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

共享会计论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萌芽于20世纪初,以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作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工作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会计和管理结合起来,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是现代管理科学和方法运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步早,在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条件等种种原因,管理会计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作为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熊磊,2014)。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全覆盖,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共享服务,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有:Quinn(1998)的观点是把共享服务看作一项商业经营;Molle(r1997)指出,共享服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组织实体提供支持,这个实体就是共享服务中心;BryanBergeron(2003)则更多地把共享服务看作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合作战略,其实现途径是将各部分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升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则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流程和技术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将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集中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核心业务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战略支撑等目标(Andersen,1997;Lusk,1999;张瑞君,2010;何瑛、周访,2013)。张瑞君等(2010)认为:FSSC以业务伙伴的形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基于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笔者将财务共享服务总结为:企业(企业集团)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将分散在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一个新建的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统一处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共享服务的财务工作新模式。目前,有关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模式构建探讨、典型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展望,鲜有与会计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相结合研究。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会人员办公、建立高效率且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企业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战略决策等领域,从而加快企业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展。以中兴通讯集团为例,通过十余年在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与创新方面的成功探索,中兴通讯集团建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取消了内部单位的财务部门,选址西安,建立了集团直属、面向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与会计业务、再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不仅实现了会计人员集中化,还逐渐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深入一线业务单位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内部控制等服务,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为集团公司规划、决策支持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实现了大量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转变,集团管理会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计信息化在未来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服务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端(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分离,若要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实现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得依靠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核算业务,还是财务管理、管理决策,都得借助于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网上银行和银企互联系统,此外还包括会计基础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影像管理系统,以及财务辅助系统等。以报账为例,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电子凭证、电子影像)———核算处理(财务核算、电子审批)———资金处理(资金集中、银企直连)———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归档)的全覆盖,可见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报销、支付等重复性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与简单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规避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一)云计算

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自Google前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以来,凭借其具有的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尤其是相对低廉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互联网革命以来IT产业最深刻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将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信息技术再发达,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再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和网络依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和受到各种安全威胁。这些风险和威胁主要表现有: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可能遭到未经授权的查阅访问,甚至被泄露或被篡改,会计信息在客户端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等。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三)机构调整和人员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是对企业进行一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新建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或仍保留机构、但只保留少数会计人员从事对接工作,企业的财务机构将面临大的调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机构调整得当与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岗位的转型成功与否成为能否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能否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来,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着力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一是于2009年4月了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于2010年了基于XBRL国家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三是于2011年9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系统规划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四是于2013年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基础前提:全面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和开展,最终实现创造价值目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存储于电子化介质之上,借助网络往返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两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是要合理确定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企业而言,有的数据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而有些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或是其他保密原因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因此对于此类数据必须依据使用需要设定访问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用户操作不当或用户蓄意为之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泄露或被篡改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加强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加强对用户实时监控,减少人为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三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支持方要从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网络通讯等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二)关键环节: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应用

新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花费较大,鉴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现实,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盲目否定后再另起炉灶,而要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引导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信息整合。例如,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建成ERP系统,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借助ERP系统来收集经营数据并且获得业务支持服务(张庆龙、张春喜,2012)。对于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至少要做到互相兼容。

(三)重要保障: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核算型会计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如何应对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条必然路径。高等学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政府、企业、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协同体系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熊磊,2014),从而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有力支撑: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

企业在依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能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模式。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

(五)未来趋势:拓展云计算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进一步开发会计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并就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会计信息资源的手段和途径。在当今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人造的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对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新经济体制中,国家将主要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则需要掌握真实可靠而又翔实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宏观经济调节在广度上将大大拓宽,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愈来愈强。因此,会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是国家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迫切需要。

2.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便于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地进行企业决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如企业生产决策、成本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都离不开充分可靠的会计信息,并据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总之,企业制度创新与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是趋向于复杂化、大型化和快速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量就越大,依赖程度就越强。

3.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为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共享性的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维护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不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诸如投资者、债权人等投资群体及其他相关使用者的需要,使各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财务变动趋势,以便作出相应决策,从而更好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

4.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丰富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开发方法、方式与手段,开发途径,开发能力,开发综合评价体系等等。5.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也是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积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信息政策的制定,信息法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市场培育,信息理论、信息人员培养以及信息资源开发等。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方面之一。

因此,开发会计信息资源,有利于跟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6.研究会计信息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提高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以及WTO的加入,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各国间的会计信息要进行沟通、交流与协调,否则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将很难全面实现,其结果必然使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也将受到一定影响。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运用方面,无论在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性。因此,进一步开发我国会计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我国会计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会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会计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在起步,会计服务业领域有所拓宽,会计信息市场已初见端倪,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会计信息的供给量与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就会计信息供给量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同时投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对会计信息供给产生了新的不同要求,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将不断出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的供给必须“增容”,以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的发育。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供给却相对表现出一定滞后性。就会计信息供给结构而言,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结构或会计信息模式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结果进行总结,对未来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预测、决策和规划,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未来性之间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的含量不足,这种“窄形会计信息”的存在,表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2.我国目前各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指标繁复,数据不全面,会计处理方法各异,导致综合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困难,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实现,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难以与其他经济信息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

3.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一是会计的抗干扰能力还不强,有些会计人员没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采取逆向选择,违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舞弊行为,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利益。二是由于会计信息生成所依赖的环境如相关制度、法规、准则以及信息本身等客观原因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如信息系统的历史成本偏差、会计改革的弹性偏差、信息的形式偏差等,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会计信息的传递手段比较滞后,会计信息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今天,远距动作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客观上要求加快会计信息传递,提高会计效率,必须普及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中国的会计信息高速公路。但从现实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之不相适应,对于财务软件的开发利用扶持和保护力度也不够,甚至有一些政府机关提出了非常不符合实际的准入制度,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交流空间范围。

5.会计信息市场发育不够健全,信息交易不够规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会计信息市场也正在逐步孕育和发展起来。但在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发育过程中,仍有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市场机构复杂,竞争不规范。既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开展的会计咨询、会计服务、审计查证,也有财务会计咨询机构以及税务机构都可执行类似业务,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企业市场行为和商品质量,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性太强。二是市场价格比较混乱,以回扣招揽业务,以收费低廉吸引顾客的现象十分普遍,回扣率低则5%或10%,高者甚至达50%以上;三是会计信息市场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职权明确的管理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信息价格规范与价格政策以及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分配原则;四是市场主体不够成熟。有些会计咨询服务机构的水平十分有限,不具备设立会计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了一些带有欺骗性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会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手段和途径。

会计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会计信息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生产出更多决策有用的优质会计信息,以满足社会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拓宽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扩大会计信息含量,丰富会计信息资源。首先,从大的框架来看,要改革现行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会计规章制度和核算办法以及管理体制,以使会计工作更有效地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扩大会计信息量,就是要着重解决日益增长的会计需求与传统会计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会计信息高速公路,以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加快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扩大会计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拓宽会计服务领域,以便及时、准确、充分的处理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会计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再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重新构造企业会计信息体系。鉴于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品,因此,新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关键在于财务报告制度的创新。财务报告的创新包括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结构和调整、改造、充实企业财务报表两大基本内容。扩大财务报告信息结构主要有:

