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

网络经济学论文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在了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但还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自主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并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学习情境,从而使得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了令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

在课堂上可以辅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分为课堂区和互动区两大板块,课堂区分为课程介绍、在线课堂、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考研阵地和课堂内外。每一个分项中还有子录,课程介绍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课报告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学时安排有所了解。在线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链接等。将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课后练习中准备了与教材对应的每一章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提交即可得答案和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介绍了数学在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丰富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考研阵地当然是历年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研真题及详解,不仅是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大一学生也可以边学边练。课堂内外包括数学文化和中外数学家故事,介绍历史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的休息娱乐之地。互动区分为在线留言和在线论坛。在线留言板块,学生课下有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进行回复。在线论坛板块是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畅所欲言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构建,网站的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利用经济数学学习网站,能够以教材为出发点,并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极大程度地扩充知识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空间不再是局限于讲台与黑板,教学可以从听、视、触等多个维度来展开。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的探索、学习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也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数学更立体易懂,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

三、结束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在了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但还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自主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并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学习情境,从而使得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了令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

在课堂上可以辅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分为课堂区和互动区两大板块,课堂区分为课程介绍、在线课堂、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考研阵地和课堂内外。每一个分项中还有子录,课程介绍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课报告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学时安排有所了解。在线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链接等。将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课后练习中准备了与教材对应的每一章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提交即可得答案和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介绍了数学在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丰富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考研阵地当然是历年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研真题及详解,不仅是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大一学生也可以边学边练。课堂内外包括数学文化和中外数学家故事,介绍历史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的休息娱乐之地。互动区分为在线留言和在线论坛。在线留言板块,学生课下有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进行回复。在线论坛板块是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畅所欲言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构建,网站的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利用经济数学学习网站,能够以教材为出发点,并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极大程度地扩充知识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空间不再是局限于讲台与黑板,教学可以从听、视、触等多个维度来展开。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的探索、学习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也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数学更立体易懂,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

三、结束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教育多数是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出现的,即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一般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教学演示的辅助,将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如果从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传统教育,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存在这样一些局限:

(一)传统教育的资源稀缺性

人类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之所以宝贵,就是由于其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则是无限的。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或希望拥有的一切。由于资源稀缺的特性,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学这个学科所要研究的,恰恰是社会如何管理和合理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在众多教学资源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传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决定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教学场所的稀缺性

因为学校必须具备校园、教室、操场、办公场所、宿舍、食堂等一系列场所性条件,所以校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没有正常的教学场所或者无法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校舍基本的条件不具备;或者即使具备正常教学场所的学校,由于其本身规模的限制,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

2.教学资源的稀缺性

传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场所要求之外,还需要维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例如:桌椅板凳、多媒体、教具、水、电、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等等,这些都是具有稀缺性的教学资源。

3.教师资源的稀缺性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数量上足够和质量上合格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上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的培养数量比社会实际需求量要少,所以,教师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二)传统教育的行为成本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有经济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我们在已经做出一个选择时必然要放弃的其他选择,以及放弃可能拥有其它想要的东西的机会,也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中包含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就是用货币支付的一种显在的支出成本;而隐性成本就是使用某种生产要素但又没有直接用货币支付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例如时间和空间成本。经济学把社会中的人都假设为“理性人”,理性人在作为日常决策的主体时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他们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理性人绝大多数的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利益。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成本,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或者消耗。当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或继续做某一件事时,除了考量该事件对自己是否有利,还要看自己是否曾经已经在该事件上有过投入。由于学习时间和地点、甚至是学习内容的限制,受教者选择在接受传统教育时,必须同时做出放弃掉对其他事情的选择。传统的学校教育意味着人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接受教育,同样的,教师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传授知识。因此,除去学习费用等货币成本之外,人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跨越地域等众多行为成本,此时基于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成本过高,则选择接受教育的人数便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教师的教授知识的行为也要受到行为成本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局限于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从事教学工作。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网络教育特性分析

