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助旅游是相对于团队包价旅游而言的一个概念。目前,旅游市场上活跃着很多旅游目的各异消费行为个性化的自助游者;另外,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自驾车游也方兴未艾。行家预言,深具个体审美旅游目的的自助旅游方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主流,自助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及传统的旅游供给体系将产生影响,本文对此作了浅显探讨。

自助旅游是指旅游者不通过旅行社等旅游机构来安排形成的旅游活动。自助旅游(independenttourism)是相对于团队包价旅游(packagetourism)来讲的一个概念。国内目前较为认可的自助旅游的另一种称谓是背包旅游,与之较适应的旅游者被称为背包客;此外,作为新兴的另一种特色旅游形式的自驾车也被包括在自助旅游范围中。国外自助旅游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背包客,而且欧美发达国家的自驾车游市场也已形成规模。中国当代旅游起步时也以入境旅游为开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欧美背包客活跃在具备全面旅游资源的滇西北,阳朔,川西、青藏高原等地区。目前,中国的自助旅游已经初步形成在时间上空间上有特征的旅游流,自助旅游者的旅游线路也已经基本成熟。对于自助旅游行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细分与管理,掌握自助旅游者的消费规律和实际影响,能对潜在即将形成的自助旅游群体的消费行为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区域旅游的中长期规划。

1自助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1.1自助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

1.1.1自助旅游对旅行社产品的影响

随着交通和旅游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助旅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日渐兴起的自驾车业务对旅行社业务冲击也较大,旅行社在应对自驾车游时应该在线路设计上下功夫,旅行社应从引导游客消费向辅助游客消费的角色转换,因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们的消费也具创造性,他们希望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他们的创造性和精神享受能得到发挥。针对自驾车城市周围休闲游增多的状况,旅行社要着重中长线游、长线一地多日游、出境游等产品,可以组织自驾车团队业务来发挥其本来在住宿、餐饮、景区门票预定和折扣的优势,这种方式相当于自助旅游中的“半包价”或“小包价”旅行方式类似;旅行社还可以和汽车俱乐部联合,实行会员制。旅行社还可以跟据自助游客的“订单式”要求服务,对自助游客自行设计的线路有针对性地协助策划与咨询,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依然享受没有陪同的服务。

1.1.2自助旅游对饭店产品的影响

对自助旅游来讲对饭店产品的需求基本上属于派生性需求,尤其是对自驾车旅游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自助游者中的背包族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带帐篷的旅行者;自驾车游客也很少有事先预定住宿的。这种状况导致景区周围出现住宿紧张无序的状态。随着自助旅游市场的扩大,饭店业将会随之做出响应改进,例如:景区饭店要建立完善的自助游自驾游预定系统并给与拥有预定者优惠价格;对自驾车游客饭店方面提供泊车维护服务;兴建汽车旅馆。

1.1.3自助旅游对旅游吸引物的影响

自助旅游和一般组团旅游不同之处在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自助游者往往追求新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从而避开已开发或者过热景点;随团旅游者到的地方往往是这个地方的旅游产品正处在产品的成长期、成熟期。这种旅游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热点地区的接待压力,对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当自助旅游者流向温冷景点时,景区景点要作相应的改进,比如:纯自助游者的安全问题和自驾车游者的交通安全问题;自驾游的停车管理问题;景区内导游问题;景区内文字介绍要准确并体现旅游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增设问题。针对自驾车旅游设计的点状旅游路线要结合公路交通体系状况,在旅游规划上要考虑景点景区的营销问题。

1.1.4自助旅游对旅游购物的影响

自助旅游者购物比例少于团体旅游者,因为团体旅游者购物活动中导游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使得自助旅游者的购物选择趋向理性消费;自助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受到的诱惑要少一些,自助旅游者购物消费趋向于工艺品,而自驾车购物则注重实用性,尤其倾向于购买土特产这类没有很多纪念意义的商品。

1.2自助游对旅游审美的影响

1.2.1自助游和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感观而言,个体反应优于团体作用,自助旅游优于参团旅游。尽管参团旅游时导游的讲解有助于旅游者对某处景点的理解又帮助,但真正的旅游审美和体验是旅游者自身的个体体验,是旅游者自身和旅游资源之间的特殊审美关系,是旅游者和自然的对话。自助旅游者在旅游审美过程中的收获是步调一致的团队旅游者所不能比拟的。

1.2.2自助旅游和旅游文化

孤独的旅行者、探险者、环保旅游家、摄影旅行等专业自助旅游项目是团队包价旅游没法实现的,很多自助旅游目的地也是团队旅游没法抵达的,传统的团队游尤其是观光团的审美形式单一而且模式化。自助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旅游文化,它体现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和谐统一。自助旅游者尤其是专业自助游者对审美客体的旅游景观的美感度问题决定了他们选择旅游景观时趋向于高质量的、带有极大审美价值的旅游景观而不是低俗化、人工化痕迹严重的旅游景观。这是自助游者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自助旅游者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往往使得他们避开人头攒动的团队游的热点景区。

1.3自助游对多元文化的影响

1.3.1自助游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

人们出游方式的变化带动了一种新型的图书品种--自助旅游图书的发行与销售,自助旅游图书的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出版带有的信息失效、资源浪费、缺乏互动等弊端,结合了网络出版的优势。自助旅行图书和网络出版使得传统图书出版和网络出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相对完美,自助旅游图书出版是网络出版业的市场成功范例。[1]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团旅游类图书销售状况良好;而近几年,自助游图书销售稳中有升。目前市场上自助游图书基本上是用来"阅读"加"指南"型的,这正是实用性自助旅游图书受青睐的原因。携带这类书出游,就如同多了个帮手。据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销售统计自助游类图书销售量较以每月2%的上涨幅度。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藏羚羊自助旅行手册》的广泛发行。

1.3.2助旅游引领时尚文化的传播

鉴于自助旅游是一种较具深度审美并带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消费行为,加之自助旅游源于西方,青年人又有探究最新时尚的心理,这种旅行方式毫无疑问地带动了中国的自助游市场。据析,上海年轻人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年收入高于3万元的“白领”旅游消费决策深受时尚网站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助旅行网站获取信息,自助出游(仲红梅2005)。城市人群中受《时尚》《时尚旅游》《旅行家》《环球旅游》等杂志的影响而选择自助旅行方式的也有相当数目(蒋荣昌2005)。

1.3.3自助旅游促进了自立精神的传播与发展

大多数的自助旅游者拥有自立精神,DIY(Do-It-Yourself)的习惯通过自助旅游这种方式得以实现。通过自助游,增强自立精神,使

青少年拥有挖掘自己潜力的价值取向,完善青少年的独立人格并使其拥有人的自由进取精神、人的创新精神等价值观,避免了金钱万能观。如,成立于1932年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的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NTERNATIONALYOUTHHOSTELFEDERATION,简称IYHF),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自己生活哲学的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天堂”,是一个所有的年轻人交流思想、了解大自然的场所。

1.3.4自助旅游促进语言学习

中国当代旅游起步时以入境旅游为开端,最初欧美自助游客的到来,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跨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自助旅游推动了语言的学习。熟练的英语或者其他目的地语言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和被接受程度。在旅游过程中将英语用活对从小就学英语的人来讲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在国际化的趋势影响下,短期海外游学及接纳外来游客使人们在兼顾休闲及工作状态下通过旅游这种媒介学习英语,或在了解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当地居民交谊中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

