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 、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1 2 3 4 5 6 7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09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1 2 3 4 5 6 7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1 2 3 4 5 6 7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1 2 3 4 5 6 7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1 2 3 4 5 6 7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1 2 3 4 5 6 7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2009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桐城业务楼装饰和整体改造年内必须完工;切实推进枞阳新址建设,年内要达到基本完工要求;潜山观测场搬迁要有整体改善规划,年内要完成土地办证及项目可行性论证,随时做好项目申报;宿松、太湖完成综合改善扫尾工作。二是按照省局2009年加强县局十件实事,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落实,特别对要争取省局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县局要做好对接。三是县财市管要严格按照市局财务部门要求,加强综合预算和分类核算,建立相应帐户和账套,在实践中完善中央帐套、地方帐套、科产事业帐套、科产企业帐套核算,坚决杜绝一个户头一本帐,完善和全力推进“县账市管”具体操作方法。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实行科技服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科技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并完善细化,重点加强合同管理,流程管理,财务公开;加强科技服务项目成本控制,增收节支;加大科技服务督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平善对市及各县科技服务各项目流程、合同、财务的监管,确保科技服务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服务资金的分类核算,规范管理,提升综合预算和综合管理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情况调研报告

---科左后旗交通运输局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当前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 “五个统筹”之首,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无疑更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意义。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消除城乡差距,率先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交通运输工作,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和致富的基本需求。

科左后旗交通运输局遵照中共通辽市委政策研究室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旗交通运输实际,围绕“政府公共服务如何向农村牧区延伸”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及对相关材料分析等方式。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科左后旗交通运输概况及农村牧区公路公共服务现状

目前,我旗公路的路网构成是:2条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东线),境内总里程44.551公里,通辽-赤峰高速公路,境内总里程29.93公里;2条国道(G304)丹东-霍林河、(G203)明水-沈阳,总里程1092.786公里;1条省道(S305)金宝屯-阜新,总里程157.733公里;4条县道(甘朝线、查甘线、通库线、通阿线),总里程312.358公里,有路面里程295.6公里,均为三四级公路,另有1座大桥,1座中桥,4座小桥,83道涵洞;30条乡道,总里程783.90公里,有路面里程为721.84公里,均为三四级公路,另有1座大桥,155道涵洞;157条村道,总里程20__.796公里,有路面里程为1947.73公里,均为四级公路,另有9座小桥,254道涵洞。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全旗公路长期由于投资不足,个别路线超过使用年限,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致使有些路面损坏严重,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不足,运网密度较小,通达深度不够,技术层次不高;总体运输能力对交通运输需求发展的储备较小,繁忙通道运力不足,高峰时期牺牲服务质量保运量的情况明显。具体表现在:

(1)农村公路客运站严重不足。根据20__年统计,我旗境内共有客运班线119条,客运班次179班次,客运班车173台辆,共设客运站13个,涉及12个乡镇苏木,262个行政村,年运输量1111班次,旅客周转量52921万人公里,货运量1105万吨,货动周转量67692万吨公里。

(2) 偏远落后地区运网密度较小,虽然截止20__年底理论上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但是由于撤乡并镇导致一些村屯并未能实现村村通,也从此失去了村村通的机会。

(3) 通达深度不够,村村通砂石路,乡乡通油路并未能实现全旗各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达或通畅,目前,我旗境内农村公路中等外无路面公路有139.88公里。

(4)境内大部分公路技术等级不高或超期服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运量要求,如X464查日苏-甘旗卡,修建于1995年,沥青碎石路面,设计等级为三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已超期服役;Y131金宝屯-二道河子,设计等级为四级,沥青碎石路面,修建于1999年,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已超期服役。

(5) 总体运输能力对交通运输需求发展的储备较小,春运期间或学生放假期间客运量严重不足,有时会出现保运量而降低服务质量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

