加全面的思考。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理念需要立足于全局,来对相关的经济业务进行考量,根据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制定出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完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测的突发事故,这对于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它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通过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思考,来研究规划处解决这些突发事项的具体渠道。

1.2与时俱进的管理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取得了日新月异成果,因此更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手段应运而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经济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各种互联网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地提高极大的提高。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可以为经济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与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相协调,相关的经济管理手段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期可以为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3灵活的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说,它制定的最初意愿是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监督、约束和指导,以求企业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它的核心主体即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而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便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制度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使员工的个人发展进步可以与企业的发展进步互相关联。所以,企业就需要深入地了解相关员工的工作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满足,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来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工作,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企业可以在一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参与的员工进行相应的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的提拔或者是一定的资金奖励,而对于那些在项目中毫无团队意识,不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的,则需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深刻反思让其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錯误,然后在公司集会上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进行检讨。这种制度的实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另外,企业还需对员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综合素养,从而为企业取得更为高效的发打下基石。

2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企业内部不同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可以维系员工之间的友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问题,从而及时地制定出适应的调整方案。另外,通过加强基层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管理层明白当下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掌握公司的相关动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出更加适当的管理政策来促进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调整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无论处于什么时期的发展,严格有序的管理层对于稳固企业秩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类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企业管理层的作用逐渐被淡化,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过于分明的管理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真正有能力的人员的价值反而得不展现,致使一些更加有新意的方案反而被埋没,从而严重措施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造成了损失。所以企业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职位,为员工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以此来使企业获得更为广远的发展。

3推进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所在行业的市场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当的发展方案,也可以通过拓宽员工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多多听取来自员工的意见,以此来掌握时代的发展倾向,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价值需求来制定出适当的管理制度和符合时代气息的管理手段等,来推动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经济管理;和谐;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企业的经营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竞争市场,但是部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之利,使得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实际上,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极为有力的促进效果和作用。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做好其经济管理,使得其经济管理与企业能够和谐发展壮大,不仅使得企业整体实力能够上升,同时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念及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就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结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有机整合和调节,使得社会经济活动整体能够综合发展,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对企业与经济有关的员工活动、财务流动及产品流动进行全面优化管理和组织,使得企业能够长远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一的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它还包括经济核算、经济责任管理、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等等综合性知识,因此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全面化及综合化的特征。

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生存壮大和长远发展,因此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的统筹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企业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内容和环节,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使得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原因和结果,也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他们两者对于企业而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进行和存在的。

二、企业目前发展问题

我国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刚刚起步或者是建设初期的公司企业,在现代市场体制中,基本上都没有客户资源,同时其资金成本也不够雄厚,而其在发展初期又必须迫切发展新客户,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体制中是无法与其他同行对手相比的,也就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境。另外,我国现在市场空间大部分都被大型企业占领,而一些中小企业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就只能依靠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来获得发展空间。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经济市场的调控能力,改革并优化企业市场竞争体制,大力支持和扶持相关企业向着技术创新型的发展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打响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都必须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项目初期投入,这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经济实力不足而丧失发展机遇。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高端人才,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从经济管理入手,促进企业发展和谐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市场体制秩序的规范性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在不但改革优化,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使得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仍然无法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市场经济的很多行业都还无法做到全面公开、公正,尤其我国企业中的关系经济的影响烙印深刻,这使得我国市场体制秩序较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不够规范和成熟。只有强化市场体制规范性和科学性转变,才能够给企业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市场法律法规,这样有利于促进市场企业公平、公正的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实力的上升和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强化企业的改革发展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企业必须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全面强化企业的核心优势和主要竞争力,并且不断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企业通过创新管理,节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创新生产技术,节省资源的同时提高企业产能;企业通过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能够优化企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活力;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思想,能够促使企业青春活力无限,因此,强化企业发展和改革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优势,能够加快企业从生产型转为技术型的转变进程。

(三)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企业项目投资和业务扩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趋势,而其经济实力则取决于其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更大的市场机遇,能够扩大企业业务挑选扩展范围和发展范围,能够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具备更多的优势,从而使得企业良好发展。同时,企业积极健康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能够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提升。因此,企业必须要妥当处理其经济管理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科学发展和进步。