1.3.4.自助旅游增进环保意识

由于前卫的自助旅游者所到达的地方尚属没有完全开发的旅游景区,他们环保意识较强,主张纯原生态方式的旅游行为,旅行时一般倡导除胶片外不带走什么,除脚印外不留下什么。很多环保组织有通过自助旅游者开展环保活动的先例,如,《中国国家地理》数次通过组织读者会员的旅游活动进行环保行宣传。“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等公益环保活动也是由腾讯网发起。

2自助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自助旅游的直接影响

自助游者出游一般避开高峰旅游期,往往选择一地多日游的方式,且消费水平较高。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2003年平均每个背包客在澳大利亚境内的逗留时间为68晚,平均支出为$5319,而旅游团队游客的支出为$2549。联邦旅游大臣JoeHockey对此做了比较:一位背包客消费额度等于出口17吨小麦或者出口77吨煤炭,背包客的生意是如此繁荣以至于整个旅游业都在调整为他们服务2。青藏铁路开通后,大量自助游客进入,他们常入住的经济型旅馆已经供不应求,这势必刺激当地经济型旅馆的发展。目前拉萨经济型旅馆床位占拉萨床位总量的30%,经济型酒店有其市场的高额利润,较大的客流量保证此类旅馆的薄利多销。

2.2自助旅游和体验经济

旅游产品的本质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丰富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广阔的消费前景。作为顾客的自助旅游者在寻求旅游愉悦时,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在云南滇西北地区,由于背包客的到来,家庭旅馆业便兴旺发达起来。

2.3自助旅游和科技发展

自助旅游的兴起和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助旅游促进了旅游休闲类网站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已有352家旅行社在Internet上建立网页,有独立域名的有2l家;7000座宾馆酒店招待所中建立网页的有1035家,28家有独立域名,能够实现在线订房的有18家;370家旅游景点中建立网页的有348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2家;广东的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11个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3。专门的自助旅游网站为自助旅游者提供信息的同时,获利颇多,很多小型旅游行业生意通过网站宣传自己;自助旅游者设计自己的网页,交流旅行信息,分享图片,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自助旅游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将美景定格在一瞬间,风景摄影家很多就是自助旅游爱好者。

3自助旅游的负面影响

3.1自助旅游和文化保护

自助旅游者到异文化状态中去体验的旅游行为,使得地方旅游、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兴旺。但是,也有形形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由于变为旅游商品从文化意义上已经丧失其原有的内涵。在有些地方,民族形式被当作“地方文化色彩”搬上舞台,游客通过付费来观看表演,民族文化的真实性逐渐的丧失,表演者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也变得冷漠。文化问题受到侵蚀,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商品化的过程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带来冲击。

3.2自助旅游市场的管理难度

由于自助旅游的不可控制性,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和目的地政府的有效控制,自助旅游者常常落脚的经济型酒店的盈利能力被削弱,因为家庭旅馆等小业主将压低市场价格以获取短期利润,导致整个旅馆业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参差不齐的家庭旅馆质量也将影响客人出游体验,有很多自助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会随之下降。

3.3损失内需的出境自助旅游

出境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内需损失,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33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为4711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257亿美元,旅游业对内需的总贡献为6844亿元。2004年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对内需贡献的一半。在我国内需即消费不足的状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需要继续发展国民旅游来扩大内需。近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有时甚至下降到7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在80~90%。4说明我们内需依然不足,再继续发展出境旅游的话意味着扩大其他国家的内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本应利用我们的服务多赚取外汇,但实际上我们却大量进口服务,继续发展出境旅游,将造成服务项目的更大逆差,所以,从经济平衡角度,发展出境游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暂不能提倡出境旅游,尤其是富有阶层的出境自助游。

参考文献:

[1]易晓春.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J].编辑学刊.2004,(6):22

[2]TheWeekendMagazine,Oct.P14,2003

[3]记者万国春中国旅游信息报.2006年6月12日

[4]舒伯阳.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33

[5]石洪斌.旅游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龙斌.驾车自助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35-39

[7]陈俊鸿,宋军,王会斌.论城市的自助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1998,(1)

[8]吴巧新.长江三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1)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市场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旅游业者对高校教师的旅游需求缺乏深入认识。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市场和高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彭丹,2005年,陈同庆、李凡,2007年),但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对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形成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企业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社会风情为主。

2.积极响应国家假日改革办法,积极开发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增加短线出游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青睐于历史、人文景观,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重短线游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针对广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高校教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高校教师对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考虑到高校老师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并促进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勇:高等院校旅游客源市场浅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6):86-90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3篇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 动态消费 模式

旅游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消费模式是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反映既是个体的消费方式,也是群体的消费特征,是一定时期旅游消费的综合体现(龙江智等,2012)。本文研究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式描述的是适合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的过程。通过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在探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从旅游者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现代消费需求几个相关因素入手,综合考虑时间、环境、表现形式及旅游者心理,将旅游消费行为分为静态消费和动态消费两种模式(林增学,1999),如图1、图2所示。

旅游静态消费是在不考虑消费行为的过程和变化的基础上,对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方式的各种因子和消费行为本身的状态进行的分析。

旅游动态消费模式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到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一消费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进而作为信息重新反馈影响旅游者,即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前期消费行为的影响,而本期消费行为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从而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旅游动态消费模式是整体把握了旅游消费行为的概况和规律,它不仅仅是“购买决策过程”,而是基于传统的“E-K-B模式”消费行为理论,结合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变量和指标,并关注于“整个行为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动态消费行为理论体系

为了应对个体的旅游行为的转变,景区必须超越现在自身的功能,提供体验上的竞争,即由功能型的跟随经营向情感型的引领经营导向转变,从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出发,开发符合需求的产品,而核心就是创意化、服务化、娱乐化。

对旅游者而言,景区优良的原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多元文化的“境界”以及优质的服务产品将影响和改变旅游者旧有的被动消费习惯。对消费的旅游产品而言,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转移性以及生产交换消费的同一性,旅游消费在旅游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性尤为突出,对旅游消费及消费效果评价具有更重要意义(钱林晓,2000)。可以看出,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建立“旅游消费信息收集―决定旅游消费购买―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效果评价―再次消费可能性”的动态理论研究体系,充分重视旅游消费效果评价,才能让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指导旅游经营者改进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游客的重购率,真正形成再次消费的良性循环(李小芳,2008),如图3所示。

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主动消费的形成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的丰裕程度、旅游消费技术的完备程度、旅游产品信息的完全性程度是影响其消费控制权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产品供给越丰裕、旅游者所掌握的消费技术越完备、旅游产品信息越充分,则旅游者所拥有的消费控制权越巩固,主动消费的意愿越强。旅游者通过自由选择找到符合自身目的的丰富、个性化需求时,就形成了主动消费,即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旅游,并通过旅游产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旅游消费行为。

(二)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对象

主动消费是基于好奇心,为了得到愉快而进行旅行,而旅游者的消费对象就是能够激发人们产生猎奇心理,诱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进行旅游活动并获得身心享受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称。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对象就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主动消费的消费主体

主动消费是每个旅游者的潜在需求,旅游者是构成旅游主动消费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消费活动就无法实现。

