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作品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学作品论文

第1篇

一、重视激发动机,调动主体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大重视语文学习,认为字会识,书会读,少上几课没关系。有的学习只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在经商潮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当作家那是愚人的事,当语文教师那是实现不了自身价值的事,搞文献研究那是老学者的事。学习动机不强是影响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的重要原因。我们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从长远的教育目标来看,由于稳定的动机特征是构成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辩论。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辞,据理力争。一些学生持之有据,可就是辞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出,只得旁观,心急如火。会后大家深感语言能力确实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机遇,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模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体验深刻的道理,模拟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比之抽象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批判性大为增强的现实。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在教《一面》时,抓住作者对鲁迅外貌由远及近的三次描写,讲述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导学生训练,要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线条勾勒,也可以特写细描。大家积极动脑,写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几笔勾出《雨中师生情》、《克尽职守的老门卫》,也有的细细写出《漫不经心的营业员》,《令人捧腹的小调皮》等。紧接着,我又把较为成功的习作作为第二范文讲评,作者们听到老师介绍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仿作,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学好语文的上进心。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进行肯定的强化,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自主精神欠缺,没有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教什么,就学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不懂得自己应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诱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适时鼓励,定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汉字规范化教学中,针对社会上错别字多、繁体字滥的现象,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加以订正。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比教者单方面讲解罗列好得多。教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我要学生各自找一份新产品说明书,然后交流,归纳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效果颇佳。同样,教学通讯,我就组织采访;教学新闻,就让学生先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而自动”的意识就增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强调自主,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学生“自主而自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授之以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能通过教者的“导”,让学生不断“悟”出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也就会少走弯路,自学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学习语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预习法”、“不同文体分析法”、“课堂笔记法”、“复习法”,“作文素材积累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探寻科学的方法,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学好语文的信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我特别重视推广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土生土长”的方法,倍感亲切,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还适时组织交流,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学习的主人。学习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会“自得”的本领,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们就会逐步迈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三、启发生疑,引导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启发学生生疑,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笔者在应用文《电报》的教学中,为了讲清电文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因电文歧义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广州某公司订购一批货,要求春节前运达河南,后因货物未能及时运到,而销售旺季已过,造成货物严重积压。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不要退货”。河南方面接到电报后很满意,迅速将货退回广州,而广州一方拒绝接收退货,引起了一场官司。结果广州一方败诉。案例介绍完,学生产生疑问:广州因何败诉?教者立即启发质疑:法院判广州败诉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电告“不要退货”嘛?同学们纷纷参加争论。经争论不难看出:按电文不加标点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货”是正确的,广州当然败诉。如广州回电为“不能退货”就不会出现歧义了。经过争辩,大家意见趋于一致,且对电文不加标点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1)广州方面败诉,是仅仅因为电文拟得不当吗?(2)河南方面退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利用电文的歧义吗?要大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当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购物肯定有合同,广州一方货未及时到,造成货物严重积压,责任本来就该由广州一方承担,这才是广州败诉的根本原因。”也有同学说:“经商也要机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电文的歧义,进一步赢得了主动权。”质疑讨论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应用文语言准确明白等基本要求,还懂得了商业经济合同上条款“一字千金”,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维护自身利益。如此启发生疑,帮助学生释疑,有起有伏,就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笔者在教小说《项链》,分析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特点时,学生都不难归纳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等,可是有位同学却举手补充说:“小说的第四部分写道:‘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这段文字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对现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不仅肯定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并且表扬他勇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创新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试想如果根据参考资料提供的答案,去否定该生新的独特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挫,刚点燃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在瞬间熄灭。

第2篇

关键词:史学;文学;以诗证史;历史维度;时代风貌

何谓史学?即是研究如何研究历史的学问,它的职责在于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方式加以批判和反思。而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的一种,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史料难以比拟的特殊价值,值得引起历史研究者们的注意。

“以诗证史”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孔子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到《诗大序》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注重文学的现实作用、致用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来的传统,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来。史书中记载汉代民众服兵役的年龄是从二十岁至五十六岁,但是我们却在一组汉乐府《紫骝马歌辞》中发现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么一句,诗中的老人足足服了五十六年的兵役,可见这兵役项制度在诗歌创作的年代早已名存实亡。杜甫的诗歌号称“诗史”,其旬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直观生动的反映出开元时期唐王朝经济的富裕,而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作品都对当时唐王朝用兵吐蕃、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有着忠实的记录,皆可以反映当时战争的频繁以及给社会各阶层造成的苦难。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书,其作者皆为史官、士大夫之流,作者身份阶层的单一就必然导致其创作眼光与内容的局限,而那些由社会各阶层人民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广阔图景,就是二十四史很好的补充。比如《诗经》就是一部生活之歌,劳动之曲,其中对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作息,饮食,居住有着详细的描绘,这些都是《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些史书所不能反映出来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诗歌,《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说也对当时的世俗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其详细精微的描写,而《红楼梦》更是号称“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很详细描写了明清时代从贵族到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把各个阶层的各种现实的状态很原始而生动的展现给读者,是现代人了解当时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其对当时社会的解构和分析也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第3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风格翻译 《傲慢与偏见》 中译本 比较

