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篇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三、结束语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加强措施

一、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义

为提高中小制造企业自身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中小制造企业逐渐创设并执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当前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主要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即企业需要将从社会获取的社会资源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合成后的生产产品服务于社会本身。而企业为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对企业自身的市场资源进行优化利用,降低企业在生产阶段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优化自身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则是通过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来实现,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监督力度,使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渐降低,提高企业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成本核算与管理内容不完善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内容并不是较为全面化以及系统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涉及范围不全面,无法适应中小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环境。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工作效率低,对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兴的经济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并没有将知识经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核算方式开展,造成企业自身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与运营,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效益。

2.管理者缺乏正确的工作理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只注重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阶段,而对企业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加以忽视,影响了企业生产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阶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完善,不同的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财务体系数据的正确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核算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核算部门对于企业的消耗定额没有正确的定位,致使或本信息不正确。

3.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强度不高

对于部分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尽管企业存在较为完善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存在部分企业核算人员对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高,造成中小制造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成本过于模糊化,无法对企业资源的生产以及销售起到促进作用。中小制造企业对于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企业管理高层应加强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4.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的运营资金较为缺乏,中小企业无法为专业的核算人员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工资,造成中小企业的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存在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的核算人员只能够对成本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对于数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再者,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层对于企业成本核算这一方面不加重视,致使企业的核算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工作过程较为懒散。同时部分核算人员固步自封,认为只要满足当前阶段企业成本核算即可,而对社会市场经济中的新兴经济理论不加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条例

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较多,例如分批法、定额法、品种法等。由于每个核算方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方式的选择时,不能依附于市场经济的大流,而是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销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会计成本的核算。同时,企业的管理高层应对企业自身的核算内容进行完善,保证企业核算数据的正确性。通过使用合理科学的核算方式,从而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资源优化效率。

2.强化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工作意识

中小制造企业管理高层应加强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理解程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高层应将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加强核算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核算部门的工作效率。

3.提高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执行强度

中小制造企业仅仅具备较为全面且系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是不够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创设专业的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核算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方面的监督,从而保证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可以建立个人责任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核算部分的工作效率,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保障中小制造企业能够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核算人员在适应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先进核算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定期对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即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陈军生 单位:嵊州信元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振华.浅议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J].会计师,2014,19:60-6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3篇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相应的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首先应界定哪些是物流活动消耗的,哪些是非物流消耗的,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同时,在众多的财务凭证中寻找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更别提业务量大的一些大型企业,核算工作量过大。 (2)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白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3)在现代的生产特点下,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销售分公司 独立核算 非独立核算 博弈论

一、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民族制造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他们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开始转型向销售领域扩张,及产销于一体。既然选择销售,就必须考虑到销售的分销渠道。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企业分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因此,企业分销渠道主要包括商业中间商(因为他们取得所有权)和中间商(因为他们帮助转移所有权)。此外,它还包括处于分销渠道的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模型的建立

企业和销售分公司所有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在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劳资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双方各自拥有对方不知道、但是对对方又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企业事先并不知道销售分公司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效率,但工资水平却要事先确定:销售分公司人员亦不知道企业产品的实际成本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双方都在权衡自身的利益得失,采取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础之上。下面是模型的建立:

某一制造型企业的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一年的花销(包括吃、住、行)A,销售分公司人员工资B,一年销售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企业给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a%,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D,销售分公司从企业的进货成本E,若销售分公司改为独立核算则一年销售总额C',企业给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是b%,对于销售分公司来讲,由于独立核算后提升了销售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因此C’>C。

从总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利润之和S):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制

S'=(C'-E-A+C'*b%)+(E-D-C'*b%)=C'-A-D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非独立核算制

S=(C*a%+B)+(C-D-A-B-C*a)=C-A-D

由C'>C 则S'>S

所以销售分公司采用独立核算制会使总体利润增加,增加的部分来源于销售分公司人员积极性所创造的价值。

从个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独立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利润=Δs):

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 Δs'=(C'-E-A+C'*b%)-(C*a%+B)=(C'+C'*b%)-(E+A+B+C*a%)

企业的利润差 Δs=(E-D-C'*b%)-(C-D-A-B-C*a)=(E+A+B+C*a%)-(C+C'*b%)

