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薪酬计划的制定

饭店的薪酬计划应与饭店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与整个人力资源计划相适应,在制定薪酬计划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饭店需要的可以招聘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竞争情况如何。根据可获得的劳动力的数量决定工资水平,并且使工资水平具有竞争力。

第二要考虑与同等饭店相比,饭店的职位有多大的吸引力。吸引力的高低意味着工资水平也会变化。

第三要考虑饭店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口碑好则吸引力大,工资水平也会跟着变化。

第四要考虑福利、提升能力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这也是吸引员工的一个方面。

第五要考虑在制定薪酬计划时一定要公平,只有公平的薪酬计划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六要考虑除了工资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计划,良好的薪酬激励计划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能够留住和吸引人才。

二、薪酬计划的内容

饭店的完整报酬体系包括非货币报酬和货币薪酬,我们所说的薪酬计划指的是货币薪酬计划,这种货币薪酬计划包括间接薪酬(福利)计划和直接薪酬计划。

1.间接薪酬计划

间接薪酬指公共保障、社会保障、带薪假期和生命周期福利。

2.直接薪酬计划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员工应得的变动工资和奖金。

(2)绩效薪酬。绩效付酬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标准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给员工以酬劳。薪酬计划既需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又要与组织的福利计划联系起来。只有在按绩效付酬的薪酬制度下,薪酬作为激励因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绩效薪酬的内容包括:

①佣金。佣金将工资与销售额直接联系起来,将报酬与绩效联系起来。比如,服务员可以获得一定时期内的酒水或甜点的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佣金。这种方法可以用在销售人员身上。

②红利。红利是以一定时间段为基础给予达到较高绩效水平的员工的酬劳,重要的是这一绩效水平是可以衡量的,并且绩效目标是雇主和员工一致认同的。红利被用来奖励特定的绩效水平。

【论文摘要】 随着饭店业的发展,薪酬计划的制定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好的薪酬计划可以吸引和留住饭店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本文从饭店薪酬计划的制定和管理两方面对饭店薪酬管理做了简单的论述。

【论文关键词】 饭店 薪酬 管理

随着饭店业的变化和发展,饭店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饭店企业管理中存在种种不足,因而导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饭店企业需要加强管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留住人才。在诸多管理方法中,薪酬管理是关键之一,雇员首先看重的是薪酬。因此饭店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制定好饭店的薪酬计划,好的薪酬计划可以吸引和留住饭店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目前,薪酬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已经成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

要方法之一。

一、薪酬计划的制定

饭店的薪酬计划应与饭店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与整个人力资源计划相适应,在制定薪酬计划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饭店需要的可以招聘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竞争情况如何。根据可获得的劳动力的数量决定工资水平,并且使工资水平具有竞争力。

第二要考虑与同等饭店相比,饭店的职位有多大的吸引力。吸引力的高低意味着工资水平也会变化。

第三要考虑饭店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口碑好则吸引力大,工资水平也会跟着变化。

第四要考虑福利、提升能力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这也是吸引员工的一个方面。

第五要考虑在制定薪酬计划时一定要公平,只有公平的薪酬计划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六要考虑除了工资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计划,良好的薪酬激励计划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能够留住和吸引人才。

二、薪酬计划的内容

饭店的完整报酬体系包括非货币报酬和货币薪酬,我们所说的薪酬计划指的是货币薪酬计划,这种货币薪酬计划包括间接薪酬(福利)计划和直接薪酬计划。

1.间接薪酬计划

间接薪酬指公共保障、社会保障、带薪假期和生命周期福利。

2.直接薪酬计划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员工应得的变动工资和奖金。

(2)绩效薪酬。绩效付酬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标准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给员工以酬劳。薪酬计划既需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又要与组织的福利计划联系起来。只有在按绩效付酬的薪酬制度下,薪酬作为激励因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绩效薪酬的内容包括:

①佣金。佣金将工资与销售额直接联系起来,将报酬与绩效联系起来。比如,服务员可以获得一定时期内的酒水或甜点的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佣金。这种方法可以用在销售人员身上。

②红利。红利是以一定时间段为基础给予达到较高绩效水平的员工的酬劳,重要的是这一绩效水平是可以衡量的,并且绩效目标是雇主和员工一致认同的。红利被用来奖励特定的绩效水平。

③利润共享。利润共享是指员工在年终时获得饭店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的计划。利润共享使员工们意识到他们的绩效对于饭店利润的影响,将激励员工更自觉地努力工作。

④收益共享。收益共享是比利润分享更复杂的方法,是以某一规定的目标为标准,按照贡献程度的大小,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某一组员工。此方法被用于团队激励计划。( Zhlzw.com )

⑤员工持股。员工持股给予员工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从而提升员工绩效水平,提高员工团队精神。

为了使激励计划取得效果,必须将其清晰地传达给雇员,使所有有关的人员都理解经济收入增加的潜力,知道什么样的工作表现能够得到额外的工资,这样激励计划才能成功。

三、薪酬计划的管理

薪酬计划对员工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但是有些饭店在落实薪酬制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很难将工资水平与绩效精确地联系起来。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加以正确管理,使绩效水平得到客观衡量,以保证薪酬计划的公平性。

薪酬计划的实施依赖其可靠性和对方案的有效维护。管理者在薪酬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薪酬政策书面化

所有的薪酬政策必须以书面手册的形式正规化,并且让所有的员工人手一份。

2.经常与员工沟通

一旦员工开始工作,就需要常常地得到提醒,明确他们的薪酬组合中包含哪些内容。

3.严格薪酬管理部门

在大型饭店中,可由薪酬专家和直接管理部门一起协同工作获取饭店的薪酬目标。在中小型饭店,薪酬管理和决策制定由负责餐饮或客房管理的总经理负责。

4.进行薪资调查

薪资调查要经常进行,以保证

饭店工资结构保持竞争力,不致于因与周围饭店的工资差异导致最有价值的员工的流失。

保证薪酬制度的正确实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保证薪酬计划的公平性。

总之,一个饭店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能否有优秀的员工是分不开的。而能否拥有优秀的员工又与薪酬是分不开的。由于工资结构能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招募,因此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无论饭店企业规模是大还是小,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计划都是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饭店 薪酬 管理

随着饭店业的变化和发展,饭店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饭店企业管理中存在种种不足,因而导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饭店企业需要加强管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留住人才。在诸多管理方法中,薪酬管理是关键之一,雇员首先看重的是薪酬。因此饭店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制定好饭店的薪酬计划,好的薪酬计划可以吸引和留住饭店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目前,薪酬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已经成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薪酬计划的制定

饭店的薪酬计划应与饭店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与整个人力资源计划相适应,在制定薪酬计划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饭店需要的可以招聘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竞争情况如何。根据可获得的劳动力的数量决定工资水平,并且使工资水平具有竞争力。

第二要考虑与同等饭店相比,饭店的职位有多大的吸引力。吸引力的高低意味着工资水平也会变化。

第三要考虑饭店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口碑好则吸引力大,工资水平也会跟着变化。

第四要考虑福利、提升能力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这也是吸引员工的一个方面。

第五要考虑在制定薪酬计划时一定要公平,只有公平的薪酬计划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六要考虑除了工资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计划,良好的薪酬激励计划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能够留住和吸引人才。

二、薪酬计划的内容

饭店的完整报酬体系包括非货币报酬和货币薪酬,我们所说的薪酬计划指的是货币薪酬计划,这种货币薪酬计划包括间接薪酬(福利)计划和直接薪酬计划。

1.间接薪酬计划

间接薪酬指公共保障、社会保障、带薪假期和生命周期福利。

2.直接薪酬计划

(1)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员工应得的变动工资和奖金。

(2)绩效薪酬。绩效付酬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绩效标准来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给员工以酬劳。薪酬计划既需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又要与组织的福利计划联系起来。只有在按绩效付酬的薪酬制度下,薪酬作为激励因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绩效薪酬的内容包括:

①佣金。佣金将工资与销售额直接联系起来,将报酬与绩效联系起来。比如,服务员可以获得一定时期内的酒水或甜点的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佣金。这种方法可以用在销售人员身上。

②红利。红利是以一定时间段为基础给予达到较高绩效水平的员工的酬劳,重要的是这一绩效水平是可以衡量的,并且绩效目标是雇主和员工一致认同的。红利被用来奖励特定的绩效水平。

③利润共享。利润共享是指员工在年终时获得饭店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的计划。利润共享使员工们意识到他们的绩效对于饭店利润的影响,将激励员工更自觉地努力工作。

④收益共享。收益共享是比利润分享更复杂的方法,是以某一规定的目标为标准,按照贡献程度的大小,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某一组员工。此方法被用于团队激励计划。

⑤员工持股。员工持股给予员工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从而提升员工绩效水平,提高员工团队精神。

为了使激励计划取得效果,必须将其清晰地传达给雇员,使所有有关的人员都理解经济收入增加的潜力,知道什么样的工作表现能够得到额外的工资,这样激励计划才能成功。

三、薪酬计划的管理

薪酬计划对员工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但是有些饭店在落实薪酬制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很难将工资水平与绩效精确地联系起来。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加以正确管理,使绩效水平得到客观衡量,以保证薪酬计划的公平性。

薪酬计划的实施依赖其可靠性和对方案的有效维护。管理者在薪酬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薪酬政策书面化

所有的薪酬政策必须以书面手册的形式正规化,并且让所有的员工人手一份。

2.经常与员工沟通

一旦员工开始工作,就需要常常地得到提醒,明确他们的薪酬组合中包含哪些内容。

3.严格薪酬管理部门

在大型饭店中,可由薪酬专家和直接管理部门一起协同工作获取饭店的薪酬目标。在中小型饭店,薪酬管理和决策制定由负责餐饮或客房管理的总经理负责。

4.进行薪资调查

薪资调查要经常进行,以保证饭店工资结构保持竞争力,不致于因与周围饭店的工资差异导致最有价值的员工的流失。

保证薪酬制度的正确实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保证薪酬计划的公平性。

总之,一个饭店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能否有优秀的员工是分不开的。而能否拥有优秀的员工又与薪酬是分不开的。由于工资结构能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招募,因此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无论饭店企业规模是大还是小,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计划都是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薪酬管理的作用

在企业的科学化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众多企业所认同。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科学的薪酬管理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优良的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缺少实质意义上的承载而无从谈起;相反,行之有效的薪酬管理将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当今强调人本管理的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提高人的地位,发挥人的活力,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薪酬管理所起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二、薪酬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订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确定薪酬管理目标

成功的薪酬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企业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并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根本目标在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

(二)选择薪酬政策

薪酬政策,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薪酬管理运行的目标、任务和手段的选择和组合,是企业在员工薪酬上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企业薪酬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企业薪酬成本投入政策: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企业合理的工资制度:确定企业的工资结构以及工资水平。薪酬政策是企业管理者审时度势的结果,决策正确,企业薪酬机制就会充分发挥作用,运行就会畅通高效。反之,决策失误,管理就会受到影响,引起企业管理一系列的困扰。

(三)制定薪酬计划

一个好的薪酬计划是企业薪酬政策的具体化。所谓薪酬计划,就是企业预计要实施的员工薪酬支付水平、支付结构及薪酬管理重点等。企业在制定薪酬计划时,要通盘考虑,同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与企业目标管理相协调的原则和以增强企业竟争力为原则。

(四)调整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薪酬比例极其构成。对薪酬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主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即给予员工最大激励的原则。

三、薪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工厂制度阶段

在前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工人习惯于家庭或农村生活,不喜欢接受工厂管理的约束,工作时间随意性大,工厂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培养“工业习惯”。在这样背景下,重商主义经济学派的研究结果是:“收入与所提供的劳动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工资增加时,工人宁可去花掉他们的钱,等钱花光以后,需要更多的钱时再去工作(A.雷恩)。”在这个时期,工厂薪酬的支付沿用了家族制简单的计件付酬办法。在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工资激励使用得相当广泛,那里的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劳动报酬与个人表现紧密相关。为了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少数管理学者提出了利润分享计划作为固定工资的补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比如,巴比奇提出的利润分享计划包括两个方面:(1)工人的部分工资要视工厂的利润而定;(2)工人如果能提出任何改进建议,那么就应获得另外的好处,即建议奖金。除了分享利润外,工人们按照他们所承担的任务的性质获得固定工资。这样,按照利润分享计划,工人作业组合将会采取行动,淘汰那些使他们分红减少的不受欢迎的工人(A.雷恩)。应该说,在工厂制度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企业主已经意识到薪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科学管理阶段

在科学管理时代,“以高工资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当时的观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劳动报酬与劳动表现联系起来。利润分红能够鼓励工人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能分享盈利。