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指借助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受教者传授知识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教育中需要在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我国的网络教育兴起于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中的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等共同构成成人教育学历中的教育模式。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共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即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联合办学模式。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启动。教师网联计划是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2〕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相对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性。

(一)网络教育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来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网络教育的这种特性表现在:第一,从教学场所来看,受教者和教授者都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上课,这同时意味着任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用户都不需要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却可以正常地接受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第二,从教学资源来说,网络教育不再需要专设的桌椅板凳、教具等有关于授课所必需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节约了一部分教学资源。第三,从教师资源来分析,一方面,受教者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师资源的授课,另一方面,是针对教授者而言的,在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他们能够面对更多的学生,其中不乏大量的外籍学生。因而,在借助现有的网络交互平台的前提下,教授更多的学生不但利于教授者吸收更多元、更高效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有益于国际文化之间的良流。

(二)网络教育有助于降低教育活动的行为成本

网络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学校为学习单位的教学模式,把受教者从固定的教学地点和规定的上课时间转移到灵活、机动的网络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支配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教育双方跨区域移动,减少了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隐性成本。在内容的选择上,网络资源容纳量相对较大,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能够使受教者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及相关外延的知识,网络教育为受教者能够获取更为有兴趣的知识信息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丰富、更详细的知识内容被提供出来供受教者进行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教者的知识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买知识信息所需要的显性(货币)成本。从节约时间成本和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的角度来说,网络教育所提供的资源没有限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受教者可以对网络教育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随时中断和恢复学习进度。此时,受教者的选择不必因为过多的限制条件而增加学习所带来的沉没成本,这有利于受教者自由支配时间,有效节约时间成本,有效减少受教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沉没成本。

(三)网络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应该看到,网络教育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存的网络教育和受教者都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网络资源丰富却冗杂,如何高效地利用网络,如何从中筛选出对受教者自身有用的资源,这些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网络其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自主性等优势在网络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受教者依旧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对于受教者本身而言,其自身也缺乏网络学习、获取自身所需资源的能力。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何使用有效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二,反馈信息不及时。受教者在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抱有疑问时,无法及时地通过询问教授者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同样的,教授者也无法在课堂上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第三,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网络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受教者的需求相匹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得不到更好融合。比如,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员很难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互相及时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理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网络技术开发出来的程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第四,缺乏监督管理网络教学质量的体系。网络视野相对开放,网络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受教者缺乏辨识的能力,而网络教育又缺乏一定监管体系。第五,一些课程难以通过网络教育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育课和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验课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切身体验式的学习,这是在网络教育中无法进行的学习。这些局限的克服,则需要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在教育整体环境中需要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并存,取其优势,更优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三、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网络教育虽然兴起于成人教育,但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教育来辅助传统教育,而是要把二者进行高效整合,这样就能把教育资源变得可复制、可共享,把教育功能变得多元化、宽领域。我们要把网络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并广泛应用,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有益于受教者和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不同层级的教育分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一)初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初等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也是打下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多数国家都把初等教育阶段设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受教者接受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网络教育可以弥补优质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更全面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中等教育又可以分为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承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而中等专业教育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除了需要具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中等教育还处在受教者树立三观和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对此,网络教育能够以更为多样化、多视角的教育方式来指导中等教育的受教者,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网络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它基于新的技术、新的规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本文从三个层面对网络经济加以解析。

关键词 网络经济学 经济形态 产业发展 层面

当今世界到处都充斥着多姿多彩的网络,“网”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当我们拿起电话时,就进入了电信网;当我们打开电视时,就进入了无线或有线电视网;当我们用鼠标点击“Internet”时,就进入了全球计算机联网的Internet。那么网络是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认识,网络是应用,网络是服务,网络就是人们相互沟通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和载体。网络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它基于新的技术、新的规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

一、从经济形态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经济形态这一宏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珞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结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s)。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挤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宇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二、从产业发展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美国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人为3014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从1995-1998年美国互联阿经济增长了174.5%;1998年美国电子商务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达1000亿美元。

三、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层面看网络经济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飚升。例如,美国的德尔公司自1990年上市以来其股票增值了3万倍。又如美国的雅虎以400万美元创业,经过4年半时间,其股票市值达到400亿美元,增长1万倍,拿其网络股收益与其财务收益相比,超过40多倍。这说明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收益更多地来源于信息资产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增殖。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 Economics)。当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友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1).