2、交通运输行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是公路建设方面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足额或根本无法到位,导致公路建设举步维艰,只能是依靠国家划拨的建设资金“量体裁服”;二是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公路养护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水平和效率不高。国省干线资金基本上能保障正常的养护与管理,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县乡公路失养或不能及时进行大中修,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这样恶性循环,不能正常反映最初建设农村公路的初衷,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效能,使交通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一是公路养护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旗目前实行的是“县道县管、乡道乡管”,交通运输部门或公路养护部门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管,但是目前并未能落到实处,一是因为养护资金不能到位,二是责任制度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强。目前农村公路养护仍然依靠公路养护部门进行,由于资金不足,养护人员不足,养护道班缺乏,养护机械设备设备严重不足,只能采取重点路线、路段进行日常标准化科学化养护,其他路线、路段只能采取应急性养护,不能完全保证公路作用的正常发挥。二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自然灾害来临时,极易发生塌 方、水毁、雪阻、沙阻等险情,给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我们要做到早预防早动手,加大病害处理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如水毁资金、雪阻资金。三是交通运输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方面是对运输市场的干预与指导方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与管理方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再就是对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监督与检查方面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相关责任追究力度的落实问题。

三、政策建议

交通运输业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交通运输业要树立优先发展意识,继续加快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1、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乡界限模糊化,有必要将城市交通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加强城市和乡村公共交通道路和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交网络,为市民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出行通道;同时完善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的配套建设。

2、健全交通运输业市场经营机制,促进交通运输业良性发展。 目前,我旗客运体制改革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市场化程度仍显不够,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经营权高度集中,运营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实现政企分开,退出直接参与的经营活动,全力以赴做好行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运输经营,放宽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运输市场的门槛,积极引进民间资金投资交通运输领域,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引进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市场经营空间,促进交通运输市场良性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有保障的运力。 3、加大公路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完善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和乡村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广大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重点建设农村公路,切实提高农村公路路面等级标准和通达能力,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健全农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出行公交化。加快乡镇苏木和城市上等级公路连网建设,推动这些地区融合发展,增进经贸往来。

4、多管齐下,缓解旅客运输局部性季节性紧张状况。 针对旅客运输相对集中,运力紧张状况主要发生在春运期间和学生放假高峰期,运送对象主要是返乡民工和学生等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运政部门加强客运班车的管理,严禁超员运输;二是增加运行车辆的数量和班次,临时调度;三是可以协调学校分批次放假让学生返家,以均衡运输客流,减轻局部性运输压力。

5、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问题。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农村公路养护长远发展的关键。目前,自治区财政和汽车养路费在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补质的,养护的主体责任在地方政府。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问题,各级政府必须要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如通过“上头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充分发挥地方、农民群众、受益企业的积极性,多方集资,使有限的政府补助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我们要加强资金管理,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专款专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强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好农村公路。

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目前农村公路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轻养问题,特别是对我旗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措施与办法方面我们建议如下:

(一)建议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应的责任机制。建议旗委、政府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拟定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评定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并逐级签订公路养护责任书,明确养护管理人员管养的路段、养护质量要求、责任、工资等。并按管理办法定期对各线的养护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并按奖惩机制予以兑现,以促使管理措施到位。 (二)建议组建农村公路专业养护队伍。根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落实日常养护人员,明确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将农民放到农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我们公路管理部门应做好交通协管员、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

(三)我旗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具体办法

一是加大投入,合理增设道班,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

二是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强路政巡查力度,加大对危桥险桥的管护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资金,对桥梁进行改造或加固。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近期,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安排,我局组织人员对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近年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工作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综合性顶层设计,旨在通过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统筹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对于全面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法治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宗旨,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

1、建成县级法律服务中心。我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在县司法局办公楼一、二层建成了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内设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148、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窗口,设置残疾人无障碍绿色通道,集中受理和解决群众法律服务事项,提供综合性、便民性“一站式”法律服务。

2、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为贯彻落实“司法为民”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在县局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便民服务窗口,配备了专人专岗,专门将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项扩展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A、B岗工作制度。A岗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接待、咨询、审核、受理,B岗放在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后台,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