结束语

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的主体,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状况。而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良好有效科学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企业的健康发展则会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实力的提升,因此这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机制,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经济管理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促进企业与其经济管理的共同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扬.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2]王超,王志章.包容性发展理念与国有企业软实力的提升[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宏观经济管理 地位 作用

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审计的本质

(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重大规划都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国务院是国家政府最高的首脑机关,直接负责有关重大决策的组织和执行。其次就是宏观经济调控系统,一个合理的系统起着非常大的影响,调控着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宏观经济监督系统,宏观经济监督就是监督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有关部门,为做到公正提供有力的证据,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决策的正常执行和顺利完成。

(二)国家审计的本质

关于国家审计,有两种基本观点:从审计活动总体出发,对审计工作进行分析,以达到认识审计本质的目的,另外就是从审计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审计工作的分析,从而达到揭示审计工作的本质,正确合理的评价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可以得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制约行为,是由国家法律认定的,通过安全的且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也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一种权利的展现,象征着国家的权力机关。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不分。同样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宏观经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从监督地位的发定性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各司其职的执行自己的职能,其中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的地位是由宪法决定的,并给予必要的完善,使之更加完整、功能更全。从监督关系的范围来说,其监督范围不受自身业务的限制,反而更具有广泛性,凡是与公共财产有关的以及国家财产有关的,都要接受国际审计的监督。最后从监督的威力方面来说,可以对经济进行监督活动,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有一定的威力所在,这样才能保障国家审计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完成,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使之变成一个高素质的队伍。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在完善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健全监督机制、依法治国等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必不可缺的,对宏观经济来说具有强大的作用,能够保证国家经济正常的运行,对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我们应该贯彻落实措施,完善国家审计机关,保证国家审计的有效性和完备性。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问题和原因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首先是审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是进行审计的内容不够全面,我国审计范围仅限于传统的审计领域,所以审计领域还有待拓宽,需要不断的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目前与宏观经济管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有就是审计的形式太过于单一,仅限于事后审计,还缺乏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决策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应该加强制约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最后还有审计的深度不够,没有达到要求,在宏观和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今的审计作用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应积极发挥国家审计优势,改善其不足,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原因

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其次是审计体制存在很大不足,审计结果缺乏公开性,审计机关和有关审计人员意识还有待提高。只有加强法律的范围,才能提升国家审计的地位,况且没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缺乏严格性、完整性以及高效性等等,法律法规不进行完善,会严重妨碍审计监督在国家经济监管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完善的审计体制会严重妨碍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审计对有关部门进行制约,更不能很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凡是只有公开公正的进行,才能做到相对的公平,才能使国家审计有秩序的进行,而且缺乏外界舆论机制的制约,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的推动下,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取得很好的审计效果。国家应重视相关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提高国家审计的监督水平。

四、改善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建议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完善审计监督机制,解决国家审计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问题。改善审计管理体制,用来强化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由此以来,国家审计缺乏独立性,这样就会造成在宏观经济管理上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提高审计机关的行政级别,审计机关可以直接向人大负责直接报告工作;修改相关的法律,明确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国家审计应该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国家审计与其他权力监督主体间协调配合的能力,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而且需要及时的完善监督体系,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监督体制;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提高国家审计的服务水平,增强宏观意识,开拓视野,完善政府各项公共管理,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及时的对宏观经济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国家审计将会更加有建设性,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参考文献:

[1]张文祥.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5):18-21.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谐视角;县域经济发展;财政管理;研究

县域经济是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灵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等制约因素,建议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为县域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制定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来促进灵川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的干部弄虚作假严重,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思想观念落后的集中表现是:抓抢机遇的意识不强,创新开拓的勇气不足,营造发展环境的措施不力,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浓。从而导致县域经济的创新缺乏动力,发展缺乏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存在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观,缺乏科学发展观。习惯于等、靠、要和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观。由于贫困县有扶贫政策,富裕县却没有鼓励支持政策,导致不少县级领导热衷于戴贫困“帽子”,而且戴上就不愿脱。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民出不去,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却快速上升,收支差额扩大,导致县乡政府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转和工资发放。由于县域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工资、保机构运转,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的资金很难保证,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多数县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缺少支柱产业,难以支持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城镇数量和规模均不足,城镇体系不完整,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小,使得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缓慢,抑制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2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与措施