[2]杨艳,牟丹.再论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生产力研究.2008(14).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在经济理论中,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这便是信息经济学的起点。而作为网络经济的起点,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信息经济是以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对于网络经济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第二类认为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二者都是对新经济形态的描述,表达的对象是一致的,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区别,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强调信息及其技术与经济的网络化特征和效应。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形态和规律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frastructure)、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 Intermediary)、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 Commerce),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2个方面。

(一)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是信息产品,它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

(二)对市场均衡、垄断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

四、国内外网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国外网络经济学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谢伊提到网络经济产品区别于传统经济产品的四个重要特征: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移成本与锁定;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他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按产业类别讲述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电话、广播、信息市场及其它网络产业。

国内学者将网络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纪玉山等指出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不会改变和取论经济学揭示经济本质的规律,但在经济现象形态上会拓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周朝民针对网络经济这一新兴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他认为网络经济学较之传统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黄宗捷等(2001)介绍了网络经济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十大瓶颈等。濮小金、司志刚介绍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基本理论,网络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垄断和竞争,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五、存在问题

没有将网络经济学与网络实务区分开来,大部分学者的著作内容有关网络实务,不讲隐藏在网络经济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网络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名字相去甚远。

已有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化。个别教材或教学也讲了网络经济学原理,但宏观的多,微观的少,不系统、不完整。宏观知识多,微观知识少,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应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学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确定网络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针对国内外网络经济学教材偏重实务、很少讲原理的现象,国内外学者应抽出隐藏于网络经济背后的规律、定理和原理。研究中要更侧重于微观,并且重点应放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未探讨或未做深入探讨的问题上面,对网络经济产品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网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定理、规律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规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学术争鸣中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介绍解释网络经济现象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预测,RBF理论,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和政府为了了解本国市场经济发展走势,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协作,越来越重视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经济预测可以了解本国经济情况,为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经济指导方针提供理论基础[1]。然而经济预测涉及的诸多变量间存在模糊性及非线性的特点[2],其他方法均存在自身的缺陷。

本文引入径向基函数理论构建经济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分析检验RBF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作对比,期望为日后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方法。

二、RBF基础理论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的前馈式神经网络[3]。

常选用高斯函数作为RBF网络的径向基函数,它的基本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为隐含层第个节点的输出,;为隐含层第个节点的方差,它决定基函数围绕中心点的宽度。

图1 高斯函数

径向基函数将径向基层的每个神经元()的权值向量与第个输入向量之间的向量距离与偏差的乘积作为输入值,输入表达式:

则径向基层神经元 的输出为[4],如图2。

图2 RBF神经网络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示意图

RBF神经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RBF神经网络结构

隐含层神经元数的确定是RBF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关键问题,RBF神经网络结构自适应确定、输出与初始权值无关[5]。

三、实例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松原市前郭县区域经济的GDP为数据源,通过比较分担率的大小得出区域内生产总值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

其中:为某因素i项所占的分担率;为单影响指数;是各单因子指数之和。通过计算得出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财政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区域经济有显著影响作为经济预测变量。

(二)RBF神经网络的应用

RBF神经网络模型将经济预测问题转化为影响因子和GDP的非线性问题。通过训练,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达到对经济预测的目的。然后同样的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种预测方法的可行性,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预测模型的输出值与实测值拟合结果对比

通过比较,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比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输出结果预测精度更高,是一种适用于经济预测的方法。

四、结论

由于经济预测的复杂性及变量的未知性及非线性,本文将RBF神经网络理论应用到经济预测模型中,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比BP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较强,预测精度更高,经济预测效果可行可靠,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的经济预测模型。基于RBF理论构建的经济预测模型能够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价值。但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完美的,RBF理论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因此它的理论和学习算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健,游玮,田金信.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方法的改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6):897-898,916.