弗雷德里克.W.泰罗认为利润分享计划不能促进个人抱负的实现,因为不管人们做出的贡献大小,所有的人都参与分享利润。1895年,他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度,这个制度包括三部分内容:(1)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2)差别计件工资制;(3)“把钱付给人而不是职位”。泰罗认为,如果采用差别计件工资,一旦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差别计件制就能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使得达不到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率,同时付给确实达到标准的工人以较高的报酬(W.莱特尔,1942)。

在此基础上,甘特发明了“完成任务发给奖金”的制度,来实现泰罗制所无法达到的鼓励工人相互合作的目的。根据这个制度,如果工人某一天完成了分配给他的全部工作,他每天将得到50美分的奖金。他建议,工人如在规定时间或在少于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他们除了可得到规定内的报酬外,还能按该时间的百分比获得另外的报酬(甘特,1916年)。此外,甘特采纳了一位同事的意见:一个工人达到标准,工长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如果所有的工人都达到标准,他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甘特认为,给工长这种额外奖金是为了“使能力差的工人达到标准,并使工长把精力用在最需要他们帮助的那些人身上”(甘特,1916)。可以说,这是最早关于管理者薪酬激励的表述。

与此同时,利润分享计划也在得到修正和改善。1938年,约瑟夫•F.斯坎伦针对团体激励提出薪酬计划。斯坎伦计划的核心是建议以计划和生产委员会为主体寻求节省劳动成本的方法和手段。不对提出建议的个人付给报酬,整个计划的首要原则是以团体为目标。强调的是协作与合作而不是竞争,任何一个人的建议都能使大家得到好处。在整个工厂或整个公司范围内付给报酬,鼓励工会管理当局进行协作以降低成本和分享利润。斯坎伦计划独特之处在于:(1)对提出的建议实行团体付酬;(2)建立讨论和制定节约劳动技术的联合委员会;(3)工人分享的是节省的成本,而不是增加的利润。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完成了从“低薪”到“高薪”刺激理念的根本转变。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如果雇主支付低工资,产量就会下降;但是,如果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并且与机器相结合,产量就会提高。为了证实这个结论,舍恩霍夫对各国的情况进行比较以后之后,发现支付工资最高的国家其成本最低(J.舍恩霍夫,1893)。当时匹兹堡制钉工人的工资收入是英国同类工人的10倍,而前者铁钉的成本却只有后者的一半。这样,“高工资、低成本”的观点便在企业中得到确立。

(三)行为科学阶段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工作中的人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并不是彻底的理性生物。他们有感情。他们喜欢感到自己重要并使自己的工作被人认为重要。当然,他们对自己工资袋颇感兴趣,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时候,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工资能确切地反映他们所做的不同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勒特利斯贝格尔,1950)。因此,一些企业为满足个体心理需求而进行不同的尝试。

詹姆斯•F.林肯尝试并试验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方法。他认为,对工作的自豪、自力更生以及其他久经考验的品德正在消失,为了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恢复个人‘明智的自私自利’。激励人们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安全,而是对他们技能的承认。林肯计划试图使职工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然后按照他们对公司成功做出的贡献发给“奖金”。结果表明,与克利夫兰地区其他制造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林肯电气公司没有停工,也几乎没有职工离职现象,个人生产率是整个制造业平均生产率的5倍,每股的平均股息稳定上升,产品价格稳定下降,而工人的奖金保持在高水平上(F.林肯,1951)。林肯电气公司的个人刺激计划一直得以延续执行,使企业一如既往地取得成功。这些做法在现在的美国还仍然获得很高的评价(C.汉德林,1992)。

怀延•威廉斯最先提出工资权益理论。他认为,从工人的角度看,工资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人所得到的绝对工资,而在于他所得到的相对工资。到20世纪60年代,埃利奥特•雅克(1961)与约翰•斯泰西•亚当斯等人(1963)的公平激励理论发展了这种观点,即工资分配的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他们认为,一个人对薪金的感觉至少基于两种比率:(1)所得工资相对于他人工资的比率;(2)其“投入”(即所付出努力、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培训、经验)相对于“产出”(薪金)的比率。因此,他们强调了薪酬调查在薪酬决策中的地位。从整个过程来看,在传统的薪酬管理思想中,薪酬政策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维度的,“证据表明,工资刺激的效力是如此依赖于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至于不能将它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衡量效果”(勒特利斯贝格尔和迪克森,1939)。

(四)现代薪酬管理阶段

传统薪酬管理思想关注的基本点是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付薪酬是为了降低员工的“愉懒”程度。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职工持股运动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职工可以拥有公司所有权”的思想逐步为许多企业所接受。特别在委托理论提出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将这种思路用于解决管理者报酬问题,提出把经理人报酬与企业业绩捆绑在一起,使经理分担部分经营风险,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使委托人(企业所有者)和人(企业经理)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经理人报酬中与股票价值相联系的长期报酬比重越来越高。90年代以后,管理界开始关心薪酬如何与新出现的管理变革,如柔性化、团队管理、流程再造等情况相适应,使得股票期权和职工持股制度推广得更为普遍。除此之外,还从广义的薪酬涵义出发,提出相对柔性的新型薪酬制度。

这个时期的薪酬管理强调的是员工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而不是传统的对“偷懒”行为的约束。一般认为,薪酬并不是简单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更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开始尝试可变薪酬制度,倾向于按业绩和竞争优势付酬,薪酬的概念已经突破“金钱”与物质的范畴,间接收入(福利)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心理收入)在薪酬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员工的需求又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员工既重视工资和收益,同时又在意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无论任职的形式如何,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因此,除了各种形式的收益分享计划外,薪酬制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宽带薪酬制度

这种薪酬体系将原来报酬各不相同的多个职位进行大致归类,每类的报酬相同,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一些下属甚至可以享受与主管一样的工资待遇,薪酬浮动幅度加大,激励作用加强,建立一种集体凝聚力,适应组织扁平化造成晋升机会减少的客观现实。

2.以技能与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技能工资体系和收益分享体系发展迅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企业开始改变传统以职务或工作价值确定报酬的做法,采用以“投入”(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衡量依据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大量的企业也采用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薪酬体系,如为高级主管提供奖金和股票期权。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更多的是为了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3.泛化的薪酬政策

JohnE.Tropman(1990)提出定制性和多样性整体薪酬计划。他提出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和个人因素等统一起来,作为整体薪酬体系来考虑。而且,这种方法的背后必须把“以业绩为主”的薪酬理念作为基础,在投资和奖励之间实现合理平衡,以满足员工对非现金薪酬成分的要求。

四、中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和竞争特点变化,不断进行新的薪酬制度改革,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各种形式的薪酬改革方案不断出台,使企业的薪酬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普遍出现了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丁世青、李陶(2002)认为,当前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1)常用的技术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不能全面反映员工在不同劳动岗位上的差别;(2)薪酬较低,矛盾较突出,薪酬很难作出调整;(3)工资结构不合理,等级工资标准长期不动;(4)薪资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实际上形成了终身待遇;(5)没有建立工作分析岗位鉴定制度,使企业在考核晋级和作业标准上无标准,难以有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薪酬制度;(6)企业决定薪酬水平的自扩大,劳动者争取薪酬的力量则处于劣势。

吴维薇(2002)从个案分析的角度提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根源于三个不合理因素:(1)企业内部没有系统性的职位序列,缺乏公平付薪的依据;(2)薪资数据脱离了市场水平;(3)薪资上升曲线背离市场竞争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2003)认为,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品位分类而非职位分类,员工的工资是身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2)资历而非能力和绩效导向;(3)结构而非水平问题突出,薪酬不是建立在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基础之上;(4)几乎没有工资制度,工资等级差别很小,不能体现职位的价值和工作绩效的差别。

姜农娟、邓冬(2003)从历史和现实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特点,认为当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1)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2)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3)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4)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与个人业绩基本没有关系;(5)企业已有的薪酬结构很难整合,薪酬标准能上不能下。

因此,综合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可将当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薪酬总额管理机制不合理,薪酬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尤其是基本薪酬,基本上是和工龄挂钩,只能增、不能降,致使薪酬总额的缺口和成本的承受能力矛盾日益突出。

2.薪酬结构复杂,标准设置不合理。员工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薪酬包括哪几部分,也不清楚各个部分相应的标准,这就导致薪酬的各个部分不能充分、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

3.薪酬分配关系不合理。向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同时,向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力度不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难以把薪酬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联系起来。同时,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现象严重,致使素质低的员工不愿离开,高素质的员工不安心工作,企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

4.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异。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高,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低,企业内部薪酬平均化倾向明显。由此造成减员增效难度增大,企业想留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留不住,企业冗员减不下来,出现了企业冗员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这些问题,反映了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薪酬体系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资历工资制,既缺乏对有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有效激励,又束缚了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因此,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企业中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遵循市场规则的薪酬分配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创新趋势

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这一思路出发,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有以下几类创新的大方向:

(一)“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

这种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目的是通过加大工资中的激励成分,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其主要的实现措施包括:(1)把雇员作为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雇员与企业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2)改变以工作量测定为基础的付酬机制为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3)加大雇员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使之超出正常工资数额;(4)使雇员的基础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雇员工资的浮动部分视雇员对企业效益贡献而定。

(二)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相对短期激励计划而言的,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其主要方式有:员工股票选择计划、资本积累项目、股票增值权、限定股计划、虚拟股票计划和股票转让价格等。超级秘书网

(三)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做法:(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2)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3)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4)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5)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四)薪酬调查和薪酬信息的日益重视

通过薪酬调查,企业可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掌握各种类型人才的价格行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薪酬策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力成本。通过薪酬调查得到的薪酬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外部信息:指相同地区和行业,相似性质、规模的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价值取向等;(2)内部信息:主要是指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员工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链,公司薪酬制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何燕珍,企业薪酬管理发展脉络考察,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 战略性薪酬 薪酬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推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本身的现代化管理与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过程中,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被管理实践证明是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战略性薪酬管理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载体之一。

一、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内涵界定

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定义是Milkovich(1988)首先提出的,是指在做薪酬决策时对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做出适当的反应,并且配合或支持组织全盘的、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米尔维奇(2002)则认为,薪酬战略是由企业战略和竞争战略所决定的,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性薪酬决策。本文认为: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是指企业基于总体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对薪酬管理的要求,从整体上和战略高度制定的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战略性薪酬不同于一般的薪酬管理工具,而是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性薪酬管理机制,它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战略性薪酬管理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

1.战略性薪酬管理是与组织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薪酬决策机制,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作为惬意总体战略系统的重要子战略,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相一致,反映和体现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此,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的制定应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来制定,根据企业总体战略来确定薪酬的水平与结构、薪酬的文化理念、薪酬的管理与政策。

2.战略性薪酬管理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长期性的薪酬决策与薪酬管理机制。整体性指它是对整个组织的薪酬从整体性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决策与管理模式,而不是仅对某个部门、某些人员的薪酬决策与管理。长期性是指这种薪酬决策与管理模式的构建不能仅考虑组织目前的状态,还要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趋势,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3.战略性薪酬管理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提升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并非任何薪酬决策都属于薪酬战略,只有那些对组织绩效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的薪酬决策才属于薪酬战略的内容。战略性薪酬管理对企业绩效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为,强化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增强组织的外部竞争力,强化组织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提高薪酬管理成本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于战略性薪酬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的总体构成

如前所述,要使薪酬体系持久的促进企业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必须从结构上来思考薪酬体系,从企业战略层面来思考薪酬分配与战略目标的内在关系,从整体薪酬分配框架结构来考虑各项分配制度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关系,再从技术层面上来有效设计各项分配制度,使制度能有效运用。因此,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战略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

1.战略层面:基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薪酬管理战略

薪酬管理模式的战略层面主要是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通过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制定企业的薪酬战略体系,从而明确企业薪酬战略的构建目标。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薪酬战略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在支持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实现员工的有效激励。

2.制度层面:基于战略框架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

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制度层面的内容包括企业在薪酬战略的指导下,按照战略性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六大基本原则制定企业的薪酬策略、确定企业的薪酬架构和动态地管理薪酬体系。薪酬策略、薪酬架构和薪酬动态管理是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导向下薪酬战略落实的载体,只有在薪酬战略指引下,企业的薪酬体系才能成为支撑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在战略层面分析得出的企业预期的员工态度和行为,并将各分配制度与这些期望挂钩,通过薪酬各要素合理的组合发挥出薪酬激励的最佳效果。

3.技术层面:薪酬战略模式与管理体系的价值分配

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的技术层面包括企业薪酬设计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是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薪酬战略、薪酬策略、薪酬计划的统筹指导下,完成企业最终价值分配的重要部分。薪酬设计的内容包括工作分析、工作评价、薪酬调查、薪酬水平定位和薪酬结构安排。薪酬设计是将薪酬战略性政策转换成实践的有用技术,它只有在薪酬战略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分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果没有薪酬设计,企业的薪酬战略制定得再好,如果不能得到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但应该注意薪酬技术只是战略性薪酬体系的实现方法而非出发点。