2.1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

一是规范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取消直接用于竞争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整合投向相近、零星分散的专项转移支付;将各年度数额相对固定的专项转移支付,归并到财政体制补助中;新增专项转移支付应严格控制在办利民实事的项目范围内,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倾斜。二是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审批程序,提高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三是减少县级配套,减轻县财政压力。由于县域财政的自给能力低,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足额安排各自应承担的经费,尽可能减少县级配套资金。四是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监督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让县级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自主安排的财力筹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2整合专项资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加强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特别是国有土地各项有偿收入、矿山、林业保护管理收入中调剂一块。以上收入大部分有其特定用途,通过整合用于对应的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既不违背政策,又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拨款是政府间财政资金补助的重要部分,是上级政府体现政策导向,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分配与需要分离、权利与义务脱节、片面追求数量最大化影响预算平衡等问题。通过改革,预期达到安排更合理、使用更及时、责任更明确、监管更到位的目的。建议选择部分县先用省级专款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稳步推广后,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理财观念和财政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待遇。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对优化投资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地区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仅靠市场力量是无法进行的,而这又恰恰是财政理应支持的项目,因而县乡政府要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创造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2.4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要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人员经费支出项目过乱的问题,规范人员经费供给。做好定编定岗定员工作,严格控制人员经费。二是要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事业单位划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等类型并对其实行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对经营型的事业单位,一律推向市场,财政停止供给;对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事业经费;对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加大支持力度,保证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的需要。三是要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采取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既促进技术进步,又增加就业机会。五是要强化财政投资的成本效益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对各项投资预算支出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考核,确保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发展意识,在发展主体上,政府既不能与民争利,也不宜直接介入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在实施“国退民进”的同时,积极培育来自民间的多种经营主体,扶持这些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自由竞争,使它们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中坚力量。

2.6促进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项目审批权限的不断下放,要加强审批权限的监管。所有新上项目,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在大力推进民营化过程中,制定避免短期经营行为的政策措施,实行合理的资产重组。当前,财政税收通过资金和政策对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的扶持方式,一般包括,一是减免和缓交各项土地税费。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新办企业,在一定时期免征企业所得税,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半征收,如“免二减三”、“免三减二”等。三是对部分行业给予增值税“先征后返”。四是减免部分地方税。五是给予贷款贴息等。但是,享受财政税收优惠要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参考文献】

1杨小川.县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J].调研世界.2006年03期.

2赵冰.赵旭.统筹城乡 发展县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梁武.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分析与对策[D].西南大学.2006年.

4芦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趋势下县级公共财政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廖玉 ,李顺明.广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政策研究(二)[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赵昕.冯锐.中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度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和谐视角;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

1前言

农村经营管理与农村、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村财务资产要我们去管理,农村土地纠纷是我们去调处,党的惠农政策、农民负担监管要我们去落实,还有农民专业组织是我们去指导,等等。这些事务纷繁复杂,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面广。

2当前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在清理村级财务时对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我们无法处理;对于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权处罚;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如承包、租赁、拍卖、转让没有规范性的可操作文件;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及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审计条例和规范性的审计文书,等等这些制约着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给农经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目前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适用的法律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我们的工作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但是,在实际工作应用时,我们觉得它有许多不完善、不全面、不明确的地方。《土地承包法》、《专业合作社法》的执行主体都是指农业部门,而这些法律没有一处提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所以在执法过程中我们觉得有些不便。《村级财务会计制度》指出:对于农村财务,经管部门只有指导的职能。

3对策分析

3.1明确职能

按照现行的职能划分,农村经营管理主要是“三大管理、三项指导”。三项管理是我们的主业,三项指导是服务。目前已经出台了的一些与农村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明确农经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适当赋予农经部门的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权;尽快出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制度,确保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2明确制度

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要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以下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同时,积极创新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实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科技入户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科工贸结合,完善合作推广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真正建立起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适当考虑农经部门的经济利益问题。农经部门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是属于弱势群体。地方财政供给严重不足,上面又没有半点资金扶助,普遍感到财力不济,运转艰难。提议上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经部门的经费预算;另一方面要把农经部门的各项职能项目化,以此增加财政对农经工作的资金投入。必须要按照中发[2000]3号文件强调指出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提高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建立一支有权威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国务院(2006)30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经三大主体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农业部[2001]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农村经营管理具有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的性质,担负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财务资产管理等职能。”

