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强化领导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兴建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在公园、绿地、广场、新建小区、老小区整治过程中配套建设以及社会捐赠的,旨在为广大市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方便的公益性体育设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领导,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

二、属地管理

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属地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建设的,包括部级、省级全民健身工程,省、市体育部门在“万村工程”、“体育惠民工程”和新建小区、老小区整治过程中配套建设以及其他社会捐赠的公共体育设施,由该设施所在地的辖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具体的管理部门。

向市民开放的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由该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公园、绿地、广场等场所的公共体育设施,由该场所的管理单位进行管理。

三、明确职责

辖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保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所需经费;建立备案制度,对辖区内有关单位自建和捐建的体育设施进行备案;建立考评制度,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对街道(镇)的目标工作考核内容;强化督查,对辖区内公共体育设施定期检查,做好器材维修、保养工作;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市体育主管部门:指导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负责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数据库,向市民提供健身咨询服务;筹措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经费;负责制定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具体的管理规范,对违反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指导开放学校做好健身器材的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列入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内容,并纳入城市长效管理数字化考核体系。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配合做好新建住宅小区、老小区整治中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公园、绿地、广场的管理单位做好健身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质量监督管理部门:配合做好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完善制度

1.建立巡查制度。各辖市、区要定期对本辖区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检查,要安排专人开展公共体育设施日常巡查工作,重点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卫生状况、设施完好程度、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建设管理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好。

2.建立维修制度。各辖市、区要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建立健身器材维修制度,质保期内由生产厂家负责保修(三包),质保期后由管理单位负责维修。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戚墅堰区的健身器材使用年限到期后,由各区提出申请,报市体育主管部门同意后予以报废更新,所需经费由市、区两级共同承担。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所需经费自筹解决。

3.建立捐建备案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建公共体育设施,捐建的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质量标准。在公园、绿地、广场、新建小区、老小区整治过程中配建的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捐赠的公共体育设施,应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到所在辖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再添措施,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公共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召开教职工会议、学生会,号召师生立即行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执行公共设施管理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集会、班会、广播等广为宣传;通过橱窗、宣传板报、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深入宣传。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成为全全校师生的共识,为贯彻执行公共师生管理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灾后重建公共设施管理稳步推进。学校行政、党支部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在行政会、教代会、教师会等明确提出了公共设施管理要求,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要求各班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断强化公共设施管理的效果。

三、立足长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自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再添措施,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公共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召开教职工会议、学生会,号召师生立即行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执行公共设施管理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集会、班会、广播等广为宣传;通过橱窗、宣传板报、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深入宣传。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成为全全校师生的共识,为贯彻执行公共师生管理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灾后重建公共设施管理稳步推进。学校行政、党支部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在行政会、教代会、教师会等明确提出了公共设施管理要求,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要求各班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断强化公共设施管理的效果。

三、立足长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自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 医院公共设施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了国际化JCI医院认证,结合我中心在JCI认证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的改进工作,对当前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如何实现科学管理进行探讨,为现代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实现规范、安全、高效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院后勤 公共设施 医院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5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医院除了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还需要有优质的后勤设施和服务与之相适配。

医院后勤设施管理包括医疗设施、公共设施和科研信息教学等设施管理,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主要包括医院的水、电、气等基本设施管理,具体有:高低压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医用气体系统、热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电梯系统、病房呼叫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信系统、厨房系统等设施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对医院公共设施实行科学管理,是医院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后勤服务的关键。

1医院公共设施管理的特点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一是要求有较强的技术性,二是不间断性,因与一般的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相比,为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要求水、电、气等基本供应24小时不间断,因此对设施保障要求更高。如就电力供应来说,医院一般要求有双线路电源,还需要备用发电机作为后备应急电源,最大限度保证电力安全供应。此外,由于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工作为重,这就要求公共设施管理要有围绕临床转的服务性要求。

2公共设施管理发展现状与不足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只是作为后勤管理中一项普通的工作,目前普遍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偏向于排除故障的维修,却忽视日常的预防性维护,就容易出现有问题才进行维修,到处“救火”的情况。公共设施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偏于“做”,忽视总结整理规范,欠缺标准化指引。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欠缺明确的作业标准,缺乏简洁清晰的操作流程,设备档案疏于管理等。

后勤公共设施维护人员包括高低压电工、水工、木工、气体工、电梯维修、制冷维修人员等,均要求有相应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随着医院逐渐推行后勤机构改革,向社会化过渡,目前人员构成主要有自主管理、外包管理和两者共存的混合管理这三种形式。技术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也不易掌握高新专业技术。

3公共设施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所趋

随着医院的发展,公共设施设备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均日新月异,设备和配置更加先进和复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没有相应高精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况下,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现有公共设施管理的人力状况,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和专业的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作业标准、编制简洁易于执行的工作流程,由点及面,按制度、规范、标准、流程执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人力不足,有序、有效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安全高效的公共设施管理模式。

4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是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于2006年整合而成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拥有三个院区。2012年12月,我中心通过了JCI认证。在进行JCI认证过程中,我中心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改进工作,使我中心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结合我中心的实际管理工作,对公共设施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探讨。

4.1制定和完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并结合医院的实际现状修订与公共设施日常维修和管理相关的制度,使医院的各项制度符合法律规范,并严格按制度实施办事。自2011年以来,我中心共制定和完善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设施巡视检查、维护保养、应急处理等。既有系统化的《电力设施管理制度》、《医用气体设施管理制度》,也有细致化的《便携式电器和电源延长线使用规定》等,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提供管理依据。

