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

1.儿童为本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作为未来的教师要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儿童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儿童为本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儿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儿童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去实施教育。这是重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2.实践取向

旧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存在着专业意识淡薄、忽视儿童价值、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学风格的过程。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3.终身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活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学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是“学习的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当今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1.确立“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20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始确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一直是按照“老三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来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教师的培养逐渐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也正处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时期。要真正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最终举措必将落实于教师教育的内核——课程的改革上。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教育,始终存在学科学术本位与专业职业本位的争论。百年来,学科学术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专业职业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学院派教育学者的构思之中,未能得到实施。大庆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的重构为切入点,从“教、学、做、评”几个方面全方位地重新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探索培养具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懂得教育规律的、会讲课的中学教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做、评”四者之间的关系看,“做”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源头。学生因为“做”而产生了“学”,由“做”演化出了教师的“教”。“教”和“学”是形式,“教”和“学”的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呈现。“评”是结果。通过教学反思,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做”中验证“教”和“学”的有效性,“教-学-做-评”在整个教学中成为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成了“教-学-做-评”内在统一。

2.整合教育资源,重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学前、小学、中学三级教师教育的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中学教师教育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整个教师教育课程本科最低必修课学分为10学分,教育实践不得少于一学期,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为新时期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指明了方向。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校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多次研讨,达成共识,彻底改变了教师教育课程按照以往“老三门”课程开设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紧扣《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统筹安排,采取专题式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重新构建适应基础教育应用型师资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类课程安排如下:儿童发展与学习2.5学分;中学生心理辅导1学分;教育学原理2.5学分;中学课程与教学1.5学分;班级管理1学分;教育研究方法1学分。在重组的这一系列教育学类课程中,注重实践取向,用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育学类课程,精讲的时候将课程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便于学生化整为零地理解和消化讲授内容,所讲授的内容紧扣《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实践教学的内容则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3.实践取向,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实践体系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进步,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研究教法学法[3]。所以“好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在教学中不是实践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实践中获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是“学、思、行”的有机融合。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在教育学类课程的不同学科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实践教学活动。或用案例教学,或引领学生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后用所学理论反思实践,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渗透于教育学类课程之中。为了实践能更有效,精讲的时候可以实行大班集中讲授,实践的时候实行分班的小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最有收获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体系中包含着教师的“做”、学生的“做”,教师基于学生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教师和学生合作的综合的“做”。教和学源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实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4.以评带教,以评促学,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2篇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1.重新审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拓展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文学是一门软学科,它不像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学生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3]因而,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将来要从事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的品读教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心与浩然之气,以便于他们将来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有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这几门课程。除去“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的三门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如冰心女士创作的小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之间联系紧密,她的“爱的哲学”三个组成部分“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都可在泰戈尔先生的诗文寻找到相关的足迹。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后世作家对前世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或对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当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关键是要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持续的、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我们可在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加大力度,来强化对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儿童文学经典赏析”以及某些学校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应该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首先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对其进行重视。将它们视为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必须接受较为全面和较长时间的文学品读训练。除此之外,对于以上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较长,经典文学作品较多,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我们可适当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此类推,我们可适当减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32学时为标准,我们可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48或56学时,将“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为12学时。也许有人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开设“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那么,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时安排或课程教学内容上做出灵活处理。我们可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放入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程以内,根据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适当地给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学学时;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将这部分的阅读纳入到最终的课程考核范围之内,也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课外必须选修课程。在文学已经走向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适当地理解外国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3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无疑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如今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甚至在以后高考时会变成200分满分。它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改革、发展

在教学体系中,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消除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改革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创新性教育。在文史类学科中,创新性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仅对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思维能力进行参与,而且需要老师的引导,理念的灌输,以及各方面的支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文科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该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了解真实情感。在文史类学科中,同样需要学生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教育中逐渐改革,在创新中发展。