3.3完善机构设置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机化、水利等方面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组织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定位不明、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足、推广手段落后、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给农技推广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从2002年至今,每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都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的来看,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3.4强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责任

过去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搞推广又搞经营,一方面是财政保障不足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给有关部门在财政上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带来了不便。因此,考虑到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和各地财政状况的差异,《意见》还提出,中央财政将对重大农技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技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为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创新运行机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意见》强调,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不得低于全县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得低于80%,并要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同时,《意见》提出,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要切实搞好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是保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活力的关键。

3.5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放活经营

在改革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推广服务。为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实行项目招标制,公益性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类服务实体一律平等参与竞标。《意见》还指出,要积极稳妥地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衔接。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梅兰,黄河;村级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蔬菜;2005年04期

2李永祥;从惠南乡看――村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J];上海统计;2011年05期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字:知识经济;行政管理;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超级秘书网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陈俊生.加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和科学化[J].领导科学,2002,2:4-5.

[2]邓泽宏,何煦,郑丹.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如何适应WTO规则[J].对外经贸实务,2002,3:34-36.

[3]周德民.略论中国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1:160-162.

[4]李洪仁.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2,1:40-42.

[5]黄海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深化[J].瞭望,2002,28:48-49.

[6]张劲松.政府知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7:53-55.

[7]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3:62-66.

[8]欧日瑶.知识经济的来临与行政管理科学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3:26.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和谐视角;农村经济管理;农民增收;研究

1和谐视角的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民增收研究的必要性

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续五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农村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农业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支撑,农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增加对农民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和实施秸秆还田的补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纳入补贴目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和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省、市、县各级都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用于“三农”的比重,引导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带动社会各方面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等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全面落实农业投入政策,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2.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产销调控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实行单独统计、单独考核、单独奖励,制定实施农村金融奖励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的贷款支持,确保2009年“三农”贷款总量明显高于上年,增长幅度力争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各县(市)和有条件的乡镇要组建或确定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办法,增加贷款规模,拓宽贫困农户受益面。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巩固发展主要种植业保险,大力开展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农业保险,积极推进农机具、渔船、渔民保险试点。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密切关注农产品市场变化,加强产销调控,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切实执行好国家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完善粮食等储备制度,落实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储备任务,发挥吞吐调节作用。实施化肥等农资生产优惠政策,加强产销衔接调控。

2.3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组织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并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集中投入、整体开发。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力度,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提高高效农业面积比重,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河蟹、虾类等优势特色产业,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开展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加大农产品例行监测力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增加抽查密度,提高监测覆盖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多种检测资源,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年内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好强制免疫和各项应急处置措施,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2.4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把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繁荣农村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继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改善工程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工程,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2009年秋季入学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各级政府新增的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

4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徐祥临.卞靖.初次分配破题农民增收[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12期

2 陈晓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12期

3闫翔.试析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对农民增收问题的启发[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3期

4徐祥临.农民增收的第四条渠道[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15期

5 谭卫国.李静.吴奇东.新农村建设下农民增收困境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年10期

6 杨春华.杨青.本社在中央党校召开座谈会——县委书记破 解增收难题[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11期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足;变革与创新

新时期,整个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以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为顺应这种趋势,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创新,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应用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坚持以任课老师为中心。一些任课老师过分强调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体,对基本概念、定理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做笔记、听课获取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课堂互动,会阻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忽视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互动局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情境教学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任课老师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授课,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起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1)启发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善于应用教学案例,采用口头方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学习“新产品开发原则”知识时,“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原材料优势开发产品的案例。“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当地广阔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案例,利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学生既能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加深印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企业管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情境、积极发言和讨论,进入自己的角色,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所学内容。

(3)互动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要注重课后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由老师解答疑惑,大家探讨问题,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有效学习相关知识。