按照每类公共设施的运行特点,将作业程序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作业标准,进行工作指引。在工作中按照“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查核标准-改进标准”的工作方式,使作业标准更加完善合理。根据作业标准,编制简明扼要的工作流程。比如使用图形方式表现工作流程,逐级指引操作步骤,简洁直观,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4.2编制设施维护计划并进行表格化管理

公共设施维护计划周期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所有设施维护项目有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按计划进行日常的设备维护,组织采购维修零件和材料,实施项目整改工作。自2012年以来,我院每年制定后勤六大安全计划,其中制定的公共设施安全计划,对执行设施维护、维修、整改、更新工作,进行了计划性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照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计划制定各种表格,把日常工作细化在具体的表格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设备巡视标准及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巡视表格,如电房设施巡查表、饮用水设施巡查表、呼叫系统巡查表等,实行定期、定路线、定动作的管理模式。根据设备的运行特点,制定如高低压设备运行记录表、污水处理运行记录表等,定时定点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不同的设施,制定设施维修保养记录表,如电梯维修保养记录表、发电机维修保养记录表等,如实记录设施的维修保养情况。实行表格化管理,可以将日常无序的工作,转变为计划化、标准化、易于执行工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表格化管理,需要按时执行表格工作,形成习惯性管理模式,并且需要及时完成表格的收集整理。

4.3落实设施日常预防性维护

做好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关键在日常的维护,需要转变观念,将重点从设备损坏事后排除故障维修,提前为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制定设施的预防性保养标准,有计划地提前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够有效减少公共设施的故障,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对设施进行预防性维护,需要按时执行每台设备的月保、年保计划,落实对易损耗材的更换,仪表、安全阀等设施的检测,以主动维修的方式减少实际发生的维修量,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设施突发性损坏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比如,执行电力设施预防性维护,发现空气开关有异味,随之检查出开关触点老化损坏,然后进行有计划的停电更换,从而将被动化为主动,避免了因设备损坏造成的突发性停电。

4.4进行有效的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是指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工作活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使用颜色、标签、标牌、图线等方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要求,变为一目了然的直观形式,能够给员工带来直观、易识、简便的工作指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员工的自我管理,便于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监督。

比如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改进中进行了以下目视管理:

①管理制度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制定,张挂在具体管理部门和使用设备场所的墙上,便于随时查询。

②注意事项和工作流程张贴在设备旁,能够及时指引。

③指示仪表标示了安全范围,随时查核数据值是否正常。

④发电机的油标尺标示警戒线,一旦油线达到警戒线即可进行柴油补充。

⑤线管分色标示,如给水管、消防水管、排污管分颜色标示,并用箭头表明流向;医用气管包括氧气正压管、吸痰负压管、空气管标明名称,分色箭头标示流向。避免线管混乱,不能识别引起的差错。

⑥所有电柜、电箱编号标识并张贴警示标志。

⑦供水开关标明常开或常关,并标明开关方向。

⑧在重要设备(如电梯机房内的电梯主机)附近地面标示安全线,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⑨将应急预案制作成挂历张挂,不同颜色的挂历纸,分别对应不同的应急预案。

⑩病人可直接使用的设备,如饮水设备、淋浴设备等,制作温馨提示牌,指导使用和安全提示等等。

4.5制定重点监控指标并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对重要设施、重要数据指标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医院公共设施数据指标体系,是加强公共设施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指标监控,是针对某些重要设施,制定特定的监控指标,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连续的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估,对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监控指标,逐渐形成医院公共设施指标体系,为设施安全运行及公共设施管理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重点监控指标,如:电力运行数据监测、降低电梯故障率监测、药物冰箱温度登记率监测等。通过对电力运行数据监测,发现2012年7月儿童院区一号变压器配电柜多次出现临近设定用电最高临界点情况,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原因:一是因近年医院发展, 多层办公楼层改为病区,新增了空调等用电设备,二是当月新增了大功率的消毒炉设备,三是遭遇了少见的连续高温天气。由此,医院制定了临时应急整改方案:一是重新调整3台变压器的电力分配,二是执行避高峰方案,对消毒炉实行错峰用电等。然后对全院电力进行评估,考虑以后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增容改造方案。

4.6加强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管理

由于医院公共设施系统运行的不间断性要求,设备需要随时处于正常或待命状态的原则,公共设施除了日常维护外,还要考虑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硬件方面,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就应全面考虑配备应急设施。软件方面就是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有效的应急机制管理。具体预案有《突发停电应急预案》、《突发停水应急预案》等。如就突发停电应急预案处理来说,可根据停电的范围不同,制定多级应急预案,对局部范围的停电、单线路全院停电、双线路全院停电,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马上启动。应急机制管理包括做好预防准备,如在氧气、柴油等应急物资配备方面,在现有物资供应商无法供应时,由协定第三方物资供应商进行供应。进行监测预警,包括安装监测报警装置(如中心氧房安装氧气浓度超标报警装置、中心供氧超压、失压报警装置等进行监测预警)以及实施定时定点人员巡视监测。编制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操作流程和报告流程,指导员工及时正确处理应对。最后还有突发事件处理后的善后恢复和反思整改等。每年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定期进行停电、停水、停气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演练方式包括模拟演练和实际演练。如电梯突发故障演练,我中心最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参与部门包括总务机电工程部门、保卫监控部门、急救转运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等多个部门,从提前告知的有准备演练,到实施非预先告知的随机演练,有效增强了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检测各部门的实际协调能力。演练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7加强对外包厂商的管理