1、 分析我国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文史类教育模式的影响,文史类的课堂依然采用的是教和学的教育模式,在课堂的设置以及考题的设置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的表现。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同时方法都比较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形成了一种瓶颈,这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以及学生综合发展,局限了知识面。在潜意识中人为:只有理科需要创新。这种学习理念就造成文史类学科不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史类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提倡创新意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教育的改革中要推广创新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改变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 文史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许多人认为,创新是理科生的事,而文科生与创新没有关系。这种创新理念就影响了文史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存在的原因,有助于改变这种学习理念,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偏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都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现象。在学校的正常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投入,提倡文化素质教育,吸收大量的优秀学者,优秀教师来进行引导,改变了人文氛围,沉淀了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中要不断的积累,缩短文史与理工的差距,改变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培养的现状。要紧抓教育理念,抢抓机遇,积极的号召文史类学科教育的政策,改变教学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中,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在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到,应试教育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主要以升学率来评价文史类教育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维、独立的进行判断,能够做到行动独立,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因此,要在教育中提倡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主要的策略有:

3.1进行创新教育

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以及在校内经常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创新性活动的讲座、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技展览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文史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

在文史类学科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工具,改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在交流、沟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独立思维的意识,这就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观点,一步一步进行挖掘,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3.3提倡学生独立写作、自由写作。

这种随意性的写作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空间,根据自身的思维进行创作,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个性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以及写作上的技巧。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作品中反应作者独特的思维,这样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情感体验。要结合文史类学科的特点进行不断的突破,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性教育,使得学生在成长中,知识面不断的丰富,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在创新中不断的提升。

4、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国家创造性的人才,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史类课堂中进行改革,推广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实施全面教育,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做出贡献。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茂建东,赵剑锋.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高校文科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束缚[J].出国与就业,2010(12)

[2]石新华,谢耀鹏.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3]吴和平,李金峰,马志国,吴群志,杜鹃.创建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4]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及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0(04)

[5]杜强强,史晓霞.守正与纳新:马列文论创新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现代语文,2012(08)

姓名:马国超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6篇

1校史、院史教育,提高学生归属感

武汉纺织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纺织学院和武汉纺织大学一起成长,在纺织行业领域有着很多杰出的校友,以学校的历史、校友的成功史激发纺织类新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对纺织工程专业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新生以更快的速度融入新的学生生活中。

2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纺织学院在新生大会安排专业教育,新生在入学第一天就了解到自己未来所学的专业和一生将从事的行业。专业教育由资深纺织专家为新生介绍专业基本状况,让学生了解专业,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后续生活学习中。同时,学院发挥专家学者多的优势,邀请“国家”学者为新生专题专业讲座,为新生成长导航。参观纺织科技馆和纺织专业实验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亲身体会纺织高科技。

3发挥学院优势,“本科生导师制”作用大

纺织学院多年来认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院纺织专家、博士担任本科生的导师,2014级新生班级均有班级导师,并由资深导师帮带年青博士做好本科生导师。纺织学院新生入学教育,本科生导师发挥巨大作用,他们站在入学教育一线,和新生面对面交流,为新生专业导航,提供专业学习咨询,引导新生进入专业课题研究方向。“本科生导师制”让同学们进入大学就认识了解到纺织领域的专家学者,激发同学们的专业热情。

4新老生联谊,帮助新生明确未来方向

纺织学院在专业文化建设方面有着诸多成就,学生专业获奖、专业实践活动比比皆是。纺织学院专题组织新老生交流会,邀请高年级本科生和学院研究生为新生介绍大学生活,包括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强调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如何进入导师科研团队,讲解学术论文和专利的撰写,推荐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新老生交流会让新生对大学学习、科研、课外科技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学业规划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7篇

1.1必要性

美国“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医学类高职高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创业教育重要性自不待言。现行的教育管理做法是建立在专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将教育教学任务置于某一职能部门中进行综合管理,专业教师按教研室或系部进行归属管理。然而,创业教育往往需要跨部门协调资源,因此,传统专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应该有所调整和补充。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在项目领导小组协调下,根据项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合理选配项目组成员,突破医学类高职高专常规管理体系,推动资源优化组合。项目团队成员完成项目任务后,再回到原来的部门中。这能够灵活解决专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按职能划分进行管理的不足,使创业教育开展更加有效。因此,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进,可以整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种理念,在面对医学类高职高专专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优化教育资源以及配置,更集约地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1.2可行性