三、中小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

企业的战略薪酬管理模式能否正常运行,发挥正常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薪酬管理的内容是否实施到位。为此,企业要在整体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的框架下,围绕如下方面来推进企业战略薪酬管理的具体实施:

1.合理地设计薪酬政策

企业的薪酬政策,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薪酬管理运行的目标、任务和手段的选择与组合,是企业对员工薪酬所采取的方针策略。企业的薪酬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成本投入政策,二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首先包括薪酬管理实践策略,即薪酬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领先还是落后于企业系统的其他方面的设计与实施;其次包括工资构成管理,即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各薪酬项目所占的比例,以及报酬整合的曾次,即企业必须决定是以员工个体业绩为基础,还是以部门(小组)绩效为基础给予报酬等;此外,还包括薪酬支付形式管理,即确定薪酬计算的基础是劳动时间还是生产额、营运产值等。总之,关键是要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薪酬政策。

2.科学地制定薪酬计划

薪酬计划,就是企业预计要实施的员工薪酬支付水平、支付结构及薪酬管理重点等。企业在制定薪酬计划时,要通盘考虑,同时要把握一系列原则:一是与企业目标管理相协调的原则,二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原则。薪酬计划应该与企业的经营计划相结合,应当综合考虑三个要素:是否能留住优秀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是否有助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所以,企业既要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要从内部管理的角度选择和调整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计划。

3.系统地控制薪酬总额

薪酬总额是企业掌握和控制人工成本的主要信息来源,对薪酬总额的核算和控制十分重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薪酬水平、企业支付能力、员工生活费用以及员工现有的薪酬状况等。确定合理的薪酬总额首先要考虑外部公平性。企业往往通过市场薪酬调查,参照同行或同地区其他企业的现有薪酬来调整企业对应工作的薪酬。确定合理的薪酬总额还要考虑企业本身的支付能力。企业的销售额较大,销售业绩好,企业的支付能力较强,那么人工费用也可以相对地增加;反之,则不应盲目增加支出。此外,员工的级别生活费也是确定合理的工资总额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薪酬水平应该高于员工的基本生活费。

4.灵活设计与调整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企业中各项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实付薪资之间的关系,也指员工之间的各种薪酬比例及其构成。薪酬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主要包括:企业工资成本在不同员工之间的分配,职务和职位工资率的确定,基本、辅助和幅度工资以及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的调整等。工作的完成难度越高,对企业的贡献也越大,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就越高,就意味着其相对价值越大。使企业内所有工作的薪资都按同一的贡献律原则定薪,保证了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但还必须据此转换成实践的薪资值,才有使用价值,这就需要进行薪资结构设计。

5.确保日常性薪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是对企业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具体落实,直接关系到企业薪酬管理的成败。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及薪酬调整。这些日常的薪酬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来推进这些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从而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顾琴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2)

[2] 陈建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薪酬战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

[3] 王凌峰: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薪酬设计―薪酬理论与政策环境

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

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支付

薪酬设计―按要素分配设计实务

特点1:针对性

套图书针对各类企业薪酬管理和设计人员,每个分册相对独立,从不同侧面分别反映收入分配改革和薪酬设计所需要的理论、政策、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和技巧。

特点2:实操性

本套图书内容丰富,其中有步骤、有模版、有案例,极具实际操作性。

特点3:对接性

特别强调了薪酬模块与工作评价、理等模块之间的对接,不同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把薪酬管理孤立阐释的书籍。

第一分册《薪酬设计――薪酬理论与政策环境》,集中阐述薪酬理论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监

控指导体系。

第二分册《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设计》,集中阐述工资等级、工资结构和工资标准

的设计。

第三分册《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支付》,集中阐述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计发的设计。

第四分册《薪酬设计――按要素分配设计实务》,重点阐述按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分配方式的设计。

2.《薪酬管理师培训教程》

权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专业――国家紧缺人才培训认证项目薪酬管理师教材

实用――提升专业水平,打造管理能力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业人员开展薪酬调查、薪酬预测、薪酬战略、薪酬计划、薪酬方案设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对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行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职业名称不规范,分工不明确,影响了企业薪酬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薪酬管理乃至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薪酬管理师培训教程》从理论高度传授薪酬管理基本理论及概念,以实战角度讲述薪酬战略的制定、企业薪酬方案设计、绩效考核、企业福利制度。有助于推动企业薪酬管理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提升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3.《薪酬制度的制定与管理实务――成功导入平衡计分卡推动曲》

薪酬设计需

要好的方法

薪酬设计需

要好的工具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新会计准则视角下职工薪酬核算的变化

(一)提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针对性

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薪酬,对职工范围和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及核算进行针对性的明确和规范。《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修订后,明确职工定义所包含的范围。新《职工薪酬》规定临时职工、兼职职工、全职职工,根据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所属部门,明确职工工资薪金的核算方式和会计科目。准则不仅针对性的设置核算方式和会计科目,还新增离职后福利。新《职工薪酬》通过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设置,对离职后福利进行规范。其中,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进行职工离职福利的承担。[1]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福利计划,则为设定收益计划。

(二)整合完善原薪酬内容

新《职工薪酬》在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及辞退福利这三方面进行完善。其中,辞退福利的原会计规定较为繁琐,难以准确运用长期辞退福利折现率规定的变量,弱化会计准则的效果。新会计准则的完善,使辞退福利分为无联系的两个部分,非别是辞退福利和离职后福利。其中,企业将辞退福利视为其他长期福利,因为辞退福利要求企业有效区分未来预计年度报告结束后,一年内不能完全支付的辞退福利,该福利才能作为合理的辞退福利计入财务报告中。相较于原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完善后的长期福利通过有效规范的会计处理,能有效规避其他变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强化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地强化主要体现在职工薪酬负债的确认。职工薪酬负债以企业在接受职工服务期间应承担支付职工薪酬的义务为判读依据。其中,典型代表为带薪缺勤,带薪缺勤被划分为累计和非累计两种。累计带薪和非累计缺勤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带薪缺勤的员工在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即可结转到下期使用的带薪缺勤权力;而非累积带薪缺勤不可以结转至下期使用。[1]新会计准则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强化,主要表现在完善累?缺勤会计处理,即职工薪酬负债的确认。新《职工薪酬》规定相关累计负债的确认期间为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而不是在职工享受带薪缺勤权力期间,也就是指企业应在职工获得带薪缺勤的权力时确认相关薪酬负债。相应的会计处理中,职工若本期未使用上一期结转的该项带薪缺勤的权力,企业只需将已计提的薪酬冲减当期薪酬费用,不用给予职工补偿。

从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相关科目的设置和完善,可以看出新《职工薪酬》准则所规定的职工薪酬范围更为明确,适用性更强,能有效促使企业通过新《职工薪酬》准则进行科学和规范的薪酬管理。新《职工薪酬》在有效地压缩企业操作空间和自主界定的同时,进一步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从长远来看,《职工薪酬》的完善有利于我国稳定,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新职工薪酬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更合理

商业银行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合理性的提高,得益于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的明确规定,这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精确全面地反应商业银行的职工薪酬,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新《职工薪酬》准则通过正确界定职工福利费、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的范围,使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合理计入薪酬核算的内容。商业银行执行新《职工薪酬》准则需按照规范的会计处理,这促使商业银行对职工福利进行正确核算,对属于职工福利的部分进行规范管理,让职工福利得到有效落实,维护银行职工的的利益。

(二)职工薪酬管理更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新会计准则实行规范的职工薪酬管理,能在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银行的战略管理目标。新《职工薪酬》准则从整体上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费用和人工成本进行规范,使薪酬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人工成本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如新《职工薪酬》根据《劳动法》将带薪缺勤分为累计带薪缺勤和非累计带薪缺勤。这样的分类利于商业银行对职工带薪缺勤休假进行划分,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对员工日常工作和休假状态进行掌握和控制。商业银行可根据需要制定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带薪缺勤标准,建立更有弹性的人工成本控制机制。这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带薪缺勤的制度,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并且,新《职工薪酬》将法定退休后养老金重分类为离职后福利,不再作为辞退福利。这为员工退休提供进一步保障,让员工能安心持续的工作。商业银行通过执行新《职工薪酬》准则,更有效的保障职工的福利,留住人才。由于职工薪酬福利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和智力获得的价值体现,商业银行有效保障职工福利,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银行自身发展,实现银行战略目标。

(三)信息披露层次更高

新的会计准则下,信息内容披露的层次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进一步规范对职工薪酬核算内容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使职工薪酬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层次得到全面的提高。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统一。[2]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年薪制薪酬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职工的绩效奖金,职工可以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对银行的薪酬核算和薪酬奖励机制进行监督,并为提升薪酬核算的质量提供相应的依据,加深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

三、新会计准则视角下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相关问题分析

(一)非货币性福利的处理

非货币性福利公允价值的划定和使用情况清晰划分不清晰,因此商业银行对非货币性福利存在处理不规范的情况。目前,我国非货币性福利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发放:一是将自产自用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二是将外购的产品作为职工福利发放;三是向职工提供无偿性住房作为薪酬发放。[1]其中,商业银行发放的非货币性福利,如给职工无偿使用银行拥有或租赁的资产、无偿为职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或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等。由于这类支出与业务费用支出在形式上较为接近,在日常处理中,商业银行判断收益对象如果是职工个人,且工作无直接关系时,相关非货币性福利需要以职工薪酬负债的形式计入当期薪酬费用科目进行列支。虽然,新准则职工薪酬对非货币性福利的适用情况进行规范化,但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使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的使用边界进行清晰划定,造成银行对职工非福利性支出处理不规范,导致出现损害职工合法福利的情况,或为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提供不良渠道。

(二)非薪酬费用的列支

商业银行为逃避投资者对成本管控,在非薪酬费用中进行不合理的列支。在商业银行的关系中,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产生薪酬费用,以及非薪酬费用,例如业务费用、手续费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其中,投资者激励商业银行主要手段是通过控制薪酬费用,因为薪酬费用便于控制具有可比性;而非薪酬费用则缺乏可比性且弹性较大,易受经营环境及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投资者难以对其进行控制。因此商业银行为逃避投资者对成本的管控,通过非薪酬费用科目列支薪酬支出。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要表现在分支机构中出现非合同劳务用工和职工福利等变相列支薪酬费用的情况。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

商业银行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明确的规则,部分存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的情况。目前,金融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可按实际发生支出不超过薪金总额2.5%的部分,税法予以扣除,超过部分以后年度可结转扣除。职工教育经费规定是用于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费用,国家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的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范围,但并未从财务会计上具体界定清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的费用项目。商业银行在处理部分职工教育经费时仍存在一些疑问,例如与客户联合举办培训班发生的培训费、银行分支机构与上级机构员工联合举办培训发生的培训费、商业银行为举办培训购买培训所需设备及软件开发的经费支出等费用,是否应计入职工教育经费中进行列支。由于相关规定缺少细则,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为用足当期可抵扣的教育经费,可能存在将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非教育培训的福利开支,这不但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也不利于国家对税收的管理。

四、新会计准则视角下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管理的发展策略

首先,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劳动法》规定保持一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职工薪酬相关政策。比如加强对职工非货币性福利处理的控制,针对出现给职工发放滞销商品或价廉商品作为职工福利的情况,应在的会计核算中规定,该类费用需通过当期成本费用结转,不计入销售收入。同时针对商业银行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在财务会计上明确教育经费列支内容,进一步完善职工教育经费,使职工教育经费能够有效地按实际发生的扣除,维护员工应享受的权利。

其次,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制度的管理,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层次,有效防止银行分支机??出现乱发福利等变相列支薪酬费用。不断建立健全内部薪酬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一项持续性工程。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依据我国有关薪酬政策及职工薪酬准则有关规定,对劳务用工及薪酬支付等职工薪酬问题进行规范管理。

最后,商业银行财会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项目范围、核算内容、会计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会计处理中,为能够对原职工薪酬核算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要银行会计人员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有效把握各项账务处理对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安排财务人员接受相关专业人士的培训,或者向有经验和执行较好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财会人员学习效率,尽快掌握新会计准则及职工薪酬变更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财务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

注释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人才

[DOI]10.13939/ki.zgsc.2016.41.120

电子商务企业经济活动中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经济利益,从社会交易活动中取得资金收入,同时需要支付一定的生产资料的成本支出,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支出就是其中重要的企业成本支出,对企业来说,必须要客观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实,合理地制订人才管理计划以及员工管理规范。在进行现代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时,如何正确制订合理的薪酬计划与薪酬支付条件,全面地对薪酬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引进新的薪酬管理理念,了解员工的薪酬期望,平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是每一企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与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的关键。

