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项目编号:201413989013Y;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媒体态度、网民属性、政府处置因素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ZDG2014030。 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的新浪微博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个体位置角色指标和子群分析指标两方面,挖掘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关注子群间的弱联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食品安全;企业预警;舆情预警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它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阵地。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公众可以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舆情[1]。

近年来,在企业危机的各类事件中,网络正在演变为诱发、扩散、影响企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形成强大的“井喷型”舆情,而喷涌的网络舆情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和存续[2]。可见,企业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人们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因此,企业制定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预警能力,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1、研究设计

1.1 食品安全问题网络舆情概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经过网络迅速传播,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如2014年“上海福喜肉”事件导致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所有相关产品被停止销售、使用;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导致强冠企业等多家企业卷入法律责任的漩涡。在这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企业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危机。

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角”,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可能引发网民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恐慌。不仅使涉事企业在声誉、生产经营、证券市场的信用资本在短期内大量流失,甚至会产生整个行业巨大的负面效应[3]。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整理2014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基于“台湾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构造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以新浪微博为数据搜集平台搜索台湾地沟油舆情事件,根据微博的转发关系:若成员A转发了成员B的信息,则代表A与B的联系为1;若成员B没有转发成员A,则B与A的联系为0。通过数据整理,构建349×349邻接“转发关系矩阵”,并生成“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关系图,对其生成的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1。

图1直观地展现了“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结构。比较重要的4个节点编号分别是1(微博 ID:王志安)、4(“陶蛋520”)、57(“西西福厮”)、67(“今晚报”)。由图看出,1、4、57、67这4个关键节点实现了此微博的信息贯通,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舆情跨群体流动,社会影响不断加深。

2、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 SNA)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需要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某一特定范围内行动者的关系状况,寻找关系的特征以及发现关系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内容有中心性分析、结构洞分析、凝聚子群,上述指标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个体位置角色指标和子群分析指标两类。

2.1 关键节点挖掘

2.1.1 中心性。中心性是衡量个体位于网络中心程度的指标,反映个体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中心性指标主要有3类,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

a. 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测量的是一个点与其它点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如果一个行动者的点度中心性越大,说明该行为者处于中心位置,拥有较大的权力。计算“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点度中心性(见表1)。

由表1可见,在该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中,点度中心性最大的为编号为1的行动者。该行动者处于传播网络的中心,说明其拥有的权力最大,信息资源掌控能力最强。而其他行动者的点度中心性普遍较低,仅仅充当舆情信息的受众,在舆情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编号为1的行动者。因此,企业在舆情预警和监控过程中要重点监控编号为1的这类处于传播网络中心的行动者。

b. 接近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是行动者与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接近程度。如某个行动者的接近中心性的值越小,说明该行动者与网络其他行动者之间越接近,独立性越强,则在获取信息时越不易受其他行动者控制。计算“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的接近中心性(见表2)。

由表2可见,编号为1的行动者接近中心性的指标值最小。表明该行动者能通过最短的路径与其它行动者联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接近中心性指标值较小还有编号为4、143、67等的行动者,其他行动者的接近中心性都比较大,说明他们在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1号行动者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加强对编号为1的这类独立性强的行动者监控,是企业网络舆情预警的重点工作。

2.1.2 结构洞理论分析。结构洞是一种定位网络舆情领袖的方法,是网络中控制舆情流动的“阀门”。舆情行动者在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在舆情事件中占据的主导权越大。按照行动者的有效规模(由大至小)和限制度指标(由小至大)排名情况,整理结构洞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编号为1、143、67、4的行动者有效规模较大,说明网络冗余程度较低,该行动者在传播网络中的地位重要,对其他行动者控制力较强。同时,有效规模较大的4个行动者的限制度指标值都较小,表明这些行动者不易受其他行动者的控制,更易获取信息资源。另外,表中行动者的等级指数都较小,说明行动者约束性差别小。综合有效规模值、限制度值和等级指数值可见,编号为1、143、67、4的行动者在传播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可获取更多非冗余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舆情传播范围。

2.2 凝聚子群分析。迄今为止,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凝聚子群”的含义,大体上说,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4]。

2.2.1 成分分析。成分分析是建立在“子群内外关系”基础上的凝聚子群。成分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群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5]。对“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做成分分析,发现该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只有1个成分。表明该网络是连通的,网络中每个凝聚子群不仅内部存在关联,而且各子群之间也存在联系,即信息可以实现大范围流动。因此,企业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必须做到迅速有效,尤其在企业负面信息迅速传播前,企业应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从而减小其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2.2.2 k-核分析。k-核分析是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k值的大小标志k-核的松散程度,如果k值越大,表明k-核越紧密,反之,k-核越松散。对“台湾地沟油”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进行k-核分析(见表4)。

由表4可见,共有16个行动者k值最大(值为2),占据该事件舆情传播网络行动者总数4%,表明传播网络中行动者之间联系较松散,不存在联系紧密的凝聚子群,但是弱联系同样会影响子群间的信息传递。

3、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企业网络舆情预警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社会网络分析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搜集2014年“台湾地沟油”网络舆情的转发数据,构造“台湾地沟油”网络舆情传播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此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结构和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企业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络结构并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得出以下结论:

(1) 发挥“意见领袖”导向作用

通过中心性的测量,点度中心性较高、结构洞较多、接近中心性较低的行动者通常是舆情网络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导致企业网络舆情持续传播的关键节点。因此,企业需认真挖掘“意见领袖”,加强与其密切合作。在企业出现消极网络舆情时,与“意见领袖”协调联系,改变其中心性和结构洞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此外,企业应重点培养中高管理者成为“意见领袖”,使其占据结构洞核心位置,发挥小规模网络结构的优势,抑制消极网络舆情传播速度。

(2) 重视网络子群弱联系

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发现该网络舆情传播网络是连通的。网络结构中各子群间以及子群内部成员间呈现出弱联系,即不存在紧密的凝聚子群,导致网络舆情传播较为松散。但是网络中弱联系同样会影响信息传递和舆情范围。因此,在监控网络舆情时,企业可适时引入舆情引导者,发挥弱联系的桥梁作用,使其引导或改变众多处于边缘的行动者观点,避免消极网络舆情在较短时间内的扩散和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全兰.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及预警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2,02:34-37.

[2] 方付建,任一奇.企业舆情危机事件:诱因、态势与应对[J].情报杂志,2012,03:25-28.

[3] 林萍,黄卫东,洪小娟.全媒体时代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12-16.

[4] Wasserman, S., & 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and Appl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4.

[5] 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6):92-97.

作者简介:

董凯欣,本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傅荧,本科,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网络舆情 监测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6;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55-02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屡屡发生,网络舆情风起云涌,如果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国人消费信心,冲击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所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3年3月初,发生上海黄浦江上游大量死猪漂流事件,一度引发临河居民的高度紧张和上海市民对自来水安全的严重担忧,甚至暴露出死猪回收加工销售产业黑幕,引发舆情震荡,浙江嘉兴当地生猪收购价目前远低于全国水平。嘉兴市政府公开信息,通报生猪死亡数据,同时也试图为嘉兴生猪养殖业正名,死猪投江行为并非嘉兴一地,应扩大调查范围,政府严查打击死猪回收加工销售黑色产业是有效的,增强猪肉制品的消费信心。按照嘉兴当地畜牧部门的说法,生猪的死亡率在3%之内都是正常的,不是中毒死亡,只是现有死猪处理池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死猪的处理需求,新的处理池已在建造,近期就能建好。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安抚居民表示水质已经没有问题,目前居民供水已恢复正常。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对方法有了不小进步,下一步应该让舆情监测引导进入更加系统科学的轨道。

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数据世界,只有广泛占有数据和精准分析数据才能洞察人心、掌握行为规律,得到更多价值。网民每天产生无数上网行为,如浏览、评论、转发、聊天、网上购物、看视频听音乐、收藏、推荐等,借助收集分析网上行为的软件,网民的信息数据会分类显示在数据库里,如果有负面舆情出现,利用关键词抓取和监测技术就会根据级别做出预警,提示管理员及时有效回应处理,尽量不让负面舆情发酵。

“谷歌有一个名为‘谷歌流感趋势’的工具,它通过跟踪搜索词相关数据来判断全美地区的流感情况。如果有大量人搜索一些关键词,比如温度计、流感症状、胸闷等,系统就会进行跟踪分析,创建地区流感地图。其结果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体一致。”[1]可见网络数据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舆情监测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保障数据的覆盖面和数量积累,然后是对数据精准的解析和利用。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保障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要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保障,还要及时升级信息传播技术。要有充足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热点。同时邀请来自食品行业、食品监管、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助监测,并对监测引导过程进行评估,协助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协调政府工作。监测团队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事件和危机中揭示真相,充当意见领袖角色,与偏激舆情进行论战,与网民互动。技术层面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加强与IT行业合作,采用或共同开发舆情监测软件。监管部门应该设置完备的监测站点,按不同层级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地市等三级,或按区域和省份划分,结合每个监管部门内部的监测站点,对热门话题和舆情密集的网站加强监测,增强对舆情的分析,重点掌握不良信息的来源和走向,澄清事实,必要时进行人工过滤,中止传播。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常规和重点两个类别。对于热度一般、影响力不大的舆情,监测机构采用常规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趋向,可联合网站管理方和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疏解,防微杜渐,遇有重大舆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应对。

当产生危机事件和敏感话题时,需采用重点监测。盘点2012年涌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突发舆情,如甜点细菌超标、牛奶毒素、塑化剂超标、速生鸡等,这些舆情爆发性强,变化扩散快,急需充分掌握舆情信息,进行高强度分析,找准主攻方向和症结来应对。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迅捷性、交互性和非理性,其监测范围应包含: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情况、有关部门的反应及处理、媒体报道评论、网民热议等,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制度、政策形成的舆情,食品安全突发舆情和危机舆情,还需重点监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来源和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类、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网络论坛等互动社区信息、网络社交类媒体信息、网络视频类媒体信息、网络访谈和网络调查类信息、维权网站类信息等。

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在舆情收集和筛选阶段,主要是采用搜索引擎、舆情监测软件自动抓取食品安全特定关键词获取相关网页信息,加上人工甄别,滤除不切题信息,将文章标题、摘要、来源IP、时间、点击数、评论互动数、图片数等信息提取出来,高效准确完成收集和筛选任务。搜索引擎主要采用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如安全、残留、超标、污染、有毒、致癌、致死等常用敏感词,也包括一些突发热词,如三聚氰胺、塑化剂、速生鸡、细菌超标、毒奶粉、死猪等。监测软件主要是针对指定IP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的信息,计算话题热度。

在舆情跟踪和研判阶段,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可以初步判断舆情状态和走势,最后汇总形成舆情报表,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当下热词,提高效率。舆情跟踪追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从正面、反面和中立几种立场来统计舆情分布及变化。网监员可以作为搜索引擎和监测软件的执行人和校对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和活跃用户在网络中浏览信息和亲身互动,这种直面舆情的方式监测范围虽较小,却丰富真切。另外,要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汇总以往食品安全舆情案例或模型,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将新近收集的信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对照数据库数据标准进行比对,初步确定预警等级。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技术

所谓舆情预警包含危机报警和应急预案两部分,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时,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计算分析,结合食品安全网络数据库案例和模型,判定舆情预警级别,适时通报并提供预案,早应对早化解,避免仓促慌乱和失当。我们以方正智思舆情系统为例,以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为核心,提供舆情收集、分析和服务等手段,实现智能网页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我们建议舆情监测系统要总结以往舆情应对案例,通过自动发现和追踪热点,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根据级别设定监控范围和监控周期。

