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认识和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等前沿性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05—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理论和实践面临着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不仅其研究范畴出现了新扩展、新特征,新的带有规律性的前沿问题也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为什么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

所谓前沿问题,是指当前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反映事物发展核心趋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既包括理论研究发展和创新的学理性问题,也包括在具体实践中、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包括原有的研究范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新内容、新特征,也包括在以往理论和实践方面从未遇到过的新出现、刚发生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问题。前沿问题,一般是新问题,但新问题不一定是前沿问题。理论上的争论与困惑,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都会衍生出一系列需要研究和破解的前沿问题。前沿问题具有代表性、新颖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有些一般命题,经过人们的研究和思考,会上升为前沿问题;而随着结论的逐步揭示、问题的逐步解决和研究热度的递减,不少前沿问题也会转化为一般命题。一个前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常常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的出现。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在发现和破解前沿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一般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规律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前途和命运,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集中性和迫切性等特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逻辑范畴和范式规范尚未真正统一,理论公信和学科自信还未完全确立,需要通过破解前沿问题,进一步探寻发展突破口和增长点。

前沿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教育主客体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变得更为复杂。从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涵盖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但也具有强烈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个性特征鲜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成长要求多样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提出、研究和破解,都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

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能够使研究视角更加新颖、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体系更加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认真研究与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事业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把握时展脉搏,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追求真理和驾驭真理的科学精神面对问题,发现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问题,切中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真问题,聚焦攸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问题,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二、如何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

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必须突破传统经验和传统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去思考,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研究者不仅要有前沿性的研究视野和胸怀、独具匠心的问题触觉,更要具有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 前沿内容 理论依据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6-02

在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大学物理教学积极更新教学思路,其中渗引入前言内容就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物理教学新思路之一。前沿内容教学即为在原有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将现代科技教育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并以原有教学载体讲述、呈现新科学、新知识,以实现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认识、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审视现代科技的知识目标,同时,借助科学教育教学的展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求真品德、个人情操等。

一、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引入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展,物理前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理论、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等理论在教材中有不同程度体现,如万有引力章节通过介绍四中相互作用力、引力场,提升了学生的场理论认识,在简谐运动学习中,以单摆非线性运动、混沌理论场教学,改变了学生线性直线运动认识。实验内容上,包括云室、质谱仪、传感器等的运用,如在云室条件下探索原子结构,以质谱仪分析天体演变,以粒子回旋加速器研究高能物理等。在应用内容上,一些前沿科技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卫生、生活工作、生物研究、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人们以影印技术获取信息资料,医生借助全息成像技术救治病人等。

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基本理论的契合

1.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完形理论即为人在面对空白格式塔或不完整格式塔刺激时,在知觉中,会产生改变他们、使其完整的欲望。这个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被刺激、认知程度提升,驱动人内心产生动力,刺激人去改变或是填补格式塔,而当人构建起完整而完美的格式塔后,内心会产生极大的兴奋感,提升人的成就感,推动人继续创造或创新。由于前沿内容新鲜,能提升大脑的兴奋性,引发人内心产生能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这对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重点阐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认为在感知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可对已学知识进行转化、深化,并在教师的指导、评价引导下,实现知识的运用及创新。前沿知识中的新成分,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新知识学习以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后,使旧知识通话,进而实现原油认知结构的完善,习得新知识。前沿内容本身是新材料,其前沿性决定了其具有极高的概括意义及辨别程度,若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则可巩固原有知识,深化认知。

三、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推动自我学习

物理学前沿中的众多概念来自于物理现象、创新实验结果,知识具有新颖性,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前沿内容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及生活性特征,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寻找新技术、新手段,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充实自己。

2.提升科学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前沿内容包含了对前人的质疑及超越,可以说是一种前瞻文化,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将其运用教学,可更新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发展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研究并不完美,许多知识、理论仍待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使其投入到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

3.推动求真求美,塑造人性品格

前沿内容之所以是一种前瞻文化,不但在于其新颖,且关键在于其真实,其中所含的科学奥秘向人类解释多种物理问题、生活现象。因此,将前沿内容引入其中,不但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格。

四、开展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路径

前沿内容几乎涉及到每一章节,其概念抽象性较强,教学中应当在概念讲述后,运用图片、影音等资源,向学生适度讲解相关知识,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分析前沿技术的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前沿知识认知。下面以“电磁场”中前沿内容引入为例分析前沿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前沿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电磁场”章节教学时,课前,随机向学生提问“谁知道蓝牙技术?”学生会说手机蓝牙,并说借助蓝牙能免费传递图片、音乐等,这就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高新技术拉进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新技术的“亲民性”,同时,刺激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技术。再以讲故事方式,向学生介绍蓝牙的相关内容,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科学人物,且能够调动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2.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度量”教学

近年来,虽然高中物理教学中陆续引入前沿内容,但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前沿内容教学力度参差不齐,且大学生在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潜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前提下适度引入新知识。如蓝牙技术概念抽象性强,学生之前所接触的相关知识较少,学生较难把握里面的概念与内容,因此,教学之初借助故事法降低蓝牙概念的抽象度,在学生把握蓝牙技术实质后,具体展开此技术分析。

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

3.采用媒体资源,深化学生认识

媒体资源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更大。在电磁场章节蓝牙技术讲述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然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这就提升了教学的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4.走进生活课堂,降低前沿高度

新技术、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前沿内容与现实生活所拉开的距离较大,简单叙述或是概念描述,很难实现前沿内容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生活,降低前沿内容高度。如结合学生提到的手机蓝牙解说蓝牙技术是一种短途无线通信技术,电子装置设备科通过此技术而连接,省去了传统的电线,且降低了传输费用,而这种无线信息交换技术就是今天所学的电磁场传播,进而展开电磁场教学。

五、前沿内容教学思路的应用体会

1.前言内容教学思路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看,大学物理教学在展开前沿内容教学后,打破了传统以教材授课的内容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全面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只求学生智能的教育方式。从教学效果上看,将丰富化、先进性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大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仅是实验、知识与技能,且包含着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解说着“不可说的秘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从学生发展状况看,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化发展,以新知识刺激学生认识物理新现象、掌握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以新思路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积极创新。

2.践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时的注意点

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作为一种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由于其涉及内容新颖、科学、广泛,教学若进行传统授受教学教学很难将学生带入比较深奥、陌生、高科技的学习及相关知识链接中,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运用此思路教学时需要做到:其一,更新观念,关注前沿内容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前沿内容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感染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精神方面的作用,将前沿内容教学作为现代物理教学的义务,积极主动引入前沿知识。其二,寻找前沿内容与学生生活最相近、最相关知识或经验的结合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其三,讲前沿知识、现代科技积极引进课堂的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如生活化教学方式、故事性导入、探究学习等组织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四,在进行智育同时展开德育、美育教育,如以讲故事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成长经历,感染学生,以多媒体画面播放形式,展示我国科技、先进人物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完善学生人格。

3.践行前言内容教学思路需发挥多方力量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分,表现了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而要将前沿内容教学切实纳入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前沿内容教学的作用,还需充分调动全方位可用力量。如学校应加大媒体资源、教学教具、物理实验室等条件的支持,为教学展开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对大学教师积极展开教育培训,将新技术、新方法传输给教师;以学校创新性教学评估、教师能力发展评价等方式,刺激教师更新认知结构;加强学校与校外科技企业、科研基地、实验环境的联系,为前沿内容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会科研机构应积极为高校提供现代科研理论支持;政府机构加强学校前沿教学改革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将前沿内容教学加以落实。

结语: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式,教师应将此思路深入教学之中,通过多元化、生活化、量度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科研精神,提升学生的品格,表现现代物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而实现教育的教学与育人目标,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建岳.科学课程渗透科技前沿素材的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2]朱林.关于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一点探讨[J].科技资讯,2013(30)

[3]郭有田.科技前沿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技术物理教学,2012(02)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是指学科建设的指导理论、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的主导地位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指导,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蕴涵,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31-0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立到现在,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实效性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在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和前沿性。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是指学科建设的指导理论、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的主导地位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学科建设主导是学科建设的中心与主体,是相对于学科边缘与辅助而言的。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内涵十分丰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定位,决定其性质、功能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这个学科所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着我国全部领域、全体人员,发挥着引导方向、思想保证、以理服人、科学育人的功能。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对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发挥先导作用,才能保证其根本性质与根本方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的根本。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因为前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后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服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意识形式,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法律、道德,还有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内容、实际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这些内容的整合并进行教育,要坚持多元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主导;多种意识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多样化价值取向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多样化知识、信息影响下的人本主导。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与创新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与创新,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发展、创新的连续性,既要反对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倾向,又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思想;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题,坚持发展的主导方向,既要反对以相关学科主题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倾向,又要克服拒绝吸收、借鉴相关学科最新成果,孤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倾向。

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就是要始终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形象地讲就是“唱响学科建设主旋律”,引申而言就是坚持“主旋律教育”。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他指出:“我们讲‘唱响主旋律’,最主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一切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以激励、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主旋律教育”。所谓主旋律教育,就是在各种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作用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这三项教育,都是以国家为对象和内容的教育。爱国主义讲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场、态度、责任与情感,以及国家给公民的保护、权利与安全,爱国主义教育是包含政治、道德、思想内容的综合性教育。每个人总是属于社会和某个国家,研究和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既是个体,也是国家面对的基本问题。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永恒的教育主题。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与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我国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我国坚持主旋律教育,就是为了坚持和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制度。

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就是要始终遵循学科规范。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从学术层面讲,就是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学科纪律。因为学科都是按知识性质或学术领域的分类,学科知识的性质是学科中心(或内涵)与学科外延(或边缘)的统一,学科的标志是学科主要概念和范畴体系。所以,西方国家用subiect、discipline两个单词表达学科概念,与主题、纪律同义。就是说,一个依托某个学科并研究这个学科的学者,必须围绕这个学科的主题、遵循这个学科的规范,否则就会突破学科范畴,违反学科纪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是有层次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因而坚持这一属性是最根本的规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思想保证、育人为本的功能,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基本规范;按照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综合性与系统性统一、内化性与外化性统一的特点建设学科、开展教育是关键规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念、范畴体系进行教育和研究是重要规范。