医院公共设施除了本院自行维护外,还需要各种专业的外包厂商进行维护,对外包厂商的管理也是公共设施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厂商的选择、合约签订、稽查、人员教育、考评等。厂商的选择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指标进行比对,选择合适的厂商。在签订合同前要充分预想到厂商有可能不遵循的事项,比如常见的维护不按时,维修不及时问题,可设置违约条款,采用扣罚方式进行督促,对多次违约者终止合约并需赔偿损失。例:我中心在签订设施维保合同前,针对厂商维修出现不能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到达的情况,协定如果超时每次扣罚100元。自签订条款后,基本没有发生维修不及时现象。厂商的稽查包括厂商自查,管理部门的稽查,还有综合部门的稽查,应制定稽查表,采取定期稽查和随机稽查的形式,发现问题执行报告流程,厂商和管理方要对整改进行跟进确认。厂商人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医院的培训体系。包括保密协议,服务礼仪,感控训练,病人安全,消防安全等,按医院标准严格执行。对外包公司的考评,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时效性等各方面进行多部门综合考评,督促厂商提高服务质量,考评不良的厂商列入黑名单。

4.8落实检查监督制度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检查监督是落实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制定检查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来进行工作监督检查。我中心根据各项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检查表格,列明检查项目,采取打分制的考评方法,逐一对照检查监督。采取的检查方式有:后勤管理部门自检、交叉院区互检,中心JCI督导综合评检等方式。对查找发现问题,整理为电子表格,注明整改责任人和要求完成时间,限期整改回复。对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员工进行专项讨论,分析总结问题原因,然后制定计划,实施整改方案。采用质量改进方法有多种,如PDCA循环应用,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开展QC质量管理项目,如针对电梯管理开展降低电梯故障率QC项目等,不断优化质量管理工作。

4.9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技能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培训,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各项岗位培训、设备维护培训、技能操作培训、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培训等,并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的方式有:专家讲座、视频影片教育、专业小册子、厂家现场培训、网上考试、实操考核等。 收集实用的培训资料,特别是一些异常事件,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培养员工专长多能,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加其它技能培训。如让低压维修电工参加电梯维修、压力容器操作等特种设备技术培训,让员工一专多能。做好培训记录档案管理,每次培训记录要完整,包括培训记录表,签名表、照片等要收集整理好。

4.10重视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工作

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就是将公共设施运行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集,为设施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标准的公共设施档案模版。从购进设备开始认真收集、整理各种技术资料,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工作流程、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技术图纸、日常的巡查记录、维护维修记录,检验监测报告、工作报告,以及相关的声像资料、电子文件等等,并及时进行归档管理。由设备责任人负责收集资料,班组负责人落实监督,有条件的可专人管理档案。整齐、有序、清晰、完善的档案,可以帮助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可以正确对设备进行评价,合理选择更新,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借鉴。

4.11主动服务有效沟通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公共设施管理有服务性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改变等任务的被动方式,主动到各部门进行巡检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既解决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又提高了部门的满意度。2013年以来,我院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开展主动服务活动,通过制定主动服务方案,每天定路线到各部门巡查,发现问题填写工程联系单,及时进行维修,受到了各部门的欢迎和好评。有效的沟通包括和使用部门、上级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还有病人病属的沟通。主动与各方进行沟通,听取实际需求和意见,对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宣传公共设施安全使用要求,能够促进大家的相互信任,提高服务效率,有效改进公共设施管理工作。

总之,对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可以切实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性,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为医院节约资金。科学的公共设施管理对加强医院后勤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鹭鹭,王羽.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夏慧敏,耿春华.基于JCI标准编写医院精细化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杨剑.班组长现场实用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4]钱建国,李维嘉.JCI与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6):9-12.

[5]黄翠云,黄健.现代中医院后勤管理创新[J].中国医院,2014,18(3):79-80.

[6]谢磊,黄世清.医院后勤应急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2013,17(11):12-14.

[7]刘元明,刘欢.建设节约型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104-105,112.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既要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也要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还要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

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

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如何衡量公共管理制度的和谐绩效呢?

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要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核心是人不要过份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是掠夺。2004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是量的20%,铁矿石的30%,铝的40%、水泥的45%,GDP却只有世界的5%左右。极不协调的投入产出关系凸显的是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有违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为一旦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将荡然无存。所以,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应当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在保持生态和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提高物质财富的质量和数量。只有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谐了,整个公共管理制度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公共管理制度要体现政治与人的和谐。公共管理制度的本意应不具有政治性。但是,由于任何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都是具有政治倾向的人所制定的,所以,它就不可避免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公共管理制度很可能被少数政治集团或人物利用而变成一种政治统治工具。在我国,由于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政府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就使政治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公共管理制度之中。为了不至于使政治影响公共制度的公正性,我们有必要强调政治与人的和谐,使渗融于公共制度中的政治能更好地体现人的意志和权利,真正使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制度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在加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中,新的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的管理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项目增加,服务的时间延长,服务的领域拓宽,服务的管理增大,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管理上应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公共图书馆必须尽快创建一套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通过实施图书馆舍改造工程和自动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已经实现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正在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询一体化服务”新的开放性管理机制。在新的现代开放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我们急需要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面临着新的主要问题是:

(一)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突破问题

在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过渡中,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由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补充、修改与完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研究,使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部分更加完善,发挥其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制度的创建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现代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和电子出版物的收集与订购、分类与编目、利用与管理等制度。只有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情况,制定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与现代化管理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公共图书馆传统与现代化管理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制度资源与现代化制度资源优化互补,形成特色,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建设。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一)公共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研究的整体上看,构建原则主要有:科学原则、系统原则、完整原则和实用原则。科学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营造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环境,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新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关键。为此,要坚持科学原则,认真总结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现代图书馆制度资源的建设。系统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重要原则。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时,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前提,自觉地坚持系统原则,体现系统性的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加全面与系统,形成体系。完整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原则之一。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完整原则的研究,建立制定、补充和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适应公共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实用原则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重要原则。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原则。是否实用?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通过实践检验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来源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实用原则。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在要以科学性、创新性、目的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为核心,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创新。加强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性是说公共图书馆现代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指南与工作实施的准则,是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目的性是在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紧紧围绕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目标,规划与建立公共图书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实现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连续性是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总结原有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利与弊,改进不足的方面。通过进一步地修改与增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趋于完善与合理。可行性是指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要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客观规律,适应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要有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文献管理制度体系及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四)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实践

