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平等 规范 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 B8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2)04—0030—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平等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深入人心。进入现代民主社会以后,古代专制社会的种种特权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平等的公民权,政治上的平等可以说基本实现。与此同时,它也使在这样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的经济不平等显得格外刺眼。从对政治平等的追求过渡到对经济平等的追求,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和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向平等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发掘和说明平等的价值,尤其是它的内在价值。

一、平等作为规范

尽管“人生而平等”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哲学命题,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而且基本上都对它表示认同,但“平等”的含义却令人困惑。人究竟在什么方面是平等的呢?在现实生活中,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人们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如身高、体重、外貌、智力、财富、地位、权力、声望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当然,有人会说人们在正常的身体构造的某些方面是平等的,在正常的生理机制的某些方面是平等的,这种看法触及问题的某个方面,但是还没有充分揭示出“人生而平等”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人可能会说,这句话指的是人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者用法律的话语来说就是,人们在作为人的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两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却并不符合事实,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的人格或具有的权利并不平等。

其实,当人们说“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指的是人们在人格或权利上的平等时,已经暗示了平等的两层意思,即平等既可以指一种事实,也可以指一种规范。尽管事实上人与人在人格或权利上可能是不平等的,但在这方面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上面提到的人与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平等。而平等在作为伦理词被使用的时候,所涉及的往往是它的规范意义。因此,“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同时暗含着平等的两层意思,它既指人们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又指人们应该具有平等的人格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后一层意思可能更为侧重。此外,这两层意思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后一层意思是从前一层意思中派生出来的。在阿兰·格沃斯(Al—an Gewirth)看来,任何人的权利主张,如果想要基于理性而不是非理性(如欲望、偏好等)而得到辩护的话,那么权利主张的内容必须摆脱任意性和独断性,必须只能基于与权利主张的标的(subject—matter)——行动——具有普遍必然的联系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就是作为具有他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的未来的行动者(prospective agent)。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基于与作为行动者的人无关的特殊性如肤色、种族、姓氏等,而必须基于人的一种根本的普遍性即人们都是未来的行动者,才能在理性上为他的权利主张提供辩护。行动者的本质特征是能够自愿且有目的地行动。既然任何人的权利主张都必须基于人作为行动者之上,那么这一特征就要求任何人在作为行动者而行动的时候都不能妨碍其他人作为行动者的行动。这个要求实际上表明了人人都具有两种平等的权利,即自由行动的权利和追求自己的目的(善)的权利。相应地,人人都有两种平等的义务,即不妨碍他人自由行动的义务和不妨碍他人追求自己目的(善)的义务。

因此,如果我们从规范意义上来理解“人生而平等”这句话,那么它的真实含义应该表述为:人生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当今世界,不平等的最典型表现莫过于经济上的贫富悬殊。所以,平等作为一种重要规范,在其中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规范概念的“平等”成为了现代政治和社会争论的重点。

二、平等的外在价值

然而“平等的价值何在”却是一个需要作进一步澄清的问题。而一旦我们开始追问平等的价值,实际上也就在追问“平等为什么是好的”的问题了。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2篇

上述两种现象在任何市场社会里都存在着,但是只有当知识的真实价值极大地偏离了它的外在价格时,普遍的考场作弊和对作弊熟视无睹才可能成为现实。知识的真实价值既包括知识在生产中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经济价值),也包括知识在探求人生意义中的作用(知识的人文价值)。而知识的外在价格往往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所以即便在成熟市场社会里,知识的真实价值也被大大地低估了。

不过对成熟市场社会而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们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去思考生活(而不是仅仅“体验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知识的外在标准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程度。例如那些年收入千万美元以上的电影明星,不会是单纯凭了漂亮的外表就取得很高的声誉,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市场经济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偿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在从传统社会向着市场社会转型的社会里,事情显得悲哀得多。在市场经济的无所不包的冲击下,一方面,传统价值已经丧失了魅力,另一方面,新的价值体系远未确立。意义缺失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逐渐习惯了没有“意义”的生活。“别理我,烦着呢!”这句话(除了可能的“厌烦政治”的含义以外)的意义在哪里呢?新一代人的“理念”(如果可以叫做理念的话)是“取消意义,回避深刻”。如果我们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漠然处之,如果“活着”就是一切,那么“知识”的内在价值将一文不值。

除去人文价值以后,惟有市场决定知识的价格。在市场上,谋利原则是最高原则,没有谁真正关心你的内在价值,你的雇主直接关注的是你是否能够发挥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知识与简单劳动不同,人们可以凭日常生活的经验判断一个人的简单劳动能力,却无法凭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为此,市场社会发明了“文凭”这个东西。借助于专家的鉴定(在教育领域就是教师和考试制度),雇主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引号表明并非真正的判断)你的知识能力,假如你的文凭来自权威“学校”(加引号是因为学校原本不是为了制造文凭的)。

在上述社会环境里,考场作弊的经济学理由在于:获取知识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大大高于知识的市场价格。不仅如此,如果作弊所节约的成本(等于“文凭”的价格减去获取起码考试知识的成本)足够大,考生会从这一节约所得的利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行贿。福建莆田普遍的考场作弊以及处理这种舞弊中的姑息所反映出来的,是知识的普遍的异化――知识的内在价值完全被忽略,知识沦为外在标签的附属品。

背景

坚硬的作弊

刘伟1970年出生,已经当了6年老师,这位福建省莆田市笏石中学的语文老师,在1999年6月15日,向有关部门寄出了一封举报信。

“1999年6月12-13日,在福建省普通高中会考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笏石中学分考点,上演了一幕舞弊的丑剧,笔者作为该校的一名监考员亲历了整个过程。

“12日上午,第一科英语开考后不久,我所监考的第15考室,先后就有5个考生抛传纸条作弊。纸条当场被我没收,但仍有部分考生妄图继续作弊。事后我向主考――本校校长郭荣章报告,郭说警告一下就行了。我心里不服,考后没有在答案卷密封袋上签名。上午第二科化学开考后不久,本校教务处副主任张启俊赶到第15考室,像教训学生似的命令我签名,大声斥责我:‘白白读了多年书,如此地不灵活,下次再也不会让你监考了。’考场附近的考生都听得清清楚楚,我气愤不过,断然回答:‘你这样说话,我就是不签!’有几个考生悄悄跟我说:‘不要抓这么严,别的考室大家都是在抄来抄去呢。’我不予理睬,严厉地拒绝了他们。即便如此,仍有几个考生抛扔纸条被我截获。无奈之下,我强行把两个考生的答案卷没收在讲台上,考生居然上来抢回去。上午两科结束后,主考室几个主管人员纷纷要求我在密封袋上签名,校长说有责任他负责。磨蹭了一会儿,我才勉强地签了姓名。下午当我来到主考室时,便发现我的座位已经让另一位教师给占了。校长让我担任所谓的机动监考员,实际上剥夺了我的监考资格。”

刘伟当老师后只参加过两次大型考试的监考,去年的中考和今年的会考。两次考试他都发现了作弊的行为。

这次会考后,刘伟上课时曾在班上作了一个调查,他说:“这次会考没有作弊的请举手。”没人举手。他又说:“作弊的请举手。”结果全班都举起手。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3篇

(一)成就可喜

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自从十八大会议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组织广大领导干部以及老师学生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并且借用召开研讨会和举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许多学校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并在专项工作中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建立起校、院两级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1]各高校教师和领导人员在上课或是开党会的时候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及其深刻内涵和重大作用。大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并且已经将这一价值观加以内化。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注重精神素养,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民主与不民主行为有正确的评价”,[2]这一调查已充分表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树立了普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问题突出

1、内化起点未夯实。首先,宣传教育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等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各种思想观念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偏废其一将会有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其次,宣传的方式不够全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忽视了对现代大众传媒的运用,造成了宣传方式的单一化。单一的宣传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会阻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最后,宣传教育不能有的放矢,学校未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分析,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到的实际,因此陷入了空洞的说教以使宣传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内化与外化相脱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内化是建立在外化这一前提的基础之上的,外化可以巩固以内化的认知,因此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系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相统一才是其最终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首要性环节,已经内化的认知还必须指引学生的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习惯得到固化和升华。

二、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一)拓宽宣传渠道,引起广泛注意

1、突出主渠道的优势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是立德树人,同时学校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在这一主场所里思想政治教育课又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坚持发挥主途径的优势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创造条件;还要不断跟新教学方法,尽量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以宣传,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要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能实现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内容生动活泼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

2、健全网络传播平台。“大众传媒在信息共享、共同意识的建立、社会价值的传递、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的如下特征: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等已经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的优势。

(二)加深内涵剖析,引导深化理解

要引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注意,更要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如果对一个理论的内涵没有一个深刻的剖析,必将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内化。通过深入而透彻的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要论证清楚明晰、阐释全面,这些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且得以广泛践行的前提。教师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透彻的分析,还要加以综合概括,凝练出更加完备而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了解受众需要,确保自觉接受

教育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才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观点,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系统。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其更加社会化、生活化和实际化,调整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学生的困惑,善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学生的困惑,系统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在互动参与中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三、加大推广践行,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

(一)用榜样示范引导价值观

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亦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4]榜样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动力和向导。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在学校榜样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其他先进人物。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做到勤于政务、求真务实、廉洁自律,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影;技术;技术价值;技术哲学

电影是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电影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电影的艺术表达力与传播力,给电影行业带来高票房、高回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电影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分炫耀、甚至滥用技术,弱化了电影的人文内涵,这些负面影响给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价值的重新思考。正如贾柯璋导演所说:“不能以票房为理由,削弱中国电影的文化教育内涵。光有票房没有文化的责任和教育的担当,无法光大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来说,对于任何事物的影响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电影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产物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技术哲学视角对电影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与建构,以促进电影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电影的功能和作用。一、电影价值的界定与价值本质

(一)电影的价值界定

要研究电影的价值,就必须从什么是价值开始。当今中国哲学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多种价值的说法,主要的有:价值“需要说”“意义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效应说”。其中价值“效应说”是以对价值的存在的分析为基础的,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这里的效应是各种效应的总和,泛指客体对主体的一切功效,一切作用与影响。因而价值效应说能够涵盖一切领域的价值,能较好地揭示哲学价值的科学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电影的价值就是电影(客体)对观众(主体)的效应,这里的效应指的是电影对社会主体一切作用和影响。

(二)电影的价值本质

根据价值“效应说”,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客体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更加美好,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电影的价值本质就是电影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二、电影技术价值论

电影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是科学技术的一种,因而可以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研究电影的价值。

(一)技术价值

当前哲学领域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部分来进行研究技术价值。技术的内在价值是发明者、设计者根据科学原理,目的是使自然的物质、能量或属性通过人的能动的创造设计,通过运行过程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结果。技术的功能是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方面。

技术的外在价值是指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成、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示出来的价值。因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所以根据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将技术的外在价值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技术的外在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

技术价值是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产物。考察技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要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还必须看到技术客体自身的属性对人的影响。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去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技术价值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二)电影技术价值

根据上述论述,电影技术价值可以从电影的本质属性和其在不同领域能发挥的作用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1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

电影创作者在运用电影技术创作电影作品时,必然会把自己理念、审美、价值观等付诸于影像上。因此,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是电影技术共同体在电影创作活动中与电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逐渐形成的凝聚在电影中的价值,是电影创作共同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电影的各种要素之中所形成的,是以人的目的、意向、愿望和文化理想为基础,

2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始终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种需求,这种需求同电影的应用结合起来后,就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电影外在技术价值(即电影的价值) 。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主要有经济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表现形式。电影的经济价值是指在人们经济生活领域或活动中,电影所显示出的价值。电影的政治价值指的是在人们政治领域活动中,电影所能创造的成果及价值。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在文化的发展与创造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电影的精神价值是指电影在精神文明发展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

