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培根说,科学认知论者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酿造成蜜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这样的“蜜蜂”,不仅要广采博取各种“花粉”,还应该自我“生成”丰富而新鲜的“花粉”,再酿之为蜜。这个“消化和加工”的过程就是艰难跋涉又充满乐趣的思想旅程!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体验式教学角色转变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性、体验性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使小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产生情感的升华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以小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爱并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体验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可见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关键的关键要看语文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体验式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置不到位,不能涵盖每位学生。小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随意性和情绪的难控性,再加上老师的耐性不够,也使得体验式教学难以有效的开展。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科研能力较低。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但是,也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使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不但担任着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担当者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他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体验式教学设计确立的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为结构的课堂设计,加大创新力度。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体验教学思想为基础。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在体验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关注学生的体验。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是贯彻国家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小学语文课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研究小学语文课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是希望为其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排球普修实践课 小团队教学 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国发(2007)14号文件、教高(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通过深入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经研究,我校提出在排球普修实践课中实施“小团队教学”的新理念,旨在解决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少,教法单一,老教师示范高难度技术能力逐渐下降,现今的体育大学生普遍存在协调性和身体素质差教学难度大等一些突出问题。小团队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推广教学经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07级排球普修课学生为研究对象,每班42―43人,分为普通班和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到本校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著作,对有关教学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论著进行阅读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教学实验法。实验采用组间对比,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小团队教学模式。

2.结果与分析

2.1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的实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排球小团队教学模式是将担任排球普修课教学任务的老、中、青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小团队,教学小团队中的教师共同研究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共同执行研讨的教学方案,改变了以往各自备课互不通气,教法单一,针对性不强的传统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师之间重复备课、每人都要写教案的繁琐程序,缩短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小队里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合、老教师和中年教师组合、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相结合,老教师精炼准确的讲解配合青年教师舒展灵巧的技术示范,提高了学生领悟技术动作能力和求知的欲望,既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又取得了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期末考核,实验组学生排球技术成绩明显优对照组成绩。实验组2个班期末平均成绩81分和83分,不及格人数是1人;对照组平均成绩是70分和71分,不及格人数是7人。

2.2调动教师潜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发展

教学小队里教师针对普修课学生学习进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课前10分钟开会定教法,课后10分钟进行小结。每周开一次总结会彼此分享意见,彼此论辩。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积极思索发挥潜能,共同商讨新教法,并将运动训练理念运用到排球普修的实践中,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重复次数,使学生肌肉感知动作能力得到提高,掌握技术动作速度加快。分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在教学小队中,每位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既是经验的传授者,又是接受者,在相互的经验和知识传递、交流中获得实质提高。参与者能够通过观察别人来学习,在小队的支持下,进行排球教学观念、经验和技能的分享,让资深者和资浅者同时获得成长,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2.3提高小队教学教师的合作意识

小队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在教学小队中,老教师主讲技术要领、方法,青年教师配合做技术示范,而在青年教师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时,老教师帮助提炼要点,概括上升到理论层面。课下小队教师谈论管理学生的方法和经验,各自谈论遇到困惑和挫败的教学经历,共同探讨成功的经验,帮助彼此成长。年轻教师发现资深教师也和他们一样面对共同的问题,会如释重负,解除忧虑。小团队教学模式为教师群体提供了一种共同分享和提高、深层交流合作的工作方式,使得教师课程资源分享和课堂教学相互支持日常化,为教师沟通和融合,以及分享深层次的教学经验提供了机会,切实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合作与和谐。

2.4小队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学生需要

小队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今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骄娇二气严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思想淡漠,吃苦耐劳精神差,需要被关注、重视、呵护的心理强烈。加上普及型大学教育比起以往精英型大学教育学生质量下降,教学难度提高。改进教法,分层教学,将进步快、技术水平相近的分为一组,进行加大跑动难度设置练习目标的教学,一般水平强调技术规范增加移动练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选用简单练习法多重复练习次数和组数用以掌握、巩固技术动作。依据不同水平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把运动训练理念加入到普修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如:扣球教学,集体讲授开始练习时,教师要观察学生,进步快的学生选用4人一组车轮扣,增加练习密度和次数,逐渐要求扣线路;进步慢的学生多练习扣固定球和扣定位抛球。分组不固定,依据学生掌握动作程度随时进行调整。同水平竞技激发了学生的斗志,经过教师激将、鼓励,班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运动技术提高空间加大。在教学比赛中实验组的学生一局比赛能组成10―20次有效进攻,学生在运用技术时相互间有了配合意识。对照组的学生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传垫不到位,二传传不准,很难组成进攻。对比之下,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排球普修课教学中采用小队组合教学,有效提高了教与学的双边能力。老中青教师的合理搭配,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它发挥了小队教学各教师的优势,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1.2小队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1.3小队教学解决了课堂统一施教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它遵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

3.2建议

3.2.1在小队教学组织分组时,应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愿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时调整,防止分组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

3.2.2在师资配备上尽量做到老中青合理搭配,教师之间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加强沟通与默契配合。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排球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5.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具学科,透过语言文字,方能进行其它各种学习活动,更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之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的精神,进而培养组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除了结合课程的设计外,教学的方法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以下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笃信知识是客观主义和学习是升学主义,面对当下社会科技化和人性化的变迁冲击,其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已不能满足,甚至不合乎时代背景所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是当代教学的主流。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为学生中心也是本研究欲进一步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学是复杂的概念,而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也很多,晚近的教育学者为了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无不致力于教学的研究,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这些教学研究奠基于心理的、社会的和哲学的理论,以作为立论的基础。