[2]叶正波.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预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30(1):109-114.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目录学 网络信息资源 目录服务 信息经济学

[分类号]G302

1 现代目录学

目录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1970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在综合了多个目录学家的观点后,给目录学的定义是:“它是指科学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任务是为适应一定的社会目的,通报和积极宣传图书。作为一门学科,它研究书目成果、书目的历史和理论、书目活动的组织和方法”。通过几十年的图书馆目录学实践来看,这个定义是恰如其分的。

目录学学科理论。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目录学基础理论及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目录学基础理论包括目录学理论基础、目录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目录学方法论、产生与发展规律、书目情报需求理论、各专科目录学理论等;书目工作实践理论包括各类书目编纂法、书目类型及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等方面。

21世纪目录学理论的变革,正如本文第二作者所指出的:“如何科学地解决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生产、聚集、组织、传播、开发和利用等方式方法的问题,是21世纪我国目录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目录学研究正进入数字时代。”网络资源目录正是研究数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工作,解决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利用等问题,为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和信息服务效益提供支持的新兴理论。

2001年,上海大学图书馆赵伯兴研究员在《论网络时代目录学研究重点的转移》一文中提出的“目录学研究需要寻觅一种目的明确的服务与信息技术空间新方法,来推动电子目录与传统目录的融合”以及他说的要“揉入网络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等方法与建议,就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困难也不会太大。

数据库是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化的信息集合,按其内容可以分为目录型(书目、索引、文摘型)、事实型、全文型和混合型。既使是事实型和全文型数据库也都附有分类的、主题的或时序的检索系统,具有查找检索功能。所以总的来看,数据库具有传统目录索引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正如张琪玉先生所断言:“数据库就是信息时代的索引”。其实也可以改为:“数据库就是信息时代的目录索引。”随着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利用,网络资源形式的快速变化,网络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web资源的应用将从网络资源目录、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等方面来研究。

网络目录,又称分类站点目录、专题目录或主题指南、站点导航系统等。“它是由网络开发者将网络资源收集后,以某种分类进行组织整理,并和检索方法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查询方式”。网络目录的结构是以体系分类法展开的等级结构,与传统目录的结构在逻辑上是相同的。西文的Yahoo,中文的搜狐(Sohu)就是典型的网络目录。

总之,目录学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已进入网络信息目录控制的新阶段(当然书本式目录工作还会长期存在,切莫误解),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尽快转移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真正把目录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目录学阶段。

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

2.1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

社会信息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目录揭示则是共享的前提。故此,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就是如何围绕网络社会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的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联机编目、加工、配置、利用信息源,使海量信息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分布合理,高效利用。

无论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各种应用系统描述用户、系统、文件、打印机等各种网络资源的信息通常都存储在一个特殊的数据库中,随着网络及应用的增长,这样的数据库也不断扩充,但其中很多信息是重复和关联的,难以共享和管理,也不便使用,比如,一个用户在登录不同的应用系统时,都要提供相应的用户信息,各个系统需分别存储此用户的信息,就会造成用户多次登录、管理难度大、信息冗余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管理网络系统资源的手段,一方面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同时也加强管理工作的控制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就是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管理网络中所有的实体信息,比如计算机、用户、打印机、文件、应用等。

2.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应用模式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所表达的含义与目录紧密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是指网络系统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集中起来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清单。它提供对目录信息的访问以及在目录中增添、修改和删除信息的机制。目录中包含很多对象,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名字空间,我们可以由对象名字解析到对象自身。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可为用户或小组管理提供集中的名字空间和安全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网络资源访问认证和授权以及目录信息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既是一个信息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工具。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对象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目录服务非常有意义。它类似于网络硬件设施的集线器(hub)的概念,目录服务相当于软件集线器。简单来讲,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可用于以下方面:

・简化管理。采用集中管理的手段便于管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一致的管理。

・增强了功能存储在其他条件下很难处理的管理信息。

・加强了安全性,增加了网络管理员的控制能力。

・标准化特性目录服务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基础平台。

・以分布方式存储有关系统构成信息。在多个服务器中复制目录,用户或需要访问目录的服务能够通过查询本地服务器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允许单一用户登录使用服务、资源和应用程序。

・实现行政管理,并把行政和管理放在与位置无关的点上,管理工具不必集中放置和管理。

・复制数据提供一致性访问。

2.2.1 网络目录通信服务模式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类似于文件服务、邮件服务、Web服务,通常也采用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客户端不直接对目录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发出查询请求,服务器端接受查询请求,查询目录,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2.2.2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个性化信息服务即指网络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设立网上信息的来源、内容特征、表现形式、特定服务功能等,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网络信息内容,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接受信息的控制权交到了用户的手中。其服务方式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如果既减轻用户的体力劳动,又减轻用户的脑力劳动,则

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方式。智能化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它必然会成为网站的主要信息服务方式。这种智能推送方式的实现形式既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非智能化的信息推送服务,也可以在传统的拉取方式中加入智能化的“推”,具体实现方式便是开发和利用智能搜索工具。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数字化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动态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呼唤新的检索机制与工具。

2.2.3 数字信息集成目录服务模式 网络最早是以集成异构计算平台的身份出现,接着跨入分布式海量数据处理领域,自然而然地,网络将在信息集成领域一展身手。所谓的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要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架构和大量的中间件,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随手可得”式的服务。“信息资源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有如何描述信息、存储信息、信息和查找信息;如何将异构平台、不同格式、不同表述方式的信息进行转换,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换;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如HTTP、XML、SOAP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信息的语义表示,即如何赋予信息以内涵以及如何避免信息的二义性;如何对信息加密,防止信息泄露”,等等。

网络资源目录创新服务模式就是对具有差异性、分布性的数字信息资源、技术、人员、机构与服务功能进行集成,实现对分散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的有效控制,构建数字信息面向用户的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体系。它以信息服务内容与产品的集成为目标,以功能的集成作为结构,以平台的集成作为技术基础,以人的集成作为根本保证,最终形成统一的检索平台、一次性用户认证、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集成化数字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体系。笔者根据以上内容给出一个详细的“数字信息集成目录服务模式”。

可以预见,信息集成将是网络目录服务最可能流行起来的应用方向。新的网络目录标准草案WSRF的出台使得网络服务与web服务彻底融为一体,这标志着网络资源目录已经调整好发展方向,将信息集成作为第一目标了。同时可以预见,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朝一种面向用户的、资源系统、服务系统与用户信息利用系统聚合在同一信息空间的、智能化的集成信息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

2.2.4 知识目录服务模式 正在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由文本单元向知识单元深度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求人类采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来建立知识管理的大平台。它将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分配的传统方式。新的网络技术将会对知识服务带来革命,并将引发知识管理学的诞生。构建网络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知识的有效利用。它不仅对网络管理软件提出了技术要求同时也对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受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交流和知识创造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环节和基本形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基础特征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分布式信息目录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信息市场的主流模式,而且各种个性化服务开始成为新的基础目录服务模式。

在用户行为方面,数字化网络化地获取科技信息已经逐步成为前沿科科研人员的一种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而且,用户强烈地要求这种获取和利用不再是针对众多复杂的数据库或系统,而是形成逻辑整体的集成检索与利用。此外用户信息活动的重点和瓶颈正从文献获取转变为知识发现,对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根据其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鉴别、关联、组织、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所有这些,将是基于用户信息平台、按照个性化方式、集成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来进行。因而,需要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手段上为海量的文献信息管理深化到“知识目录”层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笔者根据上述探讨,得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目录服务模式”结构。

