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 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一、“问题取向”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质

1.目标片面化,育人功能受到限制

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着眼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然而,一些学校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把心理教育的任务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矫治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难以体现心理教育的开放性、发展性与多元性,极易将心理教育引向狭隘与极端,不利于“大心理教育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持续性健康成长。

2.课程问题化,消极暗示不断强化

近年来,心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教学设计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一般是先提出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诸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这种“重问题,轻素质"的课程取向,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致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不断的消极暗示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

3.咨询医学化,心理问题难以缓解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3]。它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障碍性医学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学校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学校心理咨询的起源深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更有甚者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医学心理咨询的问题相混淆,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被放在了“问题"焦点上。这种“重障碍,轻能力"的咨询倾向,极易给学生留下“凡来心理咨询者都有心理问题”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不难看出,上述倾向的共同之处是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过多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应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学生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现实面前,“问题取向”的心理辅导非常必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往往有一个从点到面,从少数到多数,从障碍矫正、问题解决到素质提升的发展过程。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教育不断显现出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停留在“就问题论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陷入“越着力于问题解决,问题却越是层出不穷”的怪圈现象。究其根本,“问题取向"式心理教育是将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是把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而获得意义,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观。而心理教育本身更为重要的育人价值与人性意义,却被有意或无意地怠慢;导致心理问题的深层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的作用,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心理教育也就失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动空间。

鉴于此,学校心理教育要获得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转为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即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更高层面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予以一种积极的人文关怀。

二、“积极关怀”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内涵及依据

“积极关怀”是“积极的人文关怀”的简称,它有两层涵义。一是把“人文关怀”作为心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要求在心理教育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一种贯穿于心理教育全过程,渗透于心理教育各方面的人文关怀理念,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使命。二是强调“积极”,是针对“关怀”中存在的功利倾向以及表达方式和尺度上的偏差,强调关怀中要无私而真诚,关爱中要理智而有艺术,关注中要保护尊严与人格,一切的关怀都要有“积极"的意义,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成长。

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与人们追求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相适应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就是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化成天下”就是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人文关怀已经从原来的侧重教化,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教育最需要人文关怀,也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过程,只有走近学生,真切关怀学生的内心需求,师生双主体的内心世界才会有最亲密、最深层的接触,也才能影响当事人的心灵深处。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质是关注学生的正常成长和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积极的人文关怀是教育之使命,心理教育之重任。

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教育[4]理念,当前正在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将给予理论指导。“积极心理学”[5]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认为,上个世纪以前的心理学属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领域。积极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且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它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关注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所存在的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思想给学校心理教育以重要启示,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学生的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是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路径。

三、“积极关怀”取向下学校心理教育的实现

1.目标设定:从矫治性、预防性为主走向发展性为主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目标主要侧重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易于走向狭隘与消极。“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则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培养”这一发展性的目标,这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的目标更具有积极意义。据此,一方面,全校要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品质,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就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帮助,而应引导学生对眼前具体的心理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探讨和明了问题背后深层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价值取向等根本性原因和制约因素。为此,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他们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问题,使他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缘由,从根本上解除心理困惑。

2.课程开发:由专门人员、专门途径走向课程多元化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大多依靠少数专业人员,采取课程教学、心理咨询、讲座等途径,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割裂开来,长效性难以保障。“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受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6]的影响,认为课程在学校教育领域内无处不在。无论是专门的心理教育课还是其他各科教学,都具有心理教育课程的性质。据此,要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工作队伍要求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时,要将学校整体氛围、心理教育专门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各学科教育、同伴辅导和家长支持等途径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地利用所有途径和措施,使学校相应工作自觉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之功能。

3.师生关系:从医患关系走向师生双主体交往关系

“问题取向”下的心理教育虽然重视和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但面对学生问题时,教师总会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问题学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积极关怀”下的心理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对话关系,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据此,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而且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在个别心理辅导中,心理咨询员要修正自己的角色,首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指导教师。同时要淡化来访者的疾病意识,不要轻易下“疾病”的诊断,要坚持以缓解和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主,以免来访者进入“病人角色”,导致问题和症状的固化。要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4.差生评价:从消极态度走向鼓励和肯定

当前,差生是一个十分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差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品德表现也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难教、难管,身上弱点较多,许多“事故”也常与他们有联系,他们的一些优点往往容易被缺点和不足掩盖,所以很难得到教师对他们公正、客观的评价。其实,差生自尊心强,对教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渴望教师能给予他们客观的评定,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积极关怀”视野中的差生,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闪光点,如果能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挖掘和利用其积极心理,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差生也是学生,也是受教育对象,转变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全体教师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学生多做肯定评价,谨慎使用批评、指责,尽量少用或不用处罚手段;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加以扶植,使其光大;要经常对学生做纵向分析,要避免“故意找茬专挑刺”的评价倾向。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