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即是主导者,强调教师权威。其教学行为包括独断型、直接影响、指导型、权威型、控制型、教学者中心及主导型等型态。教学策略有以传统教师中心至现阶段强调的学习者中心的建构式教学方法。教师如果抱持着知识是简单、确定、权威的信念,教师会采取传统教师中心的教学,多使用讲述法教学,学生被动吸收并强调记忆教科书的策略。

学校都会宣称他们要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能力,但实际上,学生通常没有机会去寻找信息、讨论、分析、了解或讲解他们所准备好的见解,使信息转换成知识,所以,许多小学生在其求学过程中,始终没有了解真正的追求知识的过程。再者,小学生应该要能批判性地思考,并能自由的与其它人交换想法与意见,而批判性的思考应该经由社会环境中的讨论过程来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学校的教育形式无法成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师生互动,构建氛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行为是对现存教学情境的信息,依据个人观点做有关认知方面的处理后,所产生的各种决定。因此成功的教学行为应具有提供信息与激发性的功能,教师透过教学调整学生的行为。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历程,可从教学信息处理论观点来探讨。师生互动经由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过程,如言语的信息、符号、姿态、表情等,影响彼此。教师与学生认知的历程,教师如何将信息选择组织后传讯给学生,构成教的行为,而学生如何对教师所传达的信息接收处理后,构成学的行为,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是互动的,一体两面,而非各自独立的。

以学生中心的型态来说,教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讨论分享并帮助学生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体验式教学法是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属于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注重知识的传递与记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师生互动的历程而产生的,其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交互作用的关系;教师通过认知历程传递信息给学生而形成师生互动,教师更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评量。

(二)创建主题,探究学习

在学期初师生从该学期的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中,按照学生最有兴趣及相关次主题最多二大原则,选出三个单元主题作为探究教学的主题,之后,教师一面进行该单元的教学,学生一面进行该主题的探究。首先,师生根据该主题以脑力激荡法列出相关的次主题,然后每位学生依据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次主题,进而组成研究小组,而研究小组的每位成员在探究及讨论时各有其不同的工作任务,最后,各个小组将学生所搜集的数据作成报告,以多元的呈现方式向其它的同学报告。

(三)自我体验,增加经验

因为小学是一个课程学习主动的参与者,个体会主动接收、表征、建构及重组其世界,透过与环境的互动,个体会同化和调适信息,因而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因此,学习必须引起个体的心灵活动,避免使用外在增强或直接口语指导,剥夺小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教师要实施以小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让小学生经由讨论对话或观察他人的行为,能充分的与环境互动,透过经验的同化和调适,使心智更成熟。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真正有教育性的教学观点,应该要让学生有机会经由询问问题来学习,以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解释这些信息与自己的经验。

学生在学习工作上的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而且学生可以经由内容的讨论过程中造成认知冲突,不适当的理解方式将会暴露出来,于是高质量的理解将会浮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适当工作上的互动,可以促进他们精熟重要的概念。在合作的情境中,小学接收到不同的观点,形成认知冲突,再经由同化或调适,寻求另一个认知的平衡点。团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分歧的意见得到一个有创意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这种冲突可以适当的应用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以开拓学生社会与智力的眼界。因此,教师应了解小学的认知历程,并提供小学与他人互动探索教材的环境、具体真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及修正,主动参与学习。

三、结论

总之,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用学生自身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也是现代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充满个性,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明海.模块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2:26-28.

[2]纪相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11.

[3]潘静.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62.

[4]邓寅.浅谈体验式学习对小学语文课堂变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64-265.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5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学科。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必须要求对所要研究经济现象有透彻的认识。经济学理论所说明的经济规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设计基础,也是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方法的等理论内容的讲授,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计量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如何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计量经济学对经济类本科生是一门必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然而从我校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我们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学过计量经济学,但真正能运用的学生很少,这与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比自主性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大力推广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二、验证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都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大多数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都采用了验证性实验,即在课堂上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比较适合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中教学设计简化,学生能通过实验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计量经济学的验证性实验相对纯理论教学是一个进步,但它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验证性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量经济学的自主性实验是经济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资料自主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计量模型自主设定,检验结果自主解释,实验进程自主安排的一种综合性实验。这种形式实验中应该实行严格的实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要先提交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后续程序。一般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由小组组长负责实验的安排。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设计计量模型,应用软件研究所选问题,讨论分析研究结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教师根据实验研究报告与日常实验纪录,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这种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分小组的课题研究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通过自主性实验教学,教师扩大了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点

自主性实验教学与常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主性实验教学实施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也要熟悉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的基础上配备多个熟悉计量经济学方法而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实验。指导教师在进行自主性实验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做好演示教学,讲好示范案例,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评定成绩。

(1)划分实验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分实验小组和研究方向接近的指导教师。分组要考虑实验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等。小组成员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工作很少或没事做的情况,所以人数3到4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学习、组织和协调工作,如学习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每个指导教师带领几个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的方式有利于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相关,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题时,可以先由指导教师提供各种选题,并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研究的具体步骤,使学生熟悉怎么针对特定选题设计计量模型,估计参数和模型检验,并提供联系现实的热点经济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成员经过协商后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交指导教师审阅,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拟定研究框架,然后由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

(3)监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是实验进行的核心环节。指导教师不仅要定期检查研究小组的软件学习情况和实验进度,还要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实验结果是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有的实验结果可能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违背,要求学生对这些实验结果的成因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领悟知识,扩展知识。

(4)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指导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上交。研究报告的写作也是自主性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特别要实事求是的针对实验结果联系实际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研究报告由小组组长汇总以后交给指导教师。

(5)评定实验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日常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对实验报告质量的评价主要考虑实验内容是否完整、文献检索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可靠、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实验结果的经济学解释是否合理等。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6篇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共2页,当前第1页1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

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7篇

我校自XX年年年底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和应用》结题以来,我校课题领导小组重新讨论总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一年来,课题组成员热情投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明确了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规程。

