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了学校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了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以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切入点,针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论述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融入的可行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希望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 中学

体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因此,多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都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而对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始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求生素质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在人们的生存空间中安全隐患是时刻存在的,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短板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并成为了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以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切入点,针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

一、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可行性

(一)功能特点上的兼容性

中学体育课程同时兼有学科性的特点和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在一般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其强大的支撑。因此,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但能够发挥强身健体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同时,还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让学生具备更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而这些对于学生自救和互救能力的提升均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恰好是生命安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且生命安全教育同样也具有活动性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学体育课程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之间存在较高的兼容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中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是在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来全面的提高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服务。而这一点,也正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强调和贯彻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虽然是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无论是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来进行分析,还是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动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学校体育教育都是源于生命的,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如果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健康又从何谈起?而这也恰恰是为什么中学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在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的根本原因和最好解释。所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功能向生命的回归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教育目标上的相似性

中学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目的一门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活动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锻炼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而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并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危险应对能力。由此可知,中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采用身体锻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并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目的。

二、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路径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融入时,融入路径选择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因此,一定要重视融入路径的合理选择。概括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在组织开展武术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武术套路,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身体防卫术;在组织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体操技术动作,同时还要注意向学生讲解如何在失去身体重心的状况下,利用滚动圆滑的落地来保护自己等等,上述的方式均属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融入;

(二)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虽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课相较于体育实践课来说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开展体育理论课的过程中注意生命安全教育的合理融入,同样也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例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者是录像资料来向学生展示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将生命安全问题重视起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结合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来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多是在室外组织开展的,而且涉及的主要是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所以,常常会遇到天气环境恶劣或者是运动损伤等意外事件,在出现上述的意外事件时,任课教师就可以借机讲解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处理方法、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等知识,从而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入。由此可知,利用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也是可取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鲁国斌,王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体育起源;安全需求论;自保公理;本源探索;

作者简介:刘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生命安全教育是人们认知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论体系及人身安全技能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下,生命安全教育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研究热点。

生命安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以学校体育的教学平台为纽带而与体育教育链接在一起,并通过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生命的尊重,体育的安全教育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和体现,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两者的作用相互契合、渗透,相得益彰,共同构筑学校体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虽然有助于体现两者共同拥有的身体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特点。但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层面和学科结构上,我们无法找到充分的依据来支撑这两种教学体系的契合,这凸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建构落后于教学实践,以及体育教育功能的研究不足。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着眼于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尝试从体育的萌芽和产生学说上去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人类社会进化中的依存关系,通过体育的本源诉求来探讨古代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要素与作用,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和价值。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性行为。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

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

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性功能。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

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

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

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

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

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

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

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

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

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

武术、击剑、摔跤等搏斗类的古老运动,是为适应军事作战需要和人本身的安全需要而产生的。这些古代搏斗运动经过现代体育的改良和规则的制定,早已发展成现代体育竞赛项目(表1)。

表1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功能和类别Table1Features,FunctionsandCategoriesofModernSports下载原表

表1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功能和类别Table1Features,FunctionsandCategoriesofModernSports

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反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

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

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

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

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

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 生命安全教育 关系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个新课题,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而国外的专家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暴力、自杀等等教育。而本文探讨的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躲避自然灾害,他人伤害、交通事故伤害、食品安全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学会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很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并且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很关注健康、关怀生命,这种观念也逐步在全球得到推广,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三、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联系

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需要身体身体操作性,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来说,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并且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四、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并且与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上和教育观念上,都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体育教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学校应当回归体育教育的本性,以“以人为本”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建立优秀的体育教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应当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技巧,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避免课内出现安全事故,同时需要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3.合理利用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对人文学科的认知也有很多的差异,但他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却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人类在各个活动领域中,应对及预防意外灾难和人为危险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1〕。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关涉到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生命安全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判断生活环境中危险的方法和知识以及危险发生进行自救或互救的能力,以及学会正确选择回避和抵御危险的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贵人重生”的传统,集中体现在对生命的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2〕。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要求各学校给学生安排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但是,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尽管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现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因此,学科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3〕。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的双重特性,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摆在体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这项课题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内的郑州市、新乡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商丘市、焦作市、鹤壁市等18个地市的152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河南省的所有中小学均开展了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生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因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没有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致使学生们获得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是零散的――或从其他课程中,或从社会上,或从影视作品中,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体系的缺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缺失。总而言之,是缺乏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传授生命安全技能的师资队伍。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且还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1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及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及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把促进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支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创新,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将体育课程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全面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品质,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2?郾1师德优先原则

