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

制造业市场发展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分析

1概述

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其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是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相比20纪70年代就已经发力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起步已经晚了几十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掌握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同时建设了一批相关的部级研发基地。宜宾市经过多年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2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都把装备制造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宜宾独特的区位,有独持的区位优势,处于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2008年四川省出台的《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的构想,把宜宾规划为“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3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宜宾现已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如:普什集团、三江机械、岷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装备制造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快。随着宜宾志诚港的开工建设,为港口建设、基地建设与设备运输提供了良性互动。因此,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现实选择。据2016年1-7月宜宾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统计数据可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居全省第12位,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从“六大基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领跑,增长11.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在固定投资方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9.6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1.8%,增速居全省第11位,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这些都为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与政策支撑。

4环境分析

4.1国家及省市大力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务院陆续出台的十大工业领域调整和振兴规划,包括了装备制造业、汽车、船舶等行业振兴规划,其中《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特别提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四大配套产品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这对宜宾以基础部件产品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四川省也相继了《关于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等文件,多个方面对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宜宾市地处的川南地区,是四川省老工业地区,具有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2西部大开发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将陆续开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特别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四川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以及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这些新特点将给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发展机遇。2008年5月出台的《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2008-2012年)明确将宜宾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在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宜宾将得到四川省的大力支持。

5区位分析

宜宾是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宜宾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据点,是四川沿江开放和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长江产业带向西延生理想的生长点。宜宾沿江地区岸线稳定,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水域宽阔,水深条件良好,非常适合布局大件、重件运输站场和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园区。根据《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到2012年、2020年和2030年,宜宾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100万标箱、200万标箱和400万标箱。近期以志城大型综合作业为重点,分期建设23个1000吨级泊位,建成后该作业区年吞吐能力可达300万标箱。“出厂就是出海”,水路运输在运价上占有明显优势,宜宾港的建设,将为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及积极接纳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宜宾在产业优势上,具有模具制造、铸造、驱动设备、工程机械、金属复合材料及压力容器等优势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普什集团、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岷江集团等。因此,宜宾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6结论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低的一般装备制造,而先进智能装备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宜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区位优势,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金江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智慧企业[J].装备制造,2012(1):98-99.

[2]朱森第.我国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J].冶金管理,2015(9):9-17.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西农业;浙江农业;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27-02

1 浙江、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比较

从农业自然资源看,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广西全省土地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山地和丘陵占68.3%,平原占23.4%,台地占6.3%,河流和湖泊占2%,浙江的水资源总量1014亿立方米,人均2070立方米,年供水量209.91亿立方米,有44.9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061座,库容量386.4亿立方米。广西的水资源总量2085亿立方米,人均3894,供水量312.8亿立方米,有206亿立方米用于农业耕地,大小水库4380座,库容量252亿立方米。浙江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37.9千公顷,其中水田占80%,旱地占20%,粮食生产面积151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18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227.19千公顷,蔬菜666.73千公顷,而广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43千公顷,,其中水田占56%,旱地占44%,粮食生产面积3350千公顷,花生生产面积243.7千公顷,油菜生产面积60千公顷,甘蔗生产面积747千公顷,木薯生产面积269千公顷,蔬菜生产面积1094千公顷。可以说,广西的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优于浙江的。

从农业生产效率生产看,浙江的机械总动力2111.3万千瓦,机耕面积990千公顷,机耕率60%,有效灌溉面积1411千公顷,灌溉率88%,农用化肥总量450万吨。而广西的机械总动力1909.7万千瓦,机耕面积1032千公顷,机耕率40%,有效灌溉面积1519千公顷,灌溉率59%,农用化肥总量201万吨。05年浙江粮食年产量814万吨,每公顷产量5393斤,油料生产量50万吨,每公顷4404斤,蔬菜产量1741万吨,每公顷52818斤。而广西粮食年产量1516.3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4525斤。油料生产量63万吨,每公顷4100斤,蔬菜产量2130万吨,每公顷39251斤,很明显,浙江农业的生产效益远远高于广西,造成两地农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浙江为6659.59元,广西为2494.67元。在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比例为9:51:40,农村从业人员2430.7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仅786.92万人,结构比较合理,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000多家,全省农产品市场已发展至700多个,农产品购销大户30万户。而在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2.2:37:40.8,农村从业人员2275.3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503.06万人,第二产业182.84万人,第三产业589.49万人,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过大,规范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到1500家,农产品市场不到200个,没能行成有效的农业经营运行体制。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浙江政府年农业支出为57亿元,农民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多,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科研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创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形成了效益农业,通过“种子工程”大大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名牌产业,提高了浙江农业的知名度。发展生态农业,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保护到处可见,不少地方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生“生态示范区”。广西近年来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讲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政府年农业支出仅23亿元,加上农民收入少并且扩大生产意识薄弱,从而用于再生产资金少,造成总体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科研经费少,而且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品牌较少。农业的区域划分相对来说比较凌乱,大多数地方没有具体的规划保护,污染问题突出。

