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指导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确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等方面,以保证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受到严密的控制。即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管理,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管理,包括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其销毁或永久保存这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要达到有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就要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则,而建立相关准则,必须关注文件从孕育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每一个阶段。其中,在文件的孕育阶段,选择适当的阅读软件是影响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因为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阅读软件的生命周期影响电子文件的品质。在文件的概念设计阶段,按照“前端控制”思想的精髓把电子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放在概念阶段予以考虑。例如,在概念阶段要及时采集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 以证实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可靠性;事先确定归档范围,判定保存价值,确定采集时间和采集方式,以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事先设定某些方面的技术指标,如记录载体、记录格式等,以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利用性。总之,对电子文件管理要从信息系统源头做起,在概念阶段即考虑作为档案保管、利用的要求,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如果待系统应用后再作改动往往既费钱又复杂,而且有时不可能实现。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档案部门人员应协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设计,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各个过程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使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统筹兼顾,强调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无缝连接、系统整合和总体效应。

2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它为文档一体化扫清了理论上和认识上的障碍。要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就必须打破过去的那种狭隘文件观,树立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一体化思想。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要求档案意识和管理意识都要前移,从而实现前端控制。这促进了人们认清文件与档案的关系,有利于人们认清文件(狭义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内在的有机联系性。档案是特殊的文件,这奠定了文档同步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为人们扫除一体化道路上的其他障碍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管机制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也是现实档情。这种存在是不是合理还有待科学理论为其导航。笔者认为,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既然都要遵循同一事物——文件的生命周期的客观要求,就很有必要将其合而为一,实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以便统一号令真正实现文档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管理。但这种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前途光明,道路却充满荆棘,不单是有理论指导便能成功的。只是科学理论已预示了这种改革的必然性。因为文档一体化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机关文档管理机构的统一控制下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文件管理活动这个层面上,它必须逐步走向社会化。即最终要借助网络实现“文档管理系统”成为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的一个子系统。而这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文档不分家”,文件运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的客观要求。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是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的有效途径。传统文件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的讨论,大多停留在单方面的理论层面上,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从管理体制到工作流程都有问题。现阶段,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指导为文档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密切了档案人员、文件承办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相互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就自然水到渠成。

3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启示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设计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

一、引言

为保证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差异化与重点化同时,必需降低成本。成本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侧重于制造过程,然而,产品成本的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决定的[1]。如图1所示,设计阶段决定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70%以上,但所需现金流出仅占5%左右,事实上,一旦产品设计完成,成本在以后阶段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因此,应将产品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设计阶段,并将成本管理从制造阶段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而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正是一种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

二、产品成本设计内涵与过程

产品成本设计源于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DFC)”和“按费用设计(DTC)”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系,属于产品设计与企业管理两个领域的交叉部分,是当前多种技术发展后的结果,不仅包括设计方法学、企业管理学,还包括计算机科学、优化方法学、控制理论等[10]。

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是面向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根据产品设计信息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估算建模、优化控制和分析决策的智能方法、技术和系统。其目的旨在配合功能,引导和优化产品开发设计。

成本设计的关键是与动态市场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的确定和竞争性成本压力的分解传递。目标成本与开发设计过程的直接关联性决定了它在产品成本目标系统中的典型代表性。科学预测、推算、评价、优化产品设计目标成本,不仅对未来产品价格、企业利润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对开发费用预算、使用成本的控制具有类推借鉴意义。

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相应都有目标成本“确定à估算à评价反馈”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修正。在整个修正循环中各阶段的功能有所不同。下文结合各个设计阶段对产品成本设计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三、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3.1采用协同设计确定目标成本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基本公式如下[2]:

式中:Kziel———目标成本;

P———用户可接受的市场价格;

G———计划利润;

I———各种税金;

T———营销费用;

KV———可变计件成本(计划);

KPPE———开发规划费用(计划);

Kftx———产品寿命周期承担的固定费用份额(计划);

m———产品数量。

等式第一项反映市场对目标成本的影响,而第二项则指出了设计过程中为达到目标成本应控制的因素。从公式中可知,目标成本确定时,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水平,还要考虑用户的经济能力。因此产品级目标成本的确定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到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如图3所示,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环境可在概念设计阶段改变了原有的线性设计流程,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各种功能小组互相作用与反馈重叠,目标成本方法在这种集成式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3.2利用价值工程评价与修正目标成本

价值工程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评价设计与生产中可选方。企业中普遍运用价值工程的类型是功能分析,即对产品的每一主要功能或特征的效用和成本进行考察。这种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效用与成本间的平衡。在复杂的产品设计中,所有组件累加形成最终产品的成本与价值。价值工程需要协同功能组去分析每种产品功能相关联的价值。这对每种功能价值的成本比率确定至关重要。价值工程由分析与确立两个步骤引导。在分析步骤中,决策与制造专家组调查产品功能价值与评价价值。在研究产品功能特点及成本、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的价值系数:Vi=Fi/Ci其中∑Fi=1,∑Ci=1Fi:第i项功能的功能评价系数Ci第i项功能的成本系数在确立阶段,使用分析阶段的结果以寻求创造性的方法以降低不需用的功能或特征,以降低成本或进行改善以提高客户价值。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功能重要,但所选材料材质不好或加工精度不够,要考虑成本是否低估;若Vi小于1说明这些零部件加工精度过高或材料太好,存在大材小用现象,应降低精度或采用更廉价的材料,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

总之,通过概念设计阶段的不断调整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通过价值工程方法进行功能/成本权衡分析,寻找成本降低点。最终确定产品层合理的目标成本。

四、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后,在设计部门可根据概念设计的确定的方案进行产品详细设计的同时,财务部门需将产品层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建立子件目标成本。这也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财务部需应用到设计部门提供的BOM、工艺路线、工作时间的信息,采用作业成本法,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物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

BOM是完整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组成一个产品的部件清单。该清单包含每个部件的物料编号、数量和计量单位。物料清单是MRP的基础,也是自动生产材料成本的关键数据来源,并决定了计算顺序。物料清单可能包括半成品,而半成品本身也有物料清单,这样构成了多层物料清单。计算机系统首先计算出最低层次物料成本,随后逐步计算上层物料,这一过程称为成本上卷(Costrollup)。通过成本上卷可以保存、分析每一生产层次的成本及阶值。

BOM可由设计部门创建,财务、生产、储运部门共享,具有惟一的BOM编号及用途。

4.2工作中心(Workcenter)

工作中心是一种抽象的组织机构,可以灵活地定义为实际的工作中心(如一台机器、一条生产线、一个装配中心、一个生产班组、一个车间),工艺路线中每一个工序都必须在工作中心中完成。工作中心在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中是计算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基础,在工作中心定义了与产品成本相关的公式,如机器生产准备时间(setup)是批次的函数,生产机时或工时是批量的函数等。

4.3工艺路线(Routing)

工艺路线描述了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执行这些工序的先后顺序。除此之外。工艺路线中还包含了每一道工序在哪个工作中心中执行,需要哪些材料部件以及其他的一些计算生产期、产能、生产成本相关的技术信息。对每道工序,还需定义该工序的作业(Activity)数量。