根据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设置阶梯预案,分级应对。可按颜色分为四级:蓝色警报(一般)、黄色警报(较大)、橙色警报(重大)、红色警报(特大),从蓝色警报起开始密切关注,实时跟踪监测,通过网监员和意见领袖主动引导;遇到黄色预警时,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占据舆论主动;遇到橙色预警时,须上报更高级别管理部门,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采取必要法律手段进行化解;遇到红色预警时,动员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广泛参与引导,化解危机。

五、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如网络信息海量复杂、食品安全焦点繁多,对监测队伍来说确定重点并不容易;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和变异;在实际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中,有的企业和政府故意掩盖真相,权威失语,谣言丛生,影响恶劣。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要与IT行业密切接触和交流,组建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多方位收集舆情、分类、建立舆情信息库,总结舆情各类模式和演变规律,并不断更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识别目标信息,对舆情多发的重点网站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舆情状况和可能趋向,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引导,增强舆情预警意识。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从海量网络信息中甄别出可能的敏感话题,在大范围爆发之前赢得主动和时间。传统舆情监测依靠人工浏览网页和经验判断,监测范围小,效率低下,标准不统一,缺乏常态机制,容易遗漏重要舆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尽早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制度,把舆情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在舆情警报发出后,系统要密切监测事态发展和舆情走向,在应对过程中,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实情,让危机事件透明化,破解谣言,安抚社会情绪。及时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不仅是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和协调,而且管理机构与网民的互动至关重要,让信息沟通替代信息封堵从而引导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源头控制,对误解和谣传及时回应,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以政府为主导保持传播力度,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新焱,金渡江.数据就是生产力[EB/OL].南方周末网,http:///content/89584,2013-4-12.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3篇

为落实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安在线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涉皖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等。旨在依托中安在线权威媒体平台和先进技术手段和报业集团深厚的人才储备,以网络舆情研判为基础,提供智库类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中安在线网络舆情监测

与分析业务情况介绍

中安在线互联网舆情分析监测产品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实现对门户、新闻、社交、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站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借助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得到的信息进行主题检测、内容提取、自动消重、自动分类、专题聚焦,并通过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时间趋势分析、话题传播分析和舆情简报、舆情专报以及舆情预警,真实体现舆情动态。中安在线最新投入近百万元购置的专用服务器,能够对国内外十余万家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每天处理信息峰值可达1000余万条,将为客户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舆情信息服务和权威、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

中安在线舆情系列产品与服务

第一,基于PC客户端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

通过软件平台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用户不需要单独部署舆情采集服务器,只需通过帐号密码登录中安在线PC客户端服务系统,即可全面监测网络舆情。用户可通过PC客户端服务平台日常监测上万家网站的新闻、博客、论坛及微博等信息。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专题设置、趋势浏览、数据分析、简报生成等各项功能,用户无需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

第二,网络舆情手机报。

《网络舆情手机报》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为重点服务对象,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从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最新网络舆情,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舆情参考。

《网络舆情手机报》突破其他手机报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媒体内容、缺乏创新的缺陷,以专业的功底为用户提供了一份真正有原创性和独家性的手机报。它将各主流网站、论坛、博客、社区、境外媒体、民间流行短信等一网打尽,通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可观数据,并以独特视角分析、归纳、总结,排出一周最热最新时事话题,多层次、全方位展现民情民意、专家态度、部门观点等舆论动向。

第三,网络舆情专供报告。

依托技术领先、覆盖最广、功能强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结合多年积累的丰富舆情专业经验和行业积累,中安在线舆情监测系统可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包括《网络要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网络舆情专报》等。除既有栏目外,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网络要情日报》(普适版),由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舆情热点进行筛选,然后对相关话题的网民言论进行梳理和深度加工,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研判。包括当日舆情热点,媒体关注度、网民主要观点等。每个工作日一期,提供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档,便于审阅及收藏。

让舆情信息服务更上一层楼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贯通的网络舆情信息应急管理平台及指挥系统。

拟结合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主持建设的全省舆情应急监测指挥系统,由省网宣办应急处、中安在线分别牵头建设安徽省政务舆情与企业舆情应急监测指挥中心,两大中心同属一级平台。构建以省网宣办为监测中枢、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各省属企业为神经末梢、中安在线为运维保障的全省舆情监测联动平台。

政务类一级平台设在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各地市和各县(市、区)分设二级和三级平台。企业类一级平台设在中安在线,各省属大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二三级平台。2015年,二级平台铺设到全省16个地市(已购买平台的地市只需进行数据端口对接),三级平台铺设到60%的县(市、区);2016年,做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接入平台。

中安在线负责该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舆情数据源配置、平台软硬件支撑、客户端部署、技术后期升级开发等工作。新媒体集团义务为省一级平台提供日常运维服务。二、三级平台以收费服务的形式提供基本运维服务与增值服务。其中基本运维服务指为二三级平台的账号运营提供整体技术支持,保障平台日常运行;增值服务指根据服务单位需求,提供的代监测、预警、分析、培训、处置及网络形象修复等。

第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体系。

拟升级原中安在线舆情中心,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大数据舆情中心,统筹发展大数据舆情信息产业。向省委宣传部申请建成“安徽省舆情信息研究基地”,引入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类公司,以及散布省内外的舆情专家资源,提升本网舆情项目的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加快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研发、内容建设。规划建设《安徽舆情参考》杂志、安徽舆情网(中安在线舆情频道),定期舆情中心研究成果;研究全省范围内的舆情应对评价体系,地市舆情应对排行榜(为市县定制考评体系)。争取宣传部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推进网民留言办理各项工作,保持安徽群众网意见征集平台、网上问政、中安论坛等网上舆论渠道通畅,为各级党委政府听取民意搭好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舆情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新媒智库项目建设,加强与社会公司、外部智库的合作。加强网上舆情处置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的网络舆情业务知识培训。

第三,进一步规范全省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4篇

1.1舆情信息获取

舆情信息获取是舆情监测的第一环节,也是做好舆情监控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舆情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搜索方法至关重要。舆情信息获取可以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

1)人工搜索。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制定热门站点汇总登记,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

2)利用专用软件搜索。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效率的智能手段,应确立正确的关键词,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1.2舆情分析研判与分级

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后,首先要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想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1.3舆情报告

为兼顾时效性和利用率,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日报、月报和专题报告制度。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常规舆情原则上应以日报形式汇总后上报,如遇到时效性强的重大舆情,可通过快报形式单独上报。同时,为整体把握舆情变化趋势和舆情监测工作进展,每月底应将该月舆情监测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编写月报并上报。对引发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除在上报中做好跟踪监测以外,还应开展专题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研究报告上报。

1.4响应程序

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进入舆情响应程序,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判明与事实相违背的信息,应及时组织相关机构或专家科学解读,权威信息,化解网民疑虑;需调查核实的,应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查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安抚群众情绪。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避免事态扩大化。

2农产品质量安全舆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足

个别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或认识上不够科学。一提到网络舆情,有的部门认为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对自己不利的;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它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网络舆情除了可以正确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满足百姓的诉求外,还可以间接提高机构的工作规范,帮助机构发现自身不足,促进机构改善自身情况。

2.2舆情监控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舆情工作人员既要具有监督检测方面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必须熟知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与规律;不仅要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信息、迅速捕捉舆情热点、甄别挖掘舆情价值、准确预测舆情走势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提炼分析、文字表达能力及丰富的舆情监测经验。

2.3多数部门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多数单位采用人工搜索、引擎检索的方式监测网络舆情。然而网络的信息量庞大,信息来源渠道极为广泛,仅依靠人工方法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效率和准确度均难以保证。专业的舆情监控软件和人员培训投入巨大,且舆情监测是一项日常性工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

3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监测工作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

舆情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各部门需有专员来负责,定期整理并上报舆情报告,处理好突发的网络事件,正确地引导舆论,倡导正能量,避免不实舆情转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2加强舆情监控队伍建设

应加强对舆情监管人员有关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及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评论员。

3.3加强财政支持

舆情监控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专业的软件和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才可以实现,而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各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4结语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5篇

涉警网络舆情的内容是多样的,如公安执法执勤活动、警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外宣传报道等;此外,涉警网络舆情易受到境外媒体的关注,并借机激化矛盾。对于公安工作而言,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其造成的现实影响具有多样的特点。真实的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具有推动作用,而失实的网络舆情将会产生多种负面影响。首先,会损害公安部门的整体形象,破坏和谐互助的警民关系,阻碍公安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引发,扰乱社会的稳定。如在海南东方市“3.23”群体性械斗事件中,大批村民烧镇政府机关和公安机关,并造成多辆农用车和卡车损毁,多家店铺被烧毁。[4]其次,涉警网络舆情在边境地区的影响更为恶劣。由于边境地区与邻国山水相依,日常联系密切,同时,部分公安工作具有涉外性的特点,政治敏感性强,负面网络舆情具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可能性,影响到国家关系;再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果某一舆情受到不良言论的引导,经过各方的“推波助澜”,将事件影响扩大化,将会影响到辖区内的民族关系。

2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洛仑兹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互联网上一位普通的网民的发帖、新闻媒体的简短报道都可能吸引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公众跟帖、转载或评论,使消息本身发生质的变化,改变事件的既定走向,正如同“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会扩展成北美洲的暴风雪”。涉警网络舆情亦是如此。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亦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公安部门任务特殊,职责重大。一方面要开展日常的执法执勤活动,如出入境旅客检查、治安管理、缉毒、缉私、刑事案件侦查等;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执行一些对抗性、矛盾性较为突出的任务,如行政执法、处突维稳等。所以,公安部门自然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正面的、真实的报道有利于宣传公安部门的工作、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但是,负面的、失实的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不法分子的鼓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歪曲,将会对公安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公安部门形象仅是其中一方面,最严重的是引发,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如201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发生的由缉私执法引起的,上千群众聚集,造成多名缉私民警受伤、多台警车受损。[5]公安部门的部分执法执勤活动,如采取强制措施、处置突发事件等,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群众理解不够深入,相关消息经常被人为加工、夸大后上传到网络上,以博取同情和关注。经过传播、煽动后,引发边境群众群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聚集闹事等,从而影响警群关系,阻碍公安工作的开展。从上可以看出,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6]

3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分析

3.1涉警舆情信息的来源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除计算机外,手机已经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大来源,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7]。在此影响下,社交网络工具发展迅猛,网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媒体地位虽然下降,但是由其引发的网络舆情却屡见不鲜。这些网络工具具有信息多样、传递便捷、方式互动、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了信息传递和民意表达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草根新闻”大行其道,并有占据主流新闻之势,信息传播的过程已经演变成由网民推动的大对话,有关公安部门的信息一旦在网上,就会迅速传播。涉警舆情信息也正源于此。

3.2监测的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是保障。面对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单纯依靠人力是无法甄别的,只有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才能控制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程序成为首选。涉警网络舆情监测程序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能够实现对境内外网络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全面监测;二是能够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主体分析、主题跟踪、热点分析和相关信息推介;三是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事件进行预测,并给出处置建议;四是根据公安各部门的管辖范围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五是能够根据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对信息进行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判断。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种类多样,如谷尼、乐思、红麦、汇金等,其功能主要有数据采集、微博信息监测、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内容抽取识别、短信邮件舆情预警、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识别、舆情主题跟踪等,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3.3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网络舆情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3.1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舆情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第一步,没有收集,监测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收集首先要确定主题内容和舆情源,主要根据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形势、用户意图和网络舆情热点来确定,并拟定收集计划,由专人负责实施,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实现舆情的早发现、早关注、早控制。