二、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李伟辰

副组长:窦凤财 娄玉英

联络员:窦凤财

分校课题小组长:李伟辰 窦凤艳 冯萍 刘艳秋 张会昌 赵小卉 娄玉英 山丹丹 湖海峰

三、课题组成员简介

李伟辰——课题组组长,主持课题研究总体工作,兼职靠山学校课题小组组长。一心乡靠山学校教导主任。1990年就读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XX年自修大学本科毕业,大庆市教学能手,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科研工作者奖。他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制定了“文明、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他重视人才培养,治校有方,学校年年成绩显著。

窦凤财——课题组副组长,课题联络员,主持课题实验研究常务工作。一心乡中心学校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学会秘书长。1980年毕业于伊安师范学校杜蒙县分校,1989年自修大学中文专科毕业,1996年以来先后任小学文科教研员和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业务娴熟,经验丰富。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现负责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和材料整理工作。2010—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科研教师,2010年秋季被县教育科研所聘任为兼职教研员并参与科研所申报承担的课题《发展性小学教师心理评价研究》实验研究。

娄玉英——课题组副组长。龙棵树学校高段教研组组长,小学毕业班把关教师,大学学历,县骨干教师,乡学科带头人,县级优秀教师。在XX年3月——XX年6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规范基础教育学制,促进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实验研究中荣获科研成果奖。

窦凤艳——课题实验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心学校小科教研员,大庆市优秀教学能手,县级骨干教师。精通业务,注重科研,现在同时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冯评——课题实验教师,中心小学课题小组组长,中心小学低段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大庆市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她曾多次荣获各种教学业务比赛一等奖。现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刘艳秋——课题实验教师,前进小学课题小组组长,前进小学高段教研组长,毕业班把关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现承担县级科研立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实验研究工作。

张会昌——课题实验教师,团结小学课题小组组长,团结小学校长,小教高级教师,大庆市自然学科骨干教师。

赵小卉——课题实验教师,勇敢小学课题小组组长,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工程”志愿教师(副校长),班主任。

山丹丹——课题实验教师,对山学校课题小组组长,大学计算机学历,市级骨干教师,县域教育优秀人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湖海峰——课题实验教师,大学学历,明德学校课题小组长,教导主任。县级骨干教师。

四、一年来开展的工作:

自XX年年年底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和应用》结题以来,为了巩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提高科研活动质量和知名度,调动全体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活动热情,我们课题组做了大量具体系统而又细致的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结合我课题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工作计划。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实施,课题组领导成员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制定适合我乡实际的、切实有效的实验活动计划。由于我课题组成员分布于全乡不同距离的八所学校(XX年年暑假开学合并了两所学校),且路途遥远,针对工作地点比较分散,不容易集中这一实际情况,我们首先采取了分片集中例会和讨论交流的办法,全乡实验教师分三个片集中,既节省了教师打车参加会议的费用,又尽量减少了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其次是针对“分散”这一实际困难,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会议确实有诸多困难,但是又不能因此而减少教师案例交流的机会和次数,我们继续坚持了每学期编辑出版1—2期实验研究活动内部交流期刊——《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有效促进了全乡广达中青年教师的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是继续要求每名实验教师每月要撰写一份案例或论文,每所学校课题小组每月向我们学校总课题组推荐2—5篇优秀案例或论文。其四是要求每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课题工作总结。

(二)继续编辑出版了课题实验内刊和案例评论卡。提高教师的撰写和分析评价案例的能力。

为了继续解决教师工作单位分散,难于集中交流讨论这一难题,我课题始终坚持编辑出版《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这一内部交流期刊。在XX年年阶段总结中提到过:“这一期刊的创办,为全体实验教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提供了发表自己案例的沃土,每一名实验教师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案例能够选登在期刊上于全乡教师见面。我们的期刊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带动了课题组以外的大多数中老年教师的实验热情,每期内刊下发到各学校课题组之后,课题组以外的教师都要将内刊抢着反反复复阅读研究,纷纷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良好的建议。我们下乡巡查时发现,有的学校怕大家伙抢着看弄丢失了或损害了,都安排了专人保管,并且像保存部级刊物一样用本夹子装订起来了。在下发每期《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的同时,我们同时为每名实验教师印发一张两格(评析两篇案例的表格)的“案例分析、评论卡”,教师们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感悟深一点的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评论。”为了使实验研究更深入,我们又编辑出版了两期内刊,共刊载优秀案例70多篇。

(三)案例研究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案例和论文撰写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年来,全体实验教师累计撰写案例、论文423篇,通过电子邮箱和u盘传到课题组的优秀案例60多篇。广大实验教师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强,热情高,有效地促进了我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今年我校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论文奖112篇,其中国家科研成果征文获奖38篇,总课题组整机的国家案例评比活动获奖36篇,在我县“全县首届中小学教师‘我与新课程同行’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38篇,我校同时还荣获了“全校首届中小学教师‘我与新课程同行’主题征文活动最佳组织单位奖”。2010年我校在科研成果方面,无论是获奖篇目上还是获奖档次上都较往年有很大的突破。

(四)课题资料归档。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得起检查与推敲,在我课题组承担的子课题结题之后,于2010年上半年我们将全部课题材料按照标准的课题档案管理规则进行了立卷归档。

五、存在的困惑和下步工作

回顾一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由于忙与其他工作,没能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保证每月一次例会,没能编辑出版足够的内刊《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就是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配合实验方法和技术, 对拟定研究的目的(或问题) 进行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又称探索性实验[1]。开展设计性实验是我院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适当的指引下,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书写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工作、科研作风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笔者就近年来带教设计性实验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1 完成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步骤、要求 