(四)旅游主动消费实现的方法

从景区角度来说,景区的刺激会对旅游者消费前的选择产生大的影响,目的地负责传送信息,以高质量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赢得旅游者信赖,才能促成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者需要识别搜寻信息,只要能达到自身的满意程度,就能激发主动消费的良性循环,这也为旅游者的选择提供了良好途径。

旅游动态消费对旅游格局演变的影响

(一)推动旅游产业空间集聚

由于旅游动态消费的不断细分和复杂化,其市场范围和结构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划分。同时,旅游动态消费需求的个性化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也促进了旅游企业经营策略的转变,促使其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有特色的小集聚区,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随着旅游消费经历的丰富,旅游动态消费正在向综合性发展,旅游者期待综合型旅游地和旅游活动项目,享受规模性的旅游体验,旅游动态消费的这种变化会引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旅游企业根据这些变化选择更加优越的区位和更加合适的合作者,这也成为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主要动力。

(二)逐步完成旅游方式从单一观光到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而旅游动态消费是一个变化的消费行为过程,需要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心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因此,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即从“观光式旅游”成长为“体验式旅游”,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变为观光休闲旅游并重,实现旅游方式的国际化,达到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三)实现旅游经济模式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静态的“门票经济”是旅游市场初期发展的表现,以观光为导向的旅游选择门票这种直观的经营回报方式,助推了门票经济的发展。而旅游动态消费追求的是以品牌为导向的综合服务,也许旅游全程没有出现一张景区门票,但游客的花费可能大大超出景区门票的支出,与此同时,游客也获得了门票经济条件下无法获得的满意游程。因此,旅游动态消费实现了旅游经济模式从静态“门票经济”向动态“产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以休闲度假为背景和重心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充分满足了游客的心身愉悦和体现了精神价值的旅游方式,也形成了良好的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动态消费的优化方案

(一)基于精神和价值观诉求建设的旅游品牌

由于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消费心理呈现动态游移的变化特点,因而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诉求必须紧跟旅游者的购买偏好,旅游品牌的诉求策略和消费心理的动态变化相结合,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迎合细分市场的消费心理,发挥品牌文化层面的促销作用,同时旅游品牌的诉求策略应立足于旅游消费市场博弈的长期动态性,避免短期行为。

(二)实现旅游者与相关企业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旅游方式是单一的、缺乏互动的,旅游者只能被迫接受,只有实现旅游者与相关企业的互动交流,才能使旅游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消费行为获得释放。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景点、酒店、交通等,由旅行社进行报价反馈,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验设计旅游线路,使自身参与到品牌运作的整个过程,最终达到脱离过于规范化与程式化的出游方式。

(三)打造独特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景区发展模式升级和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实现多功能、多业态的旅游项目集聚,推动区域旅游从景区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全力打造河北省旅游综合体建设,才能形成旅游动态消费的良性循环。

(四)塑造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意境美

旅游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旅游消费行为,是实现旅游动态消费的一种有效途径。旅游业必须转换思路,创新服务,集合多种感官刺激,调动旅客的参与性,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与价值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动态消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旅游消费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且逐步推动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旅游消费中带有很强的被动性,因此需要适度转变旅游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旅游消费模式,推动我国旅游消费结构的完善。旅游动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是一个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的研究过程,本文关注的只是现阶段的旅游市场状况,随着旅游消费行为观念的良性培育,旅游动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条件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朱莹.文化与自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杨丽萍.我国消费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

4.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1997,12(1)

5.娄世娣.旅游动机及其激发[J].经济经纬,2002(1)

6.李舟.深圳华侨城2000年游客调查分析研究―兼析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J].旅游学刊,2001,16(1)

7.郭亚军.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2(4)

8.龙江智,李恒云.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

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民收入;交通条件;旅游设施;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国内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与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居民用于旅游消费的金额同比上涨28.6%。与此同时,近两年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稳增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增长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所以本文对影响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很有时代意义。

一、中国旅游消费函数的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和变量的引入

消费函数是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这一词最早见于凯恩斯(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关于消费理论,目前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关于旅游消费,从理论上看,我们还应考虑其他许多变量,本文中引入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国民收入,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其静态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log(trct)=a0+a1log(agencyt)+a2log(traint)+a3log(gdpt)+ut

其中trct表示t期的旅游消费数额,agencyt表示t期的旅行社个数,traint表示t期的铁路运营总里程,gdpt表示t期的国民收入,ut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文采用1995-2014年的相关年度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其中用GDP来代表国民收入,铁路运营总里程数表明当前的交通条件,旅行社的个数代表相应的服务设施建设程度。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中通过单位根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发现旅游消费、铁路运营里程数、国民收入这三个时间序列为二阶单整I(2),旅行社个数为一阶单整I(1),对相关变量分别进行一、二阶差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为了便于表示,将差分处理后的数据仍然分别表示为log(trct)、log(agencyt)、log(traint)和log(gdpt)。

3.模型的估计暨实证研究

用1995-2014年经过处理后的平稳数据,经过eviews的OLS回归,可得到估计的回归方程:

log(trct)=-4.596+0.149log(agencyt)+2.63log(traint)+0.531log(gdpt)

(0.544) (0.126) (0.402) (0.199)

n=18,R2=0,989

估计的回归方程表明:铁路运营里程和国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都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旅行社的个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旅行社个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log(agencyt)前的系数表明旅行社个数每上升1%,旅游消费就会上升0.149%,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旅行社个数的上升对旅游消费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故我国逐年上升的旅游消费是受到旅游行业旅行社数目增加的影响的。log(traint)前的系数表明铁路运营里程数每上升1%,旅游消费会上升2.63%,即铁路运营里程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不论在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都是十分显著的。反观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投入修建高铁这一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log(gdpt)前的系数表明国民收入每上升1%,旅游消费会上升0.531%,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家门,进行旅游消费。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考察影响旅游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构建了中国旅游消费模型,实证研究了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本文中的模型显示对旅游消费影响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为国民收入。此外,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显示,前一期的旅游消费对当期的旅游消费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尽快完善交通网络。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因交通闭塞难以发展旅游业的潜在景区。而本文中的模型表明,交通条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进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现阶段,在有些比较闭塞的地区旅行社并不是很普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人们宣传旅游,激发人们内心的渴望,才会带动需求,从而有更多的旅游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忆.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消费 居民收入 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一)旅游消费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下的定义是: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是基于建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需要而做的技术性定义。我国不少学者也对旅游消费下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明义(1998)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总和。从类别的角度强调了旅游产品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特征,旅游消费被看成一种消费的总和,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结果。林南枝、陶汉军(2000)指出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为和活动。从社会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产品的行为和活动,侧重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过程。邹树梅(2001)指出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而对各种产品、劳务使用和消耗的行为与过程。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又把旅游产品分为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而且强调旅游消费不但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个过程。宁士敏(2003)指出旅游消费是指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环境和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行、住、吃、游、购、娱等旅游客体的购买、享用和体验过程的支出(收入)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了消费目的、性质和层次;指出消费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与一般消费存在共性,体现了消费主体、客体和介体在同一个时空。从资金开支角度指出了旅游消费是购买旅游客体所支出的(货币)总和。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定义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旅游消费是消费者的社会角色转变为特定的“旅游者”时发生的消费,强调旅游消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全部旅游产品所产生的花费。因此,旅游消费既是社会现象又是经济现象还是文化现象。