3.3.2网络舆情分析分析是舆情监测的重要一环,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效果。分析可以采取程序自动分析和人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程序自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人力进行再次确认。分析的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网民的态度、造成的影响、发展的趋势、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五个方面。分析的方法可以采取时间序列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3.3.3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时效性强,有效的预警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前提,必须要做到及时、迅速。网络舆情预警首先需要判定舆情的级别。借鉴普通网络舆情预警的经验,涉警网络舆情的预警级别可分为四级:轻度舆情(Ⅰ级)、中度舆情(Ⅱ级)、重度舆情(Ⅲ级)、特重度舆情(Ⅳ级),分别对应的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3.3.4启动网络舆情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类型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安部门应当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力求详尽、具体,当网络舆情到达某个级别之后,及时启动,组织相应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实施处置。

3.3.5网络舆情处置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要遵循“顾全大局、遵循原则、积极应对、开放开明”的原则。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网络舆情的演进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应对。面对质疑,要主动澄清,不隐瞒、不规避,争取群众的支持,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和不实信息的市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3.6网络舆情信息的补充收集与二次分析网络舆情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同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可能做到绝对完整、绝对准确。所以,对于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应对,进行信息的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

4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安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构建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4.1转变传统思想Web2.0时代条件下,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政府机构的公众舆论主导权弱化,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往往是普通民众,以往居高临下式的宣传、指挥只能对某一特定事件产生效果,但对整个社会舆论而言,其效果却是杯水车薪。网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大变革,信息一旦发出,网民群体通过跟帖、评论、转发、好友分享等方式将信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小事”经过网络传播变成“大事”,刻意的宣传、人为的加工可以将其变成“卖点”、“热点”、“焦点”甚至是“炸点”,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得不让公共管理部门心惊胆寒。所以,公安部门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关注公众意见,重视舆论的作用。出现相关的网络舆情后,及时澄清事实,杜绝隐瞒情况、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避免普通舆情事件的“雪球”越滚越大,使其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

4.2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方面需要投入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程序的设计研发、安装使用和维修升级;另一方面则需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成效。网络舆情监测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要求操作人员熟悉程序使用、具备舆情敏感性和舆情处置经验,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操作。所以,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定期培训制度,鼓励网络舆情监测人员参与培训,考取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网络舆情分析师资格等,提高舆情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4.3建立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组织管理主要是针对网络舆情监测人员而言的,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管理层面来说,提高网络舆情监测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客观上需要组织的扶持,建立配套机制,提供硬件设施;主观上,更需要监测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鼓励监测人员自我提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等形式,检验其工作的成效,并对先进个人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结束语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研判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03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13—04

据CNNIC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络作为信息時代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基于网络信息发展所形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我国,网络舆情所具备的巨大影响力和潜在破坏力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李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中指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其中涵盖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评估机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机制。郝遥、董德兵在新時期我国各级政府网络舆情掌控分析中明确提出,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是政府掌控网络舆情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戴嫒等人在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构建了4个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笔者针对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前沿,通过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研究,深入阐释李尚、郝遥等学者在宏观方面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提出的构想,同時弥补戴嫒等学者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操作机制的不足,为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研判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1 建立网络舆情预瞀研判机制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就是对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的数据挖掘、监测、比对分析整理以及按照综合性研判指标实施预警的过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一个网络公共安全活动体系,它包括多层次、多机构、宽渠道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机制,权威性、時效性的舆情预警研判机制以及社会联控处置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网络舆情数据挖掘能力,并且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实施高效权威的预警评估,按照联控处置预案对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对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意义不言而喻。

1.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信息化時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现如今,信息化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形态正从工业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由于网络的出现,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它已然成为社交通讯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已经衍生成为一个虚拟空间,在人们所进行的网络活动中,不乏充斥着网络犯罪和不法行为。尤其是个别人和少数团体利用网络媒体,制造负面网络舆情,反动言论,给国家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行政监管和警务执法的手段必须与時俱进,开拓网络领域中舆情信息的监管、预警和处置,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1.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增强我国网络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信息時代,网络信息负载量大、信息传播速率高、信息增值速度快,要求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工作必须更加及時、高效、准确。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网监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辨别高危网络舆情能力和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爆发的风险意识。9·11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彻底重组,设立国家情报主任,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美国国土安全情报工作效能。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同样是基于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整合各个部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效能,搭建网络舆情情报信息的综合应用性平台,结束各自为政,孤立低效,重复建设的网络安全发展模式。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必将成为网络安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2 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

2.1网络舆情演进规律

在探讨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构建之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通常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会有相应的背景事件作为基础,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力决定了网络舆情潜在的信息能量,随着事件的披露和事件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网络舆情将释放其信息能量,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1.1网络舆情初始阶段

是指有关的背景事件报道和舆论初见端倪但尚未广泛引起关注,这一阶段网民对该网络舆情关注度还不高,对舆情内容概况还不了解,没有形成统一有力的核心意见。因此该阶段是遏制网络舆情形成的最佳時机,但由于舆情范围影响力过小,观点分散,不易受到网监部门察觉,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络监管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构建起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进行准确高效的预警评估。

2.1.2网络舆情激增阶段

随着舆情的发展,进入舆情激增阶段,网络舆情关注度迅速升温,网民关注人数呈指数型增长,具有代表性的舆论观点开始显现,分散的观点也开始围绕舆情背景事件性质进行多极演化,这一時期是舆论引导介入的最佳時期。

2.1.3网络舆情高潮阶段

网络舆情进入高潮阶段,表明网络舆情信息能量的释放趋于最大化,关注度增长率开始逐渐衰退。在这一阶段。网络舆论观点高度集中,网络能量趋于稳定,舆情发展得到缓释和控制。

2.1.4网络舆情衰退阶段

进入网络舆情衰退阶段,网络舆情的关注度(知悉度)接近饱和,网络能量进一步减弱,此時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监机构要注意舆情的平稳过度,防止峰潮反弹。

2.2网络舆情特征

从网络舆情发展的4个阶段来看,网络舆情特征可归纳为周期性与突变性:

2.2.1周期性

网络舆情的演进遵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普遍概括为舆情萌动期、激增期、成熟期和平抑期四个阶段。网络舆情周期性的变化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舆情的发展做出定性分析,提高预警研判的時效性和准确度。

2.2.2突变性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往往不是一条直线,通常由最初的几条信息在短時间内激变增殖,形成具有覆盖效应的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关注度数学模型的特征分析,得出激变期形成的舆情影响力占到舆情发展全过程所形成影响力的一半以上,而激变時间则非常短暂,往往数十个小時或数日内,完成舆情信息的激变增殖。因此,网络舆情预警必须在激变期来临之前完成,这样才能对舆情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为后继处置措施的有效落实争取時间。

3 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主要服务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的预警和联控处置工作。该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一体化舆情信息挖掘、研判平台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备高效的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为网监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及時有效的预警信息,并对舆情信息进行先期联控处置,为政府部门遏制舆情发展,争取话语主动权,化解舆情负面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包括3个子系统: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和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如图2所示。

3.1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应当贯穿网络舆情发展始终,但其工作重点是在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对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舆情数据进行挖掘与预处理。网络舆情初期,舆情尚未形成规模,对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网络舆情实施数据挖掘,能极大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实效性,为政府在第一時间取得话语权创造有利条件。一旦进入网络舆情激增阶段,舆情信息往往会产生激变,形成“雪球效应”,届時,网络舆情的数据挖掘将功能性的失去对舆情预警的作用,因此,对预警机制中的舆情数据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多变,网络载体形式多样,需要创建一个数据挖掘规则,对舆情数据的挖掘加以规约和引导,提高数据挖掘效率。首先,应当对舆情信息格式进行辨别和归类,通行做法一般将数据格式划分为3类,即文字类、图片类和视频类,并根据舆情数据直观度对舆情传播的影响进行等级排序,视频类舆情数据置顶,图片类次之,最后是文字类。然后对所采集到的舆情数据标题进行关键词筛选,剔除重复采集的舆情数据并且对舆情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自动识别段落或者字段并将舆情数据组织成规范的逻辑形式、数据文件或是关系图表。与此同時,该系统必须对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实施重点数据挖掘:

(1)各大论坛,其是反映民意,抒发己见的重要网络媒体,是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2)高校BBS,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在校就读的高校学生,并且成员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学生以学缘关系组成网络社团,进行交流与互动。在BBS上的舆情信息,更易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固建立起来的年轻人产生深刻影响,误导广大青少年,盲目发表个人观点,从而使得舆情负面影响力急剧增强;

(3)重点网站,一些服务器设在外国的网站,经常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消息,煽动策划各种政治活动或,制造各种网络舆情,削弱政府公信力;

(4)网络日志和即時聊天工具,也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必须加强对该领域的舆情信息的监控和数据挖掘工作。

3.2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

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核心,其建立的基础是强大的网络舆情数据库、权威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和专业的网络舆情数据分析人员。

舆情数据进入到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后,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此环节是为了检索与数据库中相匹配的数据内容,从而对舆情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最后对数据库中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分析研判模式并不复杂,但工作内容却异常繁琐,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根据网络舆情量化指标,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指专业分析研判人员根据网络舆情定性指标,对舆情数据做出的定性研判,具体分为多维研判、要素研判、关联研判、推理研判等,该过程需要分析研判人员具备敏锐的舆情触角,稳健的分析研判心理和专业的知识储备。

该系统适用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其具有很强的時效性,研判分析结果与政府职能部门下一步行动密切相关,研判分析失当或者贻误時机都会对政府职能部门即将展开的工作形成掣肘。如“躲猫猫事件”的过早定性,杭州飙车案的车速描述,都与前期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失误有很大关系,给随后的处理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因此,必须突出强调该系统在整个机制中時效性与准确性的发挥。

3.3预警联控处置系统

该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具备了检验前两个系统工作效能的重要作用。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工作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即预警等级的和联控处置实施。

预警等级评定和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网络舆情安全形势的预警评估,其属于常态性预警评估,面向社会,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稳定性指标和网络舆情爆发量以及影响力等综合性宏观指标。另一方面是网络舆情针对性预警,具体针对某一事件背景引发的网络舆情所进行的专项预警,该网络舆情预警仅限定于和该网络舆情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和政府机构,其预警等级分为:关注、密切关注、控制、严厉控制4个等级。

同時,根据的预警等级,各部门网监机构进行先期的联控处置工作。如果未能实现有效预警,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反应迟钝、先期处置不当,都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网络舆情。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该事件爆发80小時之久,网络中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500个相关主贴。其中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为自媒体的出现,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原有信息不对称优势的衰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发现网络舆情爆发以后没有在第一時间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致使丧失舆论话语权。从石首事件中我们总结得出,遵循“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处置原则,有效抓住处置网络舆情“黄金24小時”,将是决定网络舆情处置成败的关键。通常来说,对于初步形成的网络舆情,敏感度较高,舆情信息模糊,而发帖量和关注度相对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删帖或者进行网站屏蔽。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可组织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内容进行辨析,向网民释疑答惑,化解舆情影响力。同時,采取积极手段,教育和引导一部分“意见领袖”,抢占舆论话语权,正确表达舆论观点,引导广大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网络舆情,控制舆情信息异化。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文化安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5-010-03

一、网络的发展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

(一)网络的发展与网络舆情的产生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当前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新事物必然要经过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网络也是一样,它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何把网上大量的信息转换为人们生活中的最有用的资源,将网络发展的优势最大化、将其潜在的弊端最小化,已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所谓网络舆情即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途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社会影响巨大。

(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隐患的存在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和宗教组织进行宣传、炒作的阵地和手段,成为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与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违法、犯罪嫌疑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性、开放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实施网络欺诈、网络、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全球许多地区和城市先后发生网络热点与敏感问题炒作事件、网络和网络突发性事件等,都与网络舆情恶意炒作、煽动、勾连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情感都较为活跃,在网络舆论中则表现出较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意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思维和意识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和鼓动,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同时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构成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高校网络舆论行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和一般网络舆情一样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与一般网络舆情主体共同存在身份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聚众性。除共性之外,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社会角色上,使他们在舆论中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表达上呈现出特有的方式,因此,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群体性:体现在高校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近、涉世不深、容易冲动,遇到敏感性话题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性意见。二是主观性: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还有待完善,理想化要求较高,对事物的认识主观冲动,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最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与煽动。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系