4.4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目标成本分解、归集与控制的组织机构,在能明确成本控制责任和方便成本核算原则下,工作中心与成本中心可是多对一关系或一对一关系。在成本中心,通过各种BOM中物料成本、工艺路线定义的作业与工作中心定义的公式,汇总即可得产品各层级的目标成本。

关于成本的估计方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

(1)[德]G帕尔、W拜茨的几何相似系列产品成本估计[3]:

(2)[德]Klasmeier通用成本函数[4]:

(3)[美]Cawthorne,Nugent订货环境下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成本估算函数[9]。

(4)[英]ARMileham,GCCurrie方案设计阶段参数化成本估算方法[5]。

(5)中国学者采用统计法建立的成本估计模型[6~8],如组合化系列产品的成本增长规律,功能参数和设计成本的关联分析,零件尺寸公差与成本的关系等。

五、结束语

产品成本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贯穿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理念,将目标成本管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在建立产品数字化模型和参数化的产品配置中,建立不同阶段对应的产品级、装配级、零件级、特征级的成本信息模型,实现产品设计与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设定、分解、估算、达成)之间的协调同步和动态反馈机制。这种方法体系将财务管理的思想与工程设计中的成本工程知识结合为一体,从根本上降低了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FKramer,MKramer.核心因素质量、时间和成本对产品开发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J].工程设计,1994(创刊号):1-7.

[2]RobinCooperandRegineSlagmulder.TargetCostingfornew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CostManagement,2002,16:.3~5

[3]G帕尔,W拜茨1工程设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

[4]厉正平,潘双夏,冯培恩1产品成本估算策略及降低成本的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5,(6)6:35-38.

[5]ARMileham,GCCurrie.Aparametricapproachtocostestimatingattheconceptualstageofdesign[J].JournalofEngineeringDesign,1992,4(2):76-81.

[6]董仲元,蒋克铸1设计方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7]黄纯颖1工程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

[8]胡树华1功能参数与设计成本的关联分析[J].机械工程,1993,4:27–301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盈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导致企业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上做出不同的决策。

(一)起步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处于起步期阶段的企业由于消费者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度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核心与信誉,导致企业在此阶段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为维持企业的经营需大量的资金,另为在未来确立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需在构建厂房、购置设备、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这都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认知度较低,导致企业所面对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同时企业在和上下游厂商竞争时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较大,而经营负债的规模较小,为维持较大规模的经营资产,需企业大量资金投入,而经营负债的较小规模说明企业在此阶段较少占用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进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较为有利的信息,进而吸收投资者增加对企业的投入。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传递利好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信号,从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此阶段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及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等。提前确认收入即把尚未实现的收入通过提前开具销售发票、收款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时以及提供的劳务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即予以确认;延迟确认费用即将本属于本期的费用不在本期确认或不在本期全部确认、本属于本期的一次性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分批确认;扩大费用资本化即把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予以资本化,从而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人为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进而增加了当期的利润。

(二)成长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迅速扩大,行业内部厂商数量的增加及总供给的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行业内部大多数厂商都可实现较快增长,原有厂商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为满足进一步扩大的市场需求,厂商需进一步增加经营资金的投放,为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活动亦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此阶段企业经营亏损逐渐收窄,并逐渐转为盈利;由于企业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经营资产虽增加速度较快,但已落后于经营负债的增长速度,表明企业在此阶段已大大增加对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的使用,导致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增加,并快于现金流出增长的速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此阶段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基于成长阶段的特点,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维持利润的平稳增长,增加外源融资。具体方式选择上往往通过增加债务资金的筹集或寻求上市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已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通过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变得相对容易了,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债权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利用负债资金为所有者创造更多收益;另外在此阶段企业在权益资金筹集上大多采用争取上市及配股增发的方式,由于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及配股增发都有严格的限制,企业达不到连续盈利等要求是不能上市及配股增发的,因此企业为实现上市及配股增发的目的,便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另由于此阶段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企业就有了在利润较高年份储备利润,即所谓的“甜饼盒储备”,而在利润较低年份将储备的利润释放,以平滑利润。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通过关联交易、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等进行盈余管理。

(三)成熟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对内投资已基本完成,并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地位进一步强化,经营活动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正值。由于此阶段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上下游厂商的无成本的资金,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经营负债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加之长期资产等非经营性项目摊销的影响,导致在此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在规模上超过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均处于最佳状态。企业长期资产的规模相对稳定,对内投资逐渐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开始超过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开始更多的寻求对外投资的机会。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考虑是尽可能调低当期利润,以减轻税负压力,逃避政府监管。另企业往往在此阶段把当期部分超高利润隐藏起来,待利润降低时将隐藏的甜饼盒储备释放出来,以实现平滑利润的目的,坚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此阶段盈余管理在方式选择上更多的采用提前确认费用、通过关联交易、改变折旧摊销政策等对利润进行调解。(四)衰退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衰退期企业的市场迅速缩小,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发生改变,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好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掉头下行。一些企业开始转让、变卖厂房设备或转变发展战略,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多元化经营。此阶段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面临退市的威胁。此阶段企业为走出困境,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更加明显。企业为避免退市的威胁,往往采取措施调高利润。此时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一般有两个方向:调增盈余与调减盈余。调减盈余即是企业通过提前计提各项费用,进行费用的“大洗澡”,为未来扭亏为盈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处理,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结论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环境会计内容广泛,其核心是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特点可概括为: 1.使原来的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具体到环境成本,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 2.费用发生额大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非常巨大。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费用的发生时点不均衡。环境支出不像其它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律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4.潜在成本剧增。环境活动有其特殊性,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我国目前的做法是;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例如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是无法适应上述特点的。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鉴于目前多数企业只在实际发生时才列作费用。而对潜在成本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财务报表信息严重歪曲,将导致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决策。 2.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搞“一锅煮”,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木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控制不利,导致成本的上升。 为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迫在眉睫。环境会计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首先应从环境成本做起,其中的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 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血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万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声、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秋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意义[J].上海档案,2001年06期.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 数据管护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过程风险管理方略 WBLL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中国作者北极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调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模型的改进及其系统视角 基于财务数据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能力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档案学 基础理论 科学知识图谱

[分类号]G270

1 引 言

我国档案学发端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广泛被我国档案学者接受的理论有:①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布鲁克提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②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档案学者阿普沃德等人提出的文件连续体理论;③在档案整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出的整理理论;④各国档案工作者经长期积累而得到的价值鉴定理论。本文将运用数据计量、知识图谱的方法阐释各理论研究热点的问题。

2 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科学知识图谱

在近10年(1999-2008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依次将如上4个理论以“篇名”为检索项,各理论名称作为检索词(其中,整理理论分别进行了“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这两个主题词的检索,进行汇总得到的整理理论相关数据),通过统计,筛除与档案学研究无关的检索项,检索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章114篇,文件连续体理论文章24篇,整理理论文章48篇,价值鉴定理论文章164篇。