(二)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

Balaguer研究了西班牙旅游对其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并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旅游对总体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影响,并提出了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Balaguer J,Cantavalla-Jorda M,2002)国内学者通过对我国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也认为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张晨,2009;张丽峰,2008)

Chi-OK Oh对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说提出了质疑,指出西班牙之所以符合旅游业主导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西班牙旅游收入占到本国GDP的5.9%左右,而韩国却不符合上述理论假说,经过检验发现韩国则是一种经济带动旅游业增长的相反模式,其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Chi-OK Oh,2005)国内大部分学者通过对经济增长和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进行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认为,国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武春友,谢风媛,全华,2009;吴国新,2003;刘长生,简玉峰,2008)

二、实证分析

(一)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内旅游花费及收入情况

由上述数据和趋势图可见,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在旅游这一项消费上都是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消费差距明显的特点不难看出,且差距成增大趋势,这与我国多年以来的经济二元性有关。所以在分析旅游消费这一问题上,要将农村与城镇分别研究。

由上述数据和趋势图可见,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都是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收入差距明显的特点不难看出,且差距成增大趋势。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上述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存在着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均旅游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分别存在着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不存在明确的双向因果关系。

(四)结论

城镇居民自发性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为547.73元,农村居民自发性旅游消费为-560.13元。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进行国内旅游消费,旅游消费对他们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与人均国内旅游花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则会有0.018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国内旅游消费会有97.66%。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旅游业发展

综上结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旅游消费的基础,所以增加工资、减税、补贴等有效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措施的实施是增加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也存在这长期稳定关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也是促进农村居民将收入用于旅游的一项措施。目前,我国居民已经基本能保证温饱,当收入提高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支出要高于用于吃穿等的增加支出,所以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应保证旅游消费的持续增加,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才能带动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有条件发展为我国核心产业。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带动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我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业相对于工业等产业低碳环保。我国可以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核心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市和农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加都是人均收入的格兰杰原因。这就说明,旅游花费的增加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

在2008年,杭州、广东、洛阳、南京、北京、菏泽、湖南分别先后发放了各种形式的旅游消费券。对于旅游消费券的发放,各方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我看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偏低,所以增加收入对于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所以发放消费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在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当有效规范景点门票、餐饮、住宿等相关价格,不能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旅游消费属于经验性消费,一旦消费者体验到的不是美景与文化,而是上当与被宰,口口相传,旅游消费券就成了废纸。旅游是高雅的文化消费,带有社会公益性质。鼓励公民出游,既是文化享受,也是感悟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能激发老百姓的爱国情怀,因此,在控制规范景区的同时,政府补贴旅游,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周文丽、李世平,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0(5).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建设,逐步由“短缺经济”时代转向“过剩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旅游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二、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居民消费,从宏观的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从属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对经济增长具有与一般消费相同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认为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总量主要从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导致旅游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诱发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带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消费结构变动也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动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动,使从业人员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旅游日益兴盛。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两个方面对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2004-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特殊年份以外,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旅游消费支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国内游客人数来看,由2004年的1102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3262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2.8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人数从2004年的459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18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8.93%;农村居民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643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07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5.86%。从旅游总花费来看,由2004年的4710.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276.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6.54亿。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从2004年的3359.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69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3.36亿;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由2004年的135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583.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23.18亿。

(二)2004-2013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

国内游客增长率和旅游消费增长率可以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年国内游客增长率=本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100%(1)

某年旅游消费增长率=本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100%(2)

计算结果见图1、图2所示。

图1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

图2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

图1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变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游客增长率上下波动起伏,有的年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游客增长率相差较大。例如2009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2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1.0%,相差近30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5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8.1%,相差近68个百分点。

图2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旅游消费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显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11年以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以后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8.8%上升到2011年的57.5%,然后又从2011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17.1%;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41.6%,然后又从2011年的41.6%下降到2013年的11.0%。

四、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前文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得知,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接下来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很多衡量指标,而这里将从旅游消费率和旅游消费贡献率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1.旅游消费率分析

国内旅游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某地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强度,也反映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率=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GDP×100%(3)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率=8749.3316751.7×100%=2.8%,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率保持小幅上升态势,波动较小。从2004年的2.9%上升到2013年的4.5%,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

2.旅游消费贡献率分析

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一定时期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量与当期GDP增量的比值。它反映旅游消费需求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旅游消费支出增加量GDP增加量×100%(4)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8749.3-7770.6316751.7-268019.4×100%=2.0%,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3年的6.6%,年平均贡献率为4.45%,即GDP增长的4.45%是由国内旅游消费引起的,但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小。

(二)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消费的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按照旅游消费资料用途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消费结构划分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消费需求,而根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程度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并将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游览归入基本旅游消费,将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归入非基本旅游消费。一般而言,非基本旅游消费被看作是衡量一地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越大,比重提高速度越快,消费总量的增加就越快,旅游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会越大。

1.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餐饮、交通、购物这三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6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66.3%上升到2013年的77.7%,交通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33.7%下降到2013年的22.3%,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2.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交通、购物这两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5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48.8%上升到2013年的71.0%,餐饮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51.2%下降到2013年的29.0%,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居民非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结构要高于城镇居民。

五、结论

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界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定量研究。理论方面,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构建了国内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方面,在全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消费总量和旅游消费结构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3.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乙烯维护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1,4(4):35-42.

[2] 张丽峰,柳彬德.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5):81-85.

[3] 李一伟,夏林根.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旅游科学,2004,18(2):30-32.

[4] 郑群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2):9-14.

[5] 顾雅清.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J].商业时代,2009,(3):102-103.

[6] 王文瑞.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基本特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4):120-12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内旅游;消费结构;ELES模型;边际消费倾向;弹性

1 引言

近年来,如何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成为旅游学者关注的焦点。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应重视对其消费问题的研究,而消费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当前国内旅游消费的水平和层次,而且对于了解消费结构的内部差异、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趋势、调整旅游产品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从而拓展消费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或具体区域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影响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并提出对策。这些研究都仅局限于对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比照国外经验数据进行理论解释。从经济学视角,利用数理模型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零星几篇,而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认为,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将有利于深化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问题的认识,并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切实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理论为指导,利用2002-2008年的数据,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投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价格弹性四个方面对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按照其不同用途,旅游消费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需求的消费。按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

基本旅游消费是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且基本稳定的消费,如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方面的消费;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在购物、娱乐、通讯、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依据历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本文将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划分为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景区游览、邮电通讯、娱乐、购物和其它服务9类(以下简称“9类旅游消费”),以此对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结构进行分析。

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斯通(R.Stone)以Klein和H.Rubin的效用函数为基础,提出了需求函数的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其基本形式如下:

ELES模型是在消费者满足理性假说的假设前提下,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求解消费者支出选择的经济模型,是较为成熟的、被学者们广泛采用来分析消费结构的一种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从而能够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并能较好地将经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具有理论依据强、对数据依赖性小、参数估计容易等优点。

3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3.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利用200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指标选取如下:用各年城镇居民的年总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年总纯收入表示y;用各年城乡居民对长途交通等9类旅游消费的年总消费支出表示PiXi,i=1,2,…,9。