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员,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的精神,采取措施.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实施。

四、结论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进度失控;进度控制;平行作业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ublic project has the investment large scale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construction cycle is long, etc,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s are many factors.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nfluenc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ublic project construction schedule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human factors, mechanical material factors, method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ublic project construction schedule control method.

Keywords: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gress out of control; Schedule control; Parallel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建设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的重点,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投资公共项目显著特点是:规模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协作单位多等特点,因此,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人为因素、工程材料及设备因素、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所以,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进度控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而采取进度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克服其影响,使施工进度尽可能按计划进行。

1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建设中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在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建设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可归纳为“人、材、机械、方法、环境”等几方面:

1.1人的影响因素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组织、人的管理、人的协调、人的操作的过程,也是政府投资公共项目建设的人为实现过程(即:政府、政府代建方的决策因素;设计和监理方的技术服务因素;施工方和供物方的实施因素)。

1.2机械和材料的影响因素

人是进度实施者,机械和材料是进度实施的载体和工具,它通过工程实体反映出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的实现与否,机械和材料将对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进度形成较大的影响。

1.3方法的影响因素

作为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所采取的方法(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措施、工艺流程等)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工期目标。因此,编制施工计划对于控制工程进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环境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通常表现为:地质、气候、供电、供水、道路、施工场地等方面。有些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各种材料进出就受到限制,将大大影响施工进度,并且建筑业是一项特殊的行业,建筑产品生产过程极大地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进度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做好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进度控制,首先要结合工程情况分析利弊因素,利用有益因素,合理处理问题,协调各方关系,然后才能做好进度控制的计划性、可行性、实施性。

2工程进度控制是避免进度失控的有效措施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是:采取控制措施,确保项目如期完工。进度控制方法就是指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编制、确定项目总进度目标,分进度目标。控制: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以控制循环理论为指导,进行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比较,发现偏离,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协调各参加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通过对影响进度各种因素的分析,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工程进度失控。

3平行作业有利于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进度控制

平行作业指的是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和有效搭接。其由来是因为设计单位对工程进度的影响。设计单位影响施工进度主要反映在施工图纸上,如未严格按各种设计规范设计致使施工过程中问题不断,经常出修改图甚至整套图纸重出;设计变更不及时,许多问题往往图纸上不易发现,实际施工中才反映出来,或设计单位通知需要变更,但变更图纸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到工程进度;大型工程项目人防、消防设计不能满足或违反规范要求,图纸未经相关部门审查,开工后被迫停工,为满足业主要求,对工程设计随意进行更改,导致工程进度受损等。

3.1强调面向建设整个周期的设计

“平行作业”或“平行工程”是一种在设计阶段就预见到项目建设整个周期的设计,是具备高度预见性和预防性的设计。这种设计要求项目设计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建设周期内各阶段的因素(如施工、作业调度、质量、成本等),并强调各部门的协同工作,通过建立各决策者之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被发现,得以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反复,缩短设计、施工准备时间和建设工期。

3.2强调设计过程的系统性

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不再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单元,而要将它们纳入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考虑,设计过程不仅出图纸和其他设计资料,还要进行质量控制、成本核算,也要产生进度计划等。这种工作方式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挑战。

3.3强调设计过程的快速反馈

平行作业强调对设计结果及时进行审查,并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同时,平行作业要与施工现场和监理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将工程设计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以大大缩短设计时间。

平行作业涉及到设计图纸的有效管理,因此采用平行作业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因受到现场施工条件的制约,部分图纸的变更是难免的。施工单位在编制补充设计时,除了按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外,所有的变更内容、日期及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批准意见或批准文件参考号等都必须用记号明确地记录在图纸上。

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发出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和修改图纸,项目部负责技术管理的工程师应同工程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对这些修改后的图纸进行审阅并做出评估,向项目经理提出因设计修改引起的材料、设备、劳动力等应变安排,以及对成本和工期的影响程度和对策,并做好记录。

施工中如出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有关的地质、地形探测资料不符时,项目部负责技术管理的工程师应充分考虑其对原设计的影响,及时提出问题,经项目经理审查后,提请现场监理工程师关注,若维持原设计方案可能会出现不利的后果,应由设计单位拿出最终解决方案。同样,为避免由此引起的工期延误,应要求对方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4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人本化、柔性化和精细化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就是不断的编制和调整计划,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施工经验,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

4.1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人本化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人本化的基础就是要配备足够的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宫的管理人员。只有一流的队伍才能做出一流的产品,组织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各种施工方案,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加快施工进度,严格挑选各工种施工队伍,对于整体素质差、声誉不好、管理混乱的班组,坚决不予聘用,合理安排现场人、材、物的流向,综合考虑不同施工阶段现场的布置等。

对工程进度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监理方,因此监理方在与各方沟通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当监理方与业主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时要注意:

(1)在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问题上,要明确各方均是为工程按期完成而服务,均在受控范围,均需履行责任,接受监督。

(2)在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基建程序方面,业主方应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即相应的手续应尽可能合法、合理、合情,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影响。