[2]唐小丽,钱梅,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

[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以及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2]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

 

不仅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培养积极人格、挖掘潜能。传统心理学致力于治疗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心理问题未必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而且是积极品质的增加。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主张发展积极正面的情绪。教师应侧重采用正面案例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提升自我的动力。

 

第二,教育应注重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是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积极心理品质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绪压力,加强情绪的管理,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的氛围极为重要。

 

(二)教育对象

 

不仅仅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群体,更放眼于整个社会群体。因为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更侧重于挖掘潜能,所以其教育对象除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个人能力的学生。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人格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对爱和美的感知力、创造力等。而积极人格的最佳培养方法就是加强积极体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学会满足,学会感恩,憧憬未来。

 

三、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Diener认为,心理健康具有多维性,包含了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第一,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领会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6篇

一、富士康跳楼事件对我们的警示

2010年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不仅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揪起中国人民的心,一跳、二跳、三跳……十二跳,直到十三跳,伤亡者的亲人在流泪,中国人民心里在流血,世界人民在谴责。一时间富士康成了众矢之的,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在世界人民的指责声中和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富士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但这样就会绝对避免跳楼事件的发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纵观国内企业员工的自杀事件,不仅仅只是富士康有过,其他企业如华为等也有过,而且自杀的员工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新员工,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员工自杀,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员工自身也有问题,那就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状态,甚至威胁到了员工的生命。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的社会:心理健康是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个个为生命画上句号的尸体所形成的巨大感叹号再次警示我们的学校:心理教育不能缺失,不能忽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思想状况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怕学、厌学情况严重

不少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教师讲的一些知识有的听不懂,课余时间又不好意思请教教师或同学,自己也不肯下工夫补习功课,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其次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一切都随心所欲,教师催紧了或想起来了就学会儿,教师不催或想不起来就不学,这样日积月累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越听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听,最后干脆不听,一提上课学习就害怕、就厌烦。

(2)心里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一是来自学业的焦虑。不少学生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也不思进取,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自己的学业没有信心。二是来自就业的焦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自身学历低,所学专业就业范围比较窄,加之自己专业技术水平一般,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感到渺茫。

(3)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上不起高中尤其将来上不起大学,一部分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被迫无奈选择了中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学业上都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是家庭条件不差有些家庭条件还比较好,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感觉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

(4)心里空虚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缺乏动力,整天混日子,谈恋爱、抽烟、喝酒、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架斗殴成了每天生活的内容,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教育状况

大部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就业和专业知识教育上,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却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就行了,学生一毕业就与学校没关系了,学校没必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有的学校更错误地认为心理教育是个别教育,是专门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如果学校大规模地开展心理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反倒认为这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好,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招生。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教育机构,也有专兼职心理学教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没能有效改变学生颓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没能去除学生的自卑焦虑心理,所以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三、改进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把心理教育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针对全体中职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

学校应把心理教育与招生就业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管理,提高重视程度,针对全体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2)结合实际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心理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声有色地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彻底走出心底阴影。

(3)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校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具体需求,针对一些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演讲和座谈,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并对困扰自身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中职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首先学校应该招聘一些专业教师任教,也可聘请一些专家任兼职教师或顾问。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兼任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可鼓励兼任教师上心理学教育培训班或让兼任教师去相应学校进修。最后,学校应该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并定期针对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或典型案例开会进行讨论。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心理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首先,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心理测试、文体表演、职业规划讲座、校企联谊、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去一些企业参观学习,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使学生拥有爱心,懂得感恩,不怕吃苦,意志坚强,能够承受压力,学会合作、拥有团队精神。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学教育氛围。多出反映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宣传工具,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3.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4.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通过校讯通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主动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使家长清楚地知道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爱不能发展成溺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理、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要靠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这样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溧阳市旅游学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EB/OL].省略/E_ReadNews.asp?NewsID=123

[2] 林园茜.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EB/OL].tvzz.省略/html/42/0/810/1.htm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里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10-01

一、 前言

学校的职责不止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因此,随着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体育教育深层次教学的挖掘研究也随之深入。体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同时也在体育运动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突破自我的自信心,通过户外活动的锻炼,使学生在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互相鼓励,正当竞争的健康心理。