我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鉴于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的品德要求更高,生命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聚师德、施师爱,而且还要有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师德要求来源于教育职业的内在规定性,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师来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性事件,都应当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借助自身的经验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带给他(她)们的威胁。

2?郾2“实践第一”原则

本文中“实践”是指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4〕。任何领域的实践主体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生命安全教育是集体验性、技能性、示范性为一体的专业,它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是理论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其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符合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可以在教室进行传授,而技能课程必须在相应的场地中进行,技能的传授实践环节要靠编排计划、准备工作、组织实施三个部分来完成。

2?郾3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密切联系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教材设计方面要具有针对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方面设计要依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其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针对学生特点编纂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最后,在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时,除了培养教师掌握其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教师掌握人体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目前,无论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安全知识、逃生自救的技能、各种避险能力等都有所缺失。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

2?郾4创新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就是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建设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体育师资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的培训体育师资队伍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要有所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生命安全知识的创新、生命安全技能的创新等。

3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

3?郾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机制保障

为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要建立一支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快教育设施和相应的场所建设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生命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教办、市属学校和局直单位也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制订和实施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定。人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能文能武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郾2长效培养模式

所谓的长效培养模式指的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从而长期地有计划地为中小学生输送合格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设生命安全教育新专业,一种是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新课程。这两种方式我们均可称为“长效培养模式”。

3?郾3短期培养模式

短期培养模式是针对现有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的。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设置中,我们把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放到了体育课程中,而这对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的在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内容,要想让他们进行长期的系统培训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想要让他们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应采取分阶段、多样化的短期培养模式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短期培养模式可以采取远程教育、集中研讨、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全面的培训。

3?郾4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长效和短期培养有机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长效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具有短期培养模式的效率,其具体做法是效仿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实习方式――顶岗实习而采取的一种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师范生来说,顶岗实习就是同在职的教师互换岗位。顶岗实习,一方面能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锻炼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未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能使在职的教师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课堂,较为系统地学习全新的知识及技能。

4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郾1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对在校学生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以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代替原有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全新的课程改革,是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有机、有效的融会贯通,而不是相互取代。

4?郾2在职教师培训注意的问题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属于在职成人师范教育。因此,培训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生命安全教育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在职的体育教师有惯用的治学手段与方法,因此要特别关注在职体育教师将自己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及技能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职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单一化培训模式,而需要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途径的培训模式,强化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基本原则;培养模式

引言

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对人文学科的认知也有很多的差异,但他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却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人类在各个活动领域中,应对及预防意外灾难和人为危险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1〕。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关涉到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生命安全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判断生活环境中危险的方法和知识以及危险发生进行自救或互救的能力,以及学会正确选择回避和抵御危险的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贵人重生”的传统,集中体现在对生命的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2〕。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要求各学校给学生安排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但是,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尽管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现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因此,学科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3〕。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的双重特性,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摆在体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这项课题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内的郑州市、新乡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商丘市、焦作市、鹤壁市等18个地市的152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河南省的所有中小学均开展了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生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因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没有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致使学生们获得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是零散的――或从其他课程中,或从社会上,或从影视作品中,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体系的缺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缺失。总而言之,是缺乏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传授生命安全技能的师资队伍。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且还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1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及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及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把促进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支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创新,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将体育课程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全面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品质,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2?郾1师德优先原则

我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鉴于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的品德要求更高,生命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聚师德、施师爱,而且还要有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师德要求来源于教育职业的内在规定性,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师来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性事件,都应当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借助自身的经验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带给他(她)们的威胁。

2?郾2“实践第一”原则

本文中“实践”是指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4〕。任何领域的实践主体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生命安全教育是集体验性、技能性、示范性为一体的专业,它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是理论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其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符合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可以在教室进行传授,而技能课程必须在相应的场地中进行,技能的传授实践环节要靠编排计划、准备工作、组织实施三个部分来完成。