(4)研究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例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后,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所学理论并结合兴趣爱好,制订学习和创业目标。这样做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相应转变。例如,采用主动式、快乐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活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中,深化认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任课老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并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建筑节能经济评价;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节能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针对居住建筑节能的发展,相关研究工作涉及诸如建筑节能技术、产业政策、节能标准、能耗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以及建筑评估等多个方面。其中,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因素可谓是促动建筑节能发展的最大动力,但同样也是建筑节能推广困难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估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节能无疑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投资者与收益者非统一主体,致使建筑节能的初期成本增加限制了其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经济评价,明确其经济特性。

其次,节能设计的经济可取性也是影响建筑节能推广的重要内容,如何综合的考虑经济要素,从而选取经济上最优或者较优的节能设计方案,使得节能措施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也是建筑节能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

2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和管理方法

(1)投资决策阶段

该阶段目标在于选择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小化的投资方案。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成本效益分析、规划理论在投资项目评价时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构成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在实际中得到了普遍运用,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资金时间价值代表了无风险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不同时间付出或获得的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价值上是不等的。计算资金时间价值使用最多的分析方法是贴现法,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这两个指标计算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而影响计算准确度的关键要素是折现率和基准收益率,在计算和确定这两个要素时,可参照某些资料中提供的方法和参数,但也要考虑这两个要素的适时动态性。

成本效益分析是进行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在收益和支出的计算上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强调项目的所得是指项目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仅指企业的收益,项目的花费是指社会成本而不仅仅指企业的支出,但本研究的收益主体为住宅使用者,因此考虑的效益比较微观,即住宅使用者的直接经济效益。

规划理论是运筹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人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等)进行投资、分配,使其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产量最多、质量合格、利润最大、用料最省、工时最少等)。比如说线形规划的理论可用于筹资成本的优化和解决多个投资方案最优组合问题;动态规划理论可用于多个投资项目的投资分配问题。

(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应当从全寿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工程项目费用,包括对初始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的计算。

该阶段应当充分重视价值工程的应用。价值工程的目的时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摒除不必要功能是精简成本的一个重要方法。价值工程可以用于工程选材和结构选型,以实现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之间的优化统一;此外,还可以利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选优。

在该阶段,将施工知识和经验最佳的应用到项目的策划、设计、采购和现场操作中,将大大提高设计方案的可实现程度,也可以优化施工流程,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3)招投标阶段

在评标阶段进行技术标的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建设方案,还要考虑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方案,选择最优的组合方案;在评价商务标时,评价的依据应该由原来的合理建设成本变为合理的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费用最低。

(4)施工阶段

该阶段应进行质量、造价、工期的三大控制,对工程目标实行动态控制,进行风险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保证项目在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如期优质的完成。其别注意把好质量关,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只有运营使用阶段的费用支出。因此在工期与质量有冲突时,应抓好工程质量。

(5)运营和维护阶段

当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充分考虑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情况下,运营和维护阶段的费用的控制已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在该阶段,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提高设施的使用价值,降低运营和维护费用。

3结论

本文在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指出投资决策阶段目标在于选择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小化的投资方案,设计阶段应当充分重视价值工程的应用,招投标阶段从技术标与商务标两个方面探讨费用问题,施工阶段特别注意把好质量关,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只有运营使用阶段的费用支出,运营和维护阶段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提高设施的使用价值,降低运营和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 刘浩江,樊 荣. 节能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浅析节能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140,163

[2] 涂逢祥,跨越式发展建筑节能[J]. 城市开发,2005(2):16-17

[3] 顾晴.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挑战与机遇并存. 建筑科技,2006,6:40~45

[4]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001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5-02

一、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由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们,甚至阻碍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于是,近些年学术界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为了适应低碳发展的新潮流,探索如何创建低碳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2008年就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力图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二、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近十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过定义。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刘春玲(2011)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都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在此基础上概括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力求资源低开采高利用、废弃物低排放、环境治理全程控制的全新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土地利用(彭欢,2010)。也就是说,既要发展集约型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又要采取各种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结构和方法的有效控制,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打造低资源和环境成本、高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要研究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主要应考虑的便是碳排放问题。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有两种: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是指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或保持导致的碳排放,如围湖造田、草场退化、种植制度的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为源碳排放,如交通用地尾气、矿产品开采工艺排放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如何管理好土地利用以减少碳排放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王铮和朱永彬,2008),尤其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土地类型变化不当往往不利于碳蓄积,会加剧碳排放。如森林砍伐会直接导致地上生物量排除,土壤呼吸加剧;农牧林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生物量便会被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草地转变为农田会加剧土壤呼吸,从而减少了碳素向土壤的分配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不当引起的碳排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低碳经济理念倡导下,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求土地利用朝着低碳和经济的方向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力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中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仍然存在一些不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问题,其中尤以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区域的问题最为显著。