应当承认,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上,

疏远甚至脱离以上规范的情况是存在的,诸如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热衷于所谓“中性”和“边缘性”教育与研究,有的甚至崇尚资产阶级教育内容和宗教内容;有些教育和研究者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突破学科边界,或设立另外学科的研究方向,或选择另外学科的研究选题,形象地讲就是“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也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点不掌握、不研究,缺乏学科知识体系,而且还对这个学科说三道四甚至贬低学科地位,损害学科形象;还有的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甚至试图以思想教育学、思想关系学、思想工程学等概念改变、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其边缘化倾向明显;或以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世教育等西方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概念,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主概念;也有人企图用自己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取代他所说的“党化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并要改变我国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等等。这些冲击和疏离学科规范的言行,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且导致一些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人才特长缺乏,教育与研究方向不明、效果不好。为此,一定要认识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规范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4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与学科发展多样性的关系。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实际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多样性,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科的多样性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发展,主要指不同层次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外有益知识与经验、吸收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不存在没有多样发展的主导性,也不存在没有主导的多样发展。主导性以多样性为基础,多样性以主导性为根据;主导性包容、协调多样性,多样性包含、服务主导性;既要在主导性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又要在多样性基础上坚持主导性;既不能以主导性排斥多样性,也不能以多样性冲击主导性。为此,我们既要吸取过去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要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也要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脱节,不是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就是导致盲目和冲突,这两种情况虽然形态不同,但窒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使人思想僵化保守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主导过度”、“多样不及”或“主导不及”、“多样过度”,都会阻碍甚至损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

所谓前沿,就字面解释是前方(面、线)边沿或前部的边沿,泛指最前线或第一线,隐意为最新、最先的现象与动向。前沿包括前沿理论和前沿实际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具有趋势性、发展性、探索性的问题。前沿不是边缘,也不是对过去的沿袭。把古代的思想照搬过来而不进行现代转化,把西方国家已有的教育概念、理论套用过来制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这不是“前沿”,而是后退,更不是创新,而是复制。对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应当继承,但要结合现代实际进行转化和弘扬;对国外教育理论与经验需要借鉴,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有学者认为有三重规定:“一是学科建设发展紧迫需要而又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生发出来而又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不同教育者、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教育基础,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判断,因而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前沿问题。因此,首先要明确从什么层面、视角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还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最新的、前沿的理论产生于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思想理论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服务的。因此,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问题,要遵循恩格斯所强调的“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要以实际需要、社会实践为基础。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和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才如列宁在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所作的一个批注:“换句话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就是思维符合规律性;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就是运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就能取得成果。

因此,现实社会背景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也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问题的依据。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现实社会背景中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来源于现实社会背景和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所面对的当今现实社会背景,一是开放环境、信息社会、风险频发状况交错;二是竞争领域、虚拟领域、多元文化领域交叉;三是人们所面临和感受的竞争压力、信息压力、文化选择压力交汇。这种客观状况是改革开放前没有的。每个社会要素形成的时间不长,而且相互交汇并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复杂多样、快速多变、不断衍生新要素的特点。对每个社会要素的本质、功能、价值、规范、心理适应等问题,人们有所认识、有所适应,但又不完全认识与适应;特别是各种要素纵横交错展现出复杂关系与众多不确定性时,人们会遇到认识与适应的困难,诸如客观外在压力的适应与转化、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风险危机预防与化解等,都是现实的、前沿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人们的迫切需要。

现实社会背景和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要求,必须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下列发展问题:

1 在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发展主旋律教育。人们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再不是过去封闭、相对单一、变化缓慢的状况,而是大量的、多样的、多重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容易使一些人从自身利益的角度作出判断和取舍而限于自发性。而适应对外开放、经济全球

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又需要全局性、长远性观念,特别是要有面向世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往往与有些人追求切身利益难以直接结合,但它又深刻关联和影响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研究在不妨碍人们并能促进人们获得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所提供利益的同时,还要深入研究面向经济全球化与立足民族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研究主旋律教育的结构理论、功能理论、价值理论,引导人们从现代自发走向现代自觉,确立与中华民族相一致的目标和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取向。就像革命战争时期引导人们确立阶级意识与阶级目标,完成由自发革命向自觉革命转变的道理一样,把自己融合到中华民族和现代社会之中去,这是当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前沿课题。

2 在激烈竞争、经济科技强劲发展条件下发展价值观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我国社会竞争、科技创新在规范化过程中加快。竞争使我国社会过去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的二分格局发生变化,它一方面赋予社会和个体竞争动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神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不仅经济与科技发展呈现强势,而且在竞争评估中,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指标化,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显示出价值与利益上的差距,因而人们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而具有价值优位。而隐藏和渗透在这些物质的、科技的成果后面的精神动力、道德品质和政治因素,则因其无形且无法量化、指标化,因而很难显示差距而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作用。这就容易使一些人的物质价值、工具价值取向突出,而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取向淡化。这种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经济与政治、眼前与长远不平衡的价值取向,不仅已经引发了诸如各种腐败、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社会丑恶现象,而且导致了一些人精神动力不足甚至精神疾病,影响工作和生命质量。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竞争、经济与科技强劲发展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沿课题研究。

3 在文化多元化、社会发展多样化条件下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社会组织、多种生活方式并存,以及多元文化交汇的发展格局;必须在开放中继承过去、借鉴西方、吸收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形成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这种多样化发展不仅使我国过去的“大一统”社会格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但在社会多样化,特别是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影响下,一些人不仅容易脱离正确目标而产生偏差,而且难以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价值追求。资本主义社会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追求的是物质与享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现阶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多元文化影响下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除了以上前沿问题之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于创立时间不长,不仅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要不断发展。因此,学科也有一些迫切需要突破的前沿理论,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等。解决这些前沿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与前沿性的关系

之所以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是为了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尊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特色,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根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成为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之所以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遇到现实性、前沿性难题;二是人们迫切需要回答没有完全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三是这些问题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认识其本质、揭示其规律。如果这些前沿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好,许多人就会面对这些问题迷茫困惑、心情郁闷,影响工作与发展。因此,把握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问题,是为了适应和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与行为规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创新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主导性主要讲学科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前沿性主要指学科建设的方位或部位,这是二者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不等同于前沿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也不能替代主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也有内在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指导、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前沿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是贯穿于学科建设始终、渗透于学科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特性,理所当然地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向和要求,确立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实际与理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的最新体现。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确立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就会失去方向与准则,甚至可能把违背主导的问题确立为前沿问题,这样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引向歧途,造成思想混乱和对学科的损害。忽视学科建设的前沿性而片面强调学科建设的主导性,学科理论肯定没有发展与突破,学科建设也会滞后于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样的学科就会失去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地位,其主导作用也会缺乏力度甚至会丧失。因此,必须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导性,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是在开放环境与信息化条件下进行的,面对着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坚持主导性与前沿性都有难度。坚持主导性的难度在于:

1 不断面临各种错误思潮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错误思潮与西方

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表现为两种形态:其一,企图以理论形态冲击指导思想的统一性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主张改变指导思想或指导思想多元化,诸如,以文明史观代替唯物史观、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的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以民主社会主义替代科学社会主义的企图;借口民族理论主导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导等。其二,试图以实际形态突破我国政治与道德规范,诸如企图以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改变我国政治体制;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道德冲击社会主义道德等。这两种倾向的实质,就是用异质的“多样性”取代、淹没社会主义主导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主导性,必须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不移地维护、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

2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智育和主知主义教育倾向的影响,有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记忆、应试而忽视思考,过分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视内化和运用的倾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形式化、工具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知轻情、意、行,即只注重知识认知,忽视价值认同、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是缺乏功能主导的表现。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矛盾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环境的问题与矛盾,例如,社会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矛盾、风险危机冲击与理性思维培养的矛盾、资产阶级价值观影响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矛盾等;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问题与矛盾,例如,精神文化彰显与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人对思想政治的需要与人意识不到需要的矛盾等。不同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分析、判断这些问题与矛盾时,往往各有侧重,这就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确定。

因此,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内涵,进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前沿性的分析与判断,即进行指导理论判别、教育目标辨别、教育内容分析、概念运用鉴别。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N],人民日报,2000-01-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http://news,m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

[3]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探讨

1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

科技跨步到今天,计算机应用可谓包罗万象、景象万千。尤以教育事业的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惹人耳目,而作为竞业前沿的高职院校计算教育更是别具风采。纵观其教学历程,无论日益更新的多领域使用,还是教学模式与技术手段的互动创新,均以意义深远的现实性达成世人共识。如今,可以这样说,传统“一言堂”的身影逐渐在淡出高职教学视野,取而代之的计算机技术“媒体”已经走上职业“讲台”。也可以如此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以其前瞻性的潜能发挥,已经“越厨代庖”,成为最具强大功能和成效的科技教育手段与时代教学工具。依据其前沿性的技术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功在当代,对打造教育形象品牌则利在千秋。比较之下,传统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形见绌,所发挥着的作用难以与计算机前言技术同日而语。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的“一机多能”与“身兼数职”:计算机创设“课堂”。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工作工具,可为教学全过程随时随地提供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的“一揽子”服务;计算机是认知“孵化器”。作为学生万能的学习助手,学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简捷高效增强求知欲,开阔无限量的学习视野;计算机是知识成长的“实验田”。学生通过计算机可随时检验一些教学思想是否脱离实际,某些教学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并经过“实验”检测,使其“成长”为某领域的教学软件工具等。这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非同凡响。