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创作共同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其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因此,研究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电影价值的建构

根据上述论述可以得出: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电影技术价值要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角度去认识,但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主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是主体自身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外在价值之中所形成的。因此,以下将根据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结合电影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内的影响,对电影的价值进行详细论述。

(一)电影的商业价值

电影的商业价值是指电影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及电影产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电影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工业化和商业文明的产物,如果没有技术革新,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与发展。同时由于电影在商业相当发达的背景下诞生,就更多地打上了商业文明的烙印,天生地具有产品的属性。

商业价值是电影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电影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多数电影投资、制作者关注的问题,而“票房”作为商业价值的外在表现更是关注的焦点,部分电影为追求票房,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过分炫耀、甚至滥用技术,弱化了电影的文化教育内涵,引起了诸多批判。如何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电影制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电影的审美价值

电影的审美价值是指电影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审美享受,满足观众审美需要,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培养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作用。电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阿乐、建筑等艺术特长,给人以最直观的视听觉审美享受,它在审美功能上比其他艺术更有潜质。运用电影技术创造的唯美的画面、经典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旋律、震撼的音响效果,给人的审美享受。许多电影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使欣赏者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因此,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这种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属性与价值,是不能忽略的。

(三)电影的娱乐价值

电影的娱乐价值是指电影带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缓解疲劳、减轻压力和修身养性的作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能减轻压力依然是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原因。但电影不能为娱乐而娱乐,更不能为娱乐而漠视或抛弃其引导功能。美国一些好的娱乐电影,对正义、对真善美有着鲜明的追求,他们斥巨资拍商业片,还是要说清一些道理,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迪。

(四)电影的道德价值

电影的道德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改变社会风气及道德养成的作用。电影以“文以载道”“娱乐寓教”的方式传播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舆论惩恶扬善,促进社会道德和谐。一些影视作品揭示的人生哲学道理和和社会伦理道德,不仅是电影文化上的意义,也是电影应该具有的特定价值,银屏人物常常会成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因此,电影中应更多表现“与人合作”“尊老爱幼”“热爱自然”“帮助别人”等良好社会道德,让观众在声画世界里自然地接受良好道德的熏陶。

(五)电影的文化价值

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宣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领域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因此,在总结一部电影的商业业绩的时候,也要注重它对于文化价值的表达方式。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之所以在亚洲风行,靠的不是好莱坞电影那种炫目的数字技术,而是其作品中体现的那种互爱、笃诚、孝敬的文化理念。即使在美国的商业电影中,也在宣扬美国的文化理念。可见,文化依然是驱动电影商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电影中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会由于选择的题材、类型、主题不尽相同,在精神旨向上也不尽一致。但是,就总体的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电影最突出的价值表达应是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如:正义战胜邪恶、尊老爱幼、爱国主义,颂扬真、善、美,等等。事实上,只有弘扬东方美学风范和民族文化风骨的作品,只有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独特精神的影片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才能与长期以来民族艺术积淀下来的健康欣赏习惯和中国观众道德思想观念、审美方式相匹配。

客体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更加美好,电影的价值也应如此。片面地强调商业价值,会降低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品质;如果片面地强调电影的艺术价值,忽略电影独特产业性质,会使电影陷入发展得困境。电影作为技术和艺术的产物,应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体现其文化与艺术内涵,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满足观众娱乐体验与艺术享受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人文精神,传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主流的意识形态,促使观众对人生进行思考,打开一扇与心灵对话的窗口,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景生,等.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郭胜伟.探析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3] 于卓明.试论电影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表达[J].福建艺术,2010(05).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5篇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

 

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获得的劳动成果之比,简言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

 

对外贸易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它联系着国内国外的生产和流通,因此,外贸经济效益有着十分独特的形成过程。

 

外贸经济效益是外贸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和实质就是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因此,外贸经济效益还可以表述为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

 

进行外贸活动除了可以通过对外交换取得本国国民经济活动短缺的使用价值外,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换获得价值的增殖。价值增殖在本质上与社会劳动的节约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价值增殖可以理解为投入一定iS的社会劳动而获得比一般水平更多的价值M+;社会劳动的节约则可以理解为获得一定量价值而投入的劳动量少于通常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定义为通过对外交换活动而节约的社会劳动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也就是通过对外交换所获得的价值增殖,而价值增殖是由于存在着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形成的。

 

二、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诸闪素

 

外贸经济效益是利用闽内、国际价值之间的羌异,通过对外商品交换而节约的社会劳动。因此,一切影响商品的围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劳动的节约量,影响外贸经济效益。

 

(一)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状况以及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差异程度、方向,是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最根本的闲素。它不仅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量,更重要的是,它还决定了取得外贸经济效益的层次。

 

由于社会各部门之间发展的相互制约性,使得一国内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尽管高低不一,但总体依然大致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线。这一水平线就莪本上代表该国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它决定了该国大部分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水平,进而决定了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量水平。而国际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因而,国内、国际价值的羞异主要是由一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形成,后者差异的方向和程度决定着国内、国际价值差异的方向和程度,从而决定了获得外贸经济效益的最和层次。

 

如果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岛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该h绝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将低于同类商品的H际价值。在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对外交换屮,每小时国内平均劳动投在各经济部门所形成的国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被承认为超过一小时的国际价值。该国以高于国内价值的困际价值售出商品,以低于闹内价值的国际价值购买原料等商品,以少量劳动按质的比例与名量劳动变换,从而取得外贸经济效益。该国取得外贸经济效益是凭借劳动生产率水f的绝对优势。

 

如果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该国大部分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该国进行对外商品交换只能输出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的程度较小的商品,输入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程度较大的商品,以少量社会劳动换回多量社会劳动,实现价值增殖。这类国家取得外贸经济效益是利用了绝对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以上两类国家通过对外商品交换,都能够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形成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所实现的劳动节约量并不一定绝对地多于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但是,由于二者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不同,二者借以实现贸易经济效益的条件不同,决定了二者获得的外贸经济效益在层次上的不同。前一类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有绝对优势,它所取得的外贸经济效益也是绝对的;而后一类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处于绝对劣势,从绝对劣势中利用相对优势,形成外贸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的获得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因此,前者获得的外贸经济效益是较后者更高层次的外贸经济效益。

 

(二)外贸经济效益源于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因此,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参加交换的使用价值的构成,必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国内部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与世界同行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程度更不可能相同。由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异,一小时国内平均劳动投入到不同经济部门、行业所形成的国内价值量也就不同。又由于各部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世界同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不尽相同,同一国内价值量由于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差异,“内差异”和“外差异”,使出口商品结构极大地影响输出的国内价值的量以及该国内价值量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承认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的原因,同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由于其物质承担者不同,在国内市场上会被承认为不同量的国内价值。而外贸所实现的价值增殖是指国内价值的增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构成,即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是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仅指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指各类商品在进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非出口越多越有利,如果出口超过一定量,超过优势所提供的限度,优势程度必然下降,甚至变优势为劣势。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价值是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聚成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节约必然要由价格来衡量和表现。

 

对外贸易是特殊的经济部门,它联系着国内外的生产和流通,在一次对外商品交换中通常都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计价,这就使得通过交换实现的社会劳动的节约的表现更加复杂。通过交换实现的劳动节约要得以正确的反映,一方面要求国内外价格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计价货币的“价格”,即汇率正确反映每一单位本币和外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关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使商品的同内外价格能正确反映商品价值,但由于汇率不能正确反映参与交换的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的节约量也得不到正确的表现,反之亦然。

 

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量度。由于评价的角度和方法对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讨论评价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价值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经济效益一样,揭示的是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这里的“劳动”乃抽象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构成要素。因此,经济效益属于价值范畴,对它的评价必须从价值角度进行。但是,对外贸易活动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劳动的节约、价值増殖,还同时实现使用价值的转换。在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即对外贸易活动的成果时,只采取价值评价是否有失偏颇?我认为,在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中,价值评价可包含使用价值评价,使用价值评价可转化、归结为价值评价。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二者既是商品的不同属性,又并存于商品体中。价值是由单一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凝聚成的,而使用价值则是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具体劳动的产物。由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千差万別的使用价值,其效用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评价和量度使用价值的效用,只能通过一种单一的、非具体的中介,使之转化为可直接量度、可比的、统一的东西。这一中介只能由价值来承担,价值不仅具备中介所要求的单一性、抽象性、无差别性,它与使用价值还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评价外贸经济效益,将使用价值效用的评价归结为价值评价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进口商品,由于通常是我国处于相对劣势的商品,因此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不进口而靠国内生产的商品为优,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满足程度的提高之所以可以归结为价值增殖或劳动节约,因为如果不进行对外贸易,不进口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靠国内商品要达到进口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社会艿动。

 

同理,投入生产消费的进口商品,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其性能比国产商品好,或比同类国产商品更便宜,利用进口设备、原材料能生产出更高质量、更大数量的消费品供消费者消费,从而达到更高程度的满足,如果不进口要达到这更高的满足程度就必须耗费更多的社会劳动。所以,使用价值的评价可以归结为价值评价。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价格是最重要的经济范畴,它无所不在,因为它与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组成细胞——商品密不可分。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而价值的表现在商品经济中又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乃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价值增殖。增殖了的价值与价值本身一样,它是抽象的、非实物的,但又必须依存于商品体中,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价值增殖在商品经济中必须借助货币、价格形式。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对外贸易产生的价值,只能是评价、衡量以货币价格形式亭fliji字P效益、价值增殖,而不可能是看永m未着的东西。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借助于货币价格形式,有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即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价值、货币与它所代表的金量相符。如果价格扭曲,不能正确反映价值,货币不能正确反映所代表的价值量,汇率不能反映货币之间真正的比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就会失真,评价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甚至使外贸工作误入歧途。

 

(三)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应包括对进出商品机会成本的考察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仅应考察通过对外交换活动所实现的,实的劳动节约,还必须考察参加交换的商麁;枭用于其它用途可能带来的收益,考察参加交换的价值量如果选择其它的物质承担者可能带来的收益,即考察进出口商品的机佘成本。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

 

一个经济在任何时期内其劳动力和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的,而人的谣求则是无阪的》有限的供给无法满足所有的要求,要满足一种需求就必须舍弃另外的耑求。在劳动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消费产品A就必然得牺牲产品B、C……的生产和消费。在所放弃的一系列产品中,必冇一种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最高,因此,选择一种产品(如A)所放弃的可能的最高收益,就是该产品的机会成本。进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M一般意义的机会成本有所不同。出口商品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出口商品如果不用于出口而用于国内的生产、消费所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进口商品的机会成本则指的是冏一可支配的国际价值量,如果选择其它的物质承担者给国民经济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单纯考察进出口活动所实现的价值增殖,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活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收益状况,不能反映在可支配闽际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潜在的更大的外贸经济效益。而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进出口活动的实绩,更重要的还在于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因此,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应该对进出口商品机会成本的考察。

 

(四)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是宏观的全面的评价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商品交换所节约的社会劳动。这里的劳动节约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范围是一个国家,评价角度应是宏观的、全面的。

 

一国范围内的劳动节约,指通过对外商品交换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学带的劳动节约,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是论它是显见的,还是隐含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为它们最终都可归结为抽象的社会劳动的节约,而这些社会劳动的节约又都是由对外贸易活动所导致的。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组成部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一种经济因素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一种经济结果往往又是多种经济因素、多股经济力量合力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其活动成果不仅表现为现实的劳动节约,还表现为为国民经济提供了节约社会劳动的能力。但是,这种节约社会劳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能力的过程,往往是在其它非对外贸易部门进行的,而且,转化过程中往往有许多非对外贸易因素共同起作用。因此,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进行评价。即使是对外贸易活动产生的直接的劳动节约,也必须对对外贸易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员工的工作价值观越来越受到组织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的重视,因为工作价值观不仅仅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而且直接抵及工作绩效,有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在国外一直是热点,近年来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工作价值观的内涵、结构组成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