分别对涉及各基础理论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汇总各理论的关键词,加以数据统计,筛去意义不大以及关联度相对较小的关键词,所得结果见表1(表中数据为各关键词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共出现的篇数)。

通过使用UCINET 6.0软件,对以上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得到直观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及其热点研究问题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1)。

图1中,用有向线段将所要研究的档案学各基础理论与相关的关键词连结起来,由关键词指向其所涉及的各基础理论,其关联强度以数值的形式标注在理论与关键词之间的有向线段上。关联强度越强,数值越大,显示的有向线段越粗。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中心”之间的关联强度为8,而它未与其他理论相联接,说明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最为密切。又如文件生命周期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联度为37,它们之间的有向线段就较粗,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联度为15,而与整理理论、价值鉴定理论的关联度均为1,这两条有向线段宽度就比较细,这则说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各基础理论与关键词置于二维平面中,观察理论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和重要程度。图2是利用ucINET 6.0软件中采用SVD数据图制作而成得到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关键词之间的聚类关系图。横、纵坐标上的数字分别代表维度空间相对距离,以横纵坐标“O刻度”为标准得到的坐标系中(O.O)点为核心坐标点,此位置重要性最强,其余位置的重要程度从该点依次向四周递减,即越处于中心点位置的事物越重要,越远离中心点位置,事物的重要程度越低。

从图2中可以看到,居于核心位置的理论为整理理论,围绕着整理理论展开的关键词有来源原则、全宗、文件运动、档案管理等关键词,说明这些关键词与整理理论聚为一类。从整理理论这一点向四周扩散,可依次看到文件连续体理论、价值鉴定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连续体聚为一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中心、文件生命周期聚为一类,价值鉴定理论与鉴定聚为一类;此外,文件运动存在于整理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间,且位于坐标轴靠下的位置,说明它与这三个理论聚为一类。

3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档案学基础理论脉络梳理

3.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诞生至今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它为“文件――档案运动”的相关方向研究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不仅扩展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从‘历史档案’扩展为‘现代文件’,而且改进了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从简单、静止的方法变成系统、动态的方法。它把从现行文件到历史档案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着力研究这一整体运动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试图使文件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得到全面控制,从而实现文档管理的高效化”。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文件连续体、电子文件、文件中心、文档一体化、文件运动关联度甚为密切。从“比较研究”这一关键词可以看出该理论在近10年来较多地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以下将详细说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热点研究问题。

3.1.1 与文件生命周期的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一言以蔽之,即由设计、制作、形成阶段形成的文件,经由文书部门立卷归档后,移交档案室,成为档案,其在档案室保存到一定时期后,经过档案人员的整理、鉴定,一部分档案移交至档案馆,而有一部分档案则被销毁。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始终呈现出周期性运动。正如谢伦伯格所说,“力图限制文件的产生,在文件管理的领域内像在人类遗传学的领域内一样,也能够发现‘节制生育’的拥护者。它对文件的现行使用实行局部的控制;它帮助确定何种文件应该打入火化炉的‘地狱’,何种文件应该升入某个档案馆的‘天堂’,或者,偶尔让它先到某个文件中心的‘炼狱’或‘拘留所’去呆上一个时期”。

3.1.2 与文件连续体的关系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阿普沃德等人认为,文件连续体主要是指文件往复运动于从生成到处置的连续体中的一个过程。它更强调“在多个背景和用途的范围内同时存在或积累,而不一定要按人为划分的生命周期阶段的时间顺序运动和积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反映的是文件运动的阶段性运动规律。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而文件连续体理论正是揭示了文件运动的另一部分规律――文件运动的螺旋式发展规律”。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两者没有任何联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在本质上是同源的,都是关于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而其区别只是在于他们分别侧重、体现了文件运动规律的不同侧面。两者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因此这两种理论就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也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这一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较为相近,然而,在电子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遭到质疑与挑战,而文件连续体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文件的连续性运动加以阐释,更适合当今电子时代的趋势特点。

3.1.3 与电子文件的关系电子文件大量涌现,使得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电子文件的阶段运动情况,正如一体化管理、前端控制等管理方法都与对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诸如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捕获这样的管理手段方法需要跨越电子

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电子文件管理的本质与特征,在国际文件、档案领域,各国文件工作者、档案工作者都在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于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规范、指导对电子文件的各项管理活动”。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以研究纸制档案为核心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然而,电子文件的产生,也并未彻底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周期理论,不过是促使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期更具有时代适应性。

3.1.4 与文件中心的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的价值将其运动划分为若干阶段,在文件暂时保存阶段则将文件存放于文件中心。文件形成后直至移交档案馆保存提供利用之前,普遍存放于一个中间机构中加以保管。而这一中间机构在我国体现为档案室――各机关单位各设置一个;在国外则体现为文件中心――许多机关共同设立一个。“文件中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文件中心的产生是实践,其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进行,两者有着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不仅如此,很多学者还从两者的产生、发展历史以及文件的运动过程加以审视,认知到两者之间深刻的联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文件中心的理论指导作用应值得我们肯定。

3.1.5 与文档一体化的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是研究文件在从设计、制作、形成,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到历史阶段这一系列线性运动过程中对档案如何科学管理的。在这样一个线性运动过程中,不难发现,该理论不仅讨论了文件的运动,而且也讨论了档案的运动。那么,如何将文件与档案相结合,高效率地加以管理这一问题就摆在档案学者的面前。由此,文档一体化的呼声先后被我国学者不断提出,要求并非简单地将文书部门与档案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也并非将两者重复、交叠之处机械简单地合并,而是应该实现更为深层次的一体化处理。即将收发文登记、分类立卷、标引著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正是依托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支持,以便将文件、档案纳入一体化管理的系统范畴中。

3.2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相关研究

“在199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标准(AS4390:第4.22条)中文件连续体(records continu-um)的定义是:‘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注:As 4390.(1996)Stand-ards Australia.(AS4390:第4.22条))。这一定义揭示了文件形成、保存与长久利用应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从更多的纬度(单份文件、案卷、全宗、全宗群)来揭示文件运动,而且其研究方法并非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平面的视角,其更多是立体的角度。该理论不仅强化了档案管理的功能,同时还在理论上对档案管理加以创新。正值“青年”时期的文件连续体理论在电子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由图1可以发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文件生命周期、文件运动甚为密切。

3.3 整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所谓整理理论,亦即按照各种方法将零散、混乱的档案加以整理,以保护其原始记录性,便于其备以查考、提供利用。其在档案学领域占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翻开任何一本《档案管理学》方面的书籍,皆可看到档案整理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图1可清晰地看到,整理理论与来源原则、电子文件、全宗、鉴定、档案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分别详细阐述。

3.3.1 与来源原则的关系来源原则是当前各国普遍公认的档案整理准则,该原则精髓在于:要求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其被誉为是“档案实体管理的理论基石,也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管理原则”,任何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武装的人都应该赞同这一理论。来源原则要求同“源”档案形成为一有机体,从而更好地反映历史活动的全貌。想必,这也是全宗原则被形象地比喻为历史速冻法或历史保鲜法的原因所在。