1 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

传统的公司架构是以功能为基础、等级制的。电子商务企业结构则多是以团队为基础的、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组织是扁平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自我管理的团队。电子商务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于竞争能力、团队激励以及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视员工为合作伙伴并一起分享成功。电子商务企业的薪酬管理需要与其经营管理现实相结合起来,制定相匹配的薪酬管理目标。从而保证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以及合适的人才引进,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企业战略与员工职业规划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其企业得天独厚的“网上社区”,与员工们形成共同的公司理念与文化,共同分享艰辛与成果。在集成多种功能和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为员工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薪酬福利方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能力,并由此来体现公司的股东、员工的双赢。这些是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也是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

2 薪酬管理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由于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企业的生存现状发生着巨大明显的改变,企业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工程中会出现新的挑战,加之人才流失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速革新使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企业的薪酬管理也遭遇了很多新的困难。①薪酬水平不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与员工期许水平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剧烈变化,使得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量逐渐攀升,员工的工作任务量也急速加重,但一些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人才管理过程中没有使薪酬与市场水平相适应,没有与员工期许水平相适应,从而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②薪酬水平与员工工作绩效结合比例不恰当。基础岗位员工例如网站美工人员、网站文案编辑人员虽然工作量大、责任明确、工作量巨大,但是薪酬比不上管理岗位中清闲的管理人员,造成企业的薪酬规划的不合理。③福利制度不合理。在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奖金覆盖面很窄,业务辅助相关部门得不到奖金;福利不能体现个性化设计,从而不能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同时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缺乏现代薪酬管理理念的指导,不重视企业员工的综合报酬的设计,与企业的自身的发展规划结合不能明显,导致员工的工作能力不能全面发挥。

3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企业在做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必须要全面规划新的薪酬管理工作,必须要正确的落实薪酬管理细节,将企业的薪酬管理活动真正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①引进新的薪酬管理理念,制定新的薪酬管理制度:电子商务企业在落实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是,必须要引进新的薪酬管理理念,在新的薪酬管理理念下制定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并对薪酬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既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同时也要与员工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落实非货币形式的薪酬计划,促进企业新的薪酬分配制度。②积极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员工的薪酬期望:企业员工对于薪酬期望水平是电子商务企业制度薪酬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在制度薪酬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了解企业员工对于薪酬组成以及薪酬基础的期望,了解企业员工岗位职业规划,将岗位调整作为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的一部分,让岗位制度与薪酬制度相结合,促进企业的综合薪酬制度的制定。③积极引进优秀的薪酬管理人才,落实现代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功能:企业薪酬管理过程需要与现代薪酬管理人才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薪酬管理工作的进行。企业在实际的薪酬管理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引进优秀的薪酬管理人才,或者是培养企业的薪酬管理人才,定时的进行培训学习,让企业的薪酬管理活动更加具有生命力与竞争力,保证企业的薪酬管理活动可以优于其他市场竞争者。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地引进新的薪酬管理软件,规范企业的软件管理队伍,强化企业在软件管理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的基础性软件技术缺失。④落实绩效考核与人才考核相结合,目标与现实相比较的现代考核制度:企业应该积极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保证企业员工及时有效地完成企业规划任务,同时还要坚持与人才考核制度,促进企业员工在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提升。同时在目标考核时应该坚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考核,面对实在没有办法完成的目标时,应该适度的考虑到绩效考核的弥补,保证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可以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4 结 论

薪酬管理工作是电子商务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重要的支出部分,也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纽带,企业在落实现代薪酬制度时,应该积极地考虑到引进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理念,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薪酬管理制度,培养企业自己的薪酬管理团队。同时还要积极的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规划,制定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工作目标,落实薪酬管理细节,引进新的薪酬管理软件。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变化薪酬组成,将薪酬组成部分与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保证企业员工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落实新的非货币薪酬制度,保证企业员工得到更多的激励与奖励,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现代企业的薪酬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做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涛.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薪酬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3).

[2]张春梅.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探析[J].商业经济,2012(29).

[3]李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创新分析[J].企业革命与管理,2015(7).

[4]田川.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创新路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

[5]欧湘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有效的薪酬管理机制需要组织根据其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薪酬制度。制定薪酬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决策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形式、薪酬预算和薪酬管理政策,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其绩效相互匹配,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受各国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和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我们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目的是为完善我国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的特点分析

1)薪酬制度规范化、透明化。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很小,大部分集中在企业。如1998年,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6.2%,这一比重在英国为11.5%,日本为5.9%,俄罗斯为29.8%。国立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与政府职责密切相关,因此,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通过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律规定其目标、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使国立研究机构目标明确、经费来源稳定、人事和薪酬管理有法可依。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于2004年4月全部完成了法人化改革,成为独立行政法人。作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研究机构要接受两部法律的直接约束。一是《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该法规定了独立行政法人的设置及撤销、负责人的任命及管理、营运及考核、财务及审计制度、政府预算拨款、人事和薪酬制度等等。二是由国会为每一个研究机构制定一部法律,规定其名称、业务范围、资本金、管治等事项,每个国立研究机构都由某一个省厅负责管理,职工工资待遇及福利标准比照公务员,同时机构负责人也有一定的裁量权。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属于联邦政府雇员,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联邦系统内的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联邦政府各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命令具体实施相关法律。

在印度,国立研究机构依照《社团注册法》注册设立,并根据社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社团注册法》的规定,科研机构应该制定社团管理章程和建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社团章程通常包括: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以及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雇员补贴、出国进修、养老金、福利待遇、雇员离岗等具体的办法和规定。在英国,由各研究理事会为国立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的薪酬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没有以立法方式设立的研究机构,但公益性研究机构所执行的任务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基本相同,因此,本文用这部分研究机构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比较。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政令的方式设立,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管理。1993年以来,在我国研究机构实施的薪酬制度改革中,建立由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薪酬制度。固定薪酬由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可变薪酬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构成,但国家对可变薪酬的分配没有规定实施细则,分配规则由单位自行确定,再加上国家允许事业单位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创收,使薪酬预算来源多渠道,这种薪酬管理模式致使各研究机构改革方案不一致,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造成分配秩序混乱。

在国外,政府雇员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制度。如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员工的薪酬以及国立研究机构的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要上报主管大臣,并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对其绩效进行监督,同时也确保薪酬分配公平合理。

2)在人员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薪酬与任职者能力、资格的匹配。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普通雇员,更注重在机构负责人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岗位职责、岗位价值与任职者的资格和能力的相互匹配,增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像其他大多数联邦职位一样,原则上是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产生,美国联邦雇员的招聘与录用基本上遵循两条原则,即“公开招聘”和“择优录取”,各联邦机构一般将所属院所负责人职务空缺在联邦系统中招聘或公开向社会招聘。在英国、印度、韩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采用国际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由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应聘者进行评议,最终由理事会任命。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实行任免制。根据《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由理事长、理事与监事构成,其中,理事长与监事由主管大臣任命,理事由理事长任命。

2000年以来,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推行全员聘用制,科技人员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有些单位还向海外公开招聘高级研究人员,但对院所长,有些单位仍然实行任免制。

3)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薪酬差异。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采用岗位薪酬体系,并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职责、任职者资格以及各岗位的薪酬差异,保证了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联邦系统中的岗位级别划分原则和薪酬确定原则。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岗位级别划分的依据是其任务与职责和该项工作所要求的资格。为此,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制定了岗位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的要素及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异。虽然联邦雇员的岗位级别划分本身并不是确定薪酬的唯一依据,但在薪酬确定中起关键作用。根据1990年的“联邦雇员薪酬”可比法,影响薪酬标准决定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绩效、服务时间等。

目前,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虽然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科学的手段,导致岗位分析比较粗糙,岗位价值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岗位工资实际上是根据岗位的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来确定,而不是真正根据岗位价值来确定,使岗位价值与岗位工资相关性不强,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平,降低了岗位工资的激励性。

4)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其薪酬和职位任免挂钩。

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是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支撑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绩效加薪、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因此,绩效评价公正与否会对薪酬制度的激励性产生影响。

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重视对普通员工的绩效评价,更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因为机构负责人是机构的核心成员,对机构实现其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根据《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主管大臣每3~5年对其所管辖的国立研究机构提出中期目标,相关研究机构依据中期目标编制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报主管大臣批准,并向社会公布。《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还要求各主管省厅设立“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协助主管大臣对各独立行政法人执行“中期计划”的情况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反映机构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在机构负责人离职时,评价委会要对其任内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这一分数将直接决定其退职金的多少。

在美国,每年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至少进行一次绩效评价。每个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在得到任命后部应按固定格式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明确其在考核期内的绩效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反应其个人的业绩情况也应体现整个机构的绩效目标。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年度评价信息将被用作薪资调整、绩效奖励、免职和权力削减的依据。

在英国,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每5年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结果与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绩效挂钩。在印度,根据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设有绩效评价委员会,每3年负责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在各研究所内部设立评价委员会,负责对科技人员的年度绩效进行评价。

然而,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偏重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轻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对科技人员采用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绩效奖励及下一年度的岗位聘任,有些研究机构甚至采用末位淘汰制;对机构负责人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进行定性评价,但在实践中缺少评价实绩的客观标准,对绩效评价结果也缺乏运用。这种绩效管理模式不仅使绩效评价的重点本末倒置,而且致使科技人员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

5)薪酬形式: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

通常情况下,薪酬由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构成。基本薪酬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者是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可变薪酬则是与绩效挂钩的不稳定性报酬,间接薪酬包含福利、有型服务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但是却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

在美国、英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不存在可变薪酬,如果业绩突出,则可绩效加薪,但这增加的薪酬是在基本薪酬的基础上增加,属于稳定性报酬。在英国,研究人员不得从课题经费中提取收入,但技术转让收入,发明者、研究室和研究院可以按规定的比例提取一部分报酬。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稳定性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之比大约为10∶1∶2。每年绩效评价后发放一次奖金,如果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研究组可以获得转让费的25%,课题经费必须全部用于研究,课题组成员不得提成。

在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收入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但研究人员可以从合同研究、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所获得的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奖励。

上述国家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预算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预算拨款,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的课题经费全部用于研究,不得提成,所以用于薪酬预算的资金来源稳定、渠道单一。

在俄罗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收入以可变薪酬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科技经费严重不足,远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缺口部分需要从课题经费、技术服务收入、房屋出租以及其他经营开发收入中弥补,因此科技人员的薪酬与课题经费挂钩,随课题经费的多少而变动。

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中,科研人员的薪酬也是以不稳定的可变薪酬为主,约占工资总额的60%,稳定的基本薪酬占40%左右,这种薪酬形式与其经费预算来源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研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科学事业费的投入,作为对其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补助,但对运行经费的补助增幅不大,主要是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支持。运行经费与实际所需相比仍存在很大缺口,科学事业费基本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稳定研究队伍,缺口部分只能从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究项目经费以及房屋租赁等经营性收入中弥补。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的薪酬随科研经费而变化,但在科研项目中,竞争性项目占大部分,致使科研人员的薪酬稳定性差,可变性强。

6)建立宽带薪酬结构,加强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美国在2004财年的国防授权法中,针对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了一套新的与绩效挂钩的宽带薪酬制度,并于2004年1月正式生效,之前采用了25年之久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六级薪酬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上下浮动的薪酬制度。

这套新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的工资幅度,最低薪酬相当于一般工作人员最高薪酬的120%,最高薪酬相当于行政首长类(级别高于高级行政主管类,共分5级)二级或三级水平,并且取消了按年度薪酬自动上浮和按地区的薪资调整,而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加薪,增加的幅度根据贡献的大小决定。可见,新的宽带薪酬结构延长了工资等级线,并且不同类别的工资标准有交叉,使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能够随着绩效的改善而得到增加,而不仅仅依靠职位的晋升,加强了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同时,也给管理者更大的薪酬决策权,增加了薪酬制度的灵活性,有利于管理者利用薪酬杠杆引导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

宽带薪酬结构强调的是业绩而非职位等级,所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宽带薪酬结构实施的先决条件。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各部门实施更为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各国立研究机构采用的绩效评价系统需要得到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和联邦预算管理局(OMB)的鉴定。OPM和OMB就鉴定标准和程序联合规定,对优秀绩效评级系统的要素和操作办法做出描述,并特别强调单位绩效状况与个人岗位职责之间的联系。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实行固定薪酬,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联邦机构实验室也开始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为业绩突出的研究人员加薪。这类实验室将原有的15个薪酬级别改为5个,以使薪酬增加能够与绩效挂钩。此外,还有一次性奖励,类似于年终奖,但不是人人有份,并且受制于OPM规定的薪酬上限。