一、前言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工作价值观是个人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其涵义是从价值观的涵义延伸而来的。因此工作价值观可以说是一般价值观概念的特殊用法,是指个人对于一般性工作的态度,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逐步累积经验而形成。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价值观?它有怎样的结构成分?本文将其概念、结构成分及其常见的测量工具做了一些梳理。

二、工作价值观的界定

工作价值观的英文是Work values,另外还有Careervalue,Vocational values,Professional values,Occupationalvalues等。对于这几个词的翻译在国内还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两种提法,其中职业价值观被大多数接受。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所以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人的价值倾向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本文采用工作价值观这一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观点:Supe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以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Kalleberg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人对于其工作赞同与尊重的渴望,并能反应出个人在工作中,所希望追求或拥有的条件。Ravlian和Meglion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对各种工作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为社会所接受的偏爱程度。Schwartz把工作价值观看成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Brown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特定工作的形成偏好的认知或意向,这种偏好能够在参与工作角色扮演中获得满足。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界定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宁维卫认为工作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洪瑞斌认为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面对工作有关课题的价值信念系统或参考架构,亦即工作者认为重要或喜爱的事物、观念或理想。凌文锉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待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或者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黄希庭、郑涌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工作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工作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工作需要,并通过工作评价、工作动机、工作愿望、工作态度、工作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工作价值观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不尽一致,本文倾向于认同黄希庭先生对此的界定,即工作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工作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工作的信念和态度,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工作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员工对其工作自我发展潜力、工作条件与保障、企业名气、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自我价值判断上。

三、工作价值观的结构

因工作价值观内涵与界定分歧,对于工作价值观应如何区分其范畴?应涵盖哪些层面?各学者之间亦末取得共识。

(一)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两分法。Herzberg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且被广泛地加以应用。Miller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下列二大层面:内隐的工作价值观(intrinsic work values );外显的工作价值观(extrinsic work values ) o Peterson和Roscoe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下列两组:直接反应工作与生涯活动的价值(workvalues that directly reflect work and career activity );与个人及情境变项关系密切的价值(work values more closelyassociated with perssonal and situational variables ) 。

2.三分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uper在买证研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把工作价值观分为内部报酬价值( intrinsic rewards );外部报酬价值(extrinsic rewards );外部附带价值(extrinsic concomitants )。他的这种分法对以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Wollack等人将工作价值观分成下述三个维度: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综合性价值观。Alderfer在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而简明的划分方法,他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Elizur则从另外的角度将工作价值观划分为情感、认知、工具三个维度。

3.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四个维度: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Rone通过对七个国家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得出了职业价值观的两个划分维度:个体一集体、物质一精神,并且依据这两个维度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四类:以个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人本主义的社会职业价值观;以个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自尊职业价值观;以集体为中心、物质主义的生理安全职业价值观。这四类正好与Surkis的内在、社会、威望和外在四类职业价值相对应。Johnson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内在的、外在的、利他 的以及社会的四个维度。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宁维卫修订了Super的工作价值观量表,把工作价值观分为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声望和经济价值五个维度。马剑虹和倪陈明对6家企业的64位员工的工作价值观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它可分为工作行为评价、组织集体观念、个人要求三个因素。凌文轮与其同事在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了声望地位、保健、发展三个主成分因素。余嘉元则对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一个实证研究,得出工作价值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方面从工作行为结果的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情感的、认知的、物质的和信仰的;另一方面从与任务完成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资源性和报酬性的。王垒等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抽出4个因子: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

由上可见,对工作价值观的结构真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内核。本文倾向于认同王垒对于工作价值观结构的划分: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来建构工作价值观的结构。

四、工作价值观的测量

工作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不少学者试图编制量表来测量它。大致有以下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一)国外研究工作价值观常用的量表

Super的工作价值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Super所编制的工作价值量表,系经由参考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足相关文献后,编拟预试题目,经效度考验、因素分析,从检测个人择业重视倾向的225个题目中,以项目分析筛选出45个题目,其中共分为十五个向度,包含利他主义(altruism )、独立性(independence)、审美(esthetics )、创造性(creativity )、生活方式(way of life ) ,智能激发(intellectualstimulation )、变化性(variety )、成就感( achievement )、安全感( security )、声望(prestige )、经济报酬、( economic returns )、管理权力(management )、工作环境(surroundings ) ,与上司关系(supervisory relations)、与同事关系(associates)等十五个维度。此量表采李克特式五点量表计分,适用对象为7年级以上至成人,主要是配合职业辅导工作所需。

Wollack等人的工作价值调查量表(Survey of WorkValues, SWV)o Wollack等人针对后青春期至成人阶段所发展的工作价值调查量表,其内容以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的概念为基础,测量受试者的内在(与工作有关)及外在(与报酬有关)的工作价值观,整份量表计有六个分量表,包含由工作所得的荣耀、工作投入、对薪酬的态度、社会地位、上进及对工作的责任感等六个维度,每个分量表有9题,共计54题。

工作层面偏好量表(Work Aspect Preference Survey,简称WAPS)。Pryo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评价性的陈述,而非情感性的描述,极易被人误解,因此他以工作层面偏好一词来说明相同的概念。量表共有十三种价值类别,包含自我发展、安全感、控制性、自我了解、独立性、金钱、声望、同事、身体活动、分离性、生活型态及环境等十三项。

(二)国内研究工作价值观常用的量表

国内用来研究工作价值观的量表部分是翻译和修订国外的版本。如宁维卫对Super的工作价值量表进行了修订,在不改动原量表大框架的情况下,对其适当修订,以适应我国国情。修订后的量表比原量表多了巧个,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初步修订的WVI是较可靠、有效的。凌文轮等对“Holland中国职业兴趣量表”进行了修订,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经陡阶法检验,22条职业价值观项目被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第一主成分是声望地位因素、第二主成分是保健因素、第三因素是发展因素。秦启文,谭小宏在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员工工作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中,采用Meyer等人对Manhardt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修订后的版本,并对少部分题项的表述做适当的修改,使之适用于国内企业的员工。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舒适与安全、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在此次测量中,量表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725 ,0.828 ,0.758,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7篇

一、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想要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也正是由于企业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强化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便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应用需要我们拓宽成本管理的视野,这是因为以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责任成本管理为代表的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为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成本信息。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就必须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引人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战略成本管理注重综合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竞争环境分析等,将成本信息贯穿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它要求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把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略管理强调要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既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对手,既要知道上游供应商的情况,又要清楚下游客户与经销商的情况,并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同时更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同时,战略管理要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提供战略决策的各种方案,作为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系统也应该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为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支持。最终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价值链的含义与种类

价值链概念是美国的麦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需要认识价值活动并理解在既定的价值活动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Chain)。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拉加所进行的研究则进一步拓展了价值链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企业则是价值生产过程 的整个系列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用战略的眼光将价值延伸,认为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还包括企业外部价值链。公司经营管理所要应用的价值链不仅包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项紧密联系的价值活动,还包括各个价值活动之间联系的“节点”。经过了20年的研究和探讨,价值链思想已经被众多有先进管理思想的人所接受。

若我们将企业经营活动单位看成全部价值活动中的一个链结,并以一个独立的企业为参照物,对价值链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两类。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和相关支持活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企业就是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等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投人物采购、内外务后勤、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的多项价值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为创造价值而发挥作用。同时,企业内部价值链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整体的价值链、各业务单位的价值链和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

企业外部价值链是指与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外部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它包括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等。一般的价值链概念仅将行业价值链和部分对手价值链归为企业外部价值链,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才将外部价值链分为行业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横向价值链)。

因此,总的看来,价值链有三个含义:其一,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常提到的供应、生产、销售三环节的紧密协调;其二,每项价值活动都能给企业创造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其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还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购买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

三、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价值链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分析的前提就是识别企业的若干价值活动,将企业分解成独立的价值活动,每一项价值活动都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消耗企业的资源,引发成本。企业内部各个价值活动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某一价值活动的成本将影响另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通过运用具体的方法将作业进行系统分类,进而消除不增值作业,使企业内部各作业相互协调,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提升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确认价值链中的单项价值活动——确认单项价值活动应分摊的成本——评估单项价值活动的成本与其对顾客满意度的贡献——找出企业内部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联系——评估单元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协调性——采取改进行动。企业通过这些分析步骤,可以发现其价值链中有哪些价值活动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价值工程和作业成本管理。

1、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又称功能成本分析,就是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所进行的,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产品某项功能所能实现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评价所确定的等级进行评价的,企业在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时要结合用户评价反馈的信息,科学地确定产品各项功能所应采取的功能系数,并以功能系数为权数给产品打分。价值工程重点被用在产品设计阶段,但本文认为价值工程方法的原理完全可以用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每个价值活动中,把每个价值活动为产品价值所作的贡献与该价值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价值活动的效率和改善其活动效率的方式,以寻求降低成本空间的相关信息。

2、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它是一种战术管理方法,主要是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对企业的每项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考察作业变动与顾客价值变动的关系,将作业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将非增值作业剔除,从而降低不必要成本。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

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实质上更具有战略意义,是执行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外部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行业价值链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定位出自己所在的行业。同一个行业中包含了众多的企业,他们从事不同的价值活动,或者 同一部分价值活动由众多的企业来组织,每个企业的作业看似独立存在,但从战略的角度看,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统一体。因此,在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时要确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从事相同价值活动的竞争对手,挖掘自身的成本优势。

2、客户价值链分析。客户属于企业的下游企业,是购买企业产品的中间商或是最终的消费者。对于直接销售产品给最终消费者的企业,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式和周期,来降低企业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如对于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复杂的产品,企业可以开展上门指导等服务方式节约由于用户操作不当引起的维修成本。对于下游客户是分销商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交货时间、数量和品种,以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库存积压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分销商建立战略联盟或者直接通过整合的方式来避免中间交易成本和销售费用。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可以分析了解企业相对竞争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有的放矢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过程中,会发现同一指标的更先进的水平,那么企业可以此来建立新的标杆,并用于衡量和改进自身的活动。但是,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存在着无法全面了解其价值链的障碍,对此,我们仍可以通过多渠道的调查来掌握对本企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上下游企业的相关信息了解它的原材料成本和销售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其产品的分析大致了解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状况等。

4、供应商价值链分析。对供应商即上游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对于企业避免不必要成本是非常有意义的。企业可以通过了解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帮助供应商改变原料设计以更加适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可以节约企业对原料的一些初步加工的成本。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可以协调进货时间和批量甚至包装和运输的方式,避免企业因急用、积压或解决不适当的包装方式等原因带来的额外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企业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联盟互利或直接实施后向整合来节约采购成本和降低原料采购风险。

四、价值链分析的意义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成本耗费的合理性,其分析的范围始于材料采购,终于产品销售,且重点在产品制造环节,丧失了通过了解企业的供应商和顾客联结关系来改善企业自身成本的机会。价值链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成本分析的弊端,可以从多方面揭示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明确企业有哪些价值活动,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并比较每个价值活动所耗费的成本与对产品价值的贡献,确定增值与非增值作业。

2、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不仅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还可以根据该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决定相关的竞争策略,进而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同时,还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众多供应商和客户。

3、通过对客户和供应商的价值链分析,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关系,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贏,或者直接寻求整合^方式再造企业价值链。通过该项分析,企业能获得相关决策信息,以考察通过整合方式降低成本的可行性。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8篇