(3)在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设计方面,要充分尊重原设计,尽可能减少变更。

(4)在政府投资公共项目施工方面,不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证工期,必须确保工序的最小作业时间。

4.2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柔性化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柔性化体现在总进度计划中要体现人、材、物的平衡,工作内容和作业面的交叉平衡,投入和产出的资金平衡,整体和局部的协调,主体与配套的协调,各专业功能的协调等内容。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建设,其最大的资源为政府部门或政府代建方,作为监理方应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即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将工程进度急需的支持和进度目标急需的决策,通过合适的方法将意图传达给业主方,使其采用相应的行政方法和行政干预的方法来达到进度控制目标。但这个过程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防止武断、主观、片面地瞎指挥。

增加工程现场协调是进度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协调直接决定了进度。协调关键环节和工序衔接,协调工作面,协调供应采购,人、材、物、协调质量与进度、协调管理体系、协调各方关系,将成为进度控制的方法之一。

节点目标控制法是进度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通过进度目标的层层分解,形成进度的控制节点,避免松紧不一的情况,确定适度紧张状态,避免盲目突击,最终达到以节点保整体的目的。

动态管理是进度控制的另一基本手段,外界环境和内部作业均可能产生进度控制的偏差,因此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应注意严肃性和动态性的协调。

4.3政府投资公共项目进度控制的精细化

进度控制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建设中监理对整个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的进度控制是整个项目进度控制的重点。监理实施有效控制,是实现总进度目标的关键。施工后,监理可在以下方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实施进度控制,体现工程进度控制的精细化。

(1)日常口头方式控制。依照已确定的施工总进度控制计划,定期审核施工方申报的每周、每月施工进度计划。监理工程师经常巡视现场,了解施工方投入的劳动力、原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现场施工部位的进展情况,发现有施工力量不足或施工进度有拖延的现象时,及时通知施工方自行改进。

(2)定期工地例会控制。每周或每半月定期召开工地例会,在每次工地例会上以施工方实际施工实际进度对照施工进度计划,分析、评价项目施工进展情况,如出现施工进度拖延时,协助施工方查找原因,并督促其采取科学、合理的赶工措施,把拖延的进度尽快赶回。

(3)书面通知控制。当发现施工方实际施工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延较多时(通常为超过7天),表明现场施工进度有失控的现象,总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向施工方发出书面的监理通知,指出问题,指令施工方必须采取有效的赶工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否则,将要承担一切不利的后果。

(4)专题会议控制。当监理方向施工方发出要求改进施工进度的监理通知后,发现仍未引起施工方的高度重视、现场实际施工进度也未有改进时,总监理工程师应在短期内召集业主的代表、施工方的项目经理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主持召开一个施工进度控制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进施工进度的方法和措施。

5结语

总之,影响政府投资公共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要有效地进行进度控制,就要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对不利因素的妥善预防及克服,使进度目标制定得更符合实际,既积极进取又稳妥可靠。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区;建设管理;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概述

我国从建国以来,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国策之一。工业区的发展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而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是工业区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之源。所谓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包括与工业区建设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及教育、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其建设管理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升级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公共配套设施的建成难度较高,收回投资的周期较长,使得一些工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投资相对滞后一些。从而加大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难度。所以,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一般情况下,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重点是设施建设完成后,通过策划和控制手段,达到建设的初衷。更加促进工业区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一些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

从实际角度来说,我国各级政府对工业区中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特别

是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工业产业发展的主题。因此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绝对落后的产业,只有暂时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工业区产业配套设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领域来探讨。比如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做得很好。拥有国际网球俱乐部、国际高尔夫球场、室内滑雪场、国际保龄球中心、国际射击场等一批国际性娱乐设施。区内还有两所知名医院。环境也是相当优美,绿化覆盖率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为15.4平方米。1999年首先获得部级奖励。2002年在衣袋里夺得人居环境迪拜奖;2004、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2006,2007年又连获殊荣。还有苏州工业园区,首先把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加大力气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从而取得了辉煌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自建国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南方一些工业区厂区与居民区混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管理混乱。环境,治安,生活均不便利,以至于高端人才流失地很严重。所以要脚踏实地地逐步解决问题,鼓励并扶植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三、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建议

(一)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区规模的扩建。道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干道之间呈网格状分布,路面平整宽阔。出入方便快捷。对招商引资和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但是有些工业区在目前在车流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道路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人员伤亡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主要还是因为后期硬件设施和管理未能及时到位。尤其是道路标志、标线的缺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主要就是正确认真落实各项交通管理措施,对一些商贩占用正常道路进行经营、一些车辆非法占道停放的现象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还有就是进一步加强夜间照明设施,及时安装好相关设备,保证良好的夜间照明与正常秩序。以便于尽可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开通工业区特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方便人们的出行,为工业区企业的员工们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列宁曾经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引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且,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到两类人群。第一类人群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者,第二类人群是设施的使用者或者受益者。针对第一类人群,政府可以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第二类人群来说,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改革的脚步越迈越大,变化的大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由于现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飞快。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对于工业区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体制也要随之变化得快起来。刚才提出了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政府重点抓一些宏观调控方面的工作,掌控全局。同时做好协调管理与推动服务工作。还有要对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属性进行合理与科学划分。根据市场化程度进行分类建设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出一系列更加完善与健全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以便于规范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得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使得违反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程序的行为能够受到监督制约以及必要的处罚。

(四)构建合理的布局并进行科学规划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问题关乎到工业区的未来发展以及经济效率的问题,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依靠科学。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讲究合法性,脚踏实地往前走,不要好高骛远。要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出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一、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市城区人口密集,道路交通资源有限,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主要道路趋于饱和,车辆行驶速度降低,道路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现代化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的有效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大力支持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步伐。