1.导言

风格翻译是翻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对于风格能否翻译还存在很多争论,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风格能够如何翻译,以及能够或者应该这样翻译的原因何在。

笔者旨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更好地理解风格翻译。笔者选取了两个译本的前三章作为样本,比较两位译者在翻译原作风格方面的努力,同时,借助风格翻译相关理论,判断哪位译者更为成功地翻译了原作风格。

其中一个中译本的译者是孙致礼,该译本是他1999年对其原译本的修订本,另一个译本的译者是雷立美,译本出版于2003年。

2.风格翻译理论

阅读文学评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读到类似“该小说的特征是兼具幽默和感伤”(张伯香、马建军,1998:270),“他的作品以语言优美著称”(张伯香、马建军,1998:299),这些都是对某作家或者某部作品风格的评论。利奇和肖特在《小说文体论》中提出,总体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风格价值,也就是说,风格价值应该也必须被视作意义的一部分(刘宓庆,1999:46)。因此,在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努力再现原作风格(刘宓庆,1999:41)。

为了体现翻译风格,或者说再现原作的风格价值,译者必须首先充分理解原作的风格。然而,风格不同于概念或者情节,风格通常隐藏于字里行间,无法直接感知。所幸,随着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现在有一系列的风格分析方法,其中,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提出的风格的符号体系便是相当全面而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根据刘宓庆的体系,我们可以通过风格标记来认识作品风格。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类,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而非形式标记则包括表现法、作品包括思想和感情两个方面的内在素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作品接受者因素。(刘宓庆,1999:218-236)

认识作品的风格价值是翻译的准备工作,如何用目的语再现其价值则更具挑战性。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出了三种再现风格的方法,包括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及淡化式换码(刘宓庆,1999:238-242)。译者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再现原作风格。

3.《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第一至第三章的比较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主要作品之一。该小说以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乡村的生活、人们的观念和想法,同时,也表达了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尽管许多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情节和奥斯汀对婚姻的看法更感兴趣,但是,奥斯汀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是成就小说的重要因素。奥斯汀用清晰简洁的表达和适如其分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再现了原作风格。下面笔者将从叙述的翻译,对话的翻译,以及翻译腔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1)叙述的翻译

正如前文所述,清晰和简洁是奥斯汀作品的重要语言特征,而《傲慢与偏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因此,译者应该用同样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再现原作风格。

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第一章) (Austen, 2004:1)

孙译本: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雷译本:这条真理在四邻八舍各家各户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固,这样一个单身汉新搬入一个地方时,不管人们对他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得多么少,他们也会把他当做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雷的译文有85个汉字,明显长于孙的67个汉字。译文长度存在区别是译员的择词造成的。

孙译本

还真够深入人心的

四邻八舍的人家

(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

雷译本

在……人们的头脑中是如此根深蒂固

四邻八舍各家各户

(对他的)思想感情、观点见解知道得多么少

雷译本明显比孙译本累赘,而原作是清晰简短的故事开场,很快地将读者带到故事里。根据刘宓庆风格翻译理论,在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中,对应式换码是最切实可行的。对应式换码在翻译《傲慢与偏见》叙述部分的意味是,用同样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从以上译文对比可见,孙译本比雷译本清晰简洁得多。因此,孙译本更好地展现了原作风格。

另一重要风格特征是语域。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作者用词的语域是其作品风格意义的重要体现,译者在译文的用词上,应该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域,以再现原作风格。《傲慢与偏见》描绘了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早期英国乡村的生活,奥斯汀所用的语言是带标记的,足以让现代读者联想到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相应的,译者应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域来再现那种生活。在这方面,孙译本同样胜过雷译本。

原文:...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When she was disconcer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 (第一章) (Austen, 2004:3)

孙译本:……这位太太的脑子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的人生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

雷译本:……她的思想浅薄,比较容易暴露。……她一不满意,就自以为患上了神经紧张症。她的人生使命就是嫁女儿;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亲访友和打听新闻。