2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具体探讨

教学中,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过程非常重要,也是执教者不遗余力探索追求之所在。而整体教学过程倘若离开有效教学管理,必将大打折扣。教学的管理内容可概括为学生日常学习的掌控与监督,学生成绩的检测与评定,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一些琐事管理等。若应用教学传统手段,不仅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对执教者创造性展开教学活动,也是一个负面影响。如今,伴随科学技术的介入,基于计算机前沿技术管理系统应时而生。如集成教学系统、综合学习系统及计算机测验软件等,雨后春笋般充斥着视野。于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对执教者的教学水平形成有力推促,也使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更对的经历的精力投身教学当中。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视野的“绚丽多彩”。多媒体教学的视野互动作为计算机前沿技术一项形象应用,首先向我们扑面而来。计算机前沿技术在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如校园网络创设、知识库构建,以及琳琅满目计算机类教学课件的层出不穷等,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视野。概括而言,教学资源事无巨细均离不开前沿性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达成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多媒体应用可作为执教者教学演绎的重头戏,来形象策划自身的教学思路。如此,可将学生置身于形象兼备、声色俱佳的多媒体演绎中,全面领悟知识的深邃与宽广。并在教学课件创设中,适时介入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应用,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及时互通有无,便于执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二)网络远程通信技术平台的“风光无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中,远程通信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打造,也是计算机育人工程风光无限。此项技术即是将计算机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交相融合,再通过计算机的网络交互与多领域覆盖,从而达成更为广泛的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化服务。这样的做法已经举世瞩目,得到众多教育界与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并有各高职院校孜孜不倦的鼎力推崇与实践。此情此景中,网络平台与远程通信技术的通力协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大有可为的学习天地,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作息时间,科学安排学习进度。执教者也可随时将教学课件放到网站,以灵活的方式达成教学资源互动与共享。

3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前景思考

(一)有的放矢,倾力而为,打造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硬环境”。其中心议题,在于学习控制能力的硬环境。学生学习中,对学习环境的控制力至关重要。只有执着于广泛的射猎追求,才能厚积薄发,有所见地。在特定领域的探索追求中,唯有不断实现推测性理论的沟通,所感所惑理论问题才能通过不断寻求探索中,困难才能迎刃而解。有许多靠这样的环境条件,成长越发成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集合思维勇与计算机的科学应用,不断磨练自己。相对而言,久而久之学习认知力必成气候。并在材料学习的灵活运用中,不断完成认知升华,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会攀升新的高度。

(二)运筹帷幄,通力协作,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超媒体”。其中心议题,在于社会、院校、学生等广义上的多维互动,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超媒体”。让学生在不断的互动学习进程中,逐步将计算机前沿技术“纳为己有”,以积极地应对院校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引用:

[1]文实.校园建设前沿化思考.科学出版社,2005.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3-02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是哲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对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哲学的前沿性、现实性、时代性、基础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哲学院系普遍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不仅对这门课程冠以不同的名称,而且各个高校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直接决定了从理论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基于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各哲学院所在普遍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对这门课程在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就总体而言,国外高校对这门课程建设的探讨无论是就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还是就系统化、体系化而言,都要优于国内。

(一)国内“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内来说,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意识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要性,因而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国内许多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通过“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前沿意识、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但具体来说,国内各个高校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理解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国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外来说,欧美国家在哲学学科的教学中,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哲学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意识,在课程设置上一直非常重视“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可以说,在欧美国家相关哲学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不仅仅表现为课时量相对较大,而且还表现为将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贯穿于学科教学始终。其突出地表现为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哲学的时代性、现实性,强调哲学应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说,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与强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特别是哲学与时代的关联性,哲学并不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

二、“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内容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关注当代哲学生成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总体特征、基本问题、总体走向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将打破目前的二级学科划分机制,即其教学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七个二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等某一二级学科,而是通过深入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当代哲学的整体景观与总体走向。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理论建设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笔者认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应关注以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等的探讨。而在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中,则主要探索如何进一步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而做到既体现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导向性、基础性,又与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补。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在强调前沿性的同时,既要兼顾“总体的格局”,又要有所侧重。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既要关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等领域,也要关注俄罗斯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哲学等相对边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从而使学生们对世界哲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应探索出适应这门课程的指导理念与原则,从而为这门课程的更好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并不是将其变成众多哲学学科基础课中的一门。实则,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我们对这门课程教学理念的选择应不同于其他哲学基础课程,而目前各高校在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理念上还应进一步凸显原著的地位,强调原著的“根基性”。“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坚持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格外强调以“原著”和“问题”为导向、为根本,以防止教学内容流于通俗化。

(三)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新教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例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前沿意识与基础意识”、“问题意识与文本意识”、“主讲方式与互动方式”等之间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需要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去挖掘。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具体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而言,则主要探索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等问题,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应格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强调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知识与心灵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交互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三、“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意义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哲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对哲学前沿性、时代性、现实性把握上的不足而提出的。哲学是从理论层面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哲学实则并不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宏观的哲学流派到微观的哲学家个体,虽在对哲学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认知到任何哲学都是以一种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表达着人类的问题,任何哲学都不是与现实无关的。基于当前哲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哲学本科教学的特殊性,并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指导要求,我们应从理论上进一步明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一)深化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

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主要问题、争论焦点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哲学自身。例如,通过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中设置“当代哲学家视野中的哲学观”章节,通过对现当代哲学家对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实践论等基本问题的探讨等,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的“前沿意识”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在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与形成前沿意识的基础上,尽早地促使学生实现从“课程的听众”到“研究的参与者”之间的转变。

(三)适当“弥补”学科问题

在哲学学科的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而在西方哲学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则主要接触的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英美哲学传统、法兰西哲学传统、德国哲学传统等板块。其实这种教学设置是有一定问题的,即导致学生的理论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日后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

总之,基于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对此的研究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在理论上准确地定位“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设置的最初目的与必要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讲授内容与教学理念上并不同于其他课程。这也就要求在此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反映和体现课程特点,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实践上有效地实施“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的特殊性,在实践上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达到对哲学问题前沿性与时代性的把握,又达到对学科自身的“重新”理解,从而最终达到深化理论学习与拓展自身视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萨瓦特尔;李丽,孙颖屏译.教育的价值[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12.

[4][德]斯特龙伯格;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出版社,2007.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前沿;物理专业;课程教学;渗透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7-02

一、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物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着重突出的是经典物理部分,而对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成果、思想和方法介绍不多,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方法。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是相对独立的。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科学教育领域,尝试进行改革。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均重视科学研究前沿教育的功能,其重点也正落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他们甚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入了科学前沿知识,如,美国的PSSC课程、澳大利亚科学教育计划、英国纳菲尔德课程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我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也寄希望于加大科学研究前沿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此前的研究表明:将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渗透于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哲学教育。物理学与哲学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而且相互构成对方发展的背景,尤其在近现代特别突出。一方面,哲学观点促成了某些现代物理理论的创立。譬如相对论的提出具有明显的唯理论色彩;量子论的成功可归属于实证论。另一方面,物理学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当代哲学。相对论、量子论引发了认识论和哲学领域的变革;混沌理论所涉及的不确定性、非线性、耗散结构、自组织等概念也形成了相应的思潮,并开始改变传统的哲学思想。将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渗透于教学中,是一种人文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个学习,是通过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已知的内部世界相联系,将未知融入已知中的认知过程。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学习就越成功。现代物理尤其是科学研究前沿是在经典物理基础上的继承、修正和超越,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在教学上也不能割裂开来。此前研究还表明,科学研究前沿在物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能起到以下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

2.在教学中强调科学家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创新。

3.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其形成合适的科学观和科学精神。物理前沿知识中有大量说明科学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事例,将其渗透于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鼓励他们质疑旧的科学观,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意蕴的科学观。

4.开发物理课程的隐,鼓励学生从求真到求美求善。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往往也是对美和善的追求。因此,在物理前沿教学中很明显,将前沿知识融入物理课堂中,可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求美求善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考虑在经典物理教学的整体背景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教学,换言之,应当多考虑科学前沿研究在经典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二、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从现在的专业设置和具体的物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情况如下。

1.在目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下,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的现象,教师往往希望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来改善或者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敢于学习,勇于学习。

2.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课题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欠缺完成毕业论文的原动力。而另外一方面,教师却希望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课题,学以致用。改变学生对学习不敢兴趣,总觉得离应用还远、用不着的态度。

3.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认为科学研究和前沿知识太难,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实际上,学生对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是感兴趣的,因为学生对未知领域是好奇的。另外,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自身需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方法。从我们学校自身建设角度来说,科学研究前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校努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的科学研究人员不仅仅包含教师、研究员,还包含了学生。而利用科学研究前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者自己申请课题,参与科学研究。

三、渗透与实践

我们以中国计量学院应用物理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前沿和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来看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效果。正如前面的研究表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认清科学研究本身,鼓励学生从求真到求美求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认为,如果说课堂的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逻辑的话,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则还能体现科学活动的反思。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而本身科学的逻辑和反思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认知兴趣,并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从而促进其学习。另外,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薄膜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引入教师自身研究对薄膜物理展开具体的专题前沿讲座,我们发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导师方面。在学生了解教师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导师,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有机的结合。近年来,在毕业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就有好多学生的题目和指导教师近期的科学研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很早地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会盲目地选择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导师,另一方面,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实际上,学生已经近距离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已经逐渐地熟悉了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并养成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也能够言传身教,更为具体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自己申报小课题方面。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总觉得离应用还远,用不着,而通过对前沿的讲述特别是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科学研究等在课程中的渗透穿插,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想参与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实践中,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这种参与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为老师收集科学研究所需的材料、数据和信息,锻炼学生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的相关研究结构、观点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大大受益。一些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教师来具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或者申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实践方面,特别是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等。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布置一些题目和主旨,利用寒暑假期和周末,作课外调查,写调查报告,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丰富自己的实践,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践环节,对于科技论文写作,尤其针对学生写作不规范甚至照抄等现象,也能起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同时,这样的实践也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者课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对科学前沿在物理专业课程里的渗透与实践表明,科学前沿地引入,尤其是教师自己的课题科学研究讲述与介绍,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入门和基础,不仅使得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而且对参与科学研究有了积极性,学以致用。反过来,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又进一步促进了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杨邦朝,王文生.薄膜物理与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肖定全,朱建国,朱基亮,申林.薄膜物理与器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叶志镇,张银珠,黄靖云,汪雷.以科研促进《薄膜材料技术与物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28(3).

[4]陈世鸥,王辉.前沿物理数学与新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9).

[5]陈世鸥,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

[6]郭有田.科技前沿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2).