令X=E+A+B+C*a%(销售分公司进货成本和销售成本)

现在我们采用最简单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以说明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谈判过程以及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行为人l代表企业,行为人2代销售分公司。他们在每一时期都相互遇到,并在两个行动之间任选其一,行动1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大于非独立核算制,行动2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小于非独立核算制,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以双变量矩阵表示的囚徒困境博弈。

由表2可以得出,当Δs'

以某一销售分公司为例,销售分公司从总公司的进货成本E=50万,销售成本A+B=6万,非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7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a=5%,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10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b=2%。根据模型中的公式可得,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Δs'=100+100*2%-50-6-70*5%=42.5>0,销售分公司选择独立核算的利润空间更大;总公司的利润差Δs=50+6+70*5%-70-100*2%=-12.5

三、结语

独立核算或者非独立核算对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来讲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利益和损失共存的情况下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如何选择,应用博弈论方法本文采取对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进行阐述,如上述案例中的总公司和分公司不能达成一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提高进货成本E,可以提高销售成本A+B,也可以降低非独立核算时的销售总额C,这些数值的改变将总公司的利润差控制在大于0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纳什均衡。因此,合理的控制销售分公司的进货销售成本X,使X在图1的②区间内,是达到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最优策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候光明.管理博弈论导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涛.博弈论教程一理论·应用[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3]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5篇

[提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弱化、战略成本管理缺乏等问题来分析,提出强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发展,必须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对症下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各项相关制度,如存货监盘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够完整和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同时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够准确。

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会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即按照品种法进行核算;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也会用到分批法;分类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较少,与核算方法的选择,中小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小,局限性会很大,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观念落后。目前,中小企业的存在形式比较多样,原来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现在的中小企业也融入了很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由于中小企业人数比较少,会计人员相对也比较少,所以说,按照这样的情况,会计人员要承担所有和会计相关的任务。没有对会计职能进行细化,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同时做一种工作,分工不明确,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会浪费一部分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无论生产产品的具体情况如何,品种规格不规则的整合,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是基本相同,但各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是完全相同,因此计算出足够的实数、利润和损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情况,不利于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当前,在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的成本管理现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当前操作过程,各中小企业对于成本核算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体系。成本的管理是交叉引用其他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甚至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据调查,在差异化生产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只有约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却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成本方法选择的简单化。

(三)成本资料严重失实。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要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控制。但是在财务处理问题上缺少严格的财务预算标准,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偏差行为,这样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向管理决策层反馈,会导致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使成本核算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不能很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有相当多的企业因诸多不良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制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企业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对项目的一些关键岗位没有制度庇护或激励。同时,还有一些项目经理对项目经营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严重脱节。成本核算员由此认为工作不被理解与支持,加上现场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盲目抓生产,对成本控制置若罔闻不能很好地配合成本核算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从而打击了成本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网]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逐渐增大,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之外,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减少,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破绽百出,引进先进的成本法势在必行。

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适应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个性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来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应对竞争对手。实施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逐步剖析每个工序,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和链条,挖掘每个环节的增值潜力。

(二)提倡创新,实现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主动增强成本观念,同时加强对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逐步的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形成由少数人的成本管理到为全员的参与管理的情况转变,这样可以不断增强整个企业成本核算的观念意识,不断加强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依靠现代科技提供出了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进步。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强化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成本核算的电算化。

总之,中小企业应当扬长避短,适应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更新成本核算的观念和手段,不断寻求企业自身发展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成,诸文凤.成本会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朱斌.浅谈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j].市场论坛,200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6篇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7篇

[提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弱化、战略成本管理缺乏等问题来分析,提出强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发展,必须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对症下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各项相关制度,如存货监盘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够完整和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同时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够准确。

 

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会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即按照品种法进行核算;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也会用到分批法;分类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较少,与核算方法的选择,中小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小,局限性会很大,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观念落后。目前,中小企业的存在形式比较多样,原来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现在的中小企业也融入了很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由于中小企业人数比较少,会计人员相对也比较少,所以说,按照这样的情况,会计人员要承担所有和会计相关的任务。没有对会计职能进行细化,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同时做一种工作,分工不明确,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会浪费一部分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无论生产产品的具体情况如何,品种规格不规则的整合,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是基本相同,但各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是完全相同,因此计算出足够的实数、利润和损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情况,不利于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当前,在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的成本管理现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当前操作过程,各中小企业对于成本核算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体系。成本的管理是交叉引用其他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甚至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据调查,在差异化生产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只有约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却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成本方法选择的简单化。