一是在揭示有形资产会计信息的同时,重视对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揭示,以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进行企业整体价值及生产能力的评估;

二是展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更新会计信息格局。即形成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企业整体信息与分部信息、总结性信息与预测性引导性信息、核心信息与非核心信息、历史成本计量信息与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格局。调整、改造、充实企业财务报表主要有:一是对现有财务报表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础上,引进资本化价值或现行价值等计量属性加以补充。此外,还应细化报表要素,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全貌。

三是对损益表来说用资产/负债观编制损益表,以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直观信息,用经常与非常的标准划分财务成果层次,以满足投资群体的决策需要。对现金流量表来说,我国1998年开始编制,以后主要是不断改进与完善。为了保证该表在全国范围的统一和企业间可比,建议可通过出台现金流量表实施细则进行。对于附表、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说,应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

四是增设新的财务报表及附表,如增设增值表,以利于经济的全面管理;增设社会责任报表,以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增设预测财务报表,以加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增设有关创新金融工具方面的报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信息需求;增设分部报表,以反映多个企业分部的经济活动情况;增设股东权益变动表,现行成本表,有价证券明细表等,以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四是利用计算机与现代网络技术,编制实时财务报表,以提高报表的时效性。最后、注意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建立“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运转灵便的各级会计信息中心,以统一进行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咨询,以便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开发和利用,保证会计信息优质、可比。

2.努力克服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增强会计的抗干扰能力,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有:一是优化会计工作环境,同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以尽可能克服会计信息因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客观局限;二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会计监督,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保证系统,严明会计纪律,增强会计的抗干扰能力,以避免道德风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Quinn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Reconstruction)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Davenport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Eriks.son等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Sharedknowledgecreationmode1)。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Argyris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Jarvenpaa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Boundedlyrationality),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Retrospective),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Mutualinterdependence),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heoyrofReasonedAc-tion,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Ajzen等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Attitude)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nolTn)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Ajzen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1)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

Bock等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Expectedrewards)、期望关系(Exepctedassoci—ations)、期望贡献(Expectedcontribution)”。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

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

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在知识分类中,Nonaka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Explic—it)与内隐知识(Tacit)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

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Hansen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Likert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Cronbach’d值,各层面的Cronbach’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actorload—ing,FL)、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并共享课程资源。文章以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提出课程开放与共享的几个方面,包括教学理念共享、教学设计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享和学习机会共享,讨论教学资源开发中的指导思想问题、需求分析问题、标准化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放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基础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令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过程,令没有机会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这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利用网络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在线学习资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开放共享课程的现状与思考

大量开放共享课程正在不断涌现,主要由课程作者或教育机构开放课程或在线学习课程。开放课程的受益者主要是学习者,也就是要向学习者开放学习机会,但这并不够,共享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强调得比较多的教学资源共享,实际上只是教学资源公开。公开不等于共享,如果公开的仅仅是教学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将很难使用,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这些资源是根据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设计和开发、需满足怎样的教学设计目标以及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实施教学过程。

目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有效的机制,但是仅有平台和形式还不够,教师和教育机构还需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共享的意义,从机制上保障和促进共享,真正愿意共享课程。同时,开放共享的资源需要标准化,这样便于资源在不同的平台间共享。另外,开放共享还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2 课程开放与共享

2.1 教学理念共享

教学理念共享是课程开放共享的基础与前提。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师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模式等的理解。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纲。

教学理念共享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从事其他专业研究的跨学科人才;课程体系设计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其中,程序设计公共课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的能力。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以技术为手段,鼓励多样化人才发展,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协作学习和共同知识构建,加强实践环节和增强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创新。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和课程资源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2.2 教学设计共享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讲授的线索和逻辑。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的设计、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资源,还包括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设计。同一个教学活动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如听课环节让学习者既可以在实际课堂上听课,又可以在线听课。

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设计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如掌握知识和理解理论需要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录像、讲稿、文字教材等),学会技术和掌握技能需要例题、案例演示、习题、实验环境等,进行设计、创意/创新需要协作学习环境和设计开发环境等。只有共享教学设计,使用者才能明确知道每种资源分别应用于什么目的和哪一个教学环节。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内容以面向对象的思想为主线,介绍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继承与多态、输入输出流、常用数据结构基础知识,此外还简单介绍泛型程序设计。

(2)教学模式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

(3)学习模式包括常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模式包括大课、实验辅导和答疑;网络教学模式包括网上自学在线课程、在线讨论、在线提交作业和评分。

(4)考核模式包括常规卷面考试、自选题目的论文(包括答辩)和自选题目的项目训练(包括答辩)。

2.3 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共享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共享,一般来讲,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录像、讲稿、题库、实验/案例等。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有《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学生用书》《C++基础教程学生用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经典实验案例集》(包括87个实验项目,数百个题目)等。

(2)教师用书《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教师用书》。

(3)多媒体课件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讲课录像、《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配音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视频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讲课录音。

(4)案例学习系统。

(5)教学网站包括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主要面向校内学生)、开放学习社区(http:∥)、清华大学出版社“智学苑”()等。

2.4 实施方案共享

实施方案是指课程所有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学时、具体教学和考核方式。只有共享实施方案,才能使得其他的共享落到实处。实施方案的共享途径包括教师互访和听课、以文字形式共享教案、在线呈现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大课:2学时/周。以应用引导,以实际开发环境进行讲解。

(2)课外辅导。其中,教师补充例题讲解:1学时/周;学生分组讨论:2学时/学期·人。

(3)作业批改模式为考试系统自动批改加助教批改。

(4)案例学习内容包括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或通过在线案例学习系统学习。

(5)基础实验课:2学时/周。助教辅导并当堂验收。

(6)项目训练,包括选题与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程序实现、用户手册测试报告、总结报告、答辩。

2.5 学习机会共享

学习机会共享是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公平的学习机会,使得没有机会进入校园的学习者能够享有同样的学习机会,以实现人人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具体方式可以是将课程在线开放、提供录像及学习资源下载、提供在线学习指导和答疑、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提供尽量真实的课堂教学体验或者适合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要实现学习机会共享,仅有上述开放方式还不够,还需要解决面向社会服务的运营模式问题,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服务。

3 教学资源开发

3.1 指导思想问题

开发共享的教学资源,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具有共享的诚意与服务的意愿。无诚意的共享往往是因为某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项目的要求而提供一部分教学资源,但是不提供最关键的资源,使得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其实,很多开放课程旨在开放却无意共享,因此只向学习者开放,并不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诚意共享就应无保留地完全共享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实施方案、学习机会,并且要本着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共享资源。