2 浙江、广西农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对比

浙江农业能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而跑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前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文化因素

要发展,首先得解放思想。但在广西,大多数农民还是没有摆脱传统小农思想,市场意识薄弱,体现为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营销的低效性、封闭性上。例如前几年,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发现了甘蔗比较赚钱,结果一哄而上,导致甘蔗供过于求,价格走底。这也导致了农产品结构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低质量的农产品占绝大多数,价格低,需求量逐年萎缩,积压严重;而适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造成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广西农业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产品难以有效的销售,开发省外市场,发挥本省的区域优势,造成大量的产品滞销,结果只有一个――亏本。而浙江干部、农民的意识观念市场化很强,通过农业内部产业化创新,充分发展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使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农业外部寻找出路,进行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单一的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组织方式由传统的村落向农村社区转变。如全省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在1500万吨的前提下调减250万吨的粮食耕地面积。生产量、生产品种完全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根据比较优势思想,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市场交换优势的蔬菜、瓜类、水果、茶叶、药类、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确保省内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开拓省外市场和抢占国际市场,以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导向,组建优势产业利用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上海、苏南、多处沿海、港口众多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2.2 科技投入因素

据广西农业厅调查,广西现有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仍相当陈旧落后,尤其是畜牧水产科技设备因缺乏经费多年来无法更新,实验材料和试剂也因经费问题不能按需使用高标准产品,直接影响试验成果质量。农林、畜牧及水产病害防疫体系、检测手段等都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经费紧缺问题突出,缺乏市场导向和龙头企业带动,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产业化进程慢。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大部分地区还不能及时地给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民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还做不到瞄准市场来进行科研与生产。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如目前涉及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有农科院、所、农业厅、农学院、校等,虽然都为“三农”服务,但单位机构性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农科院属科技部门,农业厅属政府部门,农学院属教育部门,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在浙江,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产业得以升级,农村传统经济保持了发展活力。深入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通过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农业人员的技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思路,重新构造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制,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队伍的作用。

2.3 体制因素

在广西,农村相对封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多数农民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独家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实行僵化性、封闭性的流通体制,使得农业发展落后,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其本身的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消化的农产品数量少,吸收就业量小。反观浙江在贯彻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努力探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通过几次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股份制、有限责任和现代企业集团等不同层次的企业。通过体制创新,集团经济不断以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出现,使乡镇企业再现辉煌,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了集体经济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借鉴城市工业园区的经验,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通过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再就业机会,使农民的工资性和投资性收入大大提高,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业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自己的营销队伍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流通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一是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二是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协调组织农产品流通,三是县、乡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这一切都是大胆地实施制度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从而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成功创举。

2.4 政府职能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广西农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于各种原因,旧体制的束缚或干扰仍存在,政府行为不当在农业发展中时而出现。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干预行为。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采取行政推进的方法加快发展,而在内部行使政绩考核的做法更是具有强制性,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农业支出较少,不到浙江的一半,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的科技信息化也严重滞后、整个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

3 浙江经验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启示

浙江的经验对广西农业的发展很有借鉴作用,当然广西与浙江毕竟在地域、农业资源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他们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因而要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浙江的经验才能探索出适合广西发展之路。主要启示有:

3.1 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大力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发展健康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高效发展农业。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全省在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减粮食的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粮食和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鉴于广西的具体实际,所调整出来的粮食用地,主要用于种植较短期的经济作物,一旦粮食偏紧,可及时调回种粮。按五大经济区域划分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部门的工作重心应从只注重生产转到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2 发展科技

(1)农科教各方面加强协调,合力开展科研,加快农技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能及时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落实科技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稳定农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一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的方式深入农村第一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功立业。(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各种农业技术知识和使用技术。(4)农产品企业瞄准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科技投入, 积极引进新技术。(5)充分利用现有名特优产品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产品的包装、宣传等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努力把他们培育成名牌产品。(6)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农产品的技术规范模式。把比较先进、成熟的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技术规范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化。

3.3 创新经营体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完善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的体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种植园区,创造了新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大力并合理地发展农产品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是开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亚热带气候和邻近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布设营销网络,对外树立广西品牌形象。加速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减少中间环节,加速农产品流通,创造新的营销体制。3.4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特别是一些强制性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作用,为广西的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引导。一是规划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和因市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扶持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信息引导。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从而避免一哄而起,政府舍得花钱,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三是典型的示范引导。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四是教育培训工作。农业现代化经营离不开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干部、农民,政府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使得人民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思想,这才是农业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的治本之策。(2)支持。主要在资金、税收、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对农民予以支持,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对大型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实行重点支持,做到五优,即信贷从优、资金投入从优、项目审批从优、股票上市从优。适时推出支持力度更大、内容更全面和明确的政策性文件并很好的贯彻落实。(3)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同时也重视对农户利益的保护,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从利益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以应付市场经营经济的波动,实行保护价收购。政府对农业的保险实行财政的补贴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4)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上发挥重要作用外,还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此外,还对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参考文献