1.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正面影响

(1)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网络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多源化及快捷方便使得学生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及时参与互动、发表意见,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且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2)网络舆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网络良好的舆论动向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良性互动,通过网络平台无形中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网络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新鲜事物的最便捷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前沿信息,通过网络舆情进行事态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国家发展态势。

2.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网络舆情在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网络中的负面言论、损害国家安全稳定的虚假信息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煽动与引导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尤其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最大隐患。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思想开放、大胆前卫,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言论所左右,因个人意志的不坚定而成为受他人摆布的替罪羊。(2)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办事没经验,往往容易通过网络,尤其是在各种舆情的诱导下,发表错误言论,作出错误决定,侵犯他人隐私,违反国家法律。(3)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主要的冲击对象即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当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开放式网络言论交织在一起时,青年人的价值体系与伦理道德观念交织在一起,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4)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人机交流容易导致学生性格趋向偏差,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生活更加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发展的高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国外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然而,当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网络化时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急速扩张,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家更倾向于通过虚拟的网络发表观念、吐露心声、抒感。但是,网络作为一

新兴媒体,其更新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新事物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管理、控制、监察力度并未随之发展而完善,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现象、道德问题,更容易在网络舆论中引发争议。对于高校而言,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即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一次活动的成败。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征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通过网络舆论广泛地释放出来,其中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也随之而迅速蔓延,势必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校园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校园网络空间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年纪轻、阅历少、自控能力弱、抵御诱惑的能力差,他们崇尚自由、思想单纯,考虑问题理想化。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校园网络的参与者是一个特殊的、备受关注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思想状况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息息相关。但是,开放的网络资源往往会让大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活中迷失方向,我们不能像历史中的闭关锁国那样将网络驱逐在外,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挥校园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是我们开展学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基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与思想的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随意性很强,难以实时监控,难以进行识别和辨别,难以找到突破点,借助于舆情监测系统,自动采集网络媒体的网络新闻是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监测系统的网络信息采集、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可以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话题探测和追踪,开展分析研判,形成对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监测和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10年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覆盖互联网上5个代表性论坛(强国社区、新浪论坛、凤凰网论坛、猫扑网、天涯社区)的29个板块(可根据需求扩展),3000多个新闻媒体,数十万个博客;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研究单位。然而,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多数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由于购置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维护方面的高校并不多。因此,高校在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应重视通过采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

(二)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普及

我国信息网络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管理与技术手段的实施还不尽完善,加上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管理者观念相对落后,信息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只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同样要做到有法可依,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律亟待完善。与此同时,在高校校园中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互联网法律知识,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信息安全监管及舆情引导队伍的建立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辅助工具,国家网络法律法规是保障,除此之外,一支过硬的监督、管理与引导队伍及相关机构建设是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管与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包含两个职能:一是监督与管理,二是引导。监管队伍应由高校网络中心选拔专职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过硬的专业人士来担任,这支队伍要求思想可靠、责任心强、技术扎实,能够及时捕捉网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提炼,及时报送处理舆情。同时这支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导队伍应由思想政治过硬的学校宣传、管理干部担任,这支队伍既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相关政策研究和舆情研判,也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引导中做到有理有据、游刃有余,使网络舆论引导尽快取得成效,为危机事件的圆满处理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的构建

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学生个体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及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因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需要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预案即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求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在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反复修改,常备不懈,防患未然,为可能发生的网络监控舆情走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开设

网络既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为其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互动性是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网络舆论事件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不失为进行舆情监管的最佳方案,也是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最紧迫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树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通过开设领导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方网上对话,既可以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宣传教育对象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维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4]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 40.

[3]任海.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4-136.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1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报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兴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处置;舆情处置;系统平台;关键词;爬虫

1信息安全监控处置现状

目前,网络上不良信息以及舆情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且数据量大。群众上网的频率和规模,以及网络平台上网络信息的飞速增加,可能会使得舆论传播变得大众化、无序化和分散化。面对网络上大量的舆情信息及不良信息,需要用技术上的网络分析和监控,代替大量繁琐的人工操作,协助相应部门机构及时发现网络上不良信息、敏感链接,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等问题,并需要对不良信息链接的封堵整改,对负面的舆情信息进行记录追踪预警,做到能够及时纠正网络上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影响,有效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可靠。目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和处置主要分为舆情处理以及不良信息处理两个板块,对应的也是两个分开的系统:舆情监测系统、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平台,这两个系统都是运用了爬虫技术,但面向的处理方向不同,关键词的设置不一致,着重的应用范围也不一样。舆情偏向微博、论坛、报道三个数据板块,而不良信息处理侧重于网页内容的爬取。除此之外,对应公司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还应该对微信认证公众号以及公司指定APP上发送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内容进行采集检测。目前来看各系统以及工作模块通过内容的划分下,从系统平台的不互通到检测数据平台侧重不同,各个能力的运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研究,试着将能力运用最大化。

2现有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当前现有的系统能力包含: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舆情监测系统、鹰眼系统、一些监测指定APP和公众号的小程序。

2.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是集不良信息处置、域名备案处置、域名备案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对违规网页或涵盖不良信息网页进行处置的综合运行平台。平台根据预设的关键词库,通过网络爬虫的方法对运营商接入网站进行深层次的网络数据爬取,筛选出不违规网站:包含不良信息、未备案等。再根据人工的进一步复核确认,最后通知用户整改或者进行封堵,实现对于网络活跃网站数据的监控和对不良信息网站的严查严控。平台首页如图1所示。首页显示菜单栏、信息公告栏、常用资料下载、法律法规资料下载。可以通过爬虫任务管理,实现任务的添加、修改、删除、追溯等来实现对爬虫的更改,包括对关键词的扩充或精确、对新网站的爬取深度等。从而进一步人工审核之后,下发相应工单进行处理,完成对相关不良信息的处置。还可进一步跟踪追溯,用以提高一些工作的效率。

2.2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减少和避免特定主体负面新闻报道、群体性投诉事件等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此类情况及时发现和上报、有效监控和响应的系统,针对突发舆情信息和应急或专项舆情信息,采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上报;对舆情事态发展进行跟踪、上报。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主要针对特定主体的各类业务产品及服务或企业形象的报道、评论和投诉。经过系统程序的筛查后,进行人工复核,最终汇总上报。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报道类、微博类、论坛类、微信类。目前对于舆情监测日常工作主要使用了两个系统,分别是舆情监测系统和鹰眼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对舆情处理:分为微博、论坛、报道三大块;该栏目也是将系统爬虫根据设定好的关键词所抓取来的数据根据三大板块分类后陈列出来。系统模块如图2所示。图2舆情监测系统板块示意图其中,舆情情况:是将舆情处理栏目内所展示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存档保存,进行内检索的栏目;舆情统计:是将系统内已处理过并存档后,进行统计及按要求生成报表的栏目;系统设置:是系统管理员进行账号和密码,以及后端修改操作的栏目。此外还需要通过人工在百度、搜狗、360等较大的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进行有关数据的筛选。

2.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作为对接入网站,公众号,APP等的检测系统,有内容采集、内容分析、统一管理系统平台。内容采集主要采集网站、APP、公众号推送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信息。内容分析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自然文本语言处理、智能图像识别、图像内容分析匹配、视频识别分析匹配等技术,高效识别色情、、广告、涉政、等多类垃圾有害文字,精准过滤推广、涉黄、涉赌、、涉政等违规图片或视频。监测系统平台还可将监测内容分为文本区、图片区等,对数据进行分区处理,以此能够更高效且清晰的对监测内容进行查看和管理。系统对APP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若发现有包含违规信息的APP,系统后台预警并对违规违法内容取证存留,通过人工审核之后,发送相关违规信息给APP拥有单位。并通过搭建成熟内容安全检测系统平台,接入APP、公众号、网站至检测系统,实现针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违法违规安全检测,精准过滤涉黄、涉赌、推广、、涉政和其他个性化定义的违规图片的检测。实现高自动化的检测,将数据整合输出报告,规避内容风险,及时遏制内容违法违规风险,提高APP审核效率。对于网页页面,包括文本、图片采集由网页扫描任务调度、网页内容抓取等功能;对于公众号通过Web自动化工具操作Chrome浏览器自动采集获取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对于指定APP类,则是通过安卓模拟器运行APP软件自动采集获取APP内容。

3系统能力提升设想

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看出不同的系统能力各有侧重的方向,能力优势也各有不同,对于已掌握的系统和能力,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构想,将每个系统的能力运用范围扩展,融合各个系统优势,能力互补完善,以下是对于各系统能力可以扩展或吸收部分的分析构想。

3.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方面系统网络爬虫的爬取,目主要是对网站数据的爬取,而当前用户非常活跃的各类社交软件、论坛报道等渠道,没有很全面的涉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从目前关键词对不良信息的覆盖以及对网站的爬取范围来看,则具有成熟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这种成熟的能力,通过扩展关键词库,或监测更多非运营商自主拨测接入的网站,但和运营商有着很大关联的其他网站等方法,来提升其他方面对于网站数据的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使对于不良信息的处理,不局限于网站数据,能够对活跃在网络的各种应用都能进行检测监控。

3.2舆情监测系统

通过对比分析各系统,可以看出对于网络舆情方面数据,主要依赖的两个系统,舆情数据目前最有效可靠的是舆情监测系统中对与微博板块数据的监测,对论坛博客讨论数据通过鹰眼系统生成导出。而对于各网站舆情的监控,当前更依赖于人工检索、筛选及分类。通过鹰眼系统所得数据加人工检索所得数据,导入舆情监测系统后,使数据源较为完整。即对于网站内容的检索,缺乏一个完善成熟的爬取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舆情系统对于微博舆情数据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监测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中公司官方账号发出的文章数据,避免存在有害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完善对于舆情处理的数据源,减轻人工工作负担,更精确全面。

3.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此类系统软件对于更侧重于对指定接入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内容数据的监测,并没有前文所提及的两个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大量的数据接入爬取和比对分析,存在运算能力上的不足。但此类涉及APP内容的爬取比对,以及其中对于图片视频的分析能力,可以扩展对不良信息和舆情监控的数据范围,分析扩大分析的数据范围,对于指定账号数据,APP的监控,可以做到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的覆盖。能够很好将监测对象涉及的数据尽可能全面的覆盖分析。

4统一监测系统架构

为了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舆情信息进行高效的抓取和识别,建立全面完善的不良信息监控系统,综合考虑现有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舆情监测等系统的架构流程能力,系统内的抓取识别检测的技术指标、系统性能、使用范围等,进行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在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中,网络上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重点核心,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架构的总体设计包括从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博客以及指定APP等数据源筛选获取数据,对不良信息和网络舆情两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根据已有的系统技术,对上述多个系统能力进行参考整合利用,设计系统架构。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分析及结果模块。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中对于网页内容的爬取、舆情监测系统对与微博、搜索引擎、论坛等文本数据内容的获取。网页数据爬虫是系统中适应部门要求特定且高效的爬虫工具,也存在很多发展进步的方向可以探讨。现有的系统主要采取关键词库对比对的方式来定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除了现有的处理外,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目前现有的爬虫能力,不局限运营商现自主拨号接入网站,爬取分析更多的相关网站,设置不同的关键词集,根据不同的数据需求进行不同的采集分析,例爬取相关报道网站对舆情方向的监测。同时利用对指定APP、小程序的爬取和对于图片,视频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结合到对网页内容的分析,使得能够尽可能全面且精确得获取数据。