(一)电影的价值界定

要研究电影的价值,就必须从什么是价值开始。当今中国哲学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多种价值的说法,主要的有:价值“需要说”“意义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效应说”。其中价值“效应说”是以对价值的存在的分析为基础的,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这里的效应是各种效应的总和,泛指客体对主体的一切功效,一切作用与影响。因而价值效应说能够涵盖一切领域的价值,能较好地揭示哲学价值的科学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电影的价值就是电影(客体)对观众(主体)的效应,这里的效应指的是电影对社会主体一切作用和影响。

(二)电影的价值本质

根据价值“效应说”,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客体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更加美好,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电影的价值本质就是电影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二、电影技术价值论

电影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是科学技术的一种,因而可以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研究电影的价值。

(一)技术价值

当前哲学领域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部分来进行研究技术价值。技术的内在价值是发明者、设计者根据科学原理,目的是使自然的物质、能量或属性通过人的能动的创造设计,通过运行过程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结果。技术的功能是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技术内在价值的主要方面。

技术的外在价值是指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成、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示出来的价值。因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所以根据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将技术的外在价值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技术的外在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

技术价值是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产物。考察技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要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还必须看到技术客体自身的属性对人的影响。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去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技术价值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二)电影技术价值

根据上述论述,电影技术价值可以从电影的本质属性和其在不同领域能发挥的作用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1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

电影创作者在运用电影技术创作电影作品时,必然会把自己理念、审美、价值观等付诸于影像上。因此,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是电影技术共同体在电影创作活动中与电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逐渐形成的凝聚在电影中的价值,是电影创作共同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电影的各种要素之中所形成的,是以人的目的、意向、愿望和文化理想为基础,

2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始终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种需求,这种需求同电影的应用结合起来后,就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电影外在技术价值(即电影的价值) 。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主要有经济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表现形式。电影的经济价值是指在人们经济生活领域或活动中,电影所显示出的价值。电影的政治价值指的是在人们政治领域活动中,电影所能创造的成果及价值。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在文化的发展与创造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电影的精神价值是指电影在精神文明发展中,所能体现出的价值。

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不仅包含了社会外在的需求也包含了人的内在的需求,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创作共同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其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因此,研究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电影价值的建构

根据上述论述可以得出: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电影技术价值要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角度去认识,但电影的内在技术价值凝聚在主体对外在价值的认识之中,是主体自身价值观念和本质力量内化于外在价值之中所形成的。因此,以下将根据电影的外在技术价值,结合电影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内的影响,对电影的价值进行详细论述。

(一)电影的商业价值

电影的商业价值是指电影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及电影产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电影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工业化和商业文明的产物,如果没有技术革新,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与发展。同时由于电影在商业相当发达的背景下诞生,就更多地打上了商业文明的烙印,天生地具有产品的属性。

商业价值是电影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电影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多数电影投资、制作者关注的问题,而“票房”作为商业价值的外在表现更是关注的焦点,部分电影为追求票房,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过分炫耀、甚至滥用技术,弱化了电影的文化教育内涵,引起了诸多批判。如何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电影制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电影的审美价值

电影的审美价值是指电影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审美享受,满足观众审美需要,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培养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作用。电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阿乐、建筑等艺术特长,给人以最直观的视听觉审美享受,它在审美功能上比其他艺术更有潜质。运用电影技术创造的唯美的画面、经典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旋律、震撼的音响效果,给人的审美享受。许多电影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使欣赏者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因此,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这种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属性与价值,是不能忽略的。

(三)电影的娱乐价值

电影的娱乐价值是指电影带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缓解疲劳、减轻压力和修身养性的作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愉快体验,能减轻压力依然是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原因。但电影不能为娱乐而娱乐,更不能为娱乐而漠视或抛弃其引导功能。美国一些好的娱乐电影,对正义、对真善美有着鲜明的追求,他们斥巨资拍商业片,还是要说清一些道理,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迪。

(四)电影的道德价值

电影的道德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改变社会风气及道德养成的作用。电影以“文以载道”“娱乐寓教”的方式传播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舆论惩恶扬善,促进社会道德和谐。一些影视作品揭示的人生哲学道理和和社会伦理道德,不仅是电影文化上的意义,也是电影应该具有的特定价值,银屏人物常常会成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因此,电影中应更多表现“与人合作”“尊老爱幼”“热爱自然”“帮助别人”等良好社会道德,让观众在声画世界里自然地接受良好道德的熏陶。

(五)电影的文化价值

电影的文化价值是指电影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宣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领域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因此,在总结一部电影的商业业绩的时候,也要注重它对于文化价值的表达方式。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之所以在亚洲风行,靠的不是好莱坞电影那种炫目的数字技术,而是其作品中体现的那种互爱、笃诚、孝敬的文化理念。即使在美国的商业电影中,也在宣扬美国的文化理念。可见,文化依然是驱动电影商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9篇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价值链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99-02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含义

传统成本控制分为三个阶段:设定目标、目标实施过程、执行结果与目标的比较反馈。其成本控制有三层含义:一是目标成本本身是否得以实现;二是实施过程中的纠正偏差和优化;三是对执行结果的比较反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观念突破了传统成本控制的成本控制模式,基于资源投入、资源耗费和时间三种成本要素,提出 “三维成本控制观”。成本是价值创造的代价或者说是自愿的耗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从本质上具有双重性:一是保证资源投入的充足性,保证投入的资源可以创造符合顾客要求的价值;二是控制资源耗费,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因为从不同角度来看,成本的含义与作用差距很大,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研究应该首先明确研究角度。

二、基于不同控制范围的价值链成本控制

企业价值链涉及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从材料的购入、加工到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都被纳入企业价值创造的范畴。从企业价值链扩展的角度看,成本控制的范围涉及到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

(一)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

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指基于行业价值链、价值网络、产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其目的是识别并确保企业在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和核心地位,从而能够在整体价值链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价值让渡等方式结成战略联盟等而形成优势价值链联盟,以使企业确保自身的优势战略定位。

(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指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其目的是确保企业在优势产业价值链定位的基础上,识别并构建企业优势价值链,从而能够在整体价值链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企业价值链外部成本控制和企业价值链内部成本控制是企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宏观视角,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微观视角;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前提,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础。

三、基于外部与内部价值链成本的控制方法

由于外部价值链与内部价值链在企业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其成本控制目标也相应有所差异。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优势成本定位,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整合、构建虚拟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方法控制成本;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由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业务模式、构建虚拟市场等方法进行成本控制。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成本的控制方法

1.价值链的优化整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今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通过资源的投入、加工最后产出产品;当代企业逐步变得相对开放,企业的边界比较模糊,企业与外部环境相连融合,成为整个环境或者说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整个价值链密切联系在一起,当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环节发生连锁反应。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可以使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下降,从而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同时受益。价值链整合的目标是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核心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和业务重组,使产品的增值过程达到最佳。具体步骤是:

(1)价值链的简单分解与组合。参与核心生产的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网络实现分散化的生产,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2)制定满足特定需求的价值链。分散化生产的优点在于整个价值链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新的组合,因此,当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出现后,可以针对这个具体的需求,构造某个针对性的价值增值链,使其达到最佳。

(3)价值链的实时控制。特定的价值链产生之后,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在设计时忽略了某个影响因素,或者随着情况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需求,因此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对价值链的有效调整,来适应当今时代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

2.构建虚拟企业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多个企业或项目小组,各自专门负责整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块,每个小组均在自己价值链的战略环节领域运作,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以达到整个项目的实现。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任何一个企业即有可能拥有价值链上的优势环节,也不可能在所有价值链环节上都具有劣势。为此,企业必须权衡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而将劣势环节通过业务外包、策略联盟等形式虚拟出去,出让给具有优势的专业公司去做。通过这种外包、联盟等形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企业,虚拟企业的每个单位都具有其核心功能,通过保留优势,外包劣势来实现自己在价值链中的战略目标。

3.建立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具有资源互补优势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素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可以聚合彼此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中的核心专长,相互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促使彼此核心专长得到互补,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战略联盟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中介,是连接企业与企业的中介,可以发挥组织市场的功能,有助于企业顺应价值链一体化竞争的需要,并且在共享价值链上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战略联盟的主要成员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基于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包括产品生产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基于内部价值链成本的控制方法

1.创新业务模式

不同企业之间建立的价值链随着不断交织,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化业务模式――价值网,及时为顾客提供独特新颖的服务和个性化产品。价值网依靠良好的信息,达到快捷性、可靠性与高效性。用具有低可变成本而且几乎没有空间距离限制的数字化信息代替了实物资产。它将了解顾客需求的前端和按前端承诺进行实施的后端融为一体,以最少的投入和耗费创造提供尽可能多和尽可能令顾客满意的价值。与传统的供应链相反,价值网从顾客需求出发,让顾客自己设计产品,企业根据顾客需要进行生产。价值网业务模式有以下模块组成:

(1)价值定位。价值定位指的是企业给潜在顾客提供什么价值。公司通过了解顾客需求,明确各个市场区域最重视的因素,然后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通常有3种主要的价值定位:超级服务,主要包括快捷、可靠的交货;方便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满足广泛顾客的需求,即定向的服务;个性化,即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2)选择营运范围。根据公司的价值定位,公司必须决定企业的营运范围,包括该执行哪些活动?由谁来执行?营运范围的选择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优势,减少产品生产的复杂度,以降低资源消耗和产品库存数量,通常80%的顾客需求,都是集中在20%的产品项目上。因此,提供过多的选择,不但会让顾客感到困惑,也浪费太多成本。

(3)战略控制。公司必需以战略控制的方式,持续保持利润。有效的做法包括品牌差异化、维系客户关系等方式减少竞争者切入的机会;相反,如果利用低价或推出新产品,就有可能面对强大的竞争。

(4)有效实施。有效实施是价值网功能得以实现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实施过程连接了所有其他设计决策,将业务设计转化成快速、可靠与灵活的创造价值活动,使公司在价值网活动范围内参与竞争,获取利润。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传承;外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02―04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以来,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已有相关著作十余部,论文千余篇。大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内容和意义作用三个方面。如何在最大限度上加强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主体中的沉淀,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地传承下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还不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从内心真正认同、践行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一定要加强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认同和传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

在文化和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必须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先“知”后“信”再“行”终“内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价值的传承,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认知与认同的问题,继而解决好践行与传承的问题。

所谓价值认同,有学者认为,它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观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还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是“个人通过接受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趋向”的过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界定,可以肯定的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趋近的、可共享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价值主体普遍认知、领悟、接受并转化为价值认同,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自觉遵守和奉行,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内在价值标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这一认同过程是单向的,但方式不是单一的,更不是要实现价值观的一元化和一体化。就价值主体而言,价值观的认同是双向的和多向的,是各价值主体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接受,最终达到相融性、和谐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当然,价值认同并不排斥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获得认同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谐共存,并鼓励其各自发挥好不同的价值引导作用。

所谓价值传承,就是价值观的传授和继承。“传承”在佛教中有“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意思。儒家的基本经验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确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问学”。其基本教训在于“徒法不利于推行核心价值观,不‘依人建极’亦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也有此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将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并通过传递系统在代际之间一脉相承的。它需要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也能够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作用不但能对同时代的人们有强烈的思想影响,而且可以传递和影响到后来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有益于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共识的关键在于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社会成员认同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要充分外显,让社会成员正确、全面、深刻地知晓和领悟,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外推。

外推是一个推己及己、推己及人的过程。刘云山部长曾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这种“引导”、“贯穿”、“渗透”、“融入”、“转化”等无不是外推的具体显现。外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有横向外推和纵向外推之分,其中,价值认同是横向外推,价值传承是纵向外推。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此外,外推的同时还要不断内省、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等。

(一)外推的分类

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

就个人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更高自我的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就要从自我做起,把外在的理性认识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才能在 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地遵守与维护。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就是要把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变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转变为不需指导的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意义等的理论阐述,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行动。