[1][ZK(#]李平.改变农民意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J].新视角,2005,(5).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铜管;加工制造;市场;现状;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7.12.091

1 国外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1.1 发展状况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电力设备、海洋工程、建筑及交通等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铜管加工制造行业是铜产品制造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细分行业之一。近年来,全球精炼铜生产和消费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是世界精炼铜消费量增加值最大贡献国家,2004―2016年,中国铜管消费量增加值对全球同期数值贡献度达到了150%以上,中国铜管加工制造市场对世界铜管及铜消费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1]

英国商品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铜管生产国,且铜管出口幅度逐年递增,加工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1.2 供需及市场前景

从地区分布情况方面来看,受到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发达国家的铜管生产呈现出不断缩减的态势,欧洲、北美等地区的铜管生产量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呈现出小幅度下降态势,亚洲地区的铜管生产量最大,中国等亚洲国家需要抓住机遇,促进铜管生产制造企业及市场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2]2016年,世界铜管产量已经达到了350余万吨,而自2003年之后,中国铜管产量逐年递增,美国、西欧及韩国等国家产量则逐年下降,同时世界铜管材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从铜管用途及市场前景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房地产行业。在发达国家中,钢管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将铜管作为建筑给水管材的首选材料。此外,欧洲、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地也大量使用铜水管。[3]近年来,虽然铜水管的消费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但铜水管应用较为普及,因此市场规模不会出现大程度的萎缩。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铜水管应用量的提升,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截至2016年,发展中国家铜水管需求量已经突破了30万吨,而发达国家仍然维持在百万吨级别。

(2)制冷行业。铜管在制冷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空调用水管,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市场、西亚市场等国外市场对制冷铜管都有着较高的需求量。而亚洲无疑是世界上铜管生产最多的地区,虽然空调业增长率出现下滑,但对空调用铜管的需求量仍呈现增加态势。

(3)海水淡化及海洋工程。铜合金冷凝管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优良,在海水淡化及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且应用前景广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表明,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突破300万吨,对热交换冷凝铜管的需求很大。

总的来说,国际铜管加工制造市场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不均衡问题,铜管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升,对于海洋、传播等领域来说,需要高技术含量的铜管,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价格较高,而对于制冷及建筑等普通领域来说,则凸显产能过剩问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2 国内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行业加速整合

随着铜管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我国铜管加工材料的年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从最初的45.2万吨到之后的251万吨,共提升455.3%,逐渐扩大了铜管加工行业,生产铜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我国虽然有大量生产铜管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分布过于分散,并不集中,并形成恶性竞争。2013年,我国共有18个省市可以加工铜管,企业数量达到350家,当中,负责生产紫铜的企业为260家,其他铜金属为90家,到了2014年,铜管产量有了小幅的上涨,位于前十的企业生产的铜管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但产量只是全部产量的12.3%。[4]从中可以分析出,负责铜管加工的企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的状态,有的即便是盈利也只是微薄的利润,因此加快了行业的整合。

对于这一点,铜管加工企业要优化行业的竞争,消除恶性竞争,建立良性竞争,根据行业现有的发展特点,客观分析,找到新的发展思路。

2.2 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铜管业的整体发展,让市场对铜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国家与我国相比,具有技术与设备的优势,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但却对环境保护与生产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导致其无法继续顺利生产,而是把企业移到我国。我国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外企进入我国后,可以利用我国的资源继续生产,但这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竞争越加激烈,对此,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形成自身的优势,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产品的质量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不会被行业整合。

2.3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现有的铜管生产结构中的很多弊端显示出来,存在结构上的矛盾,比如现代铜管企业自动化生产与小的手工作坊同时存在,企业使用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5]这种情况会导致整个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出现恶性竞争,缺少良好的市场秩序,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形成自己的优势,但仍需要与小的手工作坊竞争,很多落后的生产工艺一直使用,这必然会削弱整个行业的盈利。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行业的产业结构,消除结构上的矛盾,平衡企业与小作坊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同时,企业可以分析不同生产工艺的优势与不足,互相结合,淘汰与时展不符的生产工艺,增加行业的盈利,提高营利能力。

2.4 市场竞争力及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管生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较低,其技术的开发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铜管生产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和西欧国家相比,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西欧国家使用的是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技术开发等方面,企业投入的精力较少,力度较弱。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纷纷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改进,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也在逐渐扩大生产的规模,增加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形成企业的优势与品牌,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打好基础。

现在,我国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并提出的新的需求,要求铜管生产的整个行业在原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发出新的生产技术,比如铜合金盘管生产技术,满足市场提出的要求。

3 结 论

通过对国外与国内铜管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内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探讨,提出铜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把生产高端产品与规模化生产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加大新的生产技术研发的力度,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为产业的发展指出方向,形成良性竞争,找准行业发展的定位,促进铜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桂玲.技术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以金龙公司为例[A].浙商创新――从模仿到自主[C].2008:10.

[2]戴建敏.国内收购中止 海亮股份拟在美扩展铜管业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9-23.