2?郾3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密切联系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教材设计方面要具有针对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方面设计要依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其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针对学生特点编纂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最后,在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时,除了培养教师掌握其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教师掌握人体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目前,无论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安全知识、逃生自救的技能、各种避险能力等都有所缺失。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

2?郾4创新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就是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建设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体育师资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的培训体育师资队伍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要有所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生命安全知识的创新、生命安全技能的创新等。

3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

3?郾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机制保障

为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要建立一支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快教育设施和相应的场所建设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生命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教办、市属学校和局直单位也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制订和实施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定。人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能文能武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郾2长效培养模式

所谓的长效培养模式指的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从而长期地有计划地为中小学生输送合格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设生命安全教育新专业,一种是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新课程。这两种方式我们均可称为“长效培养模式”。

3?郾3短期培养模式

短期培养模式是针对现有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的。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设置中,我们把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放到了体育课程中,而这对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的在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内容,要想让他们进行长期的系统培训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想要让他们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应采取分阶段、多样化的短期培养模式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短期培养模式可以采取远程教育、集中研讨、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全面的培训。

3?郾4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长效和短期培养有机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长效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具有短期培养模式的效率,其具体做法是效仿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实习方式――顶岗实习而采取的一种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师范生来说,顶岗实习就是同在职的教师互换岗位。顶岗实习,一方面能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锻炼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未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能使在职的教师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课堂,较为系统地学习全新的知识及技能。

4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郾1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对在校学生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以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代替原有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全新的课程改革,是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有机、有效的融会贯通,而不是相互取代。

4?郾2在职教师培训注意的问题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属于在职成人师范教育。因此,培训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生命安全教育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在职的体育教师有惯用的治学手段与方法,因此要特别关注在职体育教师将自己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及技能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职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单一化培训模式,而需要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途径的培训模式,强化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5小结

目前,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已经全面开展,但师资队伍的缺乏成为阻碍这一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让体育课程教师担负起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需要培养既具有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又具有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双料”教师,培养这样一支“双料”教师队伍,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要坚守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有针对性极强、效果极佳的培养模式。只有如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才有基本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婵?郾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D〕?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郾

〔2〕胡炬波?郾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研究〔J〕?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67-168.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为此如何保障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运动是安全健康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安全防护成为在进行体育运动当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安全防护课程的同时也要基于生命安全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完善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本文对生命安全理念在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中具体的运用进行分析,以及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现象和普及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安全教育 重要性 参考和建议

体育运动安全防护在以往的时代一直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近年来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重新让我们警醒起来。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注意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总结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为以后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我们现在要努力去应对和解决的事。

一、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

(一)以往教育模式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对身体锻炼的了解和关注,所以不经意间就导致了身体的损伤和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其中就涉及到以往安全教育的缺失,在我国教育中,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乖乖子、心肝宝贝的样子或者放任不管、任由他我行我素,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因为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而出现受伤或晕厥甚至危及生命。2013年5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男生裘某在参加完体育课1000米测验后突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对体育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视和警醒,严格规范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实行,才能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同时改变以往教育中一味的打着“呵护孩子”的口号,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要知道素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攻一类,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生命安全理念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都在18-25岁,是个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学生挣脱高考的束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开始追逐自己爱好。学习也不单纯是课本理论知识。但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会陷于困惑迷茫中。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肯定、尊重、珍惜并热爱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发现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自己强健的心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生命教育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建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的关键期。生命教育从人的整体生命出发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让大学生在接受生存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第四,生命教育能促进校园和谐。

(三)生命安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对个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视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当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之后,社会的自杀率也会随之减低,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从悲观苦闷中慢慢走向积极向上,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向上珍爱生命,获得一个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因此无论从长远的影响还是眼前的效果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推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仅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注意到体育运动当中的隐患,同时也可以在日后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中注意保护好自己,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益处,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一)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来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获得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开展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育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剧烈的体育运动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锻炼规律,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健身的前提条件,让学生顺利地健康地成长。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告诉学生要懂得自我保护和有一定的自我安全意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意锻炼身体,通过强壮自己的体质来培养自身的意志和有效的锻炼方式,并且在危险时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从而让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教育的目的看是统一的。所以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是进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提升生命价值的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让学生珍惜生命。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时它的主要内容。它将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单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对知识可以有效地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让教学内容围绕着安全防护进行展开,加深学生的理解。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的分析,不仅仅是体现在在课程上的演示教学,还可以利用电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揭示其生命安全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拥有更为直观以及更为立体的概念,让学生避免因为体育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知识误区的引导。