1.1 基本步骤 

1.1.1 查阅文献与立题在开学初或上一学期末向学生公布开展设计性实验的计划,并由带教教师集中进行有关科研课题的选题和设计的知识讲授,给定学生实验的研究方向,比如从药理学的角度,可有影响血压的药物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等心血管药理学研究方向,由学生联系课堂所学或将要学的书本知识,查找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自行完成实验设计初稿。 

1.1.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开题实验设计初稿经带教教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审阅、筛选,对无合适内容者可进一步给定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查阅文献、完善设计,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撰写开题报告,经教研室教师论证、把关,对实验设计、技术路线进行修正,保证实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1.1.3 实验实施与结果分析按照修改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学生自行准备实验药品、配制试剂、调试实验仪器等,在带教教师和实验教辅教师的监督、帮助下认真进行正式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1.1.4 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与评分 最后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与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可先每人写一份,锻炼每个同学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能力与写作技巧,由带教教师进行初筛、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写出相对较好的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如果教师时间较紧,由实验小组讨论推选较好的报告,或也可直接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撰写),再由带教教师审阅、评分。 

 

2 要求 

2.1 由于学生是从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的完成的主要角色,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不损坏实验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实验秩序和清洁的实验环境;实验过程中爱惜实验动物,注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2.2 实验从头至尾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要有集体责任感,注意树立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 

2.3 作为设计性实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验要有创新性又要保证可行性,切忌脱离现实条件,对不符合设计的抄袭方案将取消实验资格;对不能及时立题的学生小组将分散、参与到其他小组实验。

 

3 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3.1 学生方面 

开展设计性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素质与创新教育,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基础和相对较强的自学与归纳总结等能力,还要保证不影响正常课程的学习,这对于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课程学习到完成设计性实验的学生来说有个适应过程。这在学生自己立题进行设计上就表现得很突出:关于“影响血压的药物的研究”实验设计初稿,有的学生写的和实验手册近乎完全相同;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有的学生写的是他人科研论文的缩写版,根本谈不上个人的设计,更不用说实验的创新性。所以开展设计性实验应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基础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实验的创新上下工夫,从文献的查阅到论文式报告的书写,强调科研的色彩“浓”些,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或本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实验课题,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性实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可以着重于在原有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内容、改进或摸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条件以获得更理想的实验结果。比如在机能实验课中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实验基础上,进行“不同给药速度对拟肾上腺素药物调节家兔血压作用的影响”,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索在此血压实验中“给药速度”这一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和效果。另外,在刚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的学生中,也可以先在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较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的学生中小范围开展设计性实验,再让这些学生起带动作用,逐步扩大学生范围。 

3.2 教师方面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要将设计性实验开展好、逐渐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很显然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实验原理,善于捕获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还要熟悉所用的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还要注意加强角色的转变,在带教设计性实验过程中,要把握好引导、指导的尺度,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另外,从指导查阅文献到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的批阅与评分,需要带教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要保证设计性实验完成的质量,就要求教师有更加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教风。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完成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做个“顾问”,一定要有做顾问的资格与能力,又要有做好顾问的技巧。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0篇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

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1篇

[内容]

一、对特色课程的认识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 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

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有效性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5-02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质与量的矛盾是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关键。结合我参与学校的广东省两个省级课题《山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四念一体”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分层培训,整体推进”策略与方法,所谓“分层培训”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划分培训对象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所谓“整体推进”就是培训对象所在学校、镇中心校、县教师进修学校三位一体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

一、确立培训对象,以促进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对象的确立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创造、有效性开展的前提。我们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新教师为起点,并依对象确定前后接的层次和层递的对象。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骨干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二、三年的教师,另一种是虽然参加工作时间长,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直接从高中、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或民办、代课教师。熟练型教师是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四年以上并且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教育的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有比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教育教学成绩较突出且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

二、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不同需求,对以前的院本培训比较反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新手型”教师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处于角色的转变时期,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民风民俗。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些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他们而言,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和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当地文化介绍等。对于已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或代课教师,他们已有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存在不健全,教研科研能力较弱。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及口语纠正;疑难解答等。我们提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旨在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熟练型教师

他们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对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们渴望向骨干教师转变,提高自已的教学、教研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思考。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疑难解答等。我们旨在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理论、再实践过程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骨干型教师

骨干型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昨天、今天,反思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向优秀教师甚至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疑难解答;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我们原则上采用讲座和学员自修自研相结合,布置一定的任务,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培训的实效。

三、选择培训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教师的特点

(一)“新手型”教师

⑴集中讲授式。集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使教师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讲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使教师尽快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⑵集中讨论式。既可以把“新手型”教师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以镇为单位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在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和县、镇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以一定周数为周期,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些资料同时可以做为熟练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课题材料或教研专题。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3篇

恩施市屯堡乡营上小学 葛海桃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做基础,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还应倡导由教师、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

有的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做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新一轮课改中,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但如果教师在培训中只是听听讲座或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而没有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不能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训、研结合起来,这种培训对教师也是作用不大的。新课改带来的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或学校也很重视教育研究,但他们不重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盲目去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诚然,参加一些大课题的研究对一些学校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课题中,有专家指导,有来自全国的仁人志士交流,也会受益匪浅。但对于学校特别是对教师个人不能忽视联系自己实践的研究。为了有效地发现问题,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助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相互切磋并提出问题。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做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来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在研究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4篇