[7]陈苗根,余森江,焦志伟.对比法在薄膜物理教学中的妙用[J].科教文汇,2010,(8).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7篇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2月6日至7日于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届时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的行业领袖、权威专家、青年骨干将汇聚一堂,把脉预测行业的趋势走向、交流研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体验最新的产品方案。岁末年初,作为一次全行业前沿思想汇聚碰撞,产学研各界融合联欢的年度盛典,本次论坛彰显三大特色:

一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最新趋势。围绕智慧时代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研讨智慧教育研究、大数据教育应用、MOOC的发展趋势、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等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前沿议题。

二首次实施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专家报告将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在线提问。在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将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行业内的首次行业春晚。组织方联合领军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界,挖掘文艺人才,凝练行业文化,打造一台体现行业文化的春晚节目,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尚。

论坛主题: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

论坛议题:智慧教育及其标准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MOOC研究的前沿趋势、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在线资源可持续发展、录播与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3D打印技术教育应用、极限学习过程及理论、2013-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等。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6日至7日

论坛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注册:通过在线注册,或将回执表发送至,或将回执信息发送微信公众账号“教育技术资讯”。

汇款账号:会费每人600元,收款单位:清华大学(073);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开户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联系电话:010-62782405,6278198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特色课程 IT前沿技术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以上领域已经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课程系列”的建设已经展开。其中“SOA原理与实践”课程获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服务工程与实践”课程获2011年度“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Web 2.0程序设计”课程获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们在软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中,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视。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9篇

1、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会和风险同在。

开展这一工作,评估规避风险挑战是前提、研判抢抓机会机遇是关键、创新服务路径是核心,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是落脚点“一带一路”为我国医学教育带来的战略机“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是全方位的。这些机遇,既有沿线国家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刚性需求,也有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涉外发展需要;既有医药产业的巨大市场,也有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在需求。这些机遇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医学教育”最具惠民性、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既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互惠之路,也是加强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友谊之路,更是提高沿线人民健康水平的天使之路。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开展医学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具惠民性、最具公益性的项目之一,也是政治色彩最淡、社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因此,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更容易跨越民族障碍、超越文化差异、摒弃政治偏见,也最容易开展合作、最易取得成效,更是最能彰显“一带一路”人文关怀、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既是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医学教育的服务经济社会职能,强化与沿线国家的卫生交流合作,将有利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为沿线国家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能够很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高举仁心妙术、精勤济世、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践行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周边外交理念,以沿线国家卫生安全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专业、学科、科研和人才为合作内容,以公共卫生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创新涉外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务实合作,促进我国及沿线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并作出应有贡献,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为深化全方位合作奠定坚实的卫生基础。

(2)部分国家医疗水平较低、群众健康刚性需求巨大。

“一带一路”涵盖欧亚非6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总人曰约44亿,占全球人曰总数的60%以上。部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公共卫生安全不容乐观。这一现状,客观上为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留卜了需求空间。

在“一带一路”南线,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和老挝等东盟国家处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天气潮热和公共卫生防治能力有限,疫情十分相似,是疟疾、登革热、鼠疫、禽流感、流感和结核病高发区。以越南为例,疟疾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全国20%以上的人曰遭受疟疾威胁,其中以中部富安省中部和西原地区最为严重,是疟疾疫情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2012年,越南全国共报告4.4万个疟疾病例,8人死亡,其中7人在中部和西原地区。登革热是又一严重威胁越南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2016年上半年该疫情继续恶化,病例数量大幅攀升。“仅7月份,越南全国新增5560例,其中2人死亡。2016年前7个月,越南登革热病例累计近45000例,14人死亡。病例数量同比士曾长约2.6倍。

在艾滋病疫情方面,1990年越南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但是感染速度和人数迅速上升。截至目前,全国64个省市均己发现感染者。据越南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0余万人,其中己确认发展成艾滋病的近7万人,己有万人死于艾滋病。多家国际机构认为,这一数字过于保守。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000年越南的艾滋病感染者为18万人,且每年增加近2万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保守估计,2009年越南的艾滋病感染者约25万,甚至有可能高达28万,成年人感染率高达0.4%,因艾滋病致死人数为1.4万人。近年,随着贩毒吸毒和同性恋的增加,艾滋病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防艾形势十分严峻。

除阿富汗外中亚五国中均脱胎于前苏联,水资源相对缺乏,且分布极不平衡,长尾黄鼠、蒙占旱獭、灰旱獭、布氏田鼠等十分活跃,经常参与动物疫传播,成为鼠疫主要宿主,成为亚洲虫病、鼠疫等人畜共患病白然疫源地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相似的经济基础,五国都处于经济增长期,保持经济增长和维护稳定任务繁重,由此带来的则是低卜的医疗水平。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受历史和政治影响,1997-2002年6年间卫生部几经裁撤,主要领导也频繁变动。顶层重视不够、公共医疗的投入不足,医疗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医生水平较低,行业管理不规范,远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该国独立以来,居民人均寿命预期仍然没恢复到1991年水平,成人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结核病等传染病横行肆虐、艾滋病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但面对严峻疫情,该国卫生系统显得十分脆弱。

   除东盟和中亚外,西亚的伊拉克、上耳其、叙利亚等国,以及南亚的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不丹等国,消除脊髓灰质炎任重道远,群众对健康有着较大需求。

 人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卫生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和沿线国家国民的健康水平,既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我国医学教育,应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国襟怀、积极同应沿线人民健康关切、全面开展涉外交流、承担更多责任义务。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西医药相互借鉴、共同构筑人类健康防御体系。我国拥有众多国医大师和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许多沿线国家与我国地缘接近、人文互通、疾病谱和医药习惯相似,医学教育合作交流拥有)‘一泛空间。深化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同应沿线国家人民关切,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独特优势,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一带一路”,对丰富祖国医学宝库、增进沿线人民健康福社、推动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前景)‘一阔。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向,印度医药教育水平较高、医药科研先进、技术成熟,被誉为“世界药房”,己成为世界制药强国。而我国云南素有“植物土国”“动物土国”和“药物宝库”之称,拥有优越的医学民族、民间医药底蕴深厚;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逐步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文化,并与汉、傣、藏医药相互补充,与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相互借鉴共生发展的民族医药文化体系。《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决定把“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列入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并要求“要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充分挖掘民族民间医药资源,扶持民族医药研发、药材开发和药品注册,做大做强一批民族药龙头企业’' 141云南和印度在医药产业链各白比较优势明显、合作潜力巨大。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方向,东盟国家华人华侨人曰众多,中医药医药文化浓厚,有着保厚的群众基础。“数据显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华侨华人超过了4000万,占全球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以上”,且大部分聚集在东盟国家。东盟华人华侨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既熟悉中国传统医药,又对其有保厚的感情,在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涉外交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近几年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医或中医师行医的合法地位,传统医药国际认证认可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我国)‘一西与东盟有地缘优势,中药材、壮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药材资源四人产区之一。东盟国家在医药产业和中药贸易上与中国有较好的互补关系,拥有5亿多人曰的东盟国家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市场。以中医药作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一西和东盟国际化医药交流合作和发展潜力巨大。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方向,蒙医药是我国四人民族医药体系之一,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既拥有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又有十分重要的医预防保健作用和学术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共同守护着中华各民族的健康。内蒙占是全国蒙医药院校、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借助地缘、人文等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契机,开展中蒙两国蒙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医学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推进,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供了良好的际遇。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医学教育应抢抓机会机遇推动大国卫生外交,找准白身定位、全面评估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发挥理论创新、加快医学人才培养和增强医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找准契合点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升中国在区域和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促进我国和沿线国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持续发展。

2、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风险挑战

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重点和关键是对外交流和周边安全。建设“一带一路”健康共同体并非在“真空”状态卜进行,也绝非我国医学教育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沿线各国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共同修建“健康之路”。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利益诉求多元、地缘政治复杂,尤其是领上争端错综交织、大国博弈暗流涌动,个别国家甚至政权更迭频繁。所有这一切,都给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带来潜在风险,因而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估这一风险挑战显得十分必要。

(1)领上争端错综复杂、对华挑衅不断升级。

稳定的周边政治环境是医学教育服务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提条件。纵观“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领上争端错综复杂、对华挑衅不断升级,使我国医学教育涉外服务面临严重挑战。

 直接涉及我国领上主权的,主要是东盟和印度。东盟是涉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组织,南海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近年来,个别东盟国家蓄意挑起主权争端、制造南海紧张局势。南海争端牵涉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六国七方,除我国台湾外,其余均为东盟国家。东盟个别国家尤其是越马菲三国频频一再挑衅:越南越过“九段线”进入我西沙海域、马来西亚侵占我国南海岛礁、菲律宾炮制“仲裁”闹剧……。越马菲等国还借机鼓吹“中国威胁论”、大肆炒作南

海问题,极力推动整个东盟集体介入南海问题,百般屏蔽“一带一路”对东盟利好。木来中国与东盟医学共生基础宽厚、合作潜力巨大,但东盟某国的蓄意行为加剧了南海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助长了其他东盟国家“两面卜注’,心态,掣肘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压缩了我国医学教育服务沿线国家的原有空间。

 印度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南线国家。中国和印度都是制药大国:素有“植物土国”和“药物宝库”之称的我国云南拥有优越的医药教育和研发资源;印度在医药领域技术成熟、管理科学,被称为“世界药房”,两地在医药产业链不同环节上各有优势特点,互补性明显。我国医学教育尤其是药学相关专业与印度有较大合作空间。但印度长期染指我国领上、制造边界争端:2013年的“帐篷对峙”事件、2014年的手人对峙事件,都直接或}、司接给“一带一路”战略背上历史包袱,制约两国应有的作为。

“一带一路,,沿线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间也存在复杂的领上争端。如在东南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沙巴争端由来己久;在南亚,印巴对峙坚持不卜。在中亚,国家之间领上争端更为复杂: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都存在飞地之争。这些争端都将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区域一体化带来一定的安全挑战。