3.2 需求分析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在开发之前都要进行需求分析,而开发教学资源则往往会忽略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适用对象分析。面向全日制学习者的主要教学环节是以面授为主,包括大课、面对面答疑、习题课、实验课等。亲临现场聆听教师的观点、对知识的诠释、对理论的演绎,其效果远远优于看录像。由于全日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可以利用完整的时间段进行系统性学习。网络学习环境是对面授的补充和对课外学习的支持,因此主要包括资源、答疑、讨论、练习和扩展学习。业余学习者以及在师资缺乏的学校和地区学习的学生,则需要使用网络教学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

(2)学习过程需求分析。典型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新知识和理论学习、思考质疑和交流讨论、实践练习、尝试创新。网络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过程各个环节提供支持。

理论课程学习需要的资源包括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录像、讲稿、文字教材等)、拓展阅读资料、例题/案例演示、习题;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包括实验指导和实验演示、虚拟实验素材/构件库、交互式虚拟实验、测试题等。

3.8 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基本技术保障。标准化有利于优质资源复用、有效管理和高效检索,因此能够促进共享;有利于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全局有效管理、异地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优秀教学系统软件共享,能够缩短系统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共建共享。

标准化指的是按照标准的格式描述教学资源的属性。标准化与个性化不矛盾,通过属性的描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资源的特征。标准化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标准属性中具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属性。目前,我国已教育信息化相关的7项国家标准和7项教育行业标准,待12项国家标准和6项教育行业标准,正在研制23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I有一个分技术委员会SC3,专门从事学习、教育、培训领域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

我国已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如下:

·GB/T 21364-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

·GB/T 21365-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

·GB/T 21366-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参与者标识符

·GB/T 26222-2010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内容包装

·GB/T 5271.36-2012信息技术词汇第36部分:学习、教育和培训

·GB/T 28824-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分类代码

·GB/T 28825-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数字权利描述语言

·GB/T 28823-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平台与媒体分类代码XML绑定规范

3.4 知识产权问题

开放共享需要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资源本身应该具有知识产权信息,使得网络学习平台应该能够识别知识产权信息并合法使用资源;从理念上讲,每一位教师应该尊重共享资源的知识产权;从政策法规上讲,开放共享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 基于云计算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小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建与共享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低碳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模式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研究 基于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浅论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浅论网络环境下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挑战与对策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负载平衡的数字图书馆虚拟机集群资源调度策略 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优化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

[3][4]刘鹏.云计算――将计算变成水和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10):49-54.

[5]云安全.[2010-4-1]..

[6]程焕文,潘燕桃主编.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共享经济;生均成本;核算体系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完全闲置,170所高校价值25亿元的23种精密分析仪器,约40%的年使用时间不到500小时[1]。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短缺与浪费共存的问题。

我国高校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维持运行,生均成本的合理计算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否准确,这一点备受关注①。其次,财政拨款多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如果生均成本核算清晰,财政拨款就不会与高校真实合理需求相背离。最后,高等教育渐趋产业化,高校再不能不惜成本投入,必须重视成本管理。

尽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生均成本如此重要,迄今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核算框架或模型[2,3]。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统一核算模型。

一、高校资源共享模型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任何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和物资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系统。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定义了共享经济,并指出,“我们的经济正以协同共享的模式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易模式”。[4]

假设某主体的全部资源包括K个子类,即资源向量Xi=(xi,1, xi,2,…, xi,K),其中xij表示i的资源j,N主体共享系统的资源向量。价格体系Pi=(p1, p2,…, pK)是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公允价格。主体i用于共享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主体对系统贡献的程度。整个共享网络的资源禀赋。[5,6]

任何资源的获取都有成本。资源共享的成本包括为实现共享的初始不变成本和由资源量决定的可变成本, ,其中, 描述了参与者贡献单位资源的成本,体现为预处理成本; 即初始投入,包括软/硬件投入、安装费用等。

引入共享系统的受益人数S,定义共享收益:

假设ti(l)为常量, 且pi,j(l)p且ci,j(l) c,则上式简化为:

其中,R表示每个共享者效用与变动成本之差,T代表不变成本。注意到,首先,根据上式,只有当资源共享的收益高于成本,该资源用来共享才有意义。其次,共享范围越大,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R与T应表示为R(l)和T(l),近似为倾斜的曲线。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共享范围的增加以及使用率的提高,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总收益与共享范围不再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共享范围达到n1()时,资源参与共享后的收益刚可以弥补成本,即超过n1,共享资源才有意义。

(2)共享范围达到n2()时,资源共享范围恰好在边际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共享该资源可获最大收益。

可见,并非所有资源都应参与共享。如高校定制化的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各种后勤管理系统,其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共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可见,把高校资源划分为共享性教育资源和独享性非教育资源对于共享模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生均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针对这两类资源的支出分别对应于高校系统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这种划分在生均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享模型下生均成本的核算

前面的分析基于产出端,对于财政拨付,更关注成本分析。

假设一个最简单的共享模型,即高校A和高校B间共享一项资源。高校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共享收入和其它。定义高校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即C=Cedu+Cnon-edu。定义高校学生数量(简化为仅有本科生)为N,因此,全口径下的生均成本即,显然更具意义的生均成本是,首先,只有真正用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才更符合生均成本的含义;其次,共享框架下,非教育类支出没有共享效益;再次,教育类和非教育类支出有着完全不同的优化策略。

注意到如此计算生均成本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能以当年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会计调整法,即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计量基础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计量结果。[7]

借鉴高校财务报表中支出明细,定义高校培养成本。一般包含三类: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为共享性和教育性,教育过程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共享的,而管理相关的过程是非标准化的,不具有共享价值。

根据表1,将学校总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即C=Cedu+Cnon-edu,其中前一项对应成本,后一项对应费用。在这个框架下,由于口径一致,我们可以在具有同等性质的高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成本表征了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是财政教育拨款的依据,费用则对应着管理的效率。

定义Cinter-edu为校间购买共享资源的支出项,即对方实施共享资源销售的收入项。对每个高校来说,表征生均成本,对系统来说,表示生均成本的是,

表示生均费用的是。注意到只看公式,引入共享项后,对于主管部门而言,生均成本绝对值增加了,但在共享框架下,可以考察共享收入,因此,尽管单个高校成本有所变动,系统总成本并没有增加。即,静态看,共享的价值即在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最大化产出,动态看,共享的价值在于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最小化成本。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成本约束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模型的优势和后续研究展望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一方面为教育管理部门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校间/校内部门间、横/纵向比较,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由于高校财务数据的封闭性,本文没有获取到足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后续在实证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许多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并进而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6.

[2]曲京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6.