3.3.2 与电子文件的关系电子文件时代的到来,机读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档案整理理念,是否依然按照来源原则对档案加以整理?如何确保档案信息的原始记录性?诸如此类的问题,连绵不绝,直至新来源观的提出,重新诠释了来源原则,并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应对现代档案管理中的挑战只能更加依赖于来源原则”。新来源观的确立,使得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面前依然有很强的适应性。“电子文件的整理将继续坚持来源原则,但是这种‘来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来源。新的来源应当是指文件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数据、为了什么目的等形成的综合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对电子文件的价值确认意义重大”。很多学者认为,在解决电子文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际,只能更加依赖来源原则。以来源原则作为档案整理准则,在电子文件时代依然是文件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其权威地位并未被撼动。

3.3.3 与鉴定的关系档案实体管理的8个环节为: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与编目、编研、统计、利用。由此可见,整理是鉴定的前过程,整理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价值鉴定及后续各环节的展开。档案整理科学化与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整理与鉴定工作的前仆后继关系并不明显,往往档案工作人员要将本机关的档案的价值加以鉴定,确定其保管期限。经鉴定对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另作处理,对于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档案加以鉴定,并进行分类、立卷,并予以保管。

3.3.4 与全宗、档案管理的关系档案整理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核心内容,对档案整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档案后续工作的展开,而对档案的整理,则更多地体现为对档案有机整体――全宗的整理,将不同类别的全宗作为整理对象加以进行。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应对档案施以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的保持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从而更好地对档案进行高效管理与便捷利用。

3.4 价值鉴定理论的相关研究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即“鉴定和判定档案的价值,挑选出有价值的档案交档案机构保存,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价值鉴定这一关卡决定着档案的“前程”是被制定科学的保存期限加以保存,还是被判以“死刑”加以销毁。而档案价值鉴定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不够科学的档案价值鉴定,很可能导致档案馆档案数量膨胀、质量低劣、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从图1可清晰地看到,价值鉴定理论与电子文件、鉴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子文件的出现,为档案学者带来一

重隐忧,即电子文件由于载体与信息相脱离而导致的易变性,这点在很大程度上为档案价值鉴定带来一定困难。而全程管理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文档一体化的要求呼之欲出,以更好地维护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4 档案学各基础理论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常识告诉我们,经验是客观世界得以进入人们意识的门户,理论知识要以经验为依据,或者说要以经验为背景”。档案学的产生亦不例外,其发端于档案工作时间之中的各种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概括、总结、深化。

1789年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揭开了世界近代档案史的序幕,建立起了法国国家档案馆,由此对档案如何整理、整理的依据为何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探索、讨论,从此事由原则与来源原则进行了多次交锋,渐渐地确立起了来源原则的统治地位。

“发展为今天意义上的档案鉴定工作,是从近代法国档案改革开始的”。1789年档案鉴定工作被纳入到档案管理中来,在随后的历史中,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鉴定论、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宏观鉴定论等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与讨论,从而推动了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深化。随着电子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档案鉴定理论必将有新的突破。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文件数量急剧增加,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档案学者们开始探索将文件视为一个运动体,从其整体运动过程研究其规律,并对其整个生命过程加以控制、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应运而生,并对研究文档运动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然而电子时代的到来,使以研究纸质档案“见长”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陷入窘境。20世纪80年代,站在电子文件这一新生事物角度,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一样亦是研究文件运动规律的文件连续体理论得以施展。其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控制,从更新的纬度对文件运动加以阐释,代表了文件运动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图3以示意图的形式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演进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而无论是档案的整理理论还是价值鉴定理论,在文档的运动的某一过程中的相应环节都会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对档案实行科学、高效管理,如图3虚箭头所示。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结合运用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它既可以呗看做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或一种用来选择决策备选方案的数学方法,也被作为计算工程项目整个寿命期的所以成本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

全生命周期造价理论的相关特点及优越性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最早来源于建筑工程。研究的时域是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而不只是建筑物的建设阶段。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造价以及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包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两个内容。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用来计算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在计算时常常采用折现技术,即把未来的成本折和成现在的费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用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在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加以控制,确保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可以被确定和控制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不仅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且还是可主动控制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全生命周期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2、从投资决策科学性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3、从设计方案合理性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设计者自觉地、全面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设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4、从工程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比我国目前流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蕴涵的逻辑空间和工程造价涵盖内容更宽阔,理论和观点更优越。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结合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事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电力工程特别是大型火力发电站,大型变电站及高电压等级、长距离输送的送电线路工程等项目,其建设具有周期长、程序多、资源消耗量大、影响因素多、计价复杂等特点,反应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则表现为电力工程的多自主性、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从造价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投资分析决策,优化电力工程设计,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分为5个管理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针对5个不同管理阶段,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以期合理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 要对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控制, 又不影响到建设项目的实施效率, 因此实施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些特定的土壤。笔者对当前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需要成熟的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理论有大量研究成果, 条件日趋成熟。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实施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对项目全过程的各个细节有清晰的认识。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断提高, 这个条件会逐步具备。全生命周期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实行需要详细的历史数据支持。历史数据的存储和统计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实际情况,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但许多单位还缺乏对相关运行维护数据的详细记录, 一套对工程全过程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处理的信息系统软件是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条件。

2、电力系统中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工程单位各个主体的共同推动。不同于建筑工程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护, 电力工程的运行维护单位往往是项目建设法人自身。电力工程全部生命周期涉及到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几个主体, 只有当这些主体互相合作, 共同推动, 才能够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当然, 其中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政策推动也必不可少。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孕育阶段;成熟阶段;创业管理;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41?03

创业型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在创新和创业水平上。支持和鼓励创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适应时展需要,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对创业者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积极探索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问题,形成了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创业管理类专业(学位)。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也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但与之相适应,我国创业人才应如何培养,创业者的培养是否可以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来实现,是否可以像工商管理类专业一样来开展创业者的培养,他们的区别何在?这些问题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仍存在着诸多疑问,值得进一步深思。

一、创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启了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如本科院校的中央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在全校跨专业组建创业班,上海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在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下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实施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职院校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选拔在校生组建电子商务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下设置创业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专业代码分别为620598、620572),尝试开展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12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专门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620508),并顺利招收了首届学生。从2013年公布的高职高专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来看,黑龙江职业学院也开始了创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探索,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授予创业管理类专业(学位),培养自主创业者,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适应时代需要的自主选择。