(2)大国政治经济博弈、掣肘“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地缘政治复杂、地缘经济错综,是大国进行利益博弈的战略区域。这一博弈势必对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经绸之路”和“北南走廊”是美国主导的两大战略。美国认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严重消解其上述战略计划,并直接冲击其主导的国际金融和投资贸易体系。美国担心,一旦“一带一路”战略产生虹吸效应吸引欧洲经济战略转向亚洲,那么其全球战略设计将彻底落空、霸权地位将加速衰落。为遏制式微之势,美国必将全面寻求霸权同归措施。经济上,一是祭出“亚太再平衡”战略,通过加强亚太影响力与我国抗衡;二是借道“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利好美国的亚太经济融合,全力阻碍“一带一路”推动的欧亚深度合作;三是着眼全球战略,向我国周边国家输出“颜色革命”,挑拨我国与邻国的睦邻关系,尤其是唆使“一带一路”南线个别国家在南海制造紧张局势。上述美国博弈措施,意图清晰:旨在制造他国参与“一带一路”的离心力,牵扯我国推“一带一路”战略精力,最终削减我国对该战略的影响力、达到其维系经济霸权的终极目的。

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最大、最直接的阻力之一来白印度。从整个路线走向来看,印度共扼地位十分明显: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节点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支重要侧翼。印度发难“一带一路”,边界争端是其主要原因,这里不再赘述。其阻碍手段主要有二:一是战略上以“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替代“一带一路”,构建白身的“印度洋地区秩序的组织者”地位。二是政治上一方面以边界争端牵扯中国精力,另一方面干涉他国内政,比如介入斯里兰卡总统大选,成功阻i1=支持“一带一路”的“亲华”领导人上台,改变他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因此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战略一直心存芥蒂、并未完全敞开怀抱。乌克兰危机促俄罗斯“向东看”、对华依赖性增强,理应对“一带一路”表示欢迎,但俄罗斯这只“欧亚双头鹰”骨子里更倾向西方,其战略东移是“情非得己”;加之担心“一带一路”冲击其主导的“欧亚联盟”战略和“欧亚大陆桥”利益,削弱其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控制以及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政策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与美国相似,口木也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严重削弱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与其主导的中亚“丝绸之路外交’,存在利益之争;因此,口木将阻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此作为遏制中国谋求白身崛起的发力点。其表现己经暴露,一是在钓伍岛制造事端;二是伺机在南海制造事端,力挺菲律宾“仲裁”闹剧;三是开展“金元外交”,即利用经济援助、项目合作等方式在中亚地区,牵制“丝绸之路经济带”,降低我国的影响力。

(3)民族宗教恐怖主义猖狐、紧张局势短期难以消除。

“一带一路”涵盖的6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拥有多个民族,宗教也复杂多样。以中亚五国为例,哈萨克斯坦拥有的民族达130个,乌兹别克斯坦129个、民族数目较少的也有几十个;宗教方面,哈萨克斯坦主要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此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以及佛教等;一些宗教内部还存在不同教派,各民族宗教之间的历史纷争复杂。民族和宗教差异性双重叠加,极易滋生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危及“一带一路”安全,增加沿线各国合作的难度。在我国,这一问题主要是境外反华势力与当地非法组织以民族宗教等为借}I相互勾结,境外“疆独”“东突”“藏独”“民运”及“法轮功”邪教组织等反华势力手方百计破坏我国海外利益。2013年,“藏独”“蒙独”“东突”及所谓“民运”等反动组织以民族宗教为借曰进行勾结,在瑞士的口内瓦成立所谓“四方合作领导小组”,组织策划反华游行,煽动多方势力攻击我国政府,破坏我国海外形象。

沿线其他地区也并不平静:在伊拉克、上耳其、西亚、伊朗、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战事不断;另外,“乌伊运”“东伊运”等策划实施恐怖破坏活动,绑架、暗杀、白杀式袭击等时有发生。在南亚,孟加拉国的“伊斯兰国”势力发展迅速,阿富汗长期以来则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活动基地,斯里兰卡极端佛教组织抛弃非暴力原则煽动民族分裂。上述极端组织和行为己经成为破坏“一带一路”战略环境的一大威胁。而所有这些,大都与民族与宗教有手丝万缕的联系。

(4)经济文化差异易生猜忌、容易误判“一带一路”“初心”。

  “一带一路”战略虽然由中国首倡,但不是个人秀式的独奏,而是各国)‘一泛参与的“大合唱”,“不是取代现有区域性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现有基础上锦上添花,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实现沿路国家优势互补’'ICI。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共生基础,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参共建,让“一带一路”成果惠及沿线各国,是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初心”。这一理念和原则己得到国际社会的)‘一泛认同。

 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白历史文化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背景多样并存:既有中印等东方传统文明大国,也有德法西方传统强国,还有新加坡等东西交融的年轻国家。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国的政治生态迥异、利益诉求多元化、国家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和评判。即使在沿线一国内部,特别是大国内部、多民族国家内部和多宗教国家内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政党之间,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应也不尽相同。个别国家的某些政党、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甚至对“一带一路”产生不信任感、散发中国威胁论:将普惠共济的“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视为由中国主导、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

 猜忌和误判不但违背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初心”、违背客观实际,也会影响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一度和深度、影响该战略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3、我国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开展医学教育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这些机遇既有来白国内的利好政策和原生性健康需求,更有来白其他沿线国家的新生性发展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找准白身定位发挥白身优势,不断满足国内医疗行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着眼沿线国家,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动大国卫生外交,发挥医学教育三大功能、创新服务路径,为提高沿线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维护沿线国家卫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为“一带一路”顺利实施提供健康保障。具体而言,医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司一从以卜方面切入:

(1)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针对性,着力发展外向型医学教育。

我国陆地边界线全长约2 200多km,陆地边界沿线与15个国家接壤,其中大部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外,还有许多承担国际运输的海港和陆港,预防和防沿线国家间传染病传播是一项艰巨任务。统计数字表明,2009-2014年,仅广西壮族白治区一地,从越南、缅甸、老挝等6个国家输入的登革热就有111例;报告发病的1 886例疟疾中,有1885是输入性病例,近100%止匕案例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沿线部分国家公共卫生疫情严重、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预防传染病跨国跨境传播甚至大面积爆发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协助沿线国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对减少我国输入性病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在公共卫生人才

培养、疫情分析等方面具有专业和科研优势,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当前,优化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培育特色专业、输出医护人才和医疗服务,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的有效途径。

专业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应利用地缘优势、培育特色专业,着力加强卫生安全防控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沿线国家疾控卫生事业发展。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建设,针对沿线国家不同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选择性开设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营养学、妇女和儿童健康、环境和职业公共卫生、社区与健康教育学、公共卫生政策管理等专业分支;加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建设;创新宽曰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前期强化公共基础理论、医学基础及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后期根据沿线国家需求分流各专业方向;重点发展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营养等方向;加快培养具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木理论知识,在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愿意为沿线国家服务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具体而言,“大泪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艾滋病、疟疾、登革热、鼠疫、禽流感、流感和结核病等防控水平较低、人才紧缺’'D。云南、广西等各地医学院校依托“大泪公河次区域传染病监测与防控项目”,培育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加快疾病预防控人才培养与输出,为提高东亚、东盟人民传染病监测与防控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上库曼斯坦中亚五国,虫病、鼠疫等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医疗人员不足,防控相对薄弱,西亚国家在开展脊髓灰质炎消除等方面形势严峻。对此,新疆、宁夏、内蒙等医学院校可发挥白身专业优势,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强化沟通,针对目的国开设相关专业,为中亚五国和部分西亚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医护人才。

(2)加强医学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医疗健康水平。

“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医药卫生在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协调发展。“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药行业产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当前,坚持国际化办学的战略和指标,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对外医学教育合作交流,针对沿线国家疫情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国际合作竞争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帮助沿线国家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能力,是医学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策略方面,要善于借力各级规划政策、抢抓战略机遇。目前,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部委己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措施释放出大量信息,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分工方案》《推进经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经绸之路建设三三年((2015一2017年)滚动计划》,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对教育、卫生等涉外项目作出专门规划。

在发展思路方面,应以全面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为发展目的,以共商、共建、共赢为合作前提,秉持公平、开放、互利、共赢合作理念,依据“一带一路”战略走向,立足沿线国家医疗卫生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和比较优势,以周边国家为重点、以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务实合作。打造健康“一带一路”确保“一带一路”健康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合作体制方面,医学院校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院校互访,推动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卜政府引导、医学院校为主体的院校合作机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方向,搭载“丝绸之路卫生合作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和“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全面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中亚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向,借助“中国一东盟卫生合作论坛”,依托“中国一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训计划”“中国一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积极参与“泪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与控制的合作项目”“泪公河流域青篙素类疟疾治疗药物药性联防项目”“大泪公河次区域传染病监测与防控项目”“中亚地区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充分发挥医学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在中外合作交流有所作为。

合作形式方面,医学院校应充分挖掘各省(区、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医学教育合作。扩大相互间留学规模和来华培训规模,发挥和完善“一带一路”论坛、项目等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展示我国医学院校办学成就,吸引来华合作办学。加强与沿线国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独立办学和联合办学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互认学分、学者交流、支教援助、短期访学等逐步提高对外办学水平。在条件适合的国家开办国际学校,鼓励有实力的医学院校走出国门、开展境外医学教育合作。

(3)发挥医学教育文化传播功能,积极推广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卫生资源,是占丝绸之路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当前,如何让沿线国家人民逐步接受中国传统医学理念,夯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群众基础,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责。

在发展理念上,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着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推广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传统中医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应根据沿线各国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东盟行”,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海外华人媒体扩大中医药海外影响力;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借助“世界传统药物学大会”,医学院校可选派传统药物学专家学者参会,深入探讨传统药物学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推广我国在中药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巨大成果,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借助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博览会,集中展示我国医学院校在传统医药与民族医药健康产业产学研成果,着力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对外宣传,助推促进同医药技术合作和健康产业发展。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1线的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迎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新课改理念之1强调了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改变传统物理教育知识片面的不足。然而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1理念是否能在现实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落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学生、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态度;现实讲授情况以及教学方式等几方面编制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前沿物理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前沿物理;调查研究;新课改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1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处在教学1线的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要求,也对培养中学物理教师后备队伍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1般来讲,物理知识分为经典物理和前沿物理(现代物理)两大块,这两块知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但长期以来,高中只注重经典物理的教学,长期以来对前沿物理教学的较为忽略,这导致了物理教育的“片断化”,物理教育成了物理“断代史”的教育,使学生只知物理学的昨天,不知物理学的今天,也不见物理学的明天;而且造成了学生对物理学的许多错误认识,比如认为物理学对科技的贡献只属于过去,物理学科已经趋于完备、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余地等等。