3、建立起覆盖全县镇、村(社区)基层前沿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平台。依托镇司法所,在全县*个镇挂牌成立了“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村委会和村调委会,在全县*个行政村、*个社区“村(社区)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了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全覆盖。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分别在镇、村便民服务大厅设立窗口、设定专岗、落实专人、明确专责、统一接待、受理群众法律咨询、引导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大部分配备有办公桌椅、电话、电脑、复印机,在窗口、岗位服务台提供有服务指南、司法行政工作简介、法律知识读本、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手册等。

4.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逐步推进。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依据省市有关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文件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县“关于建立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通知”、县司法局印发了“关于公布县政府系统及事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备选人员名单和选聘法律顾问的通知”,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以来,我县政府系统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在服务重大决策、处理涉法事务、促进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18年12月底,有2个镇和国土局、水利局、经贸局、住建局、教体局、市场监管局、地税局等7个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远远未达到全覆盖的要求。

5、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镇村机构改革后共有行政村(社区)*个。其中行政村141个、社区8个。2018年7月,通过省司法厅选派省直律师事务所律师援助汉中、安康,为**选派了32名律师担任64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加之从2016、2017年.2018年本县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担任77个村居法律顾问,截止2018年12月,全县149个村(社区)全部配齐了法律顾问,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6、“12348”法律咨询服务热线运行规范。切实畅通“12348”法律热线,在县法律援助中心实行律师坐班,与县政府“12345”服务平台连接互通,配备有专职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值班,接听电话,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引导群众通过正当的程序、途径、快捷的方式解决个人诉求和法律问题。

(二)法律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在2018年以来,我局以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系统为主线,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1.扎实实施法治宣传育民行动。一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印发了《2018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印发了《全县各级各部门“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实施意见》、《全县各级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清单》纲领性文件,全面夯实了全县各级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构建“大普法”格局。二是完成了全县“七五”普法讲师团和“七五”普法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三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其中 等25个村和**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被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民政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命名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市诚信守法企业”称号。其中酒店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四是深入开展法律“八进”,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依法治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氛围,牵头举办法制讲座20场、牵头举办筹办了“综治宣传月”“法律服务为脱贫攻坚助力”、12.4全国宪法日、秦岭生态环境整治、优化营商环境等大型法制宣传活动10场次,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近100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制宣传资料10万份;以培养公务员法律意识为重点,与人大联合推进干部任前《宪法》宣誓和法律考试制度的执行,并在全县开展了一次5000余名领导干部《宪法》学习考试;组织各学校聘任了法制副校长,抓好“法治教育第一课”,在春、秋开学第一周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周”活动,通过举办法治报告会、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到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五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普法。在各类媒体上开展图文专栏、音、视频等信息100余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民风建设纳入普法宣传内容,推进法治和德治相融合。六是深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教育。在扫黑除恶工作中,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和“黑恶势力的十种类型”等宣传活动,促进扫黑除恶工作深入开展。

2.扎实实施人民调解安民行动。一是深入推进“321”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机制,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运行机制和新民风建设。以不断深化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为抓手,发挥县人民调解协会、县调解中心牵头协调作用,指导完善和建立了县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人事争议、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旅游纠纷、商事纠纷等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7个,全县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各自行业调解组织,实现了矛盾纠纷归口调处。二是人民调解力量不断充实。指导镇村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后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换届工作,选聘人民调解员1220人,培训人员调解员骨干300余名。三是定期组织广大人民调解员和“三线”人员对辖区内矛盾纠纷开展集中全面的排查,将婚姻家庭、拖欠农民工工资、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医患纠纷等问题列入排查重点,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全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400余件,发挥了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性、预防性作用。