2000年以后,我国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的分配制度改革,目前,公益性研究机构普遍采用“三元结构工资制”,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设立的不同岗位而设定,虽然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工资拉开了差距,但实行一岗一薪制,同一岗位不同绩效人员的岗位工资没有区别,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不强,因此,激励性亦不强。

7)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员工提供法定的福利计划外,还提供种类繁多的组织内部福利计划,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国家的国立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并将培训作为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如在印度、韩国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带薪学术休假制度。在美国,法律对联邦雇员的培训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在职期间有权享受一些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培训,而联邦雇员所在部门也有义务提供这种培训。培训期间工资照发,关于培训费用,根据法律规定单位可视情况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其员工提供完备的福利计划外,还对员工的家属提供保险计划。如美国的“联邦雇员健康利益”保险项目中的受益人不仅包括联邦雇员、退休人员、原雇员还包括雇员的家庭成员和原配偶,保险费的75%由政府机构负担,25%由个人负担。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无疑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福利计划种类少,目前,只实施法定福利计划,包括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激励性也不强。主要原因是在实施福利货币化改革后,取消福利分房,但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还未跟上,增加了员工购买住房的困难。

8)非经济性报酬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报酬可以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经济性报酬即是薪酬,非经济性报酬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所提供的乐趣、成就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薪酬感兴趣,现代薪酬管理则越来越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水平并不高,只相当于市场的中等偏上水平,或中等水平,但是稳定的工作、允许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环境、自身爱好以及个人的社会荣誉感还是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可见,在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非经济性报酬亦有很强的激励性。

9)结论:薪酬制度与国立研究机构的任务相匹配,有助于其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薪酬管理的目的是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选择何种薪酬管理技术,要依据组织的任务性质而确定,即薪酬制度要与组织任务相匹配。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管理大多采用或比照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薪酬预算绝大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支付高比例的固定薪酬,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这种薪酬预算方式与国立研究机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市场回报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需要长期知识、技术积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来说,无疑具有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突出效率原则,薪酬与绩效挂钩,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虽然薪酬位于市场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非经济性报酬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增强了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这种薪酬管理模式提供了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稳定、激励人才,因此,上述各国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有助于其提高组织绩效,促进其实现战略目标。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公务员脱钩,薪酬预算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题经费及其他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导致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课题和进行创收活动,这些无疑会挤占科研经费和科研时间,长此以往,易造成科研质量的下降以及影响其公益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薪酬管理中,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激励成份,但在实际操作中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并不十分强,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励科研人员。可见,目前我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其任务性质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地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2对我国的启示

1)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筛选出一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研究机构,并明确其任务。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经过2001年的分类改革,其R&D人员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目前为15%,低于俄罗斯,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相比,依然偏高。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筛选出一批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和社会秩序以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研究机构,明确其任务,保证其经费来源稳定,规范其人事和薪酬制度,从而确保其活动的公益性以及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责的实现。

2)建立稳定性薪酬占高比例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

岗位绩效薪酬制度主要由岗位工资、年功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是稳定性报酬,应占高比例。各岗位的薪酬差异应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应参考市场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各岗位的价值,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在人员特别是机构负责人的遴选和绩效评价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绩效与薪酬以及岗位聘用的关联性,充分体现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3)注重发挥福利计划的激励作用。

健全法定福利计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计划,鼓励公益性研究机构探索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福利计划,尤其是培训计划,以更大力度激励科研人员。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第五章薪酬管理

1.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P402)。薪酬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应关注75分位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关注处于25分位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一般的企业,应关注处于50分位的薪酬水平。

2.在选择薪酬调查的具体对象时,一定要坚持可比性的原则。一般来说有几类企业可供选择:同行业中同类型的其他企业;其他行业中有相似相近工作岗位的企业;与本企业雇用同一类的劳动力,可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员工的企业;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P405)

3.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①数据排列法(常采用);②频率分析法;③趋中趋势分析(包括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中位数法);④离散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标准差分析和四分位、百分位分析等几种方法;⑤回归分析法;⑥图表分析法,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突出和简洁等方面的特点,为很多公司所推崇。(P412~417)

4.薪酬满意度所包含的内容:①员工对薪酬水平的满意度;②员工对薪酬结构、比例的满意度;③员工对薪酬差距的满意度;④员工对薪酬决定因素的满意度;⑤员工对薪酬调整的满意度;⑥员工对薪酬发放方式的满意度;⑦员工对工作本身(如自主权、成就感、工作机会等)的满意度;⑧员工对工作环境(如管理制度、工作时间、办公设施等)的满意度。(P421)

5.岗位分类的几个基本概念。

(1)职系。职系是由工作性质和基本特征相似相近,而任务轻重、责任大小、繁简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的岗位所构成的岗位序列。一个职系就相当于一种专门职业。

(2)职组。职组是由工作岗位性质和特征相似相近的若干职系所构成的岗位群。例如,小学教师就是一个职系,而教师就是一个职组。

(3)职门。职门是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若干职组的集合。若干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职组归结在一起,就构成了某一职门,凡是属于不同职门的岗位.它们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

(4)岗级。在同一职系中,工作岗位性质、任务轻重、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的集合。

(5)岗等。岗等是将工作性质不同,但工作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相同相近的岗位纳入统一的岗等,从而使各个职系中隶属于不同岗级的岗位纳入了统一的岗等维度之中。(P427)

6.岗位横向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岗位工作的不同性质,将看似繁杂的各种岗位划分为职系、职组和职门的过程。在依据工作性质异同划分岗位类别,对岗位进行横向分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P431)

(1)单一原则。即每一个岗位只能归人一个岗位类别,而不能既属于这一类,又属于那一类。

(2)程度原则。当某一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分别与两个以上岗位类别有关时,以归属程度最高的那一类为准,确定其应归类别。

(3)时间原则。当某一岗位与两种以上岗位类别的程度相当时,以占时间较多的那一类岗位类别为准。

(4)选择原则。当对某一岗位的划分类别,依据前面所述原则,也很难划定时,则依此岗位主管领导的意见为准则,确定其应属的类别。

7.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P433)。

岗位的横向分类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工作过程。

(1)将企事业单位内全部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大类,即职门。

(2)将各职门内的岗位,根据工作性质的异同继续进行细分,把业务相同的工作岗位归入相同的职组,即将大类细分为中类。

(3)将同一职组内的岗位再一次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划分,即将大类下的中类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类,把业务性质相同的岗位组成一个职系。职系的划分是岗位横向分类的最后一步,每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8.薪酬制度类型。

(1)岗位薪酬制。岗位薪酬制是以员工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岗位为基础确定薪酬等级和薪酬标准,进行薪酬支付的薪酬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岗位等级薪酬制,二是岗位薪点薪酬制。

(2)技能薪酬制。它是一种以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薪酬。它强调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提供薪酬。主要分为两类,技术薪酬和能力薪酬。

(3)绩效薪酬制。从本意上来说,绩效薪酬是以员工的工作业绩为基础支付的薪酬,支付的唯一根据或主要根据是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绩效的定量不易操作,所以除了计件薪酬制和提成制(佣金制)外,更多的是依据员二[:的绩效而进行的基本薪酬调整以及增发的奖励性薪酬。

(4)其他薪酬制度。包括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经营者年薪制、团队薪酬制。

9.薪酬结构类型。

(1)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绩效薪酬制)。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其近期劳动绩效来决定。具体形式有:计件薪酬、销售提成制、效益薪酬。

(2)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岗位薪酬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担任的职务(或岗位)的重要程度、任职要求的高低以及劳动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等来决定。具体形式有:岗位薪酬制、职务薪酬制。

(3)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技能薪酬制)。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员工所具备的1:作能力与潜力来确定。具体形式有:职能薪酬、能力资格薪酬及我国过去工人实行的技术等级薪酬制度。

(4)组合薪酬结构(组合薪酬制)。组合薪酬结构.其特点是将薪酬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依据绩效、技术和培训水平、岗位(或职位)、年龄和工龄等因素确定薪酬额。具体形式有:岗位技能薪酬、薪点薪酬制、岗位效益薪酬。

10.宽带薪酬的设计除了要遵循薪酬体系设计的普遍原则以外,更应该注意以下原则:①战略匹配原则;②文化适应原则;③全面激励原则。

11.设计宽带薪酬的关键决策:①宽带数量的确定;②薪酬宽带的定价;③员工薪酬的定位与调整。

12.薪酬调整,主要是指薪酬标准的调整。薪酬标准调整,大致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个体薪酬标准的调整,包括薪酬等级的调整、薪酬档次的调整;

第二类是整体薪酬标准的调整;

第三类是结合内部分配改革对薪酬结构的调整。

薪酬调整是保证薪酬正常运行和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薪酬能增能减的调整机制的具体体现。从具体内容来看,薪酬调整又可以分为:薪酬定级性调整、物价性调整、工龄性调整、奖励性调整、效益性调整、考核性调整。

13.薪酬计划报告的内容:

(1)本年度企业薪酬总额和各主要部门薪酬总额。

(2)人力资源规划情况,如预计的招聘、晋升、辞退(职)、岗位轮换等情况。

(3)预测的下一年度企业薪酬总额和薪酬增长率,以及各主要部门薪酬增长率等。

14.薪酬计划的制订方法。

(1)从下而上法:比较实际、灵活,且可行性较高。但不易控制总体的人工成本。

(2)从上而下法:可以控制总体的薪酬成本,但缺乏灵活性,而且确定薪酬总额时主观因素过多,降低了计划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胡建华

( 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 国际合作学院, 西安,710077)

摘要:民办高校的崛起,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逐渐实行竞争上岗的全员聘

任制,高校的薪酬管理制度相应地实施了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将宽带薪酬理论纳入到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当中,

形成了实用性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薪酬结构设计。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宽带薪酬制度设计;实施要点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private university teachers salary

syste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Hu Jianh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ivat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 Xi'an External affairs

Institute Xi'an 710077)

Abstract :the ris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 Entered in twenty-first Century, university teachers gradu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all staff engagement system, the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bu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he broadband compensation theory into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salary management, formed a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can be salary structure design of.

Keywords : private university teachers; broadband pay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薪酬问题,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有关专家的研

究重点。对于薪酬的研究,重要倾向于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传统

的薪酬管理中所强调的产品质量以及生产量之外,还要相应地创

设软环境,诸如通过建立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在提高员

工的凝聚力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地转变。关于

薪酬制度的设计,被纳入到了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主要是以岗位

评定为薪酬体系设计的核心展开工作,首先要进行薪酬调查,经

过了岗位评定之后,将薪酬的等级确定下来,然后根据等级相应

地定价,并将薪酬的支付频率确定下来。我国对于高校薪酬的研

究,是自二十世纪90 年代起步的,并逐步地进入到管理学研究领

域。在我国的高校事业中,民办高校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各类适应

社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只重要力量。对于民

办高校教师薪酬管理,要使薪酬制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就需要

重点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结合各项因素,将民办高校

教师薪酬管理的原则制定起来,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薪酬制度设

计。

1 宽带薪酬理论

有研究学者认为,民办高校的教师的薪酬体系包括有内在的

薪酬体系和外在薪酬体系。各种的激励机制都可以被划分在内在

薪酬体系当中,外在的薪酬体系整体薪酬体系、宽带薪酬体系和

津贴期权制薪酬体系。其中的宽带薪酬体系为本论文重点研究课

题。

1.1 宽带薪酬的界定

宽带薪酬,是一种薪酬的结构,其与传统薪酬结构的垂直管

理设计有所不同,其是将薪酬结构中所划分的若干个等级进行重

新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宽带的概念被纳入到薪酬管理范

畴之后,将员工的单一个体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在专业技术水平

以及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并能够完成各种工作。薪酬宽带,类似

于计算机网络,其所搭建的是一个重要的运行平台,使员工的专

业技能以及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并充分地发挥。薪酬宽

带系统的建立并不是以单一形式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而是要根据

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中国传统的薪酬体系是多等级的,

企业可以将一些等级进行合并,使薪酬的各个环节被简化,从而

形成宽带薪酬;还有一种宽带薪酬形式是按照类别进行划分,从

而形成诸如专业技术类、管理类、综合类等等,具有单一性质的薪

酬宽带得以形成。员工对于职业生涯的设计,是建立在横向流动

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在薪酬宽带中,都处于同一平台上。

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就会使绩效获得改善,从而取得了晋升的

机会,以获得更高的薪酬。

1.2 宽带薪酬的作用

与传统的薪酬结构相比,宽带薪酬对于工作绩效更为重视,

包括高校整体绩效、各个级别的绩效以及个人绩效等等,都成为

了宽带薪酬用于衡量的指标。对于各个绩效目标的实现,主要是

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途径,以确保绩效考核能够有效落实。

宽带薪酬更为重视员工的能力,并在薪酬上有所体现。这样,

员工就可以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并根据其所创造的价值获得相

应的报酬。人员职位的高低,已经不是获得更高薪酬的唯一标准。

由于宽带薪酬级别相应地减少,那么,对于级别的划分就不是很

明显,很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薪酬宽带中,会有不同级别工作人

员。人员调动的阻力相对减少,就会使员工把精力更多地运用在

工作上。

宽带薪酬是一个动态系统,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做出相应

地调整。此外,宽带薪酬体系中对于员工工资水平的确定,也是根

据其所实现的市场价值来执行的,那么市场调查数据就成为了一

项重要的参考项。

在宽带薪酬体系当中的,职位晋升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各种

奖励则相应地增多。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通过提高报

酬的方式给予鼓励,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的增强。

1.3 宽带薪酬设计原则

宽带薪酬设计是为了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在对于宽带薪酬

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使员

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地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宽带薪酬所遵循