[3]种冲.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性及其对产出效益影响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3,7.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8篇

张瑞君,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2007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参加PCMPCL,案例写作与案例教学研究(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 on Case MethodL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冲国注册会计师(CPA)、国家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外聘教授。

张教授长期从事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IT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预算管理模式、资金集中管理,以及IT环境下公司理财与管理决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张教授已主持与参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863”等科研项目9项,如211工程项目《财务会计计算机教学模型研究》于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项目及标志性成果;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在2008年获得“优秀”评估结果。近年来,张瑞君教授出版著作11部,如《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E时代财务管理》《CFO丛书》、《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网络环境下会计事中控制研究》获首届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获第四届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国际研讨会最佳优秀论文奖(香港国际会计学会),《企业集团信息一体化和内部报告问题研究》获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会计学会)等。

近年来,张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Finance Shared Service)和企业集团司库管理(Treasury Management)领域。张教授认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将各个分子公司的一些财务职能剥离出来,设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且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为各个分子公司提供财务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的不断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如何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企业集团的因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融资、投资等的统一管理,支持企业集团全球化战略实现,司库管理体系构建和产融结合的研究正在成为先进跨国企业集团关注和采纳的另一个财务管理热点。张教授先后在50佘家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2010年7月在《会计研究》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一文,以中兴通讯共享服务管理为研究案例,提炼和确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填补了辅业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进行了丰富,从共享服务概念、价值的界定研究到应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要素和实现路径;从实践层面看,研究结论对正在探索如何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如何确立其关键要素和路径的中国企业集团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0年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多篇论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集团票据管理研究》、《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最佳实践为例》、《中国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职能构成研究》、《运用久期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企业集团的视角》、《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论文,对于丰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集团强化金融资源管理特别是资金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教授还积极参加财政部、国资委、中央国家机构高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建集团、中国航天集团、TCL集团等集团管理层讲授“会计信息系统”、“E时代财务管理”、“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等课程。张教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支持会计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出较大的贡献。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应对

一、选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国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一文以中兴通讯集团十年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变革之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过程,提炼和明确关键因素,从组织、技术、绩效考评等维度对中兴通讯财务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的历程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丰富了财务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为中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提供借鉴。

二、概述

首先,文章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阶段做简要概述从而引发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的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企业重组革命”,到经济全球化推进企业全球扩张的进程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为了解决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和财务信息质量差的问题,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基于福特公司、通用电气等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带来的降低成本、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的优势,财务共享模式逐渐被各大企业集团采用。基于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研究,最终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而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成长扩张,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日益彰显。从现存的相关文献来看,诸多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这一管理变革进行研究,而对于辅的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文章旨在填补空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集团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历程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丰富这方面的理论,为中国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流程再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理解与回顾,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研究方法层面对选择辅流程即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再对研究框架进行设计,即以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FSSC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管理理论并且为指导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产生作用,然后选择研究案例,由于中兴通讯作为中国第一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因此比较有代表性,再次,收集资料,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使得对数据获取、访谈、调研等方面更易于进行。最后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中兴通讯模式在我们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性。一方面中兴通讯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模式的改变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其财务共享的构建情况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企业集团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另一方面,中兴通讯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依托于内部团队的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成为了该BPR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BPR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因此将中兴通讯集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合适的。

再次,通过对中兴通讯集团案例背景的介绍, 对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启示。中兴通讯建立与1985年,是我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然而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财务管理问题相继出现。比如,组织效率低下、成本巨大;独立的信息孤岛对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对业务的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财务从事务处理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从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进行,成为中兴通讯的必然选择。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财务统一阶段、财务集中阶段和财务共享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另外,分阶段进行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表示在整个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中,文章的观点是对于流程再造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点:1.财务组织的变革,其中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和财务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为重点;2.建立集成网络财务系统;3.优化核心业务流程;4.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设计,体现了集中的设计理念,减少了业务流程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验证了流程再造的关键成功要素设计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重要性;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使得服务实现自动化;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运营观和行为观驱动要素设计进行流程优化;4.绩效考评体系要素设计的重要性;5.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三、评价

从建构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历程进行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在概述并且总结前人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发现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流程再造关键因素方面的缺乏,从而希望结合自身在中兴通讯集团参与共享财务共享服务的经历,专门就流程再造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得到为中国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在流程再造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理论界丰富了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的目的。总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切入点新颖且具有实用性,论据充分证明了文章的所需证明的观点,总结简明扼要,对财务共享服务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从内在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的历程进行分析,提炼和确定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图,另外发现中兴通讯在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特征,首先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之路效果显著,对中国企业集团具有启示性,其次中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依托于团队的不断开拓创新,学习改进,从而对财务共享服务中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层层推进。从中兴通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针对流程再造深入研究,得出四个影响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再根据不同的四个关键因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相应的启示。

从外在效度的角度来看,鉴于文章属于单一案例研究类型,从本质上看,虽然有助于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就中兴通讯的流程再造这个视角展开分析,对其中复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总结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但是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与中兴通讯在企业规模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相似的企业,因此为了增加文章的外在效度,还需要进一步跨案例研究来深入挖掘结论的有效性。另外,文章仅对中兴通讯这类知识密集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因此,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更广范围的分类研究,在更广的范围下对该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提高结论的外在效度,对各个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构建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信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章作者中的陈虎作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的参与者之一,是构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有着多年财务共享工作方面的经验,对财务共享服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数据归纳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使得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和收集的其他资料更具有可靠性,而专业的水平和分析能力使得关键因素的归纳和总结更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0.

[2]张瑞君,陈虎,张永翼.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3]张瑞君,张永翼.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8(13).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企业联盟;信息共享效率;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32-02

企业联盟是企业间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自发性活动。一般来说,企业之间建立联盟,是为了通过信息共享来获取互补资源,提高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而探索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的理论机制是保障信息共享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撑点。

1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

由于联盟中的企业可能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域,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必须解决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冗余和短缺并存、信息的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等问题,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效率。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彰显其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首先,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和博弈模型。如:伯克(David A.Burke)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以使“信息福利”包含其中。

“信息不对称”这个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能有效实现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

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动态行为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演剧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而后逐步引入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分析得出结果。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信息资源的所有者,通过分析模型,进而说明不管共享集合中信息对共享者价值高低,只要经济行为者通过共享获得的最小收益不小于其承担的共享成本,那么实现的信息共享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进而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了比较,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其次,为了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国内一些专家提出了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理论。如:马费成教授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先进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冯秀珍和刘一剑以博弈论为工具,借助KMRW模型,引入监管指数于收益矩阵中,分析实现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提出关注企业成员特性,增加企业成员间博弈的次数,降低成员间不共享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改进成员间信息共享状况等措施。

2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方法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有两种方法:一是发生在联盟内的信息共享。某一成员企业,将信息带盟进行共享,其他联盟成员在联盟内学习和分享资源,从而在联盟内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成员企业通过联盟,在成员企业内共享信息。即某一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到联盟中,再由联盟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其他企业在外部学习和使用该共享资源。