3.扎实实施法律援助惠民行动。一是不断完善便民措施,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结合我县实际,不断优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批、办理等环节程序,始终坚持无条件受理办好农民工讨薪、残疾人维权、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法律援助案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免费办理律师事务、公证、法律援助等事项。落实“法律服务一条龙”“一站式办理”“最多跑一次”制度,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实现了咨询、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二是不断提升律援助知晓率。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六进”“法律援助宣传日”活动,全年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咨询活动5场次。三是推行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互通互认机制,法律援助中心主动加强和法院沟通协调,建立审查互免机制。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5 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765人,“12348”电话热线受理群众咨询160人次,为全县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4.扎实实施法律服务便民行动。一是全力打造便民、高效、廉洁的司法行政服务,印发了《全县司法行政系统优化营商环境12条措施》,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将公证服务等12项服务事项融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落实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制度。二是畅通“12348”法律援助热线,派驻律师8小时值班接待群众咨询,深入推进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律师、公证、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前置镇村,延伸至工业园区、企业聚集区,实现群众、企业办事就近化、 便利化。扎实开展减证便民工作,认真清理审批事项,最大限度的便民利民。三是规范法律服务。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推进公证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和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创新人民调解制度机制,在各村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监督管理,狠抓公证质量。四是提高公证案件质量。全年办理公证件286件,办理公证法律援助案件9件,组织公证员主动参与全县重大工程招投标、重点项目招投标、国有资产拍卖、幼儿园入学抽签等现场公证6场。全年没有因公证过错撤销的公证案件。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强化了组织领导。为深入贯彻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厅、市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决策部署,印发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局党组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局党组成员、分管法律服务工作的副局长胡德生担任,成员由局党组成员、各司法所负责人组成。县司法局负责对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实施考核、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司法所负责对开展法律扶贫工作的协调,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组织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联镇村负责督导考核。

2、完善了工作制度。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工作人员信息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建立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一次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质量管控制度。突出“减证便民”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承诺并做到方便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3、明确了工作要求。“一村(社区)以法律顾问”工作中,制定了年度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实施办法,重新编印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纪实手册,重新完善了一村一法律顾问聘用合同,制作了公示牌、明白卡等。为确保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成效,县司法局进一步细化了工作责任、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一是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村民群众提供不少于一次、四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法治讲座,重点宣传、解读涉农最新法律法规和精准脱贫有关的政策措施等。村(居)法律顾问“公示栏”要对外公示,村(居)法律顾问“明白卡”要对村民群众发放,确保村民群众知晓、联系。二是完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纪实手册。为便于各位村(居)法律顾问完善工作纪实、建立工作台帐,县司法局统一印制了村(居)法律顾工作手册。村(居)法律顾问通过工作纪实手册如实记录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对象、内容和结果,实行一次一记、一事一记、一村一卷,通过填写工作日志、工作台账,做到工作印证、服务留迹、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三是建立法律顾问“便民服务微信群”,创新服务方式。所有村(居)法律顾问,都要在服务的村(居)建立起“便民服务微信群”。“村(居)法律服务惠民群”就是运用电话、微博、微信等提供在线咨询,普法信息线上推送,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法律服务。为村(居)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引导、矛盾纠纷调处等便利化法律服务;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实时法律服务咨询等活动图片,方便司法行政系统及时了解法律服各情况和法律服务信息。四是各司法所与村(居)法律顾问保持联络、工作协调、问题沟通,经常到村了解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向县局报送“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统计表。

4、明确了工作任务。县司法局高度重视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于2018年已两次组织召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推进会,动员本县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响应组织的号召,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做好法律保障服务工作。按照省厅的安排部署,省直6家律师事务所派出了31名律师参加了对接会议。之后,各村居法律顾问在镇司法所同志的陪同下分赴各村签订了村居法律顾问合同、并与村委干部座谈,了解村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存在困惑与法律问题,村民自治、村民生产生活方面的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供法律意见,做好法制宣传,村居法律顾问利用秋季开学,送法进校园机会,主动与当地中小学联系,准备好讲稿,到学校普法讲座,大力宣讲《青少年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安全交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基层村组干群的好评。

5.加强了督促考核。局党组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县司法局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县司法局成立督查组,围绕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进指导,重点督查法律服务工作是否按要求每月深入结对村(社区)开展工作,是否按照工作内容要求履行职责,村(社区)组织和群众对法律服务工作满意度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促进了工作落到实处。 

三、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七个问题:

1.网络平台尚未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目前,只建成了实体和热线平台。

2.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七五”普法规划,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运行成效纳入年度法治县城创建目标责任考核。