首先,“创业教育教学任务,是可以转化为项目的”[3],其次,创业教育项目与当前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调研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基于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路主导,专业课程量大,创业教育课程基本被忽略。在这种前提下开展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短时间内进行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高强度教学改革显得有些激进。况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日益分离,不利于培养企业家、经营者、高级管理者,二者应更广泛、合理地融合[4]。”因此,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当前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资源,如果加以整合利用,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较大的便利。比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牵头成立的“豫健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创业教育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5]。当前在我国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的状况下,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至于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将教师和学生共同纳入项目教学实践,提升创业素质,也可以逐步解决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再次,医学类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教育大多与第三产业相关,如我校学生社团“8020口腔协会”,利用系部扎实的实训仪器设备,针对所学专业口腔保健技能,通过《口腔健康美白保洁》创业项目,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业实战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最后,依据项目需要组建的项目组,可以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组织环境,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和背景的项目组成员,将可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包容性的组织文化环境”,使项目组成员之间达成“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实现创新发展”[6],这将为学生在今后的创业中适应多变的未知世界提供良好的训练。

2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原则

如前所述,在教育资源受限、专业课程量大、创业教育理念未得到真正认可和认真执行的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应尽量寻求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路径选择,也是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原则。此外,具体创业项目设计中尽可能结合学生兴趣、创设真实职业情境、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设计小成本创业项目,是当前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遵循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原则,针对我校新开设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创业教育项目完全可依托学校专业实训条件,在校园内创设创业教育所需的创业情境,进行小成本的创业教育项目教学实践。

3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3.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施的总框架

首先通过构建基于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使医学类创业教育顺应创业型社会人才培养的长效策略;其次通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专业特长初设的创业项目调研,上报创业项目化管理师资组考核选定适应开展操作的创业项目,再进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施阶段。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为依托,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为基础,分梯次细化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团队,逐步深入精化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核心,以达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素质深入提升、创业教育核心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目标。没有实践的创业教育是难见实效的,因为“创业态度坚决并不一定能推动学生真的投入到实际的创业中去”[7],创业项目实践,是推动学生将创业意愿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

3.1.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

3.1.1.1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理念

借用生态哲学理论重点提出“生态三元三角构架”[8]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理念。“创业教育本身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9]把创业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还原为生态、经济、社会的“因子”,根据生态经济社会行业中创新人才的素质标准,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人”“社会人”“自然人”生态培养理念。创业课程体系以“生态”“社会”“市场”为切入点,以兼顾生态、社会道德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依托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有预见性地制订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课程,开展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根据社会和市场迫切需求培养人才,使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型创业者身心和谐、人格健全。

3.1.1.2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开发

医学生面对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服务内容的复杂性、服务要求的人文素养性,都比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重要性和针对性,都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在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要求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中加重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伦理教育,使得培养的医学生“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10]。在国际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GMER)”中,明确列举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态度、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七项基本要求。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在培养未来医生时,应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11]。开发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模块一:人生价值观和EPD教育(UNESCOprojectioneducationforenvironmentpopul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即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块二:创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的教育;模块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职业倾向职业能力测试、指导教育;模块四: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财务管理等教育;模块五:工商管理法、劳动法、税法等市场经营法规条例和创业规范教育;模块六:组织与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交往礼仪、与患者交流沟通心理技巧培训教育;模块七: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等教育。

3.1.2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必须注重实践,实践的成效有赖于项目计划、目标的制订。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计划是科学把握项目进度的依据,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目标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基础。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实践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的(measurable)、同意的(agre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定的(time-bound)”[12]。而项目计划要能让参与的组织者和活动者明确项目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计划的明确和预知,成功规避项目风险,预防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加大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组依照分工,通过社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撰创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进程,进行项目目标细化,“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图”为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顺利实施提供保证[13]。3.2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案例按照项目化管理思路,我们对初步选定的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开展实践跟踪,具体实施对象为我校2012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有创业意向学生15人,时间为2013年9月~2014年7月。

3.2.1预设项目

为保证项目的及时开展,有效可控,课题组预设项目“漯河医专校园妆典咨询服务”,为校园活动和演出提供咨询、化妆、联系服饰租借等服务。可行性:学校每年有大量的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类大型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对着装、化妆等有一定的要求,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发展需求,掌握医疗美容相关理论知识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仅就校内市场而言,如果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实训课程与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整合,充分发掘校内市场,“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14],创业教学效率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学校对项目组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场地设施,化妆品由专业实训室提供,盈利后按约定比例返还。