4.2数据预处理

数据是后续处理分析的重要基石,大量爬取的原始数据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对于数据的清洗、转换、特征提取等都是预处理步骤。数据清洗是对与网页上大量重复或缺失的数据进行去重处理,数据转换是对爬取出的网页数据进行类型的转换处理。针对舆情处理有时不仅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关键词的匹配定位,还需要对广泛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筛选判断,去除一些重复性数据,并进行数据转换,特征提取。包括对有害信息的处理,也可以进一步对爬取的数据通过分析对比,而不仅限与有害网页的关键词匹配等。数据预处理还包含对于图片及视频方向的数据分析,会先进行一些视频抽帧以及图片关键信息的提取,以此来降低分析比对的运算量。

4.3分析和结果模块

对于初始比对匹配的数据,还需要进行分析查验,而这一方面现主要通过人工进行审核判断,最终列出处置清单生成报表。出于严谨性考虑,不能完全将机械运算分析代替人脑判断,但可以通过算法算例,进一步分析筛选,减轻人工工作量。并将最终结果生成固定格式的表格,方便后续的处置以及溯源等,形成不良信息的处置闭环。

4.4系统能力扩展

除了将现有能力最大化利用之外,本文还对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设想。对数据的分析抓取可以不仅停留在关键词的匹配比对上,针对舆情语义分析以及话题趋势的预测分析,可以使得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呈现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通过分词模块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分词,通过分类或者聚类分析,对爬取出的舆情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对舆情进行文本的情感分析和话题归类,还可进一步对相关话题进行热度统计分析,并提取出关键词句,更利于人工核验时能者迅速掌握舆情内容,也可针对每一个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将关键词库模块化,就可以实现对舆情监测分析的产品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技术上能够分析进步的方面,如爬虫爬取模式、匹配精确度、图片深度分析、情感导向分析等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设想。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再逐步完善提升能力。

5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相关背景要求,结合需求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对网络信息各监测的系统平台能力优势及侧重方面,将这些系统平台的能力相互融合扩展,业务范围扩大,形成一个功能全面,数据完善,且又具有针对性的一个综合处理系统平台。再逐步完善能力,对于现在网络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做到主动适应。

参考文献:

[1]郑燕.基于增量学习的自适应话题追踪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胡传志,程显毅,曹小峰.网络敏感信息自适应多重过滤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5,42(1):272-275.

[3]李可可.基于SVM的微博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4.

[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2018)[R].2018.

[5]宋蕾,马春光,段广晗.机器学习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进展[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8(8).

[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电信网络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8)[R].2018.

[7]CNNIC.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8]丁杰,徐俊刚.IPSMS:一个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4):188-190.

[9]白鹤,汤迪斌,王劲林.分布式多主题网络爬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9(19):13-16.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

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控制以引导社会热点事件的走向,维护和促进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以网络社会推进现实社会的制度变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心理需求和表达需求,因此通常选择互联网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产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特点分析

1、形成的即时突发性。由于高校网络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使得大学生比外界更容易大学生针对相关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身意见,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经过传播和汇集形成公众意见,迅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影响和压力。[1](p78)其诱发因素往往在时间上具有偶然性,网络平台又突破了传统媒介在地域上的限制,高校舆情往往会随着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而突然爆发。

2、态度的理性缺乏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过程,缺乏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易受到外部负面因素的煽动。因此,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在表达自身利用诉求的过程中,希望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让其心中隐含的观点、态度、情绪得到更好地倾诉,但由于网络高度自由和开放性,他们个人言行较少受到控制,加上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催生了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辞和行为的非理性。

3、传播的主动交互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网站、校园BBS、手机QQ、微博和手机视频等是大学生和接受信息的第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了解和关注,随时上传、和分享所见所闻,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并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进行转发和评论以吸引更多的人对该事件的动态进行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得普通民众拥有更为广泛的话语权,引发舆情信息在网络平台中飞速传播和舆情浪潮的持续发展。

4、内容的广泛多元性。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当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焦点事件、校园公共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校园公共事件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联系,都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对其发表看法,引发集体共鸣,并希望借此把自身诉求反应给高校管理部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优势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了解分析,各自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激烈探讨,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理念分析

1、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很容易使高校网络舆情偏离正常轨道,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提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内化思考,将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变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以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引导教育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网络宣传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给大学生以正确导向。

2、角度定位上,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尽早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讯息进行了解、掌握,及时变“主动”为“被动”,以权威的信息和真实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是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的主要方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依托各高校党委宣传处、学工处和各类学生组织等政工机构,并设立舆情观察室,对全面收集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对高校网络讯息中的敏感词汇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并主动公布真相,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乃至误解。[2](p65)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在舆情危机发生之前定下讨论基调,并以理性说服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3、具体操作上,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舆情的封闭状态,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传播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诉求和表达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完全封闭的高校舆情系统不仅难以生存,而且一旦学生了解学校公共事务的渠道和诉求渠道受阻,将对高校的舆情引导甚至校园的和谐发展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只有对高校网络舆情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保高校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开透明,畅通大学生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对高校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开放性网络平台,才能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常、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日程上来,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总体安排。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涉及到所有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调动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联合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管理网络,以确保舆情危机发生时对学校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动。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建立长期从事高校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公关工作的高校舆情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继续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教授在高校网络舆情领域的顾问咨询作用,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学生广泛参与,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2、保证高校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畅通。对于拓宽大学生信息表达渠道,提高网络舆情表达中学生的“安全阀”机制,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学生舆情自主管理部门并培养学生骨干,以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收集高校舆情信息,以便获得高校舆情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及时对高校群体性网络事进行遏制,保证高校系统平稳的运行。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不透明和封闭性很容易形成受众的误解,因此开放、透明、高速、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按照管理信息透明公开的原则,建立开放、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系统,达到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3](p168)同时,建立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方微博,了解公众的关注方向,通过网络及时相关动态信息,实事求是地将客观真实的信息告诉学生。将正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化解。事实上,主动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考验,不仅不会破坏大学的育人形象,而且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诉求表达的尊重与包容,增强高校管理者的公信力。

3、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支撑,以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在网络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适当的立法时效,当某类网络事件或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时,应在适当的时间区间内根据实时网络环境和实际情况实现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二,注重立法程序的整体协调性,在构建网络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网络法规与现行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第三,随着网络领域的不断扩展,法律法规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出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4](p2)面对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未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敏锐的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应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入手,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和净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的筛选与网络技术管理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在对网络安全管理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加大对大学生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的提供,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系统,以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和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4、完善高校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警,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对问题发生做出准确预警,因此,构建意见收集机制并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5](p55)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紧紧抓住与高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信息,通过建立系统的高校舆情收集制度,对收集到的高校舆情信息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性,既要注重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注重高校学生与普通网民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相关的法律,以提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始终把舆情信息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融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够系统的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3]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

[4]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4

[5]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作者简介

杨爱杰(196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当前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论坛、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体中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但是受大学生认知能力、思辨意识等主观因素以及校园焦点事件、国家政治事件、社突发事件等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校园和谐稳定带来安全隐患,更会对学校的正常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为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进一步剖析其演变规律,使高校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大学网络舆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一套科学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样本调研结果,尝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为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方面提供借鉴之用。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而Buckley 认为层次分析法在准则评价上,无法适当地呈现评估者的主观认知与判断,因而将模糊理论与层级分析法相合,提出模糊层级分析法,以反映真实环境下决策分析所遭遇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

对盐城市5所高校的从事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宣传等工作的专家、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进行调研,并根据这些人员对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与打分。其中,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80%。

(三)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在社会预警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警源、警兆、警情。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现实在高校中的反映。因此,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指标构建也应考虑警源、警兆、警情三方面的因素。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实际特点,可以将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为:

一级指标有三个要素,分别为网络舆情警源、网络舆情警兆、网络舆情警情。警源,是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源头;警兆,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在网络空间运行中呈现出的特征;警情,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外部形态表现。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三个要素的进一步解释和详细分化,根据研究,网络舆情警源指标可以建立为社会政治类、社会公共类、社会安全类、教育教学类、学校管理服务类、校园公共安全类、学生个人事件类等七个指标;网络舆情警兆指标可以包含为道听途说消息、牢骚发泄言论、极端言论、时事传播、时事争论与动员、群体权益侵犯等六个指标;网络舆情警情指标可以涵盖集会游行、上访请愿、阻碍正常教学管理活动、破坏公共财产、聚众斗殴等五个指标。一共十八个指标构成了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

(四)预警指标权重确立

1.建立阶梯层次模型

2.从一级指标起,至二级指标,构建每一层次的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根据调研问卷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1-9标度评判准则进行赋值(见表2)。2、4、6、8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3.权重系数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层次进行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后,一般采用方根法来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为:

(1)对判断矩阵中的每一行元素,计算其几何平均值,=n∏nj=1aij,

并建立向量A*=(1,2,3……n);

(2)根据Ai =i∑ni=1i 对向量A*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权重向量A=(A1,A2A3,……An)T;

(3)对判断矩阵每一列元素再求和,得到向量B=(B1,B2,B3,……Bn)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ni=1AiBi

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再得出指标的权重后,还要对它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一致性其中一项指标CI的计算方式为CI=λmax-n/n-1,同时,还要查询判断矩阵的随机性指标RI,它的值见表3,得出两个值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的计算方式为CR=CI/RI,当CR

4.得出预警指标权重

通过比较矩阵,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见表4:

三、结论

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权重能够发现,影响预警的主要指标是网络舆情警兆,其中时事争论与动员、牢骚发泄言论、极端言论等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实时监控的核心因素。另外网络舆情警情指标,也要根据指标权重的高低采取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涉。虽然,网络舆情警源指标较其他指标重要性较低,但是在实际网络舆情产生、发展过程中,也要给予关注,不容忽视。

当然,本文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指标的选择坚持了全面性原则,尽可能量化指标,使其主观影响降至最小,但全面详细并不意味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高校网络舆情自身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无法完全收集全部指标,也不能清晰的界定出各指标间的关系;其次,指标权重的灵活性应适时改变,在运用中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指标权重,同时,指标权重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决策者主观认识、客观实际情况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保障学术的严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2]曾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77-80.

[3]刘毅.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2):12-15.

[4]时钟平,唐学庆.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4-127.