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当年人口计算得出,农村居民的年总纯收入由人均纯收入乘以当年人口计算得出,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年总支出乘以9类旅游消费各自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可分别计算出城乡居民这9类消费的年支出。在历年的《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只分别列出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散客出游的9类旅游花费构成的数据,基于此,本文分别用城镇和农村居民散客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代表各自的包括团体游客在内的总体国内旅游花费构成;其理由是,2002-2008年间,我国城镇的散客国内旅游者占其总体旅游者的比重达80%左右,农村居民的这一比重超过90%,因此,用散客的9类旅游花费的构成代表总体游客的花费构成对考察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太大影响。在本研究中,各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及散客旅游花费构成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3.2各类旅游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增量结构分析

利用EViews 5.0对2002-2008各年城乡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和9类旅游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回归,得到ELES模型中参数ai和bi的估计值(见表1和表2)。表中1,2…,10分别表示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景区游览、娱乐、购物、其它服务和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ti为参数bi的T检验值,R2为判定系数,DIV为自相关检验值。从回归结果看,所有项目对于参数bi的估计值在显著性水平1%的条件下都能通过检验。判定系数R2除城镇居民住宿一项为0.7162和农村居民市内交通一项为0。7793外,其余均大于0.80且多在0.90以上,可见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结合DW值及自相关图和Q值可判断各回归结果均不存在自相关性,说明建立的模型具有代表性,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从表1中bi的计算结果来看,2002-2008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0.0636,即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亿元,会有6.36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在增加的6.36亿元支出中,用于购物的最多,为1.57亿元,其余依次是其它服务1.31亿元、长途交通1.22亿元、餐饮1.07亿元、住宿0.42亿元、景区游览0.34亿元、娱乐0.19亿元、市内交通0.16亿元、邮电通讯0.08亿元。 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315,即,在增加的6.36亿元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中,3.15亿元会用于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占总支出增量的49.53%。

从表2中bi的计算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为0.1174,即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每增加100亿元,就会有11.74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在增加的11.74亿元支出中,用于购物的最多,为3.62亿元,其余为长途交通2.80亿元、其它服务2.76亿元、餐饮1.08亿元、住宿0.59亿元、市内交通0.30亿元、景区游览0.24亿元、邮电通讯0.24亿元、娱乐0.21亿元。其中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673,即,在增加的11.74亿元旅游消费支出中,有6.73亿元会用于非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支出增量的57.3%。

表中bi为根据旅游边际消费倾向计算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边际预算份额,即,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量为1时,9类旅游消费支出增量各自所占比例。其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后将更多地在哪些旅游消费方向上增加支出,即收入增加后的旅游消费投向,又称旅游消费增量结构。该增量结构与旅游消费支出总量结构(旅游花费构成)有所不同(见表3)。如长途交通,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花费支出总量中其比重分别为25.26%和26.76%,但在增量结构中其比重分别为19.18%和23.85%,低于总量结构中的比重,说明当收入增加后,城乡居民未必愿意将更多的钱用于长途交通方面。而购物的增量结构比重高于总量结构比重,说明国内游客购物的欲望较为强烈,如果收入增加,则会将更多的钱用于购物。

非基本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可以反映一国或一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目前在发达国家该项比重达到60%左右。从2002-2008年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来看,购、娱等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近年来逐年上升,城镇居民的该项比重由33.6%上升到42.9%,农村居民的该项比重由44.5%上升到55.2%。从上文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增量结构来看,城乡居民对购物和其它服务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消费投向意愿也较强,说明其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及消费层次在逐渐提高。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非基本消费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娱乐消费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总量结构及增量结构中比重都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基本消费比重的提高,如不加以合理引导,这将会成为制约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尽管购物在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总量结构及增量结构中的比重都高于城镇居民,但鉴于农村居民目前的国内旅游以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所以不能将购物比重作为判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主要标准。

3.3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变化1%时所引起的国内旅游消费量变化的百分比。2002-2008年,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平均为62661.86亿元,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平均为25275.42亿元。根据(8)式计算的各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交通、住宿等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除餐饮外均小于1,而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收入变化对城镇居民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影响较大,而对基本旅游消费的影响不大,即,城镇居民收入发生一定量的增减变化只会引起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部分的需求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农村居民的9类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富有弹性,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发生一定量的增减变化会引起各类旅游消费品需求量发生较大程度的增减变化。农村居民各类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普遍大于城镇居民,说明收入变化对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

3.4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产品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量的变化。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有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两种,后者又称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对其它旅游产品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程度。根据(9)、(10)式计算的9类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如表5、表6所示。从表5、表6可以看出,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较大,互价格弹性系数较小,即,各类旅游消费品的需求量受其自身价格的影响较大,受其它旅游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较小。

从自价格弹性来看,城镇居民除餐饮以外的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缺乏弹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均大于1,富有弹性;说明价格变化对城镇居民基本旅游消费的需求量影响不大而对其非基本旅游消费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农村居民各类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基本旅游消费品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引起其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变化。

从互价格弹性来看,城乡居民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互价格弹性系数均小于1,缺乏弹性,即各类需求受其它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较小。相比而言,农村居民对购物、其它服务及长途交通的需求量受到其它各类旅游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略大。就一次完整的旅游消费过程而言,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具有消费需求上的互补性,但从收入及预算的角度考虑,各要素之间又存在消费支出上的替代性。表5和表6中互价格弹性系数的正负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这种互补与替代关系。农村居民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互价格弹性均为正,说明各类消费需求间存在替代性。这与现实状况是吻合的。农村居民受预算约束较大,在一次旅游消费过程中,各类支出会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即某一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其自身的和其它消费品的需求量下降或上升。城镇居民的食、住、行、游等基本消费需求之间、基本消费需求与非基本消费需求之间互价格弹性为负,具有互补性;而各类非基本消费需求间互价格弹性为正,具有替代性。即,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某一基本消费需求的上升会引起其它基本消费及非基本消费需求量的上升,但受预算约束,非基本消费需求之间会出现支出比重的此消彼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

(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636和0.1174,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即,同样增加100亿元收入,农村居民会多拿出5.42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城镇居民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开始将眼光投向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消费倾向出现小幅下降,因此针对城镇居民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产品,提高现有旅游产品质量;而针对农村居民来说,国内旅游才刚刚起步,旅游倾向逐年上升,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作用更大。

(2)食、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在总量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非基本旅游消费在增量结构中的比重均高于总量结构中的比重,且购物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增量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最高,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提高旅游购物品的质量,加大购物品的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非基本消费中,城乡居民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均较小,因此,要研究游客的娱乐消费需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根据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娱乐产品,刺激游客的娱乐消费。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发展;居民消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20—0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77元增长到2008年的20541.4元;人均国内消费水平由184元增长到8183元,增长趋势明显。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期,节能减排与效率优先成为关键因素…。从整个产业结构变迁角度考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有的特殊行业性质与发展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要素。在此背景下,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一步提升旅游深化程度,以此推动国内居民消费水平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并具有动态持续性。由于区域经济增长结构的差异性,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脉冲响应和长期协整关系意味着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也存在着地域性。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引起旅游资本要素的区域流动,而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则带来地区财富的持续积累,两者共同影响整体旅游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资本要素配置的交叉循环流动形成“新钱”来构建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传导机制。就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旅游活动即是一种显性的居民消费活动,不同的旅游需求层次结构对旅游消费水平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旅游者在目的地所进行的旅游消费活动具有延展性,旅游消费体系通过多个产业部门的相互合作扩大了旅游消费面,同时也增加了目的地旅游消费行为的复杂性。相关理论研究表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旅游消费、地区收入增加和动态持续效应是旅游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缘由。特别地,由于旅游发展能够增加目的地居民的福利效应,并且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这意味着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同时具有经济社会价值属性。由此,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鲜有文献对二者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事实上,旅游发展与居民消费同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先验理论认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高贡献率,从而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从旅游发展深层次上分析,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如同有形贸易品的国内出口,地区财富增加对汇率造成上升压力,进而影响到本地区商品价格水平,所以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创新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我国分省面板的旅游发展指标数据,从整体上分别实证检验了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旅游发展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的效应差异。