3.2.2项目教学设计

按照项目设计原则,明确教学目标,过程管理。基于是预设项目,为使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创业体验过程,项目组挑选了一个5人领导团队,引导他们带领项目组所有学生开展了市场调研,他们完成的调研报告与课题组的认识基本一致,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很强。3.2.3项目成效项目运行2个学期,课题组全程跟踪,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建立了完整的人事架构,财务收支明细清晰,项目结束后利润分配方案合理。学生项目团队对这种创业实践机会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学生在总结会上的发言表明,项目教学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提升对创业的认知和综合素质,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部分解决生活学习资金,学习体验过程愉快。目前,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对该创业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4项目辐射

通过课题组两个学期的跟踪指导,“漯河医专校园妆典咨询服务”创业项目已初见成效。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创业项目预测、市场考察洞察能力、创业项目发展趋势评估能力、决策力和领导能力等创业素质都有显著提升。该项目同时在学校其他专业创业教育中反响强烈,引领更多专业学生走向创业教育项目化进程,近期课题组通过项目初审,又遴选出2个创业项目预备进入项目化管理运行实施,两个项目分别是康复治疗专业《康复理疗服务中心》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DIY蛋糕坊》创业项目。项目辐射整体校园创业氛围高涨,在“诚莲杯”第二届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1172个,是全省所有参赛高校中参赛项目最多的,约占全省参赛项目的2/3,同时也是全省参赛高校中获得省级比赛名额最多的高校之一,最终有2个项目获得省级决赛三等奖,我校获得此次大赛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积极实践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密不可分。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构建全面铺开创业教育辐射面,再以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精化创业教育基准点,最后达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实践全面提升创业教育实效。

4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在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时应按照PESTEL分析模型分析项目

在创业教育项目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具体详尽分析调查。具体来讲,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文化关联性”与“背景性”[15],“依据创业知识需求及素质要求主线”[16],体现真实情景的创业项目必须遵循PESTEL分析模型,PESTEL分析模型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用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具体状况而采用的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PESTEL分析模型具体涵盖六大因素:Political(政治因素):对团队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政策影响;Economic(经济因素):外部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经济走势等;Social(社会因素):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因素):不仅包括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创造,更囊括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Environmental(环境因素):即支持创业项目创建的需求导向及各类资源;Legal(法律因素):企业外部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对创业项目的支持和制约。这些因素是创业项目开发和设计的依据,更是真实创业者必须扎实具备灵活运用的决策力。在“诚莲杯”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决赛中,创业项目《河南省土生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特等奖[17]。该项目创办人是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谢峥齐,其创办的河南省土生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7月26日在漯河挂牌成立,并得到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与大力支持[18]。俗话说的好“共产党的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他正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发展三农”,开发一系列政府社会重点扶持的“惠农”项目,如秸秆的回收再利用等,所以引导学生在创业项目化管理中进行PESTEL分析模型分析,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具体要求,更是开展真实创业项目的必备素质。

4.2良好沟通协商,争取学校最大支持

场地免费、原材料的垫支,为创业教育项目的运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效规避了创业教育的风险。所以学校的支持很重要,这也是在现行职能分工和职能部门分属管理机制前提下,根据项目需要,临时性重组团队成员,实施项目化管理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这是高校创业教育者能否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起来的原动力。

4.3建立项目组与学校部门领导和决策层之间的沟通平台

因为创业教育项目运行周期长,可能涉及学校多方面的资源,面对面的沟通就有可能顾此失彼,或者因工作分属而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因此,建立一个项目组与学校部门领导和决策层之间应该建立平稳的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项目组成员能够集中、及时地发表项目进展动态,分享资讯,表达建议和意见等等。这是项目化管理在学校创业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重要保障。课题组通过制订专门人员,定期汇总项目进展信息,分送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后勤和专业负责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等方式,实现了项目组与学校管理决策者之间的实时沟通。

4.4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项目管理和执行团队是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驱动的,因此负责人和师生团队更多的是一种任务合作关系,而熟悉的行政管理层次已经不那么明显,所以,传统管理的“决策———任务分配与过程控制”模式已经不再具有想象中的作用,要提升项目团队的效率,更多的是参与、引导和激发,是要促进项目团队每一名成员主动积极寻求推进创业教育项目开展的途径,以此来提升项目化管理下的创业教育的效率。因此,要实行创业教育的项目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鉴于河南省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师生平等合作开展创业教育项目,相互激励启发,也是目前自我在实践中培养师资的一个有效途径。