一、由传统教学向近代教学转变:“单级教授法”的传播

清朝末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江苏开始出现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学堂,但是清末的办学宗旨限制了小学堂的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对学生“教之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长、尊师、忠君、爱国之道”的“四书五经”成为了主要教材。对于算数和格致一类的课程,则多借鉴日本和欧美的教材内容。民国以后,小学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史地等,开始采用有系统的教科书。教材多由民间或者出版社编纂,经教育部审核,不违背共和精神即可发行,学校自行采用,因而良莠不齐,难有统一的标准。不过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学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教学自出现之日起,组织方式就以个别教学为主。“癸卯学制”的施行,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出现。而西方的教学方法传入中国最早、影响较大的应该算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但到1908年以前,五段教学法仍旧停留在模仿和移植阶段,对中国的教学并未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委托俞子夷与杨保恒、周维城、胡宝书一起,到日本考察“单级教授法”(“复式教学法”的一种),“单级只是编制方式,教法实质仍不外日本通行的那一套所谓赫尔巴特五段法……所以,我们一年半的努力,实在只是继续推广。”①回国初期,江苏教育总会在上海举办单级教授练习所,宣传单级教学法。

辛亥革命以后,俞子夷从上海转战苏州,并在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试验。江苏一师附小成为民国初年研究教学方法、实验和推广“五段教学法”的“大本营”。俞子夷对于江苏一师附小当时的盛况在《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中进行了描述:1912年附小教师除去兼课老师共有十二三人,数年内陆续迁升,空缺由师范毕业生接替,从此连绵不绝,“就这样,十一所师范附小中,五所一脉相承,几占了一半”。当时江苏省行政当局规划师范区,“以附小为基础,召开教法商榷会,研讨国文读法及算术等科教法……来者均系各县优良教师,讨论热烈”。会场设在附小,持续了三到五天,与会者还参观了附小并同教师进行了个别性谈话。此后来附小的参观团应接不暇,学校教师不得不轮班接待。由于来往增加,附小还与浙江、安徽组成了三省联合会,每年暑假联合会都举行讲习会,“参加者常三四百人以上”。在这一形势下,各师范学校陆续成立,毕业生人才辈出,女师也开始建立,“其中佼佼者如无锡、常州、南通等县女师均热心参加联合会,研究、改进教法”。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五段教学法”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江苏教育界的探索和改造是“五段教学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当时俞子夷等人并没有停留在模仿层面,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尝试改变。“江苏推行的‘单级教授’法(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动静搭配、教学交替’,‘困难之处’由教师讲授,称‘直接教授’;‘平易之处’让学生自学、练习,称‘间接教授’”。②“我们一年余的演示、讨论,集中在建立一套‘教顺’(上课的顺序)”,“国文教学中五段简化为四段。算数多省去整理,故只三段”。正是在这些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五段教学法”在江苏省乃至全国能够迅速推广并在教学实践中经久不衰,以至于成为我国教学中的重要元素。“以五段法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尽管后来吸收了些新花样,但其基调始终保持不变。经过不断增补,已与当初从日本引进来的面貌不同,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③

作为中国第一次引进试验推行的教学模式,“五段教学法”对于普及小学教育、尽快建立近代小学教学体系起了积极的作用。“五段教学法”是中国教学体系学习西方的一种尝试,这一教学方式在以俞子夷等人为代表的江苏学者手中更好地适应了中国,对于江苏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这也为以后我国教育界中引进“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学”积累了经验。他们的努力和尝试为后来西方教育理论能够“中国化”和实现“中国化”打下了基础。“五段教学法”的传播和广泛使用对中国教育界多年以来的教育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很好地解决了从个别教学向集体教学转变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为江苏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了当时江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教育界教学方法改变的开始,是中国教学法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阶段。

二、教学关注核心转向学生:“自学辅导法”的应用

随着“五段教学法”的传播与改造,在满足当时教育需求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它本身固有的缺陷,如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如教师给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另外一部分学生会放任自流等。1913年俞子夷与郭秉文、陈荣组成考察团赴欧美考察教育,广泛了解了当时美国教育界对于传统教育的改进情况,并在江苏一师讲授马克马里著作的《怎样自学与怎样教自学》。1913年,自学自习的方法开始在我国单级复式教学中运用。1914年俞子夷发表《教授法上之动机(自学辅导法之基础)》一文,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小已经开始在国文读法教学中采取“自学辅导主义”。所谓“自学辅导主义”,“实即辅导其自学自习”的意思。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指定作业、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检查、总结”。中国学者在“自学辅导法”的基本要义下又创造出了算术上的“自学辅导法程序”、语文界探索合乎汉语文规则的教学程序。如《教育杂志》1916年10月版第十期杨祥的《算术科之自学辅导法》、天民的《国文教材之处理法》等。

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不能包揽一切,如果学生在自学时遇到难点,教师要加以必要的辅导,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学辅导法”与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但是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还是处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作为规划者对于教学的安排和指导负主要责任,只是在学习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不再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的个体。当时的学者周予同也认为自民国初年以来中国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改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民国初年,小学教学法并没有什么进展;到了民国三四年以后,自学辅导主义输入,才由教师的教授转到儿童的学习。”④

“自学辅导法”虽然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但是它也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是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三中心模式为主,只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同时它也没有走入儿童中心的范畴,教材的组织和知识的掌握还比较系统。虽然它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这标志着江苏和全国地区首次将教育的目光转向学生,不再是只管注入、眼中无人,仅局限在教师、教材和设备上,而是将目光转向教育的主体,开始关注到学生。

三、西方理论移植后的教育实验:“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在江苏的实验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界新思想、新教育的发展。1919年的以后,“教育救国论”更盛极一时。江苏地区的教育家和爱国知识分子从教育救国的立场出发,已经不满足于前期从日本输入的方法,开始引进西方的各种教育思想,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着手进行改良中国的教育尝试。伴随着杜威来华讲学,教育界对于美国教育的学习达到了高潮;接着而来的推士、麦柯尔等人则使中国的教育界再一次迸发出了热情。这些人的“中国行”中都不可或缺地将南京作为重要一站,受其影响,江苏地区的各种教育教学实验也先后开展起来。