在企业联盟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更新的数量庞大的业务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是企业中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大量决策信息,可直接运用于企业决策活动中;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数据,对组织决策有重大作用。这些不同的数据类型,为联盟企业快速决策,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

王伟等认为,联盟企业间可共享的信息内容有:产品的基本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预测信息、订单状态信息。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程度,分别体现在作业层、管理层和战略层。其中,作业层信息,一般包括产品品种、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管理层信息包括生产能力、库存状态、供货提前期等;战略层信息包括市场预测情况、新产品的设计信息等。当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研发合作紧密度越高,其信息共享的层级也就越高,信息共享也就越集中到战略层面,联盟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也高,风险降低,从而达到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

3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技术

企业联盟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新技术的资源储备。李随成和杨功庆提出IT能力对信息共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1 网格应用

目前,以OGSA为代表的网格应用就为企业联盟中的信息共享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如:段武明等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计划,提出了元数据对象的表示、分类、建立方法;企业信息网格资源的组织管理的机制,讨论了LDAP在信息网格中的应用;在企业信息网格中获取资源的方法;企业信息网格中用户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的策略;以及信息网格访问控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李立、杨放春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GRSM,及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问题,借助于网格技术将下一代网络资源统一封装成网格服务,并定义了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来解决NGN资源共享问题。

3.2 数据挖掘

在企业联盟中,不同的企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通过数据挖掘,形成可供行业或专业使用的有用知识。通过对数据的清理、集成、选择、变化、挖掘,分析数据库中关联函数,从而预测,为企业做出有效信息共享的决策(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挖掘过程图

3.3 云计算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是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进行的。云海中,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并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挖掘, 可在短时间内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预测分析和技术支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结合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从业务流程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为联盟企业的商业决策服务,也可以给企业联盟带来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4 结论

综上,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状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展望。

(1)重视系统性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面临的关键问题,如:共享的动机,联盟成员信任问题,利益驱动下的博弈模型,对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控制和优化配置等,确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基于企业联盟战略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体系。

(2)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企业联盟的信息共享系统框架的研究, 先从已有的信息技术,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等,标准协议,如SOAP、WSDL等,共享平台和系统出发, 综合提出自己的系统结构,应用技术,服务和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完善框架。

(3)重视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从国内外企业联盟集中的行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信息共享与宏观政策与微观用户需求,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维盛.区域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福州:福州大学,2005.

[2]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冯秀珍,邓雪芬,刘一剑.虚拟团队成员间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8,(11).

[4]邹文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王伟,郑衍衡.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4).

[6]李随成,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7).

[7]段武明.企业信息网格资源共享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流程再造

引言

价值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外部及其内部价值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而处于这个有机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又是相互协调的。然而当下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并没有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上,而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因此并没有采集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最终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高层管理者作出战略决策的需求。企业决策以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如果价值链企业之间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将大大减少企业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企业内部价值增值最大化,同时创造价值链企业各方的共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实现会计信息共享的途径,也既是会计流程再造的途径。

郭文辉(2005)在传统会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流程再造问题,一是会计信息收集方式的转变;二是建立事件驱动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贾娜(2009)在其会计流程再造研究中,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考虑,给出了价值链会计流程的重新设计。张琼(2010)认为会计流程的再造必须通过借助于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控制,才能达到会计流程优化的目的,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和经济信息。李哲、丹(2010)在其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研究中,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再造会计流程的途径:一是价值信息的收集方式,二是价值链会计成本的控制。 周艳(2011)在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提出了从会计信息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

显然,国内学者基本都是考虑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问题,而很少延伸到整个价值链上。笔者在借鉴学者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了内部流程改造的途径,也提出了供应商—企业、顾客—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途径。

相关理论基础

(一)流程再造理论

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一种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其在速度、成本、质量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提高的工作设计模式(申香华,2010)。流程再造理论作为本文研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会计信息共享出发,对原有会计流程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途径的优化,最终实现会计流程的再造。流程再造理论基本思想直接促成了本文会计流程优化思想的形成。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每一种最终产品都是从最初上游供应商原材料的投入到下游消费者的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种环节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郑秀芳,2009)。这就决定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不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力是由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的。

价值链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一是共享性。价值链在市场、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了一个业务相关的动态企业联盟,这不仅使企业保持了自己的个体优势,也扩大了其资源利用的范围,使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二是实时性。价值链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保证了获得信息的及时性,使企业能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与供应商在经营上协调一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三是共赢性。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从而达到共赢。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

价值链会计是由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次提出的,亦即收集、加工、储存、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价值链能够高效、有序运转(闫达五,2004)。当前信息时代,在传统会计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多维的反映与控制,价值链会计既是对新的会计范式的概括,又为会计理论研究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拓展了会计理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四)价值链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流程

事项法首先是由美国会计学家George H.Sorter 于1969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提供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有关的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构,以便生成其决策模型所需的输入值(郑秀芳,2009)。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价值链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流程,此流程简洁流畅,各部分紧密协调,具有反应敏捷迅速的特点,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得出内部价值链会计下的会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价值活动发生时,在一定的标准准则下,会计人员将其分解成一些原始的事项信息并储存于中央数据库;信息使用者在作出特定的决策前,向合成分解器发出信息请求;合成分解器将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请求传递给中央数据库;中央数据库将所需的数据信息传递给合成分解器,并由合成分解器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地进行合成或分解;合成分解器将处理之后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反馈给价值活动,从而达到对价值活动进行实时管理的目的。

笔者在上述四个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前提下,打破了之前内部价值链的局限,提出了会计流程再造理论。

会计流程再造途径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的会计流程再造途径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优化 资源 共享 智慧 流动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73-02

现在用一部手机的钱就可以买一台电脑,是买电脑还是买手机就是观念的问题了。有了电脑、网络,我们就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与智慧,就可以畅游网络海航,享受多媒体及其网络带给的便捷与愉悦。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信息、资源并没有有效的共享,智慧并没有有效的流动起来,从而形成了“技术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三个孤岛”的出现呢?这里有观念的问题、技术问题、管理及其机制问题,本人在多年的应用实践中发现,从技术层面看,更多的是广大教师对“智慧”共享方式的技术与知识缺失。只有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优化共享方式,才能让智慧有效的流动起来。

一、U盘、光盘共享

U盘、光盘共享是一种没有网络环境下的单机、脱机共享。有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和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学校,教师之间的课件资源交换、教学设计等资源的共享,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比如同年组、同学科教师将自己用过的课件可以通过U盘或光盘的形式传给另一位教师使用,另一位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其它课程资源传给该教师使用。这是一种同源、同课资源协作共享。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本人在甲地制作的课件或准备的教学资源,通过U盘或光盘方式,拿到乙地使用。这是一种同课异地个人共享。比如,有的教师在办公室或家中做好的课件或写好的教案,通过U盘和光盘带到教室或多媒体等教室使用,还有的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支撑自己走出学校做报告、送课支教、参加学研活动等。不论是同源同课协作共享,还是同课异地个人共享形式,均在资源、智慧共享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网上邻居共享