就集体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囿于党政干部等某个群体,而是要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十多亿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也是认同的主要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才能展现其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党政干部推进到广大民众,从个人推进到身边他者,进而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就必须通过外推实现自我和他者从认识向认同的跃升与转换。没有这种跃升与转换,我们的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知晓上,而不能变成一种行为自觉;有了这种跃升与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能由自在的必然性转化成自我的必然性和他者的必然性,并由外在的约束转化成内在的自律,由外在的规范和命令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命令,从而增强社会的吸引力,扩大群体的认同度。

就代际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晚辈的过程。价值主体要从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推进到下一代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引导下一代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换句话说,就是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下一代的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外推的方式

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

人的素质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因素不断整合、螺旋式地从低到高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实行知行意情合一的外推模式,注重学习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行为因素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外推包括三个层面:

(1)语言的外推,即言传说教,在“知”上下工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应使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在融入、贯穿、转化上下工夫。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等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人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是一个自说白话的圈子语言,它的对象除了党政领导等部分群体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群体,即广大民众,我们需要用他们能够明白的语言,说他们能懂的话:来宣传、推广我们的核心价值。语言外推的目的有两个,即激活个体和心理更新。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提出两年之久了,但在有些地区、有些人群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应还是木讷的、茫然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活这些个体,激活他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潜意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目标、要求等沉淀到这些个体的心理层面,刷新以前的陈旧记录。

(2)实践的外推,即身体力行,在“行”上下工夫。实践的外推是指外推者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认知和践行,通过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实践活动推广到他人的行为活动中,影响和感染他人,给他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_和幸福,才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化”。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流动化”。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身边化”。通过这种抓社会焦点、抓代表人物、抓艺术传播的方式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触手可及。

(3)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外推,即在精神信仰,在“信”上下工夫。语言的外推和实践的外推属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表象的外推,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所以用这两种外推方式也许无法进入他人的“微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进行外推。由于意识形态(…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具有群体性(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具有系统性(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具有历史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意识形态外推的内容就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还应包括“(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3)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4)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做主;(5)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6)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等。

(三)外推的前提和原则

外推的前提,一是不断内省,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不断内省修身,才能更好地推己及人。在实践过程中,越是外推越要返回自己,不断内省,缺少自省,外推就成为自我异化,就会造成错误。二是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只有切实关注社会成员意识,才能保证大众需求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并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持续传递下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如果广大民众没有出自内心的需要和重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自己利益休戚相关的意识自觉,那么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哪怕是强制力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外推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社会思潮运动进程;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三、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

任何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要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必须:(1)更具操作性。要使得核心价值体系的 意识形态功能渗透于每一个方面,渗透于任何人和任何领域,使其不能摆脱它的影响甚至控制,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具操作性,更加不可抗拒和无孔不入,更加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现实合理性,是指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它一定要反映社会的现实利益,基于社会现实利益之上,并获得现实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社会的现实价值取向。对实践问题的透明和公开(非掩盖)不仅仅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辩护,更是对人类要求解放的旨趣的尊重。反之,对实践问题的掩盖,是为某种特殊利益的辩护,也是对人类解放旨趣的侵袭。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应降低身段立足于人民群众中间,更具操作性,更加细化,更加具体化。(2)减少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本身具有政治性、正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当意识形态与现实结合的时候,有时或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欺骗性,因此,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有时反而要减少意识形态性。当然,这种欺骗也许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人们更乐观、更积极、更向上,向着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不断迈进,为着和谐美满的将来而奋斗。比如,佛教的教义。(3)更强的辩护性。核心价值体系为现状做辩护的功能远甚于其他意识形态,它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远,而是“手可摘星辰”的触手可及。它对人极具说服力,使人心甘情愿自觉遵守,是一种公平的、摆脱了统治的、双方都会满意的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1篇

外汇期权是金融期权的一种,也称为货币期权或外币期权,是一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购买外汇期权者可以根据当时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已签订的外汇期权合同,不必承担必须买人或卖出外汇的义务。由于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更为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因此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外汇期权产生以来,对其会计处理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这些衍生品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面临的外汇风险敞口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外汇市场提供有效的外汇衍生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期权作为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口径。投资者和企业都迫切需要较为合理的外汇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和评价对它们的运用效果。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准则,明确了“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使用,比较系统地规定了包括期权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外汇期权这种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外汇期权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期权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现在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表现为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市场价格与合约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之差;二是时间价值,即由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期权可能比现在执行期权具有更高价值而给予卖方的补偿,一般表现为期权费与内在价值的差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六条中指出:“对于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只就内在价值变动将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由于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且可以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又有利于形成动态的套期策略,所以,根据期权的不同作用,对于期权的确认和计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在合约持有期间期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应分别计算其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动数额,并按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数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对外汇期权的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业务两种,套期保值又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一致,因此这里我们只探讨前两种套期和投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套期

例1 ABC公司于2008年11月28日向美国一家公司销售商品,双方约定以美元结算货款,共计USDl00000,付款期限为60天,当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为了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ABC公司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一份1月份到期的USDl00000的看跌期权合约,合约的履约价格是1:6.83,支付期权费1000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09年1月27日取得货款后执行了期权合约(交割方式:轧差交割)。

在此例中,ABC公司即为外汇期权的买方,而且由于该公司是对已确定能在60天后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套期保值,故该公司对该项期权的会计处理应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准则规定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1)按实现的收入确认一笔应收账款,外汇期权就是对这笔应收账款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借:应收账款(USDl00000)

683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3 000

(2)由于期权合同有一个初始投资额――实际支付的期权费,所以在签约日2008年11月28日已经形成了一笔现实的交易,需要按交纳的期权费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3)将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确认为套期工具,时间价值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仍然在衍生工具中核算,同时将这笔应收账款确认被套期项目:

①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O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②借: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683 000

贷:应收账款

(USD100 000) 683 000

2,后续计量

(1)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根据当天的即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差额USDl00000×(6.82-6.83)=-1000(元),计人汇兑损益:

借: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1 000

(2)汇率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进导致外汇期权的公允价值增加了RMB600,其中内在价值增加RMB1000,时间价值减少RMB400,应分别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为了区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不同变动损益且由于时间价值是随着期权到期日的临近不断减少实质上形成企业为获得内在价值而付出的一种损失,我们把时间价值变动的部分直接计人“投资收益”,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1 000

投资收益4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4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3终止确认

2009年1月27日,外汇期权到期,由于执行合约对ABC公司有利,所以ABC公司会选择行权,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 000

投资收益

600

贷: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2)收到货款,冲销被套期项目:

借:银行存款

(USDl00000) 681 000

汇兑损益

1 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

(USDl00000) 682 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同时将原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套期工具

――外汇期权(内在价值)

2 000

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贷:投资收益

2 000

(二)现金流量套期

例2 以例1为基础,即购买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以及各期的即期汇率均与例1相同,若ABC公司在2008年11月28日只与美国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未发货,到2009年1月27日公司才按合同发货并收款。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对确定承诺以及由此承诺形成的交易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套期,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在此为前例区分我们把它作为现金流量套期与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其他处理则与公允价值套期基本相同,相同的分录在下面将不再赘述:

1,初始确认

由于买入期权时收入没有形成,故不用确认应收账款,也没有被套期项目,其他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

2,后续计量

没有在公允价值套期中这一部分的(1)的分录,只需将其(2)分录中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由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终止确认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分录也只需将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改为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收到货款并确认一笔收入:

借:银行存款

(USDl00 000)

68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81 000

(3)执行台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三)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

例3 仍然以例1为基础,若ABC公司并没有与美国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只是预测美元的汇率将下跌,因此买入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以获取汇差收益。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人看跌期权只是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不涉及套期项目,不属于套期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在核算时不用把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核算,只需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买入外汇期权,交纳期权费1000元,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以当日期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共计1600-1000=600(元),计入当期损益: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3,终止确认

由于期权到期日的汇率有利于期权买方,ABC公司选择行权,有义务交付RMB681 000元(6.81×100 000),并得到RMB683 000(6.83×100 000),实际收到净额为RMB2000元。差额2000元转销外汇期权并确认当期损益:

①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

1 600

投资收益40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外汇期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

对这三种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套期保值中,由于汇率变动,该公司的货款遭受到2000元的汇兑损失,但由于公司买人了看跌期权,期权的内在价值增加的2000元正好抵偿了货款损失,而期权的时间价值减少了1000元,使得公司实际承担了1000元的净损失,利用外汇期权套期使该公司减少损失1000元。而投机业务则使该公司获得了400+600=1000(元)的净收益。

小结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产品贡献;商标特性;核心价值内涵

一、引言

保险行业一直在探寻其核心价值的内容和意义。作为处理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被认为是在风险管理与盈利之间寻求一个微妙平衡点的金融机构。尽管国内各类保险公司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都取得过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对于保险核心价值的理解却往往有着千差万别的认识。这种差别甚至在一个公司内部也可能会存在。考虑一个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董事会要求公司内四个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领导分别陈述什么是公司的核心价值。CEO可能会说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司商标的建设;人力资源经理则会认为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公司的人才;品牌经理则会认为公司的重要品牌代表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而市场经理则坚持市场的调查与交流决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显然,这种大相径庭的结果有悖于公司对于核心价值的统一的理解。一般认为,作为风险处理的特殊企业,保险业的经营是以安全性作为基础。但这不意味着安全就是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尽管它可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表达。在国外关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学术文献中,一般把跟企业有关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组织价值、核心价值和附加的价值。他们一起构成一个企业的价值基础(Urde1999)。组织价值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什么是一个组织,同时它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核心价值则主要回答企业产品的建设与客户对于企业形象的体验。附加价值则是指其他构成企业价值基础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研究什么构成了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保险业核心价值应重视的发展要素。因为核心价值会影响一个企业的领导、策略、组织、产品发展与市场交流等,对客户对企业形成的形象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同样也将探寻客户所体验的核心价值的内容。保险核心价值被认为是一个行业选择商业策略和实施商业循环的核心(Osborne1991)。因此建立一个优良的核心价值能够为一个行业赢得资源策略与竞争性的优势。

二、核心价值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行业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策略工具和行业特征那是要求它拥有一个特殊的价值针对它的目标客户。一个理想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独一无二并且难以为竞争者所模仿的。这个核心价值的制造过程同时发生在行业的内部(产品的生产)与外部(客户的感知)。他们一起构成了核心价值的实体。Keller(2000)曾经这样定义过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由消费者、客户、雇员、其他企业或者任何有关的支持者接受企业提供的语言、行为、交流,产品和服务而直接感知的价值实体。”核心价值的创造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企业如何去创造这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客户如何感知这个核心价值。前者是属于核心价值创造的内部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做出决策针对什么是核心价值在他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个具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特定的领域,分别为:第一,产品的发展(productdevelopment)。第二,企业从事商业的方式(thewayofdoingbusiness)。第三,组织的感觉(thefeeloftheorganization)产品的发展展现的核心价值经常反映在企业内部是什么能够让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感到自豪,那意味着,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中蕴含着核心价值。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特有的具备唯一性的核心价值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具备唯一性。比如苹果公司所提供的电子产品。企业从事商业的方式,是企业如何在其经营和销售过程中与包括客户、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关系人如何交流的,这也是企业展现其核心价值的关键阶段,一个对待他人粗暴而且不讲诚信的企业,不管其生产的商品如何优良,也将无法缔造成功的核心价值。