(一)东北地区过快的农业发展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和2010年统计的数据显示,1996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达到215262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55%;到了2008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减少到214500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63%,但实际上2008年耕地总面积只比1996年减少了0.35%。但东北三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面积增加也主要来源于森林和草地。而该地区的森林和草地富含生物碳量和土壤碳蓄积量,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将对于该地区的地面生物量清除;耕作以及水土的流失将对土壤碳蓄积碳汇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草地转变为耕地将加剧土壤呼吸,不利于碳积蓄。近几年,国家政府在低碳经济理念下,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投资积极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010年该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2242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额占84%,当年造林总面积为50703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为308643公顷,而退耕还林面积却为0。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使该地区土地利用低碳化,要彻底改变目前现状,必须合理配置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而并非一味增加林地面积。

(二)华北地区的牧草地出现严重的退化和荒漠化现象

由于过去20年间华北地区大量的植树造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到2005年,华北地区牧草地面积比1985年减少了6888000公顷,主要转化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加1175600公顷);还有部分转化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774700公顷)。但是,就总体来看,牧草地面积下降速度依旧过快,同时过度的放牧也加速了土壤沙漠化速度,这些都不利于土壤中碳的蓄积。

(三)华东地区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过快

华东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理应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2008年耕地面积只占了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98%。与此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增加耕地面积仅为95006公顷,但是减少耕地面积却达到了99695公顷,超过了增加的耕地面积达4689公顷,可见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超过了增加的数量,年末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总量中,有85%用于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改造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可见华东地区建设用地改造的面积之大,华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变化(耕地逐年递减、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生物量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加速了碳排放,将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华东地区会出现这样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象呢?这一方面是华东地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大,矿产资源匮乏,因此自古以来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耕地和进出口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领海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快,各地纷纷建居民楼、厂房、写字楼,加速了该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耕地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及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人们纷纷闲置耕地或者转卖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厂打工或者自己成立工厂进行加工、贸易。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势头更为猛烈。江浙一带很多原有的耕地都被低价转卖给政府用于建设用地。农民搬进了政府新建的农民安居房,农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这种现象已经违背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同时也恶化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调整,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的利用,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四、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好生态发展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效地管理保护好土地的生态系统。因此,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减源”、“增汇”,这是降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和提高土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彭欢,2010)。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土地利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通过法制化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通过增加耕地转化审批环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对破坏耕地、任意改造为建设用地者进行严厉打击,应处于高额罚金,并要求其限期对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同时,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转换,设立提高土地的碳吸纳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土地利用合理化。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的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以此用经济杠杆自动调节土地利用类型,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尽管低碳经济、碳汇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碳积蓄后到底用于哪里或者说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不健全导致的。碳交易其实质就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彭欢,2010)。我们应该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制定好合理的碳交易体系,并处理好各个相对量的指标,建立全国的统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碳交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碳排放才能从经济的角度得到实质性的遏制。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下我国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管理。重要的一点是让低碳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应该从本质出发,倡导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同时,利用经济手段,让低碳和土地利用自动协调发展,这对于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让经济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有力杠杆。当然,健全的法律也是必然的管理途径,法制的强制力手段将能使土地利用管理变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ENERGY WHITE PAPER, 2003.

2.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21)

3.彭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EB/OL].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25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3篇

为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对经济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电力行业为实现长期健康平稳的发展目标,也在不断地推进电力体制的改革速度。供电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每个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中心部门,只有保证资金的运转能力正常,才能确保整个企业其它环节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对财务统计的管理水平不高,使企业发展水平受到严重的制约,阻碍了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当前供电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还停留在运用会计部门进行财务的统一管理上。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而不能够正确认识财务统计管理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供电企业领导并不能深入的了解财务统计管理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只将认识停留在对资金的运算及使用上,对财务统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供电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处在粗放型管理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也不高。