的公平原则当中,要保证员工的个人公平,保持内部的一致性的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每一位员工所获得的薪酬,要与其

对于企业的贡献相匹配,并且通过不同档次的薪酬来体现。薪酬

的级别是通过岗位的评价来确定的,通过不同更多分级,将岗位

的特征和员工的职责加以确定,以确保薪酬分配的内部一致。民

办高校与同行业之间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才能够持续发展,那

么在薪酬的制定上,也要具有竞争力。宽带薪酬,就具有动态调整

的能力,其主要是通过薪酬技术来实现的。

宽带薪酬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激励性。作为一项现代的

薪酬模式,是建立在工作绩效的基础之上,以提高薪酬为目的。

那么,所有的成果都要围绕着工作绩效而获得。薪酬体系被划归

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那么薪酬的设计就要能够吸引更为优秀的人

才。对于员工来讲,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认可,而获得相应的经济

报酬。那么,薪酬就属于是成本范畴。投入最低的成本,以获得最

大的利润,成为了民办高校制定薪酬制度的意图。民办高校具有

浓重的盛业味道,其在薪酬制度的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资金的

承受力,另一方面,还要将外部竞争性,并将其作为重点来抓。

2 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设计

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设计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师薪酬分配习

惯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学校现实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宽带薪酬

制度。

2.1 宽带薪酬结构设计

宽带薪酬结构设计的核心是教师岗位级别价值评估数据,那

么在进行宽带结构薪酬结构设计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

展开。首先要划分岗位的等级,据此设计宽带层级,然后将整个的

宽带薪酬结构框架构建起来。

岗位等级划分主要是对于岗位之间所存在的趋同性和差异

性进行评估,并从中寻找出规律,以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对

于现有的岗位系列中,趋同性的岗位一般是指工作性质的相似以

及岗位职能价值相近,可以将这些岗位划入到同一个岗位等级当

中。也可以采用标杆岗位定位的方法,一旦对于标杆岗位定级完

毕,其他的岗位就可以向性质相近的标杆岗位中安插。本论文对

于民办学院的教师岗位级别定为八个岗位级别。具体的岗位等级

排序见表1。

表1 民办高校教师级别等级排序

从表1 的岗位等级排序可以明确,薪酬等级的层次越高,人

数相对就会越少,相应地,民办高校教师人数越少,档级也就越

少。这其中,薪酬的变动率是值得考虑的因素,薪酬的变动率与内

部档级成反比,即薪酬的变动率很小,内部档级就会相应地增多;

反之,如果薪酬的变动率增大,则内部档级就会相应地较少。鉴于

民办高校一般都属于是商业性质的高校,所以在工资总额被限定

的情况下,薪酬的变动率不会被拉开过大。此外,受传统薪酬等级

划分的影响,薪酬差距如果过大,很难于被接受,而如果重叠度过

高,也会导致教师过于关注晋升的渠道。那么,薪点系数的合理确

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薪点系数是将岗位价值与宽带薪酬结构以及

分配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薪点系数与薪酬等级直接相关。薪酬

级别较高,从其所承担的责任和贡献,就要相应地将档级差拉开

较大一些。

关于薪点系数的计算,采用的公式为:薪点系数= 岗位分值

/ 价值基数。

假如某民办高校的价值基数为24.35,一级讲师的薪点系数

为1。八级教授的薪点系数为:92.33/24.35=3.79。该民办高校

的不同级别教师薪点系数见表2。

表2 民办高校的不同级别教师薪点系数

2.2 宽带薪酬结构的实施

在民办高校中,宽带薪酬绩效工资可以划分为教授、副教授

和讲师三个类别。其中,教授的宽带绩效工资幅度相对较小,而讲

师则刚好相反,绩效工资幅度相对较大。在宽带薪酬结构设计上,

副教授绩效工资的最小值刚好等于讲师绩效工资的最大值。对于

具体绩效工资的标准,民办高校可以参考其他高校的薪酬制度,

也可以将普通高校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纳入到本学校的

管理制度当中,将宽带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确定下来。宽带工资

的增长幅度可以通过公式的计算方法,即:等级间工资增长幅度

=(宽带工资最大值- 宽带工资最小值)/ 等级数

例如,计算副教授的工资增长幅度。副教授的最高级别为

七级,工资最大值为109000 元,副教授的最低级别为四级,工资

最大值为60000 元,那么,本民办高校副教授宽带等级工资为:

(109000-60000)/4=12250。

对于宽带绩效考核的年限,民办高校一般会两年定期考核

一次,其中的绩效工资水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环境因

素以及人才需求而有所调整。一旦教师宽带薪酬制度被确定下来

并开始实施,就要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在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中,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决定了教师宽

带薪酬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将监督管理纳

入到宽带薪酬体系运作当中,对于出现的各种那个新矛盾和新问

题,都可以及时调整,以使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设计更为符合民

办高校发展的要求。可见,在对于教师宽带薪酬制度的设计上,确

保一定的灵活性是非常必要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宽带薪酬管理模式,就需要在薪酬制度设计

上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使薪酬方案更具有战略意

义,并符合民办高校的组织特点。宽带薪酬制度具有促进民办高

校薪酬改革的优势,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

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于宽带薪酬的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以使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核心竞争力 对策

0 引言

在21世纪,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扎实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才。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而薪酬管理制度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为什么很多人才之所以会选择某个企业,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该企业的薪酬待遇比较理想。所以薪酬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1 什么是薪酬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经济性薪酬分为直接经济性薪酬和间接经济性薪酬。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薪酬福利结构图如图1 所示。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企业越来越关注薪酬管理的功能,但实际运用的时候,其成效如何就要看是否把握好薪酬管理的目标。

2 薪酬管理的作用

2.1 维持和保障作用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所有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建立在薪酬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员工之所以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的劳动,是因为企业一开始能够支付其应有的报酬。这些薪酬能够保障员工的日常生活,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等,还能够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如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等。另外还能够满足员工的娱乐、社交方面的资金需要等等。这样维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务关系,维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薪酬管理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起到了较大的维持和保障作用。

2.2 激励作用 薪酬激励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可以吸引、保留和激励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由于薪酬管理让员工得到很多实惠,使其得到很大的满足,就能够激励其加倍为企业努力地工作。合理的薪酬管理能够有力地刺激并引导员工做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将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规模扩张、利润增加、成本节约、创新服务等捆绑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加快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在绩效管理中,有薪酬管理的大力支持,绩效管理就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2.3 提高企业外部竞争能力,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薪酬管理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企业中,越有能力的人薪酬越加丰厚,这样就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吸引力,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来到企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整体丰富和优势。

3 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薪酬水平偏低 很多企业薪酬水平偏低,特别是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关键管理人员流失。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人才不断流失,将造成企业不断招聘新职工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职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3.2 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 在国有企业中薪酬分配平均主义较为明显,比如:重要的职位薪酬水平偏低,高管与普通职工薪酬差距较小。这种做法,虽然企业支付了较高的人力成本,但是员工却不满意收入,带来内部的不公平感,导致重要和关键职位上的人员大量流失。

3.3 薪酬结构简单,薪酬激励效果不显著

3.3.1 薪酬与岗位的价值脱钩。员工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员工因此产生的不公平感,无法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3.3.2 薪酬与员工的工作业绩脱节。如果薪酬结构是以固定工资为主,浮动部分比例较低,那么员工的固定工资在工作初期就已定局,工作无压力,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与业绩无较大关联,企业长期对员工的工作成果不进行测量和评价分析,导致员工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也就无法激励员工创造出来良好的业绩,员工也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所以国企员工的离职率较高,跳槽现象较普遍。

3.3.3 薪酬与公司的经济效益关联不大。企业的效益明显提高了,员工的工资水平还在原地,薪酬却没有经过大的调整,长期下去就会造成了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缺少成本和效率意识,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薪酬制度缺乏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观念。会削减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3.4 薪酬体系缺乏长期激励效用 长期激励对留住关键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才尤为重要。中坚力量通过企业的长期激励方案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之后,就会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又解决了人才的稳定性问题。

4 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体系是一个PDCA(Plan-计划;Do-执行,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置实施改善对策)的循环体系,涉及到工作分析、职位评估等许多方面,薪酬设计的要点是使组织薪酬制度体现出“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设计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一般需经历以下6个步骤(见图2):

图2 薪酬结构设计

企业及人事管理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做到公平,适度,平衡,刺激等原则,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5 案例分析

沃尔玛的薪酬制度是:固定工资+利润分享计划+员

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其他福利。沃尔玛的固定工资基本上是行业较低的水平,但是其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损耗奖励计划在整个报酬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WAL-MART的利润分享计划:凡是加入公司一年以上,每年工作时数不低于基本工作小时数,所有员工都有权分享公司的一部分利润。公司根据利润情况按员工工薪的一定百分比提留,一般为6%。提留后用于购买公司股票,由于公司股票价值随着业绩的成长而提升,当员工离开公司或是退休时就可以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现金或是公司股票。一位1972年加入沃尔玛的货车司机,20年后的1992年离开时得到了70.7万元的利润分享金。 员工购股计划:本着自愿的原则,员工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并享有比市价低15%的折扣,可以交现金,也可以用工资抵扣。

损耗奖励计划:店铺因减少损耗而获得的盈利,公司与员工一同分享。其他福利计划:建立员工疾病信托基金,设立员工子女奖学金。从1988年开始,每年资助100名沃尔玛员工的孩子上大学,每人每年6000美元,连续资助4年。沃尔玛通过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购股计划,建立员工和企业的合伙关系,使员工感到公司是自己的,收入多少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因此会关心企业的发展,加倍努力地工作。

6 结语

总之,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又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因此做好企业的薪酬管理是每个企业想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为此,企业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薪酬管理制度,使员工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以此来激励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长城,等.薪酬构架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薪酬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不仅为企业引进和留住了很多优秀人才,还会更多的从物质方面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以便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需要从该公司实际出发,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根据所处行业特点,设计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策略和薪酬体系。

一、集团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管理缺乏战略性的规划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政策策略,是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的集和,规定了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所有活动中从事的所有业务活动的最终目标。制定了战略目标之后,就可以明确企业的战略规划、生产经营计划等指导性方针。因此,一个全面的企业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的一些集团公司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根据直观经验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发展战略制定上较多地依赖企业领导者的主管感受。由此导致,企业在制定薪酬策略时缺乏从企业战略角度的考虑,薪酬管理缺乏战略规划,未能将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管理视作一项长期规划,从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薪酬体系单一

薪酬制度是多种多样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与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行业实际、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以及员工的需求。目前,多数企业的薪酬结构包括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各种补贴等十余种。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的构成比例上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50%,补贴部分占40%,奖金占10%左右。然而,现实中,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性质不同,对薪酬结构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这就要求企业薪酬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员工的实际需求、岗位的不同性质制定和实施。

(三)薪酬结构不合理

在集团企业的薪酬结构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薪酬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不够合理,绩效工资所占比例比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第二,薪酬结构不够合理,集团企业的福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很多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只要奖金发的足够,就能够激励员工好好工作。事实上,在短期激励方面,确实需要依赖奖金,并且能够发挥很积极的作用,但是,就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规划,不得不依靠福利的作用。

(四)薪酬管理过程不透明

现在的集团企业普遍存在薪酬管理不透明的问题,因为他们往往担心如果公开不同岗位或员工的薪酬会产生一些问题。事实上,有各种非正式组织存在于企业中,员工的工资信息会通过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沟通传播,而且速度往往很快。这样,即便企业以保密的方式进行薪酬管理,在员工中却是公开的。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即通过非正式组织传播的薪酬信息往往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失真,不准确的薪酬信息甚至歪曲的薪酬信息很容易在员工中诱发不公平感,导致员工之间相互猜疑,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

一个公开的薪酬管理过程中,让每个员工清楚地了解与企业之间的位置和其他员工的薪酬差距。由此,员工可以明确自己与企业发展需要、与其他员工的差距,从而明确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也就督促企业所有员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工作。