组织的感觉来自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正如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展示的,一个分割的差异较大的对于本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认识上的困难。比如一个坚持认为企业核心价值是安全和一个坚持认为企业核心价值是盈利的经理之间,显然工作是难以协调的。客户如何去感知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是决定核心价值质量的关键。其实不少行业或者企业都可能会有的雷同的核心价值的表达,但是相同的只是核心价值的表达而已,比如不少汽车企业都会指定安全作为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安全的核心价值的表达下面,不同的企业对于安全的处理却是不一样的。而客户直接感知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与质量,因此对于不同企业提供的安全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让客户理解并接受核心价值,是企业核心价值决定的外部过程。保险的经营同样一向以安全性作为核心价值的基础,但是具体各保险公司在对安全的处理同样是不相同的。要缔造高质量的核心价值,需要客户感受到保险业在提供安全产品或者服务中的质量和进步。在国外,社会对于保险的需要是内生性的(这可以从海上保险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出来),由于对于风险的认识比较深刻,人们会自发地购买人寿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各种商业保险险种,因此国外保险业主要关注的是保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能够有效保证国外保险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为客户所体验和接受。但是在国内,保险属于外生性引进的行业。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就没有购买保险的习惯与偏好,所以保险企业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在宣传保险与推广保险上,保险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反而属于从属的地位,这妨碍了我国保险业核心价值的形成。

三、保险业的核心价值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产品贡献、商标个性和交流策略。产品贡献是指以核心价值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主题,在研发和设计保险产品时建设核心价值到产品里面去。核心价值应该充分体现在公司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就保险业来说,应该是产品的研究,产品的发展与产品的设计。安全是保险常见的一个核心价值内容,以安全作为核心价值来思考体现在产品上应注重:这个产品的设计能够保障客户的风险?这是一个保险产品的精算师在设计每一个新保险产品时所需要询问的问题。尽管别的保险企业同样会以安全作为核心价值的概念,但是对待的安全的不同处理方式还是会展示两个企业之间不通的核心价值差别。因此安全的核心价值内容虽然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安全的核心价值工作理念和经营方式却是很难被复制的。作为保险业来说,由于经营的是给予风险保障的特殊产品保险,所以提供的工作理念和经营方式比产品本身要来得更加重要。对人的注意应该涵盖在整个保险行业生产的全过程,这意味着保险业要赢得竞争突出核心价值优势,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中凸显对人的安全的优质的注意与管理,这才能在保险的产品中充分展现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商标的个性,是指企业所建设和缔造的商标是如何来反映其所表达的核心价值。

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个性化和具备特点的商标,而对于商标的交流与解释就蕴含着企业的核心价值在里面。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于商标的缔造。一个成功的商标,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以后,能够让客户方便而直观地理解商标中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在国外保险企业的一个案例可以参考来解释商标和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美国一个财产保险公司的前任CEO,在了解自己的公司处于一个环境诉讼赔案时,向公众发出了一封信件向媒体和公众解释公司的行为,这个CEO的辩护里指出该保险公司一贯的经营的核心价值里秉承了对环境的关注。通过这个辩护,一个与诉讼无关的第三人赢得了客户和公众对于这家公司核心价值的理解。而这时这个CEO对于该公司核心价值的辩护变成了对公司商标的一个捍卫。核心价值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企业的交流策略。企业在他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会与客户发生频繁的交流与互动,这时企业人员展现出来的共同特性,会为客户标识成企业的一个价值形象。因此企业的交流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的建设。交流策略因而要变得十分重要,它表达和转换了核心价值在企业提供的服务的信息里,而那是直接与客户的诉求和利益有关的。一个核心价值不应该简单地被理解成为标语或者一个报酬,核心价值是企业追求的结果而不是它的意图,不管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还是外部交流。因此企业把自己的核心价值的意义交流给客户是十分重要的,这才能够避免核心价值成为简单无意义的口号或者标语。客户对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理解,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行为、交流所表达的,他们展现出来的关于核心价值的实际内容远比核心价值的定义本身要深刻得多。

核心价值作为一个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客户理解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关于核心价值理念到客户的传递应该贯穿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的方式和行为。在国外,成功的保险企业会组织核心价值团队来负责企业经营过程中核心价值理念的传递。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发言和讨论他们的想法关于公司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在反复交流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团队会采用类似管理学里面的德尔菲法来获得关于核心价值的统一认识。应注意的是,核心价值的建设过程不是一个改革而更像一种进化。改革是原有的内容,这会导致企业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别,会让客户对企业的认识产生扭曲。而作为一个进化过程,则是在保持原有核心价值的优点之上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提升,这也是国外核心价值团队所从事的一个主要工作,尽量提炼出企业核心价值的历史和灵魂,并使其为客户所理解与接受。核心价值团队还评估体现企业核心价值的商标建设过程。工作内容包括学习国际市场和产品领域的核心价值发展来比较企业的建设成果,企业会为核心价值团队的工作建立专门的文档,并根据这些文档来考虑企业的产品生产与建造、商标管理政策以及交流策略。

四、总结

综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保险业核心价值建设的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

第一,对保险业核心价值的重视应该体现在其内涵上,而不应单纯地追求内容。保险企业建立响亮醒目的核心价值标语固然重要,如何去针对这个核心价值内容提品与服务才是客户关心的真正领域。要能够在核心价值内涵上做到最优,应该在产品和服务上首先体现核心价值,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展现核心价值的内涵;其次应建立直接联系核心价值的企业商标,商标本质是企业身份的一部分,但也是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一个优越可靠的商标同样能够彰显企业的核心价值内涵,商标的建设包括公司的商标和产品的商标,他们同样都需要给予对等的重视;最后企业应注重其市场交流策略,在与客户、消费者、媒体、公众、政府的互动中,以良性的市场交流策略展现核心价值本质。理性应对客户针对产品和服务的诉求和利益,才能从客户方面获得正面的核心价值的评价。

第二,充分利用核心价值团队,构建不断进化的企业核心价值。正如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支出色的核心价值团队的存在能够有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统一与不断进化。而国内保险业目前核心价值团队的建设几乎为零,这样必然会形成不同部门对于核心价值理解上的分裂,导致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难以统一并有效展现。因此,条件成熟的保险企业应效仿国外经验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团队,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定期进行维护与交流,以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能够统一与不断进化,顺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第三,将保险业的经营重心从需求开发转移到产品和服务上。由于我国保险业所处的外生性地位,国内保险业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开拓需求上面,导致不少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重视不够,客观上影响了客户对于保险业核心价值的理解。因此国内保险业应努力回归本源,从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出发,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传达给客户或消费者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提升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力与吸引力。一个拥有优质核心价值理念的保险经营者能够获得客户的尊重和长期的支持,英国所拥有的能够维系上百年经营的保险个人承保人就是凭借其优越的服务和诚信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肯定。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模块化企业 价值网络 商业模式创新

引言

当今企业已经进入“模块化时代”(Baldwin & Clark,1997,2000;青木昌彦,2003),产业发展的融合化和集群化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形式,模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逐渐展现出其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的解构、价值模块的整合和重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使得企业将商业模式纳入到价值网络中进行构建,组成由企业、合作伙伴、顾客、竞争者和互补者等组成的价值网络,这类基于企业模块化的跨组织虚拟合作和协同增值动态网络则称为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商业模式的逻辑是创造顾客价值和获取企业价值(Amit & Zott,2011),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成网络组织之间的竞争,同时价值创造活动也逐步从个体企业的单个行为演变成整个网络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Holm et al.,1999;Kothandaraman & Wilson,2001;Moore,2006),商业模式创新方式也由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价值链创新向价值网络视角转变,重构价值网络逐步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是鲜有学者研究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下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以下问题:在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企业处于怎样的价值网络之中?在该价值网络中,企业的商业模式逻辑是怎样的?如何基于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

(一)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过程与解构模型

为了适应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优化资源配置,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整合和重构三个阶段形成模块化价值网络。具体而言,企业通过价值链分解将一体化价值链分解为与界面联系规则相符、有一定价值的和兼容性特点的价值模块(价值链分解化),其本质是将构成价值链中的各个能力要素模块化;然后将这些价值模块在新的界面上依照新的界面标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模块化价值链(价值链整合);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逐渐减少,拥有不同价值模块或价值链的企业之间采用合作的战略,连接各自的价值模块和价值链,从而形成企业间的价值星系,最后转化为含有供应商、服务提供商、渠道伙伴等的企业价值网络(价值链重构)(余东华等,2007)。

从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来看,价值网络是由企业内部、合作伙伴、竞争者、互补者和顾客构成的复杂网络体系,其中企业内部构造、合作伙伴和顾客是核心要素(翁君奕,2004),为了简化,本文只研究这三大核心要素。如图1所示,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是以模块化为基础,以核心企业(系统设计师和模块集成商两类)内部价值网络为中心,以联系规则为纽带连接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基于网络、数据、软件等条件支持,通过松散耦合的方式连接各参与主体,进而将不同企业内部的各种能力要素、知识捆绑在一起,整合在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从而构造出创造和获取企业价值的一个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组合要素来看,它包括核心企业、合作伙伴和顾客三大价值网络、与外部网络联系的接口和三大网络之间的联系规则;从组成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网络两个层次,核心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是以某一或某些核心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价值模块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外部价值网络即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具体而言:

第一,顾客价值模块从企业角度来解释即企业将为谁创造何种价值的一种价值表达,顾客本身可以细分为多种客户群,不同的客户群拥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和诉求方式,因此顾客价值网络的内涵主要由顾客定位和价值定位以及与合作伙伴企业、核心企业的“接口”组成。第二,核心企业价值网络是由企业内部能够带来某些特定产出的一组核心能力要素的集合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价值网络相连接的“接口”构成。第三,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合作伙伴价值网络除了包括为其提供通用和专用模块的所有模块供应商以及一些营销商、渠道商等配套企业构成的网络系统之外,还包括该网络与外界联系的“接口”。第四,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联系规则分为价值流、收益流和信息流。如戴尔就是利用构建价值网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案例,戴尔作为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其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等核心能力要素构成企业内部价值网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整合顾客诉求形成订单(电子商务平台是戴尔与顾客之间信息流、价值流和收益流的传导媒介),从外部挑选合适的计算机通用和专用设备的模块供应商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契约明确了模块企业与戴尔的收益流和价值流的分流关系,即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通过组合产品模块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模块化价值网络下的企业商业模式逻辑

商业模式是实现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逻辑,模块化企业构建价值网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盈利,在构建价值网络时需要衡量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即如何和其他网络成员共同协作实现顾客价值;第二是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提高收入来源和降低成本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两大要素。从图1可见,核心企业的商业模式逻辑为:产品或服务通过价值流从模块企业和其他配套企业流到核心企业后价值增值,最后到顾客手中,这是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与此同时,产品或服务费顺着收入流的流向从顾客手中流至核心企业,再由核心企业将一部分收入分配给合作伙伴,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而通过信息流在模块供应商、核心企业、顾客等之间的流动提高了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效率。

基于模块化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成员共同协作进行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过程是一个趋于均衡、打破均衡、价值网络解构和重构、再次趋于均衡的反复循环和变动的过程,模块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一个对现有的价值网络不断解构和重构以实现利益相关者均衡和共赢的过程。从价值网络角度来看,对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而言,企业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然后直接对整个企业内部价值网络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和价值模块的划分,确定新的联系规则,从而形成新的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对于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尽管不能对其合作伙伴和顾客的内部价值网络进行改变,但是可以依据对外部资源的需要和对企业自身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模块供应商和顾客群;同时可以调整企业内部与外部价值网络的联系规则,使其符合协作网络的需求。综上所述,模块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外部价值网络改变和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模式创新的方式主要包括五种:一是对企业内部核心能力要素进行拆分后重新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将价值模块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全新的内部价值网络。如海尔将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完全剥离出来,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内统一营销、采购和结算;二是拆离企业内部价值模块,即企业将内部的价值模块进行拆分、剥离后留下一些核心价值模块,其余外包给模块供应商或其他相关配套企业;三是增加企业内部价值模块,通过延长企业两端的价值模块,将原本属于模块化供应商和配套企业等的价值模块囊括到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中(战略中的纵向一体化),或通过某些价值模块延展同类价值模块(战略中的横向一体化);四是价值模块创新,即对企业内部的价值模块进行创新,从而塑造出企业新的核心模块或强化原有的价值模块,这种方式包含对技术、企业文化等的创新,这种创新往往难以模仿;五是以上四种方式的混合创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常见,既包括对价值模块的创新,又包括对某些价值模块的拆离和增加,同时还存在价值模块的解构和重组。