(三)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教学作用的统一是让教与学相结合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对专业性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更加具有适应性。通过基本的运动技巧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进行体育活动,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作用下获得自身素质与体育运动相适应,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得到教学作用的统一。

三、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在跑步当中突然猝死的情况,一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关系,一方面也与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关,也由于大量生命安全事故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同时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此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氛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对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

(二)教学内容完善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改进建议

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需要针对目前教学方式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进行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确保体育教师以及相关的从事体育教育有关人员具有充分的体育知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教导过程当中传输正确规范的体育动作。与此同时,在不断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教育图片、注意符号等等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达到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在目前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进行具体的规范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安全理念贯穿于安全防护课程,这不仅仅是针对安全防护知识上的灌输,而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意识的传授,本文针对基于生命安全理念下的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也基于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得到进一步额的推广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2:66-69.

[2] 李云广,甄子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风险防护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6:28-32.

[3] 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01:78-81.

[4] 范敏.“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体育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思考

一、国外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在国外早已得到各方重视。19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学校体育标准和体育教学计划,推崇“生存教育”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作为必修课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和应急避险演习。俄罗斯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到国家的高度。1991年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在学校中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环境对人生命与健康的危害,特殊情况下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多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较早。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中开展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

二、国内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相对滞后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理论。我国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才被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为了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部分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2.生命安全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生命安全教育多以讲座、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缺少实战演练环节。而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安全技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中学无一师生受伤,这是多年来学校重视地震防灾演习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光靠向学生宣传防灾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救自己与他人之生命。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对抗挫折和心理承受力。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重学习,轻素质培养,致使从家庭到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少紧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2014年元旦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多为青年学生,此事件给我们一个警醒: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特别是学生,自救意识与技能是非常欠缺的。我国有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了解,有26.6%的人根本不了解。如在发生火灾时,有80%的人选择逃生,而有48%的人不懂得如何逃生,甚至有52%的人还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这表明,我国学生和公众的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水平。

2.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生命安全教育是人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论体系及人身安全技能教育。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虽然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体育课是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教学的课程,这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能够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教师作为支撑。其次,体育课的延续性为生命安全教育系统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体育课上,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最后,体育教师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能力。体育教师学习过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心肺复苏等课程,具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在场地、时间、师资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四、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更新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拓展体育教育空间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是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指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指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应该首先贯彻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能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特点,制订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参与运动方面,向学生讲解生命安全、生存技能的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素质、技能的相关性知识,启发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健康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方面,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遭遇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还可以增加自卫防身课程,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技能。在身体健康方面,通过课堂情景的设置,提高学生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走、跑、跳跃、攀爬等能力。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锻炼,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在学习课程过程中,通过心理知识学习、案例分析、心理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方面,通过素质拓展练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能够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和困难。

3.体育教师应加强培训,增强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熟练掌握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

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

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

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教学基本内容结构见图1:

4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实施形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扬弃。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以大约15~20min的时问贯穿于每次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两学年体育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安全教育总课时分配情况见图2。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

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5.2 课程经费投入

尽管学校设有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安全器材的购置,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逃生场地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对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是制约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3 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虽然很多的逃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具备相应的逃生技能,因此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的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说不清楚地和认为基本不能胜任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1.7和14.2见图3。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后的课程教学认识并不乐观,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数据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地位。

6 结论

6.1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改变了传统以竞技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生:.芋教育作为完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前提要素,使体育课程更符合实际生活需求,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中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求准则及社会发展的准则。

6.2 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了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同时也在体育课程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延安精神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本成果受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编号:PHKT20140714)资助。

引 言

2013年7月11日,同志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和群众座谈时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多次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篇、歌曲、戏剧等作品(物质文化)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1]。延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法实施。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高扬主旋律的显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的课堂教育、报告会等都属于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效果比较明显。隐性教育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它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为影响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服务,它们交织在一起,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近年来,部分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和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鉴于实践基地的体验式教学刚刚起步,能否大范围推广有待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这个基础,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调查统计,旨在从教学理念的定性分析和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上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操作化模式,总结出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实践路径。