网上邻居共享是一种基于局域网环境下的文件共享。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可以通过临时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夹,解决各办公室与办公室之间、办公室与教室之间快速传输文件的问题,省掉携带大容量U盘来回奔忙之苦。在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夹之前还须给连网或相互访问的计算机进行命名,并确立工作组或域。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将教师办公室工作组与学生机房工作组分开。网络共享设置好了,打开网上邻居,搜索找到有共享文件夹的计算机,双击它便可以看到被访问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夹,再双击该文件夹,便是我们要共享的文件、课件和资源。网上邻居共享可以有效实现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本人在局域网内的异地之间资源、智慧的交换与应用。只要交换机不关闭,网络内的共享就可以实现。这种共享方式,设备门槛较低,技术要求不高,只要有网线或是在加上交换机,教师个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比较容易实现。所以网上邻居共享是局域网共享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比较经济实用的一种形式。

三、网内站点共享

网内站点共享就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具备一定技术力量的学校在自己的局域网上搭建了最基础的服务站点和平台,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共享与应用。这类站点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ftp文件服务站点,即以办公室、年组、教师个人为单位,建立的一个共享文件夹系统,这个系统的上传和下载都可以在这个提供的空间中实现,比如教师“转转课”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都可以上传在自己的ftp文件夹中,以便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分享。第二类是以web教学资源服务站点,比如思科教学资源库、国资源等,在这个站点中,教师可以学科、年级、册次、单元课题的方式共享其资源。第三类就是以web公共信息服务站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都可以在这个站点上和共享,比如班级的“个性管理,特色兴班”教育信息、“引水浇园”家长培训活动信息等均可以以班级管理者身份上传和下载,也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分享平台上的信息。有了这三类站内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无论是横向或是纵向的信息、资源交流和智慧的碰撞都很容易实现。由此可以看出,网内站点共享是局域网中师生信息、资源共享的主流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共享方式。

四、网外站点共享

网外站点共享就是基于局域网基础之上的全开放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及其智慧的共享。这种共享从技术上讲,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与公网互联;二是寻求公共服务资源与公共服务空间。解决第一个问题,只要在局域网交换机的端口前连上一个路由器和一个上网“猫”就可以解决上公网的问题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根据教师个体的需要找到自己专有资源服务站点,比如: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在线、新世纪课程网、三槐居、语文学习资料库、网上字典大全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找到信息、资源的存储空间;言论观点和情感的表达空间,比如QQ群共享、QQ空间、QQ及时通讯平台、360doc个人图书馆、新浪、搜狐、网易等博客和邮箱等均提供个人表达、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公共资源、个体资源共享的空间。有了站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弥补了局域网上资源的不足和结构缺陷,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让我们与世界站在同一个起平线上,第三即使是没有校园局域网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公网享受到信息、资源的免费服务,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和版权问题。网外站点共享是师生在局域网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和智慧共享的补充形式。

五、“云”共享

说到云共享,首先必须认识云计算。云计算概念是近几年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

“云”端共享就是利用“云”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过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服务器等,以有偿或免费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用户信息、资源有效交换与利用。

云共享具有以下特征:①数据安全可靠: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②客户端需求低: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③轻松共享数据: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④可能无限多: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目前,全球具有先行云共享服务的大公司主要有:一是Amazon。它使用弹性计算云和简单存储服务,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收费的服务项目包括存储服务器、带宽、CPU资源以及月租费等,不到两年时间,Amazon上的注册开发人员达44万人,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级用户。二是Google。它是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其搜索引擎就分布在全世界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而且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像Google地图、Gmail、Docs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Google不保守,早已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其云计算三大法宝:GFS、MapReduce和BigTable,并在美国、中国等高校开设如何进行云计算编程的课程。三是微软。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Azure即“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即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

当前,国内先行云共享免费服务的软件与平台主要有:一是百会在线办公平台,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百会Office、百会在线办公室、百会无限邮、百会文件、百会格格、百会秀秀、百会办公门户、百会创造者和百会项目等;二是以八百客、沃利森厂商为主,主要开发CRM、ERP等在线应用软件,用友、金蝶等老牌管理软件厂商也推出了在线财务SaaS产品;三是奇虎360、瑞星、金山等都有了自己云杀毒平台。

“云”端共享,是完全基于用户通过互联网来使用软件和平台,是网络共享的最高境界,是网络信息、资源、智慧共享的新追求。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技术将以其低碳、经济、准确、高效、快捷、高品质的共享服务,深刻地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优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让学科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综合分析,找到优化资源共享的途径,从而使学校、教师现有的信息、资源与智慧流动起来,以达到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质化、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摘 要: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管理上通常被看作一种技术工具,会计研究人员很少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去研究会计领域的业务流程再造问题,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会计信息产权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产权、业务流程等制度进行了设计,为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或会计信息共享在供应链中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80-06

收稿日期:2015-0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危机后全球会计治理及其国际协调机制与我国对策研究”(10BJY02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战略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际关系研究”(122400450107)、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治理机制研究”(13A6307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XBRL的供应链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2013-ZD-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华平(1980-),山东东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确立的过程。良好的制度设计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因此,本文拟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制度问题进行探讨,从制度上厘清供应链会计流程再造后的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交易成本等问题,并设计有效的制度以推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开展与运用,向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提供有利于经营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会计信息化研究领域,有的学者侧重技术,有的学者侧重社会视角。侧重技术研究的学者将会计信息化看作一个“技术问题”,而侧重社会视角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更多是一个经济问题、组织问题或者文化问题。虽然存在上述两种研究视角,但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还是从技术的视角去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国外学者在会计信息化的问题上也广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McCarthy(1979,1980a,1980b,1982,1997)就大量运用数据库建模技术对REA会计进行研究,但总体来讲,国外学者主要基于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Colin Ferguson 等(2010)通过检索383篇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文章发现,仅有17%的文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会计信息化问题,绝大部分研究还是结合经济学、组织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其中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研究会计信息系统的文献占总文献的比重为28%。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不能从技术的一维角度去看待会计信息化问题,而是从多个维度去研究会计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会计信息化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应当具有多维性。在当前研究文献中,多数企业或学者一提到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跨组织的会计流程再造,涉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涉及非核心企业,企业是否参与到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取决于参与企业彼此间的信任程度、参与企业对会计信息成本收益的衡量以及会计信息产权等问题,这些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制度经济学为解释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拟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对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问题进行研究。

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在于整合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流,提升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在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会计信息资源共享行为很少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的预测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商品,这种不共享会计信息资源的行为导致了“牛鞭效应”产生,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使得需求逐级放大,资金被积压于存货之上,有的企业甚至因此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牛鞭效应”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共享供应链会计信息有利于减少不真实信息所产生的逐级放大效应,从而减少积压于存货之上的资金。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实现整个供应链会计信息的共享,减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二)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最终客户