二、理论分析

(一)旅游需求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具有生成机制

旅游需求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时的必然表现,由最初的旅游动机上升为旅游需求,并最终转化为现实消费活动的旅游决策过程也体现出了居民对收入与消费的理性认知。旅游需求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的生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冲动、行为选择和场所依赖。具体解释为以下4点:①旅游需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居民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能力程度,旅游需求强烈程度反映了居民目的地消费水平的高低。②旅游需求结构的复杂性意味着居民目的地旅游消费行为的偏好与多样性,差异化的旅游消费行为选择共同构成了居民目的地旅游消费网络,拓宽了旅游消费面。③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消费效用会产生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依赖,旅游忠诚度的后效行为推动了居民目的地的旅游消费惯性。例如,旅游者对目的地所具有的重游动机所激发的重复旅游行为,必然对居民目的地消费产生影响。④根据产业变迁结构理论的恩格尔法则,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会更多地消费收入弹性比较高的产品。旅游产品作为一种体验产品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属性,更能成为居民消费的身份象征,所以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收入弹性呈一定正比关系。

(二)旅游收入在旅游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中具有协调功能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贵州旅游;描述分析; 国内旅游; 国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72-02

1 国内部分

自1997年1月贵州省将旅游业正式纳入支柱产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及人数攀升,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2.54倍,经过十年发展,至2006年底,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9亿,比1997年翻了十二番还多。在旅游人数方面,1997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50万人次,发展为1850万人次,2006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4715.75万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2.15%。历年具体增长率如下:

2 国际部分

贵州旅游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许多的海外游客,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主要由港澳台同胞及华侨、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游客三部分组成。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按照贵州统计年鉴中数据的统计口径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台湾同胞三个部分。虽然贵州的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相比只占总额的1.29%左右(云南10%左右),但海外游客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外汇收入和潜在的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此对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及客源组成的分析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与国内情况相似,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数及收入有小幅波动外,在其余十年中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具体增长率情况见下表2。

与表2对比发现,由于2003年的非典,对境外旅游的影响尤其明显,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均下降60%以上。由此可见,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在境外旅游方面,虽然贵州省与其它临省相距甚远,但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 通过引入旅游消费结构理论来分析国际市场的问题

3.1 理论提出

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分类由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修订版《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讲到:“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列出两个不同的划分:(1)从游客所购买的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用途出发,旅游消费可分为行、住、游、食、娱、购等几个方面的消费。(2)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出发,可以把旅游消费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3.2 实际应用

本文以2006年贵州省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进行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如上图所示,属于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方面消费占69%以上,比重很大。相对应的非基本旅游消费部分即娱乐,邮电通讯,其它服务,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小,且易发生变动。具体变化情况请见图2及图3。

从直观上来看,上面环形图反映出近三年外汇收入构成变化的情况,其中长途交通费用在整个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38%降至2005年的35%,至2006年的33%,而游览费用及住宿费用所占比重则均是逐年上升(分别由2004,2005年的4%升至2006年的8%,住宿由2004年的18%升至2006年的22%)。

而从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这个分类出发,我们发现,属前者范围的项目(如图中所示的长途交通、游览、住宿)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呈规律性,相对稳定,而属后者范围内的项目(如:餐饮、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及其它服务)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在近三年变化中出现波动,相对不稳定。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后几项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如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项目不是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且弹性较大。

在过去这11年中,无论是来黔境外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支出还是逗留天数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平均每人逗留天数为2.17天,平均每人天消费支出为160.83美元。

近三年(即2004、2005、2006年)外国人、港澳、中国台湾同胞人数均呈上升态势,而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环比增长分别达20.19%,14.88%。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其中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每年来贵州欣赏风景的台湾游客达7万多。

4 结论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从1996年至2006年,贵州旅游在国内游客及收入方面,增势强劲,增长率平均在50.32%以上,而国际收入均增长率为21.08%,相对较弱。此外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影响极大。在对贵州省旅游外汇收入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稳定,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在对来黔境外人员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5 存在不足

由于本人水平、经历及时间有限,所做的分析过于浅显,没能对相应各方面加以深入分析。如:国内游客、国际游客群体的组成、来黔目的等,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预测;境外游客近十年人均消费日支出及逗留天数均未显著增加的原因;及针对外汇收入各组成部分,为提高其来黔的消费水平及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旅游相关产业或政府可做出的努力等。在对各年增加率水平进行对比时,均未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反应出真正的实际水平。

6 可做深入研究的方面

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研究。

第一,如与教育产业的关系分析。从旅游群体这个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旅游消费的特殊群体,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人群数量较大,闲暇时间较多,有着强烈的旅游动机,且有多元化的经济来源,因而其出游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目前,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对贵州三个产业的影响分析。研究旅游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也可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研究贵州旅游对贵州经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01-03

1引言

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消费等,是指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物质以及服务的消费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706亿元。目前我国已进行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的投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的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24%增长到了2011年的11.70%,对我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健。在“十二五”规划、十报告中以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并且不同程度的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国内学者运用向计量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直接、长期的作用,指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是长期均衡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的食宿、活动设施和关注点等因素对旅游绩效有重要影响。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切入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从政府、市场、居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旅游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等的重要意义。

2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上,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在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引导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这也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就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产出效应来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交通、通讯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同时引致经济增长的“继发效应”。旅游消费的增长能够有效的吸纳我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的,劳动的产出弹性大,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因此就业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有助于发挥扩大内需的乘数作用,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且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产生新的消费群体、拓展消费空间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使旅游消费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图1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的基础之上,促使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因此,对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数量、提升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消费富民、进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消费更加完善的发展,最终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及方法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lny=α+βlnx+ε(1)

lny=α+βlnx+γlnz+ε(2)

lnx=λ+μlny+δ(3)

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为x,控制变量为z(z1、z2、z3、z4、z5)。

我们在确定模型(1)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z1、z2、z3、z4、z5,分别进行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回归估计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模型(2),以检验现实中多重因素影响下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1),(3)反映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3.2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赵磊和全华(2008)用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来衡量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y,以国内游客的旅游总花费(Tourism Expenditure)作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TC、即解释变量x。为了全面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还选择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总额、净出口额、财政支出、劳动力(年底就业人员数)、科技因素(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z1、z2、z3、z4、z5。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lnx= 1.1651lny-5.4662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模型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x对y的弹性为0.8316,即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316%,这是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量化值,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亮点。

在依次加入投资、净出口这些控制变量后,得到模型2、3,相较于模型1,旅游消费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而旅游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速快于消费总额的增速,虽与投资弹性系数相比较低,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增长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入财政支出这一控制变量后,我们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大于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较高,而此结果进一步体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熊皮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我们继续加入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5、6。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消费仍对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与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相一致。