创业管理专业与在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来培养创业人才不同,它更加重视创业者的可培养和可塑性,更加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更加坚定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性[1]。然而,在正统的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创业管理类专业并未得到最广泛地认同,甚至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们也难于对其专业、学科价值,及其与现有企业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从而也就对创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及建设探索带来困难。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困难,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管理阶段论与创业管理专业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管理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他将企业的发展视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现象的一种模拟,存在着从出生到成长、成熟、衰老与死亡的周期性。马森・海尔瑞(1959)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不下20种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方法和依据。如Miller和Friesen(1980)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和再生四个阶段;坎培里(Kimberly,1981)、理查德(Richard,1983)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和成熟四个阶段。国内较早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学者陈佳贵(1995),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求生存、高速成长、成熟、衰退和蜕变等六个阶段;李业( 2000) 根据企业销售额将企业发展分为初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王炳成(2011)为此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分析。虽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数及划分依据至今都未达成一致意见,阶段数从最少三个到最多十个不等,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组织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以至死亡,呈现出倒钟形的抛物线形状的周期性特征[2]。

在众多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者中,明确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他于1988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由此奠定了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爱迪思按照灵活性和可控性两大因素,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成长阶段(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老化阶段(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三个阶段、十个时期。笔者认为以爱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内容和企业管理工作特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创业管理类专业与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差异,仍是合理的选择。同时,虽然也有学者试着通过建立量化模型来测定、识别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康铁祥(2007)、苏志炯(2008)等,但更多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很难真正做到精确量化。因此,虽然生命周期划分依据不同,但笔者仍试着以爱迪思和陈佳贵(1995)[3]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基础,粗线条地勾勒出企业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管理类型,分别是新创企业管理、成长/成熟企业管理、企业二次创业管理,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和分析创业管理专业与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类型对照

从图1“管理类型”可见,“新创企业管理”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孕育阶段,或陈佳贵(1995)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孕育期和求生存期,这个阶段是创业管理专业/学科所主要关注的内容,也是我国管理学专业教育长期忽视或遗忘的部分;“成长/成熟企业管理”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成长阶段,或陈佳贵(1995)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这则是当前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所关注的内容;而“企业二次创业”则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老化阶段,或陈佳贵(1995)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衰退期和兑变/衰亡期,这多被纳入到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范畴,也可以成为创业管理专业对有家庭(族)企业背景学生的培养范畴。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管理重点

普遍认为,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管理思路与重点也应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对于孕育阶段的新创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以机会为导向,处在不断摸索、学习和求得生存的阶段;对于成长阶段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成长管理过程,处于稳定增长、管理规范化的阶段;对于老化阶段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过程,处于破除路径依赖,形成新增长点的阶段。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及管理重点如表1所示。通过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对创业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分析。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创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类型、企业特征及管理重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创业管理与工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特征、管理者知识与技能要求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创业管理专业不应游离于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边缘,即使在教学内容上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有重叠,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创业的本质特征,强调主动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1]。

(一)对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现代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管理人才,强调专门技能的培养,如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技能。学生的职业成长目标更多是职业经理人。而创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自主创业的企业主等更需要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人才。学生的成长目标是未来的企业家。当然,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创业管理专业也可以将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家庭(族)企业的接班人,以帮助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腾飞,作为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对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现代工商管理过程大多有着标准、规范的运作程序,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实训等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结果一般也可以预期。而创业管理过程理论上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化过程,但在实践中却又很少有序或完全系统化,更多的是一个有限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学生的创业过程也受到个人、环境、机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等是学生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创业管理专业应更加强调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适应学生的创业过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实现边创边学、创学结合。

(三)对创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启示

正如管理的特征差异一样,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是针对已经成长或成熟的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帮助企业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以实现更大、更强和更优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将现代大公司的标准化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并结合案例给学生讲授。而创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针对不确定性,甚至还不存在的企业培养创业者,要求他们在不成熟的组织体制下,更多地依靠创新和理性冒险来实现新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强调商业机会识别、开发与管理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要根据新创企业小、弱、运作不规范的客观现实,和创业者的创新意识、风险精神、商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四)对创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的启示

现阶段针对创业者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教材、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极度缺乏,所以在实践中往往是将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所使用的关于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等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资源照搬过来,用以培养创业者。因此,开发适合创业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场地等教学资源,将成为创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卢卓.高职院校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0-34.

[2] 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52-55.

[3]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兑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3.

[4] 周伟.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和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8(9):36-39.

[5] 吴宏翔.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家行为方式关系探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5(5):21-22.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2

目前价值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的,因此成本管理也应该以企业价值为导向。通过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将成本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价值活动相结合,可以使企业关注价值运动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内涵以及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策略和成本控制重点。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内涵,大多数学者基于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其中,横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企业内部从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客户服务的全过程的成本。纵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个不同阶段的全过程成本。对于横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其分为了上游成本、中游成本和下游成本。研究与开发和设计阶段的成本为上游成本,生产阶段的成本为中游成本,销售和客户服务阶段的成本为下游成本。第二种观点是从企业角度、顾客角度、社会角度这三种不同的角度阐述生命周期成本内涵的演变,分析了其成本范围的变化。第二种观点较第一种观点来讲更为主流,很多学者在其文章中都是持此种观点。在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各位学者针对不同阶段的成本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估算与分析以及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推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理论方面,在对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框架体系。

2 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2.1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界定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价值链角度看,在产品的价值链链条上,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要经过供应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顾客服务直至最终的产品废弃处置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称为价值链角度的产品生命周期。因此本文所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从供应商成本开始直到产品废弃处置成本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成本。

2.2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由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及管理方法组成。其中管理内容是重点,管理方法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2.2.1 管理目标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为管理对象,以价值链为理论基础,拓宽了成本管理的领域,是成本管理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成本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管理目标必然要服从于企业的管理目标。目前,企业的管理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发展成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最根本的目标即为实现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增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价值流转来看,价值运动始于上游的价值创造,终于企业下游的价值实现,其间所经历的每个环节对于价值链增值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关注每个环节的成本管理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每个环节之间的转换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2.2.2 管理内容

价值链理念导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能够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新的思路。在对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下列内容:一是供应商成本。供应商成本主要指供应商关系维持成本,该成本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发生的成本。二是研发设计成本。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或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时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产品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图样设计、产品试验、修改设计和准备技术说明书等所花费的费用。三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总额,即产品的生产总成本。四是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具体包括产品包装、运输、储存及广告宣传等费用。五是维护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是指在使用期限内,为维护设备进行修理或更换零件所需要花费的费用;使用成本是指用户使用或运行过程所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能源消耗、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和组织管理成本等。六是废弃处置成本。废弃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和包装物废弃后所发生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图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上述成本可以分为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其中供应商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废弃处置成本是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通过对外部价值链活动的关注,可以帮助企业与价值链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外,也可以使企业与价值链下游――顾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寻求成本降低的机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包括研发设计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通过对内部价值链活动的关注,可推进企业价值活动的优化与相互协调,并为实现企业竞争优势而进行成本的改善。

2.2.3 管理方法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选取方法是否适当决定了成本管理的效果。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间的差异分析进行的,而价值链理念下的成本管理使用了包括技术和组织手段在内的所有可能的管理手段。在多样化的经济环境中,价值链理念下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可以与先进的作业成本法结合运用,成本企划法中目标成本法可以与责任会计相结合等。针对企业成本价值链上不同价值活动在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同,将各种成本管理方法有机地整合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适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其中,目标成本法主要用于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的管理,尽管产品在设计阶段的成本仅占总成本的 20%,却锁定了 75%~80%的生命周期总成本。在这个阶段应该利用目标成本法并结合价值工程分析等,寻求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的重点就是运用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阶段进行控制与管理,这一阶段可以将传统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责任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每种管理方法的优势。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寻求产品的“零缺陷”。此外,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成本管理时还应该加入清洁生产模式等,将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求企业的环境成本的降低,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经验证明,清洁生产可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在较好地适应企业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3 启示与建议

3.1 树立创新观念,通过创新降低成本

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成本的形成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75%~80%的成本是由设计阶段决定。因此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远比压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更为有效,而且可以使企业在长期内保持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隐性成本的控制

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忽视了不良企业文化、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等所导致的隐性成本的增加。可能短期内这些因素引起的成本增加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因素将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成本的支出,如不良的社会形象会降低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企业的搜寻成本,另外政府对其监管也会更加严格,也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崔伟.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3):52-55.