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设计有效的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可以实现会计信息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通过这种会计信息流动,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可以将最终客户的需求反馈给生产企业,而生产企业又将这些会计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反馈给原材料供应企业,带动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改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最终客户。

(三)整合供应链会计信息资源,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会计信息是供应链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不仅可以整合供应链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供应链参与企业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高供应链上每个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供应链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形成其他供应链或单个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困境解析

会计信息历来被视为企业信息的机密,在没有合理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不能运用于实务。

(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信息产权困境

英国学者阿贝尔将产权划分为所有、使用、管理和分享剩余收益四种权利,会计信息产权同样也包括会计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分享剩余收益权。将供应链会计信息的产权完全归属于生产者所有,可能会阻碍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的确立或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若将会计信息使用权归属于生产者所有,则生产者很可能不会将会计信息让渡给其它参与企业使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应企业经营管理层对供应链上其它参与企业的会计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若将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简单设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分享剩余收益权为例,单个企业共享会计信息不仅希望通过共享提升经营管理决策能力,也希望其它参与企业共享本企业会计信息后,企业能参与其它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同时也希望其它参与企业承担会计信息保密义务。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参与企业在会计信息共享方面面临着两种策略选择,即共享会计信息和不共享会计信息或共享虚假的会计信息,若参与企业不共享会计信息或只共享少量会计信息,则意味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失败的。为简化博弈模型,我们仅以两个博弈企业为例,即企业A和企业B,出于机会主义和“免费搭车”的考虑,多提供会计信息并不一定能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直接利益,相反可能会因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带来核心会计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A和B都希望提供少量的企业自身会计信息,多获取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的同时,不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A和B的收益分别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不进行会计信息共享,企业A和B都不能因为会计信息共享获得超额收益,只能获得正常收益,即Ma和Mb;(2)进行会计信息共享,企业A和企业B会因为会计信息共享获得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包括经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收益和市场份额提升的收益两个部分,即Mwi和Mpi,则企业A和B的收益分别为Ma+Mw1+Mp1和Mb+Mw2+Mp2;(3)一方提供会计信息,而另一方不提供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时假定每个企业采取不共享会计信息策略所获取的收益远远大于采取共享会计信息策略所获取的收益,因此存在假设M’w1>Mw1,M’w2>Mw2,M’p1>Mp1,M’p2>Mp2,其中MR2,MR2>0表示提供方由于提供会计信息所遭受的损失,则若企业A选择不提供,企业B选择提供,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分别为和,若企业B选择不提供,企业A选择提供,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分别为。结合上述对会计信息共享博弈支付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由博弈支付矩阵可知,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需要设计有效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否则将会使企业A和企业B的会计信息共享行为陷入“囚徒困境”,即对于企业A和企业B而言,尽管双方都知道共享会计信息会大幅度提升双方收益,但双方企业的不信任将不会导致合作博弈的出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共享行为,最终决定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行为的成败,合理的产权制度设计可以推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实务的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使得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行为破产。

(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交易成本困境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质量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因此,企业都希望能够更多地获取供应商会计信息、竞争者会计信息和客户会计信息等,但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花费一定的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等。若不建立合理、有效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获取其它企业的会计信息,而这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企业也很可能出现花费大量成本而不能获取有效会计信息的现象。通过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建立并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减少单个企业获取供应链上其它企业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行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

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会带来成本的上升。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会计信息共享制度,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易成本:

(1)参与企业认识能力与接收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成本。受到认识能力、客观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者与接收者无法预测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状况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情况,也无法预测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所带来的益处,这种状况的存在会导致参与企业协调、谈判、获取以及解读会计信息成本的上升。

(2)机会主义或“免费搭车”现象带来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成本。在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供应链并不能确信各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参与者始终存在着“免费搭车”或机会主义的问题。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夸大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其它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在提供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其它竞争者,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受损。这会导致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面临较高的谈判、监督成本。如果这类交易成本过高,超过会计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成本减少额度和收益增加额度,参与企业会退出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无法开展。

(3)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提供成本。所谓提供成本是指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者提供会计信息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耗费,这也会影响参与者的决策。

综上对交易成本的论述,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问题在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收益”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成本”两者之间的衡量,若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收益超过其成本,则企业会乐于接受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反之则不会参与。这也就形成了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得另一制度困境,即交易成本困境。

四、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设计探讨

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会计流程再造,实现会计信息共享,首要任务应当是打破上述制度困境,设计有效的制度让会计流程再造参与者相信获取的收益能超过其共享成本。

(一)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会计信息产权归属的界定伴随着会计信息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会计信息产权分为会计信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分享剩余收益权。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就是会计信息产权中分享剩余收益的权利,会计信息管理权往往会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因为其要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以供其它参与者使用,而在会计信息使用权方面,若使用企业不泄露提供企业的秘密,对提供企业本身而言不存在太多的影响,其影响在于会计信息使用权给其它企业带来收益后,提供企业能否从中获取收益,若能从中获取收益,则提供企业倾向于提供。由此可知,在设计会计信息产权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结合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笔者认为,信任关系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信任关系直接影响着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设计,因此应当分别设计信任建立阶段和高度信任阶段的会计信息产权模式,逐步实现从信任建立阶段到高度信任阶段的转移。

(二)信任建立阶段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制度分析

在信任建立阶段,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应当至少包括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交易成本制度设计和会计业务流程设计等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产权的制度设计

在信任建立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不会很高,会计信息共享的参与企业并不会完全共享其会计信息,因此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或部门应当考虑仍然让会计信息生产者拥有所有权与分享剩余收益权,同时,需要设计合理的制度保证提供企业分享剩余收益权的获得,这对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但会计信息使用权应当界定给整个供应链的会计信息参与者,而会计信息的管理权由供应链上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由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会计信息共享参与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第三方机构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还有利于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分配提供会计信息给其它参与者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此外,为防止“免费搭车”现象的出现,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求参与会计信息共享的供应链企业必须开放其相关会计信息,至于开放的范围,供应链企业可以共同协商。这种供应链会计信息产权关系的界定,既保证了供应链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又让会计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得以流动和共享。

2.减少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的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产权的合理界定可以厘清会计信息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等关系,能明确会计信息提供者所获得的收益,但这并不能代替如何减少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的制度设计。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多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交易成本超过收益,则企业不会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因此,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有效运行,也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帮助其实现。为减少信任建立初级阶段的会计信息共享交易成本,至少需要建立如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制度。交叉持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被其它企业控制的风险,企业可将其50%以下的股份提供给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由其它企业强制持有。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提供企业分享其它企业享有本企业会计信息使用权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机会主义所引起的交易成本。若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参与者向整个供应链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会导致其它企业决策的失误,由于交叉持股,提供企业也会因为持有受损公司的股份而受损。当然,参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向供应链提供可靠的相关会计信息,如此一来,多方参与者则会共同受益。