5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创新与创业应该成为我们的机构、经济和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活动[17]。”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素养,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目标。医学生创业素养需通过配合专业各教学任务设计制订创业技能训练项目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培养创业知识、创业能力。针对性医学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针对医学生较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短时间内提升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又可以保证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减少创业教育成本,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的完善和提升,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一种尝试创新。将创业教育对象学生视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实施者教师担当创业咨询导师,以解决社会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创业真实情景项目为依托,以创建组织流程和机构运营为主线,以创业教育项目化课程系列模块为基础,讲授、操练、内化创业知识技能,充分整合校内多项资源,如康复实训中心、口腔专业实训室、检测中心、附属医院科室等等,让学生在全真学习环境中真实体验、感受创业各环节的素质能力要求,创建组织的流程和团队服务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热情、内化学生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创业素养。医学类高职高专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使得创业教育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双实现,同时体现了“做中学”符合“能力本位”的理念。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逐渐注意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强调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要适应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它是适应学生内在心理的品德教育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不能采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统一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序列’是:道德认识要与道德实践相统一;‘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心在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道德规则教育上,道德要求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随着青少年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中心会逐渐转向道德原则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省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政策(课程教学、行为规范、专项教育活动、实施管理与保障落实等四大方面)演进来看,特别是教育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后,品德教育更注重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注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呈现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特点,初步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但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区分层次大多体现在程度上,对阶段性目标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

(二)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研究和探索不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专家开始将分类指导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德育领域,但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的文献很少的。截至2014年4月,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以“品德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为0篇,以“思想教育分类指导”为关键词的文章总共有4篇。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大部分教育者对分类指导的理解均停留在“分类”和“指导”的简单组合上,并没有在“分类”的合理性和“指导”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部分教育者以教育内容的差异为依据,将分类指导的方法更多运用于智育中。而对品德教育分类指导关注和研究不多,即使有人关注到德育教育中分类指导方法的应用,大多也浅尝辄止。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应试教育仍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创新发展,还存在着教育培养“考生”、“认分不认人”的现象,“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很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教育目的。一些学校学生品德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远不够,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薄弱,学校“管理主义”的盛行更是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教育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三,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完全落实。“由于道德的实践性特别强,伦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践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核心,围绕着实践来进行”。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认为品德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以为考知识就是考德育水平。出于对学生的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限制学生活动时空,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取消了春游秋游等体验式活动,实践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第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化社会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孩子缺少关爱,其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的养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改进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思考

(一)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目标分类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国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小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状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学段目标,应各有侧重;年级目标,要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不可求全。年级的德育目标,一般在小学两个年级合为一段,初中、高中则应每个年级分别制订,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的要求应体现知、情、意、行,必须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要求,也要适当考虑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要求。

(二)加强品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指导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重点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创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中,落实落细到各学段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重点抓基础重养成,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要抓手;初中阶段重点抓衔接重体验,注意中小学品德教育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普通高中阶段重点抓深化重内涵,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与提升,重视“三观”形成,以生涯教育为主要抓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品德教育重点抓深化重技能,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重视“三观”形成,强化社会适应,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抓手。要探索形成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三学段各自层次清晰、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三)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分类指导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创新方法、手段,注重双向互动,使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化、个性化、有效化。一是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各学段德育类课程建设与实施,改革各学段德育课评价办法,加强学科德育,充分课程育人作用。二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塑造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绿色学校”和“文明学校”活动,建设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特色校园。三是加强品德实践教育,小学阶段突出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阶段突出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和开阔视野、促进思考、增强能力的特点,重点组织开展“中国梦”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积极拓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大课堂。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各学段分类指导,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建设区域有影响的综合性网站,每个县(市区)至少要依托一所条件好的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资源网(数码社区),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六是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机制,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高教师育人的绩效考核权重,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竞赛,定期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七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机制,重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八是加强党组织和团队建设,小学阶段要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初中学校要认真做好团队衔接、推优入团工作和团支部建设,高中阶段要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积极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教育活动。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9篇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文科类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技能和体质上的,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呢?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外贸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外贸行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外贸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体育所独具的功能,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意志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外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武术、体操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敏捷沉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在教学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高尚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品质。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我国多数职业类院校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具有浓厚的本科压缩型特征,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我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指导克服了这一弊端,调整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体现出能力培养特色,提高了教师素质。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强化针对性和科学性。