3.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运营、人员保障费用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

4.镇司法所管理体制下划镇政府以后,镇对司法行政工作普遍重视不够,人员保障不到位、存在有编无人、有人不专职、责任不明确、工作难推进,加之,工作人员不稳定,工作断档严重。

5.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单位、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公共法律服务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建立公共法律服务长效机制,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6.服务能力不够过硬。法律服务人员数量少、质量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公共法律服务活动难以长效开展,公信力、社会认可度大打折扣。

7.法服产品不够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延伸未能和产品研发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评估,导致研发出的产品固化、单一,未能给群众、行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推进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律师、公证、法律服务人员严重缺乏。**现有10个镇149个村(社区),而目前仅有律师8人、公证员2名、法律服务工作者13人,在全县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中,法律服务人员严重缺乏,严重制约工作的开展。

(二)因目前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中属于自负盈亏的合伙制个体,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补助较低,部分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不愿到乡村开展工作,人到村工作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蜻蜓点水,未能履行村居法律顾问合同责任和义务。

(三)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常运行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顺利开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现有的实体、热线平台,按照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减证便民、“最多跑一次”要求,完善工作流程、工作机制制度,充实和加强现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做到服务有平台、人员有保障、经费有保障,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搭建网络平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与电子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开设法律知识学习,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服务引导等功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化解矛盾纠纷等信息化平台建设。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考核、积极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成立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责任考核,评比、奖惩,有效激励村居法律顾问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四)推行法律产品分类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定制开发人民调解类、法律服务类、法治宣传类、法律援助类、公证类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每类细化具体的产品名称、产品类型、购买(免费)方式、服务对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标准,做到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并根据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优化升级推旧出新。

(五)落实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工作网络,把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探索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衔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化、专职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强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专业人才队伍。至2020年,全县每万人拥有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名以上,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专业化、职业化工作队伍。用好用活政法专项编制,配齐配强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

(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包括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业务规范、工作流程等具体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公开制等,开展法律服务评查、服务质量检查公布、质量跟踪检查等工作,促进法律服务机构依法规范管理和人员依法、规范、诚信执业,提高服务质量。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有25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3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更广。

(二)农家书屋建设

我县共有14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52个标准篮球场,76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143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从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全县25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143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门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在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增进了百姓的素质,加快了创建“和谐·人文”目标的进程。

(三)取得的经验。一是逐步引导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我局先在一些人口比效密集、经济比效好的乡镇、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积累保护管理经验,建设之后其它的乡镇、村也就有了需求。二是做好管理工作。注重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我局进行了各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并能有效地保护保养设施设备。对篮球场、健身路径每年都要检查,场地该修补的就修补,器材该维修的就维修,不能使用的就换。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文化阵地设施总量不足

虽然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健身工程也普及部分乡村,但健身舞蹈等活动场所奇缺,是制约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瓶颈。

(二)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服务经费不足

由于底子薄、基数低,我县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县级财政吃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历年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实事工程的工作经费难以到位,乡镇中心工作经费缺乏,用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就更少,文化工作经费、设施建设经费无法保障,基层文化工作持续发展步伐受到束缚。

(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

近年来,虽然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仍然不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仍然不够丰富。一是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工作专业性要求很强,但随着人员更替,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系统吸纳的工作人员年轻、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几乎没有,文艺创作、产业管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造成了后备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干不专职。在全县25个的文化专干中,90%以上的乡镇文化专干必须参与其他中心工作,能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不足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一。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科学统筹规划

建议上级加大对基层关于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县级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省级文化惠民实事工程配套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增加图书馆购书经费等。同时,奖励乡镇和村级进行经费自筹,出台系列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融资,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建议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县级,以地方为主,上级给予支持、指导,组建和提升专业化、高素质的策划、创作、宣传、演出的基层文化队伍。同时,加强农村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未成年人的文艺培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接班人,增强基层文化建设后劲。