[5]聂峰英.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与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6(1):38.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2篇

网络舆情多元化是网络信息泛化的必然结果,更是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以信息安全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进行信息管控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管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信息真伪甄别、传输渠道管控、传输效果评估等方面仍然矛盾突出,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应急管控机制,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建立三级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分别从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

非传统安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科技发展使信息传输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出现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极为方便,在丰富国民知识储备、开阔国民视野、扩展国家间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化浪潮的爆发,使网络成为社会思想传播及价值理念传输最便捷的途径,网络舆情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高校在这方面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为此,有必要从非传统安全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管控,形成合理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一、非传统安全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而形成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高校思想的引导,是衡量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1]由于高校学生知识面的局限以及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此外,网络的普及也加大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在信息同质化与差异织的情形下,网络的管控与信息的甄别就显得格外重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份《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2];《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3];“《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其中,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三大网络媒体。新浪网以41.3%的支持率位居大学生最喜爱的网络媒体排行榜榜首,腾讯网和凤凰网分别以34.9%和22.4%的支持率分列榜单第二、三位”[4]。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的网络接触率已经接近100%,网络信息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网络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合理地甄别网络信息,进行有计划的引导与整合已经成为网络健康发展与安全稳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不受威胁,没有损伤或者损坏的情形。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安全又可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涉及到国家领土完整的显性方面,是安全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非传统安全则是指传统安全以外的一切安全形式,具体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人口安全等隐性方面,这些安全形式相对于传统安全更加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但已经影响到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等与网络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应重点关注的是网络信息安全。这些领域的安全问题给高校学生的管理造成了重大挑战。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舆情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重视的部分。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网络舆情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二是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管控,三是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网络信息的真伪以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为主,包括信息来源、信息范围、信息可靠性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质量,是网络信息安全关注的起点;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微博[5]、微信、QQ、贴吧、论坛,以及相关交际网站等多种渠道,它既是信息安全传播的链接,又是信息安全的中转,直接影响信息传递量的大小;网络舆论的传输效果是指网络信息传输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是信息传输的终端,直接决定信息安全的走向。信息甄别、渠道管控与效果评估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信息甄别是基础,渠道管控是方式,效果评估是结果,三者处在一个三位一体(见图1)的系统中,形成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传输与管控运行的完整链条,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配合,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

“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使得舆论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传播,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传播及反馈的方式。”[6]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网络舆情管控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关注点上,在信息传输的链条控制上仍存在需要优化的方面。

(一)网络信息真伪甄别需进一步强化

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是网络舆情管控的入口,直接决定网络舆情管控的过程及结果。但高校学生在信息真伪的甄别上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学生的好奇心重,特别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社会阅历少,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必要的认知,遇到问题只凭感觉、不考虑事实因素,往往导致信息传输在起点上就发生歪曲,使信息受众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网络诈骗,很多学生之所以被诈骗就是因为对信息本身缺乏一个认真分析与思考的过程。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借口以网络兼职为幌子的诈骗方式,以淘宝兼职工资日结等丰厚的方式吸引受众,通常以受众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为由骗取钱财,事后往往不知踪影;常常以电视上有名的节目,如“非常6+1”、“快乐大本营”、“星光大道”等抽奖中奖的幌子,让事先交一部分手续费与扣费税,进行网络诈骗;此外,还往往会利用学生的同情心进行信息传播,如2014年10月15日左右,有一个关于教室清洁阿姨的贴子在各高校之间转发得比较火热,信息详情:“今天有同学在自习室时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到原因,她说昨晚明明打扫得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领导检查看到教室仍然很多垃圾要扣工资。感觉阿姨挺辛苦,也挺委屈的。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希望彼此理解一下。各位同学在上课之后尽量随手把可见视野内的垃圾随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内。”[7]事后经调查发现,该信息最早出现在10月15日下午13:25湘潭大学粉丝团的微博中,事后传播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很多高校的学生都以为信息中涉及的清洁阿姨是自己学校的,自主进行转发。信息本身本没有什么问题,显示出传播正能量、与人便利、关爱他人等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学生在没有确认信息真实性与来源的前提下就进行转发,缺乏必要的思考,假如传播的是不良信息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信息甄别能力的确有待提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8]将构成犯罪,可依法拘留。这也再次对信息传输的甄别敲响了警钟,告诫高校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有必要加强信息识别力度,提高认知度与责任意识,加强自律。

(二)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缺乏必要的管控

网络传输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信息传输的关键。社交网络的扩展使信息传输的渠道增多、接收信息的时间缩短,很多信息通过很短的时间便可以传遍整个网络,正能量的信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某些不良信息也将对高校学生教育产生重大危害,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比较集中,一方面是时政问题,涉及到国内外的热点动向;国内主要是对一些热点事件、社会问题的关注,国际上则主要集中于我国的领土争端及相关外交行为。另一方面,便是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问题。包括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宿舍人际关系、评奖评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因其同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高。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合理的渠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感,但目前渠道仍然分散,缺乏统一的表达路径。另外,有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政治信仰与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上发表负面言论,这些都是信息传输过程中需要管控的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建设涉及到众多方面,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构,跟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部门一般是网络管理中心,但其职责一般以基础性的网络维护为主,跟收缴网费、网络数据分析等挂钩,很少上升到网络管控的层面,其作用被大大低估,只停留在常态性的面上工作,在实质性的网络管控问题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传输渠道主要起的是沟通、连接的作用,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可以达到承上启下的功效;因此,只有进行全方位的管控,进行合理的筛选,才能保证信息渠道的健康与安全,保证信息传输的质量与效果。

(三)网络信息传输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估

网络信息传输效果是网络舆情管控的终端。“据调查显示,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之后,在互联网上3个小时就会有回应,6小时内会被大量的转发、播散开来,12小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第一轮冲击波,24小时左右将会出现网络舆情第一个高潮。”[9]在信息量异常丰富的今天,如果不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管控,将会导致信息泛滥、网络空间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非传统安全范畴内的大部分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的隐性方面,与传统安全重视生存不同,非传统安全更注重发展,网络信息的传输看似平常,但网络信息传输过程及结果却直接影响高校舆情的稳定。现在高校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不断增加,95后学生逐渐补充到大学生队伍中来,这部分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思想认识的缺陷,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在遇到网络谣言与热点事件时不能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是采取盲目随从的行为,导致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为此,更应该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加强对网络传输渠道的管控与评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与日常行为,维护高校网络舆情的稳定。在信息多元化的情形下,需更加明确高校的价值使命,特别是网络新兴媒介的出现,增强了信息的穿透力。高校在面临网络谣言、网络攻击等问题时不应该只注重问题本身,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总结上,要建立必要的反思与反馈机制,促进自身不断优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方法,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优化评估程序,方便对网络舆情的处理。

三、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部门,问题的解决需要各部门的综合协作,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网络舆情主要集中于信息安全,因此掌握好舆论的管控权,是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可概括为动态的三级监控管理体系(见图2),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分别从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三个层面入手。

(一)事前:

建立多元化的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必须打提前仗,进行预警机制的建设。“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10]当前高校建设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发展上,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关注力度要大一些,但对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网络舆情关注力度要小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缺乏网络舆情管理专家,问题的解决缺乏专业性的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情形下,单靠课堂教育已经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位,只有把网络思想教育同线下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在网络舆情管控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安全维护机制的建设,事前对学校信息安全涉及到的部分有充足的认识,对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判与演练,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应对一般性的网络言论;二级预警应对恐慌性信息以及一定范围内的虚假信息、误导言论;三级预警则应对比较严重的造谣、影响社会及校园正常秩序的言论,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预案。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平时学校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倾听学生的诉求,收集学生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集中的公开解答,要注意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通过论坛、贴吧等公共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对其中出现的负面信息及时核查,设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使问题的发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事中:

启动全方位的应急机制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对高校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的要求,问题发生后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舆情分析是支撑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核心,及时准确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能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有效监控和化解打下良好的基础。”[11]针对危机事件的现实发展变化情况,首先要分析事情的严重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使事件处理处在合理的掌控之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事情本身的特性,并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一方面,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原则,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校政策的出台本身是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但在政策制定前可能没有调查、征求学生的意见,因而造成学生对学校政策产生误解的后果,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需做到公开透明,这样可以避免信息被扭曲、恶化,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实时公布处理结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态度。同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注意同事件当事方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此外,要处理好同媒体的关系,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对外发言机构,统一口径,避免信息传达的混乱,及时表明学校的立场。要积极引导媒体进行正面、全面的报道,防止把事情引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节奏,积极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和疏导。网络舆情的发展会随时间的发展产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舆情发展的状况及时变换策略,对内形成统一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积极面对社会的质疑,进行合理的解释,化被动为主动,及时阻断各种网络传言,既要进行传统媒体公关,也要进行新媒体公关,特别是要注意管控好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综合调动各部门的力量,争取各部门的配合,使学校各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管控的重要性,形成协同合作的应急处理机制。特别是要发挥宣传部与网络中心的作用,宣传部引导舆论建设,网络中心做好技术管理,通过合作互补,做好对内、对外的协调,解决危机事件。

(三)事后:

构建综合性的反馈机制“网络舆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舆情有序的管理,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从而维护高校稳定和国家发展。”[12]网络舆情危机解决之后需要有一个反馈的过程,对危机事件的产生、经过、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网络反馈需对危机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总结,对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对危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厘清是方法错误还是问题自身的缺失。在事件处理后形成分析报告,为以后类似事件的处理积累经验,同时为日常管理提供借鉴。网络舆情的治理应进行合理的平台管控,高校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中心,通过综合教学、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减少外界影响,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增强学生对国家现状、国际形势的认知,避免非理的出现。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定期整改,在教学规划中进行合理体现,形成相应的管控机制。此外,要研究学生的上网习惯;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掌握学生网络教育的思想动向;还要着重引导“意见领袖”,发挥其舆论号召力;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场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要发挥学生处、团委、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班团干部等各级部门、人员的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诉求。

四、结语

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信息安全提升了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网络舆情管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级部门的合理引导。为此,国家层面可在政策制定及架构建设方面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各省市可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具体方案的讨论,各高校则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控预案及机制。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更应该注意处理好学校、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硬件投入,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思想引导与话语权管控等方面的软件建设,让学生能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维护自己的权利,促进学校的正常管理与运行。总之,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概而论,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使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成为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杠杆。

参考文献:

[1]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3-08].

[3]CNNIC《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06-04)[2015-06-08].

[4]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组委会,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EB/OL].(2014-06-27)[2015-03-08].

[5]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3.

[6]阿丽艳.网络舆论等于网络舆情吗?[EB/OL].(2014-01-13)[2015-03-08].

[7]高校生课堂用餐无节制脏乱差逼哭清洁阿姨[EB/OL].(2014-12-04)[2015-03-08]

[8]诽谤信息转发超500次可判刑今日开始实行[EB/OL].(2013-09-10)[2015-03-10]

[9]邹建华.新媒体发展对舆论格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EB/OL].(2013-12-06)[2015-03-11]

[10]陶然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15):73.

[11]陈七三,彭建军,蒋湘莲.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法律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宣传教育

互联网的普及和无国界性使得其管理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各地区甚至联合国范围内都先后出台相关法律维护网络秩序,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以维持网络舆情在可控范围内发展,已具备应对网络问题经验的国家在有条不紊地治理本国网络舆情问题的同时,将自身的先进经验传递给其它饱受这一问题困扰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也将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网络舆情治理之路。

一、以联合国为首的全球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网络舆情问题的全球性特点使得联合国必须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互联网管理问题上扮演的角色较为宏观,成立的相关国际组织及所达成的决议都与网络舆情之上的网络安全问题相关,致力于维护全球网络安全,避免黑客攻击,为全球网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并对各国政府、企业等主体的互联网管理模式提出建议,构建可能、有效的合作。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在1992年和2002年两次了网络安全指南,要求各国政府、企业设置防火墙抵御黑客入侵,保障国内的网络环境不受侵犯;2002年的新版的网络安全指南中提出“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倡议,有助于网民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自己在虚拟世界的言行,尽管这种软性规定难以有效制约网民的个人行为。2003年,联合国大会57次决议签署了《创造全球网络安全文化》的文件,提出管理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的9个方面:意识、责任、反应、道德、民主、风险评估、安全设计和实施、安全管理、再行评估,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文化层面。同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了《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的原则宣言,标志着各国信息界将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安全网络环境。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将保障网络安全列为七大战略目标,将网络安全问题提高到战略层面,并出台全球网络安全议程。

由此可见,随着网络问题的发酵,联合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保障有利于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阻挡网络舆情管理的外力影响,为各国建立良好的国内网络环境提供基础。

二、当今主要国家网络舆情管理的常用方法和经验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网络管理方法分为立法、行政及行业自律三种。

(一)立法

立法适用于法制法规较完善的国家,是各国管理网络秩序的基本方式,政府通过法律制约网络运营商、企业及网民等行为体的行为,作为其管理、监督的依据。立法层面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及反垃圾邮件,致力于从源头上制止网络暴力进入网民尤其是未成年网民的视野,但由于法律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部分国家未将立法作为最主要的管理网络的方式。