2.供电企业尚未建立财务统计管理体系

我国大多供电企业并未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统计管理体系。在资金支出与资金流入的控制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仅仅依靠会计的核算报表进行简单的控制,这就致使了资金使用与管理出现脱节现象。供电企业在进行项目资金筹措后由于没有进行事前财务使用的合理预算与管理,导致资金流向不明或在后期出现资金不足现象。这都对供电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供电企业的财务统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极低。许多供电企业并没有安装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致使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其发展速度不能相适应,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目前我国在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适用于电力企业部门财务管理的软件还不是很充足,这也是影响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因素。

三、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水平的对策

1.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要想提高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就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供电企业要从企业管理者到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的宣传,使他们对财务管理的关注度加深,并能准确的了解财务统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企业领导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要只关注会计核算的结果,要重视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这样就会起到带头作用,使每个负责财务管理的员工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来,在进行财务统计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工作,对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以确保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供电企业由于只重视会计核算报表的结果,而忽视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功能,而使企业在开展工作时遭遇资金失控的状况。为确保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管理是针对整个电力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预算的,以保证供电企业整体的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因此整个供电企业要积极配合财务统计管理部门的预算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可根据供电企业近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涉及这些发展计划中的相关部门如材料采购部门、工程建设部门、电力维修部门等等所需要的发展资金以及将要获得的收益,进行预算。这样可以加强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供电企业获得全面的发展。

3.提高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人员素质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是确保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财务统计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思想素质进行培训。财务管理人员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方法,以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要以企业的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4.财务统计管理信息化的创新

处在信息化时代,供电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目前企业的发展中,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可以针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便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供电企业的资金运用及需求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资源配置。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使供电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4篇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更被国家经济发展所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必须满足农村的实际发展现状,才能造福于农民。然而,作者在对当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对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

1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人才作为管理的核心,必须具备专业化管理技能,才能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1]。而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因素质较差、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对文明执法和文明执政的认识不足,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不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 经济管理体制欠缺科学性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也极为迅速,经济管理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但从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运行的情况分析,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合农村结构的调整变化,尤其是在影响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如果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以及满足农民的要求,将会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尤其是农产品的销售等,这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而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中,会出现农业融资困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受到气候因素导致减产、农产品价格下跌等,都会造成农业投资受到很大的波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现状的主要应对措施

2.1 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急需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4]。首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重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避免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充当其位置,以免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其次,应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要求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必须了解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如,农产品的发展情况等,并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农民生活上以及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农民解决眼前的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应对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从以往的农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前的农业经济情况数据的对比,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优缺点,并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产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2 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普遍缺乏科学性,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无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甚至还经常存在一些人员挪用农村农产业建设的资金现象。对此,应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当然,要确保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应充分引入国家政策,将其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严格地落实下去,尤其是管理人员应积极为农民服务,并带领农民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地开展农业工作,同时还应给农民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理论支持,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了将投入的资金发挥出重大的作用,需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需要加强农村经济资金管理。首先,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农村财务经济状况,加强审计工作,积极做好清算资金总数,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确保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的可靠性。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将集体资金盘活,并将盘活的资金充分利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贫投资、教育建设等,将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应加大农村经济资金融资,积极拉拢投资者为农村经济发展投资,与其他农村以及城市共同建设和发展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支持资金[5]。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运营;精细化管理;投资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16- 02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中暴露出医院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比较粗放[1]的问题。医院的粗放式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比较滞后,相比民营医院而言,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粗放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借助更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工具来解决目前的现状,提高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提升自身竞争力。现代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1 科室运营管理引进分析工具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深化,许多大型公立医院逐步加强了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但一般是从医院整体的角度出发,较少对医院下属各个科室进行宏观到微观逐步的分析和管理。许多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的管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上,而对科室的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则投入时间较少。然而医院运营得好坏,除了医院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和执行之外,也需要医院的下属科室能够更主动地发展学科、建设品牌,突破管理局限性。目前民营医院逐步壮大,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已逐渐降低,外部竞争加剧,也对科室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科室的经营状况更加深入地分析,及时地了解科室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改善科室的运营状况。