(三)注重资源整合,夯实基层阵地

整合农村基层党员远教中心建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村图书室建设、村卫生室建设、村计生服务点建设等农村有关建设项目,与村级农家书屋和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相融合,打造乡镇和村级综合文化阵地中心。同时,将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等资源进行整合,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发现、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人才队伍,在软件上助力基层文化发展。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全市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市、县区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区、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全市各县区均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36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4%。

(2)乡镇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庐江县、和县为代表,设立区域农机站,其“三权”直属于县农机局,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庐江县于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方试点,该县在17个镇按区域设立了8个区域农机站,编制45人。和县于在10个乡镇设立了6个区域农机站,编制36人。到目前为止,两县共有人员75人,其中科技人员53名,占人员总数的70%。另一种是以无为县、含山县、居巢区为代表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中设立1-2名农机员,其“三权”隶属乡镇。到目前为止,三县(区)49个乡镇(含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人员87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各县区均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人数总数55人。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当中,加入专门服务组织的不达总量的5%,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据调查,目前从事农机公共服务的人员均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跟着别人干,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10%的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民都非常渴望一种保姆式的服务。但是在油菜播种、收获以及水稻栽插等关键环节,农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一些地方设置的综合站仅有1至2名农机技术人员,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落实好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的政策,减免营业税和农机服务组织登记及审检费等政策,减轻农机手负担。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全市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市、县区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区、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全市各县区均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36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4%。

(2)乡镇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庐江县、和县为代表,设立区域农机站,其“三权”直属于县农机局,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庐江县于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方试点,该县在17个镇按区域设立了8个区域农机站,编制45人。和县于在10个乡镇设立了6个区域农机站,编制36人。到目前为止,两县共有人员75人,其中科技人员53名,占人员总数的70%。另一种是以无为县、含山县、居巢区为代表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中设立1-2名农机员,其“三权”隶属乡镇。到目前为止,三县(区)49个乡镇(含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人员87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各县区均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人数总数55人。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当中,加入专门服务组织的不达总量的5%,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据调查,目前从事农机公共服务的人员均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跟着别人干,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10%的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民都非常渴望一种保姆式的服务。但是在油菜播种、收获以及水稻栽插等关键环节,农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一些地方设置的综合站仅有1至2名农机技术人员,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落实好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的政策,减免营业税和农机服务组织登记及审检费等政策,减轻农机手负担。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1篇

__区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2月,于1986年搬进现在的文化大楼三楼,全馆建筑面积626平方米,其中:成人阅览室24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名读者就读;儿童阅览室73.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名儿童读者就读;设有期刊室、外借室、地方文献室、采编室。图书馆于2010年8月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总投资60万元,有30台电脑、1台切换机、4台服务器,2台交换机,1台标准机柜。全年购书经费约10000元,由文体局办公经费支出。我区图书馆现为三级馆,全馆共有工作人员5名,平均年龄44.6岁。大专学历4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2人。

我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在2011年开始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和图书馆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我局结合地区实际,大力实施“两馆”免费开放项目,在已有的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场地资源的基础上,去年开始重点实施了几个免费服务项目。一是开设免费书法培训班。通过和学校联系共建,借用学校的教室,已开设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书法班,文化馆老师每周免费上两次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书写需要的所有用品。二是开设学生阅读专场。图书馆每周五下午为学生开设阅读专场,开放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为学生准备了电影展播等活动。图书馆为学校制作了30张阅读卡,学生用阅读卡可以免费到图书馆借阅书报杂志。通过这种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利用公共资源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意识,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三是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站。图书馆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站,为企业职工、农牧民群众提供阅读服务。四是开设免费乐器培训班,针对我区小学生开设电子琴和二胡培训班。免费服务项目的开展,提升了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设施条件落后。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各种活动设施设备严重缺乏。文化馆活动设备基本是十几年前配置的,目前都已报废无法使用,至今没添置新的文化活动设备。

二是人才匮乏。由于没有专业的文化、文艺人才,也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区文化馆人员老化,亟需补充专业的文艺人才,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经费短缺。这是制约当前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两馆”免费开放经费至今未落实到位,由于经费紧张, “两馆”基本活动经费由文化局办公经费支出。二是没有后备文化人才,文化工作不被重视。