当今世界,美国是拥有网络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最多的国家,但因为美国公民长期浸染在“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美国曾制定的多部与网络信息管理相关的法案都涉嫌“违宪”,因而未获得出台的机会,因此,立法并不是美国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方式,但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特别制定了为保护未成年人安全网络环境的法案,如《儿童在线保护法》等;另外,经过“911”的冲击,美国也制定了允许政府部门在遭受恐怖袭击时获取私人信息的法案,以维护美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如爱国法、国土安全法等。英国与法国同样将立法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辅助方式,英国制定了《防止了滥用电脑法》打击网络犯罪,《数据保护法》和《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法国则制定了《信息社会法案》管理本国的网络舆情问题。

与上述三国不同,德国将立法作为管理网络舆情的主要方式,且具备相当完善的法律体系。德国是第一个网络成文法的国家,亦是第一个对网络危害性言论专门立法的国家,它既延续德国《基本法》即德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又依靠《多元媒体法》对国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惩戒。德国《基本法》规定,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受到宪法保护,但现今,网络言论的两面性显露无余,网络秩序亟待规范,于是,德国为了阻截经由网络传输的违法内容于1997年出台了全面而综合的《多元媒体法》,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①加强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非法内容传播的责任,例如对传播有关纳粹复兴内容的言论等;②设置相关机构充当“网络警察”;③将制作或传播对儿童有害内容的言论归罪。《多元媒体法》对德国网络舆情管理起到了主要作用,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并加以惩治措施,设置“网络警察”也对网络管理的形式进行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逐步完善了涵盖10余类法律内容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将网络谣言治理入刑法,根据其《刑法典》,在公众中传谣造成社会不安定、危害公共秩序者,将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若造成死亡事件,违法者还将受到高至5年的监禁处罚。如此严重的惩戒措施必会使网民意识到自己须对所发表的网络言论负责,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效抑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二)行政

行政是由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方式,通过政府的干预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疏通和治堵,具体行政手段包括信息过滤与封堵政策、网络实名制、内容分级制、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政府指导、税收政策六种手段;其中信息过滤与封堵政策是以政府作为行为主体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对网络舆情进行筛选、过滤,将不实、不良信息拦截,防止进一步散播;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对网民的言论进行管理、限制的手段,通过实名制对网民的不良行为进行威慑,并通过实名登记了解网民的实际年龄,隔离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但增加了个人信息泄密的风险,给网络安全的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内容分级制被多国采取,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级别划分管理,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上网环境,有助于家长从旁进行有效指导和筛选;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使网民参与网络管理,增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助于网民在参与中形成筛选网络信息的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使政府管理、查处的针对性更强;政府指导主要服务于未成年人的家长和监护人,通过发行指导手册、建议网址和通过宣传活动指导他们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规避不实和不良信息;税收政策是通过对信息的主体征税避免未成年人浏览不良信息的手段。

行政管理方式多见于美国和英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中,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中并不常见。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听证、辩论、表决等手段”来制定电信立法法案和符合各地方情况的网络管理体制,并由联邦通讯委员会来对电信管理机构进行监督,针对各州网络和网民的特点建立不同的管理机制;与媒体合作,疏解民意、化解舆论危机。英国确立由内政部负责的行政管理部门,严打黑客、保护上网儿童、打击网络诈骗等。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一种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源的自律避免不实、不良信息输出和传播,近年来,多国主张“少干预、重自律”的原则,主张通过行业自律使网络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管理机制,最终内化为行业习惯,持久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行业自律也是当今世界为美、英、德、法所广泛运用的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美英法三国将行业自律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式,立法为本的德国,也将行业自律作为重要辅助方式。

美国也有多个致力于维护网络安全秩序的机构,包括舆论研究所、信息共享与分析中心等,同时,美国计算机协会、电脑伦理协会等信息安全行业自律组织也起到重要作用;提倡保护儿童网站协会也是一个监督并对网络舆情进行筛查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安全网络环境。

英国早于1996年成立互联网监视基金会(IWF),监督网络安全运行并管理网络舆情,IWF是一个半官方的自发性组织,这一组织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运行,拥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即《3R安全规则》,3R分别代表分级认定(Rating)、检举揭发(Reporting)和承担责任(Responsibility),它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行业自律:①开通网络热线,接待公众投诉;②制定并落实《行业规则》;③采用内容分类标注技术,鼓励用户自行选择网络内容;④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等。IWF也是英国公民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士的网络“服务热线”,可向其报告网上的非法内容,IWF作为自发性行业自律组织,同其他在线行业、执法机构、政府、公众等合作,尽量减少非法内容的出现,也正因此,IWF被认为是英国的“网络警察”。

(四)其他方式

除上述方式之外,采用技术方式和广泛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也是各国试用的方法。法国设立专门机构CST通过系统终端Minitel系统管理网络舆论;美国拥有自己的专业舆情监测采集机构,美国民意研究所和全国公众舆论研究中心,同时,通过Review Seer, StatPac, Opinion Finder等进行数据采集、内容分析,制作“敏感词”表单,拦截不良和未经证实的网络舆情;另外,美国也十分重视对公众进行广泛地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公众甄别信息的能力,不少学校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授通俗易懂的网络安全知识,并鼓励家长通过分级标注为孩子筛选适宜他们阅读、观看的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安全上网。

以上即以美、英、德、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有经验,对当今世界对网络舆情管理缺乏经验的国家及正受不稳定网络安全状况困扰的国家有充分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各国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和网络、网民现状,形成适合自身的网络舆情管理方案。

三、中国的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浅析

当下的中国,网络极大地丰富和方便民众的生活,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网络舆情的混乱无序尤为明显,许多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和公众视野,影响公众正确客观的价值判断,不少未经过滤的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对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诸多网络乱象及其恶劣影响多次证明网络舆情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要找到适合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方法就必须明确造成我国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了解当今社会我国网络及网民的现状,才能对症下药。当今,中国网民存在“三低”、“三多”的特点,“三低”即低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三多”为在校学生多、企业人员多、无业人员多,这样的网民构成使我国的网络环境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第一,处理信息缺乏理性。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三低”网民对信息缺乏理性判断,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言论难辨真假,难以发表客观、理智的观点,且容易被他人意见所左右,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激的态度参与讨论,以娱乐的心态对待严肃话题。第二,娱乐性强。部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持娱乐的心态,一些冷静客观的观点淹没在喧嚣之中,而哗众取宠的言论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关注,网民缺乏自主过滤信息的能力,而我国也缺乏相关法律和管理部门先于网民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社会群体化。当前社会阶层出现固化现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矛盾日益显现,少数无良媒体利用这一特点谋取利益,为引起大众的关注,在报道中刻意运用一些敏感词汇以吸引眼球,使报道失实,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

网络舆情是对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是民众观点、态度、情绪在网络空间的集中呈现,刻意的打压封锁,不利于扩宽民意表达的渠道,但是也不能放任其发展,应当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合理调控。通过对部分西方国家网络舆情管理经验的分析,各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均根据本国国情及网络网民的特点进行调整;一直在技术上领先的美国,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辅助行业自律与法律管理;具备完备法律体系和严谨、守法国民的德国,将法律管理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而天性自由的法国人通过法律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找到了其中适合自身的平衡点。由此可见,我国要切实解决当前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是必行之策,对不实、有害的网络舆情的起到威慑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并通过此举进一步约束企图犯罪之人,因此,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借鉴他国经验,制定出详实且有惩治力度的严格法律,对违法犯罪者绝不姑息,处以合适又不过度的严厉刑罚,才能有效遏制网络上的不正之风继续蔓延;另外,各地方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在中央颁布的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提出适合本地网络、网民及舆情特点的法案,因地制宜,控制小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状况,使网络大环境更为稳定、安全。

其次,行政管理在我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中央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制定有关政策并监督其执行情况,需要动用中央到地方的一众人力,且每人都应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使行政管理取得成效;另外,我国政府应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处理网络舆情与网络安全问题的领导小组,并与智库合作研究出适合我国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决策,投入专项资金,研制出适合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技术,辅助政策执行。

再次,加强行业自律是一种灵活的管理方式,需要网络服务提供商及网络信息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可成立民间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监督,在信息输出端终结不良网络信息。

最后,加强对公众的网络安全及素质教育,从本质上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学校、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孩子筛选适合他们阅览的内容;对于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也尤为重要,但开展起来实属不易,通过大力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利用新媒体推送相关信息等途径试图提升成年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减少社会矛盾,即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平,缩小收入差距等等,是社会问题,也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根本。

总而言之,我国在网络舆情管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充分学习、借鉴,根据自身网络舆情及网民情况进行的法律和政策方面的调整也十分必要,各种方式的应用比例也需要日后长期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调整,因此,我国的网络舆情管理之路还很长,需要官民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和谐安定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毛欣娟,张可,王新婷.国外网络舆情规制经验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薛瑞汉.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和引导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9).

[3]张光博.国外网络信息立法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2004(09).

[4]李欲晓.国外网络立法扫描[N].光明日报,2001-08-01.

[5]刘作奎.西方国家的网络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关于网络治理和民主关系的制度解析[J].电子政务,2009.

[6]易臣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湘潭大学,2014.

[7]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8]安云初.当代中国网络舆情研究――以政治参与为视角[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10]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11]姜群.英国互联网管理体制透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2]张恒山.英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13]黄日涵.从“微笑表哥”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领导之友,2012(10).

[14]黄日涵,丛培影.Web2.0时代网络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6).

[15]张华,黄日涵.网络传播与国家对外形象的构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04).

[16]左红磊.加强网络立法的几点思考[J].信息化建设,2009(02).

[17]董杨.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8]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9]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德国研究,2006(03).

[20] Peng Hwa Ang. HOW Countries Are Regulating Internet Content. http://pan .sg.

[21]JW.Patchin, J&Hinduja,S.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 and Response[M].New York:Routledge, 2012.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SWOT分析;网络舆情;政府策略

1 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丁菊玲等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2]中重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内在过程,对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外在因素进行探讨,给出网络舆情危机影响因素;张一文等在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3]的研究中,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探究事物自身演化机理,为控制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引导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SWOT策略矩阵,为政府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SWOT是一种策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策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4]。SWOT分析矩阵如图1所示。

对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方的政府部门来说,影响事态的因素大致可分为4类:有利于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自身存在的可能导致事件恶化的劣势;有利于事态好转的机会;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威胁。因此,SWOT分析可以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复杂因素的信息分析提供有效的思路和途径,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策略。

2.1 基本思路

注重政府与网民联系的紧密性,充分认识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相互转化。建立面向未来的思维,采取动态、辨证、关联的视野来识别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注重内部资源、能力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各因素的影响,加强对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相互转化的考虑。

2.2 优势分析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政府部门处理案件、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事件平息等阶段。在政府部门处理案件过程中,通过调查取证掌握突发事件详尽的原始信息,这是政府争取网络话语权最重要的信息;在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阶段,政府部门拥有电视、报纸、广播、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具有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拥有突发事件最为全面的信息;

(2)政府通过网络监测宏观把握舆情态势,即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3)政府拥有主流媒体和宣传机构,可用其稳定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凝聚力;

(4)政府拥有对网络监管的权利,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规范互联网信息;

(5)政府部门(公安机关)有执法权;

(6)应对网络舆情,政府部门人力、物质资源丰富。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3 劣势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有183万个,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度增长[1]。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余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5]。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传统的人工化监测手段已无法满足监测的时效性,传统的政府宣传及舆情获取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网络媒体治理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可能导致事件恶化的劣势,主要体现在:

(1)部分政府干部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一些政府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认为网络舆情是虚拟的,对现实社会影响不大,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将会使“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6]。