 

(三)成本资料严重失实。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要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控制。但是在财务处理问题上缺少严格的财务预算标准,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偏差行为,这样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向管理决策层反馈,会导致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使成本核算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不能很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有相当多的企业因诸多不良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制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企业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对项目的一些关键岗位没有制度庇护或激励。同时,还有一些项目经理对项目经营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严重脱节。成本核算员由此认为工作不被理解与支持,加上现场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盲目抓生产,对成本控制置若罔闻不能很好地配合成本核算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从而打击了成本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逐渐增大,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之外,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减少,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破绽百出,引进先进的成本法势在必行。

 

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适应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个性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来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应对竞争对手。实施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逐步剖析每个工序,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和链条,挖掘每个环节的增值潜力。

 

(二)提倡创新,实现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主动增强成本观念,同时加强对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逐步的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形成由少数人的成本管理到为全员的参与管理的情况转变,这样可以不断增强整个企业成本核算的观念意识,不断加强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依靠现代科技提供出了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进步。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强化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成本核算的电算化。

 

总之,中小企业应当扬长避短,适应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更新成本核算的观念和手段,不断寻求企业自身发展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成,诸文凤.成本会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朱斌.浅谈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j].市场论坛,200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 林业理论 林业会计核算 经济成本 生态林业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6-01

生态林业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学、经济学和森林林业经济学等,用生态系统中的林业会计核算中生态价值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包括:标准计量指标体系的制定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学计量指标体系生态价值计量的国家控制和合理管理体系。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下,用生态林业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确认生态价值和计量的分析。生态效益的产生是产出和投入的占有量。

1 生态林业理论中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

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

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 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结语

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建设,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为主要目标等,在生态林业中的基础要很好的建设下,一定制度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调节各方面的生态问题,也可以在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作用。林业生态中要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发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林业会计核算。林业会计核算在生态林业中占得比例很重,林业会计核算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帮助,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0(10).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成本核算是企业运营管理和财务决策中的重要工作。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资金能否有效应用、能否有效周转关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能否持续进行。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生产型企业提供重要依据,以便企业根据成本运用情况,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合理运用资金,推动生产运营活动良好进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生产型企业切实有效的进行成本的详细核算与控制是非常必要。

一、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目前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来看,成本核算大体体现为:

(一)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方面的核算不够全面、准确

产品成本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各种材料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使得这方面成本核算内容较多。而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各种材料成本核算又比较复杂,需要在领料的核查、单据汇总、凭证核算、报表制定、结账等工作时严格按照相相关要求进行,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材料成本核算繁琐、紧张,进而容易造成材料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全面等情况发生,那么所得到的原材料成本核算报表必然存在缺陷,对于生产型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有一定影响[1]。

(二)人工成本的核算不够标准

生产型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由此产生的人工成本费也较多,财务部门应当对人工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但一些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核算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工成本核算不够标准,具体表现为:

其一,企业在计算人工工资时并没有严格依照工时、考勤、工龄等方面,合理的计算人工工资,这其中必然会造成部分人工费用的浪费,也影响人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其二,在人工工资出现涨幅情况,并且涨幅程度超出正常材料成本增幅,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增值税,如此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2]。

(三)制造费用的核算容易混淆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对于此种方面费用需要依照分配标准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但在实际情况则不然。一些生产型企业在实际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中,时常将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混淆,这必然会给制造费用的核算带来诸多困难,容易将期间费用核算到制造费用中或遗漏一些制造费用的核算。

二、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措施

面对当前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生产型企业应当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详细核算和控制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系统

因为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内容较多,需要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期间费用、制造费用等进行准确的核算,这期间很容易出现核算差错等问题。为了避免此种情况,达到详细核算与控制成本的目的,生产型企业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与管理系统,也就是透过内部整合,建立包含组织领导及各方面成本在内的管理系统,同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成本核算的目的,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说明成本核算的要求、流程等方面,以便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在企业领导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成本核算体系有序落实[3]。