二、明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总体要求,突出公共交通公益属性,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公交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环保的出行服务,提升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和出行分担率,为共建共享“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总体目标。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主导地位确立,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市域铁路)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社区巴士为辅助,出租车和水上观光巴士、轮渡为补充,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规模上可承担中心城区居民基本出行需求,范围上辐射周边20公里范围内中心镇,品质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保障有力、服务优质、设施完善、运营安全、管理规范等特征的公共交通体系,争取进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行列。

到2015年,市区公共交通发展阶段性目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城市公交线路总条数达到150条以上;公交准点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高峰时段平均候车时间小于5分钟,平峰时段平均候车时间小于7分钟;万人公交车辆拥有率达到10标台以上;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郊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500米站台覆盖率,建成区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90%以上;公交车辆运营平均时速达到20公里以上;乘客平均换乘系数控制在1.5~1.7之间;公交车辆更新率年均12%以上,空调车和国Ⅲ以上标准车辆达100%;建成20个公交换乘中心;公交车辆环保定期检验率达100%,上路车辆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率达100%。

三、科学编制和实施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完善公共交通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及时修编、全面实施《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温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交线网、公交枢纽、停车场站、公交专用道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

(二)着力提高规划编制质量。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准确把握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律,全面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尤其是瓯江口新区等新开发功能区块,要通过调整用地模式创造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环境,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形态的和谐关系。坚持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大型站点为城市发展节点,进行居住、工作、商业、公共设施等土地高强度混合开发,促进组团内职住平衡,降低出行强度,减少潮汐式通勤交通。

(三)保障规划全面落实。严格执行公共交通规划,定期对公共交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用地需求。规划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对城市公共交通配套设施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四、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坚持“人跟线走”和“线跟人走”相结合、线路建设和物业开发相结合,加快编制实施市域铁路网规划,建立市域铁路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机制,切实发挥轨道交通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作用。

(二)加快快速公共交通(以下简称BRT)建设。深化BRT建设前期研究,在主要客流走廊且条件较好的道路适时启动BRT建设,充分发挥BRT速度快、可靠性好、运量大的优点,与轨道交通共同组成城市公交骨干网络。

(三)加快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制定和落实公共交通在路权使用、交通管理及信号设置等方面的优先措施,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各类车辆的路权使用范围,科学设置公交优先车道、专用车道、专用线和专用街道,依法查处社会车辆随意占用公交专用车道、干扰公交车辆优先通行行为,保证公交车辆对优先车道的使用权。有条件的道路交叉口,公交车辆可不受禁左、禁直等交通管制措施限制,提高公交车辆运营速度和准点率。

(四)加快道路微循环系统和慢行道建设。实施道路微循环工程项目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重点改造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交通节点”,打通一批断头路,提高路网的集散能力和可达性。加快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城市中心商业街区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和大型居住区、大型购物中心慢行交通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斑马线,开展公交接驳点的步行改造,推进慢行道联网成片,并与绿道网相衔接。

(五)加快换乘枢纽、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坚持与开发区、功能区、新城、组团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综合体、居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依托火车站、机场、长途汽车站、旅游集散中心、高速公路入城口等交通节点,加快推进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建设,实现公共交通与市外交通有序转换。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驻车换乘停车场,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汽车首末站的同台、同站“零距离”换乘。完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加快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停保场建设,逐步实现占道停靠的公交车退道进站。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方便残疾人乘坐公交车。

(六)加快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大力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乘客服务信息系统、公交运行安全保障系统、公交智能收费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和营运调度指挥系统,构建公交数字化查询、服务和指挥运行综合系统,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出行,实现公共交通指挥调度和管理智能化。

五、完善公共交通线路网络体系

(一)加快市区公交一体化进程。市、区两级联动,加快市区城乡交通改革步伐,完成现有12家城乡巴士公司33条线路公交化改造工作,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向郊区、农村延伸,提高市区公交覆盖率,尽量减少服务盲区,形成市区、郊区紧密联系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网格局。

(二)稳步增加地面公交线路。每年新增路线不少于8条,增加营运里程,扩大覆盖面。公交线路向新建大型居住区、商业区、城市综合体、工业园区、高教园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延伸加密,方便功能区居民出行。根据城市公交发展情况,适时更新、购置车辆,缩短公共交通车辆发车间隔,延长服务时间。

(三)有序调整优化公交线网。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新变化,有序推进公交线网调整优化,逐步建立由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组成的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新型公交网络。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合理确定公交单线里程长度,避免过多重叠线路,在市区车流量过大的路段试行公交线路错站停靠,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和服务效率。

(四)规范公共中小型汽车运营。在公交低需求区域,根据实际投放公共中小型汽车,发挥优势,合理引导,规范发展。引入支线小公交,积极发展大型社区、组团与轨道交通站点、BRT站点间的支线公交。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行业监管机制,加强质量信用考核,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

六、加大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公交车辆更新投入。公交企业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应及时增加和更新一定比例公交车辆,对新购和更新的公交车辆,市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市财政和交通运输部门提出意见,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原则,将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市、区及功能区财政预算,依据财力统筹优先安排。对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确定的首末站、专用车道、候车亭、换乘枢纽站等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建设中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城市公交停车场、保养场、调度中心、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等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由企业自建自用,建成后予以一定补助。

(三)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用划拨方式供应,不得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土地用途。

(四)完善补贴补偿制度。建立科学的公交企业成本评价办法。对公交企业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开通冷僻线路、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学生、残疾人、军人等各项乘车优惠)所增加的支出,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的基础上,给予合理补偿。