把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构建以延安革命道路――延安革命文化――延安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历史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延安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领导中国革命成绩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延安精神作为思想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产生和成熟。延安革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此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延安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培育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精神的体现。要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唤醒学生心灵、引领价值、锤炼意志、铸就信仰,激励学生拼搏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延安红色资源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内涵有机统一,本质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弘扬“聚心聚力”中国精神和建设“文化中国”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探索、归纳、总结和构建。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他强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实现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构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对话教育”。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是我与他人之间的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构成的主体间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精神沟通,道德同情,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交流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交往和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实完整的人在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与知识等都展现在对方面前,这也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在授课前期,应发动学生关注延安革命,关注当年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八路留下的故事,授课过程中注意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教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放开学生的话语权,通过师生共同创造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文本。比如说“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平等的精神交流之下,就会有学生说,现在这个时代,还提艰苦奋斗是不是过时了?学生说出心里所想,也引起我们教师反思,从而有更深入的思考。经济困难是形成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艰苦奋斗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艰苦,不是让大家过苦日子。中国共产党当年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怎么能够获得这种幸福生活,我们要靠艰苦奋斗精神,要凝聚全民族的这种精神去进行现代化建设。回溯历史、观照现实,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延安精神的重点所在。只有教、学双方去除单方面的话语霸权,实现人和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才能完成延安精神内化即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归一。

为了了解主体间性“对话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笔者在讲授延安精神这一部分时,我们分别在同一学院三个平行班采用三种不同方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主体间性的对话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发言讨论,通过问卷,作了三年的调研,收回问卷589份,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接受态度

重视隐性教育,积极推行红色体验式教育

在西安培华学院针对“你喜欢参加的社会实践类型”抽样调查中,97%的大学生选择了革命圣地参观教育,28.7%的大学生选择了勤工助学,56.5%的大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不难发现,红色之旅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备受青睐的。

1.积极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西安培华学院以延安革命圣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将延安精神贯穿到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参观延安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革命基地后,我们又在杨家岭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旧址里讲授“七大”的历史意义,这些实景真情,让学生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延安精神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参加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表示,在历史发生地学习革命传统,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这是一次入心、入脑的学习。

2.鼓励学生创办“延安精神”作品展

我校鼓励参加延安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学生将拍摄的照片、拍录的短片、心得体会等以各种表现形式展出,以学生的视角看红色延安。展会的主题是延安精神,展会的支持人、解说人、展会的主角都是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这种互动反馈的展览模式,让主办学生和参观学生都有所思和所获。

3.以微信为载体,创立新型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渗透模式

移动网络的普及使手机上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合理利用手机网络渗透红色文化资源。我校曾试点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利用微信传播、直播学生代表在延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实物场景、历史事件的回溯以及学生代表的感想感受都可以实时,拍录较长的录影可发到校园网链接。活动中,实践基地的学生和校内学生互动良好,教师、基地讲解员答疑解惑实时在线,班级微信群中反应热烈,经统计,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达到96%。在两个专业中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19份。统计数据如下:对这种方式喜欢的同学占69.5%,一般占18.4%,不喜欢占12.1%;因为此次活动去查阅了相关历史知识的同学有54.5%;通过这种方式对延安精神、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同学占71.7%;希望以后前往革命圣地学习的占87%。当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时,会收到较好效果。教育者应有创新精神,利用新型传播技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增强了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流,革命圣地的实践教育形象而生动,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延安精神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方式如学生自办展览、借助新媒体技术等路径为学生知行发展助力,从定量分析结果来看,是一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卢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初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3]鲁双:《新媒体在高校隐形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汤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隐形研究》,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

[5]燕连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马万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安全防范,安全教育,生命安全

 

2010年5 月3日上午,中央综治委专门召开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对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