[3]王君.中国铜管生产现状和发展的研究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06(25):2-8.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今天,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作用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市场环境,研究了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的建议。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5篇

生态位研究

文■葛志远 杜惠娟

摘要: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相应指标并建立模型,对北京市制造业2005—2010年的市场生态位进行了测算,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

关键词:制造业 市场生态位 产业优化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随着生态思想与仿生技术的发展,生态位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涉及企业生态位、城市生态位、产业生态位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单元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生态位。本文将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进行研究,借此反映产业种群抓住市场机会以及占领市场的能力,即产业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一、模型构建

(一)测度模型的建立

根据生态位理论中的态势理论,在测定产业的生态位时,不仅要测定产业的“态”, 还要测定产业的“势”。产业生态位的计算公式如下:

Ni=■

在计算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时, Ni表示第i个产业种群在北京市制造业群落中的市场生态位, Si为第i个产业种群的市场现状, Pi为第i个产业种群的市场发展态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由于经过标准化处理后,所有数据都是无量纲的数据, 因此量纲转换系数为1。在具体的测算过程中, Si为市场生态位的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平均值, Pi为2005—2010年间市场生态位各指标标准化后增加值的平均值。各产业种群的市场生态位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且总和为1。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标准化

在充分考虑指标的可靠性、可获得性以及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上, 本文最终选取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率、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生态位的评价指标。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能够反映工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市场份额是指总体市场份额,即一个产业的销售额在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在数据处理之前我们通常要将数据进行标准化,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本文在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时选取相对化处理方法。相对化处理公式如下:Xi'= ■

上式中,Xi为实际值,Xm为标准值。相对化处理时选取的标准值为被评价行业在所选时期的平均值。

(三)数据准备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对所选制造业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经济分类目录进行分类,并选取2005年及以后的数据。由于烟草制造业2009年以后的数据不可得,因此排除该产业。最终所选数据为2005—2010年间北京市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二、北京市制造业市场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一)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市场各产业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根据所选数据以及市场生态位的测算公式,测得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数据, 如表1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N存在较大差异,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的市场生态位最高,为0.168,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最小,为0.11,前者是后者的15倍之多,这说明各产业在占有和利用市场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产业基础不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最好的产业基础,市场生态位S值为4.558,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最差,市场生态位S值为0.32,前者是后者的14倍之多;二是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势不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势最好,市场生态位P值为0.38,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市场生态位P值为-0.005,相对于其它指标较好,在所研究的29个产业中排名19。产业的势最低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P值为-0.32。

以上分析表明, 产业的态即产业基础短期内对产业生态位至关重要。因为产业的态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而产业的势只反映了积累过程的快慢。然而长期中, 产业生态位却由态与势共同作用决定。根据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市场生态位S值、P值和N值的具体排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1、从整体上看,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中市场生态位S值位于前五名的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其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也保持在前五名,这些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却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和第三的位置,只是凭借较好的产业基础才使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保持在前五名之内。综合分析,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中,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态势,同时综合市场生态位也较好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

2、从整体上看,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中市场生态位S值位于最后五名的产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其整体市场生态位也在最后五名,这些产业的基础较差。但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与市场生态位前五名的产业不同的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态势都较好,都不在最后五名之内。这说明,这些产业较低的市场生态位主要是由于较低的产业基础引起的。综合分析,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在整体上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不存在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都较差的产业。虽然产业基础在整体的市场生态位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基础较差的产业凭借其较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产业基础的长期积累,其市场生态位也会逐渐增长。

3、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态势的产业, 其市场生态位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远高于那些产业基础较差的产业,比如金属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 这一过程体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 也就是产业生态位的扩充过程。

(二)2005—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市场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根据所选数据以及市场生态位的测算公式对2005—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0年间,北京市制造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处于稳定的状态,但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也有较大变化。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从2008年开始迅速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市场生态位在2007年达到顶峰以后开始急剧下滑,2008年和2009年下降幅度最大。

根据二八定律,将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分为两组进行分析。以0.05为特征值,市场生态位大于0.05的产业总数为7个,这里取前6个行业作为第一组,它们占产业总数的20%,并将医药制造业和其余22个产业归为第二组。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生态位处于前20%的产业,其市场生态位总和为2.998,其余80%的产业所占的市场生态位的总和为3.002, 两者的比例约为1:1。这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并不严格服从二八定律。一方面, 市场资源在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中的分配相对平衡;另一方面,市场资源相对平衡的分配虽然能够使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但却不一定能够使整体投入产出效果达到最大的分配方式。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 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存在较大差异, 这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在占有和利用市场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 产业的态在短期内对产业的生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期看, 决定产业生态位的却是态与势的共同作用。第三, 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整体上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既存在产业基础与发展态势都较好的支柱产业, 也存在产业基础一般, 但产业的势较好的朝阳产业, 不存在产业基础差, 发展态势又不好的产业。第四, 2005—2010年间, 北京市制造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处于稳定状态, 但也有部分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五, 北京市制造业各产业的市场生态位并不严格服从二八定律, 这说明市场资源的分配可能存在问题, 从而影响了某些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向市场生态位处于前20%的产业分配更多的市场资源可能会使总产出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①朱金兆,朱清科等.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1):100—107