(二)外部价值网络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外部价值网络包括合作伙伴和顾客价值网络两类,对合作伙伴价值网络而言,其创新的方式即通过组合价值让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结盟和合作等方式连接更多更合适的模块供应商提供更多的产品组合,通过调整模块供应商的选择和替换,更新模块的种类和产品系列,给顾客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组合,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价值感知度;对顾客价值网络而言,创新的方式即对顾客群体和价值提供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企业的服务目标以及为其提供的价值。

(三)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创新方式包括基于信息流、价值流和收入流的创新三种类型,基于信息流联系规则的创新方式表现为企业与合作伙伴或顾客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如海尔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建立了与用户、供应商信息沟通的桥梁,这就属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创新;基于价值流的创新即改变或调整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的价值创造或传递方式,比如建立一个面向服务提供商或互补者的价值交付平台;基于收入流的模式创新即调整和顾客、合作伙伴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从而获得颠覆性盈利模式的商业模式创新。腾讯QQ就是典型案例,它以免费即时通讯(产品A)吸引顾客A群体成为它的忠实用户,以此来扩大用户基数,同时开发增值服务,如游戏、QQ秀等(产品B)从已有的基础用户中分离出顾客B实现创收和盈利。

结论

在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正取代价值链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模式,随着企业价值创造活动逐渐网络化,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构建网络来实现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的重构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本文在分析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出模块化价值网络的解构模型;进而分析和揭示企业在模块化价值网络中的商业模式逻辑;最后阐述了基于模块化价值网络重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三大途径,即基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改变、外部价值网络改变和界面联系规则改变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Baldwin C Y, Clark K B. Design rules: The power of modularity[M].The MIT Press, 2000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Baldwin C Y, Clark K B.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5)

4.Schilling M A, Steensma H K.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5.Zott C, Amit R, 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 37(4)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水稻种子;价值创造;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82-06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Value Creation of the Seed Chain:

Taking the Rice Seed Chain as an Example

CHEN Xin-xin,LI Y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alue creation about the domestic rice seed industry based on the former study of composition of rice seed’s value elements was built and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ain links of the rice seed industrial chain was m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nal core value, internal general value, appearance, brand, advertising and service accounted for rice seed’s total value of 35.90%, 20.36%, 9.86%, 13.10%, 8.62% and 12.16%,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 production link, agency link and retailing link accounted for the seed’s total value of 35.64%, 30.49%, 17.74% and 16.13%, respectively.

Key words: rice seed; value creation; industrial chain

种子是农资中的核心产品,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内外农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种子产业要发展也就意味着其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提升,也即是要提高产业链的创造能力。但目前,有关种子产业链的研究还较少,只有少量关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研究。本研究以水稻种子产业为例,在总结相关文献[1]的基础上,确定水稻种子价值构成要素,通过构建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评价模型并展开具体评价,测量产业链行为主体的价值贡献,探讨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规律,为提高中国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及价值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中国种子产业整体竞争力提供参考。

1 研究动态

1.1 产业链及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理论综述

产业链理论源于西方。亚当・斯密(Adam Smith)最早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理论被认为是产业链思想的起源。国内对产业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傅国华于1990年在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问题时最早提出支柱农产品“产―加―运―销”或“产―运―销”的产业链,目前产业链研究扩展到包含能源、文化、建筑、服装、生物技术、医药、旅游、现代物流等的广泛领域。

美国学者Larry[2]最早为种子产业链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种子产业链是受政府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的一个组织种子生产和流通的体系,它对各类种子质量进行严格的试验。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种子产业链价值属性方面研究大都集中在价值分配上。比如国外学者Kothandaraman等[3]对玉米种子产业链的价值分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影响企业获取价值的诸多因素,如制度环境、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决策、替代商品情况等。此后,李艳军等[4]以油菜种子为例,发现了种子经销环节利润率过高的现象。黄钢[5]以及张雨[6]通过对水稻、玉米杂交种子产业链的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是目前看来,针对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不多,孙丽[7]和冯思思[8]分别以油菜和番茄为例对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育种或研发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贡献最大,然后依次是生产开发、批发和零售环节。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种子产业链以及种子产业链的价值属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但对于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研究并不多见,针对水稻等粮食作物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研究更是极少。

1.2 种子价值构成要素的理论综述

种子价值要素是构成单位种子总价值的主要元素或对种子价值增长有贡献的因素[9]。目前,国内外直接针对水稻种子价值要素构成的研究较少。有部分学者结合对农户的调查,从农户视角对种子价值要素进行了提炼。比如,刘锐[10]认为,影响农户购种行为的因素依次是种子质量、种子价格、品种和品牌。此后,李艳军[11]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油菜种子的价值要素主要包括种子质量、品牌、服务和销售宣传。在此基础上,孙丽[7]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油菜种子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品牌、种子外观、广告促销、技术服务六大类,其中内在核心价值对农户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品牌;而对不直接影响其收成和收入的因素如种子外观、促销、广告、技术服务等看重程度相对较低。此后,李艳军等[12]通过对番茄种子的研究提出类似观点,认为番茄种子的价值要素包括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服务要素、外观形象、品牌要素及广告宣传。

本研究根据蔡玲新等[1]基于农户角度对水稻种子价值要素构成的分析,将水稻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部分,其中内在价值包括内在核心价值和内在一般价值2个要素,外在价值包括外观形象、品牌、宣传保障和服务4个要素。本研究采用的水稻价值分类见图1。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以水稻种子产业链的终端产品水稻种子及其所附着的品牌、宣传保障、服务等为产业链总价值承载物,结合文献分析,得出终端产品的价值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价值要素对总价值的贡献,各环节对每一价值要素的贡献,各环节对产业链整体价值创造的贡献的顺序展开分析。

2.2 问卷设计与样本

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水稻种子价值六大要素分别是: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外观形象、品牌、宣传保障和服务。根据当前中国种子产业的现实状况将种子产业链分为研发、生产与开发、和零售4个环节。以价值要素及对总价值的贡献、价值创造环节及对价值要素的贡献为主线设计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以及被调查者所在公司的名称、地址、注册资本和主营业务等方面;②水稻种子各价值要素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以及每个环节对各价值要素的贡献度,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课题组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对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的种子企业(研发与生产环节)、县(市)级种子商及乡镇零售商进行深入访谈和调研。本次调查共获取研发与生产商问卷48份,县级商52份,乡镇零售商12份。为保证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信度,对被调查人员的选取设置了条件。种子生产研发企业一般选取经理及以上职务的人员为调查对象,他们对种子行业及所在公司的总体情况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而其回答有一定的可靠性。对种子县(市)级商及乡镇零售商一般直接对其负责人或店主进行调查。其中,商样本中,30~45岁的约占8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约占79.3%,这部分人文化程度较高,由于正值中青年,他们有着创业的激情,善于观察,干劲充足,工作经验也非常丰富,对种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思考。乡镇零售商也都集中在中青年,文化程度与生产商和县级商稍有差别,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零售商约占31.8%,但他们都多年从事种子销售工作,经验丰富。

3 水稻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实证分析

3.1 各价值要素对种子总价值的贡献率

通过让被调查人员对6种价值要素分别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进行估计,测量各要素对总价值的贡献。具体测量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内在核心价值是各环节均比较看重的要素,而外观形象及广告宣传并不是很关键。同时采用方差分析来判断不同环节的调查对象对于各要素对种子总价值贡献的评价是否有显著的差异(表3)。

由方差齐次性检验可得,除外观、品牌、宣传保障要素之外,其他要素的方差是齐的,因此可做进一步的方差分析(表4)。

由表4可知,不同环节的调查对象对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服务各要素对种子总价值贡献度的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即他们的评价比较一致。对于种子外观、品牌、宣传保障要素,本研究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分析,在方差不齐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均值,分析的结果显示研发厂商与商、商与零售商以及厂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评价差异不是特别显著(在显著性为0.01的水平上),即厂商、商和零售商对于外观、品牌和宣传保障要素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的评价没有差别,因此可以采用均值来表示外观、品牌和宣传保障对种子总要素的贡献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外观形象、品牌、宣传保障、服务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35.89%、20.41%、9.90%、13.11%、8.69%、12.20%。因此其重要性排名依次为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品牌、服务、外观形象、广告。

3.2 产业链各环节对种子各价值要素的贡献率

分别将每一个调查样本评价的各环节对各个价值要素的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同时乘以该样本评判的这一要素对总价值的贡献度,以此数据为基础,并以不同环节的调查对象为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环节的评判较为一致,并没有高估自身所在环节的贡献,也没有低估其他环节的贡献。因此,可以用均值代表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的各环节对各价值要素的贡献度。

1)各环节对内在核心价值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内在核心价值贡献的评价归一化之后的均值见表5。由表5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内在核心价值的贡献分别为52.28%、26.20%、11.69%、9.82%,即研发环节对种子内在核心价值的贡献最大。

2) 各环节对内在一般价值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内在一般价值贡献的评价归一化之后的均值见表6。由表6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内在一般价值的贡献分别为41.98%、38.75%、10.48%、8.79%。

3)各环节对外观形象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外观形象贡献度的评价归一化后的均值见表7。由表7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外观形象的贡献分别为23.61%、45.44%、18.85%、12.10%,即生产环节对种子外观形象的贡献最大。

4)各环节对品牌价值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品牌价值贡献的评价归一化之后的均值见表8。由表8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品牌价值的贡献分别为23.25%、32.23%、24.97%和19.55%,即对品牌价值贡献最大的是生产和开发环节,其次是商和研发环节,零售商环节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是各环节对品牌价值的贡献度的差异并不是特别大,即各环节对品牌的构建都比较重要。

5) 各环节对宣传保障价值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宣传保障价值贡献的评价归一化之后的均值见表9。由表9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宣传保障价值的贡献分别为13.88%、33.25%、33.32%、19.55%,即生产开发与环节对宣传保障价值的贡献最大,其次是零售商环节,最后是研发环节。

6)各环节对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不同主体对于各环节对服务价值贡献的评价归一化之后的均值见表10。由表10可得,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服务价值的贡献分别为14.36%、27.16%、29.83%、28.65%,即对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是商和零售商环节,研发环节的贡献较小。

3.3 产业链各环节对种子总价值的贡献率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知,产业链各环节对各要素占种子总价值比例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不同环节对于各环节对各要素贡献度的评价也没有显著差异,即不同环节对种子各价值要素占总价值比例的评价是一致的,不同环节对于各环节对各要素贡献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调查所得的数据较好。

对于产业链特定环节对种子总价值贡献的计算采用如下方法:首先用归一化之后的各价值要素占总价值的比例乘以归一化之后的该环节对各要素的贡献度,得到该环节对不同价值要素的贡献比例,然后将该环节对所有要素的贡献比例相加。以研发环节的计算公式为例:

研发环节对种子总价值的贡献率=研发环节对内在核心价值的贡献率(归一化)×内在核心价值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归一化)+……+研发环节对服务要素的贡献率(归一化)×服务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归一化)。