1.“设计教学法”的实验。

“当时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对中小学有一定影响。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在江苏省实验的学校较少,主要是作为学术问题探讨。”⑤俞子夷从美国参观回来之后首先是在苏州的江苏省立一师附小的一二年级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革尝试,即被当时的参观者称为“联络教材”的小变革。它是把一种科目作为中心,其他科目都联络上去,围绕中心联络教材。1918年南高师附小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将全校的6个年级分为了3个组成部分:一二年级是低级部,三四年级是中级部,五六年级是高级部。中低级部采用大单元设计的方法,学生在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级部采用分科设计法,依据儿童对于各科掌握的情况,分为四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成绩提高后可以随时换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新的教法吸引了当时很大部分的人前来学习。“参观南高附小的,络绎不绝,做南高附小参观笔记的,不知有多少,在中国小学教育界的出版物上,到处都有他们的教育概况。”⑥1920年,江苏师范附小联合会做出决定,号召各地小学试行“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在江苏的传播开始加速。俞子夷在苏州二女师暑期讲习会上讲“设计教学法”,听者200余人,此外还有江苏一师附小沈百英的试验,南京四师及一女师附小也先后进行试验并有书面报告发表。“省内其他各师范附小,或多或少,均在试行。淮阴第六师有一毕业生把这一套推行到一所乡小……南高附小参观人络绎不绝。杭州女师附小教师分批轮流,住在校内,做长期参观。”⑦当时还通过各种教育刊物进行宣传,如南高师附小出版的两种刊物,一为半月刊《教师之友》,多是小品经验谈,另外一种为季刊《初等教育》,三省附小联合会的年报也大事宣传“设计教学法”。一师附小的情况由薛天汉写成了《设计教学法》,四师附小的报告由张久如的《设计协动教学材料纲要》发表。很多学校虽然没有直接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或者没有将这些教学方法实验坚持下去,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他的感受是,“试验了多时,大家觉得很有趣味大可施行。于是十年春季和十年秋季所招的新一年级,都用设计教学法;其余各级,虽不能彻底地改用这种方法,也差不多可改必改了”。⑧沈百英在文中将整个实验的过程从招考的预备、设备的预备、教学实施上的计划到实验后的实况进行了记述,在文中最后对于研究会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详述,将试验中得到的经验及缺点进行了分析,为其他学校的试行提供了参考。在如火如荼的推行过程中,各个学校并没有完全按照克伯屈的要求来进行试验(非完全意义上的“设计教学法”),比如:南高师附小采用的“分系设计法”,将学科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学科进行混合,还对科目进行了改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则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分系尝试,各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进行分系试验;还有一些学校采用按照某一门学科为范围组织的设计,被称作“分科设计法”或者“单科设计法”,这其中就有江苏二女师附小的教学实验。⑨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对于设计教学法在理论上仍在研究,在实践上还有少数学校在继续试验,如东南大学附小、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实验小学、江苏吴江盛泽小学等”。⑩沈百英在《设计教学讲演集》中将“设计教学法”的种类大致分为四种(混合、分系、分科、共定),“其实细细考察起来,何止四种。即就混合设计而言,有团体的混合设计,个别的混合设计,分团的混合设计,能力别的混合设计四种。其他几种都可以视编制分配的不同,而演成数十种不同的方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江苏教育界对于西方教学方法改造的力度。

在实验过程中,“设计教学法”的不足和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俞子夷曾有反思:通过几年实验,“学生成绩比一般高些。但我们花的力气着实不小。倘若用传统方式,注重研究儿童心理及教材、教法等,收效亦可如此,或且过之。是以严格言,成绩比一般高,不是从设计法得来,反而是改得‘不彻底’的结果”。

2.“道尔顿制”在江苏地区的传播。

从当时江苏教育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各个学校大规模试行“道尔顿制”的并不多,仅是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试验。从俞子夷个人的经验来看,“小学方面,就我所知,南京一女师附小最认真、道地,其他各校行者不甚多,且均属局部的小试,不如低级设计法热闹。南高、东大附小,行来颇不彻底。” 江苏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和省立第六中学初中部曾试行过“道尔顿制”,江苏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江苏松江实验小学也曾尝试过。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东南大学附中的教育实验。

1922年教育家廖世承在东南大学附中试行“道尔顿制”,力图适应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并充分发挥其个性。整个实验过程设计比较严密,廖世承在与麦柯尔进行实验设计交流后,还请到舒新城进行研究指导。实验严格按照教育科学实验的要求“做一种比较的实验。将智力和学力相等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用道尔顿制,一不用道尔顿制。比较两组成绩的高下”。 试验的过程及结果以《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为题进行了公布,选取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进行实验,并最后做出问卷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主观感受,想要最大程度地了解“道尔顿制”于当时中国国情的切合程度,最终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比较班的成绩部分反倒比实验班的要好。最后有总结指出:“道尔顿制”的特色在“自由与合作”,但是我国当时的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还不具备实行这种制度的基础,而班级教学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它的特色。“道尔顿制”虽然给予了学生自由,但是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低于班级授课制,并且还没有补救的方法。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反不如“班级制”经济,文中引用南京四师附小教师的话和舒新城本人的感受,认为限制“道尔顿制”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济问题,教师人数不敷使用,比以前班级教学还要辛苦。最后他认为“采用任何方法,当先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何种方法能达到我的目的?不应当问,怎样可以推行这种方法?本末倒置,乖误立见。要是认定方法总是好的,那便不必要有实验教育了”。 针对当时一些学者只是追求时髦,以致心太热,不能理性思考,一味地否定或者盲目崇拜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批评。

江苏省立第五师范附小也进行了“道尔顿制”试验,他们将最终的成果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发表的题目分别为《小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法》和《苏五师小道尔顿制实施报告》,他们对试验中“道尔顿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应对方法,提出了一些弥补意见,这也是“道尔顿制”在小学中实施的一个例证。