1.排除安全隐患,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

为确保安全,有的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教学设施的维护、学校集体进出的秩序等有专门老师负责。有的学校的安全管理透着零散和随便,缺乏系统的安全工作预案。有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形成某种定式:假期前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提示;相关节日和纪念日应付式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责任不明形同虚设的安全规章制度。有的学校存在校园场地小,楼道拥挤等安全隐患。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安全隐患排查,基本存在:校园保安配备不足,安全防范能力较弱;防暴器材配备种类、数量不足;安全自救教育与应急演练、防伤害教育不够到位;安保意识不强。需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扩大范围,不留死角”组织力量拉网式排查并整改:一、严格落实门卫登记制度。落实外来人员身份证登记(身份确认)。设立外来人员接待制度或设立专用接待室;二、安装视频监视系统,加强值班巡逻制度。三、配备校园保安和配足防暴器材。聘用身强力壮能履行门卫职责,安保责任性强的保安人员。四、加强特殊时段的管理,组织有序疏散;五、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住校生管理;六、致家长书信对校园安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2.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

学生不是生活在封闭的安全的环境中,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中很有必要,也是切合实际的。学生们虽然有远离危险的意识,一到灾难来临,却很少知道该如何应急,避险。学校生命安全的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事故等所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青少年儿童要学习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本领,学习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拥有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把“安全第一”牢记心间。教师要提高幸福指数,把防范放在第一位,学校与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包括:交通安全。开车宁停一分不抢一秒,不酒后开车,消除侥幸心理;注意身体保护,防抢徒,不参加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3.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学科教学的建议

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关的生命安全常识,更能够应对生命安全威胁的保护技能,体现体育与健康在生命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性。为使这种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有必要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纳入体育课程当中,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相适应。如果说生命安全是个相对抽象目标的话,学校体育则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具有操作性的手段途径。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支撑。或者“另起炉灶”在实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建立国家教育安全法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扩充,教育安全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每年因为教育安全问题而造成的各类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事故主要集中在:第一,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包括:人为伤害事故、火灾、校舍坍塌、食物中毒、传染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如交通道管理部门疏于在学校区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警示或设施)等。第二,天灾造成的。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包括:水灾、泥石流、地震、台风、海啸、滑坡等。这就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教育安全法规来进行规范和指导。一方面是对于人为因素的控制,通过制定出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操作防范规范,明确责任,预防灾害;另一方面是对于自然因素的考虑,对于各级各类学校针对其所在地的具体特征,以国家教育安全法为参考依据,制定自己的安全应对措施和安全责任范围。最大程度地使教育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程序,使其具有预防和灵活应对教育安全事故的能力,保证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5.利用法律武器保障学校安全

国家教育安全法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立和完善提供了安全标准。例如:学校的建筑安全、教学设施安全、选址安全、抗震防洪能力指标等,为学校的教育安全提供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其次,国家教育安全法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运作、提供安全规范。例如:学校的防火、防洪、防震应急规范,为学校教育安全提供制度上的安全保障。再次,国家教育安全法为教育机构与相关的消防、医疗、卫生等机构的教育安全合作提供一套良好的规范体系,对学校的消防、食品卫生、防洪防汛、卫生防疫等进行检查、指导,对于综合预防教育安全事故具有重大意义。论文参考网。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学生生命安全,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增加投入,加强教育,完善措施设施,严格检查监督,切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师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子朴: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2009,(12)

2、赵旭:教育管理;论建立国家教育安全法的必要性.2006,(1)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对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事情关注得比较多。近日从媒体上获悉,河南省教育厅正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工程,我感觉十分欣慰。希望全省所有教师都能借此培训工程,掌握生命教育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稚嫩的生命保驾护航。

《易经》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生命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学生生命存在的质量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和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掌握安全知识与相应的生存技能。这是教育本源的回归,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并予以科学实施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安全教育是“基”,那么生命教育就是“本”,是对安全教育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上海、辽宁、湖南、云南等地相继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安全、健康地成长。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维护生命安全的场所。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全社会都尊重生命、倡导和谐、追求幸福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学习,都在提高,都在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我们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如何处理好“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之间的关系,是生命及安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教师。

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据省教育厅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大部分为兼职教师,未受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专业知识欠缺,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师资培训,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又是全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的生命及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我省现有四万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生有两千余万人。尽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但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命损失,令人痛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果孩子们都掌握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预防溺水等知识,就会大大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根据国家要求,我省的中小学校应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生命及安全教育仍未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课堂,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仍不健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涉及生命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还比较少。因此,省教育厅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从大的方面讲,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从现实的角度讲,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