[2]刘红霞.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及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73-76.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组织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模型 生命周期特点 应用研究

组织生命周期是当今研究组织的一种重要理论,大量的实践活动也表明,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个规模上由大到小、管理上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进程。而当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通常其员工特点、组织特点、管理特点也是不同的。研究人员也认为,随着组织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也应采取权变策略,才能使组织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刻画组织生命周期的进程上,也开始研究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组织行为,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组织生命周期最早由马森・海尔瑞提出,他表示看待组织可以利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组织可以和生物的成长曲线一样的发展。同时,他也指出,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消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组织自身的管理局限性。这是组织生命周期的起源,随后,众多研究学者对此进行展开,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 (Larry E. 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系统提出了组织生命周期的概念。葛瑞纳教授(1972)研究了组织演化过程,他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产生与化解角度提出了新的组织发展模式――增长与危机交替。他认为组织生命周期可分为多个演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革命性危机引发的,并且每一个危机的出现都标志着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可归纳为创新指导与控制授权协调合作,每个阶段之间都有不同的危机,而组织在经历每一阶段之后都可获得增长。

不同的研究虽然所用的划分标准不一样,但基本上都以葛瑞纳教授的理论为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样一条主线来确定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在所有生命周期理论中,伊查克q爱迪斯的研究是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出名的。伊查克q爱迪斯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并依次将各个阶段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后贵族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企业从孕育期到学步期企业诞生,之后经历学步期、青春期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活力在成长期不断增加,但从盛年期到稳定期,其速率已呈现递减趋势,企业活力经历顶峰之后不断减少,直至企业死亡,企业活力为零。

南大教授赵曙明、刘洪则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组织管理的分权和集权模式出发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企业发展演化的过程就是分权整合集权分解分权……的周期性过程。企业创立之初通常采用的是分权的模式,随着企业的成长,有关政策的问题逐渐显现,要求组织管理加以整合,即进入集权化的管理模式。集权所导致的企业反应变慢,当企业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时,企业就会陷入混乱。这时,通过工作的分解、任务的划分使工作再次有序,而这又是实施的分权模式。这种分权导致部门各自为政,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再次陷入混沌。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对各部门进行重新整合,再次走入集权模式,也就是图中所描绘的分权整合集权分解分权……的周期性过程。

二、组织生命周期的特点

1.突变性。对组织而言,任何政策性的变化、技术上的退步、供应渠道的改变、员工思想的变化、竞争程度的激烈以及顾客需求的改变都会使组织的状况发生突变,可能造成组织过早的老化,也因此可能会令组织灭亡。

2.无限性。很多的组织,即使是在衰退也会衰而不亡。组织如果灭亡也是人类自己不科学的行为造成的,如若清楚了解哪些变化,了解组织对环境的不适应,依此进行改变和调整,从而使组织适应环境。只要不断的调整组织结构和适应能力,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组织是可以持续的生存并保持“长生不老”的。

3.不同步性。稍微大一点的组织是由很多个小组织或者部门构成的,组织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和组织内的部门处于的生命周期阶段可能是不一致的。伊查克q爱迪斯说过“不要试图把你所知道的企业放在生命周期的一个位置, 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这就是组织生命周期的不同步性,我们不能根据组织的某个部分来观察组织处于哪个生命周期阶段,而应该观察组织整体。

4.可逆性。在组织面临使其突变的一系列情形时,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创新措施来改造组织,使组织“返老还童”,实现组织的无限性。例如有些组织从鼎盛时期走向了衰退,但在衰退期时它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造,成功的进行蜕变,就会开始新的成长经历,体现出组织生命周期的可逆性。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

米俊和曹利军(2007)认为,组织结构的演进和创新对企业的成长是重中之重,所以他们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成长的规律。他们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折期五个阶段,并探索了每个阶段组织结构的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和重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组织结构,文章初步分析得出投入期通常使用集权管理,成长期则要实行分权,成熟期更多地采用矩阵制则可以加强组织的反应能力,衰退期则要集中核心员工实行统一指挥,最后转折期选择直线制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杨文勇、田建春(2010)发现企业文化在企业进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其自身的进化演变过程。他们发现企业在创业初期阶段的企业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生存型文化,即以经济导向型文化为主;成长期则进化为发展导向型的文化,即体现的是战略性质;成熟期表现稳定,企业内部的文化成为企业的标志性精神产物;而企业通常都不会让衰退进行下去,创新就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观念。

四、未来的研究

可以发现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化,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未来的研究去解决。首先,目前的研究都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虽然开辟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新思路,但是说明力还不够,未来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次,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还没有形成几种公认有效的理论,没有统一的划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最后,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领域还会扩展。本文已阐述了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文献,但未来更专业的领域内也会有所应用,并且重点会关注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康铁祥.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7:162-165

[2]刘洪,赵曙明.企业的发展演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南开管理评,2002(2):30-34

[3]杨文勇,田建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文化周期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2-33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资金链优化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500强集中的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中活跃的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融资不畅、资金支持不足一直是阻碍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1]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据工业部信息化部长李毅中透露,至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破产者占总数的7.5%,预估破产企业近50万家。这些倒闭与濒临破产的企业中有许多是成长性很好的企业,甚至有些是高成长期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是它们的致命伤。可见,良好的资金链对中小企抵御倒闭风险,进一步壮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金链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所谓资金链其实就是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消耗―资金控制―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的循环增值过程,它是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2]是企业现金流量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反映,可分为资金投入链、资金运营链和资金回笼链三部分。[3]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资金链就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4]资金断流常被企业当作“血癌”,一旦其“魔咒”遭到激活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昔日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的企业瞬间就会接连倒闭、沉沦。[5]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得全球企业遭遇严冬,一场企业倒闭潮席卷了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和长三角,紧缩货币政策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资金链断裂使得不少企业纷纷陷入“欠债门”而难以自拔。