由表11可知,各环节对种子总价值贡献的方差都是齐的,可以进行方差分析;表12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环节对于各环节对种子总价值贡献度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在0.05的水平上),即不同类型的样本并没有高估其自身所处环节的贡献,也没有低估其他环节的贡献,因此可以用其均值表示其贡献度。根据上文中的计算公式,可得出不同环节的贡献度分别为:研发环节为35.64%,生产与开发环节30.49%,商环节17.74%,零售商环节为16.13%,详见图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水稻种子内在核心价值、内在一般价值、外观形象、品牌、宣传保障、服务占种子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35.89%、20.41%、9.90%、13.11%、8.69%和12.20%。

2)研发环节、生产与开发环节、商环节和零售商环节对内在核心价值贡献的比例分别为51.36%、28.07%、11.34%和9.23%,即对内在核心价值贡献最大的是研发环节;各环节对内在一般价值贡献的比例分别为42.10%、40.22%、9.78%、7.90%,即对于内在一般价值贡献最大的是研发与生产开发环节;各环节对外观形象贡献的比例分别为20.75%、49.49%、18.24%、11.55%,即对外观形象贡献最大的是生产开发环节;各环节对品牌价值贡献的比例分别为22.40%、33.00%、25.80%、18.80%,即对品牌价值贡献最大的是生产和开发环节,其次是商和研发环节,最后是零售商环节,但是各环节对品牌要素贡献度的差异不太大,即各环节对品牌的构建都比较重要;各环节对宣传保障价值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3.13%、32.50%、32.63%,21.74%,即生产开发与环节对宣传保障的贡献最大,其次是零售商环节;各环节对服务价值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2.89%、27.91%、30.67%、28.53%,即对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是商,但是生产与开发和零售商2个环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水稻种子产业链不同环节对总价值的贡献度为:研发环节35.64%,生产与开发环节30.49%,商环节17.74%,零售商环节16.13%。

4.2 建议

首先,种子企业只有充分了解种子价值要素的构成情况,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水稻种子的产量、抗性、发芽率及米质等因素决定了种子的生命,是种子企业取得差别优势的关键。因此,种子企业应该将提升种子的内在核心价值放在首要位置,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种子的研发和创新;与此同时,辅以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案及以功能诉求为主的包装,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法规以促进种子产业链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价值创造和利益分配匹配原则,承担产业链价值创造的主体在产业链中的获得的利益应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匹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维持产业链健康的运转。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种子和零售环节利润率很高,研发与生产环节反而过少,这与其创造价值的比例恰恰相反,导致研发环节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投入,良种的选育和开发力度不足。作为整个产业链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核心环节,种子研发企业的规模和科技实力直接制约着种子产业的整体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研发的滞后会制约整个种子产业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种子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集团,从而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育种研发环节;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减少不规范的竞争和寻租现象,避免种子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无效或低效漏出,力求产业链价值在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中被分配。

参考文献:

[1] 蔡玲新,李艳军,俞 芳.水稻种子价值要素构成分析――基于农户角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9-32.

[2] LARRY DOUGLAS. A Study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ing farm struc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declin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agriculture[J].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1980,9:325.

[3] KOTHANDARAMAN P, WILSON D T.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value-creating networks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1,30:379-389.

[4] 李艳军,李崇光,杨光圣.基于农户角度的商品种子价值要素效用评价――以油菜种子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58-59.

[5] 黄 钢.湖北优质稻种植下滑[N].粮油市场报,2005-01-02(1).

[6] 张 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利润分配状况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5):20-22.

[7] 孙 丽.油菜种子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8] 冯思思.产业链视角下中国蔬菜种子产业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9] 李艳军, 李崇光. 我国种子经销环节利润率高的原因分析与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4(9):40-41.

[10] 刘 锐.对玉米种子经销商和种植户购种行为心理分析[J].中国种业,2008(2):34-35.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价值网络 价值模块 特征

1、价值网络定义

1.1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价值链首先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提出,波特认为,价值链是组织内部和外部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有形价值链也可以被称作物质价值链,这就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这一商品或服务被创造的过程,包括采购、进货、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虚拟价值链也可以被称为知识价值链,包括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和隐性知识,像品牌管理、产品设计等这些创新元素都属于虚拟价值。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变的多元且动态化,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价值链的局限性。方润生,李垣(02)认为价值链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分析工具,它只看到企业内部相对稳定的官方活动,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生产营销,而看不到大量存在并越来越重要的非官方价值活动,邹颖(06)指出用价值链研究企业会过于强调企业内部,强调价值链内竞争,未从需求角度出发,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价值链具有较难改变性。

随后在价值链的基础上,价值网络的概念出现。Mercer顾问公司著名顾问Adrian Slywotzky于1998年在《利润区》中首次提出价值网的概念。书中指出,由于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促使企业将传统的供应链改为价值网,以此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利润区》中的定义:“价值网络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它将顾客日益提高的苛刻要求和灵活以及有效率、低成本的制造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快速配送产品,避开了高昂的分销层,将合作的提供商连接在一起,以便交付定制的解决方案,将运营提升到战略水平,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1.2. 价值网络的不同角度定义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价值网络的定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顾客导向定义:Kathandaraman和Wilson(2001)认为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为核心的一种价值创造体系,价值网络追求的目标是优秀的客户价值,价值网络的理念基础是合作共赢,不同成员的核心能力是价值网络运行的关键。周煊(2005)定义,以客户价值作为企业的战略考虑出发点,形成企业价值网络,并运用战略联盟、并购等多种手段,管理价值创造,构造价值管理体系。价值交换定义:VemaAllee(2002)把价值网络定义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进行有形和无形价值交换的复杂的关系网,后来此人(2008)对此概念进行更完整描述,认为价值网络是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进行交换的机制,在价值网络中组织或人们将无形和有形资产转变成可转移的资产,通过交换转移,达到不同的目的。模块化定义:余东华,芮明杰(2005)提出,随着科技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开始以价值模块为基础进行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断开为价值模块,价值模块整合成为更具有竞争实力的价值系统,即价值网络。

2、价值网络研究现状

2.1 价值模块与价值网络

朱瑞博(2003)指出,价值模块是一种具有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组成完整的系统,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具有独立功能的半自律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余东华,芮明杰认为,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即模块化网络组织。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价值,是模块化网络的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引导价值的合理流动,这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模块化网络组织中,组织内部的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闫中锋,刘东(2006)指出,企业价值网络形成过程,是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品牌整合的文化整合过程,而企业价值网络通过对不同企业能力要素组合,使企业共享模块化经济提高竞争力。

2.2 价值星系与价值网络

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通过裂变、分解,可以形成具有兼容性、可重复利用、符合页面标准的价值模块,这些模块重新整合成新的模块化价值链,各个企业再将各自的价值链连接起来,成为企业之间的价值星系。价值星系逐渐演变成,包含供应商、渠道伙伴、服务提供商以及竞争者等等,企业价值网络。

价值星系是存在在许多企业间的中间组织,是一个价值创造系统,是企业的引力集合。在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成员,包括作为“恒星”企业的经纪人公司、供应商、经销商、模块化生产企业、合伙人、顾客等,一起合作创造价值,通过“成员组合”方式,进行关系与角色的重塑,以新的协同关系,甚至是新的角色,共同再创价值(Reinvest Value)。

价值星系与价值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恒星”企业。价值星系,包括企业间的“恒星”企业与围绕在其周围的普通“行星”企业,而在价值网络中却没有强调此概念。

罗珉(2006)认为,无论是说价值星系还是价值网络,企业的创新不再单纯指产品的创新,而是价值创造方式的全部改变,一个成功的公司,分析价值战略的焦点不是在公司、产业本身,而是整个创造价值的系统(the value-creating system)。他们关键的任务,是这些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构造,在一个系统里,以新的方式、由新的参与者,实现价值创造。

2.3价值网络的特征及竞争优势

Normann& Ramirez,1994;Weiner,Nohria,Hickman,& Smite(1997)认为,价值网络更适合于那些与其他公司和顾客关系紧密的企业,例如银行、保险、广告、互联网等,这些企业不像制造业,除了企业内部活动外,外部联系更重要。Jeffrey L. Funk(2009)认为在价值网络中,企业创造的价值带来的外部效应更多,所以能创造更多的消费者,给更多企业带来利益。价值网络包含更多的企业,相互之间影响的角度也更多元化,对消费者的需求更敏感。Verna Allee认为,价值链中在产品提供商和顾客之间,价值的交换是单向的,而在价值网络中,除了产品提供商和顾客之外,多个部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价值的流动与交换是朝着多个方向的。价值网络中,企业或个体交换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直接的交换,例如,商品、服务和财务;知识交换,例如,经验、方法、技术等;无形收益的交换,像顾客忠诚度、团队意识、企业形象提升等。在价值网络中,知识和无形收益的交换十分重要。

傅代国,田小刚(2008)指出,价值网络中常具备一个核心企业,可看作为一个节点,核心企业通常具有不可被替代的核心技术,其他企业需要与核心企业进行资源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价值。

价值网络更加注重客户价值,从客户角度出发。周煊(2005)认为在信息时代,新兴的企业运作模式本质,是更有效率地让渡客户价值,企业价值网络具备网络经济效应提供更多的客户价值组合、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客户总成本、风险对抗效应使客户获得更为稳定的价值让渡、粘滞效应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速度效应节约客户宝贵的时间。李海舰,原磊(2005 ) 认为,价值网络更具备交互性。

2.4价值网络研究内容

企业价值网络研究对外部价值网络研究关注较多,内容包括构筑价值网络战略模型,价值网络在中小企业、跨国公司的研究。还有吴晓波等人(2005年)选取中国3G业务,讨论价值网络在3G业务中的战略联盟网络化。王琴(2011)对价值网络重构下的商业模式探讨,认为该商业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将两个或几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联结为一个网络不同用户群之间通常是互相关联并协同支持的焦点企业承担平台作用通过适当的从各方收取费用使双边或多边保留在平台上。

而在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中,赵明剑、司春林等认为(2004年),近几年的价值网络文献讨论焦点集中在企业外部,即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价值关系。而事实上,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更微妙和复杂、涉及企业各个方面。赵明剑等人认为,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的价值判断所组成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文化理念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定向排斥力可以被当作是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在研究中,赵明剑、司春林首先对企业内部价值网络进行定义,后提出影响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形成的要素,最后指出,内部价值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生命周期。

方本新,张宁(2008)重点探讨了价值网络的文化概念。她们强调价值网络的构建除了战略定位、结构组织和运营上,还应该强调文化假设,创造一个开放的利于交流的文化平台。

国外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来说,价值网络的研究内容更广泛一些,Michael Ehret(2004)提出如何看待在价值网络下的客户关系管理,Verna Allee(2008)研究价值如何在企业的价值网络中交换,无形资产、价值是如何转化成可流通可交换的有用资源,且在文章中阐述分析价值网络的方法等,还有最新的Mark de Reuver(2011)研究了在价值网络中的移动服务治理机制创新,通过对手机行业企业问卷调查、分析问卷数据得出,以合同为基础的约束关系在当下运用最多。

3、文献评析

目前国内外对价值网络的研究在定义及优势上有了一致的看法,但是在国内,定量研究很少,大部分的文献都围绕价值网络这一概念展开定性论述,而国外的一部分研究,选取适当的企业,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数据处理和计量分析方法做进一步探讨,例如国外的几篇在手机行业的价值网络文献都具有更实际的关于价值网络具体应用的参考意义。所以,未来国内的价值网络方面的研究要逐渐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过渡。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

[2]亚德里安,《发现利润区》,2007

[3]周煊,程立茹,《跨国公司价值网络运作理念特征及组合价值模式研究》[J].2011

[4]赵明剑,司春林佟石,马玲,《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与技术创新》[J].2004

[5]方本新,张宁,《价值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创新意义与功能》[J].科研管理,2008

[6]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价值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

[7]VernaAllee, Reconfiguring the Value Network,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000

[8]VernaAllee,Value network analysis and value conversion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8

[9]Kathandaraman, David T.Wilson,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Value Creating Network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