1.1 内外环境分析工具

借助企业管理分析工具来对科室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科室的内外部环境 ,这5力为:①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分析医疗物品供应商或设备器材租赁者议价的能力;②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分析患者的价格选择能力;③新进入者的威胁,可以分析该行业的进入壁垒的高低;④替代品的威胁,可以分析患者除了这种治疗方法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医疗方法可以替代;⑤本地区竞争者,可以分析该地区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同行数量和能力,也可以运用SWOT矩阵分析科室在其所处地区位的优势与弱势、机会与威胁;⑥可以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医院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科室的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发展趋势。

1.2 财务管理分析工具

运用杜邦分析法对科室的运营指标加以分析,比如我们根据管理需求来甄别影响医院毛利率基础指标中在给定条件下不可控或不适宜通过管理影响而增加医院毛利率的指标,最后找出可通过管理来影响和控制的指标[2],进一步分析这些可控指标的优劣,并加以改善。

运用财务雷达图绘制医院或科室的经营指标,方便了解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时了解到哪些指标变化比较激励,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控制。有些医院已经借助一些管理软件(如HERP管理系统软件、HIS系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得科室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务数据,为分析内部经营状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2 精细化管理模型

公立医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医疗检查费用,医院原来的收益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除了得到政府补贴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外,需要医院自身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工具和数学模型,精打细算,控制好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成本。

2.1 采购订货模型

以采购订货为例,探索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方法。现在已经有多种订货模型为采购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订货模型。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EOP)可以控制医院的合理采购量,在EOP模型中,考虑库存的持有量、库存的成本、订货的周期等变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最优订货量。此外还可以结合再订货点模型(ROP)计算出何时以经济订货批量订单进行再订货,以及采用固定订货间隔模型(FOI)进行合理的下单。针对不同药品和不同订货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订货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最有利于医院的订货决策。医院不仅可以减少因过度库存引起的资金压力,还可以减少因药物过期引起的报废数量。当然,还需要对采购进来的医疗物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否则仍然可能造成浪费,结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控制仓存物品保持先进先出,防止过期,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运用采购管理软件对低于安全库存量的物品报警,防止缺货。

2.2 流程再造工具

对医院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与再造,用标准化、精细化的职能分工来提高医院的运营质量和效率,真正体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3],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在如何优化流程方面,运筹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成熟的工具,其中的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工具CPM(关键路线)和PERT(计划评审技术)方法在实践中证明能够有效地计划与控制流程[5]。运用CPM和PERT方法优化医院大型设备CT和MRI检查流程,缩短病人的检查耗时,不但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和舒适度,而且提高了医院资源利用率,在投入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改变作业流程,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产出,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投资项目评估方法

公立医院虽然可以获得国家一定的财政补贴,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为了让医院的资金运用得更加理性,更具价值,需要对医院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运用财务管理的分析工具对医院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合理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实际操作一般分3个步骤:①评估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医院发展战略;②评估投资项目的收益;③评估投资该项目给医院带来的间接收益。第一步采用定性的描述,如果投资项目符合医院的发展方向,能够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病源,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更好的医疗质量,就可以接着进行第二步的评估。第二步的评估也是整个评估的核心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一般用净现值NPV法或内部报酬率IRR法来评估,对比以往单独以静态回收期来衡量更加科学,实践中会遇到以静态回收期评估项目投资是可行的,而以NPV或IRR来评估则通不过,因为NPV或IRR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第三步评估是对第二步的补充,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往往会有一些相关科室因为某个项目投资间接带来收益,因此当第二步的评估未能通过时,有时需要考虑可以用货币来估算的间接收益,综合评估投资项目。

4 提供医疗服务计算边际贡献

根据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表明未来民营医院的价格竞争优势更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地方物价局定价,为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减少病人的负担,特别针对团体服务价格,许多公立医院自愿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为了不让医院因为降价而亏损,需要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评估,这里需要引入边际贡献和利润率的概念来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当医疗服务资源处于闲置的时候,通过测算边际成本来衡量边际贡献,决定是否提供医疗服务,测算得到边际贡献达到预期目标时,则可以提供医疗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院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的人事、经济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强化经济管理力度[6]。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必要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君.对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3):28-29.

[2]田柯,许崇伟,等.杜邦分析中指标分解法在医院经营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65.

[3]周南兰.精益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政与医院管理, 2006(4):12.

[4]蒋联群,朱迎阳.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好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