3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效益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是VEGAEIG扣的核心组件之一,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目录管理、访问控制、存储信息资源、适配器等。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统一的信息资源访问接口。实际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可能是异构的、分布式的、复制的目录。设计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示、组织、管理、获取以及权限控制等。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任何评价方法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生产与服务应当用最小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消耗或占用获取最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共享收益,充分而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其价值。因此,效益成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

3.1 目录学基础理论应吸收信息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目录学的基础理论在学术界普遍被认同的是哲学、信息学和文化学。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固然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在信息与经济交融的时代,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代,当代目录学研究应当吸收信息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这对目录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科学。它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活动的规律;研究与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被当作商品出售和购买。

信息资源经济学是将信息经济学原理推广、应用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根据研究对象的各自特点,应用经济学原理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律;第二,研究信息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方法,目的是做到经济、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信息资源经济学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一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二是信息资源现在与未来的配置问题及相关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问题;三是信息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录学应用研究的领域――书目情报服务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目情报服务已被视为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核心。然而,如何将各种书目产品应用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如何以丰富、深刻的理论去支持、分析书目情报工作却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与专著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南。例如,马费成先生在其所著的《情报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微观的信息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从宏观上对整个国家信息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制定发生影响”。目录学研究吸收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丰富书目情报服务体系,如利用情报信息产业的理论分析书目情报系统的外部环境,认识书目情报系统在信

息产业中的位置与发展趋势;利用情报的生产与交换的原理、方法去分析书目情报产品的生产、消费与交换和书目情报产品市场;利用情报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评价书目情报系统的效益,寻找提高书目情报服务经济效益的途径与策略;利用情报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书目情报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书目情报服务在信息经济与市场经济中不断更新和优化。

3.2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网络资源效益与网络经济效益

3.2.1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与服务的效益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为数字时代增加了精神产品,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活动的代价(或网络信息资源费用)即投入与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活动的信息资源利益(或利润)即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为“网络信息资源净产值”,是衡量网络信息资源效益的基本,但不是唯一的标志,因为它反映的只是生产的直接网络资源效益。与此同时,这种生产对于整个信息网络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贡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产品进入文献信息交流系统,对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立即表现出来,是间接的网络经济效益。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生产特别重视信息资源效益,如,推荐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产生和发展就反映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作用,由此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教育作用与学术作用也融为一体。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的建立亦如此,如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网络效益。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网络效益表现在为用户迅速及时地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目录,节约了用户的时间,这就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在社会用户服务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加速了信息资源传播,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为知识生产、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营养,这种网络效益是间接的。

例如,某单位在开展一项大型的研究任务中查询了各地共40多个单位的1000余种内部资料、1000多种期刊,英、德、日、俄等15种检索刊物,联机检索了DIALOG系统的6个数据库,收集到中外文资料2500多份,外文文摘800多条,作题录卡片4000余张,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这项服务中为科研人员节约的劳动时间表现为直接社会效益,而它对于项目完成的意义是现实的,与该项目的未来联系起来其意义又是深远的。

3.2.2 网络经济效益也应被当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运行以巨大投入为代价,依靠国家有限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重视网络经济效益,才能使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依靠自身的力量而生存、运行。

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指通过自身服务在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效果,后者指投入与产出关系即合理使用人、财、物,从而取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最佳效果。以此为借鉴,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应当把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强调整体效益的发挥。

如何使这两种效益统一起来呢?一般说来,把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生产和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是正确的。但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根据系统类型确定。不同机构与系统有不同职能,在社会占有不同位置。如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主要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依靠财政投资,社会效益是主要的。而对于私营的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如某咨询公司完全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市场而生存,其经济效益当为主要标准。还有,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虽然以满足公众需要为目标,但需要维持系统运行的收费,在这类系统中,网络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地位同等重要。

3.3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标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经济效益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价值取向应是发挥整体效益,既包括信息资源经济效益,也包括信息资源经济效果,而且包括网络效益。