雷译本中的“容易暴露”、“神经紧张症”、“人生使命”、“新闻”都是相当正式的用语,甚至带点学术味,属于中国现代城市人的词汇,因此,这样的译本,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读到的并非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相反,孙译本中的“不那么难以捉摸”、“神经架不住”、“人生大事”、“消息”,都是简单通俗的口语,所以,更符合原作风格。

(2)对话的翻译

奥斯汀是对话设计大师。《傲慢与偏见》里的人物说话的方式各异,但是都极具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兴趣、思维方式、个性等个人特征。因此,适如其分的对话被视作该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词语和修辞标记是风格意义的重要体现,而词语和修辞又是《傲慢与偏见》中对语的重要因素,是对话的表现力的来源之一,因此,译者如何对词语和修辞进行处理,是评价其风格翻译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

下面分析两个译本对班尼特太太语言的翻译,看看哪个译本更好地再现了班纳特太太的人物特征。

班纳特太太是“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笔者译,Austen,2004:3)。在《英国文学教程》中,编者指出班纳特太太“非常虚荣、无知而且在富人面前则一脸卑微”,而且“势利、不懂礼仪、粗俗”(张伯香、马建军,1998:237)。小说中,班纳特太太的语言缺乏连贯性、结构简单松散、词汇匮乏,而且讲话不懂修辞,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性格特征(彭开明,1995:30-34)。因此,译者必须通过语言,尽力在译文中再现这个人物的个性。

文本分析表明,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班纳特太太的语言风格,因为,雷译本中,班纳特太太说话所用的句子相对复杂,而且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汉语成语,与原作风格相距甚远。以下是例子。

例1:“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第一章) (Austen,2004:1)

孙译本:“哦!单身,亲爱的,千真万确!……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雷译本:“哦!是个单身汉,亲爱的,千真万确!……这对我们的女儿们来说,是桩多么美好的亲事呀!”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雷用了相当复杂的句子结构,而且“美好”是相对正式的词语,而孙的译文更为直接、简单、通俗,更符合班纳特太太智力贫乏、无知、粗俗的特征。

例2:“My dear, you flatter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第一章) (Austen,2004:1)

孙译本:“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雷译本:“亲爱的,你太过奖了。从前我的确也是有过花容月貌的,……就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

雷译本中的“花容月貌”是成语,而“应该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美貌了”则是比较正式的句子,不像出自班纳特太太之口。而孙译本则更能表现班纳特太太将讽刺视作赞美、试图显得谦虚的愚蠢。

例3:“Don’t be coughing so, ...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 You tear them to pieces.”(第二章) (Austen,2004:4)

孙译本:“别老是咳个不停,……稍微体谅一下我的神经吧。你咳得我的神经快胀裂啦。”

雷译本:“看在老天爷的分上,……稍许体恤体恤我这可怜的神经紧张的毛病吧。你简直快要把我的神经撕碎了。”

雷译本的“稍许”和“体恤”都是比较正式的词语,不如孙译本的“稍微”和“体谅”合适。雷译本最后一句的“简直”也显得过于书面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孙译本在再现班纳特太太说话风格方面比雷译本成功,更好地再现了人物的特征。

3.翻译体

刘宓庆认为,翻译体的显著特点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做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刘宓庆,1999:245)。雷译本经常出现翻译体,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雷立美,1)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孙致礼,1)

例2:“这样说来,一个女人并不是常有许多美貌好考虑喽”。(雷立美,2)

“这么说来,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孙致礼,4)

例3:无论他在德比郡有多大的家产,都无法使他免于看上去有种令人望而生畏和讨厌的神情,也无法使他免于与他的朋友比较起来显得微不足道。(雷立美,6)

这样一来,纵使他在德比郡的财产再多,也无济于事,他那副面孔总是那样讨人嫌,那样惹人厌,他压根儿比不上他的朋友。(孙致礼,10)

以上雷译本中的划线部分都是机械的对应式转换,造成了无意义甚至是破坏性的重复和累赘,给读者理解带来了

困难。而孙译本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翻译体,是可读性更强的译本。

4.结语

本文集中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对风格翻译的处理。借助风格翻译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奥斯汀清晰和简洁的语言风格,更好地保留了小说人物对话的艺术精华,也更好地避免了翻译体,因此,孙译本比雷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通过对比研究,希望可以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那就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意义翻译,由于风格是文学作品总体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认识和理解原作品的风格价值,继而在译作中,通过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再现原作的风格。

然而,本文只选取了一部文学作品的三个章节进行对比,因此,收获十分有限。笔者将扩大文本的范围,对更多的文学翻译语料进行分析,从而取得对风格翻译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 2nd e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Ltd,2004.

[2]简・奥斯汀著.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第二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彭开明.语言与人物刻划――班纳特太太语言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30-3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