(五)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完善城市公交站场的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在“十二五”期末前暂免征城市公交企业新购置公交车辆的车辆购置税。公交新建停车场及其用房、车辆保养场、始发站、枢纽站等建设项目免缴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按规定缴纳确有困难的,由纳税人申请,经税务等机关部门批准后,酌情予以减征或免征。落实公交企业技改优惠政策。

(六)完善公共交通价格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倾斜政策,通过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价格政策体系,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客运交通体系结构。改革公交票制,实施票价一体化。推广使用电子票务,实行公共交通换乘优惠。

(七)统筹推进城乡客运发展。统筹协调城市公交与市域客运、农村客运发展,提升市区与瑞安、永嘉等地跨区域公交服务水平。各县(市)政府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城乡客运投入,完善设施和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客运基本服务均等化。

七、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公交建设和经营市场,鼓励各类投资者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公交企业要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支出。支持公交企业采取盘活现有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提升企业活力。

(二)加强市场监管。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运营安全、服务质量、服务装备、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监管、考核。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激励机制,引导公共交通企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监管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通过满意度测评、市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估监督体系。

(三)优化服务理念。公共交通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打造诚信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公共交通行业从业人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做到诚信服务、礼貌待客、安全营运、规范操作。健全完善公交站亭、站牌及车辆广告等设置标准,全面进行公交站牌标识和车辆广告清理整治,提升公交企业形象。

(四)稳定职工队伍。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特点,建立职工工资增长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机制,确定职工合理的工资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的足额缴纳,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狠抓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城市公共交通安全防恐应急预案,加强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落实安全营运责任制。依法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加强公共交通车辆反盗反扒治安专项工作,严厉打击车上扒窃案件,保护广大乘客利益。

(六)促进节能环保。倡导“绿色出行”理念,组织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鼓励公交出行。加快老旧车辆和高污染车辆的更新速度,大力发展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的公交车,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鼓励使用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节能环保水平。

(七)试行交通需求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深化政策研究,引入交通需求调控机制,调整小汽车停车收费制度,提高中心城区高峰时段的停车收费标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对重点区域的重点时段实行管制,对拥堵程度高的区域实行高峰时段只出不进、或按车牌尾号限行等制度,限制中心城区小汽车通行数量。做好公共交通规划与公共停车设施规划的衔接,在城市规划区边缘、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公共停车场,实行低价或免费停车政策,设置快速接驳到市中心的公交线路,方便换乘进城。

八、构建公交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中的主导作用,完善适应公共交通发展要求的公交管理体制。建立市交通运输、发改、公安、财政、规划、住建、国土资源、城管与执法等部门参加的协商制度,形成部门联动机制。

(二)加强制度标准保障。制定《温州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办法》,规范政府、企业、乘客在城市公交客运市场运作中的行为。建立健全公交规章制度,完善公交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在场站设施、车辆配置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施,使公共交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停车设施 停车发展策略 停车场实施项目库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出行距离增加,我国城市的小汽车保有量普遍逐年增长。同时汽车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私车牌照拍卖制度的取消,进一步刺激了市民的机动车购车需求。以温州市区为例,截止2010年12月20日,机动车总数已经达到38.34万辆,市区居民小汽车拥有水平已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同时市区居民小汽车出行比例也升至新高。温州城市交通已提前步入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车辆的停放问题也随之成为城市交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温州市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特征

(1)公共停车设施数量缺乏,建设速度落后。按照2010年末温州市辖区人口数目317.5万人,应配置公共停车设施的面积应超过203.4万平方米。而根据2010年温州市交警支队调查,目前温州市区范围内总的公共停车面积约为14.28万平方米,远低于应配置的公共停车设施面积。(2)配建比例不足导致公共停车设施使用困难。由于配建停车场的车位总数发展与小汽车发展不相适应,居民往往借助公共停车场及路内公共停车场来缓解泊位需求。(3)公共停车泊位供应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鹿城区的停车设施分布密度较高;龙湾区和瓯海区的停车场数量有限,同时布局又与远离市区的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因此使用受到一定影响。

2、温州市区公共停车设施实施规划

为缓解温州市区机动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停车矛盾、停车配建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操作性,温州自2000年以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停车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由原先总体规划的简单组成部分向行动规划、专项规划层面过渡,规划研究的核心思想从被动的预测停车需求、安排建设发展项目向积极引导停车发展结构、强化中后期建设管理内容转变,同时研究内容针对性、综合性逐步增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强、可操作性突出。

基于《温州市城市停车规划研究》、《温州市停车设施行动规划》、《温州市停车发展专项规划》,《温州市区公共停车设施实施规划》作为2011-2015年间的实施规划,通过对现有控规及现状公共停车场的疏理,根据建设难易程度及建设的重要性程度,编制五年实施计划。采取了区域差别供给、分类供需平衡、近远期建设平衡等多项原则,以实现城市整体交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鼓励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适度缓和停车困难区域的供需矛盾,维持动静态交通的平衡。

从规划策略的空间安排角度,针对两类区域来规划,第一类主要集中在旧城等发展较成熟区域,通过对现状停车供需矛盾的分析,采取灵活的、多方式的手段缓解现状停车难问题。具体的途径和分类有:规划既定类、规划调整类、扩容提升类、结合教育设施改造类以及临时类。第二类主要是针对近期重点发展片区,如瓯海中心区、城市中心区、瑶溪南、滨江商务区等片区,主要通过既定类停车场建设来实现规划的停车功能。其中扩容提升类、临时类能在近期较快速有效地增加公共停车设施数量、扩大其分布面,并在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3、温州市区公共停车设施相关政策探讨