可见,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否则就会引发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中小企业对于保证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倡资金链优化观念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演进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掌握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预测和防范生命周期不同阶段[5]存在的不确定性,才能保持企业良性的发展态势,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始点是经济学对企业“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探索,认为企业同有生命机体一样,存在着从出生到生长发育,最后到衰亡的生命过程。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就叫企业生命周期。[6]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发展演进的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论断成为企业生命周期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支持。[7] 1972年,葛瑞纳(Larry E. 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1989年,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Lachak Adizes)博士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经历的不同阶段,标志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诞生。随后数年,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Danny Miller 和 Peter H. Friesen(1984)以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复兴期和衰退期五阶段模型对企业的环境、组织、战略和决策制定进行了实证研究。[8]我国学者陈佳贵(1995)突破生命周期理论中封闭的局限,提出企业蜕变的三种形式,认为蜕变使企业获得新的成长曲线,延长了企业生命周期。[9]综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观点,企业生命周期可以简单地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果没有外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战争与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与内在的特殊因素(重大决策失误、创新蜕变等),企业将遵循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孕育到创业到成长、成熟直至破产倒闭或蜕变。[10]

(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最早开始系统分析和研究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是劳伦斯・斯坦梅茨(Lawrence L. Steinmetz)教授,他指出典型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体现为一种S形状的曲线,可划分为直接控制阶段、指挥管理阶段、间接控制阶段和部门组织阶段。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Lchak Adizes)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关注企业的成长、成熟与衰退的周期更迭就可以判断企业所处的地位。刘勇(2001)将中小企业成长周期以时间划分为创办阶段、投入阶段、增长发展阶段、开始成熟阶段和退出阶段等五个阶段。[11]许晓明(2002)认为随着时间的延伸,中小企业发展曲线将出现不同的拐点,它可以帮助识别中小企业阶段的变更。[12]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相关文献,简单而不失一般性,本文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阶段。随着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在财务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三、生命周期理论在财务领域应用现状

国外学者Black(1998)研究发现,公司财务指标随着公司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13]Stickney 和 Brown(1999)发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具有系统的变化规律。[14]W okukwu (2000)以计算机及外设产业为例,指出最优ROI值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不同。[15]Victoria Dickinson(2007)以美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现金流特征组合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16]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企业生命成长阶段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17]吴琛越(2008)以深市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数据分析对伊查克・爱迪斯的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验证。[18]

上述研究侧重分析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变化及特征,然而对于在残酷的竞争中维持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资金有效率的配置和利用,完善资金链优化则更具现实意义。

四、中小企业分阶段资金链状况分析

资金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随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把握企业不同阶段资金流的特征,是实现资金链优化的前提。

(一)初创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财务监管缺失,信息较为封闭,融资需求以内源资金为主。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是否成功处于未知状态,经营风险最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消耗远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成长阶段

企业从初创发展到成长阶段,业务记录逐步规范,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使得融资渠道扩宽。销售开始高速增长,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资金的需要量。存货周转和信用销售延迟付款等原因使得营运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若缺乏增量资金的补充投入,就会出现资金链危机。

(三)成熟期

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备,信用增强使得股权融资比重上升。企业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产品销售带给公司较好的净现金流入。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但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局面。

(四)衰退期

进入衰退期,企业除了尽量延展生产经营持续期间外,还要担负偿还到期负债的财务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采取保守经营,结束对企业发展不利的、没落的业务项目来减少现金流出。通过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来增加现金流入,节约成本支出,积极寻求新的生存发展机会。

五、优化资金链的措施[19-21]

根据上述分析,优化资金链就是有效调节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状况,解决存在的资金危机,化“危”为“机”,摆脱资金链的劣势困扰。

(一)资金筹集

一定的融资能力是保证资金链优化的首要条件,除了拓宽筹资渠道和扩大筹资额度,中小企业可以尝试引入应收账款融资。我国中小企业中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很大的比例,通过应收账款的转让,既融通了资金,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又无须增加企业负债。应收账款融资使得银行信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企业信用,使个别企业的拖欠不会影响资金链的运转。

(二)资金消耗

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运用供应链思想梳理企业的各个环节,将有限资金用在企业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销售来减小存货周转期,预测好存货的占用资金,尽量使之最小化;保证企业信誉不恶化的前提下,设计实施对企业最为有利的应付账款展延方案;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降低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

(三)资金控制

构建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生产、销售和库存的变化信息,保证各环节的畅通,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供应链协作可以控制成本、节约流动资金,是优化资金链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资金链的高速运转注入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应编制存货计划,完善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来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资金回收

每个循环后要有增值才能实现企业盈利,资金链的畅通是企业资金回笼的关键。通过控制现金持有规模、预算现金流量、不过量购置不动产等措施来确保资金回笼,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加快现金周转速度,注重应收账款管理,定期核对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应收账款账龄,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对死账、呆账进行完善的会计处理。

(五)资金分配

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保证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相匹配,协调资本负债的比例,实施有利于企业积累的利润分配政策,采取多留少分,将更多的税后利润积累下来,充实资本。当然,在企业赢利能力强、业务稳定并且信用管理能力强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度举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使企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资金链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资金链管理,建立起与本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金链管理模式,实现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和周转,才能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自己的领地,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宗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8):112-116.

[2] 李常青,彭锋.现金股利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68-73.

[3] 李平霞.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研究[J].科学之友,2009,8(23):151-152.

[4] 朱祥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5] ,2007-09-16.

[17] 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0(1):1-6.

[18] 吴琛越. 成长阶段企业的定量分析――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J].华东经济管理,2008(6):63-67.

[19] ,2009-5-12.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成本;电网资产管理

对于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要将电网资产周期成本划分成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故障成本以及退役处置成本五个部分。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引入我国的电网资产管理中,要对其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对电网资产合理有效的进行管理。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概述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简称LCC,就是从系统以及设备亦或是行业企业长远的经济利益出发,对项目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更新直到报废的过程中,一共需要支付的总费用。以往企业或者行业的传统管理方法,没有对设备以及系统进行缜密的考虑,也许那种管理方法在当时的小的时间段是最好的,但是在行业长远的利益上,那种管理方法往往都不是最佳的。在行业资产管理中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可以使得行业对于设备以及系统花费的费用更加合理,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均衡发展。

2.电网资产管理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应用

电网资产管理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国家能源利用安全以及国家经济流通顺畅,是电网运行正常、提高电网服务水平、有效履行电网社会责任的基础,同样也是我国电力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伟大有效的措施。

以往电网资产管理中,重视设备资产但是却忽视资产的价值;重视资产的投入但是忽视资产效益产出。这一种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的电网管理下是行不通的,无法满足我国电网发展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电网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就能有效的延长电网设备的寿命,并减少周期费用,增加电网设备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网企业资产优化。

对于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环节,如下图一所示:

对于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就是从电网规划到报废这个周期内所有产生的费用,它主要包括电网一次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电网发生故障导致的缺供电而损失的成本费用以及电网设备安装和报废的成本。所以电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运算公式为:LCC=IC+OC+FC+DC。其中IC表示电网一次投入的成本;OC表示电网的运行成本;FC表示电网发生故障导致的缺供电而损失的成本费用;DC表示设备的安装及报废成本。