②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生态学报,1997(5):324—332

③余斌,揭毅,罗静,朱丽霞,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与空间优化. 地理研究,2010(2):313—326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 市场营销 分析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 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7篇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2、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3]任天飞.《市场营销案例解析》[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曾忠禄.《情报制胜》[M].天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8篇

一、强化“五大”观念,为体育市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展体育市场,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强化“五大”观念。一是大体育意识。即指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充分认识大体育意识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发挥按客观规律驾驭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大体育意识去认识把握体育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一切决策和行动,不致陷入盲目的境地。二是大概念。要结合经济全球化构建多元化的体育市场并与世界现代经济的发展同步。三是大精神。弘扬体育品格和传统体育精神,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体育素质,建设具有深厚体育文化底蕴、鲜明地方色彩的体育环境。注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扬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体育事业。四是大手笔。各级体育部门要消除陈旧保守的观念,解除各种习惯定式的束缚,不小家子气,不眼光短浅,不缩手缩脚,以开放性、平实性、包容性的大体育气魄,以现代的市场眼光制定和实施体育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五是大品牌。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体育市场,繁荣体育经济。

二、夯实体育市场基础性工程,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是通过自我潜力的挖掘,努力创造超过他人或组织的一种拼搏。竞争不可避免地要同对手进行实力的较量,竞争的结局是优胜劣汰。体育市场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是公平竞争的实现程度。所谓公平竞争,就是所有体育市场主体都有同等机会,能在同等条件下参与体育市场活动,并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根据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没有公平竞争,体育市场就不可能实现优胜劣汰,也不可能合理配置资源。

构建良好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一是要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现代伦理观念。我国体育市场目前已初具雏形,诚实守信是企业经营之道,立足之本,是发展体育市场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诚实守信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不仅是社会系统赖以健康运行的润滑剂,而且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提高了制度的运行效率,保障经济活动的运转健康有序。建设体育市场,强化以诚信为基础的现代伦理观念,才能使人们在从事体育经营活动中充满信任感,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这是构建良好的体育市场竞争必备的社会心理条件。

二是要健全体育市场法律的保障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开拓进取,大胆探索,进一步突破影响体育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法律体系。政府部门要自觉地依法行事,坚持以法律为导向,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健全法律保证体育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保护进入体育市场者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排除各种影响和阻碍其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不法因素,并使不同利益主体和个人从各自的利益和职责出发,正确处理好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实现利益双赢。

三、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体育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完善体育经济体制,推进体育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体育商品和各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体育市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将随着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日益凸现。因此要努力提高体育市场在经济竞争中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在借助凸现的体育市场优势条件下,注重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善于运用国际比较价值规律,根据体育市场实际进行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促成具有区位优势的体育产业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和派生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高效率和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

首先,要将体育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亮点,作为实现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创造条件让体育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秀的企业家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跨国经营的体育企业集团。其次,依据体育资源结构、体育企业规模大小、带动作用、市场潜力、技术经济基础条件等,通过优惠政策将有开发前景的体育市场项目,培植其成长为龙头产业,带动一般产业,又通过龙头产业与一般产业整合,形成产业群,强化集聚效应,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品牌。

四、大力发展体育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体育市场的结构中,优先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和体育高新技术是体育产业化的先导,而发展体育制造业是体育产业化的支撑或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就无法为体育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必要的产业基础。二是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体育产业,即信息化带动体育产业化,形成信息化与体育产业化互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体育市场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体育制造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制造业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转移到了制造业。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升,但在较长时期内它不可能替代制造业。制造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占制造业的出品比重的80%以上,创造了近3/4的外汇收入。因此,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体育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体育产业化结构,将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体育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体育产业,迅速提升技术水平,使其具有竞争力。二是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的体育制造业格局。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体育产业,目的是为了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而不是片面地推进我国制造业向“高、精、尖”发展,丢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因此,我国体育用品不仅要发展高端产品,而且也不放弃中端和低端产品的制造。不仅要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也要当“世界加工厂”。

参考文献: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今天,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作用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市场,研究了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营销现状的建议。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 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团队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再制造 表面工程 智能制造 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10-02

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根据 《 “十二五”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定,相关企业要在接下来的5年到10年间,积极拓展自身运营模式,并且建构更加完善的制造模型。截止到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实际销售收入金额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预计再过五年,智能制造装备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正是基于此,企业要积极建立并完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一、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概述

1.再制造的含义

再制造产业以商品的全寿命周期为基本研究理论,以提升原产品性能为基本目标,再制造的过程,就是建构更加优质、高效以及节能环保的过程。在再制造项目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依托先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化生产模型,实现修复和创新,并且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也就是说,再制造的过程就是产品质量以及性能优化升级的过程。再制造后的产品成本是新品的50%,节能60%[1]。