二、集团企业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

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必须处处为员工着想,尤其是在薪酬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环节更需要如此。在企业,员工与员工的素质、能力、岗位是不同的,个人的追求也不同,部分员工更注重现金物质奖励方面,有些则比较看重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自身的工作是否得到了重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的需求真正摆在首位,了解员工的不同追求,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二)设置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只有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才能鼓励员工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工作。一个体现了绩效导向的薪酬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员工的懈怠行为,因此,企业的薪酬结构设计应该强化绩效工作并严格依据员工的业绩考核确定薪酬标准。企业在设置薪酬结构的时候一定要以绩效为导向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有利于鼓励员工去围绕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去努力。强化激励的薪酬结构能够有效地避免员工工作懈怠的行为,所以企业在设置薪酬结构时应设置绩效工资或者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工资项目。首先,应该根据绩效考核的标准将员工的薪酬级别进行区分。其次,制定了绩效考核标准和工资挂钩制度之后,就应该严格依据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全面真实地了解员工的绩效情况,根据绩效关联的薪酬制度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由此,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表现、做出不同业绩的员工就可以在薪酬水平上区分开来,发挥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支付制度

实现公开和透明的薪酬支付制度,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薪酬水平在企业的总体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员工之间的猜疑。这样,也可以在员工中形成一种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较高薪酬水平的意识和认知。这首先需要企业的薪酬制度应该是公平的,每一名员工只要平时努力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薪酬,不同工作表现,做出不同业绩的员工的薪酬也不同。此外,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薪酬支付制度,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了解自己的薪酬水平在企业的位置,也知晓其他员工的薪酬水平,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督促每个人努力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的业绩,提高薪酬水平。

总之,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使用人才的效率,应该认真分析集团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尚存的问题,不断探索改进的策略和办法。

参考文献

[1]鲁耀辉,朱学红.我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2):21~22

[2]牛文.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1):35~36

[3]孙文斌.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和解决方法[J].企业导报.2010(5)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商业银行 职工薪酬

国家财政部于2014年1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进行修订,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1]我国财政部对职工薪酬会计进行调整,保证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步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运营成本为职工薪酬构成,职工薪酬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核算和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视角下职工薪酬核算的变化

(一)提高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针对性

新会计准则下的职工薪酬,对职工范围和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及核算进行针对性的明确和规范。《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修订后,明确职工定义所包含的范围。新《职工薪酬》规定临时职工、兼职职工、全职职工,根据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所属部门,明确职工工资薪金的核算方式和会计科目。准则不仅针对性的设置核算方式和会计科目,还新增离职后福利。新《职工薪酬》通过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设置,对离职后福利进行规范。其中,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进行职工离职福利的承担。[1]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福利计划,则为设定收益计划。

(二)整合完善原薪酬内容

新《职工薪酬》在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及辞退福利这三方面进行完善。其中,辞退福利的原会计规定较为繁琐,难以准确运用长期辞退福利折现率规定的变量,弱化会计准则的效果。新会计准则的完善,使辞退福利分为无联系的两个部分,非别是辞退福利和离职后福利。其中,企业将辞退福利视为其他长期福利,因为辞退福利要求企业有效区分未来预计年度报告结束后,一年内不能完全支付的辞退福利,该福利才能作为合理的辞退福利计入财务报告中。相较于原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完善后的长期福利通过有效规范的会计处理,能有效规避其他变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强化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地强化主要体现在职工薪酬负债的确认。职工薪酬负债以企业在接受职工服务期间应承担支付职工薪酬的义务为判读依据。其中,典型代表为带薪缺勤,带薪缺勤被划分为累计和非累计两种。累计带薪和非累计缺勤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带薪缺勤的员工在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即可结转到下期使用的带薪缺勤权力;而非累积带薪缺勤不可以结转至下期使用。[1]新会计准则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强化,主要表现在完善累缺勤会计处理,即职工薪酬负债的确认。新《职工薪酬》规定相关累计负债的确认期间为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而不是在职工享受带薪缺勤权力期间,也就是指企业应在职工获得带薪缺勤的权力时确认相关薪酬负债。相应的会计处理中,职工若本期未使用上一期结转的该项带薪缺勤的权力,企业只需将已计提的薪酬冲减当期薪酬费用,不用给予职工补偿。

从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相关科目的设置和完善,可以看出新《职工薪酬》准则所规定的职工薪酬范围更为明确,适用性更强,能有效促使企业通过新《职工薪酬》准则进行科学和规范的薪酬管理。新《职工薪酬》在有效地压缩企业操作空间和自主界定的同时,进一步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从长远来看,《职工薪酬》的完善有利于我国稳定,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新职工薪酬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更合理

商业银行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合理性的提高,得益于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的明确规定,这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精确全面地反应商业银行的职工薪酬,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新《职工薪酬》准则通过正确界定职工福利费、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的范围,使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合理计入薪酬核算的内容。商业银行执行新《职工薪酬》准则需按照规范的会计处理,这促使商业银行对职工福利进行正确核算,对属于职工福利的部分进行规范管理,让职工福利得到有效落实,维护银行职工的的利益。

(二)职工薪酬管理更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新会计准则实行规范的职工薪酬管理,能在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银行的战略管理目标。新《职工薪酬》准则从整体上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费用和人工成本进行规范,使薪酬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人工成本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如新《职工薪酬》根据《劳动法》将带薪缺勤分为累计带薪缺勤和非累计带薪缺勤。这样的分类利于商业银行对职工带薪缺勤休假进行划分,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对员工日常工作和休假状态进行掌握和控制。商业银行可根据需要制定不同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带薪缺勤标准,建立更有弹性的人工成本控制机制。这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带薪缺勤的制度,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并且,新《职工薪酬》将法定退休后养老金重分类为离职后福利,不再作为辞退福利。这为员工退休提供进一步保障,让员工能安心持续的工作。商业银行通过执行新《职工薪酬》准则,更有效的保障职工的福利,留住人才。由于职工薪酬福利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和智力获得的价值体现,商业银行有效保障职工福利,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银行自身发展,实现银行战略目标。

(三)信息披露层次更高

新的会计准则下,信息内容披露的层次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进一步规范对职工薪酬核算内容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使职工薪酬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层次得到全面的提高。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统一。[2]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年薪制薪酬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职工的绩效奖金,职工可以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对银行的薪酬核算和薪酬奖励机制进行监督,并为提升薪酬核算的质量提供相应的依据,加深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

三、新会计准则视角下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相关问题分析

(一)非货币利的处理

非货币利公允价值的划定和使用情况清晰划分不清晰,因此商业银行对非货币利存在处理不规范的情况。目前,我国非货币利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发放:一是将自产自用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二是将外购的产品作为职工福利发放;三是向职工提供无偿性住房作为薪酬发放。[1]其中,商业银行发放的非货币利,如给职工无偿使用银行拥有或租赁的资产、无偿为职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或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等。由于这类支出与业务费用支出在形式上较为接近,在日常处理中,商业银行判断收益对象如果是职工个人,且工作无直接关系时,相关非货币利需要以职工薪酬负债的形式计入当期薪酬费用科目进行列支。虽然,新准则职工薪酬对非货币利的适用情况进行规范化,但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使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的使用边界进行清晰划定,造成银行对职工非福利性支出处理不规范,导致出现损害职工合法福利的情况,或为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提供不良渠道。

(二)非薪酬费用的列支

商业银行为逃避投资者对成本管控,在非薪酬费用中进行不合理的列支。在商业银行的关系中,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产生薪酬费用,以及非薪酬费用,例如业务费用、手续费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其中,投资者激励商业银行主要手段是通过控制薪酬费用,因为薪酬费用便于控制具有可比性;而非薪酬费用则缺乏可比性且弹性较大,易受经营环境及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投资者难以对其进行控制。因此商业银行为逃避投资者对成本的管控,通过非薪酬费用科目列支薪酬支出。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要表现在分支机构中出现非合同劳务用工和职工福利等变相列支薪酬费用的情况。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

商业银行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明确的规则,部分存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的情况。目前,金融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可按实际发生支出不超过薪金总额2.5%的部分,税法予以扣除,超过部分以后年度可结转扣除。职工教育经费规定是用于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费用,国家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的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范围,但并未从财务会计上具体界定清楚职工教育经费列支的费用项目。商业银行在处理部分职工教育经费时仍存在一些疑问,例如与客户联合举办培训班发生的培训费、银行分支机构与上级机构员工联合举办培训发生的培训费、商业银行为举办培训购买培训所需设备及软件开发的经费支出等费用,是否应计入职工教育经费中进行列支。由于相关规定缺少细则,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为用足当期可抵扣的教育经费,可能存在将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非教育培训的福利开支,这不但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也不利于国家对税收的管理。

四、新会计准则视角下商业银行职工薪酬管理的发展策略

首先,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劳动法》规定保持一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职工薪酬相关政策。比如加强对职工非货币利处理的控制,针对出现给职工发放滞销商品或价廉商品作为职工福利的情况,应在的会计核算中规定,该类费用需通过当期成本费用结转,不计入销售收入。同时针对商业银行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在财务会计上明确教育经费列支内容,进一步完善职工教育经费,使职工教育经费能够有效地按实际发生的扣除,维护员工应享受的权利。

其次,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职工薪酬制度的管理,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层次,有效防止银行分支机出现乱发福利等变相列支薪酬费用。不断建立健全内部薪酬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一项持续性工程。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依据我国有关薪酬政策及职工薪酬准则有关规定,对劳务用工及薪酬支付等职工薪酬问题进行规范管理。

最后,商业银行财会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项目范围、核算内容、会计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会计处理中,为能够对原职工薪酬核算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要银行会计人员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有效把握各项账务处理对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安排财务人员接受相关专业人士的培训,或者向有经验和执行较好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财会人员学习效率,尽快掌握新会计准则及职工薪酬变更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财务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

注释

①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财会〔2014〕8号),2014年1月.

②韦玮.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2).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财会〔2014〕8号),2014年1月.

[2]刘天.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J].商场现代化,2014(18).

[3]黄浩岚.对职工薪酬准则若干规定的解读[J].财会月刊,2015(4).

[4]喻辉 郭黎.新会计准则下带薪缺勤问题的相关探讨[J].当代经济,2015(2).

[5]陈伟利.浅谈非货币性职工薪酬会计处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胜任力 薪酬

    1 基于胜任力薪酬管理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有竞争力的员工,因此企业更强调员工的知识、技能等因素;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员工通过升职而获得加薪的机会减少;企业越来越重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传统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不利于团队协作;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组织文化,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和支持也成为了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就随之应运而生。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主要是对于知识型员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以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等胜任力因素为支付依据的薪酬管理模式,能长期激励企业员工。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因子,同时也重视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一些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其不仅关注员工现阶段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更关注未来的持续价值创造力。

    2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企业要引入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就必须建立在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上。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指企业基于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者计划、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本文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完全基于胜任力模型,而应该是在职位体系和胜任力模型两者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是在该模式下的职位体系设计同时也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图1就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依据企业愿景、战略目标和企业现状构建胜任力模型和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位体系设计。胜任力模型与职位体系是相互依存的,职位体系设计需要考虑职类、职种、职层的不同能力要求,而职位体系的岗位又是胜任力模型实现的载体,因此二者以任职资格为媒介联系起来共同影响人力资源的其他管理工作。其次,在胜任力模型和职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继任者计划。人力资源规划是规划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数量、结构和素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招聘与再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

    3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体系是以胜任力作为薪酬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其目的是不断发展个人和组织的胜任力,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薪酬管理当中。图2为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流程。

    3.1 建立薪酬战略

    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展开,同时薪酬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撑,这符合了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要求。企业主要依据其经营战略、发展战略、组织文化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制定薪酬战略。企业经营战略分为成本控制、创新和关注顾客。一般以创新战略为经营战略的企业更关注员工能力的发展,适合采用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设计。一个开放、宽松、强调员工参与和公平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胜任力薪酬管理在企业的实施。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与传统薪酬管理相比更具有更强的战略导向性,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更多的关注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因此,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战略目标应该是支持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吸引、长期激励和保留核心员工,培养员工的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3.2 确定薪酬政策

    企业根据其薪酬战略来确定薪酬政策。薪酬政策包括了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组合。

    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来定位的,包括领先型、匹配型和拖后型,调整政策包括高增长、稳定增长、限制增长政策。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至少应不低于企业的市场水平。

    薪酬结构是指不同员工个体薪酬差异形成的类别、特征和标准。基于胜任力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就要以胜任力为付薪标准,薪酬等级也较少。因此,应该选择以胜任力为支付依据的宽带薪酬。

    薪酬组合指企业向员工支付的总薪酬有哪些形式,这些形式用怎样的形态组合。胜任力薪酬管理要求全面薪酬激励政策,即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不仅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也给员工提供了参与决策等机会,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