(2)建立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参与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共享自身会计信息,通常希望得到其它参与企业的认可,这就需要供应链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衡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绩效,绩效考核结果可成为供应链其它企业向其订购产品的一项依据,让参与者从会计信息提供中获取收益,鼓励参与企业向供应链提供高度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3)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参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由第三方机构管理供应链会计信息,第三方机构可以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初步筛选与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第三方机构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供应链会计信息提供者进行绩效考核,定期公布。此外,第三方机构可以对共享的会计信息提供解释和帮助,以减少参与者由于接收能力和认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4)完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共享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就不同,处于企业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希望了解明细的会计信息,而处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计信息。因此,为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供应链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会计信息共享组织,协商不同层次会计信息共享的范围,实现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共享。

3.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

在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由供应链的第三方机构建立统一的会计业务数据仓库,供应链参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经过筛选和识别后写入业务数据仓库,供应链上会计信息使用者若需要会计信息,可以向第三方机构发送请求,第三方机构经过验证后读取会计业务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整理后交给供应链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图1所示)。

(三)高度信任阶段的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制度分析

在高度信任阶段,供应链应在信任建立阶段所制定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产权和会计信息共享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1.会计信息产权制度设计

在高度信任阶段,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分享剩余收益权、管理权由第三方机构所有,使用权仍然由参与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的企业所有,第三方机构分享剩余收益权的获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采用向第三方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共享会计信息,第二种方式是第三方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各会计信息共享参与企业的净收益,第三方机构分享的剩余收益为其建立更好的供应链会计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了资金保证。

在高度信任阶段,单个企业被看作供应链上的“零部件”,会计信息产权设计保证了参与企业对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也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2.会计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设计

在高度信任阶段,供应链会计信息的提供可以实现专门化,会计信息将作为一种商品在供应链内部流动或者出售,由第三方机构对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会计信息不再由单个企业自行处理,而是由第三方机构统一处理,实现供应链会计信息处理的专门化,参与企业若想获取会计信息都必须向第三方机构提出申请(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CHERYL L.DUNN,WILLIAM E.MCCARTHY.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Intellectual Heritage and Prospects for Porgres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7,11(3):31-51.

[2] COLIN FERGUSON,POH-SUN SEOW.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over the past decade:past and future trend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0,(11):1-63.

[3] MCCARTHY.W.E.A relational model for events-based accounting system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Z].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78.

[4] MCCARTHY.W.E.An entity-relationship view of accounting model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9,(10):667-686.

[5] MCCARTHY.W.E.Construction and use of integrated accounling systems with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ing.In 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Z]P. Chen, 1980.625~637. Amsterdam: North-Holland.

[6] MCCARTHY.W.E.A case study demonstr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data modeling lo accounting object systems.Proceedings of the 1980 Southeast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Z]. Columbia. SC. Mattessich, R. \9641980, Accounting and Analytical Methods,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微博(环境) 自我投入 心理所有权 社会联系 知识共享

一、引言

随着国外twitter服务引起的广泛关注,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新浪2013年2月20日了其微博用户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微博用户数与活跃用户数保持稳定增长。

微博的发展势头正猛,探索是什么原因使得微博用户愿意在微博上分享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高效的管理微博网站,还有助于微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索微博中影响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希望能丰富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一系列的可行的管理建议,使微博管理者和实践者能够更有依据和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共享知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提升和微博社区的繁荣发展。

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自我投入。

自我投入(Self-investment)指的是个体在使用或访问目标时付出的努力,包括时间、金钱、想法、注意力和体力等。个人对目标投入最明显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它,这涉及到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身份。

在微博这个网络空间,用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粉丝等其他参与者互相评论、转发、参与讨论、话题或者创造自己的内容,进而产生强烈的对目标物的占有心理。在频繁互动、交流、分享和创造内容的过程中,用户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并且发生更多的信息传播和流动。用户在加强心理所有权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知识在成员间的转移和传递。

(二)心理所有权。

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Ownership)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体拥有的一种对目标的占有心理,感觉目标或目标的一部分是自己的或是自我的延伸。对某一目标物的心理所有权情感可能会促进责任心的产生,这种责任心在微博情境中体现为关心最新动态、及时回复他人评论、维护与粉丝和其他用户的关系以及发表有质量的微博内容等。

知识共享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很重要,在虚拟环境中,网络社区的发展尤其需要成员积极的共享信息和知识。在微博环境中,用户主动创造自己的内容,将微博视为自我的延伸,对其拥有的心理所有权使人们更愿意分享信息、传播知识和经验等。

(三)社会联系。

博客中的社会联系(Socialties)是成员感知的他与其他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种关系可以随着互动频率的增减而改变,并且会显著的影响博客中的知识共享。博客者在阅读其他博客时会积极地发表评论、传递信息和知识,他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他人保持关系,这种关系会促使成员在他们的兴趣组中传递和共享其所拥有的知识。

社会交往和网络对知识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交往中的联系是信息和资源流动的渠道和载体。社会交往的次数越多,知识交换行为的频率越高,程度越深,社会联系对知识的共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紧密的社会关系通过电子通讯媒体增强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博客者之间积极地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因为他们希望增加博客环境中的福利和博客社区的凝聚力。

三、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一)自我投入会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

用户感觉能够控制和影响一个虚拟世界的程度越强,越会对它产生拥有和占有的感觉。网站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应重视增强用户的控制感,不限制用户自定义背景图案、主题风格等网站元素,使用户能够自由设置个性的用户名、头像、页面布局和关联应用等,以此加深用户对网站的自我投入程度,进而影响用户的知识共享。

如果用户在网站上体验到了乐趣、放松或兴奋,他们会倾向于在网站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网站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应注重网站趣味性和易用性的设计,比如连续一致的视觉效果、简洁易识别的功能按钮及轻松和谐的网站氛围,使用户在网站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有助于信息和知识在网站中顺畅的流动。

(二)心理所有权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

拥有高度心理所有权的用户有更高的意愿再次登录和使用虚拟网站,同时更愿意与他人互动、传递知识。为了更大程度的激发用户对网站的心理所有权,网站管理者应给予用户最大程度的自我设计权限,逐渐培养用户对网站的使用习惯,形成累积效果和惯性,提高用户的黏性,从而促进进一步的使用行为和共享行为。

(三)社会联系对知识共享有积极作用。

频繁的互动伴随关系联结的持续增强和知识的自由流动,随着建立的关系圈日趋扩大,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站设计者和管理者应该考虑提供灵活的沟通方式、简便的操作手法以及简洁明了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间的直接交流和联系以及知识的高效共享。同时,协助用户扩大各自的关系网络,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帮助用户寻找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和志趣相投的其他用户,并以用户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用户沟通互动的欲望,从而提高用户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了自我投入、心理所有权和社会联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依据得到的结论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由于时间限制,本文仅从理论方面论述了上述自我投入、心理所有权和社会联系这三个因素对微博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作用,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本文得到的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