建议“两馆”免费经费上级部门做好督查,或直接发放到区级文化局,避免无法到位现象;可采用竞争上岗、文化专业人才聘任制度,畅通文化人才流通渠道,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__区现有乡镇文化活动站2个,分别是五当召镇文化站和吉忽伦图苏木文化站。五当召镇文化活动站建于2010年,建设面积300平米,集图书阅览、健身运动、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站。吉忽伦图苏木属新恢复成立,新建文化站面积350平米。目前我局为吉忽伦图苏木文化站配备了1700多册图书,协调市文广局建成一处室内电影放映厅。目前两个文化站均没有专职工作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工作人员。

我区17个村中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15个,文化活动室面积100平以上的3个(吉忽伦图嘎查、大庙村、开州窑子村),其余14个村文化活动室面积都在50平米以下。各嘎查村文化活动室都是和远程教育等活动场所共用。村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都由村(社区)干部兼任。

一是基层文化站(室)建设薄弱。我区基层文化站(室)除了乡镇两个文化站场地面积基本达标外,其他均达不到要求。村文化室基本和远程教育等活动场所共用。基层文化站(室)基本没有文化活动设施,仅有后营子、缸房地、爬榆树村文化大院配有部分乐器,其他村(社区)基本没有相应文化活动设施设备。

二是人员配备不齐。基层文化站(室)基本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多为乡镇(村)干部兼任,文化站室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好一点的村活动相对多,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开展文化活动较少。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基层文化活动;二是没有资金保障,无法配备相应的活动设施,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三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组织活动。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工作意识;二是要加大投入,配齐活动设施,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保障;三是要建设一支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制定一套相应完整的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人员入口、生活保障及出口的问题,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我区目前较为活跃的文化大院有4个,分别是五当召镇缸房地村文化大院,大德恒街道办事处后营子村文化大院,__街道办事处欣山社区文化大院,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都为群众自发组织,区文体局对文化大院活动进行组织指导和扶持。文化大院基本开展二人台表演、秧歌、小品等节目表演。文化大院开展活动经费基本是自筹,同时区文体局和乡镇街道给予一定支持。我局去年用办公经费为文化大院配置了价值1万元的乐器。

文化大院能坚持开

展活动,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有一批文化爱好者积极投身文化大院事业,政府部门也大力的扶持,所以文化大院活动能深入的开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目前我区的文化大院基本都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有的借用活动室,有的在农户家里活动。 二是发展不均衡问题。有的村文化大院较为红火,而有的村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才而无法组织活动。三是活动内容单一。几个活跃的文化大院大多都是进行二人台演唱、秧歌表演等文艺活动,其他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缺乏。四是活动资金不足。我区的几个文化大院活动设备大都靠上级帮扶,个别的是爱好者自有的设备,没有更多的办法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首先街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要明确各自发展定位。站、室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指导、扶持、帮助文化大院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为文化大院开展活动提供场地等多种便利条件,依托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要引导拓宽文化大院活动内容,开展图书、阅览、剪纸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树立打造“一院一特色”的理念,依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其次,要提高思想重视意识。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精神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从上到下都要加强对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只有重视了,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真正的下力气去抓、去搞。各级站室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加强对各方面文艺人才的挖掘、培养,引导鼓励他们参与文化大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文化大院活动越来越红火。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2篇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2009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3篇

>> 海南省企业民间融资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虚拟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市场的调查报告 海南省农户金融服务供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海南省公众防伪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省“两权”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农村网站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调查报告 湖南省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实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省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高招调查报告 建设学习型组织之调查报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广西高校新校区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皋兰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查报告 临洮县养殖小区建设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杨再芬.标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R].2014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3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4篇

审议、跟踪、测评:“三步监督”贯穿全年

此次专项监督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完成创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达标任务和最终参加部级示范区申报。与之相对应,区人大常委会的专项监督实施方案,既要与创建周期和验收时间相匹配,又要与人大监督工作的专项工作流程相符合。为此,区人大常委会多次与区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就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基本思路交换意见,形成了人大支持政府工作、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氛围。