(2)政府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滞后于网络舆情产生和扩散。

(3)政府部门缺少联动协作。

(4)政府部门忽视舆情的网络特征以及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大多集中于舆情管理机制层面,主要是制定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倾向于从宏观管理制度及舆情发生后的应对策略上做研究,忽视了舆情的网络特征以及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容易导致研判工作的本末倒置,即在没有科学的方法及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对舆情事件数据进行准确收集、统计、分析、研究的前提下,任何管理制度和策略实施的效果都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既无法实现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舆情的预警,更无法把握深层次的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从而在危机舆情爆发时,事前无预兆,事后无头绪[7]。

(5)政府部门缺乏全面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围绕网络热点问题,政府往往错过“第一时间”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导致政府工作被动。

(6)政府部门舆情监测手段落后,导致网络舆情预警滞后。目前的很多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于热点发现的速度很慢,而且热点滞后严重,往往是流行了好几天才发出来,而发现的热点也仅仅是印证当前的热点,最终导致网络舆情预警滞后。

2.4 机会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渠道都是单向性传播的,尤其是在网络传媒环境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网民就重大社会问题的互动远没有达到网民满足的程度,而且现有的互动大多是非常态的,缺乏制度性。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加强,但仍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与网民缺乏互动信息的传递,无法满足公众的全面知情权,不能及时回应不断出现的各种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有利于事态好转的机会可以归纳为:

(1)大部分网民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正义、人道关怀。

(2)“舆论领袖”作用日益重要。

(3)网民总体知识水平逐年上升、学生成为网民主体。

(4)网络传递信息快捷,易于政府和网民交流和沟通。

(5)网络信息可以被监测、网络舆情传播扩散有规律可循。

(6)信息(文字、图片、视频)需通过“把关人”审查。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8]。

2.5 威胁分析

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威胁主要有:

(1)部分网民对突发事件不完整信息进行猜测、恶意关联可能导致大量片面、虚假的信息产生。

(2)网民构成参差不齐,对事件认识不全面,易于情绪化,易引发有害舆论。

(3)网络匿名现状,促使某些网民哗众取宠、谋求高关注、高点击率制造虚假新闻(信息)和新闻(信息)炒作。

(4)网络推手隐蔽性、渗透性强,他们通过制造话题、策划网络事件诋毁竞争对手或制造有影响力的话题,混淆视听,影响或改变现实社会中事件的发展趋势[9]。

(5)网络信息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容易产生引起连锁反应。

(6)部分论坛信息审查不规范;部分博客、个人空间、QQ群等上传图片、视频甚至不需要审查;部分视频网站对上传视频缺失内容安全审查。

2.6 构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矩阵

见图2。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上文分析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所面临的内、外部因素,得出了政府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SO、ST、WO和WT策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往往需要采用策略组合才能很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为了更好地辅助政府制定策略措施,本文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策略分为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长期策略即在突发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政府应做好加强优势、改善劣势等工作时制定的策略;近期策略即在某个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传播制定的策略。

3.1 长期策略(WO-ST策略组合)

在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自身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优势、改善自身劣势,争取劣势转化优势,同时制定降低已知威胁的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将WO策略和ST策略进行组合作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期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政府干部认识网络舆情重要性,关注民众的网络声音。

(2)提高政府部门处理事件的效率,建立事件进展信息制度。

(3)政府各部门(公安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等)间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4)重视舆情演进规律、舆情监测技术、网络数据挖掘及预警研究。

(5)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挖掘培养“意见领袖”,发现并依法处理网络推手。

(6)鼓励政府干部、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理论工作者等开办微博,平时利于和网民交流,“战时”可以引导网上舆论。

(7)实行网络实名制,完善互联网法规,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违规处罚。

(8)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把关人”素质,制定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的信息的审查制度,尤其是图片和视频的审查。

(9)在人气旺、影响大的论坛设立网络警察(或者培训“意见领袖”深入论坛、博客等),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秩序维护。

(10)成立由专业人士网络监察机构,对网络进行监管。

3.2 近期策略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政府介入干预、事件平息等阶段,所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一般分为潜伏期、明显期、高潮期和消退期[10]。在舆情潜伏期,政府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政府选择“争取机会”的策略易于引导舆情的发展,此时应采取“先声夺人”的策略组合(“SO-WT”策略组合);如果政府错过潜伏期的舆情引导,那么在舆情明显期,政府面临的威胁大于机会,选择“降低威胁”的策略可以尽量较少负面舆情,政府应采用“亡羊补牢”的策略组合(“ST-WO”策略组合)。

3.2.1 “先声夺人”策略――“SO-WT”策略组合

在舆情潜伏期,政府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政府选择“发挥优势、争取机会”的SO策略易于引导舆情的发展,尤其网络舆情监测重点应该是论坛、微博、个人空间等,避免发生“蝴蝶效应”[11];在舆情明显期以及高潮期,政府面临的威胁以及曝露出来的劣势逐渐明显,政府应采取“改善劣势、降低威胁”的WT策略;在舆情消退期,政府应监测衍生舆情、进行舆情反馈和经验总结。具体策略措施如图3。

3.2.2 “亡羊补牢”策略――“ST-WO”策略组合

如果政府错过舆情潜伏期的引导和控制,那么在舆情明显期,政府面临的威胁大于机会,选择“发挥优势、降低威胁”的ST策略可以尽量较少负面舆情,避免出现“轰燃效应”[12],尤其是通过网络监测处理虚假信息、不良舆论以及“网络推手”等威胁;在舆情高潮期,政府应采取

“改善劣势、争取机会”的WO策略来“弥补和挽回”政府错过最佳控制时期的损失;在舆情消退期,政府应监测衍生舆情、进行舆情反馈和经验总结,尤其是总结此次舆情处理滞后的教训并进一步完善舆情反应机制。具体策略措施如图4。

4 结束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体现了党对政府对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SWOT策略矩阵,确定了政府的长期策略及近期策略,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先声夺人”和“亡羊补牢”策略,为政府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引导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t2011011820250.html.

[2]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2):6-9.

[3]张一文,齐佳音,马君,等.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J].情报杂志,2010,(9):1-6.

[4]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70-372.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秦亚欧.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11.2(上):41-43.

[7]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8]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2):21-23.

[9]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10]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网络安全舆情分析范文第15篇

(一)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主体混乱由于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关于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的专门领导机构,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管理办法。在高校中,一般会认为高校网络舆论事件是由大学生产生发展而来的,理应由学生处来管理和解决;然而学生处却以其涉及网络专业知识与技术为由,将其推脱给学校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但网络管理部门却有另一番说词,他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威胁到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应该是校园安保部门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三个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权责模糊、互相推诿责任,错过了控制和解决舆情问题的最佳时期,给散布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人以可趁之机,导致舆情进一步的恶化,严重危及了全校师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匮乏所谓的管理人才,就是指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能在一个部门或组织中起着统驭全局的作用,其工作绩效对整个部门和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高校在运用管理人才方面出现了问题,许多高校按着管理模式来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即利用其他领域出色的人才管理方法来管理和指导专业人员工作,既没能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也让管理工作变得繁杂。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领导主要是校级优秀管理干部,他们或许是相关专业的佼佼者,也有可能是纯粹的管理者,而网络舆情往往具有迅速传播性,他们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难以想出利用网络专业知识有效地控制舆情负面效应的扩大,最终导致错失舆情控制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的落后管理方式是解决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通过哪些程序来进行管理活动的问题,正确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减轻了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负担,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大部分高校仍然在利用传统模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管控。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监督调查管理,做到在舆情恶化前的预防工作和舆情发生后的一对一控制,这样做有利于细致地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得到舆情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现在大学生通常在互联网这个没有“围墙”的虚拟空间发表言论、分享思想动态,传统模式的解决办法无法赶上互联网传播的速度。而落后的方式为了达到掌握和控制舆情,也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也将走向它的终点站。

(四)管理理念的偏差许多高校在面对负面舆情信息时采用的仍是“堵”和“禁”政策,当出现舆情事件时,校方会在第一时间将负面信息删除或者部分删除,缺少及时、有效地正面引导。然而,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自由的个性,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会暂时地阻断舆情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却留下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激化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加速矛盾的升级。因此,这种落后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只有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真相,弄清信息的真伪,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

(五)舆论环境建设不全面近年来,网络已经在高校日渐普及,而与网络相配备的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却仍处于滞后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学校内部的网站,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工作与招生考试,以及一些校园论坛等,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校园的思想流向,把控舆情方向。然而,由于缺乏既有网络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传播和高校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网站建设人才,校园网站信息大多比较死板和严肃,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关注,更难以激发他们的讨论热情,这也是为什么校园网频频受冷落的原因。既然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自然也就失去了引领舆情发展方向的作用了。

(六)高校网络舆情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缺陷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由于他们涉世未深,他们思想心理极不稳定,所以对于舆情信息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校教育重视网络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我国网络道德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对道德法律的无知,许多大学生在发表或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我国的道德法律的底线。

二、解决高校舆情问题的对策研究

作为生活在互联网盛行背景下的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观察网络舆情出现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最佳解决对策,以建立长期完备的网络舆情管理规范体制,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包括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学生工作的处理以及校园安保的维护。因此,针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处理,网络技术部门、学生处以及校园安保部门都有其部门管辖范围内的职责。任何一个独立的部门都无法全面、到位地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所以将这三个部门灵活地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联动机制,明晰各自部门的权责范围,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政策,保证三个部门协调运行,联合应对网络舆情问题。另外,为了将三个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既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及内容,又拥有良好的管理素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及时调度、分配相关工作,发挥各自部门的特长优势,三管齐下,严格把控负面的网络舆情,实现舆情工作的专门领导制度,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二)建立完善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系统规范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直接决定了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套全面成熟的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网络舆情的引导系统、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反应系统这四个系统,下面就从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系统。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对高校网络信息管控的第一步,也是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基础。所谓收集整理就是学校组织专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将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的工作。由于网络舆情具有海量性、突发性、随机性等特性,给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及时地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把控,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效率,应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统计工具,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将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归类整理,确保舆情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为接下来的信息分析做好铺垫工作。2.建立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主要包括舆情信息的分析工作和研判工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经过严密细致的分析环节,才能对舆情信息作出准确的研判。信息分析工作主要是对舆情信息的来源可靠程度的分析和对信息内容真伪的分析。首先,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校园论坛、网络投票、问卷调查等方面来调查;其次,对校园内流传的热点事件信息的真伪展开调查,若有虚假信息的传播,应及时向学生澄清并解决师生的疑问,做到可靠地事前控制。通过以上对信息的分析工作,为研判舆情信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组建一支具有敏锐洞察力和高度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员的研判团队,采用科学合理的研判方法,通过对校园舆情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并对负面舆情信息做出适当的处理,有效地遏制不良舆情的发生和传播。3.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系统。在网上往往会有一部分活跃的人,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传播热点新闻事件,他们代表着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观点,能够影响和左右舆情事件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所谓的“舆论领袖”。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相应的“舆论团队”,既能活跃校园网络,又能有效地引领舆论潮流。充分利用这些“舆论领袖”的引导力,将校园舆论有意识地引向积极向上、全面创新的主流道路上来,在负面舆情形成初期,利用“舆论领袖”传递积极的“正能量”,抑制消极舆情的发展势头,形成正确的舆论倾向和价值观,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就像火车一样在固定的轨道上稳固前行。4.建立全面的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反应系统。当校园突发网络事件时,应该紧急、高效地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尽量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学校应该就舆情问题成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应该由网络技术部、学生处以及校园保安部门的核心人员组成,互相配合解决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高效快速地展开“网上网下”配合工作,以便尽快实施危情化解工作。此外,在舆情问题解决以后,还应严肃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积累处理经验,以便以后做好事前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