2.再制造表面工程的发展阶段

我国再制造表面工程项目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从传统的单一表面工程阶段,到符合表面工程阶段,再到纳米表面工程阶段,技术在更替和转变,相应的运维操作模式也呈现创新发展的景象。为了进一步提升再制造工程产业的发展水平,再制造项目已经逐渐转为智能化制造机制,目前,我国车辆网市场、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都呈现出拉升态势。

正是基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再制造项目的运行结构和项目推广程度在不断优化,对应项目的发展节奏也在增速。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智能硬件设施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由于智能制造项目的高速发展,也极大扩展和丰富了智能硬件产品的功能。创客空间、 云计算服务、 智能信息渠道、应用程序开发、众筹等成为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模块,并且,自2013 年以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数据如下:

2013年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O备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市场规模约为13.8亿;2014年市场规模约为45.4亿,增长率为229.4%,增长率已经突破了200%;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105.6亿,增长率为132.6%;2016年市场规模约为180.4亿,增长率为70.8%;预计在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198.1亿,增长率为65.2%,尽管增长率有所滑落,但是从数据不难发现,短短五年时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已经增长了15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2012年到2017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580亿;2013年市场规模约为730亿,增长率为25.9%;2014年市场规模约为1100亿,增长率为50.7%;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1550亿,增长率为40.9%;2016年市场规模约为2120亿,增长率为36.8%,预计在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2640亿。

2012年到2017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也在稳步提高,2012年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3650亿元;2013年物联网市场规模为5096亿元,增长率突破39%;2014年物联网市场规模为6198亿元,增长率为21.6%;2015年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556亿元,增长率为21.9%,增长有小幅度提高;2016年物联网市场规模为8900亿元,增长率为17.8%;预计2017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2]。

2012年到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也在逐步升级,从2013年市场规模的156亿元,到2013年的221亿元,增长率已经达到41.7%;2014年市场规模约为304亿元,增长率为37.6%;2014年市场规模约为431亿元,增长率为41.8%;2015年市场规模约为660亿元,增长率有大幅度拉升,约为53.1%;预计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总规模将近1000亿元,增长率也将控制在49.7%左右。

二、再制造的表面工程应用分析

1.机器人技术

近几年,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销量增长了接近30%,约为22.5万台,就中国市场而言,在2014年一年,智能机器人的销量就增长为54%,约为5.6万台,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3]。智能机器人主要是借助高新技术,将传统制造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且整体技术结构和技术应用价值都非常广阔。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在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已经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其增长率已经接近50%。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在家居、工业等方面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内汽车行业机器人市场约400多亿元,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电气、化工、生化制药等行业的机器人需求则成倍增长。甚至到了2020年,我国国内机器人市场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在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发展运行的过程中,再制造的表面工程项目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整体运维结构和运行模式的最优化。并且,在工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基于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社会现象,智能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转型的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打开,且整体行业空间巨大[4]。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显示,在2013-2016年全球已经有2000万家用机器人被售卖和应用。随着云机器人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型家用辅助机器人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中国作为机器人主要市场,家用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和产业运行增长速度也受到了关注。

2.传感器技术

在工业发展进程中,传感器的应用价值和使用范围非常大,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给予高度重视,传统传感器在应用过程中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如何进一步落实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结构的融合,正是传感器产业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再制造的表面工程,针对传感器进行自动化生产模式的产业创新。智能化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内,特别是工业自动化项目[5]。据美国光电产业发展协会的数据和产业预测,国际市场中智能传感器的销售额将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加之国内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增大,工业界也在考虑把智能传感器引入工业生产中。在工业项目运行过程中,借助智能传感器的相应元件,对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从而进一步打造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中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将增长13%,实现销售收入约440亿元。正是基于我国传感器市场的稳步发展,在物联网市场逐渐优化的规动力之下,201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智能传感器也将被应用在食品行业、配送物流行业、汽车行业、煤矿开采行业以及计算机行业等领域[6]。

3.3D打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制造的表面工程也延伸到传统打印行业,利用3D打印已经成为无纸化办公以及高科技办公的新兴发展趋势。据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0亿美元。并且,将在2018年增长至125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3D打印技术,也将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艾媒咨询数据中,中国3D打印技术已经逐渐成型,且整体市场规模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7]。

在2015年,我国已经生产了约20万台3D打印机,不仅产量较大,且整体质量也符合设备标准,并已经出售到全球各地,总价值量达到了16亿元。尽管如此,3D打印技术的国内普及速率还有待提升,因此,产业内部甚至可以将3D打印视作即将要开始的工业革命。

4.工业软件

近几年,我国工业软件项目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航空航天、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对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支撑,并且工业大数据等成为了发展重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再制造表面工程是一项能实现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产业制造方式,将其和智能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面工程技术是整体运维系统的重要技术模型,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在贴合时展诉求的基础上,确保我国再制造表面工程的智能化发展进程得到顺利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忠,姜爱良,谢建军等.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J].中国表面工程,2014,17(04):1-5,9.