电网的一次投资成本包括电网的建设、改造费用,以及在电网调试期间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成本;电网的运行成本就是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成本,它包括人工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环境保护投资费用以及对电网维护和保养的费用成本;电网发生故障导致的缺供电而损失的成本费用就是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了故障导致所有花费的成本费用,包括故障损失费用以及故障检修费用;电网设备的安装报废成本费用就是在设备报废以后,对报废设备处理所花费的成本费用。

在电网资产管理中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保证寿命周期的费用最经济;第二,要从经济、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管理;第三,在电网建设过程中,运用可靠的工程以及维修工程技术;第四,对于电网设备的管理,要进行从购置、安装,一直到设备报废过周期的进行管理;第五,注重管理过程中各种有关的信息反馈工作。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既保留了传统资产管理的优点,也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等现代管理理论中吸取了成功的经验,应用故障学、维修性工程、可靠性工程、设备诊断技术等现代新型技术,对电网资产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

3.在电网资产管理中应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进行管理的步骤

经过总结,得出在电力系统中对其主要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合理的布局,制定多种管理方案,并做比较;其次对不同方案下模拟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第三,对不同方案下可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第四,对不同方案下的风险进行估算分析;第五,确定预定的各个变电站更新以及扩展计划;第六,基于可用率以及可接受成本、风险等对比的结果,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第七,根据最佳平衡点,制定最终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方案。

4.总结

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已经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进行管理,因此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也为电网资产管理运用这一理论提供了许多的成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也要根据电网运行的自身状况以及管理特点来具体实施。在电网资产管理中,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系统进行管理,要比传统的管理方法更加全面合理,不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电网设备及系统的相关数据,所以就必须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累计等工作 。

参考文献:

[1]阙秀莲.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电网资产管理[J].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论文库.2011;22(2):1-35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字:企业生命周期;资本结构;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1、引言

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融资顺序理论体系。早期融资理论体系以戴维、杜兰德为代表提出净收益、营业净收益以及相关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即2M理论。2M理论主要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2M理论的演进,非信息对称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结合衍生出融资顺序理论体系。

Timmons(1990)根据销售收入和企业年龄提出企业成长可分为四个阶段;Rowe,etal(1994)根据组织规模和管理风格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陈佳贵(1989)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陈佳贵根据企业规模提出企业成长主要分为发育不足,发育正常,发育超长三种类型;由此他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熊义杰(2002)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研究,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模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范从来,袁静(2002)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始期、成长期、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发表成长性、成熟性、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徐晓燕(2004)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模糊贴近度的企业生命周期评判方法划分生命周期;曹裕(2004)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陈旭东(2007)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通过上述文献的整理,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早,并主要从企业的组织行为特征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主要赞同并采用四阶段的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进行了更深入的应用研究。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比例情况,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净收益率、营业净收益率、传统理论。净收益率认为当负债达到100%,企业价值最大。营业净收益率提出负债的同时企业风险加大,认为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结构随着负债比率变化,认为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早期的资本结构引发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2M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最初的2M理论运用套利原理,认为在资本市场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引入所得税的2M理论认为负债会产生成本、财务亏空成本,因此存在免税收益与成本的均衡点。引入非对称信息理论产生了融资顺序论。每种融资途径的制约条件和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不同,因此融资顺序对企业价值存在影响。

2、研究假设

企业如同生命体一样存在周期,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体现一个阶段的经营特征,财务特征、管理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初始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初始期技术不够成熟,技术体系不够健全,产品的种类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初始期企业管理不熟练,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初始期企业开拓市场,建立分销渠道的成本很高。初始期引进设备,拓宽产品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虽有微薄收入但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成长期企业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管理方面虽不够完善,但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路,呈现出清晰简约的管理流程。企业整体呈现稳定盈利。成熟期企业已拥有精湛的技术,饱和的市场占有率,广泛的客户认可,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资信高,实力雄厚,财务状况健康。衰退期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组织体系庞大,创新意识淡漠,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量持续下降,利润少,企业面临亏损,财务出现危机。按照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处于初始期的企业不可能在A股主板上市,因此我们搜集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初始期的公司。

假设1: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生命周期各阶段,资产有形性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3:生命周期各阶段,公司规模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4: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强,资金充沛,企业更愿意选择内部融资;衰退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弱,资金匮乏,企业更多的依赖举债。

假设5:成长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成熟期、衰退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3、样本数据与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从CCER数据库选取2007-201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由于研究需要,剔除几类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数据:(1)数据不全、数据遗漏的公司;(2)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公司;(3)未在2005-2010年持续上市的公司。最终筛选出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49个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存货、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总资产,总利润的季度数据; 利用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得到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季度数据。

3.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0年的四个季度的季末值,相邻时期为2007 年到2008年和2009 到2010年,前后时期各为2年,根据不同公司相邻时期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与49个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49个上市公司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成熟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衰退期的公司有27个。

3.3 变量选择

本文以资产负债率来反映资本结构;固定资产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反映资产的有形性;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以10为底的对数反映企业规模;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的有形性、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为解释变量,建立Panel Data 模型,变量的符号及其定义如表一:

从表二的检验结果显示,卡方统计量值为44.400,显著性概率为0.000,Median 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也为0.000,所以可以判定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探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Panel Data 模型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Panel Data数据模型设定检验利用Eviews6.0,对经过整理的相关数据分别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变截距模型,时点固定变截距模型,个体时点固定模型,个体随机模型,时点随机模型进行估计,通过估计结果选择最优的模型。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数据平稳性良好。建立在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通过联合单个截面上个体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获得对应于面板数据的检验统计量,本文所选数据检验结果良好。

4、结果分析

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2成立,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产有形性和资本结构正相关。资产有形性反映企业资产的担保价值,公司资产中有形资产适于担保,有形资产的比例越大,企业的信用越好,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负债;而公司的品牌、声誉、专利等无形资产无法用于担保,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高,企业越难获得负债。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3的成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规模越大容易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担经营风险、均衡利润,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度,企业越稳定,与小规模企业相比获得负债的机会越大。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4的成立,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资金充沛,企业追求稳步发展,一般不愿意选择过度举债。衰退期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额减少,甚至存在大量存货滞销,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不得不举债,甚至承担高利息。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5的成立,成长期企业虽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但为了扩宽产品线,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并追求更好的盈利能力,企业会通过股权融资或者债权融资,获得充沛的资金。进入成熟期,虽然表现良好的盈利能力,总销售量增加而单位产品利润率下降,没有非常有利的投资机会,企业仍首选内部融资,为以后发展减轻负担。进入衰退期,企业更不会因为还仍有不显著的获利能力而冒险举债。除非企业渴望进入第二次成长期,彻底突破现有模式进行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的彻底重组。

5、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点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选择的战略不同,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就不同。但本文认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其资本结构一定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外界环境差异很大,对资本结构必定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医药行业,期望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行业因素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没有进行定性研究,这也是作者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5,19(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