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因其内容少而专,可以随堂进行,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目标是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时必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严格区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各司其职,不得混淆。各门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通过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知、掌握、拓展等方面的实践培训,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专业施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

2、实践教学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育学论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论文提纲格式。我校实践教学在以多媒体为主的基础上新建成两幢教学实训楼,补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同时组织学校专业课老师编制详细的、操作性强与所学知识相呼应,又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教材,如:文字的指导手册、模拟实际业务流程、具体实践环节录像课等。我校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列入教材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工程认真操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建设类专业五年一贯制教育,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建设行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持证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适应'一专多能'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我校培训部开展的建设行业五大员培训在行业中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教学管理的改革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我校已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建设各建设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现建有校内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试验室、结构实训室、装饰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共二十二间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相应专业职业仿真程度,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对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完善;同时新建建设行业各工种实训室6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形成建设类专业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从而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提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与辅导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空气,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校园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并可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专业社团活动和将实践性教学延伸到假期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教育学论文,以收获为目的。我校经常举办知识讲座、技能竞赛、专业社团、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

在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 为了满足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已与苏州一建、苏州市政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客座教授,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各实训基地均可定时接受学生顶岗实训。计划每年新建3-4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使总数发展到30个,形成建设系列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的需要。

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建设类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模式。校内基地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场所和时间论文提纲格式。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从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性教学教材,同时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建设类专业设计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懂得建设行业的生产制造工艺和建设类企业的运作,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聘请建设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另外,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建设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行轮岗、顶岗,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5、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教育学论文,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性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结束:

我校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我校毕业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同时熟练掌握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习锻炼,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我国多数职业类院校五年一贯制建设类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具有浓厚的本科压缩型特征,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我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指导克服了这一弊端,调整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体现出能力培养特色,提高了教师素质。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强化针对性和科学性。

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因其内容少而专,可以随堂进行,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目标是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时必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严格区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各司其职,不得混淆。各门实践课程都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通过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知、掌握、拓展等方面的实践培训,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专业施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

2、实践教学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育学论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论文提纲格式。我校实践教学在以多媒体为主的基础上新建成两幢教学实训楼,补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资源。同时组织学校专业课老师编制详细的、操作性强与所学知识相呼应,又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教材,如:文字的指导手册、模拟实际业务流程、具体实践环节录像课等。我校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列入教材建设规划,作为一项工程认真操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建设类专业五年一贯制教育,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建设行业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持证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适应'一专多能'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我校培训部开展的建设行业五大员培训在行业中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教学管理的改革

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我校已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建设各建设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现建有校内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试验室、结构实训室、装饰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共二十二间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相应专业职业仿真程度,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对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完善;同时新建建设行业各工种实训室6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形成建设类专业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从而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提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与辅导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空气,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校园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并可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专业社团活动和将实践性教学延伸到假期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教育学论文,以收获为目的。我校经常举办知识讲座、技能竞赛、专业社团、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

在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已建实训基地的联系 为了满足建设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已与苏州一建、苏州市政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客座教授,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各实训基地均可定时接受学生顶岗实训。计划每年新建3-4个校外实训基地,到2012年使总数发展到30个,形成建设系列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的需要。

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建设类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模式。校内基地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场所和时间论文提纲格式。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从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性教学教材,同时扩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建设类专业设计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懂得建设行业的生产制造工艺和建设类企业的运作,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聘请建设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另外,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建设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行轮岗、顶岗,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5、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教育学论文,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性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结束:

我校实践性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我校毕业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同时熟练掌握了社会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习锻炼,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科类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一、工科类高职高专学人文教育低下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新的社会思潮涌现,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人文素质教育受忽视

所谓人文,并不仅仅是人的知识、品德、才能、气质,还有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虽然人文教育被重新重视,但是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当代工科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低下,不完全是学生自身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都有原因,是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受忽视的结果。

首先,家庭忽视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文精神,“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的人文历来都和教育连在一起,希望通过人文教化来达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如今忙碌的生活让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老年人的溺爱,甚至有些未成年人独自生活,这样的家庭传统教育几乎消失殆尽。正是由于家庭的忽视,学生从小到大就丧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时期。