诸多国家在停车制度及策略建设方面都已经开展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根据所采取的停车政策导向,主要可分为限制停车需求型和满足停车需求型,两者在停车管理执行机制、停车收费制度、停车法规建设、民营化政策引导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国城市的机动车发展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温州同样如此,其停车设施的供给、维护与车辆引导体系建设落后于车辆保有量的增长,扩大设施供给与管理体系配套必须双管齐下。当前停车设施相关制度、政策仍然向满足基本停车需求、合理疏导重点地区的停车拥堵的方向倾斜。

3.1 政策引导方面

在长期依靠政府单个主体推进停车设施的资源配置下,公共停车设施的供给和管理长期受限于政府投资额度和管理成本的投入。应当加强市场化运作,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参与公共停车产业的发展。如减免相关管理费用、商业开发政策、经营权政策等,以实现公共停车设施的多元化建设。

另外,要保障公共停车设施的长期健康运营,要依靠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设施可以通过建立建设基金来解决,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2 实施管理方面

政府管理职能方面,对全市停车行业的管理,应该尽快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由政府管理为主向监管与自治结合的方向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停车行业的发展;在由政府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中,关键在于理清政府部门的职能,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温州市停车主管部门的职能应以停车设施建设、组织与运营监督检查以及违章停车的查处处罚等职能为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成立停车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企业自治、行业自治的目的。

规划管理方面,根据停车发展要求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市规划部门应及时修订出台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并根据公共停车设施规划控制停车发展用地,协助完成公共停车设施的用地选址和开发建设。同时应加强配建停车设施和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的事中、事后监管验收。

停车设施的信息管理方面,建立停车管理信息平台,使停车信息管理图形化、可视化,为公众提供各种动态与静态停车信息,实现信息查询和覆盖面更广的停车诱导服务,同时为相关部门查询、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

停车收费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停车成本,规范停车行为,重新研究制定地区差别收费标准,利用经济杆杠来提高路外停车设施库的使用效率。

西方国家城市停车管理起步早,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停车设施法规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为温州市公共停车设施的实施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论采取一味扩大停车供应还是孤立地采取限制停车容量,都无法解决车辆客观增长所带来的交通拥挤状况,应将停车控制作为城市交通一整套综合措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实施,并同步或提前推进实施公交优先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温州市交通年报2010.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国务院令第382号颁布,自*年8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条例》从规划、建设、经费、服务、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确定了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基本制度,是文化公益事业领域的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发展文化公益事业的有力法律保障。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把《条例》的学习宣传作为全国文化系统“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组织、指导本部门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学习,熟悉和掌握《条例》的各项规定。要通过学习《条例》,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促使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部近期将举办贯彻实施《条例》文化干部研讨班,有条件的文化厅局也可以举办培训班,帮助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掌握《条例》。文化部将印制《条例》宣传册,逐层下发至每一个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

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还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座谈会、知识竞赛、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条例》的内容,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深入人心。

二、抓紧做好配套规章、措施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对于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配套规章和措施,《条例》做了明确的要求。近期内,文化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规范,以及鼓励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措施,对现行的有关文化设施管理的规章也要依照《条例》的规定予以修改,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做好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名录公布、开放时间、对特定人群的优惠开放、服务收费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条例》专设《使用和服务》一章,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文化和主管部门要根据《条例》的要求,指导和监督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四、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条例》在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要认真领会有关精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把《条例》规定的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各项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开展。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满足民生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政府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对财物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尽可能的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满足民生需求。

(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加重视民生的改善,政府为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建立了有效的民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预算,不断的发展民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高改善民生条件,同时可以加强公共资源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与民生相关分析

(一)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百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提高百姓的满意度。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人们不再满足与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教育、医疗和娱乐等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这种形式下,根据民生需求和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百姓的民生需求,同时可以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百姓的满意程度。

(二)公共经济管理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减少公共部门的损失,如果政府财物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会给财物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财物部门需要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核实业务,在建设公共设施时,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优势,以便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百姓的需求,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

(三)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多数是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而由市场组织进行经营的模式,例如发放补助和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压力,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规范市场和鼓励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难以有效的改善市场的民生,因此,政府财物部门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调节带来的缺陷,保证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高民生条件。

(四)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制度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医疗和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如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就会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影响到市场的资源分配。因此,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财物管理,重点对医疗和教育进行财政支出,加强公共事业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生的完善发展,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法制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对公共经济财物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对财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可以在法制化的管理中,加强财物部门人员的思想建设,使财物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做到财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准确的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有效的保障民生的发展。

(六)民生的需求和财物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公共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对政府财物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进行财物管理时,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市场合理化资源配置,同时需要提高财物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从而可以使财物人员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具有更加专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规范的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加强对财物的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三、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建设公共产品设施是完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措施,只有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才可以有效的加强公共经济财物管理。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时,首先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同时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的方向发展,要确立政府的服务意识,加强公共投资建设和管理力度,进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

(二)加强政策建设。政府加强对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首先政策要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要保证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最后要保证促进民生的发展。

(三)确定政府公共经济财物管理职责。在我国目前的政策中,公共设施基本由基层政府进行建设,由于政府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导致公共财物管理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在公共经济财物管理中,要确定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责,加强责任划分,要保证经济合理调节,加强政府的融资渠道开发,并且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有政府完善自身的公共经济管理职责,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条件[4]。

(四)吸取社会的意见。政府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因此,政府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不断吸取社会的意见,并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政府可以建立意见投诉箱和电话建议专线,从中吸取社会民生反响,同时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群众的交流与讨论,只有公共设施建设符合百姓的需求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进而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