    3.3 构建胜任力模型

    构建胜任力模型是基于胜任力薪酬管理的前提条件。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要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绩效标准,这样就使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核心能力和关键行为上,从而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我国企业适合建立分层分类的胜任力模型,即素质分为企业通用的核心素质和以职位簇为基础的个性化素质。分层分类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要以职位体系设计为基础,职位体系与胜任力模型两个模块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其中行为事件访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胜任力模型建立好后,要划分胜任力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进行文字性描述。

    3.4 胜任力评价

    要对员工的胜任力进行评价,首先要将每个胜任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量化。因此胜任力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确定胜任力评级指标的权重,其方法有主观加权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定法和比较加权法。第二,确定员工的胜任力水平。确定员工胜任力水平先要对员工的每项胜任力水平进行打分。可以先编制一个胜任力指标评估表,运用360度评价法或者成立一个由高级主管、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员工的胜任力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将员工的胜任力分数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方法有要素计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3.5 胜任力定价

    所谓胜任力定价是指确定每一种胜任力及其组合的价值标准,它只要求一个大致的范围即可。胜任力定价有基于市场的定价和基于绩效的定价两种方法。基于市场的定价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至少要不低于同行业的薪酬平均水平。基于绩效的定价是根据每项胜任力与绩效的相关性来确定的,相关性高,其胜任力定价就高。

    3.6 划分宽带薪酬

    宽带薪酬适合于扁平化的组合结构,正好与胜任力薪酬要求的特点相符,因此大多采用胜任力薪酬的企业有选用了宽带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是对多个薪酬等级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企业确定了其薪酬的市场定位或绩效定价后,根据职位的基准胜任力分值来确定该职位的带宽,然后将员工的胜任力分值转化为相应的薪酬水平。

    3.7 确定胜任力薪酬结构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应该采用全面薪酬的管理政策。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等外在薪酬,还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内在薪酬。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具体的比例取决于企业的薪酬战略目的。例如,结构化的工作、能力结构稳定的员工固定工资的比例就大,非结构化的工作、能力结构不稳定的员工浮动工资的比例较大。

    对于基础工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全部由胜任力决定,另一种是部分由胜任力决定,它可以由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和胜任力工资共同决定。

    4 结论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设计能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的执行,加强团队合作,吸引和保留才人,提高员工的胜任力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适合与所以的企业和岗位,其实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企业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等。企业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是否采用这种薪酬模式。现代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还没有达到仅采用胜任力薪酬这一设计的条件,因此胜任力薪酬设计与传统薪酬设计结合在一起使用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胜任力薪酬设计本身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对胜任力指标赋权重,如何客观的评价员工的真实胜任力水平,如何能更合理地对胜任力进行定价,如何使胜任力与绩效的相关程度更高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2]吴能全,许峰.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3.

    [3]刘嫦嫦.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研究[D].贵阳:2008.6.

    [4]丁越兰,韩蕾.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研究综述[J].创新管理,2009.3:22-24.

    [5]陈小芳.GJ公司设计人员的胜任力评价及薪酬研究[D].杭州:2008.11.

    [6]刘洁,张冬妮.构建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模式[J].人力资源,2006.11:323.

    [7]薛翠梧.K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评价研究[D].北京:2009.6.

薪酬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绩效;薪酬;管理;改进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来讲,薪酬激励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激励方式,那么如何利用薪酬这个激励的根本要素,做好员工激励工作,让员工能得到自身心理预期的薪酬,达到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的;同时又能积极努力的工作促进企业绩效改进呢?这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的阐述,分析了目前企业在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企业如何有效的实现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增加薪酬激励性同时促进企业绩效改进。

1 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

1.1 绩效管理是企业(组织)根据一定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通过对企业员工绩效进行持续开放沟通反馈,并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达成共识,以达到改进组织绩效目的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绩效反馈员工们继续恰当的行为并改正不恰当的行为,促进组织整体的绩效改进。

1.2 一般来讲企业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辅导、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绩效结果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1.2.1 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计划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它不但要包括组织对员工工作成果的期望,还包括组织希望员工表现的行为和使用的技能。绩效计划的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关,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同时还要有可测量性,要可以量化的考核评价。

1.2.2 绩效监控。绩效监控是指在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掌握下属的工作绩效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绩效监控主要是通过管理者和员工持续的沟通,观测、预防或解决绩效周期内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

1.2.3 绩效辅导。绩效辅导是指通过绩效监控,在掌握了下属的工作绩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员工绩效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绩效辅导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当前绩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贯穿于绩效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经常性的管理行为。

1.2.4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根据绩效计划,在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组织或个人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

1.2.5 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被考核者工作中的不足并促使其加以改进的过程。绩效反馈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了解自己在本绩效周期内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行为态度是否合格,让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达成对评估结果一致的看法;双方共同探讨绩效未合格的原因所在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同时,管理者要向员工传达组织的期望,双方对绩效周期的目标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一个绩效合约。

1.2.6 绩效改进。绩效改进是指通过找出组织或员工工作绩效中的差距,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来提高员工绩效水平的过程。绩效管理理念和传统绩效考核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绩效管理增加了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把以考核为目的的绩效考核改变为了促进绩效改进为目的的绩效管理。

1.2.7 绩效结果的应用。绩效管理有两个重要目的一个就是绩效的改进,第二个重要目的就是绩效结果的应用。绩效结果的应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对组织而言,如何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来讲,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应用于人员招聘、职位调整、薪酬发放、奖金分配、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

1.3 薪酬管理就是指一个企业(组织)根据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决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对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式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的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

1.4 薪酬管理有四个主要方面: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政策。

1.4.1 薪酬体系是指在薪酬管理中决定企业的基本薪酬以什么为基础发放的体系。目前国际通用的薪酬体系有:职位(岗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在我国目前在这三种薪酬体系中,职位薪酬体系应用范围最广。职位(岗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就是指在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时所依据的分别是员工所从事工作自身的价值、员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及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或任职资格。职位(岗位)薪酬体系是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而技能和能力薪酬体系是以人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1.4.2 薪酬水平是指企业中各个职位、各个部门以及整个企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在传统的的薪酬水平概念中,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整体的薪酬水平,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职位和职位之间或者不同企业之间同类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而不再是笼统的拿企业平均薪酬水平来对比。

1.4.3 薪酬结构是指在一个企业的内部不同职位的薪酬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主要涉及薪酬的内部一致性和内部公平性问题。在企业总体薪酬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员工对企业内部薪酬结构极为关注,薪酬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职位重要性和职位价值的看法。

1.4.4 薪酬政策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方式以及企业的薪酬制度、薪酬规定等;企业薪酬政策必须确保员工对薪酬系统的公平性看法以及薪酬系统有助于企业以及员工目标的实现。

2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二是主观方面,绩效考核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知问题。

2.1.1 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一是考核体系无法和公司长期的战略目标和短期的经营目标有机和有效的 结合起来,致使考核无法有力的推进企业绩效改进,好多单位的绩效考核更多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根本无法达到绩效考核应有的效果。二是考核指标无法量化,致使考核结果无法有效的区分,达不到考核的效果。因为在现实工作中,特别是一些管理部门,部门工作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些定性的东西,很难进行定量的分析,致使在制定考核体系时无法量化或者称为无法有效的量化,即使量化了也不够科学合理。三是考核指标设计没有考虑到相关岗位的工作实际,脱离实际工作,致使考核和公司想要的结果偏差过大。

2.1.2 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考核人员容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对被考核人员做出不正确或者偏差的评价;二是首因效应;三是晕轮效应;四是趋中效应;五是过宽或者过严倾向。

2.1.3 绩效反馈做的不到位。更多的时候,我们目前做的绩效考核都是一部分管理人员考核者坐在屋子里面自己根据感觉想的。即使有部分的管理人员会约谈被考核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无法就被考核者的绩效达成一致。

2.1.4 绩效结果应用浮于形式。一些单位考核者很重视认真,领导在绩效管理中不重视,容易跟着自己感觉走,致使考核结果无法有效的加以利用。

2.1.5 企业员工形成的计划经济或者老的思维模式对企业绩效管理不认同、不理解、不支持,产生的抵制情绪。

2.2 薪酬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薪酬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是薪酬制度的设计上,我认为薪酬制度设计主要是由两个方面:一是薪酬制度在公平性与激励性的平衡,过去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因为过于注重公平性,而使薪酬制度缺少激励性;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始在分配制度中注重公平与激励的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的有效结合,很多的企业薪酬制度设计很完善,绩效考核很完美,但是更多的时候确实不执行或者不能有效执行,致使考核结果无法在薪酬激励中表现出来。三是员工对薪酬制度的不理解和抵触。

3 企业的选择

企业的高层在考核企业人工成本时,不仅只看企业薪酬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员工绩效水平,实际上,员工的绩效水平对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会大于成本因素。员工的薪酬受个人工作表现的影响,同等条件下,高薪来自于个人工作的高绩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员工对自身绩效的认识和对绩效考核的接受程度一级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决定了员工对企业薪酬发放的接受程度,决定了薪酬对于员工的激励性,也决定了企业绩效改进的效率。

3.1 绩效考核的公平

3.1.1 绩效考评体系设置公平合理性:

评价鉴定的范围要和通过工作分析得到的工作要素相联系;评价鉴定的标准,要和通过工作分析提出的对一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以及组织目标相联系。

敏感性评价鉴定系统具有区分工作效率高低的能力,能够收集和提供有关员工之间工作情况差别的信息,满足管理决策(例如员工的选用和升迁)的需要,也能够收集和提供每个员工在不同阶段工作情况差别的信息。可靠性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员工所作的独立的工作评价,大体上要相互一致。可接受性工作评价系统必须能够得到使用者的支持,能付诸实施。实用性指评价鉴定系统要容易被管理人员和员工们理解和使用。

3.1.2 选择最合适的员工绩效评价人: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考虑以下人员:一是直接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熟悉员工工作,并有更多机会观察员工工作情况;能较好地将员工个人的工作与部门、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将员工的绩效评价与奖惩决定联系起来。二是同事,为了减少偏见,提高反馈信息的价值,应该准确地界定需要同事进行评价的工作内容;来自同事的评议只能作为整个评价系统的一部分。三是下级职员,他们对主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信息交流能力、领导风格、计划组织能力都有直接的了解。四是员工自我鉴定给员工一个参与的机会,有助于减少工作评价中的抵触情绪。五是顾客,在有些情况下,顾客能为个人和组织提供独一无二的工作情况反馈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人事决策、检验培训效果和员工自我发展。

3.1.3 规范考核方式和行为:为了规避以上提及的考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规范考核方式和考核人员的考核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和考核人员应当采取多角度的考核方式。二是考核评价中要设置不同的着眼点,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员工的业绩,同时尽量选择与员工绩效相关的评价因素,从而尽量规避考核人员偏见对考评结果的影响。三是考核人员要与员工多接触,彻底全面的了解被考评者的工作情况。四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

3.1.4 确定工作绩效评价的时机和频率:通常,人们习惯于一年进行一次或最多两次正式的工作评价。但研究表明,这样做时间间隔太长,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每当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或大型工程项目取得重要成果时,都应及时进行一次工作评价鉴定,以便为人事决策和员工发展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3.2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有效性与激励性

3.2.1 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分为薪酬水平的公平性和薪酬结构的公平性:一是从企业方面讲,企业对公平感的追求,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对公平的感知,而企业对公平感的追求又与员工的薪酬紧密相连。一方面通过市场薪酬调查,企业根据外部公平性决定总体薪酬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工作评价,企业关注内部公平性,从而确立薪酬结构。二是从员工方面讲,指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及管理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或者感知,这种公平性涉及到员工对于本人薪酬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与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上的人及类似职位上的人的薪酬水平之间的对比结果;

3.2.2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薪酬管理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这种经营目标既包括财务指标(如利润率、销售额等)也包括一些定性指标(如产品或服务质量、员工学习能力等);是制定薪酬制度时,企业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使其融入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由于企业在初创、发展、成熟和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巨大差异,所以在设计薪酬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相协调,这就是讲薪酬制度要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3.2.3 激励性:

制定薪酬制度时要杜绝平均主义的思想,薪酬结构的等级数量、级差以及薪酬的变动范围、变动比率都要有一定得激励性,主要是指薪酬制度的设计要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3.3 员工对绩效和薪酬制度的认知接受

3.3.1 沟通:

在对绩效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使员工对自身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有一定得认识,并最终达到员工对自身绩效与企业达成一致认知,最终促进其对自身薪酬的理性和公平性看待。

3.3.2 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员工明确自身工作的价值,理性的看待企业和社会发展,能够从企业和社会整体的发展角度来看待企业绩效制度和薪酬制度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剑,叶向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 约翰•阿代尔,王珍译.员工激励,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