(二)采用最为适合的成本核算办法

在对企业成本进行详细核算的过程中,如若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也会导致成本核算中存在诸多纰漏,这必然也会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所以,要想保证成本核算详细、成本控制得当,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那么如何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呢?生产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如引进ABC成本法、减值标准的成本体制等,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于企业中,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精细化的核算,以便生产型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消耗情况,有目的的控制成本的运用。

(三)加强经营与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

经营与管理成本是生产型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但其容易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因此,生产型企业还需要做好经营与管理方面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当然,要想做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成本核算与控制,需要生产型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如此可以保证经营与管理方面所消耗的费用清晰、合理,再加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必然保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成本核算详细、成本控制得当[4]。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笔者建议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系统、采用最为适合的成本核算办法、加强经营与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促使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可以发挥作用,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柳阳.试论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J].时代金融(中旬),2014,(8):152-152,154.

[2]秦德华.试论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8):209-209,211.

[3] 廖向红.浅议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3):46-47.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企业,结合,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6]韩文连.管理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企业,结合,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控制

 

正文: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活动内各种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控制,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一定要把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费用都控制在成本范围之内,实现成本目标。

一、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1、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得好坏,一定会影响到企业所创的利润多少。我们知道企业的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施工企业工程经营活动和项目管理,都是围绕着实现企业根本目标而进行开展的。[1]施工企业的宗旨、性质决定工程项目管理一定会重视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目标应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的最高目标致力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基本目标着眼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人类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人们节约使用和合理分配劳动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平等性、竞争性和法制性,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得到优化的配置。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其目的就是给施工企业创造一个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平台。施工企业通过成本核算和控制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施工企业资产的增值,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密的计算、计量、分析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调整和改进各种方法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核算控制,所以说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决定的。

3、通过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施工企业可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节约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费用,降低工程成本。[2]通过对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等进行核算和控制,了解工程项目的损耗及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必须明确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

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及有效控制。在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在施工企业中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经理部加以约束和激励,也没有项目成本核算部门的充分认可,这必然导致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职责不分,有些项目经理甚至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地打欠条,这种缺乏规范性的项目管理造成了诸多的官司和材料的损失论文网站。[3]

2、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施工效率低下。就我国目前的企业项目来讲,项目施工的组织方式大多是施工企业成建制整体流动,并没有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需求来具体地组织生产要素的投入多少,所以很容易就导致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造成施工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3、 项目成本的整体管理比较弱。我们知道项目经理部的日常成本管理与控制侧重于对单位的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比较弱。主要是因为受施工企业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企业施工项目部形成了“管单位不管项目”的特点,对单项工程项目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因而造成多个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结果是没办法确定单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也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工程项目预算来进行各种成本的对比和控制分析。[4]

4、劳务合同的签订缺乏有效管理。在有些企业中,有些项目部门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并没有严格按工程造价中各项目人工费所含的比例进行精确的测算,并没有对事前、事中、乃至事后实施有效地监督。

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的对策

1、加强工程项目的投资机制

首先,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择收费合理、质量好、速度快的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是投资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费用审核。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中标的施工单位按照实际的进度进行费用拨款,并且要进行认真审核;再次,依据工程施工进度,合理支付工程款。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进度的准确性和工程款的合理性,要认真进度完成的真实性。

2、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我们知道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就是施工组织设计,项目施工中要注重不断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技术人员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投标施组中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做出最优的施工安排,最终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同时要制定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与措施,使施工程序更加合理,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核算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合理制定项目目标责任,实行二次预算分割。

成本项目责任成本由工程和项目管理经费两部分组成。项目一开始,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门应?醚细癜凑展司两个体系进行投标报价,结合原材料的实际价格水平,结合企业定额,对企业盈亏平衡点进行合理的预测,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5]由于项目责任成本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项目部要在责任预算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再次预算分割。

4、采取各种措施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

要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主要是控制几个方面:首先是公费控制,就是对人工单价的控制和对项目消耗天数的控制;第二是材料费的控制,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中的成本是巨大的,可以说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控制整个工程成本的关键;第三就是施工机械费的控制,应该合理地利用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第四就是应该加强质量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五就是应该降低事故率,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支出。

参考文献:

1.李连友.《国民经济核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6月

2.玉玲.许宪春.《解读绿色GDP》[N].七明日报. 2003年7月

3.王海军.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2008年第2期,

4.陈恩茂.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J】.科技咨询,2009年第13期

5.刘燕群.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5年第4期

6.李东风.加强项目管理是保证投资效果的根本【J】.新疆农垦经济,2001年第6期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 计算 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制造成本法正适用时,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现今该比例不到1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2.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3.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经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一度曾与多数制造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发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替代他。而这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etivity-basedcosting),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三)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 会计 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 企业 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 计算 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缩写rca)是于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是一种总括的、能动而综合的成本会计系统;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keys,2002)。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 发展 趋势。

四、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

假设某制造企业的生产区域#1某月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表1。 

1.制造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生产a、b、c三种产品,本月生产工时数分别为2 000、1 200、1 600(单位:小时),计算如表2所示。

2.作业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从事两项作业: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通过这两项作业产出a、b、c三种产品。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的成本划分为以下两项作业(资源—作业),如表3、表4所示。

接着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5所示。

3.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假设条件与作业成本法应用时相同)。首先,根据该生产区域的两种产出(机械和人工),即资源动因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如表6、表7所示(资源动因—资源结集点)。接着,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划分为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两项作业,将两个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分配给以下两项作业(成本动因—作业,资源—作业),如表8、表9所示。最后,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种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通过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制造成本法中,生产区域归集的四个费用项目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分配时,首先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其次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单的—生产工时;作业成本法中,首先根据成本动因划分作业,然后将生产区域的资源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再根据各不同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各项作业分配所得的资源消耗分配给各不同产品,在这儿,资源的消耗仅以货币计量。资源消耗会计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将生产区域归集的费用分配至不同的结集点,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只有一个,然后将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再由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不同的产品。

在应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 科学 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每项作业可能会有两个或以上的成本动因,因而会有不同的产出单位,但是作业成本法未加考虑,如上例,在确定作业点分配的费用时,不划分人工工时与机械小时,统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资源消耗会计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信息,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有它的缺陷,在实践中,还有待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主要 参考 文献 】

[1]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问题;对策

1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1.1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不健全

现代成本会计并非单一地对计算企业所营商品的成本,还包含对企业成本的估测、决策、谋划、管理、剖析与考评等诸多成本控制活动。换言之,成本会计制度中也包含成本剖析和考评机制、成本谋划机制、成本估测机制、成本核算机制、成本管理机制、成本决策机制。应当对这些成本控制活动加以恰当的管控,对于不同的成本控制活动采用与其特点相一致的成本会计制度加以制约。当前,国内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建设依旧待于健全,还未曾构成完善的、全面的成本会计制度。

1.2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特别严重的失真问题

在新会计环境的作用下,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构建应当从多个维度加以健全,如此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达成其获利目标。立足于成本构成的维度而言,企业成本会计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直接人力开支的大程度降低和间接开支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国内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依旧运用常规的分配方式,此种分配方式对原料使用数量与人力工作时间的统计均不精确,常常会产生产量低的资金成本过高、产量高的资金成本过低的状况,企业成本核算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问题,妨碍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

1.3企业不重视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环境下,要先实施成本管理,还应当注重对生产整个流程的监控,而且对监控结果加以差别剖析,依据剖析结果对企业运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存有的缺陷加以改进。可是,此种改进的举措属于事后的成本控制,对于当今时代而言,此种事后成本控制的方式已与当今时代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不一致,无论是立足于深度而言还是立足于广度而言,均难以达成减少企业运营投入的目标。当前,市场的竞争日益升级,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间的比例差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凸显,而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在该方面的管控均较弱。

2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构建健全的规章体系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政府应当经过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与经济制度对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加以规范,为其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比如:会计准则、税法等法制规章的构建对于成本会计制度的健全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动效能,可以最大化地推动成本控制作用的发挥,为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实行营造优良的条件。尽管当前时期国内和成本控制有关的规则章程、法律制度还待于健全,可是立足于整体而言,已拉开了良好的序幕。

2.2成本会计制度规范化

要变革国内的成本会计制度,应当先变革传统的思想与机制,构建高效的企业会计成本体系,且对其内容加以引导。在体系构建完成的前提下,将其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其规范化的构建可以协助企业更迅速的树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理念,协助企业会计形成科学的成本认知。此外,规范化的成本会计机制可以让企业掌控更科学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提升企业收益计算精准性。另外,经过建立规范化的成本会计制度,可以让企业的成本会计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成本数据,协助企业构建科学的策略目标,推动企业的成长,为其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奠定更牢固的根基。