这一时期的教育实验和教学方法改革,多数是在一些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的尝试,很多地区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实验,但也吸收了一些实验的精神和方法。受制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这些方法本身的缺陷,这些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和大规模的推广。在当时江苏的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学生人数限制和教师资源有限,“五段教学法”和“复式教学法”还是主流。也正是经历了这一时期教学实验的一些挫折,江苏地区的教育学者也开始对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造,根据这些方法创设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子方法,继承了这些教学方法的核心精神。这些实验虽未能持续下去,但经过几次实验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自动、自由合作精神被保留了下来,对于教师和学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这一时期的实验和反思,学者们不再是把学习和移植国外的教学方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教育界的学者对于这些外来的教学方法没能在本地的试验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开始进行了反思,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并尝试着创造和实验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中国的教学方法体系,这都为江苏地区乃至全国教学发展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埋下了种子。

四、中国化教学方法的探索:生活教育理论

从学习日本到学习美国,从移植、模仿到改造、创造,教育界的学者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中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从日本引进的“单级教学”还是学习美国的“自学辅导法”,包括在后来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的试验中,江苏地区的教育家都在尝试着进行改造和改进,寻找能够更好地为中国教育服务的教学方法,虽然他们的实验失败了或者没能达到原初的目标,但是或多或少都给江苏的教学带来了改变。学者们也开始尝试着创造出适合本地区、本国家的教学发展途径,他们中不乏失败者,但是也出现了成功者。

陶行知在南高师期间就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中国当时教学现状的不满,也是对教学发展规律的认识。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其办学宗旨是“根据中心学校方法,招收中等以上各级学校末年级生加以特殊训练,俾能实施乡村教育并改造乡村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和社会的需要,陶行知在改造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晓庄等乡村小学的试验成功,也说明了它适应于当时的中国教育环境,随着晓庄师范的示范性作用,这种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一时间,各地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校长、教师前往参观访问者络绎不绝。在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全体代表也曾集体前往参观……晓庄师范的办学模式由此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同时,一些学校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方法和其他方法整合起来实行新的教学实验,比如省立扬州中学实验小学试行的“中心单元设计教学做法”改革就是将“设计教学法”和“教学做合一”组合起来进行的。

从清末民初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引入,到“自学辅导法”的尝试使用,“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的实验,再到“教学做合一”方法的推广,最终到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出现教育教学发展缓慢以至于停滞,这大致代表了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这一过程中教材的使用也由开始的改变传统教材和翻译国外课本,到逐渐由自己的学者、书局和一线教师编写的毫无系统的教材,最终由政府颁布教材系列并得到统一的使用。在教学方法方面,从刚开始对于国外教学的盲目崇拜,到出现了一些质疑和批判,最终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创造,这从“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在全省的实验高潮到文纳特卡制传入后各地的冷淡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从上述可以看出,江苏地区的教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民初的学习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前后开始的模仿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本土化教学理论创造。中国的学者们从向国外学习开始,但并未以学习国外的教学为旨归,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进行实验和反思,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和改造,使这种方法能够在本地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最终尝试着提出了自己本土化的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4).

[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教育志:上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01.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子夷小学教学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第五辑(第10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231.

[4]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2.

[5]陈乃林,周新国.江苏教育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64.

[6]沈百英.参观南高附小杜威院维城院记略[J].教育杂志.1923(11).

[7]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2.

[8]沈百英.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设计教学的实施报告[J].教育杂志.1922(1).

[9]瞿葆奎,丁证霖.设计教学法在中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6).

[10]瞿葆奎,丁证霖.设计教学法在中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6).

[11]沈百英.设计教学演讲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50.

[12]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0.

[13]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87.

[14]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2.

[15]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88.

小学教师经验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经验学习理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刘文军(1964-),男,新疆巴州师范学校数学高级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在读教育硕士。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教育教学经验是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也是有待挖掘的宝贵资源。库伯经验学习理论重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其学习理论来审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重视挖掘、提炼、利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我们改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一、库伯经验学习的模式

库伯在总结了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Sugarman,1985)。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第一个称为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一是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第二个称为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一是通过内在的反思;二是通过外在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见下图):

库伯经验学习理论与杜威、勒温和皮亚杰关于经验在学习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研究相比更具有代表性。同时,体现了教育经验(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技巧)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看成是经验的改造产生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在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重视教育经验,以及挖掘、提炼、改造教育经验,总结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目前主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将目前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立足于传授系统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它按照创设情境――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的阶段顺序进行。培训者创设情景引入教学,形成适宜的学习气氛,然后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讲授,并举例说明,最后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训者处于主导地位,是教与学活动的控制者、领导者。受训者则是被领导者,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怎么学,学什么都由教师决定。

2.专题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理解和掌握理论为主的。其操作程序如下:选择课程专题――培训者讲授理论――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培训者以理论讲授为先导,介绍基本理论及有关资料与最新的学术动态,受训者在已学的理论基础上,查找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之后培训者设计问题使学员在已掌握的理论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进行反思性总结或交流。在这种模式中,培训者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受训者拥有一定的自,培训者注重受训者参与教学活动。

3.辅导自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一般程序是:集中辅导――分散自学――考核评价。集中辅导,划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策略;然后由受训者回本单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最后通过评价验收结束该阶段的学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训者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员以自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具有较大的自。

4.远距离教学模式。这是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录音设备、录像设备、电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日益普及。远距离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费用低。中小学教师可以不走出家门接受继续教育,节省了交通费、食宿费等,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工学矛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必到寒暑假集中学习;教学效率高;教师能迅速掌握大量的新信息。