根据实施方案,此次专项监督从程序上分三步走,时间上则贯穿全年:4月,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本区创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的报告。6月,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10月,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区政府落实审议意见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六路“尖兵”有合有分:形成20份专项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嘉定区人大常委会用心配备调研组成员、设计调研方式。调研工作组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任组长、教科文卫工委主任任副组长,下设6个调研小组,由区文广局领导、一线文化工作者、基层文化干部和部分人大代表担任牵头负责人。调研方式“有合有分”:既有整个调研组的集体调研,即听取区政府关于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汇报;也有调研组人员集体调研与工作小组自行调研相结合,围绕公共文化的政府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运作机制及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等5个课题分别开展调研。

自今年2月下旬启动调研以来,调研组已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16个200余人次,听取了嘉定文化界知名人士、街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群众文化干部、基层文化指导员、文化志愿者、社区居民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摸清了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形成专项调研报告20份。

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第15篇

说到调研报告,就不能不先说调查报告,有许多人把这两种文体混为一谈,在写作中不加以区分,其实是错误的。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一、调研报告的特点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3.调研报告——论理性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1.调研报告的标题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

查》。2.调研报告的正文。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1)调研报告——前言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2)调研报告——主体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3)调研报告——结尾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党的__大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直言之,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于农村。我市要实现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迫切。

按照市局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我于__x月22日至28日深入__区铁锋乡的边远农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谋发展思路,深切地感到广大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缺的无奈和迫切需要。

自__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各地也相继取消了“三提五统”,基层组织运行经费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但没有明确确保其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根据第八条“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和第三十七条“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等规定,法律允许的资金渠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的提留,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接受政府委托而获得的经费资助,四是筹资。但是,在绝大部分地区,除乡镇政府可能给予有限的资助(铁锋乡每年给予每个村资助3000元)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规定基本属于虚设。

首先,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集体企业。由于效率和管理问题,曾经存在的集体企业要么通过摘“红帽子”而还原为私营企业,要么因为管理不善、破坏环境而改制或关闭。如我所驻的桐元村,先前曾经有一家小煤窑,在市政府关闭整顿小煤窑的过程中第一批被关闭。至于集体土地,牵涉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拆迁中矛盾十分突出,村委会如要“染指”,势必导致稳定问题;其次除了大型公共工程外,一般的村社难以获得政府委托。即便获得委托,也只能是“一过性”的,难以持续。第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筹资筹劳,只限于特定的公益事业,不能用于日常运作。

基层组织运行经费缺乏,首先导致基层组织公共服务

功能弱化。我们在铁锋乡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虽然建起了居民新村,户户别墅,宽大敞亮,但周边垃圾遍地,水电气基础设施薄弱。据铁锋乡陶荣乡长介绍,铁锋民风淳朴,治安尚好。但在周边乡镇,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强大,“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风头一过,又有抬头的趋向。正气不昌,老百姓意见大。而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常经费欠缺,基层组织可支配资源少。

运行经费缺乏,也迫使部分基层组织在国家的“三农”扶持资金上打主意,使国家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国家每年安排了巨额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水改厕、水利设施和道桥建设、种养殖业扶持、扶贫济困等。这些资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不仅不会考虑基层组织的运行成本,并且往往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拿出配套资金。而区乡财力有限,基层组织向村民筹资极为困难,只能在国家拨付的资金上做文章。因此,这些资金普遍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程度的挤占。据陶乡长估计,相当一部分资金根本没有用于项目,直接变成了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

运行经费缺乏,也导致部分基层组织公共性弱化甚至异化。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本属公权机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而由于缺乏运行经费,村委会往往仰仗本村的“大户”、“望族”。如“新农合”制度规定村民参加“农合”,需每年缴费20元。由于医疗定价不合理,农民对“新农合”认同度不高,催缴成为村干部十分头疼的事。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好想法筹款垫付。长此以往,村委会在发生纠纷或利益冲突时难以秉持公正,压抑弱势群体,成为乡村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