广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是比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更广泛更全面的概念范畴,称为“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它不仅以成果为着眼点,反映成果与消耗或占用的关系,而且以网络用户需要为着眼点,反映成果满足网络用户需要的程度;不仅进行量的比较,包括绝对生产量的比较,而且进行质的比较,包括规格品种的比较。这种把质和量结合起来的概念,《经济学大辞海》说它是“使用价值效益与价值效益的统一,微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近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技术效益与网络效益的统一”。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经济效益从经济系统以外更大的网络系统出发,特别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所追求的整体效益正是这种效益,根据上述分析笔者用公式表示为: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经济效益=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生产成果/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生产耗费(或占用)

这一公式反映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成果比较关系,既包括生产成果与生产消耗或占用的比较,与网络用户需要满足程度的比较,还包括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充分、合理、协调等),各种网络环境和影响分析。这种效益观把经济和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片面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效益或片面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经济效益。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8篇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沿着Facebook的方向,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将期待怎样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 、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 “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效用;经济网络;谱半径

1.研究背景

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不同主体(Agents)间的交互对于产出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很多对合作交互作用的研究都采用网络结构来建模.在网络结构中,主体用顶点(Node)表示,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用边(Edge)来表示.边的连接对个体和整体都有影响,例如:连接好的经理在组织中有更好的绩效,工人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采用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连接好的国家利用关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更好的谈判条款.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献在研究网络结构的效用问题.

社会网络结构中各条边表示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比如友情.这些关系带来了帮助、信息等类似的福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另外,各参与人还得到了间接关系的好处.于是拥有“朋友的朋友”会产生一定的间接福利,尽管它比来自拥有朋友的直接福利的价值要小.同样“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是如此,等等.这样的福利随着朋友的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用位于0与1之间的一个系数δ表示这种下降,它表示来自直接关系以及幂被提高的较远关系的福利.例如,在一个主体1连接到主体2,主体2连接到主体3,主体3连接到主体4的网络中,主体1从与主体2的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从和主体3的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2,而从和主体4的间接连接中获得了福利δ3. 这样的四个主体三条边的网络的盈利如图1所示.因为δ

3.小 结

图论是一个很好的代数工具,在很多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图论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并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当前围绕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四个方面:

1.网络的拓扑特性的分析与相关特征量的计算.

2.实际网络拓扑特征的实证研究和网络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3.各种复杂网络形成模型的提出和改进.

4.基于复杂网络上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演化情况及其应用的研究,包括网络上的同步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仍然还是基于理论研究,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多于数学分析,这就对网络的数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人们期待着有一些有力的数学分析手段能基本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对于利用图论解决经济网络问题还只是初步的研究,怎么样把图论和经济网络很好的结合,或者说如何把图论应用到经济网络上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 M Cvetkovic,M Doob,H Sachs.Spectra of Graphs,Theory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Berlin,1982.

[2]Hong Yuan,Shu Jin-long,Fang Kun-fu.A Sharp Upper Bound of the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2001,B8:177-183.

[3]Jackson,M O and Wolinsky,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6,71(1): 44-74.

[4]Li Qiao,Keqing Feng.On the largest spectral radius of a graph.kexuetongbao,1979,2(2):167-175.

[5]Wenshui Lin,Xiaofeng Guo.Ordering trees by their largest eigenvalues.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2006,418:450-456.

[6]Michael D Konig,Stefano Battiston.From Graph Theory to Models of Economic

Netwroks. A Tutorial,2009:23-63.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经济;网络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22-02

1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广泛铺开,利用网络的人数不断增加,上网方式日趋多样化,借助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正变得越来越便利。网络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不但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网络经济这种新式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快的增长。美国利用网络经济,仍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了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这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网络经济的研究。目前,网络经济这个概念正得到广泛的使用。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网络经济,只不过是经济学里所说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产业的推广而已。这一理解主要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既包括了传统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等行业,同时也包括了新技术革命发生后崛起的信息产业。还有学者认为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应该是:网络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其科学内涵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把网络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来反映经济问题,通过信息来架构经济模型,通过网络信息来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种观点更倾向于将网络经济视为与计算机网络有关联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纵观国内对于网络经济的学术研究,其研究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对网络经济中的厂商与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二是从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角度对网络经济的应用进行论述;三是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流通层面或者技术层面,并没有对网络经济的本质做出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经济即生产过程”,如果我们从生产这个本质层面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网络经济之所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国内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从新的生产方式角度来研究网络经济,但是一方面研究的人数很少,另一方面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些学者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术指导思想上,缺乏对科学方法的自觉应用。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弄清这种本质,对于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什么是网络生产方式