[2]胡振峰,董世运,汪笑鹤等.面向装备再制造的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表面工程,2016,23(01):87-91.

[3]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等.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ρ环经济贡献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15,18(01):1-7.

[4]史佩京,王海斗,朱胜等.面向再制造的表面涂覆层制备技术[C].第七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重庆市第二届汽车摩托车摩擦学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推进会论文集.2015:32-36.

[5]李运强,蔡乐.表面工程应用实例[例37]激光熔覆在扁头套再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表面工程,2014,27(06):封3.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1篇

助推民族品牌崛起

目前,伴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经历了从信息沟通到沟通交易,再到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三个阶段,而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优质中国制造商品开始谋求走向世界市场。在制造业发达的广东省,作为国际电子商务的推动者,环球市场集团这样一家中国高端B2B电子商务品牌,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中国制造商品走向世界的平台。

自成立之日起,环球市场集团(GMC)一直秉承着“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标志”的民族使命,通过建立GMC标准及全球最可信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认证机构合作提供优质制造商GMC认证审核、国际品牌推广、以及贸易匹配等服务,帮助中国优质制造商提升品牌形象,创造与国际买家的洽谈机会,让中国制造商赢得国外优质买家的认识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国际订单。

目前,环球市场网拥有100多万用户会员,专注服务包括美的、格兰仕、志高、TCL等在内的10万优质制造商(占中国出口份额的90%),以及重点培育相对有潜力的30万小微制造商;同时,环球市场网还专注服务包括沃尔玛、飞利浦、通用电气、家得宝、欧尚等在内的90万优质国际买家(它们占每年国际买家在华采购份额的90%,并持续向环球市场网的会员制造商发出大量采购订单)。过去6年,环球市场集团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50%~100%。2012年上半年达到260亿美元,是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及“亚太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据环球市场集团总经理胡伟权表示,为了“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标志”走向世界,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优质制造商的行业标准,对国内优质制造商品进行评判。早在2004年,环球市场网经过对20,000个国际专业优质买家的采购标准的调查和分析,集合了多家权威认证机构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地推出了GMC(GlobalManufacturer Certificate)“环球制造商”行业标准。GMC行业标准分别是:是否是真正制造商、生产优质产品能力、制造规模、专业外贸经验及团队、R&D、社会环境责任、信誉/商誉、OEM/ODM经验。这是国内唯一一家对所有推广客户进行强制性审核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可以有效地规范中国制造商的行为,提升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美誉度、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为了保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所有申请“环球制造商”标志的制造商,都必须接受环球市场集团委托的第三方国际权威审核机构德国莱茵TuV的现场审核。这确保了获得“环球制造商”标志的会员制造商不生产、不销售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确保了平台上的所有制造商具有优质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出口实力。

胡伟权表示,通过这一过程,能让优质“中国制造”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划清界线,有效节省贸易双方85%的时间,大大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中国制造”和“广货”整体国际形象,从而让更多的优质海外买家认识和信任GMC制造商,使GMC制造商赢得更多优质海外订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模式打造国际话语权

标准的制定和审核只是助推中国优质商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要想获得海外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青睐,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开发新模式推动中国制造直接面对全球消费者是GMC的另一有力武器。当前,中国制造商出口业务面临自有品牌难销售、依赖国外大买家、微利等挑战。为支持中国优质制造商打造自有品牌,掌握自主定价权,提升利润空间,2010年环球市场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全球直销(Manufacturerto Consumer,简称M2C)。M2C全球直销模式主要是通过M2C直销平台进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为GMC认证制造商提供一站式跨国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推广服务,最终把优质产品直接销售给国外批发零售终端或消费者,实现真正的制造商直销。

据了解,M2C全球直销可以为制造商创造以下四大价值:一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全面推广,可节省制造商80%的自我推广精力;二是支持中国制造商进行自主定价,通过价格竞争优势吸引更多买家进行网上订购;三是为中国制造商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解决后顾之忧,实现自有品牌全球推广、开拓终端批零商;四是为中国制造商解决开展直销业务的市场(对市场不了解)、人才(精通跨国批零服务人才)及风险问题。

胡伟权表示,标准认证和塑造品牌是电子商务企业取胜的关键,多种营销方式相组合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引擎。任何产品若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需要通过多种营销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树立。环球市场网通过网络营销、采购匹配及展会推广等多种营销手段,为中国优质制造商的品牌推广和订单订购提供了强大的营销支持,最后帮助优质“中国制造”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制造业企业要强化市场营销意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全方面的宣传、营销,吸引市场眼球,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成功打造企业自主品牌。

此外,多元化增值服务是GMC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差异化竞争的加强和用户群体的逐渐成熟,未来3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竞争重点将由用户基数和网络外溢效应转向拓展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也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服务内容之一。环球市场集团以大力发展增值服务作为未来战略的重点方向,为中国优质制造商提供了专业、深入、完善的服务,通过增值服务帮助客户成长。因此,平台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地提供给会员企业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增强会员企业对平台的黏性,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机械;提高;方法