当今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10分重视前沿科学,其重点也正落实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如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在1988年的《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报告中就指出:“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1门发展中的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1”。①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我国新1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物理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1定的扬弃。新课改的理念之1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②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那么教师在实施前沿物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中,将这1理念落实的到底怎么样呢?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学生是不是喜欢学习这些知识呢?为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的1些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建议。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问卷主要是从学生是否希望学习前沿物理知识及其原因、当前物理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水平、以及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编写的,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为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新课改中的经验和问题,问卷还设了开放性问答题。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式,在河南省郑州市的4所程度不同的高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5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实施时,笔者亲自到学校,在被调查学校的配合下将问卷交给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1~12题涉及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超导、核武器等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中,选择A(非常希望)的人次总共达936,选择B(比较希望)的人次总共达539,选择C(无所谓)的人次总共有359,选择D(不希望)的人次有67,选择E(1点也不希望)的人次共有135。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如下:

图1问卷中1~12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

也就是说共有72.6%的高中生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了解当今的前沿物理知识,这说明在高中课堂渗透物理高科技知识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完全可行的。

大量学生希望了解高科技知识的现状给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挑战,新课改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当前的教师队伍是否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呢?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4.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已经足够,8%的学生认为比较多,41%的学生认为1般,17.6%的学生认为不够,28.3%的学生认为远远不够。各选项比例图如下:

图2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情况图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很希望了解前沿物理知识,但教师讲授的却不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仅仅12%左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满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是教师本身素质不够,没有能力讲前沿物理知识?还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不愿意讲这些考的不多的内容呢?

笔者首先对第1种猜测做了调查,结果表明4.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20.5%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34.1%的学生认为1般,25.9%的学生认为不可以,14.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可以。也就是只有不足1/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说明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很快,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只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要坚持学习,关心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同时笔者对第2种猜测也做了相应调查,当学生向教师提出有关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时,16.8%的教师的态度为“与考试无关,不予讲解”,29.6%的教师“讲解几句,敷衍了事”,19.0%的教师“虽想讲解但自己也不清楚”,只有24.0%的教师“尽力详细讲解,并查资料补充”,10.6%的教师“马上可以解决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教师对物理前沿知识重视不够,态度不端正,受应试思想影响较大,教学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

看来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虽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前沿物理的教学,但事实表明,实际教学中教

师落实的并不让人满意。当然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下面笔者根据调查问卷,为更好的实施前沿物理教学,为物理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3、思考与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前沿物理知识考的少,讲多了也没有用;还有1些教师认为经典物理比前沿物理重要。其实这些想法都没有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方面考虑。经典物理与前沿物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如果说经典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1种控制逻辑,体现了“知识即工具”这1理念的话,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就体现了对前人的质疑与超越,在本质上是1种前喻文化。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起内部的探究欲望,促进“终身学习”,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远未达臻完美,尚有许多未知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创新。物理学仍然大有可为,物理学是值得他们献身的事业。

2、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时代飞速发展,知识在加速陈旧,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那种“1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我们再也不能奢望10几年的学校学习能给人终身享用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现代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优秀的教师应该是1个学习型的教师。据统计,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7至10年翻1番,同时“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加之现代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改革、创新活动纷至沓来,教师如不加强学习,势必落伍。随着新1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师职业大门对社会的敞开,有人预言,将会有20%的教师被淘汰出局。因此,新1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是1次全新的挑战。为了使自己不被淘汰,唯1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洗脑”、“充电”,使自己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所以现代教师必须走出1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地进行2次教育以及相关培训,多与同事交流,不断充实自己。

3、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应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前沿物理知识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学生已知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将未知融入到已知中。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学习就越成功。前沿物理是在经典物理基础上的继承、修正和超越,2者并非绝对对立,在教学上也不能割裂开来。在中学阶段,应当多考虑如何在经典物理教学的整体背景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教学,换言之,应当多考虑前沿知识在经典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4、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应少而精。很多教师担心前沿物理知识对于高中生过于深奥,不好理解,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此讲授前沿物理知识应在科普层面上,重在讲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在“量”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以能体现物理学新思想、新方法的内容为主;在“度”上应以介绍和渗透为主,注重的是思想、方法的熏陶而非繁杂的公式推导。教学中应避免大量新现象、新知识的简单罗列,否则,物理就会变成枯燥无味。

5、应多联系生活实际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新课程改革加大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家用电脑的组成”、“了解激光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这为现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意义的活动素材,提示我们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并且本次调查显示:当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选择A“只做口头讲解即可”的有11人次;选择B“最好展示相关图片”的有70人次;选择C“最好展示相关视频”的有133人;选择D“最好联系相关应用”的有100人次。各选项人次对比图如下:

图3问卷第18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图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在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展示相关视频、联系应用。这也对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应积极搜索有关的材料,关心科技发展,弄懂其应用原理,闲暇时间多阅读课外科技读物,多阅览相关网站,找出自己有用的材料;另1方面,现在出版了许多关于前沿知识的科普读物,如《科学画报》、《从哈勃看宇宙》等,这些读物运用了大量图片,语言生动有趣,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了可读性,可作为日常教学有益的补充。

4、结语

总之,前沿物理知识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另1种思想、方法和精神,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真实的物理世界。将其渗透于教学中,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前沿物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学科前沿;理论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倡导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基础与技术前沿的结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化学》是化工、材料、生物、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好相关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石。目前高校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体量大,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较多,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现有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应用实例、少有联系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度低、主动性差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只是对相关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进行机械记忆,难以做到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消化。长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而枯燥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趋势日益明显,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有机化学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尽管近年来有机化学迅速发展,有机前沿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传统有机化学课程较少引入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数教师仍局限于教材,仅关注教材上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研究前沿进展,通过教学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引入具体案例,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引入科学前沿,优化知识结构

教材经典理论是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发展的基础,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则是对教材经典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者相互促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通过“类比学习”,可以较好的掌握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基础。笔者发现,国外教材倾向于主动引入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前沿研究,该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经典理论知识的介绍,较少涉及科学前沿和研究进展。然而,当代有机化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层出不穷,新的理论和化学反应不断涌现,我们有必要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对这门古老但仍充满朝气的学科有全面的认识[3]。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2.1学科间交叉渗透。随着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领域与其它学科之间出现交叉与渗透,尤其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出现了一批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有机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进行提炼,可以得到一些优质的应用实例,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让学生了解前沿科研成果及应用,可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融通,帮助学生拓展观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研究发展前沿,从科研成果中提炼优质的教学资源,渗透到教学课堂,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尤其重要。2.2灵活运用在线教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SPOC、APP等在线教育平台迅速发展。在线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同时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吸收知识。在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和前沿科技的熏陶。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充分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将知识有效贯通课内课外,拓宽知识传授的维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2.3教学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2)听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听取有机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沿学术报告,对有机领域和科学前沿有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3)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探讨知识重点和难点,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寓研于教,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3.1科学前沿与理论基础的融合。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有机化学经典理论基础与科学前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对科学前沿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巩固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科学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行类比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例,通过引入有机前沿研究成果,并且与传统的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传统教材中卤代烷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其中卤代烷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中间体(C+)和卤负离子(X-),该过程为控速步;随后亲核试剂(Nu)从平面构型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正面和背面进攻,由于从两侧进攻几率相当,因此最终得到等量的构型保持和构型翻转产物,即生成外消旋化产物。但在2018年,哈佛大学的EricJacobsen课题组[4]在Nature上报道了利用四级胺催化剂和Lewis酸促进剂(TMSOTf)协同作用,通过紧密离子对中间体成功实现了SN1反应对映选择性的高水平调控,合成了一系列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通过对SN1亲核取代反应前沿进展的引入,可以较好的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通过与教材传统基础理论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3.2培养科研素养。笔者在授课过程发现,地方院校很多学生有较好的研究潜力,但是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影响其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并让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短板,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在实践课程培养环节,笔者筛选出部分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利用学院的有机合成实验室,为其提供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包括带领学生尝试一些较复杂的化学反应,指导其学习平时实验课上接触不到的新仪器、熟练操作实验室常规仪器,甚至带领学生重复相关前沿科研成果中的部分反应。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5-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局限于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讲解,普遍给学生留下生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热点领域及应用,将科学前沿与书本知识进行对比,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寓研于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03):126-130.

[2]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3]孙逊,谢齐威,胡笳,等.浅谈国外基础有机化学教材的特点—关注科学前沿使化学学科更加迷人[J].化学教育,2008(02):13-14.

[4]WendlandtAE,VangalP,JacobsenEN.QuaternaryStereocentersviaanEnantioconvergentCatalyticSN1Reaction[J].Nature,2018,556(7702):447-451.