二、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起来的,是随着个性形成的内在素质,包括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体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与知识的基础学科一样,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的基本内容,脱离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基础,势必令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从而扭曲对一些问题的正确判断和观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乐观性。[1]

(二)广泛性。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是对健康心理的强化和教育过程,与心理辅导作用不同,心理辅导着重于针对某些特定的心理缺陷或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广泛性。体育教育的心理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群体的普遍教育,是对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多方面的全面锻炼,涉及近乎心理健康的所有方面。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活动的刺激,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

(三)整体性。任何课程的教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知识传递过程中,对基本素质的协同教育。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传递一种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个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心理与身体健康的整体发展。[2]

(四)渗透性。体育课形式的多种多样,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仅仅是运动表面性的体现。集体项目的开展,是对学生团队配合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双方的对抗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通过团队的配合来实现胜利的目标,将个人与集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耐力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因此,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心理培养的渗透性已经在各个身体锻炼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 学校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活动不只是肢体参与的活动,也是脑力参与的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活动技巧的掌握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思路的开阔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运动方法与技巧,从中找到适合自身体质的运动爱好,从而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从生活乐趣中学会更多知识的机,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3]

(二)改善学生情绪状态。情绪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教育集竞赛、娱乐、身体锻炼为一体,能够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放松,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从而降低文化课学习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和不安,平衡心理,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开展的,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参与集体活动的组织与进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小组活动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个人的组织能力,增进学生间的沟通,通过对配合取胜精神的理解,启发学生各扬所长,互相帮助,使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活动后,能够扩大交交际范围,这种在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团队情感,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起到凝聚集体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意志品质是指个人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等精神,意志品质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感,它使人类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意志对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和培养出来的。参与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外界的客观困难与主观上的胆怯、畏惧、紧张等消极心理,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五)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结束学习生活后都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从社会实践中找打自己真实的人生价值。因此,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应该从校园阶段就开始由浅入深的逐步培养。体育教育中各种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从人际关系的协调到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与竞争等等。[4]

四、结语

体育教育在重新找回了自我定位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锻炼来感知心理素质强化的过程,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条件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身体健康程度影响着心理的乐观表现和面对问题与困难时的情绪与勇气。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要充分给予体育教育继续研究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凡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2):12-13.

[2] 余贞凯.浅议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45-46.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0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4总结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1篇

一、教育网络化概述

教育网络化即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传统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网络为主的学习模式。教育网络化是实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交流性成为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网络化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网络将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内容确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方式再进行明确,在网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网络化的交流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正确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之后,出现疑惑可以根据网络将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知识的补充,在不断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认知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范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其重点研究内容。其实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学习形成的某种规律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变化[1]。教育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的,当然要求学生长时间对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网络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知识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其更具有立体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然而一些相对系统的文科知识内容在表达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网络化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是根据相关知识结构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在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更加立体的,相对机械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学生进行误导。以此学生在进行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学习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的,将此现象进行改善其重点就是要将教育网络化更加现实。尤其是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针对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实行了教育网络化之后,学生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从环境上失去了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条件,是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机械化[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更加需要心灵上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时间网络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没有与同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匿名的交流,很容易导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比,学生容易形成网络性的多重人格,甚至将网络生活中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教育下,不仅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现一定问题,对身体健康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教学,在家庭环境下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教育网络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情感教育主要是来源于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行为的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偶像。因此家长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任,也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发展。学生家庭环境的构成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学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对其进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的结合,是对学生成长过程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效;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引言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改革要相应调整体育教材,更好的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使得体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做出了相关分析。

1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1.1影响学业完成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加之远离父母的情况,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心理危害,学生难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学习困难,精神常日处于紧绷状态,压力过大进而厌学,影响学业的完成。

1.2形成孤僻性格,危害社会治安

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学生就会逐渐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和他人,长期处于自卑的状态中,又会不愿意与别交往,逐渐变得孤僻偏执,这样脆弱的性格难以在社会中生存,长此以往便会与社会脱节,自己走向抑郁的深渊,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在校大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步入社会之后就会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当前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革,学生要没要健康积极地心态应对社会的挑战,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自杀或杀害他人、仇视社会,这样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

2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调控情绪,及时发现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表情、行为、语言等都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大学体育代课老师应当及时注意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仅在体育课堂上传授技术技能,还要积极关注心理障碍学生的活动,通过体育项目减缓他们的紧张不安情绪,积极沟通,从而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

2.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品格

学校体育课通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项目,采用公开的方式和规则让同学们超越自我、体验生命价值的延续,让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得到锻炼,锻炼学生们培养出坚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这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3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的原因。体育课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可以有效促进双方互动。这种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教师能通过体育教学了解学生,并且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生活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面对挑战的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途径