通过多重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一直为正值,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相比较,可以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同时,为了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到y对x的弹性为1.1651,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165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量化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消费还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诱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拓展旅游产业链。此外,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通过调整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渠道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距大等弊端,我国经济对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消费政策的创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在消费的领域内,旅游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旅游消费的主体对象就是居民,只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完善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能力和驱动力。通过挖掘新的旅游景区,加大投资总额,完善旅游的观光、休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然与文化体系融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别推动各群体的旅游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旅游消费有更强烈的需求与欲望,可以通过推广国民休闲计划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学生、退休群体,可以通过免门票、半票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并扩大旅游消费流量。同时,要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通过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来带动农村旅游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城乡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催生更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庆广.旅游消费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效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8):1518.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二元结构;差异

一、消费主体的二元结构

旅游消费主体即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两个条件:消费主体的可支付能力;消费主体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中外二元

入境游与国内游市场消费的旅游者构成了旅游消费主体的中外二元,即国内游客与外国游客。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游人数与收入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国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外二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消费能力的差异。即经济水平的差距是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而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民消费能力还十分有限。通过表1所示,这几年间的中外二元主体的人均消费比较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消费偏好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方旅游消费观念的不同。从传统观念来说,中国人的说法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且这种远游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而是游学交友。现代那种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式的旅游则普遍被认为是不求上进,浪费钱财的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在比较富裕的今天,旅游也多少让人有奢华之感。而西方人则把旅游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两者的不同虽有经济条件的差异,但中西方对旅游消费的不同认识是更本质的原因。

3、消费内容的差异。这主要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作为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上,还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实施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文化是有关差异性的,特别是在以服务为主体的旅游消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举例来说,中国的东道主往往忽视游客的期望,他们陪同客人去所有的地方,给客人安排非常紧凑的路线,而没有给客人留下私自体验中国生活方式的机会,但中国的东道主相信他们这种做法是向其宾客表示了殷勤的礼貌。但是对美国的旅游者而言,这种热情好客却可能被视为一种侵犯和缺乏信任。这种消费方式是他们所不喜欢的,当然也就不会选择这种旅游消费。

(二)城乡二元

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两种生产方式与产业部门的差异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人们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明显差异,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用于基本生活资料以外的消费很少,所以就很少有人选择他们看来是奢侈品的旅游;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需要就愈加明显,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旅游这种休闲方式。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有8亿多农村人口而城镇居民只有4亿多的中国,城镇居民的出游比例以及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且不说农民的旅游动机还大都是以探亲访友、购物、宗教活动和观光为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民收入偏低,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产品两个环节,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成为旅游者也可作为旅游产业是否成为发达产业的标志。

意识到消费主体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各个主体市场的消费潜力,更好地细分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如低消费、中等消费、豪华消费)。

二、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高品位旅游资源和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旅游消费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必备条件。旅游消费环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环境条件、卫生设施、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还包括一整套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及以此支撑的旅游市场。人们出门旅游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一个清新、舒适、安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城乡二元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最主要的消费环境,由此形成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两大主要旅游形式。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接待条件的差异。城市往往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交通的枢纽,聚集着大量商业、金融、工业以及生产服务的设施。如高档的酒店,各式交通工具,方便的通讯设施……所以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接待能力和条件最好的地区;而乡村是区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各种服务设施较少,档次也不高。而且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故与城市接待条件形成明显差异。

2、游览内容的差异。城市旅游在内容上是以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所提供的服务为主题,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资源为主要内容,旅游者的原始动机多是对宁静田园生活和美好乡间环境的双重回归。

3、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人口和较强的消费能力,物价相对较高,往往是城市越发达物价也就越高。正所谓“京城米贵”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农村无论是在旅游实物产品还是在劳动力上都是比较廉价的,由此也造成了城乡二元消费环境的消费水平差异。

(二)中外二元

国内游和出境游构成了旅游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与消费水平上。

首先,由于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很多人会把出国旅游看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身处异国他乡会在心理上产生陌生和不安全感,因为对当地的很多信息不了解,又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如果发生带有强迫性的旅游消费,就常常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其次,出境游客一般不会在旅游花费上含糊。中国游客出国后往往都会大量消费,平均每日1千多美元。2003年中国的旅游业支出达到152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10。考虑到大约目前只有2%的中国人出国旅行,这数目充其量也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游客看上去好像比较偏好价格上有竞争力的机票和住宿配套,但只要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他们就会将绝大部分的人民币花在购物(71%)、娱乐(13%)和观光(11.6%)上。中国富豪的境外奢侈消费也是早有耳闻的。日前安利万人团赴台旅游消费逾6亿新台币,游客声称“钱不是问题”。

意识到消费环境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各个消费环境的特点,建立相配套的体制体系来构建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使游客的旅游消费物有所值、满意超值。

三、消费对象的服务与实物二元

(一)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

实物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有形产品,如住宿用品、餐饮用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实物消费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生理需求,当然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得到需要和满足。服务消费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服务,如饭店服务、导游服务、交通服务、餐饮服务等。它是旅游消费的重要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贯穿整个旅游活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消费属层次较高的精神性消费,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旅游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二)二者的时空统一性

旅游消费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是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统一。人们对餐饮用品的消费必然伴随着餐饮服务,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购买服务也在同时进行,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常常相伴发生,所以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同时得到满足时旅游消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常常存在着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第一、二产业占优势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认识到消费对象二元的差异性及时空统一性,可以提高旅游从业者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消费价值、顾客旅游满意度,影响顾客旅游行为意向。同时也可以全面分析人们的旅游消费状况,合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劳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组织旅游需求导致旅游行为与消费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这时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行为与旅游效果都与组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组织的旅游需求极易导致消费行为和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首先,组织旅游一般会以组织的需求即工作任务为主,个人的需求只是一个附属物,并不占主要地位甚至是不予考虑。所以组织旅游不会满足组织中所有人的旅游需要,这就会导致个人和组织的旅游目的不一定一致,产生二元。

其次,组织旅游中是个人代表组织实施了旅游行为。

最后,旅游效果方面。如某人被公司派去上海出差,他代表组织实施这个旅游行为。假如他正好有去上海旅游的需求,那么这个人与组织的旅游需求一致,个人与组织的旅游效果都会很好,达到一致。如果这人多次去过上海,或者并不喜欢这个城市,则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不一致,个人的旅游效果不好,就会导致在旅游效果方面产生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旅游,它的食宿消费通常是由企业或者别的单位公费支付,那么个人游客就不会对价格很敏感,而且可以在购物和消遣上花费更多的钱。所以公务旅游是一种很有消费潜力的旅游形式。由于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很难人为达到一致,那么就要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比如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娱乐设施,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强化城市的整体形象,以此来吸引公务旅游者增加旅游消费。

从旅游消费中的二元结构出发来分析旅游消费,意识到二元的差异性,是对旅游消费理论的进一步探索,目的是有助于指导实践,达到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8(5).

2、沙绍举.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7).