[5]王清清,王斌楠,黄富贵,等.依托高校实验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路径[J].教育评论,2021(02):78-84.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

所谓三基性,是指本科教育中最为突出的三个基本特性,即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既相辅相成,又矛盾制约而受争议。我国本科教育强调基础性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核心,但对工科计算机本科教育而言,由于学科知识具有更新快、变化快、应用面广和工程性强等特点,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凸现重要性,需求表现在一是许多前沿的理论和知识普及很快,一些过去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可下降给本科生的课程;二是社会对本科生实用能力和知识宽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高年级,特别是大四学生教学中把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较好地相融合,并在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三基性教学问题

本科教育的改革,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近年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内外没有成熟的样本,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元化、专业化[1]。目前,本科基础教育多采用全国统一的思想,有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实验环境和教学手段,有等级考试的驱动和标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

各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呈现改革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更多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大幅度减少基础课时,基本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增加。

2) 基础教学更多强调应用,呈专业化、多元化趋势,知识关联体系网络日趋复杂化。

3) 一些过去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在本科教育中出现,如分布式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方面,高端知识普及化、应用化。

4)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和市场应用的需求,专业课程也越分越细,知识宽度和深度要求越来越高,专业选修课设置越来越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5) 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从中小学开始就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如日本中学生的计算机竞赛内容就已经涉及到多CPU并行计算等前沿内容,教育对象的基础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如何定位和分界计算机初级教育、专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教育理念问题,同时,在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握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平衡分寸至关重要。

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一般会面

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也面临许多特殊的需求。

1) 知识的融会贯通需求。高年级学生一般前期修课密集,到大四时已经修完大多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迫切需求,课程教学时,根据本课程领域需求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并使其结合应用,做到融会贯通,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 实践动手能力急速提高的需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有比较宽广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而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环境与机会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四学生已经进入实习阶段,有的即将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育需要配合和引导这方面的需求。

3) 新知识学习掌握能力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必须有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当前,在许多场合,对新知识的考核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能较快掌握并应用新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往往是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梯。

高年级学生的不稳定性和上述特殊需求,导致这一阶段教学非常艰难,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否则,学生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需求,基础性教育要融会贯通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前沿性教育要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性意识并掌握一些热点技术;而应用性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把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融合并恰当地体现在教学方法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法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基础性教育无疑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基础,大学课程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打好理论与技术基础,掌握能力,发展有后劲,但基础课不是“陈旧课”[2],它应该反映该课程领域最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根据国家的战略转变,近来各大学都把创新性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对工科计算机本科教育而言,学科知识具有更新快、变化快的特点,许多前沿理论和知识普及很快,一些过去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下降给本科生。如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由于普及与硬件价格的迅速下降,已经从高端技术转为普及技术,课程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就要有前沿性内容,融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

计算机学科另一重要特色是极强的工程特性,目前,各行业都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社会对本科生的实用能力和知识宽度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本科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学生求职时,几乎会涉及所有软件工具和热门技术,职业对应用性教育的巨大压力,常常导致学生重实用轻基础,而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3],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2三基性教学方法初探

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门课程并上好一门课程,要具备4个要素。

1) 课程理念:即本课程目标、思路等,包括对学生知识和意识的培养。

2) 学生需求:任何课程,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具体面对特定的学生需求。

3) 教师素养:教师在课程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4) 教学方法:围绕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高年级本科教学需求,三基性教学理念要将三者加以融合并掌握好彼此之间的教学分寸。具体而言,三基性教育有3个目标。

1) 基础性教育要努力使学生前面知识得到融会贯通;

2) 前沿性教育要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性意识并掌握一些热点技术;

3) 应用性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围绕着教学理念和目标,三基性教学方法的核心表现在3个方面。

1) 针对基础性教学,探索综合与贯通教学方法;

2) 针对前沿性教学,扩展视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3) 针对应用性教学,精心设计实验,加强案例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

解决好上述关键问题要做好5个方面工作。

1) 选好能融合三性的教学课程,并非每个课程都具有三性的元素;

2)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3) 掌握好三性在教学中的分寸,这是需要认真研究把握的;

4) 教学方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的具体方法体现和手段;

5)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下面,以笔者近几年开设的大四本科选修课程“集群与网格计算”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集群计算模式是网络计算系统中用途最广的计算模式之一[4],已成为应用和商业化的一个热点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网格计算模式已经发展为连接和统一各类不同远程资源的一种基础结构,集群和网格技术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已经逐渐标准化、实用化和产品化,国内外各种应用实例和介绍书目也比较丰富,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把相关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技术介绍给学生。从课程内容上说,该课程设计具有三基性要素。

1) 基础性: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涵盖面宽,基础性强,包括了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并行等方面的知识,可综合对前面所学知识加以扩展和贯通;

2) 应用性: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包括选机型、安装、配置、编程、应用等,有一系列的动手锻炼实践,非常贴近高端应用;

3) 前沿性:由于该领域属热点技术,因此,近年来发展较快,有较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专题实例,且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

因此,课程教学制定了如下的目标。

1) 掌握网格与集群计算的基础;

2) 学习构建简单的网格与集群的技术;

3) 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 了解当前一些热点技术及其应用;

5) 培养多点思维和前沿意识。

在基础性教学方面,我们要重点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系统构建思想,使学生能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学生能对网络计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集群与网格计算的基础知识。例如基础性教学方面,较详细地讲授了集群与网格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化、体系结构、各种分类及各层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前沿性方面,我们要以最新的大量科研项目为例,介绍一些典型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跟踪前沿技术的意识。许多教学内容来自于最新的外文资料和论文,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技术历史、驱动力、发展思想,把各种相关的技术模式加以分析介绍,启迪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例如,以国内外著名研究项目Condor, Globus, PBS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的热点及难点技术,如任务调度、中间件、虚拟机、集群管理和负载平衡等内容,这种讲解是在基础知识之后,且结合项目,言之有物,使学生容易理解前沿技术。

在应用性方面,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现有市场产品和技术入手,引导学生构建和应用简单的集群与网格计算环境,然后介绍高级并行编程语言和方法,使学生能解决实际的大型问题,同时,由浅到深,设计9个课程实践,包括操作系统配置,集群和网格的构建、集群和网格的管理、编程环境及程序设计、应用编程等,给学生大量实践动手的机会,每个实验都给出相关的软件、配置说明和实验方法。

在授课方法上,我们应始终围绕上述课程理念和三基性的目标,努力掌握好三者的比例和分配,把握难度分寸,使教科书内容、科研项目内容、研究论文内容和市场技术内容较好结合,以培养能力和意识为主,具体知识为次,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大四课程,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存在问题与讨论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三基性平衡与分寸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它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方面、体现在教学分寸和内容方面,还体现为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1) 计算机技术进步太快:大学课程基础性要求课程内容相对稳定和成熟,而频繁更新教学内容会导致教与学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2) 思想理念变化:当今社会,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许多技术市场理念变化很快,教学方法上既要保持传统的继承,又需要与时俱进,但大学教育忌盲目跟风。

3) 技术颠覆性强:前沿性教育是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核心,敢想敢干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力,但是它也面临很多不定因素,如技术变化快,一些理论、概念、术语和技术可能很快过时,甚至被抛弃,从而造成混乱,不利于教学的稳定。

4) 理论与技术的不成熟性:一些新概念、理论和知识的引入所采用的教学素材可能并不成熟,甚至有争议,或过一段时间,这些内容被发现是有问题的,从而引发争议。

5) 教学方法把握难:三基性教学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该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新知识和前沿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追踪,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此外,还需要较好地把握三基性的分寸,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尽管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那就是教育要适应学生需求,要面向时代的主流和需求,因此,深入的研究可以从大学课程设置分析入手,收集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考研、就业等具体需求,这对三基性融合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是十分有益。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高年级本科教学中的需求,提出三基性结合教学问题,研究如何较好把握三者分寸,适应高年级本科教学的方法。结合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开设的大四课程,我们对本科教学中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关的调整,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选课、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验体系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并将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业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森. 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10):9-11.

[2] 郑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 计算机教育,2006(10):15-17.

[3] 胡凯,阚志刚,宋京民,等. 网络计算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1.

Preliminary Exploring of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

Upperclassman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HU Kai

(School of Computer,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教育装备 转化 生产力

教育装备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得以沟通、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装备也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被应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在教育装备领域,从规划、装备、管理、应用等方面对其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实践与研究。2008年11月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组对全区教育装备进行了评估,本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得到评估组充分肯定。

一、科学规划: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1.认清形势,理清工作思路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是全国重工业区,区内驻有南化、南钢、扬子等国家大型、特大型企业,是知识分子密集地区,历来有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企业办学与政府办学并存,条块分割,相互竞争,教育装备也是处于“自为”状态,缺乏统一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又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至2004年10月底,南钢、南化、扬子所属共16所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结束了教育长期条块分割的历史。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布局调整、资源整合问题,按照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改变落后的教育装备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本区学校的资源配置相对均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确立了教育装备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均衡配置,整体优化。这一思路的确立,标志着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结束了“自为”时期,开始了“科学”发展新阶段。

2.充分论证,科学进行规划

南京沿江开发区社会事业处将教育装备作为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培养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研究制定全区教育装备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建设、装备、管理和使用同步进行的要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为例。扬子中学为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4年10月从扬子公司移交到地方。由于该校原来面向扬子公司职工子女招生,办学规模较小,不能适应移交到地方后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调研、科学论证,对区内普通高中进行整合,将南钢中学高中部、大厂中学高中部与南化一中合并,建立一所三星级高中,扬子中学按五星级标准24轨规模易地新建,从而形成区内普通高中梯度化结构,满足了不同层次初中毕业生的学习要求。

3.严格要求,合理实施装备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适度超前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要求,明确建设的目的和规模,对照《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五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的目标和任务,出台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一五”教育装备发展规划》,同时提出了“小学达市级实验小学标准,初中达省级示范初中标准,高中达四星级高中标准”的办学条件建设与教育装备要求。在装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使装备结构更为合理,能充分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需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装备的功能。

二、科学管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将全区所有学校的教育装备进行造册登记,校对核查。在此基础上,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学校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调配各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可以了解各校教育装备的使用状况。例如,实验管理平台,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先制定教学实验计划,上传管理中心。每个任课教师先要进行预约,才可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以及课外拓展实验等。该平台能够明确把握各学校实验教学状况,主管部门能通过该平台实现远程管理,使教育装备的使用更为科学化。

2.定期进行维护更新,保证正常投入使用

科学管理要求,教育装备要经常进行维护与更新。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各中小学都有专人负责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装备管理、使用、处置制度。通过及时的维护与更新,保证教育装备能正常投入使用,不被闲置。在维护与更新过程中,坚持能修的修,能用的用,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追求高尖的错误思想,做到经济适用,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3.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物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遵循“全员培训、分层推进、注重实效、整体提高”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区、校两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近年来,区教师进修学校分三轮在全体教师中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并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网页设计、魔灯、几何画板、3DS MAX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培训,为各校培训了一批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全体教师中基本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今,全区各校中青年教师人人都通过了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学校中100%的青年教师会制作课件。教师能够自学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