3.1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这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开展的课程也流于形式,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相关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一般为辅导员指导。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较为困难,所以将大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融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各个领导人应当重视起来,将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融合起来,两者并驾齐驱不可分割,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心理素质也有所加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3.2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定下切实目标

大学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帮助同学解疑,制定切实目标,在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完成课堂任务的信心,促进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心理健康的目标也能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3.3体育教学全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建立中等程度的焦虑,让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动机并且有把握可以完成课堂任务,保证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在体育课舒解心结,与同学老师交流,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3篇

1.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整个医学目前呈现出4个特点:①基础医学已在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到了量子水平,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的疗效和机制。②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进行社会预防。③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④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模式,是先基础后临床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连续统一,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全方位的开展教育,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并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1.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发展,不仅要继续培养“学院式”、“个人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科学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设计和试验水平,尤其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发展观。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尤其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想像。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创新中的灵感和想像,对于开发智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倡广泛的学习和打破常规的思考,在尊重客观科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强化医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重专业知识,轻社会知识;重专业建设,轻个性发展;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等,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院校,突出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世界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就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争得了21世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一位优秀的医生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还必须对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有基本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断水平,并尊重患者,以协调医患关系。因此,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促进医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的改变等等,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界面,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因此,时代要求我们跨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2新形势下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医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还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医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21世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以往的以帮助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为主转向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医学生心理发展及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切切实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将我们的医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有现代的医学技能,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合格的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我们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医学生以后的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还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2.2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要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知识的学习,而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还要通过专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心理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等,逐渐掌握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调节、心理平衡达成的方法,从而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挑战。

2)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正确确立和评价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成分发挥自己个性能力的同时,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融洽相处、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要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采取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为将来疏导病患的心理障碍打下基础。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近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得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扭曲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心理引导。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素材,比如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积极的引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侵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很多信息是负面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比如有的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报道,以一种偏离了正轨的视角去报道暴力事件,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社会暴力事件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到恐惧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不仅在心理课、思想道德课程上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语文课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加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用。

(三)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加强延伸至课外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老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将心理健康的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因此使得教师不能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导致因为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内涵之一,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要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成功的心理教育,也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加强心理教育需要教师调整自身的情感状态,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与诚信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课堂环境,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教师带着感情叙述着文章中的内容,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那种送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新闻等,让学生可以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上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抵制。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使得这些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当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幻灯片,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划分出来,用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讲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讲出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弘扬,从而唤起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去生活和学习,防止心理问题出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加强自身亲和力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避免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同样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往往比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观。因此课外实践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教育,从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各种实践活动消息,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进来;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敬老院服务、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人性关怀的力量,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各式总结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方名著等进行阅读,从而将自己读书之后对名著的内涵与主旨的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对其中的各种人性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创新发展。

(四)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内容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心理水平的考核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充分结合,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文思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结合课外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让文本与学生心灵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3]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4]郭玉群.“三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心理 教育 研究

现代社会是现代人的竞争,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大学生在适应、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教育部对12.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有20.3%存在心理问题;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26%的存在心理问题;云南师范大学调查发现有26.7%的存在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统计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山东医科大学统计:14年的休学者中精神病患者占首位;同济大学对15年学生死亡原因分析自杀占首位。从以上事实看出,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即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学校的条件即学生、教师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等。还有“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教科书、资料等”。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程理论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理解要更上一个层次,树立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1.1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加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使课程的内容更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1.2促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突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课本或者教材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向学生宣读心理健康的知识,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1.3促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特征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重视与加强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

2.1利用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在学校中开设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普遍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教科书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而这些客观物体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难以确定。开发一定的活动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通过邮箱、信件、电话、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等活动。这些资源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多种途径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如心理讲座、学校研讨会、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等。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学校好于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3.1对大学生的研究

现代课程关注学生自身身心状况、学生生活和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而要使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特别是高职院校。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有所不同的,而现有的资料都笼统地讲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一般特点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心理特点。

3.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随着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职业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并非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可以直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对待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材料有一个选择、取舍和整合的过程,从而使经过加工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

3.3教育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职业学院在开展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调节好自己的意志品质。

3.4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确定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是指学校全部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仅要着重研究学生、开发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和整合材料,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从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自身的形象等问题。

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

在学院范围内举行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座可以解决一些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开设心理卫生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咨询活动,以利于促进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求助动机。正确地对待心理咨询工作,咨询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商量、建议、帮助、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工作者帮助求访者认清他们的问题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