其次,学校忽视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以实用为目的,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工科类高职高专就是要培养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完全不重视人文教育,不重视理论课,片面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最终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削弱,教育的整体质量下降,学生的伦理道德滑坡,出现了人文精神危机。

再次,是社会的忽视。虽然人文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学生因为从小到大,对“实用主义”耳濡目染,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长期都奉行“成绩是一切评价标准”,应试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滋长了学生的功利性。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人文意识,很多经典名著、艺术与品位都早已被抛弃。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巨变。市场经济下,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在脑后,利益面前人们尽显丑陋的本性,很多人迷失于追逐金钱、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唯利是图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从而,整个社会也是现实的,是物质的。

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中国存在很多社会思潮如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宣扬西方新闻观、、质疑改革开放等,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很容易被负面和敌对势力诱导。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意识的侵蚀,导致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追求利益为价值取向,社会上一些不诚信、自私自利以及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滋生蔓延。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成为现代青年大受追捧的世界观。

(三)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学科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割裂,以及人们视野的狭窄。1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觉不自觉地削弱甚至遮蔽了人文教育,使教育忽视了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等方面,从而教育体系失去了完整性。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止是生活上的便捷,也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工科类高职高专以男生居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自觉性弱,智能手机和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沉浸于网络的学生数不胜数,手机更是离不开手。在有的课堂上90%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有些学生可以不吃饭、不上课、不睡觉地玩游戏。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也可以使人变得更堕落,更不像“人”。

二、社会实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以“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学生自身发展以及为国家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2社会实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启发学生智慧,树立正确价值观

人文知识是感性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都属于人文范畴。在日常的生活中人文知识有益于学生丰富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智力水平。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做志愿服务、公益等活动会逐渐认识到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人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和付出,因此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不仅增加了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价值观也会规范化,从而修正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

以我校机电学院的志愿者为例,我院志愿者小分队长期服务于黄石市箭楼下社区。学生们平日里通过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帮助社区打扫清洁等活动赢得了社区人民的欢迎、校内校外的认可,并且获得了市里的“志愿者示范站”的荣誉称号,同学们做起志愿活动更起劲了,笔者亲眼看着他们从最初的稚嫩逐渐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二)增强综合能力,塑造优良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自我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塑造。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具有耐心,细心甚至是爱心。通常,学生深入基层,与各种人群接触,在有的农村活动中条件艰苦,还需要学会自己做饭,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学生的韧性,完善他们的品格。

(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审美情趣

现在人们比较浮躁,评判美的标准往往只看外表,很多人向往、追捧所谓的“网红脸”,而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工农、接触工农、了解工农、学习工农,工农群众身上那种勤劳、朴素、政治的品性使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还能使学生感受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从而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拥有更崇高的人生品味。

三、提升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1.提高意识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意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普遍缺乏信心、对未来迷茫、思想简单、价值观偏失,所以,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对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功能,引导他们走向社会,提高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

2.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很多教师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高专的教师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们平时工作繁忙,学术研究、行政琐事较多,容易忽视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伤害学生自尊、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等情况时有发生。言传身教绝对胜过说教,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可以从基础的人文经典的阅读、比赛,到请教育大师来校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再到评比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制定工作的考核等,把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津贴直接挂钩,奖励工作敬业、受学生喜爱、师德高尚的教师,并且作为典型和榜样大力宣传。相信这样假以时日,工科类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会大大提高。

(二)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不仅能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成功,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水平。学校领导要调节、利用好学工、教务、保卫、后勤等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援和帮助,而相关教师的指导必须深入、有实质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挂名”而已。3教师要对学生开设社会实践方法课程或讲座,在社会实践和目的、内容、形式、方法、技巧以及活动的组织、公共关系处理、活动总结、实践报告的写作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训,着力提高“面”上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协助学生处理好与接待单位的关系,赢得单位的理解与支持;要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思想波动问题,做好情绪主导工作,指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实践锻炼。此外,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要认真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且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参与的教师进行考核,只有教师亲自参与,教师们才能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渗透这一思想;同时,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既是重视和保障又有实质性的作用,防止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三、构建科学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和计划

(一)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和良性运转,学校必须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业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加强联系,本着从学生锻炼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结合国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国情和政策,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政策,又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人文景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在拓宽丰富社会见识与经验的同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无形中增强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最终思想得到升华,使之内化为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结合主席一系列讲话内容,如“两学一做”,制定考察方向或调查报告的选题指南,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完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在全校学生中宣讲。此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学习和认识党的方针政策,更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固他们的信仰和信念。