三、科学应用: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1.建立公共资源平台,促进教育信息交流

教育装备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建立公共的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此,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区教育信息网的作用,使该网站成为连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家庭、社会,实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的网络大平台。通过网络,教师可以网上教研、远程学习、教学观摩、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虚拟交流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优化教育决策。学生与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愿望。

2.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全面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更加注重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区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每年举办教学年会,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教师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效教学。通过教学竞赛,全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考、高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07年高考升学率达到88.19%,本科率达到44.3%,600分以上的考生达78人,占考生人数7%;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升学率达到88.5%,本科率达到54.2%,扬子中学有3人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区内两所高中连续3年获全市高中绩效评估综合奖和质量推进奖。

3.加快装备功能研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在管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分重视现有教育装备功能的研发,为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保驾护航。例如:扬子中学认真开展并完成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省级课题研究,将课题成果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学校对原有的技术应用实验室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该项技术实践场所。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开展课外地理兴趣活动,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体验了探索我们地球的科学过程。现在,扬子中学教师不仅是使用多媒体上课,更重要的是开发出相应的教师“私本”教材与教学案。这些“私本”教材与教学案更适应该校教师授课班级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使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目前,全区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装备与教育资源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分层推进”教学,大厂高级中学“收视课程”与美术、音乐特长教学,扬子一中按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开设的艺术、体育、文化和技能类几十门选修课程,旭东中学美术、音乐特长教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澄心”教育,扬子四小“儒香文化”特色,南化四小的“个性化教育”,扬子三小的“四园”文化,南化实小的“名人教育”,南化三小的“写字文化”,扬子二小的“绿色生命”,葛塘中心小学和九龙小学的课外阅读等。与此同时,九龙中学、扬子二小、葛塘中心小学先后开展了“小班化”教学实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九龙中学在市教育局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得到好评。扬子二小小班化教育网站被市教育局确立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门户网站。校本课程的全面建构,加剧了学校特色化进程,也为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开拓了渠道。在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中,广大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展示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成果。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的实践与研究,为本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实现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变革,也为全市教育装备工作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今后,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是:巩固基础,优化配置,突出效益,加快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文飞.教育技术装备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9

[2]周碧松.教育技术装置的发展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3

[3]李建新.努力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跨越式发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4篇

1、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生产突飞猛进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加竞争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主要是教育的竞争。而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要投入这场竞争中。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击的作用。因而,它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以,中学物理教学不能裹足不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2、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同样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物理素质教育,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能力以及物理兴趣的培养等等。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过去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播,把陈旧的、过时的一部分知识当成宝贝,向学生一味的灌输,而很少过问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很少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忽略了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素质的更高要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种旧观念必须转变。要看到,当今社会知识和科技飞速发展,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占有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给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除了讲授原有教材基本内容外,还应充分运用一切素材,适时地渗透现代物理知识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习惯和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原则

1、以培养兴趣为主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激情。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前沿知识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为主,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这就要求对所选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使之简明、生动,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

2、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目的不在增加学生的知识,加重课业负担,而是通过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整体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前沿知识要适时、适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原则

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应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深入浅出,以简代繁,不可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作过深、过难、过高的要求。一方面,应从内容上进行筛选、简化,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科普性知识,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应从形式上、教法上、具体操作手段上进行探索和研究,采取尽量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又介绍这一成果将给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有多大应用价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不仅要求内容上使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过去那种灌入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行,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也不尽合适,那么,如何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呢?

1、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是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声像并茂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效果。比如,现代分形理论是认识自然界真实面目的一个有力工具,对它的渗透,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就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利用电脑演示给学生,那奇妙的图象、美丽的色彩,那无尽的分形、无穷的变幻,必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惊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探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录相手段的应用

录相教学是电化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它同样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且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录相手段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是一种难得的好方法。问题是录相资料从何而来,靠自己制作显然有很大局限和困难,不防从教育电视节目中或从专题性科普知识节目中进行裁录,在教学中,适时地通过录相课的形式,放给学生观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黑洞之迷"、"宇宙大爆炸理论"等节目,都是很好的录相教材,如果能利用网络资料,当然更好。

3、通过活动课程,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开展常规性的科技教育活动;聘请科学家作科普讲座、报告等,另外,也可通过读书竞赛、办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使他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问题和建议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既有它的必要性,又有它的可行性,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但问题是:一没现成教材,二没现成模式,三没有相匹配的课程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边教学边研究,自己动手找材料,编教材,制课件,使现代物理前沿知识能更快、更好地渗透到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沿边高校;办学的内涵与显性;办学定位与功能;国际化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22-02

对外合作办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特别是民族边疆地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高校生源自2008年达到报考和招生人数的峰值后,伴随着自改革开放以来计生政策效应的逐步凸显,出现稳中有降的局面,高校迫切需要实施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沿边地区的人口基数相对于内地来说,普遍要低,故沿边地区的高校就更需要拥有对外合作的办学思路,通过走中外合作办学的道路,吸纳更多的境外学生,持续繁荣沿边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也需要通过走对外合作办学的道路、提升沿边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来进一步推动沿边高校和沿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沿边高校的地缘劣势与地缘优势

沿边地区高校的成立和发展往往是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结果。沿边高校远离内地的现实注定了其难以摆脱的地理劣势,也就决定了其人文积淀和经济基础往往无法与内地其他地区的高校相媲美。由于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沿边地区的高校并不具备任何办学的文化优势和教育优势;沿边地区的高校也往往远离国家的学术中心,从国内高校的角度来说,沿边高校并也不具备地理上的优势。但如果从国际化办学的角度来说,特别是站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说,沿边地区的高校又具有毗邻陆路国家的天然地缘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合作办学上的人文优势和教育优势,具备了充分利用境内特别是境外两个高等教育市场的便利条件和优势。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作为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一所“国门大学”,在远离国内经济、教育中心的同时,也具备了毗邻俄、蒙两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地缘优势,自然就更需充分利用境内境外的“三种”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二、在沿边的“边”字上做文章,突出办学的特色

从国内高校的发展轨迹来看,沿边地区的高校并不具备办学的传统优势,故其也就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变地缘优势为特色优势,放大办学的特色效应,深挖办学的特色内涵,以特色立校,着重于以特色图生存、谋发展。沿边高校的对外合作不应仅限于短期的学生交流和学术交流,而应深化双方合作的内涵和层次,更多地从事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境内境外的两种学术资源,实现学术上的优劣互补,以高水平的合作办学突出办学的特色。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在注重质量强校的同时,全面凸显沿边高校的办学特色。学院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宣传的国际化特色,加大对俄、蒙学生的教学吸引和本校学生的对外输出,坚持面向俄、蒙两国就业市场的人才输出观,努力打造中国边境线上的一所耀眼的“国门大学”。

三、在办学的内涵与显性方面,学院全面凸显地缘因子特别是俄罗斯元素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作为毗邻俄罗斯最前沿的高校,自建院起就瞄准俄罗斯的教育资源与市场。学院与毗邻俄罗斯的高校签署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已先后向俄罗斯的高校输送短期及一年以上学制的留学生达300余人次,同时,学院也积极吸纳来自俄、蒙的留学生入校进行正规的汉语和专业学习。除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外,学院在中、俄毗邻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以及学院的校园文化节中全面吸纳俄罗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彰显学院的异国风情特色,以此深化中、俄毗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学院也通过举办一系列中、俄毗邻地区高校的学术活动提升满洲里学院的办学内涵和特色。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主动与毗邻俄罗斯地区的高校进行对接,在2013年9月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国立经济法律大学成功举办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发展论坛,并将此论坛的模式定为两年一届的常态机制。除此之外,学院还曾于2010年4月和2012年4月分别举办第一届“中国―俄罗斯:21世纪中俄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和第二届“俄罗斯-中国:21世纪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分会)”,为中、俄毗邻地区高校的学者及其他国内外中俄问题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四、在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方面,学院以服务于沿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俄两国友好交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2008年建院以来,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向北开放”战略需要的俄语专业人才和“俄语+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满洲里、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俄之间的友好交往输出合格的人才。在充当中俄合作的智库方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于2012年5月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中心,定期刊出《俄罗斯动态》,并于2013年12月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合作成立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所,定期刊出《每周快讯》,进一步加强了对俄罗斯及其周边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为打造内蒙古“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响应中俄两国深度合作的现实性呼唤,以及更好地推进内蒙古与毗邻俄罗斯贝加尔地区的友好关系,学院于2014年在俄罗斯贝加尔国立大学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为中俄毗邻地区的教育、文化交流以及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苏满欧班列的正常化,以及广满欧、郑满欧班列的开通,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翼已然形成,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作为地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重要节点上的特色高校,今后也将更加积极地发挥其前沿研究阵地的作用,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及人才洼地。

五、在社会认可度上,学院以对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和对俄合作办学的长远效果作为学院的立足之本

当前边疆地区高校的对外交流合作缺少一定规范化,合作的对象缺少重点,而且通常会舍近求远,如就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来说,其对外合作的对象往往更多地选择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而不是优先选择所毗邻的蒙古和俄罗斯的高校作为合作的对象。沿边地区高校的对外合作办学不应仅限于当前双方高校的合作数目、合作形式甚至合作的成本,亦不能只注重办学的一时效果,而更应着眼于未来长期的办学效应,应该通过超前培养毗邻国家的青少年,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中国与周边的地缘外交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另外,国内毗邻陆路国家的沿边高校亦应分区域、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分别发展与毗邻国家高校的合作办学,以此将沿边各个高校对外合作办学打造成国内高校的典范。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和人才宣传方面突出国际化的特色,加大对俄、蒙学生的教学吸引和本校学生的对外输出,坚持面向俄、蒙两国就业市场的人才输出和就业观,努力打造中国边境线上的一所耀眼的“国门大学”。学院以未来的办学效果是否能够为内蒙古“向北开放”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是否有利于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是否能够更好地为中俄两国长期友好关系做出更大的贡献等,作为学院未来社会和国家认知度的评价标准。

六、在办学的路径上,学院以对俄合作办学的三种模式作为学院未来国际化办学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