引言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

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

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

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

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

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

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

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

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

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批量试用现代机械完成技术施工和管理,依照机械发展的标准,对机械指导的技术水平、设计原理、投入标准和实施发展策略进行调控和分析,改善现代机械指导的研究标准范围,加强现代机械的研究,提升现代机械实施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进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3篇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而ERP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数字化的管理,发展ERP软件产业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ERP需求市场,为中国的ERP软件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持续、快速地发展中国的ERP产业?回答是:发展中国的ERP软件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国产ERP软件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要苦练基本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水平、改进自身的实施方法、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规范项目管理,形成研究、开发、实施的规范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树立和维护自身的品牌,不能一心想着找“市长”,盯着政府的支持,靠政府的项目吃饭;不能期望通过获得地区或行业保护,给自己特别待遇;更不能寄希望于采用不规范的手段,一味拼价格,搞短期行为,误导企业,牺牲服务质量。如果是这样,再多的政府支持也改变不了自身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制造业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凸现实施信息化的主体地位。信息化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武器,ERP是尖端,制造业信息化说到底是企业自己的事。必须在理顺自身需求、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信息化实施策略、确保信息化预算、评估信息化风险、做好组织准备、选择好咨询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再选择信息化软件产品、实施信息化工程,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而不能盲目地跟风,草率决策,甚至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搞信息化与买设备等同起来,忽视信息化软件,尤其是使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要高度重视ERP作为企业管理支撑系统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打长期战、艰巨战、持久战。

    各级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强化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发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支持用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但是政府不包揽信息化的一切工作,不能代替企业做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在创造市场的同时,不能留扭曲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产ERP软件,但不能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更不能搞强制指定,干涉企业的选型,否则ERP难以实施好。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该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ERP软件的深化应用。

    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市场化运作,与制造企业站在一起,担当企业的信息化顾问,为制造企业负责,发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严格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帮助企业选择软件产品,搞好咨询、监理和培训服务,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而不是充当软件公司的,厚此薄彼,简单地推销ERP软件产品。

  

    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实施专家。由于ERP软件的应用成败直接影响客户企业的兴衰,因此,专家们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保持中立的立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依托具有实战经验的信息化专家来开展专业服务。

   

    媒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正确地引导企业,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独立性,避免人云亦云。对于信息化领域的专业媒体,就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立场,真正为企业负责,而不是滥用自己的资源,沦为广告客户的吹鼓手,甚至误导企业。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4篇

一、发展现状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5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等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2007年,地方规模以上75户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利税23.3亿元、利润16.6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的7.2%、8.6%、8.6%,占全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30%左右。2007年,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41家。

胜利高原是国内最大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已建设了三大工业园,具备同时配套6套大型钻机的测试场地和年产40台钻机的生产能力,拥有世界上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0.6亿元。胜利油田总机械厂以其精良的装备、先进的技术、雄厚的人才基础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后劲。目前,已形成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钻头、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油气开发、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

同时,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积聚了较强的研发和人才优势。仅胜利总机厂就有国家专利38项,胜利高原有国家专利26项。在东营的各产业中,石油机械产业高级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最高,是研发能力最强的产业。石油装备产品市场已形成市内、国内、国际三大板块。主要产品约占胜利油田的1/4。

目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企业间沟通机制和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尽管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但一直以来没有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公共平台,产业发展的内部协调机制没有形成,不能有效地整合产业资源,也不利于产业品牌的培育。

二是产品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现象普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外装备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绝大多数是油田改制企业,大部分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突破原有企业管理方式的惯性。

四是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还要靠引进和直接到国外采购获得。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装备研发的整体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

二、发展对策

一是深入打造中国最大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区域化美誉度。要从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的高度,明确地把该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重点产业纳入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面介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盛况和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搭建行业发展交流平台。2006年成立的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协会,对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交流、规范行业竞争、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引导、带动作用。

三是出台产业指导意见,促进集聚式、集约化发展。尽快制定加快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在产业整合、发展导向、生产要素供给和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

四是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大研发投入,保障科研攻关。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石油装备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应占到收入的1.2%以上。建设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技术中心,着力攻克产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争创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借助外力进行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第15篇

35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要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就目前形势看,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制造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是现代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国家强。着眼未来,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

近年来,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19.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

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从产业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制造业自身的结构问题,也是体制机制顽瘴痼疾所致。从自身结构看,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1%;产业集中度低,钢铁、船舶、水泥行业前十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车行业为86%;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企业投资自落实不够,未能充分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顺,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非公有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依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真正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决定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完善市场供需机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引导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促进工业制成品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打造“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严格实施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增强产业发展合力。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自。建立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强化环保、土地、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尽可能减轻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环保投入加大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

加强依法行政,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船舶工业、民用飞机产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依法及时公开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政策要求、工作过程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国

打造制造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要打赢这场硬仗,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

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核心问题,必须把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作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 氛围。

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社会需求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按照十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继续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争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新路。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为着力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实践证明,在工业发展战略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政策、规划、标准支撑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武器生产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加强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军用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