(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1.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其程序是: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形成课题报告。选择学科中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将任务分配给受训者,然后分头查找资料;之后组织讨论,形成各自的研究报告;再进行交流整合,完成课题报告。

2.微格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训练师资、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是1963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倡导。通常以5―8名学生(有时由实习生和教师充当)组成的班级(称为微型班级)为对象,在放置录、摄像设备的教学中实施5―20分钟的短课(微型课)教学,并做实况录像。课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录像对教学技能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在重复上课――录像――评价的过程,直至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技能为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受训者直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发挥出来,是学的主体。

(三)两者兼而有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20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培养、提高受训者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培训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把受训者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受训者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受训者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程序是:确定教学案例――组织观摩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交流。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示范课,组织受训者进行观摩、讨论、交流;由培训者评议、总结;再以此为例设计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写出上课心得;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培训者的帮助下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受训者可以互相学习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训者和受训者是平等的,培训者是受训者的伙伴。但是案例教学对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作支持,培训活动所占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实现条件和评价组成。下面仅从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侧重于受训者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继续教育目标实现

传递――接受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可见,在继续教育中,一方面要更新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传递――接受模式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对小学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帮助不大。因此,单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继续教育目标的达成。

从经验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进一步提高的再培训、再学习。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提高不是一次性的终结的过程,而是持续不断的终身过程。这与经验学习的思想一致。经验学习认为,学习是经验的改造产生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持续的经验的构成与再构成的过程,不是独立实体知识的获得和传递。

可见,经验学习理论更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的达成。

(二)操作程序中缺少使受训者发现、反思经验的环节

传递――接受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讲授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知识。培训者创设情景引入教学,形成适宜的学习气氛,然后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讲授,并举例说明,最后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受训者的学习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在“授”与“受”的过程中掌握现成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的教学,忽视受训者的独特性,忽视受训者的主体性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操作程序中缺少使受训者发现、反思经验的环节。

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从学习者具体经验开始,经过学习者的反思性观察,形成抽象的概念,然后在实践中检验概念,又形成新的经验,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习者通过直接领悟和间接理解抽象经验,重视学习者内在反思和外在行动改造经验。这种学习模式重视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者反思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生成理论知识,并重视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因此,经验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模式更符合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受训者的学习特点。

(三)培训者和受训者分别处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地位

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中,培训者处于主导地位,是教与学的控制者、领导者,受训者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是服从者和被领导者。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受训者是来自一线的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他们是成人,成人的学习与中小学生相比有更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由此及彼,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受训者应该要求拥有较大的自。但是,笔者的调查表明,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受训者却更认同学生的角色,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受训者一旦将自己定位于学生,那么他们的学习行为就回归到其学生时代。而其学生时代的行为是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塑造成型的。而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怎样学,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被扼杀了。学生习惯于所有的学习都由教师安排,在没有教师指令的情况下,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行为迁移到继续教育中,受训者的学就完全依赖于培训者的教。在这种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下,受训者自觉地、主动地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主体性,看不到自己与普通中小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己拥有的丰富的教育经验。虽然受训者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有想法,但是,在这种学生角色定位的影响下,他们还是愿意选择听培训者讲这种方式。受训者无意识中认可的学生身份,无形中增强了培训者的领导地位。

在经验学习中,由于强调学习是学习者经验不断改造过程,强调经验是学习者学习的基础,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要把新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要剔除、修改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经验提取、改造的帮助者,是学生反思经验的协助者,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实践的鼓励者。在这种经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变成了学习者,而学习者则不知不觉地成为教师,教师和学生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正如林德曼所说:“教师具有一种新的职能,他不再是一个在权威的讲台上发号施令的神使,而是一位向导,一位指路人,他同样可以凭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生动的事实参加到学习之中去。”可见,在经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同于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其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差异。

总之,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受训者不是中小学生。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等,最终实现素质的提高,促进专业发展。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局限性,强调现成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忽视经验的反思、知识的生成;强调培训者主导地位,忽视受训者主体地位。妨碍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经验学习却能弥补其不足,能促进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其他的教学模式

前文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的不同,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类,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三类,两者兼而有之的教学模式。在经验学习的视角下,来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就会发现其中缺乏明确地开发、利用受训者教育经验的环节,缺乏明确地使受训者发现、反思教育经验的环节。忽视对受训者教育经验有意识、有系统地开发和利用。

第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有的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的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又可以在其他场合应用。在课堂内应用的教学模式注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导入教学。这一教学步骤,包含培训者提取和组织受训者已有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新知识。可见,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中,缺乏受训者通过实际操作内化知识的环节。同时在其操作程序中,有开发和利用受训者经验的因素,但是其中缺乏明确的、有目的、有系统地开发和利用受训者教育经验的环节。

第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受训者的实际操作。在操作结束后的总结阶段包含对原有教育经验的反思和应用,同时还有在操作中生成的新教育经验的运用。但是这些运用也是停留在隐性状态,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中,缺乏明确的使受训者对教育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的环节。

第三,两者兼而有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践操作。在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包含了从教育经验出发,经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交流教育经验、内化别人的教育经验,到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到生成新的教育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但是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也是隐性地在运作,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中缺乏明确地对受训者教育经验有目的、有系统地开发和利用的环节。

从前文笔者对三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三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中,有对教育经验的合理利用的因素,但是没有挖掘,提炼和推广教育经验这一环节。在教学模式的操作中,教育经验在隐性地发挥作用。正是由于它始终处于隐性状态,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它的存在,从而只能使教育经验在无意识中发挥作用,缺乏对教育经验有意识地、系统地挖掘、提炼和利用。

因此,以经验学习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对中小学教师已有教育经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4,76

〔2〕David A.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07632, 1984:28

〔3〕鲁茗.试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90―92

〔4〕马小健.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D〕.2004

〔5〕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