2.3成本会计技术信息化

伴随企业的不断成长,其成本计算内容愈来愈精准,内容也愈来愈多,为了可以更精准地对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与分配内容加以全面地把控,需要对以前的企业成本会计计算方式加以改进,引入科学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把之前的人力核算的方式摒弃,协助企业提升本身的成本会计核算质量。成本会计实现信息化以后,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会更为精准,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把各类预算与管理和企业的经营有效融合,之后构建健全的成本预警体系等,把企业的所有职能组织加以有效融合,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效。

2.4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

在实施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通常是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确定为计算的基础单位,之后对所有车间分别实施成本计算,然后加以集中归纳,此种计算方式致使成本的计算比较粗糙,难以第一时间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存有的不足,及时处理也就更谈不上了。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对成本会计核算加以管理,企业应当逐步把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即在制造过程中对每个制造工序与过程等实施各自的成本核算,把整个工艺过程加以具体划分,采用此种方式可以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每个过程的成本加以严格的管理,减小企业的生产费用,提升物质收益。

2.5成本会计控制世界化

随着中国和国际的接轨愈来愈普遍,各类跨国企业相继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与营销基地,此给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理念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跨境公司的不良影响,本土企业应当逐步对成本会计加以改进,让其向国际化方向转变。在选取成本会计核算方式的时候,主动引入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这样可以让本土企业更为便捷地和海外企业开展贸易往来。而伴随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全球各个国家逐步对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政策,而中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式妨碍了产品的对外贸易,为此,应当持续改进国内的成本会计控制形式,让其逐步朝着国际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6增强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探究

多样化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打下了根基,对于企业物质收益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伴随社会的不断前进,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已难以顺应现代成本会计机制建设的要求,还应当不断进行摸索和健全。近些年,研究界对成本会计理论实施了诸多探究,全面发掘了当前实施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问题进行了改善和健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诸多新成本会计理论问世,另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此对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健全有很大的推动功能。

3结论

总之,伴随中国新经济机制的持续深入,国内的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成长历程中发挥的功能愈来愈突出,其对企业的物质收益的影响也逐渐显著。为了确保国内企业可以在新经济机制的大环境下实现稳健发展,应当对企业会计核算加以恰当的改进,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成本会计核算观念,推动企业成本会计控制的发展,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齐文静.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现代营销,2016(1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计算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制造成本法正适用时,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现今该比例不到1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2.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3.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经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一度曾与多数制造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发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替代他。而这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etivity-basedCosting),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三)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缩写RCA)是于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是一种总括的、能动而综合的成本会计系统;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Keys,2002)。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四、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

假设某制造企业的生产区域#1某月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表1。

1.制造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生产A、B、C三种产品,本月生产工时数分别为2 000、1 200、1 600(单位:小时),计算如表2所示。

2.作业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从事两项作业: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通过这两项作业产出A、B、C三种产品。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的成本划分为以下两项作业(资源—作业),如表3、表4所示。

接着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5所示。

3.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假设条件与作业成本法应用时相同)。首先,根据该生产区域的两种产出(机械和人工),即资源动因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如表6、表7所示(资源动因—资源结集点)。接着,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划分为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两项作业,将两个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分配给以下两项作业(成本动因—作业,资源—作业),如表8、表9所示。最后,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种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通过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制造成本法中,生产区域归集的四个费用项目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分配时,首先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其次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单的—生产工时;作业成本法中,首先根据成本动因划分作业,然后将生产区域的资源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再根据各不同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各项作业分配所得的资源消耗分配给各不同产品,在这儿,资源的消耗仅以货币计量。资源消耗会计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将生产区域归集的费用分配至不同的结集点,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只有一个,然后将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再由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不同的产品。

在应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科学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每项作业可能会有两个或以上的成本动因,因而会有不同的产出单位,但是作业成本法未加考虑,如上例,在确定作业点分配的费用时,不划分人工工时与机械小时,统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资源消耗会计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信息,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有它的缺陷,在实践中,还有待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