4、田里.旅游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6.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本文旨在对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新构想,以期对规范旅游市场和实现旅游市场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谐化有所裨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诚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基本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会使旅游业得不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以创建和谐旅游为基点,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若干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内对旅游者的界定,通常认为“旅游者是指离开常驻地到异地,时间不超过一年,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或其他形式旅游活动的人”。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费活动。因此作为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具有旅游者的特性外,还具有消费者的特性。旅游消费者从法律本质上讲就是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由此,本文认为旅游消费者是指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服务,满足旅游需求的人。

旅游消费者权益是指受国家旅游法律、法规或有关制度所保护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旅游者的权利或利益。具体而言,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二是知情权,即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对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三是自主选择权,即旅游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者。四是公平交易权,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获得公平交易条件和公平交易结果的权利。五是获得赔偿权,即旅游消费者因接受旅游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六是受尊重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旅游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2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构建和谐旅游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与和谐旅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旅游,和谐旅游又是推动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不可否认,侵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便是旅游不和谐的声音之一。它不仅阻碍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旅游的构建。因此,构建和谐旅游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和谐旅游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旅游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的旅游经历来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会影响旅游消费者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甚至会激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这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和谐旅游的构建更是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旅游业只有向旅游消费者提供高质、优效的服务,把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其工作的首要目标,理顺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以旅游消费者为本

所谓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到旅游消费法律关系中,就是要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把旅游消费者放在旅游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上来,通过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必将打击其出游的积极性,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只有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3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导致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立法的原因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性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这些通用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较多,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具体规定旅游业的相关权利义务,难以解决旅游纠纷中的矛盾,进而体现对旅游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另一种是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包括《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但由于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在司法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较,我国旅游立法表现得相对滞后,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这不仅不利于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旅游执法的原因

我国旅游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即旅游局或旅委会);二是国家、省、地市三级旅游质监所,个别旅游业发达的县级旅游局也成立了质监所,经过授权取得了行政执法权;三是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或旅游监察大队,从公安、工商、旅游、物价、交通、文化等部门抽调人员,采取委托授权、集中办公、统一行动的方式执法。

目前,我国旅游行政执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些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和旅游相关法规不熟悉,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结果不公正等现象。二是旅游执法经费欠缺。目前旅游执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旅行社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存款利息的一部分,经费的不足影响着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执法工作。

3.3 旅游消费者的原因

旅游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旅游消费者在出游前,没有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选择哪些救济途径来维权;等等。由于旅游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差,导致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不能积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完善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4.1 完善旅游立法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与强大的旅游经营者相比较,旅游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法律的天平应当向弱者倾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纷纷制定了旅游基本法。而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基本法,在立法上只是效力较低的旅游法规、规章和一些通用的法律法规,这不符合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旅游基本法,对旅游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完善旅游专项立法,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增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合同法》中实现旅游合同的有名化。通过建立完善旅游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对此立法部门应有足够认识。

4.2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是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多形式的执法渠道。如加强对旅游投诉的受理,提高处理投诉的效率;引导旅游消费者利用消费者协会的渠道来解决纠纷;积极争取参与综合执法、集中处罚权试点等。其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执法要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最后,解决旅游行政执法经费问题。例如设立旅游行政执法专项经费,从物质上保障旅游行政执法的落实。

4.3 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在旅游活动中,当遇到旅行社缩短行程,减少景点,住宿、车辆、用餐标准与合同不符,导游讲解差等问题时,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中不少旅游消费者对上述问题采取了能忍则忍的态度,不清楚如何维权。对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旅游消费者明白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如何避免旅游消费陷阱;了解相关旅游消费维权的时效期限规定,以免延误最佳的维权期限等。其次,旅游消费者也应当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旅游消费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合法旅行社,并同其签订旅游合同;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旅游消费凭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参考文献:

[1]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 要]本文旨在对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新构想,以期对规范旅游市场和实现旅游市场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谐化有所裨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21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诚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基本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会使旅游业得不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以创建和谐旅游为基点,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若干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内对旅游者的界定,通常认为“旅游者是指离开常驻地到异地,时间不超过一年,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或其他形式旅游活动的人”。众所周知,旅游活动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费活动。因此作为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除了具有旅游者的特性外,还具有消费者的特性。旅游消费者从法律本质上讲就是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由此,本文认为旅游消费者是指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服务,满足旅游需求的人。

旅游消费者权益是指受国家旅游法律、法规或有关制度所保护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旅游者的权利或利益。具体而言,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二是知情权,即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对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三是自主选择权,即旅游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者。四是公平交易权,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享有获得公平交易条件和公平交易结果的权利。五是获得赔偿权,即旅游消费者因接受旅游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六是受尊重权,即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旅游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2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构建和谐旅游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与和谐旅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旅游,和谐旅游又是推动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不可否认,侵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便是旅游不和谐的声音之一。它不仅阻碍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旅游的构建。因此,构建和谐旅游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和谐旅游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旅游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的旅游经历来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会影响旅游消费者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甚至会激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这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和谐旅游的构建更是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旅游业只有向旅游消费者提供高质、优效的服务,把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其工作的首要目标,理顺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以旅游消费者为本

所谓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到旅游消费法律关系中,就是要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把旅游消费者放在旅游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上来,通过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必将打击其出游的积极性,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只有以旅游消费者为本,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3 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导致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立法的原因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性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这些通用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较多,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具体规定旅游业的相关权利义务,难以解决旅游纠纷中的矛盾,进而体现对旅游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另一种是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包括《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但由于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在司法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较,我国旅游立法表现得相对滞后,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这不仅不利于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旅游执法的原因

我国旅游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即旅游局或旅委会);二是国家、省、地市三级旅游质监所,个别旅游业发达的县级旅游局也成立了质监所,经过授权取得了行政执法权;三是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或旅游监察大队,从公安、工商、旅游、物价、交通、文化等部门抽调人员,采取委托授权、集中办公、统一行动的方式执法。 转贴于

目前,我国旅游行政执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些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和旅游相关法规不熟悉,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结果不公正等现象。二是旅游执法经费欠缺。目前旅游执法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旅行社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存款利息的一部分,经费的不足影响着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执法工作。

3.3 旅游消费者的原因

旅游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旅游消费维权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旅游消费者在出游前,没有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选择哪些救济途径来维权;等等。由于旅游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差,导致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不能积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完善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议

4.1 完善旅游立法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与强大的旅游经营者相比较,旅游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法律的天平应当向弱者倾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纷纷制定了旅游基本法。而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基本法,在立法上只是效力较低的旅游法规、规章和一些通用的法律法规,这不符合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出台旅游基本法,对旅游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完善旅游专项立法,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增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合同法》中实现旅游合同的有名化。通过建立完善旅游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对此立法部门应有足够认识。

4.2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是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又一重要环节。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多形式的执法渠道。如加强对旅游投诉的受理,提高处理投诉的效率;引导旅游消费者利用消费者协会的渠道来解决纠纷;积极争取参与综合执法、集中处罚权试点等。其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执法要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诉讼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最后,解决旅游行政执法经费问题。例如设立旅游行政执法专项经费,从物质上保障旅游行政执法的落实。

4.3 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在旅游活动中,当遇到旅行社缩短行程,减少景点,住宿、车辆、用餐标准与合同不符,导游讲解差等问题时,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中不少旅游消费者对上述问题采取了能忍则忍的态度,不清楚如何维权。对此,首先要开展旅游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教育,让旅游消费者明白在旅游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如何避免旅游消费陷阱;了解相关旅游消费维权的时效期限规定,以免延误最佳的维权期限等。其次,旅游消费者也应当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旅游消费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合法旅行社,并同其签订旅游合同;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应注意保留旅游消费凭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参考文献

[1]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