在开始一系列关于网络生产方式的论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何为网络生产方式?从字面上理解,网络生产方式就是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而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要理解生产方式至少要从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方面出发。所以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定义,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一个范畴,是网络经济的生产条件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统一。又因为生产条件包括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部分,所以这个定义说明了网络生产方式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经济的技术条件、网络经济的社会条件、网络经济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接下来,笔者就从这三个部分入手,论证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3 网络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

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首先表现出显著的知识密集性。机器技术是基于人的体力劳动之上,而网络技术则是基于人的脑力劳动之上,它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它的运行和协作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劳动者来处理,它对知识的要求远远超越机器生产方式。其次,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强的渗透性。网络技术不仅仅在生产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它自诞生之时起就不停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入。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工作、居家生活、娱乐、医疗、教育、旅行、通信、科研、安保、商业、金融、气象、资源勘探采集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的各个方面。纵观历史,还没有哪种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网络技术这样广泛和深入。网络技术的渗透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产业内部,它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和超导材料、激光等领域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外部,它带动了材料、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使一些传统产业重现昔日光彩,比如能源采掘等行业。网络技术还有着极强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著名的“摩尔定律”预示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进行,如此之快的更新速度实际上体现了网络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这种创新速度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无法想象的。所以从技术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4 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

对于网络生产方式的社会条件,我们看到首先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发展,相较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线性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其次管理结构网络化发展,将网络结构应用于管理模式上充分发挥了网络优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特点,相较于工业时代的科层制,这种管理结构更能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集思广益,最终使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更好的生存下去。第三是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最能够说明经济结构的变迁,新兴产业和新兴岗位的就业人数不断扩大,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了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网络经济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网络生产方式比机器生产方式更能够创造财富和利润。所以从社会条件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5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首先我们看到,网络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资料与机器大工业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机器体系,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资料;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网络生产方式下特有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这种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劳动者与其结合的方式。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资料在生产开始前与劳动者是分离的,劳动者只有出卖劳动给资本家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开始生产过程。然而在网络生产方式下,因为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他们又必须依托劳动者的大脑才能存在,所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本质区别。其次,在网络生产方式下,知识要素逐渐走上生产的舞台,资本只有选择与知识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增殖。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家不再是唯一的生产主体,他们与知识要素的所有者即脑力劳动者的关系也不再是激烈对抗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共同实现资本增殖,这又是与机器大工业相比的一个本质区别。所以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看,网络生产方式相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同样发生了本质变化。

6 结论:网络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我们从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即生产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两个方面出发论证,得出网络生产方式是继机器生产方式之后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结论。认识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网络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韩耀,张春法,曹宝明,姜德波.网络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1篇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2篇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增值服务;盈利机制;激励相容

作者简介:李大凯(198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经济与品牌经济研究;孙日瑶(1963―),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品牌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滕丽美(1982一),女,山东滨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2-0120―05

收稿日期:2011―06―17

一、前言及文献综述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 时代 ,它将彻底改变 企业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 社会 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 理论 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 影响 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 分析 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 方法 ,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 应用 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 学习 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 理学 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 艺术 》,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目前 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 文献 ,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 中国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 自然 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 研究 战略 网络 ,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 企业 集群 理论 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 经济 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 学习 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 发展 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 社会 、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 历史 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 分析 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 内容 。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 时代 “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 问题 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 方法 ”,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 影响 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 应用 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 现代 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 理学 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 规律 。(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 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 计算 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