最后,工科类高职高专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应与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公益活动或是假期兼职以个人或集体进行,从而可以提高专业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四)完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一是要实行社会实践合格证书制和学分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践育人的效果。4二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机制,学校应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进现进行严格考评,其考试成绩计入学籍档案,纳入学生德智体美综合测评体系,与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和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上述考评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虽然人文素质教育呼声日益增强,但是很多工科类高职高专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有的不够深入,有的经费不足,有的流于形式。社会实践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手段,特别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他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科类高职高专的人文教育,要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同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戴F,陈国生《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园地,2008,(2)

[2]张连生,《高职高专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月

[3]桂署钦,《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理论之窗,2009,总期323期

[4]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注释:

1.张连生,《高职高专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月.

2.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P114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4篇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第15篇

【标题】学生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郑霞珍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胡良,张全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蒋雅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6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杨凯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作者】高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什么是真正参与了探究的教学

【作者】王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作者】阙银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阅读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应机巧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设计

【作者】任燕红,于淑儿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作者】祝夏和,余丽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开发的几对关系

【作者】沈毓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邢云开,黄晶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学会自我诊断,提高英语能力

【作者】孔慧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

【作者】郑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发挥影视资源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作者】徐文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策略例谈

【作者】骆欢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作者】顾叶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例谈

【作者】朱崇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论生物学能力结构与培养

【作者】缪仁票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学生阅读散文的认知分析

【作者】张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重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黄华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

实践和探索

【作者】彭素飞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基于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陆军,曹丽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

【作者】陈永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员工援助计划在普高教师压力管理中的

应用

【作者】方松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05期

【标题】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作 者】胡学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中点四边形”――基于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

再设计

【作者】王晓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

【作者】张一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问题的分析

【作者】吴新建,张贤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摒弃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去散文化”课堂

【作者】范维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作者】田雪莲,叶爱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张永谦,杨茕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理清基础概念,突破解题瓶颈

【作者】邓先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语文“小先生”的培养

【作者】韩金玲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例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许颖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胡新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柯孔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方入手,有效突破膜电位图像分析题

【作者】朱长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比较史学类试题的基础类型与应对策略

【作者】杨德志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高考中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定量计算

【作者】唐立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益

【作者】刘成丽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有效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黄雪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例析历史人物教学中的价值观引领

【作者】姜红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汉语形象与古诗文教学

【作者】刘飞耀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

【作者】屠锦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充分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沈晓彤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作者】苏跃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

探索

【作者】赵群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运用三维螺旋法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作者】于容峻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方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区域地理案例型情境设计策略

【作者】张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在过程中熔炼和析离方法

【作者】高进峰,刘建宇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含英咀华研课标,精思深悟始知音

【作者】熊芸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利用面质技术促进物理对话教学

【作者】罗成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以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复习

【作者】王滋F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物理课程建设

【作者】黄国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二历史练习有效度的提升策略

【作者】吴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先修课程开发的思考

【作者】徐桦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

习策略

【作者】汤国荣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二阶六步”教学法在《实验化学》模块中的

应用

【作者】罗欣,徐丹青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

【作者】朱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基于物理探究教学中问题环节的评价指标体

系初探

【作者】耿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作者】陈新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三化学概念与规则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卢颖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定”“变”思维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周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臻善课本“探究”,展开变式教学

【作者】张明霞,屠红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费马点的数学文化意蕴

【作者】郑永杰,楼婷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谈高三完形填空讲评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宋颖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大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徐文彬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在“聊天”中“唤醒”

【作者】唐惠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逻辑和问题

【作者】陈亚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析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及

启示

【作者】周琴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以学定教”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

【作者】章斌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英语写作同伴互评中的评价导引

【作者】方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

【作者】孙天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对《〈论语〉选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

【作者】陈智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缩、展、提、联: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作者】王葵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几个途径

【作者】邓广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作者】王加飞,金国仁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的个性化教

【作者】陈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侯新杰,安淑盈,王娴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晨昏线教学的探究

【作者】冯小琴,刘帮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

【作者】张泽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11期

【标题】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颜先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中的话题教